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1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前景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土地资源与园林设计是当今被非常关注、民众聚焦的热点。现在城乡建设速度迅猛,土地管理已提到法律的高度,园林设计正为人居环境的改变力求完美。因此土地资源管理要与园林规划合一,既要达到合理利用土地,又要园林规划科学化。根据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
一、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的现状
1.土地资源管理现状
(1)土地使用结构不合理。现在农村开始不断朝着城市化发展,使得往城市涌去的农村人口在不断增多,造成农村大量耕地闲置,同时当地政府并未及时对这类土地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所以导致耕地一直处于荒芜状态。这就使得这些土地资源产生严重浪费的现象。城市区域中,为了能够满足城市本身的发展要求,越来越多的土地面积都使用在建筑用地方面,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匮乏与紧张。所以,现在城市以及农村的土地资源结构都明显失衡,对于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开展工作有所阻碍。
(2)规划不科学。土地资源一直是国内的重点资源之一,在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时候,需要预先开展规划工作,可是目前国内在进行土地规划时,大多数有关工作人员并没有进行实际土地使用情况调查以及土地变更方面的管理工作,这就产生土地使用实际情况与收集资料不符合的问题,这将直接对之后政府的土地规划工作造成恶劣的影响。
(3)有关法律法规并未彻底执行。目前国内与土地资源有关的法律法规较为健全,并且与实际情况有所符合,但是在法律法规执行的时候却出现了问题,主要表现在并未落实到实处,未能实际有效执行。
2.当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树立现代化的园林设计理念。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主张大量种植灌木,就是少建造建筑物多种植花草树木,在园区的建造过程中单纯地注重植被覆盖率,忽视园林和人的和谐相处。现代的园林设计理念坚持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在发挥园林美化城市作用的同时,更好地体现人的作用。因此,园林的建设必须实现和人们发展的和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园林设计过于追求经济利益。现阶段园林的设计活动更多体现的是经济上的利益追求。在园林的设计过程中设计的方案完全从经济利益出发,园林的设计表现出很大的盲目性。
(3)园林设计简单模仿缺乏个性创造。
(4)园林设计过程中园林绿化体系不完善。园林绿化体系的形成是建立在对园林规划设计的论证基础之上的,这种对园林的规划论证必须是科学合理的,除了需要考虑园林规划设计本身的思路以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园林自身的特点以及功能,使其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协调。
二、土地资源管理与园林设计规划问题的解决策略
1.土地资源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1)制定并健全法律法规。如果要确保土地资源管理能够有法可依,第一步就需要将与土地资源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开展健全以及填补建立的工作,这样才能对依法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2)执法力度需加强。有关的土地资源法律法规健全之后,需要贯彻到实处,有关的执法力度需要全部加强。
(3)土地资源管理需要提高。除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保障土地资源处于合理使用状态,还需要将土地资源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2.园林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在设计理念、价值追求、绿化体系以及设计者自身方面都存在问题,这直接影响到园林设计的发展前景,并影响到园林设计本身价值的实现与园林功能的发挥。为了真正实现园林设计的目标,更好追求园林设计自身功能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协调一致,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目前园林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转变园林设计理念,树立现代化的设计理念。从转变园林设计理念开始,树立符合现代生活要求的园林设计理念,使园林设计摆脱传统的观念束缚,在园林设计过程中,注重对当地风土人情的科学考察,将人文因素融入原理设计中。
(2)注重强调园林设计的社会责任。在今后的原理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树立起园林的社会价值,使得园林的设计能够满足社会公共的审美以及娱乐享受。
(3)解决园林设计者存在的问题。对设计者要加强专业上的培训,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精神境界。
(4)建立完备的园林绿化体系。在园林设计的前期规划活动中要进行科学的论证,考虑园林设计的整体性思路,使得园林的设计符合区域性的自然特征、人文气息,和本区域的气候和水文状况相适应。
综上所述,在搞好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上,把园林设计规划合理化、科学化。园林的建设营造就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园林空间的游憩过程中能够得到美感享受和放松需求。因此,我们要在充分分析现代园林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更好地实现园林设计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给予.浅谈土地管理与园林设计.园林规划.江西出版集团,2017.2.
工商管理类: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艺术学学士学位)、农业经济管理类、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注:可授管理学或农学学士学位)
公共管理类: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注: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城市管理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图书馆学、档案学、物流管理
电子商务类:电子商务(注:可授管理学或经济学或工学学士学位)
旅游管理类: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
管理学专业下分类繁多,令许多考生难以抉择,下面《求学》特别为读者设计了一个专业倾向测试,说不定能够帮助患了“选择恐惧症”的你哦!
专业测试
请阅读以下测试题,并在3秒钟内作出判断。若表示完全赞同,则涂黑测试题前的括号;若模棱两可,不能在短时间内作出判断,请涂半黑;若毅然否定,则不做任何标记。
(1)经常与工商局的工作人员打交道
(2)研究过家庭的费用开支
(3)研究过人的能力与岗位需求的匹配
(4)计算过蔬菜的利润
(5)常关注招聘信息
(6)常制作成绩统计表
(7)常研究图书管理方法
(8)研究过奖惩对激活人潜能的机制的作用
(9)希望到政府部门工作
(10)对土地价值估价感兴趣
(11)了解自己的学籍档案
(12)熟悉档案管理
(13)热衷于行政组织学
(14)能提出有关城市规划的一些好的想法
(15)参加过由学校组织的游行集会
(16)对城市规划感兴趣
(17)了解图书分类
(18)研究过家庭经济情况
(19)常阅读有关企业家的报告
(20)常进行定量分析
(21)常关注外资的投资情况
(22)常去图书馆
(23)愿意学习营销技巧
(24)常听保险人员的保险宣传
(25)了解当地税收情况
(26)对跨国公司财务感兴趣
(27)热心于公益事业
(28)关注国家土地资源政策
(29)善于将自己的物品管理得井井有条
(30)关注社会福利
(31)作过旅游资源考察
(32)常与人交流营销知识
(33)关注过企业发展战略
(34)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35)希望做一名工程施工员
(36)了解基本经济法规
(37)了解档案的存期
(38)常收集地价信息
(39)关心城市建设
(40)了解一个人的工作潜能
(41)设想过城市土地的利用
(42)常了解保障法
(43)研究过政府各部门人员的任命程序
(44)关心图书馆建设
(45)了解政府的部门设置
(46)家里书柜上的书总是分类摆放
(47)常去短程旅游
(48)对管理艺术感兴趣
(49)对人力调配方法感兴趣
(50)关注过景区的收入情况
(51)对档案感兴趣
(52)常作某种商品市场行情分析
(53)常看家庭费用支出表
(54)常关注保险赔偿情况
(55)常收集个人理财的方法
(56)常看报纸上的企业情况统计表
(57)推销过小商品
(58)常作工作前景调查
(59)熟悉图书馆各部分藏书情况
(60)常记载自己的零用开支
(61)对账目审查感兴趣
(62)常听国际贸易金融新闻
(63)熟悉办公自动化
(64)研究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法
(65)填写过个人档案
(66)常了解土地使用情况
(67)喜欢听广告词
(68)常学财务管理业务知识
(69)研究用人的艺术
(70)对保险业感兴趣
(71)对缩微摄影复制技术感兴趣
(72)了解学校资金运营情况
(73)关注银行年度财务报告
(74)熟悉政府各部门的职能
(75)有较强策划组织能力
(76)常学会计知识
(77)作过土地酸碱度测量
(78)爱护路灯等公共财产
(79)对单位的人事管理感兴趣
(80)常听导游的介绍
(81)常学处理人际关系的艺术
(82)了解各种地方政策
(83)了解文献检索法
(84)了解国家企业管理的有关方针
(85)常阅读文书资料
(86)常学习营销语言
(87)调查过社会保险情况
(88)对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策略感兴趣
(89)对新景区开发感兴趣
(90)考察过旅游交通
(91)常观察景区的娱乐设施情况
(92)常与破坏公共设施行为作斗争
(93)关注国家低保政策
(94)研究过社会就业情况
(95)了解酒店的管理机制
(96)考察过单位的用人机制
(97)关注退耕还林的进展情况
(98)常听当地政府报告
测试结果
