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

第1篇

关键词: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改进措施;高校财政

作者简介:刘航(1957-),男, 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人事处, 经济师。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4.6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4-151-02

改革开放至今,国家财政逐渐加大了对高校的财政资助,拨出了专项资金,用于高校进行学术、科研方面的建设。但由于这项工作只有短短几年时间,还有很多地方并不完善,比如:申请手续不统一,管理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存在问题,缺少绩效、考评环节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家和高校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并积极寻求改进措施。

一、高校财政的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首先,高校管理人员对专项资金的概念不清,专项资金即国家或相关部门及上级拨给下级具有特殊用途或专项用途的资金。高校的管理人员往往会借机将专项资金挪用或中饱私囊,认为专项资金没有实际意义及用途,因为上级下拨的资金分为“基础资金“和“专项资金”两种,高校将基础资金挪用后能够使用专项资金,作为有一定拨款年限的特殊资金,专项资金在固定的期间内若没有使用完毕,剩余部分将被财政部门收回,下次拨放专项资金则会减少。专项资金主要用以学校购买教学设备,改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但是部分教师为了快速使用这笔资金,会放弃教学及科研任务,其行为严重地影响了学校正常秩序,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为了能够充分利用这笔资金,有些高校会铺张浪费,在不需要建设的地方也大力改建,并且在院系资金的分配上,为了均衡部门内部及全部使用资金,大多采用平均分配,有的院系无需过多资金,却被分了一大笔,造成的浪费不言而喻。而需要资金的院系没有受到特别照顾,这种做法对高校的发展非常不利。

其次,高校管理体制混乱,职能划分不清。高校的管理部门大多工作繁忙,在专项资金的分配使用上,有时会交以其他部门进行统整,这就给下属院系对专项资金的非法使用创造了机会,等到责任追究时,却往往找不到相关当事人。

二、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项资金申报环节

1.申报单位提交的申报文本不规范。申报文本在格式上存在很大问题,申报信息不完整。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申报指标下达没有预期性,时间紧蹙,导致申报单位或个人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详细说明那些将要申请的比较大的款项内容;另一方面是申报学校层级多,在申报文本的填写中会出现各种复杂、不可预计的状况,导致申报文本填写不规范。这些都造成了申报实际填写文本与要求文本相差甚多的结果。

2.申报金额与实际金额差距大。财政部门无一例外希望申请单位在进行款项申请时,申请表格中款项分类越细越好,这样有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监控。不过很多单位在进行款项申请时,都是先进行粗略的估计之后才会填写申报金额,申请到的款项多就做大工程,申请到的款项少就做小工程,这就颠倒了先预算后出资的顺序,变成了根据资金多少决定工程量。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财政部门对资金的掌控与管理。

3.申报单位私自扩大申报金额。财政部门为了开源节流,会在申报部门申报金额的基础上,削减一部分后再下批金额。鉴于财政部门不会全额批下所申请金额,申报部门在申请时都会扩大申报的金额,以防所批金额少于工程所需金额。然而,申请下来金额几乎都会多余工程所需,这种情况下往往会造成挪用公款状况,多余的经费就会被玩乐消费或者进入个人腰包。

4.通用物品申报频率高。申报单位所申报的政府代购物品中有通用物品、专用物品两类,专用物品即学校的实验仪器,机房特定配置的电脑等等,这些大多都在特定地点使用的物品,其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定性;普通配置物品有办公用品及改善学习、办公环境的物品,此类物品没有使用范围及界限,在学校办公室或者家庭都能够使用。这类物品就很容易被挪用或私用,不利于财政资金的有效利用。

5.类似项目重复申报。因为财政部门一年要面对成千上万的申报申请,自然无暇全面顾及某些单位或个人申报项目情况,这就导致了一些单位、个人对有关款项的重复申报,以谋求私利;有的单位部门,层级众多,在进行款项申请时没有估计全,使得资金预算不到位,以至于过后再次进行该款项的申请。

(二)专项资金使用时存在的问题

1.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申请单位申请下来的专项资金被单位专项资金使用者来进行支配使用。但是,管理者对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认为凡是与所申请的项目挂钩的支出都要给予报销,无论是有直接联系的还是间接联系的,比如开会所造成的住宿、就餐、出行等费用都属于报销范围。

2.突击、集中使用专项资金。由于专项资金具有时效性,有时财政部门所批款项到位时间晚,上级又有任务要求,这就造成了一部分单位将专项资金突击、集中使用的情况。如有的单位在工程未完成之前就预付了工程款,不利于工程质量的保证;有的单位为了能够使用这笔即将到期的专项资金,就与某些单位达成协议,将款项先打入其名下,制造虚假报销凭证,等专项资金的使用期过后再将款项取出慢慢使用。

3.专项资金中政府采购部分使用率不足。由于政府部门在进行专项资金审批时,涉及的范围广、物品多,所以在很多时候就造成了政府采购的物品不能完全匹配申请部门使用的现象。但由于申请困难,大部分部门在专项资金申请下来之后,即使在物品部分有不匹配现象,申请部门认为了有总比没有好,报着能将就使用的也就将就使用的心态,进行配置。这不符合专项资金使用的初衷,也阻碍了相关部门的发展。

4.单位“软性”项目多,资金很难把握。在单位项目进行时,有很多资金使用部分是很难把握的,比如:借着开会之名去某地游山玩水及达成个人目的,这些都不容易察觉及监督,开会或是游山玩水也是很难定位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专项资金的浪费。

(三)专项资金所做项目缺少绩效以及绩效考评

用专项资金所做的项目理应在完工之后,出具一份详细的实际费用使用清单,与预算清单进行比较,分析资金的使用情况,并对相应工程项目进行对比、检查。进行绩效、考评,这样能够有效的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也为请款部门下次申请审核做依据。但是由于财政部门工作繁忙,特别是在年终决算时,更无暇顾及这些事情,这就导致了请款部门不注重项目质量,项目结束后仅仅出具几篇报告,简单概括项目,也为来年申报项目做铺垫。

三、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改革措施

(一)端正思想

作为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公立学校,其肩负着培育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为其财政拨款是必要的。但是从校长到每个学院、每个人,都必须端正思想,专项拨款是政府用于学校的建设,是政府对学术上的支持,无论是个人或是单位都没有资格去私自动用这份资金,说到底是学校整体思想觉悟水平缺乏,必须将整体思想水平进行提升,从自我做起,为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高效利用打下夯实基础。

