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2 08:56:4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网络自媒体专业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自媒体 高校辅导员 职业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12-0121-01
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的媒介时代,这种媒介凭借其门槛低、个性化强、交互性强等特点,受到网民的普遍追捧。大学生由于年龄和技术优势,很快成为了自媒体的主要用户群体。自媒体已经逐步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部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如何适应时代变化,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已成为高校辅导员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自媒体时代辅导员工作面临的变化
(一)辅导员的教育主体地位被逐渐削弱
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辅导员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在自媒体环境下,辅导员和学生之间逐渐呈现出主客体地位迁移的特点,辅导员的教育主体地位被逐渐削弱:一方面,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呈现客体化状态,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呈现网络化趋势,凭借自媒体平台的优势,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比辅导员更加方便快捷,学生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辅导员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在不断加强,他们在自媒体平台上有广泛的朋友圈子,并通过自媒体平台自由地发表意见和观点,实现消息传播,从而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二)传统的教育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辅导员在工作中常用的教育载体有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理论学习等形式。然而,在自媒体时代,学生已经习惯通过微信、微博等载体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他人的动态,参与学校的热点问题讨论。传统的教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一方面,自媒体平台拓宽了大学生学习、生活、娱乐领域,使得他们能借助手机等工具快捷方便地接收信息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自媒体中广泛使用的风趣语言和个性表达形式形成了新的流行趋势,辅导员在传统教育中严肃、单调的话语体系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网络信息复杂化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
在自媒体平台上存在大量未经把关和过滤的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在巨量信息的影响下,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政治敏感度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加上自主、敏捷的特点,使他们极易受到虚假信息,甚至是有悖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信息侵害;另一方面,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并稳定的重要时期,在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后,容易使个人思想和行动偏离主流方向,使得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自媒体时代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新路径
(一)积极参加自媒体专业培训,提升辅导员的自媒体应用能力
当前,高校辅导员培训多集中在传统思想教育工作上,缺乏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辅导员在面对自媒体时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参差不齐,很多人无法熟练地使用自媒体开展工作。在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对象是一群习惯了自媒体学习方式的学生,辅导员在面临与之相关的教育服务问题时,如果同样利用自媒体来开展工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提高辅导员得自媒体应用能力迫在眉睫。辅导员应加强媒体技术的专业培训,积极学习自媒体知识,提高自媒体软件的操作技术和应用能力;重视与同行的交流和讨论,借鉴先进的自媒体应用经验;积极主动地使用自媒体工具来创新工作方法,开辟工作新路径。
(二)加强自媒体平台建设,强化辅导员的主体作用
辅导员是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上最容易关注的人群。因此,一方面,辅导员要积极利用自媒体平台学习网络基本常识,熟悉网络语言,主动关心校园热点、社会焦点问题,并借助QQ空间、博客、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分享自己的所学知识或心得体会,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网络交流,强化辅导员在自媒体平台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树立“话语平等”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居高临下的说服教育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与学生平等交流,在自媒体平台上以大学生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中心,加以引导,消除他们的心理隔阂,拉近师生关系,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高地。
(三)构建网络宣传员团队,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据2015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其中学生群体占比为24.6%;微博客用户规模为2.04亿,网民使用率为30.6%。学生是自媒体平台的主力军。在学生工作中,辅导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抓好党员和干部两条线,构建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政治敏锐性强的网络宣传团队,形成从辅导员到网络宣传员再到普通学生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体系,运用自媒体对国家大事、社会焦点、校园热点等进行传播并评论,引导学生在相对理性成熟的网络环境下参政、议政,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
【参考文献】
关键词:网络文化;电视媒体;电视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30-0062-01
一、网络文化正兴起新媒体促成传播新格局
网络的发展速度是人们没有预料到的,它不仅囊括了报纸、广播、电视的一般功能,而且具有数字化、多媒体化、及时性和互动性的独特优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媒介传输平台,传播方式和内容可以在不同媒体之间进行互动,最终导致各类媒体边缘淡化并相互渗透融合,形成共同发展之势。
现在媒体传播的突出特点为:
1.传播分众化。是传播者根据受众需求的差异性,面向特定的受众群体或大众的某种特定需求,提供特定的信息与服务。许多媒介都开始吸引特定化的受众群体进行传播,根据相似的爱好、追求、兴趣,媒介传播针对性的信息,最终实现目标受众的聚集和忠诚。
