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4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心理学和心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整合;发展;超越创新
纵观教育心理学近十年的不断发展,虽然这期间并未发生什么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其实质性也并不是没有改变。近些年,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模式和研究视角有所改观,从关心个体特征的单一取向逐步向对个体、情绪和压力以及社会情境等多因素进行整合研究转变。对于这种转变不是将多种心理元素和外部条件简单地组合,或是将曾经被忽视的因素添加进来,从而进行考察研究。相反,整合取向的教育心理研究鉴于初期的简化和单一研究方式的失衡,正尝试着将学习与教育置于多维框架中进行研究,尤其是体现在社会情境中的独特作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整合
在这个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更加重视教育的发展,而忽略了心理的重要性。纵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心理学和教育的实质性整合是保证生命力的所在。例如: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因为缺乏教育所需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宣告失败。20世纪中期,教育心理学因不屑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效果不得已体现。而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因扎根于教育实践领域,拥有了解决实际教育的研究工具和研究对象,也取得了丰硕的效果。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教育与心理学的结合使教育心理学拥有了深入研究的发展动力,直接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早期的研究者试图从心理学角度找出一个对教育实践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由于学习规律并未立足于实际情况和具体的实践教育,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往往没有达到显著的效果。后来,研究者将教育与心理相结合的教育心理学就具有明显的整合特征优势,从根本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效性。目前,教育心理学在写作和阅读等领域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效,是教育心理学领域上的一大标志性成果。
(三)身心机能的整合性发展
用整合的框架讨论各种因素的互相结合、互相利用和各种依存的关系,也是揭示了身心机能的形成与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身心机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种心理成分的共同作用,同时也取决于个体特征与外部条件因素之间的互动。而自我调节能力就是作为身心机能发展的一个标志,也是教育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研究者所采用的整合研究的方式体现为:尝试综合考虑认知、动机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对自我调节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所形成的影响。自我调节的学习者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使用大量的自我调节方法;二是顺利完成任务的能力感;三是制定好各种预期的目标。而自我调节学习也包括三个过程,就是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馈。强化思维的整合特性,无论是对形成机制的探索还是品质的培养,都有一定的意义。
二、个体情境的整合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一)个体情境的整合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受到生态心理学、认知科学以及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共同影响,再加上学校教育的脱轨,导致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缺失、社会延迟等状况,学习的研究取向就从单一的认知逐步转化成情境化的认知。然而学习的情境理论认为:知识已经不再是头脑中确定认知的表向,而是一种生活的实践;学习也不再是学习者头脑的认知活动,而是不断参与实践的活动过程,并且逐渐形成共同体核心成员的过程;学习也不再是单独的活动,而是与社会环境互相交流的活动。只要是学习就不可能脱离情境的设定,情境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情境和场景设定的不同,所产生的学习氛围和效果也就截然不同,所受到的具体情境特征的影响也就不同。
(二)教育整合中社会环境的取向
个体与情境的取向整合趋势同样也在教育技术中有所应用,将教育技术整合于学习和教学活动中,也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教育技术支持下的学习环境既可以是对真实环境的模拟,也可以给学习者提供与他人共同学习的平台,前者是教育技术的传统优势,后者则是日前教育技术着重探讨的主题。教育技术的整合不仅为学习者搭建了一个平台,也是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同时也提供了适宜的场所和便利的条件。目前的教育心理学中,尽管对不同层面的社会系统的探讨仍处于初步阶段,但当代的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开始关注个体的认知、情境以及情绪的变化,教育心理学的整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教育心理学是结合新的技术,与未来的教育心理学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相融合的一门学科。迄今为止,人们不再对教育心理学整合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怀疑,而是有效地进行多种形式的整合,不再停留在理念的层面上。
参考文献:
[1]姚梅林.教育心理学的整合与超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中职英语;教学方法;技巧
