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1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会计核算的中间环节

第1篇

[关键词] 会计核算;转变;创新

1会计核算方式内涵

会计核算形式,又称为账务处理方法,指的是会计账簿、会计凭证、账务处理流程和会计报表之间相互结合的方式,这一方式规定了账簿、凭证、报表之间的关系,从而针对适当的会计核算形式进行选择采用。可以说,恰当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保证。手工会计采用的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汇总记账凭证核算形式、记账凭证核算形式、多栏式日记账核算形式、科目汇总表核算形式、日记总账核算形式和通用日记账核算形式等。企业可根据会计业务的繁简和管理上的需要来选用其中一种。另外,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之间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现代会计只有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才能顺利进行。在实际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复式记账是处理经济业务的基本方法,设置账户和填制凭证是会计工作的开始,登记账簿是会计工作的中间过程,成本计算和财产清查等方法是保证会计信息准确、正确的科学手段,而编制报表是一个会计期间工作的终结。

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创造价值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它借助于自身独特的地位,主动参与公共支出管理活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它与政府其他业务部门,以及网络虚拟组织之间相互交融作用,为公共管理“价值创造”发挥着积极作用。总之。会计核算在公共管理活动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模糊性,难以精确地加以计量。而恰恰是这种模糊性的存在,才使得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在公共管理中得以充分体现。

2 会计核算方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的成熟,尤其是信息化的进步,推动了会计核算方式的进一步转变,尤其是会计信息化的时代潮流促使企业会计核算进一步转变理念,改进方式。

2.1 账簿系统虚拟化

会计信息化就是将一切会计信息数据化,无纸化,因此用于记录会计信息的账簿也被虚拟化了。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这样最基本的存储单元,但账户的存储并不一定要借助于物质形式的账簿来完成。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期末余额也就唾手可得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理论上说,保留了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凭证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地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可见,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账簿”仅仅是沿袭了传统会计的概念而已,其本质是虚拟化的。

2.2 记账过程符号化

作为手工会计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记账工作是自有会计以来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会计核算也一直与记账、报账、算账密不可分、时刻相伴,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都打上了“记账”的烙印。而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也就与会计在概念上画了等号。这里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然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

2.3 财务处理流程一体化

手工会计时代的账务处理流程,通俗地讲,就是从凭证到账簿再到报表。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形成会计报表,必须经过过账、填制凭证、试算平衡、结账、对账等诸多程序。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3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统一收集后集中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都从凭证上来),数据共享(同时产生所需账表)。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这就说明,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往往能够通过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过去需要众多人员从事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这样在手工会计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烦琐的工作,变成了会计信息化系统中一个简单的指令或动作。

2.4 对账环节省略化

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在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在会计信息化系统中,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就可以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为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因为只要报表公式定义正确,账表也一定相符。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被弱化和省略了。

由于会计信息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深刻影响,作为新时期的会计人员,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重新构造会计模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刘红立.论电算化形势下会计核算形式的转变[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07(3).

[2]金光华.会计电算化由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J].微型电脑应用,1997(4).

第2篇

[关键词]基本建设单位;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收付

[中图分类号]F8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159-02

作者简介:彭静(1983-),女,重庆高速公路集团有限公司会计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与国库集中收付制的关系

(一)二者之间的联系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财政部门成立核算中心,在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的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实行会计监督,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制改革形式。国库集中收付制是指财政部门对财政资金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基础上,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办法。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与财政集中收付制度是两项不同的改革,它们之间有许多联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者改革的主体都是财政部门,两项改革的目的基本一致,即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加强会计监督;其次,二者都要取消单位账户,建立单一账户体系,并且其改革环节体现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第三,都不改变单位的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二)二者之间的区别

1核算主体不同 。

国库集中收付制的核算主体是以财政资金为核心的财政部门,表现为以政府会计为主体。主体没变,没有代替单位会计。会计集中核算的主体是行政事业单位,尽管单位没有会计,其核算由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进行,资金的“三权”没有改变,主体依然是单位,只是财政部门记账。

2账户设置不同 。

国库集中收付是通过设立零余额账户实现财政资金从国库直接拨付到收款人或商品和劳务供应商账户,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不经过中间环节,不在任何账户上停留;会计集中核算是通过在财政部门的会计核算中心设立过渡性账户的方式,财政资金先拨付到过渡性账户上,待预算单位用款时,再从过渡性账户上拨付到收款人或商品和劳务供应商账户,财政资金运行过程中存在中间环节。

3财政资金停留的位置不同 。

实行国库集中收付情况下,预算单位未用款时,财政资金始终停留在国库单一账户,增强了财政调度资金的能力;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情况下,预算单位未用款时,财政资金停留在会计核算中心的过渡性账户上,在一定程度上肢解了财政资金。

4财政监督的范围和侧重点不同 。

会计集中核算制仅对财政资金支出的规范性进行集中核算、反映和监督,监督的侧重点实际上是预算单位资金使用的事后监督;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则是对整个财政收支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和控制,监督的侧重点是对预算单位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

5机构设置不同 。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通过建立会计核算中心来统一组织核算和监督;而国库集中收付制则是通过在财政部门设立财政国库执行机构,即国库收付中心来担负财政国库资金收付和监督的重要职责。

二、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的现状

(一)核算中心制度建设滞后于业务的发展

部分单位领导认为设立核算中心只是专职办理会计核算业务,单位拥有资金使用权、财务自,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甚至有些单位领导采取各种干预手段,影响着会计核算的独立性和正常运作。核算中心只是在为单位记账,只对原始票据的合法有效性负责,至于相应交易的合规合法性则无法保证。

