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5 10:40:18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我是一个比较关注孩子成长的人,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我都试图去了解这个阶段的孩子的心理特征。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与她沟通,引导她去走好每一步。
当然,每个孩子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所以,我认为,该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有发言权。在这里,我也只是谈谈我当家长的一些故事或是体会,算是抛砖引玉吧。
第一,关注孩子的成长过程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为什么会容易发怒,说话也很偏激?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急剧变化的时期,比如男孩子开始长胡须,声音也变粗了,甚至会有遗精的现象;女孩子乳房开始发育,有了月经。这些变化,对于他们来说,往往是很突然的,假如事先没有准备,他们会惊慌不安,会烦恼,以为自己的身体出了问题,尤其他们不了解别人其实也和他们一样面临同样的烦恼,因而,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让他们变得特别敏感,也特别自卑。我知道很多家长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很早就告诉了孩子这些常识,所以孩子能从容应对,情绪上的波动相对也少些。假如有的家长还没有和自己的孩子谈论过这方面的话题,我建议你们不妨先看点书,了解一点常识后再去和孩子交谈。这方面的书很多,我推荐两本,是美国的学者詹姆斯·杜布森博士写的:《预备青春期》和《正当青春期》。这两本书我觉得家长应该和孩子一道来读。读完这两本书,我们大致就可以知道青春期的孩子面对哪些困惑,然后,对照自己的孩子来想一想自己该怎么做。我觉得除了孩子自身的困惑外,我们还应该主动和孩子谈一谈性,谈一谈爱情,告诉孩子一些他需要掌握的科普知识。因为你不谈,孩子也多的是地方去了解这些信息,比如网络,比如现在很流行的一些校园文学,还有手机短信,不健康的信息多的是渠道!而这样得来的信息往往会贻误孩子。有的家长可能听说过,现在就有中学生在网上结婚,而且为数还不少!所以,我们不去争取孩子,网络、影视等传媒就会把我们的孩子争取过去!
除了这两本书,我还想推荐另外两本,是孙云晓、张引墨合著的《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和《藏在书包里的天空》,这两本书,都是采访实录,接受采访的基本上是中学生或刚迈入大学校门的大学生,他们在中学阶段恋爱、甚至怀孕、堕胎。看的时候让人感到触目惊心!我建议这两本主要是家长看,看了你就会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一旦感情冲动,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而且还要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些学生会这样?据我的印象,大部分学生是因为缺少家庭的温情,感到孤独。所以,你真的要格外关注你的孩子,多给他一份关爱。据我所知,有个别孩子甚至偏激地认为“亲情一钱不值”!这话很让我心疼。不论发生什么事,千万不要让孩子对家庭、对亲情失望!我女儿还在读小学时,我就告诉她:“不论你犯了多大的错误,不论你受了多大的委屈,也不论你挨了多严厉的批评,你一定要记住回家。只要你回到家里,什么问题都能解决!”我最怕的是孩子出走,所以,我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不论何时何地,不管发生了什么事,家永远是她最温暖的港湾,而且家里的大门永远对她敞开!我想让孩子明白这一点很重要,我也很高兴当别人要她回答“爱是什么”这个问题时,她的回答是:“爱爸爸,爱妈妈,爱我自己。”
第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到了初二,我发现我女儿学习起来比初一时从容一些了,当然她的成绩不是很拔尖,她从小学开始成绩就没有拔尖过,但我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特点,我不会强迫她去争取班级前3名,毕竟班上的前3名只能给予3个孩子!
但这并不是说我不重视孩子的成绩,我一直鼓励她好好学习,而且找机会让她自己体会考高分的滋味。这次段考,她有两门考得很好,一门是英语,96分,这一直是她的强项;一门是地理,97分,全班最高分。而这一直是她的弱项。她跟我说,当地理老师报她的分数时,全班同学为她鼓掌!我就对她说,你看,考高分的感觉是不是很好啊?她笑着说,是。我又说,你看,地理一直是你认为最难学的,你现在都能学得这么好,我真为你感到高兴!这也证明了你的实力!最难的都能学好,其他的还有问题吗?她想了想,说:“应该没有吧。”我趁机鼓励她:“那就好好学,再加把劲?”她说:“我努力吧!”好,有了这句话,我就放心了。我不知道她在期末考试中发挥如何,成绩会不会上升?但我至少知道,她在努力。只要她一直在努力,我觉得这就够了。
所以我想对各位家长说,帮你的孩子确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要先看看他的现状和他的潜能,尤其有些孩子目前成绩不是很理想,我觉得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办法是,你可以帮孩子制定一个分阶段的学习目标。这个目标要以他现在的成绩为基点。假如他这次只考了50分,那么,你最好不要期望他一下子可以升到80分或90分,当然这样的奇迹也可能会发生,但不论怎样,我们的期望值不妨低一点,比如说他下次及格了,你就可以奖励了。这样对于孩子的压力小一些,而且当他的成绩大大出乎我们意料地好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一道分享这难得的喜悦!而这,更能增强他的自信心。
第三,给孩子一个笑脸
像我们这样的中年人,在单位工作压力很大,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真的很累,有时就不想说话。甚至还免不了受一些闲气,心里很窝火,脸色不自觉地就有些难看。但我现在总在进门之前提醒我自己:调整好心态,当孩子开门迎接你的时候,给她一个笑脸。这点很重要。让孩子看到我笑容满面,其实也减轻了她的心理压力,让她觉得我很容易接近,这样一来,她对我就少了一份戒备心理和抵触情绪,有话也愿意和我说。而孩子说话时,我一般也是认真去听,很平等地对待她,这样,她感到了对她的尊重,所以,也乐于和我说话。有时是她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说,我当听众。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倾诉的欲望,我觉得我们最好做一个认真一点的听众,因为这表明你重视他,这种倾听本身就是对他的一种安慰。否则,他会觉得受到冷落。受到冷落怎么办?到外面去找能安慰他的人。为什么有的小孩子会结交不良少年,会早恋?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觉得其中根本的一点,就是缺少家庭的关怀,缺少亲情的温暖。我希望我的这个观点不会偏激。
第四,多陪陪你的孩子
现在的独生子女,都很孤单,缺少玩伴,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就又多了一个任务,陪孩子玩。我的同事和朋友都知道我对孩子看得重,许多的应酬和聚会我能推都推,一是我不大喜欢应酬,再有就是孩子的父亲不在身边,我不陪她就没有人陪她了。所以,我经常是和她一起去选择适合她读的书籍,看她喜欢的卡通,和她一道上网,和她一道玩扑克牌,一道搞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我又可以了解她的好恶,并适时引导她。所以,她虽然喜欢日本的卡通片,但她看过的并不多,就那么几部,像数码宝贝、魔力宝贝、棋魂、网球王子等,应该说,都经过了我的筛选。前一阵,她也很迷恋《火隐忍者》这部卡通,说实话,我很不喜欢这部卡通,里面都是一些暴力、舞弊的场景,但我也明白,正是因为这样,才迎合了学生的心理,所以很多人都很痴迷。我和她一起看,看的时候或看完后我们都有讨论,她发表她的观点,为什么喜欢看;我也说出我的观点,我首先赞同她所说的,很搞笑,有意思。但同时我也告诉她,我不喜欢这部卡通,首先是不喜欢那些人物的造型,很难看,没有美感;其次是充满暴力,而且鼓励考试舞弊,这些都会误导学生。我不知道她是否能接受我的观点,但至少我知道她很喜欢这种平等讨论的方式。早两天,她突然对我感慨:“哎呀,好久没看火隐忍者了,好象也不是特别想看了。”我听到这话当然特别高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的观点多少影响了她?
