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39:57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中小学学校教育的特点

第1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1.任务的双重性

任务的双重性是指既要完成体育教学大纲中的重点内容,又要完成各种专业所需要的身体素质和专业必须的技术,技能的教学。这一点就区别与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学。也就是说大纲的教学内容与各种专业的体育教学两者促进,互为补充。即专业素质的提高与技术的掌握有利于大纲的理解。对大纲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又促进专业技术的巩固和提高。所以,体育教学必须实行双轨走路,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中等专业学校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2.内容的针对性

内容的针对性是指根据不同的专业确定和选择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方法及手段。

首先,是针对专业特点将大纲的内容适当的删减,增加符合专业特点的内容。

其次,将大纲教材引向专业化。如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目是做幼儿教师,所以在传授大纲内容如“快速跑”时要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学习。先让他们沿直线跑,然后再跑三角形,最后作迎面接力跑,既增强活力,激发了兴趣,又调节了运动量。使学生不仅掌握跑的基本技术,又要掌握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的方法。

3.量的合理性

量的合理性是指合理的安排运动量与课的时间分配等。首先是在运动量的安排上,要考虑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活动量(运动量)远远地超过了普通高中学生。因此应特别注意教学实习、生产实习、活动量与运动负荷的关系。如果与普通高中学生的运动量一样是不够的,因而应加大强度,逐级增加运动负荷,使身体适应学习、实习和工作的需要。

其次是一课时时间的分配问题。即大纲内容与专业技术及专业所需身体素质的学习、训练各占一定比例。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双重任务,才能体现出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4.传授知识的科学性

传授知识的科学性是指向学生传授正确、有效、科学体育基础知识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的双重性与量的合理性所决定,传授知识要少而精,准确扎实,使知识适用于社会与专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培养提高学生自我锻炼的自觉性和终身锻炼的习惯,教会学生先进的、科学的、行之有效的锻炼身体的方法。

5.实践的实用性

实践的实用性是指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要符合专业特点,适用于未来工作岗位的需要,即经济又适用。由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大纲知识外,更重要的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通过在校的二、三年学习以后,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及专项身体素质,马上上岗便可顶岗工作,速见成效。因此在整个教学中,必须抓住专业特点,全面提高身素质和专业技术技能,达到学用结合。

二、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的必要性

1.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目标是为社会所需培养出各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要想实现和完成职业教育的目的、任务,就必须要求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2.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搞好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完成体育教学双重任务的有效途径。

3.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提高学校群体工作成绩的重要手段。

我校是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开设了二十多个专业。根据各专业及学生身心特点等进行教学,从中得到很大启示。由于在教学中加强专业身体素质的训练,使学生的达标成绩逐年提高。同时,社会信息反馈良好,深受用人单位赞扬。这些毕业生在社会各单位即是生产能手,又是文体活动骨干。

实践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势在必行。

4.体育教学与专业特点相结合是树立学生专业思想与终身锻炼思想的有效方法。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直接参加生产劳动。如果在校阶段没有较全面的身体素质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将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劳动强度的要求。所以在校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全面身体素质的锻炼和及时加强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树立一日获得,终生受益的思想,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与要求

1.教师必须有献身于职业技术教育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有坚定的信念和满腔的热情。要使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终生的锻炼的自觉性,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和培养良好是职业体育道德观。

2.教师本身职业技术知识水平和能力要与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相适应。

体育教师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大纲知识,而且还要加强学习职业本身技术与理论,掌握其基本知识、技术、技能,提高业务能力,这样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使学生到准确、实用、科学、新鲜有效的专业知识。

3.要求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并掌握各专业的特点,了解学生实际情况与身心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将专业特点同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4.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特点、学生身心特点等安排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运动负荷等。

第2篇

一、日本中小学观光教育的特点

日本政府自明治维新就开始发展观光教育,出于对学生年龄层次、知识水平的考虑,他们规定小学生、初中生以及高中生要分别在本市、本国以及世界范围内进行为期数天的观光教育。1964年日本颁布的自由行政策更是为观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目前中小学生的观光教育已成为日本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政府的牵头与管理

日本观光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较大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观光教育的支持与鼓励。一方面,政府每年都会投入巨额资金用于中小学生观光教育的发展,很多中小学校的观光教育费用基本上都有地方及国家的财政支持[1],这有效减轻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避免了部分家庭贫困的学生不能参与观光活动的情况,实现了基础教育的机会均等;另一方面,政府制定清晰明确的观光教育政策,规定学生参与观光教育的各项准入条件、准备要求以及相应的评价机制等,例如各学校在安排学生参加观光教育活动前,需做好申请、计划等一系列准备工作,以确保观光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2.发展模式的制定与分层

日本政府按照年级的高低制定了不同的观光教育发展模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例如,小学生观光教育活动的地点一般安排在学校附近,内容主要包括参观名胜古迹或其他著名地点,目的在于促使小学生对国家历史的认知与了解,逐步培养他们的国家荣誉感与自豪感;初中生的观光教育活动范围可扩展至全国,在政府及相关旅游部门的支持下,不同城市之间建构起和谐、稳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可安排在合作城市的居民家中,这有助于学生体验不同的城市与家庭文化,丰富其对社会生活的认知与感悟;高中生的自理能力较强,因此可安排其到国外进行观光教育活动。很多学校与美国、韩国等国家建立起了长期合作的关系,以保证观光教育的顺利开展。