(二)监督主体职能弱化

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作为“局外人”,对一些单位的经济活动不甚明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监督”相分离,既不参与单位的经济活动,又不全程履行监督职能。只是将单据结算、资金划转、记账等工作进行了集中核算,而对单位的货币资金、各种实物资产却由于其局限性无法纳入其中管理,势必造成账目与实物管理相脱节。核算中心只流于报账形式,对不符合规定票据无处罚权,只能按相关政策予以拒付,使核算中心处理账务困难,容易留下账务漏洞,无法真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支出标准制定相对滞后,执行中问题较为突出

各建设单位的工程成本核算对象不同,会计科目名称、代码的使用不统一,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相关性、可靠性和会计报表汇总与分析。现行的基本建设财务制度只规定了建设单位管理费列支的范围,但对建设单位管理费、业务招待费提取的具体标准不明确,使集中核算实际操作难度大,财务人员难以把握列支的幅度。并且费用缺乏相关支出标准和依据,致使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尺度难以把握,成为制约会计集中核算工作健康发展的难点。

(四)国有资产管理困难

由于基本建设涉及面广,内外关系复杂,基本建设过程具有长期性、流动性和连续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国有基建单位财务的特殊性。实行集中核算后,核算中心根据支出票据登记单位固定资产,而资产仍由各单位保管、使用,资产的增减完全由单位报账员结账,核算中心未参与管理很容易造成账实不符,资产流失。

(五)资金运作出现问题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后,由于单位账务的集中管理和银行账户的统一开设,财政资金分散支付的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必然形成国库资金的大量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也容易形成财政资金的截留和挪用。从各核算单位财务情况汇总中得到的信息表明,预算单位沉淀了大量的财政性资金,同时财政总预算会计却遇到了国库资金不足,难以调度的困难。

三、国有基本建设单位促进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集中收付融合的基本措施

(一)强化预算管理

细化预算编制是国库集中支付的前提和基础,部门预算是基础,政府采购、工资统发是国库集中收付的两种形式。当前要在加快政府预算收支科目体系科学化基础上,全面推进部门预算。一是正确合理设置会计科目是组织国有基建单位集中会计核算的重要前提。分类、分档制定预算定额标准,制定统一、可行的经费开支标准,实行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相分离。建议不同类型建设工程项目依其性质、投资额、管理方式确定建设单位管理费、业务接待费的提取标准、使用范围,每年由基建主管部门(基建处)按建设工程项目以预算形式下达,使核算中心对基建成本控制有章可循;二是细化预算编制内容,会计科目的设置要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建设单位内部管理的需要,建议纳入中心核算的工程成本核算对象要统一口径,会计核算中心设置一级会计科目、科目编号要严格与财政部颁布的《基本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相一致,以保持会计核算口径的一致,为汇总编制会计报表提供可靠的依据,全面实行政府采购预算和基本建设项目预算;三是规范预算编制程序,改革人大预算批复时间,增强预算编制可操作性。

(二)促进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支付的统一

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改革的重要举措。预算单位的财政资金存放在国库,减少了库外资金的无效运转,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两者相结合,解决了国库、专业银行的频繁资金划转、结算和对账问题,还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对单位收支情况的全面了解。

(三)建立会计业务决策者与执行者相分离的管理体制,规范会计核算工作

建立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相分离的预算管理体制。预算编制部门只负责编制预算和追加,不管执行,集中精力早编、细编预算;国库集中收付中心作为预算执行部门要按照预算计划负责具体执行,两者各司其职。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进行核算,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和统一性,把会计的监督职能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

(四)完善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

随着改革的深入,现行规章制度难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财政部门应加快完善有关基建财务制度,如《基建单位纳入会计核算中心办事程序》《基建单位日常经费开支标准管理办法》《基建单位财务管理办法》等项制度,使核算中心的财务管理能按照制度执行。规范有关基建单位特殊的会计凭证:《拆迁户补偿明细单》《征地明细单》《工程价款结算单》等。这是目前国有基建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亟需解决的问题,需进一步完善现行预算、金库、会计、核算等一系列法规制度。

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核算形式影响

在会计核算处理过程中,账簿组织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技术组织方式,称为账务处理程序或者会计核算形式。账簿组织是指会计凭证和账簿的种类、格式及其相互关系;记账程序是指从审核、整理原始凭证开始,到填制记账凭证、登记各种账簿以及编制会计报表为止的一系列顺序和方法。

不同的企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各种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登记总分类账的依据和方法不同。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下,账簿组织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主要有: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记账凭证汇总表(或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等。企业可以根据自身规模大小和业务量大小选择适当的账务处理程序。

传统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缺点集中体现在:处理环节多,处理内容分散;处理流程重复,数据核对工作复杂;处理周期长,信息传递、反馈慢,财务报告的时效性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运用,电算化会计是否还有必要完全照搬手工会计下的会计核算形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在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并不是会计数据处理本身所要求的,而是手工处理手段的局限性所致。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使上述这些具体会计核算形式的客观限制条件不复存在。账簿组织不再是账务处理程序的核心,会计核算形式从程序设计角度考虑也只需要采用一种就可满足数据处理的需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账簿组合体系虚拟化

1.无纸化使账薄可以脱离纸质载体而存在账簿,作为存放经分类汇总的会计数据的载体,是会计处理承前启后、不可缺少的桥梁与纽带,手工会计账务处理的核心问题就是账簿组织问题。手工会计离开账簿,其会计报表的编制便成无本之木。簿籍只是账簿的外表形式,账簿的内容则是账户记录。

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中,信息的生成仍然离不开账户基本概念。但账户完全可以脱离账簿而存在。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账户记录与纸介质呈现出分离的趋势,纸介质不再是账户分类和汇总数据的惟一载体。实践已经证明,在磁、电、光等介质保存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得以保证的前提下,人们需要的各种核算资料尽可通过调用这些介质上的数据库文件并加以显示,完全可以不使用纸张作为账户记录的载体。既然账户记录可以完全与纸张分离,那么手工会计中关于账簿的定义也就不存在了。

