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策略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7 16:15: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策略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互联网金融产品营销策略

第1篇

在信息技术催生的互联网金融时代,以电商平台、支付宝、财付通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异军突起,正在改变着商业银行的金融生态,对商业银行承载的交易媒介、支付手段等金融功能带来冲击和挑战。

商业银行如何转型创新,以应对互联网时代新的金融格局?如何实现创新思路、产品应用、营销策略?围绕这一话题,中国农业银行湖北分行副行长李新平近期接受了本刊记者专访。

打破传统,精准服务

《支点》:农行湖北分行率先应用E商管家、掌e付移动商务产品,体现出对互联网金融充分的市场敏感性,其创新思路是怎样的?

李新平:互联网金融并不简单是金融电子化技术和渠道革新,而是颠覆商业银行传统经营模式的一种全新的金融业态。传统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必须以创新转型的思路加以应对,并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创新应用步伐。

近年来,农行湖北分行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应用工作,在推进互联网金融应用实践方面作了一些有益探索。

一是立足客户体验提升,创新金融产品。不但主导客户习惯的培养和跨行业应用合作,并将之体现在产品设计中。例如我们不仅在柜面摆满信用卡、理财或者其他产品,还给客户提供一个全天候使用终端(PC、手机、IPAD、自助服务终端),除最基本的使用功能外,还能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功能模块。

二是精准服务提高效率,创新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带来了开放合作的契机。一些电商企业通过精准定位零售客户的偏好,向其推送包括金融产品在内的各种消费品和服务,可以降低银行微零售成本,或间接带来银行日常涵盖不到的客户。“余额宝”的成功就是实例。

创新探索,“网”上掘金

《支点》:湖北农行在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与应用上有哪些具体实践?

李新平:互联网金融催生了大量新的产品和新的业务模式,从而促进银行产品结构和业务结构的改变。湖北分行以电商金融、移动金融、门户金融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发展新模式,不断发掘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电商金融应用方面,今年4月,农行“E商管家”全渠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率先在湖北推出,为传统企业转型电商提供集供应链管理、多渠道支付结算、线上线下一体化、云服务等于一体的定制化商务金融综合服务。到9月末,已有197家企业成功上线应用了“E商管家”电商平台,新增电子商务客户数系统内排名第一,累计交易金额达22.6亿元。

在移动金融应用方面,湖北农行与银联公司合作,在今年8月正式推出“掌e付”等移动商务产品。作为“E商管家”电商平台的延伸,“掌e付”能全面打通实体渠道与网络销售、订单采集与资金收付、生产经营与市场营销,有助于客户实现对自身以及供应链上下游财务结算、采购销售、营销配送等全方位管理。

在门户金融应用方面,为提高营销效率和电子银行动户率,我行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首创精准直销管理平台。通过这些系统平台,我们对60万贵宾客户、1万高端客户和10万对公客户进行数据分析,提供差异化服务,开展网银理财营销,培育客户通过网银自助购买理财产品交易习惯。

截至9月末,我行电子银行客户总量1769万户,同比增长29%,网银动户率提升4个百分点,实现短信服务收入8790万元,同比增长45%,网银理财销售占比达62%,同比提升42个百分点。

夯实推广,有效传播

《支点》:互联网金融的应用推广离不开营销,如何让农行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对接并融入经营,湖北分行在这方面的营销策略是怎样的?

李新平:农业银行如果能尽早地融入到互联网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进程,找到企业传统需求与网络化数字化技术的对接方法和解决方案,必将赢得市场和未来发展的先机。为此,湖北分行积极推进电子商务营销,利用E商管家将现在的农业银行服务与企业经营发展高度融合。

第2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大数据

大数据(big data)这一概念在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各管理者及学者所讨论的热点,在“互联网+”时代,银行也开始转变自身的经营管理方式,逐步推行了互联网金融服务,而互联网金融服务不仅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更多的收益,也为客户送去了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客舾惺艿搅烁加便利的高级的服务水平。另外,近年来银行所面临的激烈的竞争压力使得各银行不得不进行服务转型,而这样的转型必然离不开大数据的帮助。

大数据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营销服务的优势包括:

(一)商业银行具有庞大的客户群体。

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商业银行,几乎每个人都是商业银行的客户。各银行经过数年的良好发展,几乎每个银行都拥有大量的客户信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客户信息在大数据时代甚至成为了商业银行的无形资产,并且有着很高的重要性。因此,从这一点来看,基于大数据进行营销服务是商业银行具有的天然优势。

(二)商业银行具有开发和运用大数据的资本和技术条件。

资本数额庞大已经成为银行业不争的事实,尽管这些年来我国成立了很多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之类的小型商业银行,但从总体来看,商业银行的资本对于支持大数据开发和运用仍然是足够的。另外,商业银行的管理人员在近些年来已逐渐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早已开始着手准备开发和运用大数据的技术条件,更加重视计算机和科技人才的引进,使技术条件基本达到了大数据运用的要求。

(三)商业银行有着专业的营销服务人员和团队。

相比于其他一些行业,银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了非常成熟的行业,尤其是对于四个大型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来说,无论是营销服务还是其他方面的发展都要要领先,因此我国以四大行为核心的银行业早已形成了完善的营销服务团队,这样的团队为大数据的开发和运用提供了可能性。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尽管我国银行业已经具备了基于大数据提供营销服务的条件,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客户营销服务定位准确性有待提高。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营销管理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备的营销理论,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理论无法完全为实践所用。其中包括对新市场开拓的欠缺,大部分精力扔投入在传统的营销业务,没有针对特定群体的顾客指定个性化的金融理财产品,也就是说,我国商业银行在运用大数据时没有将大数据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欠缺针对性的营销服务。

(二)商业银行客户营销服务渠道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使得商业银行的营销服务越来越虚拟化,更多的客户选择通过银行终端或者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进行业务办理。尽管互联网金融服务已经成为了商业银行营销服务的重要渠道之一,但商业银行仍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分支机构的建设上,对于互联网营销渠道的建设资金投入比例相对较小,这样看来,商业银行在营销服务渠道建设的投入上结构相对不合理。未来需要加大互联网金融服务渠道的投入。

(三)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对生活品质有着更高水平的追求,除了对普通消费品的高品质追求之外,人们对金融产品的认知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对金融产品有着更大数量和更高品质的要求。商业银行在面临竞争时尽管开发出了一些新型的理财产品,但这些理财产品的创新性并不高,各商业银行的产品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因此在金融产品的创新性上,商业银行仍然有待提高。

针对上文所分析到的商业银行在基于大数据条件下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未来商业银行想要提高营销服务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商业银行要提高营销服务的精准性。

商业银行要利用好大数据,将大数据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在进行营销服务时首先要结合大数据对目标客户群体进行分析,并结合客户自身的特点进一步细分。在对客户细分之后要针对每一类客户有针对性的设计理财产品,使任何一个理财产品都能对应到特定的客户。在为客户提供合适的金融产品之后,还要对客户进行跟踪服务,挖掘客户的潜在需求,并逐步完善金融产品,最终实现产品与客户的完全匹配。在整个营销服务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例如,银行可以通过客户的信用卡使用资金总额,来推算客户的年收入,进而可以将客户划分为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从而向客户推荐适合其自身的产品。

(二)商业银行要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

作为企业,想要长期经营并取得成就,必须要对产品进行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是如此,金融行业甚至银行业也不例外。不过对于商业银行这种以经营“钱”的企业来讲,客户对其产品的关注度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商业银行更是要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需求。在进行金融产品创新时,理论与实践同等重要,一方面要提高金融产品创新的理论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则要在此基础上努力设计出创新性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要实时的感知客户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变化,并对这种变化进行预期,尽可能的去适应客户的需求,甚至引导客户的需求。

(三)商业银行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大网络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自身大数据基础设施。商业银行要想利用大数据来实施市场营销,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大数据的网络硬件基础设施。完善的大数据网络硬件基础设施,能够为精准化、全面化式营销的实施提供数据处理基地,通过全面的整合客户数据以及行业数据甚至国家宏观经济数据在实现银行业务的精准化与规范化的同时也能提高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其次,商业银行要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管理创新,逐步提高大数据系统的运行效率。加快提高互联网金融数据运用基础设施支撑能力的发展速度,加快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为金融创新服务的步伐,为其营销的大力发展与创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陈良凯,黄登仕.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J]. 财经科学出版社,2014(5):53-60

