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市场整合营销

市场整合营销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23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市场整合营销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市场整合营销

第1篇

[关键词]整合营销 报纸市场 开拓市场战略

我国实行自办发行的报纸已达1800家,占我国报业80%以上;而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下,我国报业逐步形成了以党报为龙头,各门类报纸共同发展的局面。但由于发行理论和实践的欠缺,盲目地追求发行量,我国报纸发行开始出现相对过剩的情况,出现了晚报都市化、都市报多样化和报纸同质化的特点。为了摆脱市场的困境,目前有必要重新定义报纸的属性,把报纸作为商品来看待.笔者就整合营销与我国报纸市场的开拓策略谈点浅见。

一、读者价值最大化开拓市场战略

报纸整合营销,是指报纸在变化的报业市场环境中,旨在以满足读者的阅报需求为前提,从而稳定地占领一定读者市场,实现报社目标的活动过程,包括报业市场调研、选择目标读者市场、产品开发、报纸定价、渠道选择、促销等一系列与报业市场有关的报社业务经营活动。这一理念不仅指的是现代报纸发行己提升为报纸营销,而是整个办报的全过程都在营销报纸品牌就是在满足报纸读者需求的同时,降低他们付出的成本,从而通过读者价值最大化去赢得读者。它包含产品策略和价格策略。

报纸的产品策略是报纸通过提供能够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来实现其营销目标的策略。作为产品的报纸内容,应做到以下几点:

1.报纸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读者的需要,能提供强度、新鲜度、保真度等各方面指标都符合读者要求的足够的信息量,办成“信息超市”、“知识圣宴”;

2.报纸能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办报特色,在诸如重大新闻题材的透视和报道、栏目的设计和更新、等方面,形成独具风格、别人无法取代的特色:

3.创造生动明快的报纸语言,以轻松活泼的版面和文字风格吸了引广大读者,促成读者对信息的了解和领会,降低读者的费力程度;

4.搞好版面没置,在注重报纸整体版面编排的同时,充分设计好报纸头版的上半版,重要文章的标题,图片都不低于中折线,加大视觉冲击力,最迅速地促成读者购买欲望;

5.报纸产品不断创新,以客户为导向针对竞争对手的产品变动,同时结合读者调查进行改版,它是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

6.被读者认可的品牌资源,报纸品牌是报社的商业名称,是由报社独创的.具有显著特点的,用以识别报纸的某一名词、术语、标记、符号等,其基本功能是把不同报纸区别开来,使竞争者之间的报纸不致发生混淆。有知名度的品牌报纸在激烈的竞争中自然能赢得主动。

价格策略是报纸整合营销中最难以确定的因素,这是因为报纸定价既要考虑成本的补偿,又要考虑读者对价格的承受能力,因而使价格策略具有买卖双方双向决策的特征:同时,报纸定价还要考虑市场的竞争状况,参考其它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但是报纸价格并不是越低越好,盲目搞价恪战,最终吃亏是自己,不仅降低报纸收入,还会损坏报社的品牌形象,严重会影响报纸的存亡。因此.报纸定价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读者需求为前提,以成本费用为基础,以竞争价格为参照。计算成本费用时.要把采编投入、制作成本、销售投入、管理成本等进行计算,确定一个最低保本量.以此作为制定价格的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使读者在获得最多信息量的同时,减少他们付出的成本来赢得读者。

二、营销模式效益最大化开拓市场战略

即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报纸迅速送达读者手中,同时考虑成本的经济性,并及时反馈读者和市场信息。它包含渠道策略、促销策略和服务策略。

发行网络是报纸营销的有效手段.而联系网络的是渠道。渠道是指报纸从报社转至消费者手中所经过的各营销中间机构连接起来形成的通道,是促使报纸顺利地被读者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存的组织。目前我国报纸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三种:邮局发行、自办发行、社会发行。

邮局发行可以利用国家邮政相当成熟的分销网络,渠道比较畅通,适合销量比较大、覆盖面比较广的报纸,但是邮局发行费率比较高,报款结算不合理,体制不灵活等缺陷。自办发行就是报社自己组织发行渠道,其机制灵活.服务好,适合于订户相对集中的地方报刊,有利于降低成本,但是在初始阶段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财力。社会发行渠道是指在报业市场上,大量进城打工的农民、下岗人员、社会闲散人员靠沿街叫卖,摆摊设点卖报纸形成的一张销售网,其中报纸批发大户控制这张网,从而形成社会发行渠道。他们人数多,规模大,渠道宽,售点密,时效快,不少报纸通过它进入零售市场。但社会发行渠道人员素质差,管理松散,缺乏持久竞争力。渠道策略的选择.应遵循高效和灵活性原则,尽量拓宽发行渠道,同时尽量降低成本。无论是从报纸的销售范围还是从报纸市场环境来看,采取单一的销售渠道都不能满足不同的需求。因此不少报社采取综合式销售渠道来占据最大限度的市场份额。这种方式就是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销售渠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不同读者提供相应的销售服务。促销是报刊通过报纸版面内容和举办的各项活动,加强与读者的沟通交流.向目标读者传递有关报纸的信的品牌形象.从而引起读者对该报的兴趣,增加读者对报纸的信任,激发读者的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的活动。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多家报社的服务水准、渠道建设、产品定位与质量若在同一起跑线上的话,促销就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我国报纸整合营销的两大策略它不可避免体现市场营销的特征和规则。其中报纸内容和价格策略、报纸渠道和促销策略,以及对读者沟通和服务策略,都体现了西方营销学中4p理论和4c理论的精髓。但是,这两大策略并不是一层不变地适合所有报纸,各个报社耍根据自己的目标读者、经济实力、市场环境和对手状况来确定自己的整合营销策略。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峰,陈伟.报纸发行营销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第2篇

色彩是体现商品个性的重要因子。一个好的色彩营销方案能使商品成为“人——心——色彩——物质”的统一体,从而准确的将商品思想传达给消费者,使营销过程省力、高效。荣事达“彩e”冰箱在整个营销过程中,正是巧妙的运用了色彩营销手法,成功的在众多白色冰箱中脱颖而出,取得了不错的市场效果。

那么,色彩营销的一些实施细节是如何的呢?通过对荣事达“彩e”冰箱整合营销传播策略的剖析,相信大家能找到一些线索。

色彩上找突破 寻求新卖点

就在大家为新的突破点而绞尽脑汁的时候,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家电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的一项调查报告引起了策划人员的注意。这份名为《中国城市市场电冰箱市场调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彩色冰箱的将有12%的市场(如图一所示)。从彩色外壳电视机、彩色手机的成功案例来看,彩色冰箱也将会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产品市场是一、二级市场。

研究报告的分析结果使策划人员茅塞顿开,把具有营销概念色彩和“e”结合起来是冰箱行业未来一个新的概念,加上荣事达目前引进的世界一流的喷涂生产线,喷涂效果良好,不会产生色差,也就是说从技术上已经没有障碍,技术的独特性及对喷涂技术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有效阻击竞争对手的进入。 竞品分析 找准功能优势

对整个彩e冰箱的定位后,对竞争品牌必须做一个分析市场调研,方能做到有的放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竞品市场调研的结果得知,竞品在功能上的威胁主要下有几个(见图二)。竞品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如果荣事达产品主导诉求“e”没有多少优势,而独具特色的“彩”作为产品区别于竞争对手的主要诉求点,这是有效差异化路线。“e”作为副诉求点,主要强调“中文”显示,区别于竞品“数码”的宣传点。产品的功能上以“液晶”作为一个差异点,其他的功能上可谓各有千秋。  找准定位 制定产品策略

“彩e”冰箱的诉求点出来了,与竞争对手优劣势也已经清晰了,现在的关键的是产品的定位必须明确。对产品的利益点分析后,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彩E冰箱的目标消费群体必定是城市时尚、年轻、追求高品质生活人群。这一消费群体的主要特点是,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生活追求色彩斑斓。因此,产品路线上必须走高品质、时尚路线。对于冰箱来说,最关键的部位就是压缩机了。压缩机也有冰箱的“心脏”之说。“彩e”冰箱因此必须采用世界一流的压缩机,这样从产品的品质上区别于同类产品。恩布拉克是世界一流压缩机生产商,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产品的配置上也理所当然的配备世界一流的原装进口压缩机——恩布拉克。产品的一些关键材料也采用一些进口的或者一流的原材料。材料的选取明确后,产品的型号是关键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国城市家电市场联合调查研究课题组的《中国城市市场电冰箱市场调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冰箱从181升——220升的销量占全部所有冰箱的销量的41.1%,可谓之“大头”(见图三)。因为对此产品真正在市场上表现如何,心里并没有底,如果盲目全部铺开,风险特别大。充分研究和讨论的结果是先期产品上市容量的选取应选取在180升——210升之间,最终讨论的产品型号结果是BCD-186A/E,216A/E,即容量段是186升和216升,后期的市场表现证明:BCD-186迅速进入行业最畅销的十大型号。 分析消费群,制定价格策略

