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7 16:15:1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教学与科研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健字:教学工作过程;民办高校;科研能力
为进一步明确办学思路、完善体制机制、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提高学校科研水平,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是顺利实现学校飞越性发展的奋斗目标。
民办学校从历史的车轮来看,从求生存到今天的飞越性发展,在经历了着一个过程。它在满足大众对教育的不同要求、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培养了大批国家需要的各类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大家感到民办教育的发展又将迎来新的春天新的挑战。民办教育是市场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产物,从它诞生那天起,就注定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求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教育从无到有,教育质量逐步提高,办学条件不断完善,出现了一批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民办教育不仅扩大了教育总量,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了民办教育机制。民办高校经过了一个阶段的评估后,办得好、质量高、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又迎来了新一轮升本热潮。所以,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民办高校的科研水平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与目标。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民办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
民办高校要科研强校,首先要做到观念创新,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坚持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理念。加强科研工作,不仅要加强学科专业科研,还要加强教学科研、教育科研、管理科研。全面加强办学中的各项科研工作,不仅能提高科研水平、提高专业水平,还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校的管理和经营水平。同时,还能提高科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人才培养效益。其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是高校教师存在和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普遍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民办高校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民办高校教师应当充分认识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实践的特点,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视教学过程为科研过程,以科研活动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教研和科研能力。
一、以科研研究促进教学的改革的发展
科研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缺少教育科研的教学如营养育不良的树苗,只有做科研,才能找到真正的感觉,并用这种感受去开导学生,也只有做科研,才能驱动自己进一步学习,并用这些新知识去丰富学生。社会在发展,知识在日新月异地更新,民办高校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和实用性,而教材常常是滞后于知识的更新,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活动,不断吸收新知识、创造新成果,并把这些新知识、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之中,才能使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所以通过科研教师才能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并及时反映到课程教学的内容中,使教学内容跟得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建设的步伐。如果教师缺乏科研积淀,上课就容易照本宣科。因此,教师应当深入市场,深入行业前沿,加强了解,深入科研。
科研可以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教师的提高主要不是靠听课,而是要靠做研究工作,这是主要的方法。不搞科研,忙着捧书本上讲台是上不好课的,因为你没有自己的观点,不会选择内容,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民办学校老师普遍年轻,没有教学经验。必须依靠一些学科带头人以及专业带头人带、帮、传,然后自己实践总结通过科研形成自己的教学方法,科研还可以建设教学团队。
可见,科研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在本学科领域深入发展、掌握学科前沿的条件,。一名称职的教师,不能不搞科研。教师没有科研为积淀,没有学术交流为拓展,课堂效果再好,也只能维持浅层次的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进一步求知的需要。所以,科研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思维能力,丰富教师的知识结构。科研可以促进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材建设。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通过教学研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将科研成果传授给学生。民办高校的教学体制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都有赖于广大教师积极认真地研究和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可以及时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从而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需求,不断地选择教材、补充教材、完善教材,充实教学内容,真正的把教学搞好。
二、视教学实践工作过程为科学研究的过程
民办高校主要定位在高等职业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高水平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要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实践,学校要合理安排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让专业教师深入实践锻炼,既可参加实践一线管理,也可挂职锻炼,还可利用寒暑假进行兼职,以缩短学校与社会、教育教学与行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这样的教学实践才更加有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为科研活动提供系统的理论基础。教学有助于教师将科学知识系统化,并为自己的科研活动整理思路,所以教师应该把教学工作过程视为一种研究过程。认真从事教学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对于自己学习过、研究过的理论知识,一旦需要教给学生、教给他人时,必定会对已熟悉的理论再思考,很可能要再问问自己是否真懂了,也许还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此刻就会作更翔实、更细致的思考。这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会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有所侧重,也会思考能够唤起学生兴致和注意力的要点在哪里,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势必使自己对所要教授的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促进自己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也使自己的研究活动有了更好的基础。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源泉,为科研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科研素材。科研总是以发现问题为起点的,怎样发现有价值的科研课题?就是要深入到教学中去,在备课、上课、辅导过程中,捕捉和发掘有意义的科研课题。在民办高校,由于学生基础、层次等方面都相对欠佳的实际情况,民办教育的课程改革、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以及实训、实践教学改革等,都给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科研素材。民办高校在宏观方面的投资体制问题、教学管理问题、学生管理问题;在微观方面的教学中的疑难点、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具有争议的学术问题、教材中的不完善或错误之处、书本知识滞后或脱节于当今的科技实践问题、课堂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恋爱、就业等教学中的实际问题,都成为了可供科研选题的素材。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动力,科研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民办高校的学生受条条框框束缚较少,颇具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困惑和疑问,能激发教师的灵感,成为教师科研的资源,从而促进教师对本学科和领域的不断研究和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是促进反思的,各种变化发展的教学实践不断提出了新的科研课题。反思不只是返回去思考,反复思考;反思,不仅对已有结论推敲,而且对已有结论的前提进行敲打或质疑,这样让教师增添了许多体验发现与发明的机会,在这种体验中增强探索能力,把握探索特点,这样,教学实践就成为科研的动力。
教学实践是对科研的传播和验证,并为科研工作带来启发。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科研成果,这个成果是否正确的反映了教育教学规律,是否具有科学性,只有回到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
三、使教学和科研融合一体,科研是教学的提升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
进。一方面,教师通过探讨教育教学规律,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自身的发展需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并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地接受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用于指导具体实践。将科研心得体会运用于教学活动中来。民办高校发展的基础还不扎实,学校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把好教学这一关,学校的重心还应该偏向于教学,培养人才是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中心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永恒的主题。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采取不断反思与批判的态度,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发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围绕这些问题开展科研,使科研活动有的放矢;科研活动能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为科研能使教师接触到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并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播这些新思想、新知识、新信息,以改进和丰富教学活动。科研要服务于教学,服务于人才培养。
