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1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助力经济社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摘要:经济危机不是资本主义的独有产物,而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正常现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样有可能发生经济危机。本文就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从产业结构调整、市场规范化、金融体制改革及避免两极分化等措施着手,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关键词:经济危机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启示
一、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独特产物,消灭经济危机的必然途径是消除资本主义,根据来说,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发生的诱因有几下三点:
(一)竞争盲目性。恩格斯认为,工业化发展必然会出现竞争的自由化,而竞争总是与供求联系在一起的,并且供求从来就不是完全吻合的,供应相对于需求或者过多,或者过多。这种竞争的自由化对于供求无法准确把握,造成一定的竞争盲目性。
(二)以生产社会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在马克思看来,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这是导致资本得以不断扩张积累的根本内因。而资本的内部性质也决定市场经济无法在正确比例的基础上进行生产。当符合社会化生产的适当比例被打破,就很有可以引发经济危机。
(三)生产与消费二者的矛盾。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剥削使生产与消费二者的矛盾不断加剧,一是所有的资本家都把获得剩余价值当成最大追求,二是工人是消费品的最主要消费者。工人支付能力的有限性和生产的无限扩张同时存在就诱发了经济危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危机的内在联系
由于时代限制,马克思在论述中并没有涉及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如何进行管理的问题。当前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融合的现代社会,与马克思当初设想的社会状态已经完全不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很有可有诱发经济危机,因为,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危机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就需要进行一些分析。
(一)从社会生产的无序性与单个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之间的矛盾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一般市场经济存在共性,即企业最终目的是为了增加利润、追求财富,这样企业经营者在运营过程中考虑更多的是个体,而不是市场整体,就有可能导致市场供求失去平衡。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来看,虽然不能说我国的市场管理是无政府状态,但在许多行业重复建设现象不断,行业产品供求失衡、生产力与实际要求不符等现象依然存在,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都是引发经济危机的直接因素。
(二)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二者的矛盾来看。认为经济危机的发生是三方面因素导致的,分别是“劳动本身由于协作、分工以及劳动和自然科学的结合而组织成为社会的劳动”、 “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并“转化为社会的生产能力”及“世界市场的形成①”。然而,这三个因素是商品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的独有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三个因素仍然存在,并仍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发生。
(三)从有限的支付能力与无限的生产力扩张之间的矛盾看。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看,人民存款储蓄量不断提升、工业贷款需求量降低、生产力利用率低下、工人失业率攀升、就业率履创新高……虽然这一系列现象都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是买方市场,可是消费者力不足、消费力与生产力扩张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三、如何在马克思经济危机指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以思想为指导,以经济危机理论为依据,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深入指导和规划。
(一)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要在利用新科技开发新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带动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同时,在市场经济提倡转型跨越发展的今天,不应将建设的重心停留在原有的、无意义的重复建设,而在重点关注人才引进、设备更新和技术创新。
(二)加强市场管理,促进市场规范化。社会主义市场也会失灵,政府应该发挥其引导、规划和管理作用,在市场管理中,加强市场规则的建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化,营造公平交易、合理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还应该对市场本身无法提供的商品进行调剂分配,以解决民众的需求,弥补市场的缺陷。
(三)促进市场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这几年,西方国家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予以警醒。西方金融危机爆发的本质仍然是生产资料相对过剩,只是由于实物经济的相对萎缩与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以金融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主义市场已经越来越趋于国际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更是不断加快,这种情况在引入国外金融资金的同时,不可避免会将国外的金融风险也同时引入。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发展还不完善,金融机构管理刚刚起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仍有待规范,银行与政企之间的关系还没完全理顺,金融业体制改革问题重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际化大发展的背景下,加强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四)进行生产资料占有再分配调整,避免贫富分化严重。贫富分化加剧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严重问题,低收入者徘徊于低层次消费需求,高收入者消费需求极度饱和,这种情形使得社会消费格局进一步分化,使社会供求平衡被打破,两极矛盾不断激化。现在,基于市场内需不足的情况,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三农”问题,完善税收政策,进一步缩小两极分化现象,促进社会公平。这些举措不但对于巩固政权,提高政府公信力有着重要意义,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也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最后,我们需要指出一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可能发生的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危机是完全不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危机是由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不可因为经济危机的存在而完全忽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经济危机[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2]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3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关键词:各类海洋动物展示池,海洋动物暂养池,海洋表演场,观众席,海洋动物的运输,海洋动物的喂养,疏散宽度,疏散距离,人员分流。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t architecture design, this kind of public building fire safety evacuation problems, in the design of tourist routes,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equipment design.
