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39:4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分析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国分类号】G633.55
在高中学习地理的阶段,地理案例是指具体地理情景的描述,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在给定案例中进行观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实践学习。通过这些来思考和总结归纳,从而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方式不仅能实现学生快速的接搜知识,还能够更高的程度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案例教学中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探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从而有效的实现了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的应用。
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概况
新课标确立以后,在新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的的要求下,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显得越来越重要。案例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素质的高低乃至整个素质教育的改革等。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地理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所以高中地理老师一定要正确的认识案例教学在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作用。用案
例提出地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地理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用现实中的地理案例论证地理知识和地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提高。
1.1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一个新引进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地理案例教学只是教学的初期,在初期很多知识和方法都需要学生不断的适应。
1.2学生问题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的时候,对于学生有可能会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对案例的理解性不够积极。这样就影响了案例教学。其实,地理案例教学的过程应该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要进行的积极配合来实现。由于地理案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都老师和多学生都有一定的较高的要求。在案例提出来的时候,要理解这个案例就要求学生有很多的社会阅历,这样才能有效的理解这些。对于老师要有丰富的教学敬仰,这样才能够为学生解答好这样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教学。
1.3老师问题
对于老师来说,案例教学作为一个新引进来的教学方法,老师会有一些教学技能上的不足,没有地理案例教学的经验。这样就会影响到案例教学。地理教师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主要的作用是组织、指导与引导学生学习地理。一般都是“老师讲学生记”得陈旧的方法。而现在老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已经和以前不一样。
地理案例教学方法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以及地理案例教学
实践经验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中地理其实是一门很复杂的课程,地理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资料分析和解决资料中问题的能力,从而能实现对地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没有这样的案例教学经验,这样就要求学校以及相关教育部门也未建立有效的教师实践的培训,这样就能够帮助地理老师增强他们案例教学的经验。
1.4实际案例问题
在地理案例教学初期会出现可用的案例少,而且案例的类型和知识不能够相符合,这种情况是很容易发生的。所以在地理案例教学中,地理案例的内容要丰富多样。教师要不断的搜集符合课本知识的案例,不断的进行案例研究。可以鼓励学生寻找一些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自己周围存在很多的地理知识,使学生更加能够理解地理案例。另外案例的选择要多方面的,在选择的时候要注意案例的知识深度,选择一些能够容易理解的案例。这样有简单到复杂能够让学生不断的接受到这些,为地理案例教学提供一定的条件。
2.解决地理案例教学存在问题的办法
地理案例教学中对于老师、学生和案例都存在相应的问题。经过不断的研究和探索,总结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老是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还是要靠老师自身解决,在没有实际案例经验的时候。老师也要不断的学习地理案例,不断的探索身边的地理案例。学生在没有积极性上案例课的时候老师要想方设法的去增加课堂的幽默性。另外学校和一些教育组织要定期的组织一些地理知识的培训。这样能够帮助老师增加一定的经验。
对于学生来说上课的时候不能快速的适应新的学习环境,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外要多多的接触一些课外地理知识,因为很多材料都来源于课外资料。在阅读课外资料的时候要不断的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研究这些资料就能够更好的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
对于案例少,而且实用性不强这个问题。主要还是要靠学校和老师的不断努力。老师要多方面的搜集一些案例的资料。可以通过电视以及网络等平台进行搜集。如果还不充足还可以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互动,两个学校的地理老师一起进行案例研究,这样就能够填充一个学校学习资源的不足。
3.高中地理案例教学重要性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多的了解知识,案例教学就像一个课外读物课堂。他能够能加丰富整个教学环境。其次,地理案例教学能够使学生加入到课堂。在课堂中更加活跃,能够有机会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及在课堂中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那些案例知识,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最后在地理案例教学过程中,能够加强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增加很多社会经验,地理课堂的案例有很多和生活有关,学生深入理解之后就能够更加热爱生活等。
结语: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在高中阶段非常重要,老师要不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做到让学生喜欢上地理案例课,让学生加入到整个课堂中来,改变以往陈旧的课堂氛围。作为学生要深入的理解案例这样能够增强自己的素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倡导案例教学要把新课标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春雷.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应对技巧[J].考试周刊,2010,(39):177-178.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课程标准 模块教学
