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5 10:40:15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企业信息化的内容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 企业; 信息化; 综述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人类社会正逐渐由工业化社会迈向信息化社会。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就必须推进企业信息化。本文回顾了有关企业信息化研究的文献,对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企业信息化评价及企业信息化风险等内容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至今国内外研究仍处于不断探索中。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研究、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等几个方面。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代表性的研究有诺兰(Nolan)水平理论。1973年,Nolan水平理论立足于美国企业的调查数据,将企业IT应用划分为4个水平:引入、传播、控制和集成[1]。1984年, Nolan提出了描述组织IT吸收过程的扩展IT水平理论[2]。

(二) 企业信息化成熟度的研究

R.Sabherwal采用5个指标衡量IT的成熟度[3]。Reich B H,I Benbasat提出了测度IT成熟度的9个指标工具[4]。Yash P Gupta, Jahangir Karimi将IT在计划、控制、组织和协调方面的职能,作为公司运用信息技术成熟情况的衡量指标,建立了含有20个问题的指标体系[5]。

(三)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绩效评价方面。Barbara Farbey提出信息系统收益来源于5个方面,分别是战略收益、管理收益、操作效率与有效性收益、功能收益和支持收益[6]。Carol Saunders鉴别出信息系统绩效的重要影响维[7]。Theophanis Stratopoulos比较了运用IT成功的公司和运用IT不太成功的公司[8]。

二、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研究综述

相对于国外蓬勃发展的企业信息化研究,我国信息化的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企业信息化的理论研究。

(一) 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律研究

国内学者借鉴诺兰阶段模型中的阶段概念和衡量指标,如马芝蓓认为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才能为现代组织管理信息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充分的理论依据[9]。郭讯华博士对中国企业网络时代总体信息化进程进行阶段分析。

(二) 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

国内学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评价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构建,另一方面致力于企业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研究。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在2002年出台《企业信息化测评指标体系方案》,该套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估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和应用水平提供了一个依据和标准。倪明 等从理论上建立了一个基于部门间资源分配的企业信息化投资决策模型。司林胜 等对企业信息技术应用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三) 企业信息化风险的研究

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的研究,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分析和信息化建设的风险防范两个方面。关于企业信息化的风险因素,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巫江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战略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来自软件开发商的风险和来自企业员工的风险3个方面。王黎虹将企业信息化的风险概括为:企业文化风险、信息人才资源规划风险、学习借鉴能力的风险、企业组织结构风险、制度风险、人员培训风险、企业领导的认知风险、基础管理风险等方面。彭建华对ERP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ERP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陈亮、王燕提出,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风险防范措施为:认真做好情报搜集工作及选择软件开发商、积极加强政府工作职能、健全信息化项目评估体系。

第2篇

Abstract: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s goal is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s produce, management, decision-making, efficiencies, the level and the economic efficiency, enhancing the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power,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s application.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s actual content and the questions, analyzes the countermeasure.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问题 对策

Key words:enterprise informationquestioncountermeasure

作者简介:李丹祥,男,湖北省荆州市长江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10502班。

企业信息化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等领域,不断提高信息资源开发效率,获取信息经济效益的过程,是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部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模式,它包含了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和企业的外部沟通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决策等过程的效率、水平与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企业信息化是把大量信息技术应用于生产、科研与经营,并通过信息技术,改善和强化了企业物资流、资金流、人员流及信息流的集成管理,对企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产生冲击,带来了变革。所以,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发展相融合,会不断提升企业竞争战略、管理理念的创新,加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具体内容

具体上讲企业信息化应包括:市场营销信息化,办公管理自动化、信息化,事务处理自动化、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设计信息化。从信息化深度来讲有这样几个层面:事物处理、分析处理、支持系统和战略信息系统。

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不同、方向不同,所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重点也不同。但总的来说企业都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概括上讲企业信息化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建设企业信息网络。企业信息网络是企业的信息基础设施在原有的企业局域网的基础上,用Internet技术改造成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这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2、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各种手段以实现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

3、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应广泛采用电子信息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这是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

4、信息技术普及教育。提高企业员工信息化水平和信息文化素质。

二、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信息化建设断层难补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断层主要体现在组织结构断层、信息对接断层和复合人才断层3个方面。首先,山于企业信息化投入和运用不均衡,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即企业在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做得较好,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薄弱,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基本空白;其次,信息化在企业内部的分头建设造成软件对接难,无法实现资源共享;再次,现有的企业信息化人员中,大多并不懂得与工作实际相结合,埋头于数据库、JAVA等计算机技术,无视企业需要,而懂业务流程和企业管理的人才又缺乏IT知识,很大程度上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质量和速度。

2、企业信息化建设缺乏民效

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尚未掌握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自身发展战略缺乏长远通盘考虑,从而很难在推进信息化建设方面做好整体规划,影响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实施,造就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规模小、时效短的现状。另一方面,局限于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企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管理及销售模式中,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有些企业的高层领导急功近利,在企业信息化初期,对信息技术抱较高期望,希望

通过企业信息化获得较高的效益,但一看到投资费用增多,而效益又未明显提高,便丧失信心,这样显然不利于信息化建设的继续发展。凡此种种,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信息化的持续建设也就无从谈起。