(二)建立新型管理体制

针对财政部门与单位对专项资金没有专门管理体制这一问题,必须建立新型的管理体制,加强相关管理。首先,对于财政部门,要建立财政的清算、监督部门,对获得专项资金的单位进行定期检查,并在竣工之后进行验收,对所做项目进行考评,核查资金的使用情况。而对于高校,就必须建立管理部门,专门进行专项资金建设使用事项,完善项目开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明确资金用途,提高工程质量,加快工程建设速度,以达到专项资金最有效的利用。

(三)建立机制,规范流程

财政部门或高校应建立健全机制,来规范业务流程,让参与项目的每个人都能轻松、明了的了解到项目的情况,并将项目的资金使用多少、项目各部分开销情况、专项资金所购物品详单与非专项资金所购物品详单、使用年限等方面都一一列出,用以财政部门参考,便于财政部门的监督。

(四)建立全面的管理系统

高校或财政部门必须建立全面的管理系统,保证专项资金使用的公正、透明、公开。高校或财政部门可以建立一个网站,专门记录项目的申请、建设、使用情况以及资金的使用情况,群众可以通过网站查找到想要的信息,这样有利于进行全民监督,在减轻财政监督负担的同时也保证了高校使用专项资金的效果。

结语

国家越来越重视教育,加大了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为公立学校提供了专项资金。但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在分析了高校专项资金使用不足的问题之后,提出了从思想出发,将新型管理体制与有效的管理机制、规范的管理制度相结合的措施,并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意在保证高校财政专项资金能够有效、有序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慧.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现状研究[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12).

[2]齐红. 浅析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6).

[3] 杜古军、资园.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探析[J]. 中国电力教育,2008,(13).

第2篇

【关键词】 专项资金; 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PDCA

中图分类号:F234.3;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3-0086-05

高校专项资金是指高校依法筹集的具有特定目标和限定用途的资金,一般按照“扶强、扶优、扶特、扶需”的原则用于高校事业发展过程中急需资金的重点建设项目,通常包括科研专项、学科建设专项、人才培养专项、师资队伍建设专项、学生资助专项、信息化建设专项、基建专项、修缮专项等。近年来,高校从外部组织获得大量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有效管理和使用绩效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专项资金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着专项资金的绩效,专项资金立项较为谨慎严密,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要求专项核算、专款专用,因而在各类高校事业活动的成本核算中,专项资金建设项目的核算基本完整精确,成本效益容易匹配,推行绩效管理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将PDCA理论应用于高校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有助于推动高校经费绩效管理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

一、当前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不够重视

部分高校管理者还未树立绩效管理的理念,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受到固有经验的阻碍,加之缺乏具有绩效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专门人才,“重立项、轻管理,重建设、轻机制”的思想长期存在。一些高校对于项目建设更多地看重申报是否能通过以及专项资金的支持强度,并未结合自身的建设需要和存量资源进行充分调研和论证,预算编制随意性强,精细化程度低。专项资金到位后,缺乏资金使用、控制、监督、评价等制度作为保障,导致资源浪费,甚至发生挪用、套取专项资金的现象。

(二)存在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概念的理解偏差

部分高校存在但不限于如下几种错误认识:一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制定了绩效评价标准并据以评价就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全部;二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合法合规地使用专项资金就达成了专项资金绩效;三是认为实现了专项建设任务就等同于完成了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四是认为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就是在项目建设中论功行赏的依据。

(三)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当前,我国高校开展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实践正处于“摸索―认知―经验―理论”的过程之中,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实践的指导不足,表现为:一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不注重项目的顶层设计,绩效目标制定、预算安排、计划执行、资金的使用和监管、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等环节相互割裂,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二是主观随意性较强,管理过程中经常以管理者意志和经验为准绳,专项资金预算经常调整,项目建设成效与目标脱节。三是绩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同种用途的专项资金拨付到不同的高校后,资金绩效管理的思路、标准、方式可能不一样;高校内部同一笔专项资金在不同的建设期间,资金绩效管理的情况也可能不一样。四是信息不对称,资金拨付、管理、使用各方缺乏沟通,不能达成统一的绩效管理共识。

二、PDCA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一)PDCA理论概况

PDCA理论又称为质量管理循环理论,1930年由休哈特(Walter A. Shewhat)提出,1950年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W.Edwards Deming)加以改进和完善。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工具,使管理过程在有效控制状态下产生符合预期目标的成果或效益。理论目标是使得管理过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该理论提倡的质量管理步骤是:按计划P(Plan)、执行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四个环节依次执行且周而复始(如表1所示)。半个多世纪以来,该理论因运转程序严谨、管理层次多样化、管理方法先进和管理效果明显而逐渐被运用到各类质量管理活动中。

高校财务管理本质上也是一种管理活动,特别是在专项资金管理方面,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在内涵上具有相容性。当前国内外学者的主流观点认为绩效包括行为和结果两个方面,布鲁姆巴(Brumbrach)认为“绩效指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工作的人表现出来,将工作任务付诸实施。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我国学者基本认同此观点,如杨杰等(2000)将绩效定义为个体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所做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评价的行为及结果,即绩效是行为,也是结果。另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质量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美国质量管理的领军人物朱兰(J.M.Juran)对质量的定义是“使顾客感到满意的‘产品特性’,同时没有造成返工、故障、顾客不满意和顾客投诉等现象”。在现代质量管理理论中,质量管理的客体不仅是产品质量,还包括生产过程的工作质量,并以工作质量为重点。据此可知,绩效管理的客体指向行为和结果,质量管理的客体指向过程和产品,两种管理模式都强调过程管理,客体指向高度一致,对行为和结果的满意程度均可以采用一定的标准进行测量。因此,提高绩效水平的根本在于提高绩效管理的质量。

(二)适用性分析

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可以借鉴PDCA理论,将其管理理念、流程、方式等加以吸收运用,形成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如图1所示)。

该理论能够较好地适应高校专项资金自身的运行规律和管理要求,理由如下:

1.使得资金管理体系更加系统化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是典型的全过程管理,管理链较长,且与项目建设管理联系紧密,在任何一个环节上的管理弱化,都会导致资金绩效偏离目标。而PDCA循环可以全面覆盖资金的计划、执行、控制、评价、监督、反馈等管理职能,各环节衔接紧密,控制质量高,使得专项资金的管理更加系统化,能够有效促进专项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

2.使得绩效导向更加鲜明

高校专项资金的管理是依托于专项建设的,资金拨付前就已经为建设单位设定了清晰、可衡量、具有挑战性的绩效目标。PDCA循环中绩效管理始于绩效目标计划,明确了资金管理的目标、时间、责任、方法等,并且将绩效目标贯穿于整个管理链,主动诊断影响绩效的问题和机会,寻找改进绩效的办法。

3.与资金运转能够较好地匹配

高校专项资金运转比较灵活,从资金拨付的角度看,既有一次性拨付到位的,也有分批拨付到位的;从资金使用的角度看,既有要求当年拨付当年使用的,也有允许跨年度使用的。PDCA循环可以按照资金拨付的批次设置循环周期,也可以按照资金使用的期间设置循环周期,进行精细化的绩效管理,一个循环的结束伴随着另一个循环的开始,使得每个循环都更好地围绕绩效目标进行。

4.使得资金管理过程更加透明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在信息沟通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比较高。PDCA循环的每个环节都是多方参与的管理活动,只有在管理信息透明、各方有效沟通的基础上,项目建设才能稳步推进,管理职能才能充分实现。特别是在绩效评价方面,只有信息透明才能实现资金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有利于各方监督。

5.具有自我纠偏机制

高校专项资金管理绩效的测量值通常会围绕目标值上下波动。PDCA循环中的绩效跟踪环节任务是公正客观地反映阶段性的管理质量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及时发现并改进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绩效结果运用与反馈环节确保了在绩效偏离目标时,及时落实责任,明确整改措施,最大程度纠正绩效偏差。

三、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科学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PDCA循环实质就是绩效导向的全过程质量管理。首要环节是高校根据事业发展规划及特色定位,确定专项建设计划和总体目标,按要求编报科学、合理、清晰、量化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同时按精细化要求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1.科学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是高校使用财政专项资金能够产出的成果和效益。高校在申报专项资金时应系统性地设计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全面考虑目标的内涵、测量及保障,而并非简单地设置绩效评价指标。绩效目标主要内容应包括:(1)产出目标,包括专项资金建设项目预期可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品质、建设周期。(2)效益目标,包括专项建设预期带来的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相关方满意程度。(3)财务目标,包括专项建设达到预期产出和效益需要耗费的成本和资源等。(4)评价指标,即能够有效测量上述目标实现程度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5)保障机制,即为实现专项资金绩效目标所需要建立或完善的规范性管理制度、措施和计划。

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设置应达到:一是导向鲜明。绩效目标符合宏观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紧密结合高校发展规划和特色定位,着力提高专项资金效益,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积极成果。二是细化量化。绩效评价指标应对建设成果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测评,应当提高反映成果质量、效益、满意度等方面指标的权重。另外,绩效评价指标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定性指标为辅,尽可能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和可靠。三是操作性强。设定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在管理、建设、监督等各方充分沟通的基础上达成共识,对于较大的资金规模,应当设置绩效目标评审制度;专项资金绩效目标要与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有机结合,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应当以专项资金绩效目标为依据,与项目管理紧密联系。在项目立项申请时,就应该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认真谋划好项目建设的资金保障方案。编制专项资金预算,一是要遵循完整性原则,即所有与项目建设相关的财务收支都必须纳入预算;二是要遵循真实性原则,收支测算的依据必须以真实可靠的资料作为来源,按照主管部门认可的方法计算;三是遵循统一性原则,即按照统一完整的科目以及规定的程序与标准进行编制。

纳入年度部门预算的专项经费,高校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专项资金预算。首先,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发的专项建设申报要求,以及相关的专项经费需求计划和预算表格,高校项目建设部门依据绩效目标,在合理预测必要支出的基础上,对所有预期专项建设收支进行归集和细化,将预算建议数报高校财务部门。其次,高校财务部门结合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编制出初步预算方案,经必要审核程序后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再次,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高校财务部门在项目建设部门进行预算调整的基础上对预算方案进行修正,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最后,根据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专项资金预算批复,高校财务部门结合资金管理需要对专项经费进行预算分配,即可公布执行。

(二)强化专项资金绩效跟踪管理

绩效跟踪发挥专项资金绩效监督和控制作用,是PDCA循环的重要环节。高校应围绕已确定的专项资金绩效目标,通过定期或动态采集专项资金管理信息、项目管理信息,对绩效运行情况进行跟踪(如图2所示)。以事中评价为纽带,把绩效目标的设置与绩效目标的实现连接起来,及时、客观、系统地反映专项资金管理过程中绩效目标的运行情况和实现程度,与项目建设部门进行持续沟通,以跟踪目标来监督管理过程,及时发现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纠偏整改,引导专项资金绩效目标的实现。

专项资金绩效跟踪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一是绩效目标实现进度。重点跟踪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预算调整率、政府采购资金完成率、项目建设进度,以及项目预期产出、效益的实现程度。二是绩效目标保障情况。重点跟踪专项建设运行机制的完整性,包括项目管理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以及评估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包括决策分析、财务与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及风险防范等方面制度落实情况。三是绩效目标偏差情况。重点跟踪绩效目标值与评估值之间的偏差程度、性质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预期后果、责任归属。四是绩效目标纠偏情况。重点跟踪纠偏责任落实情况。

(三)开展专项资金绩效评价

绩效评价发挥专项资金绩效诊断的重要作用,也是PDCA循环的关键环节。高校应依据对绩效目标细化量化而形成的绩效评价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专项资金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如图3所示)。除了上级主管部门评价外,高校也可自行评价或者委托第三方评价。

