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19:5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法治文化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所谓的“拟态环境”,正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①在法治信息传播方面,各种大众传播媒介每天向公众传播大量的内容产品,无论这些内容是否与法治有直接关系,它们都在不知不觉中为公众构建了法治文化的拟态环境。公众即使不直接接触内容涉及的客观现实世界,通过对媒介构建的拟态环境的认知,也能对客观世界中存在的法治事件和法治人物进行主观认知与判断。因此,媒介构建的法治文化拟态环境一定程度地影响了公众的法治观念与法治行为。
媒介拟态环境对公众法治观念和行为的影响长期地积聚起来,便形成了对国家法治文化的影响。媒介为公众构建的拟态环境可以促使公民积极使用自己的各项权利,也可以促使公民崇尚他人的权力;可以促使公民形成“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观念,也可以促使公民继续保持“国家本位”的观念……媒介能否对现实法治文化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在于媒介为公众构建了一个怎样的法治文化拟态环境,如果构建的是一个健康的法治文化环境,公众就会具有积极的法治观念与行为;反之,则会危害国家的发展和公民基本权益的实现。
媒介构建法治文化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法治系统和媒介系统都一定程度地存在不稳定性、不完整性,因此媒介还不能有效地对法治信息进行选择、加工与传播,还不能针对社会和公众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构建健康的法治文化拟态环境。其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法治文化的不完整构建
构建法治文化拟态环境首先要弄清法治文化是什么,在社会中的表现方式是什么。当今绝大多数媒体都设有法治栏目,但大部分媒体都将注意力集中在案件报道、法律制度解读等普法、释法的层面上,对于现代法治观念的传播还处于严重缺失状态。现代法治观念的主要特征是唯法至上,强调法的正义价值和平等价值,强调法律的制定与执行要围绕公民利益来进行,而不是单纯地把它作为治理国家的工具。同时,我国媒体对法治文化的解读方式还不够成熟,大多采用解说、宣传、教育的传播方式,缺少一定的传播技巧,直接导致青少年、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在接受传播时有阅读障碍症、视听障碍症。
部分传播内容强化了公众对自身权利的淡漠以及对他人权力的崇拜
与西方国家公民根深蒂固的“天赋人权”的观念不同,我国社会中相当多的公民说不清自己的权利来自何方。更有甚者,会糊涂地认为自己的权利来自某些权威机构或个人。这与儒家文化长期的影响有关,也与社会上一些不公正现象有关,但某些时候,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无形间加剧了公众对自身权利的迷茫感。如对弱势群体的系列报道,报道基本由“事件本身+表扬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或者“事件本身+媒体帮助与协调”组成,忽略了事件的关键点:弱势人群在这个社会中与生俱来的权利哪儿去了,相关职能部门义不容辞地保护这些权利得以实现的措施是什么。这样的报道只会使弱势群体更加忽略自己的权利而加大对权威的崇拜。
媒体角色混乱,加重公众厌诉心理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谐,且现实生活中存在一些司法审判不公正、司法程序所需时间过长等现象,所以国人不同程度地具有厌诉心理和消极的法治情感。而媒体角色的混乱无疑加重了这种厌诉心理。这里的媒体角色混乱是指在社会系统中,媒体在担当信息传播者、舆论监督者之外,还担当起某些职能部门所应具有的社会管理者角色。媒体的这种多重身份往往使社会管理系统走向无序化,无形间为法治建设增加了难度。
追求眼球效应,拟态环境失真、失雅
为了制作能吸引受众眼球或能引起轰动效应的新闻,一些媒体从业人员完全漠视新闻工作者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制作传播虚假新闻、低俗新闻,为公众构建了一个失真、失雅的法治文化拟态环境。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包子”的报道无疑是一条能在社会中产生巨大轰动效应的“新闻”,报道的第二天北京的包子销售量锐减,公众谈“包子”色变。尽管此新闻已被证实为虚假新闻,但是由它构筑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拟态环境对公众所产生的恶劣影响却会长久存在。此外,一些法治节目过分娱乐化也使媒介构建的法治文化拟态环境丧失了最基础的严肃性。过分的明星炒作、重情节轻解读、隐晦的语言在提高视听率的同时,也丢失了内容传播最基本的意义。法治文化的传播并不反对娱乐化,但是娱乐化并不意味着低俗化,更不意味着功利化,它应在传播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在坚守住人文精神和伦理道德底线的基础上,为受众提供雅俗共赏、丰富多彩的法治内容。
媒介构建法治文化拟态环境的路径选择
为公众构建一个健康的媒介法治文化拟态环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媒体根据国家发展趋势,结合公众的实际接受情况,选择相关的传播路径。
树立公众法治信仰
法治社会是建立在社会公众都具有法治观念的基础上的,公众不仅要具有现代法治意识和价值观,而且要对法律充满信任和认同,因此,媒体作为引导舆论的主要工具,关键在于树立公众法治信仰。
以求是的态度,解读法治文化。媒体需要实事求是地对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目前我国法治文化的进展情况以及优秀法治文化的内涵对公众予以解读,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差距。在解读中找出差距,在差距中寻求建设的路径。其中最重要的解读部分是对法的正义价值和对权利本位的解读,其中包括民主、自由、公平、平等、效率等法治文化价值元素和权利意识、主体意识、契约意识等法治理念。媒体切忌以说教的口吻和讲授的方式予以解读,应采用讨论、案例、故事、比较等多种传播方式与公众进行互动。同时,媒体应欢迎法学家走进媒体,面对公众,与其他法学家、公众一起进行法学理论的探讨与研究。鼓励不同的法学观点,为公众展现学术争鸣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公众构建一个现实与理论、精英与大众互动前进的法治文化拟态环境。
构建法律至上的拟态环境。在具有基本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媒体需要为公众构建一个守法、尚法的拟态环境。目前大多数媒体通过对法治案例的传播,已为公众构建了一个自觉守法、绝不违法的拟态环境,但这还远远不够。公众守法的动机源自对法律的畏惧而非内心的崇尚,很多公众还不能心甘情愿地相信法治、接受法治,而更愿意放弃自己的权利、听从权威的安排。面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媒体要继续加大对法治的解读力度,另一方面,开辟专门的互动法治栏目,通过访谈、案例、模拟等形式与公众进行深层次互动。
构建用法、维法的拟态环境。在知法、守法、尚法的基础上,媒体需要为公众构建运用法律、维护法律的拟态环境,把公众对法的崇敬转变为实际行动。对法治的信仰也只有转化成为实际行动才有价值。媒体可采用活动传播的方式,定期在不同的地点举办法治主题的活动。
批判地继承优秀法文化
情与法、道德与法,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像一对孪生兄弟,彼此不分。鉴于这种情况,媒体需要审慎地对待中国传统法文化,对于法与情、法与道德积极的一面,即我国史上法律的制定与执行往往注重人文关怀、讲求人与环境的和谐、提倡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交往、注重通过情对人进行教化,媒体要大力宣传;而对于其消极的一面,即重情轻法、取情舍法、以情改法等情况,媒体在传播时要尽量做现代化的法治解读,强调法与情的辩证关系。同时,媒体要构建以法为主、道德为辅的拟态环境。媒体总编室需合理规划道德类节目与法治类节目的数量比例、内容关联等关系,道德建设一定以法治建设为基础,并以促进与完善法治建设为目标。像父母合谋杀死不孝子、婚外情中的爱情等涉及法律与伦理道德的案例,法治类栏目与道德类栏目可以从法治与道德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解读,并有机互动。但就目前各级媒体对这两类节目的规划来看,往往各自独立,缺少有机的联系与互动。
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感
媒介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和部分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是导致媒介构建法治文化拟态环境不够成功的两个主要因素,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媒体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媒体整体社会责任感。