关键词:科学研究 高校教学 科研能力
大学本科教学过程本身就包含着教学与科研两种因素,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教学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人力支持、优质生源和科研课题素材。
一、以教学工作为载体,促进教师的科研能力
1.教学工作为科研提供知识基础。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核心,是基础,科学研究是教学的延伸和发展。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钻研教材、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有助于教师对知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展开讨论。科研则侧重于理论的突破和运用理论知识创造性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但理论突破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离不开扎实的理论功底、广博的知识面和熟练的基本技能。所以说教师只有将教学作为基础,才能更好地为科研服务。
2.教学过程能激发教师对科研的思索与研究。教学过程是高校教师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自己探索教学内容难点、重点的过程。从教学中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业务作以客观地评价,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方向作以规划和分析,更能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为科研课题和科研方法的选择开拓思路。这些环节都可加速教师的知识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为科学研究奠定初步的基础和方向。
3.教学能培养和推动教师走向科研,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教学只有在不断创新、吸纳的过程中才能提高,而这种创新和吸纳过程就是教师从教学走向科研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先把握好教学关,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联系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内容,由传授科学内容转变为传授科学研究的方法,做到边科研边教学,形成教学和科研的良性互动,使自己成为一名教学科研型的全能教师,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
二、以科学研究为支撑,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1.科研过程能够培养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水平。提高教师素养及水平的基本途径,就是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加强科学研究。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在国内外发展的趋势,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及时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同时促进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曾提出:“你不教课,就不是教师;你不搞科研,就不是好教师。”
2.科研成果能够扩展和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当科研成果层出不穷时,课本中一些陈旧的观点就需要得到改变,同时新的内容和观点应该及时被补充进来。通过把科研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极大地丰富、补充了课堂教学内容,解决了课本知识基础性强新颖性不足的缺陷。科研成果的渗透,科研项目内容引入教学,作为教学案例,可使学生通过实实在在的课题项目、研究内容加深对课本理论概念的理解及实际应用。
3.科学研究促进实践教学,推动教学改革。对于不同专业来说,实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本科实验、实践的教学水平和教师的科研经验与水平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学校和学院资金的投入,建立能够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实验室、实训室,同时也能为教师的科学研究提供极好的场所,很多教师都利用本学院的实验室作为自己科研的基地。
三、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辨证统一
教学与科研的自然联系,在适宜的条件之下,可以得到强化,促进双方充分展现各自特质,同时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学与科研是既独立又统一的:以科研带动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它们都是以知识为基本对象,都需要付出艰辛的智力劳动,都贯穿了创造精神和创新思想。教学和科研都可以很好地统一于同一主体中,那就是高校教师。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是两个互补的角色,一个教师可以在两个方面都取得很好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高校教师一般也是一名优秀的研究者,而优秀的研究者,亦会是优秀的教师。教学与科研在教师的这一活动主体中相互结合渗透、相辅相成,已经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张清明.把握教学与科研的内在规律促进高校协调发展[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1):20-25
[2]陈红.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带发展[J].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5,1:45-46
[3]刘献君.新世纪的高校发展战略规划闭[J].高等教育研究,2001,3:39-47
[4]董文明,吴荣书,林奇,龚加顺,高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教育研究,2007,2:5-7
关键词:人才培养;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101-02
“穷理尽性”是大学理想与使命最好的也是最高度的概括。[1]要想实现大学的理想,“穷理”与“尽性”二者不可偏废。而现实中,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失衡。因此,有必要讨论“穷理”与“尽性”并重,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确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
一、西方大学理念中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理念是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2]大学理念是人们对那些综合性、多学科、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大学理念的核心是回答“大学是做什么的”,“什么是大学”,“怎样办大学”和“办什么样的大学”这样几个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种大学哲学观。[3]大学理念是整体,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是局部,大学理念涵盖了大学理想和大学精神。[4]大学理念研究大学在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中的角色定位问题,涉及大学的性质与目的、职能与使命等相关的概念,从根本上回答大学是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大学的性质,反映人们对大学的追求。[5]大学理念是关于大学本质特征、存在价值、职能任务和活动原则等的理性认识,也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教育观念或哲学理论观点,具有理想性、可实践性。[6]近代西方大学理念发展至今,在对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的问题上,存在着重视教学、重视科研和教学与科研并重的三种观点。
1.重视教学的传统。早在古希腊、古罗马就存在着研究和传播高深学问的教育机构,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产生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在中世纪的大学理念中,大学是一个学者的社团,享有一定程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高深学问的场所,强调探索普遍的学问,并将其传授给普遍的人。这一时期教学是大学唯一的职能,其目的就是培养人才。纽曼的大学理念是重视教学的典型代表,于1852年发表了一系列有关大学教育的主张,次年整理出版为《大学的理想》。这本书被认为是已知的第一部专论大学理念的著作。纽曼坚持教学是大学的唯一职能,认为大学为传授知识而设,而不是为科学研究而设。认为教学是大学的唯一职能,要为学生提供理想的学习环境,传授普遍的完整的知识,为社会培养良好成员。[7]
2.重视科研的变革。洪堡把科学研究放在第一位,在大学理念发展史上这种理论从某种程度上等于一场革命性的变革。他认为大学的职能应具有双重性:一是科学探索,二是个性与道德修养。纯科学是洪堡坚持的理念,然而对科学研究的过分重视,也是导致研究型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倾向的根源之一。[8,9]
3.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趋势。从传统意义上的重视教学,进而发展到重视科研,再逐步发展成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多元化趋势,西方大学理念在探索中走向成熟。但无论大学理念如何发展变化,其对于知识的探求没有变化,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进一步证明教学与科研并重是发展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理念不可或缺地受到本国历史文化的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本土性,另一方面世界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叉冲击又使其具有国际化趋势。[10,11]大学理念从重教学的传统到重科研的变革,继而转变为教学与科研并重的理想状态,因此说教学与科研并重是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二、我国大学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现状
