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19: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方面的理论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当前,我国的公共图书馆迎来了免费开放的浪潮,开始走上了免费的道路。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不仅仅是我国经济对文化投入方面的作用,更是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结果。政府在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图书馆事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公共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当前并没有完善的理论基础,单单依靠实践与经验往往会导致“形式化”问题的出现,最终对图书馆免费开发的发展造成影响。
1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
1.1 免费开放的概念
免费开放的含义分为“免费”与“开放”两个方面“免费”指的是进入或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不收取费用,“开放”指的是在特定的范围之内,读者能够自由的进入图书馆,享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免费开放的本质为国家文化所赋予民众的能够自由地利用图书馆的权利。免费开放的对象的范围是可以选择的,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仅针对本地居民、仅针对本国居民、针对境内的所有居民、针对全球人。免费开放主要可以体现为无障碍性、可检索性、可获得性、可读性与可使用性五个方面。
1.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依据
1.2.1 图书馆学五定律
“图书馆学五定律”由阮冈纳赞在1931年提出,成为了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理论方面的依据。其中,第二定律中指出图书馆应该向每个人都敞开大门,强调在图书馆的使用权利方面人人平等,而且还指出国家要从经费、立法与协调等方面为图书馆的免费开放提供保障。
1.2.2 公共物品理论
公共物品制度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使用并受益的物品,具有非排他与非竞争的特性。而公共图书馆属于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因此需要让公众进行免费的使用。
1.2.3 图书馆服务理论
在图书馆的服务理论中包括服务的原则、体系与理念等方面。其中平等服务的理论是我国在1949年之后所坚持的区分服务的原则被打破了;公益服务理论对图书馆出现的某些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纠正;服务本质论强调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性的属性,以上这些都是我国公共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的理论基础。
1.2.4 公共图书馆理论
免费服务从19世纪中叶开始就成为了公共图书馆的基本原则。《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指出:“公共图书馆原则上应该提供免费服务”,虽经过多次修订但这点原则并未改变;英国在《图书馆宣言》中说明:“图书馆对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免费开放”。这些以规定形式体现的原则成为了图书馆免费开放的主要理论依据。
2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相关理论
2.1 公共图书馆模式
《现代图书馆学理论》指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城乡一体化、以城市为中心向乡村辐射、以社区为中心三种,依据我国当前的基本情况,以社区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更加适合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范畴从理论方面来讲,为所有人服务是具有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公共图书馆主要从社会基本服务的性质方面与其他类型的图书馆进行根本上的区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够由于公共图书馆服务范围与服务能力而否认公共图书馆为“所有人”服务的性质。我国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经过长时间的反思之后逐渐实现了理性化,将免费服务作为了其根本原则。
2.2 公共图书馆的哲学
在针对公共图书馆的起源问题的争论中,J. H. Shera 和 Gwladys Spencer从社会需要与影像角度进行分析;Sidney Ditzion 和 Robert Lee 的解释主要是基于人道主义。不管上述关于公共图书馆是从哪个方面进行分析,都忽略了社会公平在人类文化与社会进步中的必须性。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问题应该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对待,属于文化哲学的一个侧面。
2.3 图书馆的服务分类
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就出现了图书馆服务分类的问题,主要包括基础服务与高级服务。基础服务中包括信息与大众方面的服务,而高级服务包括知识与专业方面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应该负责基础服务,高级服务则主要由专业图书馆服务。公共图书馆不能够仅仅将服务局限在借阅等方面,还应该将信息服务纳入其服务体系中,对公民的学习进修知道,满足学习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
3 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立体化模式
3.1 政府方面
政府在公共图书馆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要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明确政府的责任,政府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要积极办馆,为图书馆负责;第二,明确政府的服务,服务性政府的建立使政府的工作转移到了公共服务方面,政府要为图书馆提供服务,通过图书馆这个公共服务部门为群众服务;第三,明确做到经费保障,政府应该确保图书馆的经费充足,提供运行与文献资源等方面的经费。
3.2 公共图书馆方面
在立体化模式中,公共图书馆发挥着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免费服务,公共图书馆要抓住免费服务这个发展的契机,在组织免费开放的同时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图书馆要树立战略发展观念,实现图书馆的全面化的服务,对图书馆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深入的思考。第二,加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制度建筑,制定具体实施的方案,按照相关的规定组织实施,明确信息资源免费的范围,明确“检索与咨询”的免费情况,明确收费的范围与标准。第三,要对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与推广,还要注重公共素质的提高,将两者结合起来促进公共图书馆的有效利用。
3.3 公众方面
公众作为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监督者,要对图书馆开放过程中的政策职责、免费情况等进行监督。公众在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图书馆的认识,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要积极地参加图书馆组织的各种活动,爱护图书馆的公共设施。公众应该积极参与图书馆的管理,为政策提供建议与意见,为公共文化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要对公民针对公共图书馆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促进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一:新农村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摘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带动着我国经济的平稳增长。农业是我国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根基,为此,我国将农业经济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畅想,以求实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在不断得到更新与优化,经济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本文就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经济;经济管理模式
1农业经济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1.1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现阶段,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将对经济管理的重心放在工业发展上,往往忽视了对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视,在农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完善的现象。由于农村整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管理制
度的认知不清,在农产品生产、分配、消费等过程中缺乏健全的制度予以支撑,导致经济管理水平低下。例如,采用合作制的形式来开展农业经济,在分配时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出现经济纠纷,是制度不健全的重要体现。
1.2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队伍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性管理队伍来予以支持。但就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的现状来看,缺乏专业性的经济管理队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农村大都相对偏远,经济水平、文化素养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在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性人才稀缺,是影响经济管理工作开展的致命伤。
1.3管理模式存在滞后性
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大都是采用人为纸笔的形式来进行管理,涉及的数据众多,记录、整理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经济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是管理模式滞后性的重要体现。
2新农村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分析