请将以上测试结果依样填在以下对应的括号内,再计算各方框内涂全黑的括号个数,个数越多则表示你对此类专业倾向性越强。若有全黑括号个数相同的专业大类,则请你再计算涂半黑括号的个数,依此判断。
【(2) (6) (19) (48) (55) (62) (75) (76)】 共计 个
【(1) (25) (33) (52) (68) (72) (84) (88)】 共计 个
【(4) (23) (32) (34) (57) (58) (67) (86)】 共计 个
【(18) (21) (26) (36) (53) (60) (61) (73)】 共计 个
【(3) (5) (8) (40) (49) (64) (69) (79) (96)】 共计 个
【(31) (47) (50) (80) (89) (90) (91) (95)】 共计 个
【(9) (13) (15) (43) (45) (74) (82) (98)】 共计 个
【(14) (16) (20) (27) (39) (78) (81) (92)】 共计 个
【(24) (30) (42) (54) (70) (87) (93) (94)】 共计 个
【(10) (28) (38) (41) (66) (88) (77) (97)】 共计 个
【(7) (11) (17) (22) (44) (46) (59) (83)】 共计 个
【(12) (29) (37) (51) (63) (65) (71) (85)】 共计 个
[关键词]GIS技术 国土资源管理 应用 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23.4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3-208-1
1 GIS技术的功能特性
1.1定义及发展
GIS又被称作地理信息系统。了解GIS技术,就必须要掌握和熟悉地理信息以及地理信息技术。所谓的地理信息是指全球范围内某个位置及其相关的所有信息和资料。地理信息不仅反映了某个地理空间环境内的实体性质、固定特征等内容,同时也反映出了某个地区空间内的实体变化过程,所以地理空间、时间、属性之间的相互有机结合是地理信息的重要特点。而地理信息技术则是指以获得的地理信息资料和数据为基础,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加工、传输并综合应用的专业技术。在地理信息技术当中,GIS技术、GPS技术以及RS技术是其根本基础也是核心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于上世纪60年代开发并投入应用当中,经过几十年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在已成为集信息搜集、数据储存、加工管理等功能为一体软件处理系统,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现在已成为处理和分析海量地理数据库的最常用技术。GIS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衍生出来并不断优化的产物。它可以迅速、精准的进行特定空间地理定位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分析。
1.2软件发展前景
现阶段,GIS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商业用途中,再加上其辅助设施的不断成熟,都进行一步促进了GIS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目前在全球市场范围内,从事GIS技术研发和推广的企业就已经超过了290多家。但由于企业规模以及经营状况等因素的限制,在全球市场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只有寥寥几家企业。整体来说,GIS技术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完善编程系统的基础之上,便于软件系统同其他设备之间的相互传输。
1.3功能特性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它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工农业生产和商业用途中。其主要功能:最佳路线、地理坐标、系统分析、相关图形合并及分析、三角网模型、图像拼接、相关属性检索、特定空间属性查询、坡面倾度、等高线与格网之间的相互转换和生成、总体计算、相关数据提取、平滑处理、功能菜单、图像文字、用户自定义菜单、联机处理等功能。
2 GIS技术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随着GIS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用途也是越来越广泛。就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来说,随着GIS的引入和使用,不但提高了管理效率、规范了管理标准,提升了社会信息化的服务水平,同时在事后监控以及监察执法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政府做好宏观调控决策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数据资源。
(1)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通过GIS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整体上对城市的规划建设进行及时掌控,根据城市规模扩张的需要,合理的做好建设用地的分配和使用工作;通过对当地人口、土地资源和自然环境等关系的分析研究和处理,在确保其平衡发展的基础之上,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一些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
(2)在农业发展当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以及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国家解决农村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GIS技术的引入和应用,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以及影像资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进行整体上的把握,并利用GIS对当地耕地资源的土壤结构、气候因素等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本地的实际地理环境,提出更科学、更合理的农业发展计划,同时有利于对耕地面积变化进行及时有效的掌控,确保耕地资源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切实做好农民增收工作。
(3)在围垦滩涂中的应用。GIS技术的使用可以更好的掌握和了解围垦的具置、周边环境、围垦进展、开垦面积、以及水文地质等情况,通过对这些数据和资料的科学分析和研究,可以更清楚的掌握它的排洪状况以及周边地理环境等信息,当地政府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制定出合理的开垦计划,合理的开发并保障了资源的合理利用。
(4)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GIS系统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系统内存储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在对部分地区的土地进行规划建设时,利用GIS技术可以将规划设计图与以前的规划资料进行比较、校对,检查规划设计图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并通过仔细的分析和研究,来检验规划设计图是否符合相关要求,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是否需要调整、修改和优化。
(5)在农业耕地资源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倡导新农村建设,各地开始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科技试验田、农田基本保护区等新的农业生产形式被逐渐推广开来。将GIS技术引入和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可以起到保护农业耕地的作用,通过将当地农业耕地的区域、面积、地质成分、所占比例、相关责任人等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储存。可以起到对耕地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作用。
(6)调查土地变更过程的应用。 在调查土地变更过程中,利用GIS技术,通过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搜集、整理出来,方便计算机对整理出来的资料和数据进行直接分析和统计,并形成报表,方便汇总和上报。同时对实地情况、图形文件、信息数据进行及时有效的检查和核对,确保最终结果的准确性。
(7)在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中的应用。 通过对基础地理空间环境的信息数据搜集、输入、存储、输出等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由传统产品到数字产品的转变,实现了传统产业生产的优化和创新,同时完善了传统生产技术,优化了组织结构,丰富了产品种类。而且强化了管理人员、作业人员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
3结束语
GIS技术被引入和应用到国家土地资源管理系统以后,有利于各地政府组织及时掌控和了解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也方便了工作人员查询和检索相关资料和数据。总的来说,GIS技术的成熟和应用极大的促进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科技成果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实际应用,为经济发展做贡献,如果研究出的成果只能谈资,没有多大的实际价值,那这不算是什么科技成果。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除了传统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外,还有就是人们观念至今还未彻底转变。大学教育,大部分仍以理论教育为基础,对实践教育性的方法大都不怎么重视,我国在理论科研方面是走在世界的前面,但取得的科技成果成就并不显著,原因就在于“能说却做不到”,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本身动手能力差,无法在固有的成果上面做出有创意的举动。再加上我国体制和政策的特殊性,科技人员在创新这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先当今社会,我们一直强调理论结合实际,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如果只谈理论,将科技成果理想化,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那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一定要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际需要什么,就创造什么,切不可盲目天真,为现实生活去搞科技,不是为了科技而科技,科技不同艺术,你可以喊着为艺术而艺术,因为艺术本身只具有审美性,不存在实用性。总而言之,要转变传统观念,注重科技的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将抽象化转变为具体化。
