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法律思维的重要性

法律思维的重要性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19: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法律思维的重要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法律思维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法学思维;培养方法

一、法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学科中法学思维

法律思维。从广义上来讲,法律思维是按照法律的逻辑来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主体包括法律职业从业者,如法官、检察官、执法人员、律师等,以及法学领域的专家学者。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运用法律时的思维,也应属于法律思维范畴。

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从哲学的抽象性、全局性来考虑问题,还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运用规则、讲究程序、重视证据、建立明确责、权、利的制度,将哲学抽象l生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法学的具体性、规则性、适用性结合起来。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不同于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

“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务于实践,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学思维,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法学知识来管理学生。如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是什么?学生和学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学校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又该承担哪些义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有的家长以为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把监护人该承担的义务转嫁给学校。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纠集其亲朋好友到学校大吵大闹。学校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往往选择私了,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权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学校应该用法治的思想来治理学校。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清楚,看学校这一方是否存在过错,该不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学校如此,企业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二、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加强法律思维的培养

1.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在以《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西方法哲学史纲要》或者《法哲学》,合同法等课程。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规定,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哲学思维和法学概论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培养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地思考人与人或集团与集团、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解决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2.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第2篇

关键词 依法治国 大学生 法治教育 重点内容

一、大学生法治教育现存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教育目标定位问题

在大学生法治教育中,高校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一些高校在教育中只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对法律意识的培养缺乏重视,一些学校对于高校教育理解上具有片面性,单纯认为提高就业率是学校高质教学的衡量标准,这都影响了法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法治观的教育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意义,远比书本知识影响更为深远。此外在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中,高校普遍会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科进行法律相关知识学习,但是由于此学科不是学生专业课,很多学生不重视课堂内容,经常有逃课现象出现。教师在课堂上教学内容也只是依靠教材,授课方式呆板单一,灌输式教学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高校的法治教育定位应该由法律知识传授转变为法律素养培养,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敬法。

(二)家庭法治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不但对子女有文化知识的传授义务,还对其道德品质、行为指导有规范和引导的责任。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处世、接人待物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造成家庭法治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首先,家长法律意识淡薄。中国的法治还处于一个不断上升和完善的阶段,很多家长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对孩子法律意识的建立也不重视,无法有目的地开展家庭法治教育活动。家庭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家庭氛围中缺乏法治文化氛围,孩子在家庭中就感受不到法律教育的熏陶,就会导致孩子家庭法治教育的缺失。

其次,家庭教育片面强调文化知识。应试教育模式下学生和家长一味地追求高分数,片面强调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很多家长没有对孩子展开家庭法治教育的意识,甚至很多家长认为这是学校的责任。

最后,思想观念局限性。很多家长虽然已经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但是本身对其不了解,无从帮助学生从精神层面和观念意识上培养法治思维,导致学生不懂法现象出现。

(三)国家法治宣传力度不够

国家在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中处于核心地位。国家应当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到国家法治的进步,享受到国家法治进步带来的益处,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亲切感,使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信念。

由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有很多需要完善和加强的地方,这样影响了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培养。在立法模式上,我国根据社会需求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方式,推行政府快速立法模式,这一模式解决了多个区域无法可依的现象,对于我国健全法律体系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民众在这种立法过程中参与度有限,很多法律实施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同时,由于我国立法人才稀缺,立法技术有限,很多法律出现“短命”现象;一些法律文献界限模糊,出现法律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给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带来困惑。

(四)社会的影响作用

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树立有深远影响,具有基础性作用。在社会群体意识和行为的指引下,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的树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法律氛围的影响会让大学生自觉规范言行,变被动遵守法律为主动遵守。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重点内容解析

(一)积极发挥国家对大学生法治观念建立的核心作用

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要求,是国家的基本方针策略。依法治国不但可以保证人民真正地当家做主,还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是推动社会文明建设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依法治国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更是不容忽视的力量。大学生法治观念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的开展,所以高校必须要重视法治教育。

