首页 优秀范文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6:14: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精品农业的发展方式

第1篇

一、外引内育,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扩展”工程

一是狠抓招商促转型。__针对本土农业种养特色,重点引进蔬菜和水产等项目,不断创新招商方式,拓宽招商领域。在年初成立农业招商工作小组后,镇主要领导以小分队形式7次赴温州、上海等地招商,有意向项目由农业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人员及时跟进洽谈。截止4月份,该镇共引进嘉善县新源种业养殖场、嘉善县海星青鱼专业合作社、嘉善绿和果蔬专业合作社(上海特供蔬菜基地)等5个农业项目,同比增长100%,总投资达1520万元,农业招商取得了新的突破。二是培育优势助提升。充分发挥__在番茄、柑橘、虾、蟹等方面的种养优势,今年重点建设好界泾港村200亩番茄示范点和渔民村六塔鳖513亩精品示范点,扩大规模,提升档次,拓展精品农业规模效应,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同时,注重专业技术培训的及时跟进,通过外请专家+内建“能人讲师团”的方式,加大技术帮扶指导力度,实现标准化、一体化生产。

二、软硬兼施,抓好现代精品农业“提质”工程

一方面抓硬件投入,按照集中投入、综合配套、资源共享的思路,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以来,该镇立足农业产业化布局,重点加大对番茄、柑橘、甲鱼、虾蟹等种养殖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截至4月份,全镇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近183万元,其中,投入150万元建设甲鱼和番茄两个精品示范点,并推广了200亩的滴灌技术。另一方面,注重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增强现代农业的软实力,促使农产品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今年以来,该镇以接轨上海、服务世博为契机,通过打造世博定供基地不断优化管理手段,实现标准化种植。今年,该镇引进寒秀1号和2号两个番茄新品种;投入107万元用于“六塔鳖”精品养殖基地建设,引进了优质憋种和新型投饵机,并采用先进生物制剂,提高产品档次。同时,通过开展科技服务、专家培训、创办农产品基地等,培育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农村能人,发挥其种养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农民发展特色种养业的积极性。今年,我们组织30多名种养业和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的“能人”组成讲师团,通过菜单式点题、集中性辅导、田地里传教等方式,给农民传授致富“金钥匙”。

第2篇

1.1生态精品农业初具规模

创建了一批特色农业观光园、休闲采摘园,形成以桃花、荷花、铁皮石斛花、皇和白枇杷花为特色的“五彩莲都”。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25个,涉及经营户138家,旅游年营业收入5000多万元。农业两区建设不断深化,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已完成投资2.53亿元,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1687hm2,大力推进生态精品畜牧业发展,落实畜牧规划用地54块共154hm2,2014年度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25.42亿元。

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

大力发展生态精品农业、高效种养业和创意农业,按照全产业链发展的思路,促进农业上下游产业、前后环节对接,推进农业产加销各环节紧密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加销一体化的思路,实施梯队式扶持培育。邀请农科院等专家科学把脉,确定了做大做强蔬菜、水果、畜禽、食用菌4大主导产业,培育茶叶、瓯柑及优质水果、笋竹林3大潜力产业,突出处州白莲、白枇杷、铁皮石斛、皇菊、大鲵等5大特色产业的农业总体布局。通过产业融合,处州白莲等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机,新增莲子罐头、莲子酒、莲子醋等衍生产品,延伸了产业链条,并引进了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知名农业企业驻莲投资。

1.3农业产业文化融合发展

按照古堰渠、老农耕、新田园的定位,秉承农业的悠久历史,把传统农业文化精髓与现代社会理念结合起来,大力挖掘和弘扬农耕文化,积极开发农业文化产品,做好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深入挖掘碧湖平原通济堰农耕文化,以丽水海亮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七巧田园”等项目为龙头,打造一批与产业一体的农博园、博物馆、养生园和农业综合体,推动通济堰渠系景区化。实施农业文化创意工程,进一步推进生产创意、产品创意和品牌创意,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打造处州白莲农业文化,莲都区通过成功举办2届处州白莲节,围绕荷怡养生醉忆莲都主题,依托百亩荷花、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畲族文化等特色,开展赏花采莲、风情摄影、莲花灯祈福、“莲”洁文化等“醉美莲花,醉忆莲都”活动。通过举办处州白莲节、仙渡采挑休闲旅游节、枇杷节、仙渡桃花节、雨伞岗葡萄节、皇菊开园节、峰源高山纳凉节等农业节庆,年吸引游客6.5万人次,带动水果采摘110万kg,采摘金额1800万元,带动农家乐及旅游收入2100万元。部分节庆活动内容还被中国网、新浪网、新华网、浙江在线,以及丽水本地电视台、丽水日报、处州晚报等官方新闻媒体转播报道,进一步宣传了莲都农业节庆和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大众对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产品的认知度。

1.4农业品牌效益日益显现

把实施品牌战略作为重要支撑点,全面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认定和地方证明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已培育梅中田茶叶、山水椪柑、山水龙剑茶叶、六江源油焖笋、处州山茶油、百兴牌杏鲍菇等浙江省名牌农产品6个;山水、梅中田、富来森、处州绿园、处州、六江源、山水龙剑等浙江省著名商标7个;山水椪柑、梅中田茶叶、富来森香菇黑木耳、绿园香牌本鸡等4个产品被认定为浙江省名牌产品;涌现了处州白莲、丽水香菇、丽水(山水)椪柑/瓯柑、丽水杨梅(碧湖杨梅)、丽水山茶油(处州)、丽水茶叶(莲都梅峰)等一大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同时,积极融入“丽水山耕”公共品牌,启动“养生莲都”农产品区域品牌创建,引导特色产业提升品牌内涵,使区域品牌、产业品牌、个性品牌之间相互促进。