2.媒体融合后电视的WEB2.0传播。WEB2.0时代,不仅仅是媒介的融合,也是文化的融合、思想的融合、精神的融合。在这个过程中,电视的媒介融合,不仅仅表现为频道的整合以及与新媒体的对接,更应该是一种传播理念的革新。
二、电视媒体专业化进程中的年轻受众缺席
对于年轻人群来说,他们对于闲暇时间的分配充满了多元化的色彩。网络的出现,使得年轻人的空余时间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时,如果电视给不了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就会将这种心理期待转移到其他方面,获得一种补偿的满足。
与互联网相比,电视面临着年轻人群的严峻选择,中国电视目前正陷入一个与年轻人脱节的尴尬境地。使年轻人远离电视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电视专业化过程更多的是在轻视受众调查的前提下,以个性化的形式代替了个性化的实质,受众定位模糊,盲目模仿和生搬硬套,节目克隆现象严重,而且青年电视节目总数比较少,形态和传播渠道也比较单一;另一方面,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精神适合年轻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对年轻人产生强有力的吸附。
三、年轻受众注意力转移加速电视与网络融合
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受众的规模在不断壮大,为了应对他们注意力的转移,中国电视或主动或被动地走上了产业融合之路。从开始的电视台上网,到电视栏目上网,到现在的国家网络电视台的建立,电视和网络,从竞争逐渐走向融合。总体来看,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融合还处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广播电视与其他媒体间在技术上联盟、分享利益或者广播电视向其他传媒业务领域扩张,创办其他媒体或发展新媒体业务,但从发展方向上看,广播电视产业融合必然朝着理念融合、精神融合的深度融合阶段演进。
四、借鉴网络创新电视内容抓住年轻观众眼球
为了吸引那些年轻的电视观众,电视必须切切实实的深入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生活和他们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用新媒体的传播精神,传播的技巧来拯救传统的电视媒体。
(一)博客与电视栏目结合丰富栏目题材
博客走进电视有待探索,但博客已经占据了电脑互联网的一席之地。最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是博客与电视栏目的结合,这将是互联网与电视台资源整合的必经之路。博客的实质是自媒体,是为个人信息的公开化场所。作为一种“零进入”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使博客们的话语权得到了真正的释放。
(二)“播客”不只看还要播
05年至今,播客大行其道,掀起了网络传播的新浪潮。播客可以简单概述为用户可以利用“播客”将自己制作的广播节目上传到网上与广大网友分享。沉闷了几十年的影像传播,走下高高的“殿堂”,向“草根文化”发展。通过网络,用户不仅可以搜索并收看来自各类组织机构的视频节目,同时还可以上传原创性节目,或观看其他网民上传的视频节目。
(三)网络题材为荧屏电视剧注入新活力
网络题材给电视剧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的 《武林外传》红遍大江南北;讲述天才黑客高中生与恐怖组织相对抗的日本电视剧《血色星期一》就受到全球亿万粉丝热捧,喜欢看这类作品的人还有专门的绰号――“黑友”……
【关键词】公民新闻 传播范式 新媒体
新媒体时代是相对于传统媒体时代而言的,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①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介形式的出现,新媒体传媒环境已然相当成熟了,这种新传媒环境为公民新闻的不断发展和丰富无疑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由公共新闻运动发展而来,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也称为“参与式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以上定义里的所谓‘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②对于“公民新闻”的定义,实际上学界存在不同的表述,没有统一的定论,比如邵培仁总结为:“(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和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③新媒体专家郭涛将其定义为业余新闻工作者通过大众媒介和个人摄录、通讯工具(诸如移动电话、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计算机网络等)为广大受众选择、撰写、分析和传播新闻信息的行为和现象。④虽然缺乏权威的注解,但是基本意思大同小异。若将公民新闻的生产看作是一个传播过程,从传播主体、传播客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及传播效果等几个方面展开对公民新闻的传播模式研究,那么从中可以看出其传播模式中包含了许多“新”的要素,并表现出与以往传播范式的不同。
一、传受界限模糊
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传播过程中“一对多”的传播模式,转换为“多对多”的多点交叉传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接收者变为信息传播与接收的共同体。在传统的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信息经过传媒组织过滤后发表,传达到受众,受众表现为被动接收,主动性较弱,传播主体与传播客体的角色定位在整个过程中依然是清晰的。而在公民新闻的生产过程中,得益于技术的进步,互联网计算机无线终端无处不在,“传受”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公民记者、草根记者们通过互联网、手机、数码相机、掌上电脑等高科技便携设备把自己采写到的新闻第一时间传播到网络上,有些甚至进行现场直播。微博、博客、论坛、贴吧、拍客、即时通讯工具等则成为普通大众的传播、获知、跟踪新闻事件的主场地,这些草根新闻草根记者们打破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垄断,实现了传播主体的位移。比如“微博打拐”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公民新闻事件,起于中国社科院学者于建嵘教授所发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微博,后经网友们不断转发,吸引了传统媒体的跟进与关注。因此说,在公民新闻传播这里,传统传播过程中不是作者就是读者,不是广播者就是听众的泾渭分明的划分标准已经悄然隐没,“传受一体化”开始进入公众视野。
二、“互播模式”淡化“把关人”角色
美国新闻研究所媒介中心两位学者在他们的电子图书《我们媒介》一书中针对网络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提出了两种传播模式:由上至下的“广播模式”和由下至上的“互播模式”。“‘广播模式’中新闻由上至下经过‘广告商―媒介组织―网站、电视节目、报纸等―受众’,受广告商影响的媒介组织采集信息进行编辑,经过网站等媒体平台播出,最后到达受众,所有新闻信息在到达受众之前,都要经过各种组织的‘过滤’;‘互播模式’又被称为‘点对点’、‘社会网络’的传播,最大特点是所有参与者均以个人身份参加,并且可以随时改变角色,新闻不经过任何中间人且不需要经‘过滤’即可到达受众。”⑤显然,公民新闻以非专业的普通公民参与到新闻传播、传受主体角色互换为特色,它的运行机制毫无疑问是一种由下至上的“互播模式”。这种模式区别于“广播模式”最大的不同点在于新闻传播过程中“把关人”角色的设置:“广播模式”中不同利益集团进行层层筛选过滤,反映出一种由权利关系所预先控制的级权制度;而“互播模式”另一种则是并行的、点对点的、动态的开发模式⑥,由传者、媒介、受众互相作用,互相传播,“把关人”作用在这一模式中被弱化。众所周知,在传统媒介环境中,新闻生产和过程中存在大量的“把关人”,海量的新闻信息经多个机构的层层筛选过滤,在“把关人”们审核同意后,信息再通过特定常规的传播渠道面向受众传播。受众对于新闻内容没有选择的权利。而“公民新闻”的兴起,其平民化色彩使得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拥有了信息的传播权,都成了自己的“把关人”。公民新闻的不需要经过“把关人”层层的审核,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随时随地随写随拍随发,同时,信息以这种方式的层出不穷以及自主随意也使得“把关人们”无法进入信息的空间进行及时的干预和修改,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贴近了现实信息源。