2.1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多元化态势,具有创新性特色农产品的出现,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应建立健全农业经济管理制度,在制度中补充新型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规章制度,将发展新型农业经济结构作为重要目标,构建创新性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以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在农产品发展方面,应加强对农产品种类的培育,实现产品的多元化,能满足市场的不断需求,为农业经济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农村应优化农业发展设施,并加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并构建问责制度,实现权责明细化,设施管理人员应发挥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灌溉设施、水利设施、农耕机械等设备进行严格的管理,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应追究管理人员的责任,以增强制度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2.2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对经济管理人员的要求很高,必须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为此,应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明确了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聘请高素质、专业性的年轻经济管理人才,将最新型的管理观点融入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能让农业经济管理水平紧跟时展的步伐,建立一支现代化、专业化的经济管理队伍。另外,农村应组织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学习城市的先进经济管理方法,并对管理人员进行专业资格考核,并对管理人员进行是进行考核。例如,以计算机操作为主,让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操作,通过不断的训练,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例如,在销售一批苹果时,传统的销售形式大都是采用将苹果运输到市场中进行销售,若始终以此种方式进行销售,不利于农村经济管理水平的提升。而专业性人员会创新农业经济运作模式,拓宽销售渠道,农村经济管理模式呈现多元化、信息化。
2.3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
新农村背景下,我国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针对发展农业经济我国也出台了诸多相关的政策,并将具有现代特色的元素融入到农业经济运行中,实现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应借助信息时代的大势,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必要性。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农产品网站,将各类农产品的详情上传至网站,可供采购商进行筛选,销售方式更为多样化,既节省成本,也能扩大影响范围,开拓新型的农业增收平台,能有效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另外,应实现农业经济的产业化,树立品牌形象,不断的拓宽农产品的生产规模,为提高农产品的经济发展水平提供动力。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具有必要性,应紧跟时代经济的发展步伐,不断对经济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和探索,将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与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对象,根据农业经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管理上的创新,以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优化与完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应建立健全农业管理制度,加强农业经济管理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与产业化,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参考文献
[1]王丽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之我见[J].现代经济信息,2013(02):5.
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论文范文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摘要:农业经济在信息时代下迎来了许多机遇与挑战,慢慢走向集群化、规模化、产业化。但是,现阶段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使得农业经济很难快速发展。所以,要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基于此,针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作用、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进一步加强农业经济经济管理信息化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农业经济;现状;实施对策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满足农经信息化。在城镇化、工业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重点培育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建立和创新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以信息化为手段发展我国现代农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建立健全的农村土地管理服务机制,使土地流转可以规范进行,并且有利于配置合理的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管理智能化、服务规范化、交易电子化,加快信息化经济管理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融合。
一、农业经济管理工作信息化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国近年来在农业信息方面已经迈出了重要步伐。在此期间,一批从事品种分析的专家开始参与到国内外一些大型会议中进行演讲,建立了专业期刊,而且决策层开始越发关注和倾听农业信息分析专家对于形势研究后所提出的建议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深深感到我国的农业信息分析工作的确才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一个大的飞跃。与那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经济水平发展仍处于落后阶段,由于农业网站的建设情况和农村网络的普及率远远落后于那些农业发达国家。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信息化所受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不够明显,基础设施匮乏,缺少全国整体规划;农业信息化研究与应用发展不均衡,尤其在实际应用与成果转化上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农业信息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大部分农村仍然是传统的经营模式;信息人才不足,尤其是既明白现代信息技术还懂得农业科学技术的高级人才最为缺乏;农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仍处于部门分割、分散无顺序等状态,无法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事业、科研、行政及其他社会力量缺少科学的分工和配置,导致这个行业情况较为混乱及资源过度浪费等现象;此外,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从开始的合作研究逐步演变为协助他人研究,这严重影响到我国自身农业发展的进程;最后还存在一个本质问题农民,由于农民的专业素质不高,他们的信息化意识较差,并且无法承受昂贵的网络成本。
二、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信息化的建设
农业经济信息化是一个跨行业、跨年部门、跨地区与多种工作聚集成的大工程,在各个阶层都有涉及,在政府的组织下,在各方面都能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规划统一,分工明确,才能顺利发挥作用。所以,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处于主导地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能缺少对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因此,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必须进行一定的基础性投入。政府应给予适当的农业发展资金和支农资金,并且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同时,政府有必要制定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如对农业信息化产业实行低息或贴息贷款,减少税收等来支持农业信息化建设。
(二)整合资金,加强合作,增强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涉农部门和涉农信息的共享交流机制,将信息规范标准化,制定统一的制度,并进一步推进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农业信息网站的建立,使共享涉农公共数据成为现实。并且应加强对农业信息的加工与收集。针对农民、农业对信息的需要,强化农业信息源与信息渠道的发掘及采集整理信息的工作,保证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满足农民的信息需求,使农民、企业、政府能够获取充分、有效的信息。而且能为与社会各界力量合作提出可行的策略,特别要重视与通信运营企业和广播电视传媒等企业的合作,将会为降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信息服务起到促进作用。
(三)重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农民培训
首先,应加强对农民的培养和培训,在培训过程中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农村信息教育的普及。通过培训农业生产经营者,能够提高其科技素质,提高信息化意识。其次,壮大农业信息服务团队,并且不断提高信息服务人员素质,可以通过逐级培训和在线培训等形式,加强对各级信息服务人员的岗位培训。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强大的农业信息化专家团队,培养一些既懂信息技术又懂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也可以尝试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吸引高科技人才来参与研制开发农业信息技术,为建设农业信息化提供智力支持与帮助。
Abstract: The power enterprises to survive, in the trend of reform and opening-up and development, strengthen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of the enterprise, reduce the production cost, improve competition ability, from the management point of view, the current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 material management problems are discussed, and from the aspect of plan management, procurement management, storage management, team two economy accounting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how to strengthen the 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s material management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methods and means, to further tap the potential of the enterprise.
