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09:21: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共筑和谐社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公立博物馆;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G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8-0-0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既要建立在健康发展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管理基础之上,更要有和谐文化的内在支撑。大力建设和谐文化,是公立博物馆的使命与责任。如何贯彻落实这一使命与责任,是各级公立博物馆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充分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是公立博物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条件。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的集中体现,没有精神和文化上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没有思想根基。和谐文化有着丰富深刻的科学内涵,其核心是全社会思想道德的和谐。我们所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一个立足社会主义制度,面向未来,以思想道德和谐为核心、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一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承接、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思想文化体系。这一特性,决定了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使其能够为塑造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道德素质,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可靠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文化条件。
二、自觉明确建设和谐文化的主要方向,是公立博物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前提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进行共同理想教育。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价值取向,是引导全社会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一共同理想,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凝聚着全国人民的坚定信念,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举措鼓舞人心,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安定人心,使广大人民群众坚定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不断增强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建设和谐文化,就要牢牢把握弘扬民族精神这一主题,坚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传统价值追求。同时,还要深入开展革命历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大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牢固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自觉把个人荣辱与国家盛衰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
建设和谐文化就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一个社会的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如果公民道德价值偏离、行为失范,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遵循“爱国守法、明理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三、发挥自身优势,千方百计搞好和谐文化建设,是公立博物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的着力点
博物馆是陈列、展示、宣传人类文化和自然遗存的重要场所,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文化属于大众文化,对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文化传播,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及鉴赏水平,大有裨益。博物馆的主要特点体现在展现藏品和展品价值及其品味,通过钩沉历史文化,陶冶民族精神达到自身价值和教育群众的目的。
在博物馆的三大职能中,藏品是基础,展示是手段,教育是目的。然而长期以来,许多公立博物馆展出内容和形式与现实社会距离遥远。针对这种现状,要建设和谐文化,就必须转变公立博物馆“重物轻人”的传统观念。对此,许多公立博物馆已经进行了有益探索,开始从“以藏品为中心,以馆舍为基础”向“以人为本,面向全社会”迈进,从“侧重藏品的保护和研究”向“以社会教育与合理利用为主,两者兼顾并行发展”转变,取得了可喜成果。公立博物馆开展和谐文化建设,需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努力完善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文化传播功能。公立博物馆不能成为“物”的储藏室和单纯的“研究室”,而应该成为以人为本、进行社会文化教育的终身课堂。
