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医疗服务的变化

医疗服务的变化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医疗服务的变化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医疗服务的变化

第1篇

贵阳市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物价科,贵州贵阳 550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如何让医院适应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方法 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作为研究的参考依据,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更快的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结果 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颁布,成本意识由38%增至82%,成本核算由62.75%增至89.78%,成本支出由47.23%降低至12.84%,卫生资源使用率由57.83%增至92.26%,医院收费中存在的政府摸不清、医院说不清、患者问不清、价格查不清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结论 通过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了解分析,提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收费标准、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服务具有足够的竞争力。在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之后,患者在门诊方面,药费、检查费、劳务费三方面均有所下降,在医院方面,药费与检查费有所下降,只有劳务费略有提高,从整体上看,欣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之后,医院中存在的许多和医疗价格有直接关系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不合理收费得到了较为有效的控制。

[

关键词 ] 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

[中图分类号] R1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7(b)-0056-02

为了使医疗机构中提到的补偿机制更加全面,应该站在患者合法权益与医疗机构合法权益的角度分析,编制更适合市场行情的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价格》制定、开展已经取得了满意效果[1]。怎样让医疗机构更快的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政策是本组研究的重点。怎样把新的医疗服务价格顺利落实,并确保医疗机构能够正常运行,以利于医疗机构朝着高效低耗、科学的现代管理模式的方向长远发展。把患者看成医疗服务的中心,把市场需求看成发展的导向,改进就诊条件,给予舒适的医疗服务,缩减医疗服务成本,以便合理性缩减患者的医疗费用,使医疗机构趋于有利的方向发展。为了促进医疗服务价格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我们通过一系列研究活动,对医疗服务价格政策的适应性办法进行相关研究。

1研究背景与方法

1.1研究背景

将2012年11月—2013年11月期间《医疗服务价格》[2]实施情况作为研究的参考资料,同时提出相对应的政策,以便更快的适应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目前,医院医疗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①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与实际运行成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制定是由政府进行确定和控制,其重点通常停留在医疗服务项目方面,却忽略了与之相关的卫生行业内其他材料的价格变化,而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不断的调整,所以在很多医疗服务项目的支出方面便出现了入不敷出的现象,这使得医院的服务质量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也损害了医院的形象。②地区和医院等级之间存在的差异被忽略,因此容易造成医疗服务价格的设置存在较大差异。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等级的医院中,医疗服务的价格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息息相关,政府在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时,如果忽略了这种差异性的存在,便容易造成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在手术标准、手术器械等方面的收费标准不一致,也是导致地区医疗服务价格差异的原因。③护理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整体护理观已经成为当前护理工作的首要原则与执行标准,整体护理要求实现患者生理、心理、社会以及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护理。但是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护理项目的核算收费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使得全面护理无法有效实现,导致医疗成本的虚增,进而造成医疗服务价格收支失衡。

通过调查2012年12月—2013年8月到我院就诊患者在药费、检查费、技术劳务费等方面的开销发现,上述资金开销的数值均明显小于实行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之前的医院收费。通过总结上述方面医疗记录单的形式,进行调查分析。

1.2方法

以《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为依据,通过对我院现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如下。

①培养院内工作人员成本意识:传统医院的医疗收费指随着医疗成本的改变而随之发生改变,不管医疗服务价格高低,患者都要担负医疗成本。患者在疾病诊断、治疗的过程中,担负的直接支出,都将通过自立名目的方式收费,获取补偿[3]。因为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医院经济体制表现了更强的独立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尤其是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的颁布实施,对医院缩减医疗成本提出了严格要求,而且使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医疗效率得以显著提高。②增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成本高低能用来衡量医院医疗耗费程度、补偿费用,充分表明医院经营管理的效益水平,便于医院的经营决策[4-5]。由此便要求医院应该适应变革,并且鞥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具有独特优势,所以一定要重视成本核算,不断完善适合生存、发展的经营效益。③改变对各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期间的核算方式增强成本核算:医院应该采取相应的整改以往考核、工作人员收入的合理调配方法。其中,医疗产生的卫生材料费用、水电损耗费用,应该和收益计划相结合制定相应的指标。在工作过程中,员工如果有节约的表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如果有浪费,需要给予惩罚。并且每个科室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强化自身成本管理,保证资源最大化利用,从而节省医疗成本[6],产生更大的收益。

1.3 研究资料

根据我国《医疗服务项目价格》中的相关规定,在以下三个方面有着较大的价格调整:一是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编码、名称及服务内容;二是改革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形式;三是对不同地区医疗服务收费标准进行结构性调整。

1.4评价标准

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未实施前2011年院内成本意识、成本核算、成本支出以及卫生资源使用率作为对照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实施后的效果情况。

1.5统计方法

通过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使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颁布,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的实施,通过我院财务科会计汇总报表得知,成本意识由38%增至82%,成本核算由62.75%增至89.78%,成本支出由47.23%降低至12.84%。通过后勤部调查统计实施前后卫生资源使用数据发现,卫生资源使用率由57.83%增至92.26%。

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颁布之后,我院经营模式得到完善,合法经营及合理收费的理念有所改变。与此同时,对门诊费用与住院费用方面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调整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表1所示。

经计算,P值为0.01。通过表1 可以看出,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之后,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充分说明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院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3讨论

本文通过实际检验的方式,论证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颁布前以及颁布后我院经营模式的异同,并且同时SPSS 11.0统计学软件对相应数据进行计算发现,《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颁布之后,门诊药费、检查费、技术劳务费以及住院期间的药费、检查费和技术劳务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削减,其中住院的技术劳务费有所增加。通过实际统计与调查发现,在实行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之后,药费由原先的9.34元变为7.12元,门诊费从6.5元转为3.3元,技术劳务费从1.8元变为0.9元。这仅仅是门诊上的转变,在住院方面的转变更为明显。通过这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后的费用变化我们可以发现,新医疗服务价格的施行,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医疗环节以及医疗过程中不必要费用的支出。在门诊与住院双方面的结果上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药费与检查费都有所减少,只是住院方面的技术劳务费有所提升,从整体上对患者是有益的。

①通过《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的颁布,关于医院收费中存在的政府摸不清、医院说不清、患者问不清、价格查不清的一系列问题得以解决。医院必须明确收费,以便患者可明确查询所承担的收费项目。新的医疗服务价格的贯彻落实,卫生资源使用率提高了32.6%,可以纠正医院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充分说明了新的医疗服务价格对医院体制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改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②针对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策略的有效实施,必须要从两方面考虑:第一是促进医疗服务价格补偿机制的不断完善。以相关的经济规律为基础,通过科学的补偿机制确保医院各项医疗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从而促进医院活力的增强。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方面,要确保其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避免以往医疗服务价格管制体系过于死板的特点,使其能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调整,从而使其与当前的市场发展需求相适应,根据医疗市场的价格变动实施相应的公示,从而保证其获得有效执行。第二要加强政府对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体制的管理和监督。不是放松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的监管力度,而是改变政府管理方式,有直接控制医疗服务机构的经营服务活动向以多种手段调控医疗服务市场转化。改革以后,医院将在国家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主决定服务价格,而政府主管部门应以“裁判员”的身份监督医疗市场的运行,并重点对医院服务行为、服务质量、服务价格、信息披露及相关政策法规的执行情况进行适度管制和监督,对医疗服务市场进行必要的宏观调控,从而保证医疗服务市场公平、有序、健康发展。

③想要彻底完善价格效率功能,就必须对价格单位进行简化处理,以便监督及操作。对收费项目实行定价、调价以及相关价格管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很难控制。在进行价格定位时,要考虑到当地医疗服务项目场所的层次,对差别进行定价处理,并且在定价过程中要考虑到当地政府的财政补贴,保证卫生价格合理化。

通过上述方式对医疗服务价格政策适应性办法进行整改,采用改变对各科室综合目标考核期间的核算、增强成本核算、控制成本支出培养院内工作人员成本意识等诸多方式来完善新医疗服务价格政策,与常规完善方式相比,可操作性较高,而且整体实行过程比较简单。经笔者实际检验证明,上述方式在我院运行过程中没有产生任何负面影响,并且从根本上提升了价格政策的实用性,值得临床推广。

[

参考文献]

[1]刘小鲁.管制、市场结构与中国医药分离的改革绩效[J].世界经济,2011(12):53-57.