2.电算会计系统的虚拟载体使得账簿可以以文件格式存在,也可以根本就不存在。电算化系统中的账簿实际是“虚拟”的。所谓“虚拟”,是指磁盘上一般并不存在真正的账簿文件,不是一个手工账对应一个磁盘文件。账簿上反映的数据不外有两类,一类是发生额,另一类是余额。作为记账对象的发生额数据,来自于记账凭证,而作为记账结果的期末(或期初)余额数据,则是在账簿被登记之后形成的。所以,账簿记录只不过是记账凭证上账户记录的分类、汇总罢了。由于计算机具有强大、快速的数据处理功能,它对记账凭证库文件的分类、汇总不过是举手之劳。而对于账户余额,只要保证系统初始化时输入的初始余额数据正确无误,以后各个会计期的发生额和余额可以通过运算即时得到。

因此,电算化系统中的“账”是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主要是各会计账户的期初余额数据)自动准确无误地派生出来的。所以从理论上说,保留了会计凭证数据库文件及相关数据,也就保证了账簿的存在。传统会计账薄在电算化系统中不再存在,其本质是虚拟的。

二、记账过程虚拟化

登记账簿,是手工会计核算账务处理流程的核心环节。会计产生以来,就一直与记账、算账、报账密不可分。从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到编制报表等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处处打上了“记账”的烙印。所以,在传统观念上,“记账”似乎成了会计的代名词。

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过程却是一个虚拟过程,因为并没有生成实际的账,当然不排除程序设计允许独立的账簿数据库文件存在。所谓的“记账”就是将账前凭证库文件中审核通过的记账凭证做上过账标识或者另外形成一个账后凭证库文件,表明该记账凭证已入账,不允许再对其进行无痕迹修改或作废、删除操作。如果有错误,只能采用类似于手工会计下的红字冲销法,通过输入“更正凭证”予以纠正。所以,在电算化系统中,记账环节完全可以取消,即平时不登记日记账、明细账及总账,只将记账凭证保存在一起,在需要时再采用瞬间成账的做法:根据科目余额库文件的期初余额数据和记账凭证库文件的科目发生额数据,当即形成所需的“账簿”并予以输出。同时,这种瞬间成账的方式也使会计报表瞬间形成成为可能。至于很多财务软件所提供的记账模块功能,主要是为了满足会计人员的账务处理习惯,即只有先记账才能查询和打印。

三、对账环节不复存在

手工会计中,分类账分为总分类账(总账)和明细分类账(明细账)。其登记的原则是“平行登记”,即把来源于记账凭证的信息一方面记入有关总账账户,同时还要记入该总账所属的有关明细账账户,并通过定期对账来检查和纠正总账或明细账中可能出现的记录错误。这种通过低效率的多重反映和相互稽核来换取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是手工会计核算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然而,对账是设置账簿的产物。如果没有设置账簿,也就无所谓账证、账账、账表之间的核对了。

我们知道,计算机本身是不会发生遗漏、重复及计算错误的。只要会计软件的程序正确且运行正常,账证、账账、账表一定是相符的。这样,就使手工会计下的对账环节不复存在了。会计软件中即使设置了类似于总账和明细账的数据存储结构,这样做的目的并不会为了对账。因为总账和明细账之间并不存在统驭与被统驭的关系,其目的只是为了加快信息检索的速度。诸多财务软件设置的对账功能也仅仅是为了迎合传统会计核算方式下会计人员的应用习惯,实质上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四、账务处理流程呈现一体化趋势

手工会计的账务处理流程,简单地说就是:凭证一账簿一报表。会计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在填制凭证以后的阶段,要登记账簿直至会计报表,必须经过填制凭证、过账、结账、试算平衡、对账等诸多程序。

在电算化系统中,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分为输入、处理、输出三个环节,首先将分散于手工会计各个核算岗位的会计数据输入计算机,此后的各种数据处理工作都由计算机按照会计软件的要求自动完成,不受人工干预。从输入会计凭证到输出会计报表,一气呵成,一切中间环节都在机内自动处理,而需要的任何中间资料都可以通过系统提供的查询功能得到,真正实现了数出一门(所有的数据都来源于凭证)、数据共享(账簿报表甚至分析表都可以使用凭证中数据)。整个账务处理流程具有高度的连续性、严密性,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极大地提高了财务报告的时效性。

因此,在手工会计核算中非常费时、费力和繁琐的工作,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变成了简单的操作指令。过去繁杂的填制凭证、记账、编表等工作,现在只需要少量的录入人员进行操作就可以了。因此,手工会计条件下不同会计核算形式的划分已没有必要,可以采用一种统一的会计核算形式,这就为实现电算化系统中会计核算形式的通用化提供了前提。

综上所述,会计电算化对会计核算形式的影响是深刻的,我们必须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会计核算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重新构造会计核算模式,设计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效率更高、数据处理流程更加合理的会计核算形式,以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进一步满足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储:会计电算化与会计工作[M].北京:财会出版社,2003

[2]刘语成:中国会计电算化的实践分析[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3

[3]王鑫则:会计电算化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艾文国:会计电算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第4篇

【关键词】会计集中核算;审计;影响;对策

会计集中核算是会计核算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指的是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纳入政府专门机构进行集中核算的会计工作组织管理形式,其原则是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管理方式,保持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单位理财机制不变、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由此可以看出,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是会计工作的责任发生了转移,但却没有改变单位的财务主体资格和财务责任,也没有改变单位负责人的《会计法》规定的责任。但是,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行却也直接的影响到了审计工作,影响到了审计的目标等等。