媒体需要对从业者进行岗前培训和定期工作培训。岗前培训需要培养从业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进行法治理论的系统讲授,为其日后制作专业法治节目奠定理论基础;定期工作培训需要结合媒体工作情况和法治建设的建站情况,强化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理论知识,明确一定时期的法治舆论导向,制定有的放矢的传播计划。
作为社会舆论的引导者,媒体需要着眼于社会长远利益,制定长期的法治文化传播战略,同时社会各系统需要建立健全对媒体的监管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体在传播法治文化方面需要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同时将创新与社会责任融为一体,本着为子孙后代和民族负责的精神为公众构建一个健康的法治文化拟态环境。
注释:
①李普曼著、林姗译:《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89页。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邮政局关于全面加强法治邮政建设的意见》和省邮政管理局党组、市委市政府相关决策精神,进一步明确全市法治邮政建设的思路及措施,扎实稳步推进全市法治邮政建设,全面推进全市邮政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制定以下方案。
一、全市法治邮政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全市法治邮政建设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法治邮政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具体任务,以建成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邮政业为出发点,坚持依法治邮,坚持驱动创新,切实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理有邮政行业的能力,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加快推进全市法治邮政建设进程,使法治邮政建设为普惠邮政、智慧邮政、安全邮政、诚信邮政、绿色邮政提供有力的制度动力和根本保障。
总体目标:在遵循全面加强法治邮政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力争把市邮政管理局建设成依法、公正、高效、廉洁、开放、文明、特色的政府机关,打造一支严格执法、文明服务、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邮政行政执法队伍,努力提升邮政企业、快递企业、邮政用具用品生产企业的依法经营能力,营造全市邮政行业及其从业人员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全面树立全市邮政行业形象,全面提升邮政行业的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推进全市邮政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全市法治邮政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落实,增强行业法治观念
一是丰富宣传载体。充分利用门户网站、微信平台、飞信平台等多种媒介、多种形式加强邮政行业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宣传和普及,通过定期组织法律法规知识竞赛、"每月十问"等主题教育活动和法治宣传日、世界邮政日等重大节会的宣传活动,不断增强宣传效果。二是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督促引导企业加入QQ群、飞信群,关注门户网站和公众微信号,不断丰富充实宣传内容,建立法律宣传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力量和宣传经费的保障和投入。三是提高企业参与程度,督促企业主体落实教育培训制度,加强企业对岗前培训、安全教育培训、法律法规培训、业务技能培训的抽查检查力度,督促企业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引导企业参与普法宣传,不断增强企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意识。四是强化督促落实。加大对企业违法行为的行政执法力度,加强行政处罚案件和执法案例在全市邮政行业范围内的通报,督促企业落实邮政行业法律法规,梳理依法经营的法治理念。
(二)加强行业法治文化建设,丰富法治邮政建设内涵
一是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六五普法、依法治邮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着力构建知识普及、观念引导、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宣传教育体系,把普及法律知识与培育法制观念、提升法律素养结合起来,引导群众依法反映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二是丰富法治文化建设内涵和载体,与行业发展融合,与文化建设融合,与生产生活融合,建设邮政行业文化宣传墙、宣传长廊、宣传专栏和广告橱窗、宣传牌等法治文化阵地;发挥现代传媒作用,创设报刊、电视、广播网站法治专栏,制作法治台历、挂图、书签、桌牌、纸杯和邮政用品用具等宣传品,有效传播法治文化。三是积极发挥邮政行业法治文化委员会的作用,引导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践行法治文化理念。
(三)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升依法治邮能力
一是加快部门职能转变。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基本要求,努力由管制部门向服务部门、权利部门向责任部门、全能部门向有限部门的转变。二是增强依法行政能力。加强执法队伍的培训和学习,不断丰富综合知识储备,不断熟悉行政管理业务,不断熟练行政执法技巧,积极组织开展执法演练和经验交流活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不断提升执法队伍专业水平。三是加强队伍作风建设,认真开展作风建设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日常管理,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执法人员遵纪守法、拒腐防变能力。
(四)加强邮政行政执法工作,巩固法治邮政建设成效
一是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未经许可经营、安全隐患较多、法律意识淡薄违法性质恶劣等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对经营管理混乱、群众反映强烈、服务质量差、影响行业情况、令不行禁不止等行为坚决予以整顿。二是规范权力运行,逐步完善执法程序,细化执法流程,明确执法环节和步骤,严格执法行为,不断提高邮政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三是提高执法信息化水平,及时公开专项检查内容、行政处罚案件、后续督查落实等信息,在门户网站公布监督部门联系方式及举报违法行为渠道,做到执法检查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公开。四是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严格确定、细化各执法人员执法责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五是建立行政执法案卷中有关监督检查记录、证据材料、执法文书应当立卷归档工作。
(五)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完善法治邮政监督机制
一是完善政府监管体系,接受省邮政管理局和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及时纠正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与公安、国安、安监、工商、统计等部门建立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邮政行业工作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二是完善行业自律体系,充分发挥定西市邮政行业法治文化委员会、电商快递物流协会的规范引导作用,不断提升邮政行业与电子商务业、农牧业、制造业、文化旅游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业的融合发展能力。三是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积极发挥邮政特邀监督员的社会监督作用;拓宽群众监督渠道,发挥报刊、杂志、网站和电台等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六)加强行业文明建设,树立邮政行业法治形象