3、企业信息化建设脱离实际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少企业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只是手段,企业需求才是根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盲目迷信洋货、系统功能求大求全,使所建造的企业信息化系统与自身业务流程、管理大相径庭,以至于实施以后成效甚微,反而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在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缺乏熟悉企业特点、业务流程、管理特色的软件公司来协助企业推进信息化进程,对于信息化技术照搬套用,缺少系统的需求分析,使得所建造的信息化系统没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后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来看,影响和阻碍其发展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理念、人才问题、购买能力、基础条件和企业等几个方面。这里除人才问题需要一个较长时期外,其他问题都能在短期内解决,所以,企业信息化建设指日可待。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本身的事情,它涉及很多企业,甚至很多行业,是一个全社会、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在信息化道路上,企业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一般步骤进行操作,又要根据自身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进行有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的有效运作和参与市场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开发企业信息资源,这既是企业信息化的出发点,又是企业信息化的归宿;再次就是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开展信息化教育,开发出适合本企业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要搞好企业信息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增强企业决策者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化人才

企业各层领导要深入了解信息化的实质,充分认识企业信息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要参与到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中去,并适应企业信息化要求,对于原有的业务流程、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等进行持续的调整。要通过各种措施不断加强企业员工的认识,将思想统一到信息化建设上来。企业信息化是一场全方位的创新和变革,首先需要决策层带头深化信息意识,然后才能带动员工参与其中,这样企业信息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为更好适应发展,企业应广招贤才。作为信息网络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商务交流、市场营销、贸易理论、相关法律与惯例等。

2、改革机构,保证资金投入

组织机构是否合理,严重影响着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由于不同企业成立的特殊背景,使得企业的组织机构总是缺乏科学性,因而改革企业随意性强的机构,理顺其业务流程,保证信息化系统数据能通畅传输,是企业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基础环节。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奠定后,就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投资。信息化建设中投入的资金产生的效益可能是直接的、间接的、有形的、无形的、宏观的或微观的,但都不能及时得到效益回报。企业活动不断,信息流动与产生也不断,要使其能正常运行,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必要的资金投入,后续投入是企业信息化不断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避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太大,是无底洞;二是认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只要购买技术设备,安装使用就可以了,不必再做其他投资。信息化社会的来临,如果企业不愿在信息化建设上作必要的投资的话,必将会被经济社会淘汰。

3、建立企业信息主管制度

信息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应该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的人员来从事这项工作。因此,企业应当设有CIO(ChiefInformationOfficer)职位,把他当作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保证CIO有充分的行政权力,能负责信息技术机构与其他部门的协调与配合,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直接领导企业的网络信息中心,电子商务中心等与信息化有关的部门。

4、组建专职机构,进行总体规划

信息化具有综合性、系统性、整体性,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应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标准、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的工作原则,组建专职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总体规划。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只有具有高层次的综合职能,才能适应信息化发展内在规律的要求。因此,这个部门不能简单地由某个科技或规划部门兼管,应该是一个具有全局性、独立的部门,要懂技术、能管理、会规划三者合一,否则将很难开展工作。

5、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消除“信息孤岛”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较低。有企业反映“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仍处于初级阶段,各个子网建设基本完成,但子网间仍未互通,信息孤岛仍存在”,还有企业反映“公司各个部门各自为政,信息系统开发缺乏统一规划,数据难以共享,存在信息孤岛,浪费资源,效率低下,生产成本高,不利于企业发展”。信息资源同能源、材料并列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三大战略资源之一,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我们要纠正重网络建设、轻信息资源开发,即“硬件硬,软件软”的倾向。重点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减少以至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不断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贾雅娟,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J].. 太原科技, 2004,(05)

[2] 朱瑞萍,王伟东. 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误区[J].. 河南科技, 2005,(10)

[3] 杨敏,试论企业信息化建设[J].. 太原科技, 2004,(05)

[4] 司青燕, 许涛, 李进霞. 我国企业信息化现状与对策研究[J].. 科技成果纵横, 2008,(04)

第3篇

以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为重点,努力推进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生产方式科学化、信息系统网络化、商务运营电子化,树立一批信息化运用先进、示范企业,力争8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基础信息化应用以上水平。年,全县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1)实施市级以上企业信息化示范项目30个;(2)新增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50家;(3)新增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20家;(4)巩固百家信息化应用样板企业;(5)培训企业信息化应用人员400名;(6)新增“视训365”运用企业80家。

二、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切实解决企业信息化人才紧缺矛盾。在前期启动1000人次企业信息化人才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县中小企业局要认真组织开展信息化人才专题培训,努力解决企业信息化工作中专业人才不足的矛盾。培训内容致力于企业信息化基础应用的普及和企业信息化提升应用的拓展。培训要采取理论讲解与应用演示相结合、网络在线培训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增强培训效果。对所有参培学员,进行考试考核,合格者由市中小企业局颁发合格证书。

二是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宣传力度,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上网工程。根据“国家百万企业上网工程”要求,加快推动企业实现基本上网功能,力争全县企业上网普及率超过90%。鼓励企业尝试无线上网等新型即时办公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引导企业不断提高内部信息化应用能力,积极创建企业互联网网站及新兴web门户网站,开展网络销售、网络采购、网上谈判、网上拍卖和租赁等电子商务活动,树立新型营销理念,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及影响力。

