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0: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校长;素质教育;地位和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170-01
施素质教育是时代的需要,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校长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校长的思想观念、学识水平、工作责任心等,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长的思想观念,即教育理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有核心地位和作用。
教育思想是一种观念上的、高层次的方法。校长在长期教育实践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并且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风格。思想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师的观念主要影响班级活动和学科教学,校长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则影响整个学校和所有学生。由于校长在学校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校长的教育思想统帅着整个学校,是学校的灵魂,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办学行为,决定着学校办学的特色。
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人的一个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校长思想观念的更新,即教育思想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这是一个办学的理念和方向的问题。校长只有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改革才会有力度,才能把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素质教育带入21世纪。为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学校校长要努力学习,更新思想,转变观念,把正确的教育思想转变为切实可行的教育行为,正确认识自己在指导教师实施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
校长的教育观念反映了校长对培养人的理性认识,其思想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校长的核心地位决定了校长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即要把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自觉行为,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付诸实施。同志曾指出:“任何思想,如果不和客观的实际事物相联系,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的需要,如果不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即使是最好的东西,也是不起作用的。”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如此,校长的办学思想,工作思维,价值取向,只有被教师接受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才会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成为办学的灵魂和统帅,从而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校长的学识水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决定素质教育的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抉择。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其学识水平和理论素养的高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决定了素质教育质量的高低。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良好个性品质为总目标。为此,作为学校的一校之长,一定要努力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时刻加强给自己“充电”,电足了才会有更强劲的动力,时时刻刻用现代教育理论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素养,丰富自己的学识,才能指导好学校的素质教育。
校长作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先行者,其自身的学识水平极为重要。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也说出了校长的学识水平、管理技能等在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方面的重要性。基于此,校长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型校长,要把学习作为第一要务,加强对素质教育理论方面的学习,要高瞻远瞩占领教育理论的制高点,把握时代脉搏,深刻领会素质教育的内涵,摆正自身的位置,认清自己的角色,广阅博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好校长,那么首先就得努力成为一个好教师”,“成为一个有威信、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正所谓: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素质教育,校长有责。校长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和学识,永远保持理论上的高水准与新姿态,素质教育才会有新突破和高质量。
三、校长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应试教育”模式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工作中,体育教学长期处在被遗忘的角落里,教学工作评估也常常以学生升学率、考试成绩排名等作为评估主要依据。这种状况的发展是与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极不和谐的。而学校就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地,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各个环节要互相配合、相互促进,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学校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文就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作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基本素质。为此,体育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现代教育思想与理论,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充实和拓展人文科学、科技文化,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和素质,以适应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人才观和价值观,把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
二、改革创新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传统的体育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学生没有自由表达的机会,总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练什么,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产生冷淡,不重视、甚至厌倦的心理,这就扼杀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转换角色,以教师为主转为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老师手里,教师只有真正认识了当今时代自己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教师也才能在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思想品德教育贯穿在整个体育教学之中
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让学生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体育教学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中结合课的内容的传授进行的,不能空洞说教和脱离教材生拉硬扯,要细心构思巧妙安排,以画龙点睛的揭示,引导学生去感悟,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第一,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等良好的道德品质;第二,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意志;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求知好学精神;第四,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重视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形适度的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采取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 物理教学 素质教育 基本原则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其任务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并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奠定基础。其中关键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任务。
