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生态农业立体养殖

生态农业立体养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19:4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农业立体养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生态农业立体养殖

第1篇

Wang Zhiping

(①渭南师范学院,渭南 714000;②东北师范大学国家环境保护湿地生态与植被恢复重点实验室,长春 130024)

(①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②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bout Restoration of Ecology and Vegetation in Wetland,Changchun 130024,China)

摘要:生态农业强调农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系统阐述生态农业特点的基础上,对生态农业主要模式的发展现状、趋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Abstract:Ecological agriculture emphasizes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analyz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ing trends and some issues that must be noticed for some models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关键词:生态农业 特点 发展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318-02

0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及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发展速度慢、生产率低的缺点逐步显露出来,同时受发达国家工厂化农业的高经济效益影响,盲目推行机械化,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结果造成我国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恶化,全国土地沙化面积达到174.3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8.2%,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土地侵蚀面积达到367万平方千米,土地污染面积达到2000万平方千米[1]。这些环境问题的出现,使人们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是一条有效的途径。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农业是利用生态学原理,依据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基本规律建立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整体、协调、循环、可持续特点,有利于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2]。生态农业的特点可概括如下:

1.1 整体性与可调控性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维护和提高整个系统的微观和宏观生态平衡,将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并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及其结构进行调控。通过资源的充分利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应用,把不利因素转变为有利因素,使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各子系统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达到相互有机配合,保证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协调发展。

1.2 稳定性与高效性生态农业系统追求组成与结构合理,功能协调,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抗干扰能力,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发展。该系统能够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高效利用,具有较高的生产率和社会、经济及生态效率。

1.3 地域性和多样性地域性决定了系统的空间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因此,生态农业必须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所以不同地区在继承当地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精华的基础上,应用适合当地的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点的生态农业模式。

2生态农业的主要模式及其发展

2.1 秸秆还田生态耕作模式根据生态学原理,只要有非生态成分、生产者和分解者这些基本成分,就可以构成一个生态系统。秸秆还田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改良土壤,减轻对化肥的依赖。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容易推广的一种生态农业模式。然而,由于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和化肥的大量使用,秸秆还田逐步被大规模的使用化肥所代替,而秸秆则直接丢弃或作为废弃物燃烧。因此,要不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教育,充分认识秸秆还田的重要意义,才能推动这一模式的发展。

2.2 立体种植生态农业模式立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兴利避害,为了充分利用空间把不同生物种群组合起来,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立体养殖或立体种养的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这一立体发展模式需要精湛的农学技术投入,目前在温室大棚种植中已经逐步发展起来,如桃子―草莓的立体化栽培、黄瓜―苦瓜立体种植、西瓜―彩椒立体种植、韭菜套种黄瓜等。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能够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2.3 食物链与沼气能源生态农业模式这是一种按照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规律而设计的一种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在多种生物,它们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密切联系在一起。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过程,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例如粮―猪―沼―鱼模式、以及将猪舍或厕所―沼气池―蔬菜大棚有机结合,施行能源、养殖、种植的模式等。在这个循环中,废弃物被合理利用,既能够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也能够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这种模式以沼气发酵为纽带把养殖业和种植业联系起来,沼气作为能源,沼液和沼渣作肥料,使生态系统走上了良性循环。目前,我国在许多地区通过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广大农村建立沼气池,在河北省一些县区补贴力度达到了总投资额的一半,随着能源价格特别是煤炭电费价格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居民意识到了建立沼气池的众多好处,向阳的地方沼气量全年都能充足供应,夏天沼气产量高,甚至可供邻居来烧水。对此,应进一步推广沼气发电技术,提升沼气的价值,从而鼓励更多农民的积极参与。

2.4 城乡互作生态模式城市在经济上作为产品的消费地,在生态学上作为有机物质的输入地。经过城市人口消费转化,产生了很多废弃物(有机垃圾、生活污水等),这些废弃物经过微生物的处理后,应该作为肥料还原给农业。这样做既解决了城市的污染问题,又能促进物质循环,把从农村带走的物质,再还给农村。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兴建了污水处理厂,一些城市还开展了有机垃圾特别是生活垃圾的综合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垃圾(主要是活性污泥)是很好的有机肥,而固体垃圾经分类、处理后也可转化为肥料返回郊区农林业。