三是加大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和社会服务机构建设力度,为企业加快信息化进程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根据省、市统一部署,积极做好省中小企业网的建设工作,力争年底前建成投入运营。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工业集中区、优势产业和大型市场,试点建设全县性企业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推广应用较为成熟的应用托管方式,满足企业运营过程中的生产控制、营销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需求。加快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建设步伐,引导社会信息化专业机构帮助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尽可能为企业提供“一站式”信息化解决方案。加大“视讯365”的应用推广力度,引导企业运用“视讯365”自主开展企业员工培训,不断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四是加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指导和业务支持力度,及时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大对信息化样板企业、行业信息化应用企业、电子商务应用企业、基础信息化应用企业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力度。县电信等单位要落实专人,定期为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提供应用咨询与技术服务,建立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跟踪服务台帐,及时走访了解、收集、总结企业信息化应用情况,帮助企业及时解决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切实做好企业使用难题的信息处理反馈工作,认真总结企业信息化应用方面的成功范例。对被列入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以上层次的企业,县电信等单位要在技术力量上提供免费全程服务,在信息产品运用上要向企业提供一定期限的免费试用优惠。

五是加大信息化运用示范企业培育力度,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引导企业加快运用信息及网络技术进行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和管理,提高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水平。支持科技型企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降本增效。大力引导企业由内部单项信息化向内部系统集成信息化、企业内外部全程供应链信息化跨越。为扎实开展信息化运用示范企业培育工作,县政府决定,年在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中开展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创建活动。年初,由各镇(区)统一组织符合条件的企业向县中小企业局自主申报,11月底前由县企业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织相关专家依照《企业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考评计分办法(试行)》(详见附件二)进行考评。经考评,凡得分在95分以上的为县级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85—95分的为县级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70—85分之间的为信息化基础(达标)应用企业。

三、保障措施

一是优化政策。为切实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县政府决定,对在全县企业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创建活动中荣获“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和“信息化应用示范企业”的工业企业由县政府授牌表彰,符合发[]6号文件第九条规定的,由县委、县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对县级信息化运用示范企业及以上层次的企业优先组织申报市以上信息化示范项目,优先推荐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对“信息化应用先进企业”相关项目优先安排作为上级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县电信等单位要采取灵活方式,主动为企业开展信息化项目规划、人才培训、技术支撑提供服务,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安全、可靠、个性化的综合解决方案。

二是强化推进。各镇(区)要进一步强化目标责任意识,紧紧围绕全年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强化推进举措,确保全年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完成。要进一步落实推进工作责任制,明确专人负责企业信息化工作。要制定工作计划,轧紧序时进度,细化工作举措,深入企业做好推进宣传与服务工作。要切实加强引导,围绕加快提升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认真组织所属企业开展信息化应用达标升级创建申报工作,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创建活动,促进企业信息化应用层次的快速提升。

第4篇

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种系统化管理模式,强调按系统思想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相关事务,以达到提高企业信息化实施成功率的目的。为了适应系统化的管理需要,信息化管理系统采用了戴明模型,即按照PDCA循环思想,通过识别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计划和管理方案,实施运行控制,并采取必要的监控和测量,发现问题,实施改进,实现管理系统的持续有效运行。

2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实施步骤

2.1系统策划

系统策划的实施步骤,包括企业战略规划、企业信息化规划、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和编制系统文件6个步骤。第1步:企业战略规划。确定企业的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是做什么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企业。如何将企业的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第2步:企业信息化规划。通过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现状的优势、弱点、挑战和机遇进行分析,使企业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信息化水平所处的层次。开展企业信息化瓶颈分析,针对企业业务流程现状,找到阻碍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点,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决策者根据企业信息化现状和瓶颈分析来确定适合企业的信息化发展规划。第3步: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识别。其内容包括确定信息化管理系统适用范围、确定方针、目标设定与分解、所需资源分析等。根据信息化管理系统内容确定系统适用范围,以指导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确定系统方针,以它作为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的推进原则;设定系统目标,以明确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发展方向,然后根据总的目标,明确各个阶段每个部门的目标,以保证企业总的信息化目标的实现。第4步:建立系统总体结构。参照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的方法,对识别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过程进行分层归类,建立3层结构,分别为系统层、过程层和活动层。第5步:编制系统文件。根据建立的系统总体结构,系统文件也分为3层,其内容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和相关记录的编制。系统文件的建立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化、标准化,有利于规范员工的行为,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水平,并为员工学习和培训提供了良好的教材。第6步:系统文件的评审。由企业系统管理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对系统文件进行评审,然后正式。

2.2系统运行

在系统文件完成评审和后,系统运行的步骤,包括宣传、培训、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信息化管理系统实施4个步骤。宣传、培训和培训主要针对的是部门领导和从事企业信息化工作的骨干人员。其主要内容包括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各种理念、技术和方法。组织调整和资源配置是根据企业战略规划中制定的企业业务模型以及信息系统规划中对组织、资源配置的需求,对组织进行相应的调整,对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解决企业旧体制对信息化工作的阻碍。

2.3系统评价

该阶段主要是对系统运行过程的监控,主要内容包括内部审核、过程测量和监控、信息化效益评价、应急准备和反应。通过对运行过程的评审和对数据的收集分析,使企业决策层清楚地知道信息化管理系统和信息系统的运行情况和需要改善之处。

2.4系统改进

根据系统评价的输出成果,制定一系列相应的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对系统运行过程提出过程改进意见,促使企业信息化水平螺旋上升,业务流程越来越优化,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3结束语

第5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信息化中国电信

Abstract:There are endless opportunities of Chinas 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 information,it is an important driving force that helping SMEs achieve information promotes China Telecom into the blue ocean for transi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dilemma of Chinas SMEs information,and makes related strategies to promote SMEs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the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 Telecom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ervices to SEMs.

