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40: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全球环境污染现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的独立性和完整性。环境学作为环境科学的基础和核心课程,有其固有的课程体系和完整的课程内涵,在模块设置过程中必须遵照环境学课程原有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体系的独立性和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不可随意地去除重要课程内容,忽略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各块课程内容所体现的规律性。
2.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内容的兼收并容。环境学课程为受教育者树立的环境理念,将贯穿在各学科专业其他课程内容中。作为素质培养提高的必备课程,环境学应吸收各个学科课程中与环境学课程具有关联性的内容,逐渐将其融入环境学的课程模块中,丰富环境学课程资源。3.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重视课程内容在整个专业培养计划中所处的位置,梳理清楚环境学课程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对其先修课程和后修课程要有充分的认识与了解,明确环境学课程所起的衔接作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4.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应注重课程内容要适应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3]。要围绕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环境学课程体系及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结合专业培养对环境类知识点的要求,科学合理地将课程内容优化和配置到各个课程模块中。
二、环境学课程模块的设置方法:
1.遴选知识点。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和环境学课程内容选取知识点,以知识点的形式确定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如在“水环境”这一章节中,水环境、水污染是基本的知识点,整个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必须围绕这些知识点展开。“大气污染”一节中,大气复合污染是最为重要的知识点,教学内容中所涉及到的其他知识点如一次污染、二次污染、人为源、天然源、光化学烟雾、灰霾、酸雨等都应围绕着大气复合污染这样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阐述。
2.寻找知识线。在已确定的知识点中寻找相互之间内在的联系,形成可将多个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知识线。如在“大气环境”一章中,大气污染是由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所构成的,这些污染的耦合和叠加形成了大气复合污染,大气复合污染中来源包含有人为源、天然源,构成了光化学烟雾、灰霾、酸雨等污染形式,具有局地性、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在“大气复合污染”章节中,时空线索以及大气复合污染的机制就构成将大气污染知识点串联起来的知识线。
3.形成课程模块。由不同的知识线整合聚类,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构建课程模块。如在应用化学专业中,大气复合污染的知识线重点是围绕主要大气化学成分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由此而构成围绕大气复合污染机制的不同时空尺度的大气化学成分的构成变化及其影响的知识模块。在园艺专业中,大气复合污染的知识线重点是围绕主要大气化学成分时间和空间尺度的变化对植物生长及微生物群落、病虫害发生的影响上,由此而构成围绕大气复合污染所带来的生物学影响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课程模块。
三、环境学课程模块的类型:
根据环境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可将环境学课程模块分为:环境自然科学技术模块和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模块。
1.环境自然科学技术模块:包括环境科学、化学、生命科学、地理学和其他工程类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类问题,如环境生态工程、环境地理、环境化学、大气环境与大气物理等相关内容。
2.环境人文社会科学模块:包括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医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中所涉及到的环境经济、环境管理、环境心理、环境政策、人口与环境等相关内容。
根据环境学课程内容,可将环境学课程模块分为: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大类。
1.基础模块:包括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全球环境问题等环境学课程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内容,这个模块是整个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模块。
2.专业模块:环境学课程作为许多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各个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地位和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环境学专业模块的构建将根据专业特点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突出专业特色。既能够让本专业学生掌握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又能让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环境理念紧密结合,为学生树立无论做什么工作产生什么成效,环境的维持和保护都是首位的基本理念。
3.拓展模块:在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的基础上,根据环境变化发展的复杂多样性和环境学课程内容所承载的时代责任,结合不同专业特点,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拓展。一方面,考虑全球环境问题,关注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另一方面,考虑中国国情,关注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结合区域环境经济生态的发展现状,特别是与受教育者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现象,引导受教育者关注环境与自身、地方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为他们立志成为环境保护者奠定感情基础。
