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0: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情感控制心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声乐艺术心理学;演唱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25-01
一、良好的演唱心理决定歌曲演唱的成功
(一)心理活动对嗓音的影响
嗓音是歌唱艺术的基本, 在音乐艺术中,它是表达思想情感的媒介之一。如何使嗓音充分发挥作用呢?我们这时就需要声乐艺术心理学的引导了。对于初学者来说, 深厚的人文积累和平静的心情至关重要。这能使你避免受到任何强烈的心理影响而引起错误的发声方法。
(二)心理活动对声调的影响
在演唱中, 有时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影响会使发音器官在发音时对音调的调节极度夸张, 这些归根到底是由其人文素养低引起的。一般是由于受到精神紧张之类的心理的影响。而在良好的演唱心理的控制下的声调,可以让我们在音域中轻松地达到任何高度,不可将人为的力量强加于发声器官。这说明,良好的演唱心理才是控制音调最重要的。
(三)心理活动对思想感情影响
每一首歌曲都有歌词,这些文字是表达我们的情感的诗句。声音是歌唱的基础, 这种关系纯粹是从美学和心理的观点来考虑的, 并涉及到字在音乐中的功效。的确,歌曲若没有与之相配词就无法表达爱情、亲情、友情、悲伤、快乐等等。但是,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演唱心理,再快乐的歌词也无法表达出快乐情感。由此可见,良好的演唱心理是一首歌曲演唱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把握心理是良策
(一)歌曲演唱前要放松精神是关键
减轻自己的压力,放松自己的心情在演唱前是至关重要的。过分追求超水平演唱,害怕出错,这种心理也是比较普遍的。有时演唱者在尚未出现错误时,却老想着可能会发生错误;有时却在发生某些意外后不能控制,对自己发生的错误耿耿于怀,以至于不能集中精力于接下来的演唱,甚至出现新的、更大的错误。其实,每个演唱者应当平静心情尽最大的努力做到尽可能的准确,这主要靠平时心理的训练与经验,预先有充分的准备等来实现的。
(二)歌曲演唱时要有自信心
充足的自信心是远离紧张的根本,当你信心不足或是没有信心时就会产生心理障碍,导致演唱失利。演唱歌曲的目的是打动听众的心。所以说,只有充分的自信心才是演唱成功的基础。演唱中只有信心百倍,才能全身心的进行这种艺术创造。同时,演唱者还需要自我激励,让强烈的表现欲望来克服心理障碍。演唱欲望越强,反应越灵敏,就越利于歌唱技巧的发挥。所以,演唱的欲望、演唱的自信心与演唱的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歌曲演唱中要用心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对一首歌的演唱不是仅仅唱出声音就足够了。演唱歌曲是心灵的诉说,是情感的表达。虽说歌唱要通过良好的声音来表现,但是注意力仅放在声音和方法上则适得其反。所以说,要摆正技巧与演唱的关系,技巧只不过是你情感表达的一种手段而已,并不是歌唱的主要体现。因此,演唱者在拿到一首新的声乐作品时首先要对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和研究,先理解歌词想要表达的内容,再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是讲述故事还是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然后再把握好音色、语气、语调、情感、手势等歌唱技巧。最后在演唱时要全身心的投入,仿佛你就是歌曲中的人物,歌曲的内心就是你的内心。当你自己完全被歌曲所感动时,就会和观众们产生共鸣的。与此同时完美的歌唱艺术效果便自然地产生了。这样也就克服了心理压力。
三、结束语
声乐艺术心理学是艺术心理学的分支, 也是声乐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歌曲的演唱不仅要具备生理上的创造条件, 而且还要受到心理机能的支配, 歌唱的整个过程离不开心理的感受、体验、适应、表现等等的控制。而生理器官的外在表现, 恰恰就这些内在心理活动的表现。“声情并茂”中“声”是指生理上的表现, 而“情”则指的是心理情感的表现。如果没有情的依托与抒发, 声也不可能有灵魂和生命, 所以“声情并茂”正是体现了声乐艺术心理与心理创造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辩证关系, 在演唱中探索“用你的心儿去歌唱”的真谛。
在声乐教育中,歌唱活动需要通过一定的生理动作,生理动作的产生需要接受心理的注意、意识的支配和控制,也就是心理作用于生理,通过生理动作将人的心理状况反映。而声乐教育一直以来只重视演唱,而忽视了声乐教育中的心理发展,形成了一种声乐教育偏差,这种偏差在当前的声乐教育中需要将其修正,不然将会影响声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心理学在声乐教育中非常重要,因为声乐教育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艺术学科,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入手进行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声乐知识和声乐技能,还需要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培养,让学生从生理上和心理上均具有良好的条件。心理学导向声乐教育中起着指挥和调节的重要作用,帮助声乐学习的学生,找到正确的方法对自己的声乐演唱能力进行指导,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心理学导向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作用