Keywords:SMEs(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InfomationizationChina Telecom

1.引言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已经超过4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总体来看,大多数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只停留在“邮件系统+局域网”的初级阶段。受此制约,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运行效率低下,影响了企业的持续发展。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企业已经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管理、生产控制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课题。

中国电信是我国基础性、先导性产业,也是我国信息产业的龙头企业,具有经济的正外部性,对推进和提升其他行业价值具有倍增效应,其发展速度和效益必然会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辐射作用。中国电信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能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为经济的信息化方案,从而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因此针对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优劣势,提出中国电信有效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的策略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

2.中小企业信息化内容与困境

2.1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中小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各个环节、各个层次、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管理流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促进管理创新的过程。

从信息系统角度来看,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一是营销管理信息化。建立覆盖各销售网点的计算机网络,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客户需求、市场变化等信息纳入计算机系统,实时监控、调度、响应和分析,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不断开拓新市场。二是采购管理信息化。采购管理实现内部各相关程序和权力的公开、透明及有效制衡。三是财务管理信息化。企业内部各单位使用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财会部门能同步得到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每一次业务活动的信息,并实时进行核算,提高会计核算速度。四是生产管理信息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对生产过程实行动态分析和监控,以提高生产效率,并使产品的生产质量得以保证。五是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此目标是更好地进行人力资源的发展和规划。

2.2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境。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意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但中小企业信息化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信息化的重要性,开始着手推进信息化进程; 另一方面,又由于信息化有着投入较大、回收时间较长的特点,因此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着以下两大问题:

2.2.1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成本困境。中小企业预算低、利润少,对于企业信息化投资的敏感程度远大于大企业。而目前国内市场上信息化软件比较成熟的主要还是高端产品,面对的主要是大型企业,高昂的初始投入成本费用以及后续的二次开发、运行维护、系统更新和管理费用,令许多中小企业望而却步[2]。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的普遍困难。根据数据统计:15%的中小企业认为资金不足是信息化建设中的障碍,多数中小企业更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市场或研发上,以降低投资风险,这些都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2.2.2外部环境差,缺乏适合的信息化方案。由于中小企业管理程序较为灵活自主,所以变动很大,管理程序的稳定性差,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小企业中的应用。另外我国目前市场上的中小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过于昂贵,38%的企业认为没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当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管理软件产品还不多,大部分不能很好满足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软件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后续服务也没有跟上。国外企业管理软件又存在“水土不服”等问题,很难为中小企业所接受。以中小企业信息化为特长的咨询机构极少,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工程监理的机构也太少,导致中小企业信息化项目质量无法保证。

调查显示,71%的企业希望运营商能够提供企业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23%的企业需要给予信息化方面专业的指导咨询,15%的企业需要得到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咨询。此外,电子支付、信息安全、物流配送体系的滞后等问题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的因素[3]。

3.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驱动力

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蕴藏着无尽的机遇,帮助中小企业实现信息化是助推中国电信进入转型蓝海的重要动力,也是向“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的最好契机。中国电信启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要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首先是信息化进程和产业发展需要;第二是来自于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从基础电信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战略转型必须要求电信运营商服务于中小企业客户和市场;第三是用户需求,随着中国电信在商务领航的不断发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需求逐渐增加,并从单一的服务要求提供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的服务[4]。

中国电信拥有优良的网络、优质的服务力量和强有力的研发队伍,正在加快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的步伐,致力于为行业用户提供整体信息化方案。中国电信的行业信息化开始于1994年,到2004年,服务框架已基本形成,能够为大客户提供信息化解决方案、内容应用、网络规划、系统集成、网络外包等整体服务。目前,利用中国电信网络组建的全国性信息应用系统已超过两百个,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政府、企业、教育、跨国公司等行业。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主要可以体现为以下两点:

3.1电信企业可以为中小企业信息化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对于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规模分散、技术薄弱、资金有限,所以要充分调动、合理整合有关社会资源。而电信企业可以发挥技术输出作用,组合软件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管理咨询公司、工程监利机构的相关作用,逐步建立企业信息化支持、服务与保障体系,形成一个完善、诚信、高效的企业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体系[5]。

3.2电信企业的集团优势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较经济的信息化方案。成本困境是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困难之一。而电信企业具有集团采购和整合优势,通过与系统集成商及供应商的合作,赢得最低的经营成本,从而为企业提供最经济的信息化方案,减少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通过构建信息化平台,以 IT 采购的方式,做各行各业的企业提供最优质高效的服务。

4.中国电信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策略

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今年初表示,公司正面临3年转型的攻坚阶段和关键期,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企业必须聚焦于客户、紧抓市场商机、开拓信息化蓝海,方可实现转型新突破,跃上更高的目标。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应用的最新趋势以及主要问题,中国电信需推出相应的服务策略。