四、环境学课程模块建设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上世纪60年代,由于工业化的迅猛发展,许多国家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人类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累积性的环境污染问题,使生存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威胁。加强环境保护,以税收强制手段控制全球环境退化度问题,已成为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问题。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使关注环境保护问题的可持续发展准则得以公认。随着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等财富在代内和代际的公平分配”理论的确立,为解决全球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退化问题,经济学家庇古率先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是绿色环境税收得以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随着全球宏观税收比例的提高及税收宏观调控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关税壁垒和绿色壁垒的宏观税收调控作用的突现,世界各国已逐步开始探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环境税收”问题,促使经济学家庇古的“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绿色环境税收”理论得以实行,于是顺应世界潮流的绿色环境税收应运而生。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绿色环境税收的发展出现,由于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都积极推进这项工作,并出现了不少新研究成果,促使绿色环境税收研究得到极大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目前针对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欧盟委员会提出开征二氧化碳税的绿色环境税收,可以预见全球绿色环境税收的征收使用范围将更加广泛,全球经济一体化绿色环境税收制度的国际化势在必行。
二、绿色环境税收概念及种类
为了从根本上使环境保护得到长远的保障,增强民众的环保意识,世界经济学界在着手研究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问题时,提出了“绿色环境税收”新概念。使税收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即增加了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的新内容。根据一般性概念,绿色环境税收是国家政府为了实现宏观调控自然环境保护职能,凭借税收法律规定,对单位和个人无偿地、强制地取得财政收入所发生的一种特殊调控手段,充分体现了国家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体的宏观税收调控职能,是一种既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
从广义上说,绿色环境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它不仅包括污染排放税、自然资源税的生态税费,凡与自然生态环境有关的税收调节手段都应包括在内。绿色环境税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资源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实现代际公平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或限制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根据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稀缺程度差价征收的生态税种,是绿色环境税主要税种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对开采出的资源征收的开采税;按照资源储量征收的地产税;中国已经试行征收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和环境破坏补偿费等。
2.污染税:是为保护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环境退化度,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中,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行为征收的环境污染税种。其主要是排污税,是同所导致环境污染(无论是排放到大气、水或土壤或产生的噪声水平)的实际数值直接相关的税收支付。即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的污染排放税,如对废气、废水征收排污费,包括新开征的硫税和碳税。排污税一般一次只针对一种类型的排放征收。新晨
3.绿色环境税收优惠减免:是为了鼓励企业节约资源和对资源实行综合循环利用,以尽可能减少环境污染而实行的减免税及补贴政策,均属绿色环境税收范畴。
三、我国绿色环境税收现状
活动目标:
(1)了解环境现状,能分辨什么样的行为是保护环境,什么样的行为是破坏环境。
(2)掌握一定的自然环境知识,懂得一定的保护自然环境的方法,为保护环境,美化家园,做出自己的贡献。
(3)培养幼儿从小树立"热爱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球的具体行动。
活动重难点:
对幼儿进行热爱环境科学的教育和使幼儿懂得家庭与自己应该怎样把环保工作落实到行动上。
活动准备:地图;拐棍;电脑课件
活动过程:
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谜语:不用发动日夜转,春夏秋冬按时换,一日行程八万里,满载人类千千万。(地球)
(2)小朋友们,我们居住在地球上,地球像妈妈一样,精心养育着我们(看-我们以前的地球多么美)。可是,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地球妈妈病了,满身伤痛,原本绿色的土地被黄沙吞没,原本清澈的河流被污水染黑,原本蔚蓝的天空不再蓝,原本清新的空气不再清……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母亲得这么重的病,是环境污染。
(3)看电脑课件(了解破坏环境的危害)
(4)幼儿根据看到的内容及学过的环保知识回答。
(5)情景表演
小朋友们,看!地球母亲来了。
(一个幼儿身披着世界地图,饰演成地球妈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上场)
"地球":环境污染对我的伤害实在是太严重了。现在我全身是病,再不给我治病,我就快没命了。医生!医生!(另一个幼儿装扮成医生上)
"医生":你怎么啦!
"地球":我觉得难受极了。皮肤发痒,透不过气,海湾一带隐隐作痛,请你帮我检查一下吧!
(医生为地球仔细诊断)
"医生":咦,怎么是你!过去你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你的肌肤不是蓝色,就是绿色,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可如今……(不断地摇头作无奈状)
"地球":(哭丧着脸)我到底得了什么病?
"医生":你的绿色的皮肤――森林,受到了沙漠的进攻,得了"脱落症";你的蓝色血液――海洋,有些地方不再是鱼儿的家了;你的身体保护膜--大气层已开始变得浑浊,渐渐失去了保护功能,将使你的肌肉大片坏死……
"地球":那可怎么办呢?请快救救我吧!