2004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宁夏作为实验区已是第九年。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教学方式由重“教”转变为重“学”,由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在新课程“一个课程标准,多个教材版本”的情况下,许多中学遵循教学需要和课标要求,依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逐步实施高中地理模块教学。
一、课程开设
(一)课程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共包含10个模块。其中地理1、地理2、地理3为必修模块;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等7个模块为选修模块。
(二)高一必修课程安排。
按照宁夏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必修模块(每个模块2个学分)在高一开设,依据整个高中地理必修内容来看,首先要开设必修1,必修1为自然地理,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和原理,才能解释必修2和必修3中的许多问题,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才能应用于必修3区域地理中。
(三)新课程教学工作。
高一第一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1和必修2的少部分为教学内容,主要是自然地理知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自然规律、原理的推理、验证和应用,这些课程重点、难点内容较多、教和学的节奏需放慢些,给学生留有理解和想象的空间。
高一第二学期以高中地理必修2的大部分和必修3为教学内容,主要为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教学主要研究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还增设了活动设计、研究性学习、案例教学等,通过活动分析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判断和推理,教和学的节奏要稍快些。
二、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高中地理必修模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在必修1。
(一)面临的主要问题。
1.课时不够:通过对必修1与必修上册(人教社2003年12月第1版)实际需要课时的对比分析,发现每周2课时不能满足高中地理必修1对教学时间的要求。必修1新授课至少需要30个课时,必修上册新授课需40个课时,两者之比为0.75:1,而必修1实际课时数与必修上册课时数之比约为0.67:1(按必修上册每周3个课时,必修1每周2个课时计算)。按比例计算,必修1至少应增加10个左右的课时才能达到原必修上册的教学要求。
2.针对学生:基础差,困难多,兴趣不浓,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
3.教学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面广,呈现方式多,理解较难。
4.教学效益:课时紧,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输理、轻学习能力培养。
(二)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
1.必修1的规定周课时数是2,仅是原必修上册规定周课时数3的三分之二。
2.必修1的内容与必修上册相比只少了一些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在原教材中所占的课时数并不多,必修1又增加了许多“活动”、“问题研究”和“案例”,看上去必修1的章节是少了,但不少内容是原来许多节内容的压缩,给学生理解带来了较大困难。
3.学习进度超前于其他学科教学进度。如大气运动中的受力分析,经纬线的知识等在地理学习时,物理、数学等学科还未讲到,教师必须进行适当的补充,否则学生理解困难。
4.对课标理解的偏差。课标只对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作了比较笼统的规定,导致教材的知识点、教师把握知识点与课标编制人员所默认的知识点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们在教学时受老教材的影响都会补充相关知识,因此教学时间显得不足。
三、解决问题的方案
(一)适当增加周课时数。每两周增加1个课时。
(二)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至少可以将必修1的教学时间安排得更长些,因为必修2和必修3内容易理解,教与学的节奏可以快一些。
(三)适当调整教学策略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如果以上前两点要求均不能满足,就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1.深入钻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抓住核心知识。
课程标准只是对学科能力进行了比较宏观的阐述,因此通过集体备课,在时间紧张的背景下应该选择最核心的知识和最重要的能力,而不面面俱到。并且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结合学业水平测试的要求,参考教研室的相关建议,将核心知识点列出来,要求每一位老师都掌握深度要求。
2.灵活处理教材中一些设计不合理的活动和案例。
(1)大胆舍去教材中一些设计较难的案例。
教材中有些活动设计明显较难,对教学内容的帮助不大,可以大胆舍去这些活动或者活动的一部分。
(2)将一些活动内容进行推后处理。
教材中的有些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形式来完成的,并运用所学内容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但有的设计已经超出了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深入开展,应推后进行学习。
(3)淡化一些难度较大的内容。
课本中有些活动设计较难,对高一学生处理时应淡化,如厄尔尼诺现象只能作为阅读内容去了解。还有些活动开放性太强,主要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探究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建议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完成。
3.重视学情分析,加强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但高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较低,学生应该能在需要的时候通过自主学习、案例等去获得相关的知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一是在“做”中学,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方法。二是在“图”中学,建立空间位置关系。三是在“思维”中学,培养地理思维方法。通过分析成因、比较异同、说明关系、评价影响等过程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4.采用多媒体手段,化解难点,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地理课堂 活动教学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学活动看似重视学生主体,其实不然。一节变“满堂灌”为“满堂问”的课,学生只是教师思想的表达者、表演者,被剥夺了思考的权利,学生的主体地位自然被忽视了,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一线教师应深刻懂得:教学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教学生自己学,教学生从“学会”提升到“会学”和“能学”。