心理学因素贯穿于整个声乐教学活动中,声乐家成长的过程,也是声乐心理形成的过程。声乐家的发声技术和他们对声音特色的利用,都是通过生理手段完成的,而声乐艺术的创造哟不同的历史,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文化,因此声乐艺术由不同年代的声乐家的演唱,会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音乐可以抒发一个人的内心情感,通过音乐将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进行体现,在音乐的演唱中,人的情感、情绪等都是其心理状态的直接表现,所以在声乐教育中心理学因素的影响非常大。将心理因素融入到声乐教育中,可以将声乐教育的内涵体现,将心理学和声乐教育两者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使得声乐教育更加的完美和科学。心理学和声乐教育之间的结合就是内容上的补充又是扩展,心理学对声乐教育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将其应用在声乐教育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声乐本身是一种感觉艺术,在声乐教学中,感觉是教师经常提到一个词语,声乐教学中发生教学非常重要,教师会经常讲到控制气息等词语,要求学生学会调整自己的呼吸状态,利用呼吸状态练习发生,教师采用不同的声乐感觉,对学生发声中出现的毛病进行指出,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心理因素是一种动力,同时又是一种矛盾,声乐教学是通过审美心理活动让学生掌握住声乐歌唱技巧的,也就是说在声乐教育的这个过程中,心理学因素一直存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是学生声乐歌唱技能提升的过程,是学生心理活动稳定的过程,是对歌唱审美艺术追求的过程,心理学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声乐教育的核心。
三、有效的促进心理学导向在声乐教育创新中的发挥
关键词: 心理学因素 声乐教学 模式 融合实践
1.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基本概念
声乐教学作为一项艺术教学科目,其基本的教学内容包括中西方声乐艺术文化,以培养人体的发声器官为主,令学习者能够在艺术歌唱的过程中更为得心应手。在这样的声乐教学概念及内涵之下,学生的自身思想思维及心理条件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只有保证了创造性思维与灵活性的思想活动互相结合,才能够真正保证声乐教学能够充分发挥自身教学价值。而心理学作为一门为不同人群提供心理引导和辅助的学科,其着重探究人类的内心思想,强调以引导的方式进行心理调控,在这样的因素影响之下,声乐教育与心理学的融合重点任务是保证歌唱者能够在进行声乐学习与演唱的过程中获得心理学辅导和理论帮助,声乐教学能够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顺应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科导向,真正做到从全面性的角度出发完善基本的声乐教育模式,保证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够在心理学和声乐教学的融合实践中得以提升。
从声乐教学的角度来说,其是情感艺术、听觉艺术的重要分支,人类的基本心理作用影响着声乐的创作和演唱,声乐活动是心理互动的体现内容之一。在这样的两者互相融合、互为依托的思想观念之下,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能够充分增强两者的教学效果,保证声乐教学的有效性和特色性,在感知、思维等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中完成学习者对于音乐艺术的全面认知,使声乐教学和声乐演唱的情绪能够在歌唱中得到心理因素的调控和制约。这样的心理学和声乐教育的融合,是揭示当前教育教学规律的重要体现,充分诠释了在当前声乐教学环境下调控心理特征活动的重要性。
2.心理学因素在声乐教学中融合实践理论基础
在我国的传统教育教学之中,心理学因素一直被广泛重视和应用,尤其是艺术教学,无论是歌唱、训练还是表演等内容都需要以心理学作为教学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心理作用与心理感受能够在不同的艺术活动中获得更为深层次的探索。但是,因为所受我国基本的教学现状的局限,所以心理学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缺少应有的教学深度及教学广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及科学性教学体系的融入,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应将心理学因素进行综合实践,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声乐教学领域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1国外声乐教育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理论
根据国外的基本声乐教学资料显示,心理学因素与教学内容和模式的结合在17世纪就小有成效,意大利歌唱家主张将“克服胆怯”这一心理融入到视觉及听觉思维的教学之中,正式意味着声乐教育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在想象、思考及自我控制的过程中保证心理学理论的重复应用,使学生以优秀的心理素质达到基本的声乐教学目标。拉乌里作为新声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对于声乐学习者的内心思维进行剖析,基于心理学的角度调控自我大脑意识,这样的行为使声乐教育与心理学因素的基本融合在西方被广为接受,声乐教学艺术受到科学性、完整性的模式支持,使以多个领域为基本的理论基础互为完善。
2.2声乐课堂中心理学因素融合理论
