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6:14: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政治哲学矛盾知识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高中政治;德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1;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4-0017-01
高中政治对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其课程知识大多数偏向抽象性和理论性,有些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放弃学习。针对这种现状,教师需要构建开放并且具有活力的政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情境教学法能将无形的情与有形的境有效融合,使学生在生动的场景中加强对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实现抽象知识的具体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本文以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为例,研究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构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脱离生活情境的政治教学,不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因此,要想实现有效的政治教学,就必须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促使政治课堂面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将日常生活引入课堂时,教师应当抛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视野从课本扩展到更加宽广的时空,注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政治知识的学习热情。倘若教师讲解某一政治知识点时,引入的是学生完全不了解的事情,那么让学生理解就非常困难,甚至将学生带往困惑的境地。因此,一个熟悉的生活情境,哪怕是学生感兴趣的小说故事情境,都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思考,真正落实抽象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深入理解政治知识打下基础。例如,学习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一观点,教师引入金庸的武侠小说,立刻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将学生对金庸小说特点的回答进行总结与归纳,得出金庸武侠小说具有哲理性质的结论。究竟具有怎样的哲理性质呢?教师让学生仔细回想《倚天屠龙记》文中的主人公张无忌的一生:本是武当派张五侠的儿子,“根红苗正”,后来却成为“魔教”教主。此时,教师顺势引导学生理解哲学中“矛盾”的含义。这种注重生活导入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更快地融入政治课堂学习之中。
二、巧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一直都是教师掌控课堂的常用手段,但倘若大多数是围绕教材内容的单一的检查式提问,则难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难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需要注意问题的趣味性和探索性,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具有启发性和引导性的问题,能够将学生对知识的表面理解引向深入探究。例如,在讲解“矛盾具有对立统一性”这一知识时,教师可利用金庸小说将学生带入课堂,然后向学生提出“明教被称作什么”“它与名门正派有什么关系”“这种现象说明什么”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引起学生激烈讨论。随后,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由此引发学生对此现象进行哲学上的思考,得出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结论。接着,教师又向学生提出“没有正、邪势力的江湖存在吗”等问题,促使学生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明白“正、邪两派虽然水火不容,但相互存在才能构成江湖”,由此得出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依赖的结论。这种将知识一分为二的讲解方式,能使学生对问题的内容有全面认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能够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通过图文声像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深奥转为浅显,使传统枯燥的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特别是在政治学科教学中,多媒体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这种以学生为中心展开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研究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哲学知识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部分片段,让学生对视频里的故事情节l展进行分析。“今天华山论剑、明天决战京城,今年你是天王、明年我是至尊”,在金庸武侠小说里,江湖恩怨、是非多吗?这一个个是非与这些江湖恩怨是什么关系?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激烈讨论,并列举金庸武侠小说里的几个桥段进行分析。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一个个是非与江湖恩怨之间有着特殊矛盾与普遍矛盾、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情境的还原,能够促使学生畅谈学习内容,让学生学会分享自己对问题的见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将情境教学法和政治学科知识的讲解、情感的互动有效结合,对政治教学非常有利。它能够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政治知识进行深入探究,促使学生情感与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丽君.主题情境探究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5(06).
[2]罗娴.情境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D].上海师范大学,2008.