我国的高等教育,无论在教学方面还是在科研方面,近年来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问题的处理上,却仍然存在一定问题。高校中普遍重视科研而对教学却不够重视,结果是教育质量难以提高。教师投入大部分时间精力于科研工作,挤压教学应有的投入时间。教学过程中,教师缺乏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热情,学生得不到正确的指导。而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教师以发表文章来满足评职称地条件,这成了部分教师搞研究的目的,使真正的科学研究缺少创造性。以此为目的的研究成果理所当然很难融入教学内容之中。教学与科研不平衡最终不仅会导致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创造性人才培养困难,同样也会影响具有创造力的科研成果的产出。我们看到,在高校管理实践中,应建立科研反哺教学的机制,但这正是现今所缺少的。教学与科研,这二者本是高校教师工作内容的根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职能,科研与教学应相互促进,共同满足高品质大学的需要。从科研的角度提升教师的学术品质,教学能力由使得高校的本质得到提升,进而使教学与科研更加切合高校的特点。教师从事科研研究,不仅可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精神气质,而且在创新意识、好奇心和进取心、独立探索的自觉性等方面,又将反过来有助于教学。因此我们说:教学与科研应相互促进,并重共举。
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实现
大学在追求卓越,而独特的办学理念似乎是大学走向世界一流、走向成功的根本,理念的突破和更新是大学的改革与发展的先导。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并重,使具体的大学行为具有一种超越自身、跨越现实的功能,产生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将显得尤为重要。首先,确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最为重要。面对我国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出现了失衡,应正视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情况,从理论的整体高度把握方向。用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大学理念指导大学管理。其次,大学的根本在于人才培养,而教学与科研并重是结合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高级人才、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学校所指的科学研究,又不同于普通的科研院所,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等学校不是纯粹的研究机构,它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机构,因此其科学研究应转化到人才培养中来。张维迎指出在选择大学老师时,“我选老师的第一标准就是他的创造性,他不创造知识我就不会要他”。[12]可见,大学教学要处在知识发展的前沿,要不断地与时俱进,要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可能培养出来的,科学研究也应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从这个意义上,就很能理解高等学校要把教学、科研统一到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来,把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与教学、科研的重要性统一起来。最后,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关键。职称评定为主要方式的大学教师评价体系催化了高等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科研水平成了职称评定体系中的最主要构件,甚至几乎是唯一的组成。有些高校很少甚至从未将对教学能力的评估纳入职称评定的标准体系中。评价体系的公正、合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对教学科研的定位、高校的发展导向和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和积极性。评价体系失衡,导致教师无法安心教学,同时也漠视了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由此可见,教师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显得至关重要。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将有利于调动高校教师积极投身到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及开拓,以及对高质量、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同时有利于学校的学风、教风和学术风气的建设和学术氛围的优化,更有利于科技人才的快速成长,防止在科研与教学和管理等方面产生不协调。教师专心于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是高校的发展目标之一,但仅仅单靠教师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相应的奖励激励机制,并通过一定的评价机制,来引导广大教师从重科研,转而重视教学、投身于教学,提供教学质量。
由此可见,在高校的建设发展中,理清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着非同寻常的必要性。教学与科研等效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够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这也是提高我国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参与国际一流大学竞争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宣勇.大学组织结构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
[2]李承先,徐辉.大学校训与大学理念——兼论道德论大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05,26(6):6.
[3]韩延明.理念、教育理念及大学理念探析[J].教育研究,2003,(9):50.
[4]王冀生.大学之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5]肖海涛.大学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8.
[6]龚天用.中国“大学理念”发展史浅析及其展望[J].资料通讯,2007,7(Z1).
[7]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2.
[8][9]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
[10]克拉克·科尔.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
关键词:新进教师;教学;科研;快速提高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8-0218-03
教学与科研是现代高校尤其是地方性高校的主要职能,科学研究是不能脱离教学活动独立存在的,尤其不能脱离教学活动对之进行筹划。只有当科学研究以教学活动为宗旨的条件下,它才有利于提升地方大学的地位。“为科研而科研”不仅会歪曲科学研究的价值,而且也无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因此,高校要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激励科研,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拥有一支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骨干队伍,是实现教学与科研并举的基本保障。
作为高校职能的执行者,新进教师应该如何快速提高自身能力,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关系?本文将作如下阐述:
1 教学方面
1.1 积极参加教师岗前培训
新近教师岗前培训,总的来说,是提高教师教学与管理能力的需要,是时展的需要,是优秀教师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尊重与热爱的需要,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需要。具体表现在:(1)是熟悉教学环境的需要。通过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念、传统文化、发展水平、发展战略、硬件软件、师生素质、校风教风学风等,熟悉教学环境,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2)是熟悉教学常规的需要。通过对教学及管理、教材教法、新课程改革等内容的学习,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对备课、上课、辅导、作业、测试、考试、课外实践等各个环节的业务学习,熟悉教学常规,使教学工作得心应手。(3)是熟悉教学研究方法的需要。要树立科学发展观,遵循教学发展规律,勇于创新实践,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撰写研究论文,注重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以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4)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负责、对未来负责的需要。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打造自己的品牌,使学生得到更好发展、使学校得到更好发展、使自己得到更好发展,从而使未来得到更好的发展。(5)是尽快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短期目标,是使自己在三到五年成为可以独挡一面的教学能手;长远目标是使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有着高尚人格魅力、教学能力强、管理能力强的优秀教师,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因此,每个新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岗前培训的重要性,积极参加培训学习,做好总结。
1.2 广泛参加听课活动
作为新进教师,授课经验非常匮乏甚至无授课经历,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显得尤其重要,听课是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首先,应全面系统地听同一课程或相近课程的教师们的课,以充实、组织教学内容。在听课之前,自己必须就要讲、要听课的内容写出较为详细的讲稿,听课过程中可与其他教师作比较,看谁的讲法更合理、更准确,学生可能更愿意听;这样,将被动听课变为有的放矢的主动听课,以提高听课效率,增强听课的目的性。教学初期的听课,要用心学习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熟练运用教学技术的,这对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应该尽可能多地听其他教师的课,特别是一些优秀教师或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博采各家教学方法之长,不断总结、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同样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教师身上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切不可抓住某一位教师的教学方法就照抄照搬,这样往往会弄巧成拙。听课是教师凭借眼、耳、手等自身的感官及有关的辅助工具(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从课堂情景中获取相关的信息资料,从感性到理性的一种学习、评价及研究的教育教学方法。听课能够使执教者清楚认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使听课者借鉴成功的经验。
1.3 要有高度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新进青年教师,要意识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自己的一句话也许改变一个人的一生,所从事的工作关乎人的精神生命、关乎人的事业生命,这需要新进教师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责任感,才能快速提高教学水平。
