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39: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国内经济发展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水基泥浆 钻井液 高性能 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各主要油田的勘探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勘探开发的对象主要面向隐蔽油气藏,薄层储层等非典型油气藏,而开发模式也逐渐转移为水平井开发,因此钻井作业的工作量和难度,以及油气井的生产成本都在飞速上涨。典型的高难度水平井有鱼刺井,高狗腿度井和台阶井、深水井等等,从钻井施工上来看,由于这些井本身设计复杂,加之目前油气藏主要以隐蔽油藏为主,因此钻井过程中将遇到各种各样的复杂情况, 如在钻探高狗腿度水平井时会经常遇到有卡钻、起下钻遇阻、扭矩过大、机械钻速低、井眼失稳、井漏和地层伤害等的问题;而在钻探鱼骨状水平井等复杂工程时经常碰到机械钻速低、井眼失稳、井漏和地层伤害等的问题。因此为提高钻井的效率,减轻钻井工作量等,国外从多方面来研制新的解决方案,其中采用新型钻井泥浆就是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方法之一,新型泥浆往往采用油基和合成基钻井液。但后期随着人们对钻井液的污染问题认识清楚,因此合成的钻井液使用在后来使用的越来越少,因此各各大石油公司开始研制出了一系列的性能良好,而且环保的钻井泥浆, 在后来钻井过程中大量使用,大大提高了钻井的效率。
一、国内外优良水基钻井液简介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的科研人员,从考察水基泥浆的逆乳化钻井液所具有的特性入手, 通过大量的基础实验,现场实验,挑选多种材料进行筛选实验,并使用了不少各大公司专利材料,最终配置出了一批高性能泥浆,这些高性能泥浆的总体思路是必须保证钻遇目的层的总体稳定,,改善一些在不同储层中的钻井性能:如果在常规砂岩、碳酸盐岩储层段,必须保证砂岩、碳酸盐岩的稳定性,如果在页岩层段,就必须保证页岩和粘土的稳定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配置泥浆的材料比例例如提高机械钻速、防止钻具泥包及降低扭矩、起下钻遇阻现象等。根据贝克休斯透露的一些资料,其代号为MX223的高性能页岩钻井泥浆配方主要成分为:20%膨润土、10%PHPA、10%铝络合物、15%聚胺、15%低黏度、10%常规PAC、20%沥青颗粒。根据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使用效果反馈,该高性能泥浆在南美洲,美国国内,大洋洲,中亚地区使用情况良好,从现场反馈的实验收据和应用数据可以看出,该泥浆和通常使用的水基泥浆有很大的区别,但其基本的性能又可与油基泥浆媲美,因此被誉为性能卓越且环保安全的高性能泥浆。
二、国外高性能泥浆的特点
据统计,在所有钻井施工过程中,钻遇地层的时候,预计有76%的地层为页岩层,只有约20%左右的砂岩、碳酸盐地层,因此绝大部分的井眼压力失衡的情况都是由泥岩本身的不稳定而引起的,因此如何利用泥浆提高页岩稳定性就成为高性能泥浆的主要功能之一。通常施工过程中,往往主要防止压力传递入页岩中,这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并且往往泥岩层更容易在钻井液中浸泡,而相比较而言岩屑则容易被带到地面,因此岩屑浸泡时间短,所以泥岩层本身常常作为地层的“半透膜”的作用,因为其富含黏土矿物的基质能够可以有效防止溶解物质的随意扩散。滤液的侵入改变了近井壁地层的压力分布情况并促使页岩失稳。当滤液侵入减少, 支撑压力稳定时,便可实现页岩稳定。
另外,在钻井过程中,需要尽量抑制粘土矿物的水分扩散,否则钻井工作就回很难展开,而会遭遇种种问题,如钻头泥包、钻井液净化不良、很高的稀释效率以及流变参数和滤失量难以控制等。而设计高性能的泥浆则能有效抑制钻井过程中粘土矿物的水分随意扩散,实验证明高性能泥浆可以控制粘土矿物的水分散失率最高仅10%,从而大大提高钻井效率,其工作原理主要是,首先控制粘土矿物失水率,从而减小岩屑的膨胀等等,从而使得钻井过程中岩屑变得更为稳定。如图1,我们利用高性能泥浆,分别对比了常规KCl和常用的商售抑制剂,对粘土矿物的的抑制效果。从图中可以看到, 高性能泥浆对粘土矿物失水的抑制效果很好,而且几乎不增加黏度,同样也几乎不增加动切力值。
三、结论
文章通过总结国外几大石油公司的高性能泥浆设计思路,总结“总体抑制”的创新设计思路,改变了以往单纯依靠少量材料的思路,而是引进了了不少非石油领域的材料技术和发明专利,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实验总结、对比优选等工作积累,研发出了即高效又环保的水基钻井泥浆。
参考文献:
[1]冯文强, 鄢捷年.独具特色的高性能水基泥浆技术在中东地区的各种应用.国外钻井技术, 2006.