声乐课堂作为传递声乐知识的主要场所,通过教、学两个内容的统一完成基本的教学实践任务,根据学生的不同反馈进行课堂调整。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想要学生能够充分获得自身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就需要声乐教学课堂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教学需求,使教师能够合理支配学生的心理活动,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声乐课堂教学模式调整。在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实践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深入课堂,能够对于声乐课堂进行系统性的了解,根据心理学因素设置课堂教学任务及基本的课堂教学心理阶段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完成不同的内容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声乐教育和心理学因素的融合是立足于教学实践之上,以科学的方式调控和把握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在这样的教学影响之下,对于学生声乐知识的培养才能够真正得到落实,相关的专业技能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深度认知。
在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实践过程中,深入到课堂进行融合分析有助于两者融合得到综合课堂实践的理论支持,从我国现有的声乐课堂现状入手改善基本的教育教学模式。无论是西方的理论支持还是声乐课堂的实践支持,都是对于声乐教学模式改革的巨大改变。
3.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应用
近代教育学家曾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充分说明了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心理,保证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声乐教学的基本内涵,保证教师能够全方位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之下,心理学因素与声乐教学的融合应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共鸣,令其真正热爱声乐艺术、深度接触声乐艺术,这样基本的融合应用才能够获得一定的效果。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想要保证课堂教学效果,教师都应真正将教学设计立足于心理探究之上,保证声乐课堂能够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学习乐趣。
3.1歌唱感知与记忆
感知与记忆作为心理过程中的重要阶段,主要展现了不同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了解,全面反馈了在不同环境之下不同人群进行自我想象和记忆的水平。在这样的阶段性认知之中,歌唱的感知和记忆具有一定的整体性、理解性。一般来说,声乐中可以想象的歌唱背景都需要配合学生对于固有事物的感知和记忆,只有在记忆的基础上再次想象和创作,才能够使其真正意识到声乐演唱的情感和内涵的重要性。一般来说,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完成音乐知识的回忆与再现,督促学生进行歌唱技巧的深度了解。只有在记忆和感知的共同影响之下,声乐课堂的基本教学效率才能够得到应有的提高,长期反复练习从心理学的角度完成了短时记忆向长期记忆的转变。
在声乐教学与心理学因素的融合过程之中,教师应通过不同的活动促使学生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记忆的吸收和转化,使歌唱行为真正在学生的心理中留下深刻的记忆,有利于在日后的歌唱中更熟练。
3.2歌唱思维与想象
思维和想象是人类心理活动中基本的发展阶段之一,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利于促进人类对于各个领域的学习和认知,从而充分了解声乐作品中所具有的基本文化特点,由此来进行自我的歌唱和再创作。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歌曲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使其能够在歌词所描述的艺术环境中领悟到基本文化内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演唱者就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歌词中所蕴含的基本情感,能够以全方位的感知演绎不同的歌唱曲目,为声乐演唱注入新鲜的活力和丰富的情感。
对于学生来说,思维和想象正是歌唱和发音的帮手段,只有合理地运用思维想象性和创造性对于不同的曲目进行感知,才能够真正达到歌唱情感与艺术的融合。
3.3歌唱情感与意志
情感作为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态度体现,能够深刻地表达不同环境之下的自我认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调控学生的基本情感,能够使美妙的音乐作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对于声乐情感的认知能够调节自我学习意识,在心理情感的促进中更深入地探究声乐的特点和魅力。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课堂的情感贯穿,能够提高原有的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丰富情感体验带来不一样的学习效果,在积极、乐观的学习心态中,学生的歌唱心理能够更健康,高涨的情绪体验及声乐内涵深化了声乐教学成果,在帮助学生理解歌曲创作内涵的同时还能够以自我情感进行音乐的再创作。
参考文献:
[1]容霞.性格特征对声乐学习的影响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4(02).
[2]肖红.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02).
[3]徐行效,徐茜.20世纪中国声乐心理学术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音乐研究,2002(02).