三、“无处不在”的传播媒介
媒介就是插入传播过程中,用以扩大并延伸信息传播信息传送的工具。传播媒介的发展历经早期符号媒介――手抄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公民新闻的兴起离不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方便地随时随地在微博贴吧论坛上传播信息。随着互联网和无线终端的结合,可以说,每一个公民都是媒体,以“自媒体”传播为特征的公民新闻时代,传播模式也实现了“从上至下”向“从下至上”的转变。搜狐首席执行官张朝阳说:“互联网提供了一个无处不在的眼睛和评判的平台。”⑦即便是最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可能在世界各地拥有自己的派驻记者,而突发事件具有瞬间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决定了专业新闻从业人员无法亲自参与报道事件的全过程,而那些处在现场的普通公民便即时以手机或图片或录像或文字记录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再将其到互联网上,公众依然可以获知新闻现场信息。
四、议程设置呈现多元化
在传统媒体,引领和控制社会舆论进程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进行议程设置,对媒体自身希望公众知道的问题进行报道,彼时公众生活在一个完全由媒体所渲染出来的拟态环境当中。而出现在网络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议程设置进行了改变。尽管议程设置在“公民新闻”领域同样存在,但是议程设置的主体和议题均发生了根本改变。
1、议程设置的主体多元化
在公民新闻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主体变成了普通公众,因此就如传统媒体中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媒体组织一般,议程设置的主体也由原来的大众传媒变成了公众,公众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关心的话题与兴趣点各异,于是这些独立的个体就自主设置了自己的议程,并经由网络这一平台以期达成广泛的社会认知和认同,最后形成社会舆论。但是,这并不是说公众完全主宰着媒介议题的设置,而是公众与大众传媒共同决定着媒介议题的设置,他们是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在网上被热议的新闻事件会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从而两者共同进行议程设置。比如,2010年被天涯论坛首先的“犀利哥”新闻,最后由公众与大众传媒共同进行议题设置。
2、议题设置碎片化
相对于传统媒体议题的设置内容受到政府、广告商及各种利益集团的左右,公民新闻的议题较为单纯,它所关注的内容主要出自于公众自身对某个话题或事件的兴趣,其内容集个人化和公众化于一体,更多时候体现的是一种公民意识的觉醒;相对于传统媒体设置总是围绕着一个议题展开讨论,或为营造某个社会舆论而进行特定的议程设置,公民新闻的议题则更具有多变性,它常常是始于一个议题但不知不觉中就转向了另外一个议题,如此一来,公民新闻报道中的议题很难完全单独的被某个媒体所掌控。网上流传一个经典的表达:因为达芬奇,郭美美只火了两个星期;因为赖昌星,达芬奇只火了一个星期;因为动车,赖昌星只火了半天。这既形象又传神地概括了设置的议题在公民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碎片化。
参考文献
①熊澄宇:《新媒体与创新思维》[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②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J].《国际新闻界》,2006(1)
③邵培仁、章东轶,《颠覆还是重建:市民新闻学的兴起、特点及其应对》[J].《当代传播》,2005(1)
④林文刚编,何道宽译:《媒介环境学:思想沿革与多维视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⑤陈养凯,《公民新闻的理念与实践》,暨南大学,2008
⑥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⑦张朝阳:《互联网提供无处不在的眼睛和评判平台》,news.省略/internet/2008-12/11/con-
tent_10490265.htm
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近年来已经得到了图书馆业界和学界的普遍认可。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范并思教授曾指出,阅读推广成为图书馆的主流服务是过去二十多年来图书馆事业的最大变化之一。国际图联( IFLA) 尤其提倡对阅读推广的研究,把阅读活动作为现代图书馆中与借阅流通和参考咨询并列的三大基本服务之一,并提出“以研究促进阅读推广”。
本文对高校图书馆自媒体阅读推广的现状调查,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图书馆为例,对基于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 “保障机制”的“新常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自媒体;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新常态
1 关于自媒体时代和图书馆“新常态”研究
1.1 自媒体时代
在网络化、数字化时代,图书馆要强调在社会阅读中的主导地位,需要靠阅读推广工作来推动实现,尤其是将新技术应用到阅读推广活动中,如手机移动平台、自媒体等。
所谓自媒体(We Media)又称公民媒体,是公民用以自己所见、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和 BBS 论坛等网络社区。在自媒体环境下,任何人都可以是互联网上内容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任何媒介都不再是信息传播的唯一载体和必然选择,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者,能在网络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媒体的独特属性是公众自由话语权,用户在信息的同时可以接受其他用户的信息。
基于自媒体时代图书馆也顺应时代、推陈出新,将阅读推广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加入社交网络大军用自媒体服务信息,成为了社交网络“刷屏圈里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公共、高校馆、出版社,甚至中小型书店和文化传播公司的微博等自媒体,让书香透过屏幕,把越来越多的跨地域关注者改造成自身的用户。
1.2 图书馆”新常态”研究
关于图书馆“新常态”,上海图书馆吴建中馆长认为:“新常态,new normal,大概意思是,高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必须适应如何在低增长或者零增长的环境中过‘紧日子’了。今天,‘新常态’已经成为我国各界的一种价值观念和共同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换一种方式思考,换一种方式生存了”。
“新常态”一词首先出现在国外。美国图书馆协会2012年出了一个特辑《2012美国图书馆状况: 美国图书馆协会报告》,在报告中称高校图书馆新常态的特点是停滞的预算 不持续的支出、增长的学生入学率、减少的工作人员,高等教育证明其价值的压力,在 2011 - 2012年有了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笔者认为新常态不仅只是指经济拮据,更是指在网络时代图书馆遇到的各种挑战已经成为常态。这些挑战包括用户信息方式的变化、读者信息素养的下降及读者的不断流失,经费下降及文献购置费用上涨。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几乎完全改变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以往借助专业文献收藏所形成的学科文献提供能力和参考咨询能力,由于网络信息的普遍性、易获取性而荡然无存。图书馆正一步步沦为数据库商和它的使用者之间的中介和一个可供读者学习“空间。