目前,世界上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最发达的国家是美国,其先进的经理人激励模式多种多样。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历史不过十几年,尚缺少完善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机制。其激励模式单一,激励程度低,职业经理人报酬主要以基本工资与年度奖金为主要分配方式,经营者贡献、责任与其收入严重不对称,且存在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不平衡等。
一、发达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
国际上的很多国家,如美国、日本和德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已经非常健全。了解其他国家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对于完善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强化职业经理人市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
美国公司治理结构中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股权结构高度分散并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股东更加关注的是公司股价的变动而非公司业绩和治理,因此职业经理人就承担起治理公司的重担,其激励的重要性也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方式主要包括薪酬制度、股票期权、股票激励等。
1.薪酬制度
美国薪酬制度的主体是“基本工资+年度奖金”,这是比较传统的一种激励方式。其中,基本工资是对职业经理人付出劳动的必要补偿,保障职业经理人的基本生活需要,是预先确定的,并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近几年,基本工资在总报酬中所占比例越来越低,更多的空间被其他激励模式所占用;年度奖金也称为经营业绩风险,是一种基于短期公司业绩或者个人业绩决定的重要收入,并一次性支付,一般一年发放一次,它使职业经理人的收入与公司业绩直接挂钩,有利于职业经理人在提高自己收入的同时为股东创造更高的利益。然而薪酬激励制度使职业经理人偏好于短期行为,因此属于短期激励模式。
2.股票期权激励制度
美国是股票期权激励制度的发源地,在欧洲及亚洲部分发达地区也比较盛行。在美国有多种股票期权、完善的股票期权监管制度以及税收优惠制度,,股票期权平均占职业经理人报酬的近50%,已经成为高收入职业经理人在绩优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所谓股票期权激励是规定职业经理人在与企业所有者约定的期限内(一般超过一年),享有以某一预先给定的价格购买一定数量本企业股票的权利。持有这种权利的职业经理人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行权或不行权。股票期权也称认股权证,实际上是一种看涨期权,是价格激励,它有效地规避了传统薪酬分配方式的不足之处,对职业经理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其获得的公司奖励成为公司长期利润的增函数,在这种情况下,被授予股票期权的职业经理人更注重企业的长期利益,促使其实施良好的经营管理来提升股票的价格,以享受股票增值的好处,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与职业经理人的共同目标,因此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具有较强的长期激励作用,也是使用范围最广的一种激励制度。据统计,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中,90%以上的公司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股票期权计划。
3.股票激励制度
股票激励制度,包括股票赠与和股票购买,是指企业所有者将一定量的股票赠送或者以远远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卖给职业经理人。股票赠与不需要职业经理人付钱,因此又将被赠与的股票称为“干股”。上述唐骏的10亿元转会费就是以持有新华都干股的方式获得。如果是把股票折价出售给职业经理人,那么公平股票交易价格与购买股票价格之间的差价就成为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利用股票激励方式既可以减少公司现金的支出,又可以将职业经理人的收入和公司股东的利益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公司所有者也会更加注重发掘职业经理人的潜力,从而使其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发挥。在美国,还有另外两种形式的股票赠与,即“名义股计划”和“股票升值权”。名义股是指职业经理人不享受所有者权益的普通股,职业经理人可以从名义股计划上获取与一级普通股相同的资本增值和股利;股票升值权是指授予职业经理人在一定时期内通过获得一定数量的普通股以期实现资本增值的权利。
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激励制度之外,美国还有其他的激励制度,如虚拟股票、股票溢价权、福利计划等多项激励措施作为补充与配合。
(二)日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美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比较明显,这是由其自身的股权结构决定的。在日本的企业中,法人持股的比例较高,而且法人之间相互交叉持股,这样的股权结构就决定了日本企业股票较低的流动性,股东更看重的是公司经营的好坏与企业利润的高低,公司相互持股甚至循环持股的结果形成了一个经营者集团,因此日本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比较依赖于企业集团控股方式以达到参与公司治理的目的。
日本最具特色的激励方式是年功序列制度。所谓年功序列制度是指职业经理人的报酬主要是工资和奖金,奖励的金额与职业经理人的贡献率有关,公司经营业绩越好,经理人的报酬就越高,这样就把经理人的物质利益与企业利益相挂钩,促进了职业经理人与企业的一体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经理人更加努力工作,而且在公司工作的时间越长,贡献越大,未来获得的报酬就越大。因此年功序列制对于职业经理人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
此外,日本还有另外一个激励手段,即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罢免和升迁,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这种手段的约束性更大一些。
(三)德国
德国公司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机制与日本企业很相似,主要以声誉、地位等精神激励为主。成就感、社会地位和卓著声誉带来的满足感是激励经理人员不可忽视的力量。职业经理人的报酬基本上由基本年薪、年度奖金和津贴组成,其组合情况一般为65%的基本年薪,17%的年度奖金以及18%的津贴。当然,德国也有股票期权的激励制度,但是并不占据工资的主要份额,比较著名的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是德意志银行的股东大会确定的全球持股计划,该计划规定,工作满一年的德意志银行员工,可以购买在市场价格基础上的一定数量的股票(并附有相应的期权),所附期权可以在以后购买相同数量的股票,这对员工产生了普遍的激励作用。此外,职业经理人除了获得以上报酬外,还可以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企业养老基金。在过去十几年里,退休的企业经理人享受养老基金的比重已经从70%上升到90%以上,加上社会保险机构支付的退休金,企业的经理人在晚年可以领到在职最后毛薪60%~65%的养老金。