平时,我的孩子喜欢听卡通歌曲,当她兴致勃勃地推荐我听时,我也总是兴致勃勃地去听,这样让她感觉到我和她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至少,假如我没有这个爱好,她还可以培养我。我也觉得是这样,我对于漫画与卡通的喜欢,完全是因为我的孩子。我不希望我的孩子追星,不希望她整天沉迷在流行音乐中,所以,我也很少听流行歌曲,听的话,也是听一些经典的,比如罗大佑,我就介绍我的孩子去了解他的音乐;我们也谈明星,在谈的过程中,我让她明白一条,明星和我们一样都是人,走近一看有的甚至还不如我们,所以,我们不如远远地欣赏他们在电影里演的角色。她自己的发现也证实了我的观点,她说,她发现《哈利波特》里面演哈利和罗恩的演员,在现实生活中很难看,为什么呢?我说,这是因为在电影里,演员要根据剧情的需要化装、造型,有很大的改变,所以给人的感觉很棒,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卸了妆,和我们没有什么两样,都很普通,很平凡。有什么必要去追他们呢?何况,那么多人喜欢一个明星,你觉得他会在乎你的感觉吗?她也觉得是这样。所以,我很欣慰,到现在为止,我的孩子还没有为哪个明星痴迷过。多陪陪你的孩子,陪他玩,陪他说说话,也许他就不会到虚幻的世界里去寻找精神的寄托了。
第五,了解你的孩子,信任你的孩子
关键词: 初中生 厌学 家庭教育 心理成因 对策
厌学症是目前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是青少年最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中学时期是学生长知识长身体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对于他们中出现的“厌学”现象,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纠正和克服,任其蔓延下去,就会给学生的身心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造成初中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有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学生自己的原因,等等,不一而足。
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防治厌学行为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矫治中学生的厌学症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合作努力,这其中最容易忽视的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就是自己的父母,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父母不只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样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家庭环境是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原因,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因此,孩子厌学是对家长某些不恰当行为的一种反应。本文从家庭教育方式入手,分析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及其对策。
现在的初中生的家长大多是在高考制度改革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经历或感悟到知识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所以当自己的孩子刚刚学会学习的时候,就灌输他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从他们呀呀学语开始就把他们困于方寸之室,学拼音颂古诗;入学以后,今天补英语,明天攻理化,节假日学钢琴,寒暑假练字;进入初中以后,因为要面临着考取重点高中的压力,孩子们每天都在学、学、学……
一、家庭因素造成初中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家长的期望值与学生实际能力不合而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他们不考虑孩子自身的学习天赋条件,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过高的要求。一些初中生在小学时成绩较好(有些好成绩是父母“看”出来的),父母就理想化地认为中学成绩应该好上加好。而事实上,中学的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分数降低本属正常之事,但家长的过高期望会使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大大增加。父母人为地把子女的学习与痛苦体验联系起来,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那种期望值的时候,就会放弃努力,产生厌学心理,严重的会出现较明显的厌学现象,对学习失去兴趣,觉得学习就是为了应付家长对自己的要求。
有些父母过低地估计了自己孩子的实力,对他们没有较高的期望,得过且过,不积极鼓励孩子认真准备,刻苦学习。而孩子在清楚地知道父母对他要求不高时,便会顺水推舟,不作更大的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没有学习主动性,渐渐厌烦学习。
2.家庭富有带来的负效应
由于家庭的富有,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外加独生子女自我感觉优越性,等等,不少初中生从小就养成了一种“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3.家长严重的功利意识带来的负效应
功利意识表现在:一是虚荣心驱使,拼命要求自己的子女争气,事事要比同事、邻居的孩子强,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二是强化子女大人意识,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思想来对待学习,将来考一所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毕业后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事实上,功利思想的强化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子女们往往不买帐,反而会变得麻木不仁,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4.家长过分纵容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认为迁就孩子,让其自由发展,可以使孩子变得独立而有上进心。但事实恰恰相反,不受限制的孩子往往缺乏安全感,没有上进的动力,有的是依赖和懒惰。他们不知如何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按照目标所规定的原则去做事,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5.家长不关心孩子带来的负效应