Key words: electric power reform; power enterprises; materials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众所周知,物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非常重要的内容,是通过订购、运输、储备等方式对企业在生产销售过程中,所需用到的各种各样的物资进行有计划的控制与组织。良好的物资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合理使用物资,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数量,也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加快资金的回流与周转,提高企业盈利。 电力企业的物资费用主要用在两个部分,一个是电力生产成本,一个是基本建设工程。同时,电力生产又具有高度的连续性,生产和消费同步,因此供电安全与供电质量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要求及对各项物资的选用都要比一般的工业企业有着更高的水平。加强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逐步提高物资管理水准,对电力生产的安全运行,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1 现阶段电力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价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其生存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方案和国家计委明确提出的电价改革要与电力体制改革相适应等原则,电力企业将面临着极不乐观的现实经营环境,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并且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1 现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安全生产基础不牢固。电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二是电力设施破坏问题严重,主变压器隐患较多。因此,要求电力企业有较高的物资管理水平,严密的物资管理制度和省网之间的物资调剂能力,保证电力生产的供应,从而保证安全生产。
1.2 成本与资本方面存在的问题
成本方面,电网改造、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投产形成的大量资产,推动折旧和财务费用攀升;电价盈利空间狭小,独立火电厂推动电价上涨因素逐年增加,购电费比重大幅度上升,因此要求电力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具有约束机制、可操作性强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把好物资采购关,切实做到降低工程造价,从而降低发电成本;在资本方面,受政策因素影响,资本金来源逐年递减,资产负债率显著上升,极大影响了公司企业的财务状况。
1.3 加强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电力体制改革将按照积极稳妥的原则精心组织,区别各地区和各电力企业的不同情况,在总体设计下分阶段推进改革。国务院各相关部门已着手开展改革的各项工作,预计年内将完成企业重组的各项主要任务。 电力企业应立即开展的工作是,应当积极应对,努力约束电力成本的上升,引导企业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企业物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在以上工作中加强电力企业的物资管理工作显得意义重大且迫在眉睫。
2 改善电力企业物资管理的方法
2.1 电力企业物资集中化管理
推行物资集中管理,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效率,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实行物资集中化的管理,有利化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对物资进行保管,方便管理部门及时发现物资的缺失、采购、验收,实现物资的计划使用、精确使用,同时有利于物资的回收与管理,整合物资的采购渠道,强化物资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及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有效、确实、精确的物资消耗分析,便于电力企业决策者随时掌握各类电力物资的损耗规律和宏观控制财务成本,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消耗定额与企业预算,实现企业经济、物资、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把企业运作的注意力投放在资金与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用较少的资金投入换来较大的产品产出,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资产的运作效果。明确和规范电力物资管理的重要责任,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服务意识,保证电力企业的生产供应与需求。
2.2 加强物资管理计划
根据电力企业年度的生产建设投资总量,计算物资材料的消耗与利用率,强化物资需求的控制,制定行之有效的物资管理计划,并把计划贯穿于整个物资的采购、发放、使用、消耗、破损、储备的过程中,并且管理部门应当突出计划的严肃性、条例性和实效性。物资的采购也必须按照计划运行,实行预算的定额控制。
2.3 物资管理信息化
随着计算机通讯技术越来越深入的进入到每一个行业,电力企业也必须紧跟其后,物资管理部门应当率先做到管理系统化、管理规范化、工作网络化、物资信息化,必须采用信息化的现代方法,把物资的计划、采购、仓储、发放,产品供应商的管理纳入到整个网络管理之中,加强的物资信息的准确性与即时性,灵活地运用网络共享信息资源,逐步改善企业的管理环节。
3 物资计划管理的模式
计划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龙头,计划应起到组织、协调采购人员、仓储管理人员工作的作用,对物资管理的全过程实行指导、组织、监督管理工作,必须妥善处理好库存物资资金占用与保证安全生产之间的矛盾,真正做到以最低的库存储备来保证安全生产。
档案管理是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流动人员的档案管理,受到流动人员自身特征的影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难度较大,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流动人员数量迅速增加,导致档案管理难度在不断增大,下面就来分析一下当前形势下我国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新形势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多头管理问题突出
受到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诸多部门都有档案保管职能,不论是省市的人才交流机构还是各级职业介绍机构,乃至社保部门都有这一权限,同时社会中介组织、行业机构所办的人才交流机构、职业介绍都可以管理流动人员档案,多头管理,毫无秩序,无法实现统一管理。
1.2流动人员对档案管理不够重视