我来自安庆一所普通的中等职业学校,我们学校主要是培养的是专业技术的实用型人才,他们毕业后便直接面向社会,投入生产一线,他们大多15到18岁,处人们常说的“青春期”,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初中阶段因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升学率而被过早地被划成“另类”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差、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在家庭方面,家庭状况比较复杂,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主要由爷爷奶奶负责养育,只要他们吃满穿暖就可以了。另一部分孩子呢,以前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而对孩子的兴趣、爱好与实际能力几乎不予考虑,加上中考失利,往往会使这些学生产生自卑和压抑的心理,严重的自暴自弃,甚至离家出走。种种因素使他们的综合调节能力明显欠缺,个性心理倾向不够稳定,情绪化情感用事。在学习上表现为“不愿学、不好学、不乐学、不勤学、不善学”。《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这里包含着许多心理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心理学,将心理学元素与中职生现状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树立自信心。
一、树立教师人格魅力,协调好师生情感
情感是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神经协同活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如果学生喜欢一位老师,就越愿意听从他的教导,更爱上他的课。反之,受到学生讨厌的老师,不仅学生不想上他的课,甚至因厌恶见到他而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老师首先要注重形成自己的个人魅力,来吸引学生。首先教师要注重外表,干净整洁的上课堂,更要有爱心,尊重、平等地对待他们,不要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我们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县城,一个班上有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住校,有的孩子从未离开过家,他们在生活上、学习上、精神上都特别渴望得到关怀和爱护,尤其是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这种要求和渴望就更加强烈。所以教师用爱心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实现情感交融是增进师生感情的最佳途径。
二、课堂上和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沟通,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华尔特所指出的:“教师工作本质上就是推销工作。因为教师要想方设法说服学生,使他们相信教师所教授的这一学科是有价值的、值得学习的。”有效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和保证。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宽松、自由的“心理安全”的氛围中学习,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就教学内容、价值观等等有益的问题展开讨论,使学生敢说、愿意说,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在高一刚入校时,我都会问学生:“DoyoulikeEnglish?”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No.”我问他们:“Why?”有的学生说英语很难,根本听不懂;有的学生说英语没有什么用......为了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我觉得教师可以将西方历史、文学、政治等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讨论。比如:Unit12是关于节日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中国三大节日拓展到西方四大节日,让学生课前预习,查阅资料,了解圣诞节、感恩节、复活节和万圣节的历史和习俗等等。在每一单元,教师都可以加入这样的元素激发了他们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题,开阔了他们的视野,久而久之学生有了积极探索的愿望,愿意花时间,不怕困难的学习。
四、合理设计教学目标,正确使用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特点而定,他们喜欢具体形象的思维,喜欢自由自主的学习方式,教师还因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合理设计教学目标和使用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1、结合信息化进行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获得知识如果只靠听觉,3小时后保留70%,3天后保留10%;如果只靠视觉,3小时后保留72%,3天后保留20%;视听结合,3小时后保留85%,3天后保留65%,而我们使用的信息化技术扩大教学容量,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任务。如基础模块下册Unit1旅游。课前让学生自己分组,互选partner,了解北京的旅游景点,每组选择一个景点,查找资料,详细了解景点,还可以让自主性比较强的一组学生准备课件。课上学生展示课件,充当景点导游介绍景点。将所学的知识与现实联系,使他们觉得英语有用好用。2、激励式教学法的运用课堂上,教师的微笑,鼓励的眼神,不经意的表扬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思维就会被激活,注意力会处于高度醒觉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大大得调动起来。因此,“welldone!”“great!”“it’sperfect!”“wonderful!”“good,verygood。”等这些激励性的话语应该成为我们课堂出现频率最多的语言。总之,只有针对中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心理学进行英语教学,因材施教,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重视英语教学的训练,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曲昭臣.浅谈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心理健康教育,2010(4).
