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个人经济发展

个人经济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6:14: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个人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个人经济发展

第1篇

关键词:价格认定;价格服务;问题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一、价格认定工作相关内容概述

价格认定工作就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来对某些特定物品进行价格方面的衡量认定,在实际的一般情况中,价格认定工作主要运用在刑事案件中对于相关涉案财物价格的认定、在税收征管工作过程中涉及相关财物的价格认定、对于纪检工作中相关涉案财物价格的认定等。价格认定工作时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价值工作有序健康进行的基础,只有做好了价格认定工作,才能在价格认定工作中保证工作人员能够更好的进行价格处理工作。价格认定工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价格认定工作能够帮助政府更好的解决在工作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价格问题,在完成专业、负责、公平的价格认定工作之后,就能够给政府相关部门在进行决策时以一定的价格依据,确保政府的相关工作能够符合实际情况。另一方面,做好价格认定工作能够促进我国建立一个平等、公平的经济发展环境。市场价格往往是一个不断波动变化的数字,这就需做好价格认定工作来保证市场在一个比较稳定的经济情况中发展。

二、我国在价格认定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实际情况中价格部门所遇到的相关价格问题也越来越多样,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我国在价格认定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够完善,这就给我国价格认定工作的有序进行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一方面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缺少严格的认定手续,往往带着个人主观经验来进行相关物品的价格认定工作,另一方面导致在实际情况中的价格工作往往缺少权威性,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作为依据,就很难做出一个公信力高的价格认定。

2.相关工作人员队伍建设不完善

在实际情况中,价格认定工作往往是一项对于工作人员相关专业知识能力要求较高的一项任务,要求工作人员对于相关行业有着足够的了解,从而保证工作人员在价格认定工作中能够更加公平、公正的进行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情况中,我国从事价格认定相关工作的工作人员往往没有锻炼出一个符合时代要求的专业知识能力,因此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方面,在工作人员选聘阶段往往没有用一个严格的标准来进行招聘工作,导致在实际情况中一些没有熟练掌握专业知识能力的工作人员也能有计划来进行价格认定工作。另一方面,在价格认定部门中往往还缺少一个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来帮助相关工作人员更好进行工作。

三、优化价格认定工作的措施

1.完善价格认定立法工作

明确价格认定的法律定位是提高价格认定工作效率的有效措施,完善价格认定的相关法律建设也是促进我国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途径。价格认定法律建设是相关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需要对价格认定的定义以及基本属性在法律中加以明确,要充分认识到价格认定工作的公共性,并从公共管理的角度对价格认定工作进行分析,明确价格认定的公共行政性质和社会公众服务对象。此外是价格认定工作职能的确认,价格认定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范围和行政具体方式,要综合利用行政调查、行政指导和行政确认三种行政方式。涉案财物价格认证条例与价格认定工作密切相关,因而要对加快相关法律体系的完善和法律条文的优化,提高立法工作的针对性。对价格认定的工作程序和价格确认机制要在法律中予以体现,避免由于主观差异导致的价格认定工作偏差,对于原有法律中较为模糊的定义和操作方式要加以改进,完善价格认定相关法律体系,促进价格认定工作的进步。

2.做好价格认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工作

价格认定工作往往需要较高的专业知识能力作为具体的工作依据,因此在实际情况中就需要做好价格认定相关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首先,相关管理人员要深刻认识到价格认定工作进行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从思想层面上中深刻认识到起对于价格认定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做好人力资源划,保证价格认定工作人员队伍的建设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潮流。其次,在实际的情况中要坐下以下两点。一方面,相关用人单位要做好对于相关工作人员队伍的选聘工作,用严格的要求来衡量每一个岗位的选聘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好对于员工培训制度的建设,对于价格认定相关工作来说,经济环境的变化是相当快的。因此,就需要用人单位来帮助建立一个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来保证工作人员能够不断进步,实现与时俱进。最后,要做好对于相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价格认定工作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认真负责,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新审视价格认定工作,恰当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企业以及个人之间的关系,完善价格职能体系是促进价格认定工作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价格认定的监管,建立有效的市场价格信息交流机制,改善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价格管理的效率低下,完善价格认定立法体系,提高价格认定人才队伍的质量,有效解决价格认定工作的现存问题,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赵辰昕在当日召开的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运行数据会上说,“十三五”开局首季,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广受关注。从已有数据看,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加。

他表示,可以用“6个升”来体现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和积极变化:

一是投资增速有所回升。前两个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0.2%,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0.2个百分点,累计增速一年以来首次回升;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41.1%,为2010年以来月度最高值。