3.对安全问题的考虑

日本政府十分注重学生安全,在日常教育中增加学生对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并制定出完善的危机管理体制,以应对学生在观光教育活动中发生的各类突发性事件。保险制度的完善也是观光教育安全保障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学校积极宣传安全保险在观光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家长也会给孩子积极投保。此外,日本学生的安全问题离不开新闻媒体的积极配合。AKT秋田电视、KBS等新闻媒体一直致力于全方位跟踪报道观光教育的具体情况,促进日本家庭对观光教育活动的了解与支持。

4.第三方组织的支持与监督

日本观光教育的蓬勃发展还有赖于国内行业协会的帮助与监督,其中以观光教育研究协会(以下简称“协会”)为代表,它对日本观光教育市场的稳定与和谐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助推作用。首先,作为日本公众的公益法人,协会致力于发展新型旅游活动,对国内学生参与的观光教育活动进行相关的研究、调查与监督,并整理出与活动相关的报告与总结,实现观光教育活动的公平与透明;其次,协会定期在各地区召开研究大会,针对观光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相应资金与人力资本的支持;最后,协会积极参与各观光教育相关部门的协调与组织工作,为观光教育活动的顺利推进搭建桥梁。

二、日本经验对我国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的启示

1.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作用,为 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奠定基础

政府的支持是发展观光教育的保障。政府需要由上而下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中小学观光教育政策,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首先,很多中小学生对自身权益的争取与保护意识尚不足,政府应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尽可能规范中小学观光教育的管理与保障制度,以保护中小学生在观光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权益不受侵害;其次,企业的商业化与利益化导致中小学观光教育问题频出,政府需引导各企业之间公平、良性的竞争,提高企业从业人员对观光教育活动的敏感度与关注度,并对旅游产品的规范性、合法性进行严格把控;最后,政府应严格对待观光教育中潜在的各类安全问题,例如积极宣传安全的重要性,制定相应的中小学生安全保障制度,对学生出行前的身体状况、保险投递、出游地区社会状况等情况进行严格审查,从源头降低危机事件的发生机率,并在仔细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防范措施,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2.积极宣传“寄学于游”的意义,为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铺平道路

日本观光教育之所以获得如此成功,其主要原因在于全国上下对观光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无论是政府、协会组织还是教师、家长和学生均从自身的角度对观光教育的发展作出积极努力。而从国内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尚未对中小学观光教育作出明确的规范与管理,家长仍沉浸于“重成绩,轻素质”的传统教育中,观光教育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

首先,政府应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将学生从埋头苦读中解放出来,从宏观上给予政策的指导与资金的支持,促进学生在观光教育的过程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其次,企业应以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增加家长及学生对中小学观光教育的关注与支持,并积极投入到观光教育的活动之中;最后,家长应改变以往的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关注中小学生书本之外知识的积累及正确价值观与世界观的树立。

3.创新开发旅游产品与服务,为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增添光彩

观光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旅游活动,然而,从目前对观光教育产品的开况来看,其教育的针对性并不强,这导致学生及家长对观光教育的存在及意义产生偏见。此外,目前观光教育以企业的旅游产品为主,以某网站“美国中小学插班亲子游学营”旅游产品为例,其费用高达3 0000元/人,若是家长陪同则总费用将逾十万元,这对大部分家庭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笔很大的数目。

企业应当在政府的鼓励与引导之下,进一步挖掘观光教育的潜在价值与内在本质,结合国内观光教育主体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国内多样的教育文化与旅游资源。例如可以开发国内观光教育之孔孟之旅、之旅等;此外,政府可加强国内各学校与国外学校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在搭建稳定、和谐的观光教育平台的同时实现世界范围内人才的交流与沟通。

4.多样构建分层观光教育模式,橹行Ч酃饨逃发展添砖加瓦

目前国内观光教育的许多产品并未依据不同年龄段特点的学生进行深层分类,有些观光教育的产品不具有针对性,而是同一产品应用到了不同的学生身上。

我国应当设置专门的观光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观光教育活动的开展与服务提供严格的准入标准,在实现观光教育公平与透明的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小学观光教育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政府和学校应在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思维理解能力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构建相应的观光教育模式。

中国的观光教育尚处于初步开发的阶段,社会各界对观光教育的认识还不充分。再者,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观光教育的发展不均衡,实现中小学生观光教育的普及化任重而道远。然而,我国中小学观光教育市场广阔,再加上日益全球化的国际环境,其开发潜力及价值值得政府、企业及家长的共同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观光教育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 教学改革 教学