关键词:高中政治 主观题 失分原因 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观题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关键所在,很多学生在遇到主观题时都感到无所适从,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因此,研究考试中学生失分的原因,并给出恰当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就显得尤为迫切。为此,本人通过总结日常教学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希望给予大家一些帮助和指导。
本课题组针对高中政治教学中主观题失分原因与答题方法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在了研究,现将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政治主观题失分原因分析:
1.审题不清。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能具体领会和全面把握情景材料的基本内容,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更不能将书中所学的理论语言转化为材料语言,一旦题目中换一种说法,就读不懂题了。二是把握不住试题的基本意图和设问的指向,即答错答题的范围,答非所问。。
2.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全面,导致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或者没话说。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之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之对应;甚至于有的学生明明知道问什么,但不知如何下笔或者下笔时没话说。究其根源,还是源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理解不到位。
3.回答问题时,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及专业性。例如,有些学生只是把相关的书本知识点罗列起来,缺乏概括和思考,只是死记硬套基本理论,没有真正落实理论和材料的结合;有些学生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二、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分析:
1.必须过好基础关。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材料的时代性强,选材多是国内外发生的最新事件,但是答案始终来源于教材,因此熟练地掌握教材显得尤为重要。
怎样才算真正掌握了教材呢?这里有三个要求:第一,具体知识的记忆全面准确,不能丢三落四,缺字少字。第二,教材体系要清楚,每一部分包括哪些知识要了然于胸。第三,特别要求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记忆,我们所学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但我们需要用理论解决的却是生活中多变的实际问题,这时,如果我们只是记住知识点而不理解,那就根本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例如:经济生活中关于社会劳动生产率这个概念,计算题中通常不是直接说社会劳动生产率,而是说某国的(某商品生产部门或某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其实就是指社会劳动生产率;哲学生活中关于意识这个概念,主观题里通常用国家的政策,措施,人们的观念等来说明意识这个概念,老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多举实例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2.答题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认真读材料,要舍得在读材料审题时用时间。很多学生认为审题时间长会浪费时间,还不如多写两条答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做题更是这样,在做题时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现象经常出现,很多同学答案写的非常多,结果多是无效的。因此,审题就成为我们作答的关键。审题时应遵循先审设问后审材料的原则,带着问题进入材料,我们的材料理解就更有针对性。具体审题应做到:
第一,通过审设问弄清命题的限定性:知识范围限定(是经济常识还是哲学常识,具体到课题、节题、框题)、方向限定(是回答“是什么”还是回答“为什么”、“怎么样”,辨明该题属于何种题型)、材料限定(是否要求结合材料、结合哪个材料)、对象限定(要求我们对什么现象具体分析)、主体限定(是从党的角度回答,还是从政府、企业、个人角度回答),最后,审题时,观察分值,确定答题的要点大概有几个,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审材料时要结合设问提取材料的有效信息,应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归纳中心,明确主题。尽量用最简短的语句归纳出材料的中心,明确材料围绕的主题;其次,划分层次,找联系。对材料进行层次划分,归纳层意,并弄清层与层之间的关系;最后,抓住关键,理要点。挖掘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句,联系设问中所限定的课本知识进行推理,梳理出答题要点。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表格材料,要全面解读表题、表头、数据、尾注,不可遗漏。
(2)发现并建立知识与试题有效信息之间的联系,运用知识对有效信息进行整合。
这一步非常关键,是知识运用的起点。学生通过审题,明确回答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后,应立即回顾和调动书本知识,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结构,对试题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梳理、整合,建立知识点与各个信息点之间正确联系。为此,考生必须熟谙相关基础理论知识,明了这一知识所包含的要点,并构建起完整的要点体系。没有这一前提,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了。这是一个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就可以把试题所提供的全新的材料(信息)转化成答题所需要的“已知条件”了。
(3)规范书写,组织答案
组织出的答案,是学生在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的结果,也是判定学生试卷得分多少的唯一依据。因此,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按试题题型的基本模式组织答案时,要做到观点与分析有机结合,观点要表达准确,分析要全面到位,做到逻辑合理、思维严密、层次清晰;第二,书写要工整、文字要精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答案应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
总之,要想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答案必须做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外在美”就是表述清晰整洁、层次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内在美”就是政治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思路清晰,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锦聪.高中政治主观题答题失误的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3年05期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生命教育