[2]徐力新,梁允萍.探索医疗服务价格体系调整的新思路:医疗服务价格与医疗费用的关系剖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1,10(12):55-56.

[3]邹俐爱.新医药价格政策对医院经营管理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2,12(2):78-80.

[4]娄淮建,陈翥.浅析医疗服务价格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卫生经济研究,2012,2(12):121-122.

[5]厉李.我国药品费用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机制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药事管理,2012:56-58.

第2篇

关键词:2012年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成本测算;影响因素;分析;解决方法

我国首部《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于2001年出台,随着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程度的日益完善,新技术与新项目的广泛开展,早已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需要。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1年版与2007年版的基础上进行了再版修订,于2012年5月颁布了《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以下简称"新《规范》")。由于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受政策、人员、计算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为确保确保成本测算工作的顺利开展与项目定价成本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笔者在开展新《规范》项目成本测算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如下分析。

1新《规范》结构性调整总体思路

国家对新《规范》结构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是 "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合理提高体现技术和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和检验类价格[1],将现行大量在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外另行收取的低值易耗医用耗材纳入价内管理,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建立不加重患者负担,又可通过医疗成本控制增加医院实际收入的新机制,保证医疗机构持续健康发展。

2新《规范》项目成本测算总体要求

新《规范》项目成本测算应按照《医院财务制度》、《会计制度》相关规定执行,以与经会计师事务所或审计机关审计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手续齐全的原始凭证、会计账薄等资料为基础,根据合法性、相关性、合理性与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工作。对本地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近几年来的经营状况进行调查摸底,认真测算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补偿、药品差价补偿、财政经费补偿以及其他收支结余补偿情况,对医疗机构收支情况进行结构性分析[2],合理分摊计算各项医疗成本。

3新《规范》项目成本测算的影响因素分析

3.1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受政策因素影响 新《规范》结构性调整是国家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规范医疗机构的价格行为,完善医疗补充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受相关政策的影响。

3.1.1新医改政策对成本测算的影响 我国自2009年4月出台"新医改"决定后,目前已全面进入医改的关键时期[3]。2012年8月,国家卫生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做好公立医院改革的通知》(卫医管发【2012】53号)明确提出,"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医疗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3],逐步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政策。四川省关于县级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方案是,通过提高部分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补偿医疗机构因取消药品加成后减少的合理收入的70%,其余20%和10%分别由各级财政与医疗机构承担。因此在进行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时,需充分考虑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施后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合理测算医疗机构的实际成本。

3.1.2新《规范》项目立项与定价原则变化对成本测算的影响 新《规范》在2001年版与2007年版基础上对项目名称、项目内涵、计价单位、除外内容、计价说明等方面均作了较大范围修订,部分项目因上述内容发生变化后,将直接导致相应的医疗成本变化。定价原则强调要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护理、手术等项目价格,取消检验项目按照检验方法定价的原则,将大部分医用耗材、试剂等实行打包定价,定价时考虑不同部位的技术难度、风险程度、人力消耗与耗时等。这就要求各地在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时,应综合分析新《规范》立项与定价原则变化等因素,科学、合理的测算项目实际成本。

3.2人员因素对成本测算的影响 由于医疗服务项目本身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测算人员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项目成本测算工作的开展与测算结果。因此,在人员的选择上既要有医学背景,能充分理解项目内涵与操作规范要求,具有相应的财务知识,熟悉医疗成本归集、分摊与计算方法,还需具备一定的医疗价格管理与成本测算政策水平,能正确理解与认真贯彻各项相关政策法规。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的人员共同参与。

3.3医疗机构与项目成本构成对成本测算的影响 医疗总成本由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财政项目补助成本、科教项目成本、管理和其他成本构成。根据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相关性与权责发生制原则,凡与医疗服务项目开展相关的医疗耗费均应纳入项目成本测算,与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无关的成本耗费应予以剔除。由于不同等级医院医疗总成本的构成不同,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涉及到的仪器设备、耗材试剂、人力成本与提供的医疗技术等成本均不相同,且同一医院相同的医疗服务项目在不同临床科室使用所涉及医疗成本也可能不相同。

笔者所在地区在开展新《项目》成本测算时,根据本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成本构成情况,分别选择了能代表本地区医疗成本水平的二级与三级医院各一所分别进行医疗服务价格项目成本测算。对于所涉及项目均按照新《规范》与行业操作规范要求,统一制定医用耗材、设备等直接成本填写规范,确保了相同医疗服务项目基本成本构成的一致性。

3.4成本数据来源、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对成本测算的影响 各项医疗服务成本数据的收集是成本测算的基础,相关数据的来源与统计口径将直接影响医疗总成本、科室成本与单项目成本。为确保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相关数据的统计与收集应保证其来源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最好以HIS系统信息数据为准,统计方法与统计口径应统一。

3.5医疗成本的归集、分摊与计算方法对成本测算的影响 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需要经过医疗成本的归集、分摊与计算等多个步骤,涉及多种计算公式与计算方式、项目种类繁多、数据量大、计算步骤繁琐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直接影响成本测算结果。笔者在开展新《规范》成本测算时,按照国家及本地区医疗成本测算相关规定,根据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采取不同的计算公式与计算方法,将医疗成本进行分类归集,逐级分摊,各环节的分摊与计算均采用计算软件完成,有利于各项数据的调整、复核与统计,确保了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3.6医院开展医疗服务项目种类与开展例数对成本测算的影响 新《规范》项目成本测算是测算医疗机构在规定年限所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的单位成本,开展项目种类与例次是影响成本测算的主要因素。根据《四川省医疗机构医疗服务项目定价成本监审指导意见》的规定,直接成本科室成本向医疗服务项目分摊计算采用"成本点当法",计算公式为:"某医疗服务项目单位成本=该项目所在科室成本×[某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当量(点数)÷Σ[该科室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当量(点数)×项目例次] " ,其中某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当量(点数)=该项目的技术难度。由此可以看出,由于各医疗服务项目均有相对应的当量点数,在科室医疗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医疗服务项目种类及开展例次与项目定价成本成反比。因此,据实核定医院及各科室开展医疗服务项目种类,准确统计各项目开展例次,是项目定价成本真实性与准确性的保障。

3.7其他影响因素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入,取消药品加成率、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变与各种物价上涨等因素将对医疗机构营运管理带来较大影响。《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是公立医院收取医疗费用的依据,是目前财政投入严重不足情况下的主要补偿途径,是医疗机构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在开展项目成本测算时,应充分考虑医疗卫生行业未来发展的需要。

4结论

新《规范》的出台与实施为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与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为广大病人能够享有更加优质、实惠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是政府制定项目价格与医疗补偿尺度的依据,且具有政策性与专业性强、项目成本构成复杂、计算程序繁琐、工作量大、间接成本分摊比例不易界定等特点。因此,在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时,既要认真学习理解相关文件精神,客观分析影响因素,制定科学、规范、操作性强的测算方案,又要准确收集与统计相关数据,统一规范计算公式与计算方法,合理分摊各项医疗成本。本着公平、公正的态度开展好新《规范》项目成本测算工作,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医疗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振中,陈增辉,李敬伟.《2012年版〈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修订原则与思路》[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2):5-7.