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和扶持职业教育事业,许多中职学校抓住这一机遇,迎来了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校专业建设趋同化,专业设置雷同跟风,专业结构不尽合理,专业优势凸显不足等情况。如何凸显办学特色,突出专业优势,打造自己的品牌,是我们每一位中职学校的教育人员值得思考和探究的问题。本人从事多年教学管理工作,从中学习积累了一些关于特色专业建设中教学改革环节的一些经验和心得,就如何做好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1 找准专业定位,突出专业特色

要确定特色专业建设发展方向,开展具体的教学改革工作,应先对相关专业作出准确定位。在进行市场调研,了解行业发展最新动态的前提下,根据区域环境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巩固现有专业优势、开发和拓展新兴专业,梯度推进专业发展,尤其是要树立发展特色专业和优势品牌专业之路,提升自身的办学竞争力。

根据我校所处区域环境,结合江西省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和上级主管部门——江西核工业地质局“地矿立局”主战略的实施现状,在制造业大类专业建设中,我校以数控专业建设为特色教学和研究试点,逐步形成以江西省职业教育制造业实训中心为平台的综合实训特色;在电子信息类和资源环境类专业建设中,将计算机应用与维修、放射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作为专业建设重点,逐步形成专业技能和校企结合发展的办学特色。

学校通过发展特色专业,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学校专业设置、建设及课程目标定位等进行研究,更主动、更好地为“地矿立局”服务、为“核电建设”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2 完善课程体系,体现职业特征

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应用“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形成多种课程体系类别。教学课程严格按照颁布的江西省专业课程标准组织实施,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教学实际设计项目活动组织教学,未颁布的课程按照校内开发的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引进国外先进课程,自主开发实训课程体系,明确职业技能培养目标,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课程交流,服务于岗位需要,体现职业特征。

在课程建设中,按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采用任务引领的课程开发模式,设计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的项目活动组织课程实施。在数控、计算机和放射性普查与勘探专业课程开发的基础上,加强课程管理队伍建设,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咨询和答疑,更好的服务于、中职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将积极总结该课程的开发经验,努力探索和建构建数控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机制,拓展学生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提升职业道德。

3 改革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实训

在特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积极的追踪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专业技术和人才岗位对技能的要求,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整合修订教学内容,完善专业教学计划进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与实训课程标准的制定,摈弃单一化、模式化的教学内容,使其多样化、灵活化,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注重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训课程的结合,围绕“工学结合”这一中职学校办学切入点,积极开展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给学生良好的实习环境,保证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

我校在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成立了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以相关专业教学专家、骨干教师和行业专家为主要成员,探讨、修订、完善了特色专业理论和实训教学内容,通过在试点班开展教学实验,反馈相关信息,对教学改革提出指导性意见,滚动修订相关教学内容。如:在数控专业教学中,调整了文化课授课学时,适当增加专业基础课和实训课的课时;在计算机应用与维修专业教学中,将理论教学和上机操作相结合,合理科学安排各班课表,使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之后能及时上机实践,加深知识积累的痕迹,教师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实际的提高;对于放射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而言,主要是以实操为教学重点,教师授课内容主要贯穿于现场勘查与实习过程中,通过教学仪器的示范、操作,实施教学过程。

4 改进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目前,中职教育在专业教学模式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结归纳出比较流行的教学模式有行为导向教学模式、任务引领教学模式、项目教学模式等。不过,在教学实施过程当中,当前职业院校的课堂教学主要还是采用传统的“授受式” 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现代工厂企业的需要。

我校在特色专业教学模式上主要采用的是行动导向和任务引领教学两个模式。“行为导向”型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与全面素质的最佳选择,使课堂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转变。教师在教授中从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技能出发,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解疑、答惑等方面的能力,并将这种行动力转化为职业能力,从而完成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任务,适应职业岗位对专业教学的需求;在数控专业教学活动中,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引领课程开发模式,设计贴近岗位、贴近学生的项目活动组织课程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将教学要求与岗位职业标准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多个任务的完成,不仅积累了经验,而且掌握了工作的技能。

5 结合校企实际,推行校本教材

根据特色专业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优先选择教育部规划教材,并组织本专业全体教师进行研究论证,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增、删调整,对照规定教材编写讲义及校本教材,对技能课编写指导书,力争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在数控专业校本教材编写中,根据数控专业普及教材中存在的缺陷,以“一体化”教师为研究主力,通过调研行业岗位需求,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面向的实际情况,在“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下,开发数控校本课程,体现数控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向企业靠拢。如数控实训部分校本教材可选自我校宁波实训生产基地生产实际,如复印机滚筒、汽车的传动轴、铝锅底的花纹加工等,部分教学内容可选自《数控车工实习与考级》,按照相关系统,分别编出左右两段加工的粗加工、精加工工序,最后讲述如何修改精加工程序中的数值,以达到图样规定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

对于核地质系统特色专业——放射性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我校发挥主管部门、行业发展以及教师能力等方面的优势,编写出《铀矿地质学》、《放射性方法勘查》、《放射性物探》等校本教材,这些教材主要是该专业教师在教学、生产过程中所得经验的积累以及教学生产心得,不仅对本专业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性意义,对本行业开展矿产勘探与普查工作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6 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学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是一所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教学改革措施实施环节中起决定性因素的部分。我校在特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的措施在于:

①由一名/两名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专业学科带头人、多名骨干教师作为教学科研主力、相关行业管理人员作为专业教学专家观察小组组成完整的特色专业师资队伍。

②制定了《关于教师进修的有关规定》,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教师读研、自考、培训、函授和各种形式业务进修,努力提高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提高学历层次。

③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大力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思想素质,通过下厂锻炼,教师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应用于教学中达到良好效果。

④对专业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加快特色专业“双师型”和“一体化”教师的培养步伐。

⑤积极探索并建立专业教师任职资格制度,逐步实现专业学历证书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相衔接,完善学校专业技术技能教学岗位的准入制度,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对教师的综合评价以及相关激励机制。

总之,中职学校特色专业教学改革在总结经验、研究探讨的过程中,应从学校教学工作发展的大环境出发,依托自身优势,让学校在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紧贴社会发展趋势和行业人才需求,走出一条“特色专业有特,优势专业显优”的专业特色教学改革之路,从而实现学校的自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君英.高职院校品牌专业建设策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6).

第4篇

【关 键 词】澳大利亚;农村;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055-04

当前,澳大利亚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水平世界领先,[1]并且澳大利亚虽属于发达国家,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城乡教育差距由大到小的渐进过程,这正为我国目前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诉求提供了借鉴机会。

一、澳大利亚“农村”之界定

研究澳大利亚农村教育,首先有必要对澳大利亚“农村”做以界定。在澳大利亚,不同的组织和政府部门采用了不同的地理分类标准,且各种分类也不是单纯划分为“城市”、“农村”两类。主要分类标准有:澳大利亚标准地理分类(Australian Standard Geographical Classification,ASGC)、澳大利亚偏远性/服务可及性指标(Accessib-

ility/Remoteness Index of Australia,ARIA)、邮政编码或地方政府领域(Postcodes or Local Government Areas)以及就业、教育、培训和青年事务部部长议会制定的地理地段分类(MCEETYA Geographical Location Classificatio-

n,MGLC)。

通过研究发现,前两种分类在澳大利亚农村教育研究文献中是最常采用的。其中,ASGC按照一定区域内人口规模为标准,将人口规模大于、等于1,000的地区称为城市,小于1,000的地区称为农村;[2]ARIA依据接受各类社会服务的路线距离为标准划分,将接受服务距离超过5.92公里的地区称为边远地区。[3]通过研读文献可知,澳大利亚学者凡是研究农村问题通常将ASGC的农村和ARIA的边远地区一并研究。因此,本文中我所指的“农村教育”与澳学者所说的“农村和边远地区教育”(rural and remote education)是同一的,而“农村”即指人口规模小于1,000及接受服务距离超过5.92公里的地区。

二、澳大利亚农村中小学教育的特点

澳大利亚是世界上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有2/3的人口居住在大城市,但高度的城市化并没有阻碍澳大利亚成为一个农牧业非常发达的国家,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羊毛和牛肉出口国。澳大利亚从事农业的人口比例很小,仅约占总人口的2%左右,这就突显了其高效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据统计,澳大利亚农业劳动生产率为14.2万澳元/人,比美国高51%,比英国高155%,比其他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高20%。[4]澳洲如此高的农业劳动生产率离不开良好的农业人口素质支持。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民整体的基本素质。因此,澳大利亚发达的农牧业离不开其成功且颇具特色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一)学校类型上呈现多样性

澳大利亚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在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距离和很低的人口密度成为满足农村适龄学生教育需求的最大挑战。澳最早的农村教育始于短期性单师学校(one teacher schools),后经流动教师形式一直到建立长期性的农村学校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5]经过历史沉淀,澳大利亚各州逐渐形成了符合自身教育教学需要的农村学校类型,呈现多样性特点。

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澳大利亚学校类型可划分为不同种类:有公立学校、私立学校;有英语学校、双语学校;有多民族混合校、土著人学校;有男女混合校、男校、女校;有正规学校、非正规学校等等。在澳大利亚农村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几种学校类型是:

1. 微型学校。这类学校一般位于只有几户人家的农村地区,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甚至某些年级没有学生。学校只有几名教师和兼职的代课教师。虽然学校小,但办公室、教室、图书馆、运动场、计算机等设备齐全。条件不比正常学校差。以新南威尔士州的澳特福德小学(Otford Public School)为例,这所学校只有两个正式教师(其中1个兼校长)、2个临时教师、43个学生,共分三个年级(幼儿园、一年级、二年级),有三个学生教室、图书室、教师工作室,此外,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用具和体育器材等教学设施一应俱全。[6]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合理指导;正确评价

1.教师有效评价指导的特点

(1)适时性。教学中有效的评价指导必然是适时的,在学生最需要知道时,给予指导可以最有效地对学生提供帮助。不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指导意见的最佳时机也是不尽相同的,像队列练习、武术中的看图自练等,都是应该及时给予评价的,而学生个人体会动作或小组研究战术、小组讨论发生意见分歧时,则需要等待学生思考过后再提供指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自主学习。