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转变的关键时期,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能使他们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不断提升自我和完善自我。因此,笔者在高中政治哲学课中,注重探索生命教育开展的途径。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高中哲学与生活教材的特点是紧扣社会生活。作为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紧扣学生的生活来开展教学,这样才能通过生命教育来促进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来展开生命教育,将理论知识和社会生活、理论逻辑和生活逻辑有机结合,从而对学生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学会生活、珍惜生命。如在讲授《世界的物质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这节课的知识点向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根据生命起源的物质性,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神圣和可贵。生命是在几亿分之一的偶然机会中诞生的,所以人应怀着感恩之心来对待生命。同时借此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既然生命是有限和短暂的,那么人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任,树立理想和人生的奋斗目标,活出人生的价值和最大意义。教师还可以有效利用教材资源,向学生开展关于如何经营人生,为人生目标奋斗的生命教育。如在教学《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根据教材中“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这个知识点,告诉学生任何事物都是有运动规律的,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才可能获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规律,学会挖掘生命潜能和提高生活质量,做一个对生命有责任感的人。
二、借用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名言警句,它们是先人智慧和思想的结晶,部分名言警句蕴藏着先人对生命活动的体验,所以是很好的生命教育资源。读这些名言警句,能给人思想上的启迪、心灵上的震撼。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在哲学课上有效利用这些名言警句开展生命教育,这样不仅能充实哲学课上的生命教育资源,也能达到提升生命教育高度的效果。如在讲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借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来讲述“生与死”这对矛盾,并借此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同时还可以借用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柏拉图“人没有思想,如同形尸走肉”等来向学生讲述如何辩证看待生命中的安乐与忧患、生与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生命中的生与死,以及生命的脆弱、有限和无常,理解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并使学生意识到,身体除了物质需要之外,还应该有精神需要。通过这些教育,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在生活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内涵,追求高层次的精神享受等。这是很好的生命教育开展方式。教师还可以借用名言警句来教会学生生活智慧。如在教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人教版生活与哲学)这节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认识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教师可以讲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古诗,让学生认识到人生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坚定走曲折道路的信心,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从而培养学生乐观、自信、坚强的品质。这也是生命教育开展的一种很好方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生命教育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政治教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学受到极大的关注。如何才能走出当前政治教学的困境,使学生的综合政治素养得到整体提升,促进学生政治意识的萌发和政治观念的形成,具备自主独立分析政治问题或者社会现象的能力。这不仅是一种教学内容的要求,更是为培养学生综合发展能力提出的最新教学目标,真正做到为学生的今后发展负责。但是,在新课改中虽然涌现出很多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各个高效的教学资源受到或多或少的限制,并没有使很多教学技巧得到开发和施展,而这也就导致高中政治教学的改革换汤不换药,很多变革并不彻底,致使学生的学习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以下,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实践总结以及对学生学习接受的观察,简要论述几点行之有效的教学技巧,与各位分享。
首先,教师采取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技巧,那么围绕兴趣教师可以从多个方面出发来促进政治教学的顺利开展。当前高中政治还是一直停留在背背就能考高分的错误认识里面,很多学生都是在平时课堂学习中不认真听讲,在考试前就背重点,虽然也不会考得很差,但是这种学习方法很显然不适合于高中政治,因为政治不仅需要记住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生要理解知识,并且能够熟练运用,具备某方面知识的敏感度,快速实现材料和知识的联系。但是现在很多学生感觉政治课枯燥,提不起兴趣来,导致政治课整体比较沉闷,因此教师应该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
第一,教师要丰富政治课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政治课上都是以课本为主,一上课就是检查背诵,然后边划重点,教师边讲解课本知识,这样的政治课本身就单一贫乏,难怪学生会产生厌倦的情绪而逐步丧失兴趣。教师要着手于政治课内容的丰富,例如在检查复习掌握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采取变化的形式,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小组之间出题,教师对出题方小组的出题方向和难度做出几颗星的评价,根据回答方小组的回答再进行几颗星的打分,这样及时给学生进行评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更加认真主动地进行准备,同时小组之间竞争力明显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就更加明显。
第二,通过互动的教学技巧激发学生的兴趣。高中阶段学生极容易受到身边环境或者人物情绪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个特点来开展互动教学,通过积极活跃氛围的营造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政治课堂上开展互动教学呢?一方面,教师必须转变以往的以自己为教学中心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整个教与学的中心,因此教师要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来思考。例如学习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时候,教师可以举出一件事例,让学生通过自主预习课本找出这个事例属于辩证唯物主义重的哪一个知识点。在学生讨论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中来,及时与小组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学生的思考方向,及时给出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这样就能实现积极的互动,而平时上课比较消极的学生也能受到感染而有所行动。
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和学生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想要开展互动教学,教师和学生之间必须能够顺利地进行沟通交流,而不少政治教师对于学生并不了解,导致上课的时候不能够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提问或者具体问题的设置,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学生会非常在意,当他们发现教师对待自己用心之后就会更加积极地和老师进行交流,促进互动学习的生成。
其次,问题情境的设置也是政治教学的一个重要技巧。问题情境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整个课堂进展浑然一体,促进学生思维的衔接,使知识点的过渡更加紧密,对实现一节优秀的政治课是非常必要的。很多教师在政治课上虽然也设置问题但是不够形象生动,例如没有任何铺垫和预期直接给学生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课本中找答案,这种枯燥的学习方法导致学生产生严重的学习压力和反感,也导致问题的设置非但没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而使学生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阻碍教学的顺利推进。那么该如何设置问题情境呢?