当教师站在讲台上时,听课的都是一个个求知的学子。他们经历了寒窗苦读,克服了种种困难来到大学,希望能在大学里学到丰富的知识,从而自信、自强、自立。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教师有了责任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可以说,教师从事教学的效果好坏与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是成正比的。
课堂教学是教师面向学生讲解书本知识和科学问题的场所。讲课就是讲解,“讲解”是课堂教学的中心,没有讲解就没有课堂教学,照本宣科不是教学。为了在“讲”字上下功夫,备好课则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唯有备好课,才能讲好课。即使对课程内容十分熟悉,在给新生讲课之前,都须重新写教案,不断修改和充实讲稿内容。在上课之前,无论是讲稿,还是多媒体课件,教师都需一遍又一遍地阅读、修改和充实,尤其是一些与重点难点相关的内容更要花费精力反复斟酌。一堂课,一个章节,乃至一本书,都应有它的体系和要求,梳理、分析清楚内容上的点与线、点与面的关系。同时还要思考如何讲解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接受?考虑如何使前后内容衔接、授课体系更完善等等。
1.4 教学要以科研为基础
教学是高校的生命,科研则是高校的灵魂,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如今,高等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既从事教学又从事科研,教学科研的双重任务给教师带来很大的压力,如何协调好二者之间的关系,而不顾此失彼,一直是令一些高校教师头疼的问题。而事实上,教学和科研是有机的统一体,科研是教学的前提,教学是科研的延伸,它们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科研过程可以为提高师资水平提供有效的训练条件和机会。所以,高校教师要端正态度,解决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从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来讲,教师的备课活动教师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整理、思考的研究过程;授课过程则是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使之理解、掌握知识,并同时诱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更深层次的学习。教师只有不断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按照教学科研统一的原则上课,才能教出高水平,才能引导学生在本专业内运用一些基本科学原则。教师通过科研可不断学习和吸收新知识,接触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将最新的思想、方法、成果引入到教学中去。否则,教师总困在基础教学中,久而久之水平退化甚至遭淘汰。众所周知,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在不断的更新,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便不可能有高水平的教学。如果一位教师不搞科学研究或不具备科研能力,就无法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动态,缺乏对本学科领域知识的深刻理解。这样,在培养学生进程中,教师仅仅靠自己的经验来讲授书本上的知识,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思维能力。
2 科研方面
2.1 快速融入科研团队
作为新进青年教师,在搞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必须重视科研能力的培养,如何快速融入科研团队,提高科研水平是摆在新进教师面前的关键问题。首先,应该对自己的科研方向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其科研方向应该结合所在院系科研条件确定,同时必须符合社会与国家的发展大趋势。
新进教师的科研工作应该尽量结合科研团队的学科优势,作为地方院校,同时必须与地方行业特色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如果新进教师的科研能力特别突出,也可以独立开辟新的研究方向。但在此过程中,新进教师切忌完全依附在科研团队,而无独立的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把自己渐渐退化成为普通工程师和项目的具体执行者。总之,青年新进教师既是相对独立的科研个体,又是科研团队的有效组成部分、新鲜血液。
2.2 加强自身理论修养,快速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在科研过程中,大部分教师的科研都是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进行的,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在科研中找到最佳的方法和技巧。另外,青年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态度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具备较高的科研素质,一定会在科研领域中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高地。本人认为,青年教师应快速具备六大基本科研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要不满足已有的成绩,永保进取心;要探索创新,要敢于怀疑习惯行为和常规做法;要成为精明细心的人,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善于从细小的行为中寻求其带有普遍性规律;要脑勤、手勤、眼勤;要有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不夸大其词;要有不怕挫折,锲而不舍的精神。所有这些素质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搞好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十分重要,同样也是像我们这样的青年教师最为缺乏的。
2.3 科研为教学提供保证
高校的科研主要为教学服务,也有一部分科研服务于社会实践。青年教师可以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从事科学研究的教师熟悉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在教学过程中会自然地将这些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
本人对于这一点就有深刻体会,在2007年给大学本科生初次讲授《模具与成型技术》课程时,教学内容还有很多地方揣摩不定,但是经过将近两年的科研工作,特别是参与了一些模具项目的研究,去多家模具企业进行调研,同时参加了广州、东莞、深圳和上海模具机床展览,模具制造的理论水平和工程经验得到极大提高,2009年再讲授该课程时,已经得心应手,课堂上能够结合许多生动的案例深入阐述相关重点、难点内容。学生听起来也十分感兴趣,授课过程中师生间产生了真正的互动。
科研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途径。通过科学研究,教师能够全面把握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动态。准确地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课程内部的逻辑联系,把科研中获得的新知识及现代化科技新成就及时反映到教学中去。同时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
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而且还要进行科学研究和创新工作。教学工作是教师的天职。但如果只进行教学工作而不进行科研学术工作,知识就变成死的和没有发展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教死书,缺乏发展现,从而贻误学生。只有那些既教学又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才能通过自己切身的创造经验,把知识讲活,培养出有创造力和发展现点的学生。
3 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
科研对教学而言,首先有利干教师把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去,更新和充实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提高教学质量。其次,一个教师的科研能力必然会在教学中得到反映,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带动教学工作进入学术前沿.使学生了解学科的发展和走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精神,而且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学生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
不论什么样的学科,都要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用大量的科研成果来论证,分析所讲授的知识,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启迪学生的思维,解决教材内容陈旧和与现实脱节的现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教师将科学规范的科研方法引入本科教学过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能力等的训练和培养,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通经、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环节,更是高等教育的显著特点。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应具备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其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大学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使自己首先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具备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资格,在高等教育中,教学不可能脱离科研而一枝独秀,只有把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思维融合于教学中才能成为好教师。
杨叔子曾说过:“没有教学,就不是一所大学。没有以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与基础,就不是一所意义完整的大学。可以说,是一所似是而非的大学。”教学对科研而言,有助于促使教师进行科学研究,增强科研活力。是对教师科研的一种支持和驱动,最终使科学知识更加系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弥补自身科研的问题、不足与缺陷,及时调整科研方向,在交流、碰撞中获得灵感,捕捉思想的火花,丰富、推动科研工作。
教师通过科研获取了丰富的学科前沿知识。掌握了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了解了专业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从而能在教学中从高层次驾驭和把握本专业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及时将科研能力迁移为教学能力,将科研成果不断转化为教学成果。教师持续地、不断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能确保高校稳步、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这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不可低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苏振霞.论高校青年教师如何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J].科技文汇,2009,(18): 10.