因此图书馆需要重新思考“什么是自己的核心能力”,建应对新挑战的图书馆服务“新常态”。
2 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和保障机制
2.1 自媒体时代阅读特点
自媒体时代阅读具有以下特点:阅读手段多样化、阅读方式碎片化(一是读者群的碎片化;二是读者的经济能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意识等日趋多样性、碎片化);微媒介的碎片化、移动微时代信息及信息的者也呈现碎片化的趋势、阅读时间碎片化、阅读内容越来越浅显化等特点。
2.2 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模式新常态分析
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图书馆建于2004年,现馆舍2007年正式启用,并于2009年暑期完成了对图书馆进行了扩建改造工作。图书馆由图书馆主楼、国际交流中心的第三阅览室以及各系部资料室组成,馆舍总面积24200平方米。阅览座位2770余个。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资源95万余册,报刊1370种。“读者第一,服务至上”是琴岛学院图书馆永远不变的宗旨,图书馆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现有的文献资源和设备的作用,加强数字化建设和现代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更好的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基本形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复合型大学图书馆目标。
阅读推广作为服务读者的基础,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利用书店、出版社等社会机构,针对各级各类读者利用自媒体工具进行阅读推广。确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关系,解决阅读推广的服务目标和价值定位,指导图书馆人自觉开展阅读推广。
(1)推送经典书目
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为此,琴岛学院图书馆将传统文化的经典书目进行整理,定期推送以海报和微信的形式推荐给用户,并将部分精彩片段章节,为读者做了深入透析,从而吸引读者对整本书进行深入阅读,从而将碎片化阅读引向精读。图书馆员按照专业等标准建立了用户群,针对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群体进行分析,为这些用户推送专业的热门图书信息等。琴岛学院图书馆建立阅读群,通过这一平台,用户交流互动形成新的文化生态语境。同时,图书馆微信平台专门设置了“我的图书馆”等快捷回复,方便读者查询和了解馆藏图书,并向读者推荐热门图书。
(2)设立阅读推广人,举办读书论坛
学科阅读推广人每学期向读者举行各专业的阅读推广,利用读书交流的形式将阅读推广注入鲜明的草根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吸引阅读爱好者发表评论,并对其进行挑选和精心编辑,再向用户推送优秀书评。不仅调动用户的阅读兴趣,也丰富了读者阅读体验。利用读书论坛引领特色阅读推广,从而提升学子阅读鉴赏能力和阅读效率。
(3)金秋读书节,提高阅读推广吸引力
琴岛学院图书馆每年都开展金秋读书节活动,比如专家讲座、与图书馆0距离、探索图之奥妙、朗读者等弘扬传统文化的各项活动,以其丰富视听信息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与此同时,琴岛学院图书馆还设立琴悦读报纸、琴苑之声专栏,通过纸质和电子的结合让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便于读者记忆和思考,从而提高图书馆强化阅读推广的效果。
(4)开辟真人图书馆空间
自媒体阅读推广拉近了图书馆与读者间的距离。开辟真人图书馆空间,实现真人丰富的生活经验和隐性资源与琴岛学院读者的分享。利用自媒体,线下实体真人图书馆与移动真人图书馆共存的模式通过真人图书馆空间得以实现。根据当代大学和当代大学生的需求,邀请真人发表独具风格的人生经历、感悟,并将此链接分享在微信朋友圈里,读者可以参与互动评论,互相间的理念共享和思想交流碰撞,从而实现移动真人图书馆。例如,琴岛学院图书馆利用自媒体公众服务平台邀请优秀毕业生写自己的毕业后的感受经历和当时在大学的故事等真人图书内容,组织实体听众用户群体交流,从而实现实体真人图书的阅读与共享。
(5)优化自媒体个性化服务
自媒体环境下,琴岛学院图书馆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开展数阅读推广服务,并基于大数据分析提供用户个性化服务。用户通过微信、qq等咨询问题,获得自助或人工解答。馆员也可通过自媒体平台推送阅读内容及回答问题。此外分析研究用户的兴趣爱好、专业特点、研究方向,提供优质个性化阅读新媒体服务。
2.3 基于自媒体琴岛学院图书馆阅读推广保障机制平台的建立
(1)创新理念,突出阅读推广作的核心地位
图书馆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界对于自己责任或使命的一种系统说明,表达的是图书馆人的基本理念。而阅读对于图书馆事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图书馆事业,特别是公共图书馆事业,是社会公众选择的结果。 因此确立阅读推广在图书馆价值体系中地位和作用,对阅读推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突破传统观念,琴岛学院图书馆把工作重点由文献收集、整理、借阅服务等传统工作向阅读推广转移。图书馆书刊的借阅、归还,馆员的定点看守等传统工作已被阅读推广超越。放眼世界,成功图书馆的实践证明,开展阅读推广既提高了图书馆馆藏的利用率,也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力,更体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阅读推广也从传统的新书推荐、阅读辅导等服务发展,升级为通过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延伸和展现,且读者作为活动主体的特点尤为突出。
(2)多措并举,筑牢阅读推广的资源保障
阅读推广固然重要,然而如何整合资源,服务于阅读推广,为读者所用,是图书馆人必须面对和认真思考的课题。随着读者规模的扩大和需求多元化趋势影响,单个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显得力不从心,无法只靠自己的馆藏力量满足读者的所有文献信息需求。利用图书馆联盟的资源、挖掘网上资源为本^所用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选择。阅读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系列措施加以解决。琴岛学院确立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主体、客体等方面的关系,解决阅读推广的服务目标和价值定位,指导图书馆人自觉开展阅读推广。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引进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利用书店、出版社等社会机构,针对各级各类读者利用自媒体工具进行阅读推广。
(3)抢抓机遇,抓实自媒体市场的主导权
阅读“碎片化、浅表化和非经典化”成为自媒体环境下读者的显著特点。阅读“市场”的大多份额已被网络阅读、移动阅读(以手机阅读为主)占据。以琴岛学院学生为例,学生为了升学、就业,进行考研、考公务员等功利阅读成分越来越大,而网络资料和在线模拟考试备受热捧,在200名受访学生中,使用过自媒体的比例为100%。因此,还要在更新观念、整合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媒体工具,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并使阅读更健康、有效。琴岛学院图书馆每年新生入学后,都开展一系列新生入馆教育、信息素养讲座、读书论坛、专家讲座、金秋读书节等,除了继续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现场参观、实际操作示范等外,还应利用微博平台开展互动教学;利用微信公众帐号如何利用信息资源的相关知识,实现移动教学;利用QQ等实时通信工具,传递文献、回答读者的咨询。此外,还可把经典著作碎片化,以微课形式发至微信公众帐号,让学生利用零碎时间阅读。逐渐占领自媒体市场,让更多的学生加入经典阅读、深层阅读的行列,引导大学生转变碎片化阅读、网络化阅读和浅阅读的习惯,扎下身子,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从经典著作和深度阅读中汲取营养。
3 图书馆开展自媒体阅读推广的可行性分析
