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09:1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婴幼儿的护理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婴幼儿的护理方法

第1篇

近些年,社会在不断发展,经济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完善。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家长对孩子的疼爱和关心与以往有了非常大的提高,从婴幼儿开始,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就非常关注,也逐渐认识到对婴幼儿的身体健康检查和接种预防等项目的重要性[1]。其中,婴幼儿抵抗力较差,对婴幼儿进行免疫接种是预防某些传染病的有效措施,降低了婴幼儿疾病的发生率。但由于婴幼儿年龄较小,在接种的过程中会出现较多不配合的情况,给接种带来了较多不便,因此,适当的给予接种护理干预,会有较好的效果。本文对来我院免疫预防接种的婴幼儿采取全程护理干预,其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预防接种的婴幼儿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5个月-6岁之间,平均年龄(3.23±0.58)岁。对照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4个月-5岁之间,平均年龄(2.87±0.63)岁。接种的疫苗有:百白破、白破.乙肝、流脑疫苗、脊髓灰质炎。两组婴幼儿在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故相互比较具有临床意义。

1.2 方法

接种前所有让孩子均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接种前要洗澡,保持干净,以免引起接种部位感染。此外,接种不可空腹,必须要吃饱,接种前要保证充足的睡眠,因为饥饿或者比较疲劳时接种,容易发生晕针。接种后在医院观察半小时后再离开。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24小时内不要洗澡,不要进行剧烈运动,保持接种部位清洁,勿食刺激性东西等,以免影响接种质量。在对婴幼儿接种时要配以合理的护理措施,使接种工作顺利展开,具体措施如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具体的干预内容主要包括:1、创造良好的接种环境,以此来降低婴幼儿的紧张情绪[2]。保持接种室具有适宜的温度、清新的空气,可以放置一些幼儿喜欢的玩具和书籍,或者播放一些幼儿喜欢的动画片或者儿歌,都可以缓解婴幼儿对接种过程产生的恐惧感。2、对婴幼儿的家长也实行健康教育培养,由专业的医疗人员对家长讲述有关小婴幼儿身体健康的照顾,预防疾病发生,提早接种等等相关的知识,使家长了解接种对预防小婴幼儿疾病传播的重要性,同时了解接种前后的注意事项,熟悉不同接种疫苗的作用。3、对每一个接种的婴幼儿进行详细的信息登记[3],以便日后定期与婴幼儿家长联系,了解接种后婴幼儿身体健康情况,提醒下次接种时间,再进行相关知识传授等等一系列与幼儿身体健康相关的事宜。4、患儿口服糖丸前后半小时不进食任何东西,包括水,如果婴儿是母乳喂养者,服糖丸后适当延长喂奶时间,因为母乳含天然的抗体,对活疫苗有拮抗作用,中途可进葡萄糖水或其他奶制品。5、接种百白破和白破疫苗后24小时后进行常规湿热敷5分钟,接种乙肝疫苗后也可以预防性湿热敷,接种时可让家长帮助尽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1.3 疗效指标

对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记录、比较,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发热、红肿、疼痛以及发生硬结的情况。比较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 统计处理,测定结果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两组婴幼儿接种后产生不良反应情况,见表(1),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两组婴幼儿采取不同方法接种后患儿家属满意度,见表(2),通过表中数据能明显看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理干预后患儿家属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近些年,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怎样防止疾病、保护自身健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现在的家庭一般独生子较多,因此,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更加的重视,从婴幼儿开始,就会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每个人都清楚,婴幼儿处在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机体的免疫系统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是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高发人群。因此,对婴幼儿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是预防疾病传染的有效方法之一,预防接种能够对幼儿的身体产生一种保障,从而能够抵抗不同传染源的入侵。

第2篇

[关键词] 婴幼儿;家属;心理护理;手术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1(b)-0144-02

随着我国小儿外科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婴幼儿手术正在广泛开展。作为一名护理人员,除了对婴幼儿患者进行整体护理外,还要对婴幼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家属是婴幼儿最重要的看护者及社会、情感支持来源,其心理状态情况直接影响患儿的情绪。婴幼儿手术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是通过和家属耐心真诚地交谈,与家属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通过劝说、建议、教育、指导、支持、提供信息等手段,帮助家属解决心理困扰,以积极的状态迎接手术,让患儿顺利度过手术期。因此,护理人员要注重患儿家属的心理维护[1-2]。本院手术室2009年10月~2012年3月配合临床科室对304例婴幼儿择期手术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2年3月在本院实施择期手术的婴幼儿患者304例,其中,男197例,女107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3岁。普外科284例,骨科20例。

1.2 婴幼儿手术患儿家属的护理措施

医护人员在护理中态度和蔼、认真回答家属的疑问,详细介绍手术流程和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具体心理护理对策如下:

