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1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城市给水工程建设标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给水指标 探讨
1 前言
伴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十二五”规划对城市建设提出新要求等新的背景下,沈阳市开展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给水规划的编制,应密切结合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建设规模,作到通盘考虑分期建设,既满足用水需求,又能适应今后的发展的需要。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给水工程规划中水量规模预测是首要内容,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给水工程建设的超前和滞后都将对城市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合理确定水量规模十分重要。在进行用水量估算和计算时,既要考虑到城市的未来发展空间,又要减少投资,节约水资源。
2 给水工程规划规范指标分析
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是预测水量规模主要依据。计算城市总用水量主要依据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和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综合指标使用年限延伸至2015年,目前所接触项目规划年限均已超出此年限,《规范》中指标并不完全适合规划中选用,需提出更加合理和适应沈阳市自身情况的指标。
《规范》所提指标是依据1991~1994年统计资料,但近年来由于水资源短缺,节水措施的加强,高耗水工业的更新换代和工厂外迁等因素,城市供水量增长缓慢,有些城市还有所下降,使《规范》所提指标偏大,按此规模建设造成给水工程无法发挥全部能力,资源闲置,造成浪费,按此指标进行预测不利于城市发展。因此需要统计、分析沈阳市的需水情况,确定合理的给水量预测指标,据此对沈阳市的用水量进行较为合理、准确的预测,有效指导沈阳市未来给水工程建设,保证沈阳市发展需要。
3 国内部分城市总体规划给水规划指标
4 沈阳市城市总体规划给水规划指标探讨
根据沈阳市多年供水的实际情况,给水指标采用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作为水量预测的基本指标,并根据近年来沈阳市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的实际比例关系,确定工业用水量,进而确定人均综合用水量水指标。
4.1工业用水量与人居综合生活用水量比例分析
城市工业用水量同综合生活用水量之间存在着比较稳定的比例关系。由于工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心城内近年来这一比例呈下降趋势,预计至总规年限内,这一比例还会有所下降,所以确定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水量与综合生活用水量比值为0.35[1]。
表2:沈阳市近年来实际用水量统计表
4.2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选取
根据实际经验,在各阶段给水规划水量预测中,修建性详细规划中水量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预测更为准确。依据对近百个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中人均生活给水量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
人均综合生活用水量包括人均生活用水量(公建用水量)Q1,道路及绿化浇洒用水量Q2及未预见水量Q3。其中,道路及绿化浇洒按人均生活用水量Q1的10%考虑,未预见水量为以上用水10%,由此得出综合生活用水量为(居住+公建+道路+绿化+未预见)。再依据工业与生活用水比例,以及管网漏失率确定人居综合用水量指标。
(1)人均生活给水量及公建给水量
参考文献
[1]沈阳市大伙房水库输水配套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市政工程东北设计研究院 2006.10
作者简介:
1.1质量管理意识薄弱
有些施工单位对于工程质量管理缺乏必要的重视,无法将质量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往往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却忽略了工程质量的有效管理,不仅无法达到预期的效益,反而对工程质量和企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影响。
1.2给水工程规范化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给水工程建设过程中,通常由行政部门或者是相关的授权单位对施工企业进行管理,导致有些没有按照规定执行建设程序和没有及时办理相关手续的企业无法获得及时的监督与管理,为工程管理质量埋下一定的安全隐患。
1.3给水施工质量缺乏完善的标准以及质量责任的切实落实
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给水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给水工程的质量检测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必须给水工程的质量检测标准不断走向完善,不然会导致质量检测标准不合时宜,不能够满足现代的城市给水工程建设的需求,造成项目工程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另外,质量责任得不到切实落实给水工程弊端之一,一旦存在质量问题,无从落实责任,对施工质量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1.4给水工程施工单位缺乏严格的质量管理程序
有的施工单位自身管理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且大部分单位都有将工程分包的现象,这就导致了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管理与质量控制工作得不到有效保障。有些给水施工单位不具备相应的资质,在质保体系的建设方面不够完善,随意变更设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工程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1.5缺乏完善的项目监督管理机制
监理人员在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一部分给水工程施工单位,却通过各种手段躲避或者拒绝监理人员的监督,使得工程质量无法获得有效保障。另外有些监理人员疏于职守,对施工单位缺乏严格的管理,造成了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缺位,严重影响给水工程的长远发展。
2给水工程管理与质量控制的强化策略
2.1做好给水工程施工前的准备
第一,当签订给水工程施工合同以后,要根据施工设计图纸和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施工组织设计,才能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因此必须要熟悉了解施工图纸,对于施工现场的地下建筑物、电缆、光缆、天然气管道等分布情况要充分掌握,才能避免施工时对其产生的损坏。对于施工现场的技术人员要进行必要的技术交底,以此保证工程顺利开工。第二,材料的采购也是施工准备阶段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严把材料质量关对于工程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进行材料的选购时,要确保进场的材料具有符合国家规定和施工标准的合格证、检验报告等资料,尤其是管线材质,如果质量不好,则其抗压、抗渗能力就较差,这对于工程施工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在现场的项目管理人员要适当对材料进行抽检,确保进场的材料质量有充分保证。第三,做好测量放线工作。测量放线是否科学是影响工程施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数据不够准确,会导致管道的最终位置不符合图纸的设计要求,严重时甚至会产生倒坡现象。所以,给水工程施工施工之前必须落实交换桩的复测和保护工作,未经设计人员同意不能够擅自变更管道的走向。