二是价格总水平有所回升。2、3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均上涨2.3%;钢铁、电解铝等主要原材料产品价格出现一波明显上涨;3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由降转升,比上月上涨0.5%,为2014年1月份以来的首次上涨。同比降幅也比上月缩小0.6个百分点。

三是企业利润由降转升。前2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4.8%,新增利润355.4亿元,改变了去年全年利润下降的局面,是去年6月份以来首次月度正增长。

四是房地产市场交易量明显回升。受房地产政策调整等影响,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活跃,前2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长28.2%、43.6%,增速比去年分别提高21.7和29.2个百分点。

五是财政收入增速回升。受房地产相关税收较快增长等因素影响,前2个月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3%,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全年提高4.6个、0.5个百分点,为去年1月份以来最快增速。特别是地方财政收入实现两位数增长,前两个月增幅为10%。

六是市场预期有所回升。3月份,制造业PMI为50.2%,比2月回升1.2个百分点,自去年8月以来首次回到荣枯线以上。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8%,比2月份上升1.1个百分点,为近两年来的较大升幅,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

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农业形势总体稳定,消费、新兴产业和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就业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赵辰昕说,总的来看,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IMF12日报告显示,在强调降全球和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预测值的同时,将我国2016年经济增速预测值由6.3%上调到6.5%。

第3篇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有四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前期研究充分、基础工作扎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在42个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会同有关部门经过前期调研、编制起草、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和修改完善等五个阶段,历时两年多,编制完成了《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批准实施。二是既体现战略性又突出可操作性。《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既着眼长远,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长期战略,又立足当前,结合各产业、行业、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完善政策机制、健全法规标准、加强管理和监督、强化技术和服务支撑、建立统计评价制度、强化宣传教育和国际合作等具体的、短期可见实效的支撑措施。既针对循环经济共性问题明确了总体思路、基本原则等,又针对不同行业、领域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清晰易懂的思路、模式和技术路线、实现途径。三是既提出了中长期目标又明确了近期具体指标。《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的,提出了循环型生产方式广泛推行,绿色消费模式普及推广,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资源产出率大幅度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的中长期目标。同时,为促进循环经济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提出了到“十二五”末资源产出率提高15%,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等18项主要目标。另外,以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为目的,提出了近80个量化的循环经济具体指标,内容涉及第一、二、三产业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循环利用等各方面。四是着力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在思路、内容、体例、机制上有很多创新点。比如,针对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再生资源水平低的“只循环不经济”以及个别“二次污染”、再生产品质量安全、“地沟油”回餐桌等问题,提出了“高效利用,安全循环”的基本原则;针对十“培育生态文化”和“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的要求,提出鼓励开展循环文化创意活动,实施大循环战略,推进行业间、产业间、生产与生活系统、国内外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链接等措施;针对社会中存在的铺张浪费行为,《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响应中央有关精神,明确提出了要推行绿色消费,开展“反食品浪费行动”,推动餐饮企业、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食堂、公务宴请、家庭等各方面节约粮食。此外,《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在形式上图文并茂,编制了一些重点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体现了改革创新和与时俱进。

问:《发展战略和行动计划》是如何体现党的十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

答:党的十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对如何推进循环发展做出总体部署和安排,是实现循环发展的具体行动,从而通过循环发展带动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

十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并提出了“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的新要求。《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把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等任务贯穿始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明确了提高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水资源产出率等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具体目标,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在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对各行业、各领域和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

十还明确指出要“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把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作为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的主战场,提出战略任务、明确具体目标、总结基本模式、给出技术路线和实现方式等,力求把一些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转变成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为重点,树立新的资源观、消费观,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这些都是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和工作安排。

问: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四项重点任务: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

在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方面,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推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废物循环利用;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企业循环式生产、园区循环式发展、产业循环式组合,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在构建循环型农业体系方面,加快推动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接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形成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构建循环型服务业体系方面,推进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服务业在引导人们树立绿色循环低碳理念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在推进社会层面循环经济发展方面,完善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回收体系,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发展再制造,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绿色建筑行动和绿色交通行动,推行绿色消费,实施大循环战略,加快建设循环型社会。