(一)全方位融入社会,是公立博物馆开展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好服务。作为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为社会服务是公立博物馆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公立博物馆与城市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乃至相互交融促进的关系。尤其是公立博物馆收藏的是人类文明的珍贵遗产,保存的是文化之根,弘扬的是文化之魂,它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优化人居环境,提高地方或城市影响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公立博物馆应当抓住良机,积极与社会各个行业加强合作,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全方位的社会服务。一方面根据观众的(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40页)需要,提高馆内的基础设置,展览水平,增加一些观众喜闻乐见的互动性、参与性、趣味性甚至是服务性的项目,让更多的人喜欢博物馆,走进博物馆;另一方面,大胆地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贴进民众,采取各种方法、措施,举办各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提高社会参与度与适应力,积极搭建平台,展示自己独特的文化风貌以及感人的魅力,才能获得大众的支持和扶持。只有当博物馆关怀社会、研究社会、服务社会时,它才会从社会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新的进步和发展,才能有效地建设和谐文化。有个性才有风采,有个性才有才气。
(二)设置专门的建设和谐文化的教育机构。经过不断的积累和发展,目前各地博物馆无论大小均有着丰富的藏品资源,或曰教育资源。尤其是各馆藏品的艺术、历史及民族(民俗)文化信息的直观性,更是其它教育机构所不替代的。各地公立博物馆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学校教学实践基地。但是,在展览、讲解、宣传特别是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做得很不到位。如有些讲解员不分对象,只是一味地背诵讲解词,有些讲座也是专业性很强的解读,市场上或公立博物馆内少见专门为学校学生和社会民众编制的教材、讲义或是图书。公立博物馆应该设置一个教育部门,专门负责博物馆的教育工作。面对不同的参观群体,采取多种手段与方法,统一组织、策划各项教育项目与活动。特别是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在学生教材中增加部分珍贵文化遗产的内容。同时,积极配合并向学校推荐、派遣老师走进学校课堂进行教学,以强化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提升博物馆的教育效果。这比简单地进校区举办展览更有效果。
(三)制定博物馆的行业标准。改革开放以后,各地公立博物馆为适应时展需要,根据自身环境和条件,都在积极寻求新的管理机制,极力改革陈旧的管理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公立博物馆界还没有出台一个适应目前社会发展和需要的博物馆行业标准。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种种陋习,如队伍懒散,服务意识不强,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情况,至今在很多公立博物馆依然存在,没有多大的改变。这种现象,毫无疑问严重地制约了公立博物馆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和谐文化建设。
关键词:建筑工程;生态主体;利益协调;
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国家对和谐社会和低碳环保的提倡,人们在生态方面的意识也渐渐增强。目前我们国家在这一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我国对建筑生态和谐实行的还不是很彻底,其存在的主要倾向有两个:一个是,作为逻辑起点的科学概念的“生态”被淡化甚至边缘化。人们谈论的生态仅仅是字面直观的浅层涵义的生态,甚至将其作为定语而广泛使用,例如“生态建筑”等词语,虽然这里面也包含有建筑生态因素,但是它缺少“生态主体”同时还欠缺逻辑性;二是,缺乏对建筑工程生态的必要关注,人们对建筑工程规划设计阶段生态的关注大大超过了对建筑在其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生态的关注,忽视了其对人们的生活的影响以及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建筑工程生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自然生态以及社会生态密切相关,是多种生态系列学科的一个交叉点,其中还包含有人文学科的部分内容。
1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社会结构
生态,顾名思义就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它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是对生命主体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状态的定义。其主要表现为生物对环境因子的直接和间接同化以及影响同化的过程,层次丰富,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例如:人工种养生物生态、人类的群体生态以及个体生态等比较复杂的系统,这些都属于生态系统。
建筑工程生态系统属于其中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将其细化分成两个系统: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内在系统指的是建筑物在建设、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对物质能量的消耗、信息的交换与利用的系统,能够达到低耗、高效、和谐是对其理想性的要求;而外在系统指的是建筑工程与其周边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或者是建成以后会对其所处的周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而降低甚至消除这些不良影响、提高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就成为了对外在系统的良性要求,以便其能够实现地域性宜人与健康。由此看来,建筑工程生态的主体既包含了建设的实施方,也就是开发商、施工承包方、材料和设备的供应商以及研究、勘察设计、监理等一系列的服务机构,也包含了建筑的受用一方,如投资人、业主和用户。