1.2.1 术前宣教 婴幼儿身心未成熟,孩子对家属依赖性较高,家属需根据手术的要求,配合护士做好婴幼儿的术前准备,并告知家属手术前后注意事项,对护士的行为进行正确的理解。如禁食禁水、抽血化验等。对环境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医生和护士进行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熟悉就医环境;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患儿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尤其对家长在平常可以做到的护理措施进行讲解。

1.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婴幼儿家属的信任 术前访视患者,由巡回护士介绍有关该种手术的情况,认真倾听、耐心回答家属提出的问题,态度诚恳,并通过各种方式,如游戏、画画等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关系,尽快取得家属的信赖。

1.2.3 客观认识焦虑和紧张 当婴幼儿家属面临孩子手术这一人生重大事件时,大脑就会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是一种积极的准备反应,它使人能够适应环境,处理好所面临的问题,但是过度的紧张就会影响手术的进程。对这一类婴幼儿家属首先要给予理解,关心家属,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否则家属只会更紧张。指导家属平静呼吸,体会放松的感觉。对忧伤抑郁的婴幼儿家属指出精神状态对健康的影响,并告知随着现代医学的高速发展,家属要相信医生的能力,抱积极的心态。

1.2.4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 鼓励患儿家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争取患儿早日恢复健康。手术中禁忌对患儿冷淡、态度生硬、恶语伤人。患儿家属情绪低落悲伤时应该给予疏导和劝解,家属是患儿的精神支柱,家属的不良情绪会令患儿对治疗和护理产生更多的恐惧和抗拒。另外,家属要配合医生护士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对患儿进行温柔低语、类似呵护的告知是必不可少的[3]。护士在术前对家属进行必要的术前、术后护理指导,让家属参与患儿的护理,让其掌握患者的各种情况,减少恐惧心理。选择有手术成功经验的家属与其探讨患儿的术前、术后护理,给予家属一个强有力的心理支持与激励。

1.2.5 正确采用正性暗示语言缓解家属的焦虑与恐惧 护士是实施正性暗示语言的主体,需根据患儿的病情和家属的心理状况,按其设计要求进行设计[4]。可由护士与主管医师或护士与护士实施,如:在病房护士或医师查房时,另一名护士走来说:“某某医师做这类手术已经很多例了,手术都很成功的。”这时,查房的护士或医师就可以说:“熟能生巧。”

1.2.6 注意沟通技巧 手术前,患儿家属应签手术同意书和麻醉同意书,特别是婴幼儿手术,危险性较成年人高,有些家属认为签字是医生推卸责任的借口,因而充满猜疑、焦虑和恐惧。对由于医务人员言行等外在条件引起的不信任,应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1.2.7 镇痛方法的选择 手术后,麻药的作用慢慢消除,由于婴幼儿对于疼痛的感觉度更高,故会感觉到手术伤口更痛。家属陪伴在患儿的身边,对患儿的疼痛感同身受,甚至坐立难安。护士除了使用药物镇痛外,还应使用非药物镇痛。如采用非营养式吸允、音乐疗法、提供舒适的和治疗式抚触等一系列措施缓解患儿疼痛,增加其舒适感[5]。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2 结果

304例手术患儿家属均能配合手术顺利进行,无护患纠纷的出现。根据手术期的不同时期,对婴幼儿手术患儿家属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消除家属的各种不良心理,调整家属的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积极配合医生护士进行各项操作;对患儿的各种反应,如:哭闹、烦躁等,能做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和护理,对医院的满意度提高。

3 讨论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的掌上明珠,孩子做手术,家属情绪极度紧张,焦虑不安,急切渴望得到医治。婴幼儿家属的心理特征可以概括成下面几点:

3.1 孤独感加重

婴幼儿进入手术室没有家属陪伴,家属仿佛有一种和家人“分离”的感觉。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和患儿及家属接触机会少,对他们来说很是陌生,家属难免会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

3.2 忧伤抑郁

一些性格不够开朗、多愁善感优柔寡断、多疑多惧的家属容易产生忧伤抑郁的情绪。表现为情绪低落、失望、食欲减退。

3.3 心情烦躁焦虑,害怕手术失败

现独生子女多,大多数家属对现代医学不了解,其知识停留在过去或周围人的经验上,认为麻醉、手术危险性大[2]。表现为头痛、失眠、总是口干、面色发红、呼吸短促、容易激动、心跳加快。

3.4 紧张恐惧

家属过于担心孩子,对手术充满恐惧,说话短促,面色苍白,身体不由自主的发抖。

综上所述,婴幼儿手术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应贯彻临床护理的全过程,遍及护理实践的每一个角落。切实做好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掌握、提高交流技巧,做好不良心理的疏导。强化心理护理是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有益举措[6],优质护理的目的是“政府满意”、“社会满意”,因此,需要医护人员不断地提高对患儿家属的心理护理能力,从而提高患儿和家属对我们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曾凡莲,冯生花,贺国玲. 婴幼儿手术的护理配合探讨[J].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422-2423.