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本文就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提高全民族素质,分为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素质、科学素质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主要是指结合物理学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述物理知识,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受到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介绍中外科学家热爱祖国的事迹,介绍我国历史上对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介绍我国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激励他们为祖国和家乡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二)物理教学中的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不仅体现在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多少和水平上,而且体现在科学的求实精神,运用和探索科学的能力,以及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文化知识与修养上。
在物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教育,首先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物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的实际应用,并相应地训练某些技能技巧。这就是说,学习物理有三个基本环节:观察和实验、思维、运用。此外,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有自我深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结合学习物理的三个环节及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认为在物理教学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等。
(三)物理教学中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对于现今的中学物理教科书,学生普遍感到头痛,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固然不少,但学生的心理素质差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心理素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针对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急于求成的心理,要培养学生的坚韧性及自制能力,引导他们从急于求成的心态中解脱出来,帮助他们把新的知识同已学过的知识,不论是本学科的还是其他学科的,进行联系、渗透,并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二、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既艰苦又有意义的实践。人类任何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有在某些原则的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从物理教学的特点出发,结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提出如下四条基本原则。
(一)互动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所谓互动原则,是指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注意教学双方的互动作用,真正体现教依据于学、学受导于教的相互制约关系。物理教学活动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学中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因此,互动原则是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二)发展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所谓发展原则,是指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包括身心发展两方面,而心理的发展又包括智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我们认为,发展必须有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从深度上讲,指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而从广度上讲,就是人们常说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
(三)内化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所谓内化原则,是指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必须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将物理知识结构内化为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实现这种转化的途径就是内化。内化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同化,如认知结构与即将接受的知识结构基本相符,就让前者同化后者,即把知识结构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二是顺应,如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不相适应,就改组前者,以适应后者,这样才能把二者结合在一起。总之,内化的过程,就是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使知识结构得以内化,以有序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四)反馈原则——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保证
所谓反馈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注意物理知识的外化,外化就是把学生头脑内部的主体的东西转化为外部的客体的东西,如应用所学物理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答物理习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然后外界对学生外化的结果作出评价,学生接受这一评价的反馈,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
以上我们分别从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原则方面,就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广大物理教师只有摈弃应试教育,落实素质教育,才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为提高全民族素质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乔际平,续佩君.物理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一、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诸多文章指出:“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石”。由此看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保障。《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正处在新世纪时期。新世纪是一个高科技、多级化科技竞争的世纪,我们现在培养的是跨世纪人才。教师素质高低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这代人的素质优劣对中华民族的振兴至关重要。民族振兴的重任,首先由教师来承担。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高素质主要体现在:师魂(教师的政治灵魂)、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和师能(教师的综合能力)几方面:
1. 师魂。教师的政治灵魂对实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要求教师有高度的爱国热情,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无私精神。祖国需要为人生理想,振兴中华为已任,不断学习、创新,“俯首甘为儒子牛”。为中华教育奋斗终生而无悔。