2.2加强管道安装质量的检验
在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工程中,施工单位必须以设计方案为依据选用经过全面检验后的高质量的管道材料。因为在市政给水工程中,管道的使用年限的要求常规下要超过20年,因此必须严格检验于管道材料的抗压性以及抗渗性,避免在其使用过程中产生严重的质量问题,如变形或是渗漏等。市政给水工程管理中,给水管道是否遵循规范的安装流程进行安装,极大地影响着施工的质量水平,所以,施工单位必须加大好各项安装环节的质量监控,特别是对柔性管敷设问题的监控,必须将环刚度以及荷载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进一步提升管道安装的质量水平。
2.3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检验标准
作为国家重点监管的城市建设项目的市政给水工程,根据国家要求,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质量检验标准。在管理与监控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质量时,质检人员必须深入把握并理解国家有关的质量标准,严格的监督并管理对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在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工程中,假如发现偷工减料或者是违规操作的状况,质检人员必须马上制止,同时向工程管理部门反映,促使相关人员尽快进行制定改进措施以及整改方案的制定。
2.4逐步建立统一的施工质量监理标准
现阶段国内的市政给水工程的施工监理制度不够完善,监理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导致城市难以形成一个规范的施工质量监理标准。市政给水工程的监理人员必须在归纳并总结各项目的施工监理经验,与专业人士进行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共同探讨并深入研究,进而制定出与国内市政给水工程施工监理现实相符的规范的行业标准,同时进行积极推广,将统一的行业标准推广到各施工单位好排水工程监理单位之中,进而使给水行业朝着可持续科学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进。
3结语
【关键词】:城市规划 给水排水 市政工程规划 相互制约 相互协调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需要解决许多工程问题,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电力系统工程等,其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上述工程基本上都是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为社会生活和生产提供基本服务的行业和设施,我们统称为“市政工程”。市政工程规划是城市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出现与城市规划脱节等尴尬。笔者以广州中新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为例,浅议市政工程规划与城市规划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中新广州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概况
1 给水工程规划概况
结合国内外供水系统建设经验及供水系统发展趋势,知识城规划建设两套供水系统:净水供水系统和再生水供水系统。
(1)净水系统
知识城南北两端设置净水站,对境外来水进行深度处理后向规划区内供水,区域内设置一座净水加压站。构建城乡统筹、一网分区供水、节能减排的供水系统。
(2)再生水系统
知识城再生水厂与污水厂合建,在九龙水质净化一厂和三厂内分别建设九龙再生水厂一厂和三厂。
知识城远期总用水量达26万m?/d。根据各水源工程实施及规划情况分析,本规划水源方案为:北部净水站由北部水厂供水;南部净水站由新塘水厂供水;
2 排水工程规划概况
知识城规划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
污水工程规划:污水采用分散处理方案,钟太快速路以北片区污水排入九龙水质净化三厂。钟太快速以南,知识大道以北片区污水排入九龙水质净化一厂处理。
雨水工程规划:规划范围划分为14个雨水分区。本规划设置14座雨水调蓄池,11个下凹绿地。
3 给排水规划对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的支撑和限制作用
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持要素。城市的发展对水有很大的依存性。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中新广州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正是基于这种目的,对城市的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进行合理规划,采用建立两套供水系统、建设雨水调蓄池等技术手段,以达到供水可靠、排水无污染的效果。
水虽属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但它有其自身的循环补充过程,过度的开发而不保护将造成水资源及其循环系统的破坏。通过中新广州知识城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明确规划区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的协调情况,合理确定了知识城用水量规模,对知识城城市发展规模提出限制要求,进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市政工程各专业之间的相互作用
以给水、排水工程为例,给水排水工程规划是对城市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统一安排,从时序上保证给水排水工程建设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不是各自孤立的不同系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规划过程中若是未能够深入研究城市各类用水的水质要求与给水、排水系统的关系,忽略城市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就会造成对水资源的浪费与破坏。在规划的过程中须对给水排水工程系统的各个子系统进行协调,才能达到整个给水排水系统的最优。
同理,市政工程各专业规划间从来都不是各自孤立的系统。随着资源环境压力的增大和经济关联性的不断增强,市政工程各专业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市政工程应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各专业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只有对不同专业间的工程系统,以资源共享、综合协调等措施,将其有机地融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发挥市政基础设施各专业的协同效力,进而加强城市之间相互作用,提高区域发展的整体效益。
5 市政工程规划对于城市规划的作用和意义
市政工程规划是一个由各个专业规划组成的系统规划和综合规划;市政工程的各专业规划则是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下,根据本专业规划的任务目标,结合城市实际情况,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标准,按照本专业规划的理论、程序、方法以及要求进行的规划。