2.5 生态恢复与治理工程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原理,特别要利用绿色植被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净化水质的功能,恢复或治理生态环境,如水土流失治理生态工程、盐湖地治理工程等。目前我国土地退化、沙化、盐碱化和土壤污染等现象日益突出,因地制宜筛选适宜的沙生植物、耐盐碱植物、重金属超积累植物等进行种植,在实现生态恢复的同时还能够产生经济效益。需要注意的是,要使大面积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或保护,必须先建立一小块高效的生态(绿洲),这个“绿洲”能够解决当地人民的吃饭、花钱和能源问题。因此,这种生态工程式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和支持,解决当地居民的后顾之忧,真正提高生态意识。只有这样人类才可能不再去破坏大面积的、脆弱的生态环境,使自然植被可以通过自身的更新、再生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结语

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远远不够。今后还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基础研究,为生态农业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我国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为生态农业的实际运行提供有效保障,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论文摘要:贵州具有发展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综合条件。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重点实施农田生态工程、林果生态工程、养殖生态工程、生态能源建设工程、环境生态工程,做好管理、资金、技术、营销、生态治理机制、利益机制等方面的保障。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超级秘书网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董岚.生态产业系统构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

第3篇

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1.农田生态工程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林果生态工程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3.养殖生态工程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型”“、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这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工程。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还土还田,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第4篇

1.1发展现状

江北区现有耕地约6700hm2,山林4000hm2,是宁波市老三区唯一被誉为“米袋子、菜篮子”的区。全区农业人口8.7万人,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52家。尽管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进展较快,但受传统种、养殖习惯影响,目前全区种植、养殖业仍呈现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状况。2008年粮食复种考核面积6700hm2;葡萄、梨、柑橘、杨梅、西瓜等水果种植面积超过2000hm2,其中慈城产的白茶、微型盆景与洪塘产的葡萄、蜜梨等林特产品知名度较高;蔬菜种植面积近1333hm2,专业从事蔬菜种植和销售的专业户涉及全区19个村700多户;拥有各类畜禽养殖大户400多家,年产生猪6.5万头,存栏奶牛700多头,生产各类家禽200多万羽。2008年种养殖业产值达4.86亿元,是全区农民纯农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1.2主要特点

1.2.1常规农业的重心逐渐向西部地区集中,规模户不断出现

受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全区种养殖业逐渐向慈城的乍山、妙山和庄桥的费市片集中。仅慈城和庄桥的水稻种植面积就占全区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平原水果和花卉苗木则主要集中在洪塘和慈城;养殖业也基本集中在了这些区域。随着城郊结合部一大批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小规模养殖场先后被关闭,规模化万头猪场也随之诞生,并配套建成了沼气池、有机肥料加工厂,使昔日废弃的排泄物得到综合利用。与此同时,不同类型的52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负责人,逐步成为全区农业生产的骨干和领头人。

1.2.2现代农业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生产条件不断改善

农业害虫非农药防控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是现代生态农业的一大亮点。通过将杀虫灯、防虫网、性信息素、色板应用于蔬菜等作物害虫防控,改变了农民大量使用农药的种植习惯,是农业害虫防控技术的一大突破。另外,以大棚、滴灌技术为重点的设施农业,既增强了抗击自然灾害的能力,又提高了农业产出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以农田水利建设为重点的涉农投入,一大批山、水、林、田及沟、渠、路、河道经过综合维修和整治,农田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抗灾能力大大提高。1