有些父母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务,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又不检查,任其发展,然而当孩子交上了极差的学习成绩单时,他们就大发雷霆,非打即骂,结果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也有些父母只关心孩子是否取得了好成绩,但对获取好成绩的过程、途径则采取漠然的态度,对孩子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无能为力,只是要求孩子如“填鸭”般地伏案学习再学习,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6.家庭关系不和带来的负效应
有的初中生还受到严重家庭问题的干扰。家庭问题会使孩子心事重重而无力顾及功课,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于是便常常寻求情感补偿;而学习本是件辛苦的事,是很难起到情感补偿作用的,很少有孩子会一心钻到学习中去以忘却家庭的烦扰,大多数孩子会从其他渠道上获得心理满足来弥补家庭情感的残缺,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在我所执教的班级中就有好几个这种情况的学生。如小阳,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名存实亡,母亲另住别处,父亲每天深夜才回家,两个大人都不顾孩子的学习和思想教育,于是,小阳每天回家就是看电视、打游戏,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
二、预防初中学生厌学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家庭教育好比植物的根苗,根苗茁壮,才能枝叶茂盛,开花结果。”尽管社会和学校已经为防治厌学现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防治子女厌学情绪的重要保证。面对孩子的厌学,家长们该如何防治呢?
1.正确估计子女的学习能力
家长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家长首先应冷静分析自己子女的天赋条件,事实上“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家长应努力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家长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思维特点、兴趣特长等,把握其“最近发展区”,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为孩子规定的目标要在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使孩子乐于努力达到目标。
2.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
家长应做到言传身教,与孩子共同学习,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据调查分析,有的学生厌学与家长的不爱求知有关,这些家长应转变思想,认真多学点知识,可以学孩子的功课或现代家庭教育的一些新的理念,提高自己的家教能力和水平。家长是镜子,其一举一动对孩子影响很大。家长首先要持续更新、获取知识和经验,给孩子作出学习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无形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多会在子女身上有所体现。父母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
3.教育方法要与时俱进
家长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简单、粗暴,动辄棍棒相加,以平等的方式和子女多交流、多沟通,了解其思想动态,给予及时的关心、指导。因为这个时期中学生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逆反心理较强,如果家长采用简单粗暴地处理方式,则不仅不能很好地达到教育的目的,反而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将矛盾激化,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更不能达到消除孩子厌学心理的目的。
要实事求是地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孩子微小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使孩子有成功的感受,逐步提高学习的自信心。父母的鼓励、理解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要经常与教师沟通,全面关心孩子的健康发展,使孩子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兴趣,不要求学生做得最好,但要求其能做得更好。要让孩子从苦学、厌学变为喜学、乐学,需要家长循循善诱,耐心指点,要讲究引导方法,这样不良行为才能得以纠正。
4.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为子女营造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或减少对孩子心灵的创伤。据专家的研究发现,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与子女接触,尽可能多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平时也尽可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脉博。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效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家长不要再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而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给他们以更多的信心,这样才是一名优秀的“雕塑家”。
参考文献:
[1]赖志奎主编.现代教育论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6.
[2]缪仁贤.21世纪家庭教育指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3]顾晓鸣.五大现代家庭教育观(理念与现实冲突).
[4]黄荣光.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5]梅明平.如何实现父母与子女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农村初中;两极分化;成因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078-0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法》中提出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然而,在广大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现象非常普遍,从而成为教育公平政策实施的瓶颈。那么,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面对这样的现象,我们教育工作者又该如何应对呢?