2. 师德。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儿童少年,一言一行都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把科学的知识传授,以优胜的品格影响。“处处做榜样,事事育精英”。不愧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3. 师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有创新意识。独立精辟地分析教材,研究学生,对各种教育信息处理加工。对教师影响进行传导,具有组织管理、协调、竞争、心理承受等综合能力,不仅要全面,而且要高素质。
三、教师素质提高的初步设想
师生心理感应律指出:“教师期待于学生的一切品格,教师自己应先于学生而具备;教师要施加给学生的任何影响,教师自己都应先于学生经历和体验其作用。”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有如下几方面:
1. 集中培训与个体提高相结合。教师从事繁重教学工作的同时要接受再教育,能够也便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相长,对自身业务素质提高有利,效率高,收效快,并能增加知识经验的储蓄更新。教师科学合理地安排自身素质提高的计划日程、苦心钻研,定能如东北师大李洪生教授所讲:“教师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成为一条常流常新的小溪”。在岗自修精力必定有限,如果教师能定期轮流参加集体培训,系统地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专心钻研新时期教育思想、观念,对教师的政治、业务等多种素质的提高收益较理想。因此,我们主张双向结合。
2. 校与校、教师与教师协调,抓横向联系,共同提高。现在,由于国民经济状况等因素制约和教师基础条件差异,不可能同步并进,如果把各校优越条件并用,教师特长,共同发挥,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横向联系,取优汰劣,使有限的优势力量充分发挥,对教师素质提高将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如把某校的设备优势与另一校的人才优势有力配合,协调发展,会对两校教师提高更有益,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3. 上下一致,充分发挥群体作用。领导集体应先做出中、短期教师素质修养规划。根据规划率先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做出表率,用亲身体验去联系群众。与教师同解素质提高中的困难,发挥集体力量攻难关。施教中,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特长进行优化组合,使之近期发挥作用,共同对学生施加良好的教育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有益的同时,教师本人也在差距中得到自身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英语教学;素质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277-02
“素质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具有时代精神的教育理念”。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全面实施对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此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体会,敬请同行们斧正。
一、转变教师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党的十报告中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中学英语教师应努力突破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从思想上树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角色意识、质量评价观念、教学效率观念。作为英语教师,应看到自身的知识结构及各方面的素质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水平、人格意志、个性发展等方面影响的优势,应尽可能多地发挥这些优势,在课内课外、课上课下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注重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智能提高、品德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实现生动、活泼、自主的学习。
二、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学英语课作为一门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的学科,对学生也有自身特色的智能要求。目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费时较多、收效较低”。在英语教学中只看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记忆,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这显然与我们“强调基础性以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语人才”的原则相违背。要改变这一现状,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摆脱传统教学的羁绊,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建立科学、高效的“课堂达标”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认真贯彻“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基本原则,突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活跃课堂气氛,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调和氛围,从而吸引学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可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学导式”等先进的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做到深入浅出,画龙点睛,要避免教师唱独角戏,而应把教学的重点从“教”转移到“学”上,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更应积极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要加强对学生在学法方面的指导,使学生掌握语言学习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实现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再把语言技能转化为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四、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
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英语教学效率至关重要。在教学实际活动中,即使没有一个真实的纯英语交际的大环境,但我们绝对有能力营造、创设一个基本接近于说英语、用英语的交际小环境。教师可通过实物及教具、扮演角色、日常生活对话等课堂活动,创设语言交际情境,提高学生综合技能。这样,将语言和学生实际相联系,通过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初步语感,并达到内化知识,形成技能,增强语言实践运用能力的目的。
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检验课堂教学效率和素质教育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旧的传统的教育评价是将学生的学习作为唯一的评价对象,将考试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而素质教育应当是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和科学合理的评价,即把形成外语能力的各个要素及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外,还应包括品德与科学文化素养、学习态度、学习策略、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等。评价的方式应该是多层次和多种形式的。如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评价,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学观摩、采访、表演和课内外作业等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的评价,可采用观摩、写作文、口试、角色扮演和小组项目与研究等方式;对语言能力的评价则可采用客观测试、作文考试、口试及汇报表演等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可采用建立学生档案,将反映学生多方面能力的资料系统地收入学生的个人档案,从而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公正性、发展性和有效性。评价的组织形式可以有同伴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以及主观和客观测试等,使突出性的评价与整体性的评价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障
1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1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
进行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实施素质教育,旨在帮助教育管理部门更好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帮助各级学校更好的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1.2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进行新形势下素质教育理论研究,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之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新形势下对初中生素质教育研究的可行性