(2)启发性。所谓学习不是要学习某项技能的结果,而是要学会其过程、方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具备启发性。在学生日常的体育联系中,出现错误或者有疑问时,教师无需直接告诉其原因,而是引导学生从回忆自己刚刚动作的关键因素并一一考虑是否出现问题,最终自己得出原因。像这种在引导学生时通过图像示范、回忆思考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总结出错误原因,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又从每一个环节上真正了解这项运动技能,从而真正掌握该技能的运用方法。

(3)准确性。教师在指导评价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语言应用的准确性,明确指出学生某一动作某一技能好或不好,而好又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努力练习的方向。

(4)针对性。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清楚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体质特征,懂得因材施教,指导评价时也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方式,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帮助每一个学生确立自己应该努力的目标,时常和所有学生进行交流,以帮助自己更加了解学生,进而选择更适合学生的指导手段。

(5)激励性。所有教师在学习期间除了要学习专业课程外,都要学习一门心理学课程,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懂得投其所好,与学生热情地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自己的语言、表情增加自身亲和力,在学生面前永远表现出一副耐心、积极的样子,否则冷淡的话语与表情都会给学生带来伤害,因此如何正确有效地评价指导是一门艺术。

2.实施有效评价指导的建议

(1)指导要实事求是。体育教学的课堂主体是学生,学生师从于教师,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是绝对单向的,相反的,教师有很多时候都可以从学生身上得到启发,得以学习。教师不是万能的,总会有问题难住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有疑问时,教师在解答过程中应实事求是,坦诚相待,如果现在无法解答也不要含糊过去,要承认自己愿意与其商讨或者等自己弄懂后再告知学生。另外,雅典著名政治家梭伦说“活到老学到老”,我们作为人民教师更应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学习更多的知识。

第6篇

1 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1.1 与同伴关系的特点。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近、有着共同的态度、价值观、志趣爱好和互有吸引力的人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学生在同伴关系的建立过程中,有可能被同伴接纳,也有可能被同伴拒绝。这就告诉我们,同伴关系的建立,是受许多因素制约的,如类似性,有相同经历和体会的学生容易建立同伴关系,好感回报、自尊心、空间距离、接触频繁等。离异家庭学生与完整家庭学生同伴关系有明显差别,完整家庭学生被同学接纳程度高,离异家庭学生低。

1.2 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自我控制能力是一个人控制和调节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根据调查资料显示,离异家庭学生的主观和客观控制能力明显的低于完整家庭学生,离异家庭学生主观控制能力测试题的平均得分是14分,而完整家庭得分是18分。

1.3 与家庭关系的特点。离异家庭学生和父亲(母亲)一起谈话的时间大多数很少,反映出离异家庭学生和父(母)交流的机会少,与父母的关系不是很密切。对家庭对父母满意程度的调查”9道题中,有三分之二的题都回答不满意。而完整家庭学生的满意程度则较高。

2 导致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不良的因素

2.1 家庭关系失调。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不良,根本原因是由家庭结构破裂导致家庭关系失调造成的。表现便是家庭气氛沉闷,似有令人窒息之感。家庭气氛沉闷对人际关系的消极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因为这种气氛势必会降低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水平、互酬水平和评价水平。家庭关系失调的后果还表现在家庭教育失当上。在离异家庭中,学生的教育不仅是来自单亲的,片面的,必定是乏力的、低效的,而且由于离异父母的心情和处境,对学生的教育也不可能是全力以赴的,即使有些离异后的单亲父母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自己所抚养的学生身上,其对学生的教育也多是急于求成,祈求一举成功,反而事倍功半。

2.2 自我心理封闭。父母离异而导致的家庭破损本来已经给离异家庭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打击,而离婚父母的心理创伤又加重了这种打击,使他们一时无所适从,心境突变,从而造成心理失衡。心理失衡的最明显的表现便是自我心理封闭,自卑、抑郁、猜疑、嫉妒、孤独甚至冷漠,厌恶交往,逃避与他人接触,孤守自己的小天地,把自己封闭在“真空”中。这样,离异家庭学生的社会性,尤其是亲子关系、同伴关系等人际关系必定会造成不良的发展。

2.3 相对主观偏误。离异家庭学生由于家庭变故,常常会在与人相处中表现出消极的情绪和性格特征,这种消极的情绪和性格特征,在与人第一次交往时就已经有所显露,即使是十分克制,也已经给人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使同伴误认为与人难以相处,更难以深交,因而日后在感情上就与人疏远,即使离异家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并有意在行动中改观自己的形象,也常常因为成见已经形成而为时已晚。这样,离异家庭学生的同伴关系就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3 离异家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教育

3.1 学校中的教育。

3.1.1 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团会,学会交往,展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利用多种形式的主题班团会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学会与人交往,因为生动活泼的集体活动可促进人际关系,也能使这些孩子忘却痛苦,消除孤独感,从而全身心地来体验欢乐。如“放飞青春”、“才艺展示”、“我的舞台我做主”、“模拟法庭”等主题班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老师发现孩子们的他们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从而拯救他们的自信心,打消他们的自卑感,昂扬他们低落的情绪。

