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4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传统能源和新能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传统能源和新能源

第1篇

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的SWOT分析

(一)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优势(Strengths)分析

其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政策优势(王丰超,2014)。中央政府为扶持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促进汽车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稳步推进,特制定面向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税优惠政策,将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排除在当前消费税的税收征缴范围之外。此举税收减免政策将有效帮助消费者节约购车成本,增强新能源汽车价格的市场竞争能力。其二,我国汽车产业的后发优势使得我国的汽车产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习惯更易于转变。与已经普及了汽车消费的先进国家相比较,我国尚处于汽车消费总量增长过程的消费爆发期。虽然发达国家采取了更多的政策激励措施来推广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和使用,但是由于其传统汽车工业规模过于庞大,石油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健全,从而给消费者改变对传统汽车消费的习惯,转而建立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行为习惯制造了障碍较高的转换成本障碍。由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传统化石动力汽车工业规模和汽车普及度相对较小,这给我国汽车工业积极转型发展新能源汽车营销事业提供了比较优势。

(二)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劣势(Weakness)分析

其一,新能源汽车优惠政策执行力度不足。与政府采取的补贴政策相比,国家税务总局在车辆购置税免征方面的优惠政策可给予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巨大推动力。但是,由于国家税务总局的车辆购置税免征优惠政策的落实需要在基层政府的积极配合下由基层税务部门来有序完成,而各地政府从保护地方非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角度出发,采取惰政、懒政等行为来恶意延迟或阻碍面向新能源汽车的税收政策的落实,从而导致中央政府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优惠税务政策难以切实转化为新能源汽车的价格竞争优势,阻碍新能源汽车的有序推广。其二,新能源汽车的营销推广工作受到价格相对较高的威胁。通常认为,只有购买和使用的直接成本不高于或稍高于传统汽车,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消费才能进入良性循环(肖安妮等,2013)。而当前市场上的新能源汽车售价普遍较高。以电动汽车为例,与同类型型号的汽车相比,纯电动汽车的销售价格普遍比同等动力类型的其他传统化石类燃料汽车的价格要高出1-2倍。虽然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政府价格补贴可以降低部分消费者的负担,但是无法影响新能源汽车与传统动力汽车的市场价格基本格局,从而给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工作造成难以被克服的障碍。

(三)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机会(Opportunities)分析

其一,国际化石类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给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工作提供了契机。随着石油这类不可再生能源的储量逐年缩减,由此带来的石油等化石燃料保持着长期市场价格攀升的趋势。石油价格的长期攀升趋势使得传统燃料动力汽车的使用价格存在长期攀升趋势,从而有力削弱了传统燃料动力型汽车相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购置价格成本的优势。当传统燃料动力型汽车的使用成本和购置成本之和超过新能源汽车的相应成本时,将会带来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的快速增长。其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强化增强了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营销的满意度。在传统汽车大幅发展的同时,传统燃料动力型汽车所引致的石油耗费量亦与日俱增。由此产生的温室气体大量排放问题导致了生态环境平衡的被打破。环境污染的加剧也引起了广大消费者对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度,由此激发了广大消费者对于包括新能源汽车在内的各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消费热情。虽然在当前阶段新能源汽车的售价普遍高于传统燃料动力型汽车的售价水平,且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便利度普遍不如传统燃料动力型汽车。但是在当前的体验型消费经济的引领下,新能源汽车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传统燃料动力型汽车所不具备的生态环境保护体验价值,由此构成了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的重要卖点。

(四)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威胁(Threats)分析

其一,国际汽车工业巨头给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造成巨大的外部压力。当前以特斯拉为代表的国际新能源汽车工业巨头已经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投入巨大的研发力量,并由此形成了显著的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先优势地位。国际新能源汽车工业巨头还具有长期在发达国家开展汽车营销工作的丰富经验,由此导致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中充满了国际化竞争气氛。虽然我国汽车工业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投入不菲,但是由于缺乏雄厚的资金与技术基础,以及缺乏丰富的汽车市场营销经验,从而导致我国新能源汽车制造和营销行业在开展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领域处于后发劣势地位。其二,基础配套设施不健全制约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的有序推进。制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当前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基础设施与设备建设力度不足问题,由此导致了众多的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因缺乏充足的充电设施支持而产生了“消费焦虑”。导致这一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各新能源汽车试点示范城市缺乏完善与新能源汽车相配套的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积极性,而新能源汽车生产厂家与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建设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严重限制了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与设备的投资力度,进而制约了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消费。

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策略

(一)创新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的理念体系

其一,营销者应当创新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新理念。新能源汽车营销者应当将倡导绿色消费作为新能源汽车营销工作的重心。在当前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条件下,新能源汽车所独有的节能环保功能优势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效益也日益明显。新能源汽车所具有的独特市场竞争优势是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的,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销售价格相对较高的问题也是新能源汽车销售者难以和回避的客观事实。为此,新能源汽车营销企业应当在制定和实施新能源汽车销售方案时,将新能源汽车所独有的绿色环保理念凸显出来,通过各类营销推介会来让各阶层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生态环保和低碳功能印象深刻,从而可以有效刺激消费者形成对新能源汽车的积极消费行为。其二,营销者应当积极推广体验型新能源汽车消费理念。新能源汽车的体验式消费理念的本质是通过引导有益于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潜在消费者展开先期的试用型消费,然后根据消费者的消费满意水平来作出消费与否决策。为有效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新能源汽车的体验式消费活动,新能源汽车营销者可以制定面向特定潜在用户群体的免费试用型消费活动,从而迅速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潜在销售空间。为杜绝部分缺乏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能力或消费意愿的客户参与到新能源汽车免费体验活动,新能源汽车营销者可以采用以旧换新式营销模式,专门针对拥有指定价位的旧车车主来开展此类活动。此举可以在有效控制新能源汽车营销者的免费体验活动成本的同时,将更多具有真实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的新能源汽车潜在顾客群纳入到营销企业的目标客户群中。

(二)拓宽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的营销渠道

其一,营销者应当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拓展新能源汽车的网络营销渠道。当前我国的互联网网民总量规模迅速扩张,网络营销平台已然取代了传统的平面媒体平台和电视媒体平台,成为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营销平台。与传统媒体平台相比,借助网络营销平台来实施新能源汽车的营销推广工作有着显著优势。网络营销平台的运营成本相对较低,新能源汽车营销企业可运用网络营销平台来实现低成本的营销推广。再者,网络营销平台特有的互动可让新能源汽车营销企业深入了解那些对新能源汽车有较强消费意愿的消费者的切实消费诉求内容,及时将消费者意愿反馈到新能源汽车的生产和营销工作中,提升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生产和营销活动及产品本身的满意度。另外,新能源汽车的消费群体主要集中于较为时尚的年轻消费者群体中,而网络世界中的主流群体也是具有时尚性特点的中青年网民。由于网络市场和客户群体的特点,新能源汽车营销者无需开展强势促销活动,只需创造条件让顾客容易获得即可(李佳霖等,2010)。新能源汽车消费群体和主流网民群体的内在特征的一致性可以显著提高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工作的针对性,提升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工作效率。其二,营销企业应当积极推进营销渠道整合策略的落实。相对于传统燃料动力型汽车的价格劣势是阻碍新能源汽车营销能力提升的关键硬约束。针对高价格难题,新能源汽车营销企业应当采取营销渠道整合的策略来压缩新能源汽车的营销渠道环节,减少新能源汽车的营销中介机构数量,有效降低新能源汽车的渠道运作成本。新能源汽车营销企业可以采用还利于民的策略,将企业通过营销渠道整合策略所获得的渠道运作成本节约的份额让渡给终端市场的消费者,让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切实享受到营销企业在渠道管理创新上的经济实惠。新能源汽车营销企业的渠道整合策略可以与企业的互联网营销平台策略相结合,通过运用新型的低渠道成本的网络化营销渠道的方式来绕开具有较高渠道成本的传统营销渠道,使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者可以直接通达市场的最终端消费者群体来实现企业的营销目标。