问: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浪费现象,《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从哪些方面强化了有关措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以“减量化优先”为基本原则,把推广绿色消费模式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一项重要任务,围绕遏制当前社会上存在奢侈消费、过度消费乃至浪费,提出了一些明确的、根本性的措施。首先,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消费理念,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摒弃讲排场、摆阔气、奢侈浪费的陋习,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粮意识。其次在消费环节,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环境标志产品、节能环保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节能省地型住宅,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抵制过度包装,鼓励网上购物、视频会议、无纸化办公,不消费珍稀野生动植物,提倡绿色出行,倡导生态旅游,杜绝随意丢弃垃圾。在餐饮住宿行业鼓励减少使用一次性木筷、快餐盒以及客房一次性牙刷、剃须刀等用品,特别是餐饮企业要引导顾客适度点餐,餐后打包,坚决反对食品浪费行为,在零售批发业鼓励商贸流通企业开设绿色产品销售专区、专柜等,向消费者推介绿色产品,扩大绿色产品消费,带动绿色产品生产。另外,强化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政府机关要在节能、节水、节纸、节粮等方面率先垂范,建设节约型政府,积极培育租赁业、旧货业发展,促进产品再利用。

问: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包括哪些内容?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十百千”示范行动,是指实施循环经济十大示范工程、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

“十”是十大示范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示范工程、“城市矿产”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再制造产业化示范试点工程、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处理示范试点工程、生产过程协同资源化处理废弃物示范工程、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循环型服务业示范工程、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工程。

“百”是创建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选择100个左右城市(县),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示范城市(县)要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和绿色消费模式,率先构建起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资源产出率提高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探索实现转型发展的路子。

“千”是培育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选择1 000家骨干企业或园区,树立循环经济典型。示范企业或园区的资源产出率、土地产出率、单位产值能耗、物耗、水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等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循环经济“十百千”示范行动,以企业自主投资为主,各级政府通过现有政策和资金渠道给予必要的资金支持,重点支持相关公益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项目、能力建设、关键共性技术产业化示范及推广应用。引导金融和投资机构投向循环经济重大工程。鼓励企业通过自有资本、银行贷款、上市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实施循环经济重大工程。

问:《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的保障措施有哪些,如何确保有效实施?

答:《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提出了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是完善循环经济政策,具体包括产业、投资、价格和收费、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的政策。二是健全法规和标准,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法相关配套法规规章,研究制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条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管理办法等,建立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标准和计量检测体系。三是加强循环经济管理和监督,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加强循环经济管理,探索市场化管理机制,加强监督检查。四是强化循环经济技术和服务支撑,加快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加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健全循环经济服务体系。五是建立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建立统计核算制度和数据制度,制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把资源产出率作为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成效的综合性指标,加强统计能力建设。六是强化循环经济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宣传典型案例,推广示范经验,在全国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把循环经济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相关课程。七是加强循环经济交流与合作,利用各种国际交流平台,创新合作方式,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建设中日韩循环经济示范基地,共同推动绿色发展。八是加强循环经济组织领导,国务院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组织协调机制,研究有关重大问题,部署重大任务,把握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同时,《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要求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相关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要制定全国循环经济年度推进计划,加强跟踪管理和评估。地方各级政府对本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负总责,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抓紧编制和实施本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年度推进计划,出台配套政策,明确任务分工,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确保完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再 协)

我国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近日,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官网获悉,我国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向我国出口废物原料的境外供货企业必须向质检总局提出注册的书面申请,并提供近年来的出口货物环保、质量状况和相关证明等有关文件,经质检总局审核合格后予以注册,方可向中国出口废物原料。

对进口废物原料国内收货人实施登记管理,无论以何种贸易方式从事废物原料进口的收货人,都必须向国家质检总局申请登记。收货人凭登记证书及相关材料向口岸检验检疫机构报检,未获得国家质检总局登记的国内收货人,入境口岸检验检疫机构不受理其废物原料的报检申请。

申请进口国家规定可用作原料的废物,由废物进口单位向国家环境保护局提出废物进口申请。经审查批准,国家环境保护局签发《进口废物批准证书》,从2005年起用新版自动许可和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证代替进口废物批准证书。申领《进口废物批准证书》后才可以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废物。

第4篇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 经济改革与发展 金融国际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中国不仅仅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更深刻意识到:要想求得经济的长远发展,必须要融入全球开放这个大趋势。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29日在上海浦东外高桥挂牌成立,其范围包括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形成了“四区三港”的自贸区格局。

本文基于上海自贸区成立的国际与国内背景,分析了上海自贸区为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意义,并指出自贸区真正的意义在于金融的国际化,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了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最后,文本还提出了对于自贸区未来发展前景的展望与期待。

