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管理

第1篇

近年来,国家烟草局持续深入推进YC/T384-201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达标工作,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水平持续提升。但是,在推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中,常常对于潜在安全因素的发现与管控、危险源的排除以及安全档案、隐患数据的应用与分析还有差距与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自动保存与检索、分析与判断运行机制,不能用信息化的手段来有效支撑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上水平。鉴于此,要在持续强化工业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基础上,如何实现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应用与实践,将是企业面临的新的挑战与机遇,通过信息系统的大数据积累与判断分析功能,能够大力提升企业的预防型安全管理效力。

1 卷烟企业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安全管理作为支撑企业管理的关键核心,始终得到企业各级领导及员工的高度重视;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提升,办公OA系统、ERP、MES以及EAM装备信息化等系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支撑企业各项管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更是企业有效提升管理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部分卷烟企业还未能够将信息化与安全管理有效融合,对于有效利用信息化提供的高效、及时性方面还不能够达成共识,这一情况除存在一定的意识淡薄、资金缺少、技术匮乏之外,还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剖析:

1.1 安全管理人员队伍素质偏低

根据大多数卷烟企业的安全管理队伍整体素质水平,相对处于企业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较弱的层级,对于信息化的应用能力与水平存在一定的障碍,而作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具有系统性、先进性、前瞻性的技术特点,在系统的建设、运行与维护方面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与技术,造成系统建设的技术壁垒。

1.2 安全信息系统投入风险较大

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种系统工程,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实施与有效实现,在企业涉及安全建设方面的投入需要多方面的审核与把关,相对投入资金较大、周期较长、风险共存,在与企业相关系统集成中存在不确定性、融合度低等风险,影响到系统的建成效果,以及企业领导层的决策。

1.3 安全信息系统建成模式单一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模式还比较单一,可借鉴与实践的经验相对较少,在建设中以信息化建设为主导推进,以信息化工作梳理流程、建成模块、系统实现,在投入运行中以安全管理为主导理论,如果不能够有效实现工作流、业务流、信息流的前期整合,不能够有效分清“主导”要素,必然会造成信息系统运行的冲突与障碍。

2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内涵

借助于现代高效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用系统性、流程化、模块化的建设理论为基础,强化安全管理的PDCA过程管理方法,推进安全管理工作的流程化、信息化、系统化,持续提升企业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等级水平。信息化的安全管理从安全基础管理、过程控制及效果监督等形成有效的执行系统,有效改善了安全管理从“结果导向型”向“过程控制型”转变;系统化的安全管理从影响安全的各项因素入手,深入统计与分析、决策与判断,逐步形成科学性、有效化的决策体系,用系统化的全过程预防控制方法,将传统的“被动事故处理”向“超前隐患预防”转变;体系化的安全管理借助于安全工作组织架构、资源实现、过程方法、监督考核、持续改进等,夯实安全基础,筑牢安全防线,实现安全管理从“简单粗放”向“精益标准”转变,有效促进企业一体化管理水平持续提升。

3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构建内容

卷烟生产企业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成理论基础来源于YC/T384-2011《烟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严格依据行业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理论,依托烟草工业企业独有的目标体系、治理结构、管理流程、现场监控、应急处理等安全管理特点,运用先进的虚拟化、网络化、电子化及信息化手段,将安全管理全过程中的工作指令、指挥调度、预警处理、信息反馈等实现数字信息化、网络化,集中存储与应用,并且运用自身的关键命令参数设置,及时有效地做出综合评价及分析判断,快速处理各种信息源的数据与差异,实现企业安全管理信息化、动态化和高效化,为企业安全管理提供先进性、系统性、快捷性的技术支撑。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安全管理体系、信息系统硬件、信息系统软件三个基本框架,涉及信息收集、数据分析、评价判断、信息反馈、决策执行、应急处置等六个系统模块。

3.1 安全管理体系

以烟草行业安全标准化理论为基础,以“人、机、料、法、环、测”关键要素为核心,运用系统论工作方法,对安全管理工作进行流程化、标准化、体系化、系统化管理。安全管理体系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形成的基础框架,对于信息系统的组成范围、人员分工、工作流程、应急处理、预案演练、信息反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与要求,确保安全信息系统的有效建成与组织落实。核心要素包括安全方针,危险源的辨识、评价与控制,法规和其他要求,安全目标,安全管理方案,结构和职责,运

行控制,测量和监视,审核,管理评审等10个方面。

3.2 信息系统硬件

安全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行依托于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平台,运行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水平。信息系统的核心组件包括数据服务器、核心网络、应用终端三个系统平台,配套组件包括安全与备份设备、应用服务设施、集中监控与管理设施等,共同形成信息系统有效运行的硬件平台。

3.3 信息系统软件

安全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是业务流、工作流,关键点在于安全信息的有效集成和全面共享,即实现将关键的准确的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及时地传输到相应的影响决策人的手中,从而为企业的安全运作决策提供强力支撑。依据烟草行业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系统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卷烟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特点,运用PDCA过程控制方法中,将安全信息管理系统大致分为六个核心功能模块。

3.3.1 信息收集模块。信息收集的来源在于人、机、设备方面的基本信息、潜在危险源、异常报告及事故处理等,包括数据的分类标签、获取系统和存贮系统、传输系统。对于相关数据的获取范围、数据大小及响应时间应做出规定要求,每种数据获取系统中都应有检验数据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的数据质量系统。

3.3.2 数据分析模块。根据数据范围与应用,结合不同数据在各个体系功能中的作用模式,建立符合不同要素标准的数据统计与分析算法,利用电子自动运算与合成,对所有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要持续关注数据的整体性、关联性分析,建立有效数字分析模型。