1.5市场营销力度不断加大

通过各类农博会、农展会、农产品推介会、农超对接会等平台,销售和宣传莲都区生态精品农业。加强现代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鼓励发展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直供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以“线下”专业批发市场为骨干,农村集贸市场为主体,快速发展“线上”电商销售市场,强化与淘宝网、菜鸟物流、淘宝大学战略合作,组建莲都区农村电子商务办公室和迅唯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莲都精品农产品进驻淘宝中国丽水馆。鼓励引导更多农业企业、合作社、基地、返乡大学生和其他农村优秀青年从事农村电子商务,推进更多农产品上市交易,扩大市场影响力。

2工作措施

2.1加强组织领导

莲都区成立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领导小组,把农业、财政、林业、水利、科技、环保、国土、工商、供销社、质监、团委、商务等部门进行明确的分工,举全区之力,坚持山区农业特色和优势,制定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计划,为生态精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积极打造中国生态精品农产品之都。坚持在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开发特色生态精品农产品,建设美丽莲都、养生福地。根据莲都区“十二五”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经过财政、发改等多部门联合评审,确定主导产业、潜力产业、特色产业。

2.2出台扶持政策

莲都区相继出台钢管设施大棚扶持政策、“两白”产业扶持政策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建设玻璃温室大棚500m2,或连栋大棚2000m2,或单体大棚10000m2以上,均可申请享受占建设成本50%以上的农业设施钢架大棚建设补贴。区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用于处州白莲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每个处州白莲精品示范基地以奖代补5万元,新发展处州白莲0.33hm2以上的,补助7500元•hm-2,对新集中连片发展白枇杷基地0.33hm2以上的,补助4500元•hm-2。对发展精品蜜橘设施栽培、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娃娃鱼等生态精品农业和农业智能化设施的,优先安排项目。整合“两白-黄”(处州白莲、白枇杷、皇菊)基地建设资金1108万元,农业两区建设资金760万元,生态农业和精品水果建设资金150万元,共计2018万元作为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资金,为发展生态精品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发挥山海协作、浙商回归、华侨要素回流等的作用,招引海亮集团、森宇集团等国内知名农业企业进驻莲都投资生态精品农业。

2.3提升科技服务

强化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高效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生态精品农业技术支撑体系。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按照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努力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体系。莲都区政府与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加强产学研协作,深化与省、市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加快实施国家科技富民强县的农业科技项目,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加强农业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区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村农业服务点,一主多元的推广网络。不断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建立莲都区高层次农业人才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大力推进农作物精确栽培技术推广应用和农业地理信息系统等精准农业、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智慧农业技术推广,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建成可追溯试点5个,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11个。

2.4培育多层次经营主体

大力实施农业经营主体能力提升计划,加大农业龙头企业、规范化合作社、生态精品家庭农场等多层次、多元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大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创新,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吸纳、承接和转化应用能力,并充分发挥农业主体的核心作用,带动产业集群发展。探索在土地确权到户的基础上,成立一批以土地流转为发展基础的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农户的承包土地折股量化,通过自营或委托经营等方式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经营所得收益按股分配。截止目前,全区共培育农业龙头企业7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24家、家庭农场234家。

3问题与方向

第3篇

一、发展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有效整合各类资源要素,用足用活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支持都市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扶持发展特色精品农业、生态景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参与农业,形成具有渭滨特色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二、区域布局

结合我区地域特殊、生物多样、地貌复杂、农业发展受限的实际,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设计、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的原则。利用五年时间,建成四大都市农业板块: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方向,规范提升清姜河、太寅河、晁峪河流域观光农业档次和品位,打造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以发展精品农业为方向,壮大提升石鼓水蜜桃,神农蒙杏、樱桃,高家镇猕猴桃、葡萄等特色鲜果发展,形成万亩鲜果生产基地,打造特色精品农业示范园;以发展体验参与农业为方向,培育扶持张家沟、刘家村、冯家塬、晁峪河流域等村发展设施蔬菜,建成5000亩设施蔬菜基地,打造体验参与农业示范园;以发展生态农业为方向,改造提升高家镇核桃、晁峪花椒为主的2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打造生态景观农业示范园。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农业的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有效开发,都市农业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全面彰显。基本形成区域布局合理,现代农业水平较高,产业化经营能力较强,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生产体系;初步建立生态涵养能力较强,农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乡村生态景观优美协调,高效节能节水的良性循环农业生态系统;基本形成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经营模式多样、门类齐全,服务水平较高的休闲观光服务体系。

围绕“一村连多村,多村成规模”农业生产基地,发展一批具有前瞻性、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发展潜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集现代、生态、观光、休闲为一体的都市农业模式。规范发展刘家村、大散关、槐树岭等一村一品示范村20个,在刘家村、冯家塬、刘家槽等村发展体验参与农业示范园3个,在张家沟、刘家槽、赵家庄、庙坡等村打造精品农业科技示范园4个,在茹氏养殖小区、晁峪特种养殖小区、八角塬、槐树岭等建成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4个,在大散关、中岩山、段家磨、解家滩、冯家塬等村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示范园5个,培养“四有”新型农民3万人次。