[2]方方. “大数据”趋势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研究[J]. 新金融出版社,2012(12):22-28

[6]张华芹. 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冲击及对策探讨[J]. 未来与发展版社,2014(3):35-37.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

引言

互联网技术(如第三方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等)对商业银行的发展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14年阿里巴巴的双十一销售额突破新高,创下了517亿元的惊天数据。其中,移动支付端支付宝支付笔数达到了1.97亿笔。互联网金融真正的发展了起来。海量的客户信息和大数据的是电子商务企业所依赖的两大优势,运用这些优势,电子商务企业开始深入到第三方支付、网络信用、金融投资等领域,与此同时感觉到危机的大型商业银行不断加强创新,为加快发展,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多元化的业务和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深入研究移动支付和其他金融业务开发以及产品推广和产品的多样化。因此,探究传统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化背景下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的策略对商业银行的下一步发展尤为重要[1]。

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与特征分析

1.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金融服务的核心在于数据处理,而互联网金融则是处理技术与金融产业发展完美结合。有学者[2]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指借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的金融创新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信息中介和资金融通等业务。然而,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区别于传统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它既不同于资本市场上的直接融资,也不同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而是在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构建的一种具有支付、交易中介和信贷等功能的一种新兴模式。

1.2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分析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与传统的金融服务模式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①数据更庞大。互联网金融企业,例如支付宝,可以通过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淘宝为其提供庞大的客户群,及其可以查询到这些客户通过淘宝的交易记录、评价行为等,通过这些数据评估客户的信用等级。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交叉检验技术和第三方认证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并将其运用到企业和个人信用评估中去,丰富信贷金融体系中的数据[3]。②信息更加透明。获得信息的成本高、难度大是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一大难题,由其是对于一些微小企业而言。然而,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的传播都是通过网络,任何企业和任何人都会与其他的主体发生联系,因此,所有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和获得信息,将信息变成了一种分享式的形式,数据的搜索和查询变得更为开放,信息的了解更为充分。③交易更加便捷。相比传统的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平台可以自助的帮助客户进行身份验证、进行交易匹配、定价等,完全节省了到商业银行排队等候、填写交易单等一系列冗杂程序,大大提高了支付效率。与此同时,综合性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具有多种交易功能,实现了一站式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需求,降低了支付成本。④用户参与程度高。随着我国智能手机用户的不断增加,信息终端随之普及,使得网络金融服务的产品设计必须倾向于注重用户体验,区别于传统金融服务。现在,有一些公司提供的服务包括理财、微贷款、支付等等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例如,最近支付宝推出了花呗蚂蚁微贷,可以用花呗在淘宝、天猫上购物,在确认收货后的下一个月10日还款即可,特别符合现在淘宝主要客户群年轻人的消费需求。

2、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分析

2.1源自互联网支付平台的挑战分析

随着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发放,第三方支付的范围越来越大,业务涉及货币兑换、预付卡发行、互联网支付等等,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在支付与结算、银行卡、中间业务等方面的收入下降,也可能影响银行的存款业务,导致存款的流失。真正愿意将钱放在类似“余额宝”这样宝宝类产品中的人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是对互联网高度的认可;其次是追求资金的较高回报并且愿意承担风险,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大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轻人,他们的财富积累还比较少,不是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所以,现阶段可以认为互联网对银行的收入冲击较小。

2.2源自互联网理财平台的挑战分析

理财平台对传统商业的挑战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银行的中间业务的影响。理财平台的普及,导致保险、基金等中间业务更多的放在平台上销售,而不是通过银行这一传统的渠道,直接导致银行的销售提成减少;并且由于理财平台的成本低廉,其销售费率往往低于银行。一般情况下,银行的销售基金费率为0.5%-1%,而在第三方的理财平台销售的基金,银行只能获得0.2%-0.5%的手续费收入。其次对银行理财存款的影响。一方面,原本通过银行渠道购买的基金、保险,很可能被第三方在线的金融销售平台掠夺;另外,由于第三方金融销售平台,流程简化,效率极高,回报率较传统商业银行略高,一部分风险偏好者和注重回报率的客户会加入进来。表1中商业银行发行的金融产品和互联网基金种类相同,但无论在购买的资金门槛还是申购赎回上,门槛都比互联网金融高。数据来源:天弘基金公司、天天基金网和各大银行官方网站。

2.3源自网贷平台的挑战分析

网络平台对传统的银行贷款影响很小,其主要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网贷平台的目标客户和银行的完全不同,网贷平台主要面向的是那些被排挤在银行信贷名单之外的“草根阶层”,他们的条件一般不符合银行的信贷标准,而银行主要面对的是有较高价值的抵押品和充足担保力的优质客户。并且,由于两者承担的风险不同,银行的贷款利率一般在6%-9%左右,而网贷平台的贷款利率平均在14%-25%,两者差异较大。客户除非在不满足银行贷款的条件下,否则是无论从风险还是成本考虑,都是不愿意在网络平台借贷的。第二,网贷平台更多的不是竞争关系,而是合作和互补关系[4]。

2.4综合平台

综合性的多功能互联网创新平台对传统银行的冲击还是较大的。余额宝超出活期存款近10倍的收益,再加上它随时的支付购物、24小时随时转出、信用卡还款等功能,完全可以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支付便捷,收益高,两全其美,对年轻客户的吸引力极强。注册资金4亿元的陆金所,在平安金融财团的支持下,打造了一款全新的名叫“安e贷”的电子产品。并且平安金融集团提供本金和利息的全额保障,使其资金的安全性远远高于其他信贷平台。这样,其风险性与银行相当,但是8%以上的收益率又高于银行理财,抢夺了大部分要求高回报但不排斥网贷平台的年轻客户,造成银行存款的流失。

3、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挑战根源性分析——以余额宝为例

3.1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的强大

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不断普及,他们以社交网络、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搜索引擎的为技术支撑,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开始如潮水一般涌现。我们把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分为两种:一种是第三方支付平台,为在线支付提供服务。典型的淘宝网在2014年的双十一实现营业额517亿元。另外还有一些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理财、信用款还款等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例如,以余额宝为代表,截至2015年3月26日,余额宝用户数1.85亿人,规模5789.36亿元,盈利240亿元。第二种是P2P网贷平台,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5年3月新上线P2P平台138家,正常运营平台1728家,环比上月上涨5.0%。

3.2余额宝在金融产品模式方面的创新

作为第一支以互联网基金形式面世的余额宝,以问世便饱受争议,尤其是其是否合法的问题。根据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第五十四条规定“未经注册并取得基金销售业务资格或者未经中国证监会认定的机构,不得办理基金的销售或者相关业务。所以,支付宝是没有销售基金的资格而只有基金第三方支付的牌照的。支付宝公司为了避免监管层的监管,将余额宝包装成为直销,并且所有的业务流程都是按照直销来设计的。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对货币组织和第三方支付业务的结合而成的创新产品基给予了肯定。余额宝的另一创新点便是,它完全不影响之前支付宝的支付购物、转账、还款等性能,并且增加了增值服务,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的满意度。

3.3余额宝营销方面的创新

目前,余额宝产品的唯一提供者是天弘基金,反过来,余额宝也是天弘产品增利宝的唯一对接者。余额宝在销售渠道上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模式,即基金公司在大型支付平台上销售基金。支付宝有着近8亿的用户,日均资金沉淀超过资金规模200亿元。所以,增利宝直接利用支付的用户和资金,在零营销成本下,其基金规模短期变超过了100亿元。天弘基金原本只是众多基金公司的无名小卒,通过余额宝迅速成为管理全国最大货币基金的管理者,公司的此次网络营销创造了一个奇迹;余额宝创建了一站式的网络销售模式,不仅为客户提供了愉快的购物体验和转账等功能,还为客户提供了高出银行活期利率10倍左右的收益,这样的创新尝试让支付宝的8亿客户都去开通它并且使用它。支付宝和天弘基金利用强大的后台技术支持,实现了增利宝的“一键式”开户流程。用户将钱转进余额宝,就相当于购买了增利宝,而用户如果用余额宝进行支付或者是转账就相当于赎回基金份额。这些操作方便、快捷的操作流程,与余额宝的营销策略以“提升客户价值为中心”进行创新的目标不无关系。

