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数字经济专题培训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比较分析;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5—0064—06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崛起,全球数字化学习的浪潮随之到来,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现阶段,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取得了较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教育信息化工程的整体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凸显出来,尤其体现在东西部教育基础设施、资源等方面,扩大了区域间教育的差异。[1]因此,教育信息化需要改革,而改革离不开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
基于这一原因,笔者对我国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挖掘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大投入没有大产出”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解决方案,合理配置各种数字化学习资源,缩小东西部教育“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
一、调查概述
1. 研究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东部的徐州、西部的兰州高校大学生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挖掘影响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旨在探究出优化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策略和方法,缩小区域差距,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2. 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1年11月16日至2011年12月30日,随机抽取了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和兰州交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和徐州工程学院的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本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其中兰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2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19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5%;徐州高校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83份,回收率为91.5%,有效问卷180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0%。抽样过程中,研究者尽量考虑了被抽样学生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分布的平衡。调查的专业有:生物工程、电子通信工程、教育技术学、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英语语言文学、教育学、能化矿加、药学等,如表1所示。
3. 研究的代表性分析
研究选取兰州和徐州为个案分析,主要原因是:兰州位于黄土、青藏、内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是西北地区及新亚欧大陆桥的交通要塞,也是黄河上游最大的工业城市,在西部省会城市中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兰州独特的地域、政治、经济、教育各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在西部省会城市中综合排名第7,在西部12省中处于中等水平,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西部各地区的平均状况。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素有“五省通衢”之称,为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带、上海经济区与环渤海经济圈的结合部,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所列的大陆15个城市群中,排名第8的徐州城市群是唯一无省会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因此,地处江苏北部的徐州,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能够代表东部11省的平均状况。故将西部的兰州和东部的徐州为个案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4. 研究的信效度
为保证调查的客观真实性和结论的可靠性,笔者根据研究问题及目标设计初稿,印制20份,对学生进行试调查,根据发现的问题,对问卷修改得出定稿,从而消除了研究者只依靠一次数据收集来源做研究可能形成的偏见,保证了研究的效度[2]。此外,经SPSS17.0软件对调查数据的验证,问卷a信度系数为0.9163,问卷信度系数达到0.9以上,说明本问卷各题间的一致性或同质性很好,本次调查具有较高的信度。
5. 研究内容及数据处理方法
问卷共包含23个问题,内容涉及三个方面: ①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和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及态度;②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情况;③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评价及大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影响因素。本研究对收集到的有效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统计软件和Excel 2003进行数据分析。
二、数据统计及分析
(一)大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认识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否促进学习
调查显示,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能够有效地促进学习,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37.9%,东部为52.8%;认为效果一般,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55.2%,东部为45.6%;西部高校有7%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效果,东部仅为1.7%。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有46.6%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较大,东部为59.4%;西部高校有48.5%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兴趣一般,东部为39.4%;西部高校有4.9%的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没有兴趣,东部仅为1.1%。由此可知,东西部高校大部分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较感兴趣,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兴趣指数明显高于西部高校。
2. 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优势
由图1可知,西部高校有27.2%的学生认为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改变学习的方式,随时随地学习,26.3%的学生认为可以拓宽专业知识的深度和广度,15.8%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21.1%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7%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东部高校相应为26.8%、30%、14.4%、22.2%和6.1%。图1显示的两条曲线走向基本趋同,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同感基本一致。
(二) 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比较
1.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获取途径
调查显示,在数字化学习资源来源上,东部高校有32.8%的学生选择了网络下载,选择校园网占33.3%,选择网络课程占20%,选择教师研发的占6.7%,选择学校购买的占6.7%。西部高校则相应为44.7%、23.2%、12.8%、7.4%和8.9%(如图2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资源获取的主要途径是网络,在校园网和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东部好于西部,但东西部高校教师自己研发和学校购买的资源数量都严重不足。因此,应加大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力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2.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使用频率
(1)学生每周网上学习时间统计及影响因素分析
