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际农产品贸易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9-0014-01
农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基础性地位,在现阶段我国国际贸易过程中依据占据较大的份额。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能够提升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村经济发展速度等。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在近些年来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必须要对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明确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策略,促进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综合竞争力。
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质量低下,国际市场竞争力有待于提高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作为世界上著名的农业大国,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贸易量不断高速增长,但是由于受到技术和产业化水平等方面的限制,我国农业生产难以形成规模优势,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质量出现严重下滑。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还受到质量安全方面的严重影响,在国际市场中的声誉一度下滑,甚至引起了整个国际食品市场的抵触。我国食品国际竞争力与美国、欧洲以巴西等国家和地区相关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必要的转变。
(二)出口结构不合理,市场单一化
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出口的农产品整体处于较低层次。农产品加工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技术含量,使得我国出口农产品基本停留在初加工水平,深加工农产品占比不到20%,严重影响着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结构。同时,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十分单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亚洲市场等,在国际市场中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出口到欧美地区的比例一直较小。这一现象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呈现低水平发展状态,整体竞争力严重不足。
(三)出口成本高,贸易壁垒难以消除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以家庭生产为主,发展程度较低,小农生产模式下的农产品出口要接受国际市场较为严格的检查,同时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正呈现出不断强化的趋势,对技术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严格限制进口农产品的质量,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贸易的过程中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资本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证,以打通贸易关口。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质量频发,很多国家甚至禁止从我国进口农产品,这又使得我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出口成本高居不下,贸易壁垒难以消除已成为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面临的严重问题。
(四)贸易政策和体制较为落后
虽然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但是国际贸易市场的秩序依旧存在诸多问题,使得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相关政策和体制受到很大的影响。现阶段我国农产生产的管理方式十分落后,依旧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思想。在国际贸易过程中,针对农产品进出口的政策及相关制度还十分欠缺,现有的体制和政策显得十分落后,难以适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使得我国农产品在贸易过程中不断受到各种阻碍。完善贸易政策和体制是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的首要步骤之一。
(五)农业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都是小农经济,生产效率较低,农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低产能产业,虽然随着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应用,我国农业不断取得新的发展成就,但是却没有形成完善的农业产业链,这使得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在国际贸易方面依旧难以形成新的竞争合力,因此使得我国农产品在进行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冲击,难以在国际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不但影响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健康长期发展。
(六)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
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的进出口越来越频繁,与其他国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虽然给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带来了诸多的便利,但同时也使得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在国际市场中容易遭受风险,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在进行国际贸易的过程中还缺乏必要的抵御风险的意识和能力。一方面,对国际市场存在的风险认识不足,在进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缺乏抵御风险的意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存在的风险分析不足,难以对潜在的风险进行有效预测,因此缺乏抵御农产品国际贸易风险的能力。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相关贸易政策及制度
完善农产品贸易政策及制度是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在促进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各级部门应该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及制度存在的诸多问题,要不断加快我国农产品在进出口贸易过程中的安全质量标准,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检查力度,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证词及制度,坚持与时俱进,以全新的政策及制度来辅助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发展,在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中赢得声誉和信任,以进一步强化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竞争力。
一、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
第一,主要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棉花、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处于劣势,每年都需要大量进口。以前我国粮食、棉花的国内价格水平均要比国际市场水平低,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每年递增10%,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料、糖类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均价高出20―50%,失去了以前拥有的竞争优势。国内市场豆油、菜油和花生油的价格已分别高出国际市场价格45%、43%和24%。价格上的劣势使中国的粮、棉、油等农产品遭到了国际市场上物美价廉产品的巨大冲击。
第二,出口市场小,产品结构单一。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粮食一直是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出口数量十分有限,这样的低级农产品出口结构与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很不符合,农产品出口的结构不合理又引起了农产品出口市场单一化:一是出口地区过于集中。统计显示,近年来农产品出口将近七成集中在沿海省市及周边地区,而占全国大部的中西部地区,外贸农产品的生产比重严重偏小,其生产地域分布十分不合理;二是出口市场过于单一。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是我国外贸农产品主要销售地,这种对局部市场过分依赖的状况大大限制了我国对外出口农产品的数量。
