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44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儿科护理的特殊性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伴随医学的不断完善发展,医疗模式也出现了较大的转变,医学服务对象开始从单纯生物意义上的人转变成整体化治疗,也就是“生物--社会--心理--环境”为一体,实现自然与人、病与人的统一[1]。故护理模式也相应的出现改变,由原来的“以患者为中心”转换成“人性化服务”,全面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日渐从根本上全面完善医学服务,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诚信服务社会,服务于每一位患者。儿科作为医院的特殊科室,护理工作有着其复杂性与特殊性,不过护理服务的理念是一样的,要想给予患者最佳的护理服务,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关键。
1 儿科护理的特殊性
由于儿科的护理对象所处年龄段各不相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有着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为了能够提供给每位患儿最佳的护理,护理人员需注重观察每位患儿的特点,选取相对应的护理办法。患儿住院治疗时,陌生的环境人群使他们大多存在恐惧感,一般不会主动配合治疗、护理,加上自身的病痛等各种因素的不良刺激,患儿常常表现出任性、焦虑,抗拒治疗,一就医便哭闹,甚至打骂医护人员或就诊时逃跑,导致就医难,对疾病的疗效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不但家长焦急烦躁,而且使得护理工作难度增加,压力颇大[2]。这时候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就十分关键,故儿科护理人员需不断强化培养心理素质,保持较佳的心态,做到因材施教。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恪守护理服务规范,真诚对待家属与患儿,积极热心与之沟通,使其感受到护理服务的人性化,赢得患儿的信任,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自信心。
2 增强培养心理素质
2.1开展针对性护理对策 儿科护理的对象均为孩子,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性格也各有差异,要求护理人员注意观察不同患儿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况,了解其对外界刺激的耐受情况,给予其相应的鼓励、安慰,乃至表扬,面带微笑,真诚的与他们沟通,使其消除对外界的戒备。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重视的问题不相同,应给采取适当的护理方式。对几个月的婴儿,大多缺乏安全感,所以家长的配合尤为重要。在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请患儿最亲密的人尽量放松陪同,逗他们玩。对于12个月至2岁的小儿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护理操作时,可以利用周围的环境或新鲜实物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对于2~4岁的小儿能够理解大人的意思,对事物有一定的认识,护理操作时,可以采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或者分散其注意力。另外,还需依据患儿心理的具体变化适时调整护理方式。
2.2“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热情亲切的对待患儿及家长,消除其对护理工作的疑虑,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让家长放心。对于突况,要冷静沉着,合理解决,并要耐心的解释给家长,告知其具体情况,缓解家长的焦躁情绪,避免医护冲突。
2.3积极应对普通及突发事件 护理人员遇到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如儿科平常工作量较大的静脉穿刺,绝大部分家属都希望护士能“一针见血”,而由于技术操作难度及患儿的个体差异,护士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在未能做到“一针见血”时家属往往会不高兴,焦躁,甚至打骂护士。遇到这种情形,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尽量化解家属的不良情绪,不要因为家属情绪影响护理操作。又如患儿病情类似但存在差别,若不细心便发现不了,或者患儿较多,抢救紧急,可能出现慌乱情况,此时便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否则极易导致护理质量降低,甚至出现医患纠纷。故儿科护理人员必须拥有灵活的头脑,冷静应对紧急状况,以平和的心态配合医生做好急救治疗工作。
2.4完善沟通技巧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常扮演各种角色,与患儿接触,与家长谈话,与医生沟通等。既要帮助医生实施治疗方案,又需家长的协助,更离不开患儿的配合,故护理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学会站在患者与家属的立场考虑,应把每位患儿看成自己的亲人对待,不论身份,不看地位,一视同仁。此外,做好日常护理工作的同时,儿科护理人员要积极学习业务知识,学习新的护理理念,不断完善沟通的技巧。
3 心理素质在儿科护理中的意义
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主要因为护理对象是孩子,一般父母家人都对孩子十分疼爱,不忍其受苦,当患儿接受治疗护理时,其紧张程度不亚于孩子,此时儿科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特别重要,既要护理好患者,又要顾虑家长的心情,还要选取与之相应的护理措施。
儿科护理具有复杂性,医疗纠纷也相对要多,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学习更多的人文知识,在护理患儿的同时,注意患儿和家长的心理需求,及家庭社会对患儿与家长的影响。护理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设身处地的为患儿着想,促使其早日康复。这都需要具备较佳的心理素质。
在儿科护理工作中,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患儿及家属。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理员需要从我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积极热情的态度,真诚的对待每位患儿,使他们放松身心,配合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4 结论
总之,伴随医学模式的发展,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人员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强的业务水平将是直面挑战的必然条件。更应加强服务意识,继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3-4];并且立足岗位,视患儿的利益为根本,最终为患儿的康复作出最大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润娥.儿科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8):57-58.
[2]罗青华.人文关怀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措施[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0):88-89.