3.4余额宝技术应用方面的创新

众所周之,支付宝客户的资金余额一般较小并且流动性较强,特别是在节日期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大数据技术的运用,天弘基金公司委托金正公司,利用数据挖掘,掌握用户的购物支付规律,对于“节日促销”型的爆发性赎回作出事前的判断,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控制大规模赎回的风险,保证了增利宝的低风险性以及用户的高收益。天弘基金和支付宝合作,利用大数据创新技术,实现了增利宝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高效匹配,确保了用户余额宝资金的增值。

4、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应对策略

4.1巧用数据挖掘,重视大数据技术应用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都是根据大数据的挖掘和分析为客户提供的资产组合。商业银行应该学习如何深度挖掘数据和应用数据,汲取先进的技术,整合现有资源,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在现有数据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和应用,将自身原有的专业优势发展成为专业与技术相结合的优势。①银行可以有限制的打开客户的数据和交易信息,和一些公共服务机构相互共享数据,完善和深度整合自身的数据库。②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技术的成熟,为银行进一步了解客户,甚至创造客户的需求提供了可能。搭建数据服务体系,不断去适应和甚至创造客户的需求,加强客户的黏性,做到“比客户更了解客户”。③对客户信息要严格保密,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职业道德。

4.2创新传统业务,打造电商平台

现有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网贷平台等已经削弱了银行的中介作用。其重心已经有银行主导的支付结算向非金融的增值服务转变。银行最需要的交易信息、客户中间结算信息已被第三方支付平台拦截。所以,为了获得第一手的客户交易数据,银行可以发展互联网社区或者运用和其他企业合作的模式,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平台。

4.3加大科技投入,构建智慧银行

大部分的互联网技术公司是以科技立足,最大的优势就是信息技术,而商业银行要成功转型必须依赖信息技术,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加强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打造令客户体验更舒适的软件。例如,中国银行深圳分行开发了一款“时间管家”的软件,解决了客户取号难、排队难的问题。客户可以通过“远程预约取号”和“短信提醒服务”等功能,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时间。在预约取号后,客户可以从排队中解放出来,比如到附近吃饭、购物等,当叫号临近自己的号码时会有短信提醒,为客户提供了峰高效、便捷的体验。

4.4加速金融技术脱媒

作为资金融通借贷机构的传统银行,其中介的作用已逐渐不适应市场形势的发展。但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这样的状况,金融技术的加速脱媒,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逐渐被弱化。互联网金融需要接触网络信息平台,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方在此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一旦协议达成,融资协议由双方自己完成,不再需要传统的中介银行。因此,传统的商业银行应该加速脱媒,打造增值服务。

5、合作中寻求共赢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其影响和冲击着金融业的各个领域。单凭一方的力量是很难与互联网金融相抗衡的,商业银行不仅要与互联网企业竞争,更应该与其合作。建立合作共赢的关系,双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发更符合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打造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参考文献:

[1]冯娟娟:《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竞争策略研究》,《现代金融》,2013年第4期.

[2]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吉林金融研究》,2013年第8期.

[3]王丽娟:《互联网挑战银行,银行电商反击存盈利之虞》,《财经国家周刊》,2014.

第4篇

互联网金融不单单是把互联网和金融这两个领域捆绑在一起,还是在确保技术成熟、安全性能好的基础上,便于大众理解,特别是对目前迅猛发展的电商的认可,需求的增加而催生出来的一种新模式和新业务。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的条件有3个:①当今社会是一个网络高度发达的社会。有数据显示,到2013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为6.18亿,全年合计新增5358万人。网络普及率为45.8%。这样较高的普及程度保证了互联网金融的客户源,同时,智能手机大范围的推广,云计算、大数据、数据搜索等尖端技术的掌握,为互联网金融在一定层面提供了所需要的技术基础。②金融服务对象在降低成本方面有很大的需求空间。由于传统金融市场上的信息高度的不对称,融资成本,时间损耗等众多成本的存在使得金融主体对于金融模式创新的需求增加。这种内在的需求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发挥了助推剂的作用。③传统金融的供给和需求出现了断层。相对传统金融来讲,大量资金急需保值增值的渠道;小微企业,中小企业为代表的弱势群体来讲,融资难,贷款利率相对较高;这样对于商业银行来讲,贷款结构的不平衡,利率的非均衡使得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贷不上款,使得供求结构出现畸形,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一定程度缓和了这种断层结构。

2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在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共存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大量资金供给、大量资金需求和大量第三方服务机构并存的现象。主流观点将互联网金融分为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余额宝模式的小额信贷平台等。而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借贷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同时,互联网金融有效地把社会闲置资金利用了起来,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然而未来发展方向我觉得会表现在这几个层面。

2.1现有的格局将会被打破,形成两种金融模式并存的局面短期内互联网金融对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未来互联网金融会和传统金融形成一种互促互进,共同发展的模式。互联网金融会促使传统金融进行改革,创新,两者协调,使双方都达到互利共赢。

2.2当前互联网金融还处在成长期监管不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行业标准甚至于资本的限制都并无规定,不明确,但是随着当前互联网犯罪率增加,而互联网金融完全离不开互联网平台,因此,当进入深水区的时候,会完善外部监管,建立行业自律机制,保证互联网金融更好的发展。

2.3现有的金融业务的重心将会改变传统金融的风险管理贷前控制。但互联网金融因其信息的高度公开性,便捷性不存在非对称信息,因此,风险管理的重心将逐步被削弱,相反,风险的重心将从经营管理转为在线,为客户提供技术和操作相关的低风险乃至于无风险服务。2.4融资将会比传统金融简单许多,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会形成互联网金融融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融资方式,这种方式下,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公开性,各种成本和费用就会大大减少,双方甚至可以达到直接交易,甚至不用中介。这种开放的条件下,就像余额宝的收益率一样,直接实现利率的市场化。

3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比较

互联网金融注重创新,充分发挥信息时代的信息高流动性,高共享性的特点。这与传统的金融无论模式,还是组织上都会不同。以至于互联网金融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信息的对称和高度共享。这一特性是基于互联网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共享性好的特点。相关费用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网络上进行交易,使得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中介机构的作用大大削减,相关的员工费用就会被大大减少,管理费用,运营费用也会大大减少。中介费用的降低使得融资成本,交易成本减少,有利于促进网贷的进一步发展。更加具备“扶弱”的特性,使得资产业务的新销售渠道被构建,有利于金融资产负债业务的结构性更加合理。互联网金融的P2P网贷平台平均贷款额度可以达到10万,甚至于低于小微企业最低贷款额度的50万,真正意义上弥补了银行贷款的薄弱点,充分实现了对金融领域弱势对象的真正扶持,为微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从真正意义上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发展。以客户为中心,更加注重客户个性化需求,业务处理效率更高。互联网金融近似无金融中介状态,正如一般均衡定理阐述的一样,交易双方互通,进行交易。互联网金融重视数据的效应,分析掌握的数据资源来制定相应措施,保证尽量使现有客户满意度最大化,又能够吸引潜力客户群体,重视创新,满足现今个性化的要求,达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目标。但两者的定位不同,目标群体存在差异,金融市场上扮演的角色不同。产品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渠道不一样。传统金融产品完全是依赖人工去推销,而且多数理财产品相似度很高,银行过分地依赖关系去销售产品。相反,互联网金融更重视产品的创新。