一、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的特点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是采用一定的活动,开展和参与地理课教学。开展一些学习活动,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书背书学习;需要在课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但不是所有实践活动都能称得上高中地理课教学活动。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特点如下:
1.目的性。活动教学服从于高中地理课教学目标,一定教育教学内容规定和制约着活动形式、规模及时空。每一次或每一项活动的方案设计、活动过程和反馈评价,都与相关联的学习内容相呼应和相匹配。
2.参与性。活动教学在一定时间里给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的空间,学生是活动的主人,活动向每位学生开放,全员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活动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是活动教学本质的要求。
3.实践性。活动教学即活动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认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地理课活动教学不完全等于创造物质财富的实践活动,尽管它可能产生一定的生产力,但衡量标准是精神方面及学生综合素质能否得到或多或少的提高。
二、活动教学的内容与形式
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内容依据学科教学目标划分,可以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据学科教学内容划分,有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高中地理课活动形式分课内、课外,主要有以下多种。
1.课堂内活动教学形式。
(1)课堂讨论。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探究情境(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案例,如图片、漫画、背景材料、社会热点话题、名人名言、名片名段欣赏等),并根据情境设置创造性地设计出进行探究的问题。
(2)主题辩论。按照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定某一辩题,由学生组合成正方、反方、评价方、观众方等,开展辩论,要求恰当运用知识、科学分析问题、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及团队精神。
(3)角色扮演。依据一定学习内容创设一定情境,围绕某一具体问题,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开展演出活动,其他学生作为观众,观看并思考表演的内容寓意,从中得到启迪。
2.课堂外活动形式。
(1)社会调查。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活动小组,走出课堂,开展专题调查。一般程序有:定题―选点―拟纲―分工―调研―总结―成文―考评。社会调查是中学生了解社会、感悟人生、增长才干的最佳途径之一。
(2)参观考察。从实际出发,配合一定的学习内容,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博物馆、海正药业、烈士陵园、名胜陵园、名胜古迹等参观考察。此项活动有利于学生深入社会,不忘历史,了解自然,热爱家乡,有利于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3)信息处理。要求学生每日收听收看电台电视播出的时政新闻,是高中地理课活动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指导和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报纸、上网搜索、图书馆借阅书刊等多种渠道,学会收集、筛选信息,处理利用信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
三、活动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动力系统,促进学习者认知有效转化为行为,使学生学习达到最佳状态。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陆游诗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让学生将所学课本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自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3.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活动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巩固、拓展课堂所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检验理论,从而避免学生读死书和死读书的现象,做到学用一致,强化学习效果。例如:讲农业区位因素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农民,自己考虑种什么庄稼,种这些庄稼需要考虑哪些因素,等等。
四、活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准确确立教师的角色地位。活动教学中,教师将不再是“专家”、“讲师”、“教授”,而是学生学习、发展的合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形象地讲,教师就是“六导”,即提高思想觉悟的“导师”、教学活动的“导演”、创设情境的“导游”、发表见解的“导播”、释疑解惑的“导航”、明理教育的“导行”。
2.提高活动的含金量。“以活动促发展”是对活动教学精髓的高度概括,是活动教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切入点。活动的开展既要依据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应依据大纲,立意新、定位准、讲实效,体现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把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用。课堂活动与课外活动各有千秋,但又是统一的,主体都是学生,基础都是学生的实践和社会生活,目的都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总之,课改是挑战,需要勇气;教学是艺术,需要大胆而不懈创新。活动教学并不排斥或否定教学其他形态,而是强调各种形态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它们统一于现实的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张金萍.如何提高地理课堂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2]钱茜.论地理课堂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地理 有效教学 新课改
