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课程体系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6:01:5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模块化课程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岗证课对接;模块化课程;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一、实施背景

一位企业老总在某校校企合作论坛上说:“把学生给我,我来带半年,保准个个能顶岗!”职业学校一直以来备受困扰而没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之一,就是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生产岗位的实际需要。

为什么企业安排半年的实践,学生就能很好的适应企业的岗位要求?他们是怎样安排的?安排了哪些知识和实践内容?

构建“岗证课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在这个问题上能很好的解决很多问题。这个课程体系在于更便于“项目教学法”的使用,更有利于学生岗位操作能力的培养。

二、主要目标

1.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工学结合,深入岗位职业能力调研,按“专业岗位分析―工作任务分解―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专业课程设置”的程序解构外贸工作过程,基于外贸业务流程,重构“岗证课对接”的课程体系。

2.对接岗位职责,借鉴职业资格标准,开发专业课程标准;依照外贸业务流程主要特征,构建“项目为导向、教学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

三、工作过程

1.基于外贸业务流程,完善与优化“岗证课对接”的课程体系

组织教学骨干和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走访湖南、广州、浙江等外贸企业,结合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通过对被调查企业主要外贸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把本专业职业面向的岗位确定为: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外贸业务员,参考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分别是外贸跟单员证、商务单证员证、报关员证、外贸业务员证。对各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进行分析,并设置对应课程。

2.对接岗位职责,引进职业资格标准,制定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及时跟踪外经贸行业发展前沿和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了解行业新知识、新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时更新课程内容,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课程标准。

3.依照外贸业务流程特征,构建“项目导向、教学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

以外贸业务流程的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构建项目化教学的形式,体现“教、学、做、评”一体化。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活动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教学活动安排中,由学生自主完成分角色业务实训,在操作中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和监控(激励、答疑、纠错)评估学生的学习活动。

4.以大学城为平台,系企共同开发空间资源课程

开发课程标准、课程教案、录制企业专家的课程视频、课程案例集、课程习题集、课程实训项目等课程资源。其步骤如下:

(1)准备阶段

邀请校外专家和专业教师一起开发课程标准;重构课程结构编写教案;搜集企业教学案例与视频资料;录制企业专家讲座或实际操作的视频;制作习题集与实训项目等。

(2)开发阶段

建立课程空间,将课程标准、表格化教案、视频、案例、习题集、实训项目等教学资源上传至空间,全部列举在课程表格,建立超链接,方便在教学时随时点击。

(3)实施阶段

点击表格化教案,采用案例引入的方式,提出教学目的、重点与难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一个案例就是一张图片或者是一段视频,直观性明显,图文并茂;实训操作、案例解析、企业文化等则采用录制的企业与企业专家的视频,增强说服力;课后作业由学生自行下载,规定时间进行提交,教师在空间批阅;对于疑难问题,学生在课后可以通过空间与企业专家或者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也可以在案例库、视频库中重新查看授课内容。

(4)更新与完善阶段

根据专家及学生反馈的信息,修订对课程标准,在更新案例、视频、试题库、实训项目的基础上增加相关共享视频、自创资源,保证教学效果。

四、体会与思考

职业人才的培养与职业培训、企业、行业乃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校企合作办学、岗证课一体的教学模式是区别学历教育的一大亮点,已成为职业学校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基本模式。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提高他们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采用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开展校企合作办学,不仅有助于学校成为育人基地的同时,也成为企业、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信息、人才的交流平台,为企业、社会培养人才,从而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卢金昊.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李秀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3]吴湘.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

[4]李春醒.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发展战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

[5]陈曦.试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07.

第2篇

一、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是高职会计教育内在发展规律和外在发展要求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既是高职会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也是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高职会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高职会计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高等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在我国高等教育格局中,普通本科教育培养综合应用型会计人才,高职会计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会计人才。其主要区别体现在:在知识方面,普通本科教育要求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高职会计教育则要求知识的应用性。在技术方面,普通本科教育强调技能的综合性,而高职会计教育则强调操作技能培养,更强调实用性。高职会计教育别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必须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普通本科会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解脱出来。普通本科会计教育实行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高职会计教育则应按适用职业岗位的操作技能要求构建教学内容。

(二)会计事业发展对高职会计教育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改革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会计模式,二是初步建立了趋同国际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标准体系。我国会计模式的转变、会计事业的发展,对高职会计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职会计教育必须在课程设置、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改革创新,使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能够迅速进人会计行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三)高职会计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会计行业按照严格意义上的工作性质,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从事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披露的狭义上的会计人员;二是注册会计师、政府和企事业单位审计部门的审计人员、资产清算评估人员;三是总会计师。与此相对应,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应为第一种,即初级会计人员。高职教育会计专业教育的层次、类型和就业对象,决定了高职会计教育培养的学生只能是初级会计人员。这是高职会计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定位。高职会计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应该在这个前提下构建其不可替代性。而构建有高职特色的会计课程体系,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目前,大多数开设了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实施的仍是由基础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组成的课程体系,这实际上沿用了普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的是知识的系统性。而构建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就是要构建适应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符合高职教育自身规律、带有高职教育自身特点的课程教学体系。

(一)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 高职会计教育既有“高等”性,又有“职业”性,但归根结底是要突出职业技术性。因而,在设置高职会计教育课程体系时,所遵循的主线必须是职业技术能力。从这一角度看,高职会计教育的课程体系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一岗位职业技能要求―技能模块―课程”的推理而设置。在这个推理链条中,“职业技能要求”居于主导地位,“技能模块”是为实现“职业技能要求”所设计的课程模块,而“课程”则是为实现“技能模块”而服务的。