[2] 贺双奇,张宁,吴显容. 手术病人术前护理访视效果评价[J]. 南方护理学报,2004,11(7):52.

[3] 李君. 婴幼儿围手术期心理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 19(12):223-224.

[4] 刘萍,黄敏贞,辜雄军. 手术室护理人员使用正性暗示语言的效果研究[J]. 中华护理杂志,2011.46(5):482-484.

[5] Bell SG. The pharmacology of palliative care[J]. Neonatal Network,2004, 23(6):61-64.

第3篇

【关键词】婴幼儿;心理学;家庭护理者;信任;自主发展

一、前言

在家庭护理中护理婴幼儿的无论是爸爸妈妈或是爷爷奶奶都会遇到这种情景,当家庭护理者拜托别人暂时照顾一下孩子时,有人就会趁机逗孩子,“宝贝,你的某某走了,他说不要你了,把你送给我了,跟我回家吧,我给你买好多好吃的”;还有这种情景,家庭护理者照顾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婴幼儿,尤其是看到环境稍微不清洁时,就会很自然的抱过来说“宝贝,这个不能动,用手摸太脏了”,当婴幼儿看到蝴蝶,刚想跑过去追逐时,护理者又说话了“宝贝,慢点,这样跑太危险,不要追,我帮你”。这种情景,相信在家庭护理者护理婴幼儿的时候都遇到过,针对以上情景,作为一名护理专业教师同时又是一个年轻妈妈,很想与大家简单探讨一下心理学在婴幼儿家庭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二、婴幼儿的年龄界定

首先说说婴幼儿年龄阶段,每个学说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在这里根据艾瑞克森[1]心理社会发展学说,婴儿期是指0-18个月孩子,幼儿期是指18个月-3岁孩子,那么我说的婴幼儿期就是0-3岁孩子,这个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大部分还没有上幼儿园,都由家庭护理者亲自护理。

艾瑞克森在年龄分段的同时就已经指出了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社会冲突中心,婴儿期最大的冲突就是信任对不信任,幼儿期最大的冲突就是自主对羞愧或疑虑[2]。

三、婴儿期的信任建立

老人有一种说法叫做小孩第一次和谁见面就像谁,这种说法作者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根据艾瑞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学说,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婴儿与家庭护理者之间建立的信任感,婴儿刚刚出生面对的是一个全新世界,第一次见面的家庭护理者对婴儿非常友好,喜欢与婴儿接触,在经常的接触中家庭护理者与婴儿的信任感就不知不觉建立起来,以后婴儿与这个家庭护理者接触的更多,就会更加依赖他,自然就与他有更多的相似之处。

刚刚出生的婴儿,医院工作的护士在半个小时内尽量做到早开奶,一方面是为促进乳汁分泌,另一方面是为让婴儿与母亲早早进行皮肤接触,通过皮肤与皮肤接触加之后期不断母乳喂养,婴儿就在这种接触中悄悄的建立良好信任感。

现在比较流行月嫂照顾婴儿,曾经亲眼见过婴儿在家庭护理者由月嫂转换为父母时,无论父母做什么,婴儿都在不停哭闹,年轻父母则手忙脚乱,不知所措,这是因为婴儿最初在与月嫂接触之中建立起信任感,一旦月嫂离开,家庭护理者转换为父母,与月嫂比较起来,婴儿更信任月嫂,婴儿的这种心理不会表达,表现出来就是不停哭闹,针对这种情况,父母从最初与婴儿的接触时就该注意与月嫂共同照顾婴儿,譬如一起帮婴儿洗澡、一起帮婴儿换尿布、一起帮婴儿做抚触,这些操作的完成过程就是与婴儿之间的交流,不要认为花钱请月嫂,就把所有婴儿的事情都推给月嫂去做,在身体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与月嫂共同照顾婴儿,这样信任感才能在婴儿与月嫂和父母之间共同建立,一旦月嫂离开婴儿还可以在父母那里寻找到信任感,寻找到安全感。这就是最简单的心理学在婴儿家庭护理中的具体应用。

四、幼儿期的心理自主发展

走是一种本能,一岁左右的幼儿最大的发展就是走,为了探索新的感兴趣的物质,她们不得已学会了走,正爬着的孩子,这时候沿着沙发或台阶往前寻找新的感兴趣的物质,在快要站起来走时,家庭护理者就说孩子危险,不要爬或不要站,顺势就把幼儿抱下来,伴随着婴儿期的信任,幼儿相信这是危险的,这时候幼儿探索的好奇心被打破,伴随好奇心而发展的走也顺势被护理者打破,这也是为什么在孩子本该自己学走的时候,很多家庭护理者用学步车或者整天辛辛苦苦的架着,让幼儿被迫学走,其实走本来就是孩子的一种本能,不用专门学习。