[2]孙明珠,朱静.浅谈高校青年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6(5): 42-43.
[3]周喜峰.提高高校教师科研水平以科研促教学[J].黑龙江教育,2009,7(8):117-118.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科研课题;跟踪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2-0187-02
课题跟踪服务使得高校图书馆能更好地融入学校教学、科研以及行政管理的各项活动之中,加速了信息资源的传递与交流,增强了高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竞争实力,成为一种深受师生欢迎、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型的信息服务模式。
一、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科研课题跟踪服务的意义
高校图书馆通过与教学科研人员密切联系,根据教学、科研对专业文献信息的需求,主动参与到教学科研中去,变辅助服务为综合研究,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科研课题所需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研究,提供高水平、深层次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拓宽了图书馆服务范围,深化了图书馆服务层次,提高了图书馆服务品质,增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利用率,加快了科学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速度,使广大科研人员和教师能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得最新文献信息。高校图书馆开展教学科研课题跟踪服务,从文献信息服务和保障的角度,促进教学科研的发展,从而也推动了高校图书馆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一)高效、全面的文献检索、查新
作为科研人员,离不开文献检索,但是由于惯性,总是习惯于常用的途径、方式和就近方便的原则进行查询,所以常常使用的文献源和某种检索方式将会首选,不是因为它最好,而是因为它最早和习惯于这种方式,不愿意尝试用另外一种方式,哪怕它更科学。例如,习惯查找纸本资源文献的人很少会主动尝试数据库的检索,如果他经常到某个图书馆查找资料,那么他查找资料时就会首先使用这个图书馆。再如,研究人员在跟踪最新的研究成果时,首先想到的是使用最常用、最便捷的方式。先上网浏览,然后看本单位订购的期刊、报纸;先看本单位的资料室有没有需要查阅的资料,如果没有再到学校图书馆进行查阅;如果学校图书馆没有或网上数据库也没有的话,他会到较远的图书馆或研究情报所进行查阅或网上付费进行文献传递。研究人员对路径和方法的依赖倾向是他们已经熟悉并按照已有的方式进行活动,而不是按照科学的方式,这种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强化。针对研究人员的这些行为特点,如何将更便捷的服务方式,如何将更有力、服务能力更强大的检索工具、搜索引擎推送到研究人员面前可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对科研人员来说,既节约了时间成本和价格成本,也提供了多渠道创新点的挖掘。使用功能更为强大的路径和方法,可以访问高质量、全面、多学科的核心期刊信息;可以随时了解所在领域里最新出版的文献情况,发现同行或权威谁在引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了解他人利用自己的观点,反过来对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更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构建一个重要发明或者重大发现的客观历史框架。通过这些路径与方法可以揭示与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信息,既可以越查越旧、越查越新,也可以越查越深入。
(二)深入课题,实行跟踪对口服务
高校图书馆为学科带头人、学科建设、重点科研项目、高层科研管理等提供资料和咨询服务,是高校图书馆参与科研最具实效的工作。咨询人员不仅要担当起信息导航员的责任,负责某一学科领域网上资源的联机检索,而且应进一步承担起该学科的部分研究工作,如根据科研用户通过电子邮件或其他通讯手段提出的问题,利用搜索引擎等信息检索工具,通过文献信息查阅、整理、分析、筛选等方法,进行课题的调研论证和课题技术查询工作。图书馆员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对口服务。要努力做到“三对口”,即查找文献的内容范围对口、文献的起讫年限对口、文献类型和文种对口。开展对口信息服务,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快捷方便的网络检索手段,为有关教师提供各种形式、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减轻科研人员在资料收集、查询上的劳动强度,使信息服务成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的有力助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文献信息保障,为学校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做出图书馆人的贡献。
二、高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课题跟踪服务的具体途径
(一)科研课题论证、选题过程中的跟踪服务
开展科研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就是课题论证,也就是选题阶段。课题论证实际上就是对所拟选题进行可行性分析;探讨论证申请本项目的依据;论证其有无理论意义、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效益;确定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阐述拟采取的研究方案及可行性分析;说明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制订年度研究计划及预期研究结果;分析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等一系列前期调研过程。
在此过程中,为了避免低水平重复研究,课题立项不但要有充足的理论根据,还必须以新颖翔实的文献材料做依托;课题立项查新不仅要查新和咨询,学科馆员还要有科研意识,有目的地扩大检索范围,提供详细的背景材料,把该研究课题过去的、现有的、别人的科技成果信息资料汇集起来,经过综合分析,精心整理加工,分门别类,提供给课题研究人员,使他们能了解和掌握国内外切题适用的最新科研动态、科技水平,科技方面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成果及市场动态等,从而确定所拟项目要达到的技术水平、市场目标、成本目标和质量目标,进而完成课题的论证工作。
(二)科研课题研究中的跟踪服务
科研课题选定后依然离不开大量信息支持。一方面,课题研究是研究过程中的创造性劳动阶段,遇到的具体问题、难点需要信息咨询以借鉴他人经验;另一方面,课题研究作为一个动态发展和不断变化的事物,即使立题后也需要持续补充新知识,了解国内外相应的最新动态以完善课题,保证课题的创新性。此外,立题时即使有了较为丰富的背景资料及研究方向,但课题的设计方案还只能是个大体框架,在研究过程中只有通过信息的不断获取来弥补其不足。
在课题研究阶段,学科馆员可以通过课题跟踪服务,围绕科研进展情况提供实验方案、数据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与动态。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密切注意课题的阶段性研究趋向,尽力体现课题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所占有的资料的深度和广度,使研究者及时获得攻克难关的资料,让他们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或进行精辟的理论推导时资料丰富,数据翔实,引据充分。同时,学科馆员必须用辩证的观点、科学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不断捕捉情报资料的新意,在量变中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向,从现象中发现本质,促使课题研究人员对已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综合,并尽快获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为下一阶段的继续研究寻找最佳方案。
(三)科研课题研究成果鉴定过程中的跟踪服务
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同时也是成果应用或推广的起点,它是整个课题研究活动中的关键工作。在成果鉴定前,学科馆员要把课题的全部科技文件材料收集齐全,严格审查、把关,确保归档的文件材料的质量。这对课题鉴定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课题完成后准备进行成果鉴定时,要按照课题研究充实完善的高标准和严要求收集提供相关资料,包括反映互相对比的情报资料,以及反映客观事物本质联系和发展趋势的情报信息。切实防止零碎的反映非本质属性的情报资料搅乱我们的视线,以致出现课题研究人员在驾驭资料及去伪存精方面的欠缺。这样,促成课题研究人员及早发现课题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促成课题研究人员围绕自己的创见加以发挥,加强结语部分作者观点的深刻总结,以求得课题最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上都有新的突破。同时,还需要搜集信息资料对已完成的课题进行自我评价,并请信息咨询鉴定部门对该课题进行成果查新,同时广泛征求专家意见,最后形成一个有关该课题的总体的综合评价。
三、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科研课题跟踪服务的实践