第一,教师要在问题的出场之前做好充足的铺垫,也就是背景设置。不能是直接的问题,而是要把同一个问题转换成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似的问题语境,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例如,矛盾的特殊性该如何理解,教师可以把这个问题转变为某农业科学家在不同的地方采取不同的农业害虫治理办法,因为不同的地方有不一样的地质、土质、气候,因此农业问题也是不一致的,不能一概而论。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属于矛盾中的什么原理,这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契合,加形象真实,继而减小学习的难度。
第二,问题情境设置还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来开展,因为多媒体具有直观的视觉和听觉优势,可以把问题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提高声音和图像等的刺激实现情境的良好营造。由此可见,问题情境的设置可以很好的促进问题的展开。
再者,政治教学还需要教师结合当下的时事来开展教学,这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技巧。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由于自身教学经验充足,教龄也比较大所以就懒于写教学设计和教案,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资料和一些具体事例都已经和现在的社会生活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关注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及时补充自己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时事意识,关注政治民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态度,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于时事的关注?学校要充分利用一些校内隐性资源,例如一些展板和黑板报进行区域划分,让高一和高二的班级定期进行更新,同时在每个教学楼的一楼展示最新的资讯,这样能够使学生及时了解社会中发生的一些最新事件;或者在设置报纸展览,学校订阅一些优秀的报纸,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学习。第二,开展一些时事辩论赛等,让学生就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政治素质。
通过以上几点的简要论述,我们发现高中政治教学必须始终以学生的学习发展为中心,关注其主体性的培养,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 高考政治 主观题 解题技巧
全国高考政治主观题试题分值比重相对高些,题目所给材料具有时政性、信息量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因此主观题选拔功能突出,既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更突出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现实问题的分析、论证和解决的能力,既尊重个性,又体现开放性,要在政治科目中取得高分,提高政治主观题的解题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高中政治教学及复习备考训练中,对高考政治主观题解题方法和技巧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审题审设问,找出考点
政治主观题的特点是:围绕一定的背景材料,设计若干问题。高中政治主观题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针对性题型。从微观的角度,考点限制性强,指向性明确。在设问中已经明确提出考查的知识模块及该范畴中的某个知识点。这类题目难度值比较低,针对大部分考生,类似送分题,让绝大多数考生可以拿到基本分值。只要掌握基础知识,那么原理分数就可以轻松拿到手,再扣上材料点对点分析,拿高分并不困难。如2016新课标二卷39题第1问(1)十八洞村扶贫实践是贯彻精准扶贫思想的成功案例,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加以说明。(12分)题目直指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生可以快速切题答题。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实现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然后扣上材料分析。
二是综合性题型,这是宏观的角度,可以理解为大综合和小综合。小综合题型,难度值有一定的提高,需要学生具备对模块知识的整合能力。在设问当中提出了某一模块的考点中的某一单元或者某一主体,如2016年高考新课标一卷政治试题38题第一问(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像此类题型,学生在平时的复习当中一定要构建对整本书的提纲,从而在解题时快速获取信息。
大综合的要求则更高,选拔功能更强,这类题目开放性强的设问,需要学生对材料信息有较强的提取能力和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发现考点,并回归课文中的原理。题目的问题当中只告诉了学生某一模块,却没有指出该模块中具体的哪一考点。如2015年福建高考文综试题第39题第(2)问,联系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简要分析福建自贸区建设应如何依法推进。题目中没有具体涉及哪个主体应该怎么推进福建自贸区的建设,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材料,根据材料中出现的“党、人大、国务院、社会各界”等关键词,提取必修二中每个主体对应的知识点展开组织答案。
二、构建模块思维导图,提取知识
政治主观题失分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基础知识的把握不到位,混淆考点,导致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盲目提取知识答题。在一轮特别是二轮的复习中,构建模块知识思维导图尤为重要。特别是采用全国卷中,政治科目考试范围不再考查选修知识,重点突出对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模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既要有对单元的实施框架又要有对四本教材的梳理。
《经济生活》主要有四个单元,概括起来是:一是货币、价格、消费;二是生产、劳动和经营,包括三个主体,国家、企业和个人;三是收入与分配,讲述国家的财政收入、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分析个人的收入分配制度级分配的公平和效率的问题;四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介绍在我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市场和计划,以及当前的小康社会建设和科学发展观及提高开放性经济水平等知识。在本书基础上,还应重视对国家、企业和个人三个主体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
《政治生活》包括公民、政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即国家制度,党的相关内容、当代国际社会及国际关系部分。像38题第1问,当代国际社会,看到题目马上想到当代国际社会包括国际关系、国家利益、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中国的外交政策,从而分点对应材料扣题分析。