3.3.3 评价判断模块。应建立对应于企业实践的安全指标体系模型,运用信息化的逻辑算法比对数据分析结果的符合性、异常性及突变程度,以做出相应的反馈与动作。

3.3.4 信息反馈模块。在应用层与决策层搭建有效信息通道,保障所有数据流、信息流始终畅通。建立信息优化系统,对反馈信息进行有效甄别与筛选,合理辨识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

3.3.5 决策执行模块。决策模块响应底层数据收集、分析与评价机制,实现信息双向互传,具备自我完善的运行机制与策略,用正确的数据传达正确的指令,通过方案决策系统决定控制策略,形成共同协商、高度集中的执行决策,从而形成闭环的信息体系。

3.3.6 应急处置模块。积极响应应急管理要求,对异常、突发数据与对象采取应急与处理措施,以消除潜在隐患及降低损失最小化为原则,避免事故发生或再发生。

第2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措施

加强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的管理是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从目前的现状来看,形势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必须站在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角度,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以创新的思维提出一些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施工。

一、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这位我国的建筑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得建筑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从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建筑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依照国家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进行的,依照国家的有关规定组织企业安全施工,并进行相关技术管理。我国在施工安全管理方面也颁发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条例、标准及规范,应该说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从管理水平来看,也在逐步好转,越来越趋于科学化、规范化,建筑企业安全生产的总体形势很好。但是,目前建筑市场上各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市场压价导致了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频繁发生,建筑施工企业毕竟是营利性企业,不是公益性组织,在价格非常低的情况下,就难免地减少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现状来看,在安全生产方面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筑施工企业主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不够,在具体工作中还存在着很多漏洞和盲点,使一些心存侥幸的人员有机可乘。最常见的是一些施工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成本,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规格进行材料购置,以次充好,或者在施工的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施工,因此而导致了工程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这样的工程案例很多,比如2008年山东省济南市一家建筑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施工的过程中使用质量不合格的水泥,这些水泥的包装袋上所标的各种参数与中标时甲方要求的参数是一致的,但是,实际上,根本不能达到工程实际的要求,更不能满足设计方所提供的各种数据要求,以至于在整体工程将要完工的时候,发生了重大坍塌事故,造成3人死亡、14人受伤的严重后果,同时,也给施工企业带来了重大损失;二是建筑市场环境还不够规范,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有些建筑施工企业虽然也制定了一些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制度,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制,但是,在具体施工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够,不能够很好地得到落实,即便是在安全生产方面出现了问题,也不能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不能够发挥责任制的应有效力,在调查中,一些企业也制订了一系列的安全生产方面的规章制度,但是,这些只是为了应付各方面的检查,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并没有严格执行。有些企业主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是临时指派的,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这些人很难得到控制。

三、安全生产监管对策

(一)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监管网络,完善安全生产监管机制及相关责任制。

在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政府安监管理队伍建设应该与之相适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很多地方的城建部门在对建筑项目施工的过程中,没有履行应有的职责,存在着很多问题,有的地方的城管部门的监管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政府部门对建筑施工的安全监督工作必须得到应有的加强,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建筑安全监督管理网络,加强对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监督管理机制,改变原来的监管模式,加强对施工过程实体安全生产行为、安全管理保证体系的监管力度,把安全管理放在施工工作的首要位置。

(二)、完善监管制度,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

完善的制度是确保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建筑企业只有制订了完善的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落实,才能确保施工企业的各项生产工作安全、顺利进行。因此,建筑企业应该下大功夫促使安全生产管理逐步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并结合具体实践,制定完善的制度,在企业内部构建安全生产工作长效机制,以制度保障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制定制度的时候应根据建设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导则》,进一步建立健全建筑工程安全生产形势分析、预警提示、重大危险源公示等方面的制度,建立重大安全事故以及安全隐患约谈制度。

(三)、其他措施。

严格落实建筑工程安全防护和文明施工措施,明确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各方面的职责,切实改善确保建筑安全生产顺利进行的基础条件,保证各项费用能够落实到位。综合治理建筑施工安全生产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抓住工作重点,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开展创建建筑施工现场标准化工地活动,切实加强安监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利用当前比较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进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目前的先进技术,建立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对施工过程的动态管理,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实现对施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及时的预防和有效地控制。

结束语

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其管理水平和效果不仅影响到企业的声誉,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危及到国家和个人财产安全,甚至是人们的生命,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明启,建筑企业安全生产若干问题的探讨,河南建材,2010年02期;

2、葛朝刚,浅谈建筑企业安全生产体制建设,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第3篇

1.2 机电设备防护不及时

温度高、粉尘大、强腐蚀已经成为煤炭行业的工作环境恶劣的重要特点之一。机电设备一旦没有做好防尘、防水、防绣等等相关措施,就会直接导致机电设备收到一点伤害。据笔者了解,大部分企业领导职工都无法意识到机电防护基本常识。

1.3 机电设备安装不专业

当前大部分煤炭企业安装施工时,技术水平低,挂靠现象非常普遍。部分管理部门监管不利,直接导致机电设备安装造价远远超过预算,且又配套安装问题明显跟不上,一方面机电设备安装合作存在不专业现象,部分细节条款不精确,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机电设备信息化管理落后,管理漏洞百出,奇闻不断。

1.4 机电设备相关流程不彻底

在大部分煤炭企业,机电设备采购、保存、出入库以及生产环节无法做到有效衔接,导致部分机电设备盲目采购、出入库管理混乱等等现象频发。设备盲目采购,超过生产所需,一方面耗费企业大量流动资金,导致挤压;设备采购不足,则会对于正常生产产生影响,企业会面临停产危险。