第三,对外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偏高。随着政府农业政策倾向的转变,提高了农产品的价格,使得外贸农产品的价格也日益提高。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也在逐步丧失,使得直接生产费用大幅提高,现在我国大豆、小麦等农产品的价格远高于国际均价,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失去了价格优势。
第四,质量影响竞争力。我国农产品的质量、深加工程度和附加值都比较低,与国外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从农产品的质量来说,比如说稻米,国外消费者喜食长粒米,我国优质大米粒长平均仅为6.8毫米,与国际市场上的名牌大米相差0.4毫米;再从影响煮熟及食品品质的直链淀粉含量的角度来看,国际市场上的名牌大米平均可以达到20.1%,而我国的平均只有17.5%。再比如说小麦,国内优质粉、专用粉在赖氨酸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主要指标上与国际上的优质产品相比差距较大,不仅质量差而且数量缺。此外,在加工处理、花色品种、储藏包装、卫生检疫等许多方面,我国的许多农产品都有明显的劣势。
二、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大的外贸出口优势。就土地、资本和劳动力而言我国有明显优势,从“入世”以后我国各类农产品进出口情况可以得出:我国在依赖土地、较多耗费人力的水产品、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出口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第二,我国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蔬菜、水果、园艺产品、肉类产品等诸多品种缺乏深加工,发达国家的农业产值与农产品加工产值比都在3.7:2.61以上,而我国只有1:0.43。如日常食品我国只有1/3,而发达国家已经达到1.5―2倍,说明我国农产品还存在很大的深加工潜力,这也成为了延伸我国农业产业链、扩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有利因素。
第三,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已经和WTO成员逐个进行了深入谈判,在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出口补贴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减让承诺。新一轮农业谈判中我国占据相对主动的地位。加入WTO后,我国农业生产、消费的观念已经产生了很大变化,质量、数量两手都抓,两手都硬,各地修订了地方农产品生产标准,通过规范生产、加工的操作来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三、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一)政府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
政府要加快建设出口农产品基地,积极推广农业科技,加快农业信息化、良种化建设,增加对农业生态环境等的财政投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同时应该相应出台刺激农产品出口的政策,发挥政府对农产品出口的服务职能,政府要与其他国家进行谈判,争取签订有利于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协议,消除或减少农产品贸易壁垒。加快农业体制改革,高校科学的统一管理和协调农产品的生产、流通、检验检疫。
(二)利用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加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出口力度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占全国总人口的4/5的农民中存在约1.75亿左右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将会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增加。因此,要积极发展蔬菜、水果、水产品和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尽快缩短在生产技术、品牌、规格、等级以及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市场营销方面与WTO主要成员之间存在的差距,促进我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外贸出口增长,战略性地改变我国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的被动局面。
(三)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
只有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才能冲破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因此应该推广标准化生产:一要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标准化;二要打出自己的绿色品牌,扩大品牌效应,以品牌开发产品、开拓市场;三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和检测体系;四要普及标准化知识,加强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的教育与推广。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加大力度改变目前我国农业以户为单位的粗放式经营的方式,依靠高新科技的推广使用和规模经营的扩张,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发挥龙头企业的领导作用。积极引导从事农产品加工、经营的国有、私营、外资企业与农民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把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应用到农业企业中,国家应在财政、信贷和税收上予以扶持科技发达、市场潜力大的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对现有的农业初级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卫生和安全性能,可以提高农产品的出口数量,同时也能扩大出口市场。
在势不可挡的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也对农村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来应对国际市场中存在的种种风险,形成聚合规模优势,以合作经济组织这一整体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结语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 国际贸易 比较优势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从2005年起,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相关发展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农产品国际化的步伐。
一、 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
(二)绿色贸易理论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初级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水平,许多国家处于保护其国内市场的考虑便以此为借口处处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对的机遇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呈良性互动局面。首先,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双增长”,2001年到2011年出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 9%,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3. 0% 。其次,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我国农业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粮食连年增产,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也均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利用好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
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带来贸易转移;其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跨国涉农产业巨头正在加紧登陆我国;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特点,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发展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其次,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限;第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缺乏品牌