一、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形成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的负面因素是形成两极分化的内在原因
1.自身的智力因素。有研究表明,学业成绩的分化与智力发展水平之间有明显的关系。有学者利用瑞文量表对学优生、学困生做智力测量表明:学优生组比学困生组的智力水平明显要高;学科成绩与智力水平的关系明显,数学、生物对智力要求比较高,语文对智力水平要求比较低。资料显示,这与国外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
2.学习兴趣的缺乏和学习意志的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兴趣真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能让人从平实中发现瑰丽,从困难中奋然而起,它能赋予人以热情和毅力,它能增加人的勇气和信心。”而坚强的学习意志对学生学习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劳动过程,它要求学生付出较多的脑力和体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没有坚强的意志是难以完成学习任务的。但遗憾的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缺乏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一遇到困难就放弃,不愿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斗争。久而久之,形成了害怕困难、不求进取、意志薄弱的不良个性。
3.学生学习方法欠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是发挥学生学习才能的手腕,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才能的途径。只有良好的学习才能而无恰当的学习方法,犹如有箭无弓。很多“差生”差就差在学习方法。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环节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知识类型也需要不同的学习方法。由于很多学生在初中阶段只知道“埋头苦读”,却不知道“随机应变”,低效学习,结果费了很大的力气;上课时认真听课,可是一堂课结束时,刚刚才学过的内容就像沙子一样从脑中滑漏。久而久之,学业成绩不断下降,对自己也失去了信心。
(二)学校教育是引起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外因之一。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出现问题的原因大部分在教育,不在儿童自己。”从培养目标上看,学校教育普遍存在追求升学率和考试分数的倾向,这种片面强化提高与分数有关的教育内容,忽视学生基础素质培养的情况,也背离了义务教育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根本目的。从教育方法看,教师急于提高分数,往往只看到“学习困难”的学生积极性不高,学习不自觉,很少分析思考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简单地采取加班加点的教学,在教育过程中,强制执行统一性,但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往往是过高要求的。而且,缺乏疏导,采取“堵”和“禁”的办法。这样不仅会形成越堵越对立,越禁越不止的局面,而且会使教师、学生感到窒息和压抑。甚至,有些教师把落后生概括为一字:“笨”。认为他们天生“笨”,毫无发展的可能,视其“异常”,甚至予以“歧视”。
(三)家庭教育问题是导致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的又一外在因素。由于受教育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制约,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有一些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再加上对独生子女无原则的溺爱和娇惯,放任自流,还有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以及特殊家庭等等因素,都是造成初中生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
二、应对农村初中学生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学习动机。教师面对“差生”的学习,教育观念一定要转变。教师要有积极的期望,充分相信学生的发展可能性,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水平的基础上,提出适度要求,用自己的教育、信念去支持学生的进步。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与“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是动力的内容与源泉。也就是说,给“差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以满足学生内心的最基本的需求,进而实现学习能量的积蓄,形成积极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关键词]心理营养 城乡结合部 家庭教育 中学生心理问题
城乡结合部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土地利用方式混合、城市与乡村人口混杂,性质既不同于典型城市、又有异于典型农村。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过程中,特别是对那些典型的有心理缺陷的“问题学生”,根据萨提亚家庭治疗理念,从家庭入手,分析学生的成长经历,发现这些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由其童年的心理营养缺失造成的。城乡结合部家庭具有其特殊性,家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城乡结合部的家庭教育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对于改善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乡结合部家庭教养方式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不足
一部分家庭由于经济状况不佳使家长被束缚在辛苦劳作、养家糊口的经济活动中,每天工作10几个小时,早出晚归。有的家长晚上要10点多才能回家,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家庭教育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严重不足。
(二)学龄前将孩子交由他人抚养
一些家长把教育的义务片面理解成是让孩子衣食无虑、尽可能的满足孩子在物质生活方面的需求就可以了。所以相当一部分家长,在孩子出生后不久,便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或一些亲戚长辈抚养,孩子的日常教养责任也转移给父母或亲戚长辈。
(三)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情感需求
有些家长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不满意,把改变生活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应试教育使家长把分数看成几乎是唯一评价学生的标准,一旦孩子达不到家长的要求,就会被责骂甚至挨打,教育孩子的方法过于简单、粗暴,孩子与家长缺少正常的情感交流。
二、城乡结合部中学生心理问题实例分析
案例:小A,女,初中二年级学生。教师反映:该生经常违反学校制度,打骂同学,并与社会上不良青年经常来往。对学习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课,不完成作业,旷课逃学、上网吧打游戏等,属于问题学生。家长反映:该生在小学阶段无论是学习还是品行都很优秀,到了初中突然出现了一些问题,开始不听家长管教,与父母顶撞,偷拿家长的钱,多次离家出走,当与家长冲突严重时,要跳楼自杀。