2 煤炭日常管理机电设备日常管理维护相关措施

2.1 日常管理制度化

在笔者看来,煤炭企业首先应该按照设备管理文件具体要求,结合企业自身生产实践活动,加强井下电气设备防爆标准、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以及各类工作岗位制度化规定。在此基础之上,煤炭企业应该安排专人负责,对于机电设备日常管理进行监管、督促,确保日常管理制度能够落实。其次,机电设备应该形成科学、完善的更新计划。煤炭企业机电设备超额运行现象非常普遍,既加大机电设备负荷量,也不利于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煤炭企业应该在确保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加强对于部分电气设备的更细管理,对于部分安全功能较差的机电设备应该果断废弃,加大对于机电设备管理资金投入。第三,对于矿井停产检修计划严格落实。相关管理人员必须对于矿井机电设备进行按时检查,并在特点时间进行大修,以此降低机电设备故障率,增强企业安全生产可靠性。

2.2 人员素质专业化

管理制度和设备维护都必须从专业的技术队伍出发。因此,煤炭企业应该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建立超前思想观念,以机电设备“安全生产”为第一天职。管理人员同样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用于创新,不断转变观念,让机电设备在企业运营管理过程中获得最大效益。另外,管理者同样应该经常深入到一线生产基地,认识到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机电设备故障解决在萌芽之中。企业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基本价值理念,强化队伍建设,为机电设备管理人员提供合理薪酬制度和培训制度。

2.3 技术改造常规化

煤炭企业要想不断扩大再生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就必须不断对于机电设备技术进行升级改造。科学的、先进的机电设备是确保企业运转正常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占据优势的重要保障,更是当前产业结构升级,生产工艺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煤炭企业要想提高自身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产品附加值,就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利用新工艺、新产品以及新技术,不断发挥企业机电设备管理人员创新能力,加强学术成果转化投入使用率。

2.4 检修体系完整化

首先,煤炭机电设备设计必须坚持标准化,以“安全生产”为前提;其次,机电设备配件更新购置过程中,严格把控质量关;第三、部分机电设备入库前,必须进行验收工作,只有当整体机电设备性能严格符合生产要求才能够投入使用。在设备检修过程中,必须完善科学、严格的检修报告,规范检修安全措施与作业规范,切实保障所有机电设备的维修质量都符合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基本要求。当然,煤炭企业应该将检修报告档案化,确保机电设备保养工作常规化,一旦出现任何问题,能够从档案角度直接追究相关管理人员的责任。

2.5 信息建设快速化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猛,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个行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前进方向,煤炭机电设备同样也不例外。煤炭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对于机电设备系统信息化管理,一方面确保机电设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确保设备信息化建设高效、快速。

3 结语

第4篇

一、开发和使用计算机技术对于我国煤炭行业的重要意义

1、煤炭行业生产经营特点需要积极开展计算机技术建设

煤炭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它具有不可再生性,煤炭在其生产经营上与其它行业相比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它集传统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于一体。因此,煤炭行业面临的形式比较严峻,不得不实施计算机技术建设。煤炭产品的销售与其他产品相比也有很大区别,具体表现为容易污染,不容易长期储存,然而又不在危险物资范畴内,煤炭资源分布情况对产地产生限制作用,它属于大宗散装货物,其运输比较麻烦,需要专船或专列,交通运输严重的影响煤炭的发展。因当前计算机技术在我国还处于起成长阶段,其在煤炭行业里发展水平还非常落后,煤矿很久以来的粗放经营,加之煤炭行业受市场竞争的冲击和传统计划经济的束缚,以及煤炭生产加工过程受多种客观因素如:煤尘、顶板、水、火、瓦斯等的限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式非常严峻[2]。因安全生产在我国的基础非常薄弱,其形势相当严峻,事故发生率、伤亡总量一直难以降低。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成败和煤炭行业的健康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在同行中煤炭行业的产品没有太大的区别,所以,企业首要的竞争战略不可能是产品领先战略,而是成本领先战略。材料直接消耗问题在原煤产品本身并不存在,然而生产原煤的大量辅助生产材料在其生产时不断消耗,消耗的辅助生产材料成本费用数额较大,大约占四分之一的原煤产品成本;煤田地质条件及其特殊,具有较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可控制因素时常出现在煤炭生产过程中,另外随机性的材料消耗和不准确的生产计划,都使得成本的不可控性极大提高。由此急切渴望出现有效控制成本的措施。煤炭产业生产过程比较复杂,独特复杂性是井下作业环境的特点,加上管理难度大、涉及面广等这些特点,要求生产技术具有特殊专业要求,煤矿生产工程具有较高的协作性,配套的工程生产存在较多的环节。我国煤炭开采技术装备相比于国际先进国家,在总体水平上讲还非常落后,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生产技术装备的现状是多层次结构并存,主要有手工作业、部分机械化作业,还有机械化作业[3]。

2、开发和使用计算机技术使煤炭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

(1)利于煤炭企业决策者决策企业的决策者只有全面分析和综合各方面信息,才能实施决策,通过计算机技术,使信息传递速度明显加快,信息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决策者对外部的市场信息、煤炭开采现场的信息可以随时获得,并通过计算机分析、归纳、决策众多信息。运用计算机技术为进行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措施,为煤炭企业获取信息、利用信息提供了方便条件,从而使决策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得以有效降低。

(2)煤炭行业的安全生产顺利进行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信息收集、信息传递、处理分析速度,避免了由于人为原因导致的错误,时效性得以增强,利于从本质上对各类事故产生的规律、原因加以认识,使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有预见性地监控、组织、协调各生产环节和各部门的运作状况,并作好井下危险的预案、预警、预报等,保证安全平稳运行生产。

(3)提高煤炭行业的管理效能通过网络促进了各个方面的沟通,也为越级交流和横向交流提供了一个平台,减少了辅助人员,有机的结合各职能部门,管理组织机构转变为扁平型,管理效能得到切实提高。物质技术基础是企业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必须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设备,通过计算机技术,促使现代化设备的技术含量不断提高,使其效能最大限度的发挥[4]。

