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保健行业现状

医疗保健行业现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0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保健行业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保健行业现状

第1篇

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医疗卫生服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妇幼保健服务体系作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一位基层保健机构的管理者,根据区级保健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及我区实际,现就区级妇幼保健院的生存和发展谈点想法。

1 现状与问题

经过近30年、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我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妇幼保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区妇女儿童保健服务性指标稳步提升,生命指标逐年下降。但是在体制、管理、人才、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1 我院规模较小,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保健业务用房拥挤,二级专业分组普遍未设,即使挂有牌子,也是形同虚设。妇幼卫生的群体保健工作经费短缺,虽然能保证保健人员的基本工资,但没有专项业务经费,使得现在医院相对更重视临床工作,形成以临床养保健的格局。

1.2 机构设置不够科学,人员结构不合理。医院的科室是按照人事部门的编制安排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55名职工的医院,仅行政科室就有院办、医教科、财务后勤科、安保科等个科室;基层保健科仅有6人。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能交叉重复的现象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忙闲不均,遇有困难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层出不穷。

1.3 缺乏较为先进的医疗保健设备,不能满足广大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要,如:乳腺保健、遗传优生、更年期保健、儿童口腔及眼保健等保健科室的设备严重缺乏。乳腺疾病的确诊、治疗,对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和出生缺陷进行产前诊断,对不孕不育的诊断处理,对更年期保健有帮助的激素水平的测定、骨密度测定等还无法开展。

1.4 人才缺乏。尤其是既懂临床又懂保健的学科带头人缺乏,一个学科带头人能兴旺一个科室,由于计划经济时代未重视开展临床,加上体制上人才难以进入或不愿进入,致使临床业务水平相对落后。

1.5 在用人制度上,聘任制流于形式,考核依然流于形式,效果不明显。中层管理干部,虽然按照上级人事部门的意见在2006年进行竞争上岗,但是考核并没有落到实处,双方也没有责权利的约定,实际是换汤不换药,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公开、公平、竞争、择优和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1.6 我们对分配制度做了一些小改革。从2004年以来,推行院科两级综合目标责任制,但未实行全成本核算,并且档案工资全发,由于分配方案不合理,不能体现多劳多得,职工意见大,不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使我院分配制度的改革没有起到实效。

1.7 妇幼保健服务没有特色,内容空洞,在人们群众心目中的信誉不高,不利于拓展服务市场。如:2006年开展的新生儿游泳中心,2007年购进的微量元素分析仪,现几乎处于瘫痪状态。

1.8 财务管理职能没有很好地发挥,财务人员成了单位的“记帐员”。医院管理上重投入轻管理,重收入轻支出,资产管理和资产利用效率总体水平不高,加之业务单一,致使医疗成本居高不下。

1.9 保健网底面临破裂。农村卫生投入和补偿变化后,卫生院的生存面临危机,自然更加注重有临床收益的医疗工作,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为主的预防保健工作,加上乡镇妇幼专干人员不稳定、素质偏低,致使网底面临破裂。

2 今后发展的思路

妇幼保健院作为东川区妇幼保健服务工作的业务管理指导机构,其改革与发展必然同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全局密切相关;在卫生综合改革的新时期,必须创新理念、创新运行机制、创新科技、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妇幼保健院可持续性发展的步伐。

2.1 以市场导向为依据,用创新的理念强化管理

2.1.1 精炼医院精神,确立发展目标。结合妇幼保健机构的职能,精炼出“团结敬业、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病人第一、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的医院价值观,“关爱病人健康、共建温馨家园”的医院理念,“仁爱、诚信、严谨、博学”的行为准则和“追求卓越、争创第一”的医院奋斗目标。重视培养团队精神,逐步建立起职工之间、科室之间积极向上、相互支持、融洽和谐的工作氛围。健康向上的医院精神、团结创新的团队精神和宏伟而又实际的医院目标,让广大职工心中有目标、行动有方向、工作有动力,使之为实现医院目标而努力拼搏。

2.1.2 引入营销理念,拓展服务市场。要经常性的了解妇幼保健服务的需求情况,掌握各医疗保健机构的经营状况,分析医疗保健市场的竞争形势,对患者满意度进行全方位的分析,提出改善医疗保健服务的措施并组织实施;利用各种传播手段,做好妇幼保健项目的推广和宣传工作,为妇女儿童提供所需的保健服务项目,提高妇女儿童保健水平。

2.1.3 履行政府职能,加强质量督导。妇幼保健院要在做好保健,特色临床服务工作的同时,承担好提供妇幼保健信息、检查和指导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等行政职能。指导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农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组织检查辖区妇幼保健服务机构购买服务的质量督导;按照妇幼保健工作规范,制订保健量化考核管理指标,对妇幼保健实施量化管理,确保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和报酬得到落实。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理顺本地区妇幼保健工作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强化对基层妇幼保健工作的指导,有效地提高本地区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由此实现社会责任。

2.1.4 建立健全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开展以人为本的健康管理。要加强对妇幼卫生信息的监督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妇幼卫生信息网络。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充分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为科学评价妇幼卫生事业、制定妇幼卫生政策提供依据。要建立妇女儿童健康信息库,并进行动态跟踪管理,评估健康状况,制定干预措施。

2.1.5 组织实施妇幼保健“三网”监测工作。逐级完成督导任务,并对上一年的监测工作进行质量评估;逐步完成城区(社区)的“三网”监测工作。

2.1.6 以项目为载体,着力解决实现“两纲”的难点问题。自2000年起实施的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项目(以下简称“降消”项目),对改善我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条件,集中力量突破制约“两纲”实现的难点发挥了重要作用。基本配齐了乡、村卫生机构的产科等设备,培训县、乡、村卫生人员,资助贫困孕产妇住院分娩。“降消”项目的实施形成了一套有效保护母婴安全的管理模式和技术对策。项目的实施迅速提高了我区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下降明显,做好“降消”项目,管好用好项目资金,以项目促工作,带动妇幼卫生整体水平提高。

2.2 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妇幼保健机构的改变

2.2.1 积极推行人事及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新型用工薪酬制度。按照《卫生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实施方案》和《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指导意见》,反复征求意见,结合单位实际,认真做好改革方案的设计工作,采取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方式鼓励良性竞争,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与挑战,对中层干部和护士长实行竞争上岗、科室职工实行双向选择,对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可实行低职高聘,对综合服务能力低、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人员实行高职低聘甚至待聘,建立起有利于优秀人才快速成长的新型用人制度。将津贴与工资分离,以科室成本核算为基础,建立全面科学的量化考核体系,定期对干部、职工的考核等级进行确定,依据量化考核结果,建立起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新型员工薪酬制度,有效地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

2.2.2 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系。依据“关爱病人健康、共建温馨家园”的医院理念,导入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以职工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全心全意相信知识分子、全心全意关心知识分子、全心全意依靠知识分子、全心全意支持知识分子,为广大职工做好服务,增强民主管理意识,畅通民主管理渠道,实行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发挥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调动职工建设医院的积极性、主动性。

2.3 创新科技,打造一流品牌专科

2.3.1 实行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的竞争实力。医疗保健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靠良好的机制吸引关键人才、事业感情留住优秀人才、发展远景聚集实用人才。对专业技术人员来讲,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地位是最大愿望,获得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机会是一种极大的激励。要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对各类技术人员分层次进行培训,实行学分管理。对初级人员主要进行“三基”“三严”训练,强化理论和技能考核;对中级以上人员,挑选出有发展潜力者进行针对性的相关培训,催使一些优秀人才尽快成为“名医”;对高级人员着力培养成为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

2.3.2 加大设备投入力度,打造高科技专科优势平台。在医疗保健市场竞争中,一流的设备对于人才的成长、专科的建设、科技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妇幼保健机构要瞄准妇幼保健、妇幼特色临床专科优势确立这一目标,加大专科设备的投入力度,高标准超前建立高科技设备技术平台。建立完善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设立医院科技创新激励基金,对科技创新人员给予重奖,通过科技创新极大地推动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建设与发展,催生出妇幼保健机构的品牌专科,提升妇幼保健机构的竞争实力。

2.3.3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医疗保健行为。成立医疗保健质量管理领导小组,严格执行各项医疗保健工作制度、严格各项操作规程、出台科室和各级专业人员质量考核标准,对医疗保健质量全面进行考核评比,将考核结果与科室绩效、科主任业绩、职工的奖惩挂钩;通过健全的规章制度和科室的质量评价体系,增强职工的自律意识、质量意识,增强医院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的能力,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树立医院良好的质量、服务品牌。

2.4 创新服务模式,留住患者心

2.4.1 改善就医环境,建设绿色医院。重视妇幼保健机构视觉形象与感觉形象的设计,对照绿色医院的建设标准,对接诊区、辅助检查区、住院区等分别进行现代化装修好改造,对院内外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科学布局和便捷就医的合理流程,使就诊、住院环境舒适化、家庭化、温馨化,确实满足不同服务群体的心理需求。

2.4.2 以病人为中心,提供人性化服务。教育广大职工充分认识到患者是妇幼保健机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个人专业成功与辉煌的前提,要确实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为病人提供全方位、高品质的人性化服务,要让广大妇女儿童切实感受到妇幼保健机构的服务与质量是一流的。

2.4.3 自觉维护患者的利益,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患者的利益永远是最重要的,对自觉维护患者利益的人和事,医院要大力提倡与表彰;对有损患者利益的人和事,无论谁都要严肃处理。组织开展评选文明职工、优秀护士、优秀团员、优秀党员活动,激发广大职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作热情,自觉维护患者利益,树立良好的行业作风。

第2篇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 医疗卫生; 信息平台、=

21世纪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普及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预防、全民保健等方面,不断加快了医疗信息化、智慧化的步伐。