这种情景家庭护理者如果能很好应用心理学,就会换种方式来疼爱幼儿,应该结合幼儿心理特点把这种本能还给幼儿,让幼儿自主发展,现在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幼儿自己做决定的机会,鼓励幼儿探索,同时做好安全防护工作。首先观察环境安全程度,如果环境安全,家庭护理者就应该让幼儿自由探索,如果感觉环境不安全就在旁边做好防护措施,万一摔下来让幼儿摔在你的怀里或者垫子上,这样就能在不打破幼儿探索的好奇心同时保护幼儿一切本能的自主发展。

家庭护理者也不能过度保护幼儿,如果总认为幼儿小或者操心幼儿做事情慢,处处替代的话,幼儿的独立性就不能很好发展。譬如吃饭,家庭护理者就要学会等待,幼儿吃饭慢并且有时候为了把勺子送到嘴里,食物撒的桌子上地上到处都是,家庭护理者这时就不要训诫幼儿浪费或看着幼儿吃力就帮助幼儿吃饭,要耐心等待幼儿自己把饭吃掉,这对幼儿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也是一个很大的独立过程。譬如穿衣,穿衣不整齐,鞋子反穿着,帽子反戴着,家庭护理者要等待要鼓励,不要说你看你都穿反了,我来吧,要等待幼儿有一天自己能穿整齐穿正,这是幼儿成长的必经路,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拔苗助长或者包办,因为不能包办一辈子,有很多事情从小就应该让幼儿亲身去体验,只有很好体验,才能得到很好发展,作为一名家庭护理者,必须得陪着幼儿慢慢体验,在这个处处讲究体验的社会里,我们也应该把体验机会还给幼儿,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逐渐形成健康健全心理,为青少年期健全心理的发展打下夯实基础。

五、结论

第一种情景,如果家庭护理者能很好应用心理学知识,家庭护理者就会拒绝别人对婴幼儿的然后很认真的告诉婴幼儿,别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抛弃婴幼儿,这样就会给婴幼儿一个很好信任感。

第二种情景,家庭护理者能很好应用心理学知识,就不会轻易打断婴幼儿,手脏可以再洗,探索心被打破,就不会再连接,所以家庭护理者做好安全防范措施的同时可以与婴幼儿一起去追逐蝴蝶,为婴幼儿心理自主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

结合心理学针对以上实例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婴幼儿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个体,我们要遵循婴幼儿心理发展规律,注重婴儿期信任建立和幼儿期心理自主发展,把婴幼儿当做一个平等个体去对待,根据婴幼儿心理特点把心理学知识应用到具体的家庭护理之中。

参考文献:

第4篇

【关键词】雾化吸入治疗;不顺从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787-01

雾化吸入是将一些化痰和抗生素的药物放进一个超生雾化器中,利用超生超声的原理等使药液产生雾化颗粒,通过呼吸进入肺部进行治疗的一种措施。雾化吸入治疗已成为婴幼儿哮喘主要的给药方法,在推广雾化吸入治疗方法的过程中,临床常面临不顺从性因素而影响治疗效果。这一现象在婴幼儿尤为突出。本文探讨了32例婴幼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中不顺从的原因,希望能为儿科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4年2月-5月,32例在本科就诊的哮喘患儿,均符合全国儿童哮喘防治协作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所有病例依据病情和顺从性共进行了雾化吸入102人次,最少雾化2次,最多雾化8次,人均4.8次。

1.2方法 意大利产空气压力泵为动力,对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吸入β2-激动剂,依年龄选用不用剂量,用2ml生理盐水稀释,放入雾化器中吸入,每次15min。

1.3记录每次吸入治疗时患儿顺从状态、面色、吸入前后喘憋情况,询问患儿家长对雾化吸入疗法的认识,记录护理人员操作过程。

2 结果

2.1患儿治疗过程中不顺从性初期为92.5%,因冷空气大量进入,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诱发频繁刺激性咳嗽,患儿不宜接受;后期有所下降,表现为恐惧、哭闹不安,吸入面罩不能安放在最佳位置上,部分药雾丢失,吸入时间不能保证,喘憋缓解达不到预期效果。这种情况在1-2岁的患儿表现更明显。

2.2预防措施。在治疗初期,我们采用间断雾化吸入,并控制雾化量,减少冷空气刺激给患儿带来的不适。对哭闹、不配合的患儿,可采用睡眠后雾化吸入。

60%的患儿家长对吸入治疗缺乏信心,持怀疑态度,10%患儿家长则认为雾化吸入治疗无效,要求停止治疗。

2.3预防措施。雾化前应向患儿及家属介绍雾化吸入的好处,且让其观看其他患儿的吸入,消除恐惧心理。

2.4护理人员操作过程中20%不规范,表现为吸入面罩离患儿面颊部超过1cm,雾化器未能与地面垂直,患儿未取直立坐姿势,以至吸入雾量减少。

2.5预防措施。患儿应取直立坐姿势,以增加雾化吸入的量,增强疗效。

3讨论

3.1随着现代医学对哮喘发病机理的认识有了重大的改变,吸入治疗已成为小儿哮喘治疗的核心手段,气道雾化吸入治疗具有药物作用直接、起效快、用药量少、全身副作用小的优点,已是婴幼儿哮喘最佳的治疗方法,如何克制治疗过程中的不顺从性,顺利完成疗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医患所共同关心的问题。