(4)煤炭行业的成本有效减少Internet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得各类市场信息不再受地域和时空的限制,超越国界、企业和个人,进一步拓宽了经济活动范围,极大提高了市场透明度,煤炭行业面对的的产品信息及市场更为广阔,压缩了市场与企业的时空,贸易往来更加自由,交易成本大大减少;企业应用自建网站,电子化销售和采购,企业的经济效率得以极大提高,生产成本持续下降;信息化建设使物料的周转时间得以缩短,利用优化管理使企业利润大幅度提高。

(5)客户服务水平的提高提供计算机技术使各部门之间(如:生产管理、采购、销售、仓库等)的库存信息和业务信息实现同步共享,很好的对动态供销经营中的各部门进行串联,供货非常及时,售后反映良好,极大提高了服务水平。

(6)加强人力资源和企业的整体素质企业在实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人才优势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形成的。首先,积极开展信息化建设,为知识型人才搭建一个充分施展才能的平台;其次,企业信息化要求需要高素质的、懂得信息技术的人才。这就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向企业员工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个员工的文化素质必须提高,不要因为自身素质跟不上新技术而被淘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员工积极学习,努力进取,使他们面临着重新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压力,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计算机技术充分应用,使企业监督管理成本得以极大减少,也使员工的培训成本有所下降,而且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客观上也得以提高。

二、积极构建煤矿安全信息系统

总体上服务器和工作站是系统功能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所有数据管理与专业计算由服务器端来完成,并以统一的门户方式把所有功能表现给工作站端;工作站端与系统的交互则以界面形式完成,主要包括计算显示结果、录入图形、输入输出报表数据以及把数据从监控主机上传输到服务器上等。分析其主要功能:首先,上传数据文件功能,主要上传得内容包括与系统图相关的巷道数据、各矿各类通风系统图等信息;其次,实时显示安全监测监控参数,结合上传的通风系统图相,对矿井主要巷道的安全参数如:温度、风速等进行显示,对矿井监测系统中的有害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瓦斯等的浓度状况实时动态显示,显示主要风门的开关状态及井下通风机的运行状态和主要通风机的位置,显示井下主要测风站的风量及测风站位置;再次,局级系统管理员对管理用户进行管理的功能,主要就是完成用户密码更改、用户添加及删除等功能,不同级别的用户进行系统登录时凭借的是不同的身份,实施相应级别的操作;最后,共享网络化信息,根据公司生产发展情况系统能够进行修改完善,其数据库格式及图形可以与office、CAD制图软件等办公软件、通用绘图软件相互转换、调用[6]。基于Web的煤矿安全监测系统,采用的是全矿区分布式,通过实时数据模型的建立,对全矿区“一通三防”进行专项治理,利用智能手机实施在线监测,通过预警信息实施网上报警,从而实现全程、全时段的安全监管。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网络的大面积普及,使煤矿安全信息化水平得以全面加强,大力提高了煤矿安全监管力度。通过应用网络视频设备,对当前的安全监测系统加以有效集成,构建一套视频监控系统,形成联动,把“分散监控,集中管理”落到实处。

三、煤矿安全生产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正确认识,缺少足够的资金投入到计算机技术应用上,缺乏针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实施的、完善的评估和考核体系,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

2、煤矿井下安全生产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撑保障。安全生产管理技术措施和信息化基础装备、设施都非常落后,涵盖范围和信息规模都不大。适用于煤矿井下的产业化水平和信息系统、电子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的研发还相当落后。尤其是部分小型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和煤尘监控方面依然缺乏。

3、轻管理、重投入,轻软件、重硬件,轻整体、重局部等问题普遍存在于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有的煤矿投入上百万,搭建网络系统,配置了很多个人计算机,然而没有什么应用系统在网络上运行,很多电脑变成职工上网聊天、娱乐的工具,使工作受到。一些应用系统在有的煤矿也搭建了,然而由于某些原因,开发验收后的有些软件很长时间没人使用;还有的也用了,应有的效果却没有收到。很多煤矿对矿井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进行规划,项目建设具有较大的的随意性,所以常常导致项目应用效果不佳或重复投资。

4、目前与煤矿行业需求和特点相适合的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软硬件还很缺乏,相对来讲研发的煤矿行业服务保障系统和安全生产软硬件比较滞后,研发力量薄弱,无法满足技术升级和的需要和煤矿安全生产的需求。

5、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化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的建设与发展规划,信息化安全生产管理业务流程非常不规范,高水平的信息化管理和安全生产的复合型人才极其缺乏。

第5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按照“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强化措施、全面推进”的思路,将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全面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加快安全生产规范化、法制化进程,促使企业加快建立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企业达标,国有企业安全生产本质水平明显提高,安全管理能力和事故防范能力明显增强,为我区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安全环境。

二、工作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合理确定阶段目标,分阶段分步骤实施。

(二)明确责任,积极引导。加强相关部门联系,以部门联动督促达标;完善考核制度,落实工作责任,以行政手段推进达标;建立有效激励机制,激发企业自觉性,以经济手段引导达标。

(三)企业为主,政府推动。立足企业创建为主,注重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加强政府推动和政策引导,调动各企业的积极性,共同推进安全达标工作。

三、工作目标

按照国务院安委会《指导意见》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行业特点,以国家颁布的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和省安委办制定的《企业安全生产级别评定标准》(年4月修编)作为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达标的依据,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标准体系,建立安全生产标准化信息化管理体系,及时掌握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动态信息,提高考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通过开展国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主体责任进一步落实,员工素质稳步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明显提升,突出问题有效解决,企业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良好,企业安全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并在2013年6月底前实现达标。

四、组织领导

成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

具体对我区国有企业标准化建设工作的进展进行实时管理,及时掌握工作动态,提高考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实施步骤

按照国家、省、市政府有关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国有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的实施分为宣传发动和组织培训、自查整改和上网申报、复合定级和公告确认三个阶段进行。

(一)宣传发动,组织培训(年12月)

