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28 16:02:2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村电商行业发展趋势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 生鲜 电商 成本 控制
一、生鲜电商的生存难题概述
(一)物流运输成本高,客单价高,极大地削弱了客户的购买力
目前多数自建冷链物流系统主要建立在大中小城市,面对的是中高端客户,确实无法普及乡镇及广大的农村。同时,有研究调查显示我国生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60%以上,甚至更多,所以自建冷链物流也就成为了各大生鲜电商短期内“可望而不可即”的一个目标。此外,生鲜产品包装时要用独特的气泡膜包裹,主要是为了防止物流过程中的碰撞。不同商品要配备不同的箱子,包装成本也就随之增加,这就意味着客单价必须要高,不然单笔订单无法满足成本的最低值。因此,极高的客单价就成了制约客户购买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储存难度高,易损耗,折损率高,难保质保鲜,用户体验差
生鲜电商的客户遍布全国,非常分散,这给物流运输和配送带来了极大的考验。由于生鲜产品技术和冷链系统不完善,因而许多生鲜产品在到达客户手中后产品往往损坏严重,品质下降,客户退货后根本无法二次销售。较差的用户体验,损坏的产品,延迟的物流,将流失掉很多的潜在客户。生鲜产品的折损率又高,影响产品的二次销售,再一次使得客户单价更加的高。
(三)配送时间要求高,标准化程度低
生鲜电商产品储存难,保质期短,用户消费习惯不同,缺乏标准化体系。消费者区域分布广,同时生鲜产品的储藏和品质的保障的要求也高,这就给生鲜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物流难度。在现有的冷链物流系统中,全程冷链物流模式比较薄弱,生鲜产品从生产地运输到客户手上的中间环节包括储存、运输和配送等非标准化操作导致了巨大损耗。这些损耗最终都只能转嫁给消费者,结果就是每笔订单的高价以及客户群体的限制。
二、许鲜对于产品运营和生鲜物流的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水果生意的从产到销整段损耗都在40%~50%甚至更高。这些年很火的生鲜电商损耗低些,但也很难把损耗控制在15%以内。但是许鲜的损耗只有1%。,如此低的损耗是一个很难以理解的事,然而当你了解了许鲜的运营模式和物流方法后你会发现或许很多现有的生鲜电商也可以做得到。
若想让水果足够便宜,必须一切布局都针对降低损耗来,以往水果损耗最多的环节是库存和周转。许鲜是奔着零库存架构业务的,让用户在最短时间内吃到水果,换句话说许鲜低损耗的秘密就在于你吃到的许鲜的水果都是当天现摘的,保证了新鲜的同时也保证了水果质量上绝对是精品。
生鲜电商想要从物流方面来控制成本有这样四个思路:一是从运输成本处考虑。二是从仓储成本处考虑。三是从配送成本处考虑。四是从包装成本处考虑。而通过介绍许鲜网的整个交易环节,我们不难发现,许鲜网的模式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预售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许鲜网通过线上的预售,可以精准采购、精准分销,当日配送、当日消化,既不需要负担昂贵的冷链运输,也很好地解决掉了产品库存和损耗这一行业痛点。二是降低损耗。许鲜网整合了上下游资源,让市郊的果园作为供应端。在确定需求量后统一前往果园进行采购,可以实现从源头到终端点对点直达,并有效避免因多次采购增加的损耗成本。三是用户自提。许鲜网不提供商品上门配送服务,消费者需要到就近自提点自行取货,这样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便得到有效解决,而许鲜网因为这一做法省去了物流人工成本。