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 611 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三项工作[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高效管理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衔接,达到信息的集成、共享、交换,才可为最终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可相互操作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奠定基础。

1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

电子健康档案简称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电子化的方式存储和管理的有关人整个生命周期简况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记录[2],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记录从出生开始的体检结果、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行为危险因素等。

2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性

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对本社区居民建立系统性健康信息档案。从宏观上来讲,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对全社区各类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帮助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医生对群众的健康水平及本社区疾病发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估,进一步科学的制定出适合本社区群众的疾病防治工作方案以及卫生保健宣传措施,充分展现社区卫生医疗资源在保障群众健康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效的管理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投入资金、设备与人力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从微观上来看,当今社会的移动只能终端让社区居民可随身"携带"电子健康档案,根据针对电子健康档案提供的方案进行医疗保健、康复性治疗等等,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随时互动。另外,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涉及科研、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卫生服务领域,通过区域将分散于研究院、医院、社区、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及医疗保险等机构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集成,不仅方便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相关信息的共享,而且大幅降低公众医疗成本,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

3现行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口、慢性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档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历等几种类型,电子健康档案以不同的形式分散于各个独立的医疗卫生系统,相互之间缺乏信息的集成、共享与交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档案形式不一,信息收集无标准和管理规范可循。这是导致各个独立的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共享渠道堵塞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档案设计以疾病为核心而不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现有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多为疾病经历及重大疾病的预防等,而并未针对居民个人的身体状况有的放矢制定合适的医疗保健方案,尤其是现有"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上升,更需要个性化的医疗保健、健康养生等方案。

3.3内容不完整。档案信息一般只记录了整个生命过程某阶段的信息,没有贯穿整个生命过程,信息采集过于片面,不利于有效判断疾病成因等。

3.4信息缺乏集成、共享和交换。医院、预防、保健、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等不同机构的系统独立运行,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各系统信息的相互关系,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4与高效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问题

4.1 技术问题

4.1.1以云计算为中心的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 开发以云计算为中心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管理和支撑海量数据检索、管理和分析,满足个体健康评估、重大疾病预警、临床检查检验信息、人群健康档案的汇总与挖掘等。个性化需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个人健康数据中心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个人健康数据中心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数据后,这样一个高效、方便的管理系统更是关乎个人健康数据中心成败。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真正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集成、共享、交换[3]。当然,这一切都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只有对数据拥有访问权限的人,才可以使用或与他人分享该数据。

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在科研、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开发个人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疾病地域分布、年龄分布、个人生活史、遗传史等流行病学分析,疾病转归相关因素分析等与个人健康、疾病转归、流行病学特征等统计和展示工具,各种疾病多种治疗手段疗效及费用对比分析,各医疗机构确诊率、各种诊断符合率、切口感染率、床位周转率、医疗事故与差错等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指标统计工具,并按医疗卫生、教学、科研、医疗、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卫生行业相关产业的要求进行查询和展示[4]。

4.1.2电子健康档案可移动终端的开发 电子健康档案不仅仅只为医疗机构等提供数据信息,我国所有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都是为了人本身,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当然也不例外。电子健康档案可移动终端按照时间轴顺序记录人体各项生理指标、门诊、临床经历等,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将进行有效计算和准确判读,实施预警机制。这种个性化定制与手机同步,可随时更新、随时获取健康信息,特殊人群将给予24h监控,真正实现以疾病为中心的健康档案到以切身健康为中心的智能化电子健康档案的转变。

4.2 标准问题 建立一个适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标准, 在上述数据标准建立之后应立即着手建立完全按上述标准建立的个人健康信息数据,中心架构、数据架构和网络架构、系统业务流和数据流以及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体系结构模型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等均应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以确保上述标准符合实际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为我国今后建立类似数据中心提供标准方面的依据。

4.3 管理规范问题 ①数据采集管理。所有数据均采集于各种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人员录入实际业务数据,保证采集的个人健康信息与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发生业务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证采集数据专业性和准确性。②各区域科研、卫生、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各类卫生机构的协同管理与控制。③各类卫生机构建立、修改、调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信息的授权与管理。④电子健康档案跨区域调用及区域管理。⑤电子健康档案云平台系统和信息维护与管理。⑥电子健康档案移动终端系统和信息同步、修改、使用与管理。⑦个人在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的义务、隐私权保障

4.4 政策法规问题 刚刚在前面指出,据《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卫生部将推出 611 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加之现代健康、阳光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新技术产业高速普及,相信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邢黎闻. 智慧医疗这几年[J]. 信息化建设,2014,10:10-11.

[2]陈敏,李道苹. 如何构建以区域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J]. 中国医院院长,2008,11:50-53.

第3篇

[关键词]健康产业;可持续;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4-0146-03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过:“在一切幸福中,人的健康胜过任何其他幸福。我们几乎所有的幸福都取决于健康。”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健康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意义,并从国家层面制定了各自的健康战略。作为改善国民健康、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健康产业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普遍认为是“21世纪引导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产业”,更有专家提出,“健康也是生产力”。

一、我国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健康产业是一个包容性极大的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健康产业仅指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与医药产销及医疗服务直接相关的产业活动。广义的健康产业不仅包含与人身体健康有关的医药、医疗产业活动,还包含围绕医药、医疗活动有关的边缘性产业,如制药设备、包装、运输、服务等相关产业活动。健康产业的产业链非常长,它包含医药、保健品、食品饮料、医疗器械、中药、化妆品等的生产制造,同时包含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休闲健身、营养保健、咨询服务、健康人才的培养等服务领域。正因如此,它对国民经济发展,创造并安置就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健康产业体系相对完善,增长潜力巨大

我国健康产业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以健康食品和保健服务业的兴起为标志。2003年SAS风暴过后重新唤醒了全民的健康意识,催生了健康体检行业。2005年健康体检机构及体检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健康管理理念被引入并广泛传播。2009年中国政府制定“健康中国2020”发展战略,并启动新一轮的医疗体制改革,中国健康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0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健康市场,并且拥有20%的年增长速度,预计从2011年至2015年,年平均增幅将达23%至24%。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健康产业规模已超过5000亿规模,未来5年还会递进式增长。目前,我国健康产业由六大基本产业群体构成:第一,以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其他耗材产销、应用为主体的医疗产业;第二,以健康理疗、康复调理、生殖护理、美容化妆为主体的非(跨)医疗产业;第三,以保健食品、功能性饮品、健康用品产销为主体的传统保健品产业;第四,以个胜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顾问、体育休闲、中介服务、保障促进和养生文化机构等为主体的健康管理产业;第五,以消杀产品、环保防疫、健康家居、有机农业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第六,以医药健康产品终端化为核心驱动而崛起的中转流通、专业物流配送为主体的新型健康产业。

(二)医疗器械、生物制药和中药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从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与药品市场规模的对比来看,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大致为全球药品市场规模40%,而我国这一比例不到15%;从人均医疗器械费用来看,我国目前医疗器械人均费用仅为6美元/人,而主要发达国家人均医疗器械费用大都在100美元/人以上;从具体配备看,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器械配备水平较低,目前,我国2000余所县医院装备配置在不同地区平均缺口率达到30%~50%。从现有设备水平来说,有15%左右是20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60%左右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亟需更新。根据CVSource数据库统计,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利润总额近115亿,占医疗健康产业总利润额的14.3%。随着医疗设备更新周期到来和医疗改革对基层医疗的大力投入,我国中低端医疗器械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全球的生物制药产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发展。我国生物制药我国起步相对较晚,虽然也有诸如长春长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一批优秀的生物制药企业,但由于生物制药新药研发投入资金要高,我国生物制药与欧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明显差距。2010年国务院把生物产业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大力发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提升生物医药产业水平,加快先进医疗设备、医用材料等生物医学工程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促进规模化发展。因此,我国的生物制药潜力巨大。

中药行业一直以来受到我国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1996年,我国就提出了“中药现代化”,十多年来,我国的中药现代化取得了显著成绩。据国家中药主管部门统计,2009年底产值达2000亿元,占我国8666亿元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的22%。但是,我国中药产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多,创新品种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低,科技含量很低,多为原药材或粗加工,缺乏精品。日本的中药原料75%上来自中国,但日本的中药产品在国际中药制剂市场却占有80%的份额,其中返销中国的药品已经占到了中国医药市场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作为中药大国的中国在国际医药市场却仅占5%左右的份额。我国中药历史悠久,随着中药越来越受到国际的认可,中药作为我国的国粹,在未来更具有崛起的良机。

(三)资本市场将在我国健康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健康产业的发展与资本市场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医疗的深入、医疗保障体系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和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动,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投资增长迅猛,境内外IPO持续稳定、跨国药企入境并购不断增加、新医药基金不断涌现。2010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VC/PE投资事件132起,投资金额累计约82亿元。2011年VC/PE角逐医疗健康市场热情不减,前三季度投资金额累计值呈爆发式增长。1~9月所披露的投资事件达84起,投资金额超223亿元,是2010年全年的2.7倍。未来的市场将靠实力取胜,技术、产品、商业模式也将会和资本结合,发展机会偏向资本实力。

(四)医药行业创新能力弱、市场集中度不够,药品采购和流通机制不合理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10强占全国纯药品工业产值的11.5%,而世界前10强的集中度达到49%,美国前10强占的比例是51%,世界前50强占69%。2007年,我们医药产业前三位市场占有率达到19.2%,而美国的巨型产业前三位加在一起占市场份额95%。我们的企业还不够规模,集中度还不够,很分

散,国内有4000多家制药企业,但是真正能做大做强,达到美国前10强的企业还没有,差距较大。

二、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经济学理论认为,需求是市场存在的前提,而市场是政策、人口、购买力和消费意愿四因素的统一体。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健康观念的改变和新医改的深入和细化,有力推动健康产业产生巨大的经济发展力,我国的健康产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