(三)丰富新能源汽车营销推广的营销手段

第2篇

关键词:新能源产业;治霾;必由之路;优势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一、新能源产业

所谓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它是一种新型能源,因为它基于新材料与新技术,一方面主要包括本身是新能源的各种能源,例如:风能、太阳能、核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氢能和海洋能等,另一方面它还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能源进行变革从而使传统能源形成新的能源。新能源产业主要是通过一系列的经营活动,将新能源技术和产品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和推广,从而将新能源进行产业化的一种活动。

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新能源具有巨大的优越性:首先,新能源是环境友好型能源,几乎没有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其次,新能源能够可再生、可循环重复利用;最后,新能源储量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以太阳能为例,仅计算我们居住的屋顶、墙面和荒漠等可接收的太阳能,就是一笔巨大的能源财富。

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现治霾的必由之路。

1.新能源产业具有巨大的战略地位。

新能源产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以及生态友好等方面有巨大的作用。正因如此,各国政府纷纷对新能源产业进行了大量地扶持和实施了优惠的政策,这使得太阳能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技术、核电和风力发电产业得到了更快地发展。尤其在世界能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的情况下,这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更为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新能源产业能够实现低碳并节能减排。

新能源产业所具有的清洁、低碳的特征,是指新能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能够实现清洁低碳,还有与新能源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也是清洁低碳的。发展新能源产业能从根本上带动能源的低碳化、环境的友好化,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既节约资源又保护环境,增加经济效益和产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低碳发展、低成本发展、低代价发展。

3.常规能源已经无法满足治霾的需要。

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很大,高达70%以上,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与雾霾天气,所以治煤是治霾的有效手段。现在,煤炭和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过大对环境带来很大的压力。在开发与利用过程中,由于使用较为粗放的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地危害。例如开采能源过程中造成的地面塌陷等,还有煤炭燃烧过程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等,这都是雾霾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发展新能源产业在治霾方面的优势。

1.改变能源消费结构

新能源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等特征,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具有高碳特征的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消耗。据了解,造成雾霾的主要成因在于以煤炭等传统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近年来PM2.5污染加剧,与这种能源消费结构有直接的关系。在国务院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国家将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增加清洁能源供应,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无疑发展新能源是最好的选择。例如新能源中的太阳能被认为是改变能源消费结构的最佳选择,因为它的资源丰富、利用率比较高、清洁可持续。因此发展新能源产业将有效地改变以化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有效地治理雾霾。

2.新能源汽车发挥巨大作用

造成雾霾的原因最主要的一方面还有城市机动车尾气的排放。随着机动车的大幅增加,大气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根据中国气象局消息说,2013年是中国平均雾霾日数自1961年以来达到最多的一年,这为社会各界敲响了警钟,在雾霾天气的研究中,汽车尾气被认为是雾霾天的罪魁祸首之一。因而,人们越来越关注零排放的新能源汽车。一位权威学者做出了如下的计算:以公交车为例,如果按1000辆燃油巴士测算,这1000辆燃油巴士一年内的碳排放达到13.797万吨二氧化碳,按此数据可以算出,一座城市如果投入1000辆零排放的纯电动巴士,则可以减少碳排放量13.797万吨。

3.新能源发电优于传统发电

在我国,火力发电占到整个发电的比重较大,高达70%,在我国每年火力发电中,燃料煤炭消耗量超过8亿吨,烟尘排放量已经超过环境的承载力。火力发电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据统计,电力工业已经成为造成大气污染最严重的产业之一。新能源发电有:风能发电、光伏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的主要特征在于可再生、分布广、品种多,最重要的是与传统火力发电相比,新能源发电几乎不含碳,普及将有效降低燃煤带来的污染,这对治霾是大有裨益的。

4.新能源产业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要求。

新能源产业具有的资源丰富、清洁低碳、可再生、市场广、规模大和效益好等优势,能够带来经济持续发展和生态和谐,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最富有活力的产业,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目前新能源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属于新型行业,我国地域辽阔,资源拥有量大,新能源产业必将在中国有着良好的发展态势。当前中国政府已经把新能源产业作为国家的重点发展产业,尤其是近几年,随着资金、技术力量的投入,我国在利用风能,太阳能以及核能等新能源发电上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必将在新能源利用上位居世界前列。

四、总结

总而言之,治霾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能源产业的低碳清洁能够有力改变目前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带来的巨大污染,因此,一方面,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治霾的必然选择,是改变人类生存环境最好的选择,具有长远效应而非短期地改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治霾有利于新能源产业的大力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国有.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1).

第3篇

【关键词】新能源 产业发展 政策建议

中国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建设取得到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过于依赖传统能源的应用导致了传统能源缺口率呈现出直线上升的趋势,以及我国传统能源在应用中主要以石油、煤炭等化石类能源为主,这对我国的自然环境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面对传统能源在应用过程中的种种弊端,新能源在中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通过新能源的发展可以改变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缓解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还能保证国家的能源安全,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带动我国经济发展增加劳动者就业。可见,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以往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学者强调了对新能源产品的技术优势国的经验借鉴与学习,指出我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具备了后发优势,并分析了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潜在优势。笔者将主要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此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新能源通常指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等,较之传统能源具备许多优点。例如,新能源对环境产生的污染较少,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等气体的低排放或者零排放,具备环保清洁等特点;新能源相对传统能源资源储备更大,且具备可再生性,相较于人们的需求,几乎能够达到无限量供应;新能源的分布地域也相对均匀。但是,新能源相对于传统能源来说,也存在某些劣势。例如,新能源由于自身的某些特征,像风能与太阳能的供应受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很难对其进行控制,不利于开发与利用;新能源是高新技术产业,其开发成本与利用成本远远高于传统能源。

