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6:15:0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统计学的方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统计学;财务统计;财务管理;财务能力
一、引言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益革新,统计思想逐步成熟,统计工具也被应用于统计领域,该领域也随之得到延伸和发展。而所谓的统计学其主要的内容是通过对数据的收集、统计、整理分析、数据处理等方法,从而更加深入的发掘数据存在的内部规律,以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解释客观事物的目的,加深对该事物的认知。在具体工作和现实生活中,很多客观规律的分析及归纳是运用统计的方法实现的,通用的操作方法如下:首先需要在分析之前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和设计,了解该事物的基本特点;其次针对该事物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的范围要全面;再次利用相应的统计软件和数学思想,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对抽样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让数据呈现一定规律;最后便是根据统计分析的结果作出结论性成果,以便能更加深入的研究及分析客观事物存在的内在规律和普遍性原则等。统计学被应用的领域广泛,本文主要针对统计学在财务方面进行研究。
二、统计学应用于财务方面的意义
(一)将统计学应用于财务,能满足企业和行业对产值、资金等方面的计算需求。行业或企业财务数据极为庞大,运用统计方法进行财务统计,便于反应企业或行业的劳动成果和产能产效,为国家统计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等提供数据支撑。
(二)将统计学应用于财务,可以帮助企业或个人进行负债核算、资金流核算等,提供基础数据。运用统计学进行财务统计,既可以作为分析企业经济实力的标准,又可以将统计的数据作为核算资产负债的数据来源。
(三)将统计学应用于财务,可以用于研究分析个人、企业、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通过统计学研究出的普遍性规律来制定符合大多数人需求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达到合理调整利益关系的目的。
三、如何合理运用统计学解决财务管理问题
(一)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财务的收益与风险计算财务管理的过程中,经常需要计算财务收益与风险,而对应在统计学中即为算数平均值与标准差的计算。比如,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计算期望现金流量,往往在现实运营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未来现金流量的不可控因素,因此计算出的未来的资金流量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如果采用单一的现金流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现金流量的确定性,却不能全面的反应企业的资金运营情况。在这种大背景下,可结合统计学方法,如期望现金流量法,计算未来的现金流量,能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取得较好的效果。此外,在企业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到许多基于统计学的财务预算方法,如在预测资金需求量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回归法预测、平滑法预测等。当今,基于统计学原理,已经形成了很多专业的财务预算方法,如:预计资产负债表法、线性回归法等,这些方法的运用,加快了财务管理的效率,为财务人员处理庞大的财务数据提供了方法。
(二)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审计统计抽样抽样调查是统计学常用的统计方法,而审计抽样,则是抽样调查在财务应用的体现,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审查主体数据量比较庞大,因此仅抽取部分样本进行审查分析,通过分析抽取样本的审查结果,从而大致推断出总体的审查结果,这也是我国财务审查的主要方法之一。统计抽样之前需要先进行假设检验,即在抽样调查之前需要确定抽样规模、范围、基本参数等,之后还需对选取的样本进行初步审核。若在实际审查的过程中,抽取的样本不能满足审查要求,还可对样本的规模进行逐步扩大,以达到抽样结果的特征与总体情况基本相符的目的。在审查的最后,根据样本的审计结果进行推导,从而得出基本符合总体特征的结论。在实际的审计过程中,抽样的方法有很多,如货币单位抽样、变量抽样等。而在选择抽样方法时,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审计的目标、效率及审查总体的特征合理选择,以达到审查的最终目的。
四、统计方法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当今社会,统计学方法被大量应用于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分析财务活动的合理性,为财务活动的预测、决策、控制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从收益率的预测、概率图的运用、数据的准确性及数据变异系数的分析四个方面着手,对统计学在财务方面的应用进行研究分析。
(一)预测未来收益率,提高企业收益。一个企业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能很好的把控未来的发展状态及收益情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利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可以实现利用已有的数据预测未来一段时间的数据。对应到企业中去,即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对企业现有的资源进行统计分析,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收益情况,从而根据预测的收益率指定相应的实施方案,从而达到提高企业收益的目的。
(二)利用概率分布图,进行数据分析及投资决策。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可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已有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需求绘制相应的概率分布图,那么各种数据的变化规律便一目了然,以便于决策者根据其变化规律进行投资或运营。比如在计算企业未来收益率时,可以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绘制出一条概率与结果近似关系的连续性曲线,并根据该曲线推导出未来的收益率,从而进行投资决策。概率图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概率分布图越集中,则其预期结果越趋向于实际结果,则其风险越小,投资回报率越高。当所得到的概率分布图越集中时,则说明实际结果越有可能接近预期值;反之,概率分布图越稀疏,则实际结果与实际结果的差距越大,风险也越大。
(三)利用标准差,确保数据的准确度。在财务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需要确定数据的准确程度,而财务人员通常是是利用统计学中的标准差的大小来判断所得到数据的精确程度。计算标准差的步骤如下:第一,根据现有的数据进行预测,得出收益的预测值;第二,将收益率的预测值和实际值相减,得到离差值;第三,计算概率分布方差,即将离差值求平方,并将得出的平方值与预测值相乘,再将这些乘积相加;第四,对方差进行开方计算,得到标准差。
(四)运用数据变异系数,度量单位收益风险。变异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的比值,主要是用来衡量数据的变异程度,即用于度量单位收益下的所面临的风险。这种单位收益的风险判断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因为变异系数既能计算风险还可以反映企业收益,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被大量应用。
五、结论
企业或行业的财务管理过程中会面临大量的数据处理,合理利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统计及分析,对简化数据处理,提升数据准确度、精确度,甚至对于财务决策等各方面均有所助益,因此,将统计学方法引入财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金昌.关于统计思想若干问题的探讨[J].统计研究.2006,(3).