一、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的影响

(1)对审计方式和方法的影响.会计集中核算与原会计管理模式相比较,其开展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在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中心这个中间环节,而这个中间环节的出现无疑使得审计程序执行环节有所增加,而在这样的客观背景下,审计方式、方法也受到了会计集中核算的影响,从而不得不及时的得到调整。(2)对审计目标的影响。第一,会计集中核算与原有会计管理形式相比较,单位原有的会计利益的一致化和会计责任的完整化格局被打破;第二,会计集中核算对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被审计单位及其单位负责人仍然负有完全责任。由此可以看出,在会计集中核算的作用下,审计目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3)对审计对象的影响。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被审计对象的地位没有变化。因此,在会计集中核算后,政府审计不仅仅要把纳入会计集中核算的单位作为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审计对象,同时还要把会计中心纳入审计监督的对象。

二、会计集中核算下审计采取的对策

(1)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审计人员是工作的直接执行者、操作者,其素质的高低、能力的高低会直接的作用于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到工作的质量、效率第一,着力于审计人员对会计集中核算方式认识的提高,使审计人员能够尽快的树立起为改革服务的正确思想,这样才能够不断的加强审计人员对会计集中核算的敏锐观察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从而强化审计人员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第二,为了能够及时的、快速的适应会计集中核算改革的要求,必须及时的提高审计人员的文化素质以及业务素质,比如说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政策水平、提高审计人员运用计算机的审计能力等等,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复合型的审计人才;第三,在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加强审计人员的沟通、协调能力,这样才能够帮助审计人员处理好审计与相关方面的关系,最终加强与有关部门、单位的联系以及协调,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2)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在会计集中核算下,必须及时的加强对审计行为的规范,这样才能够有效的防范审计风险,实现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开展审计工作的过程中,是对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的同时,还应该抄送给会计核算中心。另外,在履行审计承诺手续的时候,还应该与被审计单位和会计中心分别签订相关的承诺书,而承诺书的内容必须具有针对性以及合法性。第二,实施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报告应该向被审计单位征求意见,而涉及相关内容也应该要求会计中心人员参与,而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在主送被审计单位的之前,如果审计机关认为需要,则应该抄送到会计中心,除此之外,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资金集中在会计中心管理,所以审计对涉及问题的处理意见以及处罚款额的收缴,应该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之后要求会计中心积极配合审计决定的执行、审计处罚款额的清缴。第三,对于会计中心业务质量方面的问题,审计机关应当下达审计建议书,并且积极的督促其进行整改。(3)建立审计制度。制度的建立、健全,是为了能够科学的、合理的以及有效的推动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在会计集中核算下,必须及时的建立、健全审计制度,这样才能够降低审计所受到的影响,最大限度的实现预期的目标。具体的实施措施包括了以下几点:第一,在建立审计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以法规的形式明确审计机关有权依法对进入会计中心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审计监督;第二,在建立审计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明确审计机关及其审计人员的职责、权限、工作程序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以确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第三,在建立审计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从根本上明确被审计单位的义务以及责任,以减少后续的争执、矛盾;第四,在建立审计制度过程中,必须明确审计中会计中心的义务和责任,这样才能够确保预期依法审计目标的实现。

参 考 文 献

[1]白荣春.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影响及对策[J].北方经贸.2011(8)

[2]潘立江.浅谈会计集中核算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0(10)

第5篇

(一)财政资金调动能力增强,提高使用效益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由层层拨付变为实际需要时一次拨付。减少流经环节。也就是将以往的现金流变为指标流,使未支出的大量财政资金不再沉淀在各预算单位的账户中。而是统一集中在国库或财政专户内,对治理和预防预算单位多头开户、私设账户产生了积极作用。改革后财政资金调度更灵活,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使用计划,在保证各单位正常支付需要的前提下。对暂时闲置资金实行集合理财,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加强了执行预算的规范性。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性资金都必须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支出必须根据预算安排计划指标,根据计划指标填写支出申请,最后办理支付业务。无预算或超预算、无计划或不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不予支付,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三)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支付中心根据经济业务性质将资金直接划拨给收款人,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在源头上实施监督。预防了支出单位“遇着红灯绕着走”的行为。杜绝了不合理、违纪、违规支出,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了,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四)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建立了严格的支付审核制度,规范了支付审核内容和程序。促使《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集中支付还可有效遏制一些预算单位固定资产不入账、账实不符、财务游离在会计监督之外等行为的发生,使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显着提高,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五)更好地聚财理财,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这种运行模式将列入预算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集中支付范围,将预算单位的往来款项、上级部门转入资金、除本级财政部门以外其他单位部门转入的资金纳入财政往来专户核算,规范了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立,加强了对预算单位所有资金的监管。更好地为晋中市经济建设聚财理财。财政直接支付账户的银行进驻中心营业大厅,方便预算会计办理收支业务,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晋中市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运行模式

预算单位的银行存款账户分为原在商业银行井立的旧账户、财政直接支付账户、财政往来专户三个。原在商业银行开立的旧账户是预算单位在集中支付前开立账户,该账户只出不进,核算预算单位在集中支付前结余的资金。财政直接支付账户核算预算单位发生的直接支付业务及暂从国库借出款项,在没有借出款项情况下该账户余额为零。财政往来专户账户是财政部门国库科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非本级财政经费收支以外业务的核算账户,核算预算单位往来业务、上级部门转入资金收支、除本级财政部门外其他部门(单位)转入资金收支。

支付中心办理集中支付业务分为核算组、资金组。预算会计首先去财政局有关科室审批当月用款计划,据计划填写支付申请书和支出报账单,然后经核算组审核若支出符合有关规定则签字批准,最后经资金组审核支出录入准确并与计划相对应予以办理。

三、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宣传力度,取得预算单位的配合与支持

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等改革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新生事物,有利于严格控制财政资金,从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但预算单位办理收支业务比原来程序多、手续复杂、要求规范,容易产生抵触排斥情绪。财政部门应重视政策宣传和舆论导向,多与预算单位交流和沟通,使他们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能统一思想认识,在实际行动上积极支持并配合,实现国库集中支付的目标。