(二)理论与实践模块并行互动模块化中的课程体系,既包括理论知识体系,也包括实践技能体系。理论知识模块和实践技能模块并行不悖,相互融通,两者统一于职业技能之下。理论知识的模块化,强调通过教师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的与职业技能相关的理论知识呈树状分布,结构清晰。而实践技能的模块化,则是强调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技能目标要清晰,且要与理论知识中的技能要求相呼应。

(三)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对高职会计教育而言,课程体系模块化在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够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因为会计本身是一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专业,会计职业技能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前进的。会计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概念。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应该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三、高职会计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课程模块化,简单地说,就是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将课程内容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并合理地安排教学时数。根据模块化课程的不同层面,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一)宏观层面的课程模块化即根据会计专业(或专业方向)知识结构的具体要求,建立起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模块化课程。一般而言,可建立五大模块:公共基础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知识课程模块、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和素质拓展模块。这种划分与普通高等会计教育的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相似,但实则有本质的不同。普通高等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是线型结构,强调系统性和专门化,而高职会计教育则是点状结构,强调针对性和技能性,两者形相似而神迥异。

(二)中观层面的课程模块化由宏观层面课程模块化延伸而来,实际上是将宏观层面课程模块化加以细化。从各个类型会计的角度出发设置课程模块: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商企业会计、大型企业会计、小型企业会计、税务会计等。以宏观层面的专业知识课程模块为例,可以根据所要培养的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开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如会计、出纳、稽核等财会工作围绕《财务会计》、《会计实务》设置模块;税务工作围绕《税务会计》、《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设置模块。

(三)微观层面的课程模块化微观层面的课程模块化,由中观层面课程模块化衍化而来,实际上是将中观层面课程模块化加以细化。简单地说,就是将每门课程加以模块化,对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能力所需的知识加以模块化,而不是每门课程都系统化地搭建一个知识结构体系。

无论是宏观层面的课程模块化,还是中观或微观层面的课程模块化,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二是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实用性、针对性强;三是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可以根据不同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设置不同的课程模块;四是可以根据本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迅速更新课程模块。三个层面的课程模块化构建完成后,整个专业的课程模块化即告完成。这样的模块化结构,有助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呈树状分布,从而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模块化课程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课程模块化构建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基至需要在目标正确的前提下在方法上不断试错,才能真正形成一套比较完善、比较可行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职业能力的分析和确定课程模块化的核心是职业技能,因而,在课程模块化过程中,一个首要的步骤就是职业能力分析,即确定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工作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的分析和确定,可以由院校组织专门的专家小组加以研讨、分析完成,专家小组成员既要包括本专业专家学者、也要包括少量的管理人员(如招生、就业部门的人员),还要包括企业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总之,职业能力在确定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考虑用人单位一线的需求。

第3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教育 模块化 课程体系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后,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能否尽快地适应职场工作的要求,这都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高等院校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学培养方案的同时,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将其纳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已经成为高核心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倡导构建模块化的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课程体系,对高校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高校目前开展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上世纪70年源于美国。作为一个专业进入美国高等院校已经30多年。如今在发达国家。职业发展教育已经非常普及,加拿大、瑞士、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基本上从中小学就开始学习系统的职业规划知识。大学和中等学校都拥有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队伍。而我国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时间比较晚,一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才开始学习和推广比较前沿的理论和做法。如今,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受到我国教育界的认同并开始实践,一些大学已开设职业生涯课程,但大多处于探索、引入阶段。许多高枝的职业发展教育仅仅局限于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启蒙教育方式。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的职业咨询、专题讨论会、职业生涯人物访谈等新颖直观的教育手段运用较少;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事务性的工作层面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足;很多高校都是在大四才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对于低年级的职业发展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实施过程中在重视程度、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机构设置、制度完善等方面还缺少有力的组织机构与健全的制度保障;存在缺少专业化的生涯教育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宽泛化、缺少针对性和科学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当前高校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存在缺少专业选择的主动性、对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偏颇、对自我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认知模糊、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较弱、缺乏学习职业技能与提高职业能力的积极性等问题。因此,高校如何开展好职业发展教育。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职业发展教育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高校职业发展教育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笔者拟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为基础。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的要求分解成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四大课程模块。期望通过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教育,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主动探索外部世界、掌握择业技巧、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从根本上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

1.自我认知与学业规划模块。这一模块的课程设置主要在大学一年级进行实施,在原有新生入学教育的基础上将入学教育与大学生自我认和学业规划相对接起来,大学生对自身特点和社会未来需要做深入分析和正确认识。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而确定学业发展方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业发展计划。一年级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等方面都不能迅速掌握要领,以至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得当。生活方式单一,交际能力差,适应不了高效率、快节奏的大学生活,心理和思想就会发生息剧变化。在加上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探索不够,职业生涯理论缺乏,会导致学生产生目标和现实之间差距很大的想法。因此,在入学教育与学业规划模块的教学设计中,通过系统的入学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通过进行“自我探索”教育,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分析,对自己的职业兴趣、性格、能力、价值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从而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估;通过学业生涯规划,明确努力方向,制定出符合咱身实际的正确的学习计划,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此模块中,大学生通过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用什么学、什么时候学等问题,以确保自身顺利完成学业,为成功实现就业或开辟事业打好基础。笔者所在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侧重加强自我探索与学业规划。作为就业能力培养的启蒙教育。在入学教育上,提出“四个转变”即新生入学要适应大学生活达到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生活方式、交际方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在大一新生中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30学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的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通过开展全校的“大学生学业规划”主题思想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做好学业规划。