首先,学校要充分发挥法律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依靠大课模式进行教学。但是由于定位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突出法治教育且授课模式呆板,难以达到预想效果。课堂教育是学生吸收知识的重要载体,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演示技术,运用多媒体等形式,结合案例分析,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增强生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实现法律常识的传授,进而达到使学生树立法治观的目的。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不能仅仅拘泥于课本,要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做到与时俱进,适时地调整课堂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课堂内容调整时,要注意教学内容要适应国家法律和法治社会的要求。

最后,高校要重视法律氛围的营造。大学生属于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在社会活动中在校园的时间最长,受学校氛围影响较大,这就要求学校在日常管理中要落实依法治校原则,通过思维意识构建、行为规范、情感陶冶、认知导向等方面进行校内法治氛围的营造,以实现环境对学生的积极影响作用。

(二)发挥家庭法治教育对大学生法治意识建立的作用

首先,家长要树立法治人格意识。随着教育的普及和改革的深化,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综合素质都得到了提高,但是往往会忽视法治意识树立的重要性。即使家长有法治意识,但是由于自身法律素养的限制,对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导致法治教育开展有心无力。针对这样的现象,家长首先要增加自身的法律知识储备,增加法律素养积累,通过观看法治节目、报纸、网页等更新法律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子女法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其次,要重视家长榜样的力量。大学生认知、意识、观念、思维都受到家庭影响较深,行为教育在成效上远比说教教育更明显。所以,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法律意识,只有家长身体力行地守法、信法、依法办事才能给大学生树立正面的积极的影响。

(三)加强国家法治建设,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首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工作要突出人民的主体地位,体现社会多数人的利益,从国家法律立法开始,要做到立法皆是良法,为大学生树立法治理念奠定坚实基础。为了保证立法的质量和人民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

其次,严格执法。只有保证法律在执行中的公平性才能便于法治氛围的建立,增加大学生的法律崇拜感。在法律执行中要保证权力运行在阳光下,加强司法工作的公开透明,给大学生产生积极的法律影响。

最后,遏制司法腐败。在执法过程中要注意遏制法律的腐败现象产生,一旦有司法腐败现象产生,在网络传播的作用下,其消极影响会久久挥散不去,进而影响大学生对法律的认同感和敬畏感。

第3篇

雅思作文考试看起来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好不沾边,一个是英文水平考试,一个是思政课。然而它们在思维的层面上存在某种连接,雅思作文考试可以给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雅思;写作;批判性思维

一、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及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批判性思维一词最早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年由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爱德华・格拉泽(Edward Glaser)在《批判性思维发展实验研究》一书中正式提出的。到二十世纪末,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教学在英语国家已经相当普遍,许多国家已经把批判性思维通过各种形式融入到大学教育中,在美国甚至已经渗透到小学教育中。“近些年来,各大学都将在强调批判性思维思维作为一种普通的技能在学科(如果不是所有学科的话也应该是绝大多数学科)中的中心地位。当今没有一所大学(至少在澳大利亚)不骄傲地宣称他的毕业生因为学位课程的原因而学习了批判性思维。此外,几乎没有一门课程不提供获得批判性思维技巧的机会。”①美国人甚至在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大量使用了批判性思维的基本问题,并且对这些技能的训练进行整体设计。②

许多西方国家,不仅在被人们认为是象牙塔的大学强调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就连私营企业的老板也希望员工具备能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澳大利亚工作、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在2000年关于雇主对大学生雇员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时,雇主们说“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把成功的求职者与失败的求职者区分开来……但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很少见。”③

近年来,批判性思维渐渐传入中国,尤其在英语和医学等领域应用和研究较多。在思政教学领域鲜有涉及。而事实上,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并不受制于具体学科。相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如果采用批判性思维,那么从学生上课参与度到上课效果都应该会有提升。更重要的是,用这种方法授课,可以改变过去注重记忆结论的状况,转而关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诚然,思维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授课过程中检验和巩固学生思维训练成果有多种办法,如课堂提问,课堂发言,5-10分钟的课堂讲演等等。但是,用写作的形式来提升批判性思维水平、检验和巩固批判性思维训练成果不失为一种有效而相对快捷的办法。