2各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处于利益系统中的每一个生态主体都是息息相关的。建筑工程关系到国计民生,建筑离不开土地,而土地等有限资源在配置中会使全局利益和地方、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同时还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影响。
房地产行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因为土地以及拆迁所引起的纠纷屡见不鲜,这就是利益与利益之间产生了冲突。开发商的目的是在压缩风险的同时尽可能的提高利润,他们通过对土地、材料、城市的基础设施、劳动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资源进行综合考虑,作出一个开发方案,尽量做到既保证了城镇居民的各类用房需求,又提高人们的生存环境,并且能够促进社区形态的发展。然而任何事物都是有双面性的,建筑工程在带来正面影响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应。承包商、政府以及居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利益关系,而政府在这里面起到了宏观调控的作用,这些方面对建筑工程都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在建设过程中,不仅有建设本身产生的影响,土地、气候等自然条件也对工程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工程建设也改变着区域的自然生态条件。
3建筑工程生态运行的社会调控
建筑业对资源的消耗很大,对环境的污染较为严重,它属于粗放型的产业,而目前的中国正是城镇化发展的高峰期,每年的建筑总量在世界排名榜上高居榜首,对资源的消耗也是相当严重的。建筑建设以及建筑材料的生产都会消耗大量的资源,而在一些旧建筑的拆除或者维修中产生的废弃物会占用土地破坏环境,这些都对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建筑工程生态的基础是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律,建筑工程管理的使命是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相关措施,协调各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的实现其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在这里,对建筑施工主体的调控应当摆在首要位置;其次就是对受用主体的合理预设,较好的评判建筑工程对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关键调控有三个方面:
3.1实施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内调控
对于“建筑”这个词,可以做两方面的解释:作为名词可以理解为建筑物;作为动词可以指建造活动。所谓的“绿色建筑”,指的是建筑在其寿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健康适用的绿色空间,它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此,建筑师们应当考虑到其项目从可行性研究到维护直至废弃处理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而不是局限于规划设计,仅仅考虑如何将生态学原理与规划设计理论相结合。
3.2增强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社会责任
提高建筑施工主体的认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是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和谐的必要手段,让生态学理论作为开发建设的指导思想,创造一个“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格局。
首先,对企业、政府和社区等相关部门进行培训,并且在各个高等院校的有关建筑方面的专业开设与建筑工程生态学相关的课程,让这些具有现代工程生态学观念的人才在我国的建筑工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
其次,政府的相关部门要将“为人名服务”作为头条守则,努力提高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运用科学理念对国土、城镇等做出合理的规划,要做到不为一己私利,维护广大公众的利益,追求社会、经济以及环境效益的统一。
最后,各类企业打破利益最大的理念,不能单纯的追求最大利润,而应当多考虑全局利益或者地区综合利益。企业受各方面资源的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下,更应当着眼未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当更多的考虑如何较好的处理生产建设过程中人、社会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冲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勇于承担拓展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3完善各项法规体系和监管机制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学的过程中,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措施是必不可少的,还应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去约束相关单位的行为。例如:制定评定考核制度,对建筑能耗和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定,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规划滞后于建设的现象,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运用;制定经济鼓励政策,优化资源配置,这样对市场的走向以及社会氛围有积极的作用。真正做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促使我国的建筑工程生态良性发展。