【关I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
一、积极心理学介绍
1998年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一词,为心理学开启了一个新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假设是:人类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心理品质与人类的心理困扰是同时存在的。而在大学校园里,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力量和品质的关注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大学生常见心理困扰
1.现实我与理想我的差距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大学生自我认识的完善是在校大学生心理成长的主要任务,但有些同学在自我认识的过程中发展并不顺利,或者对自我认识不客观,亦或者在对自我未来发展的认识上不清晰,导致学生在现实我和理想我之间差距太大,从而产生心理不平衡状态。
2.人际交往不顺利带来的困扰
人际交往一直是高校学生面对的重要课题,人际交往的顺利与否与大学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有着相关联系。人际交往顺利的群体在自我评价和幸福感的体验上都比人际交往不顺利的群体要更加积极。
3.环境适应不良
学生在从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在从被动学习过渡到自主学习,从家庭生活过渡到集体生活,都会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大多数同学在经过大概半个学期的适应过程后就能适应学习和生活,但还是有少部分同学会出现适应不良。适应不良的同学会出现学习兴趣下降、自我封闭、由恋家情感引起的焦虑和压力等。
4.情感处理不妥所带来的心理困扰
在校大学生一般年龄在18~22岁,在发展心理的角度分析,这是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一个情感极其丰富,情绪波动较大的时间段。所以处在这个时刻的在校大学生们一方面对爱情有着极大的追求欲望,充满激情的享受着爱情的甜蜜;但另一方面,某些学生处理情感的方式还不够稳重,对自我情感的控制还不稳定,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就有可能会出现情感崩溃的情况。
二、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心理因素
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对高校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的原因有很多分析和解释,笔者从自己多年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总结以下两点:
1.自我心理素质不高
每个个体在面对同一外界刺激所做出的心理、行为反应是不一样的,这主要是由于每个个体的认知方式不同所产生的不同。对我们在校的大学生来说,少量同学在应对外界的压力源时反应过度敏感,甚至严重影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而有些同学在面对心理困扰时,却可以很好的自我缓解,这与我们自身的心理素质有很大的关系。而自我心理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内容,对怎么开发人类的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家们也做了大量的探索研究。
2.对自我积极心理品质关注培养不足
笔者在高校做心理咨询多年,在工作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关注太少,大部分的心理能量都在关注自己的消极心理,很多时刻都把自己封闭在消极的情感情绪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把大部分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对正常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太少,但积极心理品质对个体面对心理困扰有着极大的正面意义。
三、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
1.让大学生关注自己积极的心理品质对其面对心理困扰有正面引导作用
笔者认为,积极的心理品质对人类面对消极的心理有着正面的作用。对心理素养好的个体,可能面对外在的一些负性刺激的抵抗力就好一些,而心理脆弱的个体,可能在面对外在的负性刺激时就可能反应更强烈,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所以让我们在校大学生关注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对其面对心理困扰有着正面的引导作用。
2.让大学生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对其心理成长(心理素质提高)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增强自己的心理抗体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让在校学生提高自己积极的主要体验,比如提高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自我成就感,扩大自己的兴趣范围等,这些方式对我们的学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养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3.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着积极意义
在我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的指导教师如果能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我们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亦或者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关注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笔者认为,这对我们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一定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群言出版社,2010.6.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关键词]冯特;科学心理学;方法论;元素分析;整体分析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3 — 0022 — 02
冯特是心理学作为一个正式的学术研究领域的建立者。1879年他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历史学家为什么将建立新心理学的荣誉归于冯特,而不是费希纳呢?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纲要》出版于1860年,大约是冯特开始一门新心理学的15年之前。波林(Boring, 1950)这样写道:“当所有的核心观点产生以后,某个发起者能够掌握它们,对其加以组织,并在其中增加那些看起来必要的东西。写文章、做宣传,并且坚持这些观点。简言之,就是‘建立’学派〔1〕。”从这个意义上说,冯特对现代心理学建立的贡献主要来自于他对系统实验方法的大力倡导。然而,纵观冯特之后的许多心理学发展史,普遍是以反对他的心理学观点为特征的,尤其普遍认为冯特是元素主义论者。尽管这些观点对冯特有所误解,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冯特心理学方法论中存在着元素与整体的矛盾冲突。