一是把法治邮政建设同创建文明行业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邮政行业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邮政普遍服务标准、快递服务国家标准,提供优质的邮政服务和快递服务。二是把法治邮政建设同创建文明单位结合起来,用心监督管理,精心服务支撑,尽心提升发展。三是把法治邮政建设同创建文明企业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完善企业运行机制,严格执行邮政法律法规和服务标准,提高企业依法经营的管理水平。四是把法治有阵建设同开展"最美快递员"、"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等系列活动结合起来,以文明带法治,以法治促文明,不断加强从业人员对邮政行业法治邮政建设的理性认识,逐步完成从学法、尊法到守法、用法的转变,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治理念。四要促进从业人员对邮政行业法律法规所蕴含的秩序、公平、权利、义务从内心深处认同、信服、尊重和崇敬,形成对法治邮政的信赖感,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法治信仰。
三、全市法治邮政建设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全市邮政行业法治文化委员会负责全市法治邮政建设的工作部署、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邮政用品用具生产企业要成立企业法治邮政建设领导小组,由企业第一责任人亲自抓、负总责,认真组织法治邮政建设工作的实施,全面推动法治邮政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部门联动
建立市邮政管理局与各邮政企业、快递企业、邮政用品用具生产企业之间的联动建设机制,根据法治邮政建设工作相关内容,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发动邮政从业人员投入到法治邮政建设的实践中;建立市邮政管理局与公安、国安、安监、工商、统计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执法机制,及时解决法治邮政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法治邮政建设水平的目的。
(三)加强评估考核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严格的考核机制,将本实施方案中的主要内容作为评量法治邮政建设的具体标准,准确评估法治邮政建设工作的进展。做到既要扩大活动的覆盖面、受教育面,又不影响企业正常的业务经营秩序,以适应法治邮政建设发展要求。
(四)加强奖励惩治
表彰奖励,表彰奖励、树立宣传在法治邮政建设工作中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企业,在开展的"青年文明号"、"青年岗位能手"、"工人先锋号"、"巾帼文明岗"等活动评选时,充分参考各企业法治邮政建设工作的开展程度,并予以优先考虑获得荣誉称号,并对法治邮政建设工作开展不力的企业予以通报批评,对存在违法行为的坚决予以查处。
一、做好“五五”普法总结表彰和“六五”普法启动工作
(一)制定“六五”普法规划,更好地发挥法制宣传教育在法治建设进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各科室、综合技术服务中心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部门的“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普法工作任务,加强普法职能建设,推动普法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做好“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表彰工作,激励普法工作者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普法工作。开好“五五”普法总结暨“六五”普法动员会议,总结“五五”普法工作成绩,表彰先进单位和个人,激发普法工作者和全局做好普法工作、开展普法活动的积极性。
(三)做好“六五”普法各项保障工作。以“六五”规划启动为契机,着力解决好普法工作的保障问题,在局内的机构设置、人员编制、经费保障等方面上一个新台阶,并强化普法措施,健全各项制度,为“六五”普法规划实施奠定坚实基础。
(四)广泛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动员。要在社会各层面进行深入有效的动员,开展好“六五”普法宣讲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公众宣讲检验检疫“六五”普法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措施内容等。在开展普法宣传、增强法治观念的同时,进一步增进公众对检验检疫普法工作的了解和支持,吸引他们参与普法活动,为普法工作建言献策,吸收和培养普法骨干、普法志愿者等。通过宣讲活动建立良好的普法交流平台,为“六五”规划的实施开个好头。
二、围绕“法治质检”建设开展法制宣传与培训
(一)以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精神为主题开展法制宣传,不断增强全局人员依法行政意识,增强新进人员遵守法律规定、自觉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不断提升公民尊崇法律的意识,提高进出口企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的自律性,深入开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推进三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二)围绕落实“十二五”规划和“法治质检”建设这一主线,开展相关法制宣传。各职能部门要认真学习“十二五”规划,围绕落实规划确定的重点、难点工作对普法的要求,制定相关的普法工作规划和计划,并加以贯彻落实。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普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结合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做好检验检疫领域的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宣传;结合预防和减少纠纷,做好有关进出口企业的法律法规宣传等,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普法工作中更多地感受到幸福。
三、深化“法律六进”,扎实推进普法依法治理
(一)继续抓好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学法这个龙头,带动其他普法对象的学法用法。今年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要以增强依法执政、执政为民意识为出发点,以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切实使各级领导干部掌握与检验检疫工作紧密相关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带头学法,依法执法。要以“六五”普法启动为契机,健全全局人员的法律教育培训制度,采取分级培训、短期轮训、法制讲座等方法,认真组织学习好各类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继续坚持公务员和事业人员年度学法考试及登记制度。第四季度将组织全局人员学法考试。
(二)以增强引导性、参与性和趣味性为重点,继续加强对新进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完善法制教育体系,进一步推进法制教育计划、培训、教材、课时的“四落实”,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三)抓好企业管理者的普法工作。继续扎实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以普法为基础,以化解矛盾纠纷为手段,以提供法律援助为切入点,主动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不和谐因素。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服务,针对影响企业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开展调研,及时发现影响发展和稳定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提供法律服务,及时提出有效对策和建议。注重宣传法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各项措施。从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有利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的高度出发,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巩固“3.15”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成果。突出依法维权、、依法办事这两个重点,加强法制宣传及新任干部的法律培训,树立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的理念,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组织法律工作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多类型地提供法制宣传服务,解决各种矛盾纠纷,提高进出口企业诚信守法经营和依法维权能力。