[2]秦红霞.统计学对财务管理学习的影响[J].统计与管理,2014.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驱动;系统仿真;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82-02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新方法,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方法,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掌握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也就是说,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是以项目为核心的,在进行系统仿真课堂教学时,如果只通过说教式的教学,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要学会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过程,必需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真实系统开发任务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开发,积极地学习,只有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构建仿真系统开发的知识框架,才能真正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国内外已有很多教授都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自己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比如:文献[1]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中,文献[2]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文献[3]分析了项目驱动教学法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情况,这些应用都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介绍了根据《系统仿真》课程以及工科学生的特点,将项目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本门课程的教学取得的效果。
一、《系统仿真》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系统仿真》课程主要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工科院系的大三学生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离散事件系统仿真时间推进机制、随机变量的分布与随机变量的实现、建模与仿真的校核验证、分布交互式仿真。这些知识点理解起来都比较困难、比较抽象,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本文中,我们根据《系统仿真》课程的知识点,设计三个项目,分别为香烟过滤嘴设计仿真系统、教学楼停车场仿真系统、火灾扑救模拟演练仿真系统。这三个项目涵盖了连续系统建模与仿真、离散事件系统建模与仿真、分布交互式仿真中的主要知识点。
二、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
本文中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在传统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入了项目检验的环节,也就是学生认为项目已经完成后,需要经过老师的检验,查看是否需要的知识点都已经涉及到,项目完成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都符合,则项目完成,进入总结交流、结业阶段;如果不符合要求,则要求查看设计是否合理,项目实施过程是否合理,中间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等。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
三、《系统仿真》课程的项目驱动教学效果分析
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已经应用在两届学生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中,从这两届学生的反应来看,效果还是不错的。我们在每届学生中抽取50人,总共100人,对基于项目驱动的《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表格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92%以上的调查项都显示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是持正面评价态度的,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结论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强化教学对象――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创造性地学。通过基于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在《系统仿真》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来看,该方法还是非常适用此类课程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韩可众,方党生.基于项目驱动的《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1,(17):161-162.
[2]吴亚峰,苏亚光.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高师理科学刊,2009,(2):59.
【关键词】 马克思;人的本质;西方哲学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科学内涵
1.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明确地指出:“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首先人的本质的规定性不是人的自然属性、生物属性,而是人的社会属性。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则是社会的人。人离不开社会,社会制约着人的存在,规定着人的本质。如果没有社会,人就失去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成其为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其次人的本质不是由社会联系的某一方面决定的,而是由一切社会关系总和决定。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各种社会关系的机械的相加,都是片面的。只有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把人放到各种社会关系中作综合的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人的本质。同样应看到,处于不同关系的人的本质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变化的。