品牌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信誉,信誉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品牌可以带来的效应是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必争利益。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知名品牌,这使得我国的一些优质的产品无法在交易中获得最优的价格。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较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落后、农业经营成本的高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
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四)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状态,逆差额为46.4亿美元,2005年逆差额有所减少,为11.4亿美元,2006年为58亿美元,2007年为43.7亿美元,2008 年扩大到181.1亿美元,截至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扩大为341.2亿美元。
四、农产品国际贸易问题原因分析
(一)资源制约
从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来看,农业人均资源贫乏,耕地面积持续减少。据统计,世界人均耕地面积为4.8亩,中国人只有1.3亩,少3.5亩。在我国16亿多亩的农田中,七成左右的耕地都是靠天吃饭,这说明,我国农业在新世纪的发展中将面临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二)农业科技不发达
农业科技进步在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日益加大,没有科技进步,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就会遭到削弱。在农业科技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较明显,在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对农业的贡献率为60%~80%,在中国仅为30%~40%。近几年,我国许多农产品良种研究投入不足,推广乏力,导致农产品品质提高缓慢,市场份额逐步缩小。
(三)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
我国长期以来采取农业支持工业的产业倾斜政策,对农业支持重视不够、效果不明显,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农业出口竞争力。在农业国内支持措施的适用上,WTO 贸易规则规定的“绿箱”措施共有11 类,而我国目前仅使用了6类,还有5类没有启用。同时对农民培训的支出力度不够,仅占一般政府服务的2.1%,导致农民的人力资本匮乏,失去了以农业补贴政策措施给农民直接提供激励约束机制的机会。我国国内农业支持政策的弱化,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四)产业内无序竞争的影响
高新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研发、推广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由于缺乏必要的协调机制,广大出口企业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往往不惜成本,竞相压低出口商品价格。无序竞争的恶果, 一方面使本国农产品出口价格持续下跌,出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另一方面也是诱发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重要原因。
五、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策略
(一)实施全程质量控制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1.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产品采用国际质量标准是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关键。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了8项无公害农产品国家标准;农业部颁布了137项无公害农产品行业标准;另外,农业部计划以每年500项的速度制定农业行业标准,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我国应适应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研究国际农业标准和有关国家的农业标准、技术法规主要内容,建立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并转化成出口推荐标准,消除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限制,实现与国际接轨。
2.实施IS014000和环境标志认证,与国际环境标准接轨
IS014000是一个系列环境管理标准,包括环境体系、环境审核、环境标志、生命评估和环境行为评价等若干方面,是将环境管理贯穿于企业的原材料、能源、工艺设备、生产、安全和审计等各项目管理之中的自愿性标准。实施环境标志是对一种产品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过程环保控制,从而使产品从原料生产到回收利用全过程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是企业突破绿色壁垒,走向国际市场的有效手段。
(二)加快产业升级,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1.国内农产品产业升级
练好内功、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农产品企业国际化的基础。所有从事传统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农产品国际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力量。企业只有加强科技投入,不断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开发安全有效、有特色的高技术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和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才能缔造出品牌,走向国际主流市场。
2.构建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
面对国内农产品行业混乱、重复建设严重的现象,整顿国内农产品产业秩序、构建分工明细、优势互补的国内农产品行业价值链体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途径。从市场产业价值链的角度,联合农产品生产所需原料的上游农资公司,和下游的以这些农产品多原料的生产厂商,以及农户三方构建一条产业价值链。这种模式可以使下游厂商的产品更加富有竞争力,上游农药种子公司提高销量,解决农户农产品滞销的问题,使农户收入稳定,实现三方共赢。
(三)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交流与合作,减少贸易摩擦
近年来,中国在农产品贸易上所产生的贸易摩擦呈上升趋势且处理效果一般,经常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加强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减少贸易摩擦是中国农产品贸易中急待改善的问题。我国应成立贸易争端预警机制,减少突发事件对正常的双边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或者可以在两国之间建立贸易促进磋商机制,各方成员包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通过定期对话,了解两国贸易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向政府及相关社会机构提出政策建议,以减少两国间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论文关键词: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互补性
中亚五国与中国毗邻,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属于典型的大陆气候,具有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中亚五国在以土地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如哈萨克斯坦的小麦,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等。然而,在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上还比较欠缺国际贸易论文,尤其是反季节水果、蔬菜以及加工农产品等。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农业生产的优势不在于农业生产资源而在于农业生产水平高,因此,我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合作领域,尤其是农产品贸易方面存在着十分广阔的合作前景。随着上海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和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布娲鹣·阿布拉2008)。总的来说,积极开展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农业区域经济合作,对于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和农产品贸易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对于提高我国粮食安全和资源性短缺农产品的供给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期刊网。