在初中政治课中融入心理教育的内容,是我国政治课教 学改革的一个重大举措。能否运用新教材,上好这门以心理教育为主线的政治课是我们政治教师当前面临着的新课题。
一、吃透新教材、把握新特点
新编初中思想政治教材,从初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从德育高度出发,以非智力因素的品德修养为主线,集学习品德和心理知识、培养能力于一体,着重进行心理品质、道德情操、正确思想方法训练和指导。其中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主线,高尚道德情操教育应在小学阶段道德品质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二者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要贯彻和渗透于心理品质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之中,也就是要求学生能用正确的思想方法,指导自己形成良 好心理品质和培养高尚道德情操。
二、新教材对教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
首先转变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政治教师要讲好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主题的这一新教材,关键是要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更新观念。
教师心理素质的完美化,可以赢得学生、感染学生,会成为学生人格教育的偶像。但这里并不回避教师自 身的缺点与错误。正是在教师从真、善、美的角度,“实话实说”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 的同时,学生判断是非,认识自己的能力都会有一个新的提高。
其次是心理学知识,提高心理疏导的能力和水平。心理素质教育是初一新编思想政治新教材的主线,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教育,完成初一思想政治教学目标 任务,教师应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充实、丰富课堂教学。
最后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及时发现学生身上存在 的心理问题,并准确、全面地运用教育心理学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存在问题。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社会现实,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从而增强心理承受力和进取心。同时,教师还必须提高自 己的心理疏导能力和水平,娴熟掌握和灵活运用心理疏导的技巧,例如讲到“善于调节情绪”一课时(第三课 ),联系实际用自我激励法鼓励学困生,用升华法引导受早恋困扰的学生,用心理换位法教育常产生不良情绪 的学生,能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三、课堂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新教材的新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代之以更符合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教育和自我锻炼的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心理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离开了学生这一主体来谈心理 教育,不仅是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种种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我们在进行心理品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以学 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我们应努力贯彻这样三个原则:一是努力抓住学生思想认识 的盲点、误区和心理症结,以充满爱心的引导、帮助和启发,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自觉性。二是用耐心细致和通情达理的讲道理、提供榜样和实例,启发思考,引发心理共鸣的方法,指导学生行为,使学生经过学习和活动,把知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加以 判断、思考,作出抉择,付诸行动。三是注重心理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修养能力,达到知、行统一。新教材中设置了许多对学生心理和行为训练的小栏目、练习和活动, 在实施心理品德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自觉性,重要的是不仅仅在于使学生知道“是什么” 而且重要的是让学生懂得“怎么办”,所以把认识和实践、知和行结合起来将是最佳选择。
(二)借助多媒体,创造“立体渗透”的教学
【关键词】心理学 大学生 体育教育 实践应用
一、心理学学科概念
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应用性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教育领域,尤其是针对学校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各种心理现象变化、个体心理的发生与发展,揭示其一般规律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内容包括学习与教学心理、品德心理与培养、学科心理、差异心理、特殊教育心理、学校心理学教学等。
研究大学生在体育教学和竞赛过程中各种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使受教育者在一定的学校教育条件下,更好的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充分发挥其精神引领与支撑作用,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品质和道德行为规范,这对于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特殊意义。
二、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重要地位
心理学教育过程是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过程。高校体育教育的目标绝不仅仅是传授运动技能。高校体育教学和竞赛是高校品德心理与培养的重要载体,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加强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育和竞赛中重要性的研究,对大学生人格完善、良好品德的培育意义重大。
把心理学融入高校体育教学与竞赛,这将拓宽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领域,增强心理学对大学生的感召力和实效性,使心理道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竞争创新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当前高校独生子女群体的情感熏陶、思想引导、人格塑造、意志品质锻炼和终身体育观的确立尤为重要。
当今社会,竞争无处不在,竞争无处不有。诚然,竞争促进发展,竞争推动创新,竞争催人奋进。竞争心理,是成就感的反应,是以其自尊心为基础、以其不懈努力与探索成功的追求。当代大学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功,人人都有对成功的追求和梦想。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在当今社会,竞争意识对他们自身来说是必不可缺少的。体育课的测验比赛、达标比赛以及各级别的大学生运动会、“校园体育节”中的球类、田径类、搏击类、表演类、体育休闲类等各种项目竞赛活动,都具有强烈而生动的竞争性。这对培育大学生勇于拼搏、勇于挑战、面对困难锐意进取的良好心理意志品质的形成,无疑是对他们个性自信心理的有效磨练和体验。更会为他们践行核心价值体系、逐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德行为奠定思想基础。
三、心理学在大学生体育教学和竞赛中的应用
心理学中丰富的内涵和巨大的感召力,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一种心理情感活动。每当五星红旗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每当那些经过顽强拼搏,站在最高领奖台上的中国运动员手举金杯和鲜花,向观众挥手致意的时候,所有中华儿女的自豪之情都会油然而生,也极大地增强了大学生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此时,如果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及时把握心理教育契机,正确加以引导,充分发挥榜样力量的示范效应,用那些优秀运动员拼搏进取、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来激发、振奋广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就必然会收到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成效。这种无形的思想引导与人文关怀,往往要比行政命令、硬性规定来得更实际、更富有实效。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站,是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中带有主导性的环节。如何更好地发挥体育教学和校园体育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学环节中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塑造和教育落到实处,进而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体育竞赛的心理素质教育功能,这是目前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体育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寓心理教育于身体活动之中,这是心理学贯穿、渗透体育教学全过程的有利优势。体育教学和竞赛不同于其它静坐在教室里以语言文字形式为主的教育学科,且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具有不同的特性。它是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在不同的时间、空间、环境和自然条件下进行的。体育与其他学科相比,不仅有巨大的感召力,更容易反映出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最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发现、了解到学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的优点、缺点、弱点和不足,而这些又往往只有在体育教学和竞赛中才能被发现被修正。