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宣传教育发动要贯穿于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的全过程。各有关单位、国有企业要认真学习国家有关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结合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活动,深入宣传安全标准化建设的目的、意义,并结合各自企业特点与行业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解本行业领域的《企业安全标准化评定标准》,使有关人员熟练掌握评定标准及评定程序,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奠定基础。区财政局负责对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及经办人员的培训。国有企业负责本公司全体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二)自查整改,上网申报(年12月至2012年6月)

国有企业按照安全生产标准进行自查整改,并登入“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网站,“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定系统”进行自主评定等级。

(1)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活动”中安全级别评定为A、B级的国有企业,2012年6月底前,标准化预评二级、三级以上达标率应达到100%;

(2)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活动”中安全级别评定为C级的国有企业,2012年12月底前,标准化预评三级以上达标率应达到100%;

(3)其他国有企业,通过整改提升,2013年6月底前,标准化预评三级以上达标率应达到100%。

(三)复核定级,公告确认(年12月至2013年6月)

国有企业进行自主评定等级并将自评申报材料报送区财政局,区财政局及时组织有关人员(专家)进行复核并确定等级,对确定级别的国有企业名单及时公布,并将名单抄送区安委办。

六、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区财政局、国有企业要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要按照“一岗双责”规定,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周密部署、统筹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国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对国有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和督促检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制定完善方案。国有企业要根据本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及要求,要把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工作紧密结合,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措施和步骤,建立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广泛发动,精心组织,积极推进,务求实效。

(三)加强协调配合。要加强部门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要结合安全生产工作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切实抓好部署、落实,有计划、有重点、分阶段组织实施,并加强跟踪、检查;要定期召开工作会议,通报工作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研究解决办法,不断推动工作深入开展。

(四)严把评定质量。在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工作中,要严格评定标准,确保评定质量。对已达到安全生产标准化的企业要重点抓巩固、抓提升对尚未达标的企业要抓督促、抓整改。

(五)做到“六个结合”。在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中,要做到“六个结合”,即:与深入开展执法行动相结合、与安全专项整治相结合、与推进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相结合、与促进提高安全生产保障能力相结合、与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相结合、与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相结合,定期检查、考核,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和保障措施建立实施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确保国有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

第6篇

关键词:智能;工业园区;安全保障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2-0269-03

引言

随着中国对石油和化学品需求的不断增长,进一步推动了各地石化工业园区的兴起、建设和发展。从1995 年开始,中国各省、市兴起一股兴建石化工业园区的热潮。通过十年的发展,目前中国在建的省级以上园区已超过60 个,园区现已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和中国经济增长的热点,其发展形势令人欣喜。如克拉玛依石化工业园区成立于2005年,为尽早把克拉玛依建成北疆石化产业基地,推动以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技术、劳务出口贸易的发展,促进克拉玛依城市成为辐射中亚国家油气工业的世界石油中心城市。石化园区就得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对外开放载体和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极,需大量吸引外资、内资特别是疆外资本,加速形成石化化工产业集聚和化工企业的集团态势,再造克拉玛依石化化工发展的新势,使克拉玛依石化园区成为全国化工经济发展最旺盛的地区之一。但在产业链延伸与产业集群倍增发展的同时,这些相对集中的化工企业,也给园区的整体安全带来了新问题,不仅企业自身内部存在较多的危险、有害因素,而且企业相互之间、企业与周围环境之间也存在相互的影响。那么,如何确保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安全生产是石化园区管委会的主要职责之一。“智能园区”将采用计算机、通讯、物联网等技术,从企业生产涉及的方方面面加强服务和管理,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故本文探讨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来加强石化工业园区安全保障管理。

一、工业园区安全保障的重要性

中国石化、化工产业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各地化工园区的建设,但是在规模扩张和高速发展的背后,则是生产安全问题的凸现。现阶段中国石化园区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园区数量多、入驻企业规模小

2004年4月,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对全国各地的工业园区进行“调控”,在2003年3 763个工业园区被减掉的基础上,2004 年又有4 813个项目取消或者整改,整顿之后还有2 000个,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共有1 500多家,其中可发展为化工园区的有300多家,已发展的化工园区60多家。

(二)配套安全设施薄弱

尽管中国对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实施防、控、减的安全设施,但远远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新建企业检、维修能力弱,区域行业熟练工缺乏,劳务工普遍缺乏良好的安全作业行为培训和训练,缺乏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监控平台,消防能力缺乏专业性,危险化学品密集物流缺乏专用通道,事故应急清净下水缺乏系统整合,化学固废缺乏统一收集处理。

(三)事故发生率较高

化工企业生产与储存的原料绝大多数具有很大的危险性,生产过程是事故发生的关键点。对四川省近十年的事故统计分析表明,对于危化品领域事故主要发生在生产环节过程中,生产领域发生事故高达75%左右。2008年中国全年危险化学品的生产环节共发生伤亡事故86起,死亡149人,同比分别上升了7.5% 和12.9%,事故呈上升态势。

这些问题的发生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各工业园区生产企业安全监测不完备、管理手段落后也是造成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传统的人工监控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现在工业园区的需要,工业园区的安全生产问题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大部分中小企业的安全管理,长期徘徊于传统的事后管理阶段,平时主要任务是搞检查,发生事故时搞追查,安全工作随着事故的变化而变化,始终是跟在事故后面。那么,如何解决当前企业安全生产人工管理所带来的滞后性等缺点已成为园区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除了应加强安全生产立法、加大安全生产执法力度,促进企业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水平、全方位提高从业人员安全生产素质外,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应用将会从本质上提高安全生产水平,促进经济、社会稳健的发展。由此,智能安全保障平台的建设需求应运而生。