(二)加快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国库集中支付在预算单位的预算主体地位不变、资金使用权不变、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权不变的基础上。尽量方便单位用款,要对改革方案、业务流程、系统软件等不够成熟的方面积极修改和完善,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比如:本单位在现行的模式下,预算单位没有与国库科、支付中心联网,分月用款计划、支付申请书必须到国库科或支付中心录入。若遇报账人员较多时需排队等候。很不方便且容易出错,应加快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尽快实现预算单位网上申报、监督部门网上审核、国库网上支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三)细化部门预算编制,保证国库集中支付有明确的依据

国库集中支付以预算为基础来进行规范、约束。部门预算编制应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衔接。并细化到具体项目,使每笔支出都能核定它的合理性。预算编制应具有预见性、科学性。尽量减少调整次数,确保预算刚性,这样国库集中支付就有明确依据,不会无所适从。

(四)建立严格的监督控制体系,组成科学有效的监督网络

完善责任机制,强化执法监督,是有限财政资金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国库集中支付为财政资金使用提供了进行事前、事中监督的制度和机制,涉及到国库、财政部门、支付中心、预算单位,各环节、各部门都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贵,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相互制约和监督,各部门内部也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另外,政府审计、社会审计、新闻媒体也应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监督,组成一个科学有效的监督网络。

(五)适应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需要,预算会计要加强对新业务、新知识的学习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务管理方式、支付方式、会计核算方法等都发生转变,对预算会计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由于预算对经费收支的制约作用,要求预算会计不但要熟悉宏观经济、财政政镱、财务会计等相关知识,而且对单位将来的需求及可能发生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和预测,为单位预算管理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计算机和网络的广泛应用。要求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适应新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需要,完成自己所担负的工作。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可以实现支出直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本文通过对晋中市国库集中支付模式的研究,分析了取得的成效,提出了改革建议。

第6篇

一、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成效初显

(一)业务风险得到了进一步控制。县(市)支行的会计核算业务上收,是将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集中到中支营业室,由多个网点操作变为一个网点操作,这样风险面变窄了,有利于中支对会计核算风险面的控制。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各县(市)支行开设大量的内部账户,中支对县(市)支行内部账户的核算内容难以进行实时监控,潜在风险较大。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所有内外部账户全部撤销,会计核算业务不能自行办理,从而彻底铲除了县(市)支行发生会计核算风险的土壤。

(二)业务处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在会计核算业务上收之前,县(市)支行作为一个营业网点,其账务处理各不相同,凭证要素也不够统一、规范。会计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所有会计核算业务由中支营业室统一办理,凭证要素填写统一规范,对商业银行缴存款统一管理,极大提高了业务处理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三)支行的运行成本得到了降低。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县(市)支行每年需要投入数万元资金用于会计核算系统设备的购置、维修,凭证的印制以及专项邮递费等。每个县(市)支行需要为会计核算系统设置录入岗、复核岗、综合岗、会计主管岗等7个岗位,且有4个岗位不能交叉,尽管业务量不大,无库支行平均每天1~2笔业务,但是人员必须在岗,设备全天待机。会计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会计核算系统设备已停止使用,可节省设备维护更新和凭证、纸张、电脑耗材等费用,其会计核算岗位人员可充实到国库、反洗钱、人民币反假等其他管理岗位上,使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四)人员不足的矛盾得到了缓解。由于大多数县(市)支行十多年来没有进入新的员工,员工老龄化的加剧,员工数量逐年减少,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支行业务工作的开展。从九江市中支辖内各县(市)支行综合业务股人员配置来看,人员最多的10个人,最少的只有6个人。由于综合业务股对口中支会计财务科、国库科、货币金银科、营业室、事后监督中心等五个科室,其涉及到会计、国库、财务、固定资产、账户管理等10多个独立运行的应用系统,会计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与会计人员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会计人员不合理兼岗现象时有发生。县(市)支行会计业务上收,可减少7个会计核算岗位,明显减轻了支行业务岗位人手不足的压力,并可集中人力强化国库监督、反洗钱、人民币管理等监管职能,有利于提高县级支行履行职责的效果。

二、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的风险隐患分析

(一)中心支行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增加。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其风险也随同上收到中心支行营业室和会计财务科。一是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操作风险增加。据调查统计,县(市)支行业务上收后,九江中支营业室新开立账户108户,账户总数较上收前增长80%;上收后会计核算业务量月均827笔,较上收前增长40%。由于每笔会计核算业务办理不是简单的录入会计凭证,它包含着数据汇总、凭证填制、要素审核、勾稽关系核对、凭证传递、事后监督等多个环节,无论哪个环节把关不严,就会产生业务差错甚至业务风险。业务量的增加无疑增加了会计核算差错的机率,因此相应增加了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操作风险。二是中支会计财务科对支行财务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风险增加。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前,中支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除了能产生全辖的财务收支汇总表,各县(市)支行网点损益表在中支综合柜也都能自动产生,中支会计财务科能随时掌握辖内各支行的财务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集中核算系统撤销了各县(市)支行的损益科目账户,各县(市)支行财务收支情况不能在中支营业部反映,系统只能产生中支全辖的财务收支汇总表,不便于会计财务部门及时监督各支行预算执行情况,因此增加了中支会计财务科对各县(市)支行财务管理风险。

(二)县(市)支行的会计管理风险增加。一是对法人金融机构缴存存款准备金的管理风险增加。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县(市)支行会计部门每旬必须对法人金融机构提供的缴存存款准备金报表进行审核,无误后报中支营业室办理存款准备金缴存业务。由于县(市)支行不直接办理具体核算业务,对农村信用社报表反映的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难以查证。二是账务查询查复操作风险增加。按照支付结算制度规定,对于接收到的支付系统查询,最迟不得超过次日上午就要查复,而中支与各县金融机构距离较远,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正常途径传递纸质查询查复书,只能采取先影像后纸质的方式由支行协查。另一方面,支行业务上收后,支行已无事后监督系统,影像只能依靠Notes邮箱这一非常途径传递,县(市)支行在查询查复工作中是“二传手”角色,因此也相应存在一定管理风险。