用萨提亚的理念来分析小A的心理问题及行为偏差根源,在小A不足8个月时,中断了母乳喂养,交由爷爷、奶奶抚养。0-3岁,由父母提供的心理营养(爱和安全感),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缺少母爱和父爱,安全感没有建立起来。4-5岁,主要由父亲提供的心理营养(认同、肯定、鼓励),在这个成长阶段内小A仍然缺少母爱和父爱,她会缺乏自信心。6-7岁,孩子要向榜样学习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这时,小A尽管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但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有问题,母亲是指责,父亲是打骂。父母是孩子的模范,所以小A学会了用指责、打骂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小学阶段,孩子往往屈于父母的压力,在行为上没有表现出偏差,但到了青春期,随着孩子的长大,心理上的问题引起的行为偏差就会突显。
三、解决方案及引起的思考
下面通过解析小A的辅导过程,探讨城乡结合部类似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对小A的辅导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一)舒缓学生情绪。因为小A在成长过程中,6岁前的心理营养没有被满足,与父母一起生活后,她会继续寻求,但是父母不懂得如何补偿孩子未被满足的心理营养,与孩子也没有建立起情感连接,造成亲子关系紧张,长期以来在孩子心理积累了很多负性情绪。
所以我根据小A喜欢玩游戏的特点,采用沙盘游戏技术,在陪伴孩子玩沙游的过程中,逐渐帮助她把积压的负性情绪进行疏导和宣泄,稳定了小A的情绪。在此过程中并给予小A无条件的接纳,使她感受到了老师对她的爱。
(二)对其家庭进行指导,这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第一步,与父母交流,使其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转变父母的教子观念,引导父母,不要只是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上。
第二步,改善亲子关系。指导父母多抽出时间陪伴孩子,并帮助她的父母学会用语言和肢体语言向孩子表达爱,例如对孩子说“我爱你”,与孩子拥抱等。还可以做家庭亲子沙盘游戏,来改善亲子关系。(逐渐补偿0-3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三步:指导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多使用肯定和鼓励性的语言,尤其是父亲的肯定与鼓励更重要。例如:指导父亲愿意欣赏并发自内心的对孩子说:孩子你很棒,你让我骄傲,你这样做我很高兴等。(逐渐补偿4-5岁缺失的心理营养)
第四步:指导父母与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互动模式,以温暖、理解、民主的家教方式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解决问题的典范。
通过对小A的心理辅导以及对其父母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小A有了奇迹般的变化:与父母关系明显改善,学习努力,尊敬老师,再也没有打骂同学及其他一些不良行为的现象发生。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了解到,在七岁之前给足心理营养,对形成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工作上有以下几点思考,以促进城乡结合部家长素质的提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与家庭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学校管理人员、班主任等心理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心理方面的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能够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校园环境。同时积极开展家长委员会及家长学校活动,例如,家庭教育知识讲座,成立由心理老师带领的家长互助成长小组等,在活动中向家长渗透心理学知识和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的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
(二)利用社区、妇联、民间团体等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教育宣讲进社区活动,在社区中传播新家庭教育理念,以促进社区居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德育工作 挑战 务工子女 城市拆迁户
一、引言
我校有三分之一学生来自外来务工家庭,其余学生为城市化扩大拆迁户的孩子,在组织德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在各方面之间存在着差异。在德育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同样的方法可能适用于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但并不一定适用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面对这一教学现状,如何抓好德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众位德育教育工作者的持续探索与创新。班主任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在培育班级学生品德、实施德育教学工作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新时期班主任德育工作究竟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更好地转变当前德育教学困境,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讨论的话题。
二、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务工子女学生习惯不太好,教师实施品德教育遇阻碍
在对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观察与分析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孩子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了纪律松散、我行我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问题。每到下课,很多男孩子喜欢在走廊里东窜西跳,大呼小叫,精力尤其充沛。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实施德育教学遇到诸多障碍,很多学生并不是很配合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二)外来务工家庭教育不到位,家长不重视学生品德教育
外来务工子女在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通过走访与调查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的家长长期在外工作,他们忙于工作,顾不上或者说没有多余的时间与精力来关心孩子们的品德教育。很多务工父母由于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子女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监督,在他们看来,只要考试成绩好,文化课学得不错就可以了,其他的并不重要,这种教育观念导致很多外来务工子女行为习惯自由松散、纪律意识和约束意识较差。
大部分外来务工子女来自农村和乡镇,后转学来的学生由于使用教材不同、知识体系不一样,在学习活动中频频受挫,容易一蹶不振,丧失学习信心,从而自暴自弃。很多家长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为初中孩子的学习提供帮助,只能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学到多少算多少。
(三)整个班集体缺少了凝聚力,学生互相之间交流有问题
外来务工子女学生长期跟随父母在外求学,由于父母工作地点的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居住环境也随之变化,这种情况也导致外来务工子女不懂得如何与人交际,融不入班集体。大部分外来务工家庭经济条件一般,有的甚至比较穷苦,生长于这种家庭环境之下的W生在班级其他同学面前会流露出一些自卑感,他们不愿意或者说不好意思参与集体活动。这些学生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心理较脆弱,情绪也不稳定,自信心不足,行为习惯不良,人际交往能力较差,没有少年身上该有的朝气与活力。