智能安全保障平台利用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通信技术、数据处理技术、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视频检测识别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保障园区内人员、企业、基础设施及环境等安全,实现园区安全生产管理信息的全面感知、各子系统间协同运作、资源共享,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统一调度、统一指挥。另外,智能安全涉及到园区多个领域,如园区水电多气管理、园区安防管理、企业安防监控、智能交通、环境保障、应急指挥保障等。智能安全保障平台是生产、安全及管理方面的一个实时监控平台,对于园区企业生产运行状况、安全水平、灾害预测预报具有重要作用。为了加强工业园区管委会对各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利用物联网技术掌握各企业的安全生产情况,使园区从上到下各个部门、领导以及企业都可以随时掌握园区内的安全状况和环境状况,并可以进行综合性动态分析,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实现资源共享。

二、园区智能安全保障平台建设重点

石化工业园区安全保障平台总体规划是在标准体系、保障体系、安全体系、运维体系和基础通信的基础上建立数据资源层、应用支撑层、业务应用层,并通过信息表现层进行建设成果展示的5层框架结构(如图1 所示)。

其中,安全保障平台作为智能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重点是保障安全生产的水电多气监控、园区安防管理、企业安防监控;保障环境安全的绿地智能喷灌、企业环境监测、园区环境监测以及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系统。

(一)安全生产保障

1.水电多气监控系统

水、电、天然气、液化气、蒸汽等都是企业生产所需资源,为确保企业安全生产,更好地实现供水、供电以及在用电高峰确保重点企业安全生产需要,管委会需要实时掌握企业水电使用量,并进行必要的调配。水电多气监控系统帮助园区管委会及时准确掌握企业用水、用电、使用天然气、蒸汽以及其他气体等用量情况,方便调配控制。为水、电、天然气等管网安装压力、流量、阀门等设备,组建物联网;采集水电气管网各节点信息,建立二维半或三维GIS模型,搭建可视化的综合展现水电气输送与使用情况的监控平台;基于物联网中间件平台等进行二次开发,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现各监控对象的流量、压力等瞬时量以及日月年累计用量,使用户不但可以掌握各段管网的输送量及总量,而且可以通过在线控制各企业的用量,实现园区能源配置的优化;为各点的监控节点安装视频监控设备,为园区安全、企业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保障。

2.园区安防管理系统

以构建园区公共安全保障监控体系为目的,采集公共安全信息网、公安通信网和公安信息系统的相关信息,支撑园区公共安全建设需要;建立和完善110、119和122报警指挥系统,实现防抢、防盗、报警、出警和监控等防范系统建设;建立公共信息网络安全保障、预防、控制系统;为采集全园区人口、户籍、刑侦、治安、出入境、交通管理、消防管理、指挥中心等信息预留必要接口,为日后园区提升政府职能、建立安全管理数据库做准备。

3.企业安防监控系统

由于石化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隐患,企业往往在各级部门要求下安装一些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为了确保园区的安全高效运行,防止企业擅自降低安全生产水平,应针对市相关部门对企业安全生产监控建设的要求,一方面督促相关企业建设好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另一方面将安全重点企业的监控系统集成到园区的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系统中,以便实时监督和了解园区安全生产状况。另外,企业安全生产离不开水电各气的安全有效配送,企业安全生产监控平系统应与水电多气监控平台进行对接,增加水电气网的智能化管理与控制功能,确保企业安全生产。

4.智能交通监控系统

管委会作为石化园区的行政管理实体,目前肩负着全区安全防盗、企业厂区内外安全等方面的责任,管委会也需掌握全区交通状况,确保整个石化园区的正常运转。园区智能交通系统以提高园区交通管理、指挥和调度水平为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和出行信息系统、公共客运调度与乘客信息服务系统,推进公交客运信息的共享,园区物流交通的管理、监控、调度、服务,以及与应急指挥等业务的整合与协同,促进交通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该系统的主要建设内容还包含以下几点。

(1)升级已经建立的安全防盗监控基础设施,重点为主要道路和厂区外侧安装视频监控设备,同时也为正在或规划上线的区域预留视频监控安装空间,为日后补装方便;(2)鼓励企业自行安装厂区内的视频监控,并与园区统一的监控平台对接;(3)在已经安装的道路视频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考虑向智能交通管理扩展;(4)在重点防火、防盗点安装高清晰视频监控设施;(5)在园区景观三维GIS上建模各监控点,并作为监控平台的可视化管理的主界面;(6)整个平台分为园区安放管理、企业安全生产监控和园区智能交通等三个子系统,应分别实施,但要互相协调配合,作为平台的主要子系统,可实施更深度的监控;(7)为应急指挥平台预留足够灵活的接口,可作为其子系统在处理应急时间时提供现场等信息。

(二)安全环境保障

石化园区管委会对园区环境负有监测职责,园区一方面通过增加绿化带、建立生态湿地等改善环境质量,另一方面,需加强环境的检测,确保企业生产尽量不造成环境污染。

1.绿地智能喷灌系统

绿地智能喷灌系统帮助园区管委会实现管辖绿地的智能喷灌,节约人力、用水量等。建立绿地智能喷灌物联网,为各喷灌点安装相关硬件设备;开发智能喷灌管理子系统,设定日常自动喷灌参数以及其他管理信息;以园区景观三维GIS中的绿地为管理对象,结合绿化水网三维GIS,实现可视化管理。

2.企业环境监测系统

企业环境监测系统针对园区各企业生产区进行环境监测,主要包括两部分:生产过程排放有害气体、液体、固体废物等日月年累计量的统计;对各种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易泄露区域安装监控和测量设施,进行实时监测。

3.园区环境监测系统

该系统对园区主要道路、生活区、办公区以及其他公共场所的大气质量进行监测,在排放废气较多的企业厂区外安装空气监测装置,在企业排放废水出口安装监测装置,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园区环境监测网络,进行实时监测,并建立企业环境管理档案,定期进行监督和指导,实现跟踪管理。