虽然素质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是众多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了其中的弊端,并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整改措施。素质教育的实施已具有可行性,具体表现在:
2.1国家政策的支持。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从落实、推广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而正确、有效地疏导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所以,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2科研理论的辅助。
科学理论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并按其内在逻辑组成的一定体系,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进行新形势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特点及发展研究有强大的成熟的理论支持。
3.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的内容
新形势下初中生素质教育特点及发展研究主要是以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揭示素质要求的内涵、主体、主导,从而为各级学校落实科教兴战略,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正确、有效的途径。可以细分为以下几个具体研究项目:
3.1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愿意是生理素质,后来人们把一些行为表现也成为素质,于是,素质概念使用逐渐泛化。简要梳理,素质概念主要分为三类,具体内容如(表1)。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人才素质的构成大体分为五类,德、才、体、勤、能,具体所指见(表2)。
素质是不仅是个人财富,同时也是社会财富。对于个人来说,素质是一个人的内在财富,是长期磨练积累的结果,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于社会而言,社会的发展创造则需要由社会中个人来体现。因此,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素质教育是指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公平地对待了每一个受教育者,真诚地满足了人的发展的各方面的需求,并且是受教育者身心潜能处于最大的激活状态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具有五个基本特点,教育对象的全民性、教育程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的普通性、教育目标地全面性、教育本质的发展性。③具体内容见(表3)。
素质教育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教育领域的运用。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全体人群发展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脑、体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是人的个性自由的和谐的发展。④因此,素质教育理论是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新发展。
同时,素质教育是我当教育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教育方针是国家教育工作的总得指导思想,是对教育工作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是教育活动的总原则。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素质教育是党的教育方针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下的具体体现。
素质教育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标志,以人格形成为宗旨。⑤素质教育与当前的一些教育改革理论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产生了众多的教学模式,如“主体性教育或教学”、“主动性教育或教学”、“快乐教育或教学”、“创造性教育或教学”、“主动性教育或教学”、“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等等。这些形式不一的教学改革都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他们都是在素质教育的指导下进行的具体教学理论或实践方案,仍然属于素质教育的范畴。
3.2素质教育理论与素质教育实践的关系。
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随着教育理论的发展,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而产生的新生事物。素质教育是对新事情全面发展教育观的发展与创新,是对传统先进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素质教育理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3.3初中生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
中学生素质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它包含德智体勤能等多项内容,其中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会学生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新形势下,更高注重德育在素质教育的中的重要作用。因此,要认真研究德育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措施,充分发挥德育的育人功能、导向功能、促进功能、保证功能。
在具体的德育教育实践中,要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同的方法。如理论教学法,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教学方法。学校的思想政治课就是理论教学法的代表。德育教学的关键是教师,要按照教育改革的要求不断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期取得更高的教学效果。比较鉴别法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方法。比较鉴别就是引导学生对现象的对别、分析,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
加强教学改革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心。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换言之,素质教育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都需要教学这个载体。教学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并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坚持教育与育人的统一、传授知识与智能培养的统一、全面培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教书、育人是教育的重要活动。教书是面向学生系统的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育人是教师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育人离不开教书,教书是为了育人。
(3)健康教育是素质要求的重要内容。中学时代是青少年身体、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实施素质教育也必须加强包括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健康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必须按要求开设体育课,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同时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形成学生良好素质的必要条件。社会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人类实现自我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生产劳动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应该开设必要的劳动课,制动完备的劳动教育大纲,设置劳动场所,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同时学校应该加强校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调查研究、组织志愿者进行义务劳动,以及家务活实践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以公平与正义为代表的各种社会问题不断出现。面对这种情况,不管创新方式,加强完善素质教育体系,促动和推动素质教育发展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注 释:
①刘玉方:《中学生素质教育读本》,2页,1998年.
②赵枫岳:《我国素质改革面临的主要困境》,74页,载《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③顾春:《中国素质教育实用全书》,611、612,开明出版社,1997年.