.2.3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建设相结合,休闲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全区规划建成了市级以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其中申报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个。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25家,其中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9家,通过各项管理体系认证的有20家,其中ISO系列认证的有14家、HACCP认证的有5家。农业品牌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水平有新突破,农产品品牌获得全国驰名商标1个,省、市著名商标12个;市级名牌称号14个;完成有机食品申报3个、无公害农产品认定11个、无公害产地认定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达到550hm2。与此同时,利用近郊和山水资源的区位和资源优势,都市农业园区、五星绿野农庄、三勤的白茶源、毛岙生态村、洪塘的万亩水果基地等农业企业,依托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开发出了系列休闲农业项目,大幅度提高了农业生产的附加值。

2江北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与工作思路

2.1发展模式根据江北区发展规划和人多地少的现状,未来江北区推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应以“促增收、求效益”为立足点,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以下3种:

2.1.1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生态农业模式一是发展现代设施农业。通过设施改良改造、土壤地力提高及引进新品种,充分利用大棚设施种植高效率的经济作物,推进现代设施农业的发展;二是开发冬季农业。积极利用冬闲田开发种植马铃薯、油菜等成本低、效益不错的经济作物,以及紫云英等冬季绿肥,或种植黑麦草从事畜禽和鱼类养殖,既可减少化肥用量,又可提高土壤地力;三是推广科学轮作与套种技术。如蔺草与晚稻相结合的免耕技术;利用果树冬天落叶季节,增加种植草梅、蔬菜,增加收入;四是探索低产田改良技术。如利用征用后土地的优质表良低产田,提高种植效益。

2.1.2农、林、牧、副、渔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养殖业的排泄物被称为“放错了地方的宝贵资源”。当前农业生态环境污染治理的欠账很多,一是工业和生活污水对河道的污染;二是畜禽养殖排泄物未及时处理造成的污染;三是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所致的农业面源污染。因此,树立生态种养殖理念,通过建立生态农业园区等方法,开展立体、循环农业的示范园区建设,如稻鸭共育技术、稻田养鱼、茭白田套养甲鱼等。帮助农民更新观念,促进规模养殖场排泄物综合利用和传统生态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此外,政府要加大涉农投入,如发展对大江大河渔业资源的增殖放流,保障渔业资源生态循环和合理再生,改善水生态系统,实现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互利双盈。

2.1.3休闲、观光、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整合农耕文化底蕴和全区浓厚的人文历史、区位优势,通过深入挖潜,吸引更多的城里人来体验农耕文化、品农家菜、住农家屋,促进传统意义的农业逐步向旅游农业转化,进一步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增加农民收入。如都市农业园区开展的草莓采摘、耕地出租、果树认养、农家乐餐饮、田园住宿等模式,使农产品通过加工成为农家菜;让城市的居民参与劳动体验农耕乐;并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充分享受农园风光;让城市的孩子了解悠久的农业历史和生产技术。农家乐的开展不仅有利于农业产业链的拉长,而且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给现代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内容和活力,带来的附加值远大于农业本身。

2.2工作思路

2.2.1规划为先,政策引导

农业部门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全区农业产业规划,确定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区域、重点和导向,每年有重点安排资金和项目推进生态农业基础设施等建设;宣传、卫生、旅游部门则根据历史渊源和现状开展农家乐的包装推广,培训相关接待人员,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接待水平。

2.2.2典型示范,科技支撑

生态农业的建设是项综合性课题,首先,应通过示范点的创建积累工作经验,旅游、科技、环保、卫生等部门要积极支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特别是要围绕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其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农民增强生态农业意识,并成为自觉的实践者,积极进行结构调整和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最后,要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及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加大科技、环保的支持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5篇

关键词 生态农业;建设原则;基本思路;云南临沧

中图分类号 X17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13-02

1生态农业的概念及建设意义

1.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一种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即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该模式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发展生态农业,旨在获取最大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其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1-2]。生态农业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其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有机联系在一起,涉及农、林、牧、副、渔各种产业。

1.2生态农业建设的意义

生态农业的最明显特征是沿用“天人合一”的系统生态观,根据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科学规划,基于传统农业发展的优势,综合利用新型科技。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综合协调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生态农业重视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从高效环保的角度进行农业生产,最大限度地减少营养物质的外流和环境污染,制造动植物协调共生的环境,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3]。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重在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实现农业生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低耗、增值,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2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及主要内容