(三)县级法人金融机构操作风险增加。从我们调查辖内各商业银行情况来看,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对辖内国有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分支机构均影响不大,因为大多数商业银行在支付系统上线运行后,陆续撤销了在县人民银行开立的账户(保留发行库县支行除外)。目前受影响较大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调拨不方便。由于农村信用社没有市级营业机构,其上缴存款准备金和调拨头寸需要在人民银行与省联社之间频繁调拨资金,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没上收之前,可直接通过县(市)支行随时办理,业务上收后必须到市中支营业室办理,由于各县(市)距离中支路程远近不一,来回跑一趟时间最短的要1~2个小时,时间长的要半天,因此办理资金调拨极不方便。二是对账不及时。由于农村信用社在中支营业室开户,其往来款项回单、利息回单等不能及时拿到,因而会经常产生未达款项,由于对账不及时,给资金安全带来一定风险。三是查询查复环节增加。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农村信用社办理查询查复业务必须通过县(市)支行向中支营业室办理,增加了查询查复中间环节。

三、防范新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内控监督,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1.加强风险防范教育。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会计业务上收后,中支财务科要加强对全辖会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重点关注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中支营业室核算业务量大幅增加,业务差错机率也相应增加,难免会给员工心理造成一定压力,因此要做好员工心理疏导工作,密切注意员工思想动态,经常开展案件防范和警示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观、业绩观和价值观,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县(市)支行也不能因为会计核算业务上收而放松风险防范意识,会计核算操作风险虽然不明显了,但员工的道德风险防范教育却要加强。

2.健全风险防范机制。要组织开展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业务人员的操作能力和管理能力;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要加大奖惩力度,做到奖罚并重。

3.强化监督检查。虽然县(市)支行的会计核算业务上收,但其财务核算系统和固定资产核算系统均是独立的系统,需定期向中支ABS系统报账。支行内审部门要督促会计财务人员,严格按照财务核算系统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操作规程办理业务,定期开展业务检查,切实防范新的业务风险发生。

(二)修改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县(市)支行会计核算业务上收后,原有的一些业务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实施细则都发生了变化,必须进行全面修改和完善,要明确中支营业室、中支会计财务科、县(市)支行和金融机构在会计核算业务中的职责。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缴存管理办法、县(市)支行定期财务报账管理办法、查询查复管理办法等,做到有章可行,违章必究。县(市)支行要调整会计业务工作重点,要将操作重心向管理重心转移,重点抓好对农村信用社缴存准备金存款账表核对、对账、查询查复等监督工作,每旬认真核对农村信用社存款准备金报表和资料,每月及时上门与农村信用社对账,督促其及时办理查询查复业务,将中支营业室会计核算风险防范关口前移。

第7篇

关键词: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铁路之于国家,就相当于动脉之于身体,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物质运输部门,不仅管理活动异常复杂,其各项经济活动也因频繁而显得比较混乱。比如采购、销售以及清算,几乎都是在动态中进行的,极大的增加了铁路会计工作的难度。核算工作作为会计工作的核心,肩负着对生产消耗、经营成果综合评价的使命。特别是铁路会计的核算工作,难度非常大,如何加强铁路的核算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铁路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我国的铁路系统,其规模非常的庞大,覆盖面积广,部门众多,内部的组织结构非常的复杂,加大了我国铁路系统的内部控制难度。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在内部牵制制度、会计审核制度以及稽查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整,执行情况不利等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铁路系统的平稳发展,致使部分资产流失,同时也影响到了会计核算环节,使会计信息失真。内部牵制制度的缺失,大大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有些部门滥用职权,有些员工收受贿赂,严重影响了我国铁路事业健康发展。

2.会计信息失真

由于铁路系统的内部分支十分复杂,这就使会计信息传递的时间跨度大、路线长、环节多,在传递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会计信息的扭曲、失真。而且由于大部分的会计原始数据都是经过会计人员手工整理来完成的,环节多、操作复杂,也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现阶段,铁路系统的会计核算程序,因原始凭证复杂,并且是由下级逐级汇总上报,这就无法避免会计信息失真。而且有些子公司、分支机构,不按照相关要求对原始凭证、原始资料进行妥善的保存,随意丢放,会计账簿、凭证、报表,毁坏、丢失的情况经常发生,以上因素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另一个原因,会计信息失真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顺利展开造成了一定阻碍。

3.会计核算基础薄弱

新会计准则的颁布,对我国的会计行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铁路会计不可能被排除在外,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我国的会计准则正在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目前我国大多数行业所使用的都是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但是在我国的铁路系统,有很多会计部门仍然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这样就非常容易产生在一个会计年度内,收入与支出相配置的现象。在会计实务操作中,铁路系统部分会计部门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操作,那么现金收支在发生期间必然全部列为收入与支出,但是其经济行为是否真实发生则不进行考虑。从收入来讲,部分收益已经发生,但款项还没有收到则不能做出反应。同理,支出那一部分只有在有实质性的现金流出时,才能够被确认,如此操作就不能对部门发生的业务进行如实的反映。而且,这样的款项收付浮动很大,会使核算基础引起不同会计年度之间收支规模的圈套波动,致使会计报表的信息内容失真。

二、加强铁路会计核算的建议

1.完善会计核算系统

我国铁路系统的财务分析,基础数据都是来源于会计核算系统,因此,加强会计核算系统建设,提高信息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国铁路系统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会计核算也进行分散部署,很容易形成“孤岛”现象,报表在逐级汇总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失误,会计信息的时效性非常低。所以,铁路系统必须要完善会计核算系统,优化流程,并引用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利用好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加强内部控制建设