2.人的本质在其类的区分上是劳动。马克思所阐述的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所谓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指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活动,就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价值取向亦即对于课题属性规律性认识所构成的目的而进行的感性物质活动。这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就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在哲学意义上,这种对象化活动就是劳动。首先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和人类社会。任何人类社会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和现实基础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条件。社会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其次劳动是人现实存在的根本前提。人必须通过自己的活动变革自然对象,创造属于人的产品。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说来不过是满足热爱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需要的手段。”人的生命的延续、发展首先需要通过劳动获取生存资料,这是人活动的首要目的,也是人存在的根本前提。
3.人的本质在其自然属性上是其需要。马克思认为人的需要是人进行生产和结成社会关系的动因,人们所以进行生产,是为了生活的需要。需要推动了劳动的发生,促使社会关系在劳动过程中得到发展,随着需要的不断满足,社会关系不断扩大、发展。可以说,社会关系的发展是随着需要的增长实现的,从这一角度看,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它是人其他特性产生的前提条件。人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改造原有的需要,产生出新的需要,给劳动以新的动力,从而不断地使任何社会得以发展变化,因此,人的需要又是人的自我发展的内在确证和根据。
4.人的本质从相对于群体的个人而言人的本质又在于其独特性与个性。马克思指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个人有独特的思考和感知活动,人由于自己的特殊性而成为一个个体,称为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个人及其个性是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得以表现、实现和确立的。“个人怎么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即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生产一致。”所以,处于不同社会现实中的人,必然具有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就必然具有各自的个性。
二、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对传统西方传统哲学的发展
[关键词]软件过程技术方案学期项目课程联合
[中图分类号]TP31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71-03
一、引言
本文以大一下学期的学期项目为例,介绍了宾馆客房管理系统的实现过程,包括用户需求、技术方案书、代码实现和项目评测打分等。在实现过程中运用了课程联合,一位老师扮演用户的角色提出需求,主讲C#的老师负责带领学生做系统分析、系统方案书、项目进度表、系统开发,讲授数据库的老师负责数据库设计,并严格按照项目生命周期穿行管理。可以说,学期项目充分体现了软件外包项目过程化教学、联合课程教学,提高了学生对项目化概念的理解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项目策划
根据我们的设计,不同年级的学期项目有不同的要求,本系统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第二学期的实训项目,是在学习IT素养、C#程序设计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系统的开发过程在完全按照软件生命周期的基础上,同时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如表2-1所示,其项目流程和项目进度计划是根据学期项目整个软件过程和具体实施步骤的剪裁。
表2-1展示了项目的主要流程,该表是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现的,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对软件生命周期过程进行适当的取舍。
三、分析与设计
在本次学期项目中,聘请一位老师作为用户提出需求,指导老师在带领学生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完成系统需求分析,并进行简单的系统设计,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案,用户评审通过后,进行编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用户提出的要求是实现简单的宾馆客房管理系统,供中小宾馆使用。采用C/S架构,主要以Microsoft Visual 2008为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5为后台数据库,采用C#构造应用程序。
此系统分为三个管理模块:账户管理模块、客房信息模块、客户管理模块。在系统中采用了权限控制,不同的角色(目前系统设定为管理员和普通员工两个角色)拥有不同的功能:如管理员登录后,可以实现如下信息属性的维护:普通员工账户信息、客房类型信息等;普通员工登录后可以进行客房信息管理、客户入住和退房等操作。系统的功能用例图如图3-1所示:
■
■
图3-1系统用例图
下面对管理员操作的“添加用户”功能进行详细描述,添加用户的对象交互过程如下:
1. Admin在菜单上点击“账户管理”时,直接进入HomePage.cs页面;
2. Admin 点击“添加”按钮时,执行UserAdded.cs;
3. Admin点击“保存”按钮时,执行UserAdded.cs的btnSave_Click操作,把填写的用户信息写入数据库;
4. 数据库执行完成后把结果返回给UserAdded.cs操作。
序列图如下图所示:
■
图3-2添加用户序列图
本系统采用的是SQL Server 2005数据库,该数据 库 主 要 由 用户 信 息 表 (User_info)、客房类型表(Room_type)、客房信息表(Room_info)和客户信息 表 (Client_info) 组成。User_info表记录了上机用户的信息(包括管理员和普通员工),Room_type表记录了宾馆所有的客房类型,Room_info表记录了每一间客房的信息,Client_info表记录了所有入住客户的信息。系统的ER图如图3-3所示:
四、项目结项
不同能力的评价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学期项目锻炼的是学生的软件开发人才的综合知识技能结构,所以我们参考软件外包企业对项目和员工的评价方式,即基于过程的考察和记录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总体上分为三个方面,分别是对各个学期项目的考核、对学期项目中各个学生的考核以及对导师的考核。下面是本次学期项目的考核表:
■
表4-1项目组考核表
在实训过程中以项目组进行管理和材料交付,因此考核的时候主要以项目组为单位,表4-1展示了项目小组的考核方法,包括考核项、考核标准、分数和评估人。但是项目组内每个组员的分工和完成情况各不相同,所以项目组内的组员也需要进行考核,表4-2展示了项目组员的评估方法(见右页)。
五、总结
本次学期项目是基于课题软件外包技术岗位能力成熟度模型实现的,该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建立一个软件外包专业人才的能力模型,以促进企业、高等院校和政府相关机构形成对软件外包产业人才需求的共识。该课题统筹规划了软件专业三年课程体系,使得每个学期都有以一门主干课程联合其他相关课程形成的综合知识体系的学期项目。本次学期项目从策划到考核都很好地反映了课题中的能力模型,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对高职层次软件外包人才培养的探索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忠林,王坚生,兰丽.软件项目管理思想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2):42-46.