这三个特点完美地解决了生鲜电商控制成本的前三个方面:通过预售模式来解决冷链运输和水果库存的难题;通过清晨采购下午送达这种点对点的供应来解决水果高损耗的难题;通过用户自提来解决快递上门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在产品包装上,许鲜可以说是不留余力,每份水果都是包装精美,成份的水果让人更加感觉到许鲜水果的高档次和贴心的服务。要知道在超市单独包装的水果都是要比散装的水果贵一个档次的,而许鲜的每份水果都是独立包装,让它主要的购买群众大学生享受到了高档次的消费体验,更加不会去在意这最后一公里的路程。因为对于顾客来说,真正在意的是产品能够给顾客带来的实际效用,而出门走点路就可以拿到的水果人们是不会去介意这点路程的,反而每天饭后去走点路拿个水果成了一个不错的散步和锻炼。
三、从许鲜模式中得到的启示以及生鲜电商对于许鲜模式的应用
首先,要完成这个目标有一个最关键的步骤:提货点的建立。让电商去像许鲜一样建设许多提货点是不太现实的,因为无论是商品的种类还是数量都不是像许鲜这样小型店面可以满足的了的,而且开设店面的成本也不是一个小数目。所以我们不如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设置提货点的根本目的在于让顾客提货更加方便,而不在于提货点是属于谁。因此,生鲜电商企业可以大胆考虑与遍布全城的小卖铺,小型商店,抑或是拥有一定仓库空间和提货能力的各类商家合作,如便利店,小卖部,洗衣店,小区收发室和快递站等。把城市中原本存在的小型店铺当作合作电商企业的提货点,这样可以减轻生鲜电商扩张的成本,而且成本的可控性也更高,同时不仅降低了物流储存和配送成本,缩短了用户收货时间,更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从合作小型店铺考虑,他们是可以从这种合作中多得到许多本来他们赚取不到的利益,只需要他们提供取货场地以及把网上订单所配送的商品拿给顾客就可以,对于他们来说也并没有太多附加工作量,又可以带来额外利益,这是一个三方多赢的局面。
其次,生鲜电商需要能够做到像许鲜一样的快速反应的物流,由供给推动型向需求推动型转变,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根据消费者线上订单需求决定进货量,降低储存量和损耗率,这样不但规避了企业自己的成本风险,而且能够确保客户购买的产品足够新鲜。在顾客网上下单之后第二天甚至数个小时之后把商品统筹规划并及时送达合作小型商店处,这方面京东物流就能够基本做到。只要在上午下的订单,许多商品只要有库存就可以做到当日达,而生鲜电商也只是把生鲜从库存运到合作点而已,比运达顾客手中要更高效。
如果做到了以上两点,那么生鲜电商将拥有和许鲜一样的低损耗,低成本,高便利的优势,不仅能够在强敌林立的生鲜领域中脱颖而出,更能够为服务地区的居民提供质优价廉的生鲜水果等商品。这样既巧妙地避开了生鲜电商单笔订单高价的尴尬难题,也无须过多头痛冷链物流配送高成本的难题,不仅可出售商品种类大大增加,不必只能定位高端生鲜,更加可以出售平常生活中的各类生鲜,在提供了大量便利的同时更增加了企业销量和盈利,为消费者、生鲜企业营造一个共赢的社会环境。
(作者单位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作者感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基于可视化管理的煤炭企业成本走廊研究”(课题编号:Z20141503)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黄慧芬.生鲜电商的物流现状及发展趋势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5(22):237.
[2] 张夏恒.生鲜电商物流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贵州农业科学,2014,42(11):275-278.
[3] 王玉勤,胡一波. B2C电子商务企业降低物流成本途径探析[J].物流技术,2012,31(8):204-206.