城市市政公用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设施。市政工程是城市建设的主体部分,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城市市政工程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现代化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市政工程各专业向城市提供的资源,直接参与了城市各组成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市政工程作为城市各项系统功能的主要承载体,社会发展要求其容量及质量与城市人口、产业生产能力相匹配;相对的,资源环境的有限性则要求城市建设过程应顺应自然、符合生态规律。
市政工程是人类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使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因此,市政工程规划可以说是城市规划保持“健康”的“控制器”。
结语
综上,市政工程规划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综合考虑,统筹安排,有机融合;而城市总体规划也应与市政工程规划的各项内容紧密结合,贯穿始终,从而形成互为制约、互为作用、互为促进的城市系统综合规划。在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中,应重视并充分发挥市政工程规划“控制器”作用,引导城市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合理开发建设,加强和保证对环境资源保护和建设的投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未来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之路》排水委员会第四届第二次年会 龙瀛.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快速发展给水工程规划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也在日新月异。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乌鲁木齐地势起伏悬殊,山地面积广大,市区三面环山,北部平原开阔。辖区地势由东南向西北降低,大致分为山地、山间盆地与丘陵和平原三个梯级,市区平均海拔800米。
乌鲁木齐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市区全年以西北风向为主。水资源总量不包括调水约为11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10亿立方米。乌鲁木齐市海拔680米--920米,自然坡度12‰--15‰。
“乌鲁木齐”为古准噶尔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乌鲁木齐正式置市,1953年11月20日政务院废止迪化名称,更名为乌鲁木齐。1959年升格为设区的地级市。
1、历版总体规划简述
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乌鲁木齐编制过1941、1951、1959、1985、2000年共五版城市总体规划。
1.1、1941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41年的城市总体规划可以被视为乌鲁木齐市历史上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受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 内容不是很完善。只对城市用地做了安排。
1.2、195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解放后,l950年请来上海联合顾问建筑师、工程师事务所的技术人员绘制了《迪化市城市计划―市区道路系统及区划总图》,规划范围和《迪化市区分区计划图》相同,图纸的主要内容如同标题所表明,主要包括道路网和功能分区两大部分。
1.3、195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58年开始了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l959年完成了第一张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图与规划说明书。
1959年版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城市性质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行政、文化、经济的中心。城市人口规模为80万人和87平方公里。
1.4、1985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结束后,再度提出修改《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l985年5月,《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由自治区人民政府上报国务院。1985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了这版规划。
1985年版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城市规模:城市人口近期控制在108万,远期控制在130万。规划区面积1600平方公里。按集团式多中心的手法,把建设用地划分为10个集团。
1.5、2000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1999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下,为适应市域内大型能源交通设施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建设,乌鲁木齐启动了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本版规划确定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0年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分别为200万人和176平方公里,2020年人口和用地规模为235万人和200平方公里。
1.6、2009年版城市总体规划
虽然历版总规对城市规模的预测均不保守,但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实际增长速度均快于预期,显示了乌鲁木齐在新疆的巨大吸引力。到2009年,乌鲁木齐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已经分别达到了257万人和339.平方公里,已经超过了上版总规中2020年的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本次总体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城市性质为: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我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我国面向中亚、西亚地区的国际商贸中心。2020年乌鲁木齐人口为4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2、给水工程规模逐渐变大,反映出城市的快速发展。
乌鲁木齐市给水工程始建于1958年,在此之前乌鲁木齐市没有供水设施,居民饮水均为泉水、河水、土井水、沟渠水等。1966年扩建第一水厂,扩建后供水能力为7.2万m3/日。还不能满足1959年生活用水量9.6万m3/日的要求。1985年给水管道177公里,平均日供水量为8.4万m3/日,水厂两座。系统外供水及企业自备水源合计为45.4万m3/d。乌鲁木齐市现状城市供水规模共计约121.32万m3/d。给水管网总长度约1270km,用水普及率为90%。下表为1959年―2009年给水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为节约篇幅,本表仅列出增速变化较明显的、间隔分别为7年、6年、4年的10组数据,根据表中数据每个时间段分别计算平均增速(%)并绘制成图。
1959年―2009年给水设施建设情况一览表
年份 全市总人口
(万人) 管道长度
(公里) 生产能力
(万m3) 供水总量
(万m3/年) 用水人口
(万人)
1959 42.9 6.7 0.2 4 2
1966 50.9 38 2.28 451.4 30
1973 73.1 74.7 4.12 1268 50
1980 90.3 104 9 2578 63
1986 120.3 221 14 4312 87
1992 136.6 305 38 11337 106