《文化生活》主要描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的传播和继承、发展及创新,有横向的也有纵向的。第三单元主要围绕中华文化,讲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及包容性的特点,分析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最后一个单元主要是介绍当代文化的建设问题,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当前文化市场中出现的落后和腐朽文化现象,如何应对的问题。
《生活与哲学》简单说主要在讲马哲,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作为本书的开篇,介绍了哲学的关系问题,包括哲学与生活的关系,哲学来源于生活实践又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与世界观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他们的共性,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又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和时代的关系,哲学来源于时代,既是时代的总结和升华,又是时代变革的先导。第二单元开始围绕马哲展开,马哲可以分为两个角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又分为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展开。唯物论必然离不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认识论主要讲人的认识的来源,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又讨论了其中正确的认识、真理的相关内容;辩证法提出了四个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角度,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又要有创新精神。其中要特别强调学生分析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区分。第四单元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及人的人生价值观的创造与实现。
从以上知识体系分析会发现,有些主体是有交叉的,如同样是政府,可以是经济生活中的国家财政角度,也可以是政治生活中的政府职能角度。同样是个人,在经济中有个人的消费、就业问题,在政治生活中是公民的政治参与,还可以是文化生活中个人对文化的传播和弘扬。所以,一旦混淆了考点,就容易导致整题失分,在平时的训练与复习当中,不仅要巩固基础考点,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只有知识扎实灵活,思路清晰明确,才能事半功倍。
三、分清试题题型,注重语言表述
第一,原因类,包括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样的意义、这样做的依据、合理性等。如2016I卷38题第(1)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2016II卷39题(2)扶贫先扶“精气神”是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重要经验,运用文化对经济作用的知识说明这一经验的合理性。(10分)解答时可在原理前面加上“有利于”,从而转化角度,特别是意义类的,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有利于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有利于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可以从理论的角度也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措施类,包括启示类。这是政治学科中最常见的试题类型。通常此类题目会限定主体,如国家、企业或者个人,或者唯物论、认识论的角度等,此类设问,如39(2)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探究如何守护英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10分)思考的角度要多元化。解答此类题目,最先要抓住与此考点的相关知识,迅速而简洁得罗列纲要,钩玄提要,并在理论前加上“要……”“坚持……”等,强调做法。
第三,评析类,包括谈谈对某种现象、观点的看法,或者“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较好区分,而有的试题中的观点有时候迷惑性较强,正误夹杂在一起,合理性与不合理因素并存。解答评析题切忌着急下笔,而应当先理清题目的思路,确认命题中的对错,这是解题的前提,然后回归课文原理。接着指出命题中的正确部分是什么,并说明理由,同时辨析题中的错误部分在哪里,说出理由。最后,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四、规范答题,原理加扣题分析
首先,确定要点,要有逻辑性,分点表述,每一点中的关键词、关键意思是什么,反对不分段落整体罗列,把要点序号化。
其次,回归教材,采用政治教材中的专业术语答题,只有将试题中的“有效信息”同书本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也可以在分析、把握材料内涵时进行。在明确题意后更需要应用书本知识加深对试题的理解并扣题分析,按照材料和知识点的逻辑顺序,精心组织答案。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和谐的基础。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处于“服从”地位,课堂教学以教师为出发点,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得到体现。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在尊重、互信的基础上,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宽容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和谐课堂的创建中,教师不再依靠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维特点,采取适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育方式和策略。在民主、平等的和谐课堂中,师生面对的不仅仅是课本和练习,还包括更为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教材缺乏认同感和亲切感。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课堂上,师生之间要进行坦诚的交流,从而建立起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合作学习,进而促成师生之间的和谐。
如高一经济生活《消费的类型》一课中涉及“钱货消费”和“贷款消费”两个知识点。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模拟漫画中的角色,然后提问:假如是你,你会选择“钱货两清的消费”,还是“贷款消费”?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选择“钱货两清的消费”,有的说选择“贷款消费”,并都充分说明了理由。