二、上海自贸区成立背景

1.国际背景

自贸区建立的国际背景包括两大方面:日益激烈的全球化贸易格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目前,全球化贸易竞争日益激烈,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通过排除中国和金砖五国,建立起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和多边服务业协议(PSA),形成几乎覆盖全部服务业领域的新一代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WTO的国际影响力正逐步弱化。以美国为首的这三大协议一旦成形,可能成为重新构建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的新载体,甚至以此制定不利于中国的世界贸易规则,中国将面临严峻的“二次入世”危险。从中国2013年上半年经济指标来看,贸易对GDP的贡献度只有9%,在20多年的改革当中,这项数据的弱化非常明显。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了缓解可能出现的危机,实现贸易的快速增长,中国有必要建立“属于自己”的自由贸易区域。

另一方面,尽管中国现在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国、第二大的资源消费国和未来的最大消费国,但中国在目前全球货币竞争格局中仍然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虽然从2009年起步的人民币跨境使用,正是突围之举,但这些因为贸易需求释放的人民币,在全球货币总量中比例依然很小。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人民币的日交易量已经达到1200亿美元,远远高于三年前的340亿美元,这使人民币成为全球外汇市场中第九大活跃的交易币种。如果不满足这些资本的回流获利的动机,人民币的海外总量还是无法做大,而为了构建人民币的全球贸易循环路径,就需要巨大的、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来容纳和吞吐。目前上海,这个有着全国最全的各种各样交易所、银行间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人民币回流目的地和集散地,无疑是中国最佳的选择。

2.国内背景

自贸区建立的国内背景是中国自身的改革需求。从国内来看,中国经济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刻,在国际需求疲软以及劳动力成本升高的情形下,严重依赖出口已明显动力不足。此外,国内市场经济效率仍较为低下,亟需经改革来谋出路。自贸区的设立,可以重振地方乃至全国经济,带动产业、产值快速提升,有效拉动内需和地区经济的繁荣。

三、上海自贸区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影响与意义

1.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重新定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从国务院批复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后简称《方案》)中可以看出,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规定了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其中,最为首要的是上海自贸区重新定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它强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并赋予外商更大的投资空间和自由贸易空间。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提高行政透明度,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信息公开机制,完善投资者权益有效保障机制,实现各类投资主体的公平竞争。作为内地首个自由贸易区,在中央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简政放权下,上海自贸区承载了“中国梦”的新起点。

2.引导市场化改革――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在《方案》中“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投资领域的开放”这两条规划下,可以进一步看出上海自贸区将为中国带来的进一步贸易、投资的自由化。

在贸易自由化方面,上海自贸区的目的不是做集装箱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而是做转口贸易和离岸贸易。在这里,有两个最核的心要素:一是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另一个就是构架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在自贸区内,政府将推进与自由货物贸易相关的服务贸易的发展,特别是配套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以及航运金融交易平台。如果进而成立境外期货交易或设立商品期货的交割仓库,上海将很有可能替代韩国釜山和新加坡LME仓库的部分作用。

在自由投资方面,自贸区将鼓励成立对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探索发展并购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产品创新,逐步开展个人境外直接投资试点,并提供相应的中介服务,让自贸区同时成为中国资本走向世界的平台。

3.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试行利率市场化、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本文认为《方案》中规划的“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将触及自贸区设立的最终目的――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

从金融“国十条”出台、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到自贸区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项目为首的一系列金融开放政策,自贸区带来的将会是充分利用境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跨境融资自由化。这一切无疑是在为逐步放开资本项目管制做好准备,进而推进利率市场化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并最终在风险可控和效率提升的前提下,全面放开资本账户管制,最终形成类似伦敦的,全面渗透型和内外一体化的真正的全球金融中心。

四、结语――上海自贸区机遇与挑战并存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是国家经济战略调整的重要一下。但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自贸区的未来发展也面领着很多挑战。吴明华表示,“最大的挑战是来自于资本的管控,因为贸易市场常常被用来进行近岸和离岸的套利活动,而国际套利很容易导致资本管制的失效,(因此)要能够识别这些套利基金会对整个经济体造成威胁。”

尽管上海自贸区必然会面临许多挑战,但正如中国商务部部长高虎城在参加自贸区挂牌仪式时所表示的,中国自贸试验区建设必将影响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提升中国对外开放水平,让中国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大趋势。

参考文献:

第5篇

问:请您介绍一下《意见》的出台背景。

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的消费需求日趋旺盛,对食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这既对流通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冷链物流发展提供了机遇。