【关键词】小学;素质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国民基础教育,历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是培养人才资源的基础环节。初等教育作为国民基础教育当中的重中之中的环节,受教育者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素质, 影响着我国人才资源的整体发展水平。
一、素质教育环节中暴露出的问题
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身心素质、技能方面的素质构成的综合素质作为现代人的重要素质。通过教育手段使受教育者形成较好的基础素质,是教师的职责,亦是国民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工作。积极实施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面貌,也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目前仍暴露出不少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知还不深入
部分人以为素质教育是实施趣味化与课外活动化的教育,只要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进行了课外活动,就是实施了素质教育,就可以实现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教育的目的。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不够深入,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开展。提到素质教育就理解成开展兴趣活动小组活动。
(二)注重知识方面的传教,轻视了能力方面的培养
当前,很多学校还总是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评定教师工作绩效情况的一个关键性要素。在课堂上,充满机械式教育、填鸭式教育;在课外的时间,经常给学生补习功课,给学生布置了很多作业。轻视了学生能力方面和心理方面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应试教育盛行的现象是个相当突出的严峻问题。
(三)注重考试科目的学习,轻视非考试科目的学习
不少非考试科目的教学不容易落到实处,经常被所谓的主科挤占,要么就是流于形式。不能确保非考试科目按照有关课程设置规定进行开设,这样,就不能够很好地实施与推行素质教育。
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
素质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受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的关键,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个方面一起共同推进。
(一)社会
教育发展的水平与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优势有着内在的联系,“教育同社会的整体性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教育同社会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内在联系的关系。因为,人们习惯将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作是教育机构的事情,素质教育的推行与发展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尤其是需要教育部门之外的有关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所以,仅仅有教育机构来推行素质教育是远远不行的,需要整个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向前发展。”
(二)学校
学校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战阵地。唯有紧密地以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为中心,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转变以往落后的课堂教学手段和途径,方可以提升素质教育的成效。老师与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
(三)教师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提升老师的综合素质,老师的综合素质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每一个举动,不但关系着教师自身的工作成效,还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和品格。小学阶段,学生学习的是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但是,教师对学生的综合性影响,比起单纯的知识教育,对学生的人生更有深远的影响。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唯有积极发挥课堂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方可以在实施素质教育的环节中,开创推进素质教育新局面。
素质教育思想体现的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皆应该从学生的发展角度进行设计,在知识教育环节中把握知识的规律性,依据相异学科教材的特点,对学生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陶冶情感的教育,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四)家庭
学生家长应该树立“家庭素质教育”的理念,“承担起一份教育的家庭责任,改变教育理念,注重对学生的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道路、人生价值等问题的教育,重视对学生实施以培养学生劳动素质为目的的教育、让青少年在艰苦环境中经受挫折磨练的教育等。学生父母不但应对学校推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育的计划、手段给予大力支持与积极主动地配合,还应该同老师多沟通、共同商讨对策,形成家庭与学校同心协力一齐抓,共同管理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学生父母对学生应该进行综合性评价,不要只关注孩子成绩,而是应该综合评价学生在多个方面的具体表现情况。
三、结语
素质教育是围绕人的终身怎么样做人,怎么样搞好国民基础教育来着手进行。在小学阶段,推行以全面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性工程,应该有效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有效调动多种积极要素,为提高国民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作出积极性贡献,使素质教育有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与物质保障,只有这样,素质教育工作,方可以在小学全面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柳梅.素质教育在日本[J].吉林教育,2007,5(12):22.
关键词:素质;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由于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着眼点、落脚点不同,教育的目标、手段、途径和教育的内容、方法与评价标准不同,真正把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并非易事。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首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我们所面临的是面向未来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潜能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教育的对象;要相信学生有主观能动性,所有的学生都是能够教育好的。
第二,要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我们的基础教育是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要通过我们的教育,使每个受教育者都能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要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要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于接受新的知识,接受新的信息,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运用推理、辩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科学的精神。要树立师生平等的观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发展。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也是决定一个人对社会贡献大小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做人方面的要求也是不断地发展的,应增加新的内容,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很快适应这个社会。
第三,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不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惟一标准,不以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惟一标志。教育应该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分数的高低,只是反映一个阶段内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某种情况。如果片面地注重学生的分数,那么必然会拼命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强调知识数量的积累,学生就得死记硬背,造成学生负担过重,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甚至造成厌学情绪。