(一)国家政策的倾向与大力支持

2009年3月,中国政府公布了大规模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承诺在2009-2011年三年投入8500亿元人民币来发展国家医药卫生体制,将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人口覆盖率从当年人口的约65%提高至2011年人口的90%。首先,医改促进了消费升级,潜在需求被释放。更多的病患将有能力购买医疗产品,从而形成杠杆效应,需求将迅速放大。其次,国家将采取“低水平、广覆盖”的策略,着重加强城市社区医院和农村卫生院、卫生所等基础医疗机构的建设,构建起基础医药卫生服务网络。在这个过程中,基础医疗器械和低端普药将放量增长,相关产品销售收入快速上升,销售利润率逐步提高。健康测算表明,在健康领域投入一块钱,经过整个社会一波再一波的发展,达到八块钱左右的收益,从而带动了健康产业的医疗、保健、医药、卫生等的整个产业链的发生了巨大变革。

(二)老龄化社会的逐渐形成

英国学者贝恩德指出。健康产业背后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的人口统计学的变化。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目前,中国已经开始经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历程。按照国际划分标准,我国已于1996-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当下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1.32亿,占总人口的8.4%;预计2016年将达到1.358亿,占当时总人口的9.7%左右。由此可见,未来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老年健康产业,其中包括营养食品、保健用品、老年人护理、老年保健康复等方面。

(三)疾病谱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居民的死因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传染性、营养不良性及母婴疾病死亡占总死亡的比例由8.2%降至5.4%,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所占比例由76.5%上升到82.5%,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已成为人类健康最大的敌人,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国民健康的最大威胁。10年间我国超重者增加了1亿,1.6亿人血脂异常,2亿人高血压(全球10亿高血压)。《2010年中国城市大调查》结果显示,城市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的达76%,处于过劳状态的接近60%,真正意义的健康人仅占2.5%左右。未来的健康产业发展重点应当是从以治疗为主转为以预防为主,以传染病预防为主转为以慢性病预防为主,医疗保健服务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

(四)经济快速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健康消费观念加强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GDP连续30年保持了10%的高速增长,2010年我国GDP增速为10.4%,中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人达到1.9109万元,是2000年的3倍多。收入水平的提高,也使得人们对医疗健康产品及服务的需求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在美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超过15%,加拿大、日本等国健康产业占GDP比重也超过了10%。2010年,健康产业仅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5%,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三、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一)从国家层面制定健康产业发展战略

从国家层面确立健康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从税收、金融等政策法规上支持健康产业快速发展。加强管理机构的建设,制定健康产业技术标准,提高行业监管力度。树立健康理念,普及健康教育。创新健康技术,注重研发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导消费观念,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从理念上树立健康是人最宝贵的财富。健康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健康是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传播健康知识和信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对生物制药、传统养生保健技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快速申请和认证等方面给予支持,对新技术、新产品实行研究开发的税收优惠,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引导险投资投入健康产业领域,完善促进保健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明确业务主管部门、监督主体及市场准入,产业标准等事项,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二)发挥中国传统文化,构建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体系

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个防患于未然的有效的健康管理产业体系。其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上医治未病”、“阴阳平衡与协调”、“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等中国传统思想与现代的健康管理理念高度契合。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通过中医的方剂、针灸、推拿、气功养生等治疗手段与食疗、药浴及身心锻炼等辅助手段能解决绝大部分的健康问题,尤其是亚健康的调理问题。其二,“养儿防老”是中华的传统思想,通过构建“家庭护理”和社区结合的方式实现老人的健康管理。其三,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医改的覆盖,治病支出的降低,这部分人的健康管理也存在巨大市场。其四,随着经济的发展,先富起来的人存在个性化的、高端的医疗管理需求。

(三)大力补充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产业

商业保险是基本医疗保障之外的重要健康保障。美国参加各种商业健康保险的人口占85.l96%,我国台湾地区商业健康保险的覆盖率高达96%。我国目前覆盖人群不足12%,且产品单一,同质严重,规模小、赔付率较高。因此,我们要开发个性化、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的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保障需求,补充医疗保险市场的健康保险产品。

我国的各保险公司密切关注健康保险。平安保险与南非最大健康保险公司Discovery合作共同开拓中国广阔健康险市场。同时,进行医网、药网、信息网三网合一,发展健康保险的全新模式。中国人保针对中国传统文化,准备开发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独生子女政策、家庭养老等的健康保险产品。

(四)加大医药流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

我国医药流通领域高度分散,并经常因其低效率和低透明度而遭到质疑。发达国家药品流通市场已比较成熟,批发环节的集中度高,“规模化、集约化”特征比较明显。我国现在的主要情况是数量多、规模小、效率低、费用率高、行业集中度过低。截至2008年底,全国《药品经营许可证》持证企业增加到38.0855万家,药品批发企业共有1.3292万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共有1985家,零售药店门店总数共计36.5万多个。中国前3大医药流通公司只占市场份额的20%,美国前3大药品分销企业就占据了近90%的市场份额,日本前3大药品分销企业所占市场份额总和近70%。因此,减少企业数量,加大兼并和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朝着医药物流连锁第三方化的方向发展。

第4篇

文章根据老龄化社会的现状,结合老龄化社会下老年人的市场需求特点、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影响和传统的市场营销策略,找出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各方面影响,从而研究出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市场需求;需求特点;营销策略

1老龄化社会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的必要性

截至2015年,中国61岁及以上的人口总数将达到2.16亿,预计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的数量将会超过4亿,随着老龄化社会速度的加快,中国老年人口的数量逐渐增多。随着老年人口数量逐渐增多,老年人的各项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使得整个社会的需求结构、需求倾向、需求市场都会发生重大的改变,所以老龄化社会将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老年人的储蓄逐渐地增多,老年人强大的购买力将被释放。结合人口老龄化社会下的市场需求特点,传统的营销组合策略已经不能完全适应老龄化社会的需求,我们必须对传统营销组合策略进行创新和调整,以应对老龄化社会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2老龄化社会市场需求特点及其影响

2.1老龄化社会的市场需求特点

2.1.1老龄化社会的消费需求特点

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是总人口中重大的组成部分,并因此对中国的消费市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根据目前中国老年人的思想开放程度可以将老年人大致分为思想开放型老年人和思想封闭型老年人。思想开放型老年人会跟着社会的进步一起进步,他们能够接受现代社会中出现的新事物,并跟着时代的潮流不断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逐渐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新社会。此类老年人希望自己能跟上时代的进步并希望能够更好地享受生活的喜悦,所以他们喜欢能够丰富自己生活并能使自己得到愉的产品;思想封闭型的老年人他们保持着以前的生活态度,无法接受社会进步所发生的各个变化。他们保留着以前的思想观念和重子女轻自己的消费习惯,不喜欢铺张浪费,不注重自己的生活乐趣。此类老年人希望自己能够买到价格实惠的产品,所以他们对低价的产品情有独钟。

2.1.2老龄化社会的情感需求特点

由于老年人年龄的原因他们无法再继续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以及随着年龄的增大在心理上、生理上会越来越依赖子女的陪伴。所以老年人的情感需求主要是希望能够从子女那里得到长期的陪伴并得到子女细心的照顾,从而能够减少其无事可做时的孤独寂寞并能够享受晚年的快乐时光和得到心理上的慰藉和身体上的健康。此外,部分紧跟时代潮流的老年人还希望通过旅游、参加各种学习班和娱乐活动等来消除其闲暇时间的无聊并在这些活动中增长见识,同时得到心理上的愉悦,从而满足他们渴望得到丰富生活的情感需求。

2.1.3老龄化社会的医疗保健需求特点

显而易见,随着老年人年龄的日益增加,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伴随老年人年龄的增加,大部分老年人的身体上都会出现消化不良、便秘、高血压、血管硬化、牙齿松动等症状,所以老年人会对治疗胃部消化、加强肠道蠕动、降低高血压、解除血管硬化的药物以及其辅助治疗的医疗器械等有强烈的需求;此外,由于老年人经络功能的降低,老年人的嗅觉、听觉、视觉、触觉、味觉和方向感的敏感性会大大下降,因此,老年人为了在日常生活中能够顺利地进行各个事项,必须要借助各种医疗器械,例如:助听器、轮椅、助行器、拐杖等。

2.1.4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需求特点

我国老龄化大概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发展,老龄化的社会趋势越来越明显。因此,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的养老是我国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伴随老年人年龄的日益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日趋下降,因此,老年人对养老各方面的需求更为强烈。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和老年人的心理特性,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可以总结为对居所提供、食宿照料、医疗护理、精神安抚等方面的需求。此外,部分老年人还希望能够得到更加丰富的生活,例如参加老人舞蹈比赛,参加老年人演讲比赛、参加老年人唱歌比赛、参加老年人下棋比赛等。

2.2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影响

2.2.1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积极影响

老龄化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保健产品、养老产品、娱乐产品、殡葬产品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从老年人的生理需求方面出发,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出现一系列的疾病,所以他们对医疗器械、养老的需求逐渐增大,促进了医疗器械行业、养老行业的快速增长。例如由于老年人生理的特性,他们的发病特点具有不定时间、不定场合,所以每个家庭中都会准备相应的医疗器械以备不时之需;此外,老年人身体各个机能相对年轻人来说较为不稳定,为了保证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要定时为老年人做身体各方面的检查,因此,一般家庭会准备一些小型的能够检查基本病情的医疗器械。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希望降低自己的生病率,所以他们会更加青睐保健品和健身器材,促进了保健行业的迅速成长。