1996 147.9 495 40.6 14336 111.2
2000 164.4 603 59.3 15306 164.1
2005 194.2 800 111 17098 194.1
2009 241.2 1270 120.4 29771 279
由以上两幅曲线图可以看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其给水生产能力的增速与管道建设的增速是交替增长的,反映出一普遍存在的规律,即在生产能力增长后,管道建设出现不匹配现象,管道输送能力不能满足水厂的生产能力,然后进行管道建设。在编制年度计划和近期建设规划时,可根据一些现状数据及设施运行情况,分析其规律,预测未来的需求,根据需求编制计划和规划。
给水生产能力增速与给水总量增速曲线,在1996年以前步调基本一致,1996年以后,出现了城市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给水的规模迅速增大,而实际给水总量并没有出现较大的需求,建成的水厂规模太超前,造成建成后多年闲置浪费,经过多年才达到生产能力。针对这些现象,2009版给水规划中,对水源、水厂及管道编制了分期建设内容,对近期建设的工程进行列表。避免了盲目建设,造成浪费。
3、水量的预测方法及用水指标因城市的发展而不同
1959年规划中对水量和水压有一简单预测,生活用水量预测按照80万人口,用水定额80升/人・日,时变化系数为1.5计算,生活用水量为9.6万m3/日。工业用水量预测为3.5万m3/日。水压要求为能供三层――五层楼房即可(原规划为13.5m――20.5m,实际按照规范要求计算应为16-21米)。
1985年规划对水量进行了预测,生活用水量预测按照近期用水定额120升/人・日,远期用水定额180升/人・日计算,计算城市用水量近期为20万m3/日,远期为33.5万m3/日。
2000年规划供水人口及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为:
近期 规划人口141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230L/人・d
暂住人口 22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160 L/人・d
远期 规划人口194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320 L/人・d
暂住人口 30万综合生活用水量标准220 L/人・d
日变化系数为1.2。
城市用水量近期为93万m3/日,远期为148万m3/日。
2009年规划采用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对水量预测:
历年用水量及用水指标
年份 人口(万人) 建设用地面积(平方公里 ) 城市总用水量(万方) 平均日用水量(万方/日) 最高日用水量(万方/日) 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万方/万人・日) 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万方/ 平方公里・日)
2003 182 169 41501 114 137 0.62 0.67
2004 186 173 29516 81 97 0.43 0.47
2005 194 176 17098 47 56 0.24 0.27
2006 184 236 21160 58 70 0.32 0.25
2007 221 262 29074 80 96 0.34 0.31
2008 236 303 29771 82 98 0.35 0.27
2009 241 339 29771 82 98 0.34 0.24
根据表1的数据,对照国家标准《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 50282―98)乌鲁木齐属于用水三类地区,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在0.24―0.62万方/(万人・日)之间,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在0.24―0.67万方/(平方公里・日)之间,而乌鲁木齐市历年除2003年外用水指标均低于最低标准。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乌鲁木齐市现状用水标准很低,反映了干旱缺水地区大城市的用水特征,并且以用地综合用水量测算,实际用水指标大大低于国家标准。因此在规划期内宜采用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来预测城市用水量,并采用国家标准的低限。
规划用水量预测及用水指标
2020年乌鲁木齐人口为4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为500万平方公里。
1)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首先,进行不同规划年份的人口数量预测,而后采用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两者相乘,得出城市用水总量。此种方法作为用水量预测的主要方法。
2)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规划期内工业用水量增长幅度较大,增加的工业基本集中在甘泉堡地区,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面积,采用合适的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出城市用水总量。此种方法作为用水量预测的校核方法。
本次规划确定,乌鲁木齐市城市单位人口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45万m3/万人・d;乌鲁木齐市城市单位建设用地综合用水量指标为0.35万m3/万人・d;预测乌鲁木齐市最高日用水量2020年为180万m3/d。
1959年及1985年规划中均采用生活用水量+工业用水量+其他用水量的分类用水量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城市用水量,2000年及2009年规划则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而在规划编制阶段,很多具体的建设项目都不确定,所以现在的大城市采用分类用水量计算方法进行预测城市用水量工作量很大,也很难预测准确。而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法则是利用对近几年的综合用水指标分析,由分析推测出符合城市的综合用水量指标,预测的城市用水量会比较符合城市的发展。
4、水源选择因城市的建设发生变化
1959年规划提出条件较成熟的四个水源地分别为:三屯碑水源地、仓房沟南戈壁水源地、二宫水源地和乌拉泊水源地。1966年在二宫水源地建成第二水厂,运行了27年后于1993年因水质恶化而改做绿化用水,目前已彻底关闭,证实了当年的规划预见。规划中对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结论为:乌鲁木齐市城市用水水源是丰富的。
1985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市区范围内地下水已经超采,不宜再扩大开采量。二宫水源地已不适合饮用,可改作绿化用水。建议开发乌拉泊(石墩子山口)地表水和柴窝堡水源地。近期20万m3/日的用水总量,其中17万m3/日由城市自来水系统供给,3.6万m3/日由自备水源井供给。
2000年规划提出1)、开发柴窝堡湖西南水源地:以地下水为水源,规模5万m3/d,预计2000年6月建成投产。2)、石墩子山水厂扩建:取乌拉泊水库水,建地表水处理厂,规模20万m3/d,预计2001年建成投产。3)、柴窝堡湖西北水源地扩建:以地下水为水源,规模5万m3/d。4)、西山水源地开发:取用地下水,规模3万m3/d。5)、一道沟水源地开发:泉水汇集引用,规模2.5万m3/d。6)、芨芨槽子水源地开发:取用地下水,规模2.7万m3/d。
根据用水量预测,远期将以上水源开发后仍缺水31.8万m3/d。必须进行农业节水及跨流域引水。柴窝堡水源地开发后由于相应的补湖工程未及时建设,而导致湖区水位下降,生态恶化。为保证柴窝堡水源地的开发建设,现已建设三个山补湖工程,并在规划中提出将乌鲁木齐河水在洪水季节分流入柴窝堡湖,以补充湖水。
2009年规划根据规划人口和用地规模提出米东区水资源开采严重超载,规划采取措施①关闭现状米东区部分水源地,取“500水库”12万m³水扬到市区640等高线处,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为12万m³/d,为米东区及城北新区用地供水;②在娄庄子村地区修建一水库,以此水库为水源在其下游处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20万m³/d,为城市西南及西北部新区用地供水;③在西山水源地规划一新水厂,供水能力10万m³/d,为城市西部及南部物流园用地供水。