四、主要保障措施

(一)完善都市农业土地流转机制

注重运用市场、经济、法律等手段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建立健全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本着“平等协商、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鼓励村民和村组以租赁、承包、互换、转让或入股等形式,参与推进都市农业发展,逐步使耕地向种田能手、农业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现代农业园区集中,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不断发展“一村一品”,完善都市农业功能。

(二)建立都市农业资金扶持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政策扶持,凡在我区范围内从事高效经济种植业,创办农业科技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农业、体验参与农业、生态循环农业的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和企业,只要符合产业布局,经审查验收合格的,都可享受以下扶持政策:

1、规模种植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或以村组为单位组织农户,达到一定规模和标准的,种植业继续享受“渭滨区发展一村一品补贴实施办法”。新增以下种植业补贴办法:以20亩为最小单位,每新建一亩日光温室,一次性补贴2万元;以50亩为最小单位,每新建一座标准大棚(8.5x42米),一次性补贴2000元。

2、生态农业:每新建50亩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园一处,补贴5万元。

3、精品农业:经审批新建的农业精品园区,除享受种养业补贴外,优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引进推广新技术、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名牌创建工作,被评为省、市级精品农业示范园,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区政府一次性奖励2万元;每规范提升“六个一”一村一品示范村,每个村奖励5000元;每注册一个农产品商标,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3000元;每规范发展一个区级“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1000元;每认证一项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4500元;每认证一项无公害农产品,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2000元;每认证一项绿色农产品,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5000元;每认证一项有机产品,一次性奖励项目单位1万元。

4、休闲观光农业:被确定为休闲观光农业园,一次性补助规划设计费3万元;观赏采摘步道每平方米补助10-20元;达到“三化一片林”(庭院绿化、路渠绿化、村庄绿化及一村一片林)示范村标准的村,一次性补助苗木费2万元;在村内新发展农家乐达到50户以上规模,且相对集中,经区旅游部门验收合格,一次性奖励每户2000元。

5、每年对在都市农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区级部门、镇(乡)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区上给予表彰奖励;对领办、创办、常年蹲点农业科技示范园为都市农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农业科技人员,一次性奖励1000元。

(三)注重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在主导产品和特色产业的村,优先配套农田基础设施,突出抓好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微喷灌工程、管道输水工程,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高产、稳产、节水、高效都市农业,在塬区和后山区旱地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模式,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完善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综合整治土地,改造中低产田,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四)完善都市农业综合服务机制

健全完善植物防疫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农业减灾防灾及环境保护体系、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等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质量安全控制、病虫害防控、灾害测报、抗旱防洪等方面提供全程化服务。建全渭滨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切实做好农业信息收集、整理、工作。

(五)构建都市农业招商引资机制

借鉴省内外在都市农业发展中产业开发、农业旅游、农产品市场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广泛征集和动员具有投资都市农业意愿的经营主体在我区投资,大力推介我区发展都市农业优势和优惠政策,通过以情招商、以诚招商、以利招商和优质服务吸引投资者来我区发展都市农业。创新招商形式,丰富招商内容,在招项目、引资金的同时,注重引进先进的管理方式、发展模式、农业高科技项目以及实用型农业科技人才。

第4篇

一、培育农业文化精品工程须走创新发展之路

《农业年鉴》是我省农业文化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我省现代农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国唯一部省级大农业行业年鉴——《农业年鉴》,伴随时代,风雨兼程,走过了近十年的光辉历程。该年鉴于年经省人民政府同意开始创办,从年起,由省直17个部门共同联合编纂,至年联合编纂单位扩展到省直30多个部门和市州县。同时,年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改版,内容全面更新。至今已连续出版7卷(年卷即将出版),它的创办和发展,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反映了农业改革发展历程,对于全面推动农业的改革发展,扩大农业对外开放与交流,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继年荣获“首届中国地方志年鉴奖一等奖”、年荣获“省首届年鉴奖一等奖”之后,年又荣获全国年鉴综合二等奖、框架设计一等奖、条目编写一等奖、装祯设计二等奖。日益成为我省农业文化的精品工程,成为各级党政领导、理论实际工作者必备的“省情信息库”和“决策参谋库”。

回顾《农业年鉴》创办发展历程,无一不是注入了创新的内在推力。由于我们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坚持以质量求生存,创精品求发展的信念,使这部全面展示农业发展成就的行业年鉴越办越好。这些成绩是我们创新发展的一个新起点。如何在新的起点上更好地把握未来发展大势,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牢固树立精品意识,以创新的战略谋发展,以创新的思路求突破,以创新的举措抓落实,以创新的工作出成果,将其培育打造成全国同行业第一流的精品名牌。

二、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方式与途径

(一)框架结构和组织形式创新

年鉴的框架是年鉴的基本结构,也是全书内容和结构的总体设计。就一般情况而言,年鉴的框架结构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为更加贴近时代,展现大农业发展强劲态势,体现国家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和政府指导农业的总体部署,我们从卷开始对农业年鉴框架结构进行了调整、改版、设计。一是扩大联合编纂单位。编辑委员会成员由原来的45人增至62人。参加联合编纂的省直部门由原17个扩大至30多个,新增涉农的财政、信息、保险、文化、体育、卫生、教育、民政、社会保障、组织、人事等联合编纂部门约20个,充分展示大农业的发展气势和特征。二是新增部分专文栏目,展示大农业发展特色。如市(州)长专文、现代农业经济、旅游文化特色产业、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农村法制与制度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农村改革推进等一些新的栏目,大大更新丰富了农业年鉴的内容和特色。三是建立健全编纂工作体系。指导和督促各市、州、县、区相应成立农业年鉴编委会,稳定队伍,加强力量,从上至下层层建立健全特约编辑和撰稿负责人队伍。统一印发编辑人员聘书,逐步开辟和形成《农业年鉴》编纂工作体系。