二、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且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制度的欠缺,不能完全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活跃职业经理人市场,更不利于企业的持续和谐发展。
(一)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
作为我国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重要手段,薪酬激励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除了薪酬激励属于短期激励方式的自身缺陷以外,还因为薪酬分配与管理不合理,结构失调。我国职业经理人的薪酬一般采取“工资+奖金”或“年薪制”形式,均属于短期激励的范畴,其中基本工资占年度总薪酬的比例较高,缺乏中长期激励,职业经理人薪酬与企业业绩关联度小,这样,即使是业绩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也不一定获得高收入,反之也会出现高管年薪的增长高于业绩增长的现象。经理人的经营业绩与其收入完全脱钩,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甚至出现职业经理人经营上的副效应(不再关注公司业绩的提高)。另外,我国很多公司对职业经理人薪酬相关的制度没有充分的认识,没有设立薪酬管理委员会专门管理职业经理人的薪酬,即使设立了薪酬管理委员会,效率也十分低下,没有起到有效薪酬管理的作用。
(二)实行股权激励制度受限
作为西方成熟市场经济环境中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股票期权激励制度越来越普遍的成为董事会借以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一个重要法宝,也是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在实行的一种职业经理人激励模式。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股票期权制度发展相当滞后,虽然在90年代末部分上市公司开始试行期权、股票增值权、职工持股计划等长期激励模式,但这些模式毕竟不是标准的股票期权模式。股权激励制度在我国实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制约
我国企业没有库存股票,《公司法》规定除注销之外公司不能回购股票,另外发行股票需要经过中国证监会的严格审批和控制,因此中国境内上市公司无法实施规范的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这就对我国企业利用股权激励模式的方式提出了挑战,不少企业通过采用变通和一些过渡办法诸如虚拟股权激励机制、延迟支付、通过海外上市实现股票期权计划等,这样的尝试,对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的推行有很重要的意义。此外,我国的股票市场缺乏效率,而公司内部实行股票期权制度是以成熟的股票市场为前提的,在不成熟的股票市场环境下实行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有可能出现绩优股上市公司的股票期权不能获利,或者获利很小,而经营不善的亏损公司管理者手中的股票期权有可能行权时获得丰厚收益,从而出现股票期权的反向激励效应。再者,我国缺乏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市场,许多国有企业的经理人不是由市场来筛选,而是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者大股东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实行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也有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激励效果。
2.内部约束
在股票期权实施的过程中企业内部也存在着问题。首先,根据股票期权激励制度,期权激励的授权主体应该是产权的所有者,但是由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董事会并不能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董事会本身就需要一种激励机制。由董事会来执行股票期权计划,激励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使其成为谋求私利的工具。其次,我国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股票期权制度实施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企业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而我国企业的绩效评价体系普遍存在着目标模糊,指标单一等种种弊端,评价指标不能体现职业经理人所做出的贡献。
(三)激励不足
激励不足是当前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阻碍了职业经理人能力的发挥。根据经济人假设理论,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济报酬,职业经理人也不例外。然而我国的职业经理人激励程度还远远不够。在工资、薪金等货币性物质激励方面,职业经理人与普通职工之间以及与企业所在当地的平均水平之间并没有拉开差距,收入分配效率低。美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其他雇员平均水平的140倍,而我国职业经理人的平均收入最多为职工平均收入的3~5倍,这样的激励水平,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据调查,我国61.8%的职业经理人对自己的经济状况不满意;80.5%的职业经理人认为,如果收入达不到社会上经理收入的平均水平,就会选择“跳槽”。这种现象说明我国大部分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激励是不足的。除了以上的物质激励以外,精神激励对于职业经理人来说也很重要,应该作为辅助手段激励职业经理人的工作热情,精神激励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具有明显的长期激励作用,而在这一方面我国企业的开展面十分狭窄。
(四)职业经理人与企业之间缺乏信任
我国企业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缺乏必要的相互信任,“信任”将是中国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公司所有者担心职业经理人为自己谋利益,而职业经理人对公司所有者的不充分授权,感到不能得到重用,从而不会踏实的为企业服务,降低其经营效率。这主要是由于二者的利益目标不一致导致的,职业经理人永远处在公司利益与自己利益相平衡的点上,而公司所有者永远把自己放在公司利益里面,在一定程度上公司的利益就是自身利益。当二者利益出现不平衡时,通常会出现公司更换职业经理人或者职业经理人换公司的现象。如何建立一种激励与约束机制,使公司所有者与职业经理人在目标一致和利益趋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经理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是职业经理人制度建设中的关键。