伴随着能源危机的蔓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契机。中国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视,使我国新能源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资源种类广泛,数量较多,支撑着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太阳能方面,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光伏制品的第一生产国,并且占据了太阳能电池的第一出口国地位。到2010年,我国太阳能电池已经达到全球市场的一半。在风能方面,中国风电的装机容量也已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据中国风能协会数据统计,在2010年,中国国内的风机销售量已达到近1.3万台。在生物质能方面,虽然其开发时间较短,但在生物乙醇的生产发展上已较为成熟,成为美国与巴西之后的第三大生物乙醇生产大国。在核能方面,中国目前已经步入建设阶段,我国投入运营的核电机组已经达到13台,总的装机容量超过1千万KW,占世界核能利用的2.88%。从以上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在政府部门与民营企业间,发展新能源并实施大规模建设已取得了一致性的共识。

在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当中能够清晰地描绘出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规划指出,在“十二五”时期内中国新能源产业将会由起步发展阶段进入到规模化发展阶段。该阶段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大致如下:建立起初步适应于较大规模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电网等大型基础设施体系,并且有效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内的装备制造业进行升级,推动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扩大与完善。到2015年,争取实现中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将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当中的比例提高到12%。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对技术研发的投入。近几年来,中国新能源的迅速发展大体上是建立在国际国内资金的大量投入的基础之上。虽然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关键技术与研发创新方面有所突破,但是总体来看,中国新能源产业在科研投入水平与技术研究水平方面仍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这使我国新能源制品缺乏核心竞争力,在重要原材料、工艺与设备方面,依赖于国际进口,在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受制于国外的技术垄断。当前中国国内新能源企业所应用的核心技术大多引进于国外,反观自身的科研基础相对薄弱,基础研究性工作与技术研发和创新工作则较少开展,导致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缺乏强大的技术研究平台予以支撑,并缺乏清晰的技术发展路线与未来长期发展规划。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热,出现了盲目跟风与重复建设等现象。伴随着国家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与国际市场对新能源制品需求的不断增大,中国大批厂商开始纷纷进入到新能源领域。这其中也包含一批从未从事过新能源相关产业的企业也开始自愿转型,加入到新能源制品的生产与经营当中。此种现象大大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全球新能源的市场份额。但是由于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不注重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导致我国生产的新能源制品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低端产品。虽然短期内能够通过国内的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成本优势占据一定新能源市场份额,但是盲目的投资与低水平产能的重复建设,造成了我国部分新能源制品的产能过剩,甚至造成了国内企业间的恶性竞争。这样的发展削弱了中国新能源的竞争力,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分依赖于国际市场,而国内市场相对闭塞。目前,我国新能源制品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该问题在太阳能光伏制品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中国95%以上的制品出口到国外,产业发展过度依赖国际市场。这使得国际市场的政策一旦出现变化便会对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较大影响。另外,在国内新能源市场的培育方面,激励新能源市场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尚无法形成。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不足,节能减排意识不高,以及传统能源价格相比于新能源要便宜等原因,致使国内需求严重不足,无法启动国内市场来化解新能源产品的剩余产能。

中国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整发展模式,加强技术研发。对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应探索出更为先进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将人才、政府扶持与技术等要素集聚起来扩大现有规模,并与国际范围内知名新能源企业展开合作,进行联合研发,争取取得自主知识产权。此外,中国新能源产业必然要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提高新能源制品的科技水平,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模式由出口拉动模式与成本驱动模式过渡到内需拉动模式与科技创新驱动模式。通过对新能源科研技术的推动,争取在新能源产业链中的高端环节获得一席之地。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应制定出新能源研发的远景规划,加强政府部门的财政投入力度与扶持政策,并且对新能源的消费者与生产者分别实施补贴激励政策,完善新能源技术研发体系,建立高效的科研投入机制,打造高素质的新能源专业人才队伍。

规范市场秩序,发挥市场作用。中国政府部门应该针对新能源当前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制定出新能源市场的准入准则,规范技术门槛,凭借完善的制度规制恶性竞争,理顺市场秩序,构建有序竞争的新能源产业发展环境。另外要积极发挥市场自身所具备的调节功能,国内新能源企业应把握新能源市场的供需状况,依据市场原则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这样才能避免因为新能源企业盲目投资所引起的低端新能源制品的产能过剩。所以,不论是国家政府部门还是新能源企业都应制定出长远的发展目标,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短期利润而盲目追求数量的积累而忽略质量的重要性。未来中国政府部门应该在新能源产业的重点环节进行政策调节,并且下决心改变各地方政府对新能源落后产能的庇护现象,建立起真正的优胜劣汰的新能源市场竞争机制。

开放国内市场,完善国际市场。为使中国新能源产业更好地发展,启动新能源产品的国内市场与发展完善国际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面对国际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品存在的争议,政府部门应认真总结分析,完善各方面制度并优化新能源产品的出口结构。面对国内市场,首先要力争提高人们对新能源产品的认知,树立起全民节能的良好意识。此外政府方面要做好带头榜样作用,对大部分基础建设设施应该首先选择新能源设备,带动新能源产品的消费与推广,引导国内市场对于新能源产品的需求,加速国内市场的开启。另外由于中国新能源产业政策大多倾向于对新能源企业生产环节的鼓励,而忽视了对新能源产品消费的激励。所以,政府部门应当吸取过往的经验教训,及时改变国内新能源的产业政策,将鼓励对新能源产业的生产政策转向鼓励消费的产业政策。这些新能源产业政策的调整不但能够减少国际贸易纠纷,而且还能够为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开拓出庞大的国内市场。

第4篇

Key words: new energy;subsidy policy;defects;amount;effect of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F4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32-0023-05

1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1 新能源产业已具有一定规模

“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开发利用推进迅速,2012年全省新能源开发利用量1562万吨标煤,较2010年1136万吨标煤增长37.5%,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的8.6%。核电、水电、风电、光伏发电、海洋能装机容量已具有一定规模,此外,生物质能、太阳能热水器、地热能等开发利用也取得了较大进展,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现有光伏发电容量、沼气能已达到《浙江省“十二五”及中长期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可再生能源规划》)中的2015年的规划水平,水电装机量、生物质发电装机量接近《可再生能源规划》中的2015年的规划水平,只有风电装机量、海洋能装机量、太阳能热水器应用面积、地热能与《可再生能源规划》中的2015年的规划水平尚有一定距离。

1.2 具备发展新能源较好的资源条件

浙江省核电优越场址分布较多,水电、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品种较多,全省发展新能源具有较好的资源。浙江省地质构造稳定,海岸线长,沿海地市均有开发建设核电的优越厂址。水电技术可开发装机容量800万千瓦,其中小水电可开发量462万千瓦。陆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200万千瓦,水深0~50米近海海域海上风电技术可开发量1515万千瓦。按既有建筑面积,若15%建筑屋顶安装光伏发电,开发潜力500万千瓦以上,若25%建筑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开发潜力7000万平方米以上。浙江省是我国海洋能资源密集地区之一,全省潮汐能资源总量850万千瓦,其中技术可开发量120万千瓦;近岸潮流能理论开发量70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50%以上;沿海平均波浪高1.3米,理论波浪能密度为5.3千瓦/米,可开发装机容量200万千瓦,约占全国总量的16%。生物质能蕴藏量1359万吨标煤,理论开发量为553万吨标煤,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海藻和微藻等海洋生物质能资源。①根据浙江省新能源技术可发展水平与已有规模(含在建、启动项目)对比,浙江省新能源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具体如表2所示。

