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班级劳动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主持人提示:推动“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必须要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加强课程管理,加强教学质量的督导与评估。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对未来的劳动教育课开展方式,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对劳技课的开展要有一个较完善的可操作的顶层设计,建立一套可行的考评制度。针对南北不同的地域、城市与乡村以及不同学龄的学生,劳技课的教学内容应区别对待;建议对劳动工具的配置、配套的劳动设施设备、劳动实践活动的经费等要得到保障;建议每个区(市、县)属地要有一个条件较成熟的劳动实践基地;建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一支“能文能武”的稳定的劳技课教师队伍。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用最生活的教育提高学生生命质量”是学校和美特色教育目标之一。生活教育、劳动教育是“诗意校园”的重要内容。学校以社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为基点,把劳动教育的内涵从体力劳动拓展到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等课程之中。例如:学校开设的“琴棋书画,诗酒花茶”等系列特色课程,旨在通过自制果酒、插花与花语、茶艺等方面生活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爱劳动、会生活、懂情趣的美好情操。学校重视建立班级劳动考核制度。本学期,组织开展“课前一扫”活动,各班级在上课前,完成本班在校内公共区的包干劳动,全员参与到校园卫生保洁中。检查劳动态度和效果,每周班级常规评比,将卫生包干劳动常规化、制度化。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根据实践性原则,学校构建了课堂教学、家校结合、定向培养等劳动教育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感知――实践――导行,即通过教师对劳动技能的介绍,初步感知所学劳动技能的内容;通过教师小步子多循环的实验演示,明确每个环节的要点;通过教师的亲自指导,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相应的劳动技能;通过教师创设与所学劳动技能相关的活动,验证学习效果。家校结合模式:学校劳动教育和家庭劳动教育相结合,各项教育内容均可利用此模式进行。比如学校在劳动课中学习做简单饭菜,课后就可以利用家庭这一延伸的课堂,进行实践性操作。这需要学校和家庭做好有效沟通,以达到教育目的的一致性。定向培养模式:主要用于毕业班级。每年学校对毕业生都尽可能提供就业帮助,学校主动与用工单位联系,为学生寻找就业机会。一旦确定,学校就依据用工单位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标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训,从而使学生很快地适应工作。
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
主持人提示:作为旨在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劳动技术教育,要想深入开展,必须触动内心世界,成为孩子自己的需要,关键是要激发孩子的自我教育。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平安里学校校长毛展煜:劳动教育要和坚韧品质、合作能力的形成相结合。劳动实践本身就是艰苦的,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往往会遇到某些艰难困苦和曲折磨难,非常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孩子们自觉主动地迎难而上、敢于拼搏、战胜困难,逐步养成坚决果断、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同时,劳动教育还要和服务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相结合。家务劳动是每个家庭成员必须承担的义务。孩子虽小,也是家庭的一分子,有责任孝敬长辈,有义务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要培养孩子们自觉为学校服务、为社区服务的精神,承担包干区保洁,为社区做义工等。同时,在劳动习惯养成中,培养他们服务家庭、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江西省安远县三百山中心小学校长卢红胜: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培养了热爱劳动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它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强化了班级的班风班貌建设。同时,这对于实现中国劳动教学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重要意义。每一次活动,学生的热情特别高,从原来不爱劳动,怕苦怕脏怕累,到如今能翻地、种植、管理,无不体现着学生劳动能力的质的飞跃。因此,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对劳动教育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真正把劳动教育摆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位置上来;要加强劳动教育课的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一支质量较高、数量充足、专业齐全、相对稳定的劳动教育课教师队伍;要争取各级政府专项经费的支持,加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配置必要的设施设备,并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开课;还要狠抓考核评估手段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劳教考核评估手段,考核学生动手能力,最基础最通用的技能等方面。