高品质的产品必定以高价位切入市场,考虑到真正受能够购买荣事达“彩e”冰箱的消费者应该是城市里收入较高年轻的白领、金领一层,价位应该是在3000-3500元之间。国务院的报告同时显示:能承受3000元以上价格冰箱的人群大约在15%左右。而在2001-2500元价位中,大约有25%的市场,确切的说这个容量段是占据较大市场份额。要想达到获取利润又走量这样一个“一箭双雕”的结局,必须把这两者容量段都要考虑进来。市场调研显示,2400元左右的彩色冰箱是消费群体应该是向往时尚,但收入相对有限的年轻人群。(见图四)

整个产品的定价上,“彩e”应在3300元左右,此时的价格策略是撇取策略,以获取利润为主。去掉产品的副诉求“e”,直接诉求彩色这样一个概念,将价格定在2400元左右,就解决获取利润和销量这样一对欢喜冤家。“都市丽人”的概念也就顺理成章的形成了,去调电脑温控、诉求彩色、定价在2400元左右——作为“彩e”冰箱的补充者。

从后期的销售情况来看,彩E的销量明显少于“都市丽人”。“彩e”冰箱的销量约为“都市丽人”的1/2左右。两者一个走量、一个追求利润,形成了完美的组合。 借势造势 整合传播有滋有味

围绕着“彩e”冰箱,荣事达公司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推广传播活动。

首先,新闻媒体造势给荣事达“彩e”冰箱低成本打入可谓“功不可没”。荣事达彩e冰箱整个包装完成后,如何以低成本有效的进入市场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有效的新闻传播是最佳的途径。开“新闻会”这是一个屡试不爽的方法,邀请中央、地方媒体参加荣事达冰箱上市新闻会,会前准备好了《荣事达在国内率先推出一系列款彩色冰箱》、《荣事达掀起冰箱革命》等新闻通稿,在和新闻媒体进行良好沟通后,新闻媒体给予了荣事达“彩e”的上市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北京的《中国经营报》、《北京青年报》、《消费日报》等近百家杂志和媒体给予刊登了消息或者文章。因此荣事达“彩e”冰箱上市推广传播费用远远低于竞争对手,而造成的轰动效应决不逊色。在冰箱上市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给一些友好新闻记者发了由荣事达编写的《冰箱,迎接色彩的革命》、《冰箱,悄悄换彩装》等系列关于彩色冰箱和彩色家电的软性新闻,这些新闻媒体都给予了刊发,这些大大降低了传播费用。除了新闻的操作以外,在全国近三十多个城市不断的采用软文和软性广告进行“轰炸”,做到了平面媒体传播的持久性和延续性。

其次,互联网、终端的传播紧紧把E时代联系起来。主要有以下两个活动:

活动一:

活动二:

紧接着,公司跟跨国公司出手,联合促销,提升品牌形象。在长达三个月的荣事达和柯达活动期间,荣事达和柯达联合促销活动把”彩e”冰箱上市搞的有声有色。消费者在荣事达所属的销售终端购买“彩e”和“都市丽人”冰箱,即可获得“荣事达—柯达”精美礼品套餐——柯达相机+柯达200度金胶卷+柯达·荣事达相册。而柯达方面则在其所属各冲洗店张贴两品牌的联合促销海报,并向顾客赠送荣事达·柯达2002台历。与此同时,荣事达与柯达公司将借助双方强大的品牌优势在全国开展规模宏大的联合广告演示和现场推广促销活动。和跨国巨头在一起做联合促销不但有提升品牌形象,而且还具有相当的新闻价值,媒体又一次给了免费的广告。

另外,公关展示,使消费者真切体验“彩e”。荣事达“彩e”冰箱上市后深圳、上海、沈阳南京等地先举办以 “触摸e彩生活”为主题的“荣事达电器夏季巡展”帷幕,向消费者展示了荣事达集时尚、色彩、科技于一身的系列精品电器。“邀请您加入e彩一族”,荣事达在展示推介产品的同时,在各大商场同时开展冰箱以旧换新,洗衣机、热水器夏日特卖活动,并在周末的活动现场组织了丰富的娱乐、抽奖活动,让消费者乐在其中,这一系列的公关活动不但的深化品牌形象,更极大的促进了消费者的购买。

与此配合,电视广告,组合出击,在冰箱广告中耳目一新:“彩e”冰箱(油漆篇)广告是为了配合荣事达“彩e”冰箱和“都市丽人”冰箱的市场推广而制作的体现轻松、时尚和品位感,倡导“轻松好生活”的生活理念。广告仅仅抓住“美丽与新鲜同步”为主题,既宣传了荣事达“彩e”的冰箱应有的保鲜,又诉求自身特色“美丽”。广告在冰箱旺季到来之际,在中央媒体的操作上利用冠名《娱乐现场》的机会,在全国200多家电视台同时播出15秒和30秒的广告,《娱乐现场》的受众群体与“彩e”冰箱的消费群体基本一致,这可谓有的放矢。同时在中央电视台CCTV-1、CCTV-2、3等多个频道的黄金时段轮流播出。在地方电视的传播上,利用安徽卫视的覆盖面和合肥有线台的重点性,进行“地毯式”轰炸。

七月,第八届中国广告节组委会传来认定,由广州新意境广告公司创意制作的《荣事达彩e冰箱(油漆篇)》广告,在参加“全国优秀广告作品展”时受到组委会的一致好评,获得广告节入围奖。荣事达借机又在全国一些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了宣传。

周密的策划,有效的宣传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辽宁丹东,三位消费者争抢一台荣事达“彩E”智能温控冰箱样机;在安庆、芜湖,所有荣事达“都市丽人”冰箱、“彩E”智能温控冰箱一上柜就被抢购一空;在南京、上海、重庆等城市,由于供货不足,许多消费者主动先付款预约购买,非荣事达彩色冰箱不要!

一位在重庆做家电生意10多年的人士谈到:前一阵彩电业纷纷打出“数字”、“数码”等“新概念”,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激活升级换代新的购买市场,但广告做了不少,消费者却不愿涌入彩电的“数字化时代”。相反,还得寻求价格战这种导致技术退步的方式保住市场份额。

第3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策略优化

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通常被定义为一系列经济过程,通过经济关系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以及客户的使用价值。

1电子商务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第一,电子商务简化了销售流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销售成本。传统的市场营销可以帮助消费者获得想要购买产品的现场体验感,从而有助于提升产品质量的信誉度。但是,由于传统的市场营销行为涉及多个经销商,从制造商到最终消费端的过程中无形增加了商品的成本;另一方面,在大客户流量的情况下,导购员和客户之间的产品介绍会不够完整,导致客户缺乏对产品的深入详细的理解。另外,与同等投入的在线营销相比,传统广告促销的力度和范围有限,而在线促销的成本效益会更高。第二,通过在线交易进行电子商务,不易受地域的影响和限制。传统营销范围主要限于附近几个城市或扩展到多个省份,其中许多外部因素限制了营销范围的扩展。例如,交通运输不便,货物无法及时交付或者由于距离太远而无法及时传播信息等。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量持续增长,这也对传统销售产生了一定影响。目前来看,及时对商业模式、营销理念和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和创新,对企业未来发展很有帮助。第三,营销策略发生变化。与传统营销相比,电子商务在营销策略上会发生重要变化。在电子商务营销中,消费者非常关注产品质量、运输效率以及企业信誉。电子商务作为一种虚拟营销模型,不能与企业进行面对面地交流。因此,在电子商务营销中,企业更加关注信誉问题,只有保护信誉,才能获得更大的市场效益。