(二)篇目内容的创新

《农业年鉴》是以一年为横断面,年复一年地反映农业发展的大型资料工具书,篇目内容的创新至关重要。从年卷开始,我们对《农业年鉴》篇目内容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版。一是大大拓展内容信息量。调整改版后的年卷内容涵盖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方方面面,全面反映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情况,成为一部名符其实大农业行业年鉴。二是体现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征。我们将“特色农业产业”“农业板块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流通与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与质量标准”等内容从“种植业”篇目中剔出来,单独作为重要篇目编纂,充分体现我省现代农业今后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三是增加了标志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新栏目和内容。如新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与城乡统筹”、“农村扶贫”、“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乡村治理、”等篇目内容,全面反映出我省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总体情况。

(三)版式装帧的创新

年鉴记载的是“历史的缩影”,是具有自身文化特质的“信息库”。如果说年鉴内容的质量特征是以信息的密集度、资料数据的权威性、“知往鉴来”的历史性等方面来表现的话,那么,年鉴外在形式的质量特征则是以封面的设计(含书脊的设计)、开本及装订、材料使用、正文版式的设计以及字体字号的选择,广告彩页的组合编排等装帧版式设计方面来表现的。一本高质量的年鉴只有当“内质量”和“外质量”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时,才能够真正成为精品。为此,《农业年鉴》年卷版式创新体现在:一是创新装帧版式设计工作。封面设计精美得体,外观流行新颖。二是彩页广告编排醒目合理,版式规范、内容丰富。三是尽可能地运用图案、色彩、字体、字号等多种艺术手法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选择高质量材料,反映出《农业年鉴》的气质和风格,使年卷成为创刊以来最优质的精品之作,深受读者欢迎。

三、进一步推进创新发展的基本思路

《农业年鉴》创办以来,受到省地方志办公室、省年鉴研究会和农业厅领导的高度重视,省直有关部门鼎力支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但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一是农业地方特色体现不够明显;二是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农口以外的资料收集欠缺,有待进一步充实完善;三是部分编辑队伍不够稳定,编辑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彩页征集和年鉴发行需进一步规范;五是出版时间有些滞后,需大力改进。为进一步推动《农业年鉴》的创新发展,今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一)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塑造精品名牌。打破年复一年的总结式和统计式资料汇总状态,不断调整和改进年鉴的框架结构、内容、版式和图文设计,不断注入创新的元素,提高编纂质量,打造同行业精品。

(二)明确编纂宗旨,突出时代特征。《农业年鉴》是分年度反映农业改革与发展全貌的大型综合性资料政刊,是一部重要的农业文献资料工作书。办刊必须突出时代特征和行业特色,全面、客观、系统地反映年度内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情况、新成就、新变化、新经验、新特点,为宣传农业,推动农业改革发展服务。

(三)精心筛选条目,突出历史价值。条目是年鉴的基本元素和主要表现形式。条目反映年鉴的具体内容,为读者提供信息资料,是读者检索的主要对象,被人们称之为“年鉴的骨肉”,可以说条目是“年鉴的灵魂”。因此,条目的选题是否准确,撰写是否规范,文字是否简洁凝练,直接影响到年鉴的质量。条目的精选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首先,条目的选题必须体现和符合《农业年鉴》编纂工作的总体方针、原则及大纲内容要求。其次,要体现时展的特征,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主题,精选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条目内容来写。突出涉农部门的职能特点,突出大农业年鉴的特色。第三,注重内涵特色,突出价值品位。年鉴的历史价值在于他的条目内涵丰富、品味典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年鉴资料是事后记录的历史,而不是新闻。其中许多信息经过时间的沉淀,轮廓事非已经分明,尤其是许多撰稿人亲历亲为,记载这段历史,更加准确、真实和权威。年鉴条目的选题,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对事业发展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从中寻找出有规律、有价值、有特色、有典型意义的内容,做到既对全省农业年度发展情况进行全面总结提炼,又要从中筛选出有典型代表价值的条目信息;既要全面反映“三农”的现实主题,又为编修农业史志积累素材资料;既服务现实,又惠及后世。

(四)强化“四大”特点,突出品牌价值。年鉴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在于它的品牌价值,必须突出“高、大、新、特”四大特点。“高”,是指战略角度要高,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全面观察和反映我省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再是选材立意要高,充分体现“三农”的时代主题和高价值、高品位的信息。“大”,是指反映年度内本系统、本部门、本单位发生的重大事件,举办的重要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全局性工作和重大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政策举措等。“新”,是指年度内发生的新事物、新情况、新成就、新经验、新问题,重要的、新的信息内容不能遗漏。“特”,是指年度内发生的具有年度特点、行业特色的重大事件。省直各涉农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特点,精心筛选出充分反映我省“三农”工作全局的重要信息和内容,真实准确的记录各涉农部门在新时期反哺支农工作中作出的重要贡献。全面展示其促进我省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贡献和作用,从而充分体现大农业年鉴特色。