体育教材中含有丰富的心理学要素,心理学在体育教材内容中随处可见,是心理学的载体,也是心理学教育的隐形教材。如田径项目:可以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体操、武术等项目: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机智、沉着、果敢的自控能力和创新审美意识;各种球类和集体项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机智灵敏的应变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荣誉感;各种比赛项目: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拼搏进取和竞争意识的养成,并通过比赛规则,来引导学生加强组织纪律约束,履行社会道德行为规范、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观念等。此外,体育比赛对优胜者的奖励,能够给大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使他们饱尝胜利的喜悦并对未来充满希冀。同时,也会给失利者指明:只有胜不骄、败不馁,具备不怕挫折、不甘失败、奋发有为、敢于求胜的心理素质,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凡此种种,可以说,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本身就在不断地渗透和实现着对大学生的品德心理教育及其个性的培养、开发与塑造。
关键词 心理健康初中物理
一、充分尊重学生 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心理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初中物理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改变以往老师一人独立支撑教学课堂的局面,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
前人说“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新则中国新,少年进步则中国进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决定中国未来的发展命运,而广大教育者有责任有义务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以提高学生应对未来的能力。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全面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来积极适应未来的教育。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有些学生胆子小,不敢在课堂进行提问,作为初中物理教师,要有意识的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营造学生敢于提问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于在课堂提问的心理素质。教师也可以提前设计好问题,在课堂上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这样不但锻炼了学生敢于参与课堂活动的能力,更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二、进行励志教育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
励志教育,是应用教育心理学、教育激励学和教育管理学理论,激发和唤醒学生内动力,使学生从“被成长”中产生生命自觉,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成长,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
按照唯物辨证法的观点,事物发展的外因只是条件,内因才是根基,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在人的内心深处,每个人都有一种要成功的信念,作为初中物理教师,我们要在课堂上有意的适当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教师可以在介绍物理学的知识和概念时,穿插讲解一些物理科学家的事迹,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经历或者学生们都熟悉的成功者的事迹,让学生在收获物理知识的同时,还能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从而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励志教育分为三大块内容。一是讲述教师个人的奋斗经历,通过传递教师个人的精神来感染学生和激励学生;二是在课堂中穿插讲述有励志色彩的小故事来激励学生,如:雄鹰和蜗牛的故事:“能够登上金字塔顶端的只有两种动物,一种是雄鹰,一种是蜗牛。雄鹰拥有矫健的翅膀,一瞬间就能飞到金字塔的顶端,而蜗牛也许需要坚持一辈子才能爬到顶端,但只要蜗牛爬到顶端,他所到达的高度和看到的世界就和雄鹰是一样的。我们大部分人也许不是雄鹰,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拥有蜗牛的精神,我们可以不断地攀登自己生命的高峰,终有一天,我们可以在无限风光的险峰俯视和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这样的语言可以像燃料一样输入学生生命的发动机,使学生产生奋发向前的冲动。三是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动,比如教师克服困难为学生讲课,通过这些励故事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重视情感教学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
初中学生处在青春期这一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阶段,初中物理教师要根据这一阶段的学生具有叛逆性和敏感性的特点适当应用情感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为国家物理科研做出重大贡献的决心和毅力。
成绩差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心理,初中物理教师要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更要进行特别关注,让他们在健康的学习环境中提高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析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以提高物理成绩,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健康。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提高成绩,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和观念。也可以对这些成绩稍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和问题。还可以在学生中间进行学习方法的交流,让成绩好的帮着成绩差的学生进行补习,一方面增强了同学感情,让成绩差的学生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关心和温暖,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成绩差的学生通过帮助从而提高物理成绩,克服自卑情绪,形成健康的人格。
四、学生自我管理 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教师要分析每个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设定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自我管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分析每个学生心理特征
学生的性格不同决定了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不一样。有的学生生性活泼,教师批评几句,不会对他产生多大的负面影响;但有的学生生性胆小、内向,教师的批评,就会在这部分学生心中留下重大的阴影,因此,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进行委婉教育,多表扬其优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帮助学生设定阶段目标
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指学生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努力目标,中期目标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远期目标是指学生的理想,包括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让大小目标互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对学习生活充满激情,不断进取,在实现目标的征途中培养自己的意志。