实施评价时,绩效评价受托方应按照定性指标可衡量、定量指标应量化的要求,根据相关性、重要性、可比性、系统性、经济性的原则,依据评价项目特点和评价工作需要,参考绩效目标评审和绩效跟踪的情况,在绩效评价三级指标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逐级分解和细化,建立起符合高校特性、项目特点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以项目效益指标为例,该二级指标下可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力、满意度五个三级指标。由于专项建设的类型千差万别,项目效益难以直接测量,因此必须进一步将每一个三级指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对于评价指标的选择,采用德尔菲法以匿名方式征求专家意见,经过反复的反馈修正,使意见趋于一致,从而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评价指标权重的设定,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即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同一层次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来综合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该方法可以有效处理多因素决策制定中的不精确和不确定问题。运用德尔菲法,通过若干轮专家遴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影响力、满意度五个指标均被细化为若干可以量化的明细指标I11~I1a、I21~I2b、I31~I3c、I41~I4d、I51~I5e。项目绩效指标的体系结构如图4所示。

在项目效益明细指标遴选的基础上,通过专家对各项指标两两打分,区别主次轻重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可计算得出各项明细指标的权重,方法如下:

步骤1:建立各层次指标的比较判断矩阵。例如第二层次的5个指标,两两比较后采用1―9分制标度,将任意两个指标的相对轻重定量化。

项目效益指标比较判断矩阵:

a11 a12 a13 a14 a15a21 a22 a23 a24 a25a31 a32 a33 a34 a35a41 a42 a43 a44 a45a51 a52 a53 a54 a55(aij为专家打分值)

步骤2:对第二层次的1个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和第三层次的5个指标比较判断矩阵分别计算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通过,将特征向量归一化后即为各项指标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R=CI/RI(CI为矩阵特征值,RI为同阶一致性指标)

步骤3:将第二层次每个指标的权重分别与第三层次每个指标两两相乘,即可得出第三层次每个指标在总目标中的权重。

在评价指标及权重确定的基础上,绩效评价受托方可根据专项建设的具体情况,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判法中的一种或多种方法对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

(四)绩效评价结果应用

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是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的落脚点,体现了PDCA绩效管理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主要处理措施包括结果反馈、问题整改、信息公开、优化管理。具体来说,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后,绩效评价受托方应及时向项目管理和建设相关各方报告评价的依据、过程和初步结论,在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分析修正绩效评价初步结论,并将正式结论反馈给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管理整改的依据。高校应根据正式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论,深入查找问题根源,分析研究改进措施,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切实加强专项资金的绩效管理。高校还应按照信息公开有关规定,及时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结果和整改方案进行公开,方便各方监督。高校要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提高内部管理水平相结合的机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优化决策机制、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强化内部控制、完善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

高水平的绩效来源于高质量的管理。PDCA理论是管理学领域的代表性理论之一,能够有效地将绩效管理与质量管理相融合,不断挑战组织或项目管理的更高目标。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就是坚持绩效为核心,质量是关键,始终将绩效目标摆在专项资金管理的核心位置并贯穿于全过程管理,致力于提高管理活动的质量,通过设定绩效目标、预算管理、绩效追踪、考核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一系列高质量的绩效管理活动,有效保障资金绩效达成预期目标。其自身所具备的纠偏机制也能在过程中防止绩效偏离目标。PDCA理论对于完善高校绩效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7):110-115.

[2] BRUMBRACH A. Performance Management[M].London:The Cronwell Press,1988:15.

[3] 杨杰,方俐洛,凌文铨.绩效评价的若干问题[J].应用心理学,2000(2):44-47.

[4]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S].ISO9000:2005.

[5] JURAN J M. Juran's quality control handbook[M].New York:McGraw-Hill,1988.

第3篇

第一条为支持“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中央财政设立“质量工程”专项资金。

第二条为加强“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教高[2007]14号),制定本办法。

第三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实行项目管理。

第四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的管理原则为:统一规划,分年实施;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专项管理,绩效考评。

第二章预算管理

第五条教育部根据“质量工程”建设目标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组织项目申报、评审、立项,提出经费安排建议方案,财政部审核批准经费额度,分项目下达年度预算。

第六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按照项目实施单位的预算管理体制划拨。专项项目资金一次确定,采取一次拨付或分年度拨付两种形式。

第七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一经审定,必须严格执行,一般不作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需按程序报教育部、财政部审批。

第八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年度预算应确保按期执行,如遇特殊情况,对年度预算未完成部分,可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得挪作他用;如两年内未执行完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第三章支出管理

第九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支出范围包括业务费、设备购置费、维修费、人才培养费等,主要用于支持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是指开发专业设置预测系统、制定指导性专业规范、进行专业认证与评估试点、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等。

(二)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是指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审定和支持出版本专科新教材、开发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系统和数字化改造、建设国家教学考试课程网络考试系统和试题库等。

(三)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是指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竞赛活动中,用于设备购置与维修改造,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展试验实验、组织竞赛活动等。

(四)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指项目学校用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培养培训、聘请专家、奖励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

(五)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是指研究制定评估质量标准和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开展评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中,用于设备与软件购置、数据采集、评审验收、成果出版等。

(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是指在开展高等学校对口支援工作中,受援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干部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等。

第十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中设立项目管理经费,用于“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实施项目管理过程中必要的开支,主要包括项目审核、论证、评估、验收和其他相关工作支出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费用。

项目管理费由“质量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年根据实际工作需要提出年度预算建议数,经财政部审定后在年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预算中安排。

第十一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的开支标准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的规定。

第十二条凡应实施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单件(套)设备与软件购置费用超过200万元(含200万元)的,需要组织专家论证。

第十三条凡使用“质量工程”专项资金形成的资产均属国有资产,应纳入项目单位资产统一管理,合理使用。

第十四条“质量工程”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土建、各种罚款、还贷、捐赠赞助、对外投资以及与“质量工程”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

第四章决算管理

第十五条年度终了,项目单位应将“质量工程”专项资金收支情况纳入年度单位决算,统一编报。

第十六条按现行预算管理体制,中央部门所属学校项目决算由主管部门汇总后报送财政部,由财政部审批。地方所属学校项目决算由省级教育厅(局)汇总后报送省级财政厅(局),由省级财政厅(局)审批。

第五章监督检查与绩效考评

第十七条根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和本办法的规定,财政部会同教育部可根据需要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进行专项财务检查或评估。专项财务检查和评估的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按进度核拨经费的重要依据。

第十八条项目单位应保证按规定用途使用资金,并建立健全责任制,项目负责人对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负责,学校财务、教学管理部门等按职责承担相应责任。

第十九条项目单位应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自觉接受财政、教育、审计、监察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并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