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已日益严重,在规划中对节约用水规划及污水再生利用规划进行了较为具体的论述。
由1959年规划提到的“乌鲁木齐市城市用水水源是丰富的”;到1985年规划提出地下水超采,考虑开始使用地表水;再到2000年规划提出乌鲁木齐市自身水资源量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必须进行农业节水及跨流域引水;2009年规划则明确提出调水工程方案,“500”水库及娄庄子水库均为跨流域调水的水库。在水资源方面,既要厉行节约,还要进行污水再生利用,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国家于2008年8月2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其中明确提出在缺水地区,应当调整种植结构,优先发展节水型农业,推进雨水积蓄利用,建设和管护节水和灌溉设施,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水的蒸发和损失。国家鼓励和支持使用再生水。有条件使用再生水的地区,限制或者禁止将自来水做为城市道路清扫、城市绿化和景观用水使用。还鼓励各类产业园区水的分类利用和循环使用。
5、水处理方式难度逐渐加大
1958年建设的第一水厂,取用乌鲁木齐河床(乌拉泊~三屯碑段)地下潜流水,水质良好,水量稳定,经1966年、1978年和1997年三次挖潜改造,现有生产能力21 万m3/d。开发时水源丰富,含水层厚30-35m,均为砂砾石层,渗透性较强。1966年在燕尔窝河滩处埋设地下渗渠,降水汇集到集水井中,再通过管道送入一水厂,采用重力流方式供应城市。
1984年建设的第五水厂,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设计供水量8万m3/d。水水处理工艺采用预沉―预加氯―机械搅拌加斜管澄清―反向过滤气水反冲洗滤池―液氯消毒―清水池―用户。
1991年及1998年建设的第六、七水厂,取用柴窝堡湖湖西北、西南水源地地下水,水质较好,设计供水量8万m3/d和7万m3/d,自水源地至水厂铺设一输水干管,工艺采用:深井泵―长距离输水管―沉砂池―清水池―液氯消毒后水自流入城市给水管网。
1998年建设的第八水厂,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设计供水量为20万m3/d,水处理主要工艺采用预沉―预氯化―高密度沉淀―V型滤池―液氯消毒后水自流入城市给水管网。
第一水厂和第六、第七水厂均取用地下水,而处理工艺却有差别,1997年以前第一水厂的水是不需处理,直接供给用户。1998年经改造与第六、第七水厂的处理工艺一样,否则出水水质会不达标。
五水厂与八水厂均取用乌拉泊水库地表水,而处理工艺也是有差别,八水厂处理方式难度明显加大。在人口较少时,打井取水既可,需水量增大后,开始取用地表水,处理工艺也复杂了。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渐渐提高,现代化水平也在日新月异,可是这一切都要依赖于城市的水资源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我们在享受生活的同时还应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和我们赖以生存的水资源。
6、结语
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给水工程规划应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规划的城市职能,居民的生活习惯及生活水平,合理确定给水工程规模及用水量指标。在给水工程规划时,不能单一的只进行工程建设,还应对城市的水资源环境及水资源保护提出要求,当水资源量的量和质无法得到保证时,应采用补救措施或管理措施。只有合理而科学的给水工程规划才能正确的指导城市建设。
【参考文献】
1、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 50282-98)
2、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公报 乌鲁木齐市水资源公报编委会 2002-2009年
3、乌鲁木齐市统计年鉴乌鲁木齐市统计局 2002-2009年
4、《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1959),《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1985-2000),《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2000-2020),《乌鲁木齐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20)
【关键词】排水工程;排水规划;排水不畅;排水需求
中图分类号:TV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159-01
城市排水设施包括收集、输送城市排水的管网、泵站以及污水处理厂和污泥最终处理以及相关设施。这是关系到城市正常运作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公共设施,而我国当前有相当一部分城市在排水工程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去年的7月下旬,一场大雨让武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江城”,一场大雨让北京出现了新的“燕京八景”,更悲惨的是还有不少人因这场雨而丧了命。绝大部分城市市政都在努力地向上发展,很少在乎地下的排水建设是否合理完善。
一、排水规划的重要性
城市排水工程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个城市排水工程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到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城市排水工程规划、建设和管理,合理经济地排除和处理城市污废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排水工程的建设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排水工程系统担负着排涝除渍、冶污还宝的职能,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共同为城市提供生命保障,发挥着“吐故纳新”的作用。
二、排水不畅问题的弊端
城市排水按其来源和性质分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降水。城市排水系统需要及时地收集、输送、处理和排放污水和降水,否则将积水为害,甚至会危及人们的生产和日常生活。目前,国内许多城市排水管道不成系统,管道排水能力差,排水网普及率低。通常暴雨水危害最严重,是城市排水的主要对象。在我国很多城市,暴雨造成道路积水目前还是多数城市的通病,积水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排水不畅,由于受多方面因素制约,该问题在一定时期内还难以彻底解决,并且长期困扰着北京、武汉、郑州等一批大城市。
三、排水不畅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许多城市原有的市政管道早已不能满足要求——管道淤堵、破损严重,且道路排水系统建设较早,设计标准低,而且管道老化、年久失修,使得管道排水能力下降或丧失。但是,城区汇水面积及排水量在不断增大,进一步导致排水供需不足,严重影响了城市排水顺畅问题。2012年7月25日早上9时许,在郑州市中州大道和北三环上班的小刘说,“北三环、经三路和中州大道交叉口这带是积水的重灾区。别说是下大雨,就是下小雨这里也往往成为‘大海’。上个月的一场大雨,让我在这里堵了两个多小时。近两年,虽然政府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我觉得排水不畅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毕竟,这里的问题不是一次积水点改造就能好的。”
四、排水不畅的原因