广东省广州市长堤真光中学校长蔡练:我校的劳动教育,不拘泥于传统的说教,以特色主题活动、特色课程设置等渠道进行,充分创设体验情境,教育方式生动有趣,说服力强。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品尝劳动的成果,逐步养成热爱生活、感悟道德、热爱劳动、知行合一的好品格。学校秉着“行胜于言”的精神,坚持开展劳动教育,把劳动教育活动与每年的“学雷锋”活动结合起来,按时开展,使之常规化。把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进行,固定课时、场所,开发校本教材,使之固定化、制度化。学校在“行胜于言”的探索与实践中,使劳动教育常规化、制度化、课程化和生活化,劳动教育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也日益成熟。
劳动教育不能止于校内
主持人提示:劳动是一堂大课,它的教室是全社会。要真正体现劳动的意义,还须到课堂之外的广阔社会之中去历练、感受。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办公室副主任张艳红:学校的课堂,相对来说是有限的,而课外、校外是无限的。学校要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和校区优势,打通校内与校外的屏障,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比如,我校和洋河集团联合建立了劳动实践基地。学生们深入到酒厂的酿造车间、灌装车间,了解到一瓶酒要经过粮食原料的粉碎、配料、加曲、发酵、糟焙等24道工序,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学生们在包装车间亲手贴好酒瓶上的标签,把它装进包装箱,亲身感悟劳动的幸福和价值。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们在亲眼见、亲耳听、亲自做的过程中,获得了劳动技能,养成了劳动习惯,突出了劳技教育的实践性。
【关键词】劳动教育;习惯;“家社校”三位一体
2020年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把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了课程标准。劳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职业院校“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五育”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融合。但现实中很多职业院校在“就业为先”的指导思想下,已将劳动教育“工具化”并出现了功利主义的倾向,导致劳动教育出现了理念功利、目标模糊等一系列问题,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亟需回归育人本位。在这种大前提下,分析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探索“以劳促智、以劳树德”的育人途径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劳动教育的含义及其与德智体美“四育”的关系
从学科地位的角度来讲,劳动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特定的教育目标,涵盖特定的教育内容,与“德智体美”四育并行。从本质上讲,劳动其实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如果缺乏脑力劳动,学生也许会“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如果缺乏体力劳动,学生可能变成“书呆子”。脱离劳动教育的德育会成为“夸夸其谈”,脱离了劳动教育的智育则会变成“纸上谈兵”,脱离了劳动教育的体育往往“顾此失彼”,脱离了劳动教育的美育将成“无果之花”。因此,“五育并举、缺一不可”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劳动教育边缘化
目前,劳动教育在家庭中被薄弱化,在学校中被边缘化,在社会中被轻视化。职业院校很多学生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被各类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所占据;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目前还没有完善的机制和平台来专门支持劳动教育的开展,且部分网红、主播传播的扭曲的价值观,使很多学生对劳动的看法出现了严重偏差。
(二)劳动教育口号化
劳动教育作为德育的关键载体,本应让学生去主动体验,但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是学生被动接受。很多劳动教育活动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停留在“口号”上,学生仅仅是为了完成劳动而去劳动,学校忽视了将劳动情感和劳动精神融入劳动教育中。劳动教育逐渐沦为某个特定时期内临时起意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雷锋活动、纪念日大扫除等),或者在技能大赛中强行融入劳动元素,明显缺乏长效机制,导致了劳动教育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上“变了味儿”。
三、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途径
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已成必然趋势,三个要素应分别发挥不同作用,在劳动教育体系中扮演不同角色。
(一)家庭要素
家庭对于孩子劳动观的形成具有最直接和最深远的影响。很多家长虽然在心里也认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落实到行动上却瞻前顾后、缺乏魄力,没有真正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在这方面,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利用周末以及寒暑假等学生在家的时间,专门安排一些操作性、针对性较强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如“两个一”(一道拿手菜、一次家务活)主题劳动教育活动等,既让孩子享受到劳动成果带来的喜悦,又让家长感受到孩子的成长。
(二)社会要素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要不断强化社会要素的作用。学校应鼓励各系部、各班级广泛开展社区服务(利用寒暑假时间)、志愿者服务(地区举办的大型活动如“马拉松比赛”等)、校内服务(如定期打扫校园包干区、校内实训场所等)、家务劳动(以寒暑假作业的形式开展)等形式多样的普遍性劳动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时刻感受劳动氛围,享受劳动果实,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职业精神的养成,继而掌握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技能,不断增强他们的劳动信心以及对劳动的认同感和幸福感。