四、加强法治质检建设,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检
(一)继续深入推进法治质检建设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法治质检建设活动的具体落实措施,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检查考核,扎实推进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深入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部门创建活动,推进各职能部门结合自身特点依法履行检验检疫监管工作职责的深入落实。
五、不断创新宣传方式方法,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普及率和有效性
(一)在统筹利用集中上课、讲座、培训、知识竞赛、法制下企业等形式的同时,积极探索利用政务网站和“检企通”平台等开展普法,增强普法的趣味性、针对性。开办法制宣传栏,加强法制教育建设,努力扩大普法的覆盖面。
(二)以法治质检文化为载体开展普法。深入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和培训计划,将法制宣传教育与职工文化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渗透宣传法治质检精神,自觉将法治文化建设融入大质检文化建设。丰富法治文化活动载体和形式,树立一到两个法治文化普法品牌,经常深入企业、乡村开展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文化活动。
一、立脚服务文广事业发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一)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注重法制教育与干部职工意识教育相结合,引导干部职工牢固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形成崇尚遵守宪法、贯彻维护宪法、自觉学法用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加强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加大文化体育、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知识产权、生产安全等方面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促进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生产经营和管理,推动文化娱乐、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市场平衡较快发展。通过举办法制讲座、送法进企业、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行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经营水平。
(三)突出宣传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深入开展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推进三项工作深入开展。增强公民法法律意识,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依法表达利益诉求,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促进严格、公正、文明、廉洁执法和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深化法治创建活动,全面提高社会法治管理水平
(一)坚持法制宣传与法治实践结合,进一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法治城市创建活动的意见》,进一步深化法治机关(单位)创建工作,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深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促进管理创新,提高法治化管理水平。
(二)坚持抓基层打基础,夯实法治城市细胞工程。大力推进“诚信守法企业”、“法治单位”系列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崇尚法治、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
三、深化“法律六进”活动,抓好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
总结“法律六进”的好经验,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指导意见,针对不同对象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全民普法的深入开展。
四、加强普法队伍和阵地建设,创新法制宣传的方式方法,增强普法依法治理的实效
(一)充实普法骨干队伍,加强法制文艺队伍、执法队伍的培训和建设,通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着力提高普法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群众性文化活动相结合,引导各类文化团体参与法治文化建设,着力建设法治文化传播平台,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引导力和感染力。弘扬法治文化,加大法制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力度。认真组织我市业余作者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法制文艺作品,认真组织形式多样的法制文艺演出活动,引导公民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律价值取向和法律行为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教师是社会上特殊而崇高的职业群体,是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和凝聚、传播社会文化的中坚力量,理当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楷模。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客观需要;既是大力推进依法治校、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和教师职业行为的时代需要,又是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内在需要。
一、提高教师法治素养是落实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必然要求。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工作要求,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核心内容有三,即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些规定和要求必须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融入或渗透到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最终要切实落实到教师身上,落实到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神圣职责在于:既教书又育人。其中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重要职责,但更为重要的职责是以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名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终身难忘的教师,往往是在课堂的学科教学中和日常学生管理中善于挖掘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并向学生传播的教师,往往是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让学生对教师印象深刻、终身难忘的,不仅是教师传授的知识,更是教师的育人作为,即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适时进行的思想品质、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法律精神教育。