[关键词]方音;普通话语音;迁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陈才佳,贺州学院副教授;梁安,贺州学院教师,广西贺州542800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lO一0182―04
方言母语是学生的第一母语,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言语行为习惯,并在一定程度上使思维模式化,因此普通话一般要通过它来学习和使用。它必须经过受与原有方言母语系统相依存的思维结构的制约,到通过重组部分思维结构而融合于已有的语言系统的“过渡语”阶段。普通话教学不考虑利用甚至完全排除方言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方言区普通话教学的高耗低效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普通话教学中,如何利用学生的母语系统,按照语言迁移的规律,促进“正迁移”而减少“负迁移”的干扰,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迁移理论
“迁移”这一概念来源于心理学。迁移“指的是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蒋祖康,1999)。在语言学习研究领域中,迁移是指母语知识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所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奥得林(Odlin)把迁移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影响,它来自于已习得语言(可能是错误习得)与目的语之间的共性与差别。1994年,埃利斯(Rod Ellis)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将母语迁移归纳为如下四个方面:正迁移、负迁移、回避和过度使用。由于本文主要讨论迁移现象,所以这里介绍一下此理论中的正负迁移的两个方面。
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目的语规则相同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中去,这时母语规则能够减轻目的语学习的负担,减少目的语学习中的错误,促进目的语学习。这时母语对目的语学习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这种影响叫正迁移。
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规则与目的语规则有差异时,学习者把母语规则迁移到目的语中去,母语便会干扰目的语学习。此时母语对目的语学习的影响是消极的,此种影响叫负迁移。
在学习普通话中,迁移现象同样存在。由于方音与普通话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很多教师认为母语的负迁移作用大于正迁移作用,过分强调母语对于普通话学习具有的干扰作用,因为人们发现母语干扰是导致普通话学习者出现语言错误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原因,而且这种干扰如此明显以致有人甚至认为普通话学习完全是一个克服母语影响的过程。所以研究者在探究母语影响时,往往侧重于研究母语的负面作用,主张在学习普通话的过程中避免母语干扰,提倡在课堂上不涉及母语,而把普通话当作自己的母语来学。但是,事实上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离的,思维是语言的基础,语言又是思维的载体,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待母语迁移,既要承认它干扰普通话学习的一面,也不能否认它的正迁移作用,而是要承认它能帮助我们学好普通话。
二、方音迁移的影响与迁移的主要类型
根据语言习得理论的基本原则,方言区学生在普通话学习的过程中会使用他原有母语的所有经验来促成普通话学习的成功。也就是说,普通话学习是一个创造性地构建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实际上在构建具有其自身合理性的一个语言系统,它使得学习者暂时能把摆在他们面前的混乱的语言现象理出一个头绪来。但是由于人们对母语的依赖心理直接影响着普通话的学习效果,在不同的方言之间,各自都有相对独立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而普通话作为一个学习、掌握运用语言的过程,肯定要受母语的正、负迁移影响。
正迁移。母语迁移可发生在语音、词汇、句法、语篇等语言的各个层面,而以语音方面最为明显。在普通话语音学习中,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把母语中的语言知识与普通话的语言知识联系起来,凭感觉进行类推。此时语言系统中完全相同的子系统所产生的是正迁移。
语音。音质音位系统中的七个主要单元音[a]/[o]/[Y]/[ε]/[i]/[u]/[y],复韵母和鼻韵母的大部分音理是相同的。辅音[b]/[p]/[m]/[f]等也是共有的。而非音质音位的声调,方音一般在6~9个,普通话4个,一般情况下也会有同调值的,只是调类不同。
词汇和语法。词汇和语法不像语音那样差异大,大部分的词汇(如基本词汇)、语法(如主谓宾句式)等与普通话差异不大。
学生把这些相同的语言要素迁移到新的语言学习中,不仅节约了学习时间,而且唤醒了学生原有的语言经验并融入其中,大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这是普通话学习中的正迁移现象。
负迁移。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语音系统和语音配合规律。方言区学生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主要原因是他们对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中的差异不了解和学习时的“负迁移”干扰造成的。当然不同方言区的学生在普通话发音时犯的毛病也不尽相同。
在音质音位中,舌尖前、后高单元音一i、卷舌韵母[]、辅音[tξ]/[t 5]/[δ]/[z]是南方方言没有的,撮口呼韵母是客家话中没有的。普通话语音中有而在方音里是没有的,如果没有经过严格的语音模仿和训练,就很容易从母语中去找相近的音来替代,从而产生发音上的困难或错误。例如平话方言区的学生会用还有方言里是同一音位的,而普通话分属不同音位,学生也很容易迁移到普通话中去,如客家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把[x]发成[f],桂柳官话区学生讲普通话不分[n]/[1]等。
教师必须了解这种差异,因为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哪些音是方音中没有的,哪些音容易受方音的干扰,方言、普通话语音之间是怎样相互干扰的,并预见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以便在教学方法上采取相应措施,从而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在非音质音位里,声调是辨别不同意义的,声调读错了意义也就不同了。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规范读本》中说:“声调是辨别普通话与方言以及不同方言的基本标志,是一个人的语音面貌。调值到位了,哪怕声母、韵母的发音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语流上下的帮助,其他方言区的人也能大致听懂你的意思,就是说人们就承认你说的是普通话。”可见声、韵、调是汉语音节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以声韵为中心,忽视了声调的教学。以至于不少大学毕业生不知道调值、调类为何物,由于声调知识的欠缺,加上母语声调的干扰,方言区学生说普通话出现“北调南腔”现象就不足为奇了。以贺州市客家话、桂岭本地话、钟山平话为例,