(五)树立质量意识,从严把好“五关”。年鉴作为公益性资料工具书和权威性的出版物,没有高质量的保证,必然缺乏生命力。因而,年鉴要提高它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就必须提高年鉴编纂的质量。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历史责任感,切实履行职责,把农业年鉴当作一项重要的品牌工程来做,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严格把好保证质量的“五关”。一是把好政治关。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以对本部门本行业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精心筛选条目内容,重点是本部门本行业本年度涉农工作的大事要事,杜绝政治性和原则性差错。二是把好编写关。各承编单位具体撰稿人要广泛搜集资料、认真掌握第一手资料,精心筛选资料,精心选择条目。年鉴条目的设置排序要科学,编写体例要一致,标点符号和计量单位的使用,都要力求规范统一。认真按照年鉴稿件的要求和特点,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有典型意义、质量较高的稿件,做到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文字精练,统计数据要做到真实、准确、杜绝常识性差错。三是把好审稿关。坚持承编单位负责人审稿制度,上报文稿须经单位领导审签同意。四是把好保密关。按照国家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严格遵守国家有关保密制度,防止内容泄密。五是把好创新关。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和撰搞人员要牢固树立创新意识。首要的是理论创新,不断推进年鉴理论创新发展,其次是内容形式的创新,要及时调整框架,强化特色,增加信息含量,扩展信息深度,增加纵横比较的资料,扩大实用信息的覆盖面。在表现形式上,要力求多样化、时代化,办出自己的特色。从内容到形式,从文字到图片,从装帧设计到出版印刷,都要不断创新。再是增加年鉴的品种数量,突出品牌的系列化和多样化。在创新栏目和内容、提高编纂出版质量的同时,还应在年鉴的系列品种开发上有所突破,省直各联合编纂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联合协作,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创办《农业年鉴》特刊、专刊、发展报告等系列文库,大力提高年鉴的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六)稳定和加强编辑队伍,开展技能培训。要重点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硬、责任心强的特约编辑和撰稿人队伍,有计划地开展专业研讨和技能培训。每年召开一次特约编辑和撰稿人通联工作会议,加强联络和沟通。同时对编辑人员实行撰稿奖励机制,激发起积极性,打牢年鉴编纂工作的基础环节。

第5篇

【关键词】新建县;进贤县;体验经济;农业生态旅游

1.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

体验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商品为道具,围绕消费者创造值得消费者记忆的活动。一旦这种活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体验经济时代就到来了。体验经济的出现是人们需求变化的新趋势,是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一种经济形态。有专家说,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发展体验经济的条件。南昌市拥有多种类型旅游资源。红色、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尤为突出。各种资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旅游产品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体验式旅游经济的开发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文化体验”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关键

旅游业是经济行业,更是文化行业,旅游一定程度是对“他文化”的一种欣赏和探求。都市居民出游乡村,是要暂离其都市文化常态,去享受乡村农耕文化的清新。优美的田园风光,古朴的农耕情调是乡村旅游的“主餐”,也正是农耕文化的核心。在许多人的内心深处,都有着很强的农耕文化情结。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增强文化体验是我国乡村旅游顺利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目前以休闲为主的旅游方式,开展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应该有较好的基础和持续的市场需求。南昌新建、进贤二县农业经济基础良好,文化底蕴丰厚,适合发展体验式农业旅游。

3.南昌新建、进贤县都市体验农业旅游的现状

3.1大环境发展优势。南昌市具有发展旅游业的五大优势,分别为:①省会城市:作为江西省的省会城市,南昌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环鄱阳湖城市群的核心城市。②区位优势:南昌市位于中国中部地区,是国内惟一一个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的节点城市,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重要战略地位。③交通优势:交通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形成了“快捷畅通、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网。④休闲氛围浓厚:休闲已经成为南昌市民的一种普遍生活方式,为南昌市建设休闲旅游城市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和产业基础。⑤环境优势:山是城之魂、水是城之灵、文是城之韵,山脉、水脉、文脉相融的南昌市拥有旅游业发展的绝对环境优势。

3.2两县资源储备及工农业发展现状。

3.2.1区位优势。新建县位于南昌市西北,与南昌市一江之隔,县城与红谷滩新区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交通四通八达。全县处于南昌市50公里经济圈内,是南昌西拓的重要承载区。进贤水域辽阔,陆路交通便利,称“东南之藩蔽,闽浙之门户”,成为省会南昌市的东大门。当今是长江三角洲,闽东南三角洲进入南昌的必经之路,已成为江西乃至整个中部经济发展的黄金地带。

3.2.2资源优势。新建县地域广阔,耕地多,山地资源巨大。文化底蕴丰厚,有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江南最大的民间建筑群汪山土库。旅游景点多,全县有五色旅游景点,如:古色的西山万寿宫,红色的小平小道、金色的厚田沙漠,绿色的象山森林公园、溪霞水库和梦山朱权墓,特色的汪山土屋等。劳力资源多,技术优势强。农业发展优势表现在一是市县财政投入资金多,二是区位效应,三是农业招商引资势头强劲。新建县是宗教资源富集区。进贤县水域面积大,是亲水旅游资源和特色产业旅游资源富集区。如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等。

3.2.3特色农业现状与发展优势。近年来,新建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在发展城郊型都市农业,实行“一村一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藠头生产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进贤县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4.旅游业应对体验经济

旅游业应对的体验经济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确立创意体验主题。体验主题定位成功的关键在于什么是真正令人瞩目和动人心魄的。一般而言, 创意好的旅游目的地体验主题主要包括:一是调整人们的现实感受。如在西山万寿宫体验传统道教文化与在小平小道体验红色旅游,渡酒文化旅游区体验酒文化,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文化之旅都是典型的现代体验旅游。二是改变游客对现实的感觉。无论是在李度饮酒,还是在军山湖吃螃蟹,都是在在活动中感受中华饮食文化的魅力。三是协调的现实整体。从万寿宫到小平小道,从李度到文港,从道教文化到红色文化,跳跃性大,空间变化大,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