201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和部分省市也陆续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冷链物流实现较快发展。2015年,我国果蔬、肉类、水产品等的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2%、34%和41%,冷藏运输率分别达到35%、57%和69%。据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2016年,我国冷库总容量已超过4000万吨,冷藏车和保温车保有量约11.5万辆,分别约为“十二五”初期的2.3倍和3.6倍。同时,专业化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兴起,并呈现规模化、集团化、网络化发展。冷链宅配、生鲜供应链、冷链资源交易平台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部分冷链物流企业开始向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冷链综合服务商转变。冷链物流在促进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农民增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薄弱,我国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冷链“不冷”、“断链”、交叉污染等现象仍比较突出,与此相关的食品安全隐患较多,难以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意见》的出台将进一步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系统指导,推动解决行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促进行业健康规范发展,保障生鲜农产品和食品消费安全。

问:我国冷链物流行业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答:一是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不健全。一些已制定实施的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部分领域标准规范仍然缺失,冷链运输、仓储等环节标准规范尚未实现有效衔接。二是基础设施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近几年我国冷链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但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冷库为例,目前存储型冷库多、流通型冷库少,冷冻库多、冷藏库少,销地冷库多、产地冷库少。在部分冷库相对集中的地区,已出现过度竞争现象。三是信息化和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车辆定位、温度监控等信息化设备应用不足,在“最后一公里”环节,以“冰袋+塑料泡沫箱”为代表的传统手段仍占据主流。仓储、运输、订单等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尚未大范围普及,企业缺少覆盖冷链物流全链条的信息化监控手段,存在大量“断链”隐患。四是缺乏第三方冷链物流龙头企业引领。第三方冷链物流尚处在发展初期,行业集中度较低,企业运营成本高,服务网络不健全,缺乏资金技术实力雄厚、创新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五是新技术新模式尚未实现商业化普及。包括共同配送在内的一些先进组织形式和新型冷链物流技术仍处在探索推广阶段。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备简陋,缺少必要的产后预冷处理,损耗率较高。六是行业有效监管不足。尚未形成覆盖全链条的冷链物流监管体系,无法实现对生鲜农产品和食品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各环节,以及温度控制、制冷和温控记录设备使用等情况的全方位有效监管。冷链物流行业信用体系仍不完善,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问:针对上述问题,《意见》明确了哪些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答:《意见》提出到2020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衔接顺畅的冷链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建立“全程温控、标准健全、绿色安全、应用广泛”的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大幅提升,生鲜农产品和易腐食品冷链流通率、冷藏运输率显著提高,腐损率明显降低,食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针对冷链物流行业存在的问题,《意见》提出8方面具体意见:一是健全冷链物流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系统梳理和修订完善现行冷链物流各类标准,率先制定一批强制性标准。大力发展团体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二是完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加强统筹规划,逐步构建覆盖全国主要产地和消费地的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鼓励企业建设完善停靠接卸冷链设施。三是鼓励冷链物流企业经营创新。支持冷链共同配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冷链物流平台企业的资源整合优势,为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创业创新创造良好条件。积极支持中欧班列开展国际冷链运输业务。四是提升冷链物流信息化水平。加强先进信息技术应用,大力发展“互联网+”冷链物流,提高冷链基础设施等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构建全国性、区域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和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五是加快冷链物流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加强核心技术工艺、装备等的自主研发。加速淘汰不规范、高能耗的冷库和冷藏运输车辆,取缔非法改装的冷藏运输车辆。鼓励第三方C构对冷链物流设施设备开展认证。推动冷链物流设施和技术装备标准化。六是加大行业监管力度。将源头至终端的冷链物流全链条纳入监管范围。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第三方征信机构和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冷链物流企业服务评价和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冷链物流企业信用记录,加强信息共享和记录应用。七是创新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简化冷链物流企业设立和开展业务的行政审批事项办理程序,加快建设开放统一的全国性冷链物流市场。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八是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拓宽冷链物流企业投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加大投融资支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建设。分级做好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完善和优化城市配送冷藏运输车辆的通行和停靠管理措施。继续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此外,《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冷链物流行业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把推动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作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惠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贯彻落实。