Keywords: all kinds of sea animals show pool, temporary aquarium, Marine animals, Marine venues, auditorium, transportation, Marine animals, Marine animal feeding, evacuation width, travel distance, personnel dismissal.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设计的指导思想及设计原则:
本工程是烟台雨岱山渔人码头项目中一个集休闲、游乐、表演、科普功能的展览建筑,设计最大接待量为3000人次/日,设计中首先要做到功能合理的同时保证游客参观、游览的路线顺畅,疏散便捷,在设施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在立面造型上,采用仿真海生鹦鹉螺造型,体现出建筑的使用功能。本工程外轮廓以鹦鹉螺为原始形态雏形,立面采用宜思科金属屋面板。赋予简洁大方的具有极强感染力及艺术气息的现代风格,用现代、前卫的艺术观念重新悟读了这种古老的生物,传达当代人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反映了内部使用性质。硬性、抽象的处理手法使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以面向中央广场入口的西立面为主立面,采用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材料,银灰色金属面材及蓝色玻璃使整个造型强调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材质对比,构图完整,简洁明亮。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出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它将成为烟台雨岱山渔人码头项目中一道新景观。
二、工程概况:
该项目位于烟台市莱山区渔人码头项目内。本工程主体单层,局部二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主要是各类设备用房、鲸鲨蓄水池、重力过滤池、反冲回水池;二层主要是鲸鲨展示池、鲨鱼展示池、海龟展示池、坡道展示区、喂养通道、珊瑚展示池、表演动物暂养池、表演水池、观众席、演员办公区域及淋浴区、导游休息室、销售人员办公室、消控中心、商店、售票厅等;二层主要是科普区、咖啡休闲厅、鲸鲨运输通道、饲养员室等。整个鲸鲨馆表演场上空架有马道,鲸鲨展示池也被大型的罩栅笼罩。本工程地上耐火等级为二级,地下室耐火等级为一级。防火分区划分及安全疏散:地下一层分九个防火分区, 每个防火分区用防火墙分隔,相互开口相通的部位用防火卷帘或自闭式甲级防火门分隔。每个防火分区均有一个直接对外的防火楼梯间(上至一层直接通向室外),并向相邻的防火分区开设第二安全出口。地上部分分四个防火分区, 每个防火分区均有两个直接对外出口。设自动灭火设施,防火分区面积严格控制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范围内。
交通组织与设计
1、合理地进行交通流线的组织与设计对提高建筑的使用效率和改善整体建筑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本工程在设计中依据人车分流、客货分流的原则,西侧设有专用停车场,人流通过中央广场进入,出口设在南侧,避免人流交叉。货物入口设在北侧。
消防设计:建筑安全等级为二级,本建筑与周边建筑间距大于6米,建筑本身的出入口均分散布置,建筑四周设有消防环行车道,并且设有室外消防水泵结合器,补充消防水源。车道宽度均大于6.0米,本建筑均满足消防要求。
四、立面造型设计
本工程外轮廓以鹦鹉螺为原始形态雏形,立面采用宜思科金属屋面板。赋予简洁大方的具有极强感染力及艺术气息的现代风格,用现代、前卫的艺术观念重新悟读了这种古老的生物,传达当代人对海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并反映了内部使用性质。硬性、抽象的处理手法使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以面向中央广场入口的西立面为主立面,采用玻璃幕墙等现代建筑材料,银灰色金属面材及蓝色玻璃使整个造型强调虚实对比,色彩对比,材质对比,构图完整,简洁明亮。与周边建筑及环境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出建筑的整体性和稳定性。它将成为烟台雨岱山渔人码头项目中一道新景观。
五、设计体会:
此次施工图设计是本人第一次设计旅游功能建筑。立面效果方面,不光要考虑自身的立面美,还要考虑到本建筑立面对沿海大道风光的影响;建筑防火消防方面,本建筑是旅游建筑,人群多而集中,疏散宽度,疏散距离都严格符合规范要求;在功能划分方面,由于本建筑内饲养了很多海洋动物,每种动物对环境要求都不相同,所以各种设备用房,还有饲养员休息及饲养员喂养各种小动物的通道设置,都是要特殊考虑的;在旅游线路方面,为方便游客游览,室内的观赏路线也是精心设计的,满足线路不迂回,不相互干扰造成拥堵,还有表演场的位置设置充分考虑游客的观赏线路的方便,还有疏散的快捷;对市政贡献方面,考虑到夏天市民到海边游泳的方便,特面向大海方向,设计了供市民使用的淋浴间及卫生间。
参考文献:
(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3)《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4)《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1);
(5)《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6)《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关键词]商品生产;公有制;生产无政府状态;国家消亡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2-0060-02
1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的逻辑缺陷与实践危害
自20世纪90年代,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学领域里的主流认识。这种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社会分工日益发达和劳动仍然是谋生手段的历史条件下,个人的能力差别导致个人利益要求的差别;进而导致不同生产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能力和利益要求的差别;这种利益差别要求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产品交换必须是等价交换,即以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作为交换的标准,这种等价交换的唯一方式就是商品买卖。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缺陷,在实践上极其有害。
第一,这种理论忽视了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必然有一部分生产者的个人利益不能得到完全实现,甚至完全不能得到实现的事实。在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里,商品生产者“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收回成本,到底是否能卖出去”。一旦生产者的产品部不能卖出去,生产者的个人劳动便不能转化为丝毫的社会劳动,其个人物质利益要求得不到实现。这就意味着商品买卖只能直接实现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那一部分生产者的个人利益,在竞争中失败者的个人物质利益将被竞争中的优胜者所掠夺。因此,不同劳动能力的个人物质利益要求完全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保证每个生产者的产品都是社会所需要的、都能够卖出去,即整个社会的生产是有组织的。这说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由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实际上是个人利益的弱肉强食论。
第二,这种理论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产品经济理论”,歪曲为以个人劳动时间作为交换和分配标准的“鼓励懒汉”的理论。“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将商品买卖作为实现等价交换的唯一途径,是因为这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所阐述的“个人劳动不再经过迂回曲折的道路,而是直接作为总劳动的组成部分存在着”,就是直接以个人劳动时间作为交换和分配的价值标准,这就完全抹杀了因劳动能力不同所导致的个人利益要求的差别。这是对马克思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的严重歪曲。恩格斯讲得很明确:“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用迂回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理论,是强调每个人的个人劳动,总能包含有一定数量的社会劳动,而不是以个人劳动时间作为分配的依据。这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个人利益差别决定理论,是一种严重歪曲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
第三,这种理论是现实改革实践中要求全盘私有化的主要理论基础。当前关于如何深化和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激烈争论中,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人利益差别决定论,已经成为了私分国有经济、排除一切行政干预等论调的主要依据。这在实质上是要求从根本上改变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源于现实社会主义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论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但他们关于商品生产的起源的理论思想,为我们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提供了现成的理论钥匙。马克思在分析商品生产的起源时指出:“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他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也成为商品。”由此可以直接得出结论:在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的历史条件下,商品经济不可能在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范围内被消除;率先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无论其生产力水平发达与否,都不可能长期地独立或被孤立于世界市场之外。
因此,无论社会主义革命在多少国家取得了胜利,只要社会主义制度还是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首先是国家之间的产品交换只能以商品买卖的方式来实现,进而决定其国内的生产也必须是商品生产。否则,由于无论政府还是生产企业在不能确切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等的情况下,企图实现有计划的社会生产并消除商品生产,必然造成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我们由此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历史必然性根源于现实社会主义制度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方式,或者说是现实社会主义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国家或所有者的状况。由此还可以直接得出结论:
第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体制,不要求“全盘私有化”。商品经济不能在一个或几个国家里率先被消除,意味着即便是社会主义国家内部所有制结构是单一的公有制,生产企业也必须以商品生产者的身份存在,这直接表明私有制不是市场经济的唯一的所有制基础。我国当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在于适应生产力水平的不平衡结构,以及对外开放需要等。
第二,完善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否认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一方面,在企业之间的国际经贸往来,首先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来往,适当的行政干预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只有恰当的政府干预才能既保证公有制企业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又保证其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为主要生产目的。
现实中存在的国有企业凭借其行政垄断地位与民争利等问题,是行政性干预是否得当的问题。这一问题的实践要求是不断完善国家的宏观调控机制,不是取消政府的行政干预。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商品经济理论的历史一致性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完全的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设想,是以社会主义主义革命在全世界的胜利、阶级和国家的完全消亡为历史出发点或前提的,他们的理论设想不否认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强调“工人阶级不解放全人类,就不能解放自己”,他们从来没有认为他们关于阶级和国家的消亡、消除商品经济、完全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等的设想,能够在一个或几个国家的范围内首先实现。由此,我们赞同这样的看法: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预见是科学的逻辑结论,其历史出发点是工人阶级的解放;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完全有计划的社会生产的设想,是以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阶级和国家的完全消亡为历史前提的。现实社会主义是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形式的社会主义。正如关于国家和阶级消亡的理论,不否认无产阶级的历史必要性,他们关于国家消亡之后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生产形式的理论,根本不否认商品经济在以民族国家作为存在形式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历史必要性。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对立性质,依然存在于当前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要性,不否认商品经济将被完全的计划经济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商品经济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根本依据和理论逻辑是: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是商品生产固有的属性,这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与单个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要消灭经济危机,必须消除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以整个社会生产的完全的有组织、有计划性,代替企业自己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商品经济。赋予生产企业以一定的生产经营自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重要内容之一。这决定了当下我国的商品生产者,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等。这正是恩格斯所说的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近些年我国越来越多的生产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就是这种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具体表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存在着产能过剩现象和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并同样以经济危机等形式表现出其对生产资源的浪费,说明马克思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对立性质依然存在。对于这种对立性质,辩证唯物主义者应有认识是:事物之间的对立性质,不否认二者结合的可能性或必要性,只是表明旧事物必将为新事物所代替。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的对立性质,不否认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现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也不否认马克思和恩格斯所阐明的商品生产与社会主义对立性质的存在,更不否认市场经济将被更高级的计划经济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社会以国家作为存在形式历史条件下的必然的经济体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计划经济理论则是国家完全消亡之后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必然的经济体制。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首先,西方经济学是以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对象,把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当作一种先验的存在,研究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运行。它并不研究市场经济本身的制度性安排,而是把它当作研究的公理式前提。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现成的,而是正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这就意味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第一个基本任务就是要从理论上阐述清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究竟是什么,从而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提供目标模式。在这方面,西方经济学其实无能为力。
不仅如此,西方经济学对市场经济的研究还隐含着另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西方经济学所阐述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并不是市场经济制度一般,而是以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为一般基础的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如果我们把这样一个理论当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方法论,那实际上就是把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当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必然导致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虚置、否定。必须指出,随着西方经济学在理论经济学领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样的苗头已经显示出来。
因此,要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必须以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方法论为基本的理论工具。长期以来,流行于经济理论界的基本方法论是兼容论,即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兼容为前提,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兼容论有它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许多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弄清楚,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有待于转变。兼容论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方法论,与这种情形相适应,得出的结论也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从理论思维方面看,要从整体上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先研究其中的个体和细节。要把它们从与整体的历史的自然的联系中抽出来,从它们的特性、它们的特殊原因和结果等方面逐个地加以研究。这正是兼容论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兼容论终究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把市场机制看作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外生因素,在此前提下考察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与市场机制相结合。这一方法论存在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它把整个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人为地划分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两个板块,割裂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的有机的联系,最后的结果必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二,它在公有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具体方式方面没有提供客观根据,因而理论界涌现出众多的解释理论和设计方案,理论纷争极大,被形象地称之为“摸着石头过河”。第三,它把市场经济看做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并列的经济形态,从而产生了市场经济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兼容论的历史局限性就显示出来,并逐渐失去了对改革实践的理论指导意义。