一、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贸易总量与趋势
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贸合作由来已久,闻名与世的古丝绸之路就是双方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的有力见证。在经贸交往的过程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形成了较好的历史基础。自2000年以来,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给双边农产品贸易合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合作平台。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多边经贸合作纲要》规定把农业等领域作为经济合作的优先方向,并制定出了相应的实施措施和计划。2006年上合组织部长级会议也再次强调,要把农产品贸易和农业合作作为重大的合作领域。在近十年中,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得到的高速的发展。
2000年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仅为10102万美元,其中出口2941万美元,进口7161万美元。到2009年国际贸易论文,双边农产品贸易总额已经上升到52386万美元,其中出口27335万美元,进口25051万美元。不考虑物价与汇率的情况下,总贸易额增加了4.2倍,年均增长17.89%,其中出口增加了8.3倍,进口增加了2.5倍。从贸易趋势来看,在过去的十年中,除2002年和2009年外,中国从中亚进口农产品要大于出口农产品,双边贸易一直呈逆差。从贸易总量来看,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规模还较小,农产品贸易额占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比重不到1%。
表1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
进出口额
哈萨克
斯坦
吉尔吉
斯斯坦
塔吉克
斯坦
土库曼
斯坦
乌兹别
克斯坦
中亚五
国合计
占中国农产品进口、出口及总额比重
2000年
出口额
13.49
2.97
0.27
2.09
10.59
29.41
0.18
进口额
47.30
7.16
3.43
3.71
10.01
71.61
0.37
进出口总额
60.79
10.13
3.70
5.80
20.60
101.02
0.28
2001年
出口额
16.55
3.50
0.51
2.47
11.68
34.71
0.21
进口额
49.22
13.10
2.12
1.12
2.99
68.56
0.03
进出口总额
65.77
16.60
2.63
3.59
14.67
103.27
0.05
2002年
出口额
29.28
5.60
1.14
2.42
11.77
50.21
0.27
进口额
17.32
3.04
0.77
0.42
24.66
46.22
0.21
进出口总额
46.60
8.64
1.91
2.84
36.43
96.43
0.24
2003年
出口额
34.81
7.90
4.12
1.49
10.17
58.48
0.26
进口额
48.05
6.74
13.60
3.50
162.84
234.72
0.77
进出口总额
82.86
14.64
17.72
4.99
173.01
293.20
0.56
2004年
出口额
30.14
7.80
2.27
1.66
15.46
57.33
0.24
进口额
51.90
13.56
3.36
9.91
339.40
418.13
0.99
进出口总额
82.04
21.36
5.63
11.57
354.86
475.46
0.72
2005年
出口额
53.83
21.90
2.38
3.07
15.38
96.57
0.35
进口额
42.90
17.74
5.49
16.90
389.98
473.00
1.05
进出口总额
96.73
39.64
7.87
19.97
405.36
569.57
0.78
2006年
出口额
54.12
60.05
3.78
1.80
15.92
135.67
0.42
进口额
61.45
28.86
7.42
9.40
512.28
619.41
1.20
进出口总额
115.57
88.91
11.20
11.20
528.20
755.08
0.90
2007年
出口额
85.19
74.79
6.68
2.59
24.81
194.07
0.50
进口额
35.22
34.17
1.45
21.48
320.15
412.47
0.63
进出口总额
120.41
108.97
8.13
24.07
344.96
606.54
0.58
2008年
出口额
123.62
90.67
9.23
6.71
39.57
269.79
0.81
进口额
26.72
42.76
3.82
24.73
291.60
389.64
0.45
进出口总额
150.34
133.43
13.05
31.44
331.17
659.43
0.55
2009年
出口额
127.16
94.01
12.12
6.31
33.75
273.35
0.67
进口额
19.19
10.50
3.28
27.65
189.88
250.51
0.33
进出口总额
146.35
104.51
15.40
33.96
223.63
[关键词] 转基因作物 产业化 农产品国际贸易
一、引言
转基因作物是指利用转基因技术改变作物的某些遗传特性从而获得新的优质丰产的遗传性状的作物。这些性状包括抗虫性、抗病性、抗除草剂、抗逆境、延迟衰老、改变花色、改变熟期、雄性不育及改良种子的营养价值等方面。
1983年,世界第一株转基因植物诞生于美国圣路易斯,此后,人类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新型作物的热潮便席卷全球。
转基因作物由于具备抗病害、高产量等特性而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减少杀虫剂用量,从而对生产和贸易有着快速拉动作用和对农牧、食品、医药等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各国转基因技术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转基因农产品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的不确定性,转基因农产品出口国的贸易争端也同样不容忽视,因此,转基因作物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已成为我国所必然面对的问题之一。特别在目前全球经济下滑,我国国际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分析和研究转基因作物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分析目前全球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现状及其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一些建议。
二、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现状
转基因作物产业的出现与发展给全球带来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面对如此诱人的新兴产业,世界各国著名的医药、化工和农业大型跨国企业纷纷举巨资介人,这也极大地推动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截止2007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由1996年的6个增加到23个,其中包括12个发展中国家和11个工业化国家,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增长率达12%,即增加1230万公顷(3000万英亩),达到1.143亿公顷(2.824亿英亩)。按照种植面积顺序前8位的是:美国、阿根廷、巴西、加拿大、印度、中国、巴拉圭和南非。其中美国以5770万hm2,约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一半,其主要转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南瓜、番木瓜和紫苜蓿等。我国2007年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到380万hm2,主要有保铃棉、抗虫棉、抗病毒番茄、耐储藏番茄、抗病毒甜椒和抗病毒辣椒等作物。总体而言,95%的转基因农作物集中在4种植物上: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2007年种植最广泛的转基因农作物是大豆,种植规模达到了5860万公顷。其次是玉米,种植面积为352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为1500万公顷。油菜为550万公顷。两种转基因类型占主导地位:抗各种杂草的,抗虫害的。转基因大豆主要集中在美国、巴西和阿根廷,转基因棉花主要集中在中国和印度;转基因油菜主要集中在加拿大。
三、转基因作物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入世后,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带动消费需求强劲增长,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呈现出增长的态势,转基因作物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有着有利和冲击的两方面影响,在冲击的方面由于转基因作物具有多种特性使其产品比传统农产品具有更好的品质或更高的性价比,由此使得我国的转基因作物的进口在上世纪末表现出急剧增长的态势,2003年我国进口大豆创历年之最,达到2074万吨,超过了国内产量。大豆仅2008年上半年进口就高达1723.1万吨,其中绝大部分是来自美国等国的转基因产品。转基因产品的大量进口使得我国比较优势本来不强的农产品面临着更加剧烈的冲击,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8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84.8亿美元,贸易逆差就高达94.5亿美元,同比增长14.7倍。