4结束语
人们居住地的理想状态是有住房、健康、安全,人们与其周围环境能够和谐共存,共同发展。在工程建设中,应当处理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不能紧盯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发展。在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上,各个生态主体之间应当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利益,协调共生。
参考文献
摘要:本文着重阐述了公正的人性基础,公正是人的存在方式,阐明了当前维护社会公正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以及在当前存在的一些不公正问题,同时指出了维护好社会公平,要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等。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维护;社会公平
一、早在党的十六大中央就提出了要建设包括“社会更加和谐”在内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怎样实现社会的和谐?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实现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而要实现稳定必须消除产生不稳定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不稳定的因素便是由不公正引起的两极分化。不能设想,一个存在着严重的贫富差异的社会会是一个稳定的社会。公平、正义和自由、真理一样,对人是颇具神圣意蕴的字眼。人们追求公正,就是追求崇高,追求人性的完善,这就是公正真正的主题。公正既是人类现实的存在状态,更是人类一种理想的存在,它是人类在生存发展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一种永恒需求。
众所周知,社会成员都有各自的利益,同时又有社会的共同利益,他们以此为目标,为这些利益而奋斗。在这种条件下,通过公民或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利交往、自愿合作,就能实现利益的平衡和交往秩序的和谐。这就需要社会公正原则,即法律的公正、道德的公正和政策的公正。当一个社会中人们都为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调解均属公正或大体公正的时候,或者贫困的人在这个政策中得益时,人们就会对社会、国家抱有自然而然的向心力,就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团结合作、共同奋斗的良好秩序。一个社会最高的任务是追求公正,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社会生活关系,以保证所有的社会成员能够得到安全的生存和生活,使所有有能力的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不公正造成的人心分离和社会的无序状态对社会和谐的破坏,要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破坏都更为严重和深远。公正之路是每个人所应该走的必须走的人间正道,在这条大道上,任何人都没有特权。更重要的是,今天我们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十分复杂的矛盾,在国际上,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之间是社会矛盾的凸现期,我国人口多,资源少,农民多,耕地少,产业结构调整难,就业问题解决难。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在:
一是我国收入差距大,有人认为已经达到了两极分化的程度。一般说来,社会阶层结构以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为佳。可我国的情况是这样吗?有人说中国现阶段中间阶层的规模大约只占就业人口的15%,呈现“哑铃型”。“哑铃型”的社会难以和谐、难以稳定。这说明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已存在。
二是弱势群体的形成。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将我国城乡贫困人口与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失业和下岗职工、残疾人、灾难中的救助者、农民工等各类处于弱势地位的人口合计,再扣除彼此重叠的部分,中国的弱势群体大约有1.4-1.8亿人。如果把看病难、上学难、打官司难的人也算作弱势群体,那么这个数字会更大。
三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十分健全,只是城市人口享有退休金、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享受这些才刚刚起步,特别是农村中文化低、年龄大、体弱多病的妇女,她们的生活更加困难。
四是在教育领域,市场话语越来越成为强势话语。当然,我们肯定经济话语的重要性,但它只是一个方面,如果经济话语压倒了教育话语,教育就会丧失其独特的历史使命和价值追求,公平就不是教育决策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教育产业化、市场化思想的提出,加上现代的高中、大学教育都是非义务教育,老百姓供孩子读书要花许多钱。而他们本身并不富裕,或者说还很贫穷,但孩子要想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将来对个人发展有利,就必须读书。虽说大学有助学贷款,但覆盖面不大。目前好的势头是,我们已经看到,不能直接或间接的减少高等教育公共经费,也不能将大部分负担转嫁给家庭,这只能加重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问题,比如政府官员腐败、医生乱收红包、学校乱收费、假冒伪劣商品、考试违纪作弊等问题都是社会不公正现象。所以,解决好贫穷、失业和社会排斥这些在当代带有全球性的问题,处理好国家、社会与个人的关系,保护个人的正当权益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急切任务。因此,维护社会公正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古今中外大量事例表明,严重的社会不公、明显的两极分化,势必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之间的冲突,社会和谐就随之失去了制度的保障。因此,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二、怎样维护社会公平,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