二、批判性思维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重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是什么?它要求师生具备哪些批判性思维气质与技巧?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critical 一词来源于希腊语kritikos,意为判断能力,与英文中 criterion(批评、判断、检验等的标准,准则,尺度)一词为同源词。由此可知,批判性思维是在一定评判标准之下做出判断的一种思维,而非单纯的批评与否定。理查德・保罗(Richard Paul)认为:“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分析和评价思维并改善之。”④格拉泽(Edward Glaser)提出:“批判性思维是态度、知识和技能的综合体,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必须有质疑的态度、逻辑推理知识以及分析、综合和评价的认知技能。”⑤

批判性思维需要思维主体具备一定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技巧。所谓批判性思维精神气质是指思维者所应当具备的品质。哲学家John Ennis 把这些品质归纳为三个方面:1.他关注信念的确实性和决定的正当性;2.诚实地代表被自己采纳意见的智力水平;3.关注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

(二)批判性思维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关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且大多数的判断为价值判断。由于个人价值观的差异,往往对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在一个文明宽容的社会中,价值观也常常是多元的。当然价值观的冲突也往往不可避免。上课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标准答案,而是寻求真理。那么如何寻找真理呢?到目前为止,批判性思维不失为一个好方法。答案的对错有时是暂时的,它会因时代或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而变化。然而遵循一种相对可靠的思维方法,或许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无论是进行学术的研究还是解决今后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起标准答案来往往更重要,因为无论在课堂里还是在课本中所教授的答案总是有限的,而实际生活和工作中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而且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面对问题常常更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于同一个问题,人们时常会存在两种完全不同的看法。到底何去何从?仅凭直觉下结论是不靠谱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直觉,如果不同看法的人聚在一起不得不做出一种选择的话,那么他们之间必须通过说理来解决问题,而非直觉。然而如何说理就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三、雅思作文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借鉴作用

(一)什么是雅思作文

雅思考试是针对非英语国家考生的一门英语水平考试。该考试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考察学生的英语能力。表面上看它是语言水平考试,但是实际上,单从写作的角度看(雅思作文有两篇作文构成,本文仅指第二篇作文),它反映出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有雅思培训机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中国学生的写作成绩普遍较低。许多老师和学生把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归结为英语水平问题,如词汇量不够大,缺乏词汇替换能力,语法错误多,句式单一等问题。但笔者在此问题上有不同看法。让我们先了解一下雅思第二篇作文的形式和评分要求。

它要求考生必须针对一个看法、论点或问题作答。“你将用40分钟时间来完成这个任务。写以下话题…… 给出你这样回答的原因,以及从你个人知识或经验的角度举出相关的例子。字数不得少于250字。”评估项目包括: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举例说明观点的能力、对比C据和意见的能力,以及针对观点、证据、论证进行评估与提出质疑的能力。此部分也将评估考生的文笔技巧。⑥

官方公布的雅思写作第二篇作文的评分标准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任务回应(Task Response);第二,写作的连贯性与一致性(Coherence and Cohesion);第三,词汇的多样性(Lexical Resource);第四,语法的多样性与准确性(Grammatical Range and Accuracy)。

④Richard Paul, The Miniature Guid to Concepts and Tools [M]. fourth edition.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2006.

⑤Glaser E.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41.

⑥ (2013) Cambridge IELTS 9 Authentic examination papers from Cambridge ESOL,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参考文献]

[1] Martin Davies. 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n critical thinking in higher education [J].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 Development Vol.30, No. 3, June 2011,P 255-260.

[2]李善良.怎优嘌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美国中小学教材考察报告[J]《教育科学研究》,2012(3).

[3]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 Employer satisfaction with graduate skills:research report [M]. ACT: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Training and Youth Affairs. 2000.