(五)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
在国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予以限制和指导。我国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建设一直以来是经济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职业经理人市场在我国刚刚起步不久,相关法律法规更是欠缺,这样职业经理人激励制度的实施就难以规范化,造成不同企业对不同经理人的激励参差不齐,难以真正实现公平的市场竞争。尤其是《公司法》的相关法规,没有针对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具体条款,对原来公司股票来源、征税等方面的规定,限制了股票期权激励制度在我国的实施。
关键词:新时期;室内环境检测;发展现状;对策
引言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更加注重周围环境与自身健康的关系,环保意识更加强烈。面对我国室内环境质量堪忧的严峻形势,社会各界对解决室内环境污染的呼声愈来愈高,室内环境检测就此应运而生,随着一些室内环境检测机构及治理机构的出现,人们对这一新兴产业的认识逐步加深,新时期我国室内环境检测正迎来发展的大好机遇,不久将进入行业成熟期。但在关注发展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问题,当前我国室内环境检测标准尚未完善,市场亟待规范,检测人员的专业素质有待考察与提高,只有充分认识到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入分析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有效地解决,才能保证我国室内环境检测行业得到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人们身处的环境更加舒适和健康。
1 我国开展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现代人所生活、学习与工作的室内环境中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这在无形中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着人体健康。当前,在经济与现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催化下,诸多新兴产品与工艺面世,它们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和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室内污染问题。
室内环境的污染源复杂,污染物既可是建筑装修材料散发的气体或放射性物质,也可是人体本身或家用电器等产生的有害气体,或者外界污染空气进入室内形成的污染。面对这些无孔不入的室内环境污染,从人自身来说,要了解防治室内环境污染的方法,防患于未然,也要掌握辨别方法,以便在发生污染时能够及时发现;从处理污染源来说,建材市场等要进行规范,在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良性竞争,提升材料质量;当前最重要的是大力开展室内环境检测工作,向人们宣传室内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强调室内环境检测的必要性,并普及相关知识,从而提高人们防治室内环境污染的意识,同时督促建筑、装修等方面工作的规范操作,不断提升建筑装饰材料、家用电器等的质量,从根本上促进室内环境质量改善,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环境。
2 新时期我国室内环境检测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人们对室内环境污染与检测的认识存在误区
当前,室内环境检测存在误区,主要是人们对室内污染的常识性错误认识导致他们对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能充分理解。
许多人对房屋建成或装修后的刺激性气味非常敏感,例如甲醛,在使用漆料等建材时特别注重购买在宣传上强调甲醛释放量低或能够有效吸收甲醛的产品,却忽略了在室内环境中还可能存在许多无色无味的隐形杀手,例如氡,其作为一种无色无味的放射性气体,极易诱发人体癌症发生。人们在错误认识的指导下,一味相信商家的宣传,购买所谓的“环保材料”,甚至相信进口材料优于国产材料,盲目使用,跳过检测这一步骤,忽略二次检测,导致室内环境于无形中损害着身体健康。
另外,由于当前我国室内环境检测市场不甚规范,检测机构鱼龙混杂,虽然人们的选择面得到拓宽,但对室内环境检测的信任度有所下降,对检测机构的检测设备和手段存疑。
2.2 室内环境检测市场亟待规范
新时期背景下,室内环境检测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许多人看准其发展势头纷纷加入到这一新兴行业中,近年来,国内从事室内环境检测的机构迅速增多。但利益当头,难免出现问题,国内室内环境市场中出现监管不到位、质量难以保证、检测数据失真等现象,如不及时解决,我国室内环境检测发展易走向畸形。
2.3 检测机构操作过程不规范,导致检测数据失真
一些检测机构利用群众对室内环境污染和检测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国家相关制度法规的不完善,在操作过程的细节处理上做文章,对检测前建筑封闭时间、检测时测试对象、检测采集样品等执行不规范操作,不符合相应标准,导致检测数据失去参考价值。
2.4 检测机构缺乏专业检测人员或检测人员素质偏低
在一些检测机构中,缺乏专业的室内环境检测人才,或者检测人员对检测流程不熟悉,不能按照国家规定与行业标准进行检测,甚至存在诚信缺失的现象,向群众进行虚假宣传。
3 针对我国室内环境检测发展现状提出的对策
3.1 加强宣传,消除认识误区
对人们对室内环境检测的认识误区组织开展调查,整理汇总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室内环境污染的来源、种类、辨别方法,同时认识到进行室内环境检测的重要性,从而学会甄别市场上众多的检测机构,了解检测流程与手段,避开商家的虚假宣传,获得真实有效的检测结果。
3.2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室内环境检测市场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室内环境检测市场监管力度,取缔检测质量不过关的检测机构,净化市场环境。
3.3 加强监督,规范检测单位操作过程,确保检测数据真实有效
采集样品的时间、地点、方法及样品数量等必须符合相应标准和制度,保证样品能真实有效地反映室内环境的整体情况。检测计划的实施应具完整性,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和可比性。
3.4 建立完善评价体系,提升检测人员专业素养
检测机构要聘用或培养专业检测人才,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建立起完善的监督评价机制,促进检测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4 结束语
新时期我国室内环境检测发展应认清当前形势,在把握机遇的同时正视问题,积极应对,不断改善室内环境质量,为人们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义和.室内坏境检测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探析[J].科学之友,2010(01):16-17.
[2]郑欣.室内环境检测若干问题分析[J].工程经济,2013(08):40-41.