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唯一适用的方法就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方法论。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因此,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客观的有机整体,它的运行、变化和发展就有一定的客观规律性。这就决定了研究的方法论只能是唯物主义的历史的整体方法论。这个方法论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地、批判地继承和发展的黑格尔辩证法。
黑格尔辩证法就是关于整体的方法论。但在黑格尔那里,辩证法是唯心的。因此,必须把它颠倒过来。合理的辩证法应该包含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即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抽象上升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是科学的研究过程,即在充分地占有研究材料的前提下,分析各个具体的经济范畴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从而发现具有决定意义的抽象的一般关系。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科学的理论综合过程,即在前一过程的基础上,从抽象的规定出发,在逻辑推演的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但这时的具体已经不是一个浑沌的表象,而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后,作为研究对象的整体就如同一个先验的结构展示在我们面前,而这就是思维掌握整体世界的特有的方式。
这样一种方法其实也就是历史的方法,不过摆脱了历史的形式以及起扰乱作用的偶然性。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那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这时,每一个要素可以在它完全成熟而具有典范形式的发展点上加以考察。
用方法论来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就是一个客观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经济形态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并作为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研究这个整体运行、变化和发展的规律,逻辑地把握和在思维中再现这个整体,就是理论工作者的任务。
从这一基本点出发,我们就不能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割裂开来,不能把它们视为两个相互对立的东西,不能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一种外在的结合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有机整体的两种内在规定性。在这个有机体内部,并没有一个独立于市场经济之外的抽象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也没有一个独立于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外的抽象的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理解要以市场经济为前提,因而社会主义公有制内含着市场经济;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同样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因而市场经济内含着社会主义公有制。两者相互决定、互为前提,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每个环节、每个范畴上都表现出来。
用方法论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要从社会主义公有制出发。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起点,因而也必须是思想和理论的起点。这并不是说存在着一个标准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而是说我们必须从现实中抽象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基本的规定性,把它们作为研究的既与前提与起点,并从这些抽象的前提出发,逻辑地发展出市场经济关系,而这些抽象的前提也就在逻辑的进程中获得更具体丰富的规定性。按照这样一种方法,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在的而不是外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岁月嬗替,光阴荏苒。当辞旧迎新的钟声再次回荡在耳边,当春播、夏种、秋收、冬储又经历了一次新的轮迁,当来自四面八方的祝福又一次温暖着你我的心田,我们重新站在2007年的起跑线上,又一次准备好了新的冲刺。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也是我省建设沿海社会经济强省的重要一年。在2006年省七届党代会上,白克明书记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而团结奋斗》工作报告中,全面分析了我省面临的三大历史机遇,他强调:这些难得的历史机遇为我省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发展的新跨越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前提条件。确定这个目标,是抓住机遇,顺应“环渤海”崛起的战略选择;是发挥优势,改变我省“东部区位、中部水平”状况的必然要求;是振奋精神,激发全省人民振兴河北巨大热情的迫切需要。这个目标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目标,不仅要求经济更快更好发展,而且要求社会更加和谐进步;不仅要求整体经济实力持续增强,而且要求人均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实现这个目标,是一个较长时期的奋斗过程,需要全省上下和各个地方共同努力。工业经济作为发展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主力军,在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抓住机遇,充分释放“两环”潜能,打造新的开放优势、产业优势,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做大做强我省主导产业,加快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省发改委副主任、经济运行局副主任郭大建。
记者:郭主任,您好!请您先谈谈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我们的优势是什么?
郭副主任:我们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钢铁、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医药、食品、纺织服装等七大主导产业为主、其他产业相互配套的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工业体系,为加快发展提供了条件。预计2006年全省入统工业可完成增加值3800亿元以上,同比增长约20%,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以上。其中,钢铁产量已多年全国第一,我省还是国内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年工业增加值超过200亿元;第二,现有产业布局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奠定了基础。环渤海的秦、唐、沧地区是我省工业发展比较迅速的地区,秦皇岛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建材、化工产业,唐山的钢铁、建材,沧州的石油化工和管道输送设备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这三个市的年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40%,沿海经济隆起带的产业雏形已基本形成;沿京广铁路的保、石、邢、邯四市是我省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地区,其汽车、能源设备、纺织、制药、钢铁、建材、石油化工和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较快,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44.3%;廊坊的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华为、中兴、京东方、新奥博为等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相继落户廊坊,为这一地区下一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家口、承德地区以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产业为特色的工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为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建设奠定了基础;第三,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合作的不断加强,为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提供了不竭动力。为了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条主线,加大了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的合作力度,不论是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还是沧州渤海新区建设,不论是重点项目建设还是老企业的改制重组,都与国内外大集团、大公司进行了紧密合作,借助其经济与技术力量,壮大我们的力量;第四,一批国内知名大集团的迅速壮大,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托。唐钢、邯钢、华北油田、华北石化、石炼化、唐山三友、乐凯胶片、华北制药、石药集团、石家庄三鹿乳业、邢台华龙、保定宏润、石家庄常山纺织、邯郸海盛威、保定天威集团、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等都是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他们的迅速壮大,为沿海经济社会强省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另外我们还有内环京津、外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外资内移、南资北移的大环境优势。特别是国家在开发珠三角、长三角之后,对环渤海地区的开发进一步重视和加强。这些都是我们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强省的优势。
记者:那么,我省近期有哪些重大工业项目?
郭副主任:为了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我省有很多重大的工业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主要有曹妃甸精品钢铁基地,邯钢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工程,山海关百万吨造船工程,华北石化千万吨炼油扩能项目,唐山机车300公里高速动车组,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华为廊坊产业基地、富士康、保定能源设备及新能源基地,石炼化800万吨炼油扩能及16万吨己内酰胺等等。
记者:在工业结构调整中我省有什么新的举措呢?