2基于电子商务的市场营销优化策略分析

第一,努力筛选电子商务信息,完善产品市场管理营销体系建设。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成千上万信息随时出现。因此,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很多时候他们无法甄别信息的真实性。所以,企业本身应遵守相关法律规范要求。相关管理者应确保在营销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在搭建平台、使用平台、推广平台的过程中,企业要做好自律监督管理。在总体系统保证下,在推广营销策略的同时,不断提高销售整体安全性,以确保相关信息的可靠程度。同时,对各电子商务部门之间的工作要进行内部监督。如果出现任何问题,企业负责人应及时处理解决,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电子商务过程中不出现失误,并从源头上解决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确保整个系统的改进,能够保证电子商务市场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这也是企业建立长期业务模式的基础。第二,提高电子商务物流服务效率。物流是电子商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电子商务时代,在线购物受到消费者青睐,物流服务效率也已成为消费者考虑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许多快递公司都在努力提高物流服务效率,有的公司已经与知名连锁便利店达成合作,使用户获得最快、最周到的购物体验,使货物可以在短时间完成交付行为。高效的物流服务效率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第三,加强诚信建设。优化产品信誉监督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基石。只有推进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诚信监督和惩戒力度,才能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对于企业而言,诚信是基础。企业要实现长远发展,也必须重视诚信建设,在确保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售后服务水平。同时,对于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开设门店门槛很低,为了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应该建立完整的营销法规来规范商人和零售商的行为。为了避免出现虚假夸张的宣传行为,平台可以建立信用信息系统,宣传和推广信誉良好的公司,并对信誉不良的公司进行举报和严厉制裁,以促使企业重视诚信建设,稳定电子商务营销环境。第四,优化电子商务模式下市场营销的宣传渠道与营销方式。在传统的市场营销宣传中,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产品的推广渠道受到很大限制。电子商务模式下的市场营销相对整合了产品宣传和促销渠道,不仅提高了产品营销效率,而且相对降低了营销成本。因此,企业应以电子商务交流平台为基础,重新规划原有的推广策略,建立新的营销和推广渠道。帮助消费者能够实时访问网站以了解产品信息,实现全新的产品宣传和营销模式。企业的市场营销方式有很多种,除了传统营销方法外,“在线”市场营销方式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应根据特定产品的特点,结合不同的时间、地区和消费群体特征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通过从综合考虑传统和现代营销模式、实体店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不同需求出发,优化和整合现有的营销方法,以促进企业市场的发展。同时,在此基础上,根据优先级原则对其进行区别对待,确保两种营销模式都能对产品市场营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3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攀登英语 常规英语 分层评价 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3.31

一、探究背景

在我国,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渐认识到英语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如以同一把尺子为标准来衡量所有的人,没有体现出差异性的原则,这样对于在考试中屡次失败的学生来说,容易导致其失去自信,受到同学们的歧视,从而产生厌学现象。这些与素质教育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原则是相悖的。学生们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总会因为智力、学习习惯、家庭等各方面的原因慢慢地产生一些或大或小的差距。本文正是在认识到传统评价弊病的基础上,为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照顾到不同学生间的差异,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建立自信,重新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小学英语分层评价的模式。

二、基本概念

所谓分层,是指依据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层;评价目标分层,即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对学生完成目标的时间和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

分层评价,就是把学生按能力水平分成几个等级,然后根据不同的标准与要求对学生进行评价。然而,这里的分层次绝不是教师按照学生成绩的好坏,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对学生进行分类,而是学生按照自己的能力水平进行自主选择。在本探究中的分层,主要是指依据不同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层,并对其评价目标进行分层,即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目标要求,对学生完成目标的时间和方式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分层评价的特点

1. 主体性

小学英语分层评价十分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要求学生参与到评价的过程中来。这就改变了以往只有教师对学生单项性评价的状况,学生既是自我学习的主体,又是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的主体,这样能使教与学在评价的环节中得到和谐的统一。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2.多元性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评价的内容包括不仅包括学生的测验成绩,同时也考虑到学生在日常课堂中的表现及作业的完成情况。同时还注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各种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诸如学习态度、兴趣、方法和意志等的评价。这种对学生综合学力的评价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多层次、多维度和导向的特征。

3. 激励性

在小学英语分层评价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评价,要让学生看得见,能接受,并产生激励效应。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以每个学生原有的水平及能力作为基准,以学生个体纵向发展和提高的程度为评价的主要依据;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激励学生朝更高的目标推进。

四、分层评价的原则

1. 差异性原则

不同的学生由于受遗传、家庭环境、智力发展水平等诸多条件的影响而形成不同的学习能力,学生间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分层评价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学习标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达到不同等级的学习目标,利用不同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最大程度内发挥自己,这充分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尊重个体差异

性的原则。

2. 公平性原则

由于学生遗传、家庭环境、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等条件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可见对所有学生以同一标准进行评价是不公平的。为确保评价的公平性,必须依据学生的个别差异,立足于学生原有的学业基础进行分层,将同一层次的学生进行比较,变同一评价标准变为较公平的分层评价标准。

3. 发展性原则

突出评价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评价改革的核心。传统学生评价制度的弊端在于,采用单一的总结性评价、常模参照评价、相对评价等来对学生进行评价,给学生打分,定等级,甚至对学生进行筛选,从而使评价的反馈、矫正和激励功能大大削弱。而反映素质教育要求的分层评价,应该为学生确定发展性目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地改进建议,帮助学生不断发展。

五、分层评价的作用

1. 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在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分层评价的方法来考察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这样能够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了充分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建立起自信心,提高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

时,也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增强自尊、自立的健康心态。

2. 有利于改善师生间的关系

英语教学是英语活动的教学,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能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使用分层评价,教师转变了观念,承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尊重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这样能使学生减轻负担,轻松愉快地学习,让每个人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留下了自由发展的空间。

3. 有利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分层评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通过对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差异性比较,结果发现,不同层次的学生总体上来说,其学习成绩都有明显的进步。有些学生还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层一层地逐级有了明显的提高。

六、结束语

小学英语课程需要为教学提供及时反馈,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的激励和引导作用,使评价成为小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常规化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把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这一教学“障碍”变为教学的动力。教师要客观、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层学生分层是否合理是整个分层评价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如果,小学英语教师重视语言教学评价的理论研究,学会运用合适的评价手段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就能为改进小学英语教学提供依据,并建立和完善小学英语教学评价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吕作新.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分层评价.

第5篇

传统经济学将市场分为四种类型,后来又有可竞争市场理论,但是,经济学最经典的市场仍然是完全竞争市场。一般均衡理论以此为基础,只有经济或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才能得到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然而,一般均衡理论的缔造者瓦尔拉斯却没有使用一个精确的完全竞争定义。根据施蒂格勒的总结,完全竞争概念是在亚当•斯密提出的观点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和完善成现在的含义。也只有使用现在的含义,才能构造出一般均衡理论。亚当•斯密和马歇尔等早期经济学家都认为竞争既包括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也包括消费者之间为获取有限供给商品而展开的竞争。但科尔奈在《反均衡》一书中将市场状态分为买方市场、卖方市场和均衡,科尔奈将前两者分别称为压力状态和吸力状态,两者都是非均衡,前者存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后者存在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在均衡状态下没有竞争。科尔奈出身于社会主义国家,曾亲眼目睹短缺,所以,将卖方市场列为市场常态的一种,而市场经济的常态主要是买方市场。其他论者也有这类划分。为了简化起见,本文只关注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对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发展是最有意义的。要实现资源有效配置,首先需要完全竞争市场是均衡的。为了使用瓦尔拉斯均衡或马歇尔均衡的概念,完全竞争市场为厂商规定了几个严格的“制度”要求厂商遵守,它们体现在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假定中。该模型假定众多,我们只关心与企业的自由选择权相关的部分,或者说与企业竞争相关的部分。

1.同一市场的所有厂商必须生产相同质量的商品,这质量包括商品的物质特性、获得时间和地点,一旦这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发生不同,就将产生不同的商品。按照这个逻辑推断,如果有售后服务,售后服务的不同也属于不同商品。同质商品的假定实际上是为了同一个市场内形成一个统一的价格,其基本原则是相同的商品使用一个价格,这在均衡时有意义。