最好的育人方式恰恰是寓于学科教学或知识传授之中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学术魅力,内在地包含着育人魅力,内在地包含着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法律精神。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师是不称职的。目前,还有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育人不是自己的份内事,只是德育课教师的事,自己只管教好书就行了。这是不称职的表现,也是不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现。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的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由此可见,所有教师都有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法定职责,都应当把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渗透或寓于课堂学科教学、学生生活和学生管理之中。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下,在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新任务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并着力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普法工作;教师应当自觉学习相关的法治知识,充实调整知识结构,提升自身法治素养,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二、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依法治校的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提升教师的法治素养,同样要以制度作保障,同样要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训制度。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和教育部普法办《关于贯彻全国教育系“六五”普法规划进一步加强教师普法工作的通知》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做好教师法制教育、培训工作,把法律理念和知识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积极推动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增加法制教育课程,为教师普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进一步完善教师法律培训制度,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国培计划’课程体系中,明确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学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重要的和新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要实现全员培训”。这些规定的核心内容就是要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建立完善教师法治培养培训制度。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高度重视教师普法工作,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大力推进依法治校的高度,将教师普法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为新形势下提升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要在师范院校和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增加法制教育内容,将宪法教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列为师范教育必修或选修的内容,整体提升准教师的法治素养,为教师普法工作和为教师对学生实施公民教育、法制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要在教师准入即教师资格认定中,将申请教师资格者掌握相关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内容的情况,列为必要的测试或考核内容。四是要在教师的任职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和近两年启动实施的“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各种教师培训中,把法治知识、法律法规列为必要的培训内容,纳入培训课程体系,并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同时,鼓励各地推行或试行教师法治知识合格证制度,将教师是否取得此合格证作为认定教师资格和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和晋升的一项条件。五是要明确教师普法教育或法制培养培训的主要内容。教师要深刻理解和掌握“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的基本内涵,深刻理解和掌握“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基本原则;要全面学习和掌握宪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和精神,树立宪法意识、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要围绕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要求,学习和掌握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六是要加强教师全员培训,即对已经颁布施行的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重要教育法律法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组织教师切实熟悉和掌握教育法律法规的规范、精神和内容;对新颁布施行的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也要组织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三、着力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虽然经过20多年的普法教育,我国广大教师的法治意识有了普遍提高,法治素养也不断增强,但少数教师依法执教意识淡薄、个别教师侵害学生人身权利的违法犯罪现象仍时有发生,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加强对教师的普法教育,根本落脚点就是要提高教师依法执教、依法施教的意识和能力,进而促进依法治校,促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形成浓厚的学校法治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教师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要通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宪法、教育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律法规、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明确教师依法执教的法定依据,即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一要通过组织学习宪法及相关法律,使教师明确作为公民所拥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当履行的基本义务,切实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并认真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和正确行使公民权利。二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特别是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我国教师法集中规定了教师的权利、义务和职责。教师的法定权利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教师的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也有六项,分别可以简称为遵纪守法义务、教育教学义务、思想教育义务、尊重学生人格义务、保护学生权益义务、提高水平义务。