(三)学校要素
学校要把开展劳动教育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上,将“教育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思想植根在学生的人生观培育过程中,让学生最终养成“肯吃苦、能吃苦、不怕吃苦”的劳动品质。校系两级可以组织开展“模拟面试”“劳动教育进课堂”等活动,在校园文化、宿舍文化等建设中融入劳动教育思想,构建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制度,让学生真正“以劳为荣、以惰为耻”。“参与劳动”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共同努力,让学生在思想层面慢慢转变,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变成“别人的事情帮着做”,继而发展为“大家的事情抢着做”。劳动教育不是凭借“一头热”就能完成的,它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专门实践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要素的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认可、接受劳动教育。
四、结语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 , 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我根据实作要求作示范,事先准备好作品给同学作示范,让学生仿效。示范必须严格规范,重点、难点要分步有节地进行,也可以边讲边示范,讲和示范结合,语言尽量精炼。有时选用合乎要求的学生作品作为示范样品,用学生的东西教育学生,容易引起学生的亲切感,乐于沟通和易于理解,对于提高学生技术水平很有好处。
学生在学习劳动技能的时候并不是很有兴趣,尤其当教材中出现一些易于有性别差异的知识的时候,男生或者女生就会出现烦躁的情况。觉得自己不适合学这项技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 例如,在劳动课上,不管学生最后的作品做的怎样,教师总是能肯定学生的作品,总是能肯定学生为作品付出的一切劳动。教师还应当众表扬一些成绩平平的学生,他将终生受益。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基说过:求知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及时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源头,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劳动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担负看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和发展能力的任务。但它有独持的要求,
就是学生必须学习有关的生活和生产劳动的知识、技术原理和在智力、能力诸方面培养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总结一学期的工作,我坚信,只要劳技教师意识到学生具有创造潜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坚持教、学、做合一,积极创造条件,劳动课教学将使无数学生创造力迸发出艳丽的火花,而且常开不败。
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早一夕就能形成的 在学校的的教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一年级的孩子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课的实践活动,是我做班主任在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根据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和心理特征,我继续重抓、强化孩子们的习惯养成教育,并在上学期的基础上要求更严。
具体做法与上学相同,但要求一定是更高,目的是希望在一年级就会有个好习惯的养成。
首先让孩子们懂得为何要劳动?其次是充分创造劳动的机会。 养成教育活动分四个步骤:
一、先考察--想
经过了一学期的锻炼。现在的我会做什么?老师把班级要做的事都罗列出来公示并讲解甚至示范怎样做,如:1、班级卫生扫教室要求每天都有8人打扫;2、保洁区每天都要由2人捡垃圾;3、教室走廊每天要有2人维持纪律和卫生;4、教室公共设施每天要专人负责(擦黑板、整理讲台、关风扇、关灯、捡地面垃圾、关门、倒垃圾)
二、申请
向班上卫生班长申请我要做什么?要求力所能及,找准自己的位置。
三、承担责任
开始上岗,严格按卫生班长指定的要求完成,不会做的时候可以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或支援。
四、设施奖励制度
凡事为班级做贡献的同学都可得到红花奖励,每周还评选一次奉献奖,当然会有更大的奖品----红旗一面。
这个思考触及的是劳动的价值实现问题。通常意义上说,学校组织的劳动,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价值实现:其一,要引导每一个劳动者,重视个体劳动价值的实现。积极的劳动态度、基本任务的完成、在劳动中体验到的成就感和个人价值实现的满足感,以上这些都是劳动所赋予个体劳动者的重要收获。其二,要在集体劳动中,进一步增进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构建合作意识,善于用积极态度帮助别人。中国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合”的教育,也就是要把学生融于集体之中,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体利益的观念。其三,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劳动实践之于自己的生命成长和适应未来生活需要所具有的长远意义和社会价值实现的必要性。
案例中教师的思想纠结点,主要是要个体价值实现,还是要集体价值的实现。以教育的眼光看,案例中劳动教育的实践存在两个或许不妥当的地方,由此造成了劳动中“个体、集体、社会”三重价值实现上的冲突性。简要说明如下:
1.班级劳动任务个体均等分,由学生独立完成,这种组织方式是否合适?