第3篇

医院的经营等同与经营,既企业在生产与销售过程中来获取利润的过程。医院就是通过患者整个就医过程满足就医者的各种需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价值,获取社会效益和效益,来实现自己的经营目标。随着竞争的加剧,医疗机构正逐步加强市场营销行为。服务营销,是市场发展所产生并需要的一种新的模式。它的优势在于能够比较顺利地抓住消费者回头购买或者长期购买,其中的价值体现是无法用常规的投入产出来。国外成熟的做法已经有许多年,我们现在的医院有许多优势可以运用这种模式。如何运用服务营销?如何将服务营销在医院的整体经营中运用的更好?如何才能更好的抓住就医者,挖掘他们长期的就医潜能?都值得我们去详细探讨。

1 在开展服务营销前应注意的几个

在开展服务营销之前,需要让所有的营销人员也就是医院全体人员了解几个关键问题,特别是一些实际操作中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清楚服务营销所有的构架与支撑点,那么您的服务营销也是开展不起来的,可能又会出现“学而不象”的局面,导致浪费与破坏。

1.1 一定要了解你所服务的对象(客户)是什么 了解你的服务对象就好比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健康状况一样,就诊者站在什么样的位置上,比如所犯何疾、疾病严重程度、就医情况如何、生活保障、收入等,其他如家庭状况、地址、电话等,了解的越彻底越好。你对就诊者越了解,就越能把握对方心理,说明对他越认真,就越能够做我们想做的事,在服务上就越能够体现服务的实际意义。

1.2 一定要熟知你所推广的医疗是什么 营销如战场,知己知彼方能够百战不殆。在了解服务对象的同时,要非常熟知自己所进行的医疗活动,每一个员工都必须清楚,自己所在医院的环境、实力、特色、专家、配套服务等。现在的营销有许多部分都要靠口碑的力量去做说服工作,服务营销的突出特点就是强力的口碑工作,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所推广的医疗内容,就谈不上服务营销了。熟知自己的医疗内容,熟知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并与到位的服务相结合,才能够事半功倍。

1.3 一定要深入了解你的医院与医疗服务口碑有多远 服务营销所推崇的力量是你的医院品牌与医院的口碑,就诊者大多数对比较知名的医院信任度较高。

2 在做好医疗服务营销时应该把握住服务营销的主要内容

医疗服务营销观念和医疗服务营销策略是搞好医疗服务经营的主要内容。它作为医疗机构进行市场经营决策的指导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概括起来有:生产观念、服务观念、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双赢与多赢的观念。营销观念的重点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2.1 以就医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都提出了要“以病人为中心”的观点和宗旨。从医疗机构与病人之间的关系来讲这是十分正确的,它比在生产观念和服务观念指导下的做法大大进了一步。但是,这种提法不全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1)从医疗服务的对象来讲,医疗服务对象不仅是病人 ,而且还包括健康人、亚健康状态的人。在过去服务对象主要是病人,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是患了病的人才到医院去就医,而是健康人与亚健康状态的人有需求时都要到医院就医,并且形成了“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的共识。并不是有病不医、有病缓医,而是自己有点不适都愿意到医院就医;(2)从服务的内容上讲,医疗服务涉及到保健、康复、咨询等多方面。人们可以因为各方面的目的而到医院就医;(3)从医疗机构的功能来讲,医疗机构不仅要疾病,它还包括照料(维护)人们的健康、修复劳动力和满足人们的保健消费需求等。所以,从医疗服务营销的角度来讲,应当是“医疗机构要以就医者的需求为中心”,而不再仅仅是以病人为中心。

第一,要满足就医者有关医疗服务的全部需求。就医者对有关医疗服务的全部需求,是通过医疗服务整体概念来实现这一要求的。这里要求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要改变长期以来一种不正确的认识,即把就医者当作求医者的认识,认为病人患病后到医疗机构就医是来乞求医生治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从医疗服务营销的角度来看,医疗机构就是为人们提供医疗服务的场所,人们到医院是来就医而不是来求医,就医者和医务人员是处于平等的地位和关系之中。对病人而言,其就医时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经费支出、获得没有副作用的诊疗措施解除其痛苦(治愈疾病);其次是护理及其相关配套服务的要求;对亚健康状态的人来说,其就医时对医疗服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要求接受的医疗服务方便、快捷、周到。因为亚健康状态的人就医时获取的服务主要是:健康检查、心理咨询、康复、保健、疗养、器官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对于健康人来说,其就医时对医疗服务满意与否主要表现在是否方便、有效。因其就医时获取的服务主要是:人体雕塑(如隆胸、隆鼻、抽脂、祛斑、除皱、双眼皮切割、整形、矫形等)、疾病预防、健康咨询、个人体征改变(如腋臭根治,鼾声根除)以及生命质量提高的需求(如阴道紧缩术,包茎切割,断肢再植等)。

第二,要满足就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在有形产品市场营销策略中,是要通过产品寿命周期,即不断提供新产品来实现这一要求的。医疗服务需求方面也是如此,它是通过医疗服务项目的寿命周期理论,即不断推出的新疗法、新技术来实现这一要求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样存在着研发期、临床试用期、成熟期、衰退期。如果一所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项目总是一副老面孔,没有新项目,就不能满足人们健康的需要,就必然被市场淘汰。而医疗服务项目寿命周期理论就是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项目,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第三,要满足就医者对不同服务的需求。这是通过市场细分战略来实现这一要求的。医疗服务营销观念认为,就医者的医疗服务需求都是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不同的需求群体应提供能够满足他们各种需求的医疗服务,要做到这一点,医疗机构必须实施市场细分战略,对需求进行划分。所以,市场细分战略就成为以就医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营销观念的重要内容。

如新加坡中央医院就把“以就医者需求为中心”的理念深入到医院全体员工的心目中。在该院,只要就医者入院,不管你是国家总统,还是街头小贩,都会得到医院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料。医院为就医者考虑的十分周到,他们每天一换的消毒床单,每天安排就医者洗澡,护士查房时除医疗问题外,还会征求就医者对饭菜及生活的满意度,对医院各方面服务的需求,查体前总会把床前的布帘拉上。就医者出院时,还要请他们填写医务人员服务调查表。调查表开头写着:“感谢你选择了中央医院,希望你在住院期间感到舒适,请你抽一点时间填写此表,本人将亲自查看。”落款是院长签名。

2.2 以就医者满意为标准的观念 西方的学者为服务业设定的法则是:“顾客就是上帝,热爱上帝,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判断服务好与坏的标准就是顾客是否满意,这又称为“顾客满意理论”顾客满意是指顾客对服务的感受大于他自己对服务期望的情感状态的反映。医疗服务既是特殊的服务也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医疗服务的目标也是让就医者满意。就医者是否满意既是判断医疗服务好坏的重要标准,也是医疗服务的宗旨。