此外,其他教育法律法规以及一些地方性教育法规,对教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也作出了一些明确规定,如有的地方性义务教育法规就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学生有偿补习活动,不得到校外社会办学机构有偿兼职兼课,不得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社会办学机构举办的补习活动。”在推进依法治校的过程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应当进一步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的法定权利、法定义务和法定职责,准确把握其内涵,并全面把握其他法律法规所作的禁止性规定,让教师充分行使法定权利,全面履行法定义务,自觉远离禁止性规定。同时,教师要认真学习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熟悉和掌握学生的法定权利和法定义务,熟悉和掌握学校、教师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以依法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三要通过分别组织学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使各级各类学校教师进一步明确自身的职业道德规范,深刻把握教师职业规范的内涵,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教师应当把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心中的法律,敬畏之、尊重之、恪守之、遵循之,为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四要通过组织学习教育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典型案例,明确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教师在履行职务的过程中,应当知法懂法守法,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规范,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得应当作为而不作为,更不得乱作为。教师应当熟悉和了解作为教师应当禁止的违法行为,以增强依法执教的意识和能力。常见的教师违法行为主要有:(1)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侮辱学生,主要表现为讽刺、侮辱、谩骂学生,致使学生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受到伤害;(3)侵犯学生财产权,主要表现为非法没收、罚款和乱收费等;(4)限制学生人身自由;(5)侵犯学生隐私权;(6)对学生进行非法搜查;(7)违法对学生进行负面宣传;(8)对学生进行害;(9)不作为或过失的失职行为,如对在校生未尽教育、管理、保护责任;(10)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权;(11)学术剽窃,等等。教师应当通过学法知法,准确把握自己的“权利边界”、“义务边界”、“职责边界”,摒弃一切违法行为。
四、着力加强法制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推进依法治校,进一步提高学校师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需要建立一支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队伍。高等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拥有的法学教师队伍,对师生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师范院校除了在师范生的课程体系中应当增加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的法治课程外,可以增设法制教育教学专业,为中小学实施法制教育提供师资力量。中小学校应当积极引进和培养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或者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学校对师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全国教育系统“六五”普法规划明确提出:“建立中小学法制课骨干教师、专任教师培训制度”,“对中小学负责开展法制教育的专职或者兼职教师,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本规划实施期间,要采取国家和地方分级培训的方式,保证每所中小学至少一名教师接受法制教育能力培训”。这就明确要求,各中小学要落实专门从事法制教育教学的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专职或兼职的法制课教师的培训,“六五”普法期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法制课教师接受过法制教育能力培训。此外,根据国家《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有机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为主”的规定和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中小学认真实施中小学学科教学渗透法制教育工作,并着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能力和水平。这既能提高教师的法治素养,解决中小学教师普法教育问题,又能充分发挥学校主阵地、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达到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增强法治意识、提升法治素养“双提升”的效果。
一、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加强宪法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利用“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的优势,组织开展好宪法集中宣传活动。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服务和保障民生,深入开展刑(民)诉法修正案、行政强制法、人民调解法、条例等重点法律法规宣传普及,引导公民通过合法途径表达利益诉求,维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矛盾化解,提高社会整体法律水平。
2、拓展“法律七进”活动。进一步健全“法律七进”活动工作机制,加强督促指导,根据全国、省、市普法办安排部署,组织开展“深化‘法律七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主题教育活动。开展“法律进乡村”、“法律进社区”活动,深化“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工作,命名表彰一批市级“民主法治村”,促进和谐村(社区)建设。开展“法律进机关”活动,提高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配合组织人事部门进一步强化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培训和考试力度。在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中全面推行签订“谁执法谁普法”责任状;开展“法律进学校”活动,推进法制副校长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提高在校学生法律素质;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企业依法诚信经营,按照“谁用工,谁负责”的要求,重点抓好务工人员的岗前培训及用工过程中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法律进单位”活动,促进各单位切实履行法制宣传教育义务,提高面向社会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动性。开展“法律进寺庙”活动,利用佛教集会日开展宣传教育,指导群众理性信教。镇普法依法治镇办将积极配合县依法治县办将会同相关主管部门适时召开“法律七进”活动现场会。