2.2.2老龄化社会对市场的消极影响

老龄化社会中由于老年人口的逐渐增加,导致中国劳动人口比例减少,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劳动市场的前进步伐。例如老年人在中国人口中的比例越来越多,而青年人、中年人的比例越来越少,导致市场中能够提供劳动力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少,最终制约了中国劳动市场的发展。同时,年轻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导致总的存储量的减少,而老年人的比例增加导致消费的增加,从而使总体的储蓄减少,降低了投资,制约了我国投资行业的发展。例如年轻人的储蓄一部分除了供自己生活所用,还有一部分供给老年人生活所用,所以其能够节省的储蓄会减少,所以如果年轻人想投资必须经过多年的积累,所以相对来说年轻人投资的比例会减少,从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投资行业的发展。

3基于老龄化社会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研究

3.1老龄化市场的产品策略分析

3.1.1产品的增值服务策略

产品的增值服务策略是指除提供所销售的产品以外还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企业可以在销售本企业产品的同时,向老年人提供其所需的其他相关的产品或服务。例如保健品行业在向老年人销售产品时为了使产品更加具有吸引力以及为了增加老年人对保健品销售的关注,可以在进行产品销售时向购买产品的老年人赠予老年人喜欢的食用油、大米、面等家庭生活中非常实用的产品或是带领老年人群体共同出去旅游,参加春季采摘活动,还可以在老年人生日时赠送生日礼物,并在各个节假日时向购买产品的老年人赠送节日小礼物,从而使老年人在心理上感觉自己被重视,使其感受到内心的温暖。

3.1.2产品的功能型策略

产品的功能型策略是指针对老年人生产出满足老年人独特需求的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更独特功能的产品。企业可以针对老年人的特殊生理需求,生产出适合老年人使用的具有独特功能的产品。例如在医疗器械行业中,为了满足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生理需求,企业可以结合本企业掌握的科技生产出功能更加先进的轮椅即智能轮椅。老年人坐在上面只需按动各个操控的按钮就可以实现行走、停止、改变速度、上下坡等各个功能,智能轮椅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为老年人日常生活大大地提供了便利。

3.1.3产品的目标差异化策略

产品的目标差异化策略是指针对老年人特殊的身份和消费心理生产出满足老年人消费需求的产品。企业可以根据老年人的消费特性和需求特点,生产出满足老年人需求的产品。例如旅游行业中,可以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消费心理,推出适合老年人的旅游项目。

3.2老龄化市场的价格策略分析

3.2.1习惯性定价策略

习惯性定价策略是指根据老年人长时间的消费对产品形成的价格定位进行定价。企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对不同产品的敏感度及其长期形成的习惯性定位的价格进行定价。针对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可以运用习惯性定价策略,并且根据老年人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在他们可接受的范围内改动价格。这样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销售数量,而且还满足了老年人对日常生活用品的各个需求。

3.2.2理念定价策略

理念定价策略是指产品的定价不依靠实体产品的成本、流通费用及其他费用而是依据生活的理念定价的。企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强烈的养生、保健理念对相应的产品进行适当的定价。从老年人的健康理念出发,根据老年人对食用产品的需求,生产出专供老年人消费的绿色有机的水果、蔬菜,并根据老年人对不同产品的理念定位制定出相应的产品价格。

3.2.3价值定价策略

价值定价策略是指根据无形价值对于老年人的重要程度以及老年人的需求程度进行定价的。企业可以根据为老年人提供无形的产品对于老年人的价值高低进行恰当的定价。例如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培训的培训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对所授课程的需求程度以及课程能够为老年人的价值制定相应的价格。

3.2.4亲友团定价策略

亲友团定价策略是指在产品原有定价的基础上第一个介绍朋友来的老年人可以享受一定的优惠,并且他的朋友也可以享受比他折扣稍微低的优惠的定价。企业可以在原价的基础之上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根据会员带来新顾客的多少制定相应的优惠。

3.3老龄化社会下的渠道策略分析

3.3.1会议营销渠道策略

会议营销是指将目标顾客集中在一起,通过主持人讲解知识和介绍产品,来吸引目标顾客的关注从而销售产品。企业可以将所有的目标顾客聚集在一个会议室内,然后由销售人员向其介绍产品的功能特性等,从而使目标顾客产生消费行为。

3.3.2体验式营销渠道策略

体验式营销渠道策略是通过让顾客与产品直接接触,让消费者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产品的优势的渠道方式销售产品。企业可以在门店设立专门让顾客亲身体验的模块,先让顾客体验产品的各个特点后再针对顾客对产品的满意点销售产品。

3.4老龄化社会下的促销策略分析

3.4.1限时特价促销策略

限时特价促销是指在当天中限定一个时间段进行特价促销。企业可以针对销量相对较低的产品进行限制时间段大幅度降价促销来吸引顾客的购买。

3.4.2服务型促销策略

服务型促销策略是指在产品销售中主要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进行促销。企业可以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为老年人提供周到齐全的服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来吸引老年人的消费。例如老年人休闲行业往往采用服务型促销策略,根据老年人不同的休闲娱乐项目,在进行相应产品的销售时为老年人提供相应具体的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并及时解决老年人在使用产品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他们提供体贴入微的服务,让他们感到亲切,从而淡化他们内心的孤寂,以此取得老年人的信任,从而增加企业在老年人群体中的影响力。

3.4.3公关促销策略

公关促销策略是指利用公关创造企业形象和影响力间接进行产品的促销。企业可以通过赞助老年人举办各种活动以及免费赠送老年人适用的小产品来宣传企业的形象和产品品牌从而吸引老年人关注,利用恰当公关活动是赢得老年人信任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贺军 单位:唐山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龙.河北省人口老龄化的经济社会效应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3.

[2]孙武福.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5-29.

第5篇

在此背景下,本刊全国“两会”特派记者在今年“两会”期间,就我国老年人口的医学健康管理和服务问题,分别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国家卫生计生委艾滋病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尚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病理科主任孙建方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

“我国社会正面临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的趋势。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报告中显示: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平均每年增加老年人860万;预计2021年到2030年,老龄人口将超过3亿。但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延长并没有带来健康期寿命的延长。所以,人口老龄化给老年医学的健康管理领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我在本届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应对老龄化强化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建议’。”

采访一开始,快言快语的全国政协委员、总医院副院长范利将军首先介绍了关于“强化我国老年医学健康管理”的现实背景和社会背景。

老龄人口的“五化”病患现状

在采访中,范利委员首先归纳说,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她认为,目前我国老年人口的病患情况可以总结为以下“五化”现状——

首先是“高龄化”。据范利委员掌握的资料资显示:2013年我国有2.02亿老年患者,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达2300万,高龄老人每年增长100万人。

其次是“慢病化”。范利委员认为,高血压等的心血管疾病,脑卒中、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是危害我国老年人健康的最常见的慢性疾病。2011年,中国死亡人口中,缘于慢性疾病的占有85%之高的比例,是发达国家的4到5倍。至2013年,中国确诊慢病患者的总数已达1亿,60岁以上老年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5倍到3倍,约50%的老年人患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

第三是“失能化”。据范利委员介绍,在2013年,全国失能人口约为3700万人,预计到2015年,我国失能老人将达到4000万人。“失能不但使老年生活质量下降,还将导致跌倒风险、住院天数和费用及死亡率增加。”范利委员满怀忧虑地说。

第四是“失智化”。范利委员坦陈,在2010年,我国的老年痴呆患者约有569万人;而老年的认知和心理问题,将严重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最后是“空巢化”。范利委员认为,这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空巢家庭已分别达到49.7%和48.9%;而空巢家庭的增加,也令老年健康的照护问题更为严峻。

我国老年健康管理医疗和

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范利委员认为,面对目前这些“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局面,我国的老年健康管理医疗体系和社会支持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在老年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体系方面,我们尚缺乏规范化老年病诊治基地;缺少老年医学和管理专业机构准入、考核标准;缺乏老年科医务人员系统规范的培训。老年人面临多系统疾病共存的问题,但目前我国大多地区的医学体系仍停留在以单一疾病诊治为主的亚专科模式,缺乏对老年共病、多器官功能下降问题的综合评估干预和一站式医疗服务的现代老年医学理念;缺少全科医生老年慢病综合诊治和失能防治专业知识及全面照护理念。

范利委员还认为,在老年医学研究方面,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老年医护、健康管理人员交流平台,比如跨学科的、跨国界的、的合作和交流等等;同时,老年医学专家与政府及产业的联系还没有建立起来。

在老年社会支持服务体系方面,对老年人开展居家照护的扶持政策和配套设施严重不足,医院-养老机构连续转诊机制运行欠佳。比如,北京市政协2011年对400家养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有70%以上的养老机构无医疗服务机构;而入住的老人却有96%以上罹患多种疾病; 近七成养老院拒收不能自理的老人; 接纳失能或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往往和亲属签协议声明,如果老人病危,亲属必须接走。但近年来逐渐增多的“421”式家庭结构使年轻人照顾父母力所不能及,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使保姆(护工)的陪护模式也很难推广。与此同时,集中养老的模式在我国目前现状还不能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全国目前有4.5万家养老机构,320万张养老床位, 平均每千名老人18.3张,与50至70张的发达国家水平相差甚远,而且软硬件条件设施也有很大差距。