1.经济管理中对信息技术重视不足。当前企业经济管理中仍然延续着比较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并不十分充分。虽然信息技术在当前的企业管理中已经运用比较普遍,但是大多数管理者对于信息技术的作用重视不足,未能真正进行信息化管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商行业发展十分迅速,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传统销售,一些企业因此受到重大损失,但是大多数企业管理者仍然认为传统的营销方式比较重要,忽视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和其发展趋势。
2.信息技术专业管理人才较少。随着企业的发展,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要逐渐增加,但是一些企业的信息技术人才对于经济管理并不十分了解,未能真正将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相结合。信息技术人员对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并不熟悉,经济管理人员对于信息技术的了解不全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决策。一方面企业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技术人员,大多数企业的信息技术人员仅仅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拥有信息技术背景的管理人员比较少,这也是信息技术未能发挥其作用的原因。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人员未能得到充分合理的重用。经济管理人员并未将经济管理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在决策过程中忽视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3.信息技术管理体系不健全。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技术研发等方面,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但是由于当前企业信息技术管理并未形成比较完善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作用的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并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信息技术的运用,未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4.缺乏信息源。经济管理中的信息化管理需要对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十分关键,但是大多数企业对于信息的收集并不十分重视,仍然是按照传统的管理进行,由于信息收集不完善,导致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技术缺乏支持。
二、发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1.更新管理者的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经济管理中逐渐应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作为经济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在今后的管理中应该将信息技术应用到传统的管理中,不断更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水平。
2.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在今后的管理中应该建立相对完善的信息技术系统,保障信息的准确性,更好地位企业管理服务。一是要实现信息准备与提供相统一,经济管理活动中,尽量避免信息准备与提供的差异性,这样可以有效地实现数据的分析,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更好地位经济管理服务。二是注重数据的分析,由于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通过信息技术对数据分析可以提供科学的建议,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企业了解市场供需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三是实现管理决策阶段的数据分析,及时详细的数据分析可以及时了解决策中存在的不足,对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保障。四是合理估算成本和效益,很多企业在进行决策时都是根据效益决定的,因此通过成本和效益估算可以降低决策的风险性,进行合理的生产,为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提高信息技术人员素质。经济管理对于信息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作为信息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要。一方面信息技术人员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不断丰富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增加经济学,管理学知识的学习,更好地为经济管理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企业需要对信息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可以聘请一些优秀的信息技术人员开展讲座,同时还需要丰富信息技术人员的经验,更好地适应经济管理发展需要。
4.加强生产销售管理中的技术应用。随着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企业成本逐渐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的成本和效益与生产和销售紧密相连,实现效益最大化需要进行合理的预算。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对产品的生产成本和效益进行估算,对一些盈利因素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估,因此需要企业有比较完善的数据信息库,能够全面分析和处理信息,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在今后的经济管理中需要更加重视信息技术分析,通过完善的信息分析,进行决策,避免更多的风险和损失。
