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旅游生态农业

旅游生态农业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3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旅游生态农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旅游生态农业

第1篇

(一)前瞻性原则。对于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也不能一味地去满足游客的需求,而失去自我和前进的机会,因为游客的需求具有多样化和易变性的。因此,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一定要具有适度的前瞻性,即要采用适度超前的定位策略,做到市场定位有高度,项目开发有深度,资金投入有力度,从而保证观光农业园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超前性,从而最终引导游客消费。

(二)主题性原则。主题是旅游体验的基础和灵魂,是营造环境、营造气氛、聚焦游客注意力、使游客在某一方面得到强烈印象、深刻感受的有效手段。在体验经济背景下,观光农业园的开发必须遵从主题性原则,只有如此才能能够充分打动游客使之留下深刻感受和强烈影响。

(三)深度体验原则。体验经济背景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已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表层体验,他们更渴望的是深度旅游体验。因此观光农业园在开发设计上必须要强化活动项目的广泛参与性,足以引导游客深度参与旅游活动,创造出美好而深刻的体验留下甜美而深刻的印象。而要达到这一目标,旅游开发者必须要在互动性旅游项目的设计、游客消费技术的提升、深度体验氛围的营造等方面努力。

(四)系统性原则。观光农业园的整体性决定了旅游开发必须根据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进行配套发展,即要充分利用现有观光农业旅游资源,保证园区原真性原则即观光农业园在开发过程中必须把握好其真实性程度,以保证游客体验的原真性。在突出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各种项目的综合开发和优化组合。

(五)特色化原则。特色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观光农业园的特色越突出,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越强,因此观光农业园开发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开发建设中充分揭示和发展具有特色的和吸引力的农业景观,原汁原味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习俗,形成鲜明的主题。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发的措施

(一)统筹布局、科学规划。建立大型观光农业园区,增强规模效应。由于目前的观光农业园大多数规模较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因此,建议采用三种途径建立大型观光农业园,一是利用现有的大规模农业基地,根据其特色、区位优势等将其开发建设为大型观光农业园。二是合并小型观光农业园,即将具有地理位置接近的现有的小型观光农业园进行合并,开发成为大型观光农业园。

(二)充分利用特色资源,开发观光农业产品体系。农业观光园作为观光农业旅游产品的一个单体组成部分,不能各自为政,独自发展,必须统筹规划,互动联合,串点成线,构建完整的、具有特色的区域观光农业产品体系。

(三)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精品带动战略。观光农业园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身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独特性、吸引力和持续性,因此在观光农业园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体现这些特征,从而在此基础上形成旅游精品,而旅游精品必然会形成增长极,使观光农业园区发展为服务一流、管理一流、效益一流的名牌观光农业园,而利用其名牌效应和辐射效应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周边由此发展起来的园区又必然会反馈品牌园区,最终达到共同进步、延长目的地生命周期的效果。

(四)树立整体观念,采用多种营销手段。观光农业园的开发中,应树立整体观念,打破行政界限,联手营销,制定营销策略,这样既可减少营销成本,又可互惠互利、共同发展。针对目前国内农业观光的园现状,可采用以下策略:制定合理的定价策略、利用多个渠道销售、统一策划、系统促销。

第2篇

人类农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原始农业(约7000年)是第一阶段;传统农业(约3000年)为第二阶段;现代农业为第三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兴起成为农业发展的第四阶段。可以说生态农业是对石油农业反思后的选择,它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替代方式备受社会的关注。

生态农业的定义:“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换句话说,生态农业就是要按照生态学原理,建立和管理一个生态上能够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经济上可行的农业生产系统,该系统能在长时间内不对其周围的环境造成明显改变,并且具有最大的生产力。

二、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及其理解

1 生态农业旅游的有关概念分析

生态农业旅游是20 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有关生态农业旅游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把生态农业旅游的概念等同于农业旅游或观光农业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风俗为旅游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活动。

第二,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单独的“生态农业”景观为观赏对象的旅游。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在生态原则指导下,以生态农业景观为资源发展起来的,集农业观光与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形式。

第三,认为生态农业旅游是以“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二者为对象的旅游。这种定义比较多见,例如,生态农业旅游是以从事农事活动为基础,以农业生产经营为特色,利用生态农业景观,把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观光、度假、娱乐、参与等旅游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

2 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

目前,对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有那么多的定义,主要源于我们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理解不同。单从字面上看,生态农业旅游可以有两种理解:其一是“生态+农业旅游”,此种理解主要是把“生态”一词当成修饰的。“标签”使用。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各种组织和机构泛用“生态旅游”一词,目的在于提高旅游市场的兴趣,从而增加销售。其二是“生态农业+旅游”,把“生态”和“农业”连成一体即“生态农业”,在于强调这种旅游是以“生态农业”的景观为旅游对象。这种理解把科学的生态农业模式和旅游相结合,从而使得这种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观光、科普等旅游功能。

3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的关系

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二者之间应该是承接的关系,即生态农业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基础,生态农业旅游是生态农业随着社会的发展除农业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的延伸和拓展。因此对生态农业旅游的定义也要把握住这一基点,不能简单地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只是农业旅游的时尚称呼而已。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认为生态农业旅游应该包含如下内容:第一,旅游的基础是“生态农业”形式而不是其他农业形式。第二,它的旅游资源应该是生态农业景观,是以生态农业景观为旅游对象。第三,它是一种绿色的、环保的旅游形式。第四,它是农业旅游的一种,正如都市农业旅游、高新农业旅游等农业旅游形式一样。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及其旅游开发

1 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模式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组织农业生产系统结构、组装配套技术以发挥系统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生态农业系统格局。

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组合出多种多样的生态农业系统模式,其主要代表有:(1)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种。(2)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系统。如“鸡吃菜叶――猪吃鸡粪――猪粪产沼气――沼气渣肥菜田”的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的小型循环系统。(3)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如桑基鱼塘以及蔗、果、蕉基鱼塘等。(4)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生态系统。如稻田养鱼、禽鱼蚌共生,稻鱼草共生,苇鱼禽共生等。(5)渔业立体养殖系统。如利用立体养殖的池塘中各种鱼所处的位置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层),使上层鱼的粪便成为下层鱼的饵料。(6)多功能的污水自净工程系统。该系统是模拟微生物的解毒工艺过程,利用水葫芦地、细绿萍地、鱼蚌混养塘和水稻田等实行“三段净化、四步利用”,以达到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效果。(7) 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系统。如利用沼气等工艺,将人、畜粪便变废为宝,循环利用。(8)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系统。如将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集种植业、加工业、养殖业为一体的联合生产系统。

2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发挥农业的优势,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生态农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农业景观开展生态农业旅游就可以同时发展农业和旅游业,促进这两大产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 有利于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大环境

目前,包括生态农业旅游在内的农业旅游在我国发展迅速,这种清新、自然、绿色的旅游形式受到众多城市旅游者的欢迎。国家旅游局以及各省、地市的相关部门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鼓励农业旅游的大发展。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提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的宣传口号,带动了农业旅游的发展。2004年7月,首批全国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的产生,使全国各地兴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2005年又评定出156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在全国树立起了发展农业旅游的榜样。2006年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旅游主题是“中国乡村游”,宣传口号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在这种大力鼓励农业旅游发展的环境下,生态农业旅游将获得加快发展的重大机会。

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

一、背景: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

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技术以实现“高产、高质、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农业。在绿色消费正日益成为现代化的消费时尚的今天,生态农业的迅速发展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各种弊端,而且还能使农业得到和谐发展。

随着社会进程、生活节奏的加快,旅游需求也日益多样化,很多传统旅游者已经厌倦了旅途劳顿的传统旅游产品,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生态旅游产品。其中农业生态旅游得到了旅游者的广泛青睐。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的“华夏城乡游”主题旅游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使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备受关注,并得到了旅游者的认可和喜爱。我国先后出现了一批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较有名的有北京的绵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苏州农林双世界、扬州高冥寺观光农园、无锡马山观光农园、山东的枣庄石榴园、吉林净月潭人工林场、海南亚珠庄园、河南周口傻瓜农业园等等。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旅游产品类型以其优美的生态环境、静谧的田园风光、惬意的乡村情趣并结合丰硕的生态农业成果为向往大自然回归的旅游者提供一个安详的世外桃源。