第6篇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个人自由;环境

一、引言

关于国际贸易的成本与收益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并且持续引起政府、宏观营销者、环境主义者和那些越来越关心个人福利及其所在国家经济与环境健康的普通人的关注。自由贸易主义观点倡导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充分利用相对稀缺或丰富的生产要素优势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受益。反对者则认为,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会损害环境。而且,产生的经济收益流向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精英,而不是普通公民(Cronin2003)。几十年以来,传统的宏观营销学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提升(Mullen,Doney和Becker1996)。Kilbourne(2004)的扩展模型将政治和文化变量明确地包括在内:生活质量,实际自由和环境。最近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关于社会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生活质量时使用的是概念性描述,只有Peterson(2006)在其研究中使用了国际年度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来对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衡量。极少的研究者在宏观营销体系中将物质生活质量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度量进行过实证的检验,也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实际的自由和环境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一批的研究假设起源于Mullen(1993)以及Mullen,Doney和Becker(1996)的研究。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营销学中的竞争理论,本研究设计并检验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展示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方式。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和非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本研究找到了证明出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证据。与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进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和从属关系理论,出口对物质生活质量有损害;相反,进口会提高物质生活质量。最后,经济增长与提升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关。假设1:出口增加经济增长假设2:进口减少经济增长假设3:出口减少物质生活质量假设4:进口增加物质生活质量假设5:经济增长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二)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对个人自由的影响个人自由的概念尊重居民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一些研究者建议GDP的增长和提高会提升实际的自由。如Torras和Boyce认为,政治权力方面的提升与收入相关。Edwards(1992)认为,出口和进口扮演者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通过出口和进口产生新的观点和选择。Mullen,Doney和Becker(1996)指出,国际贸易导致更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因此,本文认为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增加,导致更多的新观点,更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从而提升个人自由。假设6:出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7:进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8:经济增长提升个人自由(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相关(Hill和Dhanda2004)。传统的环境经济分析检验了一国GDP与该国环境的关系。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以及随之而产生的GDP的增长将导致环境的改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导致政府税收的增加,政府可用于环境改善的资金从而增加。但是,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增加的GDP将确保环境健康。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增加虽然能改善社会环境,但是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的。许多研究者认为出口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水平,从而增加污染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些试图出口的国家将会增加其农业投入和建立新的生产设施,这些会导致空气和水污染以及森林破坏。随着商品出口增加,一国需要增加其产出来满足需求。这样,该国会耗用更多的资源并且产生更多污染物。虽然如此,随着出口的扩张,一国经济变得更为富裕,国民收入开始增加,国民开始更多地考虑环境问题并且开始从事改善环境的工作。而进口则不是如此。当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时,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因此,在本国产生的污染物就更少。假设9:出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假设10:进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1:出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假设12:进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四)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着认为空气和水的质量因为经济发展而下降。环境污染的加剧往往是由于一国基础设施的改进导致更多由交通而引起的污染或者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导致更多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引起的。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不断增长的GDP和出口既可以导致环境恶化也可以导致环境的改进。问题在于GDP和出口的增加是否会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以及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投入资金的增加。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环境政策。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增长有必要与环境改善相联系。由于一国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假设13:经济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假设14: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五)物质生活质量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生活质量强调诸如人均寿命,蛋白质消费水平,文盲率,医疗水平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教育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是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往往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往往是到政府觉得有能力去推进环境政策的实施时才会生效。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政府已经能够解决如粮食和交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问题时,才会开支去改善环境。因此,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减少,环境的总体表现如人们期望地那样提高。假设15:物质生活质量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6:物质生活质量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六)个人自由对环境的影响自由覆盖了很多的变量,如资质,公正,文化整合等。自由在很多文献中被认为是提高人们帮助自我和帮助世界的能力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当人们拥有自由并且有能力影响政治进程的时候,他们会给政府施压,让政府来改善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假设17:个人自由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8:个人自由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包括104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超过六百万,人口总和大约占世界人口的95.5%(世界银行2012年数据)。样本广泛代表了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物质生活质量和环境表现。(二)测量营销者,国家,消费者和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在贸易发生一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McDonagh和Shultz2002)。例如,Mullen,Doney和Becker(1996)发现,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略微滞后一点的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来。因此,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了2012年的进出口数据,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个人自由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使用了2013年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使用了2015年的数据,这样可以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对环境政策和实施产生可测量的影响。(1)个人自由。对个人自由的衡量使用了2013年“自由之家”的‘世界自由’调查的数据。“自由之家”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的排名是受到公认的,并且在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一年度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世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评估,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政治权力是指人们能够自由参与政治进程,包括投票权、竞选公共职位、选举具有对于公共政策有决定性影响和对选民负责任的代表。该调查包括10个有关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到制度给予选民从候选人中自由选择的程度和候选人被独立选举的程度。公民自由是指给予个人自由言论和信仰的权力,组织权力以及个人不受政府干预的自治权。该调查包括15个有关公民自由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和实际实践。调查的总得分决定了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排名。每一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的排名进行平均,从而得出总的排名。(2)二氧化碳排放。国际上通行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用每1000美元GPD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每1000美元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一个国家的环保效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国家间的规模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国的排放总量很难有效比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国总人口除一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结果。(3)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的衡量使用2012年环境保护指数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对150个国家的环境健康做了评估。环境保护指数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规和政策中心提出。环境保护指数主要强调两个环境保护的问题:一是建好环境对于人类健康的压力;二是保护生态系统活力和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通过6大类共16个具体指标来衡量。这6大类分别是: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产性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能源。(4)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宏观市场者,社会学家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提倡使用线性方法来评价消除贫困的效果。用于衡量物质生活质量的指标更为以人为导向,并且抓住大多数人经历过的生活标准。物质生活质量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采取的是指数的形式。本文通过三个独立的指标来衡量物质生活质量,他们分别是: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三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5)经济发展。本研究与以往学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使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2013年进出口的人均GPD,2012年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于世界银行。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分析图1中描述的假设方程模型是运用LISREL8建立的。独立结构间的相关性需要通过建模,直接的、间接的和总体影响需要进行估计。LISREL分析是建立在最大可能性估计和观测协方差矩阵的基础上的。(二)假设检验总体而言研究中假设模型的数据拟合度良好。X2的值是948,自由度为36。拟合指数也证明模型拟合度良好([NFI]=0.95,[NNFI]=0.90,[CFI]=0.96,[IFI]=0.96,[GFI]=0.91,[RMSR]=0.06)。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在个人自由(R2=49%)、物质生活质量(R2=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R2=96%)和环境表现(R2=82%)方面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这些结果显示,模型是建立在对研究假设检验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参数估计的统计显著性都在.05的水平。