由表2可知,东西部高校学生每周主要花费2-6小时进行网上学习,其次是6-10小时,超过15小时的学生都不超过10%。这说明,目前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意识普遍不强,需要积极引导。为此,笔者进一步挖掘了其影响因素,主要归结为:可利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太少(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26.8%,东部为6.1%),缺少数字化学习经验、没有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相关培训(西部高校选择为37.8%,东部为11.1%),缺少学习动机和兴趣(西部选择为13.2%,东部为38.3%)。调查亦显示出东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较西部高校健全,资源较丰富,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不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深层次原因。
(2)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次序
调查可知,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选择,西部高校学生依次排列为: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等;东部高校为:网络课程、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教学专题网站、在线论坛、虚拟软件库等。这说明,东西部高校学生对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认识和功能定位基本一致,普遍关注网络课程、教学课件和数字图书馆等电子资源。
(三)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比较及影响因素分析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仅7.4%的学生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很好,认为效果不大的占31.1%,认为效果一般的占56.3%;东部高校则相应为:10.6%、19.4%和67.8%(如图3所示)。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都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但东部略好于西部)。
为此,笔者从资源建设、政策体系和评价体系三个层面挖掘出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如图4所示)。其中涉及软件资源(西部高校占25.3%、东部占17.2%)、硬件资源(西部高校占16.3%,东部占7.2%)、技术支撑平台(西部高校占33.7%、东部占16.1%)、政策体系(西部高校占4.2%、东部占11.1%)和评价体系(西部高校占3.2%、东部占7.8%)。这些数据说明东部的资源建设较西部完善,这和教育投入有关。
三、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东西部高校在数字化资源建设和应用方面都存在着重实施轻规划、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资金投入轻效果评估等现象。追根溯源,主要体现为:资源规划不协调、师生认识不足、培训机制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和政策体系不到位。
1.资源规划不协调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历经多年发展,“硬件”建设已有良好基础,“校校通”工程从2000年启动,各地域内数字化资源建设已具相当规模。调研显示了西部高校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数量不足的学生占35.8%,设备老化的占32.6%,设备基本不用的占15.3%;东部高校相应为29.4%、31.3%和6.1%。认为本校软件资源建设需完善的东西部高校学生分别为17.2%和25.3%,硬件资源方面分别为7.2%和16.3%,技术支撑平台方面分别为16.1%和33.7%。此外,调查还得知,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西部为97.9%、东部为91.2%),不能有效共享,形成信息孤岛,资源浪费现象较严重。这些都说明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应用中普遍存在着“重拥有轻应用”、“重硬轻软”、“车无精品”等现象,但在资源建设方面东部略好于西部。
诚然,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不均衡,有历史、区域文化观念差异等原因,但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投入不同引发的。东部高校投入的教育经费较多,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也高;西部高校则投入不足,严重制约各种办学条件。因此,国家应对西部高校投入更多资金,缩小地区之间资源建设的差距。
2.师生认识不足
数字化学习资源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应用效果,这和人的因素大有关系——教师和学生。调查得知,西部高校认为教师水平有限、需要提高信息素养的学生占15.8%,教师没有积极利用或指导使用网络资源占14.2%;东部高校13.4%的学生认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有限。调查还显示出在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时,教师的指导情况不同:东部高校的教师积极使用的占12.8%,建议学生使用的占45.6%,没有指导、建议使用的仅占3.3%,西部高校则对应为15.8%、38.9%和14.2%。这说明,东西部高校教师对待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态度不同,东部明显好于西部。这源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引发的西部教师收入不高,影响了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使得优秀教师从西部流到东部和发达地区。[3]此外,西部地区思想观念较保守,开放意识差,信息闭塞。因此,只有转变师生的态度,激发他们的热情,才能真正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
3.培训机制不健全
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校是否开展了数字化学习的相关培训。调查显示,西部高校28.9%的学生没有接受过数字化学习相关培训,36.8%的学生认为培训很有必要、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培训,8.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认为不需要培训的学生占11.6%;东部高校则相应为21.1%、52.2%、1.1%和3.9%。由此可见,由于缺乏相关培训,导致了学生的数字化学习经验不足,进而影响了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调查还显示,东部高校学生希望接受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培训意识较西部高校学生强烈些,这源于东部学校地处发达地区,对各方面的要求较高造成。
4.评价体系不完善
调查显示,认为本校的数字化资源应用评价体系基本完善的西部高校学生仅有29.5%,选较差的占14.2%;东部高校为41.1%和7.8%。调查还显示了应从软硬件结合的角度评价数字化学习资源(西部高校学生选择为62.6%),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应依据软件资源和硬件设备来评价(西部高校学生选择分别为23.7%和11.1%),认为与评价人员的信息素养有关的西部高校学生占2.6%;东部高校则为53.3%、41.1%、5.6%和2.3%。这些数据说明,东部高校的数字化资源评价体系较西部高校好些。但东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总体评价系数都不高,评价标准不一。
5. 政策体系不到位
自从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对西部地区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应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对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予以支持。国家加大支持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力度,完全能够改变中国高等教育结构严重失衡的状况,缩小东西部高等教育的差距。[4]调查显示,目前东西部高校学生(西部为4.2%、东部为11.1%)认为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需完善政策体系,但东部高校学生的呼声明显高于西部。这说明,国家在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政策扶持的同时,不应忽略东部,应保持东部的领先位置,促进东、西部地区协调发展。
四、对策及建议
1.对西部高校进行适度的政策倾斜
调查显示,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方面逊色于东部高校,这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有关。国家应加大对西部高校的投资力度,在国家西部大开发计划经费中设立“西部教育发展专项”。国家对西部高校的投资,不能是扶贫式的,在观念与实际做法上必须有根本性转变。调查还显示,西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不高(东部略好于西部),不能有效指导学生使用数字化学习资源。近十年来,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主要是西部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东部差距太大,导致“孔雀”纷纷东南飞。因此,国家必须制定适应的优惠和倾斜性政策,用差别化政策给西部教育“开小灶”,切实提高西部地区高校教师工作和生活条件,稳定西部高校师资队伍,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到西部工作。[5]只有提高师生的整体素养,才能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推进西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当然,在加大西部教育投资和人才培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东部教育的投入和发展。只有数字化学习资源真正发挥作用,东西部“数字鸿沟”才能消除,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2.构建完善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保障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是否使用、如何使用、使用的效果如何,缺少评估体系和标准规范,各单位各自为政。[6]为了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率,国家宏观层面上应该统一制定测评体系,指标体系要体现规范化和灵活性的兼顾、动态与静态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7]中观上特别是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质量指标体系除了在办学指导思想等基本指标上保持一致性外,还应该建立不同的子指标体系(尤其应针对东西部高校的不同特色和学生特点适度调整),增强指标体系对不同评估对象的适应性。[8]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的过程性评价,即数字化学习资源使用某一阶段(如时间、单元等)后进行的评价。