3.1.2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课堂我作主”。我们学校采用杜郎口的教学模式,这样更给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的机会,每一节课都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课余时间记反思日记,把一天的得与失记录下来,在学习中寻找自己的长处,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从而不断进步。也要坦诚地接受自己的短处,努力克服缺点,不断完善自己。

3.1.3 利用多媒体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影响。我们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定期给学生看感动中国的十大杰出人物和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事迹,以及汶川地震中的感人事迹等等,这些具体形象感人的事例,远远胜于教师空洞的说教,能更好净化学生的心灵,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事例给学生以很大的震动,和先进人物相比,他们的遭遇和受得苦根本算不了什么。从而让学生走出狭小的“自我”,在更广阔的视野里发展自己。

3.1.4 军训+情景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学校对于就业班的学生每学期组织军训,我们就鼓励学生全部都参加,在活动当中锻炼自己,学习军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敢开朗不怕苦的性格,开阔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从狭小的天地中走出来,让学生体验到另外一种生活,能勇敢的面对自己遇到的困难。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组织的情景训练,让学生在学校环境中体验社会的复杂和艰辛,增强应对社会生活的经验,为将来的生活奠定基础。

3.1.5 通过心理咨询工作,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中,我们还通过调查表、个案咨询、团队训练活动,指导他们能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学校创造条件建立心理辅导室能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温馨的环境。“心理咨询信箱”能为那些不善言语的学生提供用文字倾诉的机会和场所;“心理热线电话和网络QQ”能及时帮助那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在心理辅导室里,他们能将自己的心理负担向心理辅导老师诉说,这样能促使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消除心理压力,恢复心理健康。他们在心理辅导员那里可以自由表达受压抑的情感,发泄内心的不快,疏散内心的积郁,去掉包袱,以达到内心的平衡。在模拟的团队训练活动当中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看到别人的优点,并称赞别人,创设一个良好的交往氛围。

第7篇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特点

1.与素质教育关系密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是素质教育倡导的必然产物。[1]1993年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在这一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载体,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发展逐步向中小学校转移和渗透。[2]在《意见》中,明确规定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2.发展性心理辅导取向

许多学者对发展性心理辅导进行过论述,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布洛克尔曾指出:“发展性心理辅导关心的是正常个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和应对策略,尤其重视智力、潜能的开发和各种经验的运用,以及各种心理冲突和危机的早期预防和干预,以便个体顺利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任务。”[3]《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中提到“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可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的,而不仅仅是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各个省市的相关文件都承袭了这一思想。如《江苏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性原则:“传授知识和促进发展,以促进发展为最终目的;发展性任务与补救性任务,以发展性任务为主。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是帮助学生处理好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做到以发展为本,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学校应通过各种方法,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促进他们的自我成长与发展”。

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看,《纲要》分阶段设置了具体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类为学习发展、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及职业发展三个方面,体现了发展性心理辅导所应涵盖的内容。

3.柔性政策特点明显

尽管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出台了不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文件,但大多以柔性建议为主,没有具体落实办法。且大多数文件以《意见》为范式,在硬性指标上有所欠缺。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流于政策层面,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被其他学科课程所占用。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

1.组织建设的三级化

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文件加强了行政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作用,呈现省、市、县(区)三级化管理模式。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省教育厅设“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行使行政领导职能,并设“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作为其执行工作机构。各市区县建立本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全省各市(县、区)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明确要求。

在各个学校中,又逐步形成了校长挂帅、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各职能部门参加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制。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规定,“学校要建立由校领导负责,有关职能部门参与,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加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机构”。《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指出,“学校可设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或分管副校长任组长,统筹全校工作。规模较大的学校可单独设置学生心理辅导主任,一般学校此职可由德育主任兼任。学校应成立心理辅导组,由辅导主任或德育主任任组长,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为组员”。《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到,“要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校级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德育部门具体负责,教务处、共青团、少先队共同参与,组织、协调和指导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这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的建设,有利于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系统,建立职责明确、层层落实的责任体系。对于准确了解和把握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开展心理救助、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体系建设的科学化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体系逐步形成。各省市以《纲要》为依托,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分阶段制订了教育内容。《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了“学校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建立‘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的要求。在《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中,更是把教育内容要点细化到各个阶段的每个年级上,不同的年级各有侧重。

(2)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除了传统的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等手段,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可以预见,网上心理健康教育必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走向之一。[4]《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提出:“在全省推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春雨工程’。该‘工程’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联通全省各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和广大中小学的专业平台”。《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大力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构想。《2007年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提出:“以网站为阵地推进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克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随着青少年学生网民的增加,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也就大势所趋了。

(3)评估

为了检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实际成效,一些省市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朝着具体、量化的方向发展。《纲要》中提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对学校督导评估之中”。《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则进一步提出了评估指标:机构、队伍建设和资金投入,课程的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的建设与工作,学科渗透及其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科研工作和实际效果。《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将评估指标制定得更为量化,如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中,规定了“心理咨询与辅导室定期开放,接待有需求的学生,每周不少于10小时。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团体辅导”。