教师在活动中,较为重视的是劳动任务的完成本身,而忽视的则是这是一个教育实践活动。这或许是潜意识行为。
这次劳动分工还有第二种组织方案:把学生根据自愿和能力均衡原则分为若干劳动小组,三五人为宜。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切分劳动任务。
与个体分工比较,小组为单位的组织形式具备几个优势:(1)减缓教师在该劳动中的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效率。试想,一个班级几十人,每一个人都等着老师划分拔草的区域,这个过程是比较耗时的,客观造成怠工。(2)小组编制,容易形成小组内的个体分工,兼顾到每一个人的能力。而且便于形成互助机制,会干的可以教不会干的,形成带动力。(3)教师的监控和评价相对容易。教师一人对几十人,监控过程,这非常困难;而以小组单位劳动,教师的关注点就减少了。在个体化劳动组织中,在教师发现问题时,做出纠正和补偿,例如让快的去帮助慢的,看到态度不积极的还要进行思想教育,这让教师工作负荷很大,照顾不过来。(4)在小组内,客观形成一个教育体,在其中有人消极怠工,也会被同学指正、批评。这似乎兼管了教师的教育工作。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教育工作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形成一个教育共同体是非常重要的。
小组劳动分工的方式,主要的意义在于让个体劳动价值与集体劳动价值的实现统合在一起了。之前教师存在纠结的问题迎刃而解。
2.怎么看待学生在等分劳动任务之后的差异化表现?
案例中教师看到的个体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态度上的差异和能力上的差异。
教师最耿耿于怀的是,劳动态度比较消极的学生,他们的表现是“溜奸耍滑”。要看到,劳动教育的重点关注,也是这部分学生,以及他们好逸恶劳的思想改造。
思想的形成总是有特定的环境养成,学校教育应该营造普遍热爱劳动、热心助人的集体环境,以此来感染学生,激发其积极的心理因素。主要实现途径,建议如下:
(1)在劳动之前,应该赋予本次劳动以充分的积极的意义诠释,让学生认识到,他们的劳力付出对于全校师生享有一个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于是,在学生心理激发起劳动的热情,以及他们对于建设美好校园的责任感。这件事就是劳动教育,把这件事做好很考量教师本事。一定不要空洞地说教,需要以生活里有说服力的事实来阐释。
(2)劳动分工时教师刻意把劳动任务有轻重差异体现出来,以小组招标的方式,让学生以多为班级作出贡献为荣。这就是劳动竞赛的组织方式。应用好的话,可以激励学生争先劳动,不计较分工的不均等。在劳动过程中,也要做好鼓动和宣传工作,形成劳动竞赛的热潮。这有助于引导大多数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劳动中。
(3)劳动教育是一个全过程,在劳动之后也一定要有针对本次劳动的个人和小组评价、总结,对于在劳动中表现良好、乐于助人的,要以班集体的名义给予表扬。如此,让一次劳动从前期动员到过后总结成为一个教育流程,发挥最佳的教育效益。
案例中,教师思想上还有一个焦灼的地方是,现在的孩子普遍缺乏劳动观念,“溜奸耍滑”的现象不是个例。
这是现实社会环境与教育价值偏离共同造成的结果。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还属于关门经营,与社会的联系很少,社会提供给教育的资源,包括生产劳动的机会不多。现实条件下劳动教育的开展自然带有局限性,学生很难走出校门,服务社区。
国外在解决相类问题的时候,有两个基本做法:
一是,教育与社区是文化共同体,学校有责任要服务社区。因此,社区会提供很多公益性劳动机会,或有生产实习的岗位。这样就可以让学生深入到生产一线,或者在劳动实习中增加生活体验。这一类劳动价值的实现,是不讲回报的,强调奉献精神。
二是,学生利用假日,到适宜的岗位上打工。这是一种最为真实的参与社会化劳动的形式。学生需要考虑的是,用自己的劳动来赢得相应的回报。这个价值实现是看得见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以及在劳动中需要建立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独立处境下的劳动对于学生的教育是必要的。
社会化劳动,凸显出劳动的服务社会的价值。本案例中,劳动为学校环境里的劳动,与社会化劳动不同。
教师在思想中,顾及到未来学生的劳动态度的形成,以及是否可以发展出社会需要的劳动能力等,其实还不是以学校集体劳动可以实现的。而且以一次或偶然的劳动组织难于实现带有稳定基础的劳动观念和行为习惯。
关键词:中学生;劳动;意识