很多流动人员都将档案找到可以存放的单位后便置之不理,而一些民营企业更是不在乎流动人员的档案在何处。一些流动人员认为档案在其找工作或求职中不够重要,而且这种情形还受到年纪影响,越年轻越不够重视档案,同时也反映出档案管理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国有企业中的种种管理制度同其他各类非公企业和自主创业人员档案在用途上的差异较大。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人事档案并无法准确判断人才的真实情况及准确客观背景,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与正规化趋向。
1.3部分档案的管理职能无法有效发挥
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中,对档案接收有一定限制,例如没有报到证或民办院校毕业生的档案接收问题等;其次是各省区彼此间转移档案时对转正定级的要求不同,由于当前我国个人托管的档案很多是在转递的时候才根据对方接收单位的要求办转正定级,那么现办、补办等问题各省区的处理标准不统一;最后是政策与收费方面,某些省份在毕业生毕业后的2年是免费的,但大多数省份仍然是收费的,是必须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的。可以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承担着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职能,通过加强流动人员档案管理来推动流动人才的管理,实现人才流动管理的规范化。
2.增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社会化服务水平的对策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求,要增强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服务水平,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势在必行。
2.1建立共识,推动发展
要想强化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必须要强化对流动人员认识档案转递过程的控制,受到当前我国流动人员特征的影响,而且各省所采取的标准不一,导致档案在转递过程中调节问题较难。对此,国家人力资源及社会保障部门必须要发挥主动作用,规范全国各省区间的档案转递的标准,通过强化人事档案流转过程的管理实现对档案管理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引导人才流动,体现出人事档案的价值。
2.2增强档案材料的收集、归档与鉴别的规范化
要想提高人事档案管理的的质量,关键是要做好档案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从材料的收集到后期的补充与归档,这些都将影响到归档的质量,对所收集的档案材料必须要按照规范检验其手续是否完备,核实其内容是否准确,精炼,仔细鉴别,确保所归档的产品是符合规定的,而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要及时返回,限期修改,确定准确后方可归档,而对那些不在归档范围内的材料要及时退还给相关单位,避免丢失与积压。
2.3受到地域影响较大
受到地域特征的影响,各地流动人员数量不等,情形不同,尤其受到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因此我国在进行流动人员管理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各地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2.4加强人口分类管理效率
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遵循我国的相关法律,不仅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进行管理,要遵循集中统一、归口管理的原则,所以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机构为县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当前我国档案多头管理问题较为严重,档案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各地、各部门服务水平差距较大,无法实行统一的规范标准,要想改善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工作效率,就要改善人口档案管理的效率,做好分类管理工作。
2.5做好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
一直以来,我国的档案工作的都被定义为服务型的工作,但其实该项工作涉及面较广,牵涉到很多机要部门,因此其保密工作同样重要,与一般的服务工作不同,该项工作的保密性较强,一般我国档案工作是被归类为机要部门,是自然形成的,很多材料都是单一性的,不可复制的,一旦丢失那么将无法修补,因此,做好人事档案的安全工作十分重要。所以,要想增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社会化水平就必须要在结构设置、人事安排、经费保障等环节做好相应的规范,从制度上、组织上对流动档案人事管理提供充分的保障。
2.6实现流动人员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目标
一直以来,我国人事档案都是由组织人事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从工作特性来看,是组织人事部门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仍然在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服务范畴内。因此,要想提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就要以解决流动人员的切身利益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流动人员的身份认证、档案工作调整等问题,同时要建议相关单位及时出台对流动人员档案的管理策略,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程序,做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的材料收集与管理问题,实现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法制化目标。
关键词:房地产行业;全面预算;问题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5-000-01
一、房地产行业全面预算定义分析
全面预算是新时代经济发展对房地产企业提出的管理要求,其操作的主线是依据企业内各部门的生产活动、经营活动的未来需要,将企业内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进行战略性的规划分配,并在一个预算期结束后,将各部门实际情况与预算额度相对比形成决算,以达到控制各部门成本、考核各部门业绩的效果,并最终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二、房地产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内容