对于城市扩大拆迁户孩子来说,这些孩子由“农村人”变为“城市人”,随着“富二代”身份的转变,学生思想上也表现出现一些问题。初中生正处在青春期,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群体之间涌动着一股攀比之风,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没有得到继承与发扬。读书风气被淡化,学习无用论思想慢慢抬头。
外来务工子女学生与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截然不同的成长环境进一步造就了班级群体的两极分化,两个群体学生之间彼此不能良好交流,班级凝聚力和集体意识较差。
三、班主任如何转变当前初中德育工作窘境
(一)注重养成教育,严格纪律要求
正所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养成教育对提升整个班级德育管理工作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外来务工子女学生还是城市拆迁户学生,班主任都必须一视同仁,高度重视对这些学生的养成教育,从初一开始就对学生严格要求,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形成良好的纪律意识。
在开学之初,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课时间,带领学生学习《中学生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校园一日常规》等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卫生、纪律、生活做出具体规定,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赏罚分明的奖惩制度是监督学生落实日常行为规范的重要支持,班主任应该根据学习、卫生、纪律、生活具体要求,实行积分累积制度,每周班会课上,学习委员、生活委员、卫生委员、纪律委员和班干部要向班主任反馈本周班级日常管理情况,对于表现不好,卫生、学习和纪律等不遵守规章制度的学生,要予以提醒批评,并进行减分;对于表现较好,各方面工作有进步的学生,教师适时给予口头鼓励和表扬,并进行积分奖励。学期末,针对班级学生积分排行情况,班主任对排名靠前的十位同学进行奖励,如书籍、食物、文具等,并颁发“班级先进标兵”称号,使得学生切实感受到遵守班级规章制度、配合班主任工作的成就感。
家庭教育中从小的散养和以往学校德育教学工作的不足造就了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拆迁户学生自由松散的行为习惯,为进一步矫正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班主任可向学校建议,在初一入学之初的军训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行规教育。在严厉的军人面前,学生自然会服服帖帖、规规矩矩。对于这些自我意识强烈、正处在成长叛逆期的初中学生来说,单纯的说教和讲道理是无法使他们信服的,学生几乎已经不害怕老师了,严厉的教官可以使学生们明白“不成规矩,何以成方圆”的道理,促使养成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关注家庭教育,综合教育力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当谈到德育教育工作,我们很多人只会想到学校,只会想到这是班主任和学校老师理所应当去做的事情,事实上,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施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进一步提高外来务工子德育工作实施效益的过程中,班主任还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力量,转变学生家长错误教育理念,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实现初中生德育工作新的飞跃。
班主任要积极利用家长会与学生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生活情况和家长对于孩子德育教育工作的态度与看法。在家长会上,家长可以对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以及学生未来的品德培养方向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班主任要认真聆听家长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家长提出的培养方案与建议,可以借鉴和实施的,班主任自然要予以采纳;对于家长德育工作理念中存在的误区,班主任更要及r纠正,以防对学生的家庭教育造成不利影响。
处了家长会之外,班主任还应当进行家访,到学生生活的地方看一看,了解学生成长环境,进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班主任时间和精力有限,班级学生居住地点较为分散,有时很难一一进行家访。针对个别难以开展家访工作的学生,班主任也要通过电话沟通、信件、短信等方式有效沟通。
(三)开展集体活动,凝聚班级力量
良好的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技巧对于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可谓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班主任需要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增强班级学生集体荣誉感,凝聚班级力量,将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行为倾向扼杀在摇篮之中。
班级执勤是凝聚班级力量、培养集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班主任可以利用校园打扫这一契机,使得学生明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为老师和同学提供优质的服务。在班级执勤工作中,学生需要通力合作、分工明确,才可以将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拆迁户学生通过班级执勤这一活动,个个都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状态,相互之间也能逐渐熟悉起来,随着沟通互动的逐渐增多,隔阂自然就会不知不觉消除。
为了进一步鼓舞班级学生斗志、体现出团结的力量,班主任应积极动员班级学生参加校级运动会,使学生体会到顽强拼搏、为班级争光的荣誉感。文艺委员可带领班级女同学成立拉拉队,为参赛同学鼓劲加油。无论学生在运动会当中取得何等名次,班主任都要适时对学生展开教育:失败了,大家要想一想这一次为什么会失败,究竟是哪些地方做得不足,下次如何齐心协力取得更好的名次;成功了,这是全体同学的功劳,只有团结勇敢,我们才能去得好的成绩。学生在运动中可以无限地挥洒自己的汗水与泪水,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提高,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增强,同时集体意识被唤醒,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结语
素质教育观背景下的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注重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综合人才的追求,普通初级中学德育教育工作必须不断改革创新,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班主任实施针对外来务工子女学生和城市扩大拆迁户学生德育教育时,需要根据学生不同发展特点和德育实际需求,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开展德育工作。新时期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每一位班主任都要在不断的德育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一步一个脚印,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转型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海平,王瑞峰.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之成因及解决措施[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0,(05).
[2]许忠华,许忠辉.中学生德育缺失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教师,2011,(06).
[3]袁艳容.加强中学生的德育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06).