3、丰富普法形式手段。进一步创新法制宣传教育的形式,注重法治理念的传播、法律信仰的培育和法治文化的熏陶,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继续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电台、手机短信等载体开展法制宣传工作,探索依托网站、微博、QQ群等新媒介进一步扩大法制宣传覆盖面,把法律法规、法治建设资讯、热点社会问题法律解读和法治舆论引导等作为新兴媒体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最大限度地向广大网民提供法制宣传教育资讯,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增强法制宣传工作实效。结合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每两个月协调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一次主题法制宣传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法制宣传教育,切实使法律意识、法治理念融入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成为每个公民文化体系的一部分,成为全社会共同的自觉意识和追求。
4、打造特色法治文化。扎实推进法治文化园地建设,力争2014年底至少建成一个法治文化园地。进一步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工作,加大理论指导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实践的力度。根据地方特色,探索创作具有地域特色法治文化产品。
二、扎实推进依法治工作和法治创建工作
1、做好省“六五”普法中期督导和依法治省依法治县规划工作。2014年是“六五”普法的中期督导年,也是我省依法治省的确立年,省法宣办、依法治省办将组织对全省各地开展相关工作情况进行督办和检查。我镇要按照省、市、县的部署,结合实际认真做好自查自纠工作。各村、各单位要力求真实全面掌握本村、本单位“六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督促加以改进,确保以优异成绩迎接上级检查。
2、持续深化法治镇创建活动。按照全国普法办《关于开展法治城市、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进一步推进法治镇创建,明确创建目标,丰富创建内容。要扎实推进法治镇、法治单位、法治行业、法治村居(社区)创建活动,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经营、依法管理和服务社会的能力。要积极总结交流开展法治创建活动经验,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加大对法治创建典型经验的宣传,树立不同类型法治创建活动先进典型。
3、抓好依法治理“三大工程”。围绕依法治镇各项工作目标任务的落实,切实抓好依法治理“三大工程”。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努力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要健全行政权力透明运行机制、监督检查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执法质量,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高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依法治理的总体目标,加强专业法的学习,增强依法经营、依法管理、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观念和能力,逐步把本行业的各项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将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与村法治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增强村的法治意识和民主意识,在巩固、完善、提高的基础上,提升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普法依法治镇工作的组织保障
1、加强普法依法治镇工作领导。各村、各单位要加强对普法依法治镇工作的领导,把普法依法治镇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配齐配强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机构专兼职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和人动,及时补充完善工作领导机构、落实具体办事部门及人员。镇依法治镇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认真落实各自工作职责,确保各自职能部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
摘要凉山州国有投资公司致力于依法治企工作,按照“六加强”的工作要义,积极的推动企业的法制建设,强化领导责任,抓实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通过学习法律知识,建章立制,完善制度建设,让企业职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坚持依法合规经营,促进企业经营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依法治企学法守法合规经营法制教育文化促进管理发展
凉山州国有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凉山州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州属国有重点企业,是综合性投融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公司着力改革创新发展,按州委、州政府提出的“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开放发展,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质增效为中心”的要求,按照我州当前战略发展意图和州国资委的具体部署要求,努力做好改革创新发展的各项工作。
深化依法治企、夯实发展根基是州国司在依法治企中坚持的原则。围绕中心工作,抓好公司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是州国司经常抓、反复抓、长期抓的一项工作。国投人深知,搞好法制建设是推动公司发展的重要保障,对国有企业而言,“依法治企”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和兴企之本、强企之基。
一、增强领导责任,推动法制建设工作
州国司始终认为,要以法治思想构筑法制防线。在前进发展道路上,州国司认真结合开展“三严三实”教育活动,大力推进法制建设工作,强化经营管理,创新法制工作,狠抓执行落实,促进公司各项工作健康、协调、快速发展。
按照《公司依法治企工作实施方案》,州国司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工作,强化领导责任,成立了依法治企领导小组,建立和完善了党委领导、部门配合、全体员工参与的工作机制,把法制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
围绕如何推进法制建设工作,公司认真安排部署,结合“六五”普法,制定了工作计划,把法治建设、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公司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使法制建设工作做到了年初有安排、年中有落实、年末有总结。
二、抓实法律法规学习培训规划,让员工学法、知法、懂法、守法
怎样增强全体员工知法、懂法、守法意识?州国司将法制学习落到实处,坚持不懈的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通过法律培训,公司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有了一定的提高,法律素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州国司坚持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制度,加强了公司领导干部法律培训和中层管理干部的法律轮训;开展了纪检监察、财务审计、招投标管理等专业人员外出分类的法律培训,同时集中组织“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公司编制了《中央八项规定及系列配套文件学习资料摘编》做到人手一册。
为抓好公司法纪教育和警示教育,州国司做到了警钟长鸣,深入开展廉政教育、加强公司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廉洁从政和党纪国法教育,一方面树立正面典型宣传引导,弘扬正气;另一方面深刻剖析反面案例,以人为鉴,提高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开展警示教育活动,推动依法治企工作。