房地产行业的全面预算由建设性预算、业务预算和财务预算三个大方面组成,其中建设性预算主要就房地产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具体项目的投入、固定资产购入和处置等投资业务进行长期的规划,稳定房地产企业的生产活动支出;业务预算涉及的是房地产企业前期为取得土地使用权所需的拆迁、补偿费用与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使用费用、中期的材料与人工等直接费用(建筑工程外包的企业,该预算较少)和跨越前中后期的销售活动产生的费用;财务预算是一种综合性的预算方式,基于企业现金流量,对建设性预算和业务预算进行统筹,并通过预计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报表进行综合预算。
三、房地产行业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一)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缺乏全局观
全面预算要求房地产企业将预算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编制预算报告和计划要服务于企业的预期目标,以实现战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各项资源的合理分配与管理,但现实中较多房地产企业的预算是各项目部或生产小组制定自身的需求预算,然后自下而上进行汇算,最终预算部门将所有基层预算进行统计汇算,形成企业的预算计划,这样的预算计划虽然充分满足了各部门需求,但对于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后期的绩效考核的价值极低,使得全面预算计划成为各基层部门预算计划的简单结合体,缺乏大局观,难以达到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预期效果。
(二)预算方案与市场实际相偏离
在真实的预算操作程序中,房地产企业大多选择将往期的预算计划进行小修小补,结合一下各基层部门的预算计划,便形成了一份关乎企业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生产经营预算计划。这样的计划缺乏对工程物资市场信息的采集和预期内物资价格走向的判断,也缺乏对未来行业变化的合理推测,反以历史的价值眼光判断未来的市场发展,极其不明智。一项没有调研,脱离实际的预算计划,会使房地产企业成本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将企业运营的资金链条拉得非常紧,一旦资金链断裂,企业将难以为继,丧失生存空间。
(三)全面预算考核机制不完善
部分房地产企业只认识到了预算计划的制定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作用,却忽视了预算的执行监控,缺乏相应的考核监管机制。没有健全的考核机制,各部门就没有预算意识,上层管理部门制定的预算规划也就难以贯彻,造成下属各基层部门无计划地支出,全面预算的计划书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四、对房地产行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相关建议
(一)全面预算应树立全局观念
房地产企业的支出和收入主要发生在基层部门的前期开发、中期建设和贯穿始终的销售工作中,而预算部门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调整,因为脱离了基层的具体环境,所以对预算的调整很可能不能满足基层部门的发展需求。改善这种情况的最根本办法就是自基层入手,将全面预算管理观念传达到每一个部门,使全企业一起参与到预算工作中去,这样一来,自下而上的汇总预算都是基于企业全局战略制定的,综合到一起制定的预算计划即使有微小的调整也不会对基层部门产生巨大的影响。只有每一个部门都为企业全局目标努力,制定的预算才能服务于企业的发展。
(二)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预算编制
预算工作是对企业未来发展进行规划,虽然有较大的主观性,但通过对客观实际的研究是可以对未来的相关事项进行合理预测的。以钢铁为例,作为建设的主要材料之一,其价格变动对房地产企业的影响十分重大。在当前环境下,钢铁行业低迷,且价格在未来几年中不会有较大的提升,那么房地产企业就应该缩减该部分预算,而不能盲目借鉴前几年的预算计划。几年前的预算计划时期正处于钢铁行业最繁荣的时期,二者价差较大,且房地产行业对钢铁的需求量巨大,细小的差价也能产生巨大的差额,盲目地将一笔如此巨大的金额进行不合理的预算支配,将严重影响房地产企业整体投入回报率,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建立健全全面预算工作考核奖惩机制
全面预算不仅仅指预算规划的制定,更为重要的是对预算规划的执行。预算计划应作为各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一项准则,在企业的预算期内,将各项支出收入的发生情况与预算指标相配比,将决策考核改为过程中考核,细化各项预算指标,根据实际发生情况与指标差异对部门绩效进行考核,制定预算工作考核制度,在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对预算计划执行度高的部门和个人进行奖励,反之则严惩。在个人和部门直接利益的诱导下,各部门才会更加关注预算工作的指标。只有这样,预算工作才能顺利在全企业开展,并得到企业全体员工的重视,实现房地产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目标。
五、结语
房地产行业目前正处于低潮期,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生产经营需要,依据市场的走势,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全面预算规划。找准企业的定位,通过合理的全面预算规划,提升企业竞争力,增强企业实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商住楼 消防安全 管理
1 引言
商住楼是指该楼的使用性质为商、住两用,商住楼一般底层(或数层)为商场、商店、商务,其余为住宅的综合性大楼。具有人员集中、可燃物较多、起火因素繁多、火灾蔓延迅速、人员疏散困难、火灾扑救难度大等火灾危险性。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发生商住楼特大火灾屡见不鲜,伤亡人数较大,直接财产损失巨大。2003年11月3日,衡阳市衡州大厦,使用功能为仓库、商场、住宅,因用火不慎造成20人死亡;2007年12月12日,温州市温富大厦,使用功能为商场、商铺、住宅,因电线短路,造成21人死亡;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728号商住楼,使用功能为商业办公、住宅,因违规电焊施工造成58人死亡,70人受伤等。这些惨痛的教训,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因此,商住楼的消防安全问题成为了全社会的新课题。笔者针对商住楼的消防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做了如下探讨。
2 商住楼的消防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商住楼建筑性质特殊,使用功能繁多等原因导致其在消防安全管理层面存在不容无视的漏洞与问题。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2.1 建筑防火设方面计存在缺陷
严格按照规范进行建筑防火设计是保障消防安全的源头工作。由于经济条件约束限制和执法程序的不合理性导致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部分地区为促进发展和片面性追求利益,在招商引资方面给予建筑工程项目随意通行。大量商住楼存在集设计、施工、营业同时进行现象,其建筑防火设计未经审验或审验不合格,从而遗留不容忽视的先天性火灾隐患。
2.2 建筑空间使用随意性严重