4基于博弈分析的战略选择

目前,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都选择将对方作为自己的竞争对手,这种对立的竞争不利于二者长期的发展。采用“囚徒困境”模型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二者采取不合作的对立态度的原因,同时找到改善这一情况的方法。在该“囚徒困境”中,假定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都选择不合作时,他们的收益都为2万元;显然,如果一方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那么不合作的一方会得到更高的收益为5万元,而选择合作的一方会因为对方的不合作而蒙受损失,收益为1;而如果双方都选择合作,那么双方的收益都为4万元。该博弈唯一的纳什均衡是(不合作,不合作),相应的支付向量是(2,2),而能给双方都带来4万元利润的策略组合(合作,合作)却不是一个稳定的结果,经销商走进了“囚徒困境”。因此,由于传统金融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短期利益导向行为,二者选择不合作的行为是必然发生的,除非有外在力量对二者的行为进行强制约束。因此,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强有力的惩处是促进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合作的有效因素。

5建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双赢机制

5.1传统金融业的发展方向及改革措施在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产生了一定的冲击,这种冲击首当其冲的就是银行业。因此,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必须进行改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实现和互联网金融优势互补,互促互进的目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应该是给商业银行敲响了一个警钟。可能短期内,互联网金融还难以替代商业银行,但长期传统金融必须调整定位,进行合理的改革。商业银行应该重视所有会带来金融变革的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扩大自助终端,完善搜索引擎,提速云计算,从而突破商业银行技术瓶颈。变更相关的经营模式和组织架构。传统的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降低中间成本,不单单把银行业务放到网上,而且实现客户操作的便捷性,以点到面,全面实现系统的智能化。以客户的需求和体验程度作为出发点,突破现有产品同质化的特点,在发挥创新性的同时注重个性化,特色化。未来银行应该,将数据作为一种战略性的资产。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应该摒弃利用原有信息不对称来获取利润的方式,更多的获取数据源,重视对信息的分析,特别是对数字的分析,从而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达到对客户在贷款全程的风险控制。

5.2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双赢机制的探讨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应该实现双方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双方可以进行融合,达到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5.2.1客户信息和资源共享。传统金融具有资金量大的优势,掌握有大量优质的客源,但传统金融在我国长期受到保护和垄断,在业务创新和创新平台发展上有待完善,因此可以借鉴互联网金融平台改进自己的平台,实现产业升级。互联网金融资金量小,在优质客户资源、资金以及监管等方面亟待建设,传统金融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所以双方可以实现交叉销售,资源共享,这样既增加彼此的客户量,又扩大了销售额。

5.2.2在强化价格发现的基础上共同推进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双方的价格偏好,这样一来,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动走势进行分析,从而为商业银行应对市场波动,完善贷款定价,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5.2.3融资实现便捷化,高效化。传统金融掌握有大量信息资源,所拥有的资金量较大,传统的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应该紧密合作,在融资方面实现共赢。双方对相应的融资渠道可实现互通,对客户群合理分类,在线上和线下的客户均可以实现互融,搭建联合融资平台,实现融资的便捷化,高效化。

5.2.险管理手段和处理机制更加完善,从一定意义上实现“双保险”。传统的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在风险控制和处理手段上存在差异,各有优势。因此,可以将两者的风险管理结合起来,相互融合,共同应用。传统的金融更加重视贷款人的资信和财务状况,将风险尽可能控制在“贷前”,出现坏账时,主要处理抵押品和担保品。互联网金融更加重视对相关模型和数据的分析来更多的对贷款人进行完整的评估,实现对风险贷前、中、后的控制。可以看到,两者的切入点各有所不同,互联网金融注重运用技术把控,传统金融则偏向于对贷款人的实际了解。

第5篇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移动互联技术不断创新,在不同行业和领域都出现了突破性的应用与发展。近一年来关注度较高的就是移动互联技术在金融领域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应用,催生了多种多样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模式,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资金筹集、资金融通、支付结算、货币发行等。以银行、电商、互联网企业等为发起主体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业务方兴未艾,掀起了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潮流。

然而,在轰轰烈烈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浪潮中,精准的目标客户定位是不可或缺的。作为服务业的典型代表,传统金融业务已经经历了由“以产品为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转变的定位变迁,以客户为中心也早已成为线下金融领域竞争的核心要义。当传统金融业务转而通过互联网介质谋求发展,不同名称、各具代表性的创新性互联网产品不断出现,并由最初的“新”逐渐转为“乱”,究其根源,未能准确定位发展中心、一味追求快速出新是造成混乱局面的根本原因。因此,在互联网金融热度高涨之际,思考其定位与发展问题,未尝不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捷径。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然是金融,只是介质发生了变化。因此,在发展互联网金融的过程中无需白手起家、从头做起,而应充分参考与借鉴传统金融业历经上百年发展所积累的经验。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传统金融业务的发展重心经历了从“产品”到“客户”的变革,互联网金融则应在此基础上谋求创新发展,进一步践行“以客户为中心”,通过互联网这一现代化高科技介质,更好地为客户提品与服务。“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与服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需要依托对客户需求的全面收集与深入挖掘,形成精准的、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从而为产品的研发与设计、服务的配套与跟进等提供可靠依据,进而成为吸引客户的有效手段。随着互联网金融领域竞争的日趋激烈,率先精准定位细分客户,将赢得指向明确的发展先机。

在互联网金融当前的发展态势下,涉足其中的各类客户也处于不断摸索与适应的过程中,正在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行为习惯与方式,一些企业已经通过对细分客户和细分市场的分析与挖掘,不断拓展市场份额,形成了较为明显的核心竞争力。

一、相关研究综述

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兴盛与发展,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领域,都已经展开了面向客户的研究与分析,以支撑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探讨与研究。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较为典型的围绕客户要素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主要围绕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渠道及产品时的行为意图(Laran和Lin,2005)、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渠道的接受度及影响因素(Barati和Mohammadi,2009)、客户接受度技术检测模型(Viehland,2007)、客户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及服务时的体验(Valcourt、Robert和Beaulieu,2005)等方面展开。多数此类研究都支持了互联网金融在客户关系管理方面的创新性意义(Riivari,2005),且应从客户需求的视角人手进行产品及服务的设计与提升的观点。

随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跨越式发展,学者们也分别基于不同视角对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客户要素展开研究。巴曙松等从客户细分的视角出发,对互联网金融产品研发与营销等环节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互动与融合的精准客户匹配的思路。吴晓灵提出以客户细分视角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思路,认为在与传统金融业务竞争的过程中,互联网金融业务存在单笔金额小、整体数量多等特点,应从较为熟悉的客户群体人手,定位熟悉的细分客户市场,从而增强竞争力。刘峰等将客户行为分析融入互联网金融发展对策研究中,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客户行为及其特征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依据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的对策。来继泽在其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研究中引入了客户数据挖掘的理念,运用对通过互联网积累的大量客户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偏好的思路,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类似的研究揭示并引领了互联网金融的深入化、精细化与体系化的研究趋势,也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上的借鉴。

二、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基本思路

随着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推广与普及,数据挖掘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企业的管理实践中。互联网金融存在着与生俱来的数据优势,具有支持数据挖掘技术的良好应用基础。同时,因互联网金融的介质独特,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主要侧重于信用风险评价等方面,在客户细分方面的应用探索还比较少。

基于需求的客户细分(如图1所示),是围绕互联网金融客户在不同层面上(如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的诉求而展开的深入分析、分类与挖掘,基于需求的异同界定不同客群的边界,针对不同客户群的无差异化需求提供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旨在通过指向精准的产品与服务实现不同客户全方位需求的满足,实现对客户的吸引、粘合与持续性保留;同时,结合盈利性分析,定位能够带来更多价值的目标客户群,围绕这些客户群的实际需求研发、配套对应的产品与服务,实现客户细分与需求挖掘的交互提升,从而实现价值最大化。

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离不开一定规模的数据基础,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所需的数据一方面来自于线上交易数据、线上行为数据的收集,日常数据的充分积累能够为数据挖掘提供良好的支持,此类数据主要来源于存量客户的日常交易行为,对存量客户的细分与差异化维护能够提供很好的支持。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过程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存量客户的维护上,更多的还是要不断拓展客户、吸引新的客户。因此,产品与服务的研发设计还需定位于大量潜在客户。日常线上交易所积累的存量客户数据就难以满足需要,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问卷调查等形式获得数据挖掘所需的数据。此外,还可以通过第三方数据购买等形式获得所需数据。后面两种数据来源往往指向性较为明确,对数据挖掘结果的精准性大有裨益。