三、结语
关键词:金融业 商业银行 并购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7)09-047-03
银行并购是银行合并和银行收购的统称,它是指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并购银行为获取被并购银行的经营控制权,有偿购买被并购方的部分或全部产权,以实现资产经营一体化。银行并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银行内在的发展动力和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商业银行为进一步赢得市场而对自身机构进行的一种战略性调整。2006年起我国将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逐步开放金融业,四大行和其他中小银行都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够通过并购重组,国有商业银行与非国有商业银行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进行银行并购,通过重组国内银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优势互补,迅速扩张规模,提高竞争实力,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国际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的银行并购风潮此起彼伏,“航母”式的新银行不断出现。在最近的15年中,美国银行从1.5万家左右减少到1998年的不足9000家。1990年全美10家银行占据28%的市场份额,而到1998年则上升到42%。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有多种原因,一方面,随着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发展的限制都在逐步减少,实施了有利于银行并购的宏观政策,这为银行并购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另一方面,并购可使银行极大地提高竞争力,增强资本实力,节省资源,降低经营成本和进行业务扩张。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银行业的并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保证了银行并购的实现。国际银行业并购具有以下特征:
(一)由弱弱合并和以强吞弱逐步转向强强合并
过去银行并购的特点:一是弱弱合并,以增强中小银行竞争实力;二是以强吞弱,实现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银行并购开始转变为以强强联合为主。1996年日本东京银行和三菱银行合并后,总资产超过703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成为美国最大金融集团;瑞士的瑞士银行和瑞士联合银行合并,资产总额超过5000亿美元,直接挑战欧洲银行业的霸主地位。
(二)并购的具体目标和功能日趋多元化
现代的银行并购浪潮,指导思想上主要是为了增强银行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着眼于进一步改进、完善银行的服务手段和金融工具,形成新的技术、产品和市场优势,并购的具体目标包括调整结构、争夺市场、降低成本、获取技术等,银行并购趋于务实,并具有战略意义。
(三)并购由过去以国内并购向跨国并购发展
1997年全球银行业跨国并购总值为全年银行并购总值的37%,1998年这一比例已上升为41.3%。如1997年瑞士的苏黎士集团收购英美烟草集团的金融服务部门,1998年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的全部股权。亚洲金融危机后,各国也纷纷放宽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吸引欧美银行参股或收购本国金融机构,欧美银行也趁机大举并购亚洲有经营特色、有发展前景的中小金融机构。
(四)并购形式由单一的横向并购开始向混合并购转化
历史上的银行并购主要以横向并购为主,以减少同业竞争对手,扩大对相关市场的占有和控制。然而,随着政府管制的放松和监管条例的变化,近几年的银行并购出现了新的跨行业并购态势,使银行逐步向多功能的“金融百货公司”发展。美国第三大银行-大通曼哈顿先是收购了 Robert ―FlemingHolding ltd,接着又宣布与摩根银行合并,新组成的公司取名为摩根―大通公司成为位于花旗集团和美洲银行公司之后的全美第三大银行集团。
(五)银行并购方式多种多样
传统意义上的银行合并,主要是两家银行合并之后,相同的部门“合二为一”,后来又出现了现金并购,即由并购方出资购买目标银行的资产。随着金融制度和金融手段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并购方式也不断涌现。最常见的是股权式并购,即由并购方增发本银行的股票,以新发行的股票替换目标银行的股票。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银行业并购的现状
90年代以来,在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进程中,我国也发生了多起银行并购活动。如1996年广发银行收购“中银信”;1998 年12月,中国投资银行并入国家开发银行;1999 年3月,中国光大银行整体收购原中国投资银行;2001年7、8月间,浦发银行斥资收购浙江瑞安市瑞丰城市信用社、浙江台州和江苏昆山三家信用社等等。进入2007年,中国履行加入WTO的承诺,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外国资本参与银行业并购使得国内商业银行迎来了整合的新机遇,截至2007年6月底,26家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了18家中资银行,入股金额179亿美元。中国银行业的并购出现以下的趋势:
1.银行并购将彻底改变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逐步开放,外资大型商业银行纷纷加大对中国金融市场的渗透,多家外资金融机构纷纷借助并购方式进入中国金融市场。今后我国银行业的竞争不单是中外资银行间的竞争,而且是中资含有战略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以及具有相当网络优势的外资银行与占有实际控制权的中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新型股份制银行如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积累了一定的实力,目前也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活动的主角。他们借助并购方式进入经济发达地区的金融市场,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为自身发展找到了新的道路。因此,未来几年中国本土市场会出现既国际化又本土化的竞争;今后的银行业会走向银行业产品、银行服务以及更加重要的资源配置的竞争。