2.1生态农业建设的原则

一是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潜力,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二是时间演替合理配置原则。根据生物群落的生长所具有的时空特点和自然演替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4]。三是系统调控原则。通过土地的合理耕作、种养结合,调节控制农业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2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是从实际出发,基于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现状,设计符合当地发展要求的生态模式。二是遵循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原则,优化、设计各项农业生态系统工程,对区域农业生产分区发展进行合理定位。三是科学调控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实现集约化、产业化管理控制。四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产业结构,要求优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实现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双重效益。五是合理利用农业生产的废弃物,实现变废为宝,实现农业清洁生产。

3临沧市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临沧市是一个集“边、山、少、穷”为一体的经济欠发达山区农业大市,全市有23个少数民族,世居的少数民族有彝、佤、傣、拉祜、布朗、德昂、回、苗、白族等11个,共82.4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全市有73%的人口在农村,80%的工业原料来自农业,有近40%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第一产业。特殊的区位和自然资源,决定了临沧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结构仍以农业为主体。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推进现代农业,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突出特色,选准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逐渐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走发展循环型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很有必要[5]。

临沧市的山区范围较广大,具有农民收入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的特点。因此,在临沧市建设生态农业,应着重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科学利用土地资源,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培育资源,优化生态,以农户建设为起点,以自然村为基础,以行政村为建设单元,以乡(镇)为建设重点,全面推进县域生态农业系统建设[6]。实行山、水、田、林、路、电统一规划,农、林、牧、副、渔产业合理安排,从而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由生态户建设逐渐发展建设为生态村,再由生态村发展成一个生态乡(镇)。通过不断发展生态户、生态村、生态乡(镇),最终完成临沧市区域内的生态农业建设。

3.1生态户建设

结合“三村建设”和沼气建设项目的实施,将生态农业的生态户建设融入到“三村建设”中。建设生态户,依照各户的实际发展和经营状况,结合建设标准进行实施,如户均1口沼气池、1个节柴灶、1个蓄水池、1个卫生厩,人均有667 m2基本农田、667 m2特色经济林果等。在生态户的建设过程中,可以根据村和户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突出重点,各有侧重地发展。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好临沧市大多数农户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有利于沼液自流到菜地或农田的优势[7]。通过“三村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积极发展生态户,在农户中建立“种植—养殖—加工—沼气”或“养殖—沼气—种植(果、菜)”等模式,以及适合地方特色的良性循环庭院生态经济系统。

3.2生态村建设

根据临沧市的发展特点,无论是山区还是半山区,当地生态村的设计和建设都应遵循农、林、牧、副协调发展,山区、半山区、坝区统一规划和分布实施的原则。在山腰区域,结合临沧市的泡核桃产业建设和高优茶园建设等农业产业开发项目的实施,开挖台地,培肥地力,积极栽种特色经济林果,建设果园立体栽培生态农业系统,如“果—粮、果—蔬、果—肥”间套种模式;在山顶区域,实施封山育林,栽种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用材林,绿化荒山,保护和提高森林覆盖率,建设良好的林、牧生态系统,实现林、牧协调发展。旱作农业区要改坡地为台地,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天然降雨的利用率[8]。在作物布局上,实行高杆作物与矮杆作物搭配、用地与养地作物轮作的立体生态栽培技术,建立旱作立体高效栽培的生态农业系统。在山脚或坝区,建设路渠配套的高产、稳产农田,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等项目实施农田建设。同时,在农户中狠抓生态户建设,建设“种植—养殖—加工—沼气”或“养殖—沼气—种植(果、菜)”良性循环的庭院生态经济系统;推广田埂或地埂农业、稻田养鱼技术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田生态系统。结合新农村建设,在村庄修建进村路渠配套的硬板路,建立农村垃圾处理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再利用。由此就形成了以自然村落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电、农户、村之间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