[4]Richard Paul, The Miniature Guid to Concepts and Tools [M]. fourth edition.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2006.

[5]Glaser E. An experi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1941.

第4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法律思维 培养 管理

企业文化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融合社会文化,而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一、企业文化的特点

每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纵观所有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有其共同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先进性。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管理水平的融合和总结,是企业最先进的产物。

2.无形性。企业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的,它代表了一种思想。

3.支撑性。优秀的企业文化不是拿来的,而是借鉴、舍取、实践、积累、创新而来的,需要靠企业的团队去实践和显现。

4.稳定与创新性。积极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不会朝令夕改。但是稳定是相对的,变革是绝对的,企业文化应不断完善和升华。

正是因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也需要辅之以管理。这就是企业文化管理学。企业文化管理首先包括制度管理,可以说企业的所有管理制度都与法律、法规息息相关,为使这些制度得到认真贯彻执行,那么有必要培养员工的法律意识,树立法律思维。法律思维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

二、法律思维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

1.法律思维以减少企业法律风险为价值取向。市场经济下,机遇与挑战共生,经营和风险并存。忽视法律风险的存在,单纯强调企业生产流通销售业务,其结果必然达不到企业预期管理目标。法律思维能够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的关系,将预警、揭示、识别、降低、化解企业风险视为作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取向。

2.法律思维以预防为主、救济为辅为基本原则。法律思维关注企业管理行为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警示企业对管理事务作出合理安排,预防事故发生。法律思维倡导和突出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为主、事后救济为辅的基本原则,强调前瞻性防控理念,防微杜渐,一旦出现无法预防事故后,引导企业迅速补救及妥善处理。

3.法律思维以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战略重点。法律思维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和流程优化,以法律思维帮助企业实现管理制度化,保证企业内部管理业务的有效性,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的矩阵结构、自上而下的驱动机制,法律思维始终视制度和规范的流程为企业管理战略重点。

三、法律思维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主要应用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将其中法理逻辑渗透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其应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规则性思维下恪守规范。法律思维是一种规则性思维,以法律规则为标准。规则性思维是以事实与规则认定为中心的思维活动,在判断行为和事件时,要求逻辑缜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规则性思维要求思维者注意规则的存在,帮助企业预设标准,并在处理问题时尽可能遵照已有规则,对管理冲突中各种利益关系理性判断。规则性思维发挥作用的另一情形是约束企业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层通过向员工传达稳定性、可预测性的规则,表达企业管理决策理念,通过规则性规范指引,增强员工对经营行为的预期,引导员工从事企业激励行为,避免禁止行为,这就意味着管理中首先要服从规则而不是听从情感,也意味着规则必须重复使用,不能轻易更改,以有利于企业管理长期有效机制的构建。

2.平衡性思维下倡导平等。法律思维是一种平衡性思维,集中由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内涵,诚信原则将各种利益维持在合理框架内,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维护平等和公正。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平衡各种矛盾与利益冲突,倡导平等,体现在管理上,即企业对员工的管理行为要信守诺言,这样的诚实守信不仅仅是企业管理行为对员工的单一义务,而是互动的原则,以平衡矛盾及倡导平等。管理上平等,意味着企业要为每一部门、每一员工搭建统一平台,提供平等竞争机会。

3.程序性思维下维护秩序 。法律思维是一种程序性思维,表明特定政治或社会组织为防止不可控制的混乱现象而确立某种适于生存与发展的有序形式的努力。现代企业管理中,程序性思维引导企业行为的有序状态,它对管理的启迪不仅在于手续、步骤上的要求,更触及管理的核心,因为任何程序相对于内容而言,无疑更具灵活和易变的特性。

4.基准性思维下果断决策。法律思维是一种基准性思维,以合法性思考为前提,注重事实,实事求是,以既定标准评判确定特定行为的合法与否。法律基准性思维评判结论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强调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追求最大、最佳的政治、经济、道德效果。基准性思维出发点是把握客观标准,将权利义务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通过权利义务关系分析,检索企业主体各项权利义务后,寻找连续的因果链条,再进行推理。复杂的企业管理环境中,抓企业管理中主要问题,通过因果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对企业管理中各种利益、请求、期待做出评价,依据因果逻辑选择最有说服力的理由,纲举目张的解决企业管理中的难题。