3.2婴幼儿哮喘雾化吸入治疗不顺从原因是多方面的:重叠交错,互相影响。婴幼儿处于生理、心理发育的特殊时期,对接受口咽部有一定刺激的雾化吸入治疗常不能配合,强迫进行常产生恐惧不安心理。患儿家长对新的治疗方法认识不足,传统文化、社会背景,使家长更愿意接受注射、口服药物,怕麻烦,担心患儿不合作的心理常常存在。部分护理人员对吸入治疗好处宣传不够,加之技术操作不规范,影响吸入疗法效果,使一些持怀疑态度的家长对治疗失去信心。

3.3 要克服雾化吸入疗法不顺从性应从多方面着手,我们认为提高护理人员对婴幼儿哮喘治疗的认识,转变旧观念,并配合医生宣传雾化吸入的优点,提高患儿家长对疾病以及治疗方法的认识,以科学的态度、良好的耐心配合治疗是减少不顺从性的关键。同时加强护理人员的操作训练,改进治疗方法,如配备色彩鲜艳、形态各异的玩具来分散患儿注意力,或让患儿入睡后进行吸入治疗。改进吸入装置,使其更有效、更便利。相信只要医患共同努力,新的哮喘治疗方案一定能顺利推广应用,婴幼儿哮喘一定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第5篇

关键词:日常综合护理;婴幼儿湿疹;护理满意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分析

我院从2016年9月-2018年5月诊治的42例婴幼儿湿疹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2个月~3岁,平均(1.15±0.35)岁;病程4d~12个月,平均(5.5±0.5)个月;慢性型4例,混合型5例,亚急性型6例,急性渗出型5例。观察组22例,男性15例,女性7例;年龄3个月~3岁,平均(1.17±0.36)岁;病程5d~13个月,平均(5.7±0.6)个月;慢性型5例,混合型7例,亚急性型4例,急性渗出型6例。以上整理的所有数据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处理分析。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严格遵医嘱,对症处理皮炎、皮肤感染、皮肤瘙痒等症状,提供一个适合患儿的舒适治疗环境。观察组给予日常综合护理干预。具体内容为:(1)皮疹局部护理。急性期湿疹的皮肤损伤不同,对应用药也应有所区别。若湿疹为水疱、渗出、糜烂类,可采用湿敷,应用水溶液药剂治疗;若湿疹为丘疹、红斑,可采用粉剂、洗剂外涂于患处作用。慢性期湿疹皮肤损伤会产生痂皮或鳞屑,可在患处涂抹糊、油类药剂。护理人员或患儿家属应注意做好患处皮肤的保护工作,叮嘱患儿不要抓挠,且减少周围过敏源与皮肤接触而产生的不良刺激。哺乳后若意外乳汁溢出到下颌与颈部间,应及时抬起患儿头部,用软毛巾干净,保持患儿皮肤干燥清洁。(2)日常护理。用药治疗同时,进行湿疹患儿日常护理,具体内容:忌频繁给患儿洗澡,且洗澡时要控制合适的室温,若患处有明显分泌物渗出,可先用流动水进行冲洗;尽量让患儿穿着宽松棉质衣物,被褥选择棉质的,枕头、被褥等勤换洗,保持干爽,被单枕巾及时清洗及太阳暴晒,且要注意保持清洁卫生,避免接触过敏原;若患儿突然出现瘙痒,患儿啼哭会影响其睡眠质量,导致病情恶化加重,因此需营造舒适的环境,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时间;保持空气流通,控制合适的温度、湿度,不能过分吵闹,尽量保持安静。(3)饮食护理。湿疹发病原因复杂,主要以过敏为主,湿疹过敏源中,食物是最为常见的过敏源。分析导致婴幼儿湿疹的食物包括:①摄入糖分含量过多,导致胃肠内出现异常发酵;②乳腺接触到致敏因素,或食用某些不洁食物,经乳汁影响婴幼儿自身对蛋、鱼、虾、牛羊奶、牛羊肉过敏等。针对上述致敏因素,临床可实施以下护理:为避免异体蛋白而导致湿疹,尽量进行母乳喂养;哺乳期间禁止食用辣椒、鱼、海鲜等刺激性食物;湿疹治疗期间可给予婴幼儿适当添加辅食,选择添加微量元素的辅食,若发现食用后湿疹加重,应立即暂停进食。