(一)为使社会更加和谐,要把社会公平问题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解决,科学地认识公平。公平是理想性的要求,体现为渴望社会尊重与弘扬人的价值,保证所有公民都享有法律和政治上的平等权利,合理的分配物质与文化生活资料。社会要想发展得快就得追求效率,效率要高就必须有分工,而有了分工就有了差别。这个差别如果过大就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甚至动乱。悬殊的分配差距并不是因为公平竞争造成的公正结果。分配差距在任何国家都是无法避免的现象,然而差距的合理性、公平性却是许多发达国家极力要解决的问题。人们并不怕差距,最怕的是不公平的差距。所以,必须把差距限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管效率,社会管公平。促进公平的实现,要靠国家力量与社会制定某些法律、政策和规则作为保障。在追求效率的同时,社会如果失去了公平,最终也就有可能失去效率。因为如果这个社会严重的失去了公平,人们就没有生产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劳动效率就可能低下,只有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人们的心情才能舒畅,各方面的社会关系才能协调,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才能发挥出来。科学地认识公平问题,既要把解决公平的问题提到重要的地位,又要清醒地认识到,分配的公平,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及其效率。任何社会的公平都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要解决社会不公平问题,不能仅依赖于道德和法律,不能离开生产来空谈分配的公平,我们要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达到的公平只是有限的、相对的公平。我们必须根据唯物史观来阐述公平的内涵和在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实际意义,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达到的公平要求。离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把分配公平问题上升到第一位的位置,甚至抽象地谈论公平问题,其结果会把问题复杂化,导致危及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一方面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真正做到兼顾公平而不是不顾公平,并把公平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来。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切实可行的公平方案。应该把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共同富裕这个人类社会的最基本价值与现阶段的主要任务结合起来,体现价值目标与实现过程的有机统一。
[论文摘要]实行政府公共治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是实行政府掌舵、公众划柒,二是政府为主、公私并存,三是政府监管、合同外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部署,在“十一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方向,转变传统政府职能,实行政府职能角色的转换,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公共服务型政府管理,政府应“转换职能角色”、“一是‘管什么’的转换,即从管理私人领域、竞争性领域、微观领域转换到管理公共领域、非竞争性领域、宏观经济领域;二是‘怎么管’的转变,即从直接的、行政的、参与式的管理转到间接的、民主的、以经济手段为主的管理”¨j,使政府从无所不能中解放出来。
因此,治理既不是统治,也不是行政和管理,而是指政府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和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好的治理的核心含义就是政府的职能应该从“划船”到“掌舵”的转变;而公共治理,是以政府为主体,多种公私机构并存的新型公共事务管理模式。公共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公共治理的本质是打破政府的行政垄断,把原来由政府独自承担的公共服务转移给各种私人部门和公共团体共同承担,政府与私人机构的界限不那么明显了,在公私部门之问建立了伙伴关系;公共治理引入了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蔓张管理方式.方法的多样性。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应当实行好政府公共治理。政府公共治理具体而言主要表现为:一是树立高效管理的理念。信息社会的政府治理必须是高效的,它对政府效能的要求比传统工业经济时代更高。二是树立公平治理的政府理念。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普及,公众对公平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三是树立知识管理的政府治理理念。信息社会是以知识为资本的,社会也是一个知识社会,对经济的管理无疑离不开法制,但主要管理方式是知识管理。四是树立“人本主义”的政府治理思想。传统的政府治理注重以“物”或“任务”为中心。领导者要求下属成为标准的“行政人”,以便实行规范的标准化管理,但这种使人异化为物的治理方式,不利于人的创造性。