4.1发挥中国电信在产业链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是 ICT、增值业务体系中最具市场潜力、运营商价值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同时运营商对此市场的开发也将面临众多的艰难险阻,如用户需求差异化导致的市场充分细分化,信息化本身的高技术、高知识含量的特点导致的产品体系复杂化等是电信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重要特点与难点。中国电信拥有一个完整的链条,其环节包括设备制造商、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运营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过去,在窄带话音通信时代,电信用户、运营商、制造商构成了简单的产业链。在如今的电信市场上,任何一个基础电信运营商要想跨越整个链条,将每个环节都做好是不可能的。在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需要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支持、运营商的包装运作、ICP的内容提供、价值链终端用户的认可使用等要素[3]。价值链上的各相关主体只有分别着眼于自身的核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规模运作,才可能形成一个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良性循环的价值链体系。要加强对渠道型合作伙伴的协调和管理,优化营销渠道,配合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市场营销;加强与终端厂商合作,突破固网终端瓶颈,加快提供有线和无线融合,通信、计算机和家电融合的多样化终端,才能实现对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有效服务以及中国电信本身的稳定转型。

中国电信自身并不进行信息化配套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在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过程中,需要通过与联盟中其它企业合作来完善与企业信息化相关的产品线。为了使产品线更加完整,中国电信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联盟的有效合作,并在联盟内部关键企业之间建立有效的业务分成模式,比如与提供 ASP解决方案的企业之间共同约定建立业务推广和分成机制。另外我们可以采用业务外包等形式,通过我们电信公司的网络为中小企业提供多种选择的语音、数据与多媒体应用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需求和承受能力,推出不同的信息化套餐品种供其选择。

4.2整合现有的电信业务,更好地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随着中国电信经营理念的转变,也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需求,中国电信进入了全业务经营和各种业务整合的阶段。虽然目前中电信借助移动业务与固网业务的融合,加快业务价值链的捆绑给电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空间,但是目前电信业务的整合还存在着许多不足,难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服务。

4.2.1当前信息化业务战略不够明确,缺少业务的总体布局。由于缺乏业务的总体布局,用户无法享受到自由选择的乐趣,中电信也没有能够发挥多种业务的组合优势。增值业务核心价值并不明朗,撬动市场的“杀手锏”应用有待发现。应用与内容缺乏,在发展业务时很难找到切入点。因此,细分市场,贴近应用,以多层次的业务满足多层次的需求已成为当务之急。

4.2.2在整合业务以及推广全业务经营时,需进一步明确分工,减少流程,梳理组织架构。目前的组织架构将使得各种服务依然散落在大市场部、个人客户部、家庭客户、政企客户部、天翼公司、移动终端公司、号百公司、信元公司等多个部门。部门之间的扯皮,推诿,消极,应付等思想使得中国电信将很难提供令客户满意的“端到端的全流程服务”,最终降低客户的感知,削弱了电信全业务运营的优势地位,甚至会出现服务出现问题找不到责任单位的现象。最为关键的是,在业务的界定,部门指标的下达上由于部门指标考核的因素,一些全业务性质的套餐与产品方案将很难划清收入来源与运营主体。使得全业务运营的优势被削弱。

4.3提高中国电信IT的整体支撑水平。中国电信目前的信息化在企业管理中属于木桶定律中描述的 “短板”,需要超常规发展。应按照既满足当前发展需要,又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的原则,以建设新一代世界级企业信息化综合平台(CTG-MBOSS)为目标,以中国电信企业信息化架构为指导,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了更要的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电信IT系统需要在技术架构、应用系统、数据管理、基础设施、组织与管控方面都做出改变。

4.3.1基于BSS系统的整合,加快EDA和BSS建设,抓紧建好数据仓库,充分重视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全面提升对市场分析研究和针对性营销的支撑能力。要加快企业的 IT 系统建设。当前重点是要加快经营分析系统建设,为前端营销人员装上“眼睛”,同时要加快建设和完善 BSS 和 OSS 等支撑系统,更好地支撑前端的经营工作,以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的要求[6]。

4.3.2实施IT系统需求流程管理和IT系统资源动态管理。为了满足业务发展和信息化服务的需要,电信运营商的业务支撑系统常常面临着业务部门频繁的新增业务需求,导致了频繁的系统升级和软件版本的更新。建设需求流程管理模块,对需求进行规范管理,是解决需求实现要求快速、准确、灵活与需求流水线长、干系者多之间矛盾的一个有效途径。需求流程管理模块主要实现流程跟踪、任务提醒、记录查询、系统升级管理以及版本管理等功能。

IT系统资源主要包括主机、存储、网络设备等硬件资源及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等软件资源。要将对系统的维护工作从被动转为主动和实现系统的科学规划,实施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实现IT系统资源的动态管理,更好的提升电信IT整体支撑水平,应做好建立动态的系统资源资料库和建立资源变更操作工作流程这两项工作。

4.3.3为了满足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要求,需要对现有孤立的信息源进行整合,通过统一的信息化规划,保证信息标准的统一,满足当前发展需要的同时着眼长远、适度超前,确保未来的系统能够遵循统一标准,实现系统之间的集成和信息共享,避免出现新的信息孤岛。