一、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分析
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可知: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心理及行为变化快,存在诸多不健康的心理现象,如逆反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等,其中逆反心理的危害较大。
1.主观因素
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是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观原因。掌握并理清产生逆反心理的内在因素,是分析初中生学习物理过程中,种种逆反行为的关键。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长,在进入青春期后,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从而促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导致他们采取各种方法来向阻碍自我独立的外因作斗争,逆反心理由此而生。初中生在进入中学学习生活后,尚未适应从轻松愉快的小学学习生活到紧张的中学学习生活的转变,这个时候,学生的逆反心理就尤为突出。活动领域和交际范围的不断拓展,使他们更加愿意与朋友相处,也让他们感觉到已经长大成熟,强烈地想摆脱家人和学校的束缚。他们希望在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尊重,希望他人认为自己已经是个成年人。这一时期,学生容易自作主张,对家人和教师不再“唯命是从”,并不喜欢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束缚。
2.客观因素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管理中不按照中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管理,而是采用简单、粗暴、强制性的压服或惩罚的方法,过分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学生感到压抑。使得学生把教师的合理要求、正面教育视为专门针对他们的“管”“卡”“压”,他们就有可能拒绝做本来愿意做的事,甚至去做与要求相反的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做的某些事情,如果学生认为对自己不公,这时也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家庭教育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对小孩的成长,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影响。家庭教育若有缺陷或薄弱,往往会导致小孩不良个性的形成,并埋下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和性格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许多家长在家庭教育上存在误区,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没有注意到教育的规律,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培养,而忽略了其兴趣爱好,这就给孩子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甚至由此失去了信心,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另外,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的教育要求并不统一,父亲一个标准,母亲一个标准,特别是祖、父两辈人之间的不统一,或者专制,或溺爱,或放任,或采用打骂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使孩子无所适从。
二、学生逆反心理的防治与应对措施
1.提高教师素质,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要抱着热情、积极和信任的态度,并让全班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这种态度。这样一来,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其中的期望和关怀,就会得到一种被信任、受到鼓舞的内心情感体验,对教师的爱戴和信任也由此升腾。
2.课堂教学要凸显新课程理念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以及“照本宣科式”的课堂模式。在教学中,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能独立思考,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并能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知识。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兼顾差生,尽量让全体学生都参与。
4.降低教学难度,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思维和认识能力与成年人相差甚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细心,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学生讲解知识的发生及形成过程,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一、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
1.忙于挣钱,忽视了对初中生的教育与管理
现代农民或外出打工经商,或留守当地发展大规模的养殖、种植,较之以往有了更多挣钱养家的渠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其家庭生活状况,却也致使部分农村家长过多地将自身的注意力放在如何挣钱、如何赚钱上,忽略了思考"如何才能同自己的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这一重要问题,更谈不上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育与管理了。
2.家庭破裂,无力给予初中生充足的家庭教育
相对于之前,农村的离异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学生处在离异家庭、单亲家庭的阴影之中。更有些父母在家庭破裂之后直接将孩子扔给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代为照管,自己却对孩子不闻不问。家庭温暖的失去使得这些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严重缺乏的父母家庭教育也使得他们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冷漠。
3."读书无用论"思想盛行
现代农村家家户户都变富裕了,农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家庭的状况,但现在有钱了,就认定读书没有多大的作用。大部分的家长认为反正有钱了,只要自己的孩子不做出违法的事情就行,至于读书不读书、上学不上学则都无所谓。
4.新形式赌博的盛行使得家长无心对孩子进行科学的教育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使得农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家庭大部分逐步富裕起来;再加上通过征地拆迁获得赔偿,农村不少家庭都变得相当富裕。在此背景下,部分农村家长不再努力工作,却经常参与到各种形式的赌博之中,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有效教育。
二、导致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自身素质较低,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较低,自身的素质较差,既缺乏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知识结构相对来说也较为狭窄、浅薄,这些都导致他们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更谈不上拥有足够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灵活解决初中生身心发展关键时期遇到的各种问题了。
2.农村家长受工作等的影响,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有心无力
纵然现代农民有了较多的收入渠道,但同从事脑力劳动的工作者不同,他们往往依靠繁重的体力劳动获得相应的经济报酬。沉重的体力负担以及生活上的压力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在给予初中生家庭教育方面表现得有心无力,纵然想着应该同孩子进行适当的沟通与交流也总会因为时间、精力等不足受到严重的制约及限制。不可否认,这是导致农村家庭教育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3.农村社会生活环境的整体影响
相对于发达城市地区的教育氛围来说,现代农村仍然与其有着较大的差距与落差。如,农村从整体上缺乏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大部分家庭不注重孩子的教育与管理,更不注重家庭学习氛围的创设与营造。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孩子没有养成努力学习、积极上进的良好行为习惯,更有甚者,不思进取,沉迷于网络、电视、游戏之中。
三、加强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大社会舆论宣传,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我个人认为,加大社会舆论宣传,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意义是发挥农村家庭教育重要作用的首要前提。为此,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尽量多组织召开家长会,以此为平台,在借助典型家庭教育生活实例的基础之上,向初中生家长宣传家庭教育之于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例如,农村初中学校可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筹划建设家长培训班或者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在此过程中可以采取讲授面对面的形式,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辅设备为学生家长适时播放一些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电影、焦点新闻等,还可以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向学生家长列举一些他们身边家庭教育成功或者失败的真实事例,相信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农村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