2.外资银行更大规模的参股或并购中小银行
2006年12月11日起实施的《外资银行管理条例》规定,外资银行可以在中国本地注册法人机构。随着外资银行在中国注册成为法人机构,他们不再受外资并购政策的限制,这种入股和并购行为必然会更大规模地出现。2006年7月,荷兰合作银行参股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10%股份;8月下旬,杭州市商业银行向亚洲开发银行定向增发近5%股份,加上一年前向澳洲联邦银行集团出售的19.92%的股份,杭州市商业银行成为国内外资股份比例最高的商业银行之一;11月中旬,花旗投资集团牵头国内外投资者团队,与广东发展银行签署了股权重组协议;11月下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银行集团有限公司(澳新银行)与上海农村商业银行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表示将出资2.52亿美元收购上海农商行19.9%的股份。这些都预示着银行业中外资的大规模“入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3.外资银行并购中金融安全更加受到重视
央行近日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06)》表示,在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对外开放,适度放宽外资进入金融服务业的股权比例、业务范围和投资来源限制的同时,强调要坚持国家绝对控股和“加强对主要金融机构的控制力,确保国家金融安全”。按照现行的外资金融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5%、单个机构入股比例不超过20%的规定,似乎国内商业银行不会失去控制权。但如果国有股份分散到一定程度,外资相对控股就有可能存在,金融安全问题就会变成一个现实问题
4.国内商业银行将利用并购手段大举进军国际市场
在新形势下,应该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在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促进中资银行到境外发展。随着银行内部管理的加强,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资产质量不断改进,中国将有一定的条件在自由贸易区谈判和双边贸易谈判中提出要求对等开放,从而积极推动中资银行到海外设立机构,提高我国银行业与国际银行业一体化程度。2006年8月24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与其战略投资者美国银行签署协议,以97.1亿港元(约12.5亿美元)收购美国银行在香港的全资子公司――美国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已经走入了全球银行业的并购大潮。另外,民生银行、建行香港分行曾试图收购亚洲金融旗下的亚洲商业银行。在亚洲,工行积极尝试通过兼并重组、股权互换等方式扩大市场规模,并依托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影响,结合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关系发展,进一步加大开拓东亚、东南亚市场的力度。
(二)中国银行业并购中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并购中政府干预过多
在市场经济中,银行并购应该是自主性投资逐利行为,政府主要起监管功能。而对于中国的银行并购,无论是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并购动机多是为化解危机,是政府安排下的对―些经营陷入困境、资产套现能力差、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陷入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挽救。政府的适度介入可以使并购得以顺利进行,降低并购成本,但政府干预一旦过度,将妨碍公开、公平的并购市场环境的创造,可能使处于收购方的优势银行难以对被收购方从经营机制上进行重构,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原有的金融风险。如海南发展银行因收购濒临倒闭的28家信用社,最终不堪重负而倒闭。还有徽商银行、晋商银行、一部分农村信用社的重组,都属于政府主导下完成的。
2.银行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由于银行业的行业属性和其特殊的经济地位,各国政府无不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和公共政策对银行并购进行监管和控制,以保证银行并购的效率、银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我国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一些基本立法和法律还不完善。例如,并购的根本大法一一反垄断法还没有制定,涉及银行并购的资产处置、负债安排、税收程序、人员安排等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有关银行并购的指导准则,并购审查制度、审查程序、审查门槛还没有统一的规范;涉及银行并购的社会保险法等没有出台;商业银行市场退出的有关法律也迟迟没有颁布。由于缺乏完善而系统的法律体系,我国的银行并购就难以走上法制化、透明化的轨道,更难以与国际上的银行并购活动接轨,银行并购活动就必然会受到抑制。
3.并购后续经营战略不清晰
中资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在并购中还缺乏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发展战略,更多的强调通过并购达到规模优势,而不考虑自己有别于竞争对手的战略定位。这将可能导致同质化竞争。我国银行并购并没有发挥国外银行并购那样的经济效应和制度绩效,商业银行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兴趣去研究、实施并购活动,以实现快速扩张和成长,政府和监管机构也没有充分重视银行并购在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和推进金融制度变迁中的作用。银行并购的规模和频率不仅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而且与东南亚、中东欧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三、 中国商业银行并购的思路