城市形成“洪水”的首要原因是降雨,降雨强度大,范围集中,降水量超出排水能力就可能形成积水。其次是地形地貌的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区不得不向周边地势比较低洼的区域扩展,加之城区不透水面积(道路、广场、建筑物)的比例增大,可调蓄雨水面积(河沟、水塘)面积减少,使得积水现象更容易形成。而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排水系统建设滞后。业内人士分析说,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排水管网欠账比较多,管道老化,排水标准比较低,导致内涝频频。还有权威专家认为,洪水袭城绝不仅仅是“水排不出去”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当前我国城市处于高速扩张期,各种利益错综复杂,各个部门、各个群体之间由于没有统一的规则可供遵循,于是成为城市内涝灾害的人为因素。
【关键词】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雨水系统
一、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
市政给排水工程设计是一个系统工程,市政给水排水工程可分为三个子系统: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循环水系统。供水系统主要包括高压消防给水管、生产生活给水管和泡沫消防管;排水系统主要包括生产污水排水管、生活污水管和雨水排水管;循环系统主要包括循环冷却水给水管和循环冷却水回水管。市政给排水工程规划的主要内容有:划定市政给排水范围,预测市政给排水量,确定排水体制,进行排水系统布局;原则确定处理后污水污泥出路和处理程度;确定排水枢纽工程的位置,建设规模和用地。
二、当前我国城市给排水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水量预测方法落后
城市水系统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各类基础数据、指标、标准和分析工作,其中水量预测和水平衡分析是核心工作。目前我国的水量预测工作主要是参照《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中有关规定,根据城市规模确定所在地区的人均综合用水指标和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以及不同性质的用水指标为参考,通过对历史综合用水数据的回归外推可以得到。但这种预测方法十分落后,可靠性差,主要表现在水量预测过高。
(二)排水规划混乱
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多采取分区,分片的建设,而规划跟不上建设速度,下水系统建设混乱,目前绝大部分市区的排水设施分别由环保局、市政工程管理处、水利局等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部门之间沟通不够,管理及责任不清,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新问题都无法及时解决,传统的防洪和排水设施设计中,强调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将雨水和污水尽快排出城市,忽视了城市径流面源污染的控制和雨水资源的利用。
三、市政给排水工程的设计原则
(一)协调好城市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市政给排水工程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好城市人口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做好水资源的统一调配和利用。充分利用地形地势,制定合理的改造和建设计划,以使人居环境更加接近自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城市水系统中增加“节水”子系统,“治污”子系统,“回用”子系统。
(二)做好分阶段的规划
市政给排水工程包括给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建筑给排水,涉及到水源的寻找和调度以及取、排水构筑管道设施和施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大工程,因此需要我们按照阶段任务需要来制定合理规划,并且需要预估在每个阶段的实际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三)坚决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求或趋向平衡,或已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改变城市供水的被动局面,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身边白白流失的资源。在给水规划中要根据水文水力关系及环境容量,划分出城市水源的一级、二级保护区以及准保护区,并按照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提出有关治理现有污染源、清除排污口的措施,坚决杜绝新污染源、新排污口的产生。
(四)市政给排水具体规划设计
市政给排水工程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城市市政给排水规划设计,对建设一个良好城市人居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1)首先加强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城市水资源问题普遍存在于各类城市中。因此,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给排水规划必须把握和解决的首要问题。水资源在时间与空问上存在分布不均,而且根据要水质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设计方案,市区给水系统规划要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倡城镇及片区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要改变城市供水的被动局面,必须行动起来,充分开发利用身边白白流失的资源。水资源开发的原则应是兴修水利,拦河筑坝,调节径流,蓄丰补枯。同时要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水污染不仅造成水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可能使符合水质标准可供饮用的水源减少。间接加剧水资源的短缺。
(2)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应与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和城市竖向规划相结合,特别是地处平原、盆地的城区,这三者的有机配合显得更为重要。一般而言,在新城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采用截流式合流制。但真正意义上分流制在实践中很难做到。雨污系统中有一根接错,两个系统就相通,可能就是合流制。
(3)城市排水系统的设计
排水主要是生活及生产排水,还有就是防洪排涝,防洪排涝是城市的生命线,对于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排洪规划重现期应根据城市重要性以及当地的历年雨水量,排洪流域面积等因素综合考量后确定,市政排水的污水处理是每个城市每时每刻都要面临的问题,规划设计中既要考虑到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还要应用新科技,建设节能环保,再利用的原则,用生活污水反应器向高效的移动床和流化床发展。大中城市排洪标准不宜小于10年一遇,对于山区,考虑到内洪来得快,退得快,宜采用全抬高方案,但同时也要考虑村庄现状,可设置局部的抽排设施。
(4)提高水量规模的预算
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水量要进行有规模的预算,城市给水排水工程从各规划阶段到具体项目实施,确定其水量规模是首要内容,规模预测是否符合发展趋势和实际需要,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工程总体布局、实施步骤和工程费用产生重大影响。城市给排水工程从总体规划、专业规划、详细规划阶段,到工程实施,其水量规模的确定是逐步深化和完善的过程, 各阶段应有不同的规范、标准、指标作指导。
(五)加大对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的科学研究