【摘要】目的:探讨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通过对儿科护理实践的回顾、分析、总结,立足儿科护理特点,从医院的客观因素,护士的主观因素,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结果:转变了护士的服务理念,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结论:护理工作的核心是要以患者为中心,以患者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儿科护理与其他专科护理有着显著区别,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提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时俱进地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才能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满意度;儿科;护理工作;特殊性
“三好一满意”窗口服务活动在全国卫生系统开展着。笔者所在的成都市温江区妇幼保健院对此项活动更是十分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具体举措,给患儿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努力争创“三好一满意”医院。儿童医院的患者往往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常言说的好“宁打十个大人针,不愿打一个小孩针”由此就可以感受到儿科护士工作的难度和儿科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家长成为患儿的发言人,家长对护理工作的评价成为衡量儿科护理工作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1 人力资源配置和工作环境因素
1.1 护士编制配置不足:随着国家医保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国民就医意识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家长对患儿疾病的重视,使得医院护理编制配置无法补齐快速增长的就医率带给护士的高强度的工作量,由于儿科护理工作存在着婴幼儿不配合的问题,再加上小儿血管较细,静脉输液或肌内注射往往需要几个护士或者大人一起来约束激动的患儿,才能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才能保证药物准确注入的同时,不出现针头折在患儿臀部上的情况,这对儿科护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负荷的工作影响了工作质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2 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儿科护士所处的工作环境常是患儿的哭闹声震耳欲聋,家属的争吵声,对患儿的责骂声不绝于耳,相比其他科室的同年资的护士,在儿科工作的护士听力受损程度更大,使得护士不仅要有较大的体力付出,还要承受沉重的负性心理压力,嘈杂的环境和紧张的工作处境使得护患之间无法清晰和理智的进行沟通,优质化护理无法准确表达,群众满意度无法有效提升。
2 护士自身的主观因素:
2.1 工作责任感的差异:临床工作中,由于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倒班生活影响日常休息,加之女性家庭负担重,使得很多护士对自己的工作抱有排斥和埋怨心理,但又因为自身学历和文化水有限等原因,无法寻觅到待遇更优厚的工作,使得一些护士在埋怨中工作[2]。护士工作责任心差,把消极情绪带到工作中,对患者和家属失去耐心,当患儿家属提出疑问时只是给予敷衍的回答,很容易造成护患纠纷;对于儿科用药常需要精准计量到0.1 ml,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不能认真进行“三查七对”,疏忽之间可能造成严重的护理差错,甚至危害到患儿的生命;患儿往往不能准确的描述不适症状,儿科护士责任心不强的话,会疏于对患儿的病情观察,错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是抢救时机,给患儿预后和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护士责任心的提高是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提高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的重要环节[3]。
2.2 业务技术水平要求高:儿科护理技术,尤其是静脉穿刺技术对护士的要求非常高,差之毫厘会失之千里,儿科用药常需要根据患儿体重进行严密计算,进行药物计量、剂型的转换,护士不能牢固掌握儿科用药剂量,剂型的转换,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等,不但影响用药速效,耽误患儿的治疗,更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造成护理差错事故;儿科护理工作,尤其是婴幼儿护理工作中,常需要使用一系列精密医疗器械进行病情监测和治疗,护士不能娴熟掌握医疗器械的使用,会贻误治疗和抢救时机,护士在临床工作中不能熟悉各项监测仪器的显示指标, 不能及时把患儿的治疗进展和病情变化告知医生,可能会错过及时处理危机状况的时机。
2.3 沟通技巧有待提高
2.3.1 沟通意识的欠缺:在我国临床护理中,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还在不断完善中,优质化护理的步伐还没有根深于每个护理工作者的服务意识中,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经常受制于繁重的护理工作,护士往往忽略了护患沟通的重要性,进行各项操作前没有有效的解释,解答焦急的家长的各种询问时没有耐心,言语冷漠,从而进一步加重了家属的疑问和对医疗单位的不理解,降低了群众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4]。
2.3.2 沟通技巧知识的缺乏:医院的主要工作萦绕提高医疗护理技术水平展开,一个好的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业务水平之外,还要懂得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从心理上帮助患者,救治患者。护士在与患儿和家属接触时,由于沟通技巧方面的知识掌握不足,对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知识的匮乏,无法了解患儿和家属的心理需求,无法使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解释好各种治疗对患儿的帮助,或错误的使用了言辞和沟通手法,不能做到有效沟通,即使初衷是为了患儿着想,却可能带来错误的引导,引起家属的反感和患儿的抵触。
3 根据服务对象的特殊性采取灵活的措施
3.1 患儿的特殊性:儿科患者大都是14岁以下的儿童,更多的是婴幼儿,由于曾经有过的生病就医经历和受到家长的错误诱导,患儿对护士有非常强的惧怕感,尤其是对护理工作更是不予配合,很难沟通[5]。患儿受到自身教育程度,个人耐受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影响,使得他们对疾病与不适的表达能力有限,护士往往不能从语言交流中得到准确的关于疾病的信息;婴幼儿各项生理机能的不完善,起病急、变化快,使得他们的病情变化不易观察,对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责任心和业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
3.2 家属的特殊性:随着计划生育普及和推广,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疼惜和宠爱已然成为每个家庭的重中之重,孩子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儿科家属的特点主要是一个孩子患病,较多的家中成员处于极度焦虑之中,每次陪同医院的往往就要有三四个人,相互之间对患儿照护的摩擦往往会带到医院之中,加之对患儿的重视和紧张,家长常要求护士的穿刺每次都一次到位,最低程度减少患儿的痛苦,家长对患儿的重视和维权意识的调高,使得儿科护理工作的氛围高度紧张,家长对护士业务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要求非常高,护士与家属之间不能促成融洽的沟通氛围,进一步加大了对患儿进行护理操作的难度,使得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幅度下降[7]。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和阐述,说明儿科护理工作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需要我们同仁们具有各方面优秀的素养,不仅要有非常过硬的专业操作技术,还需要我们学习相关的儿童及成人心理学,具备较强的心理素质。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美,温和的面部表情,优美的体态,轻柔的动作,缩短医患距离,掌握语言的艺术,巧妙利用游戏,注重首因效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具有敏锐的观察,保持稳定愉快的情绪,设身处地地站在病人的立场上行事。
希望可以与护理同仁们一起努力,共同克服客观因素的影响,注重提升个人职业素质的同时,进一步增强护理工作的责任感,不断学习和拓展知识,提高业务技术水平,通过与患儿及家长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儿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何素珍,续桂俊.儿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与防范对策[J].山西医药杂志,2008,9(3):287.