一、对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设计的认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教师、学生、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境等诸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运用系统科学方法去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教学设计以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活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研究教学设计,有利于增强课程改革的科学性,也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在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地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成为地理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有效教学是指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设计”三大阶段,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有效教学研究的重点,相同的是,任何一种方式和模式的有效教学都必须强化“有效备课”、“有效指导”和“有效激励”这三大环节。
二、对有效教学的初步认识
1、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界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描述式定义,即为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以美国默塞尔为代表,他提出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的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咨询、能在生活中运用,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另一种是流程式界定,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
2、国内对有效教学标准的定义。目前,国内典型的研究是把课堂的有效教学分为基础性与发展性两个纬度。基础性: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定位;是否注重个别差异;教师的表述是否清晰,包括言语概念式表述、案例领悟式表述和图式结构式表述;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发展性: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是否运用启发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和开发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能否容许学生个体专长的课外开放;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这两个纬度的缺点是:把研究过多地囿于课堂教学范畴,就课堂教学谈课堂教学,看不到教学与其他外界系统(如政策、管理乃至社会)的联系;标准过于宽泛,缺乏可操作性与指导性。
3/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从广义上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从狭义上来理解,有效教学指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行动。对学校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实践与研究,所积累的经验,逐渐形成关于“有效教学”的体系,称之为“有效教学论”。如何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是“有效教学论”关心的主题,也是有效教学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人才培养
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教学原则。“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课本知识的获得应与生活过程中的实践活动相联系。杜威认为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儿童的思维,学校必须要提供可以引起思维的经验的情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及地理规律等。”如何立足于促进学生成才,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并能应用地理原理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事象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营造具有生活味的导入环节
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能否在上课开始便将学生课前分散的注意力快速转移到课堂上,是上好一节课的首要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设计充满生活味的课堂导入环节,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会把充满趣味性的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过程,能自觉地积极投入到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导入环节应遵循两个原则:即新课的导入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导入要有针对性。地理素材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导入的方式也不同。此外,在新课程的导入设计时,应尽力做到材料新颖。这也是生活化导入教学的核心所在。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新颖的、趣味性的地理素材来导入新课,就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从而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其对本节课的兴趣,牵引着课堂教学高效进行。
“行星地球”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更是重点中的重点,难点中的难点。学生应对与此相关的地理计算时总是显得信心不足,有的甚至放弃。在我工作之初做过一个调查问卷,有的高一新生认为地理比物理教学更难。这除了和笔者的教学经验欠缺有关,还源于学生难以将地球运动的平面图转化成地球的空间运动。在后来的教学中我调整了策略,并没有直接呈现正午太阳高度三维立体变化图,而是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出发,根据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而设疑。“为何每到冬天,学校就会把每个班级的窗帘分发下来,要求同学们挂好?到了春天又将窗帘收了起来,等到冬天再分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立刻开始讨论起来,他们讨论后纠正了自己原来的认知,获得了正确的经验:冬季阳光照射到室内面积比夏季大。因此,我校夏季没有安装窗帘。接着笔者又问“为何夏季阳光照射到室内的面积小?”有的学生立刻眉头紧蹙,若有所思,有的相互讨论。看着学生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神,笔者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下一年中阳光照进教室的面积变化规律,即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学生们带着疑问积极地投入到了本节课的学习之中,整个课堂教学中,学生都是主动思考,积极发问,课堂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以前,同时也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生的大脑不是一张白纸,在学习地理前他们已经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应当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并从中引出学习课题,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动力。