转基因产品给我国农产品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有利的促进了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我国具有技术优势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出口优势明显,出口量将有大幅度增加,种子进出口贸易表现为顺差,20世纪90年代后期出口国家增多,种子出口量增大,由1999年的0.5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1.35万吨。CCAP的黄季博士估计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种植每年能给我国带来40亿美元的效益,棉花和转基因水稻有可能到2010年共同创造每年5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据估计,1996年~2006年期间,我国已经从种植转基因棉花中获益58亿美元,其中仅2006年的收益估计就达8.17亿美元。
四、面对转基因作物的影响,我国可采取的对策建议
我国是对转基因研究起步最早的国家之一,但我国在转基因产品的技术水平和推广程度上与美国、加拿大甚至欧美等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我国有必要采取务实谨慎的态度和适当的措施。
1.在技术层面上重视研发推广加快转基因农产品产业化的同时要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发现的功能基因与日俱增,各种转基因作物也层出不穷,具有更优异的抗病增产的效果,同时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解决人民衣食和农民增收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因此,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步伐对我国实现农业科技革命、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和确保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这就需要我国进一步加大对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投入。
然而,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基因技术可能造成的基因扩散等潜在风险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威胁,对此我们也应及早防范控制,在加速转基因农作物的商品化过程当中,要对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保证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在国际合作层面上,积极加入相关国际协议
目前国际上约束转基因农产品问题的协议主要有WTO的《技术贸易壁垒协议》、《动植物检疫协议》以及《生物安全议定书》。我们可以利用相关的协议来保护自身利益。另外,我国也应积极参与新一轮的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行使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
3.在政府监管层面上,建立规范协调的转基因农产品管理体系,保障产品安全
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尊重消费者知情权,培养公众对转基因产品及其安全性问题的客观公正意识,培育对转基因产品具有一定了解、认识和判断能力的消费者群体,使我国安全的转基因产品获得市场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加快完善转基因立法与执法,在现有的基础上,将有关立法的原则进一步体现在接轨国际、符合国情、覆盖研发、生产、市场和消费各个方面。使我国农业转基因作物安全管理法规更加系统、全面。同时对现有法规实施情况还应加强监督。
参考文献:
[1]谢冬容 郑景生:转基因作物的基因流研究概况[J].福建稻麦科技,2004,22(1):36~38
[2]李 晖:冲突与对策:基于转基因农产品贸易争端的分析[J].北方经贸,2004,(9):74~76
[3]王旭静 贾士荣:国内外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比较[J].生物工程学报,2008,24(4):541~546
[4]陈 超 展进涛:国外转基因标识政策的比较及其对中国转基因标识政策制定的思考[J].世界农业,2007,(11):21~24
[5]Clive James: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从1996年到2007年的第一个12年.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2):1~10
[6]张文银 安永平等:主要转基因作物研究现状及其产业化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8,(5):1~4
[7]杨海芳 李 哲:转基因产品国际贸易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07,(23):43~44
[8]丁明仁 张进峰: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分析[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5,(5):10~12
[9]周纪昌:论转基因农产品国际贸易与我国发展战略[J].经济经纬,2004,(5):38~41
[10]肖奎喜 马述忠 黄祖辉:安全隐患所引发的转基因产品贸易争端及中国的对策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4(1):35~40
[11]刘李峰:中国植物油料生产和贸易现状、变化及前景[J].粮食与油脂,2005,(12):31~34
[12]吕立才 米运生 陈 灿:生物技术创新对世界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及我国的对策研究[J].国际商务――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7,(4):35~41
[13]马光霞:2008年上半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动态[J].世界农业,2008,353(9):55~56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6.4 [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随着国内农产品市场开放程度的持续扩大以及与国际市场联系的不断加深,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规模处在稳步扩大的状态之中。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国际农产品需求不旺、贸易保护主义明显加剧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贸易实现了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和第二大农产品进口国。从总量上来看,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加入世贸前2000年的269.5亿美元增加到了2013年的1866.9亿美元,增幅达592.7%,年均增幅45.6%。具体情况见上表。
纵观近十几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情况,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第一,从贸易总额上看,自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几乎是一年一个台阶。其中2002年突破300亿美元达到304.3亿美元,2003年突破400亿达到401.3亿美元,2004年达到210.6亿美元;这三年的增幅分别为9.03%,31.88%和27.24%。与2003年和2004年相比,受当时人民币升值和禽流感的影响,2005年的农产品贸易总额增幅降低很多,只达到了9.34%。接下来的3年,贸易总额得到很大程度地改善,增幅分别为12.86%、23.14%和27.01%。而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出现不同程度冲击,导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出现了2000年以来的第一次负增长,与2008年相比,农产品贸易总额下降了7.28%。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出台了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其效果被证明是明显的。2010年,我国农产品贸易总额不但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同时,也改变了负增长的局面,与2009年相比,2010年农产品增幅达到33.46%,创近10年来新高。2011年―201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增幅连年下降,2013年降至6.28%。从趋势上来看,2014年的贸易总额增幅可能会保持在10%以内。第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额,除2009年出现比上一年降低情况以外,从2000年到2013年呈现出了逐步上升的规律,如图1所示。特别是201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突破了600亿美元大关,这标志着我国的农产品对外贸易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第三,农产品进口额从2000年的112.5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1188.7亿美元,增幅为957%,年均增长73.59%。2012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进口额突破1000亿,达到1124.4亿美元。贸易进口额的不断扩大说明了我国经济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越来越高,这对充分利用国际经济资源以及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发展模式来发展我国的农业无疑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他各国与我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对经济的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第三,将农产品出口和进口统一在一张图中,如图2所示。2004年以前,我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顺差额有逐步减少的趋势。2004年农产品贸易第一次出现逆差,逆差额为48.8亿美元,这种逆差一直持续到2013年;而逆差额从2004年以来不断扩大,2013年突破500亿美元大关,贸易逆差扩大趋势明显。