[2] 朱亚红.沟通交流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07 ,45(21):113.
[3] 蒋旭华,张 丽.患儿家属焦虑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5,11(6):586.
[4] 高明凤.以人为本护理服务中的“小事”不容忽视[J].临床护理杂志,2003,2:328[5] 陈丽红.儿科常见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护理研究,2006,20(8A):2043.
【摘要】 针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阐述了引起儿科护理纠纷的原因,有人员配备和环境,护士的言行举止,护士的基本技能不熟练,护患沟通,患儿家属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原因,提出四种防范的方法,从而有利于儿科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杜绝护理纠纷。
【关键词】 儿科 护理 纠纷 防范
儿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一种特殊性的群体,随着人民的需求越来越高,给儿科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所以儿科护士必须有良好的思想道德涵养,以严肃、认真、谨慎、耐心的态度为患儿、为家属做好每个护理细节工作,满足其心芸理需求,减少护患纠纷。
一、 儿科护理纠纷产生的原因
⑴ 人员配备和环境的原因
护理队伍配备不足,是目前护理一大问题,护士长期超负荷工作影响护理质量,尤其是儿科护理工作,随着季节性的发病率增多,工作量大。由于人力不足所致的超负荷劳动,致使基础护理不到位,更不用谈做好细节工作,影响护理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引起的纠纷。从病儿进到住院部住院至护理人员完成对患儿的各项操作治疗,需要一连串的手续及需一定的时间,患儿入院后未得到及时的治疗而产生焦虑,引起争执。或因输液过程中,输液针口肿,拔针后未及时给予重穿刺输液和接液体不及时,有的患儿只有一个人陪护,在各种生活问题上无法照应,护理人员无法关心、帮助、照顾到位而引起的纠纷。
⑵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家属影响的原因
护士的言行举止对患儿及家属很有影响力。患儿及家属刚到医院,本来对医院就产生陌生感和恐惧感,对患儿的病情焦急,望医护人员尽快给予治疗,护士常处于患儿哭闹的嘈杂环境中,除要付出较大的体力外,还要承担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身心疲惫,此时护理人员用冷漠的表情,生硬的态度,以及不恰当的语气对待患儿家属,患儿家属就对你评价为态度恶劣,不可信任的护士。使家属对医护人员产生极坏的影响,从此纠纷就出现了。
⑶ 护士基本技能不熟练的原因
儿科的护理工作对象是一种特殊群体性工作,他们之中都是独生子女多,一个患儿住院就有1至4人陪护,患儿身体娇嫩,又处于无知无助,适应能力弱,见到穿白大衣的医务人员就哭闹,不愿接受各种治疗,加之家人的宠爱,心痛小孩痛苦,同时对护理人员期望值过高,对护士的技术操作无信赖感,造成挑剔、否定拒绝的态度,为将患儿痛苦降低到最低限度,要求护士操作一针见血、一次到位。此时,无形中造成护士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护士心理素质差,技术操作不够熟练,操作时未达到家人的期望,给小孩带来痛苦与恐惧而引起纠纷[1]。
⑷ 护患沟通问题的原因
儿科工作是一种特殊性工作,而对儿科护理人员的要求越趋严格,心理素质差,操作不熟练,在进行儿科静脉穿刺,特别是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在操作前未与家长做好细节解释工作,一旦穿刺不成功,家人就对你产生不满意、不信赖,以为你把他的患儿作练习、作试验而引起纠纷。输完点滴后拔针,因小儿特殊,粘贴的固定胶布较多,而且有部分粘贴在头发上,护理人员匆匆忙忙的拔针,不注意某个细节动作,引起小孩的疼痛哭闹,家长的不理解引起家人反感而产生纠纷等等。
⑸ 患儿家属的原因
由于家属对医护人员期望值过高,缺乏医学知识,对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效果难以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易造成挑剔,有的经济条件好的,认为出了钱给医院,就要求护理人员由他摆布,不听从解释,不理解医护工作,影响各项工作及沟通的工作进行。
二、 儿科护理纠纷的防范
一旦发生护患纠纷,不仅影响了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也增加了医院经济负担,损害了医院合法的经济效益,挫伤了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影响了医院和医护人员在社会上的声誉,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⑴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
壮大护理队伍,增加护理人员编制,加强临床一线护士的配备,特别是儿科护理人员的配备,合理调配人员,合理排班,改变长期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促进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做好、做细,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⑵ 加强护士业务素质提高
过硬的技术是架起患儿及家长对护理人员理解与信任的桥梁。儿科护理人员中要有过硬高超的护理技术,这是通过平日锻炼培养的结果,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总结经验,特别是年轻护士,要虚心学习,虚心请教,年轻护士向高年资护士学习,有过硬的本领,才赢得病儿及家属的称赞和信任,才能提高病人满意度,降低投诉率,减少护患纠纷发生。
⑶ 恰当语言沟通与细节观察
在沟通交流中护理人员态度和蔼、热情、关心、同情心,应用恰当的语言,注意语言上的某个细节谈话,对患儿语言温柔,清晰易懂。赞美,称呼尽量用小名和昵称。对家属语言规范礼貌,多用解释性语言,对家属提出的疑问,给予合理的解答,并观察家人的细节表现如何,是高兴、焦虑、抑郁等。对此细微观察做出判断,根据情况予以安慰。并用手轻轻抚摸患儿的额头,握握小手,当家人照顾不便时给予帮助解决。取得其配合和认可,杜绝护患纠纷[2]。
⑷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护理人员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对于有些家属说话粗鲁,行为莽撞,护士不能使用伤害性的语言,有损医护人员的形象,一切应从患儿健康出发,有高尚的情操,心平气和面对危机妥善处理,化解矛盾。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护理人员更要在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做好护理细节工作,任劳任怨。俗话讲:细微之处见精神,细微之处见作风,细微之处树形象。细节工作决定护理人员服务工作作风,质量水平和效率。
总之要加强护理管理,要诚实谦虚,文明礼貌,态度和蔼,作风严谨,技术过硬,工作认真,细心、耐心做好每个护理环节中的细节工作,千万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只有有效地防范医疗纠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纠纷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医护人员的信誉度和积极性,进而促进医院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儿科;护士;心理压力;应对措施
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源于环境要求与自身应对能力不平衡。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护理模式的转变,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的心理压力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儿科护士因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与其他专业护士相比,在工作中承受着更大的心理负担和心理压力,极大影响身体健康,降低了工作质量,从而阻碍护理事业的发展。因此,分析研究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缓解其从业的心理压力是一项重要课题。
1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
1.1护理对象的因素
1.1.1儿科患者为不能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的孩童,情绪多不稳定,加上对医护人员、医疗和护理操作、住院环境的恐惧感,容易紧张、哭闹、烦躁,不配合医疗护理工作,造成护理工作重复进行,在观察病情、健康教育、医患沟通等方面也存在很多障碍,无形中加重了儿科护士工作量。
1.1.2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爱子心切,看不得孩子遭受一点委屈,对护理操作水平要求极高,静脉穿刺要求一针见血,一旦穿刺失败,轻则辱骂,重则殴打。这无形中给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易产生烦躁、焦虑的不良情绪。