(2)健全培训机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数字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环节,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亦是影响数字化学习资源有效应用的重要因素。为此,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师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除了事先设置的内容外,还应该能够方便灵活地添置新的教材、课件、课堂教学、现场指导、模拟演练、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培训目标的要求,结合培训对象、培训条件等实际情况决定采用一种或综合采用多种培训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培训教师应具备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仿真模型等手段,用可视化和动画界面为培训提供沟通方式的能力,能够直观、具体、无误的向受训人员表达培训内容中难以理解的场景和知识点。[9] 学生可以亲自参与做各种各样的实训实验和演练。因此,东西部高校的师生必须转变观念,参与培训,唯如此,才能满足数字化生存的需要。
3.完善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调查显示出东西部高校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效果较差,这归结于资源缺乏统一规划。因此,要提高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应用效果,必须优化配置资源。应从两个层面着手:从政府层面来讲,要形成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统筹的战略,全面考虑全国范围内不同地区、不同层次高校的现状和需求,合理、均衡配置数字化学习资源。为此,教育部门应建设统一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和资源库,为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服务。[10] 从高校层面来讲,要注重科学规划,上一级教育部门要整合下一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所建的资源,形成一个资源汇聚中心,充分利用现有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既注重从外部争取资源又注重内部资源优化和利用率的提高,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构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应用瓶颈,整合多方资源,上下联动、内外联动,实现东西部地区不同学校间、学校内部间的优质资源配置均衡,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教育信息一体化促进东西部教育的均衡发展。
4.加强合作交流和对西部高校的支持
东部高校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方面,已经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通过东西部高校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对西部高校数字化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起到很好的借鉴和帮助作用。如东部地区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开展对口人员技术培训、免费特色数据库赠送、人员交流等形式加强对西部高校的支援。此外,东部高校可以开发资源共享系统,直接将电子期刊、专题网站等优质资源输送到西部高校,这对于资金技术实力不足的西部高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11]
坚持自上而下的项目管理机制是英特尔教育项目在中国成功实施的一项重要管理策略,目的在于集合各方力量,发挥各自所长,以交流互动促进项目的健康成长,也充分体现了项目学习的精髓。自2000年项目启动开始,全国项目管理就实行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基础教育司和英特尔公司、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应的项目执行机构、各地(市)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应的项目执行机构三级项目管理体系;行骨干教师、主讲教师、学科教师(或师范院校学生)三级培训教学体系。各项目省、地两级建立项目领导小组和执行机构,有利于规划和推进本地区项目工作,并为项目学习的培训和实践应用创设良好的氛围及提供必要的支持。
鼓励在项目学习设计中突出区域特色。项目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合作与探究、复杂问题的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因此英特尔教育项目在管理和培训中强调教师设计的学习活动要抓住问题化和情境化的前提,突出区域发展的特色,如区域历史特色、区域人文地理特色、区域经济特色、区域教育特色等各区域独有的内容,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本区域的热爱之情,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对身边真实问题的探索和求解。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更多地学会关注、思考更深层次的当地社区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经济发展问题等社会问题,研究并提出自己的可行性解决方案,以进一步培养并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发挥在线教师社区的作用。项目提供的在线教师社区是英特尔教育项目在本地顺利实施并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研究、交流、展示和分享的平台。定期和不定期的在线教学研讨,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学案例和点评为展示项目学习成果、鼓励教学创新提供了很好的交流机制。近年来我们把每年在全国教师多媒体教学应用大赛中由项目学校教师取得的优秀成果及案例,在项目网站上充分展示,并邀请专家在教师社区结合教学研讨活动给予点评指导,提升了教师之间、区域之间互助互学的氛围。2013-2015年期间,我们举办了近10次在线教学研讨和网上论坛,专家和教师轮流解惑答疑,为项目学习的培训和实践活动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活力。
推动区域之间合作分享。跨地区交流策略是促进英特尔教育项目健康成长的抓手。项目不仅重视教师培训质量的不断提高,还采取多种方式推动培训成果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提倡培训、应用、研究一体化的项目推进策略。除了有序的管理体系,我们始终坚持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了多次全国和省、市级培训成果应用展示和表彰活动、论坛研讨活动、跨地区的专题研讨活动等。这些培训后的辅助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广大教师将项目学习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与自身的课堂教学紧密结合,认真研究、付诸实践。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国地市级以上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全部建设成具有接收立档单位电子档案、覆盖馆藏重要档案数字复制件等功能完善的数字档案馆;全国50%的县建成数字档案馆或启动数字档案馆建设项目。河北省也把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十三五”全省档案事业发展的新引擎,初步建成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省区域性数字档案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步入全国先进行列。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馆勇立潮头,迎接挑战,在数字化档案馆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无论是可行性方案的设计还是软硬件建设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局成立于2004年2月,2014年7月档案馆正式成立,在区档案局挂牌,局馆合一管理。2015年开发区档案馆被推荐为河北省数字档案馆试点单位,我们以此为契机,启动了开发区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突出区域性设计,在服务范围上为全区行政机关、驻区单位及其下属立档单位服务,定位为全区统一的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实现了全区档案数字资源整合、共享与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的一体化管理,能够满足区域数字档案馆“统一建设、按需服务、分别管理”的运行模式需要。