医疗服务满意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医疗服务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的环境与设施、医疗的各种标识、医务人员的服饰等;(2)医疗服务产品方面的因素:①医疗质量(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疾病的转归);②服务(包括获取服务的便捷程度、配套服务的完善程度、服务的及时性、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沟通技巧等);③医疗服务效果的快慢;④医疗服务的价格等。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将医疗质量作为判断医疗服务好坏的标准,把医疗质量(特别是疾病的转归)的因素等同于影响医疗服务满意的所有因素,使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仅重视了医疗质量,而忽视了服务质量和影响医疗服务满意的其他因素,甚至认为疾病治好了病人就该满意了,这是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从医疗服务营销的角度来讲,我们每一位医疗服务工作者和医疗服务的经营管理者均要牢固树立以就医者满意为标准的观念,把就医者(客户)是否满意作为评价医疗服务好坏的最高标准,高度重视影响医疗服务满意的各种因素。

2.3 长期利润观念 现代市场营销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强调企业或服务部门在市场营销活动中,必须坚持长期发展战略,追求长期稳定的利润。医疗营销活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但是在不同的营销观念下,衡量利润的标准不同。在早期,特别是在计划经济的初期阶段,医疗机构根本没有什么利润的观念,医疗机构也不管成本和效益是怎样,只管有没有社会效益;在生产观念和服务观念下,开始出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存的认识,而衡量经济效益的一个唯一标准则是利润,这实际上是一种短期的发展战略。在进入市场经济后,营销观念、大市场营销观念及双赢观念的出现,则强调经营的长期发展,不注重每一笔交易或每一项服务都赚钱,在市场竞争中也不是只用利润这一衡量标准,还要以医疗服务的市场地位、市场占有率、投资收益率来全面地衡量某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满足就医者需求的程度,并且要衡量医疗机构的获利能力。

实际上,医疗服务的特殊性正说明了长期利润观念的重要性。从医疗客户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客户)都具有终身价值,同时医疗服务又有就近获取的特点。如果一个人对某医疗机构的服务感到满意,他可能成为这个医疗机构的长期服务购买者,甚至是终身客户。不仅如此,他可能向他身边的其他人宣传这个或某个医生,介绍他身边的其他人到这个医院来就医;反之,如果一个人(客户)对某医疗机构的服务感到不满意,那么他可能只是这个医疗机构的一个一次性就医者,甚至他可能他身边的其他人有来这所医疗机构的就医行为。所以,每个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者和医务人员都应当树立长期利润的观念,而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和当前的利益,更不能做一锤子式的买卖。

2.4 发挥优势和特色的观念 从医疗服务需求特性来看,医疗服务需求具有广泛性、层次性、重复性,医疗市场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从资源的占有角度看任何一个医疗机构都不可能拥有所有的医疗服务资源,一所医疗机构所拥有的资源、所具备的条件和服务能力始终是有限的。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医疗机构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它只能从某些方面寻求机会并加以突破。这一特性指明,医疗机构必须发挥自身优势,突出特色。要在某些方面有所为,某些方面有所不为。在有所为方面应当根据市场细分和结合自身优势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充分发挥占有资源的作用。如果什么都去做结果是什么也做不好,最终将失去竞争能力和优势以及应有的市场地位。

2.5 全员营销的观念 医疗服务的全过程不是由一个人的简单劳动就能够完成,它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医疗服务的最终产品是由多个相关的医务人员提供的服务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医疗服务的全过程好像是一根完整的“链条”,如果某一个环节出(服务不好或出差错),这根“链条”就可能断裂。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影响到医疗服务最终产品的形成,还可能影响到就医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医疗服务不同于商品零售业、保险业等其他服务业,他们只需个别服务人员与顾客接触就能完成相关服务。医疗服务则需要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共同完成。而且每一个医务人员都处在服务的前台,与就医者直接接触并向就医者提供服务。因此,医疗服务要树立、而且要牢固树立全员营销的观念。不仅如此,还应把就医者作为医疗服务的推销者。如果有人认为医疗服务营销仅仅是医疗机构的领导者和营销部门的事情,那就说明他还没有真正认识到医疗服务的市场特征。

我们经常都会见到有这样的例子,同是一个学校毕业的医学生,同在一个单位从事医疗服务工作,其中一个人成了名医,而另一个人却很少有就医者选择他为其诊病。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前者懂得医疗服务营销,学会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营销、营销策略和营销技巧,并在医疗服务活动中不断地营销了自己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而后者呢?因为他只懂得埋头从事医疗服务技术工作,他把自己只定位成了一个家或专业人员,只知道为就医者提供冷冰冰的诊疗技术。他所关注的是疾病而不知道自己的服务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感情的人,当然也就很少有就医者愿意选择和接受他所提供的服务。

从营销的角度来讲,一个优秀的医务人员除了应具备精湛的医术和优良的职业道德外,还应懂得接诊技巧,也就是医疗服务营销。一个成功医疗机构的领导者和经营管理者除了应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懂得领导外,更应懂得医疗服务营销策略。可以说,一个医务人员如果不懂得医疗服务营销,他就仅仅算是一个“医匠”。一个医院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如果不懂得医疗服务营销策略,他就仅仅算是一个“管家”。

3 在做好服务营销的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3.1 医院营销是个系统工程 大家在谈到市场营销时,反映出的概念往往是如何做广告,或者是出个什么点子之类的,对于医疗服务市场的营销行为也往往流于这种认识,忽略了市场营销工作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市场营销是一个针对客户需求进行产品(服务)设计的过程,需要进行需求调查(判断)、产品(服务)设计、流通渠道确定、制定价格、形象设计、宣传等一系列复杂工作。而在进行整体战略营销时,则更为复杂,操作实施须更加谨慎。

医疗服务由于是一种提供“健康”这种“产品”的服务,具有其较为特殊的地方。在进行市场营销设计时, 不仅需要基本的市场营销知识,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疗知识、流行病学知识及卫生管理知识;不仅要能设计和实现医疗服务需求调查,进行需求判断,还需要能参与到医疗服务的流程改造等问题中去。结合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精神和政策需求提供健康服务,则是一个站在战略高度看待医疗服务市场的问题。

3.2 根植于医疗机构内部管理 任何市场营销活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根植于其内部的管理,医疗服务市场的营销行为也不例外。一个医疗机构要实行某项市场营销活动,最终的行为都将落实到医疗服务的过程中,这必然涉及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医疗服务行为作为一种服务,这种依赖性更加突出。简单以下乡进行“假日巡诊”为例。我们姑且将这种营销行为的目的设定为:扩大医疗机构的影响,获得良好的声誉;发现病源挖掘病源。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医疗机构有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首先,医疗机构内部必须有相应的人员、物品组织安排体系,有相关的行程、活动安排等内部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谈如何进行事前宣传、事中活动、事后结果等营销行为。一个缺乏内部管理能力的医疗机构,即便是营销计划做得很完美,在实行时也往往容易流于形式,扩大营销成本得不偿失。

医疗服务的根本目的是祛除疾病,实现“健康”。因此,不管营销活动搞得多么精彩,对服务对象(患者)而言,是否帮助其实现“健康”才是最根本的。这依赖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就如同医疗检测设备再先进,也不能代表水平一样)。而如何提高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疗技术水平,是需要医疗机构内部的一系列人才管理体制来促进和培养的。中医对疾病认识的一句话说:“有诸内,才能形之于外”。没有坚实的内部管理,医疗服务的市场营销活动就是花架子、空壳子。