第二十条对“质量工程”项目实行绩效考评。绩效考评以教育部、财政部批准立项的建设任务书或相关文件为依据。

第六章附则

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学专项资金 预算绩效管理

一、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社会,一个国家要想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的国家,必须要提高科学技术水平,而人才是知识的载体,如果缺乏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知识渊博的人才,一个国家就缺乏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竞争的最有力武器。培养优秀的人才离不开高质量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当前最缺少的人才不是本科生,也不是研究生、博士生,而是动手操作能力较强、具有职业素养的高职生。近些年,国家大力支持高职院校的发展,期望这类学校能够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能力较强的高素质职业人才。在这种政策环境下,高职院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虽然每年为社会供应了大批人才,但是伴随而来的还有教学经费紧张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严重,已经阻碍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所以,要想解决教育经费紧张这一问题,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提高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笔者认为,将绩效评价纳入到专项资金预算管理中是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最佳途径。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并不是一个新生事物,早在2001年,我国政府在中原、东部沿海地区就指定了一些试点地方。2003年,政府在出台的一些政策别强调了预算改革的建议,其中就包括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办法,对预算绩效评价的实施进行了规范和指导。本文通过对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进行研究,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意见。

二、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作用

(一)有助于高职院校确定科学的发展目标

公办高职院校长期都是靠国家财政拨款维持运营的,教学专项资金都是国家的钱,所以在收入、支出方面没有制定计划,更缺乏长远的规划。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在教学专项资金支出方面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只要有部门或人员申请,相关负责人基本上都会签字同意,而且是要多少给多少,长期下去造成了专项资金的浪费。等到后面有重大项目时,往往出现教学专项资金不够用,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形成。如果对高职院校的教学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包括对专项资金申请进行审查、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对项目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等,就会有效控制资金的浪费,同时督促各部门做好教学专项资金的合理规划。更重要的是,绩效评价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站在战略的高度,统筹各部门的发展,顾全大局,从而制定出更加科学的发展目标。

(二)有助于高职院校了解财务综合状况

随着我国财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收入、支出控制的更加严格,并要求设置专项资金账户,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这就使得高职院校自主调动资金的权利越来越小。显然,传统的只根据需要进行收入、支出预算,高职院校各部门只顾自身利益申请教育专项资金的做法是不符合新形势要求的。只有实行预算绩效管理模式,才能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的运行下去。这主要是因为预算绩效管理以财务评价为基础,在对教育专项资金分配之前,首先对学校的总体财务状况(包括总资产数量和质量、各部门运行情况、各项目的效益水平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价,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预算方案,即优先将资金分配给重点、效益好的部门或项目,从而提高教学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有助于高职院校转变传统的资金分配方式

大多数高职院校还沿用传统的资金分配方式,即“各部门向上级要资金,上级领导就批复”,长期下去就会造成资金的浪费,有些项目是次要的、非重点的,却按照重点项目的标准申报经费,而上级部门的审批流程很随意,往往使上述项目成为漏网之鱼。采用预算绩效管理却能够对各项目的成果、效益等进行事先评价、事中跟踪监督和控制、事后评估等,这就能够使高职院校领导清楚哪些项目是重点的、哪些项目是无关紧要的,哪些项目效益较好、哪些项目入不敷出等,自然在分配资金时也会按照重要性、效益高低等来确定资金分配顺序,避免了传统资金分配的盲目性。

(四)有助于高职院校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

采用预算绩效管理,最后一个流程就是充分利用绩效评价结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对各部门、各项目的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方面发现其中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就是对预算执行比较好、资金利用效率高的部门或项目或人员给予奖励。同时,对于预算执行不到位、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的部门或项目或人员给予批评惩处。只有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才能鼓励各部门、各教职员工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同时鼓励每个员工都树立节约资金的意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预算执行和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众所周知,教职员工的精神面貌决定着高职院校是否充满活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奖惩机制调动教职员工的高涨情绪,保证高职院校充满活力的向前发展。

三、目前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上不重视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

通过调查发现,很多高职院校比较重视项目经费的申报,但是对于该项目是否能够产生良好收益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学专项资金拨付给有关部门或项目之后,对资金使用情况没有进行及时的跟踪和有效的监督,导致了资金浪费现象无法得到控制,从而使得高职院校总体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教学专项资金预算执行完成之后,没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对预算执行情况和资金使用效率进行评价,不利于后期资金的合理分配。另外,教学资金支出没有科学的规划,存在很大盲目性,这主要是由于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偏离了其根本的目的。高职院校对预算绩效管理的目标缺乏深刻认识,只关注当前如何将财政拨款花出去,却没有考虑如何把钱花的值、花的有回报。对于教学专项资金浪费现象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关领导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做法。

(二)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

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有效的分配教学资金、控制教学支出,是提高教学专项资金使用效率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解决教学专项资金紧张的最佳途径,比较符合我国当前财政制度改革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明确说明预算绩效管理具体操作流程、操作原则、操作方法的法律法规和制度非常之少。也没有出台专门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办法,来强制要求高校对教学专项资金以及其他经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评价。这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为了简化预算管理工作、节约预算管理成本,对后续的预算执行不进行监督和评价。另外,我国目前比较权威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预算法》中涉及预算绩效评价的内容也比较少,没有给出具体的实施细则,只是比较笼统的提出了绩效评价的要求。几乎没有法律或制度提出绩效评价的奖惩机制,不能调动高职院校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的积极性。

(三)缺乏一套科学的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过分重视财务评价指标,忽视非财务评价指标。教学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如何,高职院校往往是对教学成果的应用、教学设施的投入产出比、教师人员支出的回报等进行分析评价。但是,教学专项资金非经济成果,比如向社会输出的学生素质如何、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却很少。非财务指标的缺失对造成评价结果不够客观合理;其次,评价标准不够准确,缺乏灵活性。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评价标准,评价结果是优是差需要和一定的标准做比较,但是目前我国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标准的制定缺乏合理性、也不够精准。比如,支持标准制定的数据是从各高校层层搜集上来的,传递过程中造成的误差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标准的准确性。再比如,不同地区的高职院校发展情况不一样,不同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只用一个标准衡量,可能产生不公平。