郭副主任:在工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我们已开始组织实施工业七大主导产业专项规划,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作用,集中精力,大力发展壮大钢铁、装备制造、石化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同时改造提升食品、建材、医药、纺织服装四大传统产业。
记者:能不能具体地给我们介绍一下这七大主导产业专项规划?
郭副主任:首先谈一下三大战略支撑产业:一是钢铁工业。要深入贯彻《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全面推进《河北省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在加快曹妃甸精品钢铁基地、邯钢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等重大项目建设的同时,着力抓好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工作,进一步提高生产集中度,着力改善产品结构,加大涂镀板、冷轧薄板、H型钢、钒钛制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所占比重,扩大高档优质板带类钢材比例。二是装备制造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实施意见》, 继续加强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加快唐山机车车辆厂高速电动车组、长城新型乘用车、哈动力秦皇岛出海口基地二期、河北福田改扩建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山海关船厂百万吨造船、天威集团500kv及以上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制造等工程;推进南方汽车公司重组重型车、长安汽车定州基地、船用钢材集配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三是石化工业。继续推进石家庄、任丘、唐山南堡和沧州临港化工园等基地、园区建设,加快曹妃甸大型石化基地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抓好旭阳煤化工、沧州化工40万吨PVC和12万吨己内酰胺工程、沧州大化5万吨TDI、石炼化800万吨炼油扩能和16万吨己内酰胺等重点项目建设;引导和鼓励地方炼油企业向生产化工产品转型,提高高浓度化肥产能,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产品,加快石化产业结构调整。
接着是继续改造提升四大传统产业: 一是食品工业。继续推进石家庄三鹿乳制品深加工、唐山乳制品加工、秦皇岛粮油加工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发展乳制品、粮油加工、营养方便食品、饮料酒,改造提升肉类、调味品、软饮料、果蔬加工技术水平,提高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比重。二是建材工业。继续落实“上大压小、扶优汰劣”的方针,着力推进曹妃甸新型建材工业园、耀华整体搬迁、冀东水泥扩建、唐山高档卫生瓷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发展新型干法水泥,贯彻实施新的水泥生产环保排放标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贯彻落实《河北省节约能源条例》,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材工业向绿色产业的转变。三是医药产业。继续推进华药新工业园、石药工业园、神威中药现代化工业园、石家庄中国药都健康城、河北医大生物医学工程中心搬迁改造、河北奥星集团公司生产和大厂中医药科技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做好华药与DSM公司改制重组和战略转型项目国家核准的协调工作。全面贯彻国家《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引导企业由传统的规模扩张型,变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带动型,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四是纺织服装业。继续抓好河北宏润新型面料、石家庄纺织工业园、邯郸纺织服装工业园、清河羊绒产业基地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开发新型化纤原料、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纺织面料、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培育、壮大名优服装品牌。
记者:实现这个“发展的新跨越”我们还面临哪些主要困难呢?
郭副主任:这个问题应该从两方面来说。首先从区域发展看,各市发展不平衡,唐山、石家庄、邯郸、沧州(包括华北油田)四市是我省工业规模比较大的城市,年销售收入在千亿元以上,其中唐山市超过3000亿元;张家口、承德、衡水、秦皇岛四市由于历史和区位等原因工业规模较小。其次从产业结构看,我省工业结构仍然偏重,资源依赖和能源依赖特点明显,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压力很大。在全部工业中,煤炭、电力、石油、冶金、装备制造、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的年销售收入占全省工业的77.1%,利税总额占77.48%,利润总额占81.71%,轻工、食品、纺织服装、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所占比重仍然偏低。
记者:推进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工业主管部门有什么新的措施?
郭副主任: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打造沿海工业强省。作为全省工业主管部门的我们,将继续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更加积极而有作为地贯彻国家宏观调控精神和产业发展政策,深入落实省七届党代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着力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把有量调强与增量调优结合起来,把壮大主导产业、做强龙头企业,打造名牌产品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全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通过打造沿海工业隆起带发挥工业的主导支撑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具体讲,一方面要调整发展思路,加强战略研究,切实抓住环渤海地区经济崛起的历史机遇,从战略角度做好沿海工业发展战略谋划。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调整,下大力开发沿海港口资源,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促进重大产业布局向沿海地区的转移、聚集,形成港口与港区产业加快发展,港区与腹地经济联动互补的工业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要做好项目谋划,夯实发展基础。围绕推进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十一五期间我们将积极谋划实施20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重点是抓好曹妃甸循环示范区、沧州临港化工园区以及秦皇岛先进制造业基地内的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实施,以项目为龙头,在沿海一带排兵布阵,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支撑和带动全省工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作为劳动的重要形式,在社会生产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我们要以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价值论,用的基本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的基本理论。本文阐述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看待劳动价值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
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分配制度原理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经济运行中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并存,与之相适应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决定的: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公有制经济的相互结合,决定了在公有制经济中只能采取按劳分配的收入分配制度。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并存,共同参与创造财富,要求按生产要素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指各种要素都应根据其在再生产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的大小来参与收益分配,获得相应的报酬。基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现实,只有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才是现阶段唯一公平的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在形式上是平等的,因而也是公平的。在公有制经济中,由于国家和集体是除了劳动以外的一切生产要素唯一的所有者,因此全体社会成员只能是劳动者而不能是其他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即按付出劳动量的多少来决定应该获得的收入的数量。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也存在不平等的一面,由于人的天赋、能力、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担任的工作的难易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对社会、生产做出的贡献也是不一样的,如果采用同一种分配方式同等的对待必然产生新的不平等。
(2)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是由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决定的。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知识、技术、信息和管理才能等过去不被重视的要素在现代的生产和经营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他们也要求参与分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由于“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所以应该允许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参与分配,这样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更有效的领域流动,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加快,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社会主义经济中劳动价值的认识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多,现代生产中体力劳动所占比重不断降低、劳动复杂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不少学者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了怀疑。在这种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该如何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不重视脑力劳动,认为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指的就是体力劳动。因而在知识经济到来的时候他们提出:商品中所含的体力劳动的成分越来越少了,因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也不再适用了,商品价值应该从由劳动和劳动时间决定变为由“知识含量”决定、由知识来计量。事实上,马克思从来就没有忽略过脑力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清楚地论述到:“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也就是说,无论是生产何种商品,都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生产的,只不过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占的比例不同罢了。由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体力劳动居于主体地位的时代.