1.2工作环境的因素儿科患者多哭闹,异味多,一个孩子就诊,一般会有多个家属陪护,加上探视人员多,诊疗环境更加嘈杂、凌乱。专业人士用噪声测量设备声级仪测量了我院儿童中心注射室的噪声,数值高达82.5dB。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患儿啼哭、喧闹的环境中,长久以来将会导致身心疾病,同时也影响护理工作质量。
1.3护士职业因素
1.3.1目前各大医院儿科护士严重缺编,护士们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倒三班"的工作制度,使人体生物钟严重紊乱,生活无规律,对身体伤害大。护士工作之余还需要不断学习,使自己跟上医学事业的发展,只有不断学习,才不会落后和被淘汰。身体的疲劳和心理压力的加重,护士易出现疲劳、压抑等不良感觉。
1.3.2儿科护理工作强度大、风险高、压力大,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耐心、细心。儿科疾病病情变化快,儿科护士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娴熟的操作技能。但是各大医院儿科收入偏低,护士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久之易产生心理不平衡感和消极的工作情绪。
1.3.3当遇到患儿家长不礼貌言行时,无论是哪一方面的原因,护士都要保持极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妥善的处理好问题,做到让患者及家属满意。儿科护士长期工作在这种状态中,易产生负性心理,工作满意度下降。
1.3.4涉及医疗纠纷"举证责任倒置"的医患情况下,护理文书具有法律证据意义,是在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障等事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始依据。因此,护理人员必须提高自我保护的思想意识,护理病历的书写需准确、规范。护士在完成繁重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及时、认真的填写护理病历,这又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护士常常得加班才能完成,长此以往易造成身体的疲惫。
1.4社会因素社会地位低 社会上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重医轻护现象,护理岗位得不到尊重,其劳动价值得不到肯定和认可。护士的福利待遇、晋升职称、外出深造学习等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现象,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护士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2 儿科护士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
2.1改善工作环境,创造良好工作氛围 对儿科诊疗、护理区域进行合理布局,保持工作环境干净整洁,在墙壁粘贴富有童趣的图片,以减轻患儿对环境的不适。对陪护人员、探视时间适当给与限制,尽量消除不良声音,减少噪音污染。
2.2提高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2.2.1加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 ①组织新护士进行岗前培训,通过考试方可上岗;②科室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针对年轻护士,采取"老带小"一对一带教,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带教安排,通过结业考试方可独立值班;③护理部制定详细的学习方案和培训计划,加强业务理论知识学习和操作技术培训。医院定期组织护理专业知识讲座,科室有计划地组织护士进行科内专业知识学习。护理部定期对护士学习情况进行检查督导,认真抓好学习任务的落实,有效的提高护士理论、操作水平。
2.2.2加强沟通能力,减轻心理压力 举办关于沟通方法和技巧的培训班,提高护士的沟通能力。针对护士的心理压力,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掌握自我调适、应对压力、缓解心理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医院成立护理心理支持委员会,由经验丰富、善于沟通的护士长担任,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护士们的职业压力所在,结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经验,给护士们进行心理疏导,排解护士的工作压力,并适当安排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使护士内心产生一种向上的激情,得到身心放松,从而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快乐有效地工作。
2.3减轻工作负荷 适当增加儿科护士的床位比,缓解当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儿科疾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应合理排班,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季节的变化、就诊患者数量的增减适当调整班次,使护士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因儿科护士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应尽量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理论操作水平较高的护士担任儿科护理工作,以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
2.4激励机制 对于工作量大、心理压力大的儿科护理人员,医院应酌情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如:增加外出进修学习机会,提高奖金系数,调整夜班费等,使其得到合理的薪酬,提高工作积极性。
2.5规范、简化护理病历的书写 利用计算机或自动化仪器设备,规范护理病历,减轻护理文书工作量。
3 讨论
护理工作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双重劳动,随着社会的进步、节奏的加快,护理工作人员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些压力如不能有效释放,会对工作、生活、身心、家庭带来很多影响,甚至造成工作上的重大差错和事故,直接影响着护理工作质量。
3.1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应从自我做起,具备健康的身体、扎实的理论基础、娴熟的操作能力、与患儿家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针对患儿,在多种因素的不良刺激下所表现的种种现象,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和安抚工作,使其配合治疗、护理,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天数,从而提高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3.2作为儿科护理管理者,应为护士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氛围,对护士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方法,对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对事不对人,不是一味责备、训斥护士,而是积极帮助护士分析查找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对护士的人文关怀,为其排解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健康,提高护士的幸福指数,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护士以健康向上的心态面对工作,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孙晓平,等.儿科护士压力的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J].吉林医学,2009,30(6):558-559.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关键词】儿科护士;心理压力;化解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24-02
心理压力是由个体在生活适应过程中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这种紧张状态倾向于通过非特异的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护士面临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空前巨大,绝大多数护士或多或少存在抑郁、焦虑、狂躁、压迫等心理病症。为切实保障护士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以儿科护士为主要对象,详细分析儿科护士面临的主要心理压力及其成因,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1 儿科护士的主要心理压力及其成因分析