3.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意见》指出“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纲要》也强调了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提出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且要取得心理咨询(辅导)教师资格认证。

训练有素的教师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和关键。[5]各省市结合实际情况,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做出了具体的规定,基本都从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的资格与职责、培训和教研方面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地位。

(1)资格

如《湖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细则》规定:“专职、兼职心理辅导教师必须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身心健康,从大专院校相关学科(如心理学、教育学、精神病学、社会工作等)毕业,或者经过经认可的专业培训,通过‘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资格考核(试)’。通过考核(试)者获得“湖北省中小学心理辅导教师证书”。《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兼职教师资格认定体系”。《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上岗资格证书管理办法》,并将资格证书分为A、B、C三个等级,每个等级岗位职责各不相同。

(2)职责

如《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和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明确了专、兼职教师各自的职责。《广东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工作职责规范》则从工作职责范围、专职心理教师的素质技能要求、工作程序规范三个方面非常详细地制订了专职心理教师所应履行的职责和应具备的素质。

(3)培训

各省市相关文件都涉及到了师资培训问题,以《福建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工作的意见》为例,将师资培训分A、B两个等级,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语要求、培训形式与内容、培训时间、培训考核、组织管理和其他事项七个方面详细指导了培训工作的展开。

(4)教研

《纲要》首先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北京市中小学和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试行)》进一步提出教研活动是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途径:“要将教研活动与专业培训及教师的自我成长融合在一起,共同研究教材,研讨个案,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福建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福建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同样指出:“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避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盲目性和重复性。要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根据这些相关文件的指导精神,未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将更加专业化。

参考文献

[1] 叶一舵.我国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中国教育学刊,1997(2).

[2] 黎龙辉,刘良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基于文献研究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5).

[3] 郑日昌,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第8篇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效果;对策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分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特点入手,对“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探索,以期进一步提高该门课程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生的特点分析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自律意识较差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中外合作办学实行按人均教育成本收取学费的政策,这使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费远远高于普通高校。一般来说,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家长的娇宠和呵护使学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缺少自我约束的锻炼。进入大学后,一些学生便陷入生活无规律、起居无定时、学习无目标、花钱无节制的混乱境地。

(二)综合素质较高,文化基础薄弱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一般家境较好,不少学生在兴趣爱好方面受到较好的引导。学生见多识广,爱好广泛,多才多艺,特别是在文体、书画、语言表达、人际沟通、社会活动等方面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但相对于母体高校学生而言,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成绩多数为中等或中等偏下,生源质量不高,入学起点偏低,文化基础相对较差。

(三)自我意识较强,自信心不足

中外合作办学院校的学生思想活跃、性格开朗,求新、求异意识较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非常关心自身的权利,强调个人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注重张扬个性,勇于在活动中表现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关注。但由于高考成绩的差距挫伤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了“能力不足、低人一等”的感觉,特别是降分录取的学生,更是感到“底气不足”,常常迷惘、困惑、怀疑自己。因而对自己的前途和未来缺乏自信心,表现出一定的自卑感。

(四)学习目标远大,意志力不强

多数学生都满怀信心来到学校,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一雪“前耻”,有着远大的事业抱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入学后,他们什么都想学,什么事都想做。但是,由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行为等方面也存在着失误与不足,使得部分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及行为往往因经受不住一时的挫折和失败而束手无策。一旦考试成绩不合格,就会思想迷惘、生活懒散、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继而出现迟到、早退、旷课或中途退学等现象。

二、增强中外合作办学院校“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对策新思路

“基础”课是针对大学一年级开设的必修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相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它既重视思想道德与法律素质教育,又注重健全人格的培养;既需要理论灌输,更需要实践参与。这些特殊性要求中外合作办学的“基础”课必须面对大学生的特点,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一)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基础课”是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入门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作为既教书又育人的“基础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大胆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个体差异,采用灵活多样、形式各异的教学方法,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二)各院校各部门领导要高度重视“基础课”教学,并确实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各院校各部门的领导既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基础课”是一门对大学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入门课程,又要在具体行动上落实到位,即在人、财、物的安排上,保证“基础课”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教师要增强责任意识

“基础课”是一门旨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的课程,是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法律、生活、情感、心理等方面的困惑,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树立对未来的信心,培育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讲授这门课程的教师的根本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应该是育人。为此,教师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增强责任意识。为了确实做到上课具有针对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上课前不仅要专研教材,熟悉教材,更为重要的应是了解、熟悉教学对象(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实际困难、实际需要,了解各个层次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同时“针对新生适应能力差、依赖性较强这一特点,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教会学生确立:独立生活;虚心求教,细心观察;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等意识”。只有熟悉教材,钻研学生,了解学生,切切实实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因材施教,才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感化学生,从而使他们感觉到教师人格的温暖和伟大,然后才能自然而然的融入新的环境,融入大学的新生活,适应大学的新环境,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