四、结论

在我国走向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企业需要提高学习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在实践中将法律思维贯彻于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逐渐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提高现代企业管理思维水平。

参考文献:

[1]葛洪义: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第5篇

关键词:法律英语;教学;法系不同;准确性;非对应性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260-02

法律英语是法学专业大学本科教学课程之一,是专业性的英语课程,其内容是法律与英语的结合。在法律英语教学中,由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不同的历史渊源、立法技术、法律术语、逻辑思维,法律英语翻译要求准确无误和大量中英文法律词语非对应性问题,使得法律英语教学难度大、效果不理想。如果我们在法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具备一些学习法律英语的意识,那么,学生就会掌握学习法律英语的要领,学好这门课程。因此,本文将探讨法律教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具备的几个法律英语学习意识。

一、法系不同的意识

大陆法系以罗马法为历史渊源,采用了罗马法的体系、概念和术语,一些基本法律采用系统的法典形式,重视法律的法典化和法律体系的严谨性、系统性。英美法系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普通法为基础,以判例法为主要标志,多采用单行法律的形式,不重视法律的系统性。在法律英语教学中,除英语语言学习本身存在的障碍外,两大法系在法律渊源、立法技术、法律分类、法律术语、法官权限、逻辑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为法律英语学习亦增添了不少障碍。法律英语是英美法系的语言,而学习者却是持有大陆法系思维的学生,因此,在法律英语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意识到两大法系在法律英语学习中的不同思维方式,学会两大法系思维的转换。

两大法系的差异表现在许多方面,下面以立法语言技术为例来说明两大法系存在的差异。

The owner of any vessel, aircraft or vehicle in or on which any prohibited article is imported shall retain possession of the prohibited article until-

(a) in the case where the import of the prohibited article is permitted subject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of a licence, there is produced to him a valid import licence issued under this Ordinance or under some other law in respect of the prohibited article; or

(b) in any other case, the Commissioner gives to the owner of the vessel, aircraft or vehicle written directions in respect of the removal or storage of the prohibited article.(Amended L.N.294 of 1982)

在这个立法用语中,该英美法条文译成中文为“任何船舶、飞机或车辆的所有人,如果在其船舶、飞机或车辆里或在其船舶、飞机或车辆上有进口的禁运品,那么就应当持有该禁运品,直至……”同样的内容,在大陆法系的立法语言中可能就表述为“运输禁止进口物品的运输工具所有人凭以下有效证件放行进口物品:……”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法系立法技术倾向于详细的列举:将运输工具详列,将运输工具运载禁运品的位置也详列,以防止有人钻法律空子;而大陆法系则是倾向于概括表述:不详列运输工具和运输禁运品的可能位置,只要经推理符合运输工具运输了禁运品即可。在英美法系的立法语言中,可见大量的“in or on”详细的立法语言描述,而大陆法系则多是概括表述。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法律语言的表述上两者各自的特色,需要在学习中领会和掌握。因此,在法律英语的教学中我们应培养学生树立两大法系不同的学习思维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英美法系的法律条文时使用英美法系的思维意识和方式。

二、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准确性意识

法律英语翻译涉及两大语言的转换,即从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或者说从原语(source language)转换为译语(target language)。法律条文严谨,语言使用考究,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时必须忠实于原文、原意,力求翻译准确、表述无误,不曲解或误解原语;可以说,准确性是法律英语翻译之最大要求。

在教学中,笔者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法律英语翻译的准确性意识有待于培养。下面本文以“Prohibited article”这个词组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准确性意识的重要性。

“Prohibited article” means any article-

(a) the import or export of which is prohibited under the provisions of this Ordinance;