2.职业认知与生涯规划模块。根据舒伯的职业发展理论。大学阶段正处于职业探索期。职业兴趣趋于稳定。但是由于大学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职业观念主要通过学校、娱乐活动、自己生活经历等,经过自我认识、反省,形成对职业最初的认识和价值观,所以这时候的职业观念往往是模糊的、易变的。笔者所在学校在2008年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必修课列入了教学计划,在课程安排上共28学时,引导学生在自我探索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职业探索和生涯规划的教学。在职业认知方面: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如组织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通过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了解将来会从事哪些工作,了解所学专业与自己职业发展的关系,认清职业发展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相关的知识;通过引导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以及当前社会发展趋势进行认识和分析,了解社会热点职业门类的分布以及需求状况,明确自己所学专业的外部竞争力、发展前景以度市场等状况。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如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论、帕森斯的人格特征论等,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生涯基本理论并学会运用基本理论来规划生涯;通过系统的教学,让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要素、方法、步骤;通过自我分析和环境分析,对职业发展机会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为自己选定职业生涯发展路线,制定实施方案。同时引导学生做职业生涯规划时不仅要了解行业的地位、形态及发展趋势,还要看到个人状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地修正职业生涯的策略和目标,以使职业生涯规划行

之有效、切实可行。

3.就业指导与创业培训模块。通过前两年的职业生涯辅导和能力锻炼,大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明确了自身的目标和努力方向。在大三阶段要设置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模块。在就业指导方面,除了要引导学生明确专业发展方向、职业发展目标、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以外,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就业程序与方法、求职应聘的方法技巧,求职简历制作、笔试、面试的技巧等。在创业培训模块中,通过开展创业竞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建立大学生创业图等形式营造校园的创业氛围;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创业意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创业的意义,了解创业的基本素质要求。掌握创业方法和途径。使自主创业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一种理想和追求;通过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创业环境,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提升创业心理素质,激发创造性思维,掌握创业策略。了解和掌握创业中的法律知识。笔者所在学校在2005年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列入必修课。共28学时,通过运用课堂教学、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有针对性的就业与创业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就业、创业_的一般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与创业理素质和竞争能力。

4.素质拓展与就业准备模块。本模块实施的时间是大学四年级,学校的课程基本都已结束,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因此在这一阶段引导学生积极加强素质拓展,并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在这一模块中,设立素质拓展选修课程,课程内容分为两部分:基本素质训练和综合素质训练。基本素质训练主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挑战能力,挑战自身极限,增强团队精神。综合素质训练主要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以及掌握人际间的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管理和组织能力。可以通过团体训练工作坊、员工规范化训练工作坊、领导力训练工作坊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建立团队合作、良好沟通、统筹计划、关心他人等职业生涯必备的品质。在就业准备教育中,要引导即将步入职场的大学生们进行职业形象的视觉设计和行为设计。学习商务礼仪,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培养职业意识,以便能够迅速适应职业环境。完成学生角色到职业角色的转变;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个人咨询对部分学生进行就业援助,缓解个别学生的焦虑心态和不良情绪。通过顶岗实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感受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的氛围,增强团队意识、服务意识。提升心理素质,强化沟通、应变、协调、适应等能力。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设了成功素质拓展训练和商务礼仪等选修课程,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提升做专项训练。

第4篇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at product style design specialty adheres to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 learning with working in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through long-term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y constructed "6+1" modularization curriculum system based on the working process of the complete and professional core ability train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broke the traditional subject system, the actual working process is closely blended with the education teaching process, and it strives to develop skilled design talents who are "good at technology, art and market".

关键词:产品造型;模块化;课程体系

Key words: product style;modularization;curriculum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0-0250-02

0 引言

课程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关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职产品造型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导致这种差距的关键原因就是课程体系。结合当今职业教育特点与我院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借鉴国内外职教界先进的教学模式,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打破传统教学的学科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6+1”模块化课程新体系,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

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课程的教育教学、管理功能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编排与实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职业能力、知识与素质的要求分解为合理的课程模块。模块化课程体系将针对职业或岗位群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建立科学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实施计划,以能力为主线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优化,将学生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编排为若干个既相互独立又关联的课程模块。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的原则是:①理论教学“必须、够用”原则,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理论为实践服务,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②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的原则,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③人本性原则,符合初学者认知规律与专业方向的选择性学习,模块之间既相互独立又能灵活组合与衔接,并且都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要求,随着市场需求易于更新。④模块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以就业为导向。模块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相符,应按照实际工作过程来实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2 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思路

基于完整工作过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与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我们首先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国内首部《工业产品造型设计师职业标准》已由上海市职业鉴定中心开发问世),主要采用了实地访谈、问卷、研讨等方式,调查区域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状况,重点走访了校企合作单位与应往届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调查并分析企业的工作流程、部门和岗位设置情况。在企业与学校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企业负责人、设计人员、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等课程开发人员深入分析产品造型设计专业面向的典型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相关工作过程的核心职业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归纳对应的职业行动能力、确定典型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确定典型的企业工作流程。

工业产品造型设计职业等级一般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助理设计师、设计师、高级设计师。工业设计类职业人员主要从事工业产品,如汽车、家电、医疗器械、家具、服装、首饰、旅游纪念品等外观造型、新产品开发设计等创意活动。通过造型、色彩、表面装饰和材料的运用而赋予产品以新的形态和新的品质,并能从事与产品相关广告、包装、环境设计与市场策划等活动,实现工程技术与美学艺术和谐统一。其工作范畴虽然广泛,但无论何种产品,在设计过程中仍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因此,尽管不同的设计内容具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不同产品的主要设计过程却都具有大致相同的工作流程(如图1)。一般来说,产品设计工作流程主要分以下四个阶段:设计准备阶段、概念设计阶段、深入设计与完善阶段、设计方案评估与实施阶段。

根据调研结果,课程开发团队针对典型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列举出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人员需具备的专业能力、知识与素质。最后提炼出六大职业核心能力,分别为产品创意设计、设计表达、2D/3D软件应用、商品设计、美学素养、技术与实务。确定了职业核心能力模块及该模块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进一步确定该模块应开设的主干课程,确定课程的开设顺序,确定核心能力模块所对应的职业能力和职业资格证书。将相关课程进行整合,强调素质、技能和核心能力的培养,构建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6+1”模块化主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坚持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理念,将企业的设计过程与教育教学过程紧密融合在一起,从一定程度上有效避免了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的脱节。