3.3 要注重内部营销 医疗服务作为一种服务的实现过程,需要医疗服务提供者与患者面对面接触来实现,具有较强的个体服务的特点。一个医疗服务提供者面对患者时往往代表了其所在的整个医疗机构。因此,如何让医疗机构内的每一个医疗服务提供者自觉自愿地热心服务于患者,就必须进行医疗机构的内部营销。内部营销就是要求领导层将机构内部成员当作客户一样看待,进行营销,即通过各种营销活动促进内部成员积极地工作(对外提供服务)。对于医疗机构的领导而言,这在还是一个需要建立的概念。内部激励机制(如定期选人到大医院带薪进修)也可以看作是内部营销的一项。

3.4 必须进行成本核算 医疗服务市场营销活动肯定是需要经费的,因此必须进行项目的成本核算。还是以下乡巡诊为例。事前的宣传需要费用,内部人员的薪金需要考虑,来回的路费需要考虑,活动消耗需要折成费用,发放礼品及宣传用品的需要费用等。可以测算在一定的影响时期内,该地区来就诊人数的同比增加值及相应的收入,也就可得出该项活动投入与产出比,算出真正的效益。由此也可粗略地估计出活动提供周期,同时也可以衡量出该活动是否为社会效益“付费”。

在把握以上重点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医院服务营销的认识误区:(1)营销就是广告;(2)营销就是宣传策划;(3)营销增加支出;(4)营销就是营销部门的事;(5)医疗服务不营销也有需求;(6)有技术优势就不必要营销;(7)医疗服务无法营销;(8)医疗市场无法定位;(9)医院无法为医疗产品定价;(10)医疗服务无法促销。

第4篇

关键词:医疗体制改革;外部性;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和重要保障。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广大企事业单位摆脱了沉重的医疗费开支的负担。提供了发展的机遇,而且给因资金困难长期无法报销医疗费的企事业单位的广大城镇职工带来了切身利益。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已在全国大多数城市实施,参保人数已达到1.12亿人。其中,在职职工占73%,退休人员占27%80%以上的原国有企业职工,特别是50%的国有困难企业职工参加了医疗保险。医疗体制改革提高了国民的健康水平,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显著的变化,但也导致医疗服务的不公平性增加和医疗卫生的可及性降低,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医疗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小,只有高收入和享有公费医疗的人群才能享有医疗保障,而低收入人群则看不起病。

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出现了重大变化:(1)卫生领域由非经济化向事业化与经济化的结合转变:(2)卫生资源配置由单一政府安排向国家指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转化;(3)卫生机构由单一国有制向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转化;(4)卫生管理由行政化向按经济分类进行依法行政管理转化:(5)卫生经费来源由国家包干的供给制向多方共同出资模式转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在借鉴国有企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采用了市场化导向。在内容上可以概括为“放开市场、管住价格”。“放开市场’。主要表现在医疗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扩大了国有医疗机构的经营自。而“管住价格”则表现为政府逐渐减少了卫生财政支出。而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严格的管制。通过改革基本上形成了市场化的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和医疗服务供求模式,确立了多种所有制的医疗服务供给体制。医疗机构成为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的市场主体。随着城镇社会保险制度和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建立,个人支付代替公费医疗制度下的第三方支付,个人成为市场需求的主体。

客观地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进步,发生了巨大变化:(1)改变了缺医少药,医疗服务供不应求的局面。改革开放初期,住院难、医院床位紧张、药品紧缺。目前,全国医疗服务机构数、床位数、医生数量有了明显增长,除城市大医院外其他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很低,出现普遍供过于求现象,药品供给从数量到品种到质量都有了彻底改善;Q)医疗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从服务能力上看基本能满足人们医疗服务的需求;(3)城乡居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不断下降,城乡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也由原来传染性疾病转变为非传染性疾病;(4)实施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筹资公平性正在得到改善。改革后,在原公费、劳保医疗人群中公平性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大量困难企业退休职工有了医疗保障以及新型合作医疗的推进。

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带来的问题

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就开始进行医改,直到现在“看病难、看病贵”仍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顽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披露“我国医改工作基本不成功”的报告。引发了我国有关医改的讨论狂潮。当前,医疗机构过度的市场化倾向,使改革方向发生了偏差。虽然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出现了许多较多的问题:

(一)公益目标淡化。不少公营医疗单位片面追逐利润,认钱不认人,不择手段增大收入,放弃或淡化了公共部门为社会公益服务的目标。医疗网点的设置、卫技人员的流动,以利润或收入为导向,大利大干,小利小干,无利不干,使卫生服务供给能力的地区性不平衡加剧,扩大了城乡差别,农村医疗事业的发展大大落后于城市的差距正在扩大。

(二)医疗费剧增。特别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费用急剧增大,超支严重。正常影响因素是与医疗成本有关的医药、医疗用品、医疗服务价格上升,价格昂贵的药品、新服务项目的出现和应用,医疗服务需求量的自然增大,生活水平提高对医疗保健服务需求增长的刺激等。非正常因素主要包括卫生服务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的失去约束。从服务需求来看,一般的服务需求受消费者的支付能力约束,如无购买力,服务欲望就无法转化为服务需求。而享受免费医疗的患者由于消费医疗服务不必付费,不受支付能力的限制,没有形成消费医疗保健服务的费用意识,易于将欲望混同于需求,追求过剩、过高的卫生服务消费,这就使卫生服务的需求失去约束机制。在旧体制下,服务的低价制和铁饭碗的分配制度使卫生机构和医生没有扩大服务的兴趣。体制改革后,大锅饭被打破,服务与收入挂钩,医院经济承包的推行形成了多服务、多收益的格局。医务人员有兴趣根据需求甚至超过患者需求提供服务。现行医疗服务价格低于成本,不含工资,无论是通过市场机制还是财政机制供给服务,都无法补偿其工资消耗和固定资产消耗。非营利医疗机构利字当头、服务供给向毛利大的项目倾斜,以此迂回地补偿服务费用就是公费、劳保医疗中“过度服务”的症结。可见,加大市场机制的分量,减少财政机制的份量虽较快促进了卫生业的发展,但它却诱发了医疗费用的大幅度上升。

(三)价格管制带来的问题

1、政府对医疗服务市场实施一定程度的干预是世界通行的做法,对医疗服务市场的政府干预要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采取医疗市场化为主导的国家政府干预。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对低收入群体提供免费医疗或补贴一定的医疗费用。而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采取的方法是医疗服务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由政府部门制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卫生行政部门监督实施,医疗机构只是被动执行者。这种价格制度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具有明显的价格歧视的特点,不同级别的医院在各个医疗服务项目上实行等级价格,级别越高的医院价格越高;二是按服务收费把医疗服务分解为药品、医用消耗品和器材、医护人员技术劳务、医院管理四个不同的项目。不同项目有不同的收费标准,其中药品和检查的价格较高,而医护人员技术劳务价格较低:三是为保障公有医院的收入,允许它们通过药品的收入提成进行补贴。在药品的国家公布价的基础上再加价15%。价格管制并不能改变医疗服务市场的供求规律,反而增加了对高档医疗服务的需求,导致医疗费用的过度增加。