"医生":你的病是由于人类不注意环境保护,过多采伐树木,随意排放废气等造成的。对这样的病,医生是无能为力的,唯一的办法,只能请人类不再加重你的病症,并努力保护环境,恢复身体并提高你的抗病能力。
"地球":(面对大家,作哀求状)人类啊,请你们保护环境,救救我吧?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国台湾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在国际社会落实可持续发展策略目标上具有重要意义。1992年联合国里约热内卢“地球峰会”上首次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了《21世纪议程》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等重要文件,其中《21世纪议程》第40章明确要求各国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以便各级决策,并促进环境发展体系整体化。
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及地区已经制定出一系列的指标体系。如联合国可持续性发展指标体系,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制定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数(ESI)、环境绩效指数(EPI),英国生态与水文研究中心(Centre for Ecology and Hydrology,CEH)制定的水贫乏指数(WPI)等,均是近年来世界上具有国际比较功能且拥有较大影响力的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体系[1]。美国、英国、荷兰、北欧、加拿大等国家或地区都制定了国家或地区层次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中国台湾也在2003年正式了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永续台湾评量系统”。相比之下,中国大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虽然不断推进,但至今仍未形成一套具有代表性、全国性、统一可行的指标体系,仍需更多的借鉴和完善。
一、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因应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台湾“行政院科学发展委员会”召集相关领域的官员和专家学者,在1994年6月成立“行政院全球变迁政策指导小组”,并设立8个工作分组,研究全球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问题。1997年8月“行政院全球变迁政策指导小组”提升扩大为“行政院‘国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并在1999年开始实施“永续台湾的愿景与策略研究计划”,将“永续台湾评量系统”计划纳入了“永续台湾的愿景与策略”中。“永续台湾评量系统”研究小组广泛参考国际指标,并充分考虑台湾地区的特点以及邀请各领域专家学者提供建议,最后选择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与代表性的指标112项。台湾“经建会”在考虑资料取得的可行性与稳定性、政策参考意义、国际接轨等方面后,选出涵括生态资源、环境污染、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制度响应、都市可持续发展等6个领域42项指标,建构出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即“永续台湾评量系统”。2003年台湾“行政院”正式公布了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发展指标。
台湾地区可持续发展指标以压力(pressure)、现况(state)与回应(response)的P-S-R架构作为指标设计的系统架构。其中环境生态资源方面的“现状”呈现出环境恶化或改善的程度;经济与社会面的“压力”显示压力形成的机制,呈现对于环境与生态施压的社会结构与经济活动;而政策与制度方面的“回应”,则是通过制度响应环境生态现况与社经压度的情形,追求可持续发展。三个层次转换成指标的评估结果,可作为未来决策的预警。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与决策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指标设计
1. 指标架构。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是根据压力(pressure)、现况(state)与回应(response)的P-S-R架构设计。此外,鉴于中国台湾本岛有近80%的人口居住于都市地区,都市地区的发展与中国台湾的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因此该指标体系进一步区分:海岛台湾(Island Taiwan)与都市台湾(Urban Taiwan)两套系统。这两个系统共包含:环境污染、生态资源、社会压力、经济压力、制度响应以及都市可持续发展6个领域。海岛台湾(Island Taiwan)下以压力—状态—响应(PSR)为架构,下设34个指标;都市台湾(Urban Taiwan)则是采驱动力—状态—响应(DSR)为架构,下设8个指标,如图2所示。