2加强土地科学建设
土地科学作为重要学科的突出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土地科学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极不适应。随着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需求迅速扩大。必须有技术和措施的保障,这保障就是土地工程。土地工程就是运用工程手段解决土地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
3工程学科的重要性
3.1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不可或缺的基础支撑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目的是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进程中,正确处理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三者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3.2我国的土地工程学科的相关技术人才
目前仍然很匮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对土地工程学科的建设不重视,这项学科的发展也得不到相应的资金支持;其次,学生对这门学科不热心,对我国土地资源缺乏管理和保护的意识,整体意识不高,在如今别的一些价值观的影响下,如拜金主义、个人享乐主义等,使学生没有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拼搏劲儿不够;土地工程的研究在我国起步比较晚,相对其他学科,处于发展初期,它的未来前景似乎还没有显露端倪,人们看不到它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似乎觉得由它无它都一样。在理论成果的研究和实践取得的成就方面九牛一毛,不足以引起社会重视。现在人们最多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人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很少有人会想到土地工程以及土地工程科技。所以,必须要重视起来,要加大在这方面的发展,让土地工程科技和土地工程学科走人大众生活,为我国土地的利用和以后发展做长足准备。
4工程学科发展与工程人才培养
4.1正确处理当前效益与长远效益之间的关系
工科注重的是科技成果在工程技术领域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在争取科研经费、充实学校财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方面,都比理科占有优势。发展工科,更重当前效益。
4.2在学科发展上既要扶优,又要扶贫
土地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上解决土地工程无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全面促进土地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科学利用。
5结论
关键词:环境问题;人类;环境保护
1.引言
三十年前人们只局限在对环境污染或公害的认识上,因此那时把环境污染等同于环境问题,而地震、水、旱、风灾等则认为全属自然灾害。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及受灾人数都在激增。人口激增和盲目发展生产,致使大量砍代林木,破坏植被及不正当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这些也都是环境问题。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2.对环境问题的认识
环境问题,就其范围大小而论,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理解,就是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是环境问题。只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就是从狭义上理解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分类方法有许多,按产生的先后和发生机制分类,有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2.1原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也叫第一环境问题,它是由于自然环境自身变化引起的,没有人为因素或人为因素很少。原生环境问题带来自然灾害,主要如地震、洪涝、干旱、地滑、土石流失等,目前人类之抵御能力还很薄弱。它不属于环境科学所解决问题的范围。最近,有灾害学这一新兴学科兴起,其主要研究对象即原生环境问题。
2.2次生环境问题
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的环境引起的人为环境问题,叫次生环境问题。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即次生环境问题,次生环境问题又分成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与干扰两个类型。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例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地下水枯竭、地面下沉、珍稀物种灭绝、地质结构破坏、地貌景观破坏等,就叫环境破坏,由于工业生产排出的废物和余能进入环境,便带来了环境的污染与干扰。人类活动排出的物质进入环境,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对人类不利的影响,这就是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等。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一定的时间,即使停止排放污染物质,环境的恢复也需要一段时间。人类活动所排出的能量进入环境,达到一定的程度,便产生对人类不良影响,就是环境干扰。环境干扰容易治理,只要停止排出能量,干扰立即或很快就会消失。
3.世界环境问题发展动向及展望
3.1温室效应及治理措施
地球上有些气体的含量如果增加,可以导致气温上升,气候变暖。这种效应叫温室效应。可以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有二氧化碳、一氧化二氮、一氧化碳、氟氯碳等,其中以二氧化碳的作用最为显著。
3.1.1温室效应的原因和后果
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不断提高,开采并燃烧了大量的煤和石油、天然气作为动力燃烧的结果,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气体。另一方面森林却大量减少使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被植物吸收的数量大量减少。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这是温室效应发生的主要原因。
温室效应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全球变暖,全球变暖带来许多复杂的间接后果,其中有些对人类来讲是灾难。温室效应引起的间接后果有以下几方面: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和高山的冰川融化,海面上升,将使沿海低地淹没,海滩和海岸侵蚀、沿海土壤盐碱化、海水倒灌与洪水加剧、破坏港口及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破坏沿海供水和排水系统;气候带移动使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移动5个纬度,降水带变化复杂,进而对农业、牧业、林业、渔业都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各种复杂的影响,特别是气象灾害可能增多,气候规律可能打乱。
3.1.3温室效应治理措施
调整能源战略:加快以核能、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代替矿物燃料的速度。在这方面,最有前景的是核聚变能,一旦可控核融合反应技术过关以后,即可用于大规模发电,代替矿物燃料而占能源的主要地位。保护森林和植被:保护好现有森林和草原,然后是大面积植树造林和种草,增加地球的绿地面积,增加光合作用的规模和强度,进而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规模和强度也随之增加,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3.2臭氧层空洞及应对措施
紫外线过多对生物细胞有杀伤作用,紫外线过少对光合作用及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也有不利影响。臭氧层的存在,使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吸收,只有少量紫外线能到达地表,非常好地解决了紫外线辐射问题,既不毁掉生物圈,又有利于生物圈的存在与发展,被称作“生命之伞”。
3.2.1臭氧层的空洞的原因
科学研究证明,人类活动排放的一些气体,例如氯氟烃、四氯化碳、甲基氯仿等,它们在低层大气中因不活泼进入平流层。它们在平流层中由于受紫外线的作用而放出氯和溴,而氯和溴在臭氧破坏过程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3.2.2臭氧层空洞治理方法