1.3 新能源产业市场需求空间大

浙江是个能源消耗大省,工业生产所需能源主要靠外省调入,因此为新能源的需求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从1990年至2011年,浙江全省能源生产量都一直低于全省能源消费量、全省电力生产量低于全省电力消费量,省内能源及电力自给缺口一直很大,而且在这21年期间能源消费量、电力消费量一直呈增长趋势,能源消费、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一直呈正数,说明能源消费增长率、电力消费增长率高于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具体可见表3、4。

1.4 新能源产业发展势头不容乐观

新能源产业投资呈下降趋势,新能源产业的利润、出货值都呈下降趋势。2013年,全省工业投资7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1881亿元,占工业投资的26.8%,增长13.8%,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投资额惟一呈下降的是新能源产业,下降2.1%。②2013年1~10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总额659.9亿元,同比增长5.7%,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新能源产业、海洋新兴产业利润总额分别下降7.3%和20.4%。③2013年1~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出货值1665.2亿元,增长1.2%,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低2.7个百分点,但新能源产业出货值却下降16.4%。④

1.5 新能源产业中的光伏产业发展受阻

全省2012年上半年统计光伏企业为370余家,其中辅材等配套企业近200家,单晶硅片企业70余家,关停企业20家。根据浙江省太阳能行业协会对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现状摸底调查,46家太阳能组件企业2012年的产能为15545MW,而2012年的产量为6384.93MW,产量仅占产能的41%,其中,1家企业的产量占产能500%,2家企业的产量与产能持平,2家企业关停,最低的产量占产能不到2%。

2013年上半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285.9亿元,同比增长9.0%,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高0.1个百分点;但新能源产业发展受光伏产业影响较大,增加值增速下降0.5%。⑤2013年12月30日,国家公布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全国共有109家光伏制造企业入围,其中江苏省34家,浙江省仅13家。对不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的光伏企业及项目,其产品不得享受出口退税、国内应用扶持等政策支持。

2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财政政策评价

新能源发展初期因市场失灵需要政府用财政手段来管制。一是由于能源产业处于垄断市场结构下,不能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二是能源产业中有些产品具有准公共物品特性,政府有义务采取补贴等方式保证准公共物品的供应;三是因传统能源带来环境污染,需要政府采取财政等政策来矫正;四是由于新能源产业投资巨大、回收期长,私人不愿意投资,需要政府给予补贴优惠政策来引导私人资本进入能源产业。新能源发展最终要靠市场,但在起步阶段,依靠市场力量很难发展。因此,采取补贴这一财政政策至关重要。《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是要强化推广应用,培育市场需求,其中要完善消费补贴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能源应用项目,逐步扩大新能源应用范围,带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2.1 国家、省、地市等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梳理

近年来,国家、浙江省及省内各地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断推出相关的扶持政策,分别从土地、资金等层面对光伏、风电设备等提供更大支持,使包括光伏产业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呈现了爆发式增长。

2009年修正的《可再生能源法》中规定设立专项资金补贴,财政部联合各部门先后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风力发电设备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金太阳示范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24号)明确提出要完善光伏产业的支持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1638号),进一步完善了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光伏等新能源推广应用与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浙政办发[2009]55号)中有六条有关落实新能源推广应用的补偿政策。《浙江省物价局关于风力发电上网电价的通知》(浙价资〔2010〕72号)规定风力发电项目在上网电价的基础上再按线路长度享受接网工程补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光伏应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13]49号),对光伏产业的财政补贴更加具体,并提高补贴标准。

继国家和省内出台相应光伏发电补贴政策后,浙江省各市县政府、发改部门按照国家和省政府部署,迅速行动,认真编制光伏发电规划,出台鼓励政策。目前,温州市、嘉兴市、衢州市、杭州市的萧山区和富阳市、温州市的永嘉县、嘉兴市的秀洲区、嘉兴市的海宁市和桐乡市、衢州市的龙游县和江山市等地克服地方财政困难,已率先出台地方光伏发电支持政策;台州、宁波、杭州等地区正在积极制定相关政策。⑥

2.2 现有新能源补贴政策特征及缺陷

从国家、省级部门有关新能源补贴政策来看,针对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有相应补贴政策,有关光伏的补贴形式最多,如有价格直补、免收政府性基金、税收优惠、给予技术攻关项目补助经费。省内大部分地市、县(市、区)还制定了地方补贴政策,但大部分地方都采取价格补贴方式,也有个别地方针对居民家庭屋顶安装光伏发电系统的,按装机容量给予每瓦2元的一次性奖励,针对年综合能耗1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建设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如租用周边企业屋顶建设的,按实际使用面积给予一次性10元/平方米的补助。但是,当前新能源补贴政策还存在缺陷,一是补贴的新能源种类不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其他新能源除风能和生物质能外没有相应补贴;二是补贴的方式主要以价格补助为主,其他形式采用不多;三是主要针对新能源生产者补贴,针对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补贴不多;四是新能源补贴资金难以到位;五是新能源补贴没有体现最优原则;六是新能源补贴的效果如何缺乏简洁有效的评价方法。

3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补贴政策建议

政府应该通过补贴来维持新能源产品的供需价格动态平衡。一方面,新能源产品成本和新能源产品的需求是影响新能源产品的供应价格的主要因素,另一方面,新能源产品的用途广泛性和产品的可替代程度是影响新能源产品需求价格的主要因素⑦,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补贴控制新能源产品成本和扩大新能源产品市场需求来降低供应价格,通过补贴来开发新能源产品用途和减少新能源产品的可替代程度来提高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价格,以维持新能源产品供需价格动态均衡,只有新能源产品供需价格保持一个动态平衡,才会有效促进新能源产品的交易。

3.1 浙江省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基本框架及内容

3.1.1 新能源补贴政策目标

新能源补贴政策必须制定明确的目标,建议围绕六个方面制定,一是确定新能源产业增长速度目标和新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目标;二是确定每年新能源补贴资金应占产业发展资金的比例及各类新能源补贴的分配比例;三是实行新能源补贴最优化目标,制定申请新能源补贴的基本条件,由企业或消费者自行申请,择优批准补贴对象及补贴额度;四是新能源补贴对象侧重于当前发展不力,但又有很大发展空间的这类新能源;五是新能源产品补贴不应仅局限于新能源最终产品,对于新能源产业链中凡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生产成本高于市场价的都应该有所补贴;六是确保补贴资金到位。

3.1.2 新能源产业补贴的内容

一是确定新能源补贴对象与补贴环节。任何产业都必须由生产、经销、消费三个环节构成,因此,在新能源产业初期通过补贴方式促进整个产业发展,则新能源补贴对象应该包括新能源生产企业、经销企业、消费者。