儿科护理是一份需要高度责任心, 敏锐观察力, 无限耐心与爱心的工作。儿科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室,它病种复杂,病情变化快,抢救任务多,基础护理工作繁重,护士在长期工作中承受很大的精神压力,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和工作质量。儿科护士的心理压力源主要包括社会、工作、家庭、学习等方面:
1.1 巨大的社会压力。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0人, “421型”家庭结构(即4个老人、一对夫妇和1个小孩组成的家庭)已经成为我国的主流家庭结构。 “421型”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承载着家庭未来的希望。因而,孩子在家多数娇生惯养,一旦生病全家草木皆兵,到达医院后希望得到更多更好的治疗和护理。儿科护士是与家长们接触最多的医务人员,患儿家属把更多的要求和希望寄托在护士身上,要求立竿见影,甚至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无形中给护士增加了心理压力。
由于大多数家长对护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及不承认护士的价值,社会心理支持不足,这是造成护士心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例如一旦穿刺不成功或病情加重、反复,家长就表现为不理解,而护士则成为家长们不良情绪的首要发泄对象;或者一旦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患儿家属即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从事“维权”活动。这些沉重的社会压力,必然造成护士心理上长期高度紧张,普遍感到身心疲惫。
1.2 沉重的工作压力 。世易时移,但1978年卫生部制定的护士配置标准仍在沿用,即护床比为0.4~0.58∶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医护比配置达到1∶2~4;千人口护士拥有量达到3以上,部分发达国家甚至达到30以上。按照1∶2医护配置标准, 2011年我国护士配置缺口超过200万人;千人口护士拥有量仅1.3,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是1978年的护床比标准,至今全国绝大多数医院仍然没有达到。从广东情况来看,按照国际通行的1∶2医护比配置标准,目前缺口高达15万人。一方面医患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护士严重不足,使护士工作压力十分沉重,加之待遇低、要求高,每年我国护士队伍流失接近10%。
据香港护士协会对不同岗位护士工作压力的调查[1],急症内科、深切治疗部和儿科占据前三位。另据中国医科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2],急诊和儿科护士的压力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儿科护士工作压力较高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工作量繁重。由于儿科住院患儿病程短、周转快,相对其他成人科室,儿科护理更为繁杂、琐碎,同样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护士付出的劳动往往要比成人科室的护士高出几倍。由于编制不足,轮班、夜班频繁,儿科护士不堪重负。以我院为例,2011年入院的患儿近4000人次,平均每天达10多人次;现有儿科编制护士严重不足,基本上每天均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二是工作环境嘈杂。病房患儿哭声不断,环境零乱嘈杂,加之往往一个孩子住医院,几个家属来陪视,护士在家属的监督下工作,无形中增加了工作压力。三是护理对象特殊。由于患儿年龄小,很难与其相互沟通并配合治理,特别是新生儿更加不存在沟通的可能。另外患儿病情变化快、病程短、周转快,要求护士必须高度集中精神,不允许有一刻的倦怠,因而护理难度、强度均比成人科室更大。
1.3 持续不断的学习压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医疗仪器不断更新,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应用于临床,各种新的检查和治疗手段层出不穷,对护士的专业知识更新和专业技能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技能,才能提供以人为本的高质量的护理,才能跟上护理专业的发展。这就迫使护士在完成紧张的工作之余,将大量时间投向继续学习之中,这是新时期护士必须面临的新挑战。此外,医院为了提高护理质量,不断进行各项岗位竞赛、学历考试和职称考试等,其中不少属于缺乏实用性的检查与考试,这些都给护士带来新的心理压力。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就遭遇了SARS、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的猛烈袭击。儿童免疫力远低于成年人,因而各种传染病严重威胁儿童生命健康,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手足口病为其中典型。2011年全国手足口病达151万余例,重症1.7万多例,死亡476例;2012年一季度广东省手足口病病例3.16万余例,较2011年发病数同比增长3倍。儿童疫病的频繁发生,迫使国家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但最终付诸实践仍然依靠医院儿科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因而也对儿科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已是儿科护士的必需课。
1.4 难以化解的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护士既要工作,还要做家务、养育孩子、照顾老人,因而无法相互兼顾。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护士没有正常的节假日,时常倒班和值夜班,因此他们不得不牺牲一些家庭活动的时间来完成工作任务,从而导致工作与家庭之间矛盾冲突难以调和。除此之外,护士还要忍受分配不公造成的心理落差。一方面,护士不仅没有正常的周末假日,而且大多数医院也没有按照《劳动法》对护士于法定节假日加班的进行补贴。另一方面,大多数医院均将收入分配向医生倾斜,同工不同酬、性别歧视等分配不公现象十分普遍。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护士工作缺乏成就感,也为护士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这也是护士队伍不稳定特别是中坚护士不断流失的重要原因。
对于儿科护士而言,除上述压力之外还包括基于工作性质所产生的心理落差。对于婚恋期的儿科护士,由于接触面不足,难以寻找合适的对象,一晃眼就成为“剩女”。对于婚育期的儿科护士,由于工作压力大,且接触药物较多原因,导致妊娠困难甚至习惯性流产。对于成为母亲的儿科护士,一方面整天面对的患儿及其家属,且要求“微笑服务”,另一方面没有正常的节假日陪护自己的孩子,因而使孩子产生疏离感,容易形成较大的心理反差。上述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重重,无不需要儿科护士以极大心理毅力去应对。
2 维护儿科护士身心健康,提高护理质量的应对措施
2.1 正确面对现实,不断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一是正确认识自己、容纳自己。护士首先要容纳自己,包括优点和缺点。要自己的能力,性格,情绪和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努力发展自己的潜能。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不要总是对自己的缺陷与不足进行回避,而是要勇于面对,不断超越自我。二是正确对待社会现实。不要对社会不公有过多的抱怨,因为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种乐观从容的心态,不断提高思想境界。三是正确面对工作压力。护理学是一门飞速发展的科学,新技术,新知识层出不穷。护理学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临床护士必须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行培训才能适应日趋完善的护理工作。四是注重劳逸结合。要合理的安排自己的休闲时间,经常改变休闲方式,如聚会,访友,运动和听音乐等。医院管理者也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帮助护士应对和化解心理压力。