4.4聚焦客户,更有效地进行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王晓初提出了中国电信的战略目标:做世界级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要求中国电信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网络为基础,以客户为中心,坚持“诚信经营和精确化管理”,实行“网络”和“业务”分类经营,积极与媒体、娱乐、信息内容服务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完整、综合、高附加值的信息服务。聚焦客户,针对客户的需求不断完善中电信各个服务环节是有效服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关键之一。为了更好的聚焦客户,真正实现电信“用心服务,用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水平,应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4.4.1进行中小企业客户信息的分析。客户信息分析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和消费数据的关联、挖掘、分析,得出对业务营销、市场细分、服务水平等有重要意义的关键信息,从而增强企业对市场的灵敏反应能力,提高用户服务水平,达到提高客户满意度、增加企业盈利能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的目的。客户信息分析过程包括以下三阶段:客户行为分析、重点客户发现和效能评估[7]。

4.4.1.1客户行为分析。①行为分组:根据客户行为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各个群体有着明显的行为特征。通过分组,可以更好地理解客户,发现客户的消费规律。②客户理解:将客户在行为上的共性与已知资料结合起来,对客户进行具体分析。

4.4.1.2重点客户发现。80%的利润来自 20%的客户,重点客户发现主要考虑以下方面:潜在客户、交叉销售、增量销售和客户保持。

4.4.1.3效能评估。效能评估是评估市场策划和市场活动能否达到预定的目标。

4.4.2定期与中小企业客户进行双向沟通。电信可以定期抽调后端专业技术人员与前端营销人员或客户经理,相互配合,主动与客户沟通,让客户感觉到企业与用户之间不仅仅是一种买卖关系,更多地体现为朋友关系。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使所有的用户自觉成为电信产品推销员、市场调查员、信息反馈员。每月上门走访应不少于1次。在于大客户的接触中,应向大客户宣传各项电信信息化新业务,了解客户的不同需求,掌握大客户的消费心理,进行市场预测,把握客户的未来信息化需求。另外客户的走访,通过沟通和交流,可以让用户多了解一些业务和技术,减少由于用户知识缺乏而导致的投诉和申诉率。

另外电信的技术部门可以投入技术骨干力量,介入售前服务,前后端协同配合,为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服务设计最优消费方案,设身处地为客户利益着想,真正实现企业价值与客户价值共同成长的经营理念。比如网络宽带业务,要协助中小企业,使之对所需求的产品进行规划和指导,合理的进行消费,为客户节省资源,真正的做到服务客户。

4.4.3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策略。当前中小企业对通信的消费需求已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个性化的趋势。电信竞争日趋白热化,每个业务领域,至少有两家以上的运营商在争夺市场,同时业务间的异质竞争更是如火如荼。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电信若想取得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主动权,就必须在个性化服务方面建立优势。毕竟在各运营商技术上已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先抢得服务的优势,谁赢得了客户的信任,谁就占了市场先机。因此,中国电信企业应从传统的业务竞争中解脱出来,不断开发新的、有个性的服务类型,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

参考文献

[1]扈瑜、杨富源.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08(22):78~79

[2]吴新颖.中小企业信息化与中国电信的“商务领航”业务[D].北京邮电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袁小明、薛玉林.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及电信运营商的对策探讨[J].江苏通信技术,2006,22(3):44~48

[4]程意平.电信运营商开拓中小企业信息化市场的战略选择[J].网络电信,2005,7(11):20~21

[5]王卉越.信息化——电信企业转型的重要课题[J].电大理工,2006(2):39~40

第6篇

关键词:信息化技术 管理变革 原则 实施过程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256-02

在现代企业中,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生产效率得以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企业中的产品信息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势头,并产生了新的问题。由于不同系统软件产生的信息互通性差,想从漫无边际的数据海洋中查找所需要的正确数据,变得越来越难。如果对它们处理不当,会对工作效率产生负面效应。所以产品信息的管理问题已经成为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问题。

一、信息化技术引导企业管理变革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改变了企业生存的内外部环境,使得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管理方法、产品营销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及管理内容等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战略的全球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时空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短,国与国之间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企业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在单一的区域内进行,而是以全球作为竞争的舞台;企业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寻找市场,提高产品和服务,出现了企业战略的全球化和企业文化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2.企业的创新与管理。关于创新的定义和解释,对不同的公司,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才,不同的技术都有不同的方法,每个企业领导者都会重视这个问题,并且创新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创新是可以有意识去达成的。而管理,则是一个相对模糊的东西,每个人都知道管理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效果却是千差万别。

3.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实施必涉及企业管理模式、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组织行为的改变等,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与管理变革过程。通过全员参与,使员工了解和明白变革的意义,鼓励员工提出创新性的想法以推动变革的进程。通过变革导向、领导方式、激励支持、全员参与四方面的变革管理使员工逐步深入参与到信息管理变革中以尽快实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绩效。

信息化管理的出现和升级,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也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可以说,能否利用信息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将对未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功的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成为推动企业管理变革的契机,并与其他变革思想和实践相结合共同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的优化。大量实践经验表明,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需要管理思想与管理环境的变革;同时,从另一方面看,信息技术的普及又不断推动着管理,管理模式的发展和变化。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技术手段给予支撑,而新的技术手段的问世,必然促进新的管理模式的出现。企业信息化从深层次触动企业进行管理变革,利用信息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思想、方法重塑企业,使企业成为未来经济时代的佼佼者。

二、信息化实施过程的管理控制

企业信息化实施运作过程管理主要包含对信息化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和沟通。具体如下:

1.计划主要指对企业信息化过程的管理首先要明确不同时期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实施重点和发展目标。中小企业要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和现实条件出发,确定企业近期、中期以及长期的企业信息化的任务和要求,做到企业信息化方向正确,目标清晰,实施进程有保障。

2.组织主要指成立必要的企业信息化协调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部署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企业信息化是一个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是其重要的特征,如果没有企业高层领导的支持和推动,没有专门协调与管理机构是很难取得预期效果的。所以,在制定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应考虑成立专门的、有较高管理权限和协调职能的企业信息化领导和指挥机构,并由企业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如成立“企业信息化领导小组”,由企业主要领导组织企业信息技术支持部门以及企业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共同组成工作小组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全面深入的推行。

3.控制主要是指预测和分析企业业务发展的走向,以对信息化的现实和潜在需求进行分析与规划。企业信息化必须按照企业业务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所以围绕企业业务发展的当前和今后的需要,确定企业信息化系统实施项目的选择、信息化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企业信息化评价体系、评价方法,对信息技术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等。

4.协调主要是指调节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包括信息化项目实施时各部门之间资源分配的协调,对不同岗位职责间矛盾进行的协调等。确定企业信息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投资预算。信息化建设必然需要一定数额的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投入,这一点应在制定信息化实施规划时充分考虑到,并做出科学合理的安排。在安排企业信息化预算时,既要避免不切实际的盲目投入,造成信息化投入的无谓浪费,另外,也要避免借口企业资金紧张等原因而削减必要的资金预算,导致企业信息化“半途而废”。

5.沟通主要是指通过下达命令、指示等形式,对组织内部个人施加影响,将信息化规划的目标或者领导者的决策变成全员的统一活动。制定必要的促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章与制度。企业信息化牵涉面广,实施难度大,制定必要的规章与制度,使企业信息化发展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标准可执行,对加快信息化的顺利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此外,还应在企业信息化实施规划中明确信息化实施效果评估的方法,信息化方案优化等措施,以便在信息化发展中不断总结经验,保证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效果。

三、信息化实施的原则

1.效益原则。尽管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效益很难得到确切衡量,但是中小企业必须避免搞“没有效益的信息化”,盲目推行各种信息化软件或起步就同时启动二个以上项目,为赶时髦而搞没有实际效益的信息化只能劳民伤财,于企业的发展有害无益。

2.实用原则。中小企业的业务相对比较简单,业务的牵涉面也没有大型企业复杂,所以,中小企业实施信息化时要根据自身的业务发展特点,选择实用的信息化实施方案,以“解决实际问题、产生实际效果”作为追求目标,使企业信息化落到实处。比如可先上ERP项目,待稳定运行一段时间后再行完善其他项目。

3.适用原则。中小企业在选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构建信息化系统时应坚持“适用”的原则,不必过分追求技术先进、功能全面,以“适用、够用、好用”为衡量标准,使企业信息化与实际业务紧密结合,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员工所接受,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4.系统性原则。不同规模和发展基础的中小企业在实施信息化时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在实施过程中都应考虑到企业的整体发展需要,以更好地实现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应用集成,包括各类信息化软件的互通性,尽量避免在信息化过程中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影响企业信息化的实际效果。

5.可扩展性原则。企业信息化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优化,逐步完善的过程,所以,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考虑到扩展性问题,在硬件的配置、软件的开发、系统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应注意到企业今后发展的需要,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能有序推进。

企业需要能解决自己问题的工具,用信息化手段弥补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缺失,企业所需要的是蕴含管理思想的武器,它帮助企业贯彻企业战略,其中最重要的是提升销售能力,加强团队执行力,(下转第259页)(上接第256页)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且不是昂贵的奢侈品,它需要足够便宜。

四、加强企业信息化管理

信息化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工具,是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的载体。以财务管理为中心做好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推进,是中小企业的首选。一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推进企业信息化;二是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内部信息管理系统;三是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与业务一体化的工作。通过PLM项目管理的实施,对新产品从设计到批量生产全过程数据进行管理及监控。使公司高端产品的机密性技术设计文件、工艺文件等得到有效规范,为企业的新兴产业保驾护航。

五、结论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任何一家渴望在市场中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的中小企业来说,信息化是其成长的“车轮”,是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的,并没有发展的尽头。中小企业信息化总体的发展历程应该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多项,从局部到整体的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当中小企业从一些重点项目取得突破后,就有必要进入信息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面实施企业信息化的阶段。所以,由点到面,逐步铺开,拓宽应用范围,加深应用层次,使信息化全面融入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发展的“驱动力”和成长的“催化剂”,既是广大中小企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颇为艰巨的战略任务,需要中小企业付出锲而不舍的努力,以实现持续不断的改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信息化的应用领域已变得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企业不要错过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时机,应从企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扎扎实实地打好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应用基础,一步一步地探索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实实在在地获得企业信息化产生的综合效益。“走一步,用一步,见效一步,持续发展”是不少中小企业通过自身的实践总结出来的信息化发展经验,值得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杨学山.企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M].北京出版社,北京.2005

2.赖茂生.企业信息化知识手册[M].北京出版社,2004

第7篇

企业信息化通俗地讲,就是实现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作业流、信息流的数字化、网络化管理,实现企业运行的自动化和企业制度的现代化。具体地讲,企业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先进适用的技术