2. 指标选取。(1)“环境污染”方面的指标包括了大气、水体、陆地三个纬度。其中大气纬度的指标包括了二氧化碳排放量和PSI平均值,用来评估中国台湾的产业结构发展和空气污染物控制情况;水体指标下设置了河川污染比率以及水库水质关系,涵盖了自然和居民用水两个角度的评价;陆地指标采用了废弃物资源回收率和低放射性固化废弃物成长率两类进行判断,主要考察废弃物管理的情况。(2)“生态资源”方面的指标选取,主要考虑了可再生资源的状况,依据PSR的理论架构,注意了指标资料可获取性和资料的质量,并期望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接轨。(3)“社会压力”方面主要以压力和生态三角模型为依据构建发展指标架构,从人、空间、活动与时间四个范畴中,挑选出合适的核心指标,表现社会压力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终确定5个核心指标,包括平均每人每日垃圾量、槟榔种植面积、公害陈情案件受理统计、癌症死亡分率与失业率;并增加“传染病感染率”一项,使医疗方面的指标更完备。(4)“经济压力”方面的指标,由于需要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影响,所提出的指标均属于经济压力方面,共分为消费形态、产业结构、能源使用三大范畴,不仅反映出经济活动对环境资源的使用和破坏,同时为制度回应提供参考依据。(5)在设计“制度响应”的指标时,主要是关心如何建立一个机制,从政府制度的层面来改善生态及环境的状况,降低社会及经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其能够在资源分配、环境社会冲突时进行协调。由于部分指标信息的局限性等问题,最终选取了经费分配(环保生态预算支出、鼓励性财税措施)、组织与决策(环境影响评估、国际公约在中国台湾落实情况)、环境管理政策(污水处理率、禁用化学品)、信息参与(环保标志、民间团体)四个角度,共8项核心指标。(6)“都市发展”方面的指标选择,主要是希望都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与生命四个范畴都能够选择适当的指标来代表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能涵盖驱动力(D)、现状(S)与回应(R)三种类型的指标。该领域指标包括都市平均每人所得、市区小客车持有率、大众运输乘客人次、都市化面积扩张率、市区每年空气严重污染比率、人均享有公园绿地面积、市区主要河段中度以上污染长度比等7项指标。
3. 指标获取与政府部门分工。中国台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中的指标选取充分考虑了数据获取的可行性、合理性,数据均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收集提供,分工明确,所计算的指标类型可以是反映现实水平的,如人均水泥生产量(吨/人),或者是指数类,如低放射性固化废弃物成长率(%),再或者是结构比,如耕地总面积比(%)等。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保护;环保意识
科学技术的发展尽管使人类较大程度地获得了生存自由,然而越来越突出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时刻带给人类不期而遇的灾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安全。当前,全球性环境与生态状况的继续恶化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密切关注,保护环境已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又是21世纪国家的栋梁,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滞后生效的作用。
一、从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看加强环保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源源不断地产生了大量的工业“三废”,使得生态失衡、环境污染。据有关资料记载,1943年9月27日;美国洛杉矶首次发生了光化学污染,即“洛杉矶烟雾”事件;1952年12月5日至8日在英国伦敦发生了震惊世界的“伦敦烟雾”事件;在日本,曾因含汞废水通过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转移、循环、累积而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由于全球温室效应,引起人体组织缺氧,导致头痛、神经麻痹,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兰州等工业城市上空已出现了浓重的化学烟雾;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已找不到一条未被污染的主要河流;我国的一些大工业城市近年来连降大量的“酸雨”……显然,环境的污染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严峻的环境危机,使得加强环保教育成为我们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教委也从1990年起把环境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大纲,并在《关于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中指出:“把环境教育渗透到有关学科教学中去。”由此可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势在必行。
二、结合化学教学,加强环保教育
环保教育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全民性等特点,涉及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目前在我国尚未有专门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教材和大纲。而化学学科与环境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渗透的内容很多。因此,寓环境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广大化学教师应努力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1.在化学课堂上进行环保教育的渗透。