基于需求的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主要可以从两个思路入手,即强制性细分和探索性细分。通过这两个思路的分析与研究,在得到不同的客户细分维度体系的同时,还可以获得不同细分维度下客户的属性特征和需求特征集合。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方法与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不确定的,是面向样本客户收集需求后再分析其属性特征;而强制性客户细分方法中,在收集客户需求时,细分维度是已经确定的,是面向特定属性的客户收集需求。在实际业务应用中,需要两种方式配合,建立较为全面的、体系化的客户细分体系。客户细分体系可以直接作为业务部门制定客户差异化维护策略的依据,如业务部门可结合整体发展战略,锁定特定细分客户群体,并结合该群体客户的需求特征进行产品的研发与设计以及服务方案的制定等。

三、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如图2所示),即通过对典型客户维度指标进行收集、归类及汇总,选取标志性区分维度(如客户个人属性、行业属性、经营与财务属性、金融消费属性等)作为分析基础,同时对目标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进行定位与收集。通过对同一区分维度下的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进行比较,找出需求差异化较为明显的区分维度,并作为典型单一维度抽取出来。

例如,通过对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上述诸方面的需求进行收集、汇总与比较,若发现处于不同区域的客户在产品、营销、结算等一项或几项需求方面的差异化明显,那么区域维度就可以作为典型的单一维度被抽取出来;反之,若不同区域客户在任何需求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化,说明区域维度并非典型细分维度,可不予抽取。

在实际业务应用中,不会仅仅用单一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细分,往往会采用多维度指标对客户进行分片、划块,甚至更复杂维度的切分。因此,在单一维度需求分析的同时,还需要进行交叉维度的需求分析。结合具体业务需要选取要进行交叉的维度,通过对可行交叉维度进行需求差异化分析测试,找到具有明显需求差异化的交叉维度,并作为典型交叉维度抽取出来。通过将抽取出的典型单一维度与典型交叉维度整理汇总,同时对上述维度划分下客户的需求差异进行分析与记录,形成强制性客户细分体系,并通过建立常态化体系优化机制,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不断进行完善。

具体业务实践中,客户细分维度是多种多样的,且在不断变化中。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选取典型资产类客户细分维度为例,对强制性客户细分的思路进行分析。

在实际差异化比较过程中,分布趋势是分析的主要侧重点,如图3所示。两个区域的客户对还款方式的需求除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明显差异外,在其他方式上的需求分布基本类似,则区域因素在分析产品的还款方式因素时为非典型维度。但因两区域客户在随借随还方式上存在非常明显的需求差异,则应将区域维度作为分析随借随还方式时的典型维度,在实际业务分析过程中,很多时候会存在此类单一指向维度,也应将其纳入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中,此类维度往往对客户细分及其应用更具现实意义。在实际操作中所选择的城市类型会更为复杂,但分析方式和结果类似。通过研究发现,区域、行业、资产规模、年销售额、持有产品等因素在基于需求的强制性客户细分过程中具有明显的典型性;在区域与行业、行业、资产规模与持有产品等交叉维度方面也具有非常明显的典型性。

然而,一经建立的强制性客户细分维度体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客户的消费习惯等行为要素是不断变化的,随时间等外部条件的变化,原本不是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典型维度;原本属于典型细分标准的维度,也可能会变成非典型维度,这也说明客户细分工作需要不断地优化与调整,通常调整周期为6-12个月。

四、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

基于需求的探索性客户细分的主要思路是首先选取一定的样本客户,样本客户不应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属性特征,而需能够代表客户全体(如图4所示)。通过问卷等形式收集客户在产品、营销、流程、渠道、售后、结算、金融与非金融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问卷中通过客户属性问题的设置实现对客户属性的多方面描述。基于样本客户在上述需求方面的偏好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具有相似需求特征的多个客户群体,在对不同客户群体需求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同时,分析不同客户群体在客户属性特征方面的共性特征,并结合属性特征与需求特征对不同客户群体进行界定,从而构建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而探索性客户细分体系也会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因此,也需要不断地进行优化与完善。

本研究以某互联网金融平台为依托,抽取800名目标客户,以互联网金融客户对资产类业务的相关需求为例,对互联网金融客户细分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通过聚类分析的相关指标发现,样本客户可以被分为五类,结合其属性特征及需求特征将其分别命名为:结算型客户、基础型客户、发展型客户、竞争型客户和综合型客户。

通过分析,各类客户中所占比重最高的就是基础型客户(322人,占比40.25%),其次是发展型客户(254人,占比31.75%),综合型客户(103人,占比12.88%)、竞争型客户(68人,占比8.50%)和结算型客户(53人,占比6.63%)。

通过对五类客户在贷款需求、产品定价需求、产品额度需求、产品还款方式需求、产品期限需求、渠道需求、结算需求和综合需求这八个方面特征的分析(如图5所示),可以看出:①结算型客户的贷款需求较弱,因此其在产品额度、还款方式等方面的敏感性不高,但其结算需求非常强,因此其在渠道方面的需求也偏强,但其综合需求较弱;②基础型客户具有很强的贷款需求,对产品定价和产品期限敏感性较强,但对贷款额度和还款方式等方面的要求不高,同时,此类客户的结算需求很低,综合需求也较低;③发展型客户整体需求较为均衡,具有一定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在产品具体要素需求和渠道需求方面也表现出一定的敏感性,综合需求较前两类客户有所增加;④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需求和结算需求,但与发展型客户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产品定价敏感性不高、对产品期限要求较短,同时还具有明显的综合需求,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⑤综合型客户具有中等偏低的贷款需求和中等偏高的结算需求,对产品额度和还款方式要求较高,对产品定价和期限的要求较低,同时具有较高的综合需求。

上述客户的需求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属性特征相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偏好多数可以通过对其属性特征的分析来解释。在对五类客户需求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五类客户在成立年限、资产规模、年销售额、风险水平、互联网金融习惯五个方面的属性特征进行定位与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结算型客户成立年限一般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年销售额较低,风险水平也较低,此类客户尚不适应互联网金融方式;②基础型客户成立年限相对较短,一般在三年左右,资产规模中等偏低,年销售额处于中等水平,但此类客户的风险水平较高,少量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所涉足;③发展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是三到五年,资产规模、年销售和风险水平均处于中等偏高水平,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方式有一定的接触;④竞争型客户的成立年限一般也都在三年以上,资产规模居中,却具有较高的年销售额和相对较低的风险水平,同时对互联网金融方式的接触程度在五类客户中居于首位;⑤综合型客户成立年限较久,一般在七年以上,经营相对稳定,具有相当的资产规模和年销售额,风险水平较低,对互联网金融方式也具有相对较高的接受度。

五、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在五类客户中,竞争型客户具有明显的贷款和结算需求、对利率敏感性不高、风险水平适中,属于典型的优质客户;且其对互联网金融接受度较高,占客户构成比例却又较低,因此具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属于互联网金融应积极拓展的战略性客户类型。

其次,应重点发展综合型客户,此类客户经营年限长、整体风险低、持有一定数量的闲置资金,有利于结算与理财业务的拓展。同时,此类客户对互联网金融也有较高的接受度,在总体客户构成中占比也相对较低,适合加以拓展。

锁定具体细分客户群体后,应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的需求特征进行差异化维护策略的制定,如产品方案的研发设计、渠道方案的拓展设计、营销策略的匹配设计、增值服务的提升设计、投资理财等金融与非金融服务配套设计等,生成指向明确的业务提升方案,形成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核心竞争优势。

第6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基金业务;发展对策

1互联网金融的含义与优势

中国金融业在传统金融部门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在金融市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金融在金融市场中产生了日益重要的影响。