从而自觉探索和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具有生活情的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识的发展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的。这里的周围环境不仅指教师、教材、教室,更重要的是教师预设的教学情境。皮亚杰认为儿童在日常生活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并对这些经验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的预设时要重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教师要善于设置恰当的背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构建新知识。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具有生活情趣。通俗的、生活化的提问可以将抽象的教学问题简化、活化,即可以将原本抽象难解的地理事象变得具体鲜明、易于理解。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注重日常生活经验的随时积累,并把自身搜集的丰富多彩的地理材料带进课堂与同学分享探究。这样,师生可以在共同的学习中解决问题、构建新知识体系。
设置问题情境时要精挑细选,问题情境必须要有层次性,要面向全体学生。作为教师,应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如设计“是什么”的判断型问题,设计“为什么”的分析型问题,设计“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问题,设计“怎么办”的描述型问题,设计“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问题等。
例如,在讲“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时,可播放2013年11月袭击东南亚的超强台风“海燕”的相关视频剪辑(“海燕”在此次肆虐后被除名)。“海燕”登陆菲律宾,造成超过6000人死亡,410万人流离失所。“海燕”使得菲律宾成了水乡泽国。我国三亚一带也受影响,暴雨倾盆而下。同学们看到满目疮痍的视频,问题便油然而生:什么是台风?台风是怎样命名的?台风的成因?飓风与台风有什么异同?出现台风时我们该怎么办?怎样防御台风?台风是哪一种天气系统?该案例的引入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获,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从而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热情,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绚丽多姿的山河地貌、气象万千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与我们的地理教学联系非常密切,教师要善于将这些生活化的案例插入地理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追求具有生活趣的结尾意境
教学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如果说课堂导入的艺术是为了将学生更好地引入教学情境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好的课堂结尾,就是要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升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学生易产生松懈感,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如果课堂结尾处理得好,不但使学生仍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揭示规律、引导探索,把课堂气氛推向。恰到好处的课堂结尾艺术不仅能起到画龙点睛、承上启下的作用,还能激发学生对下一环节或下一次课堂教学的强烈渴望。具有生活趣的结尾意境,理应成为每堂课的追求。
与学生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意犹未尽的结尾能激发起学生课后继续钻研地理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曲终音未绝”的效果。例如:学习了必修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后,教师可以结合当地交通的发展现状设置问题。沪宁城际铁路开通了,苏州地铁1号线开通了……而且苏州地铁1号线的起点站距离我校非常近,笔者也曾听到学生聚在一起谈论1号线。根据这些情景,笔者让学生课后思考:“苏州地铁1号线的开通对我们木渎镇有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看到活动题目后神采飞扬,兴奋度大增,话匣子彻底打开,踊跃发言:有的说带动木渎镇经济的发展,方便人们的出行;有的同学联想到了木渎古镇的旅游资源,说能带动木渎镇旅游业的发展,提升木渎的知名度,带动木渎镇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的同学说想做一名地铁司机,地铁1号线可以增加就业机会等。虽然下课铃声早已响起,但是我还能看到不少学生凑在一起谈论“1号线”。又如在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后,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继续去探究。如在陪父母亲朋购房时可以自己利用所学知识计算最小的楼间距,选择光照充足的楼层。笔者曾经这样设问:依依爸爸想帮年迈的爷爷奶奶在学校附近的万科城买一套1楼的房子居住,万科城每栋18层,层高3米。为了保证冬天有充足的光照,请你们计算一下当两栋楼之间的最小间距是多少时,才能考虑买给老年人居住?问题刚呈现,学生立刻拿出纸笔开始了计算,不少学生课后围着我及地理组同事求证求解……设置一定的生活情景来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将问题简化,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地理素养,形成用地理眼光审视生活环境的意识和习惯。
精彩的新课导入能产生“课伊始,趣已生”的效果。巧妙的结尾却是下一次成功的开始,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又极具趣味性的课堂结尾,不仅可以对课堂教学起到反馈、概括巩固的作用,还能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激发学生主动发问、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达到“课虽尽,趣犹存”的境界。
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它关注教学的情境,注重学生的综合发展;它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让人学会生活,促进人的成长成才,用教学所得指导人与自然和谐生活。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一、用生态理念开发校园物理教学素材的原因