3.1 当前,自媒体尚处于新生事物阶段,图书馆界尚未与之很好的结合,或者说图书馆界没有广泛重视,“自媒体+图书馆”模式没有形成。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图书馆面临的难得的机会与空前的挑战,图书馆人应该认清形势,把握规律,对其进行开发与利用,使图书馆事业与互联网,与自媒体深度融合,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结合读者的爱好和习惯,开发文化品位高雅,娱乐功能齐全的图书馆特色自媒体,从而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为读者提供文化饕餮大餐。
3.2 自媒体优势明显,制作成本较低、传播实效快、影响范围广,对于塑造专属品牌意义重大。建立自媒体专属品牌对图书馆的实际业务工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成效明显,同时对对于图书馆的宣传和推广也具有积极作用。
3.3 策划先行,提升节目的文化品位。对图书的推荐、话题的选择,需要文化底蕴深厚、知识储备丰富的专家来进行前期策划自媒体节目。与此同时,可以在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时做一个图书的推荐或直接与他们合作。或者借助读者与社会力量,公开向读者或社会征求话题。
3.4 全程控制,确保制作质量。自媒体视频的录制、剪辑、等操行,在全程管控的基础上由专业技术人员完成。然后,通过网站、微信平台等向主动关注图书馆的读者,还可以在一些交互性较强的社交网站例如大学论坛、百度贴吧等,能够让更多的读者关注这一内容,并以此为话题,聚集各类人群观看讨论,扩大图书馆阅读推广的影响力。
4 小结
高校图书馆自媒体服务模式作为创新阅读推广服务的实践与探索,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图书馆作为公益性单位,承担着继续教育的社会责任,对全民阅读具有直接影响。在自媒体时代,图书馆应当以发展高新、适用技术为手段,进一步加强文化共享与网络科技的融合,科学利用这种新兴网络传播媒介的优势,通加强需求的自动采集与分析,提高信息服务的时效性、互动性、针对性与便捷性,过立体、互动、个性等多元化的服务推广,使读者乐于阅读,善于阅读,进而将图书馆打造成为文献资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社会教育中心和图书馆事业中心和促进经济社会文化大繁荣的强劲引擎!
作者简介:杜鹃,女,西安财经学院文学院新闻传播系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网络传播研究。
摘 要:伴随网络媒体的迅猛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课程成为了众多大学本科新闻传播专业的必修课程。而此课程的内容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网络媒体的能力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网络新闻传播课程与传统新闻传播专业的课程教学设计及实践上有较大的差异。在进行网络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更强调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各种信息数据进行整合的能力,此文结合了教学经验对网络新闻传播课程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网络新闻教育;信息化;网络编辑;网络新闻专题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9-02
网络传播的课程目前在大学本科阶段新闻传播类的课程设计中基本都存在。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传媒也逐渐兴盛。免费的、即时的网络新闻在吸引了大量受众的同时,也使得传统媒体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很多的广告客户都转而投向了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纷纷遭遇破产、倒闭、出售固定资产、裁员等等。
美国《纽约时报》要出售部分楼层来维系报社开支,美国报业巨头麦克拉奇报业裁减了1600个工作岗位,裁员率达到了15%。而与此相反的是,网络媒体大行其道,网络广告的高增长率,2012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规模为753.1亿元。新闻业界呈现出如此面相,必然对从业人员、新闻学界产生相应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的越来越普遍,网络编辑这个工作也成为非常受欢迎的一个岗位。按照网站数量估算,目前,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从业人员多达600万人,在未来的10年内,网络编辑职位将呈现需求上升趋势,总增长量将超过26%,比其他各类职位的平均增长量还要高。
网络编辑从业人员的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网络媒体队伍的整体水平及网站内容是否取得成功。据估算,中国拥有网络编辑人员近600万,而传统媒体有编辑记者75万人,网络媒体从业人员从数量上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同时,现在网络编辑的学科背景与六年前相比,也有了显著的变化。2000年以前,有着计算机学科背景的编辑成为各大网站的主力军,但自2000年以后,网络媒体竞争逐渐激烈,内容为王的理念被视为网站发展的“圣经”,有着社会科学背景的编辑逐渐占据主流,传统媒体的编辑记者进入网络大潮。从2004年开始,网站人力资源结构也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既有新闻、计算机的专业人才,也有了涉及中文、法律、财经、历史、外语等专业的人员。从笔者所在学校来看,每年新闻传播系毕业的学生进入传统媒体的越来越少,更多地进入了网络媒体,从事网络编辑、网络营销等工作。
因此,我们的对于新闻传播系的课程设计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有关网络新闻教育的课程由以前的专业选修课调整为专业必修,并对课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使网络新闻的教育与现实紧密相联,按照网络新闻业务的不同划分多个板块进行教学,注意结合最新的案例,引入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到课堂。
一、软件学习先行
网络新闻教育的目标就是希望能培养出胜任网络编辑这一职位的人才。和传统新闻不同之处在于,网络新闻的组织方式是层次化、多媒体化、网络化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较强。
例如要求编辑能写、能拍、能剪辑,最主要的是能把自己采集的信息能正确及时地出去,要能进行多媒体内容的组织,能面向多平台进行编辑。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网络新闻之前最好已经掌握了一些软件的使用,例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网页制作工具Dreamweav、视频编辑软件Premiere等。所以我们提出了软件学习先行的教学方案,在上网络新闻这门课程前,要求学生先自学或选修一些应用软件的课程来打基础,这样就不需要在网络新闻课程的课堂上花费大量时间为学生讲授软件的使用方法。
二、适度减少理论,加大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学习
网络新闻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自身并没有多少理论,大部分理论来源依旧是新闻学及传播学,所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适度减少了学生理论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时间用来进行实践性教学和对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学习。
2005年1月1日,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正式颁布了网络编辑员国家职业标准,并启动相关的资格认证工作。正式从国家层面认可网络编辑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正式从国家层面认可网络编辑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这一专业分为四个等级,分别为:网络编辑员、助理网络编辑师、网络编辑师、高级网络编辑师。从2005年开始,国家每年都有网络编辑资格认证的考试。在减少了新闻理论和相关传播理论授课的基础上,我们加大了对学生关于网络编辑资格认证考试的教育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用了很多网络资格认证考试的内容和试题,希望能帮助学生顺利取得资格认证。而这部分内容被证实更加实用,也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确立网络新闻专题制作为教育及实践核心