一、中学生劳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劳动创造和发展了人,人类的进步是在不停的劳动中走出来的,如果人类停止劳动,社会必将会停止发展,甚至会发生退化以至灭亡。如果今天不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学生将成为不爱劳动甚至鄙视劳动的人,他们就会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那时就不单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问题,而是将失去做人的根本。学校的劳动技术教育,使年轻一代的学习和现代生产过程紧密联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既能发展他们从事劳动活动的智力水平,又培养了他们实际工作能力,这一切都有助于使学生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得到发展。可归纳为:劳动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劳动有利于学生意志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劳动让学生感到创造美的体验。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新时期,它的内涵更丰富。辛勤劳动,努力创造,享受收获被深深烙在了人们的心理。我们都知道人类的一些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劳动的结晶,祖国的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艰苦劳动,我们的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2006年3月,胡锦同志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其内容包括:“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共鸣和反响。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础教育和广大社会对学生劳动技能素质培养的冷淡和迟缓。因此学校的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二、当今中学生现常见的劳动心态
我去年去别的学校参加听课,在教室的墙壁上赫然发现了这样的班级管理规定:1、出现重大违纪事件如:打架、爬墙、吸烟、赌博、偷窃等除了学校处理还要打扫教室一个月;2、出现迟到、早退、旷课等打扫教室一周;3、考试出现作弊者,打扫清洁区一个月;4、考试单科不及格者,打扫宿舍一周;5、其他情况酌情进行劳动惩罚。看到这样的管理条例我的心猛然一颤,浑身禁不住一阵发冷,在回忆这几年在教育教学中看到的一些事情我感觉到:在当今的很多学生,特别是一些乡镇中学的学生的心目中,劳动变成了惩罚,变成了折磨,变成了羞辱!学生不以劳动为光荣,已经意识不到劳动可以陶冶个人情操,更没有认识到劳动可以养成个人良好的品质,所以他们对劳动有着非常厌倦的心态,心理极不情愿的去完成,学习的劲头也慢慢被消磨,这样的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三、中学生形成劳动倦怠的一些原因
首先是家长对劳动教育不重视,从小就剥夺了孩子参加劳动的权利。尤其当今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家长们过多溺爱,特别是一些老人事事包办,总怕累着自己的心肝宝贝,所以小孩在这样的环境中体验不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其次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学生都生活在舒适、奢华的空间,直观的看到了一些享受生活的场景,对他们的心理冲击很大;第三是学校教育不重视,好多学校现在已经忽略了劳动技能这门课,学生对劳动的认识模糊,处在朦胧状态,所以往往一些简单的任务都不愿去完成或根本完成不了。
四、良好的劳动品质的培养
1.首先培养孩子爱劳动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整个过呈中家长的影响更为重要。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转变观念,放手锻炼;(2)循序渐进,因时而教;(3)以身作则,树立榜样;(4)具体指导,提高质量。
2.其次学校要重视劳动教育,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纳入课程,传授技能;(2)摸清情况。有的放矢 ;(3)运用典型,因势利导;(4)点滴做起,潜移默化。
总的来说,劳动教育是一个需要长期关注的课程,需要从小抓起,从点滴做起,家长、学校、社会应紧密结合把学生培养成综和能力都很强的社会建设接班人。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基本劳动能力与审美素质训练指导》.