一些科学家认为臭氧层减少到1/5时,将是地球生物存亡的临界点。人类目前正在采取联合行动,限制、减少以至逐步取消氟氯碳等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化合物的生产。联邦德国计划在1990年将氟氯碳产量减少10%,北欧国家决定在1998年前减少氟氯碳等的生产,比例达50%。我国也正在采取措施,参加保护臭氧层的共同行动。
3.3酸雨发展趋势展望
3.3.1酸雨污染及发展趋势
酸雨早在19世纪中期就已发生,一般情况下酸雨中二氧化硫的原因占70%,氮氧化物的原因占30%。不过,二氧化硫的原因所占的比例在逐 渐减少,而氮氧化物则在增加。酸雨最早在西欧出现,后来扩散到北欧。北欧的瑞典自身大气污染很少,但受到西欧、中欧大气污染扩散的影响,酸雨危害很重。现在酸雨在中欧、东欧都很严重,北美洲中部的美国和加拿大交界地区也出现了酸雨这一国际问题,亚洲的酸雨问题也突出起来了。这是全人类必须高度警惕的问题。
3.3.2酸雨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使水体酸化,危害水生生物;破坏陆地生态系统;腐蚀建筑、机器、设备等;威胁人体健康,美国和加拿大在1980年一年中即有5万多人死于酸雨带来的硫化物污染。制定防治酸雨的法令;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使用低硫燃料;限制烟囱高度;控制与净化汽车排气;安装排烟脱硫脱氮装置;加强监测和研究。
3.4土地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3.4.1土地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近100年来,荒漠和干旱区的面积已从11亿公顷增加到26亿公顷,世界35%的土地处在沙化的直接威胁之下。水土流失也很严重,全世界每年流失表土250亿吨,已超过新生成的表土量。风蚀的危害也很大,土壤盐碱的现象也很严重。总之,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的速度是很快的。人口增加过快,对土地产生过大压力;破坏森林草原,进而毁掉土地资源;耕作制度不合理,对土地利用缺乏统等规划。
3.1.2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
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日本制定了全面的土地利用规划。联邦德国、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冰岛等国家也有土地利用的有关法规和条例。
开展土地评价:开展土地评价工作,对保护土地资源起到积极作用。
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美国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有许多宝贵的经验,现在已在印度、尼日利亚、墨西哥等国家推广。
积极治理沙漠:苏联、美国和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埃及在治理沙漠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防治盐碱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采取了不少措施防治土地盐碱化,并取得了一些经验。
开展矿用土地的复垦:美国、苏联、澳大利亚、联邦德国等国家都很重视矿用土地的复垦,并取得明显的成效,取得许多经验。
3.5水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水资源是宝贵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用水量急剧上升,如此巨大的用水量必然导致水资源危机。为了解决这一危机,必须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定水资源保护法;建立水资源管理部门;实行用水经济政策。
增加可靠供水:建造水库;跨流域调水;地下蓄水;海水淡化;拖移冰山;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约用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和循环利用率;发展不排或少排废水的工艺;节约农业灌溉用水,减少损失;适当发展污水灌溉;发展中水道,节约城市用水。
3.6森林资源危机及其发展前景展望
3.6.1.森林资源的破坏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农业生态环境的基础,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森林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巴西的亚马逊原始森林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林区,但已毁掉了一半。非洲的热带森林也已砍伐了一半。亚洲的热带森林也减少了大约一半。森林破坏的严重后果:引起全球性气候变化、改变了大气的组成、干扰了大气辐射平衡、影响了地球的水循环、破坏地区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洪涝灾害频发。
3.6.2森林的保护和管理
已开发国家目前修正了林业经济方针,即坚持发挥林业的综合效益,也就是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另外坚持森林分类管理、林业集约化经营、大力营造人工林、发展木材综合利用、扩大自然保护区、加强林业科学研究,这些都有利于森林的保护。开发中国家也开始采取措施保护森林,例如制定保护森林的法律、制定保护森林的政策、宣传森林的重要价值、依法严惩非法伐林者、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对森林进行分类管理、争取国际援助,等等。这些措施也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4.对于保护环境建议建议
(1)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科技含量高,走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
(4)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参考文献
[1].朱震达,王涛.我国沙漠化土地的潜力、现状、发展趋势与对策[A].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中国资源潜力、趋势与对策——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研讨会文集[C].北京:北京出版社,1993,198~202.
[2].朱震达,王涛.从若干典型地区的研究对近十年来中国土地沙漠化演变趋势的分析[J]..地理学报,1990,45(4):430~440
[3].CCICCD..China.Country.Paper.to.Combat.Desertification.
[M]..Beijing:China.Forestry.Publishing.House,.1996,18~31.
[4].朱震达,刘恕.中国的沙漠化及其治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27~42.
[5].赵秉正.发扬延安精神坚持综合治理加快全面开发沙区经济步伐[A].林业部治沙办公室.动员起来向沙漠进军——全国治沙工作会议文集[C].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80~86.
[6].王涛,吴薇,王熙章.沙质荒漠化的遥感监测与评估[J].第四纪研究,1998,(2):108~118.
作者简介:付文杰(1981-.),男,学士,工程师,湖北武汉人,公路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公路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方面的工作。
然而随着时间的演变,土地也已有了它不同于以往的更多内涵。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它是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生产劳动的产物。它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
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中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如何将现有的土地资源合理高效利用,如何将土地工程研究体系化、规范化,这是摆在土地工程从业者面前的紧迫课题。
应运而生,开展土地工程
科技创新成果卓著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实施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结合当前陕西省建设占用耕地指标趋紧现状,为充分发挥规模骨干型土地工程建设企业在土地整治领域内的巨大作用和优势,确保土地整治与现代农业无缝对接,真正意义上不断加强土地工程建设,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在原“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基础上,改制组建了省政府直属公益性企业“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陕西地建”。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注册资本金5亿元,内设6个部门,下设 4个分公司、5个子公司和2个控股公司。主要承担省内国土资源综合开发项目的投融资及建设、异地占补平衡造地、大中型土地开发整治项目建设、土地一级市场和建设用地开发、土地勘测规划和土地工程科学研究等相关业务。
陕西地建是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确定的土地工程科技创新研究基地之一,设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土资源部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团队、领军人才和杰出青年科技人才,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5大科研平台,是陕西土地工程行业高层次人才聚集地。截至2013年8月,陕西地建拥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者75人(博士20人);土地工程中、高级职称以上人员50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重点领域领军人才、陕西“三五”(第一层次)人才称号1人,外聘技术专家30人,引进院士专家5人,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高层次领军人才1人,创新团队1个,杰出青年1人。