普通话的阴平(55),与之同调值的有桂岭本地话阴上(55),类似的有钟山平话的阳上(33)、人声调(44),但音高不同,莲塘客家话没有;普通话的阳平(35),与之同调值的有莲塘客家话阴平(35),钟山平话阴平(35),类似的有桂岭本地话的阳上(24)。普通话的上声(214),与之同调值的有桂岭本地话阳去(214),类似的有莲塘客家话阳平(213)、钟山平话阳平(213);普通话的去声(51),与之同调值的有钟山平话阴去(51),类似的有莲塘客家话去声(52)、桂岭本地话阴平(52)。学生按各自母语声调迁移,往往导致普通话的阴平调(55)偏低(约为33或44),上声(214)读成21或212,去声(51)只降至53。这样一来,声调部分便出现了系统性缺陷,说普通话自然地带上了方言的声调(见表1)。
语调的负迁移,方言与普通话不仅在发音上有差异,在韵律、语调方面也有各自不同的规律。普通话的语调是指说话时句子有停顿,声音有抑扬、轻重、高低、快慢的变化,是体现在句子上面用来区分句型和句子的意思的。主要表现在说话或朗读时,学生忽略了普通话句子的轻重音和语调的规律,往往习惯于把普通话句子中的每一个词念得一样重,导致语流不畅和语感缺乏,同时也失去了普通话的韵律。如“那地方的东西太贵了”这句话,学生没有轻声的意识,也就无法把“地方”、“东西”的后音节轻声化。更为典型的是普通话的疑问句,学生全读成降调。如“你吃过饭没有?”这句话,由于受母语声调的影响,语调随着“有”的半上(21)被降下来了。当学生把握不准时,很自然地会受其母语语调的牵制。笔者认为学生所说的“汉语的声调很难”,就是指声调和语调的变化。
所以我们认为语音教学不管是集中进行还是分散进行,应在大量的语流中练习声调,这实际上是声调和语调的同步训练,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声调难点的有效的教学方法。重视语调的听和说的强化训练,可以不断提高学生接收语调信号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达到普通话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具有驾驭普通话的能力。
在词汇方面,方言、普通话词汇都有它的意义、搭配习惯、搭配范围,若不了解这些,就容易把方言的词汇错误地迁移到普通话中。如:
那个人很神经,你别理他就是了(方)。/那个人精神不正常,你别理他就是了(普)。
看球赛你去吗?如果不走,我可去了的啵(方)。/看球赛你去吗?如果不去,我可去了(普)。
跟语音和词汇相比,方言语法差异虽不如语音、词汇那么明显,但毕竟是存在的。语法方面的负迁移以语序、双宾语句、比较句和持续体等方面最为常见。例如:
东西搬完了,你该给钱我了(方)。/东西搬完了,你该给我钱了(普)。
我的年纪当然大过你了(方)。/我的年纪当然比你大了(普)。
你先去吧,我正吃倒饭呢(方)。/你先去吧,我正吃着饭呢(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语音迁移是语言学习中较为突出的现象,尤其是“负迁移”对语音学习的干扰,在普通话学习中是十分常见的。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任务,我们的语音教学如何才能避免迁移性错误的发生。在普通话语音教学时,首先要找出普通话和方音存在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让学生自己去校正、去练习、去体会,在大量的语言实践中去克服母语的干扰。其次,遵循语言学习的原则,不能脱离语义去学习语音,使学生过分遵守读音规则,而忽略了正常交际的语言流畅。我们认为,在发音基本正确的情况下,自然流畅的语流比单音发得准、但表达不流利更能实现交际目的,这并不是说语音不重要。我们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音发音的掌握上,还应从交际的目的出发,把语音带入句子、语段中练习,使其产生意义,在练习中多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其中的语言节奏、轻重的变化、语调升降的起落,从而达到流利表达、顺利交际的目的。我们唯有重视语流、语调和语感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普通话语音教学策略
建立方言与普通话的迁移参照系。先行集中学习语言知识和强化训练言语技能,可以充分利用方言的正迁移,尽可能减少负迁移,从而加快普通话参与思维模式化的进程。因此,教师要开展方言的调查和研究,在此基础上归纳整理出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系统,再从语用学视角加以研究,找出语言各系统的对应关系,这样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明晰的迁移参照系。从基于脑的学习角度看,教师传授的只不过是陈述性知识(知道是什么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办的知识),其实这至多只是掌握了表层知识。要获得意义知识,学生必须主动参与学习。在母语和普通话的比较、迁移的过程中,使他们产生某种“顿悟”、“感觉”,即领悟出某些可迁移的显性对应关系或隐性对应关系,因此激起大脑瞬间的兴奋,并促进新信息与大脑中已知的或已经掌握的语言信息建立适当的连接。这样他们总是试图把信息镶嵌在大脑里,并与他当前语言经验、过去的语言知识和将来的语言行为联系起来,从而获取语言的某些感觉意义和深层意义。这样学生就不再是机械、模糊地模仿和迁移了,而是变无意识迁移为有意识甚至强意识迁移,这种迁移才是持久性的,也才会最大限度地减少迁移错误。所以,在普通话的教学过程中,只有加强方言应用的研究,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从而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教学实效性。
运用语言习得规律指导教学。听说是向习得语言的高级阶段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基础。有统计资料显示,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的听说读写各部分的比例是不同的,其中听为45%、说为30%、读为16%、写为9%。但在教学实践中,并没有把听说读写当作教学的中心环节,而是重在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检测。因此,许多学生普通话不流利、不准确、不生动,普通话语感不强。这种重语言知识轻听说读写能力的教法是不符合语言学习的心理规律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起源于发音,而后才有文字。从人们习得母语的过程看,也是先听说后读写的。当然,普通话教学不一定照搬母语习得的模式,但必须意识到听说训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普通话教学就是通过具体的言语信息的刺激,在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及兴奋中心的相互连接,构成一个普通话的语言知识体系。这一语言知识体系的内化需要一个过程,感知不等于内化。没有内化为思维工具的语言不属于个体自己的第二信号系统,当然也不可能具有交际工具的全部职能。这就意味着摄入在时间上要先于输出,在数量上要大于输出。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听说领先、读写随后的原则。心理语言学也证明了这一点,而我们的教法却本末倒置。
我们认为,只有在听说基础上的听说读写教学才是有意义的,兼顾听说读写和谐发展的方法才是可持续性的有效教法。
积极淡化学生的母语依恋情结。学生长期生活在母语浸润的环境,他们的语言行为、习惯深受母语的影响,高度发展的母语系统已将思维模式化到相当的程度,未完全内化的普通话此时不足在已有水平上直接承载思维工具的任务。这样学生便依靠母语进行思维,而使普通话语言参与思维活动处于怠速状态。从母语习得实践中可知,母语习得不只是个体参与社会环境的心理需要,同时还有大脑生理机能发展的内在需要。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促使语言内化的仅仅只有心理需要,而方言交际环境又无处不在,这样心理需要就趋于弱化,在环境和个体心理的作用下,逐渐形成了方言母语依恋情结。不愿意学习新的语言是心理上对母语的依恋,在这种母语依恋情结下,形成母语依赖习惯是学习普通话中普遍存在的。