(三)应急指挥保障

石化工业园区一些企业因涉及危险品生产、输送或运输,一旦发生爆炸或泄漏,后果十分严重。园区内企业较多,消防资源有限,有必要建立便于消防、危险品泄漏处理等突发事件处理系统。此外,全区范围内若出现各类设施、物资被盗以及出现重大交通事故等突发事件,管委会也需要知情,并协调处理。管委会有必要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应急指挥系统,提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事件发生单位的损失。园区应急指挥系统以园区景观三维GIS为平台主界面,按需要进一步调用其他各平台子功能。将水电多气监控平台、安防交通监控、环境管理平台以及其他应用服务与应急事件有关的功能集成至平台;重点增加应急事件处理所需的各类资源的信息化,规范各类应急事件流程;完善已建、在建的应急系统,并集成进平台,实现各系统的互联,构建一体化的综合减灾和应急处置信息平台;增加信息监测、前期处置、分析与辅助决策、协调联动、减灾或持续危机处置、资源调度等相关功能;按需完善三维GIS库、视频监控,增加视频会商和应急移动通信保障等资源,提高系统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完善园区综合减灾防灾机制,并在平台中体现,全面提高应急反应和处置能力。平台通过协调园区及市公安局、消防局等各种资源,解决各类突发公共事情,尤其当遇到火警、各类气体泄漏、重大盗窃等事件时,可通过协调多部门的各类资源进行综合分析、快速处理。

结束语

利用物联网、视频监控等智能技术手段的结合,可以实现园区安全生产实时监控管理,不仅解决了工业园区整体技术水平低、管理落后的局面,提高了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实时监测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状况,随时调度指挥,避免和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园区智能安全保障平台的建设,对园区内企业的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科学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芳.浅谈石化工业园区安全生产[Z].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开发指南,2007:19-20.

[2] 范磊,吕保.中国园区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9,(8):58-59.

第7篇

关键词:化工;自动化控制;发展趋势

1 概述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化控制技术逐渐成熟并已经投入到各个生产和制造行业。化工生产是一项复杂的、危险的生产行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具有腐蚀性的化学材料,同时还应对反应温度、压力、流量等进行严格控制,以确保反应发生的效率和产品质量。化工生产的这些特点表明原有人工操作反应的方法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生产的需求,利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对反应条件进行准确控制,确保化工生产的安全、稳定、高效的进行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2 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现状分析

2.1 化工自动化控制分析

化工自动化控制是将自动化控制技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一项先进技术,利用该技术可将化工生产中原材料的加工、产品的生产都融入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保障化工生产在标准化温度、压力下安全生产。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实现需要借助先进的自动化控制设备,PLC可编程控制器和DCS分散控制系统就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可实现对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等参数的实时监控,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化工自动化控制不同于化工操作自动化控制,不仅需要操作人员技术服务水平的提升,还需要自动化操作系统的整体优化,以实现对生产的安全、快捷、有效的控制。

2.2 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已经取得巨大进步,并且部分研究成果已经投入使用。以DCS分散控制系统为例,虽然我国大型化工企业使用的自动化技术主要依靠国外进口,但部分中小型企业已经逐步开始使用我国自主研制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并且随着原有大型化工企业的改造和扩建,国内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化工企业之间发展不平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主要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规模有关。一般来说,大型化工企业规模较大,自动化技术发展较为迅速;而中小型企业受资金限制,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另外,不同行业之间,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同样存在着差异,生产农药、氯碱等产品的企业自动化技术水平较低,而生产石油化工、化肥、橡胶等企业的自动化技术水平较高。自动化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给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对于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整个行业的进一步拓展十分有利。

3 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发展趋势

3.1 设备接口标准化,功能进一步完善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信息控制网络和自动化控制网络的结合成为现实。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主要是在生产中数据采集、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监控和经营决策等领域进行应用,以上几项功能通过化工信息控制平台实现。在企业进行信息化流程控制的过程中,自动化控制系统对企业生产中设备硬件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化工企业要实现自动化控制,需要大批不同类型的控制设备,而各类型号技术设备的经营商对设备硬件要求不同,选择硬件设备型号就存在差异,这就可能会出现设备不兼容和接口不统一的问题,对设备后期的升级和功能扩展十分不利。

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硬件方面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型号设备之间的兼容性问题和接口统一问题,以便设备后期的升级换代或新功能扩展。只有解决这一问题,化工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自动化控制生产,并能在企业生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完成对设备的升级。化工企业生产中运行设备要保持统一性,完成不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可使用光缆作为传输介质,确保信息传输的畅通性和准确性。另外,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运行设备要具有较高的灵活性、抗干扰性和适应性,以满足化工生产环境的需求。

3.2 人才专业化

我国对化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相对而言就显得较少,这就对化工机械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造成了不良影响。化工生产操作人员对化工生产过程和自动化原理缺乏足够的了解,对化工专业技术知识和控制技术掌握的不够精通,这就极大影响了化工自动化的研究进展。化工企业要想在整个生产系统中实现自动化控制,就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大投资力度。

3.3 管理理念的转变

企业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深化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企业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一方面企业领导层和管理层应加强对自动化控制工作的重视力度,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基层员工做出表率,引导员工不断更新观念,以先进的理念投入到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的建设中来。各部门、各员工积极参与,统一规划,周密部署,确定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方案,采取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加快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进程。另一方面,企业应不断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利用率。化工企业操作人员专业能力的提升主要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利用率来体现。自动化控制系统与一般电子设备一样,技术更新快,产品升级速度也快。化工企业在安装和使用自动化设备时,应根据设备自身的性能特点对其进行安装和养护,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向培训,提高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利用率和使用寿命。

4 结语

化工自动化控制技术是指企业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利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和设备,对反应过程中原料加工、成品产出等过程进行有机协调,以实现各个环节的自动化控制。化工生产过程中压力、流量、温度等各项参数均可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实现需要借助先进的自动化控制设备,PLC可编程控制器和DCS分散控制系统就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控制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可实现对压力、温度、流量、液位等参数的实时监控,极大的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企业安全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自动化控制系统也将逐渐升级,企业应加强对设备和人才的储备,以发挥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晁元德.化工自动化控制的发展趋势分析[J].化工管理,2014,05:157.