2.2坚持与人为善,保持和谐愉快的人际关系。护士应当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包括护患、医护和护护之间的关系。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应以亲切,尊重,信任,友爱,宽容和谅解等积极心态去对待临床工作中所要面对的各种病人,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无助感和悲伤感。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以平和的表情,落落大方的姿态,宽容、谦和的语言来对待患儿及家长,以沟通减少误解、增强互信。在与同事的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协作精神,创造团结友爱和谐的工作氛围,要对自己同事的工作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保持心理平衡,健康。在生活中,同事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医院管理者应当维护好护士的合法权益,当个别患者家属存在无理取闹的行为,甚至作出违法行为威胁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必须坚决予以制止。不应片面为维护医院形象,以损害医护人员合法权益的方式纵容不法分子的行为。
2.3 加强学习培训,不断提高护士专业技能。一方面,护士自身要勤学苦练,对技术要精益求精。要始终保持平稳自信的心态,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干扰,严格规范操作程序,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尽量采用无痛注射技术,如根据进针角度的不同和分散患儿注意力等方法,以减轻患儿对疼痛的反应,让患儿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另一方面,医院应积极创造条件,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免费的学习培训机会,帮助护士提高专业技能,不应单纯依靠金钱措施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
2.4 重视沟通关怀,积极营造关爱护士的良好氛围。要针对儿科工作的特殊性,在绩效分配上向她们倾斜,积极为她们创造晋升、深造的机会。提高资深护士的护理科研、临床带教及护理管理能力,让富有经验的老护士有用武之地,年轻护士看到发展的前途和希望,改善工作心态。医院管理者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讲座,为住院患儿发放医患沟通联系卡,主动与患儿家长交朋友,教会她们育儿的知识。卫生管理部门要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向社会宣传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宣传护理发展的新观念,唤起社会对于护士的关爱。
参考文献
[1] 孙香云,临床护士如何避免护患纠纷,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
[2] 胡佩诚,医护心理学,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
[3] 赵体玉,护士职业压力及其对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研究现状.护理学杂志,2006,21(16).
[4] 张慧敏,护患沟通技巧与提高儿科护理质量探讨,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08.
关键词:细节护理;儿科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1-011-02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健康和医疗有更高层次的追求,尤其是治疗期间医院护理。儿童患者因语言、认知能力尚不完善,无法与临床治疗医生和护理人员形成有效沟通,再加上患者家属的紧张和不信任态度,促使儿科护理工作展现高难度、高风险的特点。如何提升儿科护理治疗,满足日益提升儿科护理需求成为当前儿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细节护理的引入,不仅能缩短患儿康复时间、降低治疗经济成本,也能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文章笔者选取2012年6月-2013年4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细节管理疗效研究,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2013年11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40例儿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年龄3-8岁,平均年龄为(4.15±1.59)岁;男女性别比为1.031:1;重症患者10例,轻中型患者60例;患儿患病种类为(7.21±1.45)种。对照组:8个月-7岁,平均年龄为(3.89±1.67)岁;男女患者性别比1.052;重症患儿6例,轻中型患儿64例;患儿患病种类为(7.68±1.76)种。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年龄、性别、病症严重程度、疾病种类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性护理模式开展护理;研究组患儿在常规性护理基础上采用细节护理理念开展护理,具体方法如下: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细节护理必要性,同时加强对护理人员技能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护理水水平,降低护理中出错率;儿童是特殊群体,营造良好治疗氛围,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交流,了解患儿喜好、生活习惯,减少其对护理人员的戒备心和陌生感;指导患者家属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常识,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病情认识,避免患者出现消极、哭闹不配合治疗情况;护理人员和患儿多沟通,并鼓励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当治疗出现异常时,注意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安抚和宽慰,鼓励其坚强面对患者治疗。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所有计量数据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所有计量资料的组间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当p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康复时间和经济费用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儿康复时间(11.4±2.3)天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康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并发症、护理差错、护理满意度情况
实施细节护理的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护理差错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以人为本”,从细节培养护理人员安全意识
以患者为中心,强化护理安全意识,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护理人员对儿科护理管理条例的学习,并理论联系实践借助护理实践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工作;交叉感染是儿科护理常面对的严峻问题,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执行医院预防感染的规定,并定期、定时对儿科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处理,打造一个卫生、安全的环境;患儿诊断和护理均存在一定风险,稍有不慎都可能对患儿生命安全造成威胁,所以建立科学护理风险防范机制非常关键,可达到提升护理人员风险防范和责任意识。
3.2“以人为本”,从细节着手落实医院护理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护理规章制度是儿科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儿科应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优化儿科护理管理方法,使儿科护理工作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儿科患者特殊性决定护理管理过程需予以重视。对整个护理过程要认真检查、监控,以确保护理的每个细节能落实到位,同时强化护理相关人员责任心和归属感,细化每个护理人员的岗位定额。
3.3“以人为本”,从细节优化服务流程
患者年龄较小,无法和医生和护士形成有效沟通。因此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开展,应“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做好针对患者护理的人以细节;同时加强和患者及家属的沟通,努力培养优质服务意识;在工作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以满足患儿及家属的护理需求。
4讨论