总的来说,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总体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这不仅表现在总额上,从出口额和进口额上来看亦是如此。对贸易逆差而言,适度的逆差可对国际贸易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能任其持续扩大。因此,在保持农产品贸易总体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应采取必要的措施遏制贸易逆差的进一步恶化。
图1 我国历年农产品出口额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出口深加工不足、技术创新不足以及附加值不高是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根本因素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不是农业强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强大农业的支撑。但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阻碍了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方向的迈进。而以家庭为经营单位的中国农业,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不能对农产品加工业产生强大的需求和推动作用,这使得农产品的深加工业发展缓慢、现有的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后劲不足以及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等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实情况。
(二)产品质量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
近年来,随着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农产品贸易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国际背景下,农产品进口国会通过对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较高标准来实施贸易保护,这样的非关税壁垒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贸易水平受到极大的影响。
(三)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使国内农产品出口企业盲目竞争,制约了农产品贸易的优化升级
良好健康的国内竞争秩序是推动农产品贸易行业优化升级的重要保障。但当前我国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不能将贸易各参与主体有机协调的联系起来,众多分散经营的农户不能及时地得到有效的市场信息,出口企业为了短期利益放弃了对农产品深加工方面的投入;这样一方面使农户的产品不能得到及时的销售,打击了他们从事农业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得经济资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造成经济资源的浪费,最终阻碍了农产品贸易的优化升级。
三、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建议
(一)鼓励农产品出口企业进行深层次加工,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通过加大对农产品功能的开发,挖掘出其更深的潜在价值,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建立一个加工层次明晰、市场定位准确和产品价值充分利用的农产品加工管理体系,将我国特有的文化和产品特点融入其中,以此来开创我国农产品贸易新局面。
(二)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降低非关税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通过借鉴国外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可用之处,再结合我国农产品生产的现实情况,制定出一套既能保障农产品生产规模又符合国际要求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是我国促进农产品贸易、促进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此外,还要制定一套能够将上述质量标准体系严格执行下去的相关配套规则,保证出口的农产品能真实地达到标准体系的要求。
(三)完善农产品出口管理体制
应鼓励产品加工度深、质量高的企业进行农产品贸易,并给予一定优惠。农产品出口企业盲目竞争不但会导致出口产品的质量越来越低,而且对国内的经济资源也是一种浪费。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就是资源比较稀缺,如果不能提高这些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那么在国际竞争市场上,我国很难取得有利的地位。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的出口管理体制得到,为农产品出口企业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国内竞争秩序,使我国农产品贸易能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国际环境中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
[参 考 文 献]
[1]程国强.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政策的启示[J].北京农业,2010
[2]李善同,何建武.后配额时期中国、美国及欧盟纺织品贸易政策的影响分析[J].世界经济,2007
[3]孙大光.加入WTO后的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关键词: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社会经济发展,政府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参与国际经济事务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的外贸依存度显着提高,如表1所示,这引起了众多专家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一般说来,对外贸依存度是否会对经济产生影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是“贸易动态利益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刘光溪、陈泰锋,2004)认为,用传统的外贸依存度来衡量一国的经济开放度是不合理的,据此断定我国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过度显然是错误的。另一种是“内贸优先论”。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傅钧文,2004;荣民,2005)认为,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从出口角度看,这意味着生产要素、资源等大量涌向出口部门,造成经济结构的不合理;从进口角度看,这意味着大量优质、低价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对国内企业和产品造成冲击。那么,我国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是否过高了呢?我国农业应该如何定位,是“创汇”,还是“就业”,这是一个战略基点问题。对这一战略基点的把握,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宏观政策的制订。笔者认为,能否正确认识我国农产品的外贸依存度,必将对我国国际贸易战略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国际比较
(一)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内涵
外贸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贸易密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进出口总额与其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之比,如果分别用出口额和进口额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来计算,外贸依存度可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因此,一般来说,有关外贸依存度的计算就不同的角度和范围来说,有三种形式:外贸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产品生产和消费依赖农产品国际贸易取得产销平衡的程度(李应中,2003)。具体计算公式为: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农产品进出口量或进出口额/农产品产量或产值。