1. 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原点
19世纪中期,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前景堪忧,处于一片混乱状态。当时,德国古典哲学主要面临着发展方向的问题,即自然科学成就到底处于何种地位的问题。冯特试图通过对生理学的研究来为德国古典哲学找到新的发展路径。因此,当他应聘于莱比锡大学时,他开设了哲学讲席,并试图把实验心理学作为哲学宏大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哲学是一般的科学,其职能在于结合得自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成本身一致的体系〔2〕。”在冯特看来,哲学的发展是以专门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它通过整合专门科学的一般真理而构造自身的理论体系。因此,实验心理学可以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一般真理。基于这样的源动力,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贯穿的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自然就渗透到冯特的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中。
2.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哲学渊源
冯特的心理学,从其思想来源来说,除了康德等唯心主义哲学以外,受到了英国的约翰·穆勒和德国的赫尔巴脱的影响最大〔3〕。
冯特深受德国传统哲学的影响,继承了康德对世界的二元论认识〔4〕,并提出了心身平行论的观点,这种认识取向始终贯穿着他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冯特在《人类及动物心理学讲义》中对心身平行论做了如下界定,“我们认为心理过程与身体内特别是脑内一定的物理过程相联系,……这一联系只能被认为是两种并列存在的因果序列的平行。由于它们条件的不可比较性,它们决不能直接相互干涉。不论在什么地方碰到这一原理时,我们都把它叫作身心平行论〔5〕。”
冯特从约翰·穆勒那里继承了心理化学论的思想,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是直接经验,即意识,而各种意识状态都是以复合的形式出现的,为了便于研究,首先要把意识分析为最基本的、纯粹的意识状态,即心理元素〔6〕,并把心理元素分析为感觉和情感。同时,冯特也深受赫尔巴脱的影响,他在阐释联想的时候,就使用了诸如“融合”、“复合”、“同化”等等赫尔巴脱常用的术语。
在此,我们不难发现,冯特心理学方法论的“元素论”和“整体论”的矛盾与冲突实质是哲学内部矛盾的映射和体现。
3. 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表现
3.1实验内省:分解心理过程的工具
冯特曾经这样说道:“我们拒绝一切不以经验为基础的哲学思辨,不要那种建立在哲学预想之上的心理学。我们需步骤上注意到了心理学以及科学的经验事实〔7〕”。冯特认为心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验与观察不仅可以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可以成为心理学之研究方法。冯特认为,只有对象固定不变,才能采用观察的方法对之进行研究。然而,由于心理过程是瞬息可变的,冯特认为心理学研究不能只依靠观察,而应采用实验的方法,即实验内省法。他说:“实验是由观察者在有目的控制的条件下,对所观察的现象的产生与过程而作的观察。观察,按其狭义而言,是不受控制的现象的考察,这些现象在观察者的经验过程中,按其自然地产生的那样被接受下来〔3〕”。在某种程度上,实验内省法不但要控制客观条件,而且也要控制主观的意向。也就是说,只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在实验条件下观察到目标对象,才能将感觉与感情从直接经验中分解出来。因而,个体心理学必然是实验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研究的是,如语言、神话、风俗等,集体活动的产物。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固定不变的,因此可以采用纯粹的观察来研究。
为了避免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经验的混淆,冯特认为,实验内省既要控制刺激的属性,以利于观察现象的某一方面,又要控制观察者的注意方向,这样,才便于经验的分析。此外,冯特还极少接受质化的内省,他所寻求的内省报告涉及的主要是被试对大小、强度、各种物理刺激持续时间的意识判断。这些都是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所使用的数量化的判断。即使是主观或质化的内省报告,往往涉及的是刺激的舒适性、意象的强度或者感觉的性质。当积累了足够多的客观数据之后,冯特就可以从中推论出意识经验的元素和过程了。
3.2元素分析:心理过程的描述
冯特区分了科学的描述和科学的解释,他说,“为要满足每一特殊事例都得到一种解释(Interpretation)的需要,就要把特定的复合过程的诸组成都划归到其适当的类概念下,这样的概念,例如感觉、认识、注意、记忆、想象、理解和意志.……像物理学的那些概念一样”。由于这些类属概念具有复合的特性,冯特依据丰富的实验数据,将意识经验解析为两种绝对简单的和不可再分的组织成分,即感觉和情感。
实际上冯特这样的元素分析,只是作为对心理过程的最初的分类方法。他认为,尽管可以将意识过程分解成一系列的子过程,但是不能孤立地看待这些子过程,否则意识过程就失去了其本身的性质〔8〕。因而,不能简单将冯特归为元素论者。
3.3整体分析:心理过程的解释
描述是解释的基础,元素分析也是为了综合。冯特原就认为经验的内容必然是综合的。1894年,冯特在总结他从事心理学研究以来三十年的工作时指出,“当我开始接触心理学的问题时,我持有一个生理家很自然所持的一般偏见,认为知觉的形成仅仅是感官的生理特性所工作的结果。以后,通过视觉现象的实验考察,我发现知觉是一种创造性综合的活动。这逐渐成为我的指导准则。以这个准则为指导,我对想象和智慧等高级心理功能的理解有了新的认识。在这一点上,老的心理学对我没有任何帮助。当我开始研究心理事件之间的暂时联系时,我对合理功能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不再以抽象的名词把心理功能区分为观念、感觉、或意志。对联想时间的测定使我发现了知觉过程同记忆表象之间的关系,也使我认识到所谓的‘再造’观念只是自我欺骗的多种形式之一。实际上这种观念在现实中是根本不存在的。此后,我开始把观念作为一种过程,这一过程是不断变化、转瞬即逝的、传统的联想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是错误的……〔9〕”可以看出,冯特虽然强调心理元素的分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忽略意识的整体性。
4.冯特的新心理学方法论的影响及误用
实验方法应用于心灵问题,造就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建立和蓬勃发展。同时,元素分析和整体分析的对立与统一,也演变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实证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对立与统一。对冯特的心理学方法论的误解,甚至于导致惟方法论的大行其道。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冯特创建的科学心理学是以后“学科分歧”原点。
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陈立这样说道:“如果以为有了计算机,今后的工作就只在乎收集资料,记下一笔一笔的流水账,通过计算机的分析,结论不用花脑子了。这就把心理学工作者判断推理的工作,有些像上帝创造世界,一次就完成了他的工程,以后就可以永远无所改变地存在下去〔3〕。”当前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多得不可胜数的统计方法的应用,使得心理学研究可以不加入任何经验的成分,从那些数学公理导出全部的纯数学,然后再把它应用于世界。方法是为一定目的服务的,因素分析也绝不是如此机械的。