秦皇岛开发区数字档案馆系统建设包括“两大平台、两个环境”。系统由开发区电子公文交换平台和档案馆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两大平台组成。其中“电子公文交换平台”主要为区内各级部门的电子文件接收、归档、管理、利用、移交提供系统服务,其对区内电子文件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实现全区电子文件齐全归档、安全保管、有效利用和及时、可靠的归档移交提供保障;“档案馆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主要为区内各级档案室档案数字资源的接收、管理、保存、利用提供系统服务,亩实现全区档案数字资源齐全收集、长久保存和有效利用。
开发区档案局通过数字档案馆系统运用,已经使其成为区域性档案数字资源综合管理的服务平台,依托平台建设,我们力争将开发区档案馆打造成为“六位一体”功能的数字档案馆,即传统档案辅助管理中心、档案数字化加工中心、电子档案管理中心、区域档案数字资源存储备份中心、区域档案数字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区域档案IT(信息技术)运维服务中心。
一、加强学习与调研,制定“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可行性方案”
2014年,以开发区新档案馆建设为契机,开发区档案局超前定位,提早谋划,力争将新档案馆建设成为集馆藏、展示、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数字档馆。为此,我们分别考察调研了直辖市、市级、区级等三个代表性档案馆,主要就新档案馆整体设计、功能用房分区、档案数字化建设等方面问题与考察单位进行了座谈,通过交流学习,收获很大,并以此为基础,起草了《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建设可行性方案》,通过讨论,方案得到管委领导的认可,自此,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建设正式启动。
二、加强资源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全力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
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是基础,为全面开展全区档案数字化工作,规范标准,提高数字化工作质量,开发区档案局首先从做好标准的编制入手,先后完成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数码照片归档与管理暂行办法》《档案数字化著录规范》等系统制度的编制,并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有效地进行宣传贯彻。二是加强对相关单位的调研。及时、准确掌握全区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整体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通过各方努力,使开发区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工作形成了目标明确、工作规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为全面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夯实了基础。
开发区档案馆于2011年开始大规模地开展档案原文数字化工作,在“全面数字化”战略的引领下,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截至目前,开发区档案馆馆藏档案实现机读文件级目录100%,文书档案原文数字化率100%,共完成纸质档案数字化182025页,并实现全文检索。接收规划、公证、工商等电子档案约27.2 GB(万亿字节),档案数字资源总量近80 GB,
三、开发区数字档案馆基础建设情况
2015年9月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档案馆投入使用。总体投资6200万元(主体3600万元,展资1700万元,设备投资900万元),档案馆地上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为上下两层,其中展厅面积3414平方米、库房面积1275平方米、功能用房265平方米、办公用房92平方米、设备间及其它用房1200平方米,是集馆藏、展示、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档馆。现今已初步建成为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的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政府信息公开中心、档案利用服务中心和电子文件管理中心的“五位一体”的综合性档案馆。
一层作为开发区对外开放的窗口展厅,先后已经举办过“逐梦之路建区30周年成果展”、“理想信念教育展”等专题展览,今后将发挥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加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重要培育、宣传作用。二层是档案馆库区、办公区和对外服务区,投资近千万元,全馆安装中央空调,内、外网络wifi覆盖,实现门禁控制24小时监控,初步建成网络化、智能化的多功能数字档案馆。
(一)功能区与设备配置
1、库区:库区为独 立设置,分为库房一、二、三与综合库房,能够满足不同门类档案的分别存放要求,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库房安装密集架1200立方米,无线内网覆盖。档案库房从设计上按照《档案馆建筑设计规范》《档案库房技术管理暂行条例》等有关档案安全保护的管理技术要求,突出了档案库房档案安全保护的"八防"要求,采用高新技手段、智能化管理控制,安装了“档案库房安全保护智能管理平台”,实现了恒温恒湿控制、消毒灭菌、通风和电子巡更、自动防盗、库房灯光检测系统功能。库房内安装监控摄像机,共41台,全部为网络高清摄像机,采用24小时实时监控,统一存储,门禁认证管理。在防火方面采用高压细水雾消防设备来为档案保管提供安全保障。
档案库房安全管理平台可以对库房的各项指标进行智能化设置与管理,定期灭菌,通风换气,根据外界自然环境变化自动调控库内温湿度,并自动统计工作报表和出入库登记表。
2、功能区:馆内设置整编室、机房与控制室、数字化采集室、荣誉室。
机房与控制室:按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B级要求构建。在选址方面远离强电磁场,机房内铺设防静电地板、等电位铜排,配备不间断电源与专用空调设备;门禁管理;安装液晶拼接46×9大屏,时实显示全楼各点位监控图像;主机房配有专用立式机柜、三台服务器与一台在线存储设备,配有自动水喷淋灭火设备。
数字化采集室:采集室设有监控和手机信号屏蔽设备,配备4台计算机终端、2台扫描仪及卷盒打印设备,能够满足开展档案数字化工作需要。
荣誉室:为馆内对外宣传、展示一个重要窗口。设计上将弘扬开发区文化的实物档案陈列、影音档案展示与业务培训功能相结合。配置了电教白板与短焦投影仪,能够满足20人以内的日常档案业务培训工作。
荣誉室内配备2个自助查档服务计算机终端设备,符合数字档案馆测评要求。
3、公共服务与办公区:档案馆主楼配备2台电梯、1台无障碍货梯。建有70平方米的接待大厅,安放多席位等侯椅,方便利用者休息等候。大厅安装10平方米LED电子屏,用于日常宣传及迎宾使用。大厅的一角还设置了图书资料架,方便利用者在查n之余进行浏览。
信息公开与查阅室:配备2个查阅工位,用于档案查阅利用,加装身份证认证与指纹登录设备。1台保密计算机用于专门隔离存放档案。
阅览室:为方便利用者查阅,馆内配备2间阅览室,可同时容纳20人利用。
办公区:办公用房占总馆面积的1%,本着核心管理、集中办公的原则设置。
(二)网络建设
在网络建设方面,网络主干采用光缆辅设,配核心交换机,全馆设置网络及电话信息点210个,全楼内网与外网全wifi覆盖,可扩展,可进行无线网办公。
馆内网络分为外网、内网、专网。内、外网络物理隔离,内网与专网采用逻辑隔离。内、外网络都有防火墙、漏洞扫描。2016年又投资30万元安装上网行为管理设备,可进行网络终端监管、安全审计等。有用户接入认证,非法用户不能接入,各系统有独立的管理密码。馆内专网配备10台专属计算机终端,用于档案数字化工作。
(三)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开发区档案馆不断深化计算机网络为主干的档案现代化管理技术,推动档案信息化建设,整合全区档案资源。目前,开发区档案馆通过搭建数字档案管理系统来对区内单位各类数字档案进行管理,已经基本实现了“三网二库二平台”的建设(外、内、专网,档案数据库、影像数据库,电子档案管理平台、电子公文交换平台)。
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包括部署在政务网的电子公文交换中心和部署在档案行政专网、政务内网的两个环境。其中电子公文交换中心部署在开发区信息化办公室,承载数字档案馆(电子文件中心)主体功能。电子档案在线管理平台即虚拟档案室管理部署在开发区各部门档案室,为各职能局档案室管理档案数字资源以及开展室藏档案数字化加工等业务提供支撑。档案馆与区内各单位搭建档案行政内网,各级档案室通过内网向“电子档案管理平台”上传数据、查阅利用。档案馆通过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向各级档案室提供相应层级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共享服务,平台根据不同的权限服务对象,建立了7个层次的利用范围,系统能实现档案查询、资源、信息共享、开发利用、工作交流、统计分析、利用登记等功能,有利于实现各单位对本部门档案的自主与规范管理。
四、明确建设思路,纳入开发区“十三五”规划纲要
近年来,开发区档案局通过对数字档案馆的建设及应用,已经完成了从传统载体档案管理为重点到传统载体档案、数字档案资源管理并重的工作思路的转变,实现了全区数字档案资源与实体档案资源的有效整合,使开发区档案管理水平、档案服务水平、档案安全保障水平得到全面提升。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年,“继续加大政务信息化系列工程实施力度,提升电子公文系统,推进包括数字化档案馆在内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已纳入《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
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建设是指图书馆针对用户需求,在长期的文献信息收集过程中,依托馆藏信息资源,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逐步形成自身的与众不同的馆藏结构体系,有效地、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的需要。
一、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改变馆藏观念,合理配置资源