4.2打造体验服务。旅游体验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游客感受。游客从制定旅行计划,到旅游的全过程,包括前往景区和离开景区,最终形成旅游的整体印象。因此,宾馆、饭店、景区小卖部以及乘坐列车飞机过程中游客所受到的服务,都会提供给游客最令人难忘的体验。各类星级宾馆、乡村酒店及其提供的良好的体验式服务,如在李渡烧酒遗址、文港笔都增加一些文化展示服务,通过文化创意和时尚解读,“活化”一些特色旅游产品。

5.新建、南昌县体验式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5.1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基础产业。发展特色农业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三农”工作的战略任务。如何依托独特优势,挖掘自身潜力,走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的城郊型都市农业发展之路,是摆在我们新建、进贤人面的一个重大的农业课题。

5.1.1新建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要发展特色农业,具体要做到“五要”,即:一要大,即规模要大。二要专,品种要专一。三要特,特色要明。四要强,产品竞争力要强。五要精。一是农业生产要精,二是品牌要精,三是发展精品农业要注重产业的横向联系,例如抓住两县地处城郊,旅游资源丰富这一特色,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把精品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起来,形成一大特色产业,实现农业效益最大化。

为此建议抓好六项措施。一抓投入。二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三抓农民培训。四抓农民转移。五抓龙头企业发展。六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5.1.2进贤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考和建议。进贤山青水秀,物华天宝,素有鱼米之乡美誉。农业是进贤的基础,也是经济优势所在。2007年8月,第七届全国县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公布,进贤县为中部百强县名列第67位。该县的文化用品“一支笔”、医疗器械“一根针”、 高空礼弹“一盆花”、食品加工“一瓶酒”、钢架结构“一张网”、 特种水产“一只蟹”、食用菌类“一朵菇”等七大特色产业群体,紧紧围绕“工业优强县、产业特色县、绿色生态县、和谐文明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积极对接南昌,推动了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2制定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时,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开展合理的农业生态旅游规划。重点推出红色旅游绝品、文化旅游名品、生态旅游精品和休闲旅游新品等南昌旅游“四品”。 转贴于

新建县定位于“生态家园、休闲绿洲”,重点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宗教文化旅游产品、会议旅游产品以及参与型旅游产品。重点项目为湿地生态观光与科考项目、温泉开发、厚田沙漠、宝葫芦农庄、汪山土库、象山森林公园、小平小道、溪霞水库、西山万寿宫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小平小道 、厚田沙漠、西山万寿宫景区、汪山土库、梦山、宝葫芦农庄。

进贤县定位于“亲水型乡村休闲旅游区、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工业旅游产品等。重点项目为李渡酒文化旅游区、军山湖与青岚湖生态旅游区、军山湖观湖品蟹天堂项目、文港毛笔文化旅游区、军山湖国际螃蟹美食节等。主要旅游产品有:军山湖风景区、李渡旅游区、文港笔都旅游区等。

5.3确定旅游产品开发战略。南昌市的旅游产品开发,应当形成由精品型、提升型、潜力型构成的金字塔型旅游产品开发体系。重点建设厚田沙漠、小平小道、汪山土库、李渡烧酒遗址等精品型旅游产品。使之发展成为国内一流的旅游产品。军山湖螃蟹节、万寿宫、宝葫芦农庄等提升型旅游产品是精品型旅游产品的有益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精品型旅游产品。文港笔都、以李渡烟花为代表的工业旅游等潜力型旅游产品,需要大规模投入(智慧或资金)才能开发成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潜力型旅游产品对于丰富南昌市产品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5.4打造新型旅游产品。根据旅游市场个性化、休闲化、运动化的变化特点,南昌市要规划建设新型旅游产品,其中新建、进贤二县主要包括:

5.4.1汽车营地。汽车营地既是面向自驾车旅游市场的新型旅游产品,又是满足自驾车旅游对旅游服务设施需求的主要基础设施。在厚田沙漠、军山湖等地,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自驾车营地,其中包括帐篷露营地、房车营地,以增强对长三角、珠三角和周边城市自驾车市场的吸引力。

5.4.2亲水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南昌市地表水域面积大、水体形态多的特点,大力开发亲水旅游产品。实施水系联通工程,开发环湖游、环城休闲游、夜航船、海——河——湖产品、水上娱乐、水上餐饮、水上演艺、湿地公园亲水旅游产品,营造“水中有景、景中有水”的水体景观。

5.4.3休闲旅游产品。南昌市拥有数量丰富、特色突出的休闲旅游资源,两县品古文化休闲旅游区、青山生态休闲旅游区,规划以都市休闲旅游、农(渔)业休闲旅游为基础,以文化休闲旅游、亲水休闲旅游为重点,以美食休闲旅游、保健养生休闲旅游、体育休闲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特色,以工业休闲旅游、修学培训休闲旅游为补充的十大系列休闲旅游产品。

5.4.4打造一流生态旅游城。新建县生米镇生米镇是我国最大的藠头生产基地,藠头通过农业部的验收,被认定为“无公害食品”和“绿色食品”,并授予其“中国藠头之乡”的光荣称号。在注重生态资源保护、全力打造南昌后花园的同时,2007年1月宝葫芦农庄也相中了生米镇这块风水宝地。2008年9月28日,宝葫芦农庄内成功举办了南昌市金秋金贸月和新建县第七届旅游文化节,活动成效得到省、市和县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同时也是农业生态旅游的良好依托。