[2]《在劳动中成长》.
现象的研析与思考
现象之一:有些家长怕苦了孩子,经常主动代替孩子参加学校劳动,有的甚至就连最简单的值日也甘愿亲手代劳。
现象之二:一群孩子在学校食堂里随意糟蹋饭菜,班主任发现制止后,立即以“一粒粮食是怎么来的”为题,对全班2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答卷中,只有2名同学知道粮食是农民伯伯从地里种出来的,仅占全班学生总数的10%。其余学生有的回答是从粮店或超市买来的,有的甚至荒唐地说是汽车送来的。
现象之三:一名学生在父母的“特别”呵护下,顺利地完成了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也非常优秀。升入大学后,由于父母不能陪读,经常因生活中的琐事影响学习,最后被迫退学。
上面列举的现象,有的虽说只是发生在个别学生身上的“特例”或“个案”,但它也从不同侧面暴露了当前学生劳动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究其原因。还应该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客观环境与特殊地位中去分析思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的在校学生已不是单纯的独生子女,有的已经是独生子女的独生子女。在一个家庭中,往往是几代人围着一个“太阳”转。他们不仅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的甚至对家长的服务感到“不及时”“不到位”都:要发脾气。在他们的思维中没有劳动的概念,更谈不上对劳动的认识以及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很多孩子好逸恶劳,讲究吃穿,经不起挫折。从表面上看是这些孩子幼稚无知,但在实际上,劳动教育的缺失已影响到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到他们全面、科学和终生发展。
实施以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教学操作。
针对目前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现状,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对社会和家庭不利影响的抑制作用,紧紧抓住当前小学部分学科综合改革的有利契机,认真按改革的思路和要求,深入挖掘和整合学科资源,把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全面、准确地融入《品德与社会》和《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中去,编制出适合本校并具有当地特点的校本课程。同时,坚持劳动认识教育与劳动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原则。以更加开放的形式和方法实施好以下的操作。
对学生进行劳动意义认识的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没有普天下劳动者的辛勤劳动,就没有现在的学习环境和幸福生活。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教育。在小学中、低年级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观察父母每天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并以《父母为我的每一天》为题,要求学生口述父母每天为自己辛勤付出的事例。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师可以以一件普通学习用品或生活必需品是怎么来的为题,和同学一起走访当地生产一线的工人、农民。在走访过程中,要求学生详细具体地记录出这些产品的生产、加工等过程。教师把这些材料收集整理后,放在教室图书角内供全体学生学习、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文化的教育,使学生了解认识劳动在人类进化和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在小学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下列问题为内容,组织指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广泛收集资料。一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二是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三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对于学生收集的资料,教师可以组织召开故事会、演讲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在班级墙报办一期《劳动教育》专题;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在校园网上学习和交流。
对学生进行劳动者光荣的教育。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开展这方面内容教学中,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对当地劳动模范、对当地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劳动者调查走访上,特别是对本地、本校先进模范教师的调查专访上,大力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质,使教育内容更具有现实性、鲜活化的特征。