(1)许多经营单位和个人为扩展营业面积,擅自在商住楼内部添加隔层,增加物资储量,加大火灾荷载。(2)擅自拆除防火分隔设施和开设门窗洞口,导致防火分区面积严重超标;商业部分与住宅部分安全出口共用一个疏散楼梯间,未按建规要求未分开设置;在不增设必要的消防设施和防火分隔措施的情况下,违法设置员工集体宿舍,形成大量“三合一”建筑。(3)“住改商”现象大量出现,尤其是在住宅内违规改建茶房,洗脚城,旅馆等公众聚集场所的情况比较突出;违章进行装修施工,擅自拆除或遮挡消防设施设备,严重破坏系统正常运行。(4)违章搭建顶棚,连廊,夹层,占用防火间距,堵塞消防车道,增加了灭火救援难度;随意堵塞,锁闭设施通道和安全出口,严重阻碍人员安全疏散。(5)一些经营户违章用火、用电甚至违法冒险经营、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私拉乱接电线,未经穿管阻燃保护,导致电负荷增加。
2.3 产权及使用单位繁多
商住楼普遍存在产权分割,租赁,抵押,承包等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各产权及使用单位各自为政,消防安全管理无法真正落到实处。(1)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各业主,产权单位,使用单位和物业管理公司的消防安全职责不明确,没有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缺乏有效统一的管理,管理过程中往往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公共消防安全;(2)公共经费无保障:公用水电费,物业管理费以及设备维护保养费等公用经费投入得不到保障,各业主,产权单位,使用单位相互推诿,长期拖延;(3)日常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公用消防设施损坏失效、疏散楼梯间堆放杂物、疏散走道改做经营摊位、消防车道和扑救场地作为停车位、消防扑救面出租安装广告牌、消防控制室无人值班等。
3 消防安全管理措施
3.1 严格建审验收
严格消防监督审核和验收,是做好商住楼消防安全源头工作的重要举措。各地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消防法规和技术标准,认真履行审验工作职责。务必对商住楼的选址、设计、施工整个过程实施监督检查,确保无先天性火灾隐患。
3.2 加强职责管理
商住楼内各单位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在承包、租赁或委托经营等多方经济关系中,明确各方的消防安全职责、责任。建立健全消防安全组织,制定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逐级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和岗位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巡查检查制度。
3.3 落实各项消防安全制度
商住楼内各单位及消防安全管理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共同制定并公布执行各项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消防安全教育,培训;防火巡查,检查;安全疏散设施管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设施,器材维护管理;用火,用电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险物品和场所防火防爆;专职和义务消防队的组织管理;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燃气和电气设备的检查和管理;消防安全工作考评和奖惩等。
3.4 强化宣传教育意识
商住楼的消防安全管理,应在做好被动防范工作的基础上,加强消防宣传教育和培训。对全体人员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定期组织学习消防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每年以创办消防知识宣传栏、开展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人民群众的消防安全意识,各部门应针对岗位特点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培训。充分调动和发挥楼内业务人员,住户参与消防安全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切实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3.5 新型管理模式
商住楼可实行社区式消防安全管理模式,成立相应的社区委员会对整栋商住楼进行统一管理,并由物业单位负责具体实施。物业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商住楼消防安全制度和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建立健全各项消防业务档案,定期对商住楼进行消防安全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各单位和居民在物业管理单位的领导下开展消防安全工作,并积极配合物业管理单位开展的各项消防工作,形成群防群治,共同管理的新局面。
4 结语
为最大限度减少商住楼火灾事故及各类灾害的发生,必须要求:建筑设计单位严格按照规范合理进行建筑消防设计;各部门、各单位大力加强对商住楼的日常消防安全管理,坚持落实防火巡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加大监督力度,并侧重于商业营业厅的使用功能和安全疏散设施方面,督促业主积极落实消防安全制度,严格用火用电制度,从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南瓜;产量性状;灰色系统理论
南瓜具有独特的食疗和医疗价值,其营养成分充分而全面,近年来获得了“功能性蔬菜”的美誉。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资料统计,2004年全世界南瓜种植面积为1 492 089 hm2,总产量约为19 665 111 t。在全世界蔬菜作物产值中,南瓜居第9位,年销售额达40亿美元。中国是南瓜生产大国,栽培面积约303 505 hm2,仅次于印度,总产量为5 674 200 t,居世界第一。随着对南瓜营养成分及医疗保健作用的深入研究,优质高产南瓜品种的育种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物产量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实践中,分清各个因素对产量贡献的主次关系对于南瓜品种的选育有着重要意义。灰色系统理论以其实用性、有效性在多种作物品种的综合评判中得到了应用。笔者概述了灰色系统理论与灰色关联度分析及其在南瓜产量相关性状中的研究,以期为加快南瓜育种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1 灰色系统理论及灰色关联度分析
1.1 灰色系统理论
在控制论中,人们常常用颜色的深浅表示信息的明确程度,如艾什比(Ashby)就将内部信息未知的对象称为“黑箱”(Black Box)[1]。华中科技大学的邓聚龙教授[2]针对客观世界广泛存在的信息不完备的情况,借助人们所接受的用颜色的深浅表示信息的明确程度的思想,把信息完全明确的系统称为“白色系统”,信息完全不明确的系统称为“黑色系统”,并把部分信息明确,部分信息不明确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并创立了研究“灰色系统”运行行为和规律的“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 Theory)”。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是“部分信息己知,部分信息未知”的“贫信息”不确定系统。它通过对“部分”已知信息的生成、开发实现其对现实世界的确切描述和认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了一门新兴学科的结构体系。其主要的内容是以灰色朦胧集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以灰色关联空间为依托的分析体系,以灰色序列生成为基础的方法体系,以灰色模型(Grey Model)为核心的模型体系,以系统分析、建模、评估、预测、控制、决策、优化为主体的技术体系。灰色系统模型对实验观测数据及其分布并没有特殊的限制或要求,它作为一种简便、易学好用的新理论,具有宽广的应用领域。因此,在灰色系统理论取得重大理论进展的同时,许多学者同时开展了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在工业、农业、社会、经济、气象、水利、环境、生态等众多科学领域,成功地解决了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大量实际问题[1]。