当然,单纯的形而上学的思辨或质性研究也容易导致诸多问题。就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指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相当广泛的、各依对象的性质而大小不同的领域中是正当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都迟早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要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不可解决的矛盾,……”
当下,在我国,仅从《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心理与行为研究》、《心理学探新》这几种心理学刊物上所发表的研究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来看,实验研究占绝对的主导研究,而且质性研究所占比例逐年减少,有的刊物上质性研究甚至于销声匿迹。这一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觉,这也是再论冯特的心理学方法论的目的所在。
〔参 考 文 献〕
〔1〕 杜·舒尔兹. 现代心理学史〔M〕. 叶浩生,译.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71.
〔2〕 〔美〕梯利.西方哲学史〔M〕.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544.
〔3〕 陈立. 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到现代的差异心理学:官能心理学与因素分析的述评〔J〕. 杭州大学学报,1986,(03):352-366.
〔4〕 赵万祥. 断裂与整合:冯特心理学思想的哲学源考〔J〕.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02):29-34.
〔5〕〔德〕威廉·冯特.人类及动物心理学讲义〔M〕. 叶浩生,等,译.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5.
〔6〕 叶浩生. 心理学通史〔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9.
〔7〕〔德〕威廉·冯特.人类和动物心理学论稿〔M〕.李维, 沈烈敏,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理论;精神病;康复指导;健康状态
精神病是一类起因不明、病程漫长、复发率高的精神疾病,表现为心理、情绪及认知等方面异常,影响正常社会活动[1-2]。积极心理学理论是一种吸收了传统主流心理学,绝大多数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新型心理学领域研究模式,早期有效的心理干预对精神病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3]。2018年1月1日~2019年12月1日,我们对收治的67例精神科住院患者实施积极心理学理论,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就诊的134例精神科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病程≤5年,年龄18~65岁者;②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通过;③患者及家属在完全知情下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②智力障碍不能配合调查者;③在1个月内接受过其他心理干预者。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7例。观察组男35例、女32例,年龄20~65(35.65±5.27)岁;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16例,双向情感障碍21例,分裂情感障碍13例,偏执性精神病17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3例,初中18例,小学及以下36例。对照组男33例、女34例,年龄18~64(35.57±4.12)岁;疾病种类:精神分裂症18例,双向情感障碍22例,分裂情感障碍11例,偏执性精神病16例;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1例,初中19例,小学及以下3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如药物护理采用奥氮平与利培酮联合用药,控制患者病情处于稳定期;常规心理干预、常规护理配合定期举行的娱乐活动。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以患者个体素质差异(受教育程度、年龄心态及个人素质)为指导,制订为期8周的个性化护理干预方案,具体措施如下。①成立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小组:小组由10名资深护理专家组成,年龄38~54(44.74±4.73)岁,工作年限(15.34±4.31)年;受教育程度:专科2名,本科6名,硕士研究生及以上2名。进行积极心理学理论培训,团队深入理解积极心理学理论。②深入掌握信息:熟悉患者性格,根据不同情景设计个性化护理方案,培训医护人员学习护理方案,并以角色模拟的方式开展护理方案演练[4]。③一对一交流: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第1~2周以解惑释疑为主,对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表现进行鼓励,缓解焦虑与抑郁心情;第3~4周以共情暗示为主,倾听患者诉说深入了解,因地制宜地引导患者释放压力,同时辅以角色模拟游戏,改善患者认知功能;第5~6周以移情述情为主,疏导患者负性心态,采用鼓励性的语言将患者情绪转移到积极方面,引导学习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改善患者生活能力、社交能力;第7~8周以激励怡情为主,激起患者直面生活的勇气,培养患者兴趣爱好,引导制订日后的目标与计划,树立痊愈的信心和提高治疗积极性,激发患者积极情绪与乐观心态,全面改善患者生理、心理与社会健康功能。
1.3评价指标
1.3.1心理状态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5-6]对两组干预前后进行抑郁和焦虑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焦虑与抑郁程度越严重。
1.3.2认知水平
采用标准化精神认知功能成套测验(MC-CB)[7]对两组干预前后智商、逻辑以及认知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认知水平越好。
1.3.3健康状态
采用健康评定评量表(SRHMS)[8]对两组干预前后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健康等方面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患者健康状态越好。
1.3.4康复水平
采用疗效康复评定表(IPROS)[9]对两组干预前后疗效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及爱好兴趣进行评价,得分越低表示患者康复水平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干预前后
SDS、SAS评分比较
2.2两组干预前后MCCB评分比较
2.3两组干预前后IPROS评分比较
2.4两组干预前后SRHMS评分比较
3讨论
一、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管理的作用
(一)培育员工积极心态