一、政府掌舵、公众划桨,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性任务,并确定“十一五“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实行政府的公共服务型管理,采取政府掌舵,公众划桨的方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权力与公共权力都能良性运转的社会,是政府的行政管理与公民的自主管理相统一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在强调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的同时,也绝不能忽视社会的自我管理功能。“社会治理能力不只是政府单方面的事”,社会的治理过程应该是政府和社会的互动过程。“有些事是政府应该做的,有些则不是”。
政府的职能应该是“掌舵而非划桨”,政府的职能是制定政策(掌舵),而政策的具体执行(划桨)则是通过社会的自治来完成。首先,政府的公共权力来源于社会的共众权力,而社会公众“当初把统治权交给一个人,只是为了公众的福利和安全”j,而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电同时要求政府还权民,加速自身转型,即“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转变为服务政府”。这种权力让渡和模式转型必然螫求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社会的管理职能;其次,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缺乏弹性手段、环节错综复杂等问题,而社会的自我管理又存在着动员能力薄弱、缺乏刚性手段等缺陷。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个政府主导与社会自治适度平衡的关系结构,即在进一步提高政府管理社会效能的同时,善于通过村民自治.社区自治组织.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以及工、青、妇等群众组织和英群众代表会议等,形成社会管理的整体合力。最后,由于经济形式的多样性、文化背景的差异性、民主的进一步深入也使得社会的管理形式呈现多元兼容的格局,要建设和谐社会,单独依靠政府或社会都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发挥各种形式的组织作用,凝聚各种力量,消除和突破二元结构的束缚,实现各种组织、各种力量的良性互动,在有效程度上的极大努力,使全面推进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巾央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政府为主、公私并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应实行公共治理。公共治理是对整个公共管理部门格局的重新认识,是实现公共部门有效管理中不同的实施主体各自的定位、分¨1二和各自适当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政府行政管理和政府统治。换言之,参与管理的主体已经不只是政府部门,而是包括全球层商、国家层面和地方性的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政府闯和1e政府间团际组织、各种社会团体甚至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舒层治理。在多元主体为特征的公共治理范式中,有限政府是其最突出的特征,政府的作范围缩小,政府不再是无所包的“全能型政府”。在整个社会体系中,按照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公域与私域界限的调整不同治理主体对应着不同的治理对象和客体,发挥着各自的作用。
南昌大学(mpa教育中心主任、行政管理硕士点首席导师)陶学荣教授在《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中指出:在公共治理模式中“政府不应在具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国有资产经营功能,应该承担公共事物管理和公共物品提供的功能,充当公平保障者、社会服务者角色”。。政府组织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在公共治理范式中.管理主体是多元的,非政府组织甚至私人组织也被认为是重要的治理主体之一。在现实社会事物的治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政府与其他社会主体之间应该是建立在合理分工基础上的伙伴式的合作关系。如在公共物品领域为了增加公共物品的数量,提高公共物品的质量,对那些由政府提供缺乏的效率的项目,政府可以对非营利组织予以充分的赋权和支持,对非营利组织的服务供给采取资金补贴、订立合同、特许经营、政府购买等多种形式,与其他社会主体合作提供公共物品,促进生产公共物品的积极性和物品供应的效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中国农村建设的方向,要完成这一重大历史任务,政府要实行公共治理,完成好职能转换,因此,公众划桨,政府掌舵,是完成这一任务的前提。
三、政府监管、合同外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需要转换职能。在建设过程中,政府可以充当监管角色,实行合同外包,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能够顺利推进。合同外包是在新公共管理运动中发展起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共服务通过合同的方式让政府以外的主体来承担,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过程中只是负责监督合同的履行,并支付报酬。它作为一种更民主、更温和、更富有弹性的管理手段,由于较大限度地融人了市场的成分,提高了社会主体对行政管理事务的参与程度,体现了现代行政管理的民主和法治精神,因此,在国外行政管理各个领域被广泛运用。
部分公共服务市场化是指由市场或民间部门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过程,也就是说,政府部门通过合同外包、业务分担、共同生产或解除管制等方式,将鄙分职能转国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需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其中,合同外包就是由公共部门和政府作为顾客和委托人,同人即那些能够真正提供公共服务的组织(公营或私营的)签订合同。它把民事行为中的合同引入公共管理的领域中来,它的做出以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为前提,变过去单方面的强制行为为一种双方合意的行为。在合同外包中,政府的责任是确定需要什么,然后依照所签订的合同监督合同的履行.并且,在对方履行合同义务后支付报酬。合同外包可作为既提高政府服务水准,又缩小政府规模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降低成本、节约开支的有效手段。