1.2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原理
灰色关联分析是灰色系统处理和分析随机量的一种方法,也是从数据到数据的一种“映射”。它基于灰色系统的灰色过程,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主要研究动态过程,采用的是曲线几何形状分析比较的方法,认为几何形状越接近则变化发展态势越接近,关联度就越大。
灰色关联度不光考虑了比较数列在数值上对参考数列(主行为)的贡献程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它可以动态地看问题,从各比较数列的发展趋势上做比较,关联度越大,则说明该比较数列对参考数列的贡献越大[2]。
1.3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特征
1.3.1 总体性
关联度虽然是描述离散函数之间远近程度的度量,但它更强调的是若干个离散函数对一个离散函数远近的相对程度。也就是说,因素之间关联度数值的大小实际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比较各子序列对同一母序列来说关联度孰大孰小,即排出关联序。灰色关联的总体性突破了一般系统分析中常用的因素对比的框架,将各因素统一置于系统之中进行分析与比较。因此,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3.2 非对称性
在客观世界中,因素之间存在一定错综复杂的关系。在同一系统中,对于甲因素来说,乙因素与其关系最为紧密,但对乙因素来说,并不一定与甲因素最紧密。也就是说,甲对乙的关联度,并不代表乙对甲的关联度。非对称性较客观地反映了系统中因素之间真实的灰关系,所以,灰色关联分析较数理统计分析更前进了一步。
1.3.3 非唯一性
关联度与下列因子有关:子序列不同,则关联度不同;母序列不同,则关联度不同;数据多少不同,则关联度不同;原始数据处理方法不同,则关联度不同;分辨系数不同,则关联度不同。
1.3.4 有序性
灰色关联分析主要的研究对象是离散形式的系统状态变量,即时间序列。与相关性分析不同,这种离散函数中的各个数据之间不能两两交换,更不能颠倒时序,否则就会改变原序列的性质。
1.3.5 动态性
因素之间的灰色关联随着序列长度的不同而变化,即表明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各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也随着不断变化,如果这种变化是使比较序列的关联度增强,则表明关联度较大,如果是变弱则其关联度较小。
上述特征可以说明,灰色关联分析是一种客观的、有效的、实用的系统分析方法。
2 灰色系统理论在南瓜主要产量相关性状上的研究应用
由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有效性已在大豆、油菜、番茄、玉米、小麦和水稻等作物上证明,所以国内外学者也利用该理论对南瓜主要产量相关性状做了一些研究。Gopalakrishnan等[3]对18个不同基因型南瓜的一些数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主蔓长和平均单果质量对产量有最直接的影响;每株叶数和节间长度是主蔓长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果肉厚对单瓜质量有最直接的影响,二者之间呈最大正相关。
崔世茂等[4]以印度南瓜为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决定印度南瓜单株产量的主要性状是单瓜质量和单株结瓜数,在选育时,单瓜质量和单株结瓜数可作为选育高产品种的选择性状,但因两者之间为负相关,还要注意两者之间的相互综合协调;瓜肉厚对单株产量影响不大,主要通过单瓜质量而影响单株产量;瓜横径主要通过单瓜质量而影响单株产量;茎粗和瓜纵径对单株产量影响较小。对于籽用南瓜,提高产籽率是育种工作的重要目标。研究表明[5],对于印度南瓜,瓜横径和单瓜质量对单瓜产籽数有决定性的正向直接作用,在籽用南瓜丰产育种中,应以瓜横径和单瓜质量作为主要性状选择指标,同时注意瓜纵径的牵制作用。对于美洲南瓜,多粒型品种的单瓜产籽数与籽粒长、宽呈正相关,但与单瓜质量、瓜纵径、瓜横径、籽粒厚及千粒质量呈负相关;大粒型品种的千粒质量与单瓜质量、瓜纵径、瓜横径、籽粒长、籽粒宽呈正相关,其中与籽粒长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而与籽粒厚、单瓜产籽数呈负相关,多粒型、大粒型品种的综合性状与群体比较的结果为多粒型品种的综合性状优于群体,大粒型品种优于多粒型品种[6]。
杜占芬等[7]以4个西葫芦品系按半轮配设计获得的一代杂种为实验材料,分别对其12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单瓜质量与早期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叶长、叶宽、叶面积及果肉厚等性状均与单株产量存在密切相关关系,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其他各性状均与单株产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果纵径与果形指数、叶长与叶宽、叶宽与叶面积、叶长与叶面积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纵径与果横径呈显著负相关;果横径与果形指数呈显著正相关;各性状之间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西葫芦丰产性育种应在增加单果质量的基础上选择叶面积大、横径大、雌花节率高、果肉厚的品种。
向长萍等[8]研究表明,单株产量和单瓜质量是构成南瓜总产量的主要性状,而决定单株产量的主要性状是单株结瓜数、前期产量、第1 分枝节位和第1 雌花节位。张宏荣[9]研究表明,南瓜各农艺性状与总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产量、瓜外横径、瓜肉厚、瓜内腔横径、单株结瓜数、单瓜质量、老瓜含水量、嫩瓜含水量、茎粗、种子厚度、含糖量、第一雌花天数、可溶性固形物、早期产量。笔者[10]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20个中国南瓜品种产量相关性状的研究认为,以产量作为育种目标应着重从单株产量和单瓜质量,其次从瓜外横径、侧壁肉厚、雌首花节位等农艺性状进行选育。
但是,进一步对南瓜产量与其性状的灰色系统分析的研究与探讨是极其必要的。通过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找出较易识别的农艺性状代替难以检测的性状,从中得到对育种有价值和启发性的信息,透视南瓜各性状与目标性状的关系,明确各性状对南瓜目标性状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加快南瓜育种进程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陈建民.基于灰色理论的沥青混合料高温稳定性分析[D]. 长沙:湖南大学,2004:14.