第6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

1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战略意义

现阶段培育和壮大生态农业经济,既有必要性也存在紧迫性。其战略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帮助农民增产增收

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过于粗放,资源消耗过多而产出相对较少,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倡导精细化、集约化管理,减少了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升了利润空间,农民实现增收致富。

1.2优化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

出于对环保的考虑,生态农业的重心从基础性的种植、养殖,向更高级的深加工、观光农业等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对支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

1.3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序实施

在壮大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需要从人才、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这与乡村人才振兴、乡村生态振兴的具体要求高度契合[1]。

2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境

2.1农民生态环保意识差

对于农民来说,生态农业不仅仅是一种新概念、新模式,还会带来生产方式上的变化以及思维观念上的冲击影响。如生态农业强调农产品的“绿色”种植,做好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工作。但是很多农民习惯于使用化学农药,虽然这种方法易操作、见效快,但容易造成土壤及地下水的污染,农产品也会因为较高的农药残留而影响销售。部分农民目光短视,只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缺乏生态环保意识,不能在实际的生产活动中践行生态环保,成为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

2.2农业产业模式单一化

以种植、养殖为主的单一产业模式,一方面会加剧内部竞争,导致农民获得的收益减少,这也是年轻农民大量流失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会造成资源消耗过快、环境日益恶化,农业发展难以为继。现阶段很多农村由于经济基础差、交通不便利、年轻劳动力少等诸多原因,未能发展多元化的产业体系。虽然有一些农村尝试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先进模式,但是由于调研不充分,管理不到位,这些新兴产业模式在引进之后出现了“水土不服”的问题,未能对生态农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3缺少必要的保障措施

生态农业固然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稳定发展也离不开各个方面的支持。如要想让农民了解并接受生态农业,必须要积极开展宣传、推广工作;要想让农业企业、农村物流发展起来,必须要提供政策扶持;要想让膜下滴灌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得到广泛应用,必须要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目前来看,部分地方政府虽然为推广生态农业提供了一些保障措施,但是力度不强、形式单一,生态农业发展规模较小,经济效益不好,无法形成完善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的优势也难以体现出来。

3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要掌握农业生产的新技术,熟练操作各种农机设备,更为重要的是具备科学的管理思维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地方政府的协调下,依托地方农技部门,联合各大专、中职院校,为农民提供专门的技术培训。在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基础上,使农民对生态农业有更为深刻全面的了解,并且能够在各类生产活动中,自觉践行生态理念。如养殖人员可向地方有关部门申领补贴,建立沼气池。将养殖场每日产生的粪污倒入沼气池内,实现无害化处理。这不仅实现了废物利用,也利于消除蚊蝇滋生环境,降低牲畜患病的概率。

3.2丰富农业产业模式

探索多种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走出“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怪圈,才能凸显生态农业的优势。搭建农村电商平台,依托乡村物流发展“田间-餐桌”的模式。既简化了中间环节,又节约了人工成本,实现产销直接对接。挖掘自然资源,打造休闲旅游景点,发展观光农业模式。让农村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经济水平越来越高,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生态农业模式。还可以打造农业产业园,园区按照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模式,不仅能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还可在支持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创新、研发、试点、推广等方面发挥推动作用[2]。

3.3完善配套保障措施

为支持生态农业的壮大与发展,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本地农村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需要,为其提供多种形式的保障措施。其一,政策保障。通过出台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涉农企业、物流公司等进驻农村,为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以及帮助农副产品顺利销售提供支持;其二,技术保障。发挥大数据技术优势,以点带面进行农作物种植、家畜繁育养殖、冷链加工储运、电子商务销售、全产业链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让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市场动态、行业行情,为生态农业管理和农产品销售等提供数据支持。其三,资金保障。设立生态农业补助金、救济金和奖励金,对发展各类生态农业模式的领头人给予补助和奖励。对于尝试生态农业模式过程中因为自然灾害等原因造成损失的农户,给予一定的救济补贴。通过构建多重、立体保障体系,让生态农业能够真正的落地开花。