随着我国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银行通过并购来扩张自己的实力是未来我国银行业发展的趋势。然而从我国市场环境来看,要加快商业银行并购的步伐,为商业银行并购创造有利条件,我国商业银行并购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加快商业银行改革,提升并购动力
第一,深化银行业产权制度改革,转变机制,加强管理,真正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使我国的商业银行成为具有强核心竞争力的产权主体。第二,进一步扩大银行并购的活动空间,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国际性并购和混业并购。第三,提高银行技术投入,切实提高金融业的电子化、网络化程度和金融人才的专业水平,缩小与国际大银行的技术差距和经营水平差距。
(二)强化商业银行战略性并购的目标意识
战略性并购是并购双方以各自核心能力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方式在适度范围内继续强化主营,产生一体化协同效应,创造大于各自独立价值之和的新增价值。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并购往往以短期获取生产要素资源为导向,过多关注短期财务利益,不注重目标银行是否符合银行长期战略发展方向,获取的资源是否为自身所需的核心能力要素,是否有利于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等。因此,在实施具体的并购行为之前,商业银行必须明确本银行的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充分评估目标银行与本银行的战略协同性和条件契合性,若目标机构不符合长远战略布局,即使短利可图,也不可轻易涉足。
(三)创造有利于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市场环境
资本市场是影响商业银行并购重组的重要因素,发达的资本市场可以为商业银行的并购重组活动提供有效交易场所和资金支持。此外为了保护存款人的利益,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促进银行业并购重组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重视利率市场化,它能够增强银行业的竞争程度, 优胜劣汰而增加银行业重组的动力和压力。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减员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应加快发展社会劳动保障体系和再就业市场来减少银行业减员的阻力, 使银行业的并购重组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建立健全我国银行业并购重组法律法规体系
严格的法律和公共政策对银行并购进行监管和控制,是银行并购的效率、银行(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纵观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银行并购活跃的国家,一个共同的特征是有关银行并购的法律和法规非常健全规范,政府对银行并购的审查、监管纳入了法制化和透明化的轨道。我国商业银行前期的并购活动可以说主要是为化解局部金融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如果要进一步通过并购与重组来优化中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则必须为此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并购重组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但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银行业的并购重组。因此,应尽快出台银行并购法及相关法律,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五)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制度框架,建立灵活高效的金融监管机制
现代银行并购是以高效、严格、规范的银行制度为基础的。我国金融管理的体制建立比较晚,还很不完善,还不能适应大规模银行并购的要求。专业化监管的素质、水平还不能令人满意,对大型的综合化金融集团的监管缺乏应有的经验。在这种监管制度和监管能力下,一旦大规模进行银行并购或者进行规模较大的混合并购很可能因监管不到位而诱发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
(六)加强并购后的整合
整合工作是银行控制并购风险的重要措施。银行并购整合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收购银行与目标银行作为两个不同的企业,在管理模式、财务资料、企业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会有显著不同,在被合并成一家银行,就得对这些相异点进行整合。收购银行在完成对目标银行控制权的转移后,还有必要通过出售、债务重组等形式以资产为纽带对企业组织进行优化、再造, 在两者之间进行包括战略整合、业务整合、制度整合、组织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的调整,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工作,才能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价值增值,切实保证并购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聪.中瑞商业银行规模经济研究[ J].经济学家,2004,(8).
2.葛兆强.银行并购、商业银行成长与我国银行业发展[J].国际金融研究,2005,( 2).
3.李石凯.欧洲银行购并美国银行:原因分析与结果预期[ J] .国际金融研究, 2005,( 4).
4.刘永生.建立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财服务体系[ N].金融时报. 2005- 07- 08.
5.吕华根.从规模经济看国有商业银行并购重组 [M].金融论坛 ,2004,(1).
6.郑鸣.银行业并购国际态势与中国战略[M].经济管理 ,2003,(13).