这支极富科学精神和国土使命感的攻坚团队自成立以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科技项目,解决了一批重大土地工程技术难题,成果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7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1项,出版专著5部。
他们的创新成就不胜枚举,其中最为耀眼的,则是砒砂岩和沙土混合复配成土的技术创新项目。
2008年10月,总书记在毛乌素沙漠的大纪汗村视察后,要求陕西省相关部门帮助当地农民向现代农业发展。
按照胡总书记嘱托,省国土资源厅立即安排部署,由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负责实施。然而在这片只有沙子和砒砂岩的土地上,拉运黄土成本每亩高达7000多元,造什么样的地,怎么造地?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全部被调动起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学也积极加入合作研究,探寻出路。用沙和砒砂岩能不能造地?一项前无古人的研究试验开始了。
砒砂岩,在陕西榆林被当地人称为“红胶泥”,它一旦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雨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失,被称为“环境癌症”;而沙结构松散、漏水漏肥,不能形成土壤的团粒结构,它们也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
两者能不能结合起来,变两“废”为一“宝”,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韩霁昌研究员陷入思索。在这一灵感的启示下,他安排富平实验基地,不惜代价从榆林拉回砒砂岩和沙进行配比研究。于是,实验室忙起来了,田间实验组忙起来了,各种分析、模拟数据开始产生……
经过研究发现,砒砂岩是岩石,也是成土母质,它含粉粒(0.25mm以下)特别多,粉粒是形成土壤的最基本元素,这种粉粒形成团粒结构最快,板结性很强,板结可以保水不渗水。砒砂岩和沙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板结一个透气,刚好形成互补。通过实验室试验发现:两者混合,随着砒砂岩混合比例的增加,土壤沙粒含量降低,粉粒和粘粒含量增加,土壤质地由沙土向沙壤转化;随着混合土壤中砒砂岩比例的增高,混合土壤的有效水含量开始提升,混合土壤的持水性能逐渐增强;混合直径2cm~4cm的砒砂岩岩块最有利于水分吸收和保持且有利于沙地保肥。
根据砒砂岩与沙成土组合方案的室内相关研究结果,经过三年反复试种观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沙土比例、灌溉水量、种植作物种类以及农艺处理等4个专题试验因素,研究人员在富平实验基地14块试验田中进行不同配比,试验在各种水旱条件下它们胶结作用和结构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从2009年3月开始,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5种比例混合的砒砂岩与沙为培养介质,种植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土豆、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并进行了详细的数据记录分析。研究人员通过砒砂岩与沙不同混合比例的多项指标对比研究,分析比较砒砂岩与沙在不同混合比例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发现二者按照1:2 ~1:5的比例合理配置后,形成松散透气、结构适宜的胶结土层,对作物生长最有利,而且随着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中粉粒和粘粒及土层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随着种植作物季数的增多而增加的趋势。砒砂岩与沙的复合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利用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成土的复合土壤种植作物具有广泛性和适宜性。
把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就能造出耕地?这对祖祖辈辈生活在毛乌素沙漠的农民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原本就无法耕种的沙丘,再把有害的砒砂岩倒在里面,这是胡来!村民怀疑过,疑惑过,误解过,还极力反对过,村民甚至还跑一千多里路,到省国土资源厅告状,要求立即停工。
顶着村民不理解的压力,公司施工人员一边耐心解释,一边用研发事实证明科学的权威性—经过榆林市大地种业公司和中稷农业公司集约化经营后,首次种植的土豆亩均产量达到3000公斤以上,比该村耕地种植的土豆产量翻了一番。
良田终于造出来了,当初的质疑声变成了阵阵赞誉。
随着这项国际领先成果的推广应用,榆林毛乌素沙漠腹地,大片沙荒地变成良田的梦想成为现实。
2011年9月4日,历时三年完成的科研项目—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
由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中科院院士刘昌明研究员任组长,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教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研究员为副组长的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成果丰富,理论充分,技术先进,具有原创性和重要的推广价值,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领先水平。
刘昌明院士手捧着在项目区亲手刨出的果实硕大的土豆激动万分,表示了对该项技术成果的认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权教授饶有兴趣地的把几块鸡蛋大砒砂岩装进随身携带的样品袋里,准备带回去进一步研究;索丽生教授和孙九林院士则对项目区的水资源给予更大的关注,详细询问机井的深度、水量以及当地的蒸况。经过实地走访调查,专家们见证了当地村民对利用砒砂岩与沙成土技术造地给他们带来实惠的感激之情。
专家讨论时,为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技术研究确立了今后发展的方向,达成了一项共识:这项研究成果对荒漠化非常严重的中国北部,尤其是到处都是砒砂岩和沙的毛乌素沙地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更加深入地研究下去!
2012年10月,“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及工程示范”项目被评为201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应时而谋,推动土地工程学科
发展目光超前
在多个土地工程项目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陕西地建人以他们顽强的攻坚能力,赢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支队伍不仅注重实战,在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中更有一番创见。
在土地工程学科建设方面,以韩霁昌研究员为学科带头人的科研团队,首次提出并推动将土地工程作为应用性一级学科建设的实践,获得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认可,并出版发行了《土地工程概论》,对土地工程学科体系构建、学科基础、研究方法、工程设计方法与原则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为解决土地工程建设技术难题和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2013年7月30日召开的全国土地整治复垦开发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与现场推进会期间,韩霁昌研究员作了题为《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学术报告,深入地阐述了他牵头建设土地工程学科的初衷:
“土地工程是运用工程技术手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把未利用土地变为可利用土地或把已利用土地进行高效利用,能动协调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过程。土地工程学科作为土地工程的学科支撑,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的综合学科,是运用系统的学科原理和技术体系彻底解决土地工程建设和管理问题的应用性学科。
土地工程学科的提出是土地工程行业发展的必然,顺应了社会、经济和时展的潮流,土地工程的实施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可以从基础上解决土地工程无学科理论支撑的问题,全面促进土地工程行业的健康发展和土地资源的高效、持续、科学利用。”
这一想法,显然是韩霁昌研究员脑海中经过千百遍深思熟虑的思维成果,他的脑海中,已经勾划出清晰的学科脉络:“土地工程学科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其内在逻辑关系,以土地资源为研究基础、以土地整治工程为技术载体、以土地利用与保护为管理手段,涵盖整个土地工程的理论、技术、建设与管理。学科应该参照水利工程学科按工科一级学科建设,同时建立土地信息与土地资源、土地整治工程、土地利用与保护三个二级学科。”
而业内的呼声,亦使他对于学科的构建充满信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是土地工程科学研究的主要目标。可喜的是,目前研究土地工程、建立健全土地工程学科的重要性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关注,随着全国土地工程项目的全面建设,土地工程技术逐步成熟,土地工程学成为一级学科将指日可待。”