细节管理是新时期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主要强调管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主张每个工作人员对自我本职工作尽职尽责,注重细节。细节管理的优势和科学性受到医学领域和卫生系统的青睐和重视,并渐渐将之引入护理中来,大大提升护理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为患者的治疗和恢复起到积极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儿科患者自身特殊性,要求高标准护理水平,避免因失误和粗心对患者造成伤害;护理中转变观念,注重护理细节,针对每个特点患者设计合理的护理方案;加强与患者的有效沟通,在了解患者病情、生活习惯同时,教授家属及患者疾病相关知识和护理常识,鼓励其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患者治愈出院后,可通过电话、下乡跟踪治疗效果,并根据患者身体发展情况提供合理建议。研究显示:研究组患儿康复时间和经济费用明显短于对照组患儿康复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分析,细节护理是在护理中加强细节,完善传统常规护理的漏洞和不足,真正实现患者康复时间的缩短和费用的节约,提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具有良好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唐秀芹.如何做好儿科护理工作[J].中国社区医师,2010,29(12):224-225.
[2]刘炎奎.浅谈如何在儿科护理中做好细节护理[J].大家健康(中旬刊),2013,7(8):148.
[3]邵水芬.细节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的应用与体会[J].医院管理论坛,2010,27(11):28-29.
[4]汪素芳.细节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的重要作用[J].公企医刊,2010(23):198-200.
[5]杨华.以人为本的护理干预在儿科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2011,4(12A):131-132.
[6]邱岸花,张海燕,刘晓艳.细节管理在提高儿科护理管理水平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3,10(7):153-154.
[7]张增霞.细节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2012,10(33):315-316.
因此,临床上行病原菌鉴定后,针对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的治疗,应结合药敏实验结果,针对性的应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姜丽萍, 刘金玲 . 肺结核病患者细菌学的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34(34):281-283.
[关键词]高职护生 儿科 护理 能力
[作者简介]秦爱华(1980- ),女,河南睢县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科护理理论与实践教学。(河南 商丘 4761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8-02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导向”,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在教学中如何培养护生的职业能力是每一位职业教育者需要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由于小儿的年龄较小,表达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且儿科疾病病情发展变化快等原因,使患儿及家属对儿科护士的思想道德素质、护理技术、沟通交流、病情评估等能力都提出较高的要求。在新的医学模式下,儿科护士的角色是多元化的,是一个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独立实践者,不仅要对小儿和家庭提供直接的护理,还需提供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疾病预防和促进康复、促进合作与协调、维护小儿和家庭的权益,因此,要求儿科护士的素质具有特殊性和多元性。要提高儿科护士的整体综合素质就要从教育阶段开始抓起,不断完善儿科护理的教育体系,将儿科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需要具备的素质条件在护士教育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不管是护士教育的课程设置,理论和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还是教育阶段的实践实习、见习,都要紧紧围绕以后的专业工作需求展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加强对高职护生儿科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培养,不断满足临床对儿科护士的需求。
一、思想道德素质培养
儿科护士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质,热爱儿科护理事业,对患儿有高度的同情心、责任心和耐心,尊重和爱护小儿,对患儿应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并具有忠于职守,救死扶伤,廉洁奉公的精神。对待小儿要不偏爱、溺爱,不嫌弃、漠视,更不能拿小儿的缺陷取乐,伤害他们的自尊,真诚地对待每一位小儿,具有为小儿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儿科护理具有特殊性,除对小儿进行疾病护理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教养工作,应做到对患儿高度负责,对工作一丝不苟,对技术精益求精;做到视患儿如亲人,满腔热情地主动关心和体贴患儿,为患儿提供最舒适的休养环境,为小儿的健康提供优质服务。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始终贯穿对护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不时地对儿科护士进行责任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的培养。只有护生真正地热爱儿科护理工作,深深地体会到患儿的身心痛苦,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和探索儿科护理。在校期间可安排适当学时的见习时间,让学生去医院的儿科病房或门诊见习,让护生体会和了解患儿的痛苦和无助,体会到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了解儿科护士的角色要求。在理论课堂上应用情景教学,多设置一些情景案例,让护生采取角色扮演,分别扮演患儿、家长、儿科护士,从而培养护生对患儿的同情、热爱,对儿科护理工作高度的责任心,逐步培养护生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护生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但要有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护理学科的理论和技能,还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和艺术修养,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教育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以便将教育、教养、指导、沟通等方面融入护理工作,寓教育于护理实践之中。患儿在住院期间,儿科护士不但要满足对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需求,还担负着对患儿教育的角色,使患儿在疾病治疗期间身心的发育不受负性的影响。因此,儿科护士还应具有儿童心理学、教育学、营养学、儿童行为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满足患儿住院期间的需求,特别是对学龄前期、学龄期的患儿,其疾病期间的身心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护生在校期间,教师应引导护生多读一些文学、艺术等方面的书籍,特别是一些幼儿喜爱的读物,如故事书、漫画、绘画等。在与患儿的沟通和交流中,可利用故事或绘画等方式达到寓教于乐的作用,既分散了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对疾病治疗的恐惧,又丰富了小儿的科学文化知识,满足他们的身体、心理发展需要。
三、精湛护理技能的培养
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应具有系统、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实践操作技能,技术精湛,动作轻柔、敏捷,并对儿科疾病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树立整体护理观念,能用护理程序解决患儿的健康问题,这样才能满足对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和危重急患儿的治疗、抢救和护理工作。