此外,孙建方委员经过长期的调研也认识到,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政府、家庭共同面对的难题。老年人的疾病护理保障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少子老龄化”问题势态日趋严峻,“421”的家庭结构,将成为今后的主要家庭结构模式,往往一对夫妇要照料四位甚至更多老年人,“少子老龄化”势态日趋严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养老困难更大,一对夫妇奔波在多个老年人家庭与医院之间的现象与矛盾将会日渐突出。二是人口老龄化引起的老年人护理需求增加。孙建方教授举例说,南京市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年人达5万人以上,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年人达4万人以上,且呈逐年上升势态。针对此类老年性疾病,目前没有什么有效的治疗措施。患病的老年人所需要的就是长期的医疗护理或日常生活护理,由此导致老年人护理需求急剧增加,老年人护理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赡养压力,甚至还常发生因“家庭护理疲劳”而导致老年人受虐的现象。三是老年人疾病护理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仍以南京市为例,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尚未将老年人疾病护理费用包含在内,民政补助也与现有的老年福利机构护理费用相距甚远,物价部门对机构和居家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项目尚未制定价格政策等。政策的不健全,使老年人护理费用主要依靠养老金、多年积蓄和子女的收入解决,抗风险能力低,导致大多数需要长期护理的老年人无奈选择卧床在家。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只能将医院当作护理场所,长期住院不肯出院,其医疗费用加剧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支出,也浪费了大量医疗资源。四是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建设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在南京市,目前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不到总数的10%,数量严重不足。现具有医疗资质的老年福利机构大多由厂矿医院改制,缺乏老年医学专业的医护人员和训练有素的护理员,现有护理员多为农村闲置人员,未接受过老年人护理专业的基本培训,以提供生活照料为主。另一方面,目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标准和有效的监督管理缺失,因此社会养老机构普遍存在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质量不高的现状。

在采访中,尚红委员也认为,目前我国失能老人、疾病恢复期或患有慢性疾病的老人是长期护理的主要需求者。他们亟需简单、基础的护理、用药指导、康复训练等。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带来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迅速上升,以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步小型化,出现越来越多双老人家庭和空巢家庭,护理费用也急速增长,给老年护理带来很大的挑战。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只能覆盖医院治疗和住院护理等费用,并无专门的长期护理保险,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

借鉴国际经验,

构建优良养老环境体系

谈到应对之策,尚红委员首先介绍说,事实上,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世界各国均采取了不同的措施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以日本为例,继1963年颁布老年人福祉法以后,又于2000年建立了专门用于老年人生活的介护保险制度。在该制度的影响下,日本形成了社区式和机构式老年护理服务模式,被保险人依身心状况评定有长期照护需求者,可以享受社区式及机构式的照护服务;若评定为只需要支持者,则只能利用社区式的照护服务(失智老人之家照护服务除外)。介护保险制度独立于全民医疗保险之外,资金筹措和费用支付有特定的体系和办法,由政府管理、强制执行。

尚红委员还介绍说,美国的老年养老保障系统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合作,主要通过医疗照顾制度、医疗补助制度以及补充医疗保险制度为美国65岁以上老人提供医疗卫生和健康保健服务。随着社会需求迅速上升,约在20世纪80年代,长期保险护理应运而生。美国长期护理保险属于商业性保险,由投保人通过购买护理保险合同方式自愿参加,承保被保险人接受个人护理服务而发生的护理费用。

对此,尚红委员认为,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护理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当前实际,首先建议由发改、人社、卫生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长期护理服务成本核算专项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护理收费定价标准,并将收费项目纳入社会保障范畴。其次设立长期护理保险,明确长期护理保险的筹资模式、运营管理机制和监管体制,并将其纳入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形成长期护理服务制度,与养老金制度、医疗保障制度一起构成老年社会保障体系的三大支柱。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基础上,开发各种商业护理保险作为补充,为特定老年人群长期护理提供资金保障,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老年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建立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在具体操作层面,范利委员则更详尽地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她认为,为迎接老龄化给老年健康管理带来的挑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工作——

首先建议国家继续加强老年医学健康管理发展的有关政策支持和养老体系的投入。建立广覆盖医疗保险和药品供应制度,完善三级医疗机构与老年康复机构转诊制度,推广全国优秀大型三甲医院老年科和保健基地的健康管理经验。建立老年管理机构、全科医学人才和护理康复人员轮转、培训体系和考评标准。

其次,我们还应该大力推广老年健康管理的新模式。以老年综合评估为核心思想,以早期筛查、信息管理、康复辅具开发为技术平台,丰富老年健康管理内容,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支持多层面全面关注老年健康问题。管理目标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功能康复,以及提供终生、持续的健康服务。开发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与管理大数据平台体系,建立老年、尤其是高龄老年重要器官功能和健康状态增龄变化动态数据的分析管理体系。形成老年健康相关状态与重要器官功能增龄变化标准与检测基线。建立增龄变化队列研究基地,老年健康状态监测网络工作示范基地。建立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社区老年健康服务信息管理体系和多学科团队合作工作模式。

同时,在学术层面,范利委员认为,我们还应拓展老年医学研究领域,加强基础与转化医学研究、临床老年医学研究、老年预防医学研究、老年医学教育研究、老年医学机构与体系建设研究、学术与产业交流模式研究。在老年医学研究内容方面,注重基层慢病管理与高层保健管理模式相结合的研究、多中心国家研究数据库与我国专病、单中心数据库相结合的研究,以及老年共病、老年综合征与老年单病早期预防相结合的研究。

在健全老年康复社会保障机制问题上,孙建方委员建议:首先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化建设。由劳动保障部门界定保障对象和基本医疗疾病护理项目范围及支付比例,将其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监管其发生的相关费用;同时,同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现有家庭病床政策待遇的支付标准,注意机构与居家疾病护理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平衡,使机构与居家两种老年人疾病护理模式互为补充。其次要完善老年人疾病护理物价收费政策。尽快组成由物价部门牵头,卫生、民政、劳动保障部门配合的调研小组,测算和制定老年人疾病护理相关物价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调高现有家庭病床出诊费用标准,明确收费内涵等。通过一系列老年人疾病护理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制定,合理认可相关从业人员的劳务价值,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保障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要加强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和医护人员的资质认定和管理。卫生主管部门应制定适合老年人疾病护理特色的专科康复医院、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的准入资质,制定服务标准、监督服务质量。加强相关从业人员的资质认定和培训。同时,还要加快老年人疾病护理社区建设,提高服务能力。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行建设,逐步并轨由卫生部门负责的社区护理和由民政部门负责的社区老年福利机构的建设,由“两张皮”变为“统一体”。加快建设以社区医院和老年人疾病护理机构为中心,以全科医生和护士为骨干,促进老年人疾病护理的护理站、家庭病床的发展,组成覆盖广、投入少、产出高的居家老年人护理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类型的老年人疾病护理服务事业,提升服务能力。

创新体制机制,

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服务

谈及应对老龄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曹洪欣教授则立足于自己的专业,从健康养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曹洪欣委员认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作为主要任务之一。中医药健康服务包括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养生养老、健康旅游、服务贸易等,涉及中药、中医诊疗设备、保健产品等相关支撑产业。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民众健康,无论从理论、实践到产业,中医药都具有独特优势,是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健康服务业的战略选择。

曹洪欣委员解析说,“十一五”以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以中医健康养生服务为重点的保健服务业迅猛发展。社会上各类中医健康养生服务机构快速增长,中医健康养生保健产品和设备不断涌现,中医健康养生已发展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领域。据统计,我国不同规模的保健服务企业达140万余家,相关链条产业300余万家,从业人员约3000万人,年产值约2000亿元。然而,当前非医疗机构中医保健养生服务存在着管理不顺畅、缺乏规划发展、监管不到位,服务质量难以保障等诸多问题,一定程度影响着中医药健康服务的科学发展,影响着满足民众健康的迫切需求。

第6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多样化

随着医疗保险的发展,各种弊病不断暴露,尤其是“看病贵”的问题,人们对此怨声载道。抑制不合理医疗费用高速、大幅增长,成为大势所趋、医疗保障发展之必须,学者们力图从各个角度给出探索成果。

1 问题的产生原因

传统支付方式是由患者向医院支付后,再凭票证向患者所在单位进行报销。医疗保障制度建立后,这一支付模式变为主要由第三方机构(保险机构)代替被保险人向医院支付一定费用的支付方式。

如何抑制医疗保险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已成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大难题之一,而这几个问题都涉及到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1]。究其成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种:

(1)基于委托-理论下的道德风险与医生诱导需求。医生较之于大多数患者更了解病情,医生与患者之间信息不对称,而此时的医生具有双重身份,医生对患者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以谋取更多的自身利益与为患者提供最优服务之间出现了冲突,患者出于健康的需求极容易被医生诱导需求[2]。且由于医疗知识存在高度专业性,医院具有卫生服务供给的排异特权,医疗服务需求方难以判断医疗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是否必须,病情的不确定性又使得医疗服务需求方难以预测支付费用[3]。同时,由于没有在医疗服务需求方和供给方之间形成利益相一致的目标函数,其医疗行为不在设想之内[4]。此外,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医生声誉机制,医生行为缺少道德声誉束缚[5],医疗服务需求方难以识别医生的医术、医德等。医院、患者,乃至第三方机构对医生行为不可监督,或者可监督,但监督成本过大。

(2)医疗领域具有不确定性,“医疗保健行业几乎所有的特征都是基于一般的不确定性” [6]。“医学不是一门严格的科学,而是一门不严格的艺术” [7],医生个体之间存在异质性以及外部因素等,都会导致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手段的选择与治疗方案的设计不同[8],难以监督和评估医疗服务提供方的行为,难以凭效果付费,评估与监督难度大。

(3)收费制度的缺陷,补偿机制不合理,医患冲突加剧。当前,在我国大多数采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支付方式。根据国内外经验表明,该支付方式尽管快捷方便,但不便于总量控制。同时,控制费用和补偿政策存在一定的矛盾,表现在医疗服务补偿机制不合理[9]。按服务项目付费确实有效地激励了医院的积极性,但是却伤害了患者的利益,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对疑难杂症难以起到基本保障作用,使医疗服务供求双方关系紧张[4],加剧医患冲突。

(4)医疗行为涉及主体多,同时受“病情”这一不确定因素影响,利益关系交错复杂,供需双方经济杠杆难以调解,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以医患关系之间的博弈为例,二者之间存在着非合作博弈,双方利益冲突具有产生“激励不兼容”可能性。