关键词:教学手段;物理;多媒体技术
一、科学地设计和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物理教学,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黑板加粉笔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传统媒体,而文字教材则是学生在学习中使用的主要媒体。当代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已经为物理教学本身提供了多种教学媒体,因此,在物理教学中使用这些媒体本身就是物理学应用的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是推进物理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和中学物理的实践证明,科学地设计和利用多种媒体进行物理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按接受信息的不同感觉通道划分,现代多种媒体一般可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媒体。当代非线性协同作用理论认为,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作用有可能使一个开放系统呈现出有序的功能结构。例如,激光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物理学中合理地、恰当地运用和发挥每种媒体各自的长处可以弥补单一媒体的人为不足。以教育信息传递的通道看,使用传统的单一媒体只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单通道”作用方式,而现代化多种媒体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将是一种“多通道”的作用方式。面对在多种媒体上像“潮水”般涌来的大量信息,教师和教材不再是学生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师的作用将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而转变为引导、组织学生自己探索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也将从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而转变为学会有选择的主动学习为主。如果说,由教师个人就局部教学内容孤立地制作多媒体课件,并在公开教学中表演课件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初步阶段的话,那么把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于物理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将是当前和未来物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高质量地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首先,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媒体手段所创设的教学环境,必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好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开展中学物理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时,首先应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此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视频、图像、录音、图片等多种媒体信息的集成和再现功能,结合传统媒体的现场展示功能,通过力、热、声、光、电等形式提供生动形象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其次,利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发的多种媒体手段所创设的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保持、应用与创新知识的能力。实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做两个著名的实验。一个是关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经研究:人类获取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另一个实验是关于知识保持即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经研究: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与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多种媒体为教学所创设的环境并加以科学、合理的组织,使学生能在既看得见,又听得到,还可用手操作的学习环境中,通过主动参与,去获取信息。
一、加强趣味性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是引起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是学生注意力的源泉。英语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贵在提问,课堂上必要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我在每单元结束后,让学生出一份英语手抄报或海报。思想方面,设置“送你一句谚语”或一些有意义的英语短文;政治方面,刊登一周的政治要闻;娱乐方面,有“英语笑话”、“智力闯关”等等。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拓宽了知识面,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在充分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包括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愿望),结合教学目标来计划教学内容、进度、方法、设计、安排好课堂教学活动。教师不但要充分备教材、备教法,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有头脑、会思考、会分辨“对与错,好与坏”的鲜活个体。外语课堂话题的选择也是调动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和安排有趣话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占有教学资源,尽最大努力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景,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英语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知识用形象的手段展现出来,用生动感人的形式组织每一项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结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等多媒体形式,力争创设一个较为真实的情景,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对于情境教学有这样一比喻:将几克盐放在你的面前,你会难以下咽。但当将几克盐放入一个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就会在享用佳肴时,不知不觉将几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易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所谓创设问题情景就是指教师精心设计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某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造成“认知失调”,从而激起学生疑惑、惊奇、差异的情感,进而产生一种积极探究的愿望,集中注意,积极思维。创设问题情景的主要方法有:创设趣味性、开放性、引导性和引申性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积极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性地探究;用新旧知识的冲突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学科史和故事等内容创设问题情境;通过例题(习题)创设问题情境,深化主题。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必须做到科学、适度,具体地说,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难度适宜,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覆盖面广,要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目的性强,知识的衔接点充分;注意问题创设的时机,情境的设置时间要恰当,寻求学生思维的最佳突破口。
三、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问题是引起学习活动的最好刺激,是学生注意力的源泉。英语课堂教学重在引导,贵在提问,课堂上必要的提问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例如:在学习关于爱迪生一课时,我出示一张爱迪生的图片,提出下列问题: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omas Edison ?