第8篇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树牢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机制,落实属地监管责任、企业主体责任,着力强化安全风险防控、消除安全隐患,着力深查、细查、严查,着力补短板、堵漏洞、扫死角,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安全生产工作,防范安全生产事故。

二、主要任务

(一)学习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一是组织观看“生命重于泰山──学习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电视专题片。二是集中开展学习教育。结合安全生产形势需要安排专题学习,结合实际研究贯彻落实措施,组织相关干部和所监管行业领域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学习,推进学习教育全覆盖。三是加强宣传贯彻。结合“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宣传贯彻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形成集中宣传声势。四是健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健全定期研究安全生产重大问题的会议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本行业领域管理的重要内容,切实消除盲区漏洞。五是根据区行业特点,组织开展典型事故警示教育,督促企业吸取事故教训: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结合《工贸行业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判定标准(2017版)》,针对性开展涉氨制冷、受限空间、登高作业、消防安全等专项治理,构成重大危险源的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对重大隐患实行挂牌督办,确保整改到位。

(二)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一是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能力,强化企业主要负责人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法定责任,通过自身培养和市场化机制健全安全生产技术和管理团队。二是督促企业加大安全投入,重点用于风险防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推进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三是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规范建设,突出企业安全生产的日常化,实现安全生产现场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规范化。四是推动企业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和危害辨识,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等,加强动态分级管理,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实现可防可控。五是建立完善隐患排查治理体系,明确“查什么怎么查”“做什么怎么做”,加强企业自查自改自报,实现动态分析、记录、评价,防止漏管失控。六是加大考核评比奖惩力度。完善日常监督考核机制,大力推进安全生产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黑名单”和联合惩戒制度;在政策支持、资金奖补、税费减免、质量品牌评比、项目申报等工作中,强化各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方面的比重,发挥考核评比促进安全生产作用。

(三)强化安全生产源头管控。一是建立健全区项目联审机制,严格落实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相关标准规范要求,综合考虑主导风向、地势高低落差、企业之间的相互影响,统筹企业类型、物资供应、公用设施保障、应急救援等因素,合理企业分区、布局。禁止在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内布局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员密集场所。对区内危险化学品企业外部安全防护距离不符合要求的企业,制定相应整改方案,严格实施改造、搬迁、退出等措施。原则上禁止生产工艺落后、自动化程度低、本质安全水平低的项目进入区内,禁止只引进生产设备及其工艺包,未配套引进与其相关的安全包与控制技术,拼凑式设置安全设施以及工艺安全防控系统。

(四)建立风险分管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为重点的安全预防控制体系。一是组织开展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安全容量,实施总量控制,提出消除、降低、控制安全风险的对策措施。原则上每3年至少组织开展一次区整体性安全风险评估,并细化行业企业评估办法,突出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防止产生“多米诺”效应。二是建立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参与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机制。认真开展安全风险摸排、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精准排查治理生产装置、生产工艺、设备管线等方面的泄漏爆炸风险隐患,确保各类安全隐患能够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五)企业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一是区企业对危险有害因素进行全面辨识、评估风险等级,绘制“红橙黄蓝”四色安全风险空间分布图,张贴安全风险告知牌,建立风险管控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和应急处置清单(即“一图一牌三清单”);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与管理台账,全面排查设备、工艺、管线等方面泄漏爆炸风险隐患。二是加强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逐步建设完善安全监管和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实现重大危险源、关键岗位、物流运输的在线监控,推进信息化管理和封闭化管理,定期进行安全生产风险分析,实现对区内企业、重点场所、重大危险源、基础设施实时风险监控预警,及时突发自然灾害等预警信息。

(六)强化应急保障能力建设。2020年首组织开展企业应急救援人员、装备、物资、技能等情况摸排,建立企业应急救援信息库,全面掌握企业应急救援相关信息;2022年底前制(修)定区总体应急教授预案及专项预案,建立完善的区应急预案体系;整合和优化区专业的应急救援资源,组织开展地方应急救援力量和企业应急救援力量共同参与的应急演练;加强重点企业应急预案制定、应急演练开展情况的督导检查,指导企业应急救援预案与区总体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建立健全公共应急物资储备保障制度,明确应急管理的分级响应制度和程序,做到应急救援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安全高效。

三、时间安排

从2020年7月到2022年12月,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动员部署(2020年7月)。结合实际布置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明晰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制定考核办法,全面宣传、发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

(二)排查整治(2020年7月至12月)。组织对所监管行业领域安全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排查治理,坚持把保证人身安全放在大排查大整治的首要位置,对查处的隐患要当做事故予以重视。建立健全工作台账,分门别类建立隐患清单、整改清单、销号清单、制度措施等“四个清单”,明确整改责任单位和整改要求,确保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成效。

(三)集中攻坚(2021年)。加大专项整治攻坚力度,推进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落实和完善治理措施,推动建立健全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整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四)巩固提升(2022年)。深入分析所监管行业领域安全生产共性问题和突出隐患,深挖背后的深层次矛盾和原因,及时总结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好的经验做法,形成制度性成果,推广应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各监管企业也要成立由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负责人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专项整治机构,落实专项整治责任,明确工作任务,确保此项工作顺利完成。

(二)全面落实责任。落实属地监管职责,坚决克服形式主义、作风,着眼抓长效抓日常抓经常,坚持“严”字当头,做到严格管理、严肃查处、严厉问责,对安全检查发现的问题,要做到有检查通报、有问题清单、有督促整改、有复查验收、有反馈报告,做到挂牌督办、事了销号,形成工作闭环,推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落到实处、抓出实效。各企业要扛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主要负责人要依法全面履责,健全完善安全管理制度,抓好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员发动、自查自纠、整改落实,及时消除隐患,确保企业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