应该说,农产品外贸依存度对于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水平,依赖和参与国际贸易、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程度,以及研究农业结构战略调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二)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总体比较
据商务部统计,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514.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27.4%,在世界上的排名仅次于美国、欧盟和日本,成为全球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尽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迅速,但是,其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却呈下降的趋势。作为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我国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到底在哪里呢?笔者拟通过对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农产品外贸依存度所作的国际比较来具体地阐述这一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美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不仅是世界经济大国,而且还是农产品进出口大国,它们生产和消费的农产品很多,进出口数额很大,也就是说,依赖国际贸易的程度很高。优越的农业资源禀赋、高素质的农业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等有利条件构筑了美国和欧盟高生产率的农业。在总量上,美国和欧盟都是大农业生产国,多种农产品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超过了20%(凌海波,2005),对世界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出口是过剩农产品的重要出路。日本耕地面积只有504万公顷,农业生产仅能满足国内需求的40%(韩喜平,李二柱,2005),绝大多数农产品都要依靠进口,是一个典型的农产品进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商品率并不高,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额较少。在我国,许多重要的大宗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至今仍不是农业强国,就出口总量而言,尚不及法国和荷兰。
(三)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的分类比较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市场交易的农产品,主要是粮、棉、油和一些特产品。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畜禽产品、水产品等较高档的产品,逐步进入市场进而扩大了交易量。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农产品运输、贮藏和销售条件显着改善,使得一些不易运输、容易腐烂的季节性产品,如蔬菜、水果等也大量打入国际市场。笔者拟通过对谷物类、肉类、果菜类农产品的分类考察,具体地分析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外贸依存度状况,如表3、表4和表5所示,其中,谷物类包括大米、小麦、玉米、高梁等16种农产品;肉类包括猪肉、牛肉、鸡肉及其加工品等18种农产品;果菜类包括薯类、豆类、干果、新鲜蔬菜等130多种农产品。
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粮、棉、果、菜、肉、水产等多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已居世界之首,但是,从表3、表4、表5可以看出,农产品参与国际贸易的数量却非常有限,谷物类、肉类、果莱类等主要农产品的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仍然很低。与贸易大国相比,我国还有很大差距,农业自给自足的形态至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直到今天,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仍未完全摆脱生产经营单元过于细碎、农产品商品率较低的自然经济格局。客观地讲,我国农业的整体竞争力在国际上是比较低的。这既表现在我国人均农业资源很少的先天性资源不足,也表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不能为农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后天性劣势。
三、农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
农产品国际贸易对于世界各国调节自身的供需来说,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国际贸易在一定时期内会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以更为充分地实现资源的最合理配置、满足多方面的国内消费需求。显然,尽可能地增加农产品的外贸总量,核心是出口总量,扩大农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份额,对保持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就业贡献。一直以来,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以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农副产品这类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据统计,每1亿元出口产品就可提供1.2万人的就业机会(尹丽萍,2004)。(2)增收贡献。虽然我国的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但是,肉类、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等农产品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出口潜力。(3)结构贡献。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农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资源优势、国内市场需求,而且,要依托国际市场和国际经济,使调整与优化的方向符合国际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以保持我国农业结构在国际上的先进性。
四、结论性评述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 农产品 对策
按照 WTO/TBT协议中的说法,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简称TBT),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型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区域组织的商品、服务和投资进入该国或该地区市场造成影响。
一、我国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出口频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给我国农业造成了很大损失。据商务部调查,技术性贸易壁垒给国际贸易造成的障碍占关税等各种壁垒总和的比重已由原来的20%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
1、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外贸出口额
我国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出口产品结构落后、档次较低,一些出口农产品在安全和质量方面确实存在问题,容易授人以柄。进入21世纪以来的短短几年里,日本围绕《食品卫生法》对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了多次重要的修改,对进口农产品和食品安全的规制越来越严格。2006年5月29日起日本正式实施“肯定列表”制度,涉及对所有农业化学品的管理,制定了严格的限量标准。
2、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部分农产品频频受阻于技术性贸易壁垒,其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基本被规模小、技术差、质量低、不符合国外有关标准等劣势所抵消,对我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生了不利影响。例如,冻鸡曾是我国的优势产品,但由于国外对我国冻鸡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我国的冻鸡不仅出口总量减少,价格也有所下跌。2007年我国冻鸡出口总量减少了15万多吨,出口额减少了4亿美元,影响了105万人的就业。此外,我国冻兔出口量曾占世界需求的70%,而现在只有个别省份还在出口,出口企业已经由过去30多家缩减为3家;鲤鱼、对虾、贝类等水产品的出口也相继开始走下坡路。
3、技术性贸易壁垒大幅提高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
我国出口农产品受阻在很多情况下是信息系统不发达、缺乏对进口国各种技术限制的了解所导致的。一方面,企业要达到对方标准、技术法规的要求,只有通过贸易商社获取对方的标准,常因交涉不利而贻误成交机会,由此造成的交易成本与机会成本也使得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另一方面,一些国家的技术标准很严苛,我国许多企业现有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往往达不到相应的技术要求,如果进行调整势必要修改设计、工艺,甚至推迟交货,相应地会增加生产成本。