如何积极淡化这种母语依恋情结,我们认为首先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已有经验,并使其浸润于学习之中。其次运用调动学生情感联系、调动学生对意义的内在探求、调动社会交往、调动学生感知部分和整体的能力等原则,努力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知识之间的网络连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促进学生对语言知识的重新建构。只有通过创设情境和激发内驱力,才能淡化学生那种“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朴素的母语依恋情结。
关键词:概率统计;数学建模;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47-02
一、引言
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数学课程,有大量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知识,在其教学过程中融人数学建模思想方法,将部分概念、性质、理论寓于一些实际问题当中,选择有现实意义、应用性较强、又便于操作实现的实例,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概率统计知识去解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运用能力。
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的途径
1.通过概念的实际背景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的很多概念都是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来的,在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看到如何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概念、模型,增强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与能力。例如,在讲概率的统计定义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作“抛硬币”试验,观察出现正面的频率,让学生看到:抛硬币次数较小时,频率在0,1之间波动,其幅度较大,但随着抛硬币次数增大,频率总是在0.5附近摆动,其幅度较小,即频率总是稳定在0.5附近摆动,再给出概率的定义。这样可以让学生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加深对概率的概念的理解。再比如,讲解“数学期望”这个概念时,我们可以从生活中的“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引入,加深学生对“数学期望”就是“均值”的理解。
2.通过实例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例或自己设计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学会如何收集、分析数据,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例1 如何估计池中的鱼的个数?
问题的分析:池中的鱼的个数是不可能一一数出来的,但可以通过抽样来估计。即先从池中钓出r条鱼,作上记号后放回池中;再从池中钓出s条鱼,看其中有几条标有记号(设有m条)。然后再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估计。
问题的解决:设池中有N条鱼,第二次钓出且有记号的鱼数是个随机变数记为ξ,则
P(ξ=k)=■,k为整数,max(0,s-N+r)≤k≤min(r,s)
记L(k,N)=■,应取使L(k,N)达到最大值■作为N的估计值。但用对N求导的方法相当困难,我们考虑比值R(k,N)=■
可以看出当且仅当N<■时,R(k,N)>1,即L(k,N)>L(k,N-1);当且仅当N>■时,R(k,N)<1,即L(k,N)<(k,N-1),故L(k,N)在■附近取得最大值,于是■=■
这个例子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收集、分析数据,建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也加深了学生对最大似然估计的理解,增加了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2 (摸球模型)摸球模型是指从n个可分辨的球中按照不同的要求,依次取出m个,计算相关事件的概率。一般来说,根据摸球的方式不同,可分四种情况讨论:
把可分辨的球换成产品中的正、次品,或换成甲物、乙物等就可以得到形形的摸球问题,如果我们又能灵活地将这些实际模型与表中的模型对号入座,就可以解决很多有关的实际问题,例如产品的抽样检查问题、配对问题等。
例3 (质点入盒模型)质点入盒模型是指有n个可分辨的盒子,m个质点,按照不同的方式,把m个质点放入n个盒中,计算相关事件的概率。一般来说,根据放入的方式不同,可分四种情况讨论:
质点入盒模型概括了很多古典概率问题。如果把盒子看作365天,(或12个月),则可研究个人的生日问题;把盒子看作每周的7天,可研究工作的分布问题(安排问题);把人看作质点,房子看作盒子可研究住房分配问题;把粒子看作质点,空间的小区域看作盒子又可研究统计物理上的模型;把骰子看作质点,骰子上的六点看作盒子,可研究抛骰子问题;将旅客视为质点,各个下车站看作盒子,可研究旅客下车问题,等等。
3.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把概率统计思想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社会调查活动,如指导学生收集当地科技、经济、金融及管理等数据资料,运用概率统计知识,建立相应数学模型,进行分析与预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的整个过程,这不但增强了学生数学建模的意识与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概率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方法,不但搭建起概率统计知识与应用的桥梁,而且使得概率统计知识得以加强、应用领域得以拓广,是提高学生学好概率统计课程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姜启源.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年级;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应付方式问卷
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作为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共同影响个体的心理应激和反应过程,也影响身心健康的症状表现。社会支持是指以个体(被支持者)为核心,由个体和他人(支持者)通过支持所构成的人际交往系统,应对是个体面对压力时为减轻其负面影响而作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过程。近年来,不少研究者对某个特定人群的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个体社会支持状况与应对策略存在显著的相关。