中学化学课本中,将近一百七十多个化学实验,多属于有毒、易燃、易爆物的制取及性质实验,同时又接触到了工业制硫酸、硝酸、合成氨工业、炼铁、炼钢、电解、电镀等化工生产过程,可进行环保教育渗透的内容很多。在每章、每节的教学时,加强对环保教育的渗透,从化学角度出发,讲明污染源的生成及危害原理,使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原理上明白危害的原因及防护措施。例如讲到水污染时,应重点讲明白水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是含有金属离子的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及农药的使用。常见的重金属离子为钡离子、汞离子、铜离子、铬离子等。这些重金属离子可使生物体内蛋白质凝固,一旦含有这些重金属离子的水被人饮用,则会使人体中运输血液的血红蛋白凝固而导致缺氧窒息死亡。又如在进行有关“酸雨”的教学时,重点讲明形成酸雨的原因是由于工业上酸性气体如硫的氧化物、氮的氧化物等工业废气的大量排放所致。结合我国南方省份多“酸雨”的事实,使学生明白,“酸雨”可使地表水质酸化,毒害鱼类及水生生物,使土壤酸化,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破坏名胜古迹等。通过在化学课堂上环保教育的渗透,既能对学生拓宽知识面,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加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2.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以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我们无锡地区地处太湖之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无锡的工业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然而随之而来的城市污水、工业“三废”的无节制排放,使得美丽、富饶的太湖变得不再那样光彩夺目。使学生了解到太湖水质的污染不仅阻碍了农业、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而且给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危害,严重危及了人体的健康。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及环保部门的努力下,太湖及其周边环境的污染问题正在加紧治理,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富饶的太湖会再现在我们面前。另外,苏南地区交通业的迅速发展引起的大量汽车尾气的排放,导致了城市空气的严重污染。这些耳闻目染的环境现状都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良好素材。通过这些看得见、听得到的素材,使学生更加增强了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关键词】 节能 环保 绿色酒店
一、节能、环保势在必行
(一) 全球能源形势
随着世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根据世界能源委员会(WEC)预测到2050年将达到200亿吨标煤[1]。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当前常规能源的主力,它们属矿物燃料是地球内部某些物质经千百万年变化而生成,用一点就少一点。能源需求的迅速增长,使能源安全问题扩大至全球范围,如何保证人类的能源供应可持续发展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八国集团曾多次把能源安全问题列为主要议题,讨论全球能源安全面临的政治、技术和生态等风险以及能源贫困问题;在中国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绿色亚洲:在变革中实现共赢”为主题,将“绿色”放在突出的位置。由此可见,节能减排、发展绿色能源成为全球的焦点和共识。
(二)全球环境污染状况
能源的利用跟环境的污染是密切相关的。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当中,80%以上二氧化碳排放是由于能源消耗造成的,城市光化学反应及酸雨现象90%以上也是通过化石燃料燃烧污染物引起的,因此环境保护跟能源利用、节能息息相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急剧增加[3],直接导致了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以及全球的降雨量和降雪量的变化。这些变化又直接影响农业,威胁了食物需求量的安全供应,以及工业和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等。如果我们不加限制地使用能源,在未来一段时间很可能就会对环境和人类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三)酒店业绿色、节能、环保管理理念
酒店业是一个高耗能的行业,其能源使用的多元化决定了酒店业大量的能源消耗。酒店经营中所消费的能源主要来源于两方面[4]:一方面是日常消耗,如纸张、食品、印刷品、餐具、洗漱用具及各项设施设备等;另一方面是设施设备运行中的能源消耗,如电力、液化石油气、煤气、汽油、冷热水等。专家指出,一座300个房间的宾馆空调调高1℃所消耗的电能,可以解决几十户人家的用电问题。因此酒店业在节能降耗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同时,酒店业的节能降耗对缓解能源的紧缺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意义重大。如今,各国酒店行业已将绿色、节能、环保作为其管理的目标和宗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中国,酒店业已把绿色化建设摆上了议事日程,意识到了创建绿色酒店不仅是企业效益和形象的需要,更是旅游业以及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绿色酒店”的打造
(一)我国“绿色酒店”打造的建议
1.能耗的节约
一般而言,酒店的能源消耗有三大方面:水、电和气,其中以电为主。酒店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节约使用能源、降低基本耗损,不仅意味着降低酒店经营成本,而且能够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在节水方面,酒店可以考虑更换节水龙头设备,节水马桶。我们的中央空调系统冷却水系统安装收水器,能有效降低了冷却水的漂散损失。尽量避免直接冲洗:解冻食品、洗菜洗碗、洗涤清洁等采用盆或桶装水,同时减少使用高压清洁水直接冲洗和自来水直接冲洗。合理利用水资源,提倡二次用水的使用。同时,对员工进行节水方面的培训也非常重要,可以真正的让节水理念深入到每个员工的心中。