2.所有厂商都不能单独定价,只能被动接受市场决定的价格。这是剥夺厂商的定价和调价权,是为形成统一的均衡价格所做的进一步限制。

3.厂商必须使用凸性技术。凸性技术排除了规模收益递增,保证主体的最优化得以实现,进而保证供求函数、超额需求函数、价格调整函数几者之间从前向后传递的连续性。连续的价格调整函数可以满足不动点定理。这几个制度性假定基本上排除了厂商竞争的可能,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包括技术创新是厂商最基本的竞争手段,因此,很早以前就有众多知名经济学家批评一般均衡中的完全竞争根本不存在竞争。自诩为竞争的最高形式的完全竞争市场居然没有任何竞争。排除了厂商之间的竞争并且做了一系列必要的假定后,一般均衡理论得到了完全竞争经济的一般均衡存在的结论。其中的价格调整函数是一个从价格单纯形到自身的连续函数,它是瓦尔拉斯假想的拍卖人使用的:在超额需求时提高相对价格,超额供给时降低相对价格,直至形成均衡价格。使用不动点定理证明,可以找到一个不动点作为均衡价格。在此基础上,经济学证明,每个竞争性均衡都是帕累托最优的。一般均衡理论使用公理化方法在逻辑上演绎出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结果的同时,并未对市场机制作出完全的说明,主要是如何协调主体间的决策和市场机制中的利益争夺。这是排除企业的竞争手段造成的。一般均衡理论只给出了有效配置的结果,却没有说明配置效率的来源。一般均衡理论与市场机制存在着根本的冲突:一般均衡理论是确定性的静态均衡分析,而市场机制则需要一个动态非均衡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市场机制中的协调问题,即使是新古典理论给出的价格协调机制,一般均衡理论也没有给予实证性的解释。一般均衡理论也叫价格理论,它认为是价格调整引导资源配置,最终实现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因此,价格调整在资源有效配置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完全竞争的市场假定强行排除了企业的定价和调价权,这导致它所分析的市场经济缺少价格调整机制。连完成一般均衡存在性证明的肯尼斯•阿罗也意识到一般均衡的价格调整与完全竞争假定的冲突。一般均衡理论的处理办法是坚持完全竞争假定,同时用一个假想的拍卖人来调整价格,它实际上也是均衡的实现过程。价格调整和均衡的实现是资源有效配置中最重要的过程,但一般均衡理论却将它置于一个假想的过程中。对完全竞争最初的一个理解是单个厂商的产量相对于整个市场的产量微不足道,没有能力影响价格,古诺称之为“竞争或竞争效果的极限”。然而,这个含义到了一般均衡理论中就变成了单个厂商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没有影响价格的能力”与“没有定价权”含义是不一样的,前者是说单个厂商相对于市场总量而言非常渺小,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不足,即使它改变自己的价格,市场价格也不会因此被改变一点。而后者则是说单个厂商没有决定自己价格的权力,这是从制度的角度排除了厂商的定价或调价的权力。熊彼特注意到了这两种竞争含义的不同,他在评论古诺的竞争理论时谈到了这一点。如果没有一般均衡及其效率分析,完全竞争可以使用“单个企业无力影响价格”这个含义,但一般均衡的概念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求必须剥夺企业的定价权,这可以保证一个市场实现统一的均衡价格。资源配置与利益争夺或竞争的冲突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亚当•斯密之前,人们就担心每个主体都只顾自己利益会导致社会的混乱,亚当•斯密以其力作《国富论》表明,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利益而努力,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下,资源会达到有效配置。但是,在亚当•斯密那里,他没有剥夺厂商之间竞争的权力,相反,他把个体的自由选择权包括厂商价格竞争、质量竞争的权力作为经济与市场发展的动力。对于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而言,价格竞争是竞争过程的本质。一般均衡理论在致力于资源有效配置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利益问题,但它只关注利益最大化选择,以此代表对利益问题的处理。单个主体争取自身利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与其他主体争夺利益,这在市场中就是竞争,二是让自身利益实现最大化。亚当•斯密的理论中包含了这两方面的含义,这两方面自然也是斯密的资源优化配置的应有之义。厂商之间竞争令价格降低到等于成本,且各厂商的利润率相等;每个厂商都实现最优选择是经济整体上最优配置的前提。一般均衡理论所用的静态均衡不可能将这两个含义都包括在内,它只是片面地用最优化来处理利益问题。不仅如此,现在全部新古典经济理论都在用最优化,并产生了三个组合的分析工具:静态最优化与静态一般均衡、动态最优化与动态一般均衡、随机动态最优化与随机动态一般均衡。这些分析工具几乎囊括了主流经济学所有的理论与模型。以一般均衡理论为代表和基础的新古典经济理论所用的最优化是画地为牢式的,基本上是给定外界环境下的最优化,不存在任何与其他主体利益争夺的意思。这令一般均衡理论彻底放弃了真正的竞争。

二、模型技术成就了一般均衡和配置效率

任何科学都是在寻找其研究对象的有关规律,就连研究随机现象的概率论也希望得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概率论的创始人之一俄罗斯数学家柯尔莫哥洛夫说过,概率论的认识论价值在于对偶然现象集体性大规模考察的基础上研究出一种非随机的规律性。寻找规律就是寻找确定性或确定性的规律。经济学是研究经济规律的,而经济学的数学模型则试图建立高度确定性的规律,它比其他社会科学的确定性要高,因为,它所得到的规律是用稳定的函数表示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精确定量。而鉴于现实世界的经济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及经济主体行为纷繁复杂,经济学模型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全面确定化的过程:只要遇到不确定性或引起不确定性的因素就将其转变为确定性,然后进行逻辑演绎,构建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因此,全面确定化再加上逻辑演绎,这就是经济学的模型技术。崔殿超指出了针对新古典金融模型所进行的确定化,不过,这个内容需要完善。经济学模型所做的全面确定化大体上包括五个方面。

1.主体的行为模式确定化,都做最优化选择。人的行为模式多种多样,有理性的、非理性的。在非理中,行为经济学就揭示并区分了多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属于认知上偏差的有代表性启发式、获得便利性、锚定效应、后悔厌恶、过度自信、过度乐观,属于偏好上差异的有框架偏差、损失厌恶。理与非理几乎肯定会做出不同选择,非理中的不同模式也会做出不同选择,而众多微观主体不同的选择必将对总体上的均衡产生影响。为了排除行为模式不确定的影响,新古典理论假定所有的主体都是理者。这也是做均衡模型所必需的。理假定连带着主体决策所掌握的信息确定化,即信息是完全的。

2.主体最优决策的依据确定化。如消费者选择的是消费品而不是投资品,在给定偏好结构的情况下,本来饱和需求量(如吃两个面包就饱了,不再需要了)和预算约束(即收入)都可以决定消费量,但一般均衡理论假定偏好是非餍足的,连带着假定消费集有下界无上界,实际上就是假定不存在饱和需求量,这样,消费量就由预算约束决定,在价格给定情况下,消费量由收入决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般均衡不过是一个收入恒等式。消费量都由预算约束决定,可以保证总量上供求均衡的实现。事实上,在现实中,这种消费由收入决定是穷人的状态,本来还想吃,但兜里没钱了。以饱和需求量决定需求,也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如果承认饱和需求量或餍足点的存在,消费者可能存在剩余收入,从总量上存在需求不足的非均衡可能,一般均衡的实现就面临不确定性。经济学在每一种最优行为上都避免行为依据的不确定性,以保证得到确定性的结果。

3.目标单一化、选择变量确定化。生产者唯一确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消费者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并因此假定偏好是稳定的。主体用于最优化计算的目标函数必须是明确和稳定的。如果允许生产者在价格、质量、数量、创新、广告、营销策略上都可以进行选择,生产者在那个变量上进行选择以实现利润最大化就很难说,选择变量的不确定性将产生很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4.经济系统中,主体的角色和数量确定化,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亚当•斯密所说的行业的进出在这里事实上不存在了。对于用数学方法精确地描述主体行为的模型来说,主体角色和数量的确定都是必须的。甚至还在主体间做同质性假定,然后分析代表性主体行为。