二、基础:恭城县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生态农业现状

1、生态环境得天独厚。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东南部,东与富川瑶族自治县及湖南江永县交界,南与钟山、平乐县毗邻,西接阳朔、灵川县,北临灌阳县,是一个以丘陵地貌为主的山区县。总面积2149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28万亩,其中水田18万亩。全县辖6乡3镇117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7.8万人,其中瑶族人口14.36万人,占总人口的52%,1981年恭城县被列为广西49个“老、少、边、山、穷”县之一。

恭城的生态环境得天独厚: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间为河谷草地、丘陵交错地带。境内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峰318个,银殿山为全县最高峰,其主峰海拔1885米。恭城河(茶江)纵贯全县,支流纵横密布。由于四周青山环抱,恭城县内气候温和,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9.7摄氏度,年均降雨量1438毫米。尤其是近些年来,沼气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使大量木材得以节省,使县内的树木繁茂,鸟语花香。美丽的自然风光,宜人的气候资源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2、生态农业发展良好,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恭城县的生态农业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保护森林植被、解决农村能源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在全县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带动了养殖业、种植业的协同发展,最终形成了“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同时加强对农业生态技术的应用和无公害水果栽培技术的示范,建成了月柿、柑橙、沙田柚、红花桃4大水果生产基地,并着力优化生态农业产品结构,在生猪品种改良及发展草食动物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使恭城的生态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并且得到了良性循环。经过20多年的发展,恭城被人们誉为“春天是花园,夏天是林园,秋天是果园,冬天是公园,一年四季是乐园”。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恭城实现“三高”农业的重要途径,提高了农业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及其生态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虽然恭城县生态农业发展良好,但是其内部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仍不容忽视,如名优产品品种较少、科技含量不高、销售渠道不畅等诸多制约因素,恭城生态农业若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在产业结构调整、理顺销售渠道、提高科技含量等方面大做文章。

(二)生态旅游产业现状

1、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极具特色的“恭城生态农业模式”不仅使恭城县取得了经济、社会、生态等效益,而且极大地带动了旅游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恭城利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谐的生态环境,并结合生态农业的成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使旅游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

恭城人民凭借其独特的生态农业建设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围绕着“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柑之乡”、“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金字招牌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生态农业成果为基础的生态农业旅游在全县得以蓬勃发展。这种与传统旅游业形成鲜明对比的生态旅游产业,以其静谧的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旅游者的到来。据恭城县文化旅游局统计,1999年以前,旅游者人数非常有限,每年到该县旅游的人数不足4万人次,自2000年开发农业生态旅游以来,旅游者人数大幅增加,2002年达27.0万人次,旅游社会总收入达1207万元;2003年游客人数进一步上升到50.4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总收入2800万元。2004年该县又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桃花节”和“月柿节”。据统计,2004年仅桃花节、月柿节、关公文化节等3个节庆接待区内外游客40多万人次,旅游社会收入达2000多万元。在该县的生态旅游发展中,成就斐然。西岭乡大岭山桃花园、红岩新村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

2、生态旅游产业中存在的问题。在恭城县生态旅游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过程中,仍旧有一些瓶颈问题需要妥善解决。首先是资金短缺,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时常是捉襟见肘,开发过程中的后续问题不能得到妥善地解决。其次是在旅游人才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储备不足,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使旅游服务水平总在低水平状态徘徊。再次,旅游产品过于单调,目前恭城的生态旅游产品多停留在观赏层次上,反映生态农业内涵的旅游产品并不多见,旅游产品的类型的单一性已经制约了恭城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了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生态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协同发展。

为了使生态旅游产业得到顺利发展,必须使上述的瓶颈问题得以解决。在资金问题方面,可以采用多种融资渠道,鼓励农民入股,参与旅游产业的投资,给农民看得见的经济利益,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群策群力地致力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在旅游人才方面,关键是加大对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同时努力引进一部分知识型人才,从而提高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和服务水平;在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上,要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将恭城县的生态农业旅游与桂林的旅游形成优势互补,同时要加大促销力度,使恭城的生态农业旅游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三、路径:恭城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互为资源。生态农业是生态旅游的自然基础和现实保证,生态旅游为生态农业带来广阔的市场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契机。因此,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的一体化发展成为二者协同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实施品牌化战略,打造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的一体化的区域品牌战略

在现代贸易中,有知名度的品牌产品会争夺到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实施品牌战略,是推动恭城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对“三高”农业的影响重大。因此,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树立独树一帜的农业品牌,是抢占市场,提高农业经营收益,获得高额市场回报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树立自己独特的品牌,领跑整个恭城的经济。如何利用恭城的生态农业资源来打造生态旅游品牌成为品牌战略的重中之重。

(二)科学规划,建立完善的旅游产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

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体系进行全面规划和科学设计,将“三高”农业融入旅游体系中,形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形成一条可“循环”及资源共享的一体化产业链。与此同时,将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作为一个区域的发展定位,不能只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农业产业成果来支撑,必须开发出一系列的生态旅游产品和配套服务,形成一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旅游体系。

(三)加快培育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寻求农业、旅游业的合作伙伴

农业品牌的竞争,绝非仅仅停留在初级产品的销售市场上,更多地体现于农业产品加工的角逐中。同时,在对恭城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其中。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为农业产品打响品牌战略提供了便利。

(四)努力培育地方农民经纪人,生态农业协会等组织

农业经济人和生态农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可以通过协作分工、信息互通、联合经营、信息互补等方式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地架设市场和农民之间的经济桥梁,通过降低农民各自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进而实现规模经济,增强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发展民俗生态旅游

恭城县瑶族人口众多,民俗风情与众不同。恭城在开发民族生态旅游时,应注意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可以让游客边品尝油茶百年,边欣赏歌舞,在乡土的气氛中感受瑶族的古韵今情。瑶族有多彩多姿的民间舞蹈,瑶族同胞喜欢用歌舞的形式来传情达意。18种舞蹈精彩纷呈,其中以长鼓舞和师公舞最为盛行,浓墨重彩的推出瑶族风情,突出展现恭城县的真实感、原始感和淳朴感。

四、结束语

在绿色消费已经成为时尚的今天,恭城县以其独特的生态农业为基础,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一体化的战略选择是必然的。随着二者一体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产业必定会相互促进,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萍.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06(5).

2、粟维斌,李肇荣.恭城县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J].广西科学院学报,2006(1).

3、何秋婵,刘桂高,杨月兰.恭城生态农业建设与效益[J].广西农学报,2002(5).

4、谢雨萍.“恭城模式”对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启示[J].社会科学家,2005(4).

第4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苏家屯区;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2-0142-02

一、生态农业旅游概况

伴随经济迅速发展,环境质量恶化,资源不断减少,人们生活压力大等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人们越发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绿色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从而形成了多种“绿色组织”。旅游业同样在此环境下兴起了以自然为主要旅游对象的“绿色旅游”,即生态旅游。在1992年第一届旅游与环境世界大会上,生态旅游被定义为“是促进保护的旅游”,即生态旅游既可欣赏自然美景,又可促进对环境的保护。

在生态旅游基础上发展出的生态农业旅游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即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附加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 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农业旅游资源(包括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经营模式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具有极强参与性的旅游活动。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相互渗透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与传统乡村旅游不同之处在于其突出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农业旅游对于长期生活在较为单一的城市环境中的居民来说,存在特别吸引力。早在十九世纪30年代,欧洲已兴起了农业旅游,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步进行休闲农业的探索性研究与开发。随着市场需要扩大及认识逐渐深化,近些年来,我国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多数大城市郊区已形成了较为明确的旅游品牌,人们对生态农业旅游的热爱也不断增加。但辽宁沈阳地区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形势较为单一,提升空间较大。

二、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分析

(一)旅游发展现状

苏家屯区是沈阳市9个市辖区之一,位于浑河南岸,素有“天下第一屯”的美誉。是国务院批准的沈阳南部副城,也是沈阳连接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一个战略门户。苏家屯区地处长白山余脉,生态系统完整,自然资源丰富,民俗风情浓郁。多年来,以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已发展成为沈阳南部著名的旅游度假中心,在2000年成为首批辽宁省旅游强区。结合自身优势以及多年来的积极探索,苏家屯区现已较为清晰的打造出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两大品牌,先后构建了五大景区。年均接待国内外旅游者近百万人次,旅游业正在成为新兴的支柱产业。