[3]刘丽媛.室内环境空气检测注意事项研究[J].环境科技,2013(04):22-23.
【关键词】外资银行 中国市场 经营动机 经营策略
外资银行在进入国内市场后,所能体现的是一种快速灵活的发展方式,现在在外资银行在市场份额上的比重是不断的增加的,并且依靠自身的发展特色和充足的投资来源,现在的外资银行在抢占国内银行的市场占有率方面的后劲是非常足的,所以对外资银行在中国的经营动机和经营策略做出详细的判断是很有必要的。
一、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现有的银行对外开放策略使我国进一步的增大了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同时我国稳定健康的经济发展环境也给外资银行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管理环境。外资银行是国内的银行体系重要的构成部分,并且呈现出来的发展状态也改变了进入市场初期的激进现状,开始向平稳的方向发展,现在国内的外资银行在资产流动,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方面的发展状况都是非常良好的,而且在现有的法人制度政策的推行下,越来越多的国外银行愿意把在中国设立的分行变为在本地注册的外资企业,这样的注册在加强了我国外资的份额后,也有利于外资企业增加自身的实力与竞争能力。
二、外资银行的在国内的经营动机
(一)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
我国自从进入世贸组织以来,显著提高了经济实力,并且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特色,可以说我国的经济发展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并且受到现有的经济政策推动,小额投资和一些中小型贷款在国内经济投资份额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现在的经济发展情况是非常需要银行的支持,可以说银行现在的市场占有率越高,那么获得相对的经济利益也就越大。所以外资银行在国内投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就是在国内的银行发展中占得一席之地,从而能够在国内的市场经济中获得更加长期的发展利润。
(二)推动自身企业的强有力发展
外资银行在国内的发展中具有更加明显的发展优势,外资企业所能依托的不仅仅是完善合理的发展体系,更有的是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而且依托与比较便利的网上投资和理财,外资银行更加能够受到国内投资人的欢迎。外资银行在国内进行经营可以有效的推动在华的企业知名度,外资银行在国外的理财方面所能具有的优势更加的明显,并且许多外资银行都具有全球投资的经验,现在许多国内的外资企业在个人投资方面都是有精品的理财项目,这对于现在我国的投资人的选择都是非常良好的选择。通过这样的外资银行在国内的运行,一方面能够在推动我国理财形成更加合理健康的局面,也可以让国外的企业吸纳更多的资金,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促进国外企业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外资银行在国内的经营策略
(一)形成不同特色的企业发展品牌
外资企业最大的经营策略就是企业具有厚重的文化氛围,而且依托于企业文化,在经营战略方面就体现出不同的发展策略。一些企业比如说花旗,在经营策略上就体现出鲜明的进取特色,它在选取经营范围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投资理财项目,更是涉及了中国市场的许多领域,体现出了鲜明的企业进取文化,而且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而还有一些外资银行在选择经营战略时,就选择相对稳健的发展策略,也有一些企业在选择经营模式时也比较愿意选择利润与风险比重的项目,这样不同的发展方式也使得外资企业形成了特色的发展品牌。
(二)细化客户策略
中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往往是没有形成特色的管理体系,而外资银行在客户管理方面 就做到了尽量的细化,依据不同的客户需求来制定特色的客户管理方案,让不同的客户都能够尽量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让客户选择不同的项目来进行投资。这样的客户管理并不是盲目的,外资银行在融入国内市场时,重要的工作就是需要对所要进驻的市场来进行客户分析与调查,通过这样的调查获得有效的客户分析,然后能够结合自身的特点来进行客户项目方案的制定,针对不同的项目来设置差别化的客户方案,这种不同阶层有特色的服务管理,可以更好的让客户感受到周到的服务。
(三)推动核心的业务战略
外资银行的业务战略是多种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核心业务就是打造特色的个人业务,并且现在这些业务也能够为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收益,而且这种个人业务具有非常大的私密性,这样的核心业务极大的增加了外资银行的实力,提高了外资银行的经济效益。而且现有的外资核心项目具有强劲发展力的就是网上银行投资管理,这样的项目也是外资银行中非常高效益的战略项目。
四、结语
随着现在的国外资金开放程度的加深,外资银行在我国的整个银行体系中的地位也是逐步提升,外资银行在国内发展战略是非常值得银行体系考虑的,通过合理化的分析,让国内的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实现更加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具海星.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现状及经营策略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04.