1.1互联网金融的含义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社交网络、云计算等网络媒介发展起来的新兴金融业。互联网金融并不是金融业与互联网的简单结合,而是随着市场发展与相关技术水平的提高产生的一系列传统银行无法实现的新业务以及用户需求的新模式。与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不仅有更为先进的媒介形式,更为突出的是金融参与者对网络特性的进一步把握。利用互联网这一传输媒介,传统的金融业务被用户更为清晰地熟知,更为便捷地办理与使用。互联网金融的一系列优势,使其在金融业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1.2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1.2.1更易于获取金融资源在当前较为传统的金融机构或银行中处理金融业务时,经常会出现社会弱势群体难以处理金融业务、无法使用金融产品、无法享受金融服务等金融排斥现象,这主要是因为在传统的金融体系中缺乏充分的金融服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无法对一些小型的交易实现及时高效的处理,这往往会使得金融资源逐渐流失。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用户可以进行自主服务,突破各种限制,从而有效提高金融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获得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源。

1.2.2更易于准确获取交易双方的信息当进行金融融资时,金融机构或银行为了确保资金安全与融资活动的正常进行,把控金融风险,必须要对融资企业的各项财务状况有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但是,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或银行需要付出比较高的成本去全面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往往在了解微型企业的财务状况时其成本远远高于收益,这就会产生企业亏损。而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中,各个企业可以把需要的信息通过互联网平台来生成与传递,进行融资的双方企业便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中的信息来全面了解对方的情况。一旦出现任何违约风险,交易双方可以利用互联网来把控风险,及时做出反应。

1.2.3省去了金融活动的中介环节银行在传统的基金业务运营中主要扮演中介人的角色,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成为金融业务互动的一个大型中介平台。比如,在买卖的支付过程中,互联网平台可以作为买卖双方的第三方较为安全的支付平台,就像网上银行、支付宝那样,专门提供转账、处理付款等支付服务;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有交易需求的交易者均可以在互联网的信息中寻找符合自己交易需求的交易对象,然后再进行沟通和交易;互联网金融能够将银行从繁重的金融业务中解脱出来,让金融交易过程变得更为简单直接,使银行在金融交易中的地位逐渐弱化,进而丧失了金融交易主要中介者的地位,而互联网金融替代银行成为金融交易的中介角色。

2银行基金业务的产品特征与操作流程

银行一般会提供开放式基金托管业务,现在我国各大商业银行实现基金业务是通过金融手段控股公司,并通过建立相联系的管理公司来执行它所需提供的服务。银行所提供的基金业务的基金份额总数与总金额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基金的投资者能够在营业部门按照当时基金的报价申办申购和赎回的业务。

2.1银行基金业务的产品特征

银行提供的基金业务具备四项产品特征:一是基金的管理方与基金托管人为两个独立无关联的法人主体,他们之间并不会相互提供资金或者占有股份;二是银行在进行基金业务的过程中会设置规则和限制作为防火墙,以此来降低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损失;三是这种模式下监管过程更加合理化,并降低了管理和监管的难度与成本;四是在我国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展现出很强的实用性。

2.2银行基金业务的操作流程

银行进行基金业务操作时按一般流程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投资者需要预先准备好基金账户,这个账户要到其预期投资基金的管理公司的合作销售点来开户,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投资者需要准备好基金合约、个人证件等相关文件才能进行开户;第二步是投资者需要通过各种通信方式或者直接在基金销售网点办理基金申请业务,并且申购、赎回、变更等业务均可以在这些销售网点办理;第三步是在客户办理完成其所需业务后还要对其进行业务确认,业务确认只需要获取销售点的成交确认单等单据进行确认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客户也会留存办理业务的凭据和记录,当完成这个流程后,客户进行办理的基金业务才算完成。

3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3.1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客户选择面窄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银行所能提供基金业务的丰富程度都比较低,基金类产品单一,客户往往没有选择空间。虽然从类别上可以划分为各类基金组合类型,但是也要看到基金类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我国的民众知识水平越来越高,获取知识的手段也越来越多,人们对金融产品的了解越来越深,对银行基金的要求也变得更加多样。有学者对此进行调研发现,市场上有接近五成的投资者将银行基金作为主要的财富增值手段,有两成的投资者将家庭资产投入银行基金中进行增值,甚至还有一成的投资者将资产投入其中成为养老和教育资金获取方法,还有极少的投资者进行短期投资以获取更多的利润。可以说,目前银行基金的单一性已经不能满足我国银行基金市场的需求。

3.2银行基金业务销售渠道有限

当前,银行基金销售的主要方式是银行销售和证券公司销售。虽然证监会现阶段的审批速度已经加快,但是其审批速度还是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金融机构的基金发展,而银行在基金销售中接单能力十分有限。所以,在银行基金销售中时常会出现堵塞销售渠道等现象。而且,银行在销售基金时主要是通过网上银行或柜台办理,因此一些服务常常会受到网上交易安全以及服务人员的服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由此可以看出,银行基金业务发展非常有必要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来开拓其销售渠道。

3.3银行基金业务缺乏“客户中心”理念

由于受到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与管控,银行基金业多年以来享受着垄断牌照,直到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给银行基金业的发展带来了冲击,也使其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银行基金业长期以来缺乏“客户中心”的理念,思考问题总是从自身出发,在办理业务时不够人性化,业务办理过程也过于烦琐复杂,这就导致了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逐渐落后。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金融行业变得更加便捷、透明和自然,如果银行基金业务不与时俱进,必将拉开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差距,从而在竞争惨烈的市场环境中惨被淘汰。

4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的发展策略

4.1拓展银行基金产品的类型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客户体验成为一个重要因素,而且客户需求也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变得日益多元化。因此,在这一背景下银行基金业务要在产品种类上下功夫,在原有产品种类的基础上进行丰富。为了尽可能满足各类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丰富其基金产品的类型,首先,要把客户需求放在首位,全面展开对客户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银行的产品研发部门必须要加强对产品的研发设计,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来设计各有特色的产品。比如,可以根据客户需求的不同层次,进行产品定制或精细化设计等。其次,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要与互联网平台建立紧密联系,依托互联网平台构建银行的基金数据平台,并按照不同模块进行基金类型的划分,同时适当组合不同模块便可以组成新的基金产品,实现基金产品的灵活化组合。最后,为满足客户的多元化需求,银行可以加强对收入基金、长基金、平衡基金的打造。

4.2开拓银行基金的销售渠道

当前,我国银行基金销售业务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有限的销售渠道的影响,阻碍银行基金业务的发展,所以,在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银行要注意开拓基金的销售渠道,创新基金营销策略。首先,银行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对网上银行进行大力建设,完善网上银行的各项服务,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大部分人都是通过网上银行实现基金购买活动的。其次,银行要对基金的相关数据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并为客户提供全天候的在线服务。再次,银行要加强与业内较有实力的企业进行合作,以代销基金的方式丰富其销售渠道。最后,对于银行推出的基金新产品,银行要加强其宣传与销售的力度,激发客户购买基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第7篇

本文首先对互联网金融概念予以界定,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运行模式,而不是传统金融在互联网环境中的简单延伸。在进行充分的理论分析之后,进一步得到结论:互联网金融会使得我国金融体系重构。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金融体系;数据挖掘;交易成本

1 互联网金融内涵

人类的生活方式因互联网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样的改变是全方位的,现在互联网已经开始深入到经济的核心领域——金融。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了一种全新的金融模式。

最早的互联网金融形态是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即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本身的便捷和广度实现其金融功能,这个时候的互联网金融形态仍然是传统金融所主导的,客户仍然是来自传统渠道,传统金融借助互联网渠道对其提供金融服务,电子银行、网上银行乃至手机银行都可以属于这个范畴,这些金融形态实现了金融功能的更加便捷。金融的功能是对资源实行有效配置并进行风险管理,以上所描述的互联网金融形态尚未发挥这样的功能。进一步地金融创新使得互联网金融产生了新的运作模式,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开始发挥金融更为核心的功能。

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是伴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产生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模式创新使得资金可以在交易双方进行有风险管理的流动,双方权利义务更加对等,初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活动。现在,更进一步地,互联网金融参与主体利用相关技术开始发挥金融最为关键的功能——配置资源。

我们根据是否依赖金融中介参与,将融资模式划分为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直接金融依赖资本市场,交易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准入门槛较高,大部分金融需求主体难以获得直接金融支持;在间接融资体系中,金融中介扮演了关键角色,金融中介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和信息搜集、处理的能力,筛选金融活动参与者,将资金剩余方转移至资金短缺方,存贷利差成为金融中介的核心利润。由于信贷资源的稀缺性,并且出于规模经济的考虑,传统融资渠道所能服务的需求对象有限,大量的小额资金需求者无法参与金融活动,融资困难;小额资金提供者也同样面临投资渠道不足的情况,金融的“普惠性”没有得到有效体现。