2、医院把服务的重点放在比较利益

较高的药品和昂贵检验上,形成“以药养医”的模式。结果是增加了医疗费用,允许医疗机构和医生的收入和市场挂钩给予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强大的利益驱动。医疗机构的收入和它所提供的服务数量成比例关系。这会激励医疗机构提供数量过多、高价格类型的服务以增加收入,以及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经济利益较高的药品和检验上。事实上在我国医院普遍存在医疗服务过度、处方开药过多过贵、盲目用高价药、进口药、昂贵设备使用过度等问题。此外,大型设备成本部分往往核算偏高,导致定价大于实际成本。比如,在北京地区,CT检查每一位收费320元,而社会平均成本仅95.24元;用伽马刀治疗每次收费高达2万元人民币,而实际成本为8,159元。

3、低价政策导致医疗腐败的产生。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使人们想要购买的医疗服务超过了医院能够提供的数量,必然造成医疗产品短缺。那些能够在低价格下购买到服务的消费者获得了利益,而没有购买到的消费者的利益则受到损害。在管制价格之外存在一个能够反映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子价格”。高收入者通过支付高于管制价格的黑市价格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服务,红包、回扣就是这种差价的表示方式,由此导致医疗腐败的产生。

三、解决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问题的一些建议

要解决我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问题,在于政府与市场定位问题。

第5篇

【关键词】服务价格;医院财务管理;影响分析

简单来说,医疗服务价格是一种价格形势,主要是指将医疗服务作为一种商品时的价值体现。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是国家对医疗行业进行的宏观调控,也是对民生民计十分有利的一个项目。但是,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始终难以满足所有人的要求,而只能尽量满足大部分人的要求。所以,服务价格的调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但这对医院的财务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服务价格调整对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分析与探索。

一、当前医疗服务价格存在的不足

1.卫生资源配置科学性有待提高

卫生资源配置科学性不足,医疗总费用较高是目前医疗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医疗卫生总费用总体仍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国家对中医药服务价格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等因素,卫生资源配置的科学性仍旧不足。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大型医疗服务的价格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层次的明确划分。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一是医院本身的盈利性质;二是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许多医院忽视了这一问题。而在部分基层医院,却门可罗雀,导致卫生资源有所浪费。

2.技术劳务价格不合理

价格设置不合理是医疗服务价格中表现比较明显的一个问题。近几年,相关部门对医疗服务采取了低价政策,对医疗服务的价格作出统一调整与制定政策。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后,医疗机构的利益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政府能够提供的补贴也比较少,甚至一度成为形式补贴,对医院成本控制的帮助程度并不大。为了能够对其进行平衡,政府也对医院的收费要求进行了多次调整。但与其他商品相比,医疗服务的培养周期较长、成本花费高、技术更新速度也更快,所以需要医疗从业人员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这造成医院的经营与服务成本更高。

3.乱收费现象仍旧普遍存在

从社会服务的角度来讲,医疗服务属于公共产品的范围。与其他普通商品不同的是,医疗服务具有一定的福利性与商品性,不会向国家缴纳相关税赋,同时政府还会给予其一定的补贴。所以,医疗行业服务价格的大幅度调整基本都有政府进行管理与控制,即政府决定大致的服务价格范围,再依据国民经济水平与市场发展等因素确定具体的医疗服务价格。从整体来看,医疗服务价格大多低于服务价值,导致门诊或治疗乱收费的现象越来越多,不利于整个行业的良性竞争,也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经济压力。

二、医院服务价格对财务管理的影响

1.不利于财务控制作用的充分发挥

一般来说,需求与服务价格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与制约的关系。在医疗行业,医院服务的主要实施者是广大医务人员,对医疗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与服务效率要求都比较高。并且,普通患者对医疗信息的掌握大多不够明确,所以使得医疗人员的服务成本更高,也导致医疗行业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十分明显。这样的行业特征导致医院及其他医疗机构的财务控制难度增加,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实际运行中,医疗服务价格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相关部门需要采用宏观调控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以保证卫生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利用。

2.导致人力服务成本过高

人力服务成本过高主要体现在中医治疗方面,我国传统中医的治疗涉及到的大型设备比较少,在诊疗中大多依靠医务人员的自身医疗能力与技术水平。因此,相对来说中医的人力服务成本更高。同样,中医药房也是中药诊疗的一部分,在日常经营中也需要一定的人力支持。加之中药的种类与数量都比较多,所以需要的人力更多,这也是人力服务成本中的一部分。长时间以来,由于中医人力服务成本始终较高,中医医疗人员的价值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使得部分中医技术没有得到继续传承与发扬。

3.补偿机制不够合理导致管理难度增加

补偿机制不够合理对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整有着明显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医院财务管理的难度。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医院的财政补贴始终比较有限,这对医院来说,不仅加大了财务管理的难度,还使得医疗行业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同时,不合理补偿机制的长期存在,导致医疗行为本身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尤其是在引进比较先进或大型的医疗设备时,医院成本与患者的经济压力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导致医院日常经营中不合理收费等的现象越来越多。

三、医院服务价格调整与管理的建议

1.适当开放特需医疗服务项目

一般来说,医疗服务的价格若是无法得到合理补偿,极易导致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难以保证持续运营,甚至导致医疗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医院管理中涉及到的科技因素较多,医务人员的日常劳动也包括体力与科技水平的消耗,应该得到一定的补偿。也就是说,在面对服务价格不断调整的大环境,市场开放特需医疗服务项目,保证医务人员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院财务管理的难度。但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以及医院等医疗机构的盈利性质。相关部门可根据市场需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医院开放部分特需医疗项目,例如针对电脑一族开展的诊疗项目等。通过这些具有个性化的特需医疗服务的开展,医院可自主确定服务价格,进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补偿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

2.提高财务控制力度

财务控制力度的提高,首要任务是保证科学的成本预算。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新的设备或技术在满足医疗要求的同时,也使得医院的服务成本有所增加。作为江苏省淮安市金湖县区域的主要医院之一,金湖县人民医院也在积极引进相关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但也就意味着医院成本的不断增加。因此,保证高效、科学的成本预算,是提高医院财务控制力度与水平的重要手段。首先,医院应在保证各科成本的条件下,对医疗服务成本进行预算,以达到降低消耗、提升利润空间的目的;其次,针对中医技术价值成本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医院可通过高效的成本预算方案,在保证成本的同时有效降低患者的经济压力,进而达到双赢的效果。另外,强化对财务管理的监督,也是提高财务控制力度的有效方法。

3.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价值

管理人员工作价值的充分发挥,是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从本质上来讲,人才是促进一个集体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关键。所以,在医疗服务价格不断调整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的能动性与工作价值,是提高财务管理适应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这一方法在金湖县人民医院的财务管理中也同样适用。一方面,医院各级管理人员之间应加强沟通与交流,针对当前的服务价格做出财务管理方案的调整,以保证医院的财务管理能够充分适应服务价格变动;另一方面,财务管理人员对服务价格变动应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尤其是价格调整对财务管理带来的影响。在日常管理中,对服务价格变化相关信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并不断提升自己,以保证在财务管理中能够及时作出应对和适应。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服务价格管理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效力与合理性对整个医院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适当开放服务项目、提高医院财务控制的力度以及充分发挥医务人员的工作价值等方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医院财务管理的效率与水平,以应对服务价格调整带来的变化。服务价格的调整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不仅对医院的管理有着明显的影响,也难以保证达到所有人的要求,所以服务价格的调整工作应不断改进与创新。

参考文献:

[1]蔡宗泰.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12:103-105.