(5)医生人力资本未被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具有自发选择的特性,人力资源会自主选择评估以获取实现自己价值的途径。如果医生的人力资本评估低于预期,而这种资本的弥补又不能通过正常方式获得,不难推测的是,医生会自发选择通过其它方式来实现自己目标价值,或者不提供适宜的医疗服务,降低服务质量[10]。

2 目前主要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对比与学者观点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需要考虑供需双方的利益诉求。针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学者们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分析,如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等方法,因为支付方式影响了对道德风险的抑制程度[13]。

2.1 医疗保险服务需方控制

目前,国内外医疗保险费用需方控制方法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见表1。

2.3 学者观点

近年来学者们通过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引入预付支付,可以利用风险分担机制来抑制医生诱导需求行为,是医保费用过度增长的较好的方法。从后付制向预付制转换是大势所趋[12],从单一支付模式向混合支付模式转变也是必须的[12],预付制将是未来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

针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具体应当如何转换,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观点。

2.3.1 按病种支付方式与单病种限价

支持该观点的学者们认为,按病种付费的方法基于对不同病种医疗费用开销在源头上进行费用约束,推行按病种付费是一种可以有效抑制过度医疗,达到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手段[13]。其中,在世界上获得广泛认可的按病种付费典型代表是美国的疾病诊断分组(GRPs)支付方式。但是,疾病诊断分组(GRPs)支付方式受疾病分类、疾病系统管理以及我国实际国情等影响,以及缺乏对“医疗保险价格”观念的认识[14],在我国全面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

于是,有学者提出,实施按病种付费的支付方式需要与其它总量控制措施配合使用,这样可以有效约束按病种付费带来的医院故意过度医疗行为;可以先以某些具有代表性的疾病实行按疾病诊断分组(DRGs)付费的支付方式,逐步推广按疾病诊断分组(DRGs)付费[5];并提出单病种限价的支付方式,引入成本控制的理念[15]。

2.3.2 对按服务项目付费加以完善

按服务项目付费依旧有其可以生存的空间及其合理之处,不能全盘否定按服务项目付费,应当对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收费方式加以相应的配套机制,克服弊端,焕发新的生命力[10]。有学者通过实证调查发现,“总额与指标双控制”有助于降低医疗保险支出,病人负担减轻,且没有相互推诿拒诊的现象发生[16]。

2.3.2 总额预付制支付方式

有学者认为,医保总额预付是国家解决“看病贵”迈出的第一步[16],并以上海、北京为例,说明医保总额预付制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17]。

但有学者也通过实证认为总额预付的额度难以界定,预算过高会导致医疗服务过度增长,而预算过低则会对医疗服务需求方造成利益损害,并且总额预付制对监督机制要求较高[18],使得所有风险几乎由医院和医生承担,损害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利益。

2.3.3 复合式支付方式

每种支付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各种支付方式对不同的医疗服务行为所起到的影响程度不同[18],构建各种支付方式优势所综合起来的复合式支付方式,进入了学者们的视野。

(1)以按“人头”付费为基础的复合支付方式

通过对现有的各种支付手段进行对比[21],以及将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与美国Medicare支付方式进行对比[19] ,“按人头付费”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总量,可以有效控制医疗保险费用的支出与增长。

(2)以总额预付制为基础的复合支付方式

通过对几种支付方式的比较,肯定总额预付费方式是最基本和有效的方法[17],不仅适合我国国情,还可以更有效地从宏观上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以收定支,减少基金不合理开支,促进收支平衡,微观上提出复合式的支付方式[4],以克服总额预付制激励作用不足。

(3)以按病种付费为核心的复合支付方式

虽然目前在我国实行DRGs付费有很大的困难,但可以先试点施行,或者在某些病种上先施行,尝试采用按病种付费与其它方式相结合,以便更好地控制过度医疗行为,以及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5]。

(4)混合分类支付方式

该付费方式的中心思想是由于各地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均衡,病种以及医院分类,主张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医院分级,分地区、分类型实行不同的支付方式[19]。

2.3.4 其它观点

没有一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是完美的,无法从更换支付方式这一途径上解决目前医疗领域中存在的“看病贵”的问题,应当完善医疗服务机构补偿机制[20],推动经办机构改革,清晰定责,以配合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才能有效改变现状。

4. 总结

近年来,医疗费用上涨日益严重。针对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调整,专家学者们结合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各抒己见,但是,无论是借鉴国外经验,还是根据各种支出方式的特点而设计出的支付方式不仅要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还需要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由实践来检验。

目前我国各地区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医疗卫生服务状况不均一、病种管理体系等建立尚不完善、流动人口数量多且流动性强、医疗服务提供方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等,复合的支付方式将是大势所趋。但其它支付方式在某些情况下施行难度大,按服务项目支付依旧有其存在的道理以及可取之处,不能矫枉过正,全盘否认,对按服务项目支付方式配套机制加以完善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医疗保险费用支出迅速膨胀的情况。在政策导向下,多样化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逐步试点、调整,循序渐进,以契合我国实际国情和医疗服务供需双方的诉求,具体实施情况仍有待观察。

参考文献

[1] 王保真.医疗保险支付制度的完善与配套改革[J].中国医疗保险,2012,(3):52-55.

[2] Nicholas S,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tors in defensive medicine:a questionnaire study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J].BMJ,1995,(9).

[3] 王亚.从过度医疗看中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改革[J].当代经济,2012, (7):38-39.

[4] 贾洪波,王玥.改革基本医疗保障费用支付方式的路径选择——基于新医改背景下的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5).

[5] 徐伟.国际经验对我国医疗保险费用控制机制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2):34-35.

[6] K. Arrow, Uncertainty and the Welfare Economics of Medical[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53, 1963, pp.941-973.

[7] K.Mepherson,International Differenees in Medieal Care Praetiees[J]. Health Care Financing Review, Annual Supplement,1989,pp.9-10.

[8] 吕国营.测量成本、可验证性与医疗费用支付方式[J].财贸经济,2009,(10):65-70.

[9] 马进,刘云梅.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1,(11):11-13.

[10] 杨宜勇,邢伟,李璐.完善医保支付方式对医疗服务供给者的激励机制[J].中国医疗保险,2008.(1):9-12.

[11] Sherman Folland,伦·C·古德曼,迈伦·斯坦诺 (Miron Stano).卫生经济学(第6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

[12] 刘君,何梦乔.医疗保险混合支付方式研究[J].保险研究,2010,(7):40-45.

[13] 栾瑞,高峰,曲松涛.医保患者医疗费用控制方式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10,(3):43-45.

[14] 官波.美国医保DGRs支付方式对我国医保支付方式选择的启示[J].卫生软科学,2004,(6):283-286.

[15] 陈晓阳,曾波涛.论医院实行单病种限价的伦理学价值[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1):49-50.

[16] 郭文博,张晶,陈健伟,等.医保费用“总额与指标双控制”支付方式的实施效果与启示[J].卫生经济研究,2011,(3):32-34.

[17] 答唯鹏.结合医保总额预付费解决看病贵的途径探讨[J].中国病案,2012,(2):34-35.

[18] 郑树忠,张超,梁鸿.上海市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1,(7):526-529.

第7篇

【关键词】脐橙产业发展;销售渠道;品牌意识

一、奉节脐橙产业发展概况

1.奉节脐橙产业发展历史

脐橙是奉县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其栽培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汉代。1979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交往的机会与频率日益增多,奉节县政府决定兴建2万亩外贸出口脐橙基地,并逐步将脐橙发展成地方特色产业,以增强奉节县财政实力,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在过去的20年间,奉节脐橙种植历经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项目建设、柑橘百万吨工程建设、绿化长江・重庆行动柑橘带建设3个持续增长阶段,在“一江两河”流域海拔700米以下区域广泛种植,最终建设成为全县农业中的主导产业。进入新世纪以来,奉节县脐橙种植总面积和产量均实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依据奉节县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农业产业中水果类创收明显,其中脐橙平均产量占比达87.9%;截至2013年底,奉节脐橙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年产量逾22万吨,产值则多达10亿多元人民币,这占奉节农业经济产值的22%,2015年,脐橙产业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增至25%。由此可见,脐橙已发展成为对奉节县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特色产业。

2.脐橙产业发展对奉节经济发展的意义

(1)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奉节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因为农业效益不高,所以奉节的财政一直很“吃紧”,属于国家要重点进行帮扶的地区,从经济收入来看,也是国家级贫困县。近几年,奉节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15年奉节县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81.4亿元,增长11.3%,其中,脐橙产业第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据来年的统计数据,脐橙产业收入比重已经逐年增加,由原来的总产值5%增长到总产值的8%,实现了质的跨越,同时也刺激了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就业率,加强了农民增收、增产的意识,使他们了解到了不是只有农产品能提高收入,其他产品也能取代大米、小麦的经济作用。由此可得,脐橙产业经济成为了提高经济水平的重大组成部分及因素,随着奉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重庆其他区县提供的重要示范。

(2)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首先,脐橙产业的发展促进旅游业创收大幅增长。奉节县的旅游资源在全国享有盛名,拥有很多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夔门、白帝城、天坑地缝、龙桥河都是游客向往的地方,而夔州古象化石,神秘莫测的黄金洞和古悬棺等也是游客必到的景点。奉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 “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观也是到三峡游玩的重点观赏景区。2016年接待游客人数逾千万人次,同比增长15.6%,旅游综合收入44.5亿元,同比增长16.3%。

其次,促进营销、运输和包装等行业发展。在脐橙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出现了一大批种果大户,营销大户,同时,脐橙产业也带动了其他服务行业的发展,增加了当地的就业率。

此外,促进医疗行业发展。奉节脐橙的果肉不仅味道鲜美,其中的营养价值更是深受人们的追捧。脐橙的果肉中除了含有人们熟知的大量维生素,还含有很多微量元素,如有机酸盐、黄酮等大量抑制致癌物质。这些微量元素不仅可以防癌,还可以软化血管,促进血液循环。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工艺提取技术得到提升,这些微量元素也被提取入药,由此,脐橙便踏入了医疗保健行业。