图书馆根据自己的馆藏特色、读者需求等建设特色数字资源库,在资源建设中,要改变馆藏建设“大而全”、“小而精”的理念。要对特色数字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重组,改善文献信息资源的不合理布局,对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丰富地方文献信息资源,提高办馆影响力
数字信息只是在有限的空间里把大量的数字资源存储在存储介质上,可以极大地丰富馆藏。图书馆在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把本地区信息资源收集整理,形成地方文献、地方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特色数字资源库,对于保存地方文化遗产、丰富地方文献资源、提高办馆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现状及问题
1.缺乏协作,共享程度不高
目前,公共图书馆建设特色数字资源库的宏观和协作能力不强,各图书馆仍在各自为政。对现有资源如何共享、未来资源如何共建,缺乏统一的合作网络,统一的战略规划,有重复建库现象。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人财物的浪费。
2.数据库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
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和文献信息检索自动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之一。目前,一些公共图书馆自行开发数据库平台,特色数字资源库都在各自的系统平台进行,造成了没有统一的标准、数据库格式、字段不一;数据库的兼容性与互操作性差,原始数据处理不规范、不统一,从而影响了数据库的共享,限制了数据库的利用率。
3.知识产权问题突出
知识产权是指人类智力劳动产生的智力劳动成果所有权。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和图书馆数字化的发展,图书馆日常工作经常面临知识产权的风险问题,常常会遇到一些是否侵权的困惑,造成工作中要么因疏忽而发生侵权行为,要么因担心侵权而束手束脚。这既束缚了图书馆职能的发挥,导致图书馆员的工作不便,又给读者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不利于知识的扩散和传播。资源类型的多样性及资源获取渠道的多样性,使公共图书馆在馆藏资源获取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更加突出,主要包括传统意义的入藏侵权产品和开发馆藏资源不当引发的版权问题。
4.缺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由于图书馆工作人员专业性单一往往不具备综合性的理论知识,并且缺少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实践工作经验,缺乏应有的工作技能,导致图书馆的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工作难以有序开展,影响了数据库建设的整体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资源建设工作的发展。从事特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需要的是知识面广、综合素质强、精通某一领域、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体制原因,难以吸引和留住既懂图书馆学、情报学,又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复合型人才。
5.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
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是以财政拨款为主,经费紧张是困扰公共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印刷类、数字类资源价格的不断上涨,单一的经费来源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的需求,许多中小型图书馆的资源采购量几年来零增长的现象非常普遍。进入数字时代,经费的缺乏对图书馆特色馆藏资源的发展影响更为严重,经费投入的不足,将导致图书馆失去建设优势馆藏和特色馆藏的能力。
三、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的对策
1.加强协调工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
建设特色数字数据库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这对于省级公共图书馆来说也许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对于市(县)级公共图书馆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来说并非易事。因此省级馆在建设特色数字资源库中应发挥龙头作用,制定统一的方针政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等。打破公共图书馆现有各自为政,自建自用的局面,优化、整合各公共图书馆的特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实现各馆人、财、物优势互补,走联合共建之路,将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质量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2.重视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
数字时代,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已成为评价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很多图书馆都加快了数字资源库建设的步伐,数字资源建设总体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一些规模较大的公共图书馆成立有专门的特藏部负责建设本馆特色馆藏资源,在保证印刷型特色馆藏建设的基础上,优化藏书结构,广泛收藏印刷型文献和数字化文献,建立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信息收藏体系,逐渐形成具有个性和专题的特色资源,为本地区经济建设、生产科研等领域提供专业性强、层次性深、效率性高的信息服务。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建库软件的自主选择,致使各图书馆所建的数据库不仅数据库本身不兼容,用户检索界面、语言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都影响了数据的质量和查询效果。针对上述各种情况,国家图书馆应制定一套适合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
3.合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问题
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要避免产生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就要有思想上的转变,提高公共图书馆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积极学习掌握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便图书馆在搜集、加工处理信息资源时能更好地遵守知识产权保护法。公共图书馆应该在尊重知识产权的法律框架内,以信息共享为目标,充分发挥二者的促进关系,平衡它们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建立一种基于成本和利益均衡的市场交易经济理念的共享机制,来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健康发展。对于数字资源,使用权和拥有权通常是分离的,一旦终止订购,图书馆可能在瞬间就失去了该资源。在目前法律机制下,如果国内图书馆都能够达成共识,以联盟的形式向商家争取所购置数字资源的长期或永久使用权,签订许可协议,便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内公共图书馆用户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权利。
4.加强人员各科学知识的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
公共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仅应当具备一定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掌握计算机技能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地域知识、了解本地的人文地理等相关的各学科知识,才能保证特色数字资源库的建设。各馆一是争取编制人事部门支持,调整人员专业技术结构,加快人才引进。二是加强工作人员各学科知识的培训,打造一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特别要加强对计算机技术、软件开发技术、网络技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培养一批数字资源加工与管理、系统开发与维护、特色数据库组织运营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三是聘用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充实人才队伍,以便更好地利用社会力量开展深层次的资源建设。
5.争取资金支持,拓展经费来源
公共图书馆在规划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争取多方资金支持,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经费来源体系。可以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各级政府对特色资源库建设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争取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还可以广泛争取社会投入,采取社会募集、企业及个人赞助等措施,引导民间资本支持图书馆建设。各公共图书馆自身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经费预算,合理分配各项经费,使有限的经费得到最充分、最有效地利用。
关键词:高校数字档案馆;必要性;建设
中图分类号:TU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8(c)-0123-01