让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让学生合上书,听教材录音,随后在提出以下问题:
2.What do you think you can learn from Edison ?
3.Thomos Edison said he liked people who had ideas , why ? ect.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逐步理解重点句型并掌握所学课文。
关键词 思想品德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7-0025-01
一、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传授心理健康知识的纽带,而且他本身就能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主阵地。为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一是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愉悦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从而逐步形成主动参与、敢于争辩的氛围。二是根据学生思想实际和教学需要,创设带有启发性和诱导性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让同学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三是培养学生学会集中注意思考老师或同学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并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学生发表意见的时候,是学生思维最活跃、情绪最高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候,也是课堂气氛最和谐的时刻。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认真思考、专心听讲的习惯,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处理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
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许多知识点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有关,蕴涵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资源。我在备课和课堂教学活动中,注意挖掘这些资源,有意识地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积极的情感介入可以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任和良好的合作关系,增强学生的情感意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当人处于某种消极的情感状态时,认知活动便趋于停止,即使不停止,其效率也大大降低。作为教师就应该对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有相当的敏感力,尤其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一些消极因素,最大程度地消解不利因素的影响,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习活动在一个积极的环境中进行。教师的情感同样也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极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的消极情感大于积极情感,那么好的教材或是再好的教学方法也无济于事。因此,情感因素渗透在交流的每一刻,不但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而且关系到课堂的活动方式和学习效果。一旦教师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情感交流,便能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达到最佳学习状况。
三、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加强学生的心理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想像”。这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对于培养身心健康的中学生是何等重要!面对现代中学生的复杂心理和心理需求,对学校、教师特别是思想品德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行心理教育,满足中学生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多方面拓展自己的才能,为他们的成才提供沃土?笔者认为,一是为学生搭建舞台,满足表现的心理需求,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让学生“露一手”,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让他们尽情表现、尽兴挥洒。例如让学生唱一首歌,做一回小主持人,表演一个小品等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使学生在活动中活泼开朗,在活动中思维活跃,在活动中兴趣盎然。使他们了解自己,欣赏自己,相信自己,积极投身学校班级的每一项活动并追求成功。二是关爱学生,满足被关心的心理需求。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师在学校教育中要充当的角色是多方面的,教师既是父母的形象,又是朋友知己。老师既给学生以父母般的温暖、关怀,又给学生以朋友般的真诚、友善。要把爱心撒向每一个学生,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动向,还要关心学生的饮食起居。对他们的学习尽心尽责,对他们的生活问寒问暖。并对每一位学生的一点点进步,都郑重地夸奖一番,使他们觉得老师时刻在关注着自己,自己是老师心里的好学生。
四、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在《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还必须改变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采用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的新型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我们要善于利用教材内容的新异性、悬疑性、差异性、不确定性,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好奇心。例如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一单元《笑迎新生活》的教学设计,就完全可以采用合作、交流、探究式。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懂得进入初中,将在新的学校和班级中开始新的学习生活,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该怎样让自己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去,并体验新同学、新学校带来的快乐,积极主动地走入新集体,热爱集体,增强责任感和竞争意识。学生受到教学内容的影响,必将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更注重自己的言行,实际上是让学生在行动中实践了教学内容。这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内容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还使学生在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的过程中,协调了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这无疑对健全学生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用鼓励性评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功和失败不仅仅是反映学习成果的信息,还会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动机产生正性或负性影响。不少研究表明,成功体验对动机的激发作用远远大于失败的体验,对成绩较差的学生尤其如此。
总之,思品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途径。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贵在潜移默化,贵在“润物细无声”,它更多的时候是内隐的、暗示的、濡染的,而这些会在学生心理上烙下挥之不去的印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