3 “6+1”模块化主干课程体系

通过能力结构分析,明晰了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在满足学生基本素质、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需求前提下,我们构建了“6+1”模块化主干课程体系。

3.1 “6+1”中的“6”——即六项职业核心能力模块 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分别为:产品创意设计、设计表达、2D/3D软件应用、商品设计、美学素养、技术与实务。这六项核心能力模块既相互融合,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六项核心能力的融合是基于完整工作过程的,有利于培养市场所需的综合性、多元化的产品设计人才。而相对独立的每一个核心能力模块又能够使学生在由低到高的每个学习阶段都能获得一项社会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单项职业技能,增强学生的就业信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六项核心能力中2D/3D软件应用模块处于较特殊的地位,它本属于设计表达方式之一,在这里单独列举出来是由于软件应用技术水平长期以来是用人单位对从事产品造型工作的高职毕业生的首要要求。同时通过2D/3D软件应用模块的深入学习,不仅可以培养专门的设计绘图人员与3D虚拟数字建模师,而且作为重要的设计表达方式,2D/3D软件应用模块还与其他五项核心能力模块的课程群进行了融合,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动手能力强的“擅艺术、懂技术、重市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2D/3D软件应用模块主要包括Photoshop、coreldraw、Illustrator二维软件课程,以及Rhino、Pro/e等三维软件课程.

产品创意设计模块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六项核心能力中最为关键的,也是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时最重视的职业核心能力,通过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针对明确的市场目标提出设计定位,确定设计理念;能从用户(或特殊用户)角度对现有产品进行使用性分析,以确定现有产品存在的问题或发掘新的需求;能运用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分析并将创新理念整合于设计之中。模块课程群主要包括:工业产品造型设计、人机工程学、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创意商品设计、家具设计等课程。其中,消费电子产品设计、创意商品设计与家具设计课程为工学结合课程,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与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学习。

设计表达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视觉表达与沟通交流的能力,其中还包括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图形表达、手工制作四方面技能,模块课程群包括创新设计思维与快速表达、创意图形设计、模型制作、专业英语等课程。

美学素养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与美感直觉,具有相应的文化素质、美学鉴赏能力和人文理念。主要包括:设计素描、专业水粉、造型基础、色彩设计、工业设计史等课程。

技术与实务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设计执行与会实施能力,使学生了解产品基本的生产流程,能够对工艺进行可行性分析,能与相关技术人员协调实施设计方案,体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主要包括:设计材料与加工工艺、塑料模技术、机加工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课程。这项模块教学的最大特点在于是采用两名教师同时进行教学的方式,如设计材料与加工艺、塑料模技术课程的教学主要由制造类实训教师与艺术设计教师结合项目同时教学,顶岗实习则由校内指导教师与企业实践师傅共同负责。

商品设计能力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商业思维,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商品意识。重视调查市场与研究需求,在设计后期能够完成产品包装与展示的整套商品设计,实现设计作品—产品—商品—用品的完整过程。模块主要包括消费者心理学、市场营销与策划、品牌设计、版式设计、包装设计与展示设计等课程。

3.2 “6+1”中的“1”——即一项工学结合的单项职业技能培训 针对每一项核心能力模块都搭配有一项工学结合的单项职业技能培训,培训主要是通过工学结合的形式,可以视实际情况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现场教学,也可以在校内一体化教学接受企业委托或者直接参与社会投标。培训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积累宝贵的实务经验与设计成果。还可以快速衔接与整合模块内的课程内容,逐步形成与之对应的专项职业技能。6个单项技能培训与6项核心能力模块一一对应,单项技能培训项目之间也是可融合的,具有基于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可以构成一项整体的综合培训。同时它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每项单项技能培训结束,学生亦能够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使学生能产生一种成就感。例如:学生在2D/3D软件应用能力模块学习结束,通过软件应用专项职业技能强化培训,基本能够胜任制图员工作。再如当产品创意设计模块学习结束,通过产品外观专项职业技能的综合培训,学生也能够从容应对产品外观设计相关工作。

参考文献:

[1]蒋洁.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8.

第5篇

关键词:公共营养师 国家职业标准 模块化课程体系 设计

依据《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结合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为突出公共营养师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岗位(群)的发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能力,设计以突出公共营养师职业认证需求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学习模块化,顺利获得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

一、公共营养师人才需求分析

公共营养师是最近几年在国内兴起的一门职业,在我国公共营养师这个职业虽然已有十年的发展历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但真正从事公共营养师相关领域的人才还存在严重不足,尤其是地处我国西部的宁夏地区,人们更是了解甚少,对应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本文从两方面对宁夏地区公共营养师人才需求进行分析。

(一)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调查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对象为我区内大、中、小型食品行业及相关企业30家,共发放并回收问卷30份,有效率100%。

调研数据显示:宁夏地区食品行业及相关企业需要具有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员工的比例约占50%,已经具有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员工的约占30%,并且同等条件下,对具有国家公共营养师职业证书的应聘者有优先录用权的企业约占80%,且与其他员工工资待遇有差别约占70%,幅度在200~500元之间。这些部分数据可以看出在宁夏地区公共营养师的发展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可体现出公共营养师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空间,不仅是企业发展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机遇。

(二)对高职学生职业认知和知识结构调研分析

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二年级和三年级高职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公共营养师职业认知”和“营养与健康知识”,共发放并回收问卷236份,有效率100%。