第7篇

“畜―沼―粮”循环养殖模式

模式概要:对牲畜养殖环节所产生的粪尿进行集中排放,发酵后干湿分离,干物质做成有机肥,湿物质直接通过导管引入田间,以此培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效益分析:粪尿通过无害化处理,变成固态和液态有机肥,可以培肥地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投入成本,实现节本增效;种养结合,以养促种,生态循环,实现绿色增效;可推广、可复制,具有很好的示范性。

适宜区域:牲畜养殖比较集中的区域或者是生猪养殖大县。

模式示意图

“林―禽―草”循环养殖模式

模式概要:林下生态养殖是在饲养环境好、无污染的林地条件下,通过林间种植优质牧草,食草养殖畜禽,畜禽采食林下昆虫,减少草地和林地病虫害的发生。同时畜禽排泄物还可以为牧草和树木提供肥料,促进牧草和树木的生长,从而构建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效益分析:林下散养畜禽,畜禽排泄物富含氮磷钾,返土给林,树木年生长率可增加5%以上,同时还可以促进林草生长发育。牧鸡喜食昆虫,有利于减少林木病虫害的发生,经过测算,牧鸡采食的优质牧草能代替30%的精饲料。林下散养畜禽能够充分利用林下资源,提高了林地的产出率,节约了土地资源和林地资源。同时林下养殖,减少环境污染和病菌传播,通过林下生态养殖反哺水土流失的治理,促进水土保持和养殖产业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共赢。

适宜区域:果园、林地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

模式示意图

“鱼―菜共生”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以华大基因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依托,建设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殖内循环系统,再通过养殖池外排水进入有机菜园,构建“鱼-菜共生”的外循环系统。整个过程都是零排放,通过改变养殖模式,进一步保证食品安全。

效益分析:一个集装箱售价是十万块钱,养殖户当年就可以保持盈利状态,另外保险公司参与合作,给养殖户提供一个责任险,养殖效益好、养殖风险低。31平方米的空间里,用40吨水,可以养出4吨罗非鱼。同时这个封闭式的受控式系统不与外界接触,避免了交叉感染和寄生虫发生的问题。

适宜区域:全省皆宜。

模式示意图

“藕―鱼共生”种养结合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将池塘养鱼与莲藕种植相结合,采用土里种藕、水中养鱼的立体生产方式,构建鱼在水中吸收营养、净化水体、防治莲藕病虫害,排泄物又为莲藕生长提供养分的“藕-鱼共生”生态循环模式,解决杂草、水质污染问题,同时改“饲料鱼”为“藕生鱼”。

效益分析:藕池养鱼的内涵是扩大再生产,综合利用藕池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节省耕地;鱼类在藕池活动中,可以起到保田造肥作用,亩产成鱼500公斤的藕池,鱼排出的粪便相当于增加12.6公斤的纯氮,节省肥料;草食性鱼类以藕池杂草为食,不需要人工除草,节省用工;鱼能吞食水藕池里的害虫,节省农药;藕鱼共生不仅能解决杂草问题、水质污染问题,同时还能提高养鱼效益,藕鱼共生养殖相比之下亩均增收700元左右。

适宜区域:平原地带、土地资源紧平衡的地方均可。

一二三产融合生态圈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太和县共赢粮食产业联合体是由安徽三泰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发起设立的,以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麦种植大户的联盟为基础,高度组织,形成了企业生态圈;以小麦系列产品为主线,集面粉、面制品、特需人群专用粉于一体,打造出了产品生态圈;以小麦品牌化、专用化、良种化组织生产,构建小麦产业生态圈。