笔者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也参与到讨论中,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分享讨论的成果和感受。教师没有高高在上,向学生发号施令,只是对学生一些不太恰当的想法作引导。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学生终于明白,选择消费方式要因人而异,做到客观、理性,切忌盲从。
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下,课堂教学体现出一种生机和活力,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体验深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开阔了视野,增加了对生活的体验,从而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和谐。
二、生生之间的和谐
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互动,是生生和谐的主要体现,通过合作,学生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这是一种倡导合作文化和人文关怀的学习共同体,同伴之间相互切磋,人人参与、坦诚交流、彼此信赖,从而形成生生之间的和谐。
如在教学《民主决策:作出最佳选择》这一课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一次模拟听证会,听证会主题是关于要不要换校服。该班的班长扮演听证会主持人;部分学生扮演“校方代表”,提出更换校服的意见;部分学生是“学生代表”,他们的观点是赞成更换校服;此外还有“支持更换校服的家长代表”以及“反对更换校服的家长代表”。
赞成更换校服的“学生代表”认为:目前学校的校服款式老旧、颜色单调,不能展示青春的美感,需要一件新校服来展现青春的活力。
反对的“家长代表”认为:孩子不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在穿着打扮上,应以学习为重。太漂亮的校服容易让孩子分心,甚至引发早恋.而且再订购校服,会增加低收入家庭的经济负担。
支持的“家长代表”认为:学校在合理的范围内更换校服,家长可以理解并且支持。 经过讨论研究,“校方”“家长”与“学生代表”达成共识,“学校”最终决定更换校服。
通过这次模拟听证会,学生不但了解到了民主决策的基本程序以及民主决策的意义,更切实地感受到了主人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次政治课,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一次大胆尝试,成功地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得整堂课有趣、生动。这种方式不但不会耽误教师授业,而且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这堂课,学生锻炼了自己,同时又学到了很多知识。
模拟听证会这一教学形式,能有效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连平时不善于发言的学生,也表现积极踊跃。学生完全忘记这是课堂,没有拘束,完全平等,不仅对教材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平等、和谐、愉快的学习平台。在此,生生之间的和谐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教学与生活的和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与生活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课堂要以现实生活为起点,以体验生活为内容,以反思生活为过程,重视学生的内心体验,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悟、整合、提升。纵观四大必修模块,无不体现教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
在导人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探究的热情,这是教学的一个突破口。如在教学《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前,先让学生回去调查:爷爷奶奶结婚时有哪些财产?爸爸妈妈结婚时有哪些财产?现在的年轻人结婚时又有哪些财产?在新课开始前让学生回答。或提问学生平时休息喜欢干什么。很多学生都会说到网络。这时教师再提问:那网络带给我们什么呢?学生就会一一举例。这样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无限兴趣,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好说。
四、学科与学科的和谐
思想政治作为整个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横向联系。这种密切的联系为全面提高政治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课堂教学时,要加强各科目之间的联系,尤其是政治与语文、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互动与沟通,促进学生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政治 有效教学 教学手段 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衡量我们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著名教育专家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上也曾明确指出,有效教学的最终标准是学生成长。也就是说,学生进步或发展与否是衡量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然而,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无趣的现象。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广大思想政治教师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那么,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实现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教学,让思想政治课堂焕发生机和活力,就成为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育观念,融洽师生关系,创造有效教学前提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在现实的政治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时常存在。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者,居高临下,照本宣科,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启迪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潜力,学生只是教育活动的被动接受者,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始终无法将知识进行转变为智慧和能力,无法从根本上对知识发现和创新。在这种教学理念的驱动下,只能导致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明其妙;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岂能达到课堂的有效教学?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教师。因此,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有效教学良好的环境。