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微电子、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等信息技术。企业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要注重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又要注重所选技术的适用性。

能多次开发利用的资源

企业信息化的核心是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如果说信息网络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路”,信息处理硬软件设备是企业信息化的“车”,那么,企业的内外信息资源就是“货”。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要重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数据库,在数据的采集、提炼、录入、存储、传输、处理、分析、管理、应用及共享乃至二次、三次开发利用上下功夫。企业不仅要注重内部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还要注重企业外部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与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具有互动关系。一方面,企业信息化在促进企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要引起体现其生产关系的企业内部制度的变革,要求改变传统的经营理念,转换经营机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进行机构调整,引入现代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当今最具代表性的先进生产力,所以企业体制改革应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因此,企业信息化和企业体制改革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广泛的社会关联性

企业信息化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其所在产业链的企业及全社会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光靠一个企业自己采用信息技术是不够的,必须使该企业所在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具备开展电子商务的条件,与银行、税务、海关等外部环境在信息认证、电子支付与结算、计税缴税、报关通关等各方面提供便利条件,才有可能真正实施电子商务。

需要不断深化、创新和完善

企业信息化既要充分发挥企业信息化投资存量的作用,使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又要按照新世纪企业信息化和现代化的要求,不断追加投入,并持续实施企业业务的流程重组、体制改革与完善。企业领导及员工对信息化的认识,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对新的业务流程和新体制的适应能力,也是不断提高和深化的。所以,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过程。

阶段性地发展

企业信息化虽然是一个长期过程,但它可以分成若干不同阶段。在由低到高的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次次新的飞跃,这就是企业信息化的形态特征,反映了在不同的阶段,企业在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企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从计算机单项应用、局部综合应用、整体综合应用到无纸办公,网上协同设计、集成制造、虚拟制造,网上采购、网上营销、电子商务等。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企业信息化的分期分阶段实施计划,确立每期每阶段的任务和目标,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推进企业信息化的重大意义

推进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实现企业信息化,将有助于推进领域信息化和区域信息化,有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形成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二,推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

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信息技术与产业的结合,可节能降耗,可提高产品质量和数量;以信息技术与设备为依托,企业可实现扁平化管理,特别是在资金流、物流上进行综合管理,实现实时监控与决策,可以提高资金周转次数和使用效率,降低能耗和库存积压,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围绕互联网开展企业信息化应用工作,可使企业融入经济全球化,实现产品敏捷和柔性的个性化生产,赢得市场,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美国近10年来的经济繁荣,同其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信息技术行业在美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从1990年的5.8%上升到2000年的8.3%。在过去5年,美国超过33%的经济增长来自信息化的拉动,超过其他任何行业的拉动作用。

第三,企业信息化是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人类历史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吸纳先进的生产技术后,发挥后发优势,可以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工业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存在几十年的落差,要想在竞争中强盛,必须迅速跨越落差,跨越式发展是我国民族工业的出路之一。

第四,企业信息化是促进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的催化剂。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处理大量信息的手段,就无法组织敏捷制造,就无法进行科学管理。因此,企业信息化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也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五,企业信息化是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基础。

第8篇

(九)建立无线射频识别(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

以推进RFID应用,提高广东省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水平为重点,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建立RFID公共技术支持中心,重点提供物流和通关应用的软硬件设备和业务应用系统的无线接口技术支持,以及数据格式转换服务等;建设RFID技术应用软硬件产品仿真测试系统,为设备生产商、软件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技术应用产品测试与认证;开发和集成可扩展且能够支持物流和通关相关业务应用的公共服务系统,实现RFID物流通关信息系统联通应用,为企业的RFID技术应用提供咨询、培训、规划、解决方案和管理维护等全程技术应用的支持服务。组织企业开展与RFID技术相关的标准研究和制订,推动RFID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带动我省RFID产业发展。

(十)构建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

建设和完善信息化系统的评测、认证、咨询、监理体系。通过行业协会密切配合,推进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流程技术标准、数据交换和信息共享标准、产品编码和管理编码标准等各类标准的建立与完善,制订信息化系统实施建设和运行维护制度,逐步形成企业信息化的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加强政府引导,推进学校、社会培训机构与企业互动,多渠道开展企业信息化技术人才培训、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工作,进一步加强企业信息化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五、主要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优势,形成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工作合力。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企业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研究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工作内容,制定支持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指导我省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加强政策扶持和资金引导。

制订扶持、鼓励企业开展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落实国家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继续将企业信息化项目纳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重点,发挥省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加强共性技术应用平台和重点企业信息化项目建设。加强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究,将其列入省关键领域重点突破项目实施攻关。

(三)加强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建设。

大力抓好企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组织实施制造业、商贸流通业和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的企业信息化示范工程,探索企业信息化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发展模式。在冶金、电力、石化、建材、造纸等行业,开展以信息技术促进循环经济的试点。大力推进各类信息化服务示范平台建设。企业信息化重点工程和示范项目由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部署、推进和实施。对成效显著、示范性强的企业信息化项目,由各级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四)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积极性,全面推进企业信息化。大力扶持信息服务中介机构发展,建立和完善包括信息化咨询、监理和人才培训等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省电子行业协会、物流协会、机械行业协会、连锁经营协会、食品行业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带动各行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信息化专家在决策咨询和服务指导等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