[2] 邓聚龙.灰理论基础[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2-6.
[3] Gopalakrishnan T R, Gopalakrishnan P K, Peter K V. Variability, heritability and correlation among some polygenic characters in pumpkin[J].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1980,50(12):925-930.
[4] 崔世茂,陈源闽,薛河儒.印度南瓜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5,16(4):57-60.
[5] 崔世茂,陈源闽,薛河儒,等.印度南瓜单瓜产籽数与影响因素分析[J].华北农学报,1996,11(1):114-117.
[6] 陈源闽,崔世茂.西葫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5):16-17.
[7] 杜占芬,闫立英.西葫芦主要性状的相关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9):128-130.
[8] 向长萍,陈洪明,张宏荣.南瓜产量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蔬菜,2004(6):29-30.
【关键词】人力资源 理论基础 分析
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浏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国内外众多学者针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所做出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例如Devanna曾经提出过关于实施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比较完整的框架图。并且认为当一个企业其所处的外部环境,例如政治、经济以及文化,还有技术环境也是不断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就会对企业内部组织战略以及组织结构,还有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都会做出适度调整,并且将需要通过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整合,才能够让企业能够更加快速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生存和发展下去。同理,企业组织内部也是一样需要不断地进行战略调整以及组织结构调整,还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调整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构建出比较健全的以及完善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并且也才能够真正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此外,Martell以及Caroll也曾经对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进行了定义,二者都认为其实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主要的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如表1。其一是长期性;其二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还有战略规划二者有了全新的认识,并且认为二者之间的联系的非常紧密的;其三是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组织绩效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其四是直线主管在企业人力资源相关政策制定以及修改的过程当中都会参与进去。
通过对以上相关学者针对人力资源管理做出的研究,总结起来就是,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是以此来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战略之间的整体进程产生某种联系,并且尤为强调对于企业不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活动之间应该做到协调一致。对于企业而言,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和一般比较传统的常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不同的角色定位。
二、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资源基础观点。
历史使用时间比较长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理论就是在组织经济学还有战略管理相关阅读文献当中涉及比较多的资源基础观点。由于关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活动对于企业组织方面的绩效提升能够起到异性的影响作用,针对此方面,资源基础理论展开了解释。对于资源基础理论尤为强调企业组织所具有的竞争优势,这主要是由企业组织内部拥有的资源产生的,所有企业组织具有的资产以及能力,还有内部程序以及技能等方面都可以被企业组织进行控制,这种控制行为对于制定和实施组织策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都是有助于企业创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企业组织绩效方面的影响以及企业竞争优势方面重点体现出来的有利资源。
(二)人力资本观点。
Youndt etal研究创建的人力资本理论把组织内部的所有成员拥有的技能以及知识,还有能力等所有方面都认为是具有经济价值的,此外,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于提升人力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于提升人力资本方面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都会企业组织绩效方面的成绩发挥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可以看出,从这个研究实践可以证明,所有的活动和企业组织之间的绩效获得都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针对人力资本观点,不同的学者对于此观点的解释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例如Cascio曾经在其关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中曾经说过,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方面的观念通常需要用到比如训练以及甄选,还有薪资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些元素也基本上能够包含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基本内容。
(三)行为观点。
关于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研究理论还有一个比较常用到的观点理论,这个理论的基础来源是权变理论。行为观点理论认为组织内部的个人行为和与其发生行动关联的所有人,都能够获得预期的效果。例如SHRM认为行为观点理论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员工行为是构成企业组织战略还有组织绩效当中的变项,但是其实人力资源管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诱导以及控制员工的行为以及态度,对于不同的企业组织特性还有经营战略方面都会引发不同的行为需求以及态度,所以这种推论也被广泛应用到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当中。
三、总结
在战略管理兴起的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不同学者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是其核心观点是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对组织绩效非常重要。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理论基础提出不同的理论架构来解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如资源基础理论、人力资源理论、行为理论、一般系统理论以及交易与理论。
参考文献:
[1]加里・德斯勒 (Gary Dessler),刘昕.工商管理经典译丛: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