第6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法律逻辑

逻辑学教育在西方高校中有着悠久的传统,我国学界在70年代末 “逻辑现代化”口号的倡导下逐渐把逻辑学教育重新纳入高校课程中。在目前军队院校向任职教育转型的过程中,特别是更多的关注实战化训练要求,在总结日常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法律教学中增加逻辑学专题有其必要性。

首先,近30年来,随着逻辑学科学术和教学实践的发展,我们的社会对逻辑学教育的认知正处于不断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但飞速膨胀的社会财富给人们带来普遍的浮躁情绪,使得身处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与改革的社会大众在面对诸如阶级固化、道德滑坡、贫富分化等等关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负效应的公共争论面前,让逻辑非理性情绪的社会风气占据了思想上风。使得不讲逻辑在某些时候变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表现,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很明显的给学员的思维方式带去了不利影响。

其次,部分军校没有将逻辑学作为通识教育基础课纳入教学体系,这和逻辑学当前在军校教育中的学科地位有关。但把逻辑学作为通识教育,来辅助或弥补军校专业化教育和职业化教育的不足却非常必要。因为,逻辑学的教学目标从认知转化的角度讲,是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对多领域专业技能和知识做出思维衔接,人格健全,行为得体的人,并使之通过主动地思维训练发展自身心智,拓宽认知视野,从而提高处理实际问题的思考力和判断力。

再次,就目前军校法律教学效果反馈来讲,学员在课堂案例分析、命题讨论和论文撰写过程中,大部分失误和漏洞都与逻辑混乱直接相关,常常表现为:对案例的通篇感知能力差,重点信息捕捉不全,语言表达含混不清,内心法律价值体系相互矛盾,对法律现象客观事实的认知采取双重标准等等。加上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词条搜索的便捷和随意获取的零散观点催生了大众的惰性,使得大众的逻辑能力普遍下降。而学员对从网络获取的信息又缺乏筛选与甄别,入学前也较少甚至尚未经过系统的思维训练,对碎片化知R与信息的分析和整合能力偏弱,使得逻辑思辨能力更是直线下降,直接影响着法律教学的效果和解决涉法问题的实践能力转化。

面对军校学员在法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逻辑问题,作者认为,在部分没有把逻辑学作为基础通识课的部队院校,在法律教学中安排相应的法律逻辑专题,用逻辑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法学领域的问题,能够提高军校法律教学的应用价值。因为法律逻辑本身就是交叉学科,能够通过两种不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完成学科价值优化和教学的实效性。把法律逻辑学专题引入法学教育的课堂,能够让逻辑学知识成为工具与基础,法学知识作为目标与载体,有助于学员在分析涉法问题和处理涉法事件时做到灵活自如、井然有序。

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设计法律逻辑专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军校教育向任职教育转型这个大背景来看,任职教育学员培训时间相对较短,比起生长干部学员四年的学习时间,为任职教育培训单独开设课时较长的逻辑学课程时间比较局促,学员短时间接受起来也比较吃力,容易导致学习热情不高,影响教学效果。在部队教育培训贴近实战化的要求下,从学员需要的更多的是可以直接完成能力转化或者易于能力转化的知识。所以淡化学科边界,将逻辑学内容分散进其他课程,实现与其他主干课程相辅相成的手段性作用是目前比较现实的教学设计。

第二,从以往教学反馈得到的经验和学员需求的角度来看,逻辑学的内涵与外延非常广,而学员在任职教育培训期间所需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更多涉及到的是数理逻辑和语言逻辑,而在法律教学中需要的更多的,首先是形式逻辑对法律的描述与解释,能够帮助学员科学的认识和理解法律法规本身和法律现象表征。其次是实质逻辑的辩证推理功能,能够帮助学员在发生实际涉法问题时综合分析现实状况,权衡利弊,作出正确的选择来解决和处理核心问题,达成自身诉求,让法律彰显出真正的实用价值,从而使学员获得课本教学外能力素质的发展。