(2)社会有关部门应积极开展针对初中生家长的公益活动,建立必要的家庭教育咨询室,辅助学校机构扩大有关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在了解农村家长关于孩子教育困惑的同时,更多地普及一些基础的家庭教育知识。
2.教会农村家长科学教育初中生的方式方法
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真正提高农村家庭教育的质量,只单纯让初中生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教会他们科学进行家庭教育的方式及方法。
(1)教育孩子首先要信任孩子
信任是社会个体支撑自我获得进一步发展、成功的内在情感动力。因此,家长要想切实收获良好的家庭教育效果,首先要做到充分信任自己的孩子,对其持有足够的信心,这是保证同孩子站在同等角度与地位,进而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与管理的首要前提。
(2)教育孩子自己必须做好表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 德育 实效性
一、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开展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后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往往仅停留在说教水平,对学生的影响仅仅是使学生在道德认识方面有所进步。然而德育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过程的有机统一,深刻的道德认识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只是教会了学生怎样“说”道德,而德育的实效性要最终表现在行为上。因此,说教式的德育方式不足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2.初中班主任德育内容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初中班主任在集体主义教育以及传统的“五讲”“四美”教育上给予了重视,但在心理品质教育,及适应时展的新内容上却非常薄弱,甚至没有涉及。德育应该根据年龄特点把握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德育内容。而目前,班主任的德育内容仅仅停留在一个肤浅的层面上,班主任忽视了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理想的确立以及如何做人等深层面的教育。
3.初中班主任德育理论水平低
班主任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把握能力以及对学生日常实践的处理方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出了班主任的教育观以及班主任的德育理论水平。但大多班主任在开展德育工作时,缺乏针对性,一方面是没有针对高中生这一特定年龄发展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一方面是没能针对不同个体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也是导致班主任德育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4.初中班主任教育科研能力薄弱
初中班主任教师往往只是着眼于学生成绩的优劣,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往往视而不见,一带而过,仍然充当着“教书匠”的角色,没能把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没能把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所以,尽管一再强调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但由于没有对这些问题进一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探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使道德教育的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
二、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1.转变德育观念
教育观念是人们对教育目的与教育行为的根本看法与态度,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深层次的因素。目前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低,德育目标具有盲目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重智轻德”的传统教育观念的制约。因此,要增强德育实效性,最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班主任应站在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明确德育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职业道德、德育观念、德育责任等方面,以坚定信念、更新观念为突破口,狠抓现代教育思想和德育理论的学习,使班主任树立新的德育观、学生观、人才观、价值观,坚定当一个好老师、做好班主任工作、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信念。其次,班主任要主动与各方面密切配合,使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对于班主任来说,主要是加强与家长沟通,如定期与家长联系或访谈,一方面帮助家庭了解学生品德的发展情况,并根据学校各种重点确立家庭教育任务,互相弥补不足;另一方面根据家庭教育是互动教育的特点,通过子女成长影响家庭的价值观;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不断提高家长素质,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采用恰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实现学校德育对家庭的辐射。
2.调整德育目标
正确调整德育目标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环节,因为德育目标既体现德育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又规定德育的内容、方向和方法。随着国家教育培养目标的调整,德育目标也必须及时调整,调整的关键是积极拓展德育目标。
第一,是从以往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价值判断能力、道德选择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第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学会做人,学会关心他人;第三,培养学生现代人的心理素质,树立现代人的观念,包括风险意识,经受挫折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挫折和困难面前自信、自强、并用坚强的毅力去排除困扰等方面;第四,培养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树立竞争与合作意识。对于班主任来说,调整德育目标即是用新的德育目标规划德育工作,将总的德育目标依据学生年龄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和品德发展规律,转化为高中阶段的具体目标,并依据这些具体目标制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
3.拓展更新德育内容
选择学生需要的德育内容是德育取得实效的保证,班主任在选择内容上,既要依据纲要,又要切合时代及学生的实际,正确处理好几者的关系。德育内容既要注重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与可能,又要依据新的德育目标,应增加一系列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规范。
当前初中德育应侧重进行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公民教育,从做一个合格公民应具备的社会意识、公共道德、文明行为等方面教育学生。这是培养合格公民的必需,也是目前中学生所必需的;二是法制教育,一个高度文明的社会必然是法制健全、法治意识特别强的社会。现在中学生中仍然有不少法盲,犯罪率上升,犯罪年龄趋低,都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必须利用一切形式加强中学生法制教育,进行普法学习和宣传,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提高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渠道。中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德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说是德育的重要内容,因而注重中学生心理指导与咨询,培养中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另外,班主任德育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三观教育,因为学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阵地,是传播现代科学与现代文明的殿堂,班主任德育理应加强对学生三观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以把握人生的方向。
4.探索德育新方法
德育方法是直接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教育者的教育理念、教育者确立的教育目标制约着教育方法,另一方面,科学的教育观、教育目标必须通过适当的方法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应注重方法的创新,具体包括:
第一,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班主任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愿望,引起学生自己的思考、对比、反思,让学生自我认识、自我约束,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识。第二,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密切配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而且是子女无法选择的任期最长的老师。因而,增强德育实效性应该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第三,加强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陶冶、导向、激励和规范作用,加强隐性教育,是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对于班主任来说,强化“隐性教育”即是要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注重自身的形象、言谈、举止。良好的班级环境不仅包括美观的物质环境,更重要的是创建和谐、积极向上、凝聚力强的心理环境。总之,要通过给学生以道德情绪的感染和体验,激发学生的道德动机和道德需要。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