[2]潘敏,黄茂娟,吴颖敏,张媚.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差异对公立医院财务状况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16,08:65-68.

第6篇

参照《广东省医院管理评价实施细则(三甲医院)》,并根据医疗保健站实际开展的医疗业务,对选择的医疗卫生服务供应商(丙医院)在2009-2011年提供的医疗服务从组织管理、医疗质量、技术、安全、医德医风、医疗价格等6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3年的考核评分分别为79分、86分、89分。见表2。

2讨论

此次选择医疗服务供应商是该企业医疗卫生服务外包的一次尝试。由于企业建设现场地处偏远,建设期间易发生工伤事故,而周边医疗卫生资源相对匮乏,职工就医条件差,因此,解决这种医疗卫生需求矛盾,确保职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成为该企业前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事项。企业决定借用后勤服务的外包模式,在当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帮助下,引进当地医院作为医疗服务供应商,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用房,并承担部分医疗营运费用,设立医疗保健站负责建设现场的院前急救及职工的基本就医,职工就医可按照医保政策付费的模式进行;考虑到工伤事故后续抢救治疗的连续性、及时性,因而在当地3家三甲医院中选择了1所医院为医疗服务供应商。

在本次医疗卫生服务外包工作中,企业提供医疗用房,对保健站的医疗设备选型基本确定,功能需求明确,医疗服务费用采用竞争性比价方式确定。从3家医院提供的服务费用组成分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差别均不大,而费用差别主要是在劳务费、业务费、公务费3个方面,分别是52万元/年、83万元/年、31万元/年,占总费用的比例分别是54%、73%、67%。由于企业职工均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且企业已明确职工按医保政策规定报销范围支付医疗费用,但可能是对保健站的运营模式的理解存在差异,致使甲医院提出了其它费用21万作为该企业职工日常就医费用的包干,其是对此种医疗卫生服务外包模式的误解。根据保健站的医疗功能和服务需求及对3家医院提供的服务费用竞争性比价后综合比较,企业最终选择了营运费用较低的丙医院作为医疗服务的供应商。而从对丙医院在2009-2011年提供的医疗服务考核评价结果分析,丙医院的医疗服务管理和服务质量基本符合要求,医疗服务的价格也有下降趋势,表明该企业本次医疗卫生服务外包工作成功。通过此次对医疗服务的外包服务供应商的选择,笔者发现政府部门的指导和协助是供应商选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2];而企业对医疗卫生需求的明确定位,则是选择供应商的关键。

虽然企业医疗机构(包括新建企业的医疗机构)向社区医疗服务转型已成为必然趋势,但服务于企业的工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以居民为主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功能上仍有差异。工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重点是服务企业的职工健康需求[3],除应具备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功能外,需要强调的是对包括工伤事故在内的企业突发性医疗事件的应急救援,确保职业人群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及有利于企业职业卫生工作的开展[4]。在本次医疗服务项目外包尝试中笔者也发现了医疗机构改革面临的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型三甲医院以承担高水平专科医疗服务和教学科研任务为主,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6位一体的服务功能有明显不同,尤其是技术设备优势明显的三甲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别是企业的工业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参与积极性不高。

(2)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选择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包括民营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供应商,只有扩大医疗服务供应商的选取范围,才能获得满意的职业健康服务。

第7篇

受长期“以药养医”机制、医保结余支付能力不足以及诊疗行为不规范等因素制约,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偏低,医务人员劳务价值得不到体现,一些药品、材料设备等费用却过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医疗行业运行机制,出现了重复检查、开“大处方”等现象。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卫计委、人社部、财政部发出《关于印发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提出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

这次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合力推进改革,目标正是提高诊疗、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价格,既体现医疗技术价值、确保医院良性运行,又实现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

1问:价格改革具体改啥

一位大夫去理发,给他剪了几年头发的师傅告诉他:“我晋级了,过去剃头是60元,现在涨到80元了!”师傅跟大夫聊天时表示,这20元涨得不算多,因为他都干了3年了。大夫说:“我读医学院11年,当大夫十几年,诊疗费一直只有几块钱。”这个段子,生动演绎了我国公立医院部分医疗服务价格不合理的问题。

在医改工作中,药品价格和医疗服务价格一直是焦点。近年来,伴随着药价改革的加快,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渐渐提上议事日程。各地改革主要内容有两点:取消医院的药品加成和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前者目标是破除“以药补医”的窘境,后者则为了体现医疗技术价值。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四部委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在《意见》中从5个方面提出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任务。

一是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分类管理。对公立医疗机构,其基本医疗服务实行政府指导价;其特需医疗服务和市场竞争比较充分、个性化需求比较强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对非公立医疗机构,其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

二是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公立医院统筹考虑取消药品加成及当地政府补偿政策,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重点提高诊疗、手术、康复、护理、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动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等价格。

三是改革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管理。国家负责制定全国医疗服务项目技术规范,指导医疗机构规范开展服务。各地确定本地区医疗机构服务收费的具体项目。

四是推进医疗服务定价方式改革。扩大按病种、服务单元收费范围,逐步减少按项目收费的数量。各地可按有关法律规定,授权设区市和有条件的县(市)对医疗服务价格进行调整。

五是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监管。加强医疗服务成本监审和价格监测,完善定价过程中公众参与、专家论证等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和价格行为监管,合理确定医药费用总量,明确控费指标,依法严肃查处乱收费行为。

2问:配套改革怎么开展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涉及诸多领域,如何稳妥推进决定着改革的成败。

江苏省物价局副局长孔祥平指出:“如果只是取消药品加成、提高诊疗费这样的简衡,解决不了深层次的问题。必须要推进医疗价格综合改革。”

由于这项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所以,《意见》明确了各有关部门的分工。如:价格主管部门统筹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推进价格调整和定价方式改革;卫生计生部门制定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的政策措施;医保部门做好医保与价格政策的衔接配合,积极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制定医保支付标准的政策措施。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明确分工后,必须协同推进改革,形成政策合力。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必须强化价格与医药、医保、医疗等方面政策的衔接联动,方能确保医疗机构良性运行、医保基金可以承受、群众总体负担不增加。具体来说,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将与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薪酬制度、药品流通体制、医保支付、分级诊疗、医疗行为监管等改革衔接配套,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特别是,医保支付、医疗控费政策必须与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政策同步出台,同步实施。

3问:患者负担会增加吗

无论是哪个领域的价格改革,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会不会多掏钱。为了确保改革后患者负担总体上不增加,《意见》明确了“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原则,提出了多项配套保障措施。

“控总量、腾空间、调结构”,是对医疗服务价格实行总量控制、结构调整。通过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和检验价格,以及通过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腾出的空间,用于提高医疗服务价格,以确保医药费用总量维持平衡。“保衔接”,是指价格改革与医保支付政策要配套衔接。调整后的医疗服务价格要按规定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患者整体医疗费用负担不会增加。同时,各地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医疗保障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明确医药控费指标,确保区域内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进一步说明,正因为医疗服务价格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改革充分考虑到社会和群众承受能力,采取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方式,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一是围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取消药品加成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弥补一部分,并采取有升有降的结构性调整。二是逐步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动态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最终实现医疗服务比价关系基本理顺的目标。