(二)旅游资源类型

苏家屯区地处北温带,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因属辽东丘陵,东部为低山区,中部为丘陵,西部为平原,山脉纵横,风光秀美,自然景观较为丰富。作为沈阳市农业大区,苏家屯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为其发展奠定了深厚的资源基础。先后共建马耳山、杨城寨、台沟、李英守和刘后地等五大采摘基地,农事体验休闲旅游发展较为稳定。另外,苏家屯区开发了绿岛旅游度假区、白清寨风景区、马耳山生态旅游区、杨城寨生态旅游区和陨石山风景区五大功能分区。其中绿岛森林公园、紫薇仙庄、白清寨滑雪场、陨石山和高尔夫球场等地,满足了游客的商务、休闲、健身等不同旅游需求,使苏家屯的旅游资源更为丰富,有机共融。

(三)生态农业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开发潜力大。苏家屯区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层次清晰,既有自然田园风光,又有乡土民俗风情。既有大众农业采摘,又有高端休闲之所。各类资源的相互叠合,为苏家屯区农业旅游发展构筑了较强大的资源支撑,使旅游业实现全面发展。良好的资源组合,既有利于资源的集中开发,也有利于规划安排多样的旅游活动,增强苏家屯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应注意到,虽然苏家屯区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基础稳固,但整体开发水平尚属较低级阶段,开发潜力巨大。

2.现代化农业资源丰富。苏家屯区已建成全市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农事采摘基地,采摘总面积近四万亩,采摘品种达五十多个。不仅在数量上具有优势,而且普遍已实现规模化发展。其中马耳山、杨城寨、台沟、李英守和刘后地等五大采摘基地,综合配套服务功能较为完善,景区环境优美,已经成为沈阳市农业旅游示范区。同时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田园风光和生态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村等多种项目协同发展,形成了种类齐全的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

3.区位优势明显,气候优势突出。苏家屯区素有沈阳南大门之称,距沈阳市中心15 km,距东北最大的机场——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仅2 km。地处中国最密集的城市群——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地带,与抚顺、本溪和辽阳相邻。这里更是沈阳南站所在地,交通便利,具有中国北方最大的铁路货运自动编组站。多条铁路、公路、空路在此交汇,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通达性极好。交通区位优越,客源市场充足。

苏家屯区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气候优势突出,旅游资源四季均具特色,春季可登山健身,夏季可野营露宿,秋季可采摘果实,冬季可登山赏雪。独特的气候资源,临近的区位条件,均为苏家屯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基础。

4.多旅游景区相互叠合,优势互补。近年来,苏家屯区积极发展大众生态农业之旅和高端商务休闲之旅,形成了共融的旅游新格局。开发了绿岛旅游度假区、白清寨风景区、马耳山生态旅游区、杨城寨生态旅游区和陨石山风景区五大功能分区。马耳山、杨城寨、台沟、刘后地、李英守等五大采摘基地,与绿岛森林公园、紫薇仙庄、白清寨滑雪场、陨石山和高尔夫球场等形成互补,突出了农事体验和休闲度假两大品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相关要求进行旅游资源评价。

根据2003年《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旅游资源共分为8大类、31个亚类。苏家屯区旅游资源分别涉及其中的7大类16个亚类,其中AAA级旅游景区1处,AA级旅游景区3处,A级旅游景区4处。资源种类较多,但资源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多数为普通级或未获等级。因此应将苏家屯的旅游开发放在优势上,重点开发生态农业休闲之旅,结合高端商务休闲之旅,使旅游资源得到综合利用。

三、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策略

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具备多种旅游开发方向,既可以发展传统观光游,也可开展务农参与游,休闲度假游等,针对不同游客需求开发出不同的旅游产品,具有独特的旅游优势。科学开发的同时综合考虑各项环节,如环境保护、当地居民利益等问题,使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宣传,推动绿色消费

由于城市近郊生态农业旅游地的主要客源来自本地及附近地区城市居民,游客及当地农民对生态农业旅游的优越性均知之甚少,因此应加强宣传,普及绿色消费的概念,使游客产生旅游意愿,农民有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意愿,同时提高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市场的认识,从而形成政府重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环境。

(二)科学制定旅游发展和保护规划

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对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状况、资源条件和交通条件等内容。对农业旅游资源有层次、有选择地进行配置,按步骤进行开发。同时应注意到,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旅游活动,即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保护的原则,合理划定农业资源的保护范围,确定保护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突出特点,挖掘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

生态农业旅游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独特的农业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但发展目标若只停留在观赏、采摘的表面繁荣上,旅游业将缺乏持续生命力。苏家屯区不但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风情浓郁淳厚。原始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古朴的乡情习俗,构成带有明显文化与生态色彩的生态农业旅游地。苏家屯区可利用农村特有文化风俗作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内容,例如建立民族文化村,开发民族节庆活动及“农家乐”系列项目。开发具有东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既可装饰景点也可增加旅游业收入。

(四)强调社区参与,维护居民利益

地方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开发苏家屯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初期应鼓励居民积极参与,提出发展建议。要照顾居民的经济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并主动为社区居民创造旅游就业机会。培训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使其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增加其收入,实现生态农业旅游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培训内容其中包括一般培训和专业培训服务, 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农民培训对象主要是“农家乐”接待户、经营业主、农村基层干部等。

参考文献:

[1] 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的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

[2] 周世强.生态旅游与自然保护、社区发展相协调的旅游行为途径[J].旅游学刊,1998(4).

[3] 张婷婷.沈阳市苏家屯区生态农业旅游优势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1).

第5篇

关键词:需求为导向;生态农业旅游;服务设计

1生态农业旅游及服务设计解析

1.1生态农业旅游概述

生态农业旅游是由传统的农家乐、果蔬采摘等活动形式演变而来[2],作为旅游业与服务业结合的新兴产业,生态农业旅游囊括了欣赏田园风光、农事劳作和休闲度假等服务,利益相关者众多,相互之间的物质资金流向错综复杂。

1.2服务设计理论与方法

服务设计是1982年兴起的一种应用于营销管理的策略方法[3],后被科隆国际设计学院引入到设计界,其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各个领域关于服务设计的研究呈井景式增长。其研究方法主要有用户访谈、问卷调研、用户画像、用户旅程地图、服务蓝图等,此次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形式,明确用户特征类型,并构建用户体验旅程图,进一步挖掘用户的真实诉求,为后续设计策略的思考提供理论支撑。

2生态农业旅游的需求分析

2.1目标用户问卷调研

此次问卷调查主要通过互联网形式传播,内容包括用户的基本信息、基础认知和需求期望。共计回收130份有效问卷,男女比例为66:64,消费群体以20—40岁为主。通过对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用户的基础认知:用户对生态农业旅游的认知,更多停留在农家乐形式的服务,对于更多的生态农业旅游类型如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等缺乏了解。(2)用户的特征类型:根据用户参与生态农业旅游的目的不同,可以将用户类型分为教育型、娱乐型、审美型和购物型四种类型。教育型用户关注旅游服务为自己孩子带来的教育价值,娱乐型用户看重旅游服务的休闲娱乐功能;审美型用户看重旅游场所独特的自然风光;而购物型用户看重的是旅游产品的生态性及语意传达。

2.2用户体验旅程图构建

用户体验旅程图是将用户体验的过程做任务切割,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用户与服务的接触点、操作行为及情绪表达,可以直观地体现用户对服务各个阶段的满意值,方便设计者进行针对性的改进优化。根据生态农业旅游服务前、中、后的时间维度,可将用户体验旅程分为以下几个模块。(1)服务前期:产生服务诉求、寻找目标地点、前往目标地点;(2)服务中期:选择服务类型、体验服务内容;(3)服务后期:服务体验反馈、服务内容延续。依据服务阶段,构建出用户体验旅程图。从图中的节点可以解读出用户的诸多痛点问题及期望需求。