(一)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合作
我校图书馆认识到教师们在馆藏建设方面的价值,不但在资源采购方面征询教师意见,而且在剔旧方面也首先考虑教师们的选择,让教师参与文献采购和剔旧工作,并将其作为一条优化馆藏、节约经费的途径。另外,图书馆也致力于利用专家知识建立特色馆藏。
(二)科研方面的合作
我校图书馆员们参与到教师的研究工作中,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向教师们推荐软件和信息源。本人就曾作为项目组成员,参加国家级星火项目《大豆精细高纯磷脂系列产品研究与产业化》的科研课题跟踪服务,即按上述方法为项目提供课题跟踪服务――从该课题论证、选题开始,到课题研究及课题研究成果鉴定,提供全方位的课题跟踪服务。该项目于2002年实现了产业化,并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三)合作关系的维护
我校图书馆将与教师合作作为一项基础业务加以维护,并总结了多种保证合作长期性的方法。如一些图书馆要求联系馆员必须积极地参与学校各项活动尤其是各教学单位会议,特别是要求他们深入地参与到新生教育过程中,利用每一个机会告诉教师们图书馆对学生学习的作用。同时,一些高校也在各专业中发展咨询教授,依赖其专业技术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服务。另外,一些图书馆按照营销思路建立了一些维护制度和专项服务,如定期向教师介绍新信息源,帮助教师们建立网页、指导他们进行电子资源共享,并加强对教师满意度信息的反馈。
(四)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科研课题跟踪服务
高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能是为高校的教学、科研服务。一名大学的讲师或教授除讲授、研究某一学科的知识,可以对图书馆学一窍不通,也可以对其它专业甚至其它学科不闻不问;但是一名高校图书馆的馆员,除了学习、研究图书馆科学以外,还必须学习研究其它专业的科学知识。不管是已有的学科还是新兴的学科,凡是师生学习、研究的学科领域,图书馆员都应该进行研究。图书馆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图书馆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高校图书馆的馆员在每一学术领域发表的论文、论著,都是图书馆工作的需要,都有利于图书馆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因此,图书馆员的学术成果,不管涉及哪一个学科,只要确实达到一定的水平,都应该予以承认。
参考文献:
[1] 晁蓉,龙敏.从高校科技创新谈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J].现代情报,2007,(7).
[2] 杨琳.高校图书馆开展科研工作暨服务科研工作的双重性[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10).
[3] 罗岚.高校图书馆参与教学科研开展专业化服务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6,(8).
【关键词】生物、实验室、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261-01
在我们的教学中,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是实验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实践是获得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而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好实验,才能真正有效的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获得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现状
1.1 高校用于教学的实验室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不高
在我国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存在使用时间不够长的问题,这是由于观念陈旧、管理落后、不重视实验教学等许多因素造成,这样导致实验室的使用几乎只是在有实验课的情况下才被使用,就连实际实验课需要对实验室的使用的时间也不够长。
1.2 管理手段落后,资源无法共享
在我国高校中的生物学实验室管理中,存在各种“小而全”实验室,这样不仅造成实验室经费浪费及使用不均衡问题,也导致实验室及有关设备使用率降低,管理工作也无法做到统筹安排。因此,有管理手段落后、资源无法共享的问题。
1.3 贵重大型仪器的管理不科学
在我国高校的生物学实验室中,能显示出实验室等级和实力的,往往就是那些昂贵大型的仪器。所以我国许多高校经常盲目追求仪器的档次,这样就带来了许多问题,比如技术、维护跟不上、耗材及检测成本伤不起,甚至许多大型仪器常年只能被利用几次给学生演示等等相关问题。因此,高校对大型仪器的购买配置,必须要做到充分论证,选择性价比及与教学能有效结合的仪器,要便于学习和操作,成本及维护保养在合理范围之内,甚至对于仪器的使用效也要考虑。只有只有深思熟虑,才能有效控制和解决对仪器设备的盲目追求,是经费的利用最大化,对教学的效果最有利。
2、教学与科研融合下高校生物学实验室管理模式构建
2.1 改进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
实验室的管理要能做到细而全,实现激励竞争和量化管理,为教学和可以工作的有效顺利进行打下良好基础,首先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必须要有合理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来予以保证。要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现,要对规章制度进行明确和完善,对仪器、场所、人员、技术及任务等等基本信息进行档案管理,实现有序规范的管理,这样能使实验室有章可依,使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第二,明确和签订责任制度,明晰实验员、实验教师及领导间的职责,并就此制定和确立一系列的相关制度,如;奖惩条例等等,使具体事情能追到具体责任人;第三实验室设备的管理制度需要建立,以确定对仪器保养、维护及损坏等情况的处理,采取专人管理,实行培训上岗。只有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稳定有效和良好的运行。
2.2 建立规范化的实验室档案
科学和规范的实验室档案包括实验教学的档案和仪器设备的档案等。实验教学的档案包括从教学实验登记到结束中的各种登记;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仪器采购、验收、分类、存放及管理等各方面的登记。实验室管理档案的规范,不仅有利于对实验室的管理,也对教师实验准备的督促、教学的顺利和量化管理都有好处。
2.3 加强对实验教师及实验员的选配
我国高校生物学实验室的直接管理者,实际上就是实验员及实验教师。他们不仅需要专业水平过硬,还需要对整个实验进行装备和负责,同时对一些具体效果不理想及难度系数较大的实验,还依赖于实验员及实验教师的创新精神及积极刻苦精神去予以改进。因此,实验教学的水平直接与实验员及实验教师有密切关系。我们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实验员及实验教师。这样才能出现高水准的实验效果。当然,在我们对实验员及实验教师提出各种要求和条件的时候,我们也应该通过福利待遇、晋升及职称评定予以改善和提高,解决实验员及实验教师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实验教学及管理中来。
3、结束语
我国高校生物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不是一项简单和轻松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的、繁琐的系统工程,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环节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有效掌握。因此,需要对我国对实验室及实验不重视的陈旧观念予以改进,实验室管理的工作要不断加强,来保障我们的教学的顺利。在我国目前的形式下,只有完善和改进我们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程序,才能为高校的教学以及科研工作创造一个保证环境,便于学生提高实验技能和掌握科学知识,也利于我国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为规范化、科学化的实践性教学奠定下十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多媒体;教师;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6―056―02
在当前信息技术浪潮不断席卷世界各个角落的形势下,现代教育技术的突出特点是实现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教育走向现代化、国际化所凭借的根本手段。如今,由于现代多媒体技术的直接介入和广泛应用,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内容与策略等方面都发生了深远的变革。在这场大变革中,高校将被赋予新的含义。评价一所高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各种标准,特别要看其是否拥有获取现代信息的各种设备和技术、教师是否具备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指导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进行科研探索的能力。
一、理论依据