1.3观察指标

(1)观察比较两组湿疹消退时间以及瘙痒评分。瘙痒程度根据视觉模拟评分评价,无瘙痒0分,剧烈瘙痒10分。(2)临床疗效评价。评估内容包括患儿哭闹、睡眠、搔抓、湿疹创面色泽、深度、大小、肉芽组织生长情况。疗效判定标准[3]:痊愈:皮疹彻底消退,瘙痒症状消失;明显改善:皮肤愈合面积>60%,炎症有明显改善;改善:皮肤愈合面积30%~60%,炎症有改善,但不明显;无效:皮肤愈合面积<30%,瘙痒症状无改善,且病情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明显改善+改善)/总例数×100%。(3)观察比较两组随访3个月的湿疹复况。(4)两组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比较。根据护理满意度程度进行调查,总分100分,优>80分,良60~80分,差<60分。

1.4统计学处理

上述整理中涉及的数据经spss20.0软件处理。组间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婴幼儿的湿疹消退时间、瘙痒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湿疹消退时间短于对照组,瘙痒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复况比较

随访3个月,观察组湿疹复发率为4.55%(1/22),对照组湿疹复发率为30.00%(6/2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P<0.05)。

2.4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优为86.36%,高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6篇

【关键词】 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

近年来,本院门诊抽血检验的婴幼儿越来越多,而2岁以下的婴幼儿采血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且缺乏对操作的配合能力,若操作不当,易发生一些意外。这就要求护士要有熟悉的解剖知识和精湛的穿刺技能。并运用良好的语言艺术做好婴幼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穿刺成功率,本文对本院2006年1月至2008年元月482例2岁以下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技能进行总结,针对婴幼儿静脉采血易出现的问题浅谈护理体会如下,以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从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482例。其中男272例,女210例;年龄最大2岁,最小10 d。一次穿刺成功率96%,采血量根据化验的项目而定,一般2~5 ml。

1.2 颈外静脉解剖特点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大的浅静脉,由下颌后静脉、耳后静脉、颌枕后静脉汇合而成,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下降,在该肌下端后方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1]。其体表投影比较明显,易充盈,可在直观下进行穿刺,且无重要结构伴行,并发症少,损伤动脉、神经、胸膜的可能性也小。掌握颈外静脉的解剖特点有助于提高穿刺成功率。

2 方法

2.1 穿刺方法 由于小儿颈部较短,为充分暴露颈外静脉,应采用仰卧位,在小儿颈、肩部垫一小枕,使头部位置稍低,尽量后仰,使脸部侧向一边。常规局部皮肤消毒,使小儿啼哭颈外静脉会更充盈,左手置于小儿面颊部,这样既有利于固定头部,又有利于绷紧皮肤。右手持7号采血针在颈外静脉上段中点,使针与皮肤成300角,视下向心性穿刺皮肤,深度3 mm左右再沿静脉走行100~15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再进针2~5 mm,立即固定针头,采足血量。如果进针稍深,无回血可将针头慢慢后退,见回血后立即固定针头,采所需血量。对颈外静脉不充盈的婴幼儿,应在穿刺前先压迫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以下部分,但不能用力过大,防止发生意外,待颈外静脉上段充分充盈显露后,以其中点为穿刺点,穿刺针与静脉平行进针,无一失败。

2.2 拔针方法 拔针动作迅速,用棉签按压时采取直压法,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 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按压。时间5 min以上,拔针按压穿刺点的同时,立即将小儿置头高位抱起,有利于迅速恢复小儿头部血液循环,减少哭闹和皮下血肿的发生。

3 讨论

3.1 由于婴幼儿四肢短,四肢主要静脉细小,回流血量较少,不易穿刺成功,即使成功也很难采到所需血量。股静脉采血易出现穿刺失败或抽血时间过长而造成溶血,影响检查结果。而颈外静脉是颈部最大的浅静脉,其位置表浅且恒定,血流量较大,采血充足可避免标本溶血,如在寒冷的冬春季节,可免去脱衣的麻烦,缩短准备时间,防止婴幼儿受凉。

3.2 在婴幼儿颈外静脉采血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并发症的预防。

3.2.1 据文献报道,小儿颈外静脉穿刺过程中,可因呕吐窒息而至死亡[2]因此,婴幼儿应在进食至少1 h后才可进行穿刺,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婴幼儿面色、哭声等情况,发现异常变化及时处理。

3.2.2 当穿刺点距颈静脉窦较近时,易造成采血后因按压止血用力过大或压迫不当刺激颈静脉窦,导致迷走神经受刺激,致使婴幼儿心率突然减慢,出现暂时意识丧失的危险,因此,穿刺点要远离颈静脉窦,采血后止血按压力度适当并由护士完成。

3.3.3 绝大多数婴幼儿为独生子女,当其哭闹不安时,许多家属不知所措,这时应灵活运用语言艺术告知家属,小孩哭叫有助于穿刺成功,颈外静脉穿刺并不是想象中的可怕,以取得家属对穿刺的配合。

综上所述,婴幼儿外周静脉穿刺采血,应首选方便、快捷、穿刺成功率高的颈外静脉。在采血过程中严密观察小孩的变化,严格无菌操作,高质量完成颈外静脉采血,杜绝并发症发生。