大学阶段是生理心理发育及适应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冲突和压力的高发时期,因此大学生常被作为研究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对象,只是以往的研究多从性别、生源地、专业等角度进行比较,对年级差异的探讨相对较少。研究证明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压力特点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健康状况也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研究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特点的年级差异将具有重要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选取重庆市3所高校(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师范学院)大一至大四年级的本科生,发放问卷400份,获得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为94.75%。其中,男生122人,女生157人;大一111人。大二93人,大三95人,大四80人。
1.2 方法
1.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包括客观支持(2、6、7题),主观支持(1、3、4、5题)和支持的利用度(8、9、10)3个维度。本研究考虑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第4题中的“同事”改为“同学”第5题删去“儿女”一项;第6、7题中的“配偶”分别改成“恋人”,并且均加入“教师支持”一项。已有研究表明修订后的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 应对方式问卷 该量表共62个题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种应对方式。
1.3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输入SPSS 11.0统计并进行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单因素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见表1。
表1显示,不同年级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
2.2 不同年级大学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 见表2。
表2显示,不同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在问题解决、求助两个方面的差异不显著。
2.3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两两分析比较见表3。
表3显示,在客观支持方面,大二的均值显著低于其它年级(P<0.01),大三也显著低于大四(P<0.05),这说明大四、大一获得的客观支持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在支持利用度方面,各年级两两比较的结果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这说明大一学生支持利用度最高,其后依次是大二、大三、大四;在总分支持方面,大一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二、大三(p<0.01),大四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二(P<0.05),说明大一、大四获得的总支持显著高于大二、大三;大二学生自责应对均值相对于其它年级都高,具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大三学生的自责应对均值显著高于大四(P<0.05);大一学生幻想应对方式的均值显著高于高年级学生(三、四年级)(P<0.01或P<0.05);大二学生退避应对方式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学生(P<0.01或P<0.05),大二学生合理化应对方式的均值显著高于大一、大四学生(P<0.01)。
2.4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见表4。
表4显示,在各年级水平上,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分支持与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均呈正相关。其中,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总分支持与解决问题的相关系数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而客观支持与解决问题的相关系数均不具有显著意义。社会支持各因子与求助应对的相关系数在4个年级水平上均具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支持利用度与求助的相关程度均高于其它支持因子与求助的相关程度,且大一、大四年级的相关程度高于大二、大三。在各年级水平上,自责、幻想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多呈无显著意义的负相关,仅大一学生的幻想应对与社会支持呈无显著意义的正相关,在大一和大四年级水平上,退避和客观支持的相关系数具有显著意义(P<0.05)。与其它社会支持因子元显著相关;合理化的应对与社会支持各因子在4个年级水平上均无显著相关。
3 讨论
本研究表明,不同年级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存在显著差异(P<0.01),但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年级也是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大一和大四学生获得的客观支持以及总支持高于大二和大三,这与各年级的任务相关:大一学生面临许多的适应问题,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考研等重大事宜,因此相比而言这两个年级更能获、得外界的关注和支持;支持利用度随年级升高而具有下降趋势,这可能与自我意识、自立需要的发展相关,高年级学生更愿意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本研究还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应对方式在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4个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其中,大一学生中采用幻想应对方式的人多于高年级学生,大二、大三学生中采用自责、退避、合理化应对方式的人多于一、四年级学生。这可能与各年级所处时期以及各时期面临的处境有关:大一年级学生社会化程度不高,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均不够成熟,因此采用幻想应对的可能性更高,这与有关研究结果类似;大学二三年级是学业压力增大、外界给予的关注减少的时期,加之正处于应对能力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因此在面对压力时心理更脆弱,更易采取些消极的应对方式(自责、退避、合理化),许多研究都表明大学二、三年级是心理危机最为严重的时期。
本研究显示,积极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与社会支持有高度的相关,显示作为应激中介因素的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之间存在互动的关系,这和有关研究结果类似。需要指出的是,解决问题与客观支持的相关性不显著,却与主观支持的相关性程度最高,这说明大学生更重视支持的主观感受,它更能促进成熟的应对的产生,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一点。在求助与社会支持各因子的相关上,支持利用度与求助的相关程度均高于其它相关,且大一、大四年级的相关程度均高于大二、大三,这可能是因为一年级学生善于认识外界、四年级学生善于利用外界,从而增强了求助的可能性。大一学生采用幻想应对与社会支持呈正相关的原因前面已经阐述过,这里不再赘述。另外,一、四年级学生退避应对方式与客观支持呈显著负相关,这也可能是因为外在较多的支持增强了支持的主观感受。从而较多唤起个体积极应对的方式(如求助、解决问题),这和前面的结果吻合。