3面向需求的生态农业旅游服务设计策略

基于上述对用户需求的采集与分析,按照服务前、中和后的体验流程,可以将设计策略分为感官、行为和情感三个方面。

3.1感官上的视觉传达

人是视觉动物,对事物的表象做出判断是出自本能的行为,潜意识地认知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判断和选择,这种行为跨越种族和文化[4]。作为用户接触产品服务的第一步,品牌的塑造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是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区域提高知名度、提升自身价值重要举措。该地区若是主营文化宣传、知识普及服务,推广的对象就应是注重孩子发展的教育型用户;若主营农耕体验、素质拓展服务,推广的对象就应是放松休闲为主的娱乐型用户;若主营景色观赏、游玩体验服务,推广的对象就应是欣赏自然风光的审美型用户;若主营农副产品销售服务,推广的对象就应是追求生态品质的采购型用户。生态农业旅游区域需在品牌宣传推广上做到对症下药,才能吸引用户参与其中。

3.2行为上的交互体验

行为维度作为感官维度的延续,与用户的服务体验息息相关,其是否是一种有趣的服务体验,决定了用户是否愿意为服务买单。因此,在构建旅游服务时,需要考虑整个团体的合作与互动机制,让每个用户都融入其中。例如,携带儿童的家庭用户群体,在选择亲子活动服务时,活动形式不应只针对儿童,还需要家长共同参与完成,让家长也体验到服务的乐趣。用户体验完成线下的服务后,可以在线上继续参与互动,如共同完成养成任务、认领植物等活动,使得服务得以延续。

3.3情感上的价值体现

任何事件都包括认知和情感成分,认知赋予事物意义,情感赋予其价值,生态农业旅游服务亦然,用户通过感官获得农场的第一印象,通过参与农场服务排解自身压力,享受自然田园带来的愉悦。而在完成旅游体验后,旅游服务的品牌、价值观会对用户产生更长久地影响,会随着用户的教育程度、生活经验及所处的生活环境变化而变化。生态农业旅游区域作为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聚合了饮食、住宿、娱乐、销售等众多的相关利益对象,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价值体现,主要划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改服务区域自身的自我提升,其服务水平决定了整个生态农业旅游区域的高度,而服务区域的创造性决定了其自身未来;第二层级是合作伙伴的支持,合作伙伴代表了能力的互补、资源的共享,既可以丰富农场的服务项目,扩大该场地的经营范围,又可以帮助其做品牌推广,吸引更多的客源,帮助农村及自身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第三层级是生态农业旅游区域的品牌建设,品牌代表了该场所在用户心中的初步形象,是其文化价值与精神价值的体现,加强品牌建设,有助于生态农业旅游区域提升情感层面的影响力,扩大知名度;第四层级是城市形象的建立,该区域在拥有了良好的发展状况,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之后,可以作为城市的品牌形象,向更多的游客宣传推广,从而扩大城市旅游业的影响力,这正是城市价值的体现[5]。

第6篇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在陪同领导下乡调研时,我结合历年来组织乡村风情桃花会的体会,联系当前全国各地迅猛发展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热,对××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现状、潜力 、优势、发展方向以及政府应采取的引导、扶持措施作了调查,连同粗浅的思考,一并报告如下:

一、国内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与××区的现状

旅游作为一项产业,在我国兴起虽然只有20多年的时间,但特点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旅游热点已经从古都名城和名寺古刹回归自然。随着五一节由大长假变为小长假和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设立,中短途旅游成了旅游主流,而在中短途旅游中,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就成了游客首选。原因就是住烦了高楼大厦,想体验一下土窑洞的感觉,吃腻了生猛海鲜,想吃土饭土菜换口味。据媒体报道,北京市每年有1000万人次到京郊和河北、天津等地参加农夫一日游、樵夫一日游,吃农家饭,住农家炕,采摘新鲜瓜果,体验农家生活,四川省成都市双休日每天有20万人在郊区度过。陕西省合川县利用文秘杂烩网滩上的一块湿地开发的合川湿地旅游区,则成了西安市民双休日的旅游热点,成为陕西省的旅游紧点、收入大户。运城市夏县利用一个小型水库开发的泗交漂流项目,每天都有几千游客。就连曲沃海头村的全鱼宴和洪洞县的农家炖土鸡,也吸引了临汾城里的人常常光顾,不预定还吃不上。

相比之下,××区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却起步晚、发展慢,除贺家庄乡与临汾铁旅举办的乡村风情桃花会外,其余都是些星星点点的,虽然属于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范畴却形不成产业的“个体户”,政府有关部门也未列入工作议程,农业部门认为是旅游部门的职能,旅游部门认为是农业部门的职能。因此,××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目前仍处于自发、无序、盲目的状态,与全国、全省及至周边市县相比差距极大。

二、××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优势和潜力

××区作为临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晋南中心城市,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的条件和基础。

1、客源充足。××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最大的优势就是临汾市人多。临汾市区有常住人口50万,流动人口20万以上,按每年50万人,每人两次计算,每年可有100万人次到郊区旅游,他们要在吃、行、玩、购等方面消费,按每人消费100元计算,可为农村增加1个亿的收入,这样计算,并不是空穴来风,以贺家庄桃花会为例,20__第六届桃花会因为免除了门票,半个月就有10万以上游客,李家庄村民在餐饮、农产品销售、存车等方面毛收入达50万元(由于接待条件有限,仅有10%左右的游客可在桃花会就餐)。

2、资源丰富。临汾作为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山西的母亲河穿境而过,汾河两岸的滩涂、湿地、溪流、泉水、山岭、森林以及古遗址、古村落、古墓葬都是我们可以开发的资源,加之近年来发展现代农业的成果,如土门的千亩红堤、乔李的万亩辣椒、吴村的万亩林网、金殿的千亩莲菜、卧虎山万亩荒山绿化等,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3、条件较好。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广大农村交通、供电、供水、卫生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尤其是生态文明程度有了很大提高,荒山绿化、滩涂绿化、通道绿化、村庄院落绿化的成果都为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具备了客源充足、资源丰富、条件较好的优势,只要充分利用、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一定会尽快起步,并且由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成为农业产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关于发展××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建议

(一)发展思路

我根据对全区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的粗浅认识,初步提出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是:以打造尧文化旅游观光农业为核心,以生态农业、田园风光、民情风俗、历史古迹和人文文化为主线,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重点发展并形成“农业观光游”、“休闲度假游”、“民俗文化游”和“自然生态游”四种模式,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精品、扩大对外营销,使××旅游观光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力争通过3-5年努力,实现“十、百、千、万、亿”的旅游观光农业新格局。

“十”,即:打造10个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

1、卧虎山绿色农业观光区。以开发卧虎山旅游景点为基础,以卧虎山无公害红枣等农产品、李家庄九九鲜桃园和贺家庄双孢菇为重点,重点开发稍子面、双孢菇餐饮和窑洞宾馆,建成集旅游、休闲、采摘、观光于一体的绿色农业观光区。

2、大阳山水田园休闲区。依托涝河水库、尧陵景区和大阳地处黄土高原的自然优势,以农家小院、果品采摘、涝河水上项目为核心,建成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的山水田园休闲区。

3、贾得乡大苏休闲度假区。以贾得乡大苏丘陵山区为中心,依托山坡山沟自然条件,重点开发休闲度假。

4、尧庙汾河生态旅游区。依托万亩农业开发项目和草原项目,重点开发垂钓、草原项目、采摘等,建设集休闲、娱乐等水上和草原风情旅游区。

5、吴村绿色家园休闲区。以红旗路沿线为中心,依托万亩农田林网,重点开发林下经济、特色餐饮、休闲、垂钓。

6、金殿水乡旅游观光区。以金殿镇龙祠泉源为中心,重点开发垂钓、登山、水乡风情(水磨)、特色餐饮(韭芽)、荷塘稻田北方江南景色。

7、土门黄土风情观光区。以锦绣苗园为依托,发展登山、打猎、休闲及特色餐饮,展示黄土高原葡萄、花木、田园生活,建设黄土风情观光区。

8、一平垣卧虎山观光区。依托一平垣卧虎山景区开发,大力发展山区核桃、柿子产业,形成锦绣卧虎山花果山式旅游观光区。

9、以乔李民航空港区为中心,重点开发涝河湿地。

10、西部山区农业观光游览区。建设魏村老爷顶千亩核桃园,万亩圣桃、土门葡萄基地,形成以牛王庙为中心的西部山区农业观光旅游区。

“百”,即:建设100个农业生态观光村。

“千”,即:兴办1000个与农业生 态观光旅游相关的餐饮、游乐和服务经营户。

“万”,即:全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业安排1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亿”,即:每年全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收入要达到1亿元以上。