(四)缺乏完善的监督和约束机制

通过对浙江省各大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发现,75%的院校对教学专项资金的使用缺乏监督和约束措施,这主要是由于监督机制不健全造成的。改变教学专项资金用途、教学设施利用率低下等现象随处可见。另外,很多高职院校从表面上看,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宏伟壮观,比如实验楼很宽敞、实验设备很先进,但是在里面做实验的学生却比较少,严重浪费了资金。之所以出现以上现象,就是因为没有对项目从一开始就给予严格的审核和监督,造成了许多效益不好的项目浑水摸鱼、浪费有限的教学资金。如果能够从一开始就把不良项目淘汰出局,上马的都是优良项目,再加上全程跟踪监督,那么就会有效的避免资金浪费。

四、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一)逐步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教学专项资金预算是高职院校预算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保证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有法可依,需要政府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补充我国高校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空白,在目前影响较大、比较权威的《预算法》、《高等教育法》中增添预算绩效管理的相关规定,使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成为每一个高职院校所必须履行的责任,这样就可以充分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切实开展;其次,出台专门的法律或制度来明确说明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方法,严格规范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比如,统一规定预算绩效管理的具体流程、所遵循的原则、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途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奖惩措施等。同时,法律或制度中还应明确预算绩效管理相关负责人、普通工作人员的职责、权利和义务,从而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将责任追溯到个人。

(二)完善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组织体系可以确保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做法如下:第一,建立以党委书记负责的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笔者通过对国外高校预算绩效管理资料的搜集,发现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证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切实执行,都成立了专门的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来负责预算绩效管理的主要工作,并且取得了成功。这一经验应该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第二,成立专门的预算绩效评价实施小组。预算绩效管理委员会是决策者和指导者,具体的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实施应该分配给各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将预算绩效管理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由各部门的负责人完成,这些部门的负责人构成了预算绩效评价小组;第三,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管理监督机制。为了防止各部门随意应付预算监督管理工作,需要高职院校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将学校领导监督、专业人员监督以及教师学生监督相结合起来,对预算制定、执行、评价及结果应用的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控制。

(三)设计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严格遵循指标设计原则。包括所设计的评价指标应该科学合理,避免指标反映的内容类似甚至相同。评价指标的数值应该能够同其他高职院校的类似指标数值相比较,同时能够与以往的同类指标数值相比较。评价指标应具有灵活性,随着外界环境变化可以对指标加以修改;二是选择适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指标设计方法,包括平衡积分卡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三是构建能够全面反映教学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财务性指标评价体系和非财务性指标评价体系;四是运用一定的方法来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四)有效使用预算绩效评价结果

对高职院校教学专项资金预算进行绩效评价之后并不代表着绩效管理工作的完成,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步骤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预算绩效评价结果的使用,否则绩效评价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具体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各部门或各个项目组进行奖励或惩罚的依据。根据预算绩效评价结果来对表现优秀的部门或项目组或人员给予物质奖励和精神上的鼓励,对于拖后腿、态度不端正的部门或项目组或人员给予批评和惩罚;其次,高职院校领导通过对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预算制定、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必要措施改善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今后的预算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景仁. 多维视野下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系统探索[J].财会通讯,2012,(7).

第5篇

关键词:高校 专项资金 监督机制

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了对高校的财政投入,为保证高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拨款多数以专项资金的方式下拨给各高校。专项资金一般是指具有专门来源和指定用途的,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事项或工作的资金,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对于专项资金应单独核算,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和检查,已成为各级财务支出审计的重点。

一、当前高校专项资金监督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的申报

专项申报文本不够规范、不够完整,缺少论证材料,常常会导致专项资金下达不及时,项目的前期费用已在正常性经费中列支。项目申报的预算编制过于粗略,不利于专项资金的预算执行,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项目资金申报的预算安排,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如需政府采购的物资采购,未纳入政府采购。存在同样或类似项目重复申报的现象,有套取财政资金的嫌疑。

(二)专项资金的核算

以前,财政对各个高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衡,高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专项资金成为学校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高校就形成了“重项目资金的申报,轻项目资金的使用”的现象。预算与执行严重脱节,预算管理意识淡薄,经费支出随意性较大,专款项目资金支出范围界定不明,不能做到专项专用,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突击花钱与资金转移,重复建设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三)专项资金的监督

高校对于专项资金管理缺乏制度约束,没有进行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监督机制形同虚设。近年来,专项资金收入在部门预算的比重越来越大,财政加大了教育经费特别是专项资金的审计力度,从近年来审计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缺少资金预算方案,预算与决算脱节,预算执行中监督不到位,使用中擅自改变资金用途,结余资金未按规定办理结余或结转等。

二、完善高校专项资金监督机制的对策

(一)完善项目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分权、分工、协作的管理体制

专项资金项目的管理不仅仅涉及财务部门,而且涉及具体负责、国资采购、科研管理等部门,有些时候还可能涉及校外单位。建设周期包括事前论证、资料申报、财政审批、资金划拨、项目实施、事后验收等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节。内部控制就是要在项目管理的各部门中形成科学合理分工,在项目实施中,形成一个相互牵制、相互监督、防止舞弊的控制制度。对可能产生舞弊的环节要实施授权制度,进行必要的分工,使得审批人和具体经办人相分离,由两个人以上来处理。财务部门要加强项目的付款支付管理工作,积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认真审核付款手续,对涉及设备采购的业务,必须要有政府采购计划的批文,验收单位的验收清单,并附采购合同方能支付。

(二)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职能,适当引入社会审计

专项资金具有专门来源和指定用途的,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事项或工作的资金,具有专款专用的特点。高校作为专项资金的使用单位,承担着资金使用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审计部门作为校内的经济监督部门,在高校专项资金监督中,应发挥独立审计监督的职能。监督的范围应涵盖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管理涉及的各部门、各环节和各时间点,从项目的可行性论证、材料申报立项、项目的具体实施和项目的完工验收,内部审计部门都应进行适时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内部审计应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技术,对于一些工程项目资金的审计,需要更专业的技术进行审计,可以考虑适当引入无利害关系的社会审计,以保证资金使用的规范和合理。