——栖凤渡镇栖凤渡社区村计生协工作汇报
(20__年3月28日)
我村是苏仙区民政局推行村改社区的试点村,全村10个村民小组,365户,共1418人。近年来,村计生协坚持与时俱进,发挥优势,把计生协会工作与共建和美家园相结合,有力促进了协会工作与社会事业共同发展良好局面的形成。,全村总产值达7260万元,人均纯收入7160元,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区级廉政文化示范村”。我村也连续多年被区、镇评为“计划生育先进村”。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抓整建,夯实基础激活力
村计生协会认真学习贯彻上级关于加强基层计生协会工作的有关文件和会议要求,认真查摆协会组织机构、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针对我村协会工作存在阵地建设规范化不足、活动开展针对性不强等薄弱环节,村计生协会加大了整建力度。早在,我们争取村支两委重视,加大对协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村委会投资近20万元,将原村办小学校舍调整布局,扩大村人口计生学校用房和村计生服务室,单设协会会员活动之家、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生殖健康服务室、青年民兵之家,室内外装修一新,并添置了大批设施设备。又投资10万元,建起了40米长的“计生阳光工程”宣传栏和拥有2万余册图书资料的农家书屋;添置2台电脑及打印速印设备,连通了省、市、区人口网站,实现了计生村务现代信息化管理。完善的场所和先进的设备使协会会员有了学习之所、用功之地。村计生协理事、大学生村官侯政光义务担任辅导员,对35岁以下的协会会员进行计算机运用技术培训,使全村所有的协会小组长、计生信息员和年青会员都学会了电脑操作。曹小兰同志从村妇女主任岗位退下来后,被选为专职副会长。她尽职尽责,每季组织育龄妇女来村按时参加“三查一治”,参加生殖保健、避孕节育和优生优育知识讲座;带领6名五老会员定期刊出计生宣传墙报,及时更新计生“阳光工程”宣传栏内容。通过整建,激活了协会工作活力,提高了协会整建实效。
二、巧融入,关注民生聚民心
卓有成效地开展协会活动,是增强协会生命力、提高协会凝聚力的关键。以来,我们把计生协会的活动与服务与本村“生态经济”规划相融入,发挥人才众多、联系面的优势,与全体村民齐心协力为实现本村在3年内做到“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能源”的目标而共同奋斗。至,我们组织全体会员参与并完成了五大工程建设。一是生活垃圾处置工程。全村按每6户一个垃圾箱的密度,设置生活垃圾箱60个,实行定点、定人、定时清运,生活垃圾由村统一管理的模式。二是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村、组计生协会会员带头引领全村268户村民改建室内厕所,由村委会投资备料,协会会员义务投工,建成了全村污水排放沟渠7500米,使粪池污水、厨房污水、生活污水得到了安全排放。( )三是生活用水改造工程。会员带头帮助共有200户村民改用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四是生态能源建设工程。有76户村民建起了沼气池,改用沼气为燃料;有200户村民主动改灶,减少了氟、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对人体的危害,19户经济较好的村民安上了太阳能热水器。人居环境改造工程的实施,大大地提高了村计生协的凝聚力。去年有23对育龄妇女主动申请加入协会组织。
三、优服务,发展经济变观念
计生协会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人口计生,但我们改变工作方式,用发展生产实现村民富裕来转变群众的生育观念,用优质服务引导村民自觉实行计划生育。村计生协积极与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等部门联系,由这些单位提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出资出劳改善排灌设施,为村民做了四件有益的事。一是帮助10户计生家庭包租荒山200亩,用来开发种植油茶。二是把石家洞组的水田扩大为区级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增加超级稻面积240亩,发展杂交制种面积160亩。对缺劳力的计生家庭,由会员义务帮助耕地、除草、杀虫、赶花、收割。三是实行养殖大户带小户,帮助27户农户发展养殖业,全村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有9户计生家庭在松林大规模养乌鸡,户年出售种鸡、肉鸡8000只。四是筹资16.5万元帮助6个小组 维修了水轮泵,清理排灌水渠1500米,并沿河堤边种植杨树1.3万株,保护了河堤,使500亩水稻旱涝保收。,全村人平纯收入7156元,去年又有大幅增加。生产发展了,村民富裕了,养儿防老的观念破除了。以来,17对年轻夫妇办理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59位妇女自觉落实了长效节育措施。这样以导促管的工作方法,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重结合,村民自治育新风
1、知荣辱,讲文明。建平安家庭;学礼仪,明道理,促和谐社会
2、家庭因为有爱而平安,社会因为有爱而和谐
3、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是建设平安家庭的根本
4、创建平安家庭,营造平安环境;
5、家庭平安,乡镇才平安;乡镇平安,社会才平安;
6、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打牢平安长武基础;
7、礼让三分天地宽,海纳百川容乃大。慈孝为先人伦乐,仁爱礼仪家平安
8、理解是家庭的支柱,宽容是和睦的根基,平安是全家的福气
9、平安是家庭幸福的基石,和谐是社会文明的象征
10、一家平安,一户和谐;百家平安,一处和谐;千家平安,一方和 谐;家家平安,社会和谐
11、一事一理重和谐,一言一行讲文明,一日一年有平安
12、平安家庭,家家共创;文明社区,户户共建;和谐社会,人人共
13、人人建家庭平安屏障 家家筑温馨宁静港湾
14、心中一把平安锁,胜过万重防盗门
15、创建平安家庭,维护社会长治久安.