【关键词】 诺和锐30;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2型糖尿病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rapeutical effect of controlling blood glucose between diffenent therapeutical methods of novorapid 30 flexpen in th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thods 56 cases of type 2 diabetes were recruited and hospitalized with 18 cases (A group) on novorapid 30 flexpen of twice daily regimen,19 cases(B group) on novorapid 30 flexpen of twice daily regimen with Glucobay at lunch and 19cases(C group) on novorapid 30 flexpen of thrice daily regimen. Results Blood sugar after lunch 2 hours andbefore supper was decreased in all groups, but compared with A group,B and C indicated a low level of blood sugar after lunch,and compared with A and B groups, C indicated a low level of blood sugar before supper. Conclusion Three types treatments can all decrease blood sugar after lunch 2 hours and before supper,but three times daily novorapid 30 flexpen has a better efficacy to control blood sugar both after lunch 2 hours and before supper.
【Key words】 novorapid 30 flexpen; blood sugar after lunch 2 hours and before supper; type 2 diabetes
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严格控制血糖使其达到理想水平可预防和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1]。而餐后高血糖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是2型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控制餐后高血糖可减少大血管病变的发生。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许多患者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很难控制,为了使这些患者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达到理想水平,我们应用诺和锐30采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其对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的疗效,从中选择合适的方案。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科住院的56例2型糖尿病患者,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35~68岁,病程5~20年。入选标准:①所有患者从未使用过诺和锐30; ②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改变;③无急性并发症;④所有患者均为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难以控制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并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不同的饮食、运动方案,要求所有患者中午12点进食午餐,晚6点进食晚餐。A组:给予诺和锐30 一日两次皮下注射,不加任何口服降糖药物;B组:给予诺和锐30 一日两次皮下注射,但午餐时加用阿卡波糖(拜糖平)50 mg口服;C组:给予诺和锐30 一日三次皮下注射,不加任何口服降糖药物。监测血糖变化,据血糖调整诺和锐30用量,2周后观察午餐后2小时及晚餐前血糖下降情况、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用量。血糖监测采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的稳步血糖仪测手指末梢血的血糖。
1.3 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各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2 治疗前各组患者空腹、午餐前、午餐后2小时及晚餐前血糖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2。
2.3 各组治疗2周后,午餐后、晚餐前血糖与治疗前比较,均下降(P
2.4 低血糖发生率 3组患者在使用诺和锐前低血糖发生率A组14.5%,B组15.3%,C组15.9%,改用诺和锐后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6.3%、6.9%、5.9%,较前明显下降,且无严重的低血糖发生。
3 讨论
大血管病变是常见糖尿病并发症,而且是2型糖尿病主要的死亡原因,而大血管病变主要与餐后血糖控制不良有关,故在控制空腹血糖的同时,要积极地控制餐后血糖。临床工作中,发现大部分患者只注重空腹血糖,而忽视了餐后血糖,尤其是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而午餐是主餐,进食比早餐及晚餐多,很多患者又有午睡习惯,使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很难控制。
诺和锐30是一种双时相释放的人胰岛素类似物制剂,其中包括30%门冬胰岛素,70%精蛋白结合的结晶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是一种人胰岛素类似物,为人胰岛素B链28位脯氨酸被门冬氨酸替代,具有模拟正常生理状态下餐食胰岛素释放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这种化学结构改变在高浓度下可解聚成单链,可获得更好的餐后血糖控制,而且可减少低血糖发生率。
在本次临床观察中也得到了证实,3种方法均能使午餐后、晚餐前血糖较治疗前下降,B组中在午餐时加服阿卡波糖(拜糖平),午餐后2 h血糖明显下降。阿卡波糖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从而延迟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2]。本实验中服用拜糖平后,午餐后血糖明显下降,但晚餐前血糖下降值低于C组。C组采用诺和锐30一日三次皮下注射,对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控制,从结果显示效果更明显,而每日注射诺和锐30剂量并未增加,也未增加低血糖风险。综合3种方法,诺和锐30每日3次注射对于午餐后及晚餐前血糖不易控制的患者,可作为首选。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