(四)教师要全面提高个人的素质

首先,教师要提高个人的理论业务素质。时代的变化发展,要求“基础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习新事物、了解新情况,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潜心学习先进的思想理论、教育理论,系统地学习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才能使自己适应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视野。

其次,教师要提高个人的人格素质。人格素质主要包括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基础课“教师的人格素质作为人格健全的个体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格素质,直接关系到“基础课”教师能否卓有成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到“基础课”是否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关键。中国古代先哲曾言“其身正,不令而行”;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人物罗杰斯说过:“当促进者是一个真实的人,坦诚无遗,同学生建(上接第96页)立关系时没有一种装腔作势或者一种假面具,这个时候,他总是能富有成效的。”

三、以“一充二改二加强”促进“基础”课教学改革

(一)充实教学环节,以“实”强化学生学习效果在坚持“基础”课指导思想的

同时,“基础”课教学必须坚持“三贴近”原则,在教学环节的“实”字上下功夫,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第一,强调以情感人,寻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如课堂案例讲演、小组辩论、热点问题讨论等活动,加强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和体验。第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艺术节、科技节、校庆、社团等活动,促进学生提高交往、协作、口头表达和活动组织的实际能力。第三,充分利用地方的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资源,组织学生参观,开展各种纪念活动,缅怀伟人的丰功伟绩和追忆烈士们的人生道路,提高自我道德风范和人格标准。第四,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公开审判。使学校与社会、课堂与法庭、理论知识与司法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活生生的法制教育,亲身体验法庭和法律的尊严,从而达到学生对课堂所学理论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五,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如参加社区公益服务、到工厂企业学习参观、到养老院开展关爱老人的活动等,使学生从多方面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二)改进教学方法,以“活”增强教育互动性

“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增强灵活性和科学性,用活泼多样的方法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一,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来安排,可教师独立开课,可多人专题式教;可上大课,可上小课;可教师讲授,可学生讨论;可课堂教学,见习实习;可撰写报告,可口头演讲;特别要注重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第二,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师的特点特长,善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案例式和网络式教学,力求生动活泼,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努力提高教学效果。第三,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激活学生的思维。多媒体课件、图片影像资料、Web课件等不仅有利于教师讲深讲透,加强师生的交流,而且延伸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思维更加活跃,对理论的理解更容易深入,摆脱过去空洞、抽象、枯燥无味的局面,增加知识的科学性、直观性和趣味性。通过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加强“基础”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扭转其学科化的偏向,充分保障“基础”课德育功能的实现。

(三)改革考试方法,以“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考试制度和办法对“基础”课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恰当的考核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一,为适应新教材的要求,“基础”课的考核不能“唯分数论”,不能一张试卷定成绩,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进行综合评价,主要考核学生在思想认识上的提高和现实表现。第二,在考核环节中,构建综合考核体系,强化“学习过程”的考试,将“知识记忆”的考核改为“知识应用和学以致用”的考核。把考试改为开卷考试和小论文、心得体会等相结合,同时增大平常学习态度和课堂、生活表现的考核分值,按百分比计入“基础”课的成绩,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考试方法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四)加强教学研究,以“真”促进课程建设“基础”课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门课程,切合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需求以及大学生活实际,必须加强课程建设,真正开展起务实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

第一,教学主管部门必须加强课程管理,整合教师团队,强化教学组织,安排教学过程,切实调动教师教学主导和学生学习主体的两个积极性,教师必须教好,学生必须学好,领导必须管好。第二,开展教研活动,围绕教育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以及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讨论,使教学内容得到贯彻实施。建立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观摩及评价等制度,为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完善知识结构提供平台。第三,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突出重点,讲清难点,引导热点,增强教学的感染力。选择一些具有实用性,富有时代感的案例、影视素材,以拓展学生视野,熏陶学生情操。

(五)加强教师情感投入,以“深”促使教师教好书育好人

教师与学生在心理上和谐一致、感情上交流融合、互相尊重信任,才能把“基础”课的理与情有机结合,也才能使“基础”课入耳、入脑、入心。教师要对学生投入更深的情和爱,以高尚的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既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第一,教师要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注重自我发展和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自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综合运用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美学等知识,成为“基础”课的“经师”。第二,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积极对待教学工作,热爱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工作,用自己正确的职业取向和个人魅力,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热爱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既教书又育人,做善于育人的“人师”。当前,“基础”课教学面临着一个新的起点,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把教育人与关心人结合起来,把塑造人与服务人结合起来,使“基础”课的教学紧紧围绕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这个根本任务来进行。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求提高“基础”教学效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以增强“基础”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提高“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万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课程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7):175.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134.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编写课题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修订版):2.

[4]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编写过程以及对广大任课教师的几点希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增刊):24.

[5]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76.

[6]卡尔.罗杰斯.促进学习中的人际关系[A].转引自: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评述[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0:151.

[7]傅统先,张文郁.教育哲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176.

[8]郭湛.人活动的效率[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5.

[9]威廉.麦.独孤:社会心理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135.

基金项目: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青年项目基金(课题编号:2012KYQN65)。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