效益分析:给农民带来效益。农民把余粮存合体,每吨粮食每年可提高120元收益;凭粮食存折取款、取面、取油、兑换化肥任意选;粮食存到联合体内可以避免8%的粮损。给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带来效益。不再考虑小麦晾晒、储藏、运输等问题,解决粮食无处可储的难题;资金互助,化解了资金少、利用率低下的难题;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避免了买高价农资、低价卖粮;联合体提供完整的12项服务,为种粮大户省时、省力、省钱。给龙头企业带来效益。建立了基地、保证了充足的粮源;增加了客户,提高了产品占有率;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特需产品;减轻了现金收购小麦的压力,降低采购成本,直接为企业提高收益。取得的社会效益。联合体成员流转土地35000多亩,优质小麦生产基地30000多亩,实现了规模化生产;联合体通过减少生产流通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批量采购减少费用等措施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应用新机具、新技术,提高了联合体成员的经营收入;联合体内经营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全程社会化服务,满足不同经营主体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加入共赢产业联合体的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不仅可以获得每亩1000元左右的租金收入,而且通过参加田间管理、作业服务等,全年可获得5000元以上的工资性收入。

适宜区域:小麦主产区均可推广。

县域单元生态大循环模式

模式概要:围绕小麦这一主导产业,按照“科技创新支撑+专用品牌引领+联合体式经营+专业化综合服务”路径,以建设旧县省级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太和县一二三产融合项目实施主体为重点开展粮食生态模式示范,组织各示范主体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标准,示范推广“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等方式,带动全县现代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皖北现代农业综合试验站、省农科院皖北分院和隆平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为支撑,进行产研联合,建立皖北中低产田提质增效技术模式,构建产、加、销、服一体化产业经营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建立“太和板面”、“好梦圆面包”、“高端白酒”等专用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管理,促进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三者有机融合,形成产品生态圈;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强要素、产业、利益联结,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形成企业生态圈;通过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循环生态系统,推进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实现地域范围内的复合式循环,形成区域产业生态圈。

效益分析:通过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推进“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运营产业化”,逐步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小麦品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

第8篇

其中,农业工作中我们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方向,结合本土实际,把“改良品种、改进模式、提高技术”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不断开辟示范园区,培植主导产业,创造优势品牌,形成并壮大了以林木、畜牧、蔬菜、瓜果、水产养殖为主导产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格局,实现了产销对接。工作中,我们重点抓了三个方面:

1、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都市农业发展基础。我们紧紧抓住群众关心的道路、水利、土地等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不放松,在完善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改善农业生产条件。(1)修建道路、完善路网。我们近两年投入用于道路建设的资金达到1800万元,全乡形成了“五横四纵”总长100余公里的道路交通网路,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的目标。(2)兴修水利、强化保障。去年和今年上半年累计投资260万元,新修桥、涵闸31座,干、支沟渠清淤4.6万米,新打机井53眼,确保了“旱能浇,涝能排”,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3)整理土地,治理涝洼。近几年累计投资930万元,实施了陈家窑排水沟、南沉沙池4000米的引黄清淤工程,开发整理土地20__亩,改造中低产田1万亩;实施涝洼地治理工程,整理土地20__亩。使我乡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沟贯通、渠相连”的土地资源新格局,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4)健全配套,完善园区。一是投资170万元,完成了开发东路4.7公里灰土硬化和园区低压线路安装,新打机井44眼,解决了示范区内部分地块浇地问题。二是加快精品板块建设步伐,投资200万元,在冬枣园中新建两座休闲亭和350米的绿色长廊;在淡水养殖园,新建16处钓鱼台,引进特种鱼苗,推广“上鸭下鱼”的立体养殖模式;在畜牧养殖园,建设了占地200亩的奶牛养殖小区和高标准的挤奶大厅;在示范园西部建设了20座高标准的管理房,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先决条件。