在使学生对劳动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应积极组织开展好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锻炼活动。古人说:“凡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由此看来,实践锻炼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实践锻炼。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任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低、中、高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详细具体地列出自我服务性劳动的项目、内容和完成标准,组织学生进行专项训练、单项考核和验收,还可以组织这方面的有激励性的竞赛等,进一步提高教育活动的水平与效果。
一、养成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1. 认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加强班级管理工作的认识,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抓劳动教育是落实德育纲要的需要,是全面育人的需要。它不仅是班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也是学校管理的组成部分,系德育的重要内容。
例如,让学生唱小蜜蜂采蜜歌,结合课文内容及具体劳动进行教育。重视劳动光荣的教育,通过身边的具体事例树立典型,进行榜样教育。
2. 管理到位,工作才能到位。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在劳动中我处处起带头作用,脏活累活抢着干,一视同仁。教育要求我们从爱出发,用爱去沟通师生的心灵,用爱去缩短师生的距离,用爱去增进师生的感情,用对学生的爱去换取学生对教师的敬,形成共鸣,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有了它能战胜一切困难,做好工作。
笔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引导,班级管理获得明显成效,学生劳动能力提升了,以卫生管理为突破口,也促进了班级其他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教学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3. 方法到位,工作才能到位。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班主任工作经验告诉我,充分发挥小干部的作用,不可忽视。一个班级,如果说班主任是总指挥,那么小干部就是四梁八柱;让他们在具体实践的各项任务中分兵把口,以身示范,发挥纽带桥梁作用十分重要,同时又锻炼了他们的领导组织能力。
行为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习惯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短期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会与人相伴一生。教育无小事,让我们把养成教育成为一种常态教育,真正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增强学生“劳动美”的意识
1. 把劳动美的种子植于孩子的心田。劳动是一种美德。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通过辛勤的劳动,缔造出智慧、文明的结晶,开辟了崭新的时代。走进新世纪的这一代孩子,仍需要继承祖先德行,从小养成爱劳动、奉献付出、热爱生活的好习惯,在生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发现美、感受美。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班级卫生管理这项重要的工作应当如何完成?为了帮助孩子们转变思想,针对这些问题,我对学生进行劳动光荣的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体会习劳知感恩的道理,理解父母的辛苦。我告诉学生讲卫生,爱劳动是一种美德,不讲卫生、不爱劳动可耻;同时,把劳动教育与教学、实践结合,让学生在课文中获取知识技能,在班级卫生值日当中付诸行动,让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的结合中体会“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内心愉悦感。
此外,我还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具体的事例与亲身的体验,引导学生明白劳动的重要性,告诉孩子们劳动是一件有乐趣的事,并不是苦差事。为别人付出的人是美丽的,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让人人乐于自觉参加班级大扫除,积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从中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最可爱,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 把劳动美的意识变成孩子的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提高认识、达成共识之后,班级卫生工作初步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学生对劳动的态度改变了,不再像往常一样喊苦喊累了。这时,孩子们不太会打扫卫生这个问题冒了出来,针对这个现象,我开始教学生打扫卫生的方法。
每学期初,我在做好班级各项工作的同时,将班级卫生工作进行详尽的安排。每次劳动前,布置任务明确清晰,细到每个人具体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劳动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如何对待,还有如何注意安全等等。渐渐地,每个学生不仅知道自己要干什么,而且知道怎样干才能干得又好又快。如此一来,学生的劳动积极性非常高,各个摩拳擦掌,认真完成任务,班级的卫生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