1.基本理论、操作技能的培养。儿科护理学系统的理论知识内容琐碎,缺乏逻辑性和系统性,例如不同年龄小儿身高和体重的计算、小儿的液体疗法等,给护生的理解和记忆带来一定的难度,易出现厌倦心理。教师可依照各个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多变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儿科常见疾病的理论教学中可选用病案分析法教学法,选用典型的病案引导、启发学生,促使学生主动查阅资料,积极思考,培养其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可进一步完善教学环节,让护生独自列出疾病的护理诊断和相应的护理措施,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急的能力、病情观察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牢固掌握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护理,。
在操作技能培养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切实培养出符合临床儿科护理需要的实用型护理人才。一方面要加大儿科护理实训课的课时比例,也可在周末或其他时间开放实验室,确保护生有足够反复练习的时间,不断强化技能操作,确保实训课的效果。另一方面,所开设的儿科护理实验项目、实验设备应贴近临床儿科护理的实际应用,避免实训内容、实训用物的陈旧,与临床应用出现脱节,造成护生在临床见习、实习时的“二次”学习现象。同时应多开展护生临床见习,了解临床儿科护理的新知识、新技术,开拓护生的视野,并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最后,应加强实习期间的带教管理,从实习医院的选择、带教教师的遴选、实习科室的轮转等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地接受和反馈护生的实习信息,确保实习阶段的实践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践方面对护生的针对性培养,可使护生具有扎实的儿科理论知识和娴熟、精湛的护理技能。
2.临床常见儿科疾病的整体护理技能培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儿科护理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疾病护理,还包括儿童身体、心理、社会平衡发展的维护和促进等方面,对小儿实施全身心的整体护理。对于患病小儿,特别是住院患儿,他们身体忍受着疾病的折磨,心理上处于陌生的医疗环境,并接受一些检查、治疗等操作,患儿除了忍受疾病带来的躯体痛苦外,容易产生对医护人员、治疗、护理的恐惧,承受很大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恢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应重视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患儿的影响,帮助患儿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协助患儿在住院期间保持良好的情绪以顺利接受治疗。护士应与患儿多接触,关心和爱护他们,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探视等手段,使小儿的生理、心理活动状态与周围社会相适应。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逐步深入护生对整体护理的认识,在应用护理程序对患儿实施整体护理时,应从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考虑到心理和社会因素对患儿疾病的影响。可选用情景或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让护生体会到儿科疾病整体护理的观念,培养护生的整体护理意识,促进患儿的身心发展,促进患儿的健康的恢复。
四、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
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心理素质和稳定的情绪反应,具有宽容豁达的胸怀和良好的言行举止,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取得他们对护理工作的支持、配合与理解。以良好的心态、整洁的仪表与规范的行为教育和影响小儿,使小儿受到良好形象的熏陶,促进小儿的身心健康。与同事相互尊重,团结协作,合作完成各种护理工作。在日常护理中,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较强的忍耐力及自我控制力,善于应变,灵活敏捷;要有强烈的进取心,不断汲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儿科护理的科学研究,逐渐丰富和完善自我。
身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护生有效学习和工作的必要条件。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不断涉及对护生的素质教育,使其认识到儿科护士应具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够承担繁重的护理工作。随着儿科急诊、急救和监护技能的提高,儿科病房的新生儿和早产儿日渐增多,加大了护士的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要使学生认识到一定的压力有利于工作和生活,但过大的压力会有损身心健康,应选用一些适当的方式缓冲压力,可参加一些体育运动或旅游等使体力和精力得到恢复。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要针对性地培养护生学会休息和放松的方法,使身心得到很好的调整,以保持健康的身体、心理,乐观、豁达的情绪反应,全身心地投入到儿科护理工作中去。
五、良好沟通技能的培养
与其他科室相比,儿科护士还应掌握一定的人际沟通的技巧和获取新信息的能力。因为大多数患儿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病痛和自身的健康问题,且幼儿的病情经常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稍有疏忽可能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例如,小儿不正确喂奶后,即可造成呛咳、窒息等危及生命的状况。因此,要求儿科护士在临床护理中应观察到患儿细微的病情变化,认真做好护理记录,时刻保持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相应的健康宣教,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变化,争取较早的治疗时间。
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应融入小儿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引导护生端正服务态度,对患儿充满同情、关爱,与患儿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方法。在教学中可设置情景案例,设置不同年龄、不同病种的小儿,让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探索和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例如,设置一个学龄期的儿童为了逃避住院和疾病治疗给其身心带来的痛苦,往往在护士进行健康资料的收集时,不愿真实表达疾病的实际情况的病例,让三名护生分别扮演儿科护士、患儿、家长,在课前让学生自己查资料编排情景剧。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完后,在教室演情景剧。这样既能增加护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儿科护理的临床应用,锻炼了护生的沟通交流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护生认识到了沟通技能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性,主动培养自己良好的沟通技能和技巧。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儿科学、儿科护理事业的飞速发展,患儿及家属儿科护士的期望值在不断升高,儿科护士扮演的角色及专业素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护生在校期间,就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儿科护士应具有的崇高思想道德素质、丰富的科学文化素质、精湛的护理技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沟通技能等,这样才能为合格儿科护士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缩短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应用的差距,满足临床儿科护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李春力.做好儿科护生教学,培养护生职业能力[J].内蒙古中医药,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