2、以万亩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载体,突出“特色、高效”,打造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板块。我们按照“一区六园”的总体发展规划和各功能园区的详细规划,以“突出特色、合理布局、示范带动、扩大规模”为重点,将各具特色的“六园”打造成为都市农业的新平台:一是兼顾经济利益和环境效益,倾力打造极具沿黄特色的林间经济板块,将生态林园构建成为我市西北部的“森林氧吧”。目前,林间经济带建设基本完成,林园总面积达到6600亩。二是扩大绿色瓜菜园规模,着力建设有机、出口、创汇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目前,各种优质蔬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20__亩,形成了优质瓜菜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创汇基地。三是积极发展朝阳产业,把畜牧养殖园构建成为良种繁育养殖基地。今年我们将积极购进优质肉牛新品种和优质国外奶牛新品种向该园区集中,引进国外高科技繁育技术,使该园达到3000头存栏规模。四是以“鱼鸭混养、立体养殖”为主,做大做强水产养殖园,大力构建“特种养殖”规模经济效益板块。现在鱼池总面积已经达到3200亩。今年我们要在“上果下鱼”、“上粮下鱼”的传统养殖模式基础上,推广并做大“上鸭下鱼”立体养殖和特种鱼养殖规模。五是着力发展名优特林果园,打造花香果甜、出口创汇的果品生产基地。目前园区内果树苗木种植总面积已达到了1000亩,并与中农春雨公司签订了引进大果雪晶梨苗木协议。今年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建设优质果树面积200亩,成为中农春雨公司的供货基地。六是大力构建科技农业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名优特、高精尖”生态农业展示园。今年我们计划建设一处占地100亩,集科研、生产于一体的“名优特、高精尖”生态农业展示园,促进我乡乃至全市都市农业的全面发展。目前,该园的规划设计已经完成,并完成苗木栽植45亩。

3、利用资源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都市农业链条。近年来,我们面对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拓宽工作思路,科学规划,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构筑优势产业格局,做大做强了农业产业化这篇文章。(1)壮大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的辐射力。我乡20__年引进的济南金诺棉纺有限公司已顺利投产运营,该项目一期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规模为3.6万纱锭的棉纺厂。目前已完成投资3000万元,生产规模为1.8万纱锭。今年公司将进行二期扩产,全部投入运营后,不仅能够带动我乡棉花优势产业的发展,还可解决1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并极大的促进全乡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2)依托品牌优势,提升农业产业化竞争力。重点做了三方面工作:一是汇集名优,改良品种。引进了“京欣”系列、“冰淇淋”等21个西瓜新品种和抗病抗伏、产量高,味道醇香的“香粳米9407”水稻新品种,产品一上市便受到人们的欢迎。二是标准生产,注册品牌。聘请了常年科技顾问和技术员,指导群众严格按照标准化规程操作生产,顺利通过了国家有关检测部门的各项检测检验。“黄河乡”牌西瓜、大米取得了国家农业部认定的“绿色食品”证书,我乡6000亩土地获得了无公害基地证书,成为济南市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三是做大品牌,开拓市场。我们 引导全乡发展了西瓜、水产、畜牧、冬枣、农机、林业6个农业协会,建设了两处农产品批发市场,有50余名经纪人奔波于全国各地。自20__年成功举办了黄河乡西瓜推介会以来,我们又连续参加了寿光农博会、菏泽林展会、上海展销会,加快基地与市场连接,“黄河乡”牌西瓜、大米在各大超市中身价倍增。今年,我乡又成功举办了“黄河杯”优质西瓜大赛暨产销对接会,省、济南市的各大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在社会上的产生了良好的声誉,打通了西瓜销售渠道。

“特色、高效”的都市农业呈现了强乡富民的强劲发展势头。一是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例如:每亩大拱棚种植西瓜再套种甜椒,综合收益达到了120__元;“鱼鸭混养、立体养殖”的养殖模式,每亩水面至少获利7000元。二是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良好的沟渠路桥基础设施,连栋大棚、连片果园、苗木花卉,有效地改变了园区总体环境,展示了现代化农业的新风貌,为发展旅游观光休闲生态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社会效益日益凸现。新品种、新技术不断向周边地区推广应用,带动周边地区形成了一批种植、养殖大户,加快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从我乡这两年的发展势头来看,我们正在由农业大乡向农业强乡加速转变,下一步我乡的农业工作重点是:

1、严格落实国家粮食政策,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