衡量一所学校、一个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要看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得到全面充分发展。衡量学生素质的标准,要看其身心是否健康发展,是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是否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是否在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还有独立积极的潜在能力。
只有人们的观念转变了,应试教育才会没有市场,其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才能彻底清除,素质教育才能得到全面实施。也只有全面实施了素质教育,才能使每个学生感到天生我才必有用,产生强烈的自信心、进取心;才能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是素质教育成功的保证[4]。离开教师素质谈素质教育,只能是纸上谈兵。
教师除了要有崇高的师德、现代的观念外,还要有符合现代教育要求的功底。首先,教师需要站在面向21世纪的高度来系统学习教育史和现代教育理论;其次,要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水平;再次,要更新和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技能水平以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最后,教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现在搞教师培训,主要注重的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专业技能的改善,而以素质教育为背景,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师培训并不多。应该在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中,加大提升教师全面素质的培训力度。
实施素质教育对于教师来说,以下几个转变是很重要和现实的。一是从偏向少数“精英”到面向全体学生的转变;二是从单纯追求学科知识的水准到追求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三是从教育和社会的脱节到紧密联系社会的生产、生活;四是教育教学的模式要从教师为中心转变到以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中心;五是要从过多的统一要求向追求教育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
当然,一所学校能否实施好素质教育关键在校长。凡是出经验的好学校就必定有一位有思想、有实干精神的好校长。好的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校长的教育思想就是把国家统一的教育思想、目标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是与本校的优势、学校的传统、校园文化的特点以及师资特色相结合提出来的有本校特点的教育思想。好的校长要能够凝聚起有共同理想、有献身精神、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集体。好的校长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有一套很规范的管理方法。
三、改革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教学是由“教”与“学”两方面构成的,教学任务的完成始终是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一双边关系的体现。因此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2,5]。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应考虑到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既保证每一个学生在诸多方面得到一定程度的、没有缺陷的、合格的发展,又应当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法指导为手段,开展教改科研活动。通过鼓励学生在课上和课下质疑,掌握质疑、解疑的方法,教会学生会问,让学生在质疑、解疑的过程中主动求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方法。在课堂讨论、尝试练习、复结等方面将学法指导与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学习的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和思维能力。本着因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及时的予以帮助和指导,纠正不正确的认识,改进和优化他们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四、重视教育评价是素质教育的杠杆
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应试升学成为中小学教育唯一的价值取向。因而,教育评价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一系列偏差。素质教育评价与传统的教育评价的区别,是由于两种不同模式的教育所遵循的价值观念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同,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不同,进而人们对教育评价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使然。在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整体改革战略中,要将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重要大事来抓,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导向、激励、鉴定、教育和改进功能。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再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考试的分数,而是其发展的全部领域;对于所有学生来讲,素质教育所关注的不再是少数尖子学生,而是全体学生。首先,素质教育评价不能忽视总结性评价“特殊的功能”,仍要很好地发挥其作用,进行必不可少的鉴定和教学核定,以检验教育实施的效果。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这样要让每个个体在受教育过程获取发展的自信心。因此,素质教育过程必须建立起自激励和它激励的机制,让每个受教育的主体都在不断激励中发展,而自激励和它激励的产生是离不开评价机制的,素质教育评价必须注重其结果的全面激励性。素质教育评价要淡化传统式的横向比较,强调纵向性的发展评价,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获取成功的喜悦,从而得到激励,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五、创新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保障
构建适应2l世纪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需要、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个性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条件[5]。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迅速吸收科技革命产生的新学科、新思想和新方法,不仅包括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而且应该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建立以社会需要、学科规律和学生发展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多样的、发展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课程结构和教学体系;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发展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适度减少必修课,减轻学生负担,建立和完善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板块”的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要从终身教育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创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个性,这是国际上通用的两个创造力指标。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敢为、表达欲、幻想敏感性、幽默感等等。发散性思维则是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同四面八方进行辐射的积极的思考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和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相关和发明可发现的一种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就要兼顾这两个指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N]:中国教育报,1997年11月21日第一版.
2.刘朝晖,扈中平.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对立性[J].课程·教材·教法,2005,(10):3-8.
3.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2):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