三、当今科学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
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不仅仅是生产工人的劳动支出的增加,更多的是包括了科技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付出的大量的复杂的脑力劳动。由于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才能是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能否大大加强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工作者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劳动做出全面的评价,提出相应的激励措施。科技工作者作为生产性劳动者,他们自身的劳动创造价值。
关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考察:一方面,科技力的承担者也被列在生产工人的概念下。“由此可见,马克思把科学技术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也看作是生产劳动者,从而也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且由于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是一种复杂劳动,因此在同样的时间内,他们可以创造出比一般劳动者更多的价值。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以及创造社会财富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将先进的科技应用到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增加产品的数量,还可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而,在评价科技工作者劳动的价值的时候,不应该仅仅根据他们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的多少来衡量,还要看到他们在创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等学校;财务管理模式;资源配置水平;高校事业
1概述
新环境下给高等教育带来了经济上的不确定性,社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和期望值更高,高校在招生方式上的变化以及高校在财政资金上的压力,都促使高校有必要重新审视其办学定位。在高校内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也面临着巨大改革,比如筹措科研经费、院系合并、扩建校区、争取生源、更新教学设施等。新形势下的高校需要结合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分析自身内在的优势,审时度势,重新定位出更为准确的学校发展目标,探索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特色模式,这需要高校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集成和整合,尽可能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价值,在保证现有重点学科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扩宽筹资渠道。所以高校财务管理模式是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应对经费问题和科研成果转化等问题的核心所在。从变革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开始,不断推动高校财务管理领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与发展,这也是当下很具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一个科学系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高校而言意义重大,对学校经济发展、科研事业、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2财务管理模式的相关理论
2.1理论
有两种相互联系的委托关系存在于我国高校的管理中:其一是上级主管部门和高校之间,双方是一种信息不对等的关系,随着我国改革事业的推进,高校滋生出了独立的利益,但是高校作为上级人,与上级主管部门在利益上却产生了冲突;其二是存在于高校内部的上下级之间的委托关系,学校作为委托人,其人是其二级单位。改革我国高校的财务管理模式体制,其核心也在于两方面:其一是要将最大自交给高校的管理者,便于这一阶层对学校的管理工作;其二是要注意保证国家利益,这就要求在给高校管理者以权利的同时,也要约束和监督其行为。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励约束措施,可以说是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的创新。因此需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对责任、权利、利益统一起来,在发挥人主动性的同时也需要保证人和委托人的行为目标的一致性,尽可能地避免人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以公谋私的事件。
2.2科层理论
组织结构的最基本形式就是科层制,分工的专业性便是科层制的优势所在,它可以克服人为因素对组织的干扰,组织成员可尽情发挥其专长,其规章制度可以保证组织运作的连续性和有序化,其权力等级可以保证政令畅通、指挥统一。目前,科层制是学校组织的基本构架,普遍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组织。我国高校由校级、院级、系级三级体制组成。
2.3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战略管理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是企业拥有的主要财产和资源。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分析
3.1经济形式对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影响
在20世纪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事业由政府负责统一管理、统一财务支出、统一安排毕业生分配工作、统一招生,合称“四个统一”,高等教育被视为公益利事业。在当时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下,高校由政府全面管控,其积极性和自被大大削弱,滋生了学校等、靠、要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环境下,为适应社会需要,我国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也在不断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要走面向市场的道路。我国高校在获得更多自主支配权后,在办学方式、管理方式方面也发生了变化,朝着面向社会、自主办学、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主发展的模式过渡。各级行政部门对教育行政的干涉或多或少被削减,简政放权,建立了通过服务、监督、经济、政策、法律等手段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运行机制,确立了高校法人实体的地位,同时办学模式也有所改变,深深影响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展开。随着学校财务管理环境发生了变化,其财务管理和管理模式的地位也大大提升,受到更多重视,给管理的要求和难度都带来了一定挑战,在客观上也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与现有市场经济条件相匹配的财务管理模式。
3.2教育环境的变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3.2.1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需要迎合社会需求,在以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民经济以行业经济为主,教育管理有国家统一领导能够保证培养人才的统一规格和人才质量,原有的高等教育体制可以很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这样的管理模式所暴露出来的问题越发显著,改革迫在眉睫。而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促使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也必须进行改革,建立与高等教育体制相适应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
3.2.2高等教育经费的来源多元化。随着高校办学模式和办学主体的改变,高校获取经费的渠道也发生了改变,由之前的单一政府拨款朝着多元化转型,目前渠道除了国家财政外,还可以有学校产业、学生缴费、技术培训收入、单位个人捐款等,对高校教育事业的经费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学校的办学能力得到提高,也改善了高校教学条件。这种多元化的筹资格局和经济利益主体的改变推动着高校朝多级经济责任制方向改变,这一点表现在财政方面主要是:其一,将责权利结合为一体,调动多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落实法人实体,这一点要求高校建立各级经济责任制;其二,增大了学校财务的风险,高校财务管理还需要增强抵抗风险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改善现有的财务管理模式来适应这种变化。