调查结果显示:无论二年级还是三年级的学生在“营养与健康知识”问卷的反馈中体现出学生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准确判断约占45%;生活中对营养问题很关注的约占40%;具有良好饮食习惯的低于50%,尤其是不吃早餐的比例高达30%;但同时近90%的同学愿意通过健康讲座等获得营养知识、传播健康。对“公共营养师职业认知”调查问卷反馈中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略有差异,其中三年级的学生,随着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同学们对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知识了解的也更多、更全面;迫切要求获得职业资格认证的意愿更强烈,约占80%以上;但只有50%同学了解公共营养师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二年级的学生刚开始学习专业课,各方面了解相对三年级较少,但通过各种渠道他们同样认识到公共营养师对提高职业素养,拓宽职业发展方向的重要性,有意愿获得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积极性也很高,也约占75%以上。

二、公共营养师职业能力要求分析

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共分为四个等级,《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申报条件,其中具有医学或食品相关专业大学专科及以上毕业证书为报考三级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条件之一。我院的食品营养与检测、葡萄与葡萄酒工程、市场营销(葡萄酒方向)专业的高职学生具备报考三级公共营养师的条件。《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了三级公共营养师的职业能力特征、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

(一)职业能力特征

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理解、分析、归纳和判断的能力以及正常的色、味、嗅辨别能力。

(二)基本要求和工作要求

1.职业道德:包括职业道德基本知识和职业守则。

2.基础知识:包括医学基础知识、营养学基础知识、人群营养基础知识、食物营养与食品加工基础知识、食品卫生基础知识、膳食营养指导和营养教育和社区营养管理基础知识。

3.工作要求:包括职业功能、工作内容、能力要求和相关知识。

《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提供了公共营养师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在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将不同的工作任务对应到能力需求,再对能力需求进行分解,针对所需不同的理论知识和能力要求,分解到现有专业课程,合理组合课程教学模块,分配课程教学内容,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形成围绕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对不同模块的学习,设计公共营养师所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获得职业资格认证。

三、构建围绕公共营养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计与课程实施是专业群建立的核心内容,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目标的载体,体现学校专业办学的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只有构建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要求的人才。

(一)制定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

根据以上对公共营养师人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的分析,明确公共营养师的培养目标,确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开发思路:人才需求分析-技术与服务领域分析-岗位工作人物分析-课程分析-教学分析,即首先调研我院学生“公共营养师职业认知”状况,及我区食品行业和相关企事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公共营养师就业岗位,包括学校、医院、社区、酒店、企事业单位等,以从事公共营养调查、营养教育、营养调配、营养治疗和健康保健指导等岗位的专业群架构,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再建立由专业基本能力、专业专项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组成的公共营养师工作任务;结合现有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课程门类划分、制定课程标准,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课程教学设计,见图1所示。

(二)制定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依据公共营养师方向就业岗位群及能力要求,设计“基本素质能力+岗位技能”为一体的“宽基础,活模块”,适合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模块化体系。

整个模块化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我院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为主,根据本专业现有的课程设置,结合公共营养师岗位专业能力要求构建以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技能模块组成的适合公共营养师职业资格认证的课程模块化体系。每一个模块由若干个课程组成,分布在各个学期,彼此承前启后,相互衔接。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第一至第四学期,包括人文素质基础课程模块和公共素质选修课程模块,着眼于培养适合公共营养师职业素养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及满足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和法律、语文(应用文写作)、就业指导、现代礼仪等课程组成。

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四学期,依据《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所需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知识体系,由若干个专业课程组成,形成以满足公共营养师基本能力和专项能力服务的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具体包括微生物学基础、食品生物化学、食品添加剂、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营养与卫生和营养配餐与设计等课程组成。

职业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主要以围绕《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所要求的职业能力要求、工作任务构建核心课程教学实训模块,由食品营养与卫生、营养配餐与设计两门核心课程各一周的教学实训组成,见图2所示。

组成课程的模块化,再对相应课程通过制定课程标准、完善课程教学设计、建立课程考核方式,由此形成围绕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完整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经验的分析总结,我院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建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因此,设计推动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正是这一举措的具体体现。其课程结构不仅包括了《公共营养师国家职业标准》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课程体系,更体现了突出教学专业特色,强化实践技能训练,真正使学生顺利获取公共营养师国家三级职业资格认证,达到满足职业教育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目的,并为学生职业发展开拓更广阔的领域。

参考文献:

[1]付晶晶,程一波,陈芳梅.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研究[J].广西教育,2014,(11).

[2]陈秀珍.高职院校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02).

[3]姚勇芳,莫慧平.高职食品营养与检测国家重点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2,(04).

第6篇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10)

摘要:针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应构建“校企合作”模式下学院、企业、学生、社会、教师五位一体的汽车维修课程模块化教学模式;构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形成以实践能力考核为本位,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考核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模式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以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社会、教师的互利多赢。

关键词 :校企合作;汽车维修课程;模块化教学;五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 2014) 02-0137-03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社会汽车保有量正在逐年增加。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1年末,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10 578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6.4%.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 872万辆,增长20.4%。另据相关专业人士分析,预计到2012年末,中国私人汽车拥有量将达到8 650万辆,届时中国百户家庭汽车拥有量将达到20辆,中国全面进入汽车社会。作为汽车行业的派生需求,每增加1 000辆社会汽车保有量,就要新增一、二类修理厂5个。如果按每个修理厂30名员工计算,则每年该行业需新增专业技术人员10万人。因此,社会急需大批有一定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我国汽车维修界目前的人员素质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依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技术传授已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