第三,从军校法律教学效用的角度来看,开设法律课程本身,就并不单纯是对学员进行法律基础知识、法律运行规则、法律框架体系的讲解与传授,更多的是让学员具备在实战化训练和社会生活中,面对道德、法律、情理相交织的涉法涉诉问题的时候,有着更加沉着冷静的态度,更加细致缜密的思考,更加全面周到的解决途径。而法律逻辑能够在更深层次培养起学员的逻辑思辨力,使学员在与人沟通,是非判断,价值取舍的过程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毕竟,一个缺乏逻辑的人很难做出真正理性的判断与选择。

把法律逻辑专题设计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必须提高学员对法律逻辑思维作用的认识与认同,承认逻辑是人类文明的体现,而法律逻辑是具备实际效用的工具性思维。其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将法律逻辑融入案情介绍、案例分析、案件讨论等各个环节,力求让学员培养起把逻辑思辨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去。第三,以锻炼学员法律思维为主旨,同时帮助学员提升表达能力,加强批判性思维,避免人云亦云。另外,利用对法律逻辑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帮助学生寻求思维的自我突破。最后,鼓励学生通过进一步学习逻辑学的相关知识,获得在其他学科学习中新的思维体验和感受。

法律与法治是由理性构筑的逻辑体系,在军校法律教学中设计法律逻辑专题的意义在于培养学员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而期望学员能够将法律知识和逻辑思辨力更好地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第7篇

一、将法律教育渗透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开展普法教育。促进师生员工提高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自觉知法守法,遵守公共生活秩序,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指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对高中生进行法治教育的骨干学科,使学生感受法律的作用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未成年阶段是最佳的法律教育期,在这一阶段开展法律教育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正确地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健全政治心理。

二、中学法律教育的展开

中学法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未来公民的法律信仰和行动。法律教育分为知识、技能和价值三个层面,层层递进,最终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法律信仰、法律思考能力和法律行动能力。法律教育奠定法律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培养学生的法律视角、法律思考力和行动力,使学生最终形成参与社会法律事务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法律知识网络,法律教育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法律对于我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作用;2.阐释法律价值观,并培养学生法律态度和法律信念;3.在情境下运用法律技巧;4.领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我们的法律教育,是要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也要看到法律和学生之间是相互发生作用的。学生不仅要接受法律知识的灌输,同时需要反思法律的规定,通过反作用深刻理解法律。让法律成为学生思维和行为习惯的一部分,使每个公民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三、法律教育的方法

1.创设法律情境和营造氛围,把法律带入生活,提倡教师和学生或者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案例学习或角色扮演,是很好的创设情境的方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现实体验,触动学生内心的法律道德判断。教师也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走进“现场”,比如“模拟法庭”,就可以使学生受到法律的系统教育,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尊重法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看到日常生活的影子,看到法律的普遍适用,体会法律在实践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产生深刻的法律认同感,并形成稳定的法律思维和行为。

2.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判断,锻炼他们的法律思考力。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生活中法律实践的复杂性,但也要坚持以下的原则:首先要运用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法律教学中去;其次要让学生自由完整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们有自我思考选择的权利;再次他们可灵活地运用法律,知道法律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最后告诉学生法律实践是复杂的,法律学习是渗透在各学科当中的,可在校内也可在校外。我们要为学生搭建自由研讨法律的教育平台,可给出探讨课题,使学生通过探讨、思考、选择,获得自己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灵活应用掌握了所学的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逐渐在形成自己的法律思考力。

3.营造法律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法律行动力。对于学校,其教学管理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法律进行,公平、公正、透明。这样依法治校的氛围,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法律精神,清晰明确自身与学校之间的法律权利和义务。对于社会,政府部门、法院、检察院、警察机关、律所等常常是开放的。学校应组织学生通过参观、旁听、听证等方式了解我国法律的运作机制,巩固法律知识,增加法律认同感和尊重感,使法理精神深入学生的心中。