网络新闻专题是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它是网络新闻整合的一种重要方式。新闻专题是对新闻的一种深度挖掘,兼具了新闻性、解释性、调查性、分析性等特点。网络新闻专题制作的优劣,不仅成为衡量网络媒体专业水平和实力的重要尺度,也成为网络媒体能否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因素。目前主流的新闻网站都制作有专题,甚至绝大部分把所有的专题集纳在一起,用户只要点击网站首页导航栏里“专题”的链接,就会出现网站以往制作的所有专题的集纳页面。
目前许多网站已经把专题制作作为衡量网络编辑工作量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比如腾讯大秦网就规定实习编辑每个月必须出两个专题的策划。所以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是作为一名网编必须要具备的专业技能。因此我们在网络新闻传播的教育中确立了以网络新闻专题的制作为核心,要求所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独立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并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出一个网络新闻专题。
四、信息化的硬件保障及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因为网络新闻传播课程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所有学生在课程结束时能独立进行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并利用网页制作工具制作出一个网络新闻专题。并且按照网络新闻业务的划分,课程内容分别为:网络传播技术、网络新闻文字稿件的加工、新闻图片的加工、网络新闻图表的制作、视音频的基本编辑、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与实施、网络互动组织等。这些内容的授课大多采用的是案例式,而这就要求能够学生在课堂上演示制作过程。因此,我们把网络新闻传播的课程放在多媒体网络机房授课。所有电脑都安装有网络编辑需要的软件,如图形图像处理软件、视音频编辑软件、网页制作软件、办公软件等,并能连接到互联网,实时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各种互联网上的应用,如微博、SNS、RSS等,拓展他们的互联网使用技能,丰富编辑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法、分组讨论等方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的教学中,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建立教学信息数据库
网络媒体会经常改版,本身发展的历史不长,很多网站并没有对以前网页的永久性保存。例如网易,曾经在它们的网站上推出了一种新式的标题,叫提要题,可是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改版,变回了传统标题的样式。如果在网易实行提要题时没有把网页下载保存下来,那么教师在给学生讲述提要题的教学过程中就会有困难,很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而网站上已没有以前的网页了,无法提供给学生实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建立了新闻专业教学数据库,教师定期把一些制作有特点,教学有代表性的新闻网页下载下来并上传到到新闻专业教学数据库中保存,以便日后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查阅,演示,以及供学生学习使用。
总之,网络传播课程在新闻传播学科里是一门设立时间相对较短的课程,但目前广泛的互联网应用促使了它的迅速发展。对于这门课程的研究、教学方法等大多还处于经验总结阶段。希望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起各位同仁以及网络新闻工好者的注意,能将自己的经验和思考分享出来,共同促进这门课程的发展以及新闻传播学科的兴盛。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邓.网络新闻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课件,分类,制作,
多媒体技术则是将计算机技术与通信传播技术融为一体,综合处理、传送和贮存多媒体信息的数字技术,多媒体课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课件中,使课件内容表现形式更加多姿多彩。
1多媒体课件的分类
多媒体课件按组织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结构类型、生成型结构、智能性结构三类,根据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多媒体网络课件可分为:
(1)课堂演示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其主要目的是揭示教学内容的内在规律,将抽象的教学内容用形象具体的动画等方式表现出来。
(2)学生自主学习型。在多媒体CAI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利用学生工作站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如目前流行网络课件多数就是这种类型。
(3)专业技能训练型。主要通过问题的形式来训练、强化学生某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4课外学生检索阅读型。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进行资料的检索或浏览,以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如各种电子工具书、电子字典及各类图形、动画库等。
(5)教学游戏型。寓教于乐,通过游戏的形式,教会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并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6)模拟型。用计算机来模拟真实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
2多媒体课件的跳转关系
课件常见的内容组织结构方式有:线形结构:学生顺序地接受信息;树状结构:学生沿着一个树状分支展开学习活动,该树状结构由教学内容的自然逻辑形成;网状结构:也就是超文本结构,学生在内容单元间自由航行,没有设置路径的结束;复合结构:学生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由地航行,但同时受主流信息的线形引导和分层逻辑组织的影响。
线形结构组织信息的课件就像传统的教科书,是按单一的顺序编排的,阅读时顺序性强,灵活性差。多媒体采用非线形的网状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导航系统任意地跳转到某个单元内,也可以进行联想检索,更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目前的课件多是以这种网状组织结构来组织信息的。
3多媒体课件制作要求
多媒体课件总体要求内容简洁明了、交互性好、具有良好的艺术表现形式。具体表现在:(1)布局要简洁明快、突出主题;(2)颜色的搭配要合理;(3)对象的逼真程度、科学性要高;(4)配音的选择要恰到好处;(5)根据课章内容需要适度运用动画;(6)内容的呈现适度直观根据学生的思维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余地。
4多媒体课件开发的制作流程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软件的一个特例,多媒体软件开发的通用模式是由多媒体专家BrianBlum提出的,是一种以分析、设计(指导设计与交互设计)、测试与评价四个层次的开发模型,可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1)总体方案设计