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Construe―tivism)作为一种能更充分解释教与学过程复杂性的理论就越来越为人们所推崇。近年来,建构主义的教学思想为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无论是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建构主义,还是以维果茨基为代表的社会建构主义,都主张教师在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应当扮演“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角色。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要在完整、真实的环境中进行有意义的体验活动”,同时也明确指出“学习者应在教师和同学的参与和帮助下,掌握他无法单独领会的概念和思想”。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提出要利用各种信息来支持学习,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并将其视为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这一理论把人们的视角从“知识是一种产物”转向了“学习是一种过程”。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多媒体技术则是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最有效工具。而教师的任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源来引导、支持学习者进行主动参与学习,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监督和促进学习者准确作出自我评价;另一方面,开展相关的各项科研探索。
二、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表明,它的主要技术内容产生于本世纪,它含有对人的心理诸因素较多的研究,也含有对学习者日益增加的重视或尊重。当然,它也广泛采用了物化形态的技术成果,如幻灯、电影、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网络系统等作支撑,其结构已较为复杂,所覆盖的范围相当广泛。现代教育技术至少涉及以下领域的研究或实践,即基础性研究、技术性研究、教育系统的开发研究、教学媒体的开发利用、教育环境的相关研究、教学管理研究。
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多媒体技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以实现教育的最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其特点在于,通过信息技术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把教学内容立体地呈现出来,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使其全方位、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参与学习过程。
研究表明,人类接收信息是通过视、听、嗅、触、味这五种感官进行的,其中80%的信息是通过视觉从大量图像中得到的;心理学家Treicher也曾证明,人类获取信息的94%来自于视觉和听觉。不仅如此,关于人类对其所接收信息的记忆持久性方面,Treieher的实验进一步表明,人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鉴于以上研究和实验,人类在接收、记忆信息的过程中对于视觉和听觉感官的依赖程度之深令人毋庸置疑,这与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性高度一致,故成为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科研的有力佐证。
但是,必须指出,多媒体这种通过多样形式营造非凡表现力和强大冲击力的视听效果的固有特性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弊端,如降低学生的注意力。认知心理学有关注意力持续度的实验表明,如果一堂课投影播放超过20分钟,学生就会由于视觉疲劳而引发习得知识能力的下降。因此,为了保证多媒体技术应用下的良好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图像必须要辅以教师的说明性语言或文字,才便于引起信息接收者的兴趣,促使其长时间的关注与记忆,保持其思维的活跃状态,进而维持其接受知识的能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而且,就评估教学效果而言,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固有特点使其自身无法监测并评估学生对于教材内容和多媒体材料的反应和习得情况;另一方面,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估也是同师生之间的呼应与关系的和谐程度高度相关的。综上所述,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固有特性在客观上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新要求:适度、有效地利用并驾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在科研探索中调整研究策略与理念。
三、多媒体技术视角下的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策略
在多媒体技术视角下,建构主义的教学(特别是基于任务设计和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对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各种多媒体教学资源组织教学,协助并促进学生主动完成新知识的建构;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高效互动,设定学生的学习目标,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来说,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允许学生在主题内容的探讨方面有不同程度的自由,并且在如何接受学生对课程核心思想的建构方面有所不同。除了灵活的主题知识是必要的以外,对教师的教学技巧也有更高的要求。教育者们要努力于具体的教学技巧(如讲课、讨论、合作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探究学习)如何适合于多媒体环境中构建的建构主义模型。同时,由于建构主义理念的另一个核心价值是合作学习,因此,要使学生能够合作学习,就要求教师对分散的学习环境(这是由于多媒体技术所致)要有引导合作学习和管理技能方面的能力。如利用现代技术提供的多种便利条件,引导学生查资料、读文献、做调查、写报告、再作出陈述和讨论,引导其进行思考、联想和创新,进而形成其知识建构。此外,教师有必要减少甚至抛开纸笔的客观测验,进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评估方式,这种新的评估可以包括学生创作新闻、撰写研究报告、制作模型,或者以戏剧、舞蹈、辩论或其他的艺术形式进行表演。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提出,“教学质量=(学生+教材+环境+教法)x教师素质”。笔者认
为,其中的“教学质量”是指教学与科研的整体水平,“环境”指应用多媒体等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师素质”则涵盖了教师教学与科研的双重能力。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对高等教育观念存在多方面的冲击,对高等教育的终身化、多样化、个性化、综合化等具有创新意识观念的形成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因此,作为高等教育基层执行者的高校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掌握创新技能,塑造创新人格。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进行教学的创新研究;只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意识是前提,思维是基础,能力是关键,情感是动力,人格是保证,这几个要素相互作用,成为在先进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有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高校不断走向现代化、国际化的根本条件。
参考文献:
[1]Donald,J,C,&A,M。Sullivan(ends),Using‘o 5m,prove teaching[M]。San Francisco:Jossay―Bass,1985,
[2]Murry,H,c,,Classroom teaching behaviours relatedto college teaching effectiveness[M],Ⅱn J,c,Donald&A,M,Sullivan(ends),1985,
[3]陆 扬,MCALL模式下英语教师角色动态发展的实证解析[J],外语电化教学,2010,(1),
[4]庄智象,黄 卫,王 乐,我国多媒体外语教学的现状与展望[J],外语电化教学,2007,(5),
[5]张迎红,沈阳体育学院多媒体英语教学申教师主导作用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5),
[6]朱甫道,网络辅助大学英语教学条件下教师的主导作用[J],外语界,2004,(!):48-53,
[7]吴小玲,周 黎。计算机多媒体与大学公共英语教学[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8]胡保利,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大学教育观念的更新[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7)。
[9]李绍全,潘艺林,论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C,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0,(1)。