第8篇

关键词:药品价格 市场化 医保 控费机制

医保控费是医院控费的主要方式,由于医保涉及范围较广,并且政策性较强,医疗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医保管理面临较多问题。在药品价格市场化背景下,医院要想取得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担当起合理控制医疗费用的责任,尤其是医保费用方面,需要加强落实控费机制[1]。目前,山东省省属公立医疗机构自2016年6月1日零时起,药品加成的取消和新医疗服务价格标准的执行使得大型的医疗设备费用检查标准得到了适度的降低,同时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价值得到了提升。

一、医保控费机制的现状分析

(一)医疗支付面临较多的挑战

医疗支付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有一定的风险存在,在支付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给医院带来较大的损失。医疗保险支付是医保改革中的重点环节,医保支付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医保制度的完善。随着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实施,对医保控费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的控费机制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控费机制在改革过程中明显主导性不足。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化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综合药品价格管理系统,该系统是由药品零售最高限价系统和药品集中采购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系统,而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实施取消了零售最高限价系统,主要采用集中采购系统,再加上改革后对于医疗支付方面更多的强调事后监督,很少实施事前监督,这就导致药品费用的支付主体无法在药品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体现应有的话语权,从而严重影响了药品交易产权的完整性。

(二)医疗服务不到位阻碍了控费机制的实施

医务人员给患者提供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将直接决定着其工作考核的业绩。目前,针对公立医院药品费用控制,山东出台了多种控制措施,例如,降低CT、磁共振、核医学、放射治疗等四项检查治疗费用;取消挂号费,调整诊察费、护理费、会诊费、手术费等,但是这些控制费用的措施,在操作成面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因为对任何医院而言,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没有强制性约束的控费指标无异于一纸空文,医院追求收入的目标和基本手段还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同时,当前的医疗服务水平还十分低下,这种情况下实行的任何控费指标政策,都不能够起到很好的控费作用,所以今后也需要针对性的深化改革。

(三)医保控费措施在药品市场价格波动方面缺乏主动性

现行的医保控费措施不够具体,没有针对医药服务的不同价格实施不同的支付方式,难以反映不同种类药品的使用特征。而药品加成以及医疗服务垄断性的存在使得低价药品和服务遭受到高价药品和服务的驱逐,这些问题都会造成医药费用的支出扩大[2]。高价药品的出现会导致医疗服务使用的数量逐渐减少,也使得患者的就医负担不断加重。

二、药品价格市场化背景下新型医保控费机制的建立措施

(一)转变观念,构建控费制度设计新思路

首先,控费机制的设计需要引进费用控制的主体方,即供方和需方,医保部门作为供方和需方行为的协调者,这样一来才能够找到医保部门和费用控制主体方之间的均衡点。在费用主体确立之后,需要对控制费用的任务目标加以分解,从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患者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对医疗服务提供方来说,费用的控制主要是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患者而言,加强医疗费用的控制主要是为了减少就医活动,从而解决他们看病难的问题。其次,制定合理的控费机制需要致力于不同主体共同产生的控费动机,包括的主体主要有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机构以及费用支付方三者,仅仅依靠硬性的制度难以确保费用的有效控制,因此,合理的控费机制需要加强供方、需方以及支付方三者之间的约束力度[3]。

(二)建立健全药品支付价格制度

医保支付价格制度是医保控费机制的主要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医保基金的支付能力,同时医保支付价格还是政府药价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适应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的需要,我国应该致力于医保药品支付价格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支付范围和支付比例两个方面加强对药品价格支付制度的调整。在支付范围方面,需要支付部分医保基金经办机构招标的药品,为了确保医保基金专款专用,对那些不属于医保基金经办机构招标的药品不实施支付,此外,还要进一步贯彻药品交易过程中的权利以及产权关系。在药品的支付比例方面,医保药品支付价格可以按照医疗保险赔付的原则进行赔付,医保基金经办机构招标确定的药品按照一定的赔付比例进行赔付,剩下的部分则是由患者自行承担赔付。

(三)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医药分家体制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医疗服务的利润,因此,在确保医保基金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控,是当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的关键所在。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较低,不能反映医务工作者的劳动价值,也因此造成了很多的其他问题。当前医疗服务的投入成本与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之间的矛盾突出,同时医疗服务提供的信息不对称和服务的垄断性导致医疗服务改革势在必行[4]。自6月1日起,山东省属公立医疗机构执行新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对先行放开的知名专家诊查费等131项医疗服务价格实施自主定价,并且将服务项目、内容以及价格等向社会实施公示,对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类的项目价格总体降低了20%,这些收支结构方面的调整对医疗服务价格的合理化有着很大的作用。我国医疗服务改革在坚持服务定价方向的基础上需要对服务价格水平和价格结构进行改革,不断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增加政府投入力度,加强对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进一步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服务补偿机制。就医疗服务价格水平改革方面,要实施标准管制定价模式,改变医疗服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加强成本上限控制和利润水平控制,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医疗服务的成本以及服务质量问题。在医疗服务结构改革方面,需要把握好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和特需医疗服务价格与边际成本之间的比例,一般情况下,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比例应该高于特许医疗服务价格偏离边际成本的比例,同时还需要根据医疗服务对象的贫困程度确定服务定价标准,这样一来,既能够缓解贫困地区人口看病难的问题,同时也不会对医院的医疗服务价格造成过度冲击。

(四)加强医保培训力度

医院需要制定年度医保培训制度,按照医院工作计划组织医保培训讲座,讲授市场化背景下的医保政策应该注意的事项,并且对医保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讲授。对于重点科室的医保支出进行重点讲评,从而强化医保人员的服务意识。此外,还应该加强对医院临床政策运用的指导,利用合理的时间进行宣传讲课。还可以组织医保政策实习班,对新招进的人员实施培训,通过医院的网络相关医保政策通知,编制合理的医保信息。在药品价格市场化背景下,医保政策随时发生着变化,为了有效解读医保政策的变化,了解医保政策执行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医院应该制定医保联络员制度,并且定期召开相关会议,及时处理医疗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五)规范药品采购方式

公立医院在药品采购方面需要发挥示范作用,严格执行集中采购政策,禁止网下采购,并且营造公开的医药购销环境,药品的销售按照实际采购的价格进行销售。此外,公立医院可以与市属医疗机构进行药品的联合采购,发挥带量采购的优势。这种联合采购也可以在药品采购平台上获取一定的议价采购权,为了提高网上采购的到货率,医院要在药品到货后及时确认收货,并且及时支付货款。药品的配置需要坚持基本药物优先配置的原则,从而发挥药物的主导作用[5]。对于临床辅助用药需要加强监管,对用量较大的药品建立定期公示制度,重点监控营养药品以及辅助类药品的不合理使用情况,从源头上遏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临床用药方面还应该按照具体的指导条例进行用药,不断完善用药评价制度,对于抗菌药物以及儿童用药等临床药物要加强监理,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药的行为,从而控制医药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药品价格市场化改革使得医保控费机制面临着较多挑战,为了适应市场化改革的趋势,需要加强医保控费机制的完善,这不仅需要提高医院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医保费用控制意识,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完善医保政策,从根本上解决医保控费问题,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姚迎.加强医保管理建立医院控费机制――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保管理实践[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4,25(2):9- 11.

[2] 丁锦希,白庚亮,黄泽华等.药品医保支付价格制度框架下的支付模式实证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5,46(6):647- 652.

[3] 彭琪,李卫平.浙江省控费政策对医院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院,2016(3):27-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