由于新能源产品生产初始投资成本大、新能源技术总体水平不高、所生产的新能源产品成本远远高于传统能源产品成本,因此新能源生产企业非常期望给予投资、技术和生产成本补贴,以促进新能源生产企业在新能源产业领域内做大、做强。针对新能源经营企业,主要给予销售渠道建设和销量补贴,以促使新能源经营企业建好销售渠道,同时提高经销新能源产品的积极性和扩大销售量。为了扩大或普及新能源产品的使用,如果消费者购买新能源的价格高于功能相同的传统能源价格,则应该给予新能源消费者补贴,补贴环节是消费者使用新能源过程或者结果。

二是制定新能源产业补贴标准依据。补贴标准主要是解决政府在同类补贴对象中按什么标准来选择补贴发放者。从政府对新能源产业补贴的价值偏好来看,是期望花最少的投入最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因此新能源产业的补贴标准应该采取成本效益分析法来确定,即如何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这里所指的“成本”即政府给予的补贴资金、“效益”即带来的新能源产量,也就是补贴要符合最优化原则,这样不仅能使有限的补贴资金带来最好的补贴效果,而且同时对于想获得补贴的新能源生产者、经销者或消费者来说也引入了竞争机制,最终优胜劣汰,有利地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

针对不同补贴对象的补贴环节应选择相应的指标来确定补贴标准,以该指标较优者确定为补贴获得者。针对新能源生产者投资环节给予补贴的,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投资补贴产出率的标准来确定,例如风能的投资补贴标准可以按每元(或每百元)补贴风能装机容量,即风能投资产出量/投资补贴额×100%;针对新能源生产者研发给予补贴的,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技术补贴产出率的标准来确定,例如每元(或每百元)补贴带来的专利个数或技术创新程度;针对新能源生产者生产成本给予补贴的,选择同类产品单位生产成本低的标准给予补贴;针对新能源经销企业的销售渠道建设投资给予补贴的,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投资补贴产出率的标准来确定,即每元(或百元)投资补贴经销新能源产品能力;如果新能源经销企业的所销售的新能源产品购进成本高于传统能源产品购进成本的,针对其销售量给予补贴,可以按照每元(或百元)补贴销售量的大小标准来确定;针对新能源消费者(使用者)给予补贴的,可以按消费者(使用者)的传统能源节能量或新能源使用量为标准。

三是新能源产业补贴额度。补贴额度主要解决政府给予补贴对象多少补贴问题。由于新能源产品种类多,生产环节也多,不同新能源产品的不同环节给予的补贴额度应该有所区别,但总体要使获得补贴对象获得补贴后能使企业的生产、经营进入良性循环状态,我们在此,针对补贴额度我们以政府给予补贴后应达到的效果作为依据。

根据新能源产业补贴对象、补贴环节、补贴标准、补贴额度有关分析,在此用表5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四是新能源产业补贴形式选择。新能源产业补贴形式应多样化。除了采取资金直接补助新能源企业这种方式,还可以是提供技术帮助、贷款贴息、减免场地租赁费、免费宣传推广、政府采购和减免税收等方式。如,为新能源企业免费提供最新技术;对于新能源企业能带来良好社会环境效益的给予减免贷款利息;对于新能源企业入驻政府统一规划园区的减免场地租赁费;对于技术含量高、使用效果好的新能源产品,政府免费为企业宣传和推广;对于质量好的新能源产品政府可以实行批量采购;对于能积极投身于新能源行业的企业给予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针对低收入人群使用新能源产品最好是“以扣除补贴款后的价格交易”和“交易后返还购买者补贴款”的方式直接给予消费者补贴。

3.1.3 政府补贴效果评估

政府为了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给予新能源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补贴,但政府应该每年及每3~5年要对补贴效果进行评估。评估要从宏观及微观二个层面进行,且采取简便可行的定量方法,以便考核补贴效果,据此不断地调整及完善补贴政策。

一是宏观层面的补贴效果评估。政府针对新能源采取补贴政策,其目的就是有效地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对补贴政策实施后带来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估,建议用新能源产值增长率、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增长率、补贴资金增长率三个指标评价全省或某地的新能源补贴效果。新能源产值增长率要大大高于全省GDP增长率,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增长率要大于零(也可以根据新能源发展规划确定具体目标),同时这二个指标要高于补贴资金增长率,这样才说明对新能源产业给予补贴带来了产业增长效果,能源消费中新能源消费比例不断扩大,补贴带来了乘数效益,这样补贴才是有效果或可行的。另外还可以把环境改善也作为评估指标。指标计算如下:

新能源产值增长率=(本年新能源产值-上年新能源产值)/上年新能源产值×100%。

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增长率=(本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上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上年新能源占全部能源消费总量比例×100%。

补贴资金增长率=(本年补贴资金-上年补贴资金)/上年补贴资金×100%。

二是微观层面的补贴效果评估。微观层面的补贴效果评估主要是对获得补贴对象的补贴效果进行评价。针对不同补贴对象的补贴环节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评估,新能源生产者获得补贴评估,可以用投资补贴产出增长率、技术补贴产出增长率、新能源销量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增长率、补贴资金增长率等指标,⑨前四个指标大于零,且大于补贴资金增长率,则说明补贴有效果;新能源经营者获得补贴评估,可以用投资补贴产出增长率、新能源产品销售增长率、补贴资金增长率等指标,前二个指标大于零,且大于补贴资金增长率,则说明补贴有效果。

3.2 补贴组织机构及运行模式

3.2.1 新能源产业补贴归口管理部门

《浙江省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新能源工作要“强化组织领导,注重规划引导”,规定在省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的框架内,成立省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省经信委,加强组织协调,抓好督促检查和落实工作。总之,新能源产业的主管部门涉及到发改委和经信委,发改委主管新能源项目投资审批和规划,经信委主管新能源企业的生产运营,因此建议新能源源补贴归口管理部门由发改委和经信委共同担任。

3.2.2 新能源产业补贴申请及批准程序

每年1~3月为新能源补贴申请时期,申请的为上一年的新能源生产、经销及消费补贴。申请采取自行申报原则,由申请者自行申报补贴的环节、标准及额度,同时提供真实有效的佐证材料,向同级别的经信息委提交。经信委负责审核申请者的申报材料和按补贴最优化目标对申请者排序,发改委负责补贴资金的统筹及规划,根据补贴资金数确定最终补贴对象。审计部门负责对补贴的真实性抽样审计,如果一旦发现获得补贴的虚假申报者,不仅没收其补贴所得,还处以一定罚金,记入企业或公民诚信档案。

4 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配套措施建议

4.1 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提高补贴效果

为了降低新能源企业成本及新能源产品价格,政府应适当降低新能源的增值税、所得税、消费税税率,针对传统能源则征收资源税和生态税。一是由于传统能源虽然生产成本低,但却因环境污染带来很大的负外部性,政府应该对此征收生态税。二是当前新能源补贴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财政资金是否到位,为了解决一部分新能源补贴资金来源,可以通过对传统能源生产、消费征收的生态税建立新能源补贴基金。三是降低新能源企业的负税,提高传统能源的负税,可以缩小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之间价格差异。