3.3财政政策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在教育事业上投入经费的力度逐年增大,高等教育财政改革逐渐朝向多元化发展,学校创收和个人缴费在总经费中所占比例大幅提高,同时政府拨款比重下降,随之必须变化的还有高校教育财政管理模式,但在这样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其一是高校在扩招之后学生越来越多,而经费不变,由此学生与经费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其二是在中国现有经济水平下,各方财政资金上的竞争日渐激烈,这时政府也很难增加对高校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其三是高校学生资助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综合考虑这三点,在财政有限的条件下,要想继续保持高效快速发展的步伐,必须要对现有财政管理模式进行改革,来提高资金的使用价值。
3.4信息技术的发展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事业的发展,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步伐在逐渐加快,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受到冲击,用信息技术来武装教育教学,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将信息技术融合到高等教育中的领域越来越多,两者联系日渐密切。我国政府将信息化建设的地位提高到与经济齐头并进的高度,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之路,足以见得国家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而高校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龙头老大,担负着科研成果的开发研制和国家人才的专业培养的重要使命。在这样一个信息化时代,高校财务管理只有利用信息技术才能强化管理,提升管理的水平。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并已应用到实际的财务管理中,迈出了财务管理现代化的第一步。
4结语
社会的发展也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探讨了高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对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创新问题。通过对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创新所使用的理论的系统分析和深入考察,理论联系实际,提出适合我国高校财务管理模式的改革方向。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在整个高校事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是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改革和创新的基础,结合社会的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证高校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者:王东震 王雪丽 贾宁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许昌许继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吕宁.如何通过加强内部控制改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1,(3).
[2]毕宪顺,刘庆东.高校内部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
[3]申岩,袁继英.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是解决高校债务危机的根本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2009,(4).
[4]盛其杰.e时代高校财务管理新模式探索——高校财务管理一体化[D].西北工业大学,2004.
[5]伍海泉,周丹,李淑英.大学财政安全与治理策略——基于有限理性的视角[J].教育财会研究,2008,(2).
[6]戴传红.高校加强预算管理的若干举措[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7]卢妹香.从日本私立大学看中国独立学院的定位与管理创新[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8]杨军,焦志勇.我国公立大学章程制定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8,(19).
[9]张键琦.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现状分析及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4).
一、福利经济学理论基础。
(一)庇古的边际效用
庇古的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了国民收入分配越是均等化,社会福利就越大,他指出个人收入的边际效用与实际收入水平是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个人的收入在达到一定的阶段后,个人的满足程度与个人的收入是不成正比的。换一种说法就是同样的财富,富人与穷人对其能够发挥的作用的评价和判断是不同的。一元钱穷人拿到发挥的作用会更大。所以按照庇古的分析,收入分配应该以趋向平均水平最为合理。进一步的分析,现在社会要想社会福利最大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政府为主体,将富人的财富转移给穷人,在穷人的手中发挥更大的效用,让低收入者享受社会救助福利,进一步缩小社会贫富差距,提高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水平。综上所述,通过政府干预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是社会救助的重要理论基础。可以为我们解决下文出现的社会救助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供理论。
(二)帕累托最优理论
我们总可以找到一种方法,使的某些人的福利水平提高而不会使的其他人的社会福利水平下降这就是帕累托改进,当这种改进使的不会使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另一个人的状况变差,我们就说达到了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是一种资源分配状态的理想状态,可以理解为在资源总量和分配资源不变的情况下,改变分配状况后,如果群体中的任何人的福利不受到伤害就是帕累托改进。帕累托最优是研究一项政策运行效率的重要理论基础。
二、我国社会救助方面的现状,评价及存在的问题
(一)全国2014年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的现状
1.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931.1万户、5388.0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43.5万人,增长了0.8%。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866.9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中央补助资金612.3亿元,占总支出的70.6%。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低保资金870.3亿元,其中中央补助资金582.6亿元,占总支出的66.9%。2014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2777元/人、年,比上年提高343元,增长14.1%;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129元,比上年增长11.4%。截至2014年底,全国有农村五保供养对象529.1万人,比上年下降1.5%。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4.3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5371元/人,比上年增长14.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54.8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4006元/人,比上年增长14.5%。2014年农村传统救济74.5万人。
(二)在社会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下我国社会在农村社会保障在制度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社会救助的单一性,缺乏全面性。从我国农村的社会救助来看,
1.资金的来源单一,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收入或完全是政府的财政收入。这样不仅加重了政府的压力,也会导致社会救助对象的救助水平偏低。而从国外一些国家来看企业很乐意进行慈善事业,一些非营利的组织在社会救助方面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非营利组织和企业参与慈善的社会制度和法律比较健全。