在节电方面,建议酒店将传统的白炽灯更换为 LED照明设备,白炽灯耗电量低,亮度高且寿命长,能为显著降低酒店的耗电量。酒店也可以考虑禁止能源放空现象,尤其是低星级酒店,即客人退房后,房间的电源也切断,或者要求客房服务员操作关闭空调及房内电源。另外,酒店可以更换工作效率更高的设备,达到提高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同时,酒店应该不定期加强用电设备的维护保养,及时检修,可以降低电耗,节约用电。此外,培养员工节电的意识,做到办公室做到人走灯灭,关闭计算机、空调、饮水机及其他设备电源。
在节约用气方面,酒店需要降低热水锅炉和采暖锅炉的出水温度;厨房用气避免重复用火加工原料;酒店可给中厨房、西厨房等加装计量表,将使用气量与餐厅的经营收入、用餐的人数进行比例控制,每月核定分指标,以确保总指标的完成。 定期对锅炉和燃气用具进行检查维修,及时更换故障性器具,保证其良好的工况状态。
2.酒店设备的运行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
酒店设备运行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设备大量的能耗,二是设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污染。众所周知,酒店拥有大量的设备支撑着整个酒店的运作,且绝大多数的设备全年无休地运作着。一方面,设备所需的大量的燃油、煤的燃烧的过程会对大气产生污染;同时,酒店有大量的设备是以电力为动力的,电的生产也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现今大量的酒店已经开始更换酒店大型的设备,应选择绿色节能的设备,减少对能源的使用及由此带来的污染。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酒店也应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减少能耗以及对外界环境的排放。
3.建立制度和法律
在资源、环境告急,当今环境污染问题凸显的背景下,绿色酒店的推进和持续仅仅依靠行业的自律和政府的倡导是不够的,必须有相应的酒店制度和国家法律的制约,才能使绿色酒店得以可持续性的发展,更好地保护环境和资源。
(二)发达国家“绿色酒店”实施途径的借鉴
1.美国酒店业走向绿色环保
美国的酒店业以实际行动改变人们的观念。在美国[4],倡导绿色环保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创建了绿色建筑物委员会(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这是一个非营利性民间绿色认证委员会,若酒店通过该组织的审核认证则意味着该建筑尽可能地减少了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引领和规范着美国绿色酒店的发展。又例如美国丽思卡尔顿酒店,建成了自供电系统。酒店总工程师预计[5],新供电系统可产生240千瓦的能量,为酒店提供1/4的电力供应,相比旧系统,这样节省了一大笔电力开销,每月约节约1.2万美金,同时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了90%。
美国环保署的全国研究资料表明[5]:能源消耗量减少30%,即每平方英尺节省50美分。绿色酒店不仅仅是一种时尚,而是大势所趋。
2.英国最佳西方酒店集团倡导“绿色酒店”
早在十年前,最佳西方酒店集团开展的绿色旅游业经营计划(GTBS)向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可信赖的,并且感到有信心的绿色环保选择。对于积极支持环保的客户,酒店会对客户进行环保认证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来鼓励他们的行为。酒店会派出一位符合资格的独立测评人员,开展一次全面的环保检查以确保会员正在保持符合标准,并一直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建议。
最佳西方酒店集团开发了一个与绿色旅游业建立链接的网站,网站中包含了酒店会员碳排放的记录。同时[6],这也会带来非常可观的财政节省,最佳西方酒店在过去已经为酒店连锁节省了数百万英镑的费用。
三、酒店绿色节能环保的意义
(一)降低酒店成本,提高经济收益
酒店经营中产生大量消耗[6],一方面是日常消耗,另一方面就是设施设备运行中的能源消耗。一般酒店的能源消耗有两大出口[6]:水和电,以电为主,如电梯、空调、厨房设备、照明、电热、供水、电讯、电话、电视、计算机系统、消防安全控制系统等都离不开电力供应。因此,酒店作为能源消耗大户,节约使用能源、降低基本耗损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酒店经营成本,提高营业利润。
(二)减轻能源危机
中国的酒店能耗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水平偏高,国家电力调度中心的资料表明[9],全中国12个电网,除西北、东北、山东电网的电力供应略有盈余外,华东、华北、华中、川渝、广东等地电网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供应紧张。旅游业在中国以超常规的发展轨迹实现了高速增长,具有极大的经济辐射效应和产业乘数效应。酒店的节能降耗,对于中国的能源危机能够起到积极的示范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宇燕,管清友.世能源格局的演进、现状及其未来[J].中国远洋航务,2007,8.
[2]险峰.中国能源现状另人深思[J].对外经贸财会,2006,9.
[3]李新民.世界环境日与中国节能减排[J].乡镇企业导报,2007,7.
[4]刘耿大.追求酒店发展的绿色GDP[J].饭店世界,2007.
[5]Tamara,A.Hotel Chains Grapple With Meaning of Green[J], Journal of Wall Street - Eastern Edition, Vol. 250 (2012) 11-22.