(二)工作重点

1、加强组织协调。加快观光旅游农业发展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建议政府成立观光旅游农业发展领导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整合资源,密切配合,从资金、政策等方面大力支持。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林局,挂牌为农林局农业旅游办,协调全区农业旅游工作。同时引导组建区级观光旅游农业协会,组织实施全区农业旅游开发工作。

2、建立资金机制。当前农业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仅靠单一企业,难以全面完成。因此,在建设中要广开资金投入门路,加大投融资力度,实行多元化的投资渠道,要政府投入、企业投入、群众投入相结合,激发企业建设的积极性,解决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

3、完善配套设施。旅游观光农业是农业生产、农事活动、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兴产业,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行业,要搞好基础性配套工作,为农业旅游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要加快各景点绿化、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给游客创造方便、快捷、舒适的旅游条件。

4、开发旅游产品。产品是旅游业的基础,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结合观光旅游积极开发特色农副产品、民间小手工制品、民间风味小吃。起步阶段要把开发特色餐饮作为重点,除传统的稍子面、羊汤外,要开发现宰现做的鸡、甲鱼、涝河鱼等。要依托当地民风民俗,聘请能工巧匠制作销售有乡土气息的纪念品,如剪纸、粗布纺织、手工鞋垫、草竹编织、绿色农产品等,达到既可为旅游者提供参观制作全程技艺的景点,又可购买旅游纪念品,增加经济效益,形成资源共享互用。

5、加大宣传营销。宣传开发是打造旅游品牌的关键。要善于包装。要建立“政企联手、部门联合、上下联动”的宣传促销机制,综合利用多种渠道,继续办好乡村风情桃花会,还要根据发展情况举办荷花会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我区的观光旅游农业,扩大我区观光农业的知名度。

四、政府要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提供保障

××区发展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区委、区政府已经把它列为全区加快发展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农业生态观光旅游还应该与以下工作有机结合:

1、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要让城里人到了农村,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就,在确定新农村建设推进村时,要把具有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优势的村作为重点。

2、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与农业调产工作相结合。在农业调产工作中,要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的需要,有意识的将相同的作物连片规模发展,形成壮观的场面,如千亩辣椒、千亩油本文来源:文秘站 菜、千亩荷塘、万亩葵花、十里桃花,甚至更大规模。

3、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相结合。凡是区里规划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重点村,交通、供电、水利、卫生、环保、林业等部门都应该在项目安排和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

4、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为了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排房、楼房,而要营建富有地方特色、乡土气息的农家小院,透发一种依山傍水、鸡鸣狗叫、炊烟袅袅的诗情画意,尤其在绿化上,要克服除了杨树就是松柏的单一树种结构,做到乔灌结合、速生林与景观树结合,四季常青,三季有花。

5、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要保护名宅名院、名木古树,建设农耕博物馆,让年青人更多的了解传统农业、农具和农民生活方式。

6、把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发展农业生态观光旅游,既要以本地村民为主,又要吸引外来投资,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城里人、外地人来创业开发。

第7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发展对策;孝感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9.010

Abstract: Based o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its significance, this article makes an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Xiaoga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then put forth some sustained development measures.

Key word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tourism; production situation;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Xiaogan city

生态农业旅游在我国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它是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也是一种新型旅游活动项目,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有机地附加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的交叉性产业,是当今旅游新需求的必然产物[1]。农业生态旅游是把农业、生态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经营模式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作习、体验、健身、科学考察、环保教育、度假、购物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开发类型。

1 生态农业旅游的产生与发展

生态农业旅游是20世纪首先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旅游方式,是生态农业与旅游结合催生的产物。“生态农业旅游”一词首先出现在世界旅游发达的欧美国家。在国外,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生态农业旅游。意大利在1865年便成立了“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专业协会。该协会的主要功能是专门介绍城市居民到农村体验农业野趣,与农民同吃、同劳作,或者在农民家中住宿。这实际上标志着农业与旅游业已经结合成为一个新型的产业。在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兴起的这种生态农业旅游,之后逐步扩展到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日本、韩国、新加坡陆续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热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也开始进行生态农业旅游的探索性研究和开发。

我国生态农业旅游起步较晚。国家旅游局推出“1998年华夏城乡游”为主题的旅游年活动,拉开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序幕。2006年确定以“中国乡村游”为主题的旅游年,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2009年的“中国生态旅游年”,倡导“走进绿色旅游,感受生态文明”。这些举措有力地助推了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相继出现了以农家乐、度假村、野营地、休闲农村、生态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民俗文化村、乡村俱乐部等多种形式的生态农业旅游。全国生态农业旅游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方式。

2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现状

孝感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功能明显提升,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成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的一支重要力量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促进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建设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 旅游创建力度不断加大

2006年《董永传说》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国家旅游局授予孝感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2013年中国民协授予孝感市为“中国孝文化之乡”称号。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及“农家乐”升级达标工作积极推进。2010年6月,湖北省政府授予汤池镇为湖北旅游名镇、孝昌观音湖熊畈村为湖北省旅游名村。还有7个村被列入全省旅游名村创建单位,即孝南肖港镇小周村、汉川翥夂许家村、应城汤池镇洪河村、云梦下辛店镇泗洲寺村、安陆烟店镇碧山村、大悟新城镇江冲村和双峰山大砦村。“农家乐”创星工作开始启动,到2010年底,全市星级“农家乐”达到102家。

2.2 旅游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十一五”期末,孝感市已有2A级以上旅游景区13家。其中,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4家、3A级景区5家,2A景区4家,2011年新增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1家;省级旅游名镇1个;省级旅游名村1个;星级农家乐102家。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累计接待游客2 710.5万人次,年均增长22.4%;实现旅游总收入154亿元,年均增长21%。2013年,全市接待游客1 4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84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6.8%。

2.3 旅游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十一五”期间,孝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制订了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了孝感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孝感市假日旅游协调领导小组,研究并协调解决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市财政安排旅游专项资金用于旅游业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过招商引资,开发旅游景区、星级宾馆、生态观光园等项目24个,投资规模80多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8亿元。天紫湖、观音湖、嘉沦河、白兆山、钱冲银杏谷、大悟白果树湾新五师司令部纪念馆等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相继建成。5年来,市、县两级政府投入3亿多元改造旅游基础设施。

2.4 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健全、市场开发成效显著

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孝感市政府出台了《孝感市一日游管理规定》和《孝感市旅游业管理办法》,批准成立了孝感市旅游执法大队和旅游质监所,一套班子两块牌子。通过新一轮机构改革,全市县市区旅游工作机构得以健全,工作力量得到充实和加强。

围绕开拓武汉旅游市场,组织了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先后组织参加了3届华中旅游博览会,连续2年以孝感市政府名义在武汉举行了大型旅游宣传推介会,开展了“武汉万人游孝感”活动。加快与武汉黄陂区、东西湖区的景区联动和市场对接,着力抓好融入工作。围绕提升孝感旅游知名度,积极开拓境外市场,2次参加省政府组织的“台湾湖北周”活动。先后参加了在昆明、烟台、重庆召开的国内旅游交易会。此外,组织指导汤池温泉、双峰山等景区和有关企业,开拓河南省信阳、南阳,以及省内宜昌、襄阳、荆州等城市旅游市场。

3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3.1 宣传营销不够充分[2]

从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的实践来看,对自身旅游资源的宣传和营销以及对景区宣传的广度和深度都还做得不够,对于不同的客源群体、不同的市场群体没有采取相应的宣传策略。甚至 ,本地的一些市民对本市的一些生态农业旅游点还不是很熟悉。 有些景区在宣传的过程中只注重风景的宣传而忽略了当地文化与风景的有机融合,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市还没有一个综合性的旅游专业网站。