(3)脐橙产业发展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

对于多山少平地的奉节地形来说,大力发展脐橙产业,大面积种植脐橙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山区生态环境本来就脆弱、易遭受破坏等特点,奉节县人民政府在规划发展脐橙产业的过程中,始终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放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时,奉节县人民政府根据科学发展观进行科学规划,把环境保护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首要任务,强调各地区要加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必须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为此,奉节县人民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涵养的脐橙产业发展方式。

事实证明,奉节县积极推进的生态涵养发展方式使得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得到较好地保护。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确立以后,奉节县加大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不仅在脐橙种植区实现了无工厂、无排放、无污染,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还采用不打蜡、不催熟、不增甜等无公害种植技术,严格控制施用化肥、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二、奉节脐橙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脐橙特色产业发展对于奉节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奉节县人民政府与当地民众也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采取了诸多积极举措避免脐橙产业发展可能引起的问题。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研究表明,奉节脐橙产业深入发展仍然面临如下问题:

1.专业人才缺乏

第一,人才数量不足。奉节是一个农业县,农民数量多,脐橙种植完全依靠农民自己的经验,缺乏有效的农技辅导,根本无法应对脐橙品质不佳、产量不高等核心问题,在后期养护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培养大批脐橙种植专才,为农民种植脐橙提供完整的专业技术。第二,缺少统一的合作组织。奉节农民种植和销售脐橙,基本上都是依靠个人的力量,缺乏对外交流与合作,整个脐橙产业链也没有专家进行指导。面对竞争,奉节脐橙产业应该建立合作组织,积聚力量打造统一的脐橙产业链。这样,才能推动脐橙经济发展。

2.销售渠道单一

销售渠道对于网络时代的产品销售及其货币价值的兑现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渠道为王”的理论表明在商品经济时代,谁控制了渠道,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对于奉节脐橙农产品而言,由于其上市的时间集中、保鲜要求高等因素使得销售渠道在产业发展中的意义就更显得关键。奉节脐橙上市时间集中,销售时间短,一过了销售季节,销售不出去的脐橙就会腐烂、变质,因此,面对产量日益攀升的形势,传统销售模式已经无法满足需要。吸引外地游客来脐橙产区实地观光、亲自采摘的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脐橙的销售,但这种销售模式对于庞大的脐橙产量而言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此外,农民在自家门前“摆地摊式”的销售方式也难以有效缓解脐橙上市时间集中而保鲜时间短、要求高对于销售的速度与量上的双重挑战。

3.缺乏品牌意R

品牌是一种资产,是产业的财富,在如今的信息发展时代,品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重庆乃至中国,奉节脐橙都是被人熟知,可以还没有形成正在产品意识,而且没有对产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宣传,使得外界对奉节脐橙的好评下降,影响销售额进一步扩大和市场占有率的提升,由此拖累了奉节地方经济增长。由此,品牌意识已经严重的影响的奉节的形象,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一系列的好的措施来改进问题,为奉节的经济发展而奋斗。

三、促进奉节脐橙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从规模上看,奉节脐橙作为一种特色产业,其发展壮大对于奉节地方财政收入有直接影响。作为一个农业大县,奉节农业过去单纯地以种粮食为主,但是奉节地区山地多,平地少,再加上种植技术落后,粮食产量不高,只能维持温饱。而大力发展脐橙种植,不仅增加了农业种植品种,改变了农业结构,更重要的是脐橙种植收入远远超过了粮食种植收入,使得当地财政收入增加。

然而,当前奉节脐橙产业在深入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缺乏使得专业指导不足、销售渠道单一无法有效应对脐橙上市时间与保鲜周期对销售在量和速度方面提出的双重挑战以及品牌意识不强使得奉节脐橙名声与销售额、市场占有率难以稳步提升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脐橙产业发展中表现日趋明显,且对奉节脐橙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要促使奉节脐橙产业继续稳步发展,使其在地方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龙头作用,奉节县委、县府与当地民众必须重视前述问题并采取切实举措有效、妥善应对这些与脐橙产业深入发展息息相关的问题。具体地说,可围绕如下对策缓解脐橙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为脐橙产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营造良好的主客观环境。

1.增加投入以吸引专业人才

脐橙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多方面的专业人才,比如脐橙品种改善方面、种植技术指导方面、后期的产地养护方面以及销售等方面均需要专业性的人才提供专业指导,而当前奉节脐橙产业发展过程中此类人才极度匮乏,导致脐橙产业进一步发展面临方方面面的挑战。为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奉节县委县府及当地民众应加大投入,吸引专业人才为脐橙产业发展做出贡献。具体而言,专业人才应致力于如下工作:首先,改善脐橙品种,提升其品质,增强脐橙的竞争力。其次,在种植方面,要引导农户良性种植,建立统一合作组织,对农民进行脐橙种植培训,学会科学选种和种植,进一步扩大脐橙优势。最后,专业人才还必须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以更好应对脐橙发展对其业务素质与能力提出的多样要求。

2.拓宽销售渠道以应对销售量与销售速度的挑战

奉节脐橙名声在外,但销售范围和渠道都存在着缺陷,大部分脐橙都只在本地销售,外地市场只闻其名,不见产品,农民辛苦一年,只能收回成本,其附加值都被经销商获取。因此,奉节脐橙销售应该勇于创新销售模式,缩短销售环节,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获得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双方互利的营销模式。一方面,应创新观念,拓宽营销思路。奉节脐橙销售不能停留于目前的本地观光、实地采摘与自家门前“摆地摊”的方式,而应拓宽思路,大力尝试网络销售、物流配送等更为国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另一方面,建立一支精干的销售团队以取代当前农户各自销售的分散模式,实现规模效益。

3.重视品牌打造以提高产品名声与市场占有率

全方位打造一个在脐橙市场甚至整个水果市场立得住脚、有核心竞争力的脐橙品牌,奉节县委、县府与当地民众可着重从如下方面做出改观、付出努力。首先,加大广告宣传力度。利用时下青年人喜闻乐见的网络、电视和广播等的新方式,大力宣传奉节脐橙,同时利用电台带有浓浓乡村气息的特色节目,增强奉节脐橙的公众关注度,提升品牌知名度。其次,对品牌进行规范化管理。确保奉节脐橙有统一规范的包装、广告词、形象代言人与果贴,为社会公众辨识奉节脐橙提供明显依据、标志。

总之,作为地方特色产业,奉节脐橙对奉节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水平改善发挥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然而其深入发展仍然面临着方方面面的问题,比较集中和明显地表现在专业人才匮乏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指导、销售渠道传统而单一使得脐橙产品上市与保鲜对销售速度与量的挑战尚未得到妥善应对,而品牌意识不强又对脐橙品牌形象与市场竞争力及市场占有份额的提升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奉节县委、县府与当地民众可着重围绕如何引进专业人才、打造特色品牌与拓宽销售渠道等方面做出改观、付出努力。

参考文献:

[1]谢礼国.做大做强奉节脐橙产业的战略思考[J].南方农业,2014,(11).

[2]黄玉帆.中华名果,奉节脐橙[J].上海商业,2015,(12).

[3]刘堂发.赣南脐橙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D].江西:南昌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4]向青云.贵州优质柑桔产业化发展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5]马太超.邵光伟走向世界的品牌――奉节脐橙[J].决策导刊,2014,(1).

[6]刘文华,黄涛江和向可术等.秦桂林澳洲三个品种引种奉节的表现及栽培技术[J].2014,(6).

[7]王强,周贤文.三峡库区脐橙特色产业SWOT分析及发展策略[J].南方农业,2014,(8).

[8]刘伯凯.西部地区特色产业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奉节脐橙为例[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作者简介:

第8篇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信用风险管理;信用评分;普惠金融

一、研究背景

据统计,全球有将近50%的成年人因缺少可以进行信用评估的数据被排除在信贷系统之外。为了帮助更多的个人和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扩大贷款的客户群,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很多征信机构或信用评分公司开始探索基于替代性数据对客户进行信用风险评估。目前看来,使用的替代性数据包括公用事业支付记录、电子商务交易信息和付款信息、心理测试数据以及少量社交媒体数据等。这其中,基于心理测量方法的信用评估受到推崇。心理测量是用来衡量个人态度、行为或在某种情况下认知能力的标准评估方法,通过分析心理测试数据可以预测还款意愿,并能生成帮助放贷机构评估借款申请人信用风险的信用评分。行为金融研究表明,个体差异解释了消费者偏离经济最优决策的原因[1],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个性与债务积累、消费支出模式以及规划和预算行为有关。比如,尽职尽责的人往往不会花钱购买超出他们负担的物品,一旦发生了购买行为,就会努力履行他们的责任,而缺乏自律和粗心预算则是个人债务积累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使用信贷之前用理性决策方法评估购买的人随后不太可能陷入财务困境。在此基础上,Bernerth等人分析了心理测量结果和信用评分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责任心和信用评分成正相关关系,而宜人性和信用评分成负相关关系[2]。换句话说,越有责任心的人信用评分越高,而宜人性越高的人可能会因为性格中的信任、顺从和宽容等特质,容易为他人牺牲个人资源而做出无法实现的承诺,因而信用评分越低。目前,部分征信机构或信用评分公司基于心理测量学进行信用评分并将其进行了实际应用,其应用效果如何、存在哪些不足,都关系着信贷机构以及借款方的切身利益,是双方关心的热点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征信机构和信用评分公司将心理测量学应用于信用评分的研究和实践结果,总结当前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信用评分市场的现状与不足。