三、建章立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工作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企的基础,也是企业实行法治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州国司对法制工作、内控制度建设进行研究,按照依法律开展经营、依法律规范制度、依法律维护权利的原则,深入开展依法从严治企工作。根据公司制定《公司依法治企工作实施方案》,着重从强化风险防控等方面,完善了相关制度建设。结合公司在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重新梳理各项管理制度,编制了《公司内控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架构》,着重在公司决策程序、业务规范、监察审计、风险防控、纪检监察、财务管理等90项制度上,突出操作性、适用性、科学性,确保公司经营管理有章可循。
四、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增强法律风险意识
州国投人认识到:没有制度,工作搞不起来;有了制度不执行,工作同样也搞不好,制度只有在被执行的时候才能发挥作用。
大力开展“法治企业”创建活动,认真贯彻落实凉山州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国家监管和国有企业法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州国司围绕经营业务及社会普法教育重点,对照法律法规规定修订和完善公司各项内控制度,注重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法律意识,坚持做到依法合规经营。
在公司各种经营活动和实际工作中,对投融资业务、委托贷款等重大业务事项坚持进行法律风险评估,事前征询法律顾问意见,从法律层面进行把关,对可能涉及的法律规范和存在的法律风险进行分析审查,以确保公司的经营活动及重大工作事项符合法律规范。
五、加强法制文化建设,建立有效人力资源库
一、推进法律进机关
1.推进县级机关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荐法律工作者为机关担任法律顾问,建立法律顾问考评制度,加强对法律顾问的管理考核和业务培训。(牵头单位:公律股,责任单位:宣教股)
2.组建普法讲师团和法律人才库,为县级党委(党组)常委会、政府常务会、部门办公会会前学法和专题法制讲座、集中培训等提供师资。(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公律股,基层股)
3.组织开展法制培训,举行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法制股、基层股)
4.协助依法治县办加强对政务服务中心、群众接待中心等机关服务窗口人员的法制培训,完善服务大厅法制宣传设施,将机关服务窗口打造成普法示范窗口。(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法制股、宣教股)
5.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协助“依法治县办”推动机关在门户网站设置普法专栏,开设法制宣传微博、微信。(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法制股)
二、推进法律进学校
6.推荐司法所优秀干警担任全县各中小学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建立完善工作考核制度。(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基层股)
7.会同教育主管部门,编制完善中小学生普法教材,推动教材、师资、课时全面落实。(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基层股)
8.协助依法治县办在中小学校运用模拟法庭、法治演讲(征文)比赛、法治文艺演出等形式,开辟法制宣传教育第二课堂。在中小学校重点开展法律常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与特定职业岗位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基层股)
9.依托看守所建立1个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在学校设立1个法律图书室(角)、开辟1个法制宣传专栏。(牵头单位:办公室,责任单位:宣教股、基层股)
三、推进法律进乡村
10.大力推进乡村普法“六个一”工程。每个乡镇(街道)司法所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一个法律援助工作站、组建一支法制宣传队伍,每个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一个法制宣传栏,每个村民小组培养一名“法律明白人”,每户发放一张便民法律服务联系卡。(牵头单位:基层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宣教股、法律援助中心)
11.大力推进“法律服务进千村”活动。全县所有行政村(社区)建立法律顾问制度。组织10支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全县各个行政村(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每个小分队每年集中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指派律师及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完成办理指派的法律援助案件。(牵头单位:基层股,原区所在地的司法所,责任单位:办公室、法制股、法律援助中心)
12.按照属地管理和“谁用工谁培训”相结合的原则,利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春节集中返乡、外出劳务技能培训等时机,每年集中开展劳动合同、安全生产、依法维权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不少于2次。(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基层股)
13.各人民调解组织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件,组织广大村民旁听调解,结合调解案件,向村民宣传普及法律知识。(牵头单位:基层股、责任单位:各司法所)
14.组织农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牵头单位:基层股,责任单位:各司法所)
15.协助依法治县办在乡村利用农闲、赶集、节庆等时机开展法治文艺演出、放映法治电影、广播法治节目、发放普法读物和普法宣传用品。(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法律援助中心、办公室)
四、推进法律进社区
16.大力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每年向社区选派法律工作者担任法律顾问。组织法律服务小分队深入社区开展法律服务、法律援助、法制宣传。每个小分队每年集中开展活动不少于2次。(牵头单位:基层股,责任单位:公律股、各司法所、办公室、法制股)
17.加强社区青少年、下岗职工、流动人员等重点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亲情帮教大走访”,加强社区服刑人员法制教育和行为矫治,每年走访不少于4次。开展刑满释放人员法制宣传和就业技能培训,降低重新犯罪率。(牵头单位:社区矫正股,责任单位:各司法所、基层股、宣教股)
18.定期组织社区工作人员、居民楼栋长、社区居民代表集中学法,每年不少于2次。(牵头单位:基层股、责任单位:各司法所、办公室、宣教股)
19.启动建设1个法治文化景点。积极开展法治讲座、法治文艺演出等活动,向广大社区居民传递法治理念,传播法律知识。(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基层股)
五、推进法律进企业
20.加强企业法律顾问工作的指导,对法律工作者的再教育培训向企业内部法律顾问延伸。大力推进企业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在现有律师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年均增长20%。(牵头单位;公律股,责任单位:基层股、办公室)
21.组建法律服务宣讲团,每年深入重点企业开展10场法律宣讲活动,组织开展10场中小企业法律服务巡讲活动。集中为园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公律股)
22.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制度,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每年组织集中学习不少于2次。(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公律股)
23.大力倡导和推进企业法治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宣传橱窗、广播电视和局域网络等宣传功能,丰富企业法制宣传的内容和载体。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开展法治文化活动。(牵头单位:宣教股,责任单位:办公室)
六、推进法律进单位
24.推进各单位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推荐法律工作者为各单位担任法律顾问,建立法律顾问考评制度,加强对法律顾问的管理考核和业务培训。(牵头单位:公律股,责任单位:办公室、宣教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