4.2 加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运用宣传

一方面,政府通过大力宣传新能源产品和推荐大家使用新能源产品,尤其是要加大太阳能以外其他新能源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使用,来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新能源产品销售渠道建设并做好宣传。

4.3 通过招标方式减轻政府的补贴资金压力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能源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实现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建议全省及各地市对新能源项目补贴实行招标,选择单位新能源补贴最少效果最好的企业中标,这样不仅实现了政府公共资金效益最大化,还会淘汰一批不适企业。

注释:

①省发改委电力与新能源处.浙江省新能源资源品种齐全.http://zjdpc.gov.cn/art/2013/12/20/art_405_610743.html,2013年12月20日。

②浙江省统计局.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13.8%.http://zj.stats.gov.cn/art/2014/2/7/art_541_58633.html,2014年2月7日。

③浙江省统计局.1-10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利润增长5.7%.http://zj.stats.gov.cn/art/2013/12/18/art_541_58157.html,2013年12月18日。

④浙江省统计局.1-7月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8.7%.http://zj.stats.gov.cn/art/2013/9/2/art_541_56909.html,2013年9月2日。

⑤浙江省统计局.上半年浙江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运行平稳.http://zj.stats.gov.cn/art/2013/7/31/art_541_56605.html,2013

年7月31日。

⑥省发改委电力与新能源处.浙江省各市县纷纷出台地方光伏发电补贴政策.http://zjdpc.gov.cn/art/2014/1/13/art_405_62

2054.html,2014年1月13日。

⑦根据对新能源企业有关影响新能源产品供需价格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

第5篇

十几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一系列政策的扶持下有了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却陷入“叫好不叫座”以及“政热市冷”的发展怪圈。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遇冷,市场销量较传统汽车而言仍然差距悬殊。中汽协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突破2000万辆,达到2198万辆,而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却仅有1.76万辆,尚未突破2万辆。实际上,2011年新能源汽车全年的销量只有8000余辆,2012年也仅为1.28万辆。国内关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研究热点大多放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政策环境、国外经验借鉴及发展对策等方面,但是对新能源汽车采用的研究尚有不足。有些学者主要研究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指出国家要继续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1];还有些学者通过研究发达国家成功经验来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指出我国应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及市场化发展[2~3]。本文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制约因素,探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2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我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培育始于21世纪初,当时国家已出台大量扶持政策,近年来更是“动作频繁”。2012年国家出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规划目标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200万辆[4]。2014年7月,国家出台《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实施方案》,方案目标是要逐年扩大新能源汽车购买规模,规定2014年至2016年,中央国家机关、相关政府机关及公共机构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以后每年逐渐提高。2014年10月,国家又出台《加强“车、油、路”统筹,加快推进机动车污染综合防治方案》,方案目标加快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在局部地区开展示范运营活动及推广使用。早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新能源汽车便已成功示范运营,不仅为绿色奥运做出了一定贡献,也让我国新能源汽车初露锋芒。北京奥运会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中,各类新能源汽车车型共计595辆,其中纯电动汽车412辆,电动公交车50辆,奇瑞混合动力轿车50辆(40辆A5BSG混合动力轿车,10辆A5ISG混合动力轿车),25辆长安杰勋混合动力轿车以及20辆PASSAT领驭氢燃料电池轿车等。此后,我国便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能源汽车的推广。2009年,科技部、财政部、发改委和工业信息化部共同启动“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以下简称“十城千辆”),计划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开展示范运行。首批参加“十城千辆”的城市有北京、上海、重庆、合肥等13个,2010年天津、海口、郑州等七个城市也加入到推广城市名单中,现如今参加“十城千辆”的城市名单已增至28个。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推广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积累了大量实际运行数据和经验,并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和产业链初具规模。传统燃油汽车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而在电动汽车领域我国已达到国际水平,与发达国家差距并不大。目前,国内部分企业已掌握整车开发等关键技术,具备各类电动汽车的开发能力,国内也已开发出自主电动汽车品牌,部分零部件产业也已全面跟进。其中,尤以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2010年,比亚迪便向个人用户成功推出F3DM双模电动车,该车提供纯电动(EV)和混合动力(HEV)两种模式自由切换,最高时速可达150km/h。

3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新能源汽车作为替代传统汽车的一种创新型产品,由于发展历程较短、核心技术尚未突破、基础配套设施尚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其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迟迟不能到来。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潜在的购买意愿,很难转化为实际购买行为。国内已有学者对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制约因素展开了研究。有学者通过相关专业人士访谈和问卷调查,得出了五个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因子:售后服务、购置成本、汽车品质、使用能耗和周围影响。研究指出城市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知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购买意愿。但是由于他们对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的不完善、购置成本过高、安全保护性能的担忧等,导致他们很难放弃传统汽车转购新能源汽车[5]。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消费者采用中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消费者使用成本较高一方面,消费者直接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花费较高。新能源汽车整车销售价格居高不下,普通大众消费者望而却步。例如,市场在售的比亚迪E6售价高达30.98万元,而比亚迪F3DM售价也有14.98万元。另一方面,消费者后期使用成本较高。由于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在电池技术尚未完全取得突破的情况下,消费者为保持汽车性能,在后期不得不花费大量金钱来更换电池。市场上一辆普通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就在8万元到10万元,再加上后期较高的维修保养费用,使得消费者在新能源汽车整个使用过程中面临着较高的使用成本。

3.2消费者认识水平较低新能源汽车在我国算得上是新生事物,发展历程并不长,普通大众消费者很难接触并了解到其研发、生产以及销售等信息。长年来,新能源汽车“走不下展台,走不出研究所”,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缺乏足够了解,总体认识水平较低。

3.3消费者技术偏好汽车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品,消费者每天都会使用、维修并保养。对长期使用传统燃油汽车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已经熟悉驾驶燃油汽车,并懂得一定的维修及保养知识。若要放弃燃油汽车,转购新能源汽车,他们就要学习新能源汽车驾驶、维修以及保养等知识,这样消费者的转购成本便会增加,主观上就不愿进行转换。

3.4消费者替代经验新能源汽车是传统燃油汽车的一种替代品。研究表明,消费者购买倾向容易受到自身曾经使用替代品的经历或者自己身边亲朋好友使用替代品经历的影响。如果自己身边有朋友选择购买新能源汽车,并且使用起来非常成功,消费者很可能会受到鼓舞,并追随朋友购买新能源汽车。反之,如果朋友的决策是失败的,消费者很可能会放弃购买。近年来,关于新能源汽车发生故障的报道逐渐多了起来,就连特斯拉这样的豪门电动车也会出故障,极大地影响到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信任,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对新能源汽车产品质量、安全性能等的担忧。