一、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校档案利用现代化手段的需要。各高校档案馆和各单位所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等检索工具。随着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一方面造成各类档案大量增加,档案馆馆藏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学校对档案的利用需求也大幅度增加,如果仍然用传统的手工操作,用户利用档案时,要反复调阅原件并逐个查看,这不仅使大量珍贵档案受损严重,而且给用户带来极大的不便。(二)是社会各界对档案利用的需要。一流的大学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信息服务,数字化档案馆就是把照片、底片、基建图纸、学籍卡、校内外新闻录像及专题片等数字化、数据库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广大师生和校友要利用档案,可以在自己的办公室内通过校园网下载、打印。海内外校友也可通过互联网将自己毕业后所取得的成果,直接登录到档案馆服务器上,将重要奖状、奖品原样扫描上载到服务器。这样不仅可以大提高档案利用效率和档案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互联网可向全国、全世界宣传自己的学校和学校所取得的累累硕果。(三)是搭建及时采集电子文档归档平台的需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几乎所有师生撰写论文、专著、起草各种管理性文件,制作各种统计报表,早就应用了计算机,这就产生了大量的电子文档资料和各种信息数据库等等。同时高校数字化校园环境的不断完善,各单位都在校园网上建立了自己的网页,这又制作了大量现行的网页电子文档。
二、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任务
(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1、将现有馆藏档案信息资源数字化。其原则是“抢救优先、利用优先、逐步扩展”,指导部分档案的全文数字化的实施。所谓抢救优先,就是在全文数字化中优先考虑因特定时期,特殊原因造成的档案形成和保管条件限制而导致部分损毁的档案、纸质较差或酸度较高的档案,优先进行了全文数字化。限于目前档案信息化资金投入的局限,将这些档案先行数字化十分必要。所谓利用优生,就是根据目前高校利用的实际情况,优先把“涉民”档案全文数字化。把那些涉及人民利益的如:学生学籍卡、录取名册、成绩册、毕业生电子注册编码、照片、底片、基建图纸、学校新闻录像、专题片等。2、电子文件的收集和归档。高校建立起统一的数字档案管理平台,各单位兼职档案员要对本单位所产生的电子文档、网页及时集、上传,否则所产生的电子文档过段时间后会自动删除,造成电子文档“自生自灭”,给档案工作带来损失。3、档案网站的建设(把数字档案在网上出来)。提出控制论的数学家维纳,在其著名的、包含人文关怀的著作《人与人的用处――控制与社会》中明确指出:信息的价值在于传播,而不在储藏,任何“意义”、“价值”一类的判断,在没有传播的情况下都成为无意义与无价值的。档案部门要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尽量采取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传播档案信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档案的作用。各高校可以建立校园网、外部网、互联网,同时把上述非保密的档案信息通过互联网,向全校各级领导、广大师生提供重要档案全文检索、目录信息检索、照片底片、基建图纸以及校园新闻录像等媒体服务。(三)档案信息化保障体系建设1、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包括:信息处理技术队伍、计算机软件应用与数据录用队伍、档案信息开发利用队伍的建设。建立数字化档案馆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各高校要重视档案队伍建设,要对年轻的档案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与培训,提高业务水平,更新知识结构,另一方面,学校档案馆要不断引进计算机专业人才,并对其进行档案业务知识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既懂业务又精通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2、标准规范建设。标准规范建设犹如交通规则,这是数字档案馆能否有条不紊、顺利建设的有力保障,现在各高校在建设数字档案馆时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系统不统一,五花八门、自成体系,这样,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大量浪费,而且各高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也受阻,不利于发展。因此,名高校在建设数字档案馆时要强调标准规范。标准规范包括:管理性、业务性、技术性的标准规范。(四)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1、数字档案馆的概念结构。数字档案馆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它由四大部分组成,即档案信息源、档案信息处理器、档案信息用户和档案信息管理者。利用概念结构最能体现数字档案馆信息的流向,在数字档案馆中,档案信息是从文件形成部门经过档案部门的整理等工作,最后提供给用户,信息处理器按概念又可分为档案信息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等一系列流程。数字档案管的概念结构,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计算机之间的关系。2、数字档案馆的软件结构。数字档案馆作为一种信息系统必须依靠软件才能实现其功能,数字档案馆的软件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管理系统。各高校要根据自己本单位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软件。当前国内从事数字档案馆软件开发的厂商不少,不同的软件其结构和功能均不一样。3、数字档案馆的硬件结构。数字档案馆的硬件结构是数字档案馆的基础结构,它主要由输入子系统、输出子系统、存储子系统、服务系统等组成。其中的硬件投入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它主要是描述数字档案馆硬件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硬件结构图还须描述硬件的性能。但性能必须视数字档案馆的规模及数据量而定,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中输入子系统包涵着档案数字化技术:由扫描仪、照片机、摄像机、视频集等构成;输出子系统包涵有数字化输出技术:由打印机、彩喷机、画图仪、展览、出版等构成;存储系统包涵有数字化存储技术:由磁盘、光盘、磁带、磁盘阵列等构成;服务系统包涵有数字化技术:由网上信息、新闻媒体构成。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作者简介:谭伟贞,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综合档案室。
参考文献:
[1]郑鸥.关于档案全文数字化工作的思考[J].中国档案,2007(2)
思路就是出路,牢记办法就是为困难准备的
客观地说,各地广电媒体经过10多年的改革整合,对于做强做大广电文化产业还是有过不少探索和实践,比如创办电视购物、广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三产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但是效益却微乎其微。地方广电媒体在经营创收上虽然是年年迈小步,从来不停步,但前进的步伐不大,难有大的发展进步。究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没有到位,从业人员思想僵化,害怕丢掉公共服务事业性质的身份,对发展广电文化产业缺乏内生动力。
美国公共广播公司的约翰·布兰德曾说:“我们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一只脚停留在20世纪,另一只脚迈入了21世纪,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地方广电媒体,特别是电视媒体现在就处于这种情况,媒体的经济来源与20世纪末期差不多,一方面靠政府财政拨款加广告和联办协办节目的收入,一方面依赖内容产业的延伸赚取一些活动经营收入和各种传媒公司的少量收入来填补。而此时,广大受众和媒介市场已进入了21世纪。当传统电视受众依旧定时定点守候在电视机前等待收看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时,新生代的受众早已将视线转移到了互联网、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期待着更为精彩的多媒体平台的体验;当电视台的广告经营人员穷尽伎俩锁定原有广告客户和尽力拓展新的广告源时,覆盖面更广、影响更大的网络媒体早已抢走了一部分稳定的广告资源。纸质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也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增添了很多传播优势,分切了广电媒体的创收蛋糕。因此,地方广电媒体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繁荣发展,必须要加大投入,不断研发新节目;必须要依靠投入,拉长加粗产业链条,不断开拓新的经营创收领域。
2013年,盐城广播电视台专门召开了“二次创业动员大会”,大家提出了很多保底增值、扩容增量、新办产业、拓展市场的意见。例如在传统产业延伸项目中,除搞好已有的春秋两季房博会、家居建材博览会和汽车展销会外,再延伸新办车友俱乐部、汽车大卖场,房产营销咨询和代销楼盘、二手房;演艺项目除正常组织大型演艺活动外,还增设组织各类演艺剧团演出、举办婚庆寿庆公司、开办“三贤讲堂”请名家、学者举办各类演讲,结合旅游请海峡两岸名家异地演出,向中西部地区进军;在新媒体项目上,除正常办好户外数字电视、本台新闻网、手机报外,还向“无线盐城”“智能公交”、LED大屏、户外大牌投影、地铁站、高铁隧道运用视觉暂留现象安装动媒体等;在礼品文化产品项目上,除搞好电视直销外,还新开设富有本市地域特色的海盐盐雕文化产品,湿地麋鹿、丹顶鹤特有旅游文化纪念品,海鲜贝类、中华鲟、河豚文化纪念品,铁军红色文化旅游纪念品等新项目;在教育培训项目上,除继续开发节目主持人培训外,还利用本台人文资源,新开办书法、美术、声乐艺术培训、单位系统内广播电视知识培训和媒体融合时代亟须的“一专多能”技艺培训,与央视《CCTV中学生收费频道》合作,举办“CCTV中学生声动校园”主持人培训和选拔活动;在影视制作上,新拓微电影、动漫画制作以及运用本有影像资料为卖点的各类3D专题片、影像片、资料片、外宣片制作生产;在电视购物项目上新拓快递、送货上门服务,与网购公司合作,提升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客户;在文化金融项目上,与各类金融机构合作,介绍推销相关金融产品,举办“理财节”、“市民卡”服务、“交费宝”服务等;在会展及展销包装服务上,新拓各类展销会布展、搭台、摄制宣传片、专题片,开展书画装裱、电视直销等;在电视剧生产上,投资电视剧拍摄基地建设,创作拍摄有市场前景的电视剧、动漫剧、儿童影视剧等。思路就是出路,思路就是财路。思想解放的闸门一打开,星光灿烂的前景马上展现出来。现在,盐城广播电视台从众多建议中採英撷华,有的已开始运作,有的已开始招募项目负责人,进行人员“双向选择”,有的已开始立项报批,显现出一派“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喜人景象。