2.与城市相比,社会救助水平偏低。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在资源总量和分配资源不变的情况下,要想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就必须使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资源分配越合理,效用就会越大。在社会救助方面来说就是在国家财政收入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要加大对民生的投入,特别是对贫困人口的投入。政府干预主要通过财政和税收手段进行调节。社会救助转移支付资金是整个社会救助体系得以正常运行的经济基础。.在一定的条件下适度的转移支付规模将为其达到预期的目标提供重要的保证。规模过大和规模过小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1)规模过大会对农村社会救助对象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于孤寡老人和残障人口来说,增加社会救助资金会相应的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对于单纯的经济贫困的农村人口来说,一味的提高他们的社会救助资金虽然会使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过高的社会保障规模又会影响农村地区发展经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2)规模过小,政府利用财政转移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力度就会受到限制,无法达到预期的社会救助目标。2014年全国农村低保平均标准2777元/人、年,比上年提高343元,增长14.1%;全国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助水平129元,比上年增长11.4%。2014年全年各级财政共支出农村五保供养资金18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农村五保集中供养174.3万人,集中供养年平均标准为5371元/人,比上年增长14.6%;农村五保分散供养354.8万人,分散供养年平均标准为4006元/人,比上年增长14.5%。农村传统救济。2014年农村传统救济74.5万人。从山西省2013年和2014年城乡社会救助方面的情况来看。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38元,增长9.4%。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69元,增长8.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637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9元,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992元,增长8.3%。2014年全年得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72.6万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26.3亿元。16万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2013年全年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人数85.0万人,全年共发放城市最低保障资金25.1万人。16.4万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
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我国和山西省在农村社会救助方面的投入力度很大,而且逐年的增加但是城市和农村在社会救助的资金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根据福利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社会救助方面要想取得预先的目标,就必须要加大对农村社会救助方面的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3.社会救助的理念落后。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的存在,导致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带来的后果是城乡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城乡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带来不仅会带来经济后果,也会带来社会后果,对贫困人口的救助不仅是政府的国家职能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政府应承担起国家责任,加大对农村社会救助的关注和投入。虽然近几年来我国的慈善事业不断发展。2014年慈善事业取得的丰硕的成果。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慈善捐赠收入再创新高,2014年预计社会捐赠总量达到1046亿元;截止2014年底全国共有注册登记的社会组织60万个,比2013年度增长9.7%,且全国直接登记的社会组合超过3万个。社会团体30.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28.9万个,基金会4044个,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6.2%,13.3%和13.9%。
手机捐赠成为主流,2014年8月从美国传入中国的“冰桶挑战”通过微博,微信等新的媒体的传播,在一周的时间里捐赠达800多万元这种由公众自发参与的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公益活动,给予中国公益界一次风暴式的洗礼,“冰桶挑战”从而成为中国公益死伤的宇哥重要的节点,中国公益的方式进到2.0时代的标志;民企为主力。但是我国在全国范围内还是缺乏全民的社会救助意识,互帮互助的氛围,农村地区许多贫困人口认为是他们自己不努力的结果,对他们存在漠视,不关注的态度。全民的社会救助意识薄弱,社会救助没有形成社会效应。
4.在社会救助的标准和对象方面存在问题。我们都知道帕累托最优的理论告诉我们当社会资源一定的情况下,恰当的社会分配才会发挥最大的优势,社会福利最大化。可是在现实的农村社会救助标准制定时缺乏科学合理的判定标准。农村每月发放的社会救助资金以满足农村贫困群体最低生存需要和基本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但是,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还存在救助范围窄、救助标准低、救助层次单一,单纯的一经济救助为主,根本没有考虑到农村家庭孩子上学和家庭成员生病对家庭生活水平的影响。没有考虑这些问题就不会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虽然有些家庭的年收入一般,但是只要子女上学或家庭成员生病就会花去这个家庭一大笔的收入,据了解农村家庭的三分之二的收入用于子女上学有的甚至全部用于上学,看病更是看不起,对于这些因素,在社会救助对象的确立时考虑的还是不够充分,导致农村“因病致贫,因上学致贫;其次对农村人口的救助还缺乏技术上的救助,农民以长久以来的生产方式进行生产,生产效率低下,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劳作的积极性。
三、农村社会救助中存在问题的改善措施和建议
(一)社会救助的多层次,社会化
要以政府为救助的主体,其他社会组织承担辅助作用。政府作为社会救助主体,要承担制定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的责任,赋予社会组织更多的自治权,改革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行政化,鼓励扶持慈善直接社会扶贫,构建政府扶持和社会自治空间并存,形成“全民社会化大扶贫格局”,政府对积极参与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企业实施税收和优惠政策。
(二)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造成城乡社会救助存在严重差异的原因有很多,黎民(2011)指出造成社会救助资源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是国家责任的缺失,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国家的责任;郑功成(2011)社会救助制度效能不高的原因是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救助制度也是如此,其次是民政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管;李珍(2007)认为原因之一是财政对社会救助的相应投入没有引起重视;还有个原因是筹资渠道的单一。由于农村的社会救助资金主要来源于地方财政,我国的税制改革使得地方的财政更加困难,所以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很难完善。首先政府应该认识到农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影响,重视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提高转移的力度,同时发挥自身的社会救助主体地位,形成“政府带动,企业社会参与,各方协调,共同扶贫”的机制,其次要加强民政部门的监管力度,第三努力引导地方政府和农民发展地区特色产业,提高地方财政和农民自己的收入,最后社会救助水平的确定要根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合理的制定。
(三)社会救助理念
在社会救助理念方面,政府应树立“国家责任”的农村社会救助理念;社会公众要转变传统的“慈善”理念,努力培养社会公众的责任意识和现代捐赠意识,加强慈善公益方面的舆论宣传,形成扶贫济困,奉献爱心的良好氛围,如广东的“扶贫济困日”;农村社会救助的实施部门改变救助理念。不仅要有直接的社会救助,而且要有间接救助,有针对性的实施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