物理学研究的是与物理世界有关的问题――能量、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①物理学本质上是一门基础学科,从字面上浅显地理解,“物”即物质,“理”是道理,并且物理学是技术革命的基础,应用广泛,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中学阶段学习物理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物理世界,培养分析思考能力,获得一些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就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通过对物理的学习,学生们将来有些会直接运用物理学的实验技能技巧丰富自己的劳动操作技能,有些会就职与物理学相关的或者交叉学科的领域,如天文、工程、计算机、医学等等,还有些可以运用所学物理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去从事商业、财经、社会学等与物理学看来完全不相关的一些工作。因此,高中物理学习对于学生的成长有很实际的意义。但是由于高中教学中物理事例经常仅限于书本,教学过程多限制于课堂,学生体验感缺乏,科学素养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而教学的内容涉及多个物理知识分支,多数习题的设定理想化程度严重,这些都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物理学离实际生活遥远,学习必要性不大,而且学起来非常困难”的感觉。
本文提出用“生态理念下开发校园物理教学素材”的方法来改善以上教学现状。“生态”一词源于古希腊,原意指“住所”或者“栖息地”,由此衍生出“一定地域(或空间)生存的各种动植物之间、动植物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含义,它强调系统中各因子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以及功能上的统一,含有系统、整体、联系、和谐、共生和动态平衡之意。②生态理念下的教学不仅是指环境教育,更多的是指注重学生、社会和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由此展开的教学互动。
中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在校园里学习生活,校园的环境设施建设中就大量运用了物理学相关知识,一边是学生埋头于孤立的书本理论不会联系实际,一边是校园里大量事物的现有素材,如果以生态理念在校园里开发物理教学素材,把书本理论与身边的校园相结合,注重学生和校园之间的联系互动,就能给学生的物理学习找到很亲近的切入点,让学生感觉“物理不远,它很近,很实际,很有用”,贴近实际生活的思考能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学习兴趣的提升能增加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深入研究问题的毅力,学生也能从中得到观察、思维、动手等各方面的训练为将来进一步的发展打下切实基础,物理学也能因此恢复原本的面目,同时这一切也有助于校园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开发校园物理教学素材的方式与相关实践
近期有报道说“某学校在校园里种庄稼获得各种好评”、“在校园里种庄稼”一方面让学生实际参与了生产实践,感受了城市里少有的自然景象,另一方面庄稼也可以起到校园某时期绿化的效果。如果再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种庄稼”就是这所学校开发出来的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指用来进行教学分析或者实践的实例,是教学知识点的载体,放在校园里,它可以是一处房屋、一丛花草、一方池塘,甚至一根电线杆子。这些都是校园里司空见惯的存在物,其中都包含着很多事物道理,如何开发教学素材,就看教师看待校园的眼光视角。
1. 方式一:按图索骥、按需索取。根据我国现行中学教材,中学的物理学科大致包括力、热、光、声、电与磁、原子这六个部分,由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这种分类并不绝对,但利用这个分类寻找开发校园的物理教学素材还是可以的,可供参考的一种简单方式就是按照物理课本,对照着章节把校园里各个景观、建筑或者各项建设归类到相应的知识上去,发掘其可供物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因子,顺序编排起来,这就好像是“按图索骥”。比如,很多学校有的吊棚(可以是车棚也可以是游泳池的顶棚等),就可以归类到力学;而学校的电力系统以及用电安全等,就可以归类到电学等等。不过,如果这些素材只是零碎而模糊地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那么在实际物理教学过程中,往往用着用着就忘记用了,而且在教学分析时也存在理论不清楚、道理不明朗的情况。所以,如果能够做成一本物理学校园案例集或者校园物理课本,方便教师和学生“按需索取”地进行课上讲解或者课下阅读,效果会更好一些。
关键词: 案例教学 地理教学 实践与思考
课程标准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它既是选择课程内容的必要前提,又是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基本出发点。为了使高中地理课程总目标更具体,新课程还在总目标下划分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进行分解。由于课程目标不同,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方式特点不同,因此要求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不同。
一、知识与技能的案例教学策略
知识与技能主要指地理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具体分为地理陈述性知识、地理程序性知识、地理策略性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形成是以知识为基础的,在新课程中选择地理学的知识体系,基础的、有用的知识仍是主要学习内容,且关注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1.陈述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陈述性知识是回答“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分布、地理术语、地理名称、地理景观等。用案例教学法进行陈述性知识的学习时较适宜采用引述式案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中的教学案例一般采用最简单的表述方式,在案例中直接给出需要了解或解决的问题,学生一般只要读懂案例,并经过简单思考就能达到要求。其教学过程一般可简化为:教师呈现案例―引入学习主题―学生自主学习。
[案例1]太阳风暴袭击地球
太阳表面新形成的巨大黑子群和大耀斑,喷出的大量气体、电磁波和带电粒子流,会以每小时300千米以上的速度向宇宙空间喷射,形成太阳风暴。有人形象地把太阳风暴比喻为“太阳打喷嚏”。
太阳风暴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会使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通信设施受损。据报道,2003年10月23日到11月5日,太阳风暴连续多次袭击地球。亚洲、欧洲、美洲的许多国家的短波通信受到干扰,通信设施受损。例如,日本一颗通信卫星信号中断,一颗环境监测卫星已经无法恢复使用。
这则案例资料,它可用于完成地理新课标必修1,行星地球中“太阳活动影响地球”这一课标要求的教学。教师呈现案例,学生阅读后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明现象。
2.程序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它要回答“为什么”“怎么办”。它要说明地理概念、规律、特征或成因,因此适宜采取探究性案例教学。教学过程是前面提到的完整的教学流程。例如:
[案例2]中国的家庭经营
中国农民李某家庭共有6口人,上有两位老人,下有两个上学的孩子。李某承包了8块地,共0.5公顷,农活主要由他和妻子来做。李某家与另外5家村邻共同购买了一头耕牛、一台水泵、一台电动推力机。其他小型农具每家自备。一般情况下,李某用0.3公顷田种植双季稻,0.1公顷田种单季稻,0.1公顷田种其他作物。他家每年约收获稻谷3800千克(双季稻产量为1050千克每公顷、单季稻产量为650千克每公顷),其中2500千克留作家庭口粮、饲料用粮及上缴公粮,其余1300千克到市场上去销售。
依据新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思维习惯,提出以下讨论问题。
(1)材料中提供了哪些有关农业生产的资料?反映出该农业的哪些特点?
(2)李守银家水稻生产的商品率是多少?如何提高其水稻的商品率?