传统教育模式存在的不足

对开设汽车维修类专业的职业院校而言,现有的汽车维修专业相对薄弱,教学手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适应现代汽车维修业的需求。“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5门课程是高职院校汽车专业主要的专业课。传统教学模式是将5门课程独立设置,先进行理论课的学习,再进行实习教学。这就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操作技能的提高,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影响学院教学的效率传统教学模式分为理论与实习两部分。两者不能较好接轨,而且在管理上各自为政,理论教学由教学部门按教学大纲安排教学,而技能操作培训由实践教学部门负责。专业技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段实施,理论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各负其责、相互脱节,导致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十分欠缺,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难以形成有机结合.理论教材与实训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得不到协调,教学内容不能合理统筹,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影响高素质、高技能的技术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专业技术理论课的教学安排时间跨度大,分别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开设。如“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分在三个学期讲解,学生对发动机与底盘结构的认识是断续、分散的。与5门专业技术理论课相配套的实习教学同样各自分段实施,缺乏衔接。在“发动机构造”课程的拆装实习阶段,学生还没学习修理工艺,不懂组装、调整及技术要求,常出现漏装、错装和组装不符合要求的现象。整体认识不清楚、理解不透彻,学习难以深入,技术和知识更新周期较长,不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复合人才。

不利于“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传统教学模式是先学习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训课程,以专业理论知识为本位,强调知识的传授灌输,忽视以培养实践能力为主的职业教育特色,容易使教师产生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不利于造就一支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符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要求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培养的学生与企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不能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内容与生产实践相脱节,学非所用,学非所需,知识与能力联系断裂,培养出的学生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

不能有效实现校企合作,对全社会的资源配置不合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校闭门办学.缺乏强烈的开放意识、市场意识,不能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联系,学校的专业设置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脱离企业、行业的标准,不能结合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将学校的智力资源与企业生产要素紧密结合起来,不能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及技术创新服务。按照各自为政的方式进行教学与资源配置,导致教学资源重复投资,技术更新严重滞后,不利于全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造成人力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校企合作”框架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模块化教学(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简称MES)是由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出来的一种模块式技能组合课程,课程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的实用主义,即干什么学什么。它弥补了传统的以学科为系统培训模式的不足,建立起了以职业岗位需求为体系的培训新模式。国内外对模块化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与要求,构建“校企合作”框架下,学生、教师、企业、学院、社会五位一体的汽车维修课程模块化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将学生的就业与培养、教师的发展、学院的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能力、企业的需求、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完全融合在一起,实现学院、企业、学生、社会、教师“互利多赢”的局面显得尤为迫切。

“校企合作”框架下模块化教学模式的实施

构建培养技能型创新人才的课程教学体系从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出发,按照汽车零部件构造特点一常见故障现象一诊断分析一修理的教学思路,围绕一个能力或一项技能,对“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器”、“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汽车维修”这5门主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编定教学模块。各模块应根据本专业带头人、实训指导教师和企业专家分析的项目任务的数量和种类进行必要的归类与整合,然后依据确定的项目和任务进行选择,整合出每个项目和任务的具体要求和应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明确职业岗位应做哪些工作,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摆脱“职业教育缺乏职业特点,专业学生缺少专业特色”的弊端。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院社会服务能力,优化配置教学设施在实施模块化教学的过程中,学院应组建汽车维修专业专用教室、汽车虚拟拆装和故障诊断试验机房及汽车各大模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应充分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利用师资及各种教学资源,为行业开展各种培训,为社会提供技术支持及信息咨询等更广泛的服务。同时,应通过对院外实训基地设备配置情况的分析,统一购置学院设备,使之与企业的设备形成互补之势,避免某些低水平的设备重复投资,从而优化教学设施的配置。(1)汽车维修理论课可安排在专业教室进行。对应实物进行讲解,并配置辅助教学和辅助学习的多媒体课件,用形象生动的平面动画、三维动画和虚拟现实仿真技术提高教学效果。(2)可安排学生在虚拟拆装故障诊断机房上课。学院应在专业机房里安装景格与宇龙软件,这两款软件功能强大,拥有大众和丰田部分车型完整的汽车维修各大模块。软件集成了基本结构、原理介绍、故障维修、考核等内容。学生通过操作软件,可完成构造、修理、检测与诊断等相应模块的学习。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完成对各模块的虚拟拆装与故障分析。(3)可将学生带到校内实训基地,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每小组约4—6人。小组内每次由两名学生实际操作,另外几个学生仔细观察,做好记录。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必须独立完成实训项目,轮流进行,以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完成一次实际操作。在遇到困难时相互讨论,由教师指导。(4)为了借鉴企业中的职业教育理念的教学方式,应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当学完相应的模块后,可将学生直接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企业实训学习。学生通过在企业的实践工作,进一步强化在校所学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逐步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以及综合职业素质。同时,教师因与学生一起参与实训,一方面可与企业相关人员对学生进行跟踪考核与指导:另一方面能通过校企合作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发展动态.将汽车企业最新的技术培训课程导入学院汽车专业模块化教学中,推进汽车专业课程体系的更新,与时俱进地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型人才,实现学院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形成良好的循环体系。学院的社会服务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二是紧贴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紧贴行业发展的需要,紧贴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行业劳动者的素质:三是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为行业和企业解决应用技术难题:四是对口支援与交流,促进区域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

形成以实践能力考核为本位,兼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考核体系模块化课程的考核应以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形成评价方式与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课程考核体系,采取如图1所示的“四位一体”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检验。(1)自评:一个模块进行一次理论考试,采取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方式,由学生自我检测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及应用水平。(2)互评:采取教考分离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4人,组内每次由两名学生实际操作,另外两名学生做好记录,依次轮流,由其他小组对该小组进行考核。通过对汽车故障的判断、分析和排除,从应知应会两个方面检测该小组运用技术的能力,这样可以让学生形成对照,取长补短。(3)业评:即参加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的技能考核与全省乃至全国的汽车技能大赛,使学生取得汽修等级证书,通过与兄弟院校的竞赛比较优劣,加以改进。(4)师评:包括学校的任课教师,企业的专家和高级维修技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考核,还要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以考核,如出勤率、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模块化教学考核权重如表1所示。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以单个模块为一次考核,学生的最后成绩由所有模块累加后取权重平均,从理论知识到操作技能及职业素质均应全面考核,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阶段性考核成绩的对比,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通过阶段考核能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在理论和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指导教师确定下一模块的教学工作,对个别学生因材施教。