出路就在脚下,牢记做必做到位、做必做成功、做必做出特色
广电文化内容产业的拓展延伸不是理想主义所能奏效的,要结合实力、资源、成本、回报等因素,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主义来看效益、看结果。效益和结果如何得看你怎么去做。盐城广播电视台大门口有个励志牌,上面镶嵌着“做必做到位、做必做成功、做必做出特色”16个大字,大家都在自觉遵循把想的变成说的,把说的变成做的,把做的变成结果,把结果变成效益和口碑。比如,我台经济信息部专门承担房车广告经营,过去主要依赖房地产开发商和汽车营销商上门做广告,2004年至2008年,由首年的600万元增至1000万元。2009年产业延伸,开始搞春季、秋季房博会,一下子猛增到1900万元。2010年增加家装、建材博览会和汽车展销会,创收效益达到2100万元。2011年至2012年,又增设了“购房节”“车友俱乐部”“电动车促销”“宏曦鸣城房产营销咨询和推介”“家装设计大赛”等产业延伸项目,2012年实现房车营销4200万元,仅两年实现经营创收翻一番,人均创收达200万元。可见内容产业拓展延伸大有潜力可挖。
路就在脚下,并不代表脚下的路就是一马平川,通行无阻,但我们不能因为前行的路上有风险就止步不前。党的十报告已明确指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该走什么路、朝什么方向迈进以及如何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问题。如何坚定不移地沿着这条路大踏步前进呢?愚以为:
一、要继续解放思想,敢于挑战自我,牢固树立路在脚下,机遇就在眼前,不抢抓机遇就坐失良机的观念。地方广电媒体分布在全国各地省辖市和省辖地区,而各地的经济基础和城市台的经济实力差异很大,有的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城市台的年创效益超过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两个省级台,所以不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界别地方广电媒体的产业发展。2012年江苏广电总台一个《非诚勿扰》就实现广告招商20多个亿,这充分说明高质量的栏(节)目是能够赢得高广告回报的。而盐城广播电视台2012年仅联办、协办节目这一项,就获得经济效益两千万元,也充分说明传统的经营创收模式并没有因为新媒体的崛起而完全丧失市场。但也应看到,地方广电媒体面对“上挤下压”“左右挑战”“内外竞争”的多重挑战,只有抢抓机遇,拓展内容产业、扩大创收途径,才能夹缝求生,突出重围。
二、要围绕广电内容,用足用活资源,积极向纵向延伸。要积极开展活动经营。要根据自身现有资源,整合力量,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会展、演艺、演讲、房产家居汽车展销、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婚庆礼仪代办、新媒体延伸等活动,拓宽创收渠道;要扩展培训体系,利用自身人力资源丰厚的优势,举办各类艺术人才、新媒体实用人才以及青少年才艺培训,做大培训经济的盘子;要有胆量、有计划地投资动漫制作、微电影、专题片拍摄甚至电影电视剧拍摄生产,不断拓展新的更大的经营空间。
三、要结合广电行业特点,放宽视野,积极向横向拓展。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谋求生存发展的空间,已被企业界广泛应用。地方广电媒体在双重属性、双重效益、双重规律、双重任务的界域内可以放宽视野,积极实行上下左右相互联动,加强媒体之间、跨媒体之间、跨行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努力实现互利共赢。例如,盐城广播电视台2012年与本市4A级景区大纵湖旅游景区合作,投资苏北首家影视剧拍摄基地建设。基地刚刚建好,就迎来好几家电视剧剧组,展现了美好的前景。由此可见,地方广电媒体拓展内容产业只要选对项目,生财之道就无限广阔。
四、要借助有利形势,整合资源,多元发展。现在,全国上下都在按党的十要求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都在加紧实施“文化强市”“文化强县”战略,正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最好时期。地方广电媒体应抓住事业单位改革分类的最佳时期,占领广电科技发展的制高点,积极主动招引前沿、尖端科研项目。如数字广播、数字舞美、数字电影电视、数字移动多媒体、3D电视内容和技术、巨幕影院技术等等。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发是最强劲的“黑马”。地方广电媒体虽然实力不强,难以上天摘王母娘娘的蟠桃。但是,通过引进技术,借脑生智,借船出海,同样可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培育种植更大更甜更高产的蜜桃、蟠桃、仙桃,为内容产业发展集聚经济实力,向集约化、多元化等新兴产业的方向发展,探索出更加广阔的路径。
尽管这些年甘肃省的公共文化服务有了快速的发展,但整体水平落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除了每万人两馆一站面积和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这两项比全国平均指标略高外,其余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水平,有的指标甚至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如:有线电视入户率低于全国11个百分点,低于北京44个百分点,低于上海70个百分点;人均文化广播事业费比全国少2元,比北京少134元,比上海少97元;人均文化事业费低于全国2元,比北京低31元,比上海低39元;人均藏书只有0.33册,北京是甘肃的2.3倍,上海更是10倍还多。甘肃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甘肃公共文化共享服务建设路径
古丝绸之路不仅是商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2012年,作为向西开放的桥头堡,甘肃省以建设文化大省为战略目标,借助“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契机,以文化为纽带,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传播甘肃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从而加快向西开放发展的速度。甘肃在公共文化建设中应该更好地融合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以经典剧目和民间艺术为主要内容,用建立友好城市的方式,加大对外文化交流力度,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把特色优势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繁荣发展。比如2012年甘肃在土耳其“中国文化年”的压轴之作《印象敦煌——中国文化大展》,配合敦煌歌舞、敦煌乐器展,立体全方位地在土耳其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甘肃敦煌文化;甘肃天水的“公祭伏羲大典”,“每年都会吸引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华人社团组织代表、约1万多名华侨华人到天水参加公祭仪式。”[7]这一系列向西开放文化传播宣传活动,很好地扩大了甘肃的影响力,提升了甘肃的知名度。因此借助向西开放战略,与国内外共享特色文化资源,探索建设甘肃公共文化共享服务的新路径,不仅对拓展甘肃公共文化建设内涵、丰富文化服务形态、满足公民文化需求、缩小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加深国内外对甘肃多姿多彩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升甘肃文化的传播力,以文化建设提升经济效益,再造丝绸之路的文化辉煌,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甘肃省公共文化共享服务建设路径核心是公共文化共享,重点是创新服务。
第一,创新甘肃省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建议政府有目标有重点地开展建设一些主题鲜明、体系完整、兼具深度和广度的数字资源库。利用资源库具有完整系统性、针对性强、实用性高的特点,来提高数字文化资源对公民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可以针对不同目标人群,整合不同目标资源。如对喜欢呆在公共电子阅览室、公共图书馆、文化站的人群,准备共享查阅的专题文化资源;对喜欢使用互联网和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人群,推广精品电子文化,使其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只需随时随地打开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就可以足不出户共享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农村和进城务工人员,准备适合他们的专题工作技能培训知识资源,让他们共享科技文化发展,让所有公民都可以共享到中华民族传统的、先进的优秀文化。
第二,创新甘肃公共文化共享技术支撑平台。为实现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目的,将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都集中在一个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上。首先,该平台可以采用“一个总平台加几个子平台”[8]的建设方式。总平台建议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牵头组建,将省市、区(县)、社区三个层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与全省市相关文化资源整合在一起,为百姓提供一站式服务,用户只需从总平台进入,就可以访问全省各类文化信息资源等。子平台是省内各城市自己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提供各城市文化信息资源进行互联网共享。其次,该平台可以通过综合运用云计算、云存储等现代科技技术,兼顾基础性与开放性,不仅有基础平台、还可以有各个业务系统平台、特色文化APP应用,通过对所有系统的信息处理,为群众提供更多便利的文化服务。构建文化数字支撑平台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而且可以实现政府统一管理、信息开放透明、政府公民互动、共建共享文化的需求,从而显著提升甘肃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满足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服务要求的时效性、互动性、针对性与便捷性特征,为国家文化共享工程长远发展提供支撑。