5.主体间决策协调结果确定化,为此必须做均衡假定。如果微观主体做了最优化假定,则总体上必须有均衡假定与之匹配。奥利弗•法夫罗认为最优化和均衡是联系在一起的,最优化和均衡的强主张相互暗示着对方:在完全竞争模型中,对个体最优化来说,均衡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均衡价格是个体最优化的基本参数,如果不存在均衡或均衡价格不能确定,个体的最优化计算没有意义;对均衡来说,个体的最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个体的选择不是最优选择,他随时可能改变自己的选择,当个体改变自己的选择后,市场的均衡就会改变,此时的均衡不是稳定的均衡。为了实现主体间协调结果确定化,还要求主体在其他方面整齐划一,如厂商间实行统一的价格、统一的质量,并且在拍卖者调整出均衡的价格后才能贯彻生产和消费决策。上述五点本身未必属于不确定性,但它们是从根基上消除了市场中的不确定性。经济学模型技术的另一方面是逻辑演绎。逻辑演绎本在科学方法论之内,一门科学不仅需要逻辑严谨,而且需要内生地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经济学现在使用的数学公理化方法更是以逻辑演绎著称。数学上的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供给函数、需求函数、劳动供给函数、劳动需求函数及其他要素供求函数等都是最优化的结果,但是,在早期古诺和卡塞尔都直接使用过需求函数。德布鲁系统阐释一般均衡理论的《价值理论》是完整使用公理化方法的第一本经济学著作。严格的逻辑演绎需要现象或事物间有确定的因果关系,因此,逻辑演绎进一步增强和巩固了前面的确定化。理论经济学崔殿超递增的竞争程度对市场机制及效率分析的冲击追求普适性或逻辑演绎曾经导致一些经济学理论出现偏差,凯恩斯、马克思都曾发生这种情况。两者结合在一起就是进行确定性地逻辑演绎,得到确定性的结论或命题。对于一般均衡来说,就是肯定能得到一般均衡的结果,万无一失。或然性这种情况都被排除在外。一切多元的、不确定性的都被单一化、确定化,在逻辑上得到一个确定性的结论并不令人意外。经济学能如愿以偿地得到所要的结论还得益于逆向构思过程:先确定结论,该结论需要什么假定就做什么假定。凸性假定就是由逆向构思“推导”出来的:为了能够使用不动点定理,要求相关函数连续,相关函数连续则要求消费者、厂商行为的最优化解存在,后者则需要偏好和技术是凸的。排除众多不确定性依赖的就是非现实假定,这令经济学模型中非现实假定充斥。公理化方法产生于数学,公理本来的含义是天经地义、不言自明的道理,后来,到了形式公理化阶段,公理不再是不言自明之理,仅仅是理论的假设。经济学研究的都是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使用公理化演绎得到的命题一定会被人用现实的经验进行检验。公理化方法逻辑严谨的演绎得到的命题并不可靠,也就是说,逻辑严谨的演绎并不能保证经济理论的科学性。考什克•巴苏指出,经济学中最站不住脚的假设是那些不属于公理但却被深深植入这门学科的假设,经济学模型大多都有这种假设。尽管可以做大量非现实假定,但经济学模型仍不是无所不能的。它擅长的分析只是静态均衡,在静态均衡的范畴内,只要做非现实假定,你可以得到你想要的任何结果,因此正如许多学者都已意识到的,经济学模型的全部结果都已经蕴含在模型的假定中了。这就是经济学的本质主义,我们得到的乃是我们预设的,是循环论证的结果以非现实假定为基础所做的全面确定化,令经济学模型几乎已经从根本上排除了不确定性,这导致经济学的多数模型都是确定性模型,尤其是早期。因此,经济学模型无法刻画市场经济中的真实存在的竞争就可想而知了。现实中的竞争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最终产生非均衡结局的可能性很高,竞争起码对竞争者来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成败皆在未定之天。哈耶克认为,结果不可预测正是竞争的价值所在。经济学模型所用的静态分析、最优化分析、均衡分析都不利于对竞争的完整准确的描述,即使使用其中的一个也足以扭曲对竞争的分析。经济学的模型技术不适合用于竞争,但由于竞争在市场经济中几乎无处不在,经济学不容易彻底回避,所以,经济学勉强构造了一些竞争模型,结果效果极差。一般均衡理论所用的完全竞争模型根本没有竞争。

三、实力竞争的市场

实力竞争的市场是一个统一的市场,有统一的货币,市场的各部分之间不存在市场和贸易壁垒。单个主体有常规的自由选择权:厂商有定价权,同一行业的厂商可以生产异质产品,可以创新。显然,市场不再是完全竞争市场。当同一个市场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进而得不到统一的均衡价格,主体最优化以及完全信息的假定都没有必要,因为,放弃了统一的价格和相同的质量,几乎已经不可能从严谨的数理逻辑上得到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和资源优化配置的结论,最优化和信息完全都是为这一“市场有效”的结论服务。因此,这类市场可能比较接近奥地利学派对市场经济的认识,自然也比较接近现实的市场经济。本节的分析将或多或少具有奥地利学派的风格。在这种市场上,厂商恢复了常规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这是市场经济中企业本来就应该拥有的竞争手段。与完全竞争市场的无竞争相比,这种市场赋予厂商很多竞争手段,这已经表明后者的竞争程度大于前者。对企业来说,将价格作为竞争手段就是行使定价权以争取自身利益,古诺就让企业选择价格而不是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具有一般意义的价格竞争是通过降价扩大市场销量,在市场上排挤竞争对手。这种竞争是消除亚当•斯密所说的额外收益的手段,后者也就是所说的完全竞争厂商长期均衡的零利润状态,这被看成是资源有效配置的一个标志。这意味着在实力竞争市场上,竞争有与资源优化配置一致的一面,实际上在亚当•斯密那里,竞争就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手段。这是厂商决定的内生的价格所产生的竞争作用。对企业而言外生的价格具有引导企业资源配置或改变资源配置的作用,如市场的价格。市场价格升高,企业可能增加生产或追加投资。由于各企业的价格不再统一,市场价格可以理解为市场均价。企业根据市场价格决定产量水平。我们看到,只要赋予企业应有的权力,市场中就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也可以得到市场机制。质量竞争是企业在实力竞争市场的另一种基本的竞争手段,很多情况下它意味着创新。创新是指厂商发现或开发出一种完全新的东西,一种新的投入品来源,或是一种新的组织生产的方法、一种新产品、一个新市场等。厂商会因创新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常常是巨大的利润。除了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外,厂商还可以采用广告等其他一切竞争手段。实力竞争市场不再限制企业的自由选择权,这主要是因为它已经无法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从而理论变成开放性的。竞争的另一面是,它对资源配置有破坏作用:

1.竞争导致市场内生的不确定性,其中的主体很难知道行为的最终结果是什么,比如一项投资是盈是亏,销售是多是少,企业的未来前景如何等。但哈耶克将其看成是竞争的价值所在。

2.与第一点相联系,企业在不确定性下决策就会有盲目性,于是很容易产生过度竞争。过度竞争在经济学界很早就受到关注,它是指产业中企业数量过多、产能过剩、企业利润过低甚至亏损等现象。过度竞争是供过于求,属于典型的非均衡状态。迈克尔•佩罗曼甚至认为竞争容易导致不稳定性和萧条,如果没有市场的法律、习俗创造出的惯性,市场将更加不稳定。

3.当允许企业进行价格和质量竞争的时候,竞争性行业容易走向垄断或集中,而垄断和集中被认为不利于资源有效配置。这就形成了经济学中规模经济与自由竞争之间的“马歇尔冲突”,这已经成为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主题。这些是竞争与资源有效配置冲突的一面:竞争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市场中引入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包括其他竞争,厂商的变量选择进而厂商行为就有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恢复了市场经济固有的不确定性,这样做就把做模型的路给堵死了。在逻辑上就无法得到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这就是一般均衡理论排斥两种实力竞争的原因。只要同一个商品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和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连定义都得不到,更无法从逻辑上严格演绎出来,能得到的只是奥地利学派所说的均衡趋势。这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效率分析是一个致命打击。要从逻辑上严格地演绎出市场经济能够实现一般均衡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必须使用瓦尔拉斯均衡的概念。在奥地利学派的“市场过程”中,知识的分工特性、企业家的发现和动态竞争等因素都决定了均衡基本上不可能实现。一般均衡理论最耀眼的成就就是得到了完全竞争经济的静态一般均衡,但是,如果考虑众多可能的外生冲击如偏好变化、资源禀赋变化、技术水平提高、主体信息水平变化等,这个静态均衡即使真的实现了也没有多少价值,因为在上述冲击下它会转瞬即逝。尽管静态均衡状态没有多少价值,但市场均衡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它几乎是任何经济分析都无法回避的。有市场就有供求,而供求的关系就是均衡问题,即使均衡不存在,但均衡问题一定存在。市场或是均衡的或是非均衡的,它总会表现出供求关系的某种形态。奥地利学派承认市场经济存在均衡趋势。这个均衡是供求均衡,供求之间的协调是在“市场过程”中通过“企业家发现”和“动态竞争”实现的,但这不意味着均衡一定能实现。在奥地利学派的均衡理论中,价格依然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它为市场主体将分散的消费者的偏好信息和生产者的生产能力信息集中反映在价格上,该学派研究了价格机制和价格形成过程。如果像新古典经济学那样,将价格看成是市场供求的协调者,那么价格必须是弹性的。但是,就协调供求关系来说,价格只是一个间接信号,直接信号则是供求本身,即供给直接对需求变化做出反应,而不是经过价格;需求直接对供给变化做出反应。经验研究表明,供给与需求会直接发生相互影响)而不是像新古典理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都是相互独立的。而且,凯恩斯、新凯恩斯主义者都关注到价格刚性的倾向,后者令价格协调供求的能力打了一个折扣。因此,本文使用一个新的均衡概念:凯恩斯均衡。前面所说的市场存在均衡趋势也是凯恩斯意义上的。凯恩斯均衡是指忽略价格水平的供求均衡。凯恩斯在《通论》中使用的均衡概念就是指忽略价格水平的供求均衡,当然它是总量层面的。同一个市场已经没有统一的价格,这样,价格与供求之间很难建立起精确稳定的函数关系。本文承认价格是引导资源配置的信号,但它是间接的信号,且不是唯一的信号。实际上,只有相对价格变化才有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凯恩斯在《通论》中并没有说价格是不变的,相反,凯恩斯明确谈到增发货币和成本上升都会导致价格上升。价格刚性是后来的经济学家在构造IS-LM模型和推导总需求曲线时强加给凯恩斯的,是逻辑演绎的需要。只有价格是刚性的,总需求才完全等于国民收入。在IS-LM模型和总需求曲线中,总需求等同于国民收入。