(3)李守银家要实现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的限制条件是什么?
这一案例教学分三个层面:第一层是通过学生阅读获取该地农业生产的相关信息,包括地理位置、劳动力的数量、生产规模、经营方式、机械化水平、作物种类、产量等基础知识信息,理解亚洲水稻种植业的基本特点,形成形象思维,也为第三个问题做铺垫;第二个层面是探讨其形成的条件,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揭示案例与原理的联系;第三个层面是知识的拓展延伸,讨论其发展规律。
3.策略性知识的案例教学
策略性知识指如何学习、记忆或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地理策略性知识一般为地图运用能力、地理阅读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等。其学习的重心在于方法的掌握,技能的形成,也适用探究式案例教学法,但是注意案例的选择不宜过难,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的指导。在学习地理新课标必修2,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中的案例是南昆铁路,在此基础上,为了更好地体现交通线的选择区位因素,所以我使用了案例3。
[案例3]泛亚铁路的建设
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一吉隆坡一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方案,如表:
泛亚铁路三个方案的比较
教师呈现案例后,确定研究主题为交通运输线的区位选择,师生进入讨论。提出问题:“你认为选择哪一个方案比较好?请说明理由。”讨论过程可以采取各抒己见的方式,也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由于涉及初中的区域地理,有些学生往往不清楚这些城市的地理位置,因此很自然地会主动查找地图。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开始借助地图来说明问题。在这一案例教学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在不自主地运用地图来解决问题了,但并不是有意识地进行的,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将其上升到稳定的策略性知识层面,使学生认识到地理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图文转化,地图中各要素是可以进行拆分和整合的,从而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深入的讨论又使学生掌握了如何对交通线路进行选择和评价的方法及思维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的案例教学策略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提出了“过程与方法”的课程目标,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因此在进行教学时采取将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的研究式案例学习法较好。其过程是: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教师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任务――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编写案例报告――课堂呈现案例――师生评价。具体做法如下:
[案例4]水污染问题的学习(湘教版选修VI说明了水污染及其防治)
1.学生已有知识。淮安市里运河水污染严重,学生有切身体会;
2.活动内容及研究性学习。教师布置了三个活动任务――①测量淮安市里运河水的含氧量。②到环保局获取里运河水质有关数据:③走访几家大工厂调查废水排放情况;学生分组开展相关的研究,并做了案例报告。
这一案例来自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实地测量获得的,学生体会到地理研究的过程、掌握了地理方法,动手实践、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在这一过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学生初步学会通过测量获取地理信息,实践操作能力得到提高。讨论过程中教师按照学生思维路径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的技能及相关学科知识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突出过程与方法,以学生发展为本,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中地理 GIS 区域地理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教学理论的更新,加速了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步伐,客观上对传统地理教学方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地理信息技术是一种具有采集、存储、查询、分析、显示和输出地理数据等功能,能为地理研究和地理决策服务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将它特有的功能运用到地理教学,不仅能改变我们认识区域地理的视角,为学生搭建学习地理的良好平台,而且能为地理学科注入新的活力,成为辅助教师教学、提高地理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一、问题的提出
区域地理因其知识点多信息量大、图文结合综合性强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之一。它需要了解空间定位,明确区域内部各要素的特征及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判断区域之间的差异,分析某一要素发展而引起的整体变化。传统教学对地图的应用、内部区域要素的掌握和整体知识体系的形成有独特的教育方式,但使用手段存在些许的不足之处。
1.比例尺、内容固定。普通纸质地图在同一幅图上,图幅大小和所示的范围都是确定的,即比例尺都是固定,无法进行地图任意放大、缩小,不能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即使是电子版的地图也只能改变图幅,对图上内容的详略无法更改。这就使得在讲授区域外部轮廓和内部特征时需要多幅地图地展现,进行图片切换,增加教师素材寻找的时间,对部分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对比上有所不便。
2.地图要素交互能力不足。传统地图资料所显示的专题要素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对地图内容进行增减或组合拼接,形成灵活多变符合当下教学所需的地图。比如要展现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和美国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关系,假如教师手头上只有美国农业类型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图,就会使得图中的干扰信息过多,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GIS辅助手段与地理课堂教学结合的意义
区域地理教学的要素分析和整体联系是其核心,借助GIS的图层属性和空间分析的优势,既符合学生认知过程的需要,又可以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充分增强地理教学效果。