企业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的管理,那么要想优化企业管理,就需要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从员工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调动员工的积极情感和积极心理,使得他们能够不断地优化自身的工作态度,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企业建设当中。积极心理学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和员工的职业心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积极心理学的辅助支持之下,可以让员工的职业心态被真正的培育起来,最大化的激发员工的潜能以及创新创造能力,这样企业管理的各项活动才能够顺利展开。
(二)优化企业管理理念
企业管理理念对于管理行为和具体的管理实践起着方向性和引导性的价值,要想提高企业的管理成效,就必须要注重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特别是企业管理者要善于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用自己的积极力量和积极的管理理念来感染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使得员工产生积极的心理,那么整个团队以及企业的绩效包括管理水平也能够得到提高。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管理者理念的创新和优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增强管理者理念创新的自觉性,通过深刻领悟积极心理学的内涵来将其中的精髓渗透到企业管理当中,可以对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
(三)强化企业积极行为
按照操作条件反射的理论进行分析,假如人采取的行为结果能够切实满足个人的需求,并且有利于个人这样的行为也会在之后的实践当中不断的出现,但是如果相反的话,这样的积极行为重复就会大大减少,甚至是完全消失。企业管理实践当中,通过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来优化管理,对各项积极的企业管理行为,给予奖励以及赞赏,那么这样的积极行为会不断的被巩固,也会不断的增强,那么企业拥有了持续不断的积极管理行为,企业管理的目的也能够顺利的达成,更是会为企业管理注入活力。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管理策略
(一)应用积极心理学强化员工激励
在积极心理学的分析以及研究当中,侧重于探究如何有效激发个体的积极心理,让他们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并且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通过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积极的心理以及情感体验有助于提高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个体思想以及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个体潜能的挖掘和充分的发挥。同样的,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如果员工能够长久地保持一种积极的情绪和心态,就一定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挖掘潜能发光发热,这样不仅仅让员工的个人价值得到了最大化的发挥,还可以优化企业运营以及管理。在企业的具体管理环节教化员工积极心理,最为关键的方法就是员工激励,这也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企业管理优化的重要策略。传统意义的员工激励更多的是借助提高薪酬以及优化误区奖励的方法,这样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要长久的保持下去却是难度极大。但是在积极心理学的引导之下,企业管理中的员工激励将重点放在了解以及最大化满足员工需求方面,让广大员工的满意度大幅提高,也使得他们能够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拥有强大的信心和希望。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之下,员工激励需要进行变革和创新。一方面要将多种激励方法进行有效融合,构建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要强化与员工的沟通互动,切实了解员工的实际需求。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和未来发展给出规划以及指导,不断加强以及巩固他们的积极心理,促进企业管理实效性的提升。
(二)应用积极心理学建设企业文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管理,除了侧重于经济层面的管理以外,还需要重视文化方面,也就是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积极心理学的分析和研究将侧重点放在增强个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方面,强调积极和谐的环境对于个体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企业文化建設就是构建和谐企业发展环境的重要措施,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共同的企业心理模式,从而让广大员工可以观点一致,共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创造价值。因此,要有效应用积极心理学来推进企业文化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关注员工情绪以及状态,确保企业氛围可以影响员工情绪。例如,管理者在处理紧急事件时,要避免使用情绪化语言或者是言辞激烈,避免不合理的情绪控制而影响到他人积极情绪的保持,从而优化企业氛围,提高文化建设的成效。第二,注重构建优质的企业环境,关注以及充分的满足员工在实际工作当中的细微需求。例如注重优化办公室的卫生以及环境,设置专门的休息区等,从而有效消除员工的不良情绪,使得他们真正的身心舒畅,主动地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第三,企业管理者要注重革新自身的管理理念,将积极心理学作为有效引导,使得自身在管理工作当中保持积极的理念和情绪状态,进而逐步拉近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获得员工的支持,在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幸福感。
(三)应用积极心理学增强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工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在日常企业管理当中,往往会将重点放在人力、企业经营等方面,并重点在这几个方面强化管理,从而造成了风险管理的不足,甚至是缺失,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管理质量提高带来了挑战,也加剧了企业发展当中的风险。风险管理必须要被提到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位置,在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当中深入的分析和把控风险,避免为企业管理乃至于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不可挽救的后果。如果企业在具体的管理环节不能够强化对困难工作的应对以及有效的处理,那么会让这些细微的管理问题逐步扩大成一个对企业发展有着巨大破坏力的风险。对此,积极心理学可以为企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有效的指引。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在逆境当中充分发掘个体的潜能和价值,深入探究突破困境的经过,能够对个人的风险防御能力进行有效的锻炼,并使得个人形成关注以及合理把控风险的积极心理品质,那么就可以在风险来临之前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来起到防控作用。即使是风险确实来临了,也可以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来进行控制和解决。这就为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在风险管理的具体环节,不能够单一的把侧重点放在管理多发问题方面,而是要站在实际的角度来对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和考量,充分发掘其中的优势,通过强化优势的方法来提高企业对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真正把风险管理贯彻到企业管理的全过程,让企业能够规避风险,提高竞争力。