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以上问题给出了新的解决方案。在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等发展阶段之后,互联网金融开始发挥配置资源的核心功能,通过P2P(peer to peer)等商业模式的开发,为个人和企业提供融资和投资平台。

谢平(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是互联网金融将“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融入了金融业务,因此,互联网金融具有更为充分的“普惠性”。

2 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就当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来看,存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以人人贷为代表,即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一个融资平台,有资金需求(数额一般较小)的客户申请在平台上融资,由平台对其进行审核与风险评估(分级),给出一个与项目风险相匹配的利率水平(高于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若个个百分点不等),申请募集资金。资金供给者可以选择可接受的风险等级和利率水平提供资金。这类业务部分解决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是一种直接融资手段。第二类以阿里小贷为代表,大型电商企业利用其大数据优势,通过对其客户企业的交易信息进行数据挖掘,对符合资信的企业提供纯信用融资服务,并且融资效率很高,从客户企业提出融资申请到贷款获得基本都在三天之内完成;第三类就是大型互联网企业利用自有的大量基础客户,发行理财产品来募集资金,如余额宝、百度百发。特别是余额宝,作为阿里巴巴同天弘基金联合推出的理财产品——天弘增利宝,其可以随时认购、随时赎回,并且可以用来直接进行支付,在满足投资者流动性偏好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远高于活期存款的收益率,值得注意的是余额宝的收益率是一个相对市场化的收益率,能够较为有效反应市场资金的供需情况,截至2013年11月14日,其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用户数近3000万户(仍然处在不断增长之中),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成为国内基金史上首支规模突破千亿关口的基金,在全球货币基金中排名51位。

以上三种即是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三种主要业态,事实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解决了我国很多的金融困境:第一,小微企业融资难,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其关键在于小微企业难以从资本市场融资,而又无法通过有效的抵押担保从商业银行获得信贷支持,但是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更加关注融资需求者的实际信用状况和运营情况(通过企业流水等来判断经营前景);第二,投资渠道不足,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诸多影响因素中投资渠道不足是一个关键部分,在投资资本市场收益率同风险不匹配的情况下,居民只能选择将资产储蓄化,以往的银行理财产品的认购起点往往是5万或者10万,这对大量闲散资金而言仍然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居民可以从多元化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中选择投资增值;第三,推动货币市场发展,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核心课题,利率市场化需要一个市场决定的利率作为基准利率,货币市场的发展有助于这样一个可作为基准利率的市场利率形成。

互联网金融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核心在于互联网技术对信息的强大的处理能力。首先,可以对大数据进行更为客观分析,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价结论;其次,类似人人贷这样的业务平台做到了信息共享,也就是借贷双方明确数量、利率水平以及还款期限,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其三,信息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传递,信息传递快速、准确,使得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态的冲击

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已经开始向传统的金融业务模式发起了挑战。如果说早期的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网络延伸,对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并无特别大的冲击,那么现在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可以抛开金融机构来实现金融配置资源的相关功能,那么此时金融机构如何在新的金融体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成为传统金融业需要探讨的课题。

金融脱媒是学术界探讨已久的课题。传统的金融脱媒概念的核心在于从间接融资模式向直接融资模式转变,使资金绕开金融中介运行,将原本属于金融中介的利润在资金借贷者之间分享。但是,就我国实践经验来看,资本市场发展仍然不完善,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发挥不足,商业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体系拥有规模最大的金融资源,间接融资仍然是最为核心的融资方式(事实上,即便资本市场发达如欧美,其商业银行业仍然是金融主体,且在企业融资结构中,银行贷款占比份额最高)。但是伴随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诞生和壮大,我们可以对金融脱媒重新审视。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中,依然存在金融中介,但是这里的金融中介更多的表现为一个信息处理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只要是经过数据挖掘被认为资质符合的资金需求企业都可以进行资金募集,每个资金需求者都是一个金融产品供给者。平台作为一个金融产品超市,资金剩余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在其中选择,达到自身效用最大化。因此,互联网金融模式将进一步推动金融脱媒,提升金融效率。

虽然互联网金融发展态势迅猛,但是就其实际规模来看,同数十万亿记的传统金融存量规模来看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迅速崛起还是对传统金融业态发起了强力的挑战。我国金融业的实际情况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资金始终处于短缺的局面,而在利率市场化没有取得决定性成果之前,商业银行仍然可以获得规模庞大的存贷利差,并且利息收入可以占到商业银行主营收入绝大比重。另外,目前显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就是:大型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需求就在减弱,这是由于一方面大企业资质良好,可以较为便捷的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债券融资,另外一方面大企业很多已经发起设立了可发挥商业银行功能的财务公司,为本企业提供专业的金融服务。大企业对银行服务需求的减弱,也迫使商业银行关注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将他们视为新的盈利增长点,如民生银行等已经开始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但是究其商业模式仍然是传统的贷款业务模式加上积极的营销策略。互联网金融介入融资服务,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部分客户转向,潜在的金融服务对象也会被互联网金融吸收,造成传统金融业相对市场份额的萎缩。

4 互联网金融发展展望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当前金融业的细致分工和专业化弱化了,大数据得到的更加合理的结论使得金融的普惠制得到发挥。市场参与者更加的大众化,被传统金融限制在外的个体开始能够更加深入的参与金融活动,这意味着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更为民主化的金融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业的冲击并不意味着传统金融模式的消亡,相反,互联网金融模式应该同传统金融模式一道共同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支持系统,对金融市场的众多参与主体提供差异化的金融服务。作为传统金融业模式的核心代表,商业银行应该积极参与新型互联网金融体系的构建。互联网企业参与互联网金融有其专业的信息优势,商业银行参与互联网金融同样有其对应的优势所在:商业银行资金实力雄厚、认知和诚信度高,从业务范围来看,传统商业银行除提供存贷业务、财富存管业务和为支付结算提供媒介外,还为社会提供流动性保险,支持正常经济活动。

就现实来看,互联网金融虽然已经开始发挥配置资源的功能,但其风险管理的机制仍然相对薄弱。虽然基于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论更加客观合理,可以有效的应对道德风险带来的逆向选择问题,但是对于金融活动的风险持续管理仍然要加大关注。另外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金融监管体系也要重新构建,避免监管缺位的发生。

总之,互联网金融是一场金融业的革命,需要给予互联网金融发展创新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同时,传统金融业也要改变发展战略,扭转经营思路,共同参与我国金融体系的重新构建,使得一系列阻碍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关键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中国金融,2013(10)

[2]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金融研究,2012(12)

第8篇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都离不开互联网。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随之崛起,并涉及到各行各业。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又催生出很多新的金融需求,一些电商企业发现了商机,以互联网电商平台为基础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以阿里为金融代表的电商平台快速崛起,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必然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发生激烈地竞争,商业银行受到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但这也是一个机遇,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在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影响下,必须得到改善与创新。因此,商业银行开始注重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合作,致力于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如何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相互融合开拓更多新业务,吸引更多新客户是每一个商业银行必须重视而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商业银行;互联网电商平台;融合

21世纪是电子信息时代,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然成为新时代的主要金融模式,其发态势不断的冲击着传统的金融市场。而传统的金融模式虽然面对不断的挑战,同时也迎来更多发展的机遇,不得不承认新型金融模式为传统金融模式注入了更多的发展活力。互联网金融模式属于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而它与资本市场中的直接金融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与商业银行的金融模式也不一样。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以网络技术为载体,在此基础上进行金融交易,通过信息中介的方式让金融更加畅通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传统金融业务市场中,商业银行的贷款数额比较大,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商业银行对贷款对象的大数据积累过程其实还缺乏实际的操作性,但是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出现,面对的客户群体更加集中在中小微企业方面,而且很好的将其与消费人群有机结合起来,主要体现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信息收集方面,信息收集所涉及的范围不仅广泛,而且具有一定的深度。随着时代的发展与需求,我国互联网电商平台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数量与日俱增,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融合,必然会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机。