首先我们要转变观念,真正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要把学生视作知识探索、问题发现、矛盾解决的主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把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逐渐使学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发展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双向交往、互动、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或教材不一致的见解,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放下“尊者”的架子与学生共同学习、探讨。
其次,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布贝尔在《品格教育》一书中说:“当教育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学生对接受教育的反感就会被克服而让位于一种奇特情况:他把教育者看做一个可以亲近的人。”心理学研究及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教师的亲近和信任往往会产生爱屋及乌的效应,即亲其师而信其道。所以,教师要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运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矛盾,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做学生亲密的伙伴和知识的引领者,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思想压力,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在交流中进发思想的火花,在争论中产生创新的萌芽,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主体兴趣,把握有效教学关键
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自觉学习的最有效手段,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要想使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教师就要能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开动大脑思维的机器,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情感得到体验,思想得到启迪,从而达到有效教学。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
如在讲《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我就跟学生讲了阿凡提的幽默故事:有位顾客阿匍到阿凡提家要染一匹布,要求阿凡提他的布所要染的颜色既不是红色,也不是蓝色;既不是绿色,也不是黄色;既不是紫色,也不是黑色;既不是橙色,也不是世上所能见到的一切颜色。阿凡提思考片刻灵机一动,就爽快地答应了顾客阿匍的要求,并告诉顾客阿匍取货的时间:既不是星期一、二、三、四、五,也不是星期六;既不是礼拜日,也不是一个星期七天的任何一天,反正那一天一定要来取货。阿凡提以他的机智,使阿匍灰溜溜地走了,并白白搭上一匹白布。听完故事后,学生一边忍俊不禁,哑然失笑,一边产生“阿凡提的机智聪明之处何在”的急切求知心理,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此时我顺势进行分析:“颜色”和“星期”都是矛盾的普遍性,它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即存在于具体的红、蓝、绿、黄、紫、黑、橙等色和星期一至星期日这一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矛盾的特殊性就没有矛盾的普遍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鲜活的事例、幽默的笑话、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生动、形象,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三、理论联系实际,时政活化教材,抓住有效教学着力点和落脚点
思想政治学科的明显特点之一就是时代性强、实践性强,而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课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基本前提,是政治课堂有效教学的落脚点。况且,现在的高中生是思想敏锐的一代,他们的视野触角早已延伸到校园以外的广阔世界,尤其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莫大的兴趣。在思维方面,他们开始进入抽象思维的境界,凡事都先问个究竟,学了理论就与现实作对照,有的甚至对教材里的某些知识产生质疑,对教师的授课评头论足。毋庸置疑,这是一种可喜的进步。根据学生主体的这一实际需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实行了“课前五分钟时政扫描”,内容涉及“国内外重要新闻”“焦点访谈”和“新闻1+1”栏目中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这些时政热点不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而且具有时代性、实时性、新颖性,具有较大的教育价值。每个学生在积极搜集时政热点的同时,还要把这些问题与所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激烈讨论,踊跃发言,观点各异,甚至争执得面红耳赤。这种活动不但拓宽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养成了关心国内外时事的好习惯。同时,我还经常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增添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事例相结合。用富有现实生活意义的案例来呈现问题,让学生有所知、有所思、有所悟,并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可以达到优化学习过程、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
比如,在讲到《公司的经营》时,我充分利用福州“永辉连锁超市”的成功发展历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永辉连锁超市”成功运营的秘诀是什么?哪些经验值得推广与借鉴?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个事例贴近学生的生活,是鲜活的事例,学生真实可感,发言踊跃。同时又结合社会新闻“三鹿奶粉事件”,让学生从反面材料中认识到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这样,就活化了原本相对枯燥的思想政治课内容,使之变得有血有肉起来,学生不仅能在兴趣盎然中主动地接受所学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有效教学手段