16、多一点关心,家人更和气;多一些宽容,家庭更和睦;多一份责 任,社会更和谐
17、共创平安家庭,共建文明家园;
18、家庭多一份平安,社会多一份和谐
19、一举一动心系平安家庭,一心一意创建美好家园
20、家庭平安促社会和谐稳定
21、平安是家庭幸福的根基,和谐是生活甜蜜的源泉
22、信任、理解、宽容是家庭平安的良药
23、“小家”平安幸福,“大家”和谐进步
2.提高公安机关消防监督管理“四个水平”: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监督执法规范化、消防宣传教育、社会管理创新;
3.人人共创消防安全,家家同享和谐平安。
4.在消防的\'天平上,一个烟头可以压过无数的生命。
5.校园是一潭清澈的水,请不要让火与之相融。
6.过年过节乐融融,防火工作莫放松
7.千家同谱消防曲,万户共筑幸福路
8.消防安全是职工的\'生命线,职工是消防安全的负责人
9.消除火灾隐患,构建和谐社会。
10.烟花爆竹给您增添喜庆,安全是前提。
11.积极开展中小学安全日活动
12.消除隐患加强防火管理,不准违章动火
13.创业千般难,火烧一日穷。
14.小孩玩火,迟早闯祸。
15.多一份小心,少一份担心;多一点担心,少一点痛心。
16.加强消防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
17.消除火灾隐患,创造美满生活,构建和谐社会。
18.远离火灾,珍爱生命,共建平安家园。
19.消防设施常维护,要用时候显功夫。
20xx经典世界卫生日宣传标语推荐(最新)
1. 宽容理解博爱,追求理想。
2. 理解关爱,邻里和谐。
3. 理解关爱呵护,人人享有健康。
4. 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关爱大众心理健康。
5. 牵手心理健康,相约幸福生活。
6. 人人关注精神卫生,家家享受幸福生活。
7. 坦诚互信,惬意工作。
8. 提倡心理咨询,促进精神健康。
9. 微笑是一种境界,微笑是一种态度,更是人生最好的名片。
10. 消除偏见歧视,关注精神健康。
11. 消除歧视,增进和谐,共享健康。
12. 心健康,身和谐。
13. 心理沟通(疏导)多一分,健康保障多十分。
14. 心理健康你我他,和谐幸福千万家。
15. 心理危机早干预,精神卫生共呵护。
16. 心连心的沟通,手牵手的关爱。
17. 心身健康,幸福一生。
18. 营造宽松生存环境,构建美好和谐社会。
19. 用“心”呵护心的健康。
20. 用心关注精神疾病,用心呵护心理健康。
20xx经典世界卫生日宣传标语推荐(热门)
1. 为了美好生活,请爱护我们的城市
2. 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
3. 天蓝地绿水清人和满意在世界
4. 除四害,讲卫生,减少疾病
5. 共筑健康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6. 养成良好习惯,促进身体健康,共享美好人生
7. 维护卫生环境,加强自我保健
8.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携手共建和谐社会
9. 讲卫生讲文明树新风,做合格公民
10. 开展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行为
11. 人人都是社会形象,个个争当卫生模范
12. 注意食品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13. 吸烟有害健康
14. 人人动手,清洁环境
15. 清洁环境,人人有责
20xx经典世界卫生日宣传标语推荐(经典)
1. 全民发动,积极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 !
2. 全民参与,治理环境,建设村容整洁的新农村 !
3. 建立新绿色生态村,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4. 培育文明新风,构建和谐农村 。
5. 坚持“五改”,除害防病。
6. 建设新农村,卫生要先行
7. 齐心协力, 整洁卫生 !
8. 请您辛苦点,把杂物扔进果皮箱
9. 清洁卫生人人参与,美好环境家家受益
10. 弘扬社会公德,告别不卫生行为
11. 城市是我家,清洁靠大家
12. 清除杂物,美化环境
13. 打开心窗,共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