四、实力竞争与非实力竞争并用的市场

本节分析的市场有以下特征:

1.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市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不存在统一的货币,二是各主体(即各国)之间存在贸易壁垒,这个市场主要是指国际市场。

2.这种市场的利益单位和主体是各个国家,而不是单个企业,后者常常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所使用的分析方法,用单个企业代表整个国家。

3.既然不存在真正统一的市场,这种市场上主体(单个国家)的自由度很大,也就是说,它有很多手段争取自己的利益。它甚至可以选择是否参加国际市场。现代国际经济包括国际贸易、金融、投资等多个方面,全面分析一国在整个国际经济中的得失是非常复杂的。本节的分析局限在国际贸易领域。将整个国家视为一个单一主体会遇到一些质疑,因为一国国内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有众多不同的利益集团,它们在利益上存在差异甚至直接对立,在政策主张上存在差异或博弈,各利益集团都试图影响政府的贸易政策,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中存在着对后者的理论分析。新贸易理论以寡头厂商的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基础,它所用的就是以一个企业来代表整个国家,这种方法也有很大缺陷。这个问题反映的是在国际经济方面理论分析的困境和两难选择:无论选择厂商还是国家作为主体进行分析都不是完美的。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主体来看,其基础是出口企业的利益与国家利益是基本一致的,进一步则是出口企业包括国内企业的利益与消费者的利益也有一致性的一面,出口增加和国内企业增产可以创造就业和国民收入。在国际市场上,一个国家在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都可以与外国竞争,因此,其竞争手段也比较多,它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反映竞争实力的竞争手段,它们的主体是国家,但具体就是该国的出口企业的实力竞争手段,假定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都可以使用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等实力竞争手段,它们将国内市场中的竞争手段用于国际市场。

1.价格竞争。同国内市场的价格竞争一样,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也是以低价争取市场份额为目的。以低价进行竞争会牺牲当前的利润,因此,这种做法是着眼于长远利益,其目标低则保持市场份额,高则是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与国内价格竞争不同的是,国际间的价格竞争力会受到汇率、国内货币政策等非实力因素的影响,或者说,国际间的价格竞争力可以人为创造出来。

2.质量竞争。包括产品质量的创新。第二类是非实力竞争手段,它是国家层面的。它可以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可以有效保护本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1.汇率政策。一般而言,低估本国货币可以降低本国出口产品的价格,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着眼点在于促进出口。

2.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包括关税、配额、反倾销税、反补贴税、合理评定程序、政府采购、政府补贴、产品检验标准等。政府这类政策的目的是为了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市场,将其留给国内企业,从而也保护国内的就业、利润、税收。凭实力进行的竞争有利于改进资源配置效率,价格竞争令经济利润为零,要素的收入等于要素对生产的贡献。质量竞争可以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然而,在国际市场,实力型的竞争会受到非实力竞争手段的干扰,令实力型的竞争手段不能再反映真正的实力。人为地低估汇率以提高本国商品的竞争力,此时本国的出口商品价格与外国的同样商品价格相比就不是实力的竞争。各国使用汇率和贸易壁垒等非实力因素是一个主动的行为,它可以使用这些手段,也可以不使用,如当一国出口产品价格本身就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时,该国政府就不会动用汇率政策。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有竞争力的时候,也没有必要用贸易壁垒保护本国市场。在国际市场,一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由两个因素决定,一个是这个商品的价格本身,它是由该国国内的供求状况、成本水平和国际市场的供求决定,另一个因素是汇率,因此,只有汇率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时,价格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才是真正的实力竞争。汇率水平合理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人为的干预,但是,即使这个前提成立,汇率也很难确定是否合理。首先,我们假定两国的价格是合理的,它能够反映成本和该产品的稀缺程度,这样,只有汇率与两国价格之比是一致的,汇率才不会影响两国的价格实力对比,这也正是汇率合理性的定义。根据两国货币购买力平价决定的汇率与两国价格之比是一致的,从表面上看,用实际汇率公式计算的实际汇率等于1。但是,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表明对于CPI这样总体的价格指数购买力平价不成立,而且,经验分析显示对于贸易品购买力平价也不成立。后者意味着购买力平价无法解释短期汇率水平,市场均衡汇率并不必然符合购买力平价。也就是说,即使不考虑人为的汇率操纵,市场汇率也可能对价格实际水平产生扭曲。如果人为地操纵汇率,对两国相对价格的扭曲更严重。一般而言,国际竞争力较弱或由强转弱的国家会使用汇率和贸易壁垒。前者可以人为地提高本国商品的价格竞争力,增加自己的出口。后者则可以保护本国市场和产业。经济形势越是不好,各国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激烈,各国越容易使用非实力手段维护自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如果国际市场显示出需求小于供给能力的常态,各国动用非实力手段进行竞争也会常态化。在国际市场上,主体间的利益争夺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示。操纵汇率和贸易壁垒极易引起国际摩擦。一国的货币贬值有利于改善该国的国内经常收支和增加就业,但在增加本国就业的同时,会导致其他国家的就业相应减少。因此,对方国家会进行报复,从而引发贸易战和汇率战,而贸易战和汇率战可能导致两个结果,一是各国走向封闭,或几个国家成立封闭的小集团;二是各国普遍认识到国际经济关系破裂的危害,建立一个国际制度和机制抑制非实力竞争手段的使用,当年关贸总协定(GATT)和今天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就具有这种作用。贝格威尔和思泰格尔(2005)认为世界贸易体制的理论基础不是自由贸易理论,世界贸易体制不是为了走向贸易自由化而是为了避免各国政府在单方面改善贸易条件过程中所出现的囚徒困境。当各国间已经建立起较为深入的经济联系后就产生了相互依存,废止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增长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然而,世界贸易体制及其规则并不能有效阻止汇率操纵和贸易壁垒。其原因在于:

1.尽管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商品包括其他要素在国际间广泛流动,但人口和劳动力在国际间转移与此不相匹配,只有极为有限的流动,也就是说,各国的利益主体没有改变,当国际贸易竞争令一国生产转移到另一国时,劳动力并不能转移出去,这是各国普遍将本国市场保护起来尽量留给本国企业的深层原因,也是贸易保护的内在动力。劳动力转移滞后不仅拖国际贸易后腿,而且拖整个全球化后腿。

2.各国参与了国际贸易和世界贸易体制,但是各国的还在,并得到世界贸易体制的承认。汇率操纵的具体做法和贸易壁垒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安全原则等都是各国直接衍生出来的,世界贸易组织对此也无可奈何。各国的在国际贸易中的最高体现就是可以决定是否加入国际市场,即使加入了WTO也有退出的权力。自由贸易理论试图告诉民族国家参与自由贸易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它所依据的贸易利益计算存在很大缺陷:它计算的是静态或短期的利益,而且没有考虑保护本国产业所保住的国民收入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依据这样的利益计算,自由贸易理论指责实行贸易保护的国家为傻瓜。现实中,多数国家都选择与其他国家进行非实力的竞争并没有引起自由贸易理论的反省。本节的市场中,我们已经假定企业有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的权力,这意味着我们不能得到生产可能性曲线,后者是生产的效率曲线转化来的,其基础是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因此,不能使用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新古典贸易理论的分析工具进行分析。在国际贸易中,如果制度允许或无力阻止单个国家采取某种竞争手段,那么,该国在必要的时候就会使用这种竞争手段。在一般均衡理论中,微观主体的最优选择与市场总体上的均衡是连在一起的。同样,在非均衡的条件下,市场的非均衡对单个主体的选择也有影响。如果假定国际市场是非均衡的,则可以得到各国之间存在激烈竞争的确定性结论。在经济危机中,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有所加强就是这个道理。强有力的非实力竞争手段的广泛使用令国际市场只有很弱的市场机制。表现出来的价格不能反映真正的竞争实力,市场选择的不是最强的生产者,无实力的生产者可能受到保护,这样的市场不可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消费不能享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但市场机制还在,高工资国家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价格无法与低工资国家竞争。如果高工资国家试图以汇率政策强行提高自己的价格竞争力,国内的金融领域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上都可以使用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这与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明显不同,后者假定国内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只是在国际市场才允许有价格和质量差异,但它将这些纳入到绝对优势、比较优势、要素禀赋等范畴,最终演绎出形成国际分工的均衡结果。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都引入实力竞争,这是本文界定不同程度的竞争时使用的,对本文来说,这是必须的,这是本文分析的逻辑起点。同上一节的实力竞争市场一样,这样做也将做模型的路堵死了,因而,无法从逻辑上演绎出均衡和效率。拉尔夫•戈莫里与威廉•鲍莫尔在承认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和竞争的同时,依然使用均衡分析,其均衡多种多样。然而,如果能肯定或假定各国都在使用非实力手段进行竞争,那么,世界范围内(或两国模型中的两国)整体上的资源有效配置已经无从谈起,此时即使实现了均衡也没有太大的意义,此时的均衡只是在国际间进行交易部分的供求关系。传统的自由贸易理论两国模型也只能分别考察贸易对两国福利的影响,以此来计算整体的福利所得。原因很简单,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利益,没有一体化的利益格局。当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资源优化配置不存在时,剩下的就只有各国之间的竞争了。不考虑非实力竞争,各国在国际贸易中也是一种竞争关系,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对一国来说最佳的结果往往对它的贸易伙伴不利。允许贸易伙伴与本国产业竞争,并以此来提高生产能力有可能使本国全面受损,而不是造福全体公众。这正是非实力竞争兴起的原因。身处其中的民族国家最优选择就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好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轻信自由贸易理论的谎言。非实力竞争手段常有陷入囚徒困境进而令国际关系破裂的危险,这凸显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必要性。