4、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不同农产品、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不同,造成发展不均衡
在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农产品中,水、畜、禽产品所受的影响较大。据统计,我国79%的土畜企业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另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各省、市的外贸发展影响程度不平衡。分地区调查显示,湖南、贵州等内陆地区因技术水平较低,标准认证、产品认证不完善,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较大,这些地区接受调查的进出口企业全部认为出口受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而福建沿海地区接受调查的进出口企业有68%认为受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二、我国农产品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贸易技术壁垒的产生有其技术原因,也有其深层次的内部和外部原因。由于我国农业基础薄弱,许多现行技术标准低于国际标准,我国农产品遭遇贸易技术壁垒的内部原因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业市场主体脆弱,农产品质量及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
我国实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来,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和经营的基本单位,农户和农业企业是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体,这种主体的脆弱性很明显。小农户在面对国际、国内两大市场时,没有能力获得有效决策所需的充分信息,这使得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较大、农产品的市场认同度和竞争力差。目前我国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标准落后,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在农业生产中还没有树立。我国农业生产正处于从追求产品数量到追求产品质量与安全的转型阶段,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与发达国家的标准相距甚远。
2、出口农产品的产品结构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
(1)产品结构失衡,特色产品少、竞争性产品多。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整体质量不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对进口国往往只有替代效应,而不具备补充效应。我国在出口农产品生产方面缺乏有效规划,对一些适应独特气候、在其他国家难以生长的产品和有中国文化特色、深受国外居民喜爱的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相对于高档、特色农产品而言,我国出口的中低档产品无疑是贸易技术壁垒冲击的主要对象。
(2)市场结构失衡,市场风险集中。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相对狭小,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些国家和地区科技发达、技术先进且标准严格,在设置贸易技术壁垒方面经验丰富。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经营主体的增加,我国大量农产品竞相压价进入国际市场,势必对当地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也容易遭遇贸易技术壁垒。
3、国内技术法规、标准体系不健全,检测检验手段落后
我国目前制定了900多个农业标准,涉及谷物、水果、糖类、肉类、奶制品等,一些农产品的测定方法及标准参考了ISO等国际标准。但在现行140项食品加工产品标准(国家标准)中,等同、等效或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的只有24项,占17%;现行61项食品工业基础及相关标准(国家标准)中,只有4项非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占6.5%;现行475项食品检验方法标准(国家标准)中,只有63项等同、等效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占13.3%;现行133项食品添加剂标准(国家标准)中,等效或非等效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的只有23项。
纵观近几年我国出口动物源性食品屡屡被美国、日本和欧盟检出质量问题,而我国对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的检测所发现的质量问题微乎其微,关键原因就是我国的技术法规、标准及检测检验体系不健全,TBT体系远未建立起来。因此,我国应认真研究发达国家农业质量安全标准,并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增加质量安全评定、标签、包装及卫生检疫等方面的标准,不断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对于我国的传统农产品,应积极推广国际通行的HACCP检测系统,加强监测检验力度。
4、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1)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不健全。首先,透明度不够。进出口商对我国法定检验的技术标准和工作程序不能全面了解,无法具体实施。其次,我国与国际标准化有关机构及组织接轨不够。尽管我国已经参加了ISO、IEC等国际组织,但对一些与检验检疫有重大关系的国际植物保护公约(IPPC)、国际兽医事务局(OIE)、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等还未全面参与,因此在安全、卫生、健康、环保等标准上还落后于国际水平。最后,法定检验标准、规程过多,可操作性差,与WTO/TBT要求明显不符,没有纳入安全、卫生、环保、健康、反欺诈的技术法规轨道。
(2)相关管理较为混乱,涉及众多部门。由于政出多门、多头管理,最终造成管理上的空白,而且管理部门间合作不够,信息难以共享,造成管理效率低。因此,我国在管理机构、管理体制方面仍存在很大问题。
三、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农产品生产及贸易链上所有从业者以及管理者的共同努力。
1、生产者与管理者各司其职,分工明确
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活动者包括生产经营者和管理者两个方面。其中生产经营者是主导,政府作为管理者以协助者的身份出现,也就是说生产者要对产品质量负首要责任。生产者必须了解出口目的地要求(注册、认证、标签、品质、证书等)以及严格按照要求组织生产(保证生产资料的安全性、科学管理体系、标准化生产等)。而管理者就是要履行好“把关”与“服务”义务:首先是提高把关质量,如加强对农产品生产链所需生产资料的质量管理、提高口岸检测能力;其次要提高服务水平。
2、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
首先是完善标准化法律体系。加强符合WTO规则和国际标准的我国农产品及食品安全、卫生、环保、地理标志保护等方面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及颁布实施工作,以适应国际市场日益严格的要求。其次是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和协调工作,逐步使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同时要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这是我国实施国际标准化战略的重要前提。再者是实行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包括:标准化的基地建设、标准化的生产过程、标准化的管理模式、标准化的检测体系、标准化的追踪追溯。最后是建立TBT/SPS通报、咨询、协调机制和信息渠道。
3、针对重点出口农产品和出口对象国建立跟踪和评估体系
建立一套及时跟踪和合理评估的体系,要围绕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的重点产品,对设置壁垒的国家开展情报信息跟踪调研工作并及时信息,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和政府决策部门提供信息服务。跟踪调研内容要尽量全面、动态,主要包括:壁垒设置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各相关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农业技术操作规范的发展动态、趋势及具体要求;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标准残留限制量;农产品包装、商标、形状、尺寸及相关辅助材料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如具体的标志、步骤、指标、机构、要求等;壁垒设置国相关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情况等评估体系,包括预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范围;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进行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