一个教学课件的开发决策制定之前,要对需求、课件所实现的目标及制作课件的物资条件有一个系统的分析,以解决是否开发,开发的条件是否具备,开发后是否易于普及和提广。分析之后,就要做出总体方案的设计。总体方案的设计是确定教育思想能否用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实现的问题。因此,总体方案的设计在整个课件的设计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课件的总体方案的设计中,应尽量发挥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有机地集成,来形象、生动地反映教学内容和策略,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件的设计
多数的课件仍按照传统教学的节,将课件分成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的学习又分成知识学习、技能学习和解决问题学习。各知识点采用的媒体素材形式,页面的设计等也属于课件的设计范畴。课件设计的结果为课件脚本,在后面还要具体地讨论。
(3)课件的制作
在脚本设计好后,就可以制作课件了,其步骤如下:
①素材的选择与设计;②选择开发工具;③制作多媒体课件;④多媒体课件的网上;
④测试评价。
课件测试、评价和修改是课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该项工作实际存在与课件开发的环境分析、教学实际、脚本设计和软件编写的每一个阶段。课件评价基本从信息呈现、人机交互、教学过程控制、文档提供等方面提出课件评价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指标。
(5)出版发行
课件的推广与使用是很重要的。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开发出的软件不使用或使用范围小,无疑是对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2000.5
【2】蔡自兴,徐光,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新的定位,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 毕业设计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如何与之适应,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高职的学生要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做到毕业即就业,毕业设计就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毕业设计的综合实训,使自己的实操能力、理论知识、团队合作、职业素养都进行一次很好的模拟实训,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模式:“校企合作,真题真做 ”的毕业设计模式,“突出学生创意,天马行空”的毕业设计模式,我们都进行过尝试,这两年,我环艺专业、多媒体专业尝试“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取得一定的效果,这里介绍一下进行初步探索这种模式的一些实践。
毕业设计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高职学院,特别是艺术类专业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也是大学三年的综合学习过程,这一过程不是简单完成一个单一的项目制作,而是要整合三年的学习内容,强调学校教学与社会的关联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对学生的一个整体考核。但是由于毕业设计是在大三年级进行,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学生的心理也有很大的转变,浮躁、心神不定,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会想到还没找工作,特别是看到周围有学生在实习的时候,因此严重影响毕业设计教学的顺利开展。
学生为毕业而设计,应付、敷衍的想法严重。
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很多参加了顶岗实习,认为有个工作才是正事,因此,为了能留在顶岗实习单位,很多学生不愿意放弃实习工作回到学校专心进行毕业设计创作,把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回来的额外任务来做,因此敷衍的情况比较严重。我校规定,毕业设计指导老师,每周必须在校和学生面授毕业设计指导工作,老师们有时候甚至只能周末回校进行指导,有时候甚至晚上去学生宿舍进行指导。这不仅加大了教学的难度,最重要的是严重影响了毕业设计的教学效果。
毕业设计的主题思想不好,肤浅、搞笑的主题占很大比重
学生毕业设计的立意肤浅,很多学生看到搞笑、打斗、暴力、颓废的作品在网上很流行,自己的创作也跟风学,思想深刻、给人启迪、让人深思的正能量作品越来越少。记得几年前,环艺专业有个学生的酒吧空间设计,居然命名为“酒吧”。
学生利用顶岗实习,将企业案例拿来充当毕业设计
学生参与顶岗实习,将实习中所做工作深化成毕业设计,实现真题真做,是一种很好的毕业设计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多毕业设计中应用。但是,浑水摸鱼、滥竽充数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学生,往往是直接拿企业的案例套上自己的名字,打印下来。因此,这种“校企合作,真题真做”的毕业设计模式,必须要有很好的监管,实行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一体的毕业设计严格指导。
我校“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的教学实践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应强调专业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略有后劲,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实用性、专业性。为了提高学生对毕业设计的兴趣与重视,近年来,我校环艺专业、多媒体动漫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等赛项融入毕业设计当中,要求学生按照大赛的要求从创作主题思想、创作方向、创作设计、创作过程进行。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由3D动力联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光华设计发展基金会、中国图学学会等单位共同主办,自2008年发起举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至第6届,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高校连续超过600所、参赛企业超过1000家,初赛参赛人数连续突破100万人。参加这样的全国性大赛,和全国高校的同学们同台竞技,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参赛方向开始,在毕业设计教师指导下,学生开始自己组织团队,分工合作、制定工作计划,时间计划,从创意、设计、素材收集、队员分工、具体制作过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进行,虽然有些团队会有人放弃离开,但是,整个团队还是可以坚持下去,在老师各阶段的指导下,连续两年,我校的学生毕业设计参加“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的数字表现方向,拿到广东省特等奖,一等奖。获得特等奖将代表广东队参加全国总决赛。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带领入围团队参加全国总决赛,2012年多媒体专业程冲、钟飞燕的原创动画作品《家,在哪儿呢?》获得数字表现方向全国总决赛二等奖的好成绩。在这过程中,为了鼓励下一届的学生,在参加全国总决赛的学生中,会特别加入几个低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他们开阔眼界,为参加下一届的比赛努力。同样,通过融入大赛的环艺专业毕业设计,也是屡获佳绩,自2009年连续四年毕业设计参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均获得二等奖、三等奖、优秀奖的好成绩,2012年,环艺专业刘海南同学的毕业设计作品“佛山万科水晶城单栋别墅设计”更是荣获“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高职高专组居住建筑室内设计金奖。
通过这几年的毕业设计指导,总结了一些经验