3.2 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有待改善

交通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无论是游客乘坐公共交通还是私家车出游,良好的交通条件都是他们考虑的首选。如孝南区杨店镇,交通历史欠账多,虽然近几年交通状况有明显改善, 但还是相对滞后,公路等级较低,公共交通落后,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的需要。

3.3 具体产品服务雷同,缺乏特色和品牌化[3],创新性不足

生态农业产品单一,缺乏精品,不能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的需求,难以提高重游率。生态农业还局限于传统的生态农业模式,经营的项目绝大部分都是农家餐饮 、垂钓、观光 、休闲,模式和格局都大同小异,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农庄之间不能有效地实现协调发展。产品没有品位和特色,许多项目都是由生产性项目改造为观光农园,项目功能单一,缺乏创新与特色,尤其是可供游人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较少,对本地的民俗、文化内涵开发不充分,缺乏知识性和趣味性,缺乏吸引力。生态农业缺乏现代化、市场化理念,农业科技支撑和引领的核心作用没有突显,农产品还在产品价值链最低端,农产品附加值不高,“ 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的区域联动机制尚未形成 ,精品乡村旅游线路还需进一步提升。

3.4 经营管理水平较低 ,服务质量不高[4]

很多旅游经营项目都是个体经营性质,实行的也是家族式管理,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 在经营管理上不够规范,在服务质量上不到位。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方面,与游客的要求相差甚远。服务员大多数是自己的亲戚或在本地招聘的员工, 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健康检查,用餐设施很少经过卫生管理部门检查和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

4 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无论是生态旅游的景区还是旅游产品,都必须要靠宣传来扩大知名度。没有宣传,即便是再好的旅游景点也只能是“养在深闺无人问”,如果宣传工作做得好 ,那就是“一举成名天下知”。要以“董永故里,孝文化名城”为主题,以汤池温泉、双峰山、天紫湖、观音湖及白兆山等4A级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标志性产品,塑造和推广孝感旅游对外新形象。可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宣传:在交通要道上增加宣传广告;与旅行社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加强售后服务,建立顾客档案,在特殊节日发卡片邀请,采用淡季降价并对重点游客赠送礼品等方法;或推出会展游、商务游、假日游、休闲游等改变以往的以观光游为主的旅游模式,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有针对性地在互联网、电视、报刊、杂志等相关媒体上开辟专题、专栏、专版,开通微博,全方位宣传孝感市旅游产品,向游客发放旅游宣传册;发挥音乐作品《 孝感》、《孝感我的家乡》、电影《天仙配》、《欢天喜地七仙女》等对孝感旅游业的推介作用 , 以促进生态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制作孝感市生态农业旅游网站,并设立网上预订系统,完善网络营销渠道,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网站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5]。建设旅游信息查询平台、互动平台,每个景区将自己的旅游点制作成电子宣传册,把电子宣传册置于生态旅游网首页的醒目位置,配以背景音乐,这样游客在到景区之前就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前期的相关了解;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周边地区举办旅游景点联谊会、洽谈会,借此机会宣传本地景点,扩大景点影响力。

4.2 资源共享,突出特色

生态农业旅游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特色,什么是特色呢?高文化附加值就是特色[6]。要注重文化品位,发扬地方文化特色,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内涵,并将其合理地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融合。

要尽快改变当前生态农业旅游低、小、散的现象,要根据本地地理环境、人文景观特色,延长农业产业的产业链,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几方面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借鉴广西灵山荔枝节[7]的成功经验,精心策划“中华孝文化旅游节”、“中国银杏节”、“孝感杨店桃花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旅游节庆活动,力争将其中一些活动打造成全国的旅游节庆品牌。

4.3 以管理为核心,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训工作

要将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引入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中,进一步规范化管理,提高管理技能。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策划、营销、经营、农艺、花艺、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另一方面要积极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大力培训本企业从业人员,努力提高管理技能、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要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提高厨房、餐厅、卧室、浴室、 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质量,对厨房卫生和餐厅卫生进行定期检查[8]。

4.4 大力推进旅游路网建设

要大力发展旅游交通业,提升旅游公路等级,解决景区的可进入性问题。连接主要旅游景区的公路,形成整体合力,产生市场凝聚效应。修通双峰山―孝昌观音湖―大悟龙潭湖的生态旅游公路,提升双峰山至黄陂木兰天池、孝昌观音湖至黄陂清凉寨、安陆白兆山至应城汤池温泉公路等级。加快城际铁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城际铁路是连接武汉城市圈内各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是游客进入各地、各景区的快速交通工具。要尽快完成汉口火车站至孝感城区汉孝城际轨道列车的建设,并逐步延伸至云梦县、应城市。高速铁路要利用石武高速铁路和武荆高速铁路的建设,让游客能顺利通过高速铁路交通到达孝感旅游。要完善景区内部交通,景区内部交通要以车辆环行道路建设和游客步行道建设为主,让游客能方便地游玩。

4.5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中部崛起”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湖北省政府把孝感市建设成“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战略,发展孝感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

4.5.1 加大政府投入 要设立旅游发展专项基金, 重点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广、旅游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旅游重点项目引导性投入和对旅游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个人给予奖励。

4.5.2 实行税费优惠 对投资规模在5 000万元以上的新建旅游景区(点),其门票收入征缴的营业税地方留成部分,按第一年至第三年全额、第四年至第五年50%的基数标准,由同级财政予以奖励。对旅游企业上缴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允许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前扣除。旅游企业宣传促销费用和旅游商品生产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纳入企业经营成本。旅游企业在注册登记、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属市本级财政收入的,按规定标准的50%收取。落实水电气价格政策,经营服务性收费从优收取。星级饭店实行与一般工业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热同价。

4.5.3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对从事旅游商品开发、旅游饭店经营、旅行社以及旅游运营业务的旅游企业,凡符合贷款条件的,担保机构应优先给予担保,银行机构应优先给予信贷扶持。

4.5.4 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列入全市重点项目的重大旅游建设项目用地计划,按报批程序由市专项安排。非政府单项投资额达到1亿元以上并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旅游建设项目,配套费等规费可由市财政按50%的比例奖励给项目单位。

参考文献:

[1] 喻红林,路娜,邓楚雄. 基于AHP的新疆博湖县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12(1):84-87.

[2] 李霰菲.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探析――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J].北方经济, 2012(10):52-53.

[3] 王洁佳,陈巍.国外农业旅游及发展实例分析[J].世界农业,2013(5): 99-101.

[4] 张青,田家林,徐立岗,等.南京市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分[J].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0):107-108.

[5] 林惠恋.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应用现状及策略分析[J].中国电子商务,2013(16): 2-3.

[6] 侯敏,何杰,宗如菊.我国创意农业旅游发展初探[J].新农村,2012(4): 21-22.

第8篇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业 ;开发模式;实证分析

Abstract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merged in the 60’s of 20 centu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 of vacation, entertainment, demonstration, knowledge and education function. Formulate an ecology, culture and tour industry, Under certain social economics condition, it will be the new model of agricultural exploration, which exploit agricult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landscape and farmland landscape deeply and overlapping with tour industry.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is advance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Zhuhai eco-agriculture S&T zone is conducted. After summary of its success experience and operation model, we believe it is the development model that China will be adopted recently and future, and its effective realization way is. to set up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Key words: ecology tour of agriculture, exploration model, empirical analysis

一、引言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许多工商企业纷纷响应,加大投资力度,抓紧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增加城乡居民选择的旅游天地。据统计,我国东部沿海省份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已见成效。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化开发区等。广东省已发展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收入达10多亿,有力地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

二、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1、生态旅游农业的概念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用来满足旅游者观光需求的农业;广义的生态旅游涵盖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观光农业旅游”、“休闲旅游”、“乡村旅游”、“农村生态旅游”等不同概念,具体讲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与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管理、农艺展示、农业产品加工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与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旅游产业。