五、总结和结论

本文讨论的市场分为三种类型,这三个市场的竞争程度是递增的。完全竞争市场的没有任何竞争,企业两种最基本的竞争手段价格竞争与质量竞争包括其他竞争手段都被禁止。为了从逻辑上肯定地得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企业的上述竞争手段必须被假定掉。这样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般均衡和资源有效配置的结论。其代价是市场机制在该理论中没有得到完整的表达,市场机制包括以价格调整协调主体决策和利益争夺,前者由虚拟的拍卖人操作,后者被排挤掉了,令完全竞争市场及其均衡非常像虚构的神话。实力竞争市场引入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由于偏离了完全竞争假定,企业有了竞争手段,市场中有了竞争。与完全竞争市场相比,它的竞争程度高了一个层次。但是,企业有了定价权,一个市场不再实行统一的价格,自然无法从逻辑上得到传统意义上的静态均衡及其配置效率。能得到的只是存在着均衡或资源优化配置的趋势,但是,该市场中的市场机制被复活了。实力竞争与非实力竞争并用的市场指的是国际市场。由于没有统一的货币等原因,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统一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的国家都保留着自己的,这是它可以使用非实力竞争手段的根源。它是和完备市场对应的另一个极端。该市场在实力竞争的基础上,还有非实力型的竞争,自然它的竞争程度比实力竞争市场要高。该市场的非实力竞争破坏了贸易双方的竞争实力对比,这导致国际市场对生产者的选择不再符合效率标准,国际间的资源配置不具有优化的意义。在国际贸易的互通有无的两国间不存在竞争,但对其中的进口国的出口可能存在几个国家竞争。至于产业内贸易部分则纯粹是竞争关系。非实力竞争手段对资源有效配置的破坏具有一般意义。其他非实力竞争手段如寻租、关系、钱权交易等也破坏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原则。市场中胜出的不是最具实力的生产者;凭关系就可以做生意,生产者不具有创新的动力。从几个市场的比较中可以得到以下几个结论:

1.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或竞争。市场经济不能没有真正的市场机制,而市场机制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竞争。通过竞争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本质特征,也是它最突出的优势。因此,市场经济不可以像完全竞争市场那样为了从逻辑上肯定得到一般均衡和最优配置结论而令市场无竞争。这样看来,一般均衡模型已经歪曲了市场经济的本质。市场经济不仅可以优化资源配置,而且可以推动创新和经济增长,后者在一般均衡模型中也没有体现出来,相反,由于静态均衡的需要,在短期创新是被禁止的。

2.市场制度只能允许实力型的竞争。实力型的竞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经济增长。非实力竞争或许可以带来经济增长,但它以破坏资源配置效率和阻止创新为代价。那些成功地使用了非实力竞争手段的主体会得到暴利,但对整体的资源配置没有任何好处,竞争的失败者则是非实力竞争的受害者。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市场要统一,不能搞行政割据;要严格法制,禁止使用非实力手段竞争。

第6篇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的有效途径,当代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具备良好的品德,只有这样才能够成为栋梁之才,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国家为了更好地推行思想政治教育,特提出了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都是十几岁的年龄,这个年龄段正处于青春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在这个时候要对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树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健康、健全地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课程思政”的提出能够更好地践行教书育人的理念,把专业课堂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丰富精神世界、掌握专业本领。在“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加快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以应对今后在工作中会遇见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场面,适应世界经济形势的新发展和新要求。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自从“课程思政”新教育方法实施以来,我国各大高职院校都在积极地学习和推进,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以上海为代表的高职院校,他们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受到了学生们的广泛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中的市场营销课程也要积极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基本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正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极大地的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更多,他们接触到了大量正面或负面的消息,对他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与思想特征。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偏科比较严重,平时不喜欢主动学习探讨学习方法,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且还存在厌学、暴力、早恋等不良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这些学生或多或少的都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处于叛逆的状态,思想不是很成熟。2.外部环境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一是,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需要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新型人才,能够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现在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获取信息也非常方便,在这些信息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青年学生涉世较浅,很容易被迷惑和利用,影响其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的基本特征与发展形势

高职教育是我国层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专业性人才,成为助力国家建设的能工巧匠。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主要是为商贸零售专业培养复合型、实用性的人才。该专业的学生需掌握经济学、市场学、管理学等知识,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市场商贸也呈现出新的形势,对商贸零售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现在人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都比较高,线上经济非常火爆,市场营销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投放人群也越来越精准,需要专业型人才来进行营销。现在网络信息非常杂乱,负面的信息会对学生产生不好的影响,但是学校并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因此而阻碍学生接触网络,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网络信息,多利用网络学习有益的知识,并了解线上营销,通过自己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来服务单位和客户。

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教学意义

市场营销是我国高职院校商贸专业的基础课,学好市场营销课程能够为学生打好理论学习的基础,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修具有较大的作用。

(一)市场营销是高职院校商贸零售专业教学基础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学主要涵盖知识、能力、素养三方面内容,学校应该培养学生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理念,充分的掌握营销活动的基本原理和流程,商贸零售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信誉和职业道德。市场营销课程都是与经济和市场相关的,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积累实践经验。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需要时刻关注国外和国内市场的宏观经济环境,并根据市场变化趋势来判断未来的市场走向,以此来开展市场活动。新时期的营销活动需要借助网络和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开展营销活动。

(二)市场营销课程思政是我国各大产业发展所需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之间的竞争态势越演越烈,尤其是在网络营销非常火爆的今天,虚假营销、恶意竞争的事件层出不穷,把营销市场搞得乌烟瘴气。高职院校一定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避免出现虚假营销、恶意营销的现象。课程思政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学习正确的观念,让学生拥有民族自信、道路自信、专业自信,为今后工作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更好地为单位和国家做出贡献,这也是课程思政的意义和价值。高职院校把课程思政运用到市场营销课程中是有其目的和意义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以应对纷杂的市场环境。

(三)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与思政元素融合激发学生兴趣与充实价值观

一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课堂学习兴趣。以往的思政课都比较单调,教师空讲理论,学生机械记忆,甚至很多学生逃课或者不听课,达不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在教育部门推行“课程思政”后,教师把专业理论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丰富的案例和实践经验,学生可以在一门课堂上掌握两门专业内容,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教师还可以多组织营销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体会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市场营销课程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够更好的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是十几岁的年纪,这正是一个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直观地学习将更有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同时教师也能够在课堂上了解学生的真实观点和想法,如遇到错误的思想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引导。

三、新时代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思政元素融合的途径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呈现腾飞式的发展,全球新商业模式的发展正在冲击我国的市场营销模式,在这样复杂的态势下,我国市场营销一定要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发展和需求,并且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发展方向。

(一)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制定中

“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是一种全新的、高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课中施行“课程思政”是要把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巧妙地结合,形成教学的协同效应,学校应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己任,任何时期都不能有所放松,要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市场营销课程除了要教会学生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其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服务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自信和积极的心态,这也是课程思政的目的和意义,一定要让学生避免恶意营销、虚假营销等违法行为。

(二)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中

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时一定要多结合社会热点和国际经济形势,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课堂更有兴趣,还能够让他们了解社会动态和经济形势,并对其进行分析和判断,这也能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随着我国国力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学校一定要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样学生今后在面对经贸工作时才能从容不迫,积极社交。市场营销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实践中引导学生自己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有效,例如消费者分析模块可以让学生通过“消费者满意度调查”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三)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注重将市场营销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思政方面的创新,让学生产生兴趣,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市场营销类课程。教师还可以利用好网络技术和APP,在通信软件上群发课程信息,发挥手机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

(四)将思政融入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过程评价中

高职院校想要尽快推行“课程思政”就要把该教学方法融入到教师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和引导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思政”。教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结合知识点越多越巧妙,评价分数就越高,同时还要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对教师进行考核。“课程思政”还要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组织活动也纳入到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刘秋,李春婷.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公关世界,2021(8):63-64.