第7篇

在此基础上,建设出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适合培养对象需要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岗位模块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在不断进行并取得显著成效。但是,当前不少中职学校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仍存在各种问题,所培养的会计人才,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职业技能,都难以满足社会对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需求。所以,不断深化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职业需求的岗位模块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一、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轻视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有很高的专业技能,更要具备很强的职业道德素养。会计人员不是生活在“真空”里,难免会受到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所以必须对会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会计行为,提升自我修养。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成绩,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就业后由于职业道德观念差而出现错误的案例时有发生。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能突显职业教育特点,且与会计专业需求相脱节

目前,大部分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只是由“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和“会计电算化综合模拟实训”二项组成,训练项目和时间均不足;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校外顶岗实习专业对口率极低,基本上只能做到跟岗实习,这就迫切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增加校内技能训练课程,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当前,许多学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设置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相脱节,更没有围绕会计工作过程、岗位需求设置,进而造成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需求相脱节,最终导致学生考证过关率低,对口就业困难。

二、中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为了解决中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进而提出如下改进措施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一)会计专业课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会计行业它本身的性质决定了所有会计人员必须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因此,中职学校应尽快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中全程开展德育渗透。

(二)充分开展企业调研,确立岗位群,进行岗位分析和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深入企业进行考查,开展了会计专业岗位的论证,并整理、归纳出会计电算化专业适合从事的岗位群,包括出纳岗位、会计岗位、会计电算化岗位等,并依据职业岗位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对会计相应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归纳,进而确定学生必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现将会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和知识、技能、素质要求说明如下:会计核算要求能明辨各种经济业务原始单据的正确性、完整性、合理性和合法性;会计凭证填制要求能正确判断各种原始单据所反映的经济业务内容、性质和类型;会计账簿登记要求能按照会计规范正确计量各种经济业务;会计报表编制要求能正确填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而具体的岗位对工作任务及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又有一定的区别。

(三)按照职业资格和工作过程确立“岗位模块”课程体系

会计电算化专业打破学科界限,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整合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会计模拟、会计电算化等课程的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岗位需求确定教学模块,充分与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工作过程相适应,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从业者的角色转换。

会计电算化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分为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

公共模块:人文素养,设置语文、德育、礼仪、计算机基础、体育等课程;专业基础知识,设置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初级会计电算化(会计证)课程;专业基础技能,设置会计基本技能、会计基础实训课程。

专业模块:收款员岗位设置收银岗位实务;出纳员岗位设置出纳员岗位实务;会计员岗位设置采购及应付款项、销售及应收款项等;会计电算化岗位设置会计电算化实训;记账员岗位设置库管员岗位实训,实习岗位模块设置会计岗位综合实训。

(四)遵循行动导向实施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

课程体系与行动导向相适应,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我构建的行动过程为学习过程,使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会解决、会应用”,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三、课程体系操作实效

新课程体系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的一切都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立脚点,“岗位模块”课程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强调课程面向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获得经验,使学生在探索中进行学习和知识的积累。通过课程体系的建设,可促进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技能水平的提升,同时促进了教师教学教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

第8篇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0-0053-04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程度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正呈良好态势快速发展,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够灵活,培养出的适合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较少。专业模块化教学是现阶段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教育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全方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最终目标。模块化教学的教法与学法均强调知行一体,是集中师资、场地、设备等资源学习理论知识和培训操作技能相辅相成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模块化教学的建设实施,通过市场人才需求分析,岗位能力分析,结合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课程建设。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试点探索实施了模块化教学,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共同探索解决。

一、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

(一)确立专业模块化教学目标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实施模块化教学,宗旨是服务各层次的职业类学生,实现中职到高职、高职到本科的快速衔接,促进职业教育联合办学模式发展。也可承接汽车技能社会培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实施模块化教学,建立淘汰机制,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维修、服务能力,使就业率提升,就业质量明显提高,自主创业人数明显提高,形成专业特色,提升汽车类职业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品牌形象。

(二)专业模块设置

模块设置要立足于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素养和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汽车工程系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不同层次、不同学制的学生使用一套教学资源进行不同层次的模块化教学。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设置遵循实用性和系统性原则,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遵循模块设置与技能考核原则,根据培养目标将专业教学内容分为九个模块(见表1),各模块的时间分配按模块复杂程度和难易程度划分。

将学生分成9组,分别进入9个模块学习,各模块同时开始同时结束,学生轮替循环进行各模块的学习。学生进入模块,教师告知本模块的操作规程、安全事项、学习要求和考核要求。学生正常学完9个模块共需72周,剩余时间为论文、就业指导模块。2学年在校学习期间结束。

(三)模块化课堂教学实施

教学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以实操为主,理论为辅,理实结合一体化式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实行分组管理,采用组组竞争、人人竞争的学习方式,将压力施加于每一位学生身上。最大程度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令学生做到自觉学习,自我约束,文明规范。

每个教学模块在相应的模块教学区实施,并将其分成若干个教学任务,每一个教学任务在实施前,教师须完成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学生须完成对应的学习计划,选定学习方法。任务结束,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表现填写评估单,评价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一个完整的模块学习结束后,请第三方进行测评,并进行学习成果展示。

二、模块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问题

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要具体解决“理论脱离实际”的难题,就必须打破传统学科教学体系,建立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破旧立新,是实施模块化教学的核心难题。模块化课程体系建立要考虑培养目标是否明确,课程体系主线是否明确,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与行业是否脱轨。新的课程体系要顾及不同学制、不同层次的学生,要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促进课程不断优化,能指导新且具体的问题。课程体系的是否健全,影响模块化教学推进速度和实施质量。