5.4.5打造一流温泉城。在未来的开发建设上,新建县温泉城计划依托温泉,打造养生天堂、欢乐天堂、商务文化天堂、湿地天堂,成为南昌旅游的龙头、江西省休闲旅游的标志、亚洲最大的综合性温泉中心,并力争叫响世界。进贤——枢纽之地、鱼米之乡?、特色之县?、文化之邦,为进一步唱响特色品牌,做强特色产业,使之成为省市乃至全国的特色,经过科学论证,提出了“打造大温圳工业经济圈和环军山湖生态经济圈”的战略构想。

参考文献:

[1]B.Joseph Pine.Ⅱ and James H.Gilmore ,The Experience Economy ,Har2

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2] 陈超、沈彩虹、杨荣斌.体验经济迎面扑来.文汇报,2001 - 08 - 01

[3] 吕鹤剑、刘斌中.中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对策.陕西农业科学,2006 (1)

[4]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旅游学刊,1997(5)

第6篇

通过发展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6要素的要求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可以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餐饮业、旅馆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文化娱乐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拉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保定市的休闲农业与北京、天津、省内其他环京津的城市相比发展较缓,与建设旅游大市的要求差距很大,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起步晚、规模小、硬件不足

与周边城市相比,休闲农业从业企业的数量、规模和接待能力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没有充分发挥我市环京津的区位优势。在283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中,以家庭为主的农家乐就有246家,占总数的86.9%,其它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也普遍经营面积小、游乐项目少、设施不完备,来客而留不住客。在经营项目上基本多为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同质化严重,而农事教育、现代农业科技展示、传统农业发展史等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方面的内容很少。

1.2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软件有待提高

目前,全市仅满城县青山绿源荒山开发有限公司的龙门山庄生态园、易县狼牙山中凯大酒店集团有限公司被评定为全国四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园区),管理、服务比较规范;而多数企业的管理、服务人员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比例低,管理水平、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特别是以餐饮、住宿为主业,以家庭、夫妻为主要管理服务人员的农家乐,各种管理制度很难规范,随意性较大,环境卫生、服务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

1.3宣传不够,客源不足

保定市旅游资源丰富,一些新开发的休闲农业景区或乡村自然风光其实更适合短线度假,既不会出现游客“人满为患”的情况,又避免了知名景区交通的拥堵,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出现了城市游客不知到哪儿游,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又争取不到足够客源的现象。

2对策与建议

根据保定市休闲农业发展实际,统筹考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规划布局,为服务城市需求、富裕一方农民、提升保定形象,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2.1加强行业指导

一手抓宣传推介,一手抓政策扶持。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各级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转变工作作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来抓。加快制定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积极引进休闲农业开发项目。筹备组建我市的休闲农业协会,指导其与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北京观光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天津市休闲农业协会的对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期刊杂志、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搞好休闲农业的策划、组织、包装,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门户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官方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介和区域性、专业性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多渠道的宣传推介保定。要因地制宜,精心筹划和举办农事节庆、节会活动,如白洋淀荷花节、狼牙山山花节、顺平桃花节、满城草莓节、神星镇柿子节和阜平红枣节等,扩大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群众参与度。结合不同休闲农业企业(园区)的特点,分类指导、强化管理、合力打造,使休闲农业企业(园区)的硬件和软件明显提高,接待能力上一档次。休闲农业涉及多领域、多部门,要树立“一盘棋”思想,以我为主,主动作为,加强与财政、发改、国土、旅游、金融等部门的沟通协调,研究制定推动我市休闲农业发展的财税、融资信贷和土地流转等支持政策,协调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部门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休闲农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建设就服务到哪里,多部门互动协作,形成发展休闲农业工作的合力。

2.2注重提升内涵

既要鼓励创意设计,又要注重文化传承。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特色,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统筹规划设计,强化特色创意,抓好示范基地创建、知名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建设、乡土文化挖掘,着力培育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和集聚村,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商品,推进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的融合。建立特色精品农业区,发挥鲜活农产品的供应功能;建立参与体验农业区,发挥休闲观光功能;建立生态景观型农业区,发挥生态平衡功能;建立现代农业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特色作物和高标准现代农业设施,发挥农业的文化科普功能。加大农业文化遗产历史、文化、景观价值的发掘,把其作为休闲农业的重要资源来传承利用,推动遗产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2.3优化产业布局

丰富类型和形成产业集聚区。在产业布局上,要立足当地特色和现有旅游资源,以农业功能的拓展、农耕文化的传承为思路,提供农事体验、度假休闲服务,让游客摘点新鲜菜(果),钓点鲜活鱼,吃吃农家饭,睡睡农家炕,参照保定市编制的《环首都休闲度假旅游总体规划》和《古北岳大茂山历史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逐步形成环京津和沿京港澳、荣乌、保阜、张石、张涿高速公路等几条各具特色、互为补充的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在产业类型上,要进一步创新发展形式,促进休闲农业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特别要重视支持农民以自家庭院为载体发展农家乐,鼓励发展农家乐聚集村。支持经营主体协作联合,打造精品线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集聚。鼓励企业(园区)参加全国和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示范创建以及休闲农业创意精品大赛等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县参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和中国美丽田园推介活动。

2.4提升休闲农业软硬件水平

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和改善服务设施。要着力培养一批规划设计、创意策划和市场营销人才,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要充分利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加强对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技术、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引导休闲农业经营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分层次、分类别开展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同时,注重规则、规范制定,强化监督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引导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在统筹考虑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情况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结合正在开展的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基层建设年)、美丽乡村建设等活动,推动休闲农业经营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标指示牌、停车场等辅助设施。