第7篇

一、网络信息资源的特点分析

当前网络信息资源属于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资源,和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有着非常大的差距性。充分了解网络信息资源的特性,这有助于对当前网络信息资源的运用。从其有效的作用上来分析,它主要具备以下几方面的 特性。

(一)信息资源的共享性

对于网络信息资源来说,它除了具备常见的信息资源所具有的共享性质只玩,同时还表现出为网络Internet提供出所有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实施访问的权限,它不存在在传统媒体信息之间因为副本的在数量方面的限制所带来的信息无法获取的现象。各种不同类型的用户都可以遵循自己不同类型的需要,在不同的地点同时对一种网络资源实施有效的运用。教学网络中的资源共享可以让中职教学的质量更上一个层次。

(二)实效性

对于网络信息的实效性来讲,它远远超过了其它任何类型的信息资源,在网络媒体中的信息传播的效率以及实际的影响范围方面使得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得以增强。同时网络信息的提升速度加快,信息更新的速度不断上升,这些都是其他媒体信息所不能比拟的。网络中的信息资源的更新与维护可以在全天范围内随时随地进行,可以依照相应的需求不断的加以扩增。

(三)高增值性

因为网络信息资源有着较强的共享性、实效性以及传播性,使得它 成为了一种成本相对较低、产出量相对较高的可再生型资源,因此它具备较强的增值性。

二、中职市场营销学中的教学特性探讨

在中职学校当中,针对市场营销的教学目标基本都是针对培养更多更好的实用性营销人才为主要目标。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基本都是中考落榜的学生,所以中职学校中的学生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加以及对问题的理解能力相对不足等弊端,传统方式的讲授式教学,很难可以激发出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的效果不是非常的理想,当前中职市场中的营销教学应当具备自己独有的风格。

(一) 要做到通俗化和生动形象化

当前中职市场中的营销教学和高校中的营销教学存在很多不同的地方,中职学校中的学生大多对理论方面的知识理解程度较差,所以说中职学校的营销教学需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需要将相对比较难以理解的理论内容通过通俗的讲解方式,或者是通过某些现实中的事例等,尽可能让营销课堂变的生动有趣,充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思维。

(二) 营销教学应当做到现金与创新性并存

在营销教学中的前沿理论以及最新推出的教学观念不断出现,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在进行营销教学的过程中,紧紧跟住新时代的发展步伐,对最新的营销教学理念和资料,次啊去最前沿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充分的对营销教学有有一个正确认识价值观。

三、网络信息对中职市场营销教学起到的作用

在最近几年当中,一部分中职学校当中的教学硬件设备也得到了充分的完善,互联网的应用普及包括多媒体的教学的实现,对教学的改革以及课改工作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中职学校当中的市场营销课程课程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中职学校中的市场营销课程属于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目,社会市场信息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需要人们及时去了解全新的市场动态。网络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当前中职市场营销教学当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让市场营销教学更具生动性

当前中专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中融入了较多的网络因素,学生对网络中的信息资源更加容易接受。传统形式下的市场营销教学通常是以教师的理论讲述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尽管其中也有一些实际的案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方面还是比较的难以理解,营销课堂上的气氛相对比较乏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比较的被动。但是要是在营销教学中加入一些真实的图片或者视频,这将会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二) 网络信息资源可以让市场营销教学更具实践性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尽管他们文化课程基础相对较差,但是其中也不乏有很多学生在创业一时方面非常的强。中职营销教学属于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但是学生本身对这种理念很男人同。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找出很多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营销学的魅力所在。比如教师拿出一个全新的产品策划方案,让学生从案例实践入手,从网络案例的实践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某些企业是如何对新产品进行营销和策划。

第8篇

关键词:职业标准;整合;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已被推向市场,成为市场的主体,市场营销活动成为企业的核心工作。各类企业都需要设置市场营销部门,配备高素质的市场营销专业人员,进行市场研究、选择目标市场、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开展市场营销工作,需要大量受过市场营销专业培训,掌握现代化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策划、产品推销和营销管理等能力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定位是生产型企业销售业务员、商业企业的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线营销工作,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企业对学生营销能力的要求较高。然而,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设置模式,由于高职主要是服务于地方经济,为适应地方经济提供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而地方经济各自的特色又决定了它们所需要人才能力和规格的不同,因此,即使是在将来,高职院校也不会像本科院校那样形成带有模式化的课程设置方案,各具特色的课程设置,将是整个高职院校办学的一个特色。那么具体到高职院校每一门课程设置将如何进行才符合高职院校的定位呢?其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原则就在于把岗位所需能力进行分解,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前提。目前,我国对于岗位能力标准比较规范的要求是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职业标准,在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完全可以将该职业标准进行分解形成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辽宁科技学院在以前市场营销专业培养方案中设置了一定量的会计专业课程,目的是让营销专业的学生对营销过程中涉及到的会计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选择的教材也是会计专业使用的。然而,因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没有财会专业基础知识,学习起来很难,出现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学了无用的窘境。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从市场营销岗位职业标准分析入手,职业标准中要求什么财会知识,就讲授什么知识,重新构筑营销专业会计知识体系,从营销员角度讲财会知识,将以前的三门会计类课程《财政与金融》、《基础会计》、《财务管理》整合成一门具有营销专业特色的《营销财税基础与实务》课程。这样改变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即缩减了总学时,学生学到的知识又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缩短了学生与营销岗位的距离。本文结合市场营销专业《营销财税基础与实务》课程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课程改革的体会。

一、明确营销专业开设会计类课程的目的,分解职业标准,构筑课程体系

营销专业开设会计学课程的目的,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会计人员,而是要使营销专业人员懂得相应的会计知识,掌握相关技能,一方面促进其与会计人员的有效沟通,另一方面使其掌握营销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开展营销工作。

在制定课程大纲前参考国家营销员职业资格标准,经过梳理,明确营销人员在企业营销工作中主要应掌握的财税知识和技能,制定课程大纲,明确大纲目标。形成课程体系与岗位技能要求的对应。具体内容如表1。

二、针对营销活动组织教学内容,以实用为原则,突出能力培养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这三方面来进行,同时,必须有基础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新颖性。《营销财税基础与实务》教学内容围绕营销人员职业标准展开,以企业营销活动中岗位要求为基础,着眼于营销人员职业生涯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各种不同的岗位,提取出相关的技能项目。

针对职业标准需要,将教学目标分解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体验性目标,再将知识目标分解为了解――理解――应用三步;将技能目标分解为模仿――独立操作――迁移三步;将体验性目标分解为经历(参与)――反映(认同)――领悟(内化)三步;将过程与方法(关键在于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纳入课程教学目标。这样,就把构造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原则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始终,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1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采用

媒体与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合现代学习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录音、幻灯、录像、电视,特别是多媒体电脑,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快速的运行速度、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营销财税基础与实务》课程的教学,可以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案例教学法的使用

案例教学法是把营销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的练兵场,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培养企业营销人才过程中,案例分析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这种方法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企业营销实践中已经做过的事情上,从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市场营销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营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讨论式教学法的使用

让学生通过扮演企业营销过程中的各种重要角色承担企业组织中营销岗位的责任,学习运用市场营销方法和技术、设身处地地考虑企业营销中各方面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担任企业营销管理者的能力。

讨论的内容根据企业营销实例加工而成,这样无疑是向学生提供和介绍营销人员的宝贵经验,学生在讨论和探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经验,接受了培训,掌握运用所学到的理论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讨论过程中学生以当事人身份“进入角色”,站在主要角色的立场去观察与思考,设身处地地去体验,才能有真实感、压迫感与紧迫感,从而达到真正掌握知识内涵之目的,避免以个人的“一孔之见”,造成错误的判断。

4 加大课内实践教学

课内实践体现了职业性,能够为学生构建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在每一能力目标后面都设有课内实践内容,如,常用会计原始凭证一部分设置借款单和差旅费报销单填制的实训内容,将学生放假回家途中用过的车票收集起来,设计一个营销活动内容,让学生自己动手填制借款单和差旅费报销单,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会缩短学生就业的距离。

四、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教师和学生每学期都必须经历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对学期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复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然而,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法,怎样考核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考试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风气,促进教学。为了寻找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考试方法,《营销财税基础与实务》课程对考试方法进行了改革。

考试成绩由两项内容组成:平时考核(40%)+期末考试(60%)=总成绩(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