中国药妆市场的图腾
众所周知我国的化妆品企业已从改革前的几十家发展到现在的4316家,标明“中国制造”的化妆品出口已延伸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两年我国化妆品行业发展趋势,虽然受金融危机会产生一定影响,但和其他快速消费品行业比,我国日化行业不会受多大的影响,因为日化行业的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因而产生的压力和影响也不会很大,即使生产成本今年会增加的情况下,对我国日化行业来说,市场营销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当前日化行业出路的关键,仍是如何让本土日化产品变成持续增值的品牌。以飘影、霸王、拉芳为首的一线品牌也借势抓契机,借力稳固和拓展大中城市以及农村市场,它们以“原生植物”、“中药护发”等为主调,形成与外资品牌的区隔线。其中,飘影重拳推出“原生植物”健发,持续受到了中国消费者追捧。霸王凭着“中药世家”的诉求赢得了消费者认同。拉芳也以清爽自然的形象拓展出了自己的一片蓝天。从当年的“百年润发”到今天的霸王“成龙扩张”,本土各大洗化品牌厂家纷纷憋足了劲不断推出以天然植物洗发、无添加健康洗发新产品,采用了从原生植物中萃取的“植活素”,用原生植物美容、美发,可让皮肤、头发吸收天然的精华,这对于添加化学成分对头发头皮的损害,纯天然成分,加上独有专利技术,为国内日化品牌的发展树立了很好的范本,同时也给本土肌肤护理品牌的发展做出了表率。最近有消息称,随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临近,外资的战火愈烧愈旺,先是资生堂和欧莱雅签约为上海世博会赞助商,随后,欧莱雅成为法国国家馆赞助商,拿下双赞助商身份,宝洁则成为美国馆的官方首席赞助商。面对外资在世博会开始的新一轮品牌发力,让身居上海同时又是中国本土最大化妆品集团的上海家化备感压力,上海家化进军世博反击外资重围,就是让本土日化产品变成持续增值品牌最好例证。为加大与国际巨头竞争的筹码,上海家化近期动作频频,2009年10月底开张了佰草集生活馆后,又于12月通过了1.7亿元的增资方案,加大对旗下子公司佰草集的扶持力度,并宣布正式进军药妆市场。该公司负责人还透露,他们已经决定在世博会期间进驻上海企业联合馆,参加“企业宣传月”活动。上海家化立足中医中药的产品战略,试水药妆再次说明,未来中医药必将成为中国的国家优势。目前在我国的化妆品市场上,日益增多的国产化的药妆品牌,就是挖掘中国的中医药价值链中的一个突出的节点,它为我国传统中医药肌肤养护、润肤滋养、辅助治疗一些肌肤疾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中医药的价值不仅仅限于卫生领域,其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中的价值也日益为人们所认同。“繁荣发展中医药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并提出“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有助于打造国际交流中的“国家品牌”。远瞻亚洲个人护理品市场,随着人们消费观的不断成熟,人们会越来越青睐性价比高,使用安全的产品。药用化妆品市场以环保、无污染特点有较大潜力,无论是个人护理用品还是家庭保洁用品,也无论是药妆高级品牌还是大众品牌,各阶层的消费额都实现了需求增长,男性护肤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使药妆在中国的个人护理用品市场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现在中国的药妆已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新兴市场之一,也是中国处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的朝阳产业。另外中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能提供大部分产品的原材料,是吸引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的重要因素,更使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新兴化妆市场之一。药妆又是一个充满活力、潜力巨大的市场。有国际化妆品专家认为,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状况及接近5亿的庞大消费者,刺激着国内外生产商不断生产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中国的化妆品市场尤其是药妆市场,而面对自2004年以来销售额高达10%~20%的年增长率、高于欧洲市场两倍的强大诱惑力,更多的外资巨头开始涌入该领域。