二、心理测量学与信用评分

(一)心理测量学的概念和历史演变

心理测量学是一门有关心理评估的科学,通常被视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但其影响远不止于此[3]。人们在很多时候都需要经历评估,比如在学校学习期间接受测试以衡量学生的表现;在学校学习结束时接受测试以获得学历证书;当需要通过信贷购买或申请抵押贷款时,必须填写以相同方式评分的表格。评估形式有很多种,包括面试、考试、实践等。但是,尽管应用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所有评估都有一套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它们应该是可靠的、有效的、标准化的、没有偏见的。评估方法有好有坏,而心理测量学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评估质量。心理学领域的其他方面都没有对个人日常生活产生这样的影响。心理测量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达尔文的表弟弗朗西斯高尔顿爵士(SirFrancisGalton)对人类智力的演变特别感兴趣,他在1869年出版了《遗传天才:对其规律及结果的探究》一书。该书研究了人们拥有的不同特征,以及这些特征如何使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优秀。这些差异正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心理测量学的早期理论和应用工作主要是为了测量智力。高尔顿在研究中设计并包含了心理测验。美国科学家詹姆斯麦基恩卡特尔(JamesMckeenCattell)扩展了高尔顿的研究,并于188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测量实验室。他们开发的观察和分析技术是心理测量学的基础[4]。心理测量学的另一个主要焦点是人格测试,目前已有一系列理论方法来概念化和衡量人格。一些为人熟知的工具包括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五因子模型(或“五大人格理论模型”)、个性与偏好量表,以及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等工具。这些测量工具在不同人群和许多语言版本中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测试与发展,结果表明其测试是有效的、可靠的。

(二)引入心理测量学的信用评分

信用评分是基于借款人(个人或者企业)的信用信息,通过一些统计分析方法,预测借款人未来的违约概率,通常用一个数字来表示个人或者企业的信用高低。信用评分被应用于多种领域,比如放贷机构使用信用评分来决定是否提供贷款以及收取多高的利率;医疗服务提供者使用信用评分来确定患者是否会获得免费或折扣护理;保险公司使用信用评分来决定是否承保汽车和房主的保险;雇主在背景调查中使用信用评分来进行招聘决策。信用评分也被用来帮助投资者判断其在资产支持证券中的风险敞口,或者将医疗保健行业的应收账款分配给收款机构。在所有这些应用中,高信用得分的客户会带来更高的收益,而低信用得分的客户则与较高的成本相关联[5]。

1.基于传统数据的信用评分

根据用于信用评分的信息,可以分为三类信用评分[6]。第一类是申请评分,用于评估和决定新申请人的信用,该评分主要基于客户在申请信贷时提供的信息(例如社会人口统计数据、可支配收入、担保人、贷款金额等)。第二类是行为评分,用于根据现有客户的信用和当前账户的行为(例如余额、支付历史、存款、信用卡的使用情况等)对现有客户进行分类。第三类是根据企业的财务信息对公司及其所有人进行信用评分。信用评分模型可以分为两大类:判别分析方法和机器学习方法[6]。判别分析是开发信用评分系统的第一种方法。在零售银行业务中,主要集中在消费贷款和商业贷款这两类贷款的授信方面。比如在金融领域使用最多的逻辑回归方法和线性规划方法。另一类是机器学习方法,比如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遗传算法[7],这些方法均应用于信用评分模型的开发。

2.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信用评分

为了解决薄信用客户很少或者没有机会获得信贷的问题[6],并且鉴于通过消费者心理可以预测消费者行为并在众多领域得到验证(比如资金管理[8]、购买行为等),心理测量学方法被引入信用评分领域。Perry(佩里)使用调查数据来检验人格对信用评分的影响,并且还发现与教育、收入和年龄增长相关的得分较高,但与健康状况不佳、失业和收入较低相关的得分较低[9]。该研究还描述了一项针对受访者的测验,该测验显示出信用评分越高,受访者的金融知识越丰富、对生活的控制感越强。Arráiz(阿拉伊兹)等人研究了由EntrepreneurialFinanceLab(创业金融实验室,简称EFL)设计的用于信用评分的心理测量学测试,研究发现心理测试有助于没有信贷记录的企业家获得信贷[10]。

三、基于心理测量学的信用评分实践分析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EFL(创业金融实验室)、VisualDNA(视觉基因)、Compuscan(莱索托康普斯坎)和Coremetrix(库尔测量)等征信机构或信用评分公司,与放贷机构合作,通过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得客户的心理测试数据,在分析这些数据的基础上,对客户的个人信用风险进行了评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EFL

EFL由Klinger(克林格)博士和DJDiDonna(丹尼斯迪东纳)于2010年创立,是最早采用心理测量信用评分的信用评分公司,截至目前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该公司认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人格特质,而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客户的风险画像,进行信用风险评估。EFL基于25个以上的人格特质识别出可能会偿还借款的客户,这些人格特质包括控制点、流体智力、冲动、自信、延迟享乐、责任心等。其中,控制点是指个体认识到的控制其行为结果的因素;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如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延迟享乐是指延后得到某物的时间,从而得到更大的利益。EFL发现冲动型客户和其他客户相比拥有更高的违约率,拥有高贴现率的客户比拥有低贴现率的客户的风险性更高,等等。EFL评分的实践结果表明,在肯尼亚,心理评分最低的25%客户的违约率是心理评分最高的25%客户的7倍。此外,基于EFL评分,EFL的合作伙伴可以在不提高违约率的情况下增加15%~35%的投资组合[12],在不减少业务量的情况下违约率减少了16%~72%[13]。

(二)VisualDNA

VisualDNA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消费者洞察和分析公司,该公司将大数据技术和心理测量学相结合,基于传统的五大人格理论模型(即开放性、责任心、外倾性、宜人性和情绪稳定性五个维度),同伦敦大学学院、剑桥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学者对五大人格理论模型赋予了新的解释,建立了自己的模型。在他们建立的模型中,开放性是指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14]。开放性低的人不喜欢冒险,更倾向于主流和经过考验的事物,思考方式比较实际和直接,思想比较保守;而开放性高的人则相反,喜欢冒险,愿意尝试新鲜或者与众不同的事物,信仰自由。责任心显示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点。责任心低的人拥有无忧无虑、随和的生活态度,他们花在做决定上的时间较少,选择比较大胆,这意味着他们更加自信,对于现状比较满意;责任心高的人则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做事情深思熟虑、有条理,尽管为人相对谨慎,但同样雄心勃勃。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外倾性低的人在社交场合比较矜持,为人较为冷静和严肃;外倾性高的人善于交际、更合群,天生精力充沛,与外倾性低的人相比,更加自信和快乐。宜人性具有信任、利他、直率、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宜人性低的人通常出于自身利益行事,不太可能为了迁就他人而在行为上做出让步,对他人漠不关心,天生多疑;而宜人性高的人是利他主义者,有同情心,真诚,信任他人。情绪稳定性是指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具有平衡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情绪的特质。情绪不稳定的人易感到焦虑和不安,能够敏锐地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顺从但不武断,常沉思和自我反省;而情绪稳定的人,自信,有韧性,善于抵御外部负面事件,能够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即使是在社交场合,也会感到平静和自在。VisualDNA使用该模型设计了基于图像的调查问卷,从收集到的数据中对客户的偿还意愿进行了有效预测,在俄罗斯、土耳其、墨西哥、马来西亚、波兰和南非的众多零售银行的信用卡和个人贷款业务中,在同等业务量的情况下违约率减少了23%,并使得50%以上薄信用客户获得贷款[15]。

(三)Compuscan和Coremetrix

2016年,作为非洲最大的独立的征信机构之一的Compuscan公布了同Coremetrix的战略合作。Compuscan成立于1994年,致力于在整个信用生命周期内提供全面的信用报告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Coremetrix则成立于2012年,通过结合数据科学家、心理学家、工程师的方法,构建并开发了富有洞察力的个性测验,在金融服务领域创建新数据,并在消费者个性和信用意图之间建立了联系。该战略合作的目的是使用心理测验来补充传统评分技术的不足,以评估被视为边际风险的消费者,使Compuscan的客户能够评估具有有限信用信息的申请人,从而扩大其客户群。Compuscan和Coremetrix通过基于图像的问卷获得申请人的信息,从五大人格理论模型以及动机、行为倾向性等维度刻画消费者心理,了解消费者信誉度产生的原因,其测试结果以风险评分体现,其中基于图像设计调查问卷的优点在于可以触发消费者的本能和情绪反应,进而获得更准确的数据。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数据或者只依据心理测量数据,Compuscan和Coremetrix为信贷提供商、金融服务提供商、保险公司和风险管理者提供薄信用客户的个人信贷指数和相关的金融产品适用性指数。该测试通常会在标准风险评估完成后进行,消费者可以选择是否愿意进行心理测试。该测试可以为消费者在基于传统评分方法被拒绝信贷的情况下,赢得基于心理测量分数进行第二次评估贷款申请的机会。2017年,Compuscan和Coremetrix将该心理测量模型应用于印度10000名高风险信用客户,时间为3个月,他们发现心理评分越高不良率越低[16]。在此基础上,Compuscan和Coremetrix在对10000名南非消费者进行信用评估时,只基于征信机构数据进行风险评估的模型的Gini系数(衡量记分卡区分好客户和坏客户的能力)为0.25,加入心理测量数据后,信用评分模型的Gini系数达到0.3,评分效果提高了20%。与此同时,他们在传统的记分卡方法上进行了改进,通过使用机器学习技术(比如神经网络、聚类、随机森林等)构建模型中包含的特征,得到评分效果更好的信用风险模型[17]。在实际推广应用中也证明,Compuscan和Coremetrix采用的方法可以提高信贷产品的接受率,同时也降低了违约率,而且可以增加可持续贷款,降低拖欠率,使消费者获得更公平的审贷结果,促进经济发展[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