以不相容职位相分离的原则,对铁路系统会计部门的各种规章制度进行改进,比如会计人员的岗位责任制、会计监督制度、现金管理制度等等,使会计人员的日常工作能够有章可循,推动会计核算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同时以铁路系统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的原则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当前,领导干部的主观干预仍然是会计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要铁路系统内部加强部门之间的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在外部加强政府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等等,发现虚假会计信息必须要追查到底,情节严重触犯到法律时,必须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3.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建设

(1)引入权责发生制。这一制度的引入,可以使铁路系统的收支与实际情况更为匹配,使会计信息更加明了、清晰,同时也能够铁路系统的经济效益,使绩效考核更加切实可行。在引入权责发生制,一是,可以将当期的收入与支出全部记入当期,使当期的收入与支出能够互相匹配,从而真实的反映出当期的预算执行水平、铁路系统资产、负债的相关情况;二是能够将铁路系统各期的收入与支出在纵向上进行比较,而且各分支机构之间在预算执行情况上也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三是,能够对非经营收入、经营收入进行核算,并且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成本进行全面核算,对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成本的减少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够有效避免人为的混用两种会计核算基础,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2)加强物资管理。加强铁路系统的物资管理,特别是加强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是,改进原有对资产的管理方式,对折旧、配比等项目重新设置,增加其科学性与合理性。二是,实行固定资产卡片制度,加强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三是,健全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理审批制度,加强报废固定资产的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建立符合铁路自身发展的会计制度。制定切实可靠的会计责任追究制度,给予会计人员充分的权力,保证会计制度的落实。

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核算的质量与会计人员的素质有着直接关系,因此开展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整个会计队伍的素质建设势在必行。一是,可以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现在线教学或者通过网络视频的方式进行学习,不断更新学习内容,与国际会计接轨,更新会计人员的知识架构,提高学习效果。二是,增加学习内容,学习的重点要转向国家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铁路系统可以聘请专家进行深入解读,并且结合社会热点,加深会计人员对法律法规的解理,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三是,加强会计人员道德素质的培养,会计工作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公正、客观的对铁路的财务进行披露,以此来提高铁路会计信息的公信力,加强会计人员的道德建设非常重要。

5.提高会计电算化水平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及普及,铁路系统必须对内部的组织结构、管理结构、硬件设置进行网络化、信息化的处理,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水平。尽量减少手工操作,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在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单位核算的同时,还要保证会计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对使用过的会计数据妥善保存,以备日后的查用。

总结:

综上所述,铁路系统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铁路系统的规模非常庞大,涵盖了祖国的各个地区,同时分支机构复杂,部门众多,加大了会计核算工作的难度。比如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核算基础薄弱等问题,急需我们共同解决。相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会计工作必然会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从而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全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琼. 关于企业会计电算化及网络的研究[J]. 公用事业财会, 2005,(01) .

[2] 李方镇. 加强会计电算化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03) .

[3] 唐黎标. 网络时代会计核算的变化[J]. 现代会计, 2009,(06) .

[4] 张科. 网络条件下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探讨[J]. 公用事业财会, 2008,(03) .

[5] 纪兰琴. 会计网络化——财务改革[J]. 公用事业财会, 2008,(01) .

第8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 预算改革

作者简介:林以列(1976-),男, 海南人,主任科员,会计师,审计师 , 研究方向: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中图分类号:F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8)11-0078-03

会计集中核算是指行政事业单位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集中办理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是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我国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从1994年开始推行已经十几年,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入,财政管理的内容和财务管理的模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财政改革的深入开展,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其一定的客观原因,因此,在保持会计集中核算这个大方向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的观点,结合实际情况,更好地加强、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有其现实意义。

一、会计集中核算与目前财政改革存在问题分析

会计集中核算的实质在于以会计集中核算为核心,以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为最初目的,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实现对财政单位会计核算成本最小化。这是一种财务核算方式上的变化。但实际上会计责任主体仍是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一方面代表各单位承担会计核算职能,另一方面又代表财政部门承担预算执行的监督职能,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责任或者说承担的单位法人责任并不由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账务而减少。《会计法》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会计集中核算制实施以后,会计核算和监督业务集中在会计核算中心办理,而目前财政改革的三大部分: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政府采购,其责任主体均是各单位负责人,会计集中核算仅以提供会计资料帮助其完成相关任务,可以想象,其所起作用十分有限,这种有限是由于上述双重职能与身份所决定的,其合法性不能得到确定,导致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很难在财政部门和单位中间找准位置,这是会计核算中心最难把握的问题。

此外,会计集中核算成立后,在强化会计监督职能的同时,削弱了会计管理与服务的职能。会计核算中心建立后,单位的会计责任发生了变化,其原先承担的全部会计责任部分转移到了会计核算中心,行政单位则失去部分财务管理职能,单位管理者想做好管理,但是财务数据必须由会计核算中心有针对性地提供,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动摇行政事业单位的主人翁意识;而会计核算中心主要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代管资金及会计资料的安全性、完整性负责,从目前情况来看,单位财务管理水平高低及单位效益如何与会计核算中心关系并不大,对于财务核算中心的会计来说,对参与管理、充当参谋的意愿并不强,使会计人员的管理职能不能得到有效发挥,不利于单位财政改革顺利进行。再者,随着会计集中核算工作的推进,专门的会计人才都集中在财务核算中心,而单位原来的会计人员已不办理会计业务,而实际上,很多财政改革涉及到单位内部管理,这就造成单位缺少财务专门人员,难以适应财政改革的需要。

就预算改革来说,当前的预算管理制度还不健全,单位的资金收支没有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会计核算中心进行核算的往往是事业性的收支,而其它收支往往没有列入核算之中,导致监督失控;此外,由于当前预算编制中预算项目类别较多,预算编制不够明细,故在执行中,预算单位往往串用预算项目,对项目管理不加重视,而作为会计核算中心来说,由于资金自由权与使用权在各单位,仅能依据的是单位总体的预算指标,预算没有明确,执行起来就很粗放,导致对于预算难于得到有效控制,更无从谈起会计监督。