五、结论

第7篇

在县域治理制度层次中,每一个层次的具体操作功能与地位均存在着相应的差异。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以纵向层次划分,县域治理的制度可以分为制度的策划与制度的实施环境。制度的实施环境是外在影响因素,而制度的策划则是其内在影响条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与治理而言,较高层的制度体系为国家层次的宏观法律规定,中等层次的制度层面则包括省级、县级的规则标准,这些较为宏观层面的制度层次在广义上将其定义为制度环境。在县域治理的范畴中,其中组织内部设置的规则、程序及其他治理措施则是属于制度策划的内容。外在的制度环境从宏观上确定了县域经济活动治理的方向与范围,其结构体系则决定了其实施结构,它为县域治理的活动提供了规则制约基础。制度环境是决定其县域治理结构实施的可靠性与效率的关键。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动力因素分析

人的实际工作动力,行为准备均与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制度安排的不同同样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与约束效果,影响着人的行为活动。就县域治理而言,县域内部政府的管理措施的制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排、个人的消费规划等活动按照具体制度执行是决定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整个社会市场内部人们的活动行为安排是否符合制度规则的标准,对制度是否存在价值认同感,是创造县域内部良好制度规范的基础。一个良好的制度导向是决定广泛社会群体生产、生活具体价值的关键。若社会组成的广泛民众能够对制度产生依赖,预见遵照及维护制度秩序的光明未来,便能与其相互配合,共同合作,将个人行为活动的作用扩大到社会层面,便能够成为县域内部经济发展的有效动力。因此,制度是实现个人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媒介。另外,县域内部制度的制定还必须与其实际情况做到和谐统一,与其具体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达到整体一致。制度具有其相对的实效性,然而社会是处于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过程中,若相关的社会制度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阻碍。因此,必须深化对制度的创新与改革。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角度来说,制度的创新与变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假定各县域内部的资源量是一定的,其经济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是决定于其社会制度的更新及其区域内部整体结构系统的调整。然而制度的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大部分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社会群体,社会群众具有强大的创造性。将其与结构治理动力比较而言,制度创新的动力是一种较为高效的动力,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能够刺激县域内部的经济活动,从而实现其经济的发展,是其强大的动力。从我国制度创新的具体实践而言,现已有部分地区在制度更新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其价值观念的更新、规则章程的变革安排、整体操作机制的调整与创新等。制度的能够为县域内部经济的发展创造有效的制度媒介,为社会市场上广泛的竞争主体与人员活动提供相应的限制及激励条例,能够优化县域资源的配置,进而提高其竞争能力,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针对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而言,目前的制度环境虽然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已深入确立,然而传统的计划经济理念依然对其制度的规划产生着根深蒂固的影响。人们并没有意识到新的制度环境下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从而导致传统的制度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动力层次包括三个因素,其中价值观念是其核心影响因素,它是影响整个制度体系制定与落实的关键。因此,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观念体系,将当前经济发展的体制及其他机制的革新与变化作为其制度改革的重要依据。跟随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重视发挥市场内部经济主体的竞争积极性,促成系统内部的资源整合,对管理体制实施整治与更新,关注其服务作用,从而有效发挥制度创新的动力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第8篇