一、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对比

根据相关资料研究来看,从一笔金融交易来分析,单笔金融业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因此,服务成本也会有很大的区别。例如:我们在网点柜台需要的服务成本是1.07美元,如果通过电话银行进行预约取款所需要付出的服务成本是0.54美元,而在ATM所产生的服务成本则是0.27美元,而最后一种也就是网络银行产生的服务成本仅仅只有0.01美元,从这个数据上对比可以明确看出各项金融服务模式的服务成本,互联网金融模式所产生的服务成本是最低的。另外,互联网金融在审批流程上更加简化,金融审批的方式快捷方便,例如:一笔5万元的贷款业务,传统的贷款程序比较繁琐,而互联网贷款审批程序相对更加简便,互联网金融主要是收集客户的历史借款信息,并且准确记录了客户的违约记录,经过评估之后可以及时进行放款,同时这些数据的收集与分析能够降低贷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风险。但是传统银行一般很难在短时间之内拥有这些数据。因此,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融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发挥各自的作用。商业银行本身积累了很多的个人客户与对公客户,尤其商业银行在资金上的优势更加突出,资金供给上具有非常大的优势,但是商业银行内部的流程是非常繁琐的,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相对比起来这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例如:服务意识、仓储和物流方面之后也会阻碍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之间的融合。

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相互融合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工作方式以及生活方式,最大的体现便是为人们提供了极大便利,而这些便利都是依赖于电子商务业务不断发展与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更新。电子商务是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而互联网电商平台能够将企业与消费者更好的联系起来,尤其是符合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理念与习惯。由此可见,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之间的合作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商业银行必须认清当前的形势,将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电商平台不断的整合从而开辟更多的金融业务,不仅能够提高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优势,同时也能够更加丰富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各种需求。

1.商业银行以资金供给为主导

商业银行本身具有大量的资金,而这也是商业银行最大优势之一,因此完全可以利用这种优势直接对广大客户实施贷款业务。贷款业务通常会面对不同的贷款对象,不同的贷款对象也有不同的要求,一般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的贷款业务主要是消费者信贷与中小微企业信贷。贷款业务的运作通常以互联网电商平台为基础,互联网电商平台会将已经收集好的贷款对象的消费记录、违约记录等等客观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评估出贷款对象的信用等级,然后再根据贷款对象的实际要求给予信用等级相对应的贷款额度。例如:网络购物,一般消费者在网上购物时,支付方式当中有一种信用支付的方式,信用支付一般是商业银行先进行资金|付,然后让消费者在规定的期限内进行还款。针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模式,一般贷款的方式有信用贷款与抵押贷款,信用贷款与消费者信用贷款类似,还是根据贷款对象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估给予信用等级的对应的贷款。通常抵押贷款主要是以商家入库的商品作为抵押物,通过商业银行的评估从而获得贷款的方式。无论是信用贷款,还是抵押贷款,互联网电商平台在其中的作用就是信用担保。

2.商业银行以融资中介为主导

商业银行作为贷款方其实并不利于对存款的吸收,因此,即使有很好的项目但是却没有资金支持就会直接影响到业务达成的几率。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融合所形成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可以更好地进行融资中介业务的同时,也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互联网电商平台在平常交易的过程中,对供货商、会员企业、消费者的交易信息进行了全面的记录,而且可以及时地传输给商业银行进行分析、参考、评估,这样商业银行可以有针对性地将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全面详细地给对应的客户群体进行介绍,商业银行业可以从自身出发针对高级客户发行高级别的信用,将客户进行绑定,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业务的成功几率,对企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的策略

1.准确定位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相互融合而形成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面对新的形势,商业银行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精准的定位,要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特点,深入分析当前消费者的消费趋向以及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而更好的锁定目标客户。另外,商业银行业要做到知己知彼,无论是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都必须要一个客观、明确的认识。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对互联网技术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而且要时刻关注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电子商务发展的方向,与实际发展的大环境完全结合起来,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从而不断优化自己的发展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2.注重互联网电商人才的培养

人才永远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企业发展更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如果能够拥有一支专业素质高的电子商务人才队伍,对于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两者的融合来说更是“如虎添翼”。从目前发展的阶段来分析,商业银行在扩大自己业务的过程中,电子商务人才是最稀缺的,为了更好的发展,为了从被动转向主动,商业银行可以公开向社会招聘、引进更多的人才。另外,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的过程中,以互联网电商平台发展的特点为导向,从商业银行内部挑选出人才进行培训与管理,从而培养出更加实用的复合型人才。

3.拓展电商金融服务思维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合作时,商业银行不能忽视自身的实际情况,应对对接互联网电商平台,要分析目前的金融服务的发展路线,进一步创新金融服务的思路,要以新奇实用的营销策略来赢得更多的金融市场。要对准消费者目前最感兴趣、使用最多的支付业务、结算业务市场,才能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的稳定性、安全性、可靠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广大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客户更加注重体验消费的过程,为了让客户更好的体验消费过程,就需要拓展电商金融服务的思维,提升互联网电商平台运作的效率,提高商业银行的服务质量。

4.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规则

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体系,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则。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若要更好的进行融合,商业银行必须对电子商务时代的规则进行适应与熟悉,要时时刻刻明确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之间的合作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从经营理念的角度来看,商业银行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上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支持下可以不断开展业务批发,从而最大限度的降低金融业务成本,主要是从传统的批量化与标准化金融服务理念,转化成为以质量为基础,尊重市场发展的全新理念,目的是让广大客户能够持续体会到服务的变化与提升,以更加个性化的业务来满足不同的客户,尤其是针对一些非常优质的客户,要采取一对一的营销模式,加强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合作,要做好线上线下的互动与联系,从而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5.加强跨界的联盟与合作,完善银行信息化建设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融合,必须重视与IT企业的合作。专业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在经验上比商业银行更加丰富,通过与IT行业合作能够快速地占据市场。另外,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在互联网电商平台的支付领域中,第三方支付机构更加了解客户的需求,尤其是日常运行的维护工作。而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可以将第三方支付机构当做自身服务的延伸,而且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结算业务与资金划拨必须由商业银行来支持,因此,两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实现客户资源共享与市场利益的“双赢”局面。另外,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对各方面数据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数据库要不断地更新,而且要建立对应的数据库分析系统化,才能确保互联网电商平台能够持续的发挥自身的价值。

四、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融合风险管理

1.技术风险

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融合,其风险管理也非常重要。互联网金融本身是依托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开展的,对应风险控制尤其是技术风险则必须要有电脑程序与软件系统来完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互联网金融的稳定运行。例如:互联网传输故障、计算机病毒、黑客攻击等方面的因素,都可以让互联网金融瘫痪。系统性技术风险对于“商行-电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打击可以说是最为严重,一旦系统被破坏就会面临瘫痪,不仅影响到商业银行的业务运行以及互联网电商平台的运作,而且还会遭到客户的索赔,影响到自身的信誉。因此,降低技术风险,可以从基础做起,例如:杀毒软件必须不断加强,甚至可以自主研发,另外,完善密匙管理与加密技术,在双重保护下确保“商行―电商”互联网金融模式更好的发展。

2.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步阶段,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最近几年我国颁布了《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电子签名法》等法律法规,但是这些规章制度主要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务在网上服务而制定的,而互联网发展态势日新月异,很难满足各方面的实际需求。例如:互联网金融产品试产的准入机制、个人信息网络保护、个人资金监管、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等等,这些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完善,很容易造成交易上的纠纷。因此,相关法律法规如果能够不断地完善,便能够更好的控制法律风险,促进“商行―电商”模式快速稳定地发展。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融合而形成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基础上较专业的电子商务企业略微薄弱,要求商业银行需要加强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在资源共享的情况下,两者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进一步提升商业银行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戚安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03):106-107.

[2]王德超.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及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3]刘国平.电商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15,(08):59-61.

[4]刘畅.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研究――以商业银行为例[J].经营管理者,2015,(18):280-281.

[5]邢思远.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

[6]赵昊燕.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生存发展策略研究[D].山西财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