一、联系社会,增强环保意识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不断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时,却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全球变暖(温室效应)、酸雨、水污染、重金属污染、农药污染、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富营养化、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的生存与持续发展。高中生物教材中《生物与环境》、《人与生物圈》两章详细地讲解了有关环保的知识,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把环境保护意识、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保护技术基础知识有机地渗透到生物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当前生活的环境,培养他们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好习惯,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当好环保小主人。具体措施如下:
1、 联系地方环境状况,加强环保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除了结合课堂内容进行环保教育渗透之外,还可紧密联系当地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亲自体会到环境教育的重要性。例如:给学生介绍本地区的资源特点,工业状况,环境现状及本地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环保宣传和干预。
2、进行环保知识测试竞赛
平时注意让学生收集有关报刊杂志和电视台上的环保知识,再加上平时讲到的一些问题,在“6月5日”环境日那天成印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评分,根据成绩评出一、二、三等奖。开展这种活动既可增长学生的环保知识,又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参与意识。
3、举办环保之窗
利用黑板、墙报进行宣传环境法规、披露环境污染的危害,治理环境污染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技术。在环保之窗中尽量多联系些学生经常看到、听到的问题,使学生亲自体会环境问题就在他们身边,受到切实环境教育。总而言之,环境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得了的,它需要全人类来关注。我们生物教师应转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寓环境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使学生了解环保知识,也是中学生物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我国乃至全球环境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4、将环保纳入实践
与学校德育部门合作,开展环保活动,到社区、街头义务清扫,义务宣传,将环保落到实处。
二、生物学教育与营养健康意识的紧密结合
高中生物教材中涉及了很多人体营养与健康常识,如《动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调节与免疫》,以及《遗传病与优生》和《生物工程制药》等章节都有关于健康营养和疾病防治方面的知识介绍,教师不仅要深入理解生物教学内容中与健康有关的理论,还要收集大量与健康、保健、卫生有关的知识与资料,提高自己的健康保健素养。从而带领学生学习和掌握这方面的常识,并建立正确的健康意识。综合而言,从课本中可以提炼缫韵录傅悖
1.生物科学技术的进展为医学、卫生事业的重大推动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和人类健康的关系、器官移植、基因治疗、基因工程制药等;
2.生物界特别是病源生物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与对策;
3.自然界特别是环境污染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与对策;
4.对人类的健康影响大的、常见的慢性病、多发病、地方病等疾病,如有关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地方性甲状腺肿等多种疾病的基本知识、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及预防措施;
5.对人类健康危害大、传播广的传染病,如艾滋病及其预防办法; 6.传染病的防治与免疫,如非典型性肺炎、脊髓灰质炎的危害、计划免疫等;
7.营养与饮食卫生的常识,如合理膳食、食物的保健作用,食物中毒及防治;
8.青少年常见病与多发病及其防治,如近视眼、肥胖;
9.青春期卫生知识与保健; 急救知识,如外伤的急救等;
10.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吸烟、远离等;
11.增强人口素质意识。在教学中本人及时介绍我国的人口现状、人口剧增带来的严重后果、人类遗传病、先天性疾病的状况、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意义、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基本政策等。在学习完“人类遗传病与优生”有关内容时,本人让学生各自了解周边有遗传病史的家族的优生工作的情况,结果显示绝大多人能正确重视生存环境、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和实行优生。同时本人结合当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人口政策,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目前我国的人口问题,理解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对学生进行人口素质教育、优生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生育观,从而增强人口意识。
具体措施如下:
1.开展中学生健康与营养调查,宣传基本的营养知识,如早餐的重要性,零食的选择,常见的维生素缺乏症,青春期常见疾病的防治等。
2.定期开设营养与健康的讲座或课堂。
3.在学校成立健康咨询,包括生理和心理健康的指导、干预,并与食堂等学校部门充分合作。
关键词:地理学 前言探索 特点问题
一、学术研究的前沿探索
1.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研究
全球变化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国际学术界为迎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设计和实施的研究计划,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超级科学计划。全球变化研究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全球变化及其区域响应涉及古地理环境演变、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减轻自然灾害、典型区域环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对策等众多领域。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正是地理学研究可以发挥特长、显示才干的领域。
2.陆地表层过程和格局的综合研究
地理学的传统研究领域是发生在陆地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异和空间组织。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发展了地表热量与水分平衡、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的迁移转化以及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的交换等三个过程研究的方向,国内外地理学界也发展了用社会科学理论解释空间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学研究注重野外定点观测和室内的实验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间人流和物流的调查分析。
3.自然资源保障和生态环境建设研究
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是地球人类家园支撑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掠夺式的开发和不合理的经营管理,导致自然资源枯竭、环境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保持协调的关系。因此,应综合研究我国各类自然资源的格局、过程和动态,从整体出发,研究各类自然资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其组合特征和演变规律。研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之间,不同区域的资源与环境之间,特别是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自然资源的时空变化规律并评估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环境效应,阐明人类经营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其调控机制和对策。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要划分不同的生态类型,对其成因机制、动态过程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宏观整治战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途径和措施。