课堂是实施新课改的主阵地、主战场,如何向45分钟的课堂教学要效益,达到有效教学,这是每一位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面对与探索的重要课题。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对于政治课堂教学无疑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毫无疑问,在现在的政治课堂上,多媒体已经成为了政治教师的得力助手,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它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音画同步地刺激学生的感官,达到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涩为通俗的效果,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与过程的理解与感受。
关键词: 政治兴趣 生活问题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 就地拣柴 精彩留白
当前很多高中学生潜意识地认为思想政治这门学科晦涩、枯燥,在课堂中出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现象。如何扭转这一颓废消极的心理定势?一个优秀的政治课教师一定是善于潜移默化地把政治理论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从知之者变成好之者,好之者变成乐之者的实践者。
一、通过解决生活问题爱上政治
高中政治新课标的一大特色是构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生活与哲学”四个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把政治原理和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相结合,如“投资理财的选择”、“公民如何参与政治生活”、“走进文化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等主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思考,提高学习政治的兴趣。
为了将政治原理变成学生生活中的直接需要,讲《公司的经营》这一框时,我把学校食堂的后勤管理者请到教室,让学生讨论如何经营、管理食堂,与校门外小饭馆竞争,提高食堂的经济效益,再由学生追踪报道成果。在本周的班会上,我又特地邀请经商比较成功的学生家长来班级面对面地给学生讲他的创业之路。这样,一方面让学生从中体会、领悟所学书本的知识点,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家长的艰辛,无形中接受现实版的感恩教育,更珍惜家里提供的学习机会。座谈会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成立“金点子小组”,为这位家长的经营出点子,提建议,观点被采纳的学生将被评为本期“班级点子王”。自我价值的认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实践证明,这一措施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经典文化让学生爱上政治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不仅在《文化生活》一书中教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针对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中可以贯穿中国经典文化,让学生学以致用地分析问题,强化道德感悟。
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经济原理解决养老问题,由此将学生思维拓展到生产方面(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分配方面(促进社会公平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消费方面(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提高个人收入,带动消费),等等。
在《政治生活》讲到民主管理时,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可以发挥村委会、居委会的作用以推进养老进程,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会居委会的作用、性质。结合当代社会中“空巢家庭”及“不孝儿花母亲钱买车,却只让其坐后备箱”等话题,我适时提出政府如何引导人们形成敬老尊老的风尚,让学生在脑海中自觉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
在《生活与哲学》中讲到意识的作用时,我用多媒体展示探究一:为何社会中有些人孝顺而有些人不孝顺。在学生讨论后,适时展示探究二:不孝顺长辈的人为何会做出这种错误的价值选择?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主动运用意识的作用及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相关知识。在讲矛盾时,我用多媒体展示:孔子面对孟武伯、孟懿子、子夏、子游这些人同一个问题“孝”时,回答却不相同,这体现了矛盾的什么特点?孔子对“孝”的看法有无共性?如此让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两者的关系都有深刻的掌握。通过讲解,学生对“孝”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后,再进一步升华思考:对孝的认识过程又反映出什么哲学原理?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到认识论、正确意识的推动作用等相关原理。
在政治课堂中贯穿中国经典文化,既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又激起学生对政治课的热情,无形中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就地捡柴”让学生燃烧思维的火焰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就地捡柴”,热烈讨论,激起学生思维交锋的火花,是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兴趣的一种有效途径。
如讲《经济生活》“信用卡、支票与外汇”等内容时,很多来自农村的学生很迷茫。于是我拿出钱包,一张张地抽出里面的卡,说:“是信用卡?不是信用卡?这张是……”沉默的课堂兴奋起来,这时我适时展示校园卡,学生的意见有了分歧,有的说是而有的说不是。“到底是不是,我们一起看书本的定义”。此刻所有的学生都很积极地看书,然后表示理解了校园卡是信用卡。
这样让学生掌握信用卡的内涵时,激发起其对即将学习信用卡特点的求知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地拣柴”的背后需要教师周密备课设计,让互动有效生成,把原本枯燥的课程上得别开生面。此种教学艺术有助于充分点燃学生自我思维的火花,深刻唤醒其内心深处对政治的情感。
四、“精彩留白”让学生“课尽而意无穷”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程即将结束时,教师可以通过言语激发、课后探究、布置调研等方式留下“空白”引起学生想象和回味,让学生在较充裕的时间和空间下实践与操作。以“不全”求“全”,给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含蓄的艺术,弹好“终曲”,在有限中求无限,使之成为“精彩之幕”。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钻得进去,学习才会有成效。在高中政治课上,教师开启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政治兴趣的同时,结合多样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争取教学效果最优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