第三,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共享参与模式。文化是大众的文化,公共文化服务的开展需要全民大众的参与与支持。同时公共文化共享服务,需要立足于基层,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甘肃省应强化以人民团体、基层文化馆、群众艺术馆、文化站等为代表的,基层群众文化组织、社区文化组织以及个人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新理念,在社区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验区”,如选择一些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好、文化服务工作好的社区文化服务点,通过社区或社会团体来组织有利于小区群众互动参与,乐于主动加入的大型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服务体验,提升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共享参与性。借助乡镇的公共文化基层服务网点,以点带面提高乡镇农村文化共享的覆盖率,促使基层群众摆脱知识贫乏的局面,逐步消除乡镇农村群众愚昧、落后的思想和认识,丰富乡镇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乡镇惠民服务的水平。
摘要: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以网络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给统计信息要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在技术,设备,人才,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随着新世纪的到来,人类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的历史阶段之后,正在进人一个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由信息推动,以创新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时代。
新经济具有与传统经济有别的某些特点。首先,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相对于以土地资源为基础的农业经济和以原材料、能源和资本为基础的工业经济,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基础之上的知识经济。其次,新经济是数字经济、信息经济。基于数字化信息革命的信息高速公路和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信息产业获得迅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第三,新经济是网络经济,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引发了一场空前的信息革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杜会的经济活动方式,特别是商业交换活动方式。建立在现代通信、电子计算机、信息资源、生产交换及消费等各自网络化及相互渗透交织而形成的综合性全球信息网络基础上的网络经济与知识经济的结合,构成了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新经济。第四,新经济是创新经济,创新是新经济的基础。首先是观念的创新,新经济需要新思维、新观念。其次是模式创新,包括制度、行为、组织结构等,只有运行模式不断创新,经济和杜会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再次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的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新的市场需要,诱导出新的生产与竞争,推动经济不断发展。
在以知识和信息为中心的新经济时代,谁先拥有信息,谁就占据主动,谁就能处于不败之地。快速掌握各种必要的、准确的信息,是科学管理现代杜会的关键。统计信息是管理现代杜会所必需的最垂本的信息,是进行科学决策最重要的依据之一、是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
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既给统计信息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发展契机。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不断进行统计信息创新是新经济时展的迫切需要,也是统计工作本身的迫切需要。
(一)统计伯息技术的创新
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各种电子技术的总和,包括信息获取技术,如感测技术、统计信息标准化技术等;信息处理技术,如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信息传输技术,如通信技、网络技术、卫星技术等;信息应用技术,如控制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统计信息在新经济时代条件下,要想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领域中的广泛应用。
(二)统计信息设备的创新
信息技术在统计中的广泛应用,必须有相应的高新技术设备的支持,这是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物资条件。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对高科技信息设备的需要不仅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信息设备的技术性能上。高科技现代化的信息设备的引进和普及是我国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虽然计算机及网络在我国各级统计部门已经得到基本普及,但高档次的大、中型计算机还很少,不能满足对某些复杂的统计数据的分析、处理的需要。加速统计信息现代化建设,必须将高科技的信息设备广泛应用于统计作业系统。
(三)统计信息生产开发的创新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是一个数字化的社会。所谓数字化是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的一种综合性技术,即电话、电报、数据、传真、图像等各种信息全都变成数字信号,在同一种综合业务网中进行传输。数字化是统计信,息现代化中的核心技术,通过数字化,各类统计信息得以规范化、标准化,从而有利于统计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等。信息内容数字化要求统计部门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加快实现统计表格标准化、统计指标休系和编码标准化,使统计指标、统计分类及其编码具有统一性和唯一性。另外,通过建立以数字方式存储的统计数据库,有利于统计信息查询、管理及统计信息的传输和处理,从而使各级统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统计信息人才的创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重新认识人的作用的时代,人的素质和技能成为知识经济实现的先决条件。统计信息能否适应新经济的要求,关键是统计信息产业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
由于现代统计在理论休系上、调查方式上、信息处理技术上的进步和发展,使统计信息具有来源广、扩散性强、需求量大、用途广等特征,对统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将统计部门建成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部门,重要的是培养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但我国目前统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群休中大多数是只熟悉统计知识业务的统计专业人员。人员的知识面抉窄,专业过细问题尤为突出,既满足不了用户对统计信息资源的要求。也不利于统计工作向横向和纵深发展,为此,必须加强各类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训。要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原有的统计信息工作人员进行各种技能(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如计算机操作、软件开发、联机检索上网查询等)和各种素质(主要是知识素质、政治素质)的培训及培养。培训可采取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多途径井经常化制度化。
(五)统计信息服务的创新
我国的统计信息服务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特别是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统汁信息服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信息产业和信息市场不发达。现代经济社会,信息是产品,信息的开发、交流需要有信息市场才能实现,信息市场是信息商品经营和信息有偿服务活动的场所,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类统计咨询服务部门、统计师事务所、信息有限公司、情报中心、数据库等还只是一个部门或信息机构,信息交易还处在咨询及中介服务上,服务方式也常以信息会,临时专题交易会等形式出现,在新经济条件下,加快发展统计信息产业和统计信息市场,实现统计信息商品化,把统计数字变成商品。进人市场流通,实现服务方式有偿和无偿并举。其次,服务架道多样化(公开、临时交易、个别提供等),服务手段多元化(广播电视、书报杂志、信息互联网等),满足各个层次、各种群体对统计信息的需要。另外,统计信息的服务态度、服务观念、服务体系、服务质量也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更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