部门预算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紧密相联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逐步实现将所有政府收支纳入预算,统一由国库集中支付,通过国库集中支付减少中间环节,保证行政事业单位业务支出。就这一点来看,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对部门预算改革的补充与深化,而会计集中核算是在财务核算方式上进行改革,两者并不矛盾,但是按照改革的思路来看,两者的核算主体(执行者)并不一致,因此,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预算单位虽然有资金自有权和支配权,但是经费的拨转支用必须经过会计核算中心,而在某些地方也出现会计核算中心将集中账户中的款项进行“利用”或“互垫”,从这一过程来看,会计核算中心成了“第二国库”,这与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指导思想不一致,大大阻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发展。

二、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改革,适应新形势需要

(一)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建立后,各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没有得到实质性提高,相反,将会计核算风险由本单位转到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计集中核算部分取代了各单位财务管理的职能,弱化了各单位财务管理职能,因此,以各单位为主体的部门预算等财政改革需要各单位从基础性工作入手,建立主动改革、要求改革的信心,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根据各单位实际,帮助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加强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进一步健全、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改革,建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评价激励机制。当前,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只从事会计核算工作,好似流水线的会计处理,导致单位核算会计很难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单位财务管理方法,促进单位工作开展。因此,应当健全会计核算中心评价激励考核机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评价财务人员工作业绩,由预算单位和会计核算中心一起对财务人员进行考核,鼓励财务人员对预算单位管理提出有益建议,对于积极为预算单位提供合理化建议的、促进工作发展的人员给予一定的激励。通过建立评价激励考核机制,将一定程度上加强会计集中核算的服务职能,更加有益于会计集中核算建设。

(三)在部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完善机制,实行追踪问效,切实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研究预算改革新方法,加大对预算绩效考核力度,尽快建立和健全评价绩效的指标体系,既有定性规定,又有定量标准,从而给予会计集中核算量化的标准,积极开展预算执行评估,由事后监督向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延伸,为加强财务管理打下良好基础。

三、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配合单位开展财政改革

部门预算改革几年来,初步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部门预算是一个涵盖部门所有公共资金的完整预算,其预算编制以部门为单位,将各类不同性质的各项资金均统一反映在该部门的年度中,在编制中,预算单位所有的支出收入都要严格列入预算,而预算一经审核批准,预算单位都要严格按预算执行,而财务部门要对所属预算单位实施从预算编制、预算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的全过程监督管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要在把握改革方向上,明确责任,通过掌握会计资料,更好地利用相关会计资料,从而积极配合各单位开展部门预算改革。

(一)积极配合,提高预算编制的水平

1.当前,在部门预算编制工作中,由于各部门占用资源、财务状况、人员数量、财产等有的不明晰,使得按照定员定额标准核定部门支出的工作只能按照历史的支出水平制订,预算编制缺乏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这直接影响了定员定额和项目库编制的质量,导致部门预算的编制不能建立在一个扎实的基础之上。因此,会计核算中心要细化核算项目,充分发挥核算功能,将各项支出与项目明细按编制预算的需求做好核算,这样,就能在编制预算时,将历史发生额度提供给单位,从而为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

2.明确预算编制主体,配合单位做好编制工作。部门预算编制是每个单位的任务,大多数单位的预算编制工作,从预算编制的前期准备、预算项目的确定直至预算编制,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由于实现会计集中核算后,单位的预算编制往往由核算会计代编,在实际操作中,一位会计要负责若干家单位,显然预算编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因此,在目前暂由会计代编制的基础上,预算单位应当积极介入,由主要负责人协同会计编制预算,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定员定额标准,召开项目工作会议,明确来年需执行的项目,使预算细化到预算单位的各个部门、各个项目,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这样才能避免因业务部门没有参与编制过程而使预算在执行过程中遇到阻力而变形走样。

(二)加强核算,做好预算执行的监督工作

1.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是部门预算改革的深化,也是预算顺利执行的首要保证。因此,在部门预算下达后,会计核算中心要配合单位做好国库集中支付的用款申请工作,特别是项目支出,要结合各单位实际工作情况,按项目进度做好用款额度申请,这样由单位把握国库集中支付的执行进度,体现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精神,也督促各单位重视预算执行工作,从而提高各单位预算执行的主动性。

2.在实际预算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基本支出预算执行效率很高,但是,与之相比较的是,项目支出预算执行进度很缓慢,每年往往有大量的结余资金沉淀,如何提高预算项目执行进度,成为当前预算改革中的一大难点。虽然项目执行进度缓慢与项目编制、审核及各单位实际工作环境有关,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问题。但是,对于会计集中核算中心来说,可以考虑与预算单位签订项目执行责任书,明确项目的执行进展、开支范围及检查验收等内容,从而加强会计核算中心对项目预算的执行与财务监督力度。

3.加强财务信息化系统建设,构建财务信息传达机制,将会计核算系统与财政部门联网,便于财政部门对各单位进行检查监督;并且,按期提供具体财务数据给各预算单位,也可开放财务系统的查询权限给各单位,方便预算单位随时查询本单位明细账情况,随时了解预算和项目执行进度,从而加强预算执行。

4.进一步转变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加强对预算监督管理,促进会计核算中心从核算向管理转化,通过核对各部门预算指标情况,会计核算中心可以对各单位预算指标实时进行控制,杜绝超预算、超计划用款,会计通过对各单位具体账务的核算,可以把握预算单位用款的进度情况,提醒督促预算单位注意预算执行进度,从而起到管理促进的作用。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作为财政改革的辅助,越来越发挥着重大作用。尽管目前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是,在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务核算水平,降低财务核算成本,减少会计信息失真方面已取得很大成绩,我们应当充分看到会计集中核算的优越性,并将这种优势与当前财政各项改革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预算执行为主要任务,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为进一步完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而努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