(1)煤矿企业的经营缺乏科学规划。国内煤矿企业经营一直比较粗放。以山西省为例:在煤炭资源整合前,国内煤矿有许多的小煤矿企业,以乡镇集体所有制为主。这些小煤矿企业的经营处于采矿权人、经营者、投资人处于分离状态,存在着严重的责、权、利不统一的问题。受经营体制问题的影响,煤矿开采出现层层转包、掠夺式开采等严重问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导致了煤炭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科学规划,在山西省内开办起了数量不少的煤矿企业。这些企业管理粗放,开采过程大多是采用的原始开采方式。导致国内市场上的煤炭供应量大于社会需求量,导致煤炭市场价格曾持续走低。
(2)国内煤炭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煤炭资源整合。面对国内混乱的煤矿开采市场,在政府的主导下关闭和淘汰了一批生产设备落后、管理落后的小煤矿企业。在此次资源整合过程,煤矿关率达到30%以上,将年产量9万吨以下的矿井全部淘汰。通过此次煤矿企业的调整,实现了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60%以上。仅山西省就有1000余座煤矿被关闭,近600座煤矿因无安全生产许可证而被吊销营业执照。到2010年,山西省内年产量30万吨以上煤炭产量占到全省总产量的90%以上。另一方面,国内煤矿企业主要还是以传统的煤矿开采为主,在煤炭深加工方面发展才刚刚开始。煤炭全身是宝,如果能够深加工提炼,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大大提升。
(3)新环境要求煤矿企业发展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要求。煤矿企业虽然是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企业,但煤炭开采和使用过程中会破环矿区生态环境,产生大量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当前全球环境逐渐变暖,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另一方面,虽然国内经济发展迅速但国内的生态环境也被破环的非常严重。重视国内经济转型,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当前国内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新环境下做好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转型是新时代对煤矿企业的新要求。
二、低碳经济视域下煤矿企业发展路径策略
(1)在煤矿企业内部建立一套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低碳经济发展理论指导下,需要对企业的经营建立起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该指标体系可以对煤矿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做出评估。通过综合评估结果就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或不完善的环节,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项目改善和优化。因此,建立完善的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实现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建立在完善的财务分析管理基础上的,通过企业成本分析、企业收益分析等财务管理措施,实现对企业运营管理的有效监控。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明确各个环节的低碳经济指标。
(2)政府要重视煤矿企业节能减排发展的政策扶持支持。煤炭企业节能减排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实践。但在企业发展实践中,大部分煤矿企业出于短期盈利的考虑,对节能减排的实践积极性并不高。另外,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是节能减排发展的关键。但技术革新和设备革新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但从目前国内煤矿企业的经营现状来看,许多的煤矿企业还处于经营亏损之中。因此,国内的煤矿企业在技术和设备革新方面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正是这个原因国内煤矿企业一直得不到有效发展。政府在国内经济宏观调控方面发展着重要作用。面对煤矿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政府必须积极出台扶持政策。一方面,鼓励金融机构为煤矿企业提高金融贷款支持。对于节能减排项目的投资,政府可以给予适当的贷款财政补贴。通过金融政策解决煤矿企业转型创新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对煤矿企业的税收政策做适当的调整。通过税收杠杆协调作用,鼓励煤矿企业重视低碳经济发展。最后,低碳经济对企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比较高。
(3)重视资源整合,实现煤矿企业低碳经济发展。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高能耗、高污染的过程。作为煤矿企业在做好传统产业地能耗发展的基础上,还需要重视资源整合的发展,利用个方面的资源优势实现煤矿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有了更多的展示机会。煤矿企业可以以矿产资源为依托开展与国外优势企业的合作,建立生产加工贸易企业等等,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服务国内企业。最后,做好专业人才的引入也是有必要的。在企业内部开展低碳经济技术创新也是非常有效的。
三、结束语
关键词 常州 现代物流业 发展建议
一、现代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物流业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其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被喻为经济发展的加速器。现代物流是从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传入我国,发展到2009年,物流业前所未有地替代了房地产业,成为国家十大产业之一。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认为:中国现代物流业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未来世界上只有三种人:生产者、物流者与消费者。随着全球性经济的快速发展,物流业从过去的末端行业,上升为引导生产、消费的先导行业。今后几年必将是物流发展的“黄金期”,国家将密集出台一系列现代物流业的扶持细则。这是一次由物流业带来的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我市应调整思路,迅速将现代物流业定位为支柱产业,全面提升其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提高其在服务业中的比例,拉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网络,并强化国际化。
常州位于长三角核心地区,《常州市振兴五大产业行动计划(2013-2014年)》确立了我市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及医药为五大优势产业。但是,要实现五大产业的转型升级,没有现代物流业做先导与支柱,将会失去持续发展动力。因为在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业已作为供应链的一部分进入了制造业协同运作体系,制造业需要依托庞大复杂的物流网络才能在全球供应链系统中得到发展。经验证明:通过降低物料和劳动的消耗所取得利润的潜力越来越小,而通过降低物流费用取得的利润潜力却越来越大。制造企业必须通过剥离非核心业务,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物流环节,外包给独立、专业、高效的第三方企业,才能真正降低整体物流费用,提高自身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常州物流业发展现状中的不足