4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销策略

新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新型创新产品,要想成功替代传统燃油汽车,走进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去,就必须赢得消费者的信赖。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总体销量较低,市场占有率与传统汽车相比差距悬殊。新能源汽车要想成功,就必须借助精妙的营销策略,早日实现其从创新到被采用的这一过程。

4.1整合营销策略整合营销是指企业将各种传播信息方式加以综合集成,然后再进行信息传播的营销策略。任何一种新型产品都是从陌生然后到被消费者熟知,这个熟知的过程有长有短。为缩短这个过程,新能源汽车在营销中,要注重把广告、公关以及与消费者直接沟通等传播信息进行无缝结合,使消费者能够一次性了解有关新能源汽车研发过程、生产流程、安全性能等多方面的信息,提高他们对产品的认知,从而使整个营销效果达到最佳。

4.2体验营销策略体验营销一方面包括让消费者免费试驾新能源汽车,另一方面还包括组织消费者参观新能源汽车生产线、电池和电机等研发实验室、销售现场以及售后维修体验等。让消费者亲身经历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销售以及维修等各个环节,拉近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收集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及建议,为以后的营销策略提供参考。

4.3病毒式营销策略对于新型产品的态度,消费者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特别是自己身边亲朋好友给出的建议。汽车在我国走进大众的生活并不算长,很多消费者目前还没有足够多的经验来挑选汽车,在做出购车决策前往往会征求家人朋友的意见。拥有正面的评价和口碑,可以大大减少新能源汽车营销或者传播信息的成本。所以,所有有关新能源汽车营销的活动以及营销人员都要致力创造出一种良好的口碑效应,要让消费者觉察出新能源汽车的好“,让消费者告诉消费者”“、让老客户介绍新客户”。重视每一位消费者,服务好每一位消费者,给老客户一定奖励,鼓励他们介绍新客户。如果消费者能够主动把新能源汽车的信息加以复制然后传播给其他大众,那么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必将取得空前的成功。

4.4网络营销策略当今社会,网络异常火爆,社交媒体等新兴媒介的出现给很多产品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改变。新能源汽车是一种新型产品,很多消费者很难有机会切身体验,收集相关信息又会花费很多时间。而社交媒体等平台的出现,给新能源汽车这种创新产品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利用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新能源汽车厂商或是从事与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的公司以及人员都可以申请固定账号,在各个平台相关信息,吸引消费者主动参与。例如,新能源汽车厂商可以在官方微博、官方微信、QQ群、折扣网站以及某些赛车游戏网站等信息,让富有精力及热情的年轻消费者来运营管理以及推广这些账号,从而吸引众多网上潜在消费者的关注。

第6篇

【关键词】新能源;并网;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0 引言

两次科技革命过后,我们的科技程度与生产力进步程度都有了大幅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也有负面影响。比如,化石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少,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地球上的化石资源等终将枯竭,届时人类的生存将面临严峻考验。不管是从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是从我们无法离开的能源资源角度,找到可再生资源来取代传统的不可再生资源都是当务之急。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在着手计划以新能源来代替化石能源,并有了一定成效。我国的社会建设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一样离不开电力供应,从环保与成本等方面考量,新能源发电技术代替传统化石能源技术必将成为主流。我国电力系统结构也将面临大的调整。但由于我国新能源研究较晚,技术方面并不是特别成熟,新能源发电技术还是小范围存在,没有成大规模投入使用,所以新能源发电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还是当前需要工作人员继续努力推进的重点项目。

1 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

1.1 新能源发电技术主要方式

新能源发电技术主要方式是分布式。分布式新能源发电技术主要突出了分布式和新能源两个特点。首先发电规模小,其次和电力用户距离不远,第三可单独给电力用户供电的形式就是分布式。传统能源以外的各种环保的、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都是新能源。新能源主要靠发电技术与储能技术两者结合的方式给电力用户提供电能。

1.2 新能源发电系统结构及关键部件

新能源发电系统中含有多个小型的新能源发电单元,这些小型的发电单元中可能包含风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潮汐能发电等多种能源发电形式。这些供电设备需经过逆变器,然后以并联的方式接入大电网,才能保证主网的安全稳定运行。

新能源发电系统的关键部位包括:并网逆变器、静态开关、电能质量控制装置。

1.3 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关键技术

新能源发电多以微网形式存在,下面主要分析微网技术。

1.3.1 微网的运行

微网的抗扰动能力不强,且我们无法控制自然资源。比如风力的大小,出现的时间,出现的频率等,这就导致微网的安全性不稳,需对其加强控制。

1.3.2 微网的故障检测与保护

微网系统中不仅存在单向潮流,也会包括双向潮流,传统的保护措施不再有效,可研发在不同于常规模式下运行的故障检测与保护控制系统。

2 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发展趋势

我国的发电总量在世界上是名列前茅的,但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基数过大,人均电量就难以到达令人满意的水平。从另一方面来说,我国的人均用电量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大力发展新能源并网发电技术,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既可填补用电缺口,又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升。目前环保问题已是全球性问题,能源问题亦然。传统的化石能源必然会被可再生新能源替代。所以说,新能源发电技术必将成电力发展的主流方向,以下就是几种新能源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2.1 太阳能光伏发电

太阳能的最大优势在于方便廉价,存在面积广,只要有太阳的地方都可以利用,还可以分散到各家各户采用单独供电的方式。也可采用大规模发电方式并网运行。太阳能无污染无噪音,是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

我国76%的国土光照充沛,全年辐射重量约917-2333kWh/m2,理论总储量约为147*108GWh/a,且光照资源分布较为均匀,可以说是资源优势得天独厚,就基础条件来讲,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目前,我国能源供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就是煤炭,占主导地位,其消耗量巨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更是日益严峻。所以,不管是从环境角度,还是从能源角度,我国政府都在着手计划并已经初步采取措施来研制以可再生新能源来逐渐替代传统能源的技术。2007年我国制定的《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指出,截止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总容量将达到180万kW,且按有关专家预测,这一数字或有望达到1000万kW。从市场需求角度看,我国很多边远地区仍处于缺电甚至无电状态,电力缺口很大,加之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可以预见,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电站不日将进入市场,且发展潜力巨大。

2.2 风能发电

风能是一N可再生清洁能源,无污染、能量较大、发展前景良好。风能得到了各国的认同与重视。且风力发电在众多的可再生能源中属于成本较低的类型,即可并网运行,也可独立运行,又能与其他技术互补组成混合型发电系统。近年来,风力发电技术日趋完善,并网型风力发电机单机额定功率最大已经达到5MW,叶轮直径已达到126m。截止到2005年,全球装机容量为58982MW,其中风力发电量占总数的1%。中国已成为亚洲风电产业发展的助推者之一,总装机容量位居世界第八。日后,不论国内还是国外,风力发电技术与产业发展速度都会大大提升。

2.3 地热发电

地热发电也是新能源的一种,但其易受环境影响,利用方面小,对于大面积供电并不适合,但对于有地热资源的地方来讲,这又是一种福音。地热发电的开发和利用有利于拥有该资源的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地热资源也是一种不可忽略的新能源。

2.4 海洋能发电

利用海洋能发电主要是在海上,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不大,且我国海域资源辽阔,海岸线长,所以,海洋能发电也是一种主要发电形式。

2.5 生物质能发电

我国是农业大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农副产品遗留,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产生的生活垃圾也是日渐增多。这些东西都可以作为发电的生物质能资源,既保护了环境又可以解决电力需求,所以,生物质能资源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新能源发电技术目前有一定成绩的取得,但是受种种因素的制约,可再生新能源的并网发电发展不是特别理想。为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逐渐减少发电企业对传统的不可再生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的并网发电技术。将新能源研究纳入大电网的总体规划研究框架中。在坚强电网的高级配电运行框架下,新能源的发电并网一定能够快速发展并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佐.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发展趋势[J].池州学院学报,2010,24(3):31-35.