关键词:新常态 农村财务收支审计 问题研究

一、新常态下对农村财务收支审计的影响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在当前形势下,政府倡导服务型政府管理体系构建,通过减少政府不必要的行政权力干预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激发市场经济活动;同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给农村经济带来发展机遇,通过制订一系列金融政策和市场政策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村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石,基层干部要树立严格自律的形象,并要求农村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公正廉洁自律,特别是农村党员干部要按照“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教育工作要求,严于律已、严于修身,学做结合,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工作。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要从严治党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基于此,本文对新常态下农村财务收支审计问题进行了研究[1]。

二、新常态下对农村财务收支审计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经济责任的认定困难。农村是我国的最基层组织,是政府组织机构的最基层机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通常由基层村民自行选举产生,集体“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的“四权”(审批权、使用权、分配权、收益权)在村干部手中,村(社区)“三委人员”更换快,新官不清楚、不理旧账问题突出。并且一些会计中心在账务核算中并未实现收支两条线,社区也未配置相应稳定的报账人员,大多由指定的临时人员担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村干部即负责政务,又负责财务这种模式显然是不符合财经纪律要求的,加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加大了滋生个人腐败问题的可能性。从当前审计角度看,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经济责任认定不明确,很难明确经济主体责任人[2]。

2.缺乏专业审计人员。一些区域对村级政府机构的审计工作重视程度不足,未配备专业审计人才,导致专业审计人员数量少,现有的部分审计人员专业能力欠缺,审计能力有限[3]。

3.审核内容单一、审计标准模糊。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村财务收支的审核内容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一些区域审计人员仍按传统的项目开展审计工作。我国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审计经验不足,对财务收支审计无标准的体系,审计标准模糊,主观评定因素较多,审计结果不客观。

4.国家审计政策落实困难。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专项资金,很多政策在落地过程中,存在专项资金与项目不匹配、专项资金应用不合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加之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在财务管理上不专业也不到位,导致国家审计政策在村级基层政府组织中的落地困难[4]。

5.审计结果应用不足。在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审计中,归纳性提取出审计意见,并明确了评价标准,但是对于审计结果应用不足,一些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并未根据审计结论进行整改,对于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财务收支工作并未做进一步的完善,并未将日常的财务收支工作与审计结果相挂钩,开展整改工作。

三、新常态下村居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路径

1.转变审计思想,发展审计内容,明确责任主体。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干部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主体,在审计实践中,要转变审计思想,明确审计责任主体。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干部要切实担责,担当起经济审计的主体责任,积极作为,完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管理,避免财务收支审计问题的出现。

2.做好财务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用先进的管理手段,提高农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村财务和审计人员的管理思想和专业素质,促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明确审计负责主体的权限范围。明确负责主体的权限范围,让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有明确的依据,并做好相关制度的执行工作。

3.明确审计标准,丰富审计内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做好定量评价,按标准进行统一的财务收支问题审计,让审计定性评价结论具体量化有依据。

4.及时反馈审计成果,配合部门工作整改。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对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审计结果要及时反馈,并做好备案存档工作,并配合部门做好落实整改的跟踪督导工作,确保农村财务收支审计政策落实到位。

5.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确保审计结果的细化和量化,具有可操作、可实施地,将审计评价结果计入个人人事工作档案中,与个人业绩挂钩,以便将审计结果充分与村居领导干部的个人业绩、升迁相挂钩,作为今后人事调动的参考。

四、结论

经济发展新常态环境下,要做好村级政府组织的财务收支公开与监督工作,促进村级政府组织财务收支规范化管理,为村级基层政府组织培养专业审计人才,做好审计结果的应用工作,对于一些村级政府组织的相关人员的违法违纪等行为要严肃依法处理。总之,要建立起服务型政府组织,完善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管理工作,加强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财务管理,做好农村财务收支审计工作,推进财务收支情况的信息公开与监督工作,确保村民的知情权,推进村级基层政府组织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

参考文献:

[1]师高康,胡辉.新常态下村级财务管理须常抓不懈――基于全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专项检查调研[J].中国农业会计,2015,02

[2]王慧.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村居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及其财务收支、专项资金审计路径分析[J].中国市场,2016,03: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