3结语

第7篇

23年前,农业部成立绿色食品办公室,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组建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我国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有了新的开端。

22年前,农业部颁布《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从此,我国绿色食品事业步入了规范有序、持续发展的轨道。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时至今日,我国绿色食品事业获得了蓬勃发展,创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新兴产业,打造出了一个代表我国优质安全农产品发展水平的精品品牌。绿色食品推行的生产与管理模式,倡导的消费理念,树立的品牌形象,已经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广泛赞誉。

短短25年,绿色食品事业伴随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亮点”。

塑造新产业

近些年,通过社会各界的努力,绿色食品逐步形成了以品牌为引领,基地建设、产品生产、市场流通为链接的产业发展体系,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水平不断提高。

产品结构日趋完备。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产品,包括农林及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水产类产品、饮料类产品等四大类57个小类,覆盖农产品及加工食品的1000多个品种,其中,大米占全国总产量的10%,小麦粉占4.3%,蔬菜占1.8%,水果占9.1%,茶叶占10.5%。

企业结构不断优化。依托品牌,绿色食品产业现已聚集了国内一大批农产品和食品加工骨干企业,其中有近300家企业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300多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占3.3%和15.3%以上。同时,农民合作社逐步成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主体之一。2014年, 全国共有2291家农民合作社发展4411个绿色食品产品,分别占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 26.3%和20.9%。

产业体系初步建立。在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专用生产资料开发和专业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步伐加快。全国已建成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635个,面积达到1.6亿亩,生产总量5717.6万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已发展到80家,产品近200个,涉及肥料、农药、饲料、兽药、食品添加剂等5大类。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已建立了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来自境内外20多家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或以获得绿色食品认证为准入条件,或开设绿色食品专区、专柜,不断推动了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25年来,绿色食品的社会影响力、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促进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了农产品和食品工业发展水平。

树精品品牌

经过25年的努力,绿色食品已成为一个政府主导的公共品牌,具有社会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知名品牌和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品牌。

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不断提升。据市场调查,广大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已超过 70%,绿色食品标志已成为我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标志之一,成为国内大中城市居民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标准严格,产品质量过硬,包装精美,标志管理规范,品牌形象鲜明突出,赢得了消费者的普遍信赖。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2年,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为94.3%,2014年达到99.5%。

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在绿色食品品牌的引领和带动下,全国6000多家企业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模式,提升了社会形象;6500多个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向安全、优质方向转型和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1290多万个农户参与了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每年直接增收6.5亿元。绿色食品品牌促进了产品升级转型,推动了企业营销方式和市场升级转换,实现了优质优价。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绿色食品产品价格比普通产品高出10-30%,80%以上的绿色食品企业实现了增效。

品牌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绿色食品突破了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带动了我国农产品扩大出口。入世以后,一大批绿色食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累计出口创汇超过260亿美元,绿色食品商标的国际注册,保护了品牌的自主知识产权。目前,绿色食品标志商标已在香港、日本、美国、俄罗斯、法国、澳大利亚等11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绿色食品境外认证的开展,进一步扩大了品牌的国际影响。目前,已有来自法国、芬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印度尼西亚6个国家9家企业的22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认证产品产量达180万吨。

25年来,通过宣传绿色食品品牌,推动绿色食品生产和消费,面向全社会普及和传播食品安全知识,强化了科学、安全、健康、环保的消费理念;通过创立和发展绿色食品品牌,增强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了农产品精品形象,带动了我国农业品牌战略不断深入实施。

创发展模式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绿色食品立足国情,结合我国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的实际,创立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标准化生产模式。按照“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控制的技术路线,实施“环境有监测、生产有规程、产品有检验、包装有标识”的标准化生产。二是认证管理模式。依据技术标准开展质量认证,通过质量认证落实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志管理打造品牌形象。三是品牌化经营模式。发挥市场传导机制作用,以品牌引领消费,培育市场,拉动生产,促进增效。四是产业化发展模式。强化利益联结机制,依托龙头企业,组织农户参与基地建设,放大品牌效应。

实践证明,绿色食品创立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发展模式,为全面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我国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发挥了先导作用。

构标准体系

第8篇

辉南县找准产业定位,率先破冰转型,实现主导产业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形成区域竞争优势。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精品畜牧业,加快高标准牧业小区建设,推动牧业小区向园区化发展;依托乡村景观资源、民风民俗、特色特产,打造采摘渔猎、休闲娱乐、农业观光、农耕体验等多功能、复合型创意农业。

抓好农业产业化工作,加强绿色有机食品原料基地认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带,推广绿色清洁种养方式,打造优势农业品牌。该县成立辉南大米管理办公室,深入推介“中国绿色大米之乡”,扩大“辉南大米”品牌影响力;深度开发山核桃和林蛙等优势资源,提高特色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抓好中药材、瓜果等农特产业基地建设,新建示范基地2个以上,新创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标识3个以上。

促进农产品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对现有农特产品进行筛选,优中选优,每个产品都要确定一个通用的主打品牌,集中进行宣传和培育,以品牌农业、精品农业精心谋划和推进中国野生山核桃之乡各产业项目,争取北京大学核桃肽项目成功签约、长白山特产大市场早日落地。促进农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大力支持电子商务进农村。

改进农业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建设万亩粮油高产示范片11个,落实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面积2万亩,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7户,规模养殖场发展到272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