充分利用国际上成熟的先进科研成果和成功经验,特别是要充分利用最新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国城市建设中的给排水工程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的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人员应及时掌握工程技术新动态和新材料发展,另外要加大科研力量和经费的投入,在保证政府投资力度和财政资金来源的同时,多渠道的筹集各方资金,打破行业垄断,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担风险”的原则,确定投资利益驱动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保证融资体制能够长效发展,推动城市供排水事业的全面发展。
(六)完善各项法规
根据我国给排水体制规划混乱的现状,应用法律手段确保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各项要求落到实处,确立好国际通用的规则。通过行政立法,完善法规,建立明确的给排水工程建设及管理职责制度体系,明确管理权限,形成规划、建设、维护、监督各部门明确的权利、职责和监管机制。
总之,在水及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日益成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制约性因素的今天,高质量地编制好城市给排水规划,不仅是排水工程规划与设计自身的需要,而且是城市面向未来,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基础和保障。
参考文献:
一、**市城市供水压力现状
**供水设施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到目前已形成生产能力6万m3/d,输配水管网总长118km(dn≥80mm),用水普及率98%,基本上满足了城市用水需要。但按“城市给水系统应满足城市的水量、水质、水压及城市消防、安全给水的要求”(《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 gb50282-98)来衡量,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市民反映最普遍也是制约**供水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给水管网水压不足,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1、现有供水系统起点低,城市扩展后显得先天不足。
主要制水厂江北水厂是建市前按原县城总规选址、征用地和确定最终规模的,至今未能突破单水源、小水厂、以树枝状为主的供水管网,供水水压为低压制的格局。供水范围原来主是要巴河两岸较平坦的低洼区(高位山坡地带尚未开发),且在上世纪80-90年代,城区多层建筑大部分都设有屋顶水箱和加压设备,对昼夜用水量和水压不均匀情况自行调节,所以江北水厂建成初期,供大于求,市民满意,政府高兴,很多潜在问题尚未显现。
撤县建市后,**总规几经修编,城市地位升级,供水范围迅速向下游及高位区扩展,且建筑层数普遍增加,小高层、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原有低压制的供水系统,就显得起点太低,短时间内难以实现向中等城市的供水和安全性提高上的转变。表现在: 1、应有多水源、多水厂及应急水源;2、低压制管网的中远端也应增设补压设施;3、城市呈梯级开发后,地形起伏变大,应采用分区、分压供水方式;4、重新合理布局生产、生活与消防合一的大的环状管网建设;5、小高层、高层建筑给水系统的竖向分区等等诸多问题日显突出,原有供水系统先天不足的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市扩展后新出现的供用水矛盾。
2、管网建设滞后,供水系统未能全面配套。
江北水厂生产能力经扩建改造后虽已达到5万m3/d,但管网建设未能同步进行。由于原管网建设缺乏统一、科学、严密规划,现有118km的管网多是逐年小步走“见效快”形成的小口径管网,且大部分呈树枝状分布。近年供水量一增大,瓶颈问题就显现出来。尽管出厂水压力为0.45mpa,但至管网末端已锐减至0.15-0.2mpa,甚至更低。这主要表现在管网末端的南坝片区、后河桥片区、高位区龙泉片区和回风片区。
3、高位调节水池损坏,直接影响压力调控。
**供水区域多分布在离水厂较远的中下游地段,为使出厂水输水干管较均匀地向城内输水,在靠近江北水厂的白云台建有砖砌结构的高位调节水池两个,总容积3500 m3,除调蓄水量外,主要功能是起稳压作用。由于北二环开发建设,水池周围山体截脚和放炮施工作业等影响,致使1号水池(XX m3,)已开裂无法修复,仅剩2号水池在低水位状态下维持工作,使之调蓄和稳压作用大大减弱。管网水压波动的幅度和频率增加,高峰供水时压力波动尤为突出。目前城区不仅出现高地段、高区位、高楼层欠压缺水,甚至出现了低区供水压力不够现象,如南坝片区、北门片区和后河小区。
4、新建住宅小区供水后遗症层出不穷。
近几年来,**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各处如雨后春笋般建成一片片居民小区商品住宅群,大多数是7-12层的小高层建筑。但供水水压问题从未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从设计、施工到建成交付使用,均无楼院供水加压设施。靠城市供水管网压力是否能直供到顶,开发商似乎从未怀疑过。而实际上,小区室内室外给水系统不完善,供水设施不配套,交房后供水问题层出不穷,高层位住户反映热水器打不开,厕所排便冲不走的欠压问题严重存在,物业管理跟不上,水一通,供用水双方矛盾加剧。
5、一户一表供水方式改变后,所需服务水头增大。
实行一户一表、水表出户以后,多采用首层集中分户,各户分设单根小口径(dn20)主管入户的供水方式,较之以往每户有多根大口径(dn40或dn50 )主管分别进入厨、厕、卫的供水方式,管径变小,管线增长,阀门和附件增多,使管道阻力损失成倍增加,对配水管网上的用户接管点处的服务水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中所提到的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相当于将水送至6层建筑物所需的最小水头,而实际上六层住宅“一户一表”所需水头往往要大得多,因此,分户表后,不少用户反映水压不足。
二、**供水压力不足解决的对策和措施
1、近远结合,科学规划。
为实现中等城市供水目标,按照**新的总规修编要求,XX年,**圣泉水务有限公司委托成都市供水设计院完成了2020年城市供水专业规划。拟建成多水源、大环网、分区分压城市供水系统。
2、加大投入,加快管网配套建设和高压区位供水加压站建设,从根本上改善管网水压。
现已完成城市给水管网改造规划、可研及一期工程的初设评审。一期管网改造(低压)工程已进入第一标段的施工阶段,计划用三年时间,投资6610万元完成一期管网改造项目,使**供水管网现状得到根本改善,同时为二期建设、近远结合打好基 础。二期工程主要解决城市高区位加压供水问题。目前正积极筹备加压站选址、完善用地手续等供水加压站建设前期工作。
3、增加变频恒压装置和修缮白云台高位调节水池。
为弥补白云台高位调节水池功能不足,江北水厂在送水泵房增设了变频恒压装置,对稳定出厂水压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对远端管网压力调节作用不大。为此,积极组织修缮白云台高位调节水池。高位调节水池功能恢复后与变频恒压相结合,实现近、远端水压综合调控。
关键词:漓江;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
Abstract: The water shortage and water pollution has become the world's two larges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ity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system is to ensure that the city of normal water, water supply, drainage and sewage treatment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and other functions, it is the important infrastructure of city.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Yangshuo project, discussed about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from the planning to the engineering design process and key points.