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姜建军司长在讲话中强调一要加强土地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国土资源监管水平。二要加强成果实用性,积极创造成果实际应用的条件。科研要充分听取应用部门的意见,特别是基层一线的意见,切实提出实践需要的成果;以先进性带动实用性,不以牺牲实用性追求先进性。三要加强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努力构建土地工程学科体系。目前,我国现行的“学科分类与代码”中,还没有“土地工程学”学科的位置。我国“硕士、博士生专业目录及名称代码”中,仅在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之下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土地工程学科作为重要学科的突出地位并没有得到体现,土地工程学科在我国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社会经济的需求极不适应。陕西地建作为省级单位,富有战略眼光和进取精神,建设了高水平的退化及未利用土地整治工程重点实验室,充分体现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希望大家能认真考察、好好学习,根据自身特点,建设各具特色的土地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推动土地科技创新与土地学科建设。
陕西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卫华指出:“土地工程学科研究起步晚,起点低,但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他分别从当前市场需求、国土资源管理和土地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总结了当前环境下,对于土地工程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迫切需求:首先,建设土地工程学科不仅能为土地政策落实提供科学的应用工程指导,更是为土地资源综合性开发提供系统学科依据,让每年投资数千亿元的土地整治市场有章可循,有科学的学科体系支撑;其次,只有把握了土地工程的内在变化规律,才能保障土地管理工作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而土地管理工作中所有的这些技术方法和保障措施,都需要有土地工程学科作为基础,统领各项土地管理工作科学、规范的进行;再次,近年来,土地管理的学科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进展,但面对目前土地管理中的大量工程技术、工程管理等问题却无法覆盖,工科类技术支撑不够。因此,亟需建立土地工程一级学科,建立国土资源行业的工程技术队伍培养体系,传承国土资源文化,加强土地工程领域研究,保证土地政策落实,支撑行业科学、稳步发展。
此次会议准备期间,7月26日至29日,中国工程院石玉林、山仑、茆智、王浩、南志标等5位院士围绕土地工程学科建设及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土地科技创新等问题到集团进行参观和指导。会议期间,陕西省副省长庄长兴到驻地看望了与会的两院院士,并就土地工程学科建设等有关问题与院士们进行了交流,指出了加快建设这一新学科对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建立土地工程学科得到了与会专家们的一致支持: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孙鸿烈表示,“我国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工程作为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的主要手段和方法,正有力解决这一问题。今天,能够看到土地工程学科不断发展壮大,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我感到很高兴,衷心支持土地工程学科建立,希望共同推动土地工程事业发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说:“霁昌研究员撰写的《土地工程概论》一书已经出版,我们很支持这个事情。建设完成土地工程学科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要靠我们在座各位进行努力,希望尽快发展,用于土地复垦科技创新。”
中国科学院院士傅伯杰表示:“我觉得土地工程学概念的提出是一个突破,它具有严谨的内涵和外延,所以我们说土地工程扩展成土地科学与工程,从工科的门类进行突破是一个可取之道。”
关键词:3S技术;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5-0245-02
1 序言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这对于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查和国土资源的管理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相对于第一次土地调查,本次调查采用RS、GPS、GIS等高新技术手段,为提高这次土地调查的质量和效率奠定了基础。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遥感(Rs)为GIS系统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源,卫星定位系统(GPs)在外业调查中获取更新数据,而地理信息系统(GIS)则对GPS获取的数据和Rs提供的数据源进行了详细的信息分析与应用。
2 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在现有的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的技术标准,查清武汉市东西湖区柏泉农场土地利用状况掌握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总结经验,为全面铺开武汉市农村及城镇土地二次调查奠定基础。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土地统计、土地登记等制度,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3 技术路线和方法
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调查成果,利用无争议的土地权属资料,运用航天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和数据库及网络通讯等技术,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形成集信息获取、处理、存储、传输、分析和应用服务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技术流程,获取调查地区每一块土地的类型、面积、权属和分布信息,建立与国家、省互联互通的武汉市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3.1 土地调查正射影像图(DOM)制作
武汉市农村土地二次调查正射影像图制作主要以1:12000比例尺DMC数码航空摄影影像为基础,其摄影时间为2005年、2006年、2007年,其中,东西湖区柏泉农场试点调查采用的是2006年上半年摄影的航空影像,制作一套1:10000比例尺DOM。为保证成图精度,提高作业效率,DOM的制作采用武汉市连续运行的卫星定位服务系统(WHCORS)和大地水准面精化等高新技术手段,采用GPS网络RTK技术施测像控点,内业进行空三加密制作正射影像图,并按要求进行整饰和元数据填写。
正射影像图(DOM)既是制作外业工作底图的基础,又是内业建库的基础,所以,DOM的精度对外业调查和内业建库有很大程度的影响,DOM的精度直接影响整个数据库的精度。
3.2 内业判读
以MAPGIS6.7为工作平台,利用检查合格的1:10000比例尺DOM数据,按标准1:10000比例尺图幅进行分幅,与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套合配准,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要求,对原有土地利用数据库中的地类进行转换,并运用遥感图像解译标志,结合专业知识对影像进行矢量化,勾绘地类界线,初步判定地类、线状地物的走向及零星地物的位置,并对疑问图斑、线状地物、零星地物进行编号,以便进行野外调查、量测线状地物的宽度和零星地物的面积。工作流程如下页图1所示。
3.3 外业调查
3.3.1 土地利用状况调查
采用制作的影像工作底图为基础进行外业实地调查,对内业预先判读的地类界逐一进行核实、校正,并量测线状地物的宽度及零星地物的面积,对影像上没有的新增地物进行补测,附近容易找到明显地物点的,可采用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距法等进行补测;对新修建的道路和桥梁等大型建筑物,可直接用RTK补测,最后将核实、补测的内容及属性标绘在调查底图上或记录在《农村土地调查记录手簿》中,以此作为内业数据库建设的依据。工作流程如图2所示。
3.3.2 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将权属界线调绘在调查底图上,处理和调处土地权属争议,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或《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以第一次土地调查中的《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土地权属界线争议原由书》及原有权属界线为基础,采用有关权利人现场指界确认,签订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的方法,已经签署土地权属界线协议书的,经核实无误,可不再重新指界和签订协议书,在工作底图上调绘,转绘权属界线及界址点。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3.4 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的技术流程及方法
根据外业调查成果对内业预判数据进行修改,通过自动剪断线][清除微短线][清除线重叠坐标][自动线结点平差][线转弧段][装入转换后的弧段文件]等一系列步骤进行拓扑错误检查,构建图形拓扑结构,形成全覆盖和不重不漏的土地利用图斑层,建立空间图形数据库,同时录入外业调查的各种信息,如零星地物的地类、面积,线状地物的宽度等,建立属性数据库,并建立图形与属性的关联,进行面积统计,最后建立图幅索引、数据字典,同已经处理好行政界线、权属界线、地类界、线状地物等各层数据文件加入到库文件中,完成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设。
4 内外业综合调查中所遇问题及解决方法
4.1 内业判读时线状地物遗漏。线状地物是指宽度大于1米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和管道用地等。它构成整幅图的基本框架,根据DOM的纹理差异及生活常识合理画出线状地物,尤其是耕地中的田坎、水渠等要重点核查,因为计算图斑地类面积时要用系数扣除田坎面积,否则将扩大耕地的面积,造成调查数据不准确。
4.2 地类界线走线不准确。走线要尽量圆滑、准确,用F12捕捉线头线尾,使图斑封闭,可以减少以后的拓扑错误修改的工作量,与耕地有关的地类界限要画到耕地是边界,不要随意扩大或缩小耕地面积。