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低年(下转 72页)(上接 78页)级学生模仿的对象。在教学生劳动方法的过程中,我一边指导,给学生做动作示范,一边和他们一起劳动,逐渐形成了“我做给你看、你和我一起干、你来自己试着干、我们一起大扫除”的局面。
3. 把劳动美的能力强化成孩子的习惯。知易行难,培养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督促和鼓励,常抓不懈,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
每天学生值日完,卫生负责人对今天情况进行小结,每次学校大扫除结束,都要认真进行劳动总结,对学生在劳动中表现出来的优良品德、好人好事进行表扬;对错误的思想行为进行评议(组织自评,互评),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做是否合适?使学生分清善恶,识别美丑。
确实,现在对于教师来说,劳动教育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像案例中龚老师提到的让学生去校园中拔草,已经算是劳动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我曾经听说过,有的学校根本不用学生打扫卫生,当然,更不用学生做拔草这样的力气活。有关劳动的事,都会由学校请的钟点工阿姨搞定。学生来学校的目的,除了读书还是读书。不知道这样的学校,把学生本该参加劳动的时间节省出来拿来做什么事情,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学校教育没有劳动教育是不完整的。
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同,学生劳动的能力有差异,对待劳动的态度也大不相同。但是,不管学生的情况如何千变万化,有一点是必须做的:那就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最光荣”的教育。这里的最光荣已不同于我们小时候的那个光荣,不是老师长篇阐述勤劳的好处。我们现在关注的是“义务”的层面。作为一名学生,要坐在教室里学习,就有义务和同学们一起保持教室的整洁;在学校里学习,把植物园和砖缝里的草清理干净,是每一位学生的责任所在。无论是天生体质较弱的学生,还是劳动中喜欢偷懒耍滑的孩子,都得参加劳动,劳动面前人人平等,谁逃避劳动就是逃避自己的责任所在。到了劳动时间,劳动就是第一位的,绝不能拿任何事来替换劳动,逃避劳动。如果真有急事不能参加劳动,也应事先与同学调换或向老师请假。我们要教育学生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看待,激发起他们心中强烈的责任感,并从教育天空中分出一片天地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让他们时时存着“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同学”是自己理所当然要做的事的信念,以“我会劳动”为荣,以“尽到义务”为荣。对于那些实在爱偷懒耍滑的孩子,在适当时候,不尽义务,可以剥夺他们某些方面的权利。
大型劳动,一学期中没有几次。劳动中碰到的问题,最多还是体现在每天的值日中。对于值日的任务分配,我采用的方法是既各司其职,又融为一体。各司其职,指的是每个学生都有具体的任务,比如两个学生扫地,各扫教室的两排,垃圾每周轮着倒。融为一体,指的是在干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留心教室的方方面面,注意相互的配合,比如扫地的扫完一排,便可以让拖地的开始拖那一排,做到荣辱与共,共同进退,只有每个人都完成了任务,并且共同检查教室已整洁,才能一起回家或去做另外的事。某一个地方没扫干净,绝不允许一个学生离开。这样操作,使学生有了团队的意识,让他们逐渐明白: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拖小组的后腿,快速完成值日的诀窍是先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当然,能够保证值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还有人员的合理分配。
人员怎么分配,这是一个头疼的问题。男女比例要合理,劳动能力要相当,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男女比例根据班级人数计算即可,这个不难。难的是体弱的和爱偷懒耍滑的。谁要?分配体弱的,老师可以自己来。一组给个体弱的,再送个体壮的,综合一下就行。爱偷懒耍滑的确实不好办。不过,我经过观察,发现每个学生在班上都有自己的克星,这个克星在这里就可以派上用处。与克星同组劳动,那个偷懒耍滑的孩子不乖也难。只是,为求公平,哪组有这样的孩子一定得再排一个积极肯干的,以便为这个小组注入一股正义的血液。这样组合出来的小组,确实是一个小社会――形形的学生都有。在分配劳动任务的时候,秉承相对公平的原则,采用过一段时间轮换劳动任务的方法,让每一个学生体验不同的劳动内容,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通过小组协商,确定固定的劳动内容,并长期贯彻下去。天生体质弱的,肯定干不了重活,同组学生看到自然会照顾他,肯定会派最轻松的工作给他。而这个孩子受到同学的照顾后,感激之下,也会更加卖力地工作。这样做的结果,显然比教师直接给体弱的孩子少分配点活要好得多,因为这是小组内自己磨合的结果,是随着劳动的开展自然达到的。至于一组内那个偷懒耍滑的学生,每次一劳动,整组的人都盯着他,一举一动都受到同组组员的监督。不干活或偷懒,会直接影响到劳动的进程,随时会遭到舆论的谴责。与其在舆论的阴影下生活,还不如在阳光底下劳动,于是,在正确舆论的强大作用下,爱偷懒耍滑的孩子慢慢地、多多少少能改掉一些懒惰的坏毛病。
有了值日的人员分配做基础,进行大型劳动时就可以以值日小组为单位进行人员的划分,学生干起来既有劲又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