第8篇

【摘要】 目的:探索提高护士抢救配合能力的方法。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根据呼吸内科患者特点,常见的并发症,预设模拟病例[1],对科内护士进行模拟演练培训。结果:4次演练的4项指标呈持续改进态势。结论:急救模拟演练可提高护士的抢救配合能力,也可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关键词】 护士 急救模拟演练 抢救能力 体会

呼吸内科的收治对象主要为急、危、重的呼吸系统病人,年龄大,合并症多,病情危重,易并发各种严重的并发症,要提高抢救质量,满足病人的服务要求,就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为了提高神经内科护士的急救能力和救治水平,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呼吸内科结合本专科的实际情况,组织了每季度一次的医护配合的仿真模拟急救演练,(如大咯血,痰液堵塞,呼吸衰竭等),经过一年的培训与演练,护士的急救技能和综合能力显著提高。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呼吸内科所有护士共18人,年龄21~34岁,平均年龄27岁,本科学历5人,大专学历8人,中专学历5人,主管护师3人,护师8人,护士6人,辅助护士1人。

1.2 方法

1.2.1 成立模拟急救演练小组:由科室高年资护士任组长,将科室人员共分成4个小组,护士长制订计划,助理拟订急救方案和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护士长和助理组织实施。

1.2.2 模拟急救演练实施步骤:①学习讨论:急救方案确定后,组织全体护士学习、讨论与病例有关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②演习过程:由护士长主持演练,为体现仿真的特点,整个演习过程、项目、内容与临床抢救病例尽量保持一致,由模拟人扮演病人,在病房里进行,抢救护士通常为三人(分为A、B、C),护士A为第一到达现场者,在床边做紧急处理(如管理气道),护士B与医生一起到达现场,并遵医嘱用药,建立静脉通路,护士C负责抢救记录和外线联系。模拟演练过程中,未参与抢救的护士全部参与现场观摩,以增加临床经验并查找存在的问题。③分析总结:演练结束后,全体人员进行讨论分析、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进行评估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改进。

2 结果

4项指标4次演练达标情况见表1

3 体会

3.1 巩固加强了护士的理论知识根据制定的急救方案和病例,每次演练前复习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观察护理、急救流程、抢救药物相关知识、心肺复苏知识、呼吸囊的工作原理等。在演练结束后现场提问护士,根据回答给予评价,使护士明确了自身知识的薄弱处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3.2 提高了护士急救技术操作水平抢救工作是技术性很强的动手工作[2],要求准确、快速并且沉稳有效,模拟演练与实际情况相似,要求护士抢救技术达到熟练准确,多次的演练使护士克服了抢救时的紧张心理,使护士的抢救技能得到快速提高。

3.3 提高了护士之间的抢救配合能力临床抢救工作需要护士之间,医生护士之间密切地配合,合理地分工,这样才能赢得抢救时间,高效地完成抢救工作。模拟演练对抢救人员进行了合理的分工,每个人员职责明确。通过演练以后,护士之间的抢救配合能力明显提高。

3.4培养了护士在抢救工作中的预见性思维 抢救工作中的预见性思维包括正确评估病情的预见性思维、恰当应用抢救器材的预见性思维、合理使用抢救药物的预见性思维。[3]抢救工作中护士不能消极地等待医嘱,应与医生一起评估病情,及早地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建立起静脉通路,抽血,备好各种抢救器材,如预见病人需要用血管活性等特殊药物时,应事先备两条静脉通路。这样才能及时地为医生提供诊断依据、用药依据,为抢救赢得时机。

3.5 增强了护士的法律意识很多护士在抢救中专注于抢救病人,会忽视了抢救记录,没有及时书写抢救过程,法律意识薄弱。通过学习各类医疗纠纷的教训资料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护士明白及时进行抢救记录的重要性[4],同时强调抢救过程中医嘱核对、复述的重要性,讨论急救工作中存在的高风险因素,从而提高了护士的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毅,毕越英,张秀英。 综合护理急救技术分层模拟训练[J]。护理研究,2002,16(3):178-179。

[2]林瑛,吴爱球。模拟急救在急救技能训练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5B):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