4.3 零星地物漏判或判断不准确。严格把握零星地物的概念,零星地物是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非耕地或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的耕地,此次调查只对实地大于100平方米的零星地物进行调查。
4.4 数据所放文件相混淆。可随时打开单文件,看是否只有所需要的数据,例如,零星地物放到地类码文件中,注意正确使用图例板,保证同一地类参数的一致性。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全区新的经济中心
经济发展方式内涵丰富,涵盖要素结构、产业结构、需求结果、区域结构的变化以及资源、生态环境的情况。
1.加强规划的原则性和指导性
一是要坚持规划法定。规划对区域的发展起到“先导、主导、统筹”的作用,具有原则性、指导性和权威性,不能因为领导思路的变化或单个项目的需要而随意更改。
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动态规划体系。将动态规划体系引入东丽湖的开发建设,一方面是要在保持东丽湖规划体系总基调不变的前提下,以5年或10年为节点,针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变化,采取“全面控制、局部灵活”的规划手法,有规律地、主动地对规划进行调整和完善;另一方面是突出专项规划和阶段性规划的作用,通过编制旅游、产业、能源、交通等专项规划和“五年发展规划”,实现进驻区域的大项目、好项目与规划体系的合理衔接,有效发挥规划对项目建设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2.完善土地开发利用机制
一是形成科学、长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建立由区国土部门牵头,东丽湖、土地整理中心及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科学、长效的土地资源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土地资源普查工作,摸清家底,编制普查报告,全面、动态地掌握区域内土地的性质、归属、收储及出让进度等信息,为东丽湖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适度把控土地收储、出让的节奏。通过对未来土地市场趋势的预测,以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对东丽湖地区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盈亏平衡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进一步完善东丽湖地区土地利用规划,按建设需要、分轻重缓急储备发展备用地,分步骤、有节奏的实施土地出让,理顺土地整理与出让的关系,形成持续不断地区域资金回笼链条。
三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土地价格机制。以发挥土地潜在的最大效益为原则,根据市场需求和用途建立动态的、差异化的土地资源价格体系,彻底改变“政府说了算”的定价机制,使土地价格更加趋近于其自身价值,以获得更高的市场认同,确保东丽湖的土地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公平。
四是积极争取土地开发的政策性支持。区土地、规划和建设部门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在土地指标和“70/90”等问题上,要主动为东丽湖的开发建设争取政策支持。根据区域的规划和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已经落地或即将落地的、具有巨大发展前景和拉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要切实将东丽湖放在全区、甚至是全市的大盘子中来平衡,以寻求突破政策限制的方法。
3.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启动基础设施配套“一二五”工程。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东丽湖大规模地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仍有大量的建设工作需要加快进行。未来五年,计划投入资金29.5亿元,重点围绕核心区的建设,进一步深化、完善基础设施配套。
二是加快推进进入东丽湖区域的轨道交通建设。东丽湖作为全市重要的功能板块需要强大的交通体系支撑,特别是大运量轨道交通的支撑。因此要进一步加强与市规划、建设部门的结合,实现东丽湖与中心城区轨道网的衔接,尽快启动建设。
三是加快建设以两湖为核心的复合型交通设施。交通体系是区域的骨架和经络。根据东丽湖的规划和发展趋势,未来区域内,特别是在以两湖为中心的核心区内,将会构成以步行系统、车行系统和水上交通系统为主的复合型交通体系。
四是实行能源结构的多样化战略。东丽湖地区2020年远期规划人口15万,规划总建筑面积1839万平米。目前广泛使用的地热资源供暖方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为此必须实行能源结构多样化战略。
五是理顺东丽湖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进一步明确参与东丽湖基础设施建设各部门的责任,理顺建设和管理的机制。
4.推进产业优化调整
一是建立支撑区域发展的科学的产业体系。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坚持走综合型服务业的道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方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出让、基础设施投入拉动向依靠消费、项目投资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房地产业带动向依靠商业、旅游业、总部经济协同带动转变。
二是采取选商引资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方式。从区域规划定位和发展实际出发,结合产业结构和土地出让计划,按照“构建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壮大支柱产业,建设重大项目”的思路,变“招商”为“选商”。
三是形成稳定的资金来源支持区域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金支持,科学规范的产业体系会形成稳定的收入。为此,东丽湖要尽快建立一级财政,由专职部门负责地区财政管理、国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财务审计监督管理等。
二、推动东丽湖文化繁荣发展,打造全区新的文化中心
文化是区域发展的血脉和灵魂。文化的繁荣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更是区域品质的显著标志。
1.创造科学的、先进的东丽湖文化
对于东丽湖来说,依水而生必然要以“水”为文化的主题与核心。多年发展形成的东湖、丽湖错位发展,以及不同项目的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也使东丽湖的文化具备了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因此,东丽湖的文化发展模型应该是一种以“水”主题为核心、多元文化和谐共存、并持续发展创新的形态。
一是注重东丽湖发展历史的文化传承。传承历史一方面是对精神的传承,特别是在东丽湖开发建设的过程中涌现出的拼搏、创新和自我超越的精神,要永续的流传与发扬下去;另一方面是对物质成果的传承,对于那些在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或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设施等,应予以保留和保护。
二是借鉴先进的、成熟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成果。东丽湖的文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强学习和借鉴是迅速拉近与发达地区差距的最有效的捷径。一方面,在制定文化发展思路时,要积极吸纳国内外同类型区域先进的文化发展理念、管理理念,取其精华融入到东丽湖的文化发展模型之中,指导文化事业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建设文化项目时,要善于借用成熟的文化发展成果。东丽湖作为天津市中西文化合璧的代表,拥有广阔的历史空间和足够多的文化素材可以借鉴和再创造,需要反复甄选、精心策划。
三是创造、培育具有东丽湖特色的文化。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挖掘“水文化”的实质和精髓,要从世界文化融合的角度丰富多元文化的内涵,形成东丽湖的独特文化内涵,并有意识地加以培育和强化,在经济建设、区域管理等活动中。
2.加强东丽湖文化载体建设
载体建设是发展文化事业的重要抓手,是打造东丽湖文化中心的基础工程,同时也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直接表象。
一是要建设东丽湖文化产业园区。东丽湖应主动借助华侨城雄厚的文化实力和丰富的开发经验,着力打造集艺术创作、创意生活、艺术展示、影视动漫、广告会展、创意设计、文化交流、总部办公等为一体的高端文化产业基地,为企业、团体、艺术家学习交流提供平台。
二是建设东丽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东丽湖文化交流研究中心更加侧重东丽湖本土文化的传承、建设和发展,是东丽湖特色文化的“制造中心”。
三是建设社区综合文化场所。要加强社区文化的载体建设,按照人口规模和发展需求,结合居委会的设置,以房地产项目为单位,每个项目建设一座大型的综合文化服务站;在每个项目中以人口为单位,平均每100户居民建设一座文化活动室。
四是组建文化组织和文艺团体。一方面,和市区文化部门结合,将天津市、东丽区的文化协会组织、俱乐部及文艺团体的总部迁至东丽湖,以东丽湖良好的自然、文化资源为基础,激发文化艺术创作的动力和灵感,促进天津市、东丽区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另一方面,积极组建社区文化组织和民间文艺团体,不断提高东丽湖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修养,不断增强区域的文化内涵和底蕴,成为东丽湖特色文化事业发展的驱动力。
五是加强文化景观建设。本着“物化为形,文化为魂”的原则对区域景观环境进行大规模提升。创作一组充分展现东丽湖文化特质的景观雕塑,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布在区域内,形成东丽湖的标志性景观。同时要在区域总体布局、内外环境、设备设施、景观名称等方面精心设计、构建和规范,融入“水”的主题和多元的文化内涵,追求自然景观、人文资源、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形成东丽湖独特的景观特色和文化魅力。