第7篇

继第六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发放后不到半个月,第七张新能源汽车牌照也放出了。

2016年12月26日,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公示显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年产5万辆纯电动乘用车”项目正式获批。这意味着,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成为第七家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

截至目前,已经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还有北汽新能源、长江汽车、前途汽车、奇瑞新能源、江苏敏安、万向集团、江铃集团新能源。

这七家企业既有传统车企,也有新进新能源造车企业。而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继北汽新能源与奇瑞新能源后第三家拿到独立生产资质的传统汽车企业新能源子公司。

江西江铃集团在传统车企中较为大众熟知,其以商用车为核心竞争力,设重卡、皮卡、轻卡全线产品,又与福特汽车合资布局,在乘用车领域打开了市场。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于2015年1月15日成立,是江铃集团为适应未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而投资建立的全新子公司。

据了解,江铃新能源已经初步掌握整车控制系统、动力蓄电池系统、整车集成和整车轻量化四大核心技术,具备整车及动力系统匹配、整车管理系统、车载能源管理系统、车辆轻量化、车辆安全五大关键技术的设计研发能力、试验检测能力以及对整车产品运行状态的监控能力。

根据江铃的消息称,目前江铃新能源已经开发出E系列轿车E100/E200/E300,福特全顺物流车、物流卡车、物流面包车及环卫车等多种电动乘用车产品。

2015年年末,江铃公布了其新能源战略,作为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江铃陆续推出包括E100升级版在内的4款新车,并宣布到2020年江铃集团纯电动车产量将达到6万辆至7万辆。

事实上,此次第七张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发放之所以引起业内关注,还有一个原因是其发放速度之“快”,距离上一张只有11天。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审批速度的提高意在使争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压力与动力共存。有消息称,目前排队等候审批或样车正在接受检测的新能源企业多达20余家。

2016年8月12日,工信部了《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提高了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获取标准。

第8篇

关键词: 新能源产业;可持续发展;开源节流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4-0079-01

1 黑龙江新能源产业的现状及发展的必要性

黑龙江省是能源大省,其主要的传统能源有天然气、石油、煤炭、电力等。迄今为止,传统能源仍是黑龙江省的支柱式能源。虽说总量多,但其均为不可再生能源,可使用量日趋减少。部分煤炭矿区仍采用传统的火力发电方式,产生的废气CO2会造成温室效应,有害气体若SO2未经脱硫处理散逸到空气中生成酸雨降到地面会破坏土壤的原有成份。而目前较为普遍的风能发电、水利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排放的CO2及有害污染物的量基可在原有发电方式基础上降低很多,风能、太阳能等能源又是自然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发电设备投入使用后维护成本也相对要低很多,这对于低碳背景下的经济发展无疑是有益的,因此,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新能源的发展为“开源节流”提供了实践保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黑龙江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等,是对环境产生很少污染的洁净能源。截至2009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为246.6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的12.53%。已建成并网水电装机94.15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8%;已投产风电项目143.2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7.3%,在建风电项目112.8万千瓦;生物质发电已建成并网发电项目总装机容量9.3万千瓦,在建项目装机容量26.9万千瓦。农村应用沼气、太阳能、秸秆气化与固体成型燃料年产沼气可达8000万立方米,仅使用太阳能一项就可省下28万吨标煤。新能源的补充使用有效地降低了对原有不可再生的传统能源的消耗量。

2 新能源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能源开发制造过程中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发展新能源的最根本目的是节能环保,降低对原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实践证明新能源的使用也的确可以做到这一点,但这其中不包括对新能源的开发制造过程。风能、太阳能等均要通过与大量非再生资源结合转化后才能使用,而这些装置的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这些原料均为非再生的。在原料经过开矿、熔炼、提纯、合成等必要步骤时,其排放到自然界中的污染物量并不亚于使用传统能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这远远背离我们发展新能源的初衷。

2.2 新能源的生产耗资巨大且对新能源的相关政策不完善

新能源的生产成本也是惊人的,目前风力发电成本是传统火力发电的2-3倍,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是火电的5-10倍之多,新能源的开发资金大多依赖政府补贴或货款,然而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仍不完善,政府补贴是有限的,在经济通货膨胀的压力之下其优惠政策也不能无限制地延续下去,部分新能源的企业对政府补贴具有依赖性。

2.3 新能源设备寿命短、转化效率低

高额的生产成本也不意味着高效的转化效率,据统计在阳光充足的条件下世界最高水准的光电转化效率也仅有11%,如果遇到阴天其效率更会大幅下降。风力发电装置也存在风沙侵蚀等潜在问题,大大降低了其使用寿命,况且由最前卫的理念结合最先进的技术所创造出来的风电设备的最高使用寿命也仅为20年,这些使得新能源的发展阻碍丛丛。

3 针对黑龙江省新能源发展规划的对策建议

3.1 开发新能源同时节约常规能源

黑龙江省正处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改造与发展阶段,更应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应用以避免破坏性经济增长方式。但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要注意对常规能源能的节约,节带来的效益不低于新能源的开发,其以巨大、廉价、优质的独有特点被称为“第五能源”,唯有在提高生产技术的同时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才是长久之计。

3.2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应用技术仍依靠自国内外研发中心引入,新能源开发制造等方面的技术仍不成熟,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高。本省应更加重视教育科研等投资及新能源研发方向的人才培养,强调深入新能源技术开发领域的重要性。研发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缩短本省与国内乃至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更可省去引入外来科研成果的费用,降低新能源的成本,逐渐使新能源的地位由“补充”提升到“主流”。

3.3 完善法规政策

政府应发挥其独有的风向标作用制定法规体系、完善制度环境,对某些尚未成熟的技术的补贴要慎重,结合省情脚踏实地地对新能源发展方向进行选择,不要盲目跟风,择其善者而从之;鼓力高耗能企业进行能源改造,争取做到循环利用能源无浪费;以广泛的农村资源为基础,重视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将农林业废弃物作为原料制成燃料用以代替原油等高耗高污产品,进一步扩建沼气池变废为宝,既能缓解农村能源紧缺的局面,又能减少环境污染以及传染的发生概率;将新能源的优势发展到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张一鹏.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J].中外能源,2010,(11):2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