Key words: Lijiang; planning;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municipal engineering design
中图分类号:TL35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项目概况
1.1工程总体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桂林市南面,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的美誉,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稳步推进,县委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以建设新城区,疏解老城区的办法,全面提升阳朔城市旅游品位。
1.2设计内容
我院负责设计的《阳朔新城区市政工程规划与勘察设计》项目,包括市政专项规划、市政工程设计、工程勘察等内容。下面着重分析一下给排水市政专项规划和管道工程设计的要点。
1.3 阳朔新城区现状概况
阳朔新城区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南面,土地开阔平整,四周环山,田园风光优美秀丽。阳朔县新区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区内主要的宽阔地带属岩溶地貌,地势较低,为丘陵地带。
拟定工作思路
上层次规划解读 现状调查分析 市政专项规划 工程设计
上层次规划解读
给排水工程设计应以批准的城镇总体规划和排水工程专业规划为主要依据。对《阳朔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5)年》及《桂林市阳朔县新城区城市设计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充分解读为后面的专项规划及工程设计奠定了基础。
3.1人口及土地用地规划
总规中,2015年阳朔县城总人口达到7.7万人,至2025年达到10.3万人,规划2025年城区建设用地10.75平方公里。控规规划2020年新城区居住人口控制在5万人以内。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用地共分6大类,18个中类。
3. 2对给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中明确阳朔县现有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水源为漓江。规划于龙角山北、石板桥村西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0万m3/d。由第二水厂与现状第一水厂联合供水,供水总规模为4.5万m3/d。控规规划本区用水量为5.3万m3/d,新建第二座水厂,规模为2万m3/日。本轮规划扩建第二水厂达到7万m3/日,为新区供水。在城北组团新建两条DN800管道至新城规划区,区内主干管呈环状布置,管径在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
3. 3对排水工程的解读
总规规划本区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重现期为1~3年,管径为DN400~DN600,最小坡度不低于3‰。近期污水量预测为1.5万m3/d,远期为3.0万m3/d。控规中雨水规划同总规内容,远期污水量为4.24万m3/d,本轮规划扩建现状污水处理厂达到4.5万m3/d。污水管布置在道路东北侧的非机动车道或车行道下。规划区污水管道最大管径DN800毫米,最小管径DN400毫米。
现状调查结论
4.1给水工程
现状水厂供水能力为2.6万m3/d,无扩建用地,难以向阳朔县新城区提供用水。规划区内没有水厂及供水管网,用户主要靠打水井供水。
4.2雨水工程
新城区主要河流有田家河、栗木河及其一条未命名的5-18m宽小河涌。其中田家河在规划区内长约5.4km,常水位105m~107m,新区内雨水排放通过地面散流至现状水体。
4.3污水工程
现状阳朔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规模为1.0万m3/d,目前已经完成了二期工程及厂外提升泵站的建设。二期工程总规模为2.0万m3/d,其中近期1.0万m3/d,远期将增加1.0万m3/d;厂外泵站土建按照2.0万m3/d设计和建设,设备为分期安装,近期1.0万m3/d,远期增加1.0万m3/d。新区内没有现状污水管道。
市政专项规划设计
5.1给水工程
采用综合生活用水量指标预测法及用地性质用水指标预测法对需水量进行预测后比较,得最高日需水量为6.09万m3/d,按业主要求考虑南拓发展用地的水量为1.2万m3/d,用水量总规模为7.29万m3/d。因此,规划第二水厂规模不应小于8万m3/d,第二水厂主要为新区供水,富余水量(约6千m3/d)可向阳朔县老城区供水。
管网平差时输配水管网按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计算,时变化系数考虑旅游高峰期流动人口集中用水的因素取1.6,如考虑南拓用地时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为1350 L/s,消防工况校核流量为1420L/s,事故工况校核流量为945 L/s。根据管网平差结果,主干管管径为DN400—DN800,次干管管径为DN300。配水管网的供水水压宜满足用户接管点处服务水头28m的要求。
5.2雨水工程
采取“高水高排,低水低排,自排为主”的原则。雨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采用了两种思路。
第一阶段,属于项目前期阶段,业主同步委托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写《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竖向规划确定新城区采用20年一遇防洪标准(114.07m)设防,并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校核。若采用全区抬高至114.07的填土方案则投资过大,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设置防洪提解决内涝问题。
第二阶段,《阳朔县新城区水系及防洪专项规划》已定稿。竖向规划专业通过土方平衡验算确定了规划区竖向标高,确定了阳朔县新城区防洪采用填高地块标高到洪水位以上的方案。根据确定了的竖向标高设计,结合规划区河涌水系布置,采取就近排水的原则,雨水主管管径范围是d800~BxH=2000x1800,最小坡度不低于1‰。
5.3污水工程
根据给水量预测,污水排放系数按0.8进行折算,新城区污水量为4.87万m3/d。本次专项规划对污水厂的规模进行调整。参考老城区现状污水量将污水处理厂扩建为总处理能达到6.87万m3/d,污水量构成为老城区2万m3/d,新城区4.87万m3/d。
根据阳朔地形特点,规划区地形南高北低,其中规划区内最低点(110.00m)在北部并靠近污水处理厂,规划区内最高点(121.00m)在规划区南部,从规划区竖向标高分析本区域适宜采用重力流收集沿途污水,应该综合考虑污水管道的过河方案。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工程投资、减少后期管理难度为目的,通过优化污水干管布置方案,尽可能少设置或不设置污水提升泵站,同时避免设置倒虹管工艺。
污水工程的规划根据竖向工程的调整分别采用了两种排水思路。第一阶段,于规划绿地新建1座污水提升泵站,规模为设计流量783l/s,扬程8米,占地约需2000m2。分为5个排水系统,主管管径在DN500~DN1200,埋深范围4~7米。第二阶段竖向调整后本规划区污水系统可以自流排放,不需要设置中途提升泵站,结合水系规划,将污水主管设置在不影响排水行洪的次干路上,管道和堰合建,全区域仅有两处倒虹管工艺过河。
工程设计
6.1给水工程
根据专项规划管网平差成果,从第二水厂引两条DN800给水管至阳朔新城区;区内配水管网布置成环网状。给水管道沿道路敷设,布置在非机动车道下或道路绿化带内。给水管管径小于或者等于DN400时采用给水PE管,过河时采用焊接钢管;管径大于DN400时采用球墨铸铁管。
6.2雨水工程
雨水管道的排放按照就近原则分别排入田家河及栗木河。雨水管道采用Ⅱ级承插式钢筋混凝土管排水管,管道埋深不大于4米。车行道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单)箅雨水口,摩托车道侧石边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单箅雨水口,采用球墨铸铁雨水箅子。人行道及自行车道的排水采用生态排水方案,降低绿化带,设置碎石排水盲沟接入摩托车道雨水口。此排水方案景观效果好,造价低。
6.3污水工程
管径小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高密度聚乙烯双壁波纹管,管径大于等于DN500的污水管采用HDPE钢带增强螺旋波纹管。大于等于40米干道双侧布管。
结语
合理的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规划设计要求设计者和管理者对城市基本自然条件、经济和社会状况都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科学的给排水规划可以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搞好城市给排水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