[10]张兴扬,杨林华。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现代化[J],未来与发展,1998,(2):53,
[11]何克抗,建构主义一一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
关键词 高校 学科建设 教学工作
1学科建设内涵及发展
学科包含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首先,学科是人类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 将知识体系中具有内在联系和相同表现形式与运动规律的各个集合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学科,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研究;其次,学科又是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组织元素,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元素。高校教学体系、科研归属一般按学科元素来建构,专业技术人员按其专业方向归属于相应学科领域,以归属学科的建制形式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活动。学科的建制既是学科的一部分,也是高校的一部分,两者相结合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学科建设任务主要在于两个方面:其一,学科建设作为人类文明知识体系的基本单元,必须立足发展知识生产力,合理配置各类资源,科学组织推进发展,在知识创新、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方面取得高水平成果。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认知领域在不断深化,知识的创造日新月异,不仅仅知识总量不断增加,知识结构体系的分化、整合和创新也在不断更新,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涌现。作为知识体系基本单元的学科也在发展、变化。其二,学科建设作为现代大学基本元素,必须立足于专业设置、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体现学科发展内在要求,能动地促进学科水平提高和新兴学科的创建。近年来,在知识经济推动下,由于设立了灵活的、综合的跨学科研究组织,从而促进了新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进行高等学校管理体制特别是学科组织体制的改革,以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学科建设就是围绕发展知识生产力、提高学科水平、创新学科发展开展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学术队伍、教学和研究设备、资金投入、后勤服务设施等硬件,也包括学科发展方向、领导观念、组织管理体制、激励机制、运行环境等软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就是这两个方面的完美集成。对高校来说,学科是学校发挥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本平台,学科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主要体现。
2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的关系
现代大学的使命和根本任务之一是人才的培养。教学工作是高等学校实现培养人才目标最不可或缺的基本途径。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工作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水平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知识体系基础和学术水平基础,教学质量(包含了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指标。高校教学建设工程本身也就是学科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建设要服务于教学,有利于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与科研机构学科建设工作的重要区别与最大特点。
高等学校本科生教学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是人才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研究生教育是专业纵深教育和研究能力教育,是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结合点。研究生教育的教学建设显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科教学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主要体现为学科建设的教育学应用。高等学校的教学涉及许多方面,如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培养模式、专业划分与设置、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队伍以及教学评价等。教学建设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这其中的许多方面也是学科建设的范围和内容。对于学科建设与教学及教学建设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2.1专业设置及其建设与学科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专业设置,一般是以学科为依托,根据社会劳动分工的需要,按特定门类进行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即专业设置的划分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是与社会劳动分工相适应的。专业是学科及其分类与社会职业需求的结合点或交叉点。
专业的划分和设置,一般是按照学科的层次分级或者按行业甚至产品划分的。早期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偏窄,培养的人才专业性强但适应性差、发展后劲相对欠缺,也相应地制约了学科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和划分上拓宽了领域和口径,拓展了学科范围,有利于宽口径厚基础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有利于学术队伍和师资队伍的优化组织和合理配置,有利于资源共享和资源效能发挥,也有利于学科建设发展。
2.2教学工作的具体推进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职业与专业之间在教学上的联系是以课程为桥梁的,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设置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知识基础与知识结构,应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和规格确定课程结构,应以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组合课程,同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教学内容是通过课程体现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是教学工作的具体推进,同时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一方面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本身是学科建设的内容,一流的课程和一流的教材是重要的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用学科建设最前沿科研成果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编写教材,设置学科前沿性选修课或讲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2.3教学改革及教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
教学改革和包括教学研究在内的教育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教育学学科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学科本身是学科建设重要组成,高校必须重视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水平,这也是学科建设任务和内容,不能只重学术研究而忽视教学研究。有条件的高校应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所,推进三方面任务:一是将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学校实际,为学校领导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提出新的教育理念,而且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学校改革和发展方案,成为学校发展的智库;二是要主动配合教学部门,积极进行教学研究,开展教学改革试点,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促进教学水平提高;三是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乃至国际上的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没有一流的教育科学研究,就不可能有一流的教育理念,也就难以建设一流的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