六是举办大型文化旅游活动。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游客的喜好,结合东丽湖自身的特点和能力,联合区域的企业和项目,策划大型的、具有较大震动力的文化旅游活动和节庆活动,并形成经典的传统活动不断持续下去。
七是制作大型旅游文化演出。一台好的旅游文化演出既是对旅游景区的有益补充,更是对旅游景区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延伸。东丽湖致力于打造文化旅游新地标,必须要加快制作极具东丽湖特色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文化演出,与各项目的表演形成风格互补的有机整体。
3.提高东丽湖的文化传播能力
一个地区的文化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基础设施是否完善,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区域和企业,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
三、完善区域公共服务配套,打造优质的生活中心
社会公共服务的成熟与否与居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东丽湖区域的社区规模逐渐扩大,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需求逐渐增加,因此必须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社会建设的投入,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加强社区管理,努力打造生活便捷、安全舒心、环境优雅、文明高尚的生态宜居社区,推动东丽湖和谐社会的建设。
1.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创建便宜社区
下一步要从居民反映强烈的医疗、教育、商业等服务配套设施入手,启动建设“十分钟生活圈”工程,即全力推进便民商业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重点建设群众日常生活必须的设施,使社区居民在步行十分钟内即可到达一座3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生活中心,享受到医疗、购物、娱乐等服务。
2.加强服务管理,创建安心社区
建立完善的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健全信息、养老、安防等生活服务,为社区居民创造舒心、称心、安心的生活。
一是完善社区管理体系。明确东丽湖区域公共事务管理的部门和职责,指导社区的管理与服务。以社区为单位,每个社区成立1个居委会,同时组建党支部,并在楼门设立楼长、建立党小组,选好配强领导班子,抽调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干部到社区居委会和党支部任职,各社区的开发商要为居委会和党支部提供必需的办公场所。
二是健全社区服务机制。要把社区居民的生活服务作为公共事务管理部门的重要工作来抓,区域主管部门建立“服务大厅”,各居委会建立“服务站”,形成以提供劳动保障、医疗救助、扶贫帮困助残、计划生育、社区警务、家政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两级服务网络。
三是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系统。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统筹规划、实用高效的原则,采取短信息、社区服务热线电话、互联网、社区呼叫系统、有线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搭建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便民利民、安全可控”的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
四是构筑社区老年服务体系。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每个社区建立1个老年服务站。
五是健全社区治安防控网络。运用物防、技防等现代科技手段和措施,全面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保安人员数量符合要求,巡视到位,无安防死角。健全社区居民内部矛盾排查调处机制,建立畅通的民情沟通渠道,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建立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管理服务机制。
3.倡导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创建清洁社区
建立高档的生态型居住区是东丽湖区域重要的定位之一,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环境治理和提升,倡导文明环保的生活方式,借助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将东丽湖社区打造成空气清新、街区整洁的清洁社区。
一是建立完善区域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长效机制。成立东丽湖物业公司,负责东丽湖公共区域的环境清整和生态保护工作。以开发商为主体,负责本社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居委会组织成立环境保护志愿者队伍,开展珍爱环境、保护家园主题宣传教育,形成社会各界齐抓共管的和谐局面。
二是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充分发挥东丽湖综合执法大队的作用,明确执法内容、严格管理制度,对区域内的各种问题进行管理和控制,确保东丽湖干净、整洁、亮丽的生活环境。
三是积极倡导低排放环保出行方式。积极建设由“公交干线、区域公交支线、慢行系统”构成的三级交通体系,不同层级交通系统之间形成良好的分工和衔接,形成以绿色交通系统为主导的交通发展模式。
4.繁荣社区文化,创建文明社区
现代社区的发展不仅仅停留在为居民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和服务层面,而是更加注重满足社区居民的文化需求。东丽湖的社区居民文化素质和品位较高,要根据他们的需求举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社区活动,以增进邻里友好氛围、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东丽湖社区文化品牌。
一是加强社区文化生活的载体建设。居委会要联合开发商,在每个社区内建立一个文化中心,社区内每千户居民建立一个文化活动室,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培训、文化交流、图书借阅等文化生活的场所。建设和利用文化好社区宣传栏、社区网站、社区有线电视等资源,积极发展社区文化和楼门文化,借鉴企业形象设计理念,建立东丽湖社区CIS(社区形象识别系统),形成“楼门有标识、社区成品牌”的东丽湖特色社区文化。
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倡导文明、高雅的生活方式,居委会负责成立风筝协会、书法协会、摄影协会等居民自治的社区俱乐部,定期开展培训、比赛和展示活动。每年举办社区文化艺术节,丰富居民的业余生活。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东丽湖大型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成社区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和谐互动。
四、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建立职责明确、便捷高效的区域管理体系
区域的竞争和发展最终将定格在富有创新精神的管理上,而机制体制的改善和优化是提升管理水平和层次的关键。目前当务之急是依据东丽湖的特点和发展形势,借鉴国内外成熟园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创新区域的运行模式,尝试建立在党工委的领导下行政管理、社会建设和资产运营相对独立的专业化运行管理模式。东丽湖党工委把握区域发展方向,东丽湖管委会行使行政管理职能,东丽湖社区办负责区域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管理,东丽湖国有公司在管委会的领导下承担区域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运营和管理。
1.转变职能,构建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
一是进一步理顺管委会与旅游局的关系。建议从着眼全区旅游业发展和深化东丽湖区域管理的角度,改变两个单位合署办公的运行模式,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独立运行。两个事业单位调整为区财政全额拨款,重新核定机构设置和工作职责。
二是强化管委会的行政管理职能。经过三十余年的探索和奋斗,东丽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和经济规模,另一方面,东丽湖即将成为增强东丽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力量,区域基本具备赋予更大的责、权统一的基本条件。因此,要进一步转变管委会的角色和职能,明确区政府派出机构的身份,建立相对独立的运行体系。
2.创新体制,构建职能明确、服务完善的社会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职能明确的社会管理机构。随着东丽湖的不断发展,建议区政府报请市政府批准,确定东丽湖为独立的行政管理区域,设立东丽湖社区办事处。东丽湖管委会不再承担区域管理职能,只承担区域的行政管理职能。
二是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根据区域居民对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管理和服务体系。
3.政资分离,形成管委会监督下的国有公司承担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新格局
一是推行政资分离的运营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要求要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强化国有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实行政资分离的区域资产运营管理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