4.区域可持续发展及人地系统的机理和调控研究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手段,而人地关系的协调需要从全球、国家和地区等不同尺度和层次上进行。人口、经济发展、资源、环境和生态等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无不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内涵也不同。区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是地理学更能发挥优势的领域。
5.地球信息科学、技术和“数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学是地球系统科学、空间技术和信息科学等交叉、融合的产物。它以信息流为手段研究地球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人流的运动状态和方式。由于地球信息科学的多学科性,它能够为地球系统中许多研究领域的综合、大型地学问题的解决和研究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至于全新的研究和解决方案。地球信息科学的形成和发展,标志着信息时代地球科学的研究方向,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有能力对全球性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促进了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手段,整体性地研究解决地球问题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它不仅为地球可视化提供平台,而且为地球科学实验提供一个基本模型框架。利用这个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体各圈层的演变与相互作用的历史、评价现状、预测未来。地球信息科学研究则为“数字地球”关键技术的解决奠定了科学基础,其发展将有助于推动“数字地球战略与中国对策”的研究。
二、结合实践的热点问题
1.资源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指出:改善生态与环境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问题。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加剧;污染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低;全球环境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亟待提高我国参与全球环境变化合作能力。纲要列出的资源环境“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有:水资源优化配置与综合开发利用、综合资源区划、生态脆弱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纲要提出的“科学前沿问题”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础研究”中涉及资源环境问题的有:地球系统过程与资源、环境和灾害效应,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2.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以“人地关系的地域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探求可持续发展机制及对策为己任的现代地理学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城市地理学是近年来世界和我国地理学科中发展速度最快、应用性最强、学术思想最活跃的分支学科之一。城市地理学研究历来有两大走向:一是把城市作为“点”,研究区域的城镇体系;二是把城市作为“面”,研究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从应用角度看,两者均是为城市和区域规划发展服务。目前的研究热点与学术前沿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城市化与乡村城市化机制和体制创新研究,城市体系与城市群(都市区、都市连绵区)的研究,大城市空间扩展与社会空间、感应空间的研究,信息化与城市发展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3.区域统筹发展
统筹区域发展的提出既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理论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统筹区域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说,全面发展就是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等各种地区都要得到发展;协调发展就是各种区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区域关系融洽、区域处于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可持续发展就是区域发展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重点是加强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统筹区域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在区域层面的战略要求。通过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从区域的层面为和谐社会的建设打好坚实的基础。
4.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报告中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因此生态文明及其首要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成为地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在我国资源环境压力已较大的背景下,如何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合理布局,以承载人口增长、经济扩张带来的高强度的经济活动,使我国生态脆弱和环境恶化的地区得到保护和改善,使大都市区、城市密集区、经济带等实现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长期以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对立的二元论阻碍了地理学整体综合研究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在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日益强烈的今天,人地关系更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且扩展成为全球环境变化问题。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从发展趋势看,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测、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注重物质迁移过程的物理、化学、生物学和人文机理, 物质在多界面转化和传输过程等方面的研究。从不同的物质尺度, 对地形发育、径流形成、环境演变、污染物迁移、土壤发生形成、植被演替、土地退化、城市化等地理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在地理信息系统快速发展的20多年,地理学不仅仅在决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区域和空间问题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许多应用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以GIS技术应用为龙头的地理信息和3S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也从点到面、由微观到宏观、由区域到全球。地理学研究技术手段的丰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认为当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参考文献
[1]李旭旦.人地关系的回顾与展望――兼论人文地理学的创新[J].世界地理集刊,1981(2)
[2]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点探讨[J].地理学报,1998(5):470-477
[3]郑弘毅.农村城市化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周一星,孟延春.北京的郊区化及其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