目前常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水平并不高,在全省的位次偏低。一是没有大量出现以第三方物流公司为标志的专业物流服务提供商。根据经验,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50%以上,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2014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8%,而我市只有16%。二是常州市物流需求系数2014年只有3.08,比苏州的4.86低出1.57,说明对物流业的依赖程度明显偏低。三是按照发达国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应在10%以内的规律,常州市达到19.29%,说明物流业运作效率仍有较大的提升潜力。
三、加快发展常州现代物流业的几点建议
(一)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常州现代物流规划
从常州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需求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论证,重新规划常州现代物流的战略定位,提出符合常州实际的现代物流发展思路和模式。对常州地区物流园区和中心布局、物流场点布局以及物流设施设备配置等物流节点做出合理规划。对物流通道体系和物流信息平台以及支持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政策体系和保障措施做出规划意见。
(二)着力打造“生产物流外包”工程,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制造业物流在社会物流总额中超过85%,但目前制造企业82%的原材料物流由企业自身和供应方承担;产品销售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仅16%。所以要加强对制造企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引导工商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剥离低效物流部门及设施,搭建制造企业和物流企业联合互动交流平台,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量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重视第二方物流板块能量的现代化发展
经验证明,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50%以上,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日本和美国已达80%和75%,而我国的份额仅18%。目前,常州市第三方物流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数量少,且经营现代化水平不高。因此,需要积极引进国际著名物流企业落户,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支持物流企业通过兼并、参股、合资、合作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增强发展能力和后劲。同时,要积极提升以制造业外包运输业务而形成的我市第二方物流市场。
(四)大力支持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
现代物流业的重要特征就是信息化,没有信息化就谈不上现代物流业。这需要政府与企业两个角色层面来共同推进。政府层面,要建立政府管理市场所需的信息系统,要为企业建立信息系统提供平台,并纳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无锡、苏州等都由政府建立了“物流信息公用平台”。物流企业层面,要根据需要,建立自身相应的信息系统,来满足服务对象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只有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共同推进,才能最终建成常州现代物流的信息化体系。
(五)强化人才战略,支撑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发展物流业,人才是关键。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要采用多种形式:一是加强物流人才需求的预测和调查,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和规划,发展多层次教育体系和在职人员培训体系以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构建物流专家储备体系。二是利用我市相关高校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等学科建设,支持物流相关产学研基地培育。三是发挥我市职业技术学校和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作用,培养物流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及时为物流企业提供多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四是积极引进通晓国际规则、熟悉现代管理的高层次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业的供应链能力。
(六)强化行业协会定位,发挥桥梁作用
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江苏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都明确指出:物流业社团组织应履行行业服务、自律、协调职能,发挥在物流规划制订、政策建议、规范市场行为、统计与信息、技术合作、人才培训、咨询服务等方面的中介作用,成为政府与企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重视物流行业协会的作用,强化其社会定位,更好地服务广大物流企业,发挥培育和引导作用。
四、结束语
常州物流业的加快发展已迫在眉睫,且有较大的提升潜力,希望本文能够为常州物流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作者单位为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俊.常州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与发展方向[J].上海:现代物流,2014(8).
[2] 方智勇.我国物流产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北京:当代经济,2014(5).
【关键词】财务会计 管理制度 财务管理
一、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经济飞速进步进入了比较平稳得稳定发展阶段,我国企业的建设也在一天天逐渐壮大。然而部分企业由于规模较小、财务管理水平不完善范等问题阻碍了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导致相当一部分企业发展进步止步不前。举例说明,国家政策的不完善以及未根据我国企业情况特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使我国企业面临无法与国际大型企业公平竞争的问题;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水平落后只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导致其自身发展停留在较低水平;企业掌控权利大多握在在企业运营者手中导致财务会计不能约束企业。除了我国整体会计制度存在不健全问题之外,个别企业自身也有财务制度不规范、不完善的问题,部分企业的财务会计岗位设置不规范、会计工作者并不具备从业资格、财务数据不真实、企业账目不清晰等问题比比皆是。这些问题的消极影响在我国企业经营初期并不会有太明显的表现,但是一旦企业规模形成之后,这些消极影响就会逐渐扩大直至影响到企业日常经营。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对这些问题进行改善,就会导致企业进入发展停滞阶段甚至造成企业逐渐衰退、没落。
企业是一种将获取利润当做最终目标而存在的结构组织形式。而营利的基础条件是规范得自主经营,通过合理得财务管理能够达到此目的。所以,完善和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是我国企业健康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这不单单可以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企业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情况,还能够建立向外界提供数据资料的基础,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二、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制度不完善