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要有具备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资源基础。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旅游观光农业,必须建立在具有可供旅游观光开发的农业资源基础上,从而把农业资源转化成旅游观光资源,扩大农业资源的功能。第二,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对传统农业进行加工和包装,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旅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成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突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第三,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农业生态旅游是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拓广了生态旅游观光功能,巧妙利用城乡各种差异来规划、设计、组合而引起旅游者消费欲望。使旅游者亲身感受和参与现代农业技术与生态农业等大自然情趣,把现代农业及自然资源景观与旅游资源融为一体,最终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既发展了农业,又保护了环境。第四,观光农业旅游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趋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新兴课题,而旅游业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在此种情况下,经营者迎合当今社会人们追求“个性化”、“生态化”,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需求心理,把两个领域有机结合起来而成为一个新的项目,是农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和旅游业相比较而言,生态旅游农业具有如下特征:

(1)功能齐全、双重效益。生态旅游农业为旅游者提供了一定的乡村空间,旅游者在景区内观光、休闲、参与娱乐、品尝美食。甚至亲自劳作,既增长知识,亲近自然,又陶冶情操。园区内还可举办节日庆典活动,加强游客之间感情交流,传播信息,增进友谊,缩小差距。企业和农民则通过销售产品,提供食宿服务和劳务以增加收入。

(2)保护环境、持续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设严格按照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要求进行生产,只允许在残留有害物质规定标准范围内适量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产品为无公害的、安全、营养的绿色保健食品,大量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在这里得以充分体现,植被覆盖率也大大高于一般农区。这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利用相结合,适当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做法,遵循了农业发展的规律,符合农民的利益,使农业走向一条健康的持续发展道路。

(3)回归自然、身心享受。工业化的飞速发展导致城市污染的加剧,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的精神日趋紧张,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使自己的身心得到真正的放松和享受。生态旅游农业满足了城乡居民的这一要求,它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自然调节和人工调节相协调,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有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等综合功能。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不是简单的转换,而是把农业中(种植业、养殖业、林业、牧业、渔业等)具有旅游资源部分的功能进行整合发掘和利用,使它充分满足人们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个性化需求。

(4)科技特色、高效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具有高科技特色,它是“三高”农业的具体体现,尤其在一些大型观光农业科技园区,大片土地通过平整与规划,用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开发,由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来管理,造成具有相当规模、各具特色的农业整体,成为具有较高的先进农业技术支持和科学管理手段的新型农业。这种农业不论在优质品种、栽培管理技术还是在农业生产工艺、景观外形外貌等方面都是棋高一筹,是一般大田农业区无法比拟的,游客在这样的环境中游览,不仅赏心悦目,还能学到科技知识,产生深刻印象。

3、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三、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珠海市生态农业科技园是一个集农业高新技术引进、开发与生产、加工、出口以及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该中心是在原珠海农科所基础上仅凭5000元流动资金起家,园区现已发展集科研、生产、商贸、旅游、教育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集团化科研经济实体,2001年该中心的科技创收就达5000多万元,旅游收入1000多万元,出口创汇达860多万美元,成为目前我国最具实力的外向型农业科技园区之一。

1、区位与市场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的建设,区位优势比较明显。珠海地处富饶美丽的珠江三角洲,陆地与澳门相连,有二个口岸可直接与澳门通关。水路与香港相通,行船只需1小时。离广州、深圳不到2小时的车程。京珠高速、珠海机场、珠海港、九洲港构成了陆、海、空的立体交通。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地处珠海的城乡结合部,环境优美,面积广阔、交通便利,基础条件十分好,从交通上来说,从园区到市区只有10分钟车程,并且已开通了公共汽车和观光巴士,市政府于2002年底修通4车道的旅游景观路直达园区的门口,交通非常便捷。从地域上来说,园区的核心区2000亩,已成为永久性的农业科研用地并办妥了征地手续,领取了土地证。市政府还给园区预留了1500亩的土地,可以作为第二期的开发用地。

2、设计景观的理念分析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即达到“一区多园、一园多用”的目的。园区策划者认为,旅游的概念很广泛,只有差异才是最好的旅游资源。人们出国考察或旅游就是看他们从未看过的东西,正如外国人看长城,我们去埃及看金字塔,都常有一种非常想看的冲动。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旅游业,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不同来显示出差异,加之把其艺术化处理,就成为非常好的旅游产品。所以,制造差异就可能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市场,并且这种旅游还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正是源于这种理念,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建设初始阶段。就把旅游的理念融了进去,每建设一个温室或安排一个项目,他们都考虑到了生态、环保、休闲观光、教育培训、商贸销售等因素。并且做到了园区一边建设、景点一边可以开放,2002年该园区就接待了来自我国外的宾客30多万人,旅游创收超过了1000万元,占园区总收入的1/4。入园的游客多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个市场,人流带动了物流。园区内生产出来的花卉、种子、种苗、果蔬,就地成了商品。并且这些商品的销售价格都高于外边的市场。比如,该园区在温室里栽培的小番茄,一般来说,农贸市场销价为5元/斤,而在园区内则可销售到15元/斤,客人不嫌其贵,就在于它是一个特殊的旅游产品。游客一般都有花钱的心理准备,但一定要花得开心,所以只要产品的质量好,加上销售的方式奇特,他们是可以接受的。因此,该园区栽培的番茄不是摘下来卖,而是长在温室内,挂在藤上卖。如果一家三口来旅游,小孩子都乐意到大棚去摘番茄了,一边摘一边吃,一直到摘了满满的一袋才罢手。而父母看到小孩如此投入,心里也乐开了花,再高的价格也会买,这正是体验经济的所在。可见旅游开发,必然会带动商贸的发展,真是一举三得。

3、开发生态旅游农业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近1000个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农科之窗”、“荷塘观赏”、“八卦田园”、“野菜园”、“水车阵”、“垂钓走廊”、“珍禽园”、“沙漠植物园”、“心灵茶庄”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四、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开发的经验与启示

1、理念创新。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从筹建就树立了“差距产生效益”的新理念,并认真思考如何寻找和利用差异来改造传统农业。他们通过寻找自然资源、农业产业、区位优势等方面差异点来营造新的生态旅游景观,打造园区独特的品牌。例如园区于2000年元旦至春节在园区成功举办珠海首届南瓜文化艺术节,展示了全世界数百个珍、奇、特、新的南瓜品种,大的如大鼓,重达100多公斤,小的如鸡蛋,轻才20克,黄、白、红、绿、青、蓝、紫七彩缤纷。进入南瓜园仿佛进入了南瓜大千世界、南瓜的艺术殿堂。南瓜节开幕一个月,创下门票收入130万的记录,由此也带出了一个新的产业——观赏玩具南瓜规模化生产。这样通过理念创新,运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新品种,利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精心设计各种差异化的景观和景点,打造出一个融“自然美景、现代科技、人文情怀”的生态旅游区,丰富和发展了农业和旅游的内容和新领域,找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道路。

2、制度创新。一是科研管理体制创新。首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传统立项方式:不搞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其次,科研立项与市场供求密切结合,由市场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三,完善对科技人员和项目承担单位的激励制度,对于课题成果的产业化效益,实行“技术折股,按比例提成”的激励机制。第四,建立起课题组成员课题研发的风险金制度,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率。二是用工、分配体制创新。该科技园区作为事业单位,存在多种形式的用工制度(如编内人员由财政负担工资,编外人员由企业自收自支)。通过大力提倡绩效工资,形成报酬级差,混淆用工身份,建立岗位津贴和奖励制度,对承包部门实行“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定工资总额”的“四定”改革,将津贴和奖励与个人的工作岗位和业绩挂钩,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拉开档次,园区内岗位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使该园区逐步向现代企业用工制度方向迈进。

3、组织创新。珠海农业科技园内实施的是一种将科研、生产、示范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及贸易紧密结合的战略。因此在园区的组织结构上也具有其特殊性。具体组织架构如下:

一是园区运作的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园区办公室,负责统一协调园区的各项工作,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对外联络、招商引资、项目监督、后勤服务等管理工作。

二是科学决策的专家机构。农业园区的运作还必须建立各类专家决策机构,以对园区的重大项目进行咨询、决策。珠海农业园区采取紧密型的专家依托机构与松散型的专家群体相结合的方式。如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建立了较为紧密的业务关系,把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珠海大学园区作为技术依托单位。在重大项目的申报、规划、实施之前,均要征求这些院校专家的意见。而对于一些阶段性或临时发生的问题、项目,则采取专家会议或专项邀请专家具体解决实际问题的做法。