宝洁公司表示,计划将药妆作为扩大市场,提高毛利率的突破口;日本资生堂公司则宣布从2009年3月起在中国药房渠道推出全新品牌。这是因为中国在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方面为生产商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另外,大量的技术人员、健全的基础设施也吸引众多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置研发中心,从中也进一步验证了为什么在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上,国际大品牌和日韩品的药妆品牌,乐此不疲在中国不断壮大和强化药妆品牌的真正原因。
尽管国内已有马应龙、同仁堂、片仔癀、云南白药等170多家本土企业涉足药妆市场,但都未能在市场中占据主导位置。目前中国药妆市场仍是外资品牌的天下,雅漾、理肤泉、薇姿等国际大药妆品牌已占去中国药妆市场的60%的份额。作为上海的老牌化妆品企业,上海家化也需拿出新动作。如今在淮海路这样的上海顶级商圈中,国际品牌的旗舰店和商铺已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而像佰草集生活馆这样纯中国背景的本土品牌旗舰店虽然是凤毛麟角,但作为一种态度,上海家化虽只是谨慎地推出一款88元低于竞争对手产品,但对中国药妆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市场空间里,先探索,寻求突破口的精神难能可贵。据说上海家化初步计划通过“中国美容养颜养生理念”、“中医药防疫家居健康护理理念”等在上海企业联合馆中展示佰草集汉方SPA,目的进一步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本土药妆企业要发展,要在药妆化妆品领地有话语权,要与跨国企业竞争,单纯采取跟进竞争的方式难以取得优势,最有效的策略是进行差异化竞争,只有通过突出专业产品的竞争优势,发展具有
中国特色的药妆护肤品,打造专业化的品牌竞争力,才能提高有效开发多元化产品结构的实力和水平。今后在研发投入并推出中国本土化药妆品牌,可适当地打“传统牌”和“草本概念牌”,一方面,可有效地避免与跨国巨头发生正面竞争。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学习当前跨国公司的一些做法抢占市场,研究我国传统的草本配方以及收购国内一些潜力品牌,开发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相关产品,可以摆脱本土药妆品牌低端化,向着高端化市场迈进。据了解上海家化近两年在企业战略上进行整体“中草药”产品策略调整。2008年3月,收购了四川可采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可采”是国内第一个面贴膜品牌,由此,上海家化直接进入了这一原来涉足较少的战略类别。按照行业预计,这一市场未来年均增长约30%左右,2012年将达到30亿元规模。此外,上海家化的另一款产品,六神花露水则继续占据市场份额第一,保持平均每年3亿人次购买量的成绩。2009年5月,上海家化旗下“高夫”品牌开始发力男士护肤市场,按照安信证券分析预计,其男士产品将在之前30%销售增长的基础上,提升到40%。所有数据表明,上海家化无论从体量上,还是市场占有份额上,乃至消费保有量上,作为国内一支强大的民族品牌,完全称得上站稳了有利位置。
跨国品牌回归理性
跨国品牌的回归理性,与我国化妆品市场的渐进成熟密不可分,也为我国本土化的化妆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追溯外资跨国品牌在中国市场发展壮大的轨迹看,也是经历了从小到大的艰辛历程。在中国的化妆品市场上,最先占据中国消费者心理位置的化妆品,是在百货店和专卖店里出现的巴黎欧莱雅、美宝莲、羽西、HR(赫莲娜)Lancome(兰蔻)、Biotherm(碧欧泉)、纪梵希等外资品牌化妆品,进而又涌现出倩碧、阿玛尼、Fancl、Clede Peau(CDP)、IPSA等一大批中高档品牌。随着中国百货店分出高档、中高档、中档等级后,外资品牌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加快,一些奢侈品牌也可以在中国的高档百货店和奢侈品百货店里见到,到目前世界十大畅销品牌夏奈尔、雅诗兰黛、兰蔻、伊丽莎白・雅顿、迪奥、倩碧、娇兰、碧欧泉、娇韵诗、资生堂都在中国安营扎寨,中国几乎成为世界级化妆品博览会。伴随着世界顶级品牌和一线品牌的逐渐增多,世界级的十大化妆品企业法国莱雅公司、英国联合利华、美国宝洁公司、日本资生堂、美国雅诗兰黛、美国雅芳公司、美国强生公司、德国威娜公司、日本花王公司、美国露华浓公司也都在中国建立了分公司或办事机构。韩国爱茉莉太平洋集团、LG集团、法国PPG集团等也都趁热打铁涌进中国,使中国的化妆品市场的竞争国际化和白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