(三)完善高校专项资金制度建设,强化预算管理

完善的专项资金制度是规范使用专项资金的有力保障,是有效实施专项资金管理和绩效评价的根本保证。专项资金制度不仅包括基本的财务制度,依靠适合学校情况的科学的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特别是经费预算与绩效评价制度,以便于为项目执行提供有效的规范,还应根据各类专项资金的来源、类别、性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从立项论证、预算制订、项目申报、资金拨付、预算执行、项目管理、绩效评价和全程监督等环节入手,设计专项资金管理和报销的工作流程图、包括专项资金的使用原则、目标、开支范围、核算办法、审批程序、监督管理、评价指标、奖惩措施等,从制度上保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依法执行,强化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保证预算执行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科学性。

(四)建立健全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高校专项资金的监督,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以评价资金的使用情况。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可以保证专项资金的规范使用,为上级主管单位或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应根据各类专项资金不同的要求,确定项目支出所要达到的绩效目标,依据系统性、重要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将这些目标通过具体的量化指标进行反映,以此评价和考核项目目标的完成情况,分析项目取得的业绩或效果,达到应有的绩效。将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结果与高校财务管理相结合,逐步形成专项资金绩效评价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专项资金的核算和管理,完善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提高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是提高高校自身财务管理水平的需要,也是适应新形势下财政改革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孙洁.浅析事业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审计[J],当代财经,2012,6月下

[2]李视友,李萍.浅探高校专项资金项目监督机制[J],财会通讯·理财,2008,2

第6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事业发展,高校的办学规模、办学层次也逐步呈现多样化,本文通过对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做了介绍,并提出了加强高校资金管理的有效措施,以保障资金的安全、合理、有效。

关键词 :资金管理;高校财务;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所需资金出现多样化和扩大化的趋势,具体包括高校科研经费、与企业合作研究、招生经费等。政府采购工作的深入推进,政府采购项目和资金逐年增加,因此财务资金风险也变得日益突出,这已成为各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加强高校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资金的安全性、合理性、科学性。

一、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专项资金管理有待加强,财务计划职能未能充分发挥

随着生均拨款政策的执行,很多高校生均经费都是通过申请专项项目的方式下达,项目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一直依靠项目管理部门控制预算执行,财务的计划职能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使得资金的执行力度不够,大量专项资金积压国库,影响了各高校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科研经费管理不规范,资金使用不合理

高校是我国开展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绝大部分高校根据财政部、教育部等部门的要求,加强管理,合理使用,保证了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但从近年来审计、检查的情况看,也有少数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视不够,或管理制度不够健全,或已有的管理制度执行不严格,致使学校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出现一些问题,影响了正常的科研工作。

(三)教育经费和学校事业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依然突出

尽管国家加大了对学校的各项投入,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迅速发展,各高校进一步理顺收入分配关系,规范校院两级管理,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绩效分配的激励导向作用,高校实施了绩校工资改革,教职工的工资薪金、津补贴等各项收入都得到了一定比例提高,同时也加大了对学校各项基本建设的投资,这些都离不开雄厚的资金的支持。国家的财政补贴往往满足不了这些需求,最终导致资金短缺,使其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严重障碍,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日益凸显,财政投入增长缓慢、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

(四)资金管理信息不公开透明,存在腐败隐患

根据《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关于全面推进校务公开工作的意见》等管理办法的规定,要求高校应该把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都应通过多种形式告知广大教职工。该向社会公开的要向社会公开,主动公开财务信息,加强社会公众对财务的监督,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预防各种腐败滋生的现象。

二、高校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力度

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加大投入,高校各类专项增长较快,按国家政府部门的专项管理要求,为了提高专项执行力度,规范专项经费管理,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推进教学科研事业高效有序发展,各高校应该对国家政府部门指定具有专门用途或特殊用途的资金如学科建设经费、实验室建设经费、教学团队、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用。根据资金来源,设置不同的资金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科学编制财务预算,严格支出管理,加强预算绩效考核,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按照“量入为出,综合平衡,保证重点,统筹兼顾”原则,围绕各单位年度重点工作,科学编制财务预算,在维持稳定的基础上,做到有增有减,确保年度重点工作的完成,压缩不必要的行政开支和公务费支出,科学调配各类存量资金,及时清理往来款项,加速资金周转。坚决维护预算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规范支出审批程序,严控不合理、低效益支出,避免无效益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伴随国家2014 年新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精神,为加强高校财经纪律,规范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单位应采用“细化预算、结余经费转移支付、项目资金绩效评价”等措施,强化“预算的双刚性”,提高“年度预算、年度执行”的管理力度。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绩效考核,按照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评价等,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对银行账户管理

为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监管,从根源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各高校要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监管力度,单位银行账户的开立、变更、撤销手续需由高校财务处统一办理。校财务部门负责银行账户的使用和管理,严禁多头开户。建立账户资金运行管理系统,实行银行账户动态管理,实现预算单位、财政部门、人民银行联网联审制度。

(四)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资金保障有力

科学合理地调配资金,确保资金链安全。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加强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政策和资金动向,努力争取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等主管部门的专项资金支持。积极组织校内各项收入,在多层次办学、科技创新、校园卡工程、后勤改革、校办产业等方面努力实现多点创收,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加大学费收缴力度,规范收费行为,学费收缴率提高,保证了年度教育事业收入的顺利完成。

(五)加强财务分析预警,防范财务风险,做到管财有责

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科学分析财务运行状况,为学校及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积极探索并稳步推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集中核算”的财务管理体制。高校可以成立资金结算科,统筹资金管理,将二级单位收入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管理,进一步增强学校归集、融通、调控资金的能力,保证资金安全。

基金项目: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高校资金风险防范预警机制-以江西省为例”(编号GL13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宏.浅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高校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3(17).

[2]张美霞.浅谈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2010(24).

[3]周静林.浅析高校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27).