参 考 文 献

第7篇

关键词:高压氧治疗 脑瘫 缺氧缺血性脑病

婴幼儿高压氧(HBO)治疗是指在高于1个大气压的前提下给予婴幼儿吸入纯氧,促使其肺泡氧分压和血氧分压得到显著提升,以达到患儿全身细胞代谢得到改善和病变得到修复的目的。高压氧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1],对患有缺氧缺血性疾病患儿的治疗效果显著,但由于患儿处于透明的钢化玻璃氧舱内接受较长时间的封闭式治疗,大部分患儿会因产生紧张、恐惧心理而哭闹不止,给医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本人就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接诊的给予高压氧治疗的108例婴幼儿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接诊的108例婴幼儿中,男57例、女51例;年龄最小患儿仅出生15天,最大患儿3岁;患儿中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84例, 脑瘫患儿24例。

1.2氧舱的护理:确保氧舱清洁、实施定时消毒。护理人员应对氧舱做好清洁、消毒工作以防止患儿出现交叉感染现象,对舱体内外均使用1:100的“8.4”消毒液实施全面清洁消毒工作,氧舱内保证无尘无水分。

1.3护理策略

1.3.1抓好入舱前环境、操作仪器和患儿的准备工作。①仪器选择中国船舱工业公司701所提供的氧宝牌YLC0.5/LA型医用婴儿氧舱;通过室内安装空调对氧舱内无空调设备情况进行恒温调节,确保温度在20~26℃范围内,室内禁止使用火炉、电暖气等取暖设施和禁止火种和手机的使用,同时保证氧舱清洁、无阳光直射和供氧及其他仪器能正常工作。②护理人员应对患儿的身体症状全面了解,若患儿有异常情况应暂缓入舱,同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和备好各种急救药品。③在准备患儿入舱前1小时给其进食并将其竖立后轻拍背部排出胃内积气,同时对患儿大小便排空、身体全面清洁等进行护理,更换衣服、尿片,禁止给患儿佩戴饰品和在肌肤上涂油等。患儿入舱内后,为防止患儿出现吸入呕吐物等意外情况,应将其头部适当抬高并偏向一侧或取身体右侧卧位,以便于护理人员的密切观测。

1.3.2密切观测患儿入舱中的升压、稳压和减压状况。①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护理人员轻闭氧舱门,实施门缝洗舱并在3~5分钟后对氧流量进行调节,缓慢匀速地实施升压,升压速度不得高于每分钟0.01Mpa,避免因过快升压给患儿带来的不适症状,在此期间护理人员应密切观测患儿呼吸频率、节律状况和各项生命体征。②当氧舱内氧气处于所需的治疗压力时,应马上实施小流量的稳压状态,保证舱内压力维持20~30分钟无变化,密切关注患儿情况,若患儿精神、面色和呼吸等出现异常状况,应立即采取对应急救措施。③减压中的护理:稳压20~30分钟后,开始减压,缓慢匀速减压,速度小于0.01Mpa每分钟,以免出现减压病,当氧舱的压力表及氧流量均降至“0”时方可开舱门。

1.3.3出舱后护理:患儿被抱出舱后,护理人员应立即擦干患儿身体汗水,及时更换衣物确保患儿身体暖和,同时观测患儿各项体征状况,察看有无精神和面色异常,有无呕吐、抽搐等症状,并作好详细观测记录。

1.4护理评判 自拟对护理满意度进行评定的家长简易问卷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以打勾的形式进行答案判定。总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满意度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用%构成。

2 结果

经我院对2011年10月~2012年9月期间接诊的108例患儿实施了一系列的精心护理后,72例患儿一周后康复出院,24例患儿在2周后康复出院,2例患儿在30天内病症得到明显改善,未见1例患儿出现并发症,家长总满意度为98.2%。患儿家长对护理评定调查情况,见表1.

3讨论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出现[2],对施予高压氧治疗的患儿护理已从单纯的疾病护理过渡到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当前高压氧治疗手段已被临床高度评价,但其效果起决于治疗的及时性和坚持[3],所以在实施该手段时一定要作好家长的思想工作。本人根据临床实践认为对实施高压氧治疗的患儿护理时应该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确保氧舱清洁;入舱前充分准备;入舱中密切观测;出舱后精心护理。实践证明:我院对收诊的108例患儿实施了精心细致地护理工作后,家长满意度为98.2%,护理效果非常明显,该法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杨昌慧,婴幼儿高压氧治疗中的心理护理[J].护理学报,2009,16(5):48~49

第8篇

【关键词】 婴幼儿;烧伤;病情观察;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4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59-02