1.有利于发挥GIS本身强大的功能。GIS对地理数据的管理采用了图层的概念,根据教学目的的不同可将不同的图层进行叠加分析,对独立的区域要素起到关联的作用。同时图层数据简洁明了,可控性强,明显提高了学生对抽象地理数据认识的能力,做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了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的核心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怎样提高学习能力进而善于学习。本节课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做到启发引导。教学过程注重地理表述的规范化,地理观察多角度化、地理思维多维化的引导。在归纳提炼过程中,老师要对学生的回答有反馈,不正确的给予修正,不完整的给予补充,零散的意见给予综合,在学生知识构建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3.有利于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创新思维。借助GIS应用于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获取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达到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目的。美国有句谚语:“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说明课堂参与性的活动在学生个体认识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本课借用预习案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的和意图,并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中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途径,借助GIS手段帮助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维,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让学生更好地构建知识系统。同时,新课标强调改变教学方式,由老师为课堂的中心向以学生为核心转变,由学生被动夺取知识向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化,这就要求老师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借助GIS图层空间分析手段教师在可行的硬件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在讨论、动手实践中抽丝剥茧,将问题层层深入,加深学生对地理联系的理解,启发学生发现规律。
4.有利于知识与实践密切结合。区域地理的难度在于要素之间的整体联系,借助GIS的图层空间分析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中交互性的不足。借助多媒体手段,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具体操作、探究,理解当前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三、借助GIS辅助手段的区域地理教学设计及实践
教师基于“先学后教”的理念,提供乡土案例,呈现引发认知冲突的学习问题,借助GIS图层叠置功能,用新的手段引发学习兴趣,通过小组互助完成学习任务,争取将碎片化的知识进行整合,学习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法。以下将以高二地理《福建区域地理》为例分析探讨。
1.课前准备:(1)教师在课前制作预学案(要求学生明确对福建范围、位置;福建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2)班级同学分组,每组提供一台电脑。(3)学生课前完成预学案,小组长对组员作业答案进行分类汇总,挑出小组最完整的成果,带着问题进入课堂。(4)电脑安装mapinfo软件,并提供“福建轮廓”图层、“福建年降水量”图层、“福建铁路”图层、“福建山脉”图层、“福建主要河流”图层、“台湾岛部分轮廓”图层、“福建省九地市分布”图层。(5)教会学生mapinfo软件的基本应用。
2.教学过程:(1)小组展示预习成果(通过投影仪)。(2)小组互评,教师小结。其他小组的组员对展示出的作业(描述福建范围、位置;福建地形特征)进行点评、补充、归类整合不同观点。在上述解答问题的过程中,答案不是直接给学生的,而是让学生在挑毛病的过程中完善知识结构,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知识体系的自我构建。(3)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学习任务。呈现“距海近的厦门降水少于距海远的武夷山市”这个引发认知冲突的乡土现象,要求学生借助软件,调用地形、降水图层,小组合作完成原因的分析。学生带着问题探索,目标明确。这个过程设置的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寻找福建省降水分布的特征并分析原因,引出本节课的重点“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借用寻找图层明确影响的主导因素。同时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扬长避短、查漏补缺,用整体性的思维考虑地理问题。(4)课堂练习,巩固提升。在分析完地形对气候影响的基础上,加强问题的难度,扩大探究的广度和梯度,追问“福建省农业现状及农业发展方向”,调用自己认为可用的图层完成答案。每一图层对应一个要素,借用GIS的面状要素分类、叠加分析,旨在让学生分析农业区位因素,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提炼、发散性思维能力,达到构建农业区位分析的知识体系的目的。
四、教学实践后的思考
1.学生平时较少使用地理信息技术,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的了解主要是在学习地理(必修3)的过程中获得的,但内容偏于理论化,能够学以致用的东西不多,学生也没有什么机会真正用到。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课后的问卷调查,近一半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并且绝大部分的学生基本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挺好的。经过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地理信息技术对于学习区域地理有所帮助,并且接受这样技能培养课的授课方式,而且愿意了解更多的地理信息技术知识和练习技能。但是对于mapinfo软件在区域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分析的应用上比较陌生,说明如何将抽象知识表象化是这种教学模式还需研讨的地方。
2.教学准备方面,教师在前期做了大量的数据数字化工作,从教学的投入产出而言没有任何优势,以一人之力完成多数区域的要素准备是不现实的。如何建立区域地理教学GIS资源库或是搭建网络平台共享教学资源放能从技术上对GIS辅助区域地理教学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娟.地理信息系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研论坛,2011(06).
[2]段玉山.信息技术辅助地理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