会计人员处于整体财务部门的核心位置。承担着较为重要的责任:会计人员既肩负着维护企业经营者合法权益帮助企业合法经营的责任,又要为社会负责、为国家负责,维护国家的合法权益依法纳税。依据我国现行企业区分规则来区分,国内企业可以分成五类:即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体企业、乡镇企业以及民营企业,这些不同类型企业中通常都会存在企业投资者、经营者浑然一体现象的出现,使企业成为高度集权的组织,经营行为与投资者的目的重合度高,使企业步入唯利是图的境地。
由此可以发现,企业会计制度并不完善,会计人员既要满足企业经营者的愿望,又要考虑国家利益、社会利益,这是一种职能上的冲突,体现了会计制度的不完善、不健全。事实情况也说明会计人员由于没有相应的会计制度约束,会造成企业内部问题的出现。
(二)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的问题,并且我们可以发现存在此问题的企业同时存在内部控制不健全、不周全的问题,二者结合导致财务管理混乱缺乏一定的章法,会计数据信息失去其原本的真实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进步。除此之外,因为某些特定的原因,一些企业通常都会挑选亲戚朋友来担任重要部门的管理者,这更加会促进营私舞弊行为的出现。这些企业的财务部门往往形同虚设,岗位的职责分工不清晰,甚至会出现会计财务人员无证上岗现象,对于财务会计上岗要求宽松而不明确,这些在管理制度方面出现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体企业发展退步,长期来看是继续生存发展的一大问题。
(三)财务人员专业水平不够
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普遍面临专业水平较低的问题。其中,有大约20%的会计人员不具备从业的基础资格,具有会计职称的更不足10%,并且普遍存在年龄偏大不擅于使用电算化会计软件。这些会计人员由于年龄较大,接受的是以往传统财务会计教育,知识陈旧、观念落后。电算化会计在国内发展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我国企业使用却并不普遍或者水平较低,它的重要原因就是企业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低不具备基础计算机使用条件,影响整体电算化水平的发展。其次,我国企业不重视会计人员的再教育,致使本来就缺乏专业素质的会计人员更加落后于先进的知识技术,低于国内整体财务发展的综合水平。
三、解决我国企业财务会计问题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制度为现代企业设置中关键的一部分,并且很早之前就在国外发达国家普及并且已将较为完善。我国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间不长,缺乏相关理论基础的日常经验,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实施范例。其次我们还需要明白,通常来说企业内部财务体制分为两个部分:即内部财务掌控、内部治理体制。其中内部财务体制设立目标在于维护我国企业自身资本、提升整体利润额,保证企业财务数据的精准性、真实性;而内部治理体制的设置目标重点关注点在提升整体治理效率,并且对相关财务人员经济行为展开监督以及控制。我国企业在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完善、健全得整个过程中,内部财务治理为进行内部掌控的前提,内部管理控制为内部掌控的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组成企业内部控制住的关键。
(二)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的进行应该建立在会计岗位合理、职责分工明确的前提下,所以对于会计岗位的设置应该既满足企业需求又不重复浪费。致使每个基本岗位既能够相互联系又能够相互制衡,实现一个比较平衡的水平效果。并通过这种设置来实现相互监督、自我掌控以及内部掌控的效果。
(三)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
首先,我国企业需要完善财务会计聘用制度,会计从业资格证是成为一名财务会计的基本前提,另外企业财务会计必须进行一年一度得继续教育,以适应飞速发展得社会经济。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普遍年龄较大知识体系陈旧、观念传统,不能与日益发展的国内经济相适应。所以,财务工作者接受有关教育是极其必需的。这会使我国企业会计的知识不断更新,达到强化基础知识的目的,并且具备承担各种财务职位的能力。
一、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治理
后危机时代的发展主要是由于2008年经融危机爆发后,世界各国之间逐渐开始对其国家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自由贸易结构等进行研究的调整,从而从根本上将国家经济发展及贸易限制策略进项改进,以期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从而应对经融危机。由此全球经济治理逐渐步入一个保护主义浪潮中。根据欧盟国加对其内部经济保护主义措施的改进,我们不难看出,在经融危机爆发后首先各国之间机内相对独立的内部保护状态。随着各国之间不断的对国内经济发展政策进行调整,2010年之后各国开始建立各种自由贸易交往,以期通过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促进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从而从整体对全球进行治理,此时全球逐渐步入一个自由发展的经济浪潮中。根据各国之间相关自由贸易的法律法规中对其国家内部的自由贸易开放政策进行改进,能够有效的促进市场经济的逐渐进步和发展。但是在此过程中,国际上对其自由贸易的总体经济效益的发展仍然具有自我保护意识[2]。根据国际经济发展数据中对个国家理性世界贸易交往来看,通过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双边、区域、全球性自由贸易协定来促进自由市场的建立,从而对全球进行治疗。根据当前全球经济发展中自由贸易及国际经济治理中来看,当前国际市场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以长期迈向发展为治理目标。“贸易与发展”是全球进步的主要研究主题,如何能够对各国之间的经济进行共同性贸易往来,从而带动世界经济的逐渐发展,从总体水平上对全球物质观念和国际贸易秩序进行研究,是当前全球自由发展的市场发展的长远趋势及目标[3]。因此,在后危机时代全球治理中主要以贸易和发展共存为主要治理方式和治理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经济法发展
法制的发展是维护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后危机这一特殊的经济时期,全球性质的经济发展,是每个国家发展的主要依据。国际经济法的建立与国际经济组织结构的发展均离不开世界国家发展现状及新兴市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关系。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在其经济法建立过程中一般以国家经济长期权衡结构为基础,从而根据国际经济情况对本国内部经济法进行调整[4]。但是,由于后危机时代是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各国之间应该针对其在市场中的不同主导地位对其内部经济结构和法律进行调整。根据不用时期国际经济法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其主要是从原有的放松管制,到现阶段的平衡投资者利益,逐渐进行改进。2009年国际证监会相继出台一系列相关当前全球治理中国际经济法,并且在2010年明确的颁布《增强国际金融标准实施的框架》,在此条例中对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监管的标准进行整合,并且在2010年11月通过了《巴赛尔协议III》,各国家在国际峰会上进行研究和协商逐渐对国际经济法进行进一步完善,以适应当前后危机时代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对各个贸易国进行利益的维护,促进全球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5]。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