烧伤是婴幼儿伤害的常见类型之一,小儿烧伤多发生在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特别是1-4岁患儿。由于患儿系统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下,对体液丧失的耐受性均较成人差。烧伤后由于疼痛、脱水、血浆成分丢失,水电解质失衡等造成的全身紊乱,远较成人重,极易发生休克、败血症、死亡等。因此,加强烧伤患儿的病情观察,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为实施正确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从而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23例患儿,其中男14例、女9例。最大年龄7岁、最小8个月。烧伤面积最大48%、最小为3%。热液烫伤20例,火焰烧伤3例,烧伤部位有四肢、头面部、颈部、腹部、背部、臀部烫伤,23例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1.2 方法 采用中国新九分法或手掌法对烧伤面积进行评估,结合烧伤的深度将患儿分为轻度、中度、重度、特重度烧伤。密切观察患儿的神志、体温、心率、血压、呼吸、尿量的变化,针对性地对患儿进行基础护理,维持有效循环血量,加强创面护理,防治感染,做好高热护理,做好心理护理及健康宣教,有效的了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并发症了的发生。

2 结 果

23例患儿中,6名休克患儿症状得以有效改善,无败血症及死亡病例发生,全部治愈出院。

3 护 理

3.1 基础护理 及时为患儿准备床单位,准备烧伤大型远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必要时使用暖帘进行保暖隔离。每日及时更换污染床单,保持床铺清洁干燥;评估烧伤面积、深度,及时监测体温、呼吸、心率、血压、尿量,观察患儿神智、有无口渴、面色苍白或发绀、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烦躁不安或意识障碍等血容量不足表现;限制或谢绝探视,陪同家长进入病房需更换衣服。病房每日开窗通风2小时,紫外线消毒1-2次,保持室温22℃-24℃,湿度40-50%;做好饮食指导,鼓励患儿早日进食清淡、易消化、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如鸡汤、牛奶、西瓜、稀饭等。

3.2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3.2.1 建立有效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 严格执行补液原则,认真核算输液总量,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速度,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因小儿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血容量较小及机体调节和代偿能力差,故补液量与成人有所不同。2岁以下每1%烧伤面积每公斤体重补胶体液和电解质2ml,2岁以上补1.8ml,另加每日生理需水量。一般2岁以上每公斤体重补生理需水量60-80ml,两岁以下每公斤体重补生理需水量100ml。第二个24小时电解质和胶体液为第一个24小时的一半,生理需水量不变。补液过程中注意观察患儿有无烦躁、肢端温度、心率,准确测量每小时尿量,避免出现补液不足或脑水肿。

3.2.2 液体复苏有效的指标 患儿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量不低于1ml;无明显口渴;脉搏、心跳有力,1岁以内婴幼儿心率为130-150次/分,1-5岁心率维持在120-140次/分,若每分钟增快20次/分以上,应警惕休克的发生;神智清楚,无烦躁或意识淡漠;皮肤弹性好,无花斑及湿冷现象。

3.3 加强创面护理,防治感染

3.3.1 包扎疗法护理 包扎疗法应选用吸水性好的敷料,抬高患肢,保持功能位,保持敷料清洁和干燥,密切观察创面渗出情况,有无感染征象,如发热、伤口异味、疼痛加剧、渗出液颜色改变等,注意观察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如肢端动脉搏动、颜色及温度。

3.3.2 暴露疗法护理 安排隔离病房,防止交叉感染,保持创面干燥,及时用消毒敷料定时吸去创面分泌物,按时涂以抗菌药物,减少细菌繁殖。

3.3.3 创面护理 定时翻身,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创面已结痂时注意避免痂皮裂开引起或出现感染。极度烦躁或意识障碍者,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抓伤。

3.3.4 防止感染护理 正确处理创面,采用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防止交叉感染。

3.3.5 避免烫伤 使用烧伤大型远红外线治疗的患儿要注意照射距离及温度的控制,避免烫伤。

3.3.6 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适当的补充一些维生素。

3.4 预防高热的护理 由于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加之创面感染,烧伤后患儿会有不同程度的高热,严重时可出现高热惊厥。为预防惊厥的发生,应密切监测体温的变化,在快速补液后可给予解热镇痛药。根据病情变化给予冰袋冷敷、冷盐水灌肠、酒精擦拭,降低室温,使体温保持在38.5℃以下。

3.5 心理教育护理 患儿烧伤后,常常出现恐惧、哭闹、不配合治疗等情况,护理人员应注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方式,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向家属说明烧伤的特点,病情的危重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烧伤相关知识,取得家属的配合。加强安全知识的教育,防止跌倒、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做好康复训练指导及出院后烧伤部位的防晒。

4 小 结

近年来,婴幼儿烧伤患者有逐年增多趋势,被烧伤后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导致了患者各系统脏器功能发育不完善,代偿能力差,全身反应重,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低,以及对液体丢失的耐受性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婴幼儿烧伤患者在临床护理中,工作要细心、耐心,要采取多种护理措施,观察患者的神志、尿量、生命体征、皮肤等各项指标,并特别注意预防感染,同时也要时刻的对婴幼儿烧伤患者在护理过程中融入人文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李乐之,路潜.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