(二)模块化教材问题

相应的模块化教材对教学能否实施也尤为重要。目前,各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各自为政,专业、行业内没有出台权威且标准的模块内容,这导致模块化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这给专业教学造成很多障碍,影响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模块化教学改革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三)模块化教学设施问题

模块化教学强调学生 “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这对教学硬件的投入要求较高,教学设备、教学软件、检修设备工具和耗材的质量和数量要有保证,教学软、硬件的先进性及配套性要有保证,教学场地(实训室和理论教室)及多媒体设备要有保证,多媒体教学资源要有保证,这样,才能较好地实施模块化教学。

(四)模块化教学师资问题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执行者、指挥协调者。模块化教学对专业教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是帮助专业教师更加专业化和精英化,挑战是新的教学模式下的适应性。模块化教学要求“双师型”师资的职业技术能力和水平更高,模块化教学要求专业教师更新专业理念、更新专业知识、更新专业教学方式方法,模块化实施要求专业教师理论通、善操作且有实际企业工作经验。

(五)模块之间的衔接问题

模块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发现,模块与模块之间是各自独立的环节,相互之间的联系不紧密。模块与模块教学之间没有衔接的过程,很难把不同的模块联系在一起,这对专业知识体系的建立有一定影响,部分简单问题,反而会混淆。

(六)模块内容难易不均问题

由于各模块的难度不一,各模块同时开始,有些学生一开始就学习难度较大的模块,没用相关理论基础。

三、模块化教学改进策略

(一)建立灵活多变的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立是实现模块化教学的重要保障。不同模块之间包含相互关联的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初步构建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基于行业企业的技术发展建立的课程体系。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的建立,须对当下行业、企业市场进行调查分析,确定相应模块的具体目标,明确各模块各任务应知应会的内容,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并行,综合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实现教学效果。

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要灵活。为满足不同学制、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需要,为实现中高职、高职到本科教学衔接及学历提升,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习同一模块时要在难易程度、知识深度、掌握熟练程度等方面有所区别,形成层层递进的教学长效机制。汽车检测与维修的不同模块,以发动机电控模块举例说明本模块具体对应课程及任务分解如图1 所示。

(二)校企联合编写模块化教材

教材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特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教材质量的高低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建立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本位的新教材体系,是当今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趋势。通过长期的实践,我们深知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依托企业,校企联合开发模块化教学教材,教材的开发编写由汽车维修企业的有一定学历层次高级技术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共同完成,结合二者的优势,弥补相互不足,共同开发制定教材大纲。模块化教学的教材编写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岗位技能为目标,秉承够用、实用原则,更新教育理念,创造性的体现实践能力培养,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准确把握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岗位能力标准,体现模块化课程教学理念,紧扣模块教学目标。我们要明确,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是去做研究,也不是简单的一线操作工人,而是既能从事生产又能解决生产设备及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可以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等级考试内容、岗位技能要求按照各大模块分成具体学习任务,进行任务编写后汇总成独立模块教材。编写过程中,遇到技术问题,须邀请企业专家进行探讨,初稿完成后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审定,以保证教材能够结合当下的新技术,避免闭门造车情况出现。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要以学生能够接受,乐于参与并能促进思考、拓展眼界、激发兴趣为目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生机盎然的模块学习空间。

(三)完善模块化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

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应能满足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创新综合训练三个层次,互成体系,层层递进。

以汽车维修工程实训中心为核心,建设模块化理实一体化实训室,通过有计划和侧重点的投入建设经费,确保建设有真实过程的训练学习环境。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场地及配套设施要接近企业的真实环境且适于教学的开展,技术应与企业现状同步且适当超前,以适应汽车检测与维修行业在技术、工艺及规范等方面的发展创新能力,并能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核心且能提供专业群平台,实物教学与计算机辅助相结合。对现有的实训车间和一体化教室进行统一的设计和规划,按照上述九大模块建设模块化的理实一体化教室。现已建成汽车发动机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底盘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电气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发动机电控模块一体化教室、汽车整车检测与维修模块一体化教室等。各个一体化教室按照模块负责专业教师及企业兼职教师的要求进行工位配备,设备、工具、耗材、教学软件及教学资源进行配置,要求满足本模块教学的实施。

(四)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打破企业、学校用人界限,采用专职+兼职、技师(工程师)+教师的方式聘用教学人员,同时积极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和学位进修、技能资格认证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实行专业教学管理和企业实践的双教研室主任制度,聘用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作为兼职导师,满足模块化教学与企业岗位对接需求。同时,派骨干教师到企业参加岗位能力调研,通过学习和培训,提升“双师”素质。多管齐下,建设适合模块化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引入过渡性课程及学制互补

对于模块间的衔接与难易不均问题,在开学初期,未实施模块教学前引入汽车概论和汽车认识实习环节,先建立基础的专业整体性概念,为后续模块衔接做铺垫。在一个模块实施后,安排整车教学模块课程,让学生走出独立学习模块,进行各个模块之间的交流和组合。可以把汽车模块分解成各独立模块再组合,这样把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器、汽车底盘、汽车空调等有机联系到一起,形成整车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模块教学内容,也将不同模块有效衔接到一起,也解决了难易不均问题。再者,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有三年制和五年制之别,三年制大专未接触过专业知识学习,可从简单、基础的模块开始,五年制学生在大专阶段已经学习过基础层次的专业课,因此可以直接从复杂的、难度较大的模块开始,这也有效避免了难易不均的问题。

汽车检测与维修模块化教学的实施,提升了学生的岗位技能水平,提高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技能鉴定的通过率、企业满意度明显上升。

参考文献:

[1]乔仁铭,任珊.有关动画专业模块化教学课程体系构筑研究[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2(22):7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