三是项目创新的研发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是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南亚热带水果及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园区,因此设立了与项目相关的研发机构,如分子生物学研究室、组织培养研究室、育种中心、蔬菜研究室、观赏植物研究室等,负责园区内各种技术攻关、产品开发,并完成国家、省、市各种科技攻关项目。

四是项目实施的企业管理机构。珠海农业科技园区设立了生产部、设计部、绿化工程部、餐饮部、旅游部销售部等机构,专门负责产品的开发、项目的承接、实施和运作,是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部门。主导产品的技术支撑来源于研发机构,实施部门视为生产性机构。

五是成果推广的网格系统。园区设立了技术推广部,主要任务是推广、普及农业高新技术,配合当地农业部门抓好各项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项目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保证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还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区建立示范基地,从产前提供种苗、产中指导、产后回收产品,实行一条龙服务,解决了农民的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

六是科普教育的培训机构。园区建立了培训机构,一方面采取各种形式对农民和农业技术干部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确保各项高新技术措施在生产中得到落实,也负责对来园区学习、参观学生的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同时还与珠海市电视大学、珠海市职业中学联合开办了园艺花卉大、中专班,为当地城市美化培养中初级技术人才。园区现在不仅是科研、示范的基地,同时也是“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广东省德育教育基地”、“珠海市农业科技干部再培训基地”、“珠海市中小学生的农科教实践基地”等。

七是市场接轨的营销网络。园区在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成立了永源公司、金波公司、生力公司及销售中心,专门负责国外市场的开拓,各个产品均形成了销售的网络,为中心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002年园区的出口创汇达860万美元,年旅游收入达1200万元,生产性收入达4000万元。

4、科技创新。科技是园区发展和壮大的动力源泉,园区非常重视科技创新工作。

一是确立主导产业,发展与之相关的技术和产品。通过对珠海区位优势、气候优势、资源优势及市场需求的认真分析,珠海农业科技园区确立了以名优花卉、特色蔬菜、优质种苗和观光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以此为目标建立相关的农业技术体系。由于主导产业和相关技术体系的建立,促使珠海农业园区的发展目标明确,各个主导产品均按既定目标实施。如:名贵蝴蝶兰在园区的年生产量已达120万盆,组培苗达300万株,成为国内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之一,成为园区强大的经济支柱。

二是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认识到国际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不仅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如甘茶蔓高产种植技术、保健植物加工技术、名优花卉的优质高产技术等,同时还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了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近几年一方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如本地南瓜、猪笼草、树仔菜、荔枝、龙眼等,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并进行试验、筛选、鉴定,确定了一系列蔬菜、花卉、水果名优品种,为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实现产业化提供了丰富的品种资源,也为园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广泛的资源。在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送展的产品一举夺得广东省瓜果类金、银、铜三个大奖,在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上,珠海园区设计建设的“奇异瓜果园”获得“室内艺术园景设计大奖”,种植数个特优品种获得园林精品的单项金奖、银奖和铜奖等殊荣,说明园区在品种的研究上处在国内同行的先进水平。

四是短期性项目与长远性项目相结合。如近两年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根据市场的需求,在春节、国庆节、元旦等重大节日时,引进种植了郁金香、百合等花卉产品,获得了时效性的经济效益。同时,园区也十分注重与园区科技的长远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相关的项目,它们或许短期内见不到效益,如:组织培养、育种、基因工程等是一些投入大、收效慢的项目,但它却是园区发展最具生命力和创造性的部分,因此,珠海高科技农业园区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用于该类应用基础项目的研发,现在各类名贵花卉的无性繁殖系统和各种样品的分析测试手段已经建立,为园区科技发展储备了充足的项目。

五是完善科研设施,努力创造项目实施的设施条件。要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就必须拥有与人才、项目相适应的先进仪器设备,以确保项目的高质量、高水平和高效益。近年来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投入了3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的仪器设备,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室、分析测试室,形成了在珠三角乃至全国农业园区具有竞争优势的实验设施,为吸引人才、实施项目、创立品牌奠定了设施基础。

六是建立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科技推广体系。为了实现园区这一目标,珠海农业科技园经过几年实践,摸索了一条科研+公司十基地十农户的模式,即将基地建立在珠海斗门农民的土地上,实施产前提供种苗、肥料、农药,产中指导农民技术,产后回收产品的一条龙服务,将科研成果、技术、种苗与农业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产业链,用科技和市场带动农民致富。目前该基地已经将绿色蔬菜出口到澳门及珠海市的各大机关、超级市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七是重视信息系统的建立,随时掌握科技的发展趋势。珠海农业科技园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上,不仅注重国内科技期刊和资料的收集,建立了园内图书资料室、科技档案室,还为各个职能部门、主要科技人员均配备了计算机,充份利用国际互联网系统搜集国内外科技信息,同时还建立了园区自己的农业科技网站,这些均为科技资源的搜索、电子商务的运作、项目的国际化奠定了信息资源的基础。

5、模式创新。通过几年的实践,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摸索出了一套混合型的管理模式,即在园区的管理上,有民营企业的做法;有外资企业的管理;还有领导的个人魅力和格化的管理。为此,称之为“混合型”的管理模式。

一是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珠海农业高科技园区在宏观管理上,注重分析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在重大科研项目上对人财物进行宏观调控,集中有限的资金,进行投入、集中的打歼灭战。在微观上按照市场规则进行运转,采取目标管理,放权让利,各自经营实体实施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政策,充分调动了园区企业和员工的积极性。

二是充分发挥机制灵活的优势。园区借鉴民营经济机动灵活,果断决策,管理到位的管理优势,为我所用,提高效率。这一管理模式对领导层、决策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园区领导们敢于负责,善于拍板,不错过任何机会,给投资者十足的信心和优质服务,有利地吸引了众多的投资者。如该园区领导们在与台湾商人谈判合作规模化开发蝴蝶兰花项目的过程中,无论对方提出什么问题,马上作答。虽然投资额在1000多万以上,但只用了2小时便签订投资协议,一个星期后开始兴建,三个月开始产出,速度之快,连台商都感意外。

三是注重吸收国有企业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优势。在吸取民营企业管理先进经验的同时,同时注重吸收国有企业好的管理模式。国有企业组织健全,规范经营,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党团、工青、妇卫等组织的作用,强化各部门的功能,特别是把人的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重要的位置来抓,这些都是农业科技园在管理上要借鉴和吸收的。

四是注意是借鉴台资企业的管理模式。台资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优势,他们在管理理念上比较先进,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制订出既先进、又科学的管理制度。台资企业注重市场调查预测、控制成本核算、保证产品质量、做好售后服务、重视人的作用。这种经营策划的理念值得学习。如园区在与台湾商人合作生产兰花的项目运作过程中,确实学习到了台商的精明能干,信息灵通,善于控制成本,精于开拓市场、敢于大胆投入,市场占有率高等先进的管理方法。

五是充分发挥领导集体或个人的人格魅力。要管理好一个园区,还应强调领导或领导集体的个人魅力和人格化的管理,树立领导威信很重要,企业员工对他的主管有点崇拜也并没有害处,但不应搞个人崇拜。当然,领导的威信或他人对你的崇拜都应建立在领导的个人魅力、人格化的基础上,即领导政治上的成熟、业务上的精通、懂得领导艺术、率先垂范、关心同事、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整体,什么样的困难都可以克服。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出了品牌,创出了效益,走出了一条特色的路子,这无疑与领导层的威信有着很大的关系。

五、结论

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科技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注入了旅游、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作为主导产业,走出一条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新路子,并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致富。这一案例的实证分析表明:一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可以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二适应消费层次的深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农业的性质发生巨大变化,它已经成为具有多功能性的产业,农业将成为体验经济的主导产业;三有效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科技园区作为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交叉的载体,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组织创新,它将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主流。四是人力资本由于其在思想理念、信息资源、现代管理、风险投资等方面的优势,将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郭焕成等: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2)。

2.卢云亭等:观光农业,北京出版社,1995年10月。

3.蒋和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论,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