三、结语
积极心理学是整个心理学研究系统当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一个分支学科,注重分析个体的积极心理特点,并通过调动个人积极情感和心理品质的方式来优化其个人行为。积极心理学对于企业管理的优化有着极大的借鉴作用,可以优化企业的管理理念,增强员工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企业的积极行为。而企业管理实践当中要恰当地将积极心理学深厚在各个管理环节,最大化地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价值,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作者单位为广东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丁泽芬(1982-),女,湖北宜昌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
关键词:心理学;教材设计;教师教学
对外汉语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它涵盖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的知识内容。目前更多的是从语言学的角度进行对外汉语教学,虽然也会涉及到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关注及理论的运用,但只停留在表面与形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不管是教材的设计还是教师的教学,又或者是学生的学习,都涉及到很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理论。成功的教材不仅涉及到语言学理论和教学法理论,也需要在心理学方面进行思考。而这些设计的成功与否,更多的体现在教材的针对性上。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特征来进行编写,这样才更具有正对性。例如教学对象的国别、年龄、成长背景以及已有的知识背景等等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原有的学习对新的学习的影响,就是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学习的影响,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迁移。”学生对母语的先行掌握,对汉语学习有着正、负迁移的双面影响。学习汉语的学生来自不同国家,所以不同国家的语言系统又各不相同。针对学生国别进行教材的编写也是有必要的。同样年龄、知识结构、学业水平、文化背景等也会对汉语学习有影响。而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认知方式也需要考虑进教材的设计之中。对外汉语教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而心理学的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心理现象,运用语言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的过程。教师不仅要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还要了解言语活动的心理特点和学生学习汉语掌握汉语的心理活动规律。同时,教师还必须了解学生已具有的水平和能力与新学习内容之间的距离,利用“最近发展区”的原则,把新学习内容设计成一个有关联、有层次的系统,由易到难,让后一步学习建立在前一步学习的基础之上,逐步向复杂的阶段推进。在教学过程中,对外汉语教学与一般教学有一定的共性,教师要注意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将学生置于问题的情境中,并积极鼓励学生提问。整个过程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不断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提问同样有深刻地心理学基础。恰当的提问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自觉程度,使学生有较多的尝试机会,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良好的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但提问也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如考虑学生的能力水平;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回答及时反馈。
当然教师的激励也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激励能起到很好的强化作用,同时激励也具有导向功能。学生受到激励之后,能够依照所激发的方向,向前迈进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兴趣亦是需要关注的重点,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因素,也是产生和维持注意的重要内部因素。兴趣也可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本身的兴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外活动、情景教学等方式增加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新奇性,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来激起学习动机。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持久性。第二语言的学习既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又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心理活动。情感因素在认知与学习的成就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心理活动中,学习者是否能够完成认知过程,是否能够控制情感过程,是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因素的。所以情感和意志在学习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汉语学习者肯定是喜欢中国、喜爱和认同中国文化,这是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始学习汉语。光有情感上的喜欢和认同也是不够的,当遇到困难时就会退缩,还需要有一定的意志力,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并坚信自己能把汉语学好。
参考文献:
[1]邵志芳.认知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AnitaWoolfolk.EducationalPsychology[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