第7篇

【关键词】 绩效审计; 专项资金; 广西高校;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4-0121-04

自从2002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提出“积极探索开展绩效审计”和《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审计署,2008)提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2009年建立起中央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0年建立起财政绩效审计评价体系,2012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绩效审计方法体系”的10多年以来,我国审计教务工作者和实务工作者与时俱进,加大了绩效审计理论研究和实践实验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必要的实证研究及其成果。为此,本文试图以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经验证据为例,探索文章作者前期研究成果中所构建的高校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适用和可操作性,对财政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进行较深入细致的实践探析,以期为丰富和创新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绩效审计的项目概况

(一)项目简况

“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经费”项目是广西财政厅和广西教育厅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做好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审核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做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工作的通知》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同意实施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的通知》等文件精神,通过政府拨付专项资金和项目高校配套资金,把现有学科水平及办学整体条件基础较好的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和桂林理工大学作为广西2008―2015年新增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作为广西2008―2015年新增硕士学位的立项建设单位。旨意通过几年的投入与建设,四所高校达到国家《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的要求,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终期验收,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该项目是广西高等教育发展和广西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迫切需要,得到了广西党委、人民政府和项目高校的政策及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执行情况

在材料审核和现场核实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复核法等审计取证方法,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广西高校2008―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建设经费”2012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和主要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分析,形成绩效审计评价结论①。

1.项目资金情况

(1)项目资金到位情况:2012年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2 101.5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项目专项资金6 400万元,项目高校自筹配套资金15 701.58万元,资金到位率100%。

(2)项目资金使用情况:2012年新增博士、硕士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经费总支出18 971.57万元,支出进度为85.84%。其中,财政专项资金支出6 397万元,支出进度接近100%。项目高校紧密围绕学位点建设的核心、关键内容,确保专项资金投入向立项建设学科集聚,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科学论证,做好专项经费的统筹调配,确保向高层次、高级别学科建设方向集中;增强教学仪器设备采购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实现仪器设备的集成、共享,避免仪器设备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和资金安排结构,专项经费支出中,仪器设备、图书设备等硬件建设支出比例超过70%,学术交流、师资队伍建设等软件建设支出比例小于30%。

(3)项目资金管理情况:项目高校建立健全相应的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健全;重大项目开支论证充分,资金拨付程序完备、手续严格,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规定。

2.项目实施情况

(1)项目组织情况:项目高校高度重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专门成立管理工作小组,全面负责项目建设中重大问题的决策。项目实施中所需硬件设备的采购由各项目高校资产管理部门统一负责,且大型采购设备须提交采购可行性论证报告,并组织专家组进行论证,再由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招标采购及验收,增强了设备采购的科学性、可行性,提高了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2)项目管理情况:一是组织领导机构健全。项目高校成立了以高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绩效管理组织机构,负责组织领导高校绩效管理工作;建立项目绩效责任机制,将绩效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加强项目实施监控,加快预算执行。二是目标任务明确,监管措施到位。项目高校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对项目绩效目标进行分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针对项目实行校、院两级管理,高校负责整体协调与宏观管理,项目点建设学院负责管理工作落实,监督小组及时对工作进展进行督查,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有效监控,及时查找和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加快项目实施进度。三是自治区学位委员会、财政厅、教育厅也加大对项目组织实施的监督监控,按季度组织对项目绩效目标的监控,总结成绩,查找不足,及时整改,确保了年度目标任务的完成。

第8篇

关键词:高校 专项经费 管理及核算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8-138-03

随着国家对事业单位专项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大,高校在改善教学条件、学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促进了学校的全面发展。高校成为独立法人后,众多高校将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作为重要的管理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则需要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强预算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项目结余资金过大等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国家对各项事业发展的投入效果。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真正做到专款专用、突出重点、务求实效,是财政部门和高校财务人员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一、高校专项经费的定义

高校的专项经费是由政府相关部门与高校安排下达的除基本支出以外,具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资金,主要包括高校修购专项资金、科技三项费用、科研专项资金、重点建设专项资金、课程建设专项资金等。

高校的专项经费是财务预算的组成部分,是学校为完成特定的工作和发展目标而编制的年度专项计划。专项经费就项目管理的过程来说包括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考核等四个环节。

二、高校专项经费实行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高校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重立项,轻论证。由于抱着“不要白不要”、“花国家的钱不心疼”的心态,许多学校在申报项目时普遍存在把关不严的现象,往往在编造项目名称上下的功夫很多,而对于立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等论证不够充分,项目与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符合度不高,脱离学校发展的实际需求、项目的实施缺乏相应条件保障等现象时有发生,仪器设备闲置及使用率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很多项目实施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重申报,轻资源整合。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购置上,相同或类似的仪器设备可以通过全校的资源共享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学校的相关制度不落实、宏观调控不到位,各单位为使用方便或部门的利益都通过立项申报单独购置,重复购置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资源浪费。

3.重实施管理,轻使用管理。就项目的实施来说,无论是实行集中管理模式,还是实行分散管理模式的高校,都延续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前学校自主安排项目的监管方式,把项目实施作为监管重点,在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管上投入了大量人力和时间,但疏于日常使用管理。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之后,因项目实施过程是上级财政部门监管的重点,已经相当规范,学校只要在程序上和一些重要环节上对项目负责人进行指导和适当把关,无须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学校项目申报的宏观管理和项目实施后的日常使用管理等环节则是上级财政部门力所不及的,这理应由学校来承担相应的管理责任,也是高校实施项目管理的工作重点,但学校不仅在实际工作上监管不到位,在认识上也不到位,没有及时实施监管工作重点的转移,本末倒置,从而导致专项经费的管理过程中管理力量重叠、管理空白的现象同时存在。

4.重申报,轻绩效考评。尽管高校在项目的申报和绩效考核两个环节上监管都不到位,但是因为项目申报是“要钱”的工作,学校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所以相比较而言,学校对项目实施效果的考核工作就不到位了。就项目实施效果的考核而言,尽管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项目范围在逐步扩大,但是仍然只占专项经费项目很少的一部分,即使在将来,把所有项目的绩效考评全部由上级财政部门来承担也是不现实的。因此,绩效考评工作主要应该由学校自己来承担,然而学校在这一环节上几乎是缺位的。当前几乎没有哪一所高校对专项经费项目的绩效自主进行了全面的自评,而且即使是上级财政部门组织的绩效考评工作,由于项目单位没有统一规划和明确要求,往往是“积极”应付,绩效考评很难真实、全面地反映项目实施的实际情况,因而没有起到调整教育经费投入的领域和方向、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率的目的。对专项经费项目的实施效果监管在相当程度上是一个空白点。

(二)解决高校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高校专项经费项目计划和经费投入关系到学校的长期发展,其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又因涉及到学校内部利益格局的调整与学校宏观发展的布局,其规范管理的复杂性也是可想而知的。笔者基于对专项经费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提出以下几点解决对策: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服务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