教师的严格管理和有步骤地认真指导。
指导教师和学生认真研读大赛赛项,学生先用一周的时间自己明确参赛方向,自由组合参赛团队,教师根据学生的分组进行分析,指导学生制定周密的时间执行计划,学生工作分工,每周至少一次进行小组集中教师检查,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比如设计文案问题,学生进度完成情况,组内不同意见协调、制作过程技术问题等等。这里,教师相当于项目的总管理,各参赛小组组长就是项目总监,教师重点抓总监,总监解决不了才由教师解决。大大锻炼了学生专业技能、实操水平、自行解决问题、协调合作、职业素质养成等综合能力,达到了毕业设计的教学目的。
学校一系列政策和管理办法,有效地监管了毕业设计教学环节的问题。
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学生参赛的政策和奖励措施,只要进入总决赛的,一定支持教师带队参加,学生外出费用报销,获得不同级别的奖项,学校给与学生不同的奖金鼓励,同时,还可以免修一些相关专业课程。
毕业设计的前期,动员会、学生分组、课题选择、师生见面等搞得轰轰烈烈,每个学生都信誓旦旦、精神抖擞地带着资料奔走在图书馆、书店、指导教师之间。但是,随着春季人才市场或各种招聘会的到来,忙于个人资料、个人包装、个人推介的准备成了绝大多数学生的重要任务,每周一次与指导教师的见面学生越来越少,针对毕业设计学生的管理问题,我校出台了毕业设计网络管理,通过该网络,学生每周至少进行一次毕业进度网络填写,汇报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可以通过该平台和学生进行交流指导,学生不填写,毕业设计就没有成绩,这样软硬结合,奖罚分明,起到了很好地监管作用。
学生的积极配合,积极参赛,即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检验了学院的综合教学水平。
“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正是学生的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才换来好的成绩。虽然是比赛,但是整个过程和企业的制作要求基本一致,又不是企业那样商业的要求,保证了学生天马行空创意的发挥,特别是各参赛组长,不仅要自己参与整个制作过程,还要管理团队,协调团队的制作进度、人员状况,是难得的技术、管理的综合锻炼。所以,一般对于他们的就业,基本不是问题,而是选择在哪个企业的问题。
另一方面,教师也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一次,指导教师抱着试试的想法鼓励学生参加,后来,通过几次全国大赛的角逐和交流,教师也逐步掌握指导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和其他高校的教师交流,拓宽了思路和眼界。
总结
毕业设计教学是一个特殊环节,是架设在学校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桥梁。高职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应以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更好适应企业社会需求为主导,以大赛为主题,提高了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和主动行,通过团队合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有步骤有针对的指导,使作品更完整成熟,通过获奖,增加了学生就业的砝码,检验了学校的教学水平。因此“结合大赛,以赛促教”的毕业设计模式是一个兼顾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利益,是毕业设计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实践。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39-01
一、现象综合分析
通过调研前的观察和了解以及调研过程中不难发现许多高中生升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宽松、自主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境,尤其是在英语这一学科,其对学生参与度、主观性、自觉性要求最高且又贯穿小学、中学、大学。
二、问题反映
在对调查问卷、访谈问卷所得数据做进一步整理后我们分析得出,导致高中生升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英语教学环境最大原因在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很大差异。尽管新课改尤其是英语课改一直在强调六“改”――(1)课程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但在课改实践中却仍然存在“满堂灌”、单纯教授语言知识的现象。(2)课程结构:强调平衡不同功能和价值的课程。当下大部分高中开设的英语课程仅限于讲授语法、词汇、搭配等知识,极少数高中英语课堂专门开设口语、听力等课程。(3)课程内容:强调贴近生活、关注科技。而在英语课改实践中很少有学生能够将英语学习与生活实践主动地结合。(4)课程实施:强调变“要学生学”为“学生要学”。而课改实施过程中,许多学生学习观念尚未转变,仍是被动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参与。(5)课程评价:强调评价是为了改进教学、促进发展。而现实是许多学校评价老师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成效时主要看学生考试成绩,而非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6)课程管理:强调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调动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但在课改实践中由于高考的束缚,地方和学校自主性仍然有限,无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内容。
三、原因探究
(一)学生方面
1.学生观念没有转变。学生过多的关注成绩,导致许多人学的是“哑巴英语”只会写,说不出。2.对英语新课改没有正确的认识与理解。3.自身学习压力增大,焦虑情绪严重。
(二)老师方面
1.老师教学观念难以转变。2.教师压力普遍加大。3.对多媒体等技术以及网络等工具的应用不够熟悉。
(三)教育系统方面
1.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2.缺乏持续的专业引领与指导。绝大多数老师和同学对新课改都是第一次接触,缺乏必要的了解与培训,对新课改的解读也有许多误解之处。这又无形中加大了课改实施的阻力。
3.许多课改政策未能落实,缺乏良好的课改实施社会环境。自2004年课改以来,各省市已相继出台了适合自身的课改政策和条例,然而因为主观或是客观的因素都无法完全落实,这无疑难以形成一个有利于新课改实行的良好环境。
四、建议
(一)对学生
(1)变被动为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新课改中,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理想状态。
(2)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新课改在目标、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以提高自身对新课改的熟悉程度,缓解自身焦虑情绪。
(3)降低学习压力,树立学习信心。通过音乐、运动、旅行等方式来转移自己注意力,释放压力,提高自身学习的信心。
(二)对老师及教育机构
(1)认真抓好教师培训工作。以确保老师对新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有较全面而深入的理解。
(2)开展课改学习交流活动。学校之间、老师之间、同学之间、老师与同学之间进行课改交流活动,分享经验心得,取长补短,共同促进。
(3)促进网络教研的发展。利用网络,实施远程教育,分享教学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4)加强对新课改实验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在大的方向上对新课改提出指导意见,以保证课改按照其初衷、目标发展。
(5)加紧研制出台新课改实施方案。
(6)做好社会舆论宣传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7)提供课改物质保障。做到硬件软件并施,为新课改的顺利实施提供一切有利的环境。
(8)) 树立课改样本校。选取典型的课改成功的学校作为“课改示范性高中”以共其他学校学习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