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8:49:5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心理暗示的方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发展方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来临,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信息化时代,档案管理也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方式,无论在管理特点还是在发展要求和方向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那么在信息化时代的影响下,档案管理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出现了什么新的特点,在这些基础上,信息时代又对档案管理发展的方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档案管理到底会朝那个方向发展。这些问题都成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针对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一定的探讨,以期对相关工作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些许帮助,同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一、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新条件以及出现的新特点
在信息网络这一大环境中,档案的信息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人们通过网络对各种档案信息的检索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无论是在信息资源的储存还是检索上,都可以使用更快更先进的途径和方法,从而一方面增加了档案信息内容的丰富程度和广度,另一方面又增强了档案所提供信息的完整程度以及准确性。此外,用户检索起来也更加方便和快捷,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还可以通过使用打印等方式轻松获得和查阅有关信息。
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新特点。首先是在档案信息的收录、编目、检索等方面都电子化,从而提高了档案的利用率。其次则是工作程序上的变化。使用电脑进行立卷程序,删除不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对不同的文件注明不同的保管期限,同时也可以及时修改和补充新的档案信息。这样一来,由于使用计算机可以随时迅速地对单份文件进行各种主题的分类,并对文件的各种信息有详细表现,便有效节省了因为人工分类整理档案带来的人力物力。再次在档案的整理方面,一是省去了卷宗的整理任务,档号只需保留全宗号及文件号即可,另一方面就是在档案的分散性上更加灵活,因为使用电脑可以快速查找档案来源,从而便于档案的保管和使用。最后,在档案的保管上,由于电子档案的占用空间小,同时存储载体的信息容量又相当巨大,所以对于电子档案库存的管理就相对来说方便得多。
二、信息时代档案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要求
在信息时代中,档案管理的各种发展的前提是观念上的转变,有一定的时代感,管理观念跟得上时代的变化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程。具体的发展方向以及在继续发展中提出的各种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管理权限,增强保密措施
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以及许多信息的共享性,使网络下相关信息的保密成为许多人关注的一个焦点。尤其是档案信息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各种秘密,如本单位的档案资料就是属于国家秘密范畴,这些也都是需要保护的。因此就需要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一定的措施进行保密,从而保证这些信息被合法、合理的使用。依次表现为:注册保密、受托权保密、目录保密以及属性保密。这些都可以对用户的使用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和规范,从而保证档案不会被滥用,保护各方面的利益,使信息环境下的档案可以健康发展。另外,档案管理者还需要针对使用者的使用权限进行一定的限制,使用网络限度功能,防止非法删改、复制或销毁等现象的出现,从而更有效地保护好档案资源,防止泄露秘密。
(二)整合档案资源,做到专业特色
与传统的档案获取方式不同,现在用户可以足不出户,使用电脑在各档案部门的公开网页查找自己所需信息。一方面以往大量繁重需要人工完成的工作如今只需要电脑自动完成,人力可以解脱出来进行技术钻研,为用户提供更多、更好的档案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在信息环境下,如果各档案部门的信息重复,只讲求丰富,没有自己的特色,那么就会造成档案信息重复,不仅不利于用户查询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还会造成资源浪费,同时档案信息也很难做深、做细。所以,各档案部门要形成自己的档案信息资源特色,建立起独具特点的网络档案信息资源,这样才做到节省资源优化资源,将本档案部门的信息资源结构整合得更加合理,相关特色信息也更加完善和深入,从而更受用户的喜爱和青睐。
(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
在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进程,完成向信息化的跨越。首先需要档案管理系统跟上其他计算机系统的升级和功能发展速度。其次就是要求将纸质档案信息向数字化的转变过程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这样才能使档案馆获得长足的发展。另外还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的各种功能,选择合适的工具和方式,对网络资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整理,开发相关主题,从而更加有利于相关信息的储存和使用。如作者所在的佛山市三水区国土信息中心,就是通过聘请有资质的科技有限公司,对本中心的档案信息网络进行技术改进和升级,以进一步优化和整合国土档案资源,以最快捷、最便民的信息网络服务群众。
(四)构建档案管理的网络安全环境
众所周知,使用电脑保存档案材料的一个突出隐患就是网络技术升级或遭受黑客攻击的时候,有可能造成档案材料的流失和缺失。这对保护各种包含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档案材料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减轻安全风险,建议各档案部门必须做好预防措施,制订出现各种安全隐患的应急方案,构建本单位的档案管理的网络安全环境。作者所在单位也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对全部录入电脑的档案材料进行电子刻录和书面留档案的双重备份,以应对影响网络安全的应急事件发生。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不仅为档案管理提供了新条件和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加速了档案管理在新环境下的发展和改进,从而为档案管理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胡海连.现代网络环境下档案工作的四个变化[J].科技档案,2006(4) .
【关键词】档案管理;现代化;现状;方向
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工作所追求的目标,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是档案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因此,有必要对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认真思考。
一、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与分析
档案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习惯了原有的工作方法,在前处理的工作中又增加了大量人工劳动,仅著录计算机采集卡片一项工作,其工作量就非常可观,如果按一个人平均每天著录50张卡片计算,一个馆藏量在几万卷、几十万份档案的档案馆,需要大量的时间才能完成。
二、从技术层面考察管理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随着光盘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已面临严重冲击。新世纪里的档案管理现代化将是以下技术开发利用的综合环境,包括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海量存储技术和虚拟技术,其中计算机技术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的技术基础,其它技术都必须与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才能发挥真正的效用。
(一)计算机技术与档案管理自动化
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档案管理的全过程和大部分工作环节,而且多数已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目前,档案计算机管理应用于档案管理,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档案自动编目和自动检索、档案业务工作辅助管理、档案自动标引、文档一体化管理等等。这些方面是档案管理基本的业务环节,也是档案管理自动化的具体体现,更是档案管理现代化全面实现的基础。
(二)多媒体技术与档案信息表现的多元化
传统的档案材料,其记录信息都是平面的,文字、图像、声音等不同载体的信息难以有机地结合起来。而运用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所有的信息都能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能做到图、文、声并茂,极大地强化了多元化信息的记录功能与显示功能,而且更有前景的是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因而,档案部门可以借助于这种功能,既可以使档案信息数据形式多元化,也可以使得所有上网用户对信息的查询不仅灵活,更显得多样化。
(三)网络技术与档案信息传递
借助于现代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如局域网技术、Internet技术),档案信息也可以因此而得到远距离、无障碍传递和交流。在档案部门可以建立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网络,如单位内部局域网、广域网,还可以利用国际互联网,都能让各级各类档案馆,达到档案信息内部通联、地区通联、档案系统行业通联、国内通联,进而进入国际通联。
(四)数据库技术与档案信息组织有序化、标准化
档案信息组织形式从纸张上顺序的、线性方式转变为电子计算机的直接的、网状的方式。索引文件、超文本技术等使得信息可以按本身的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这为方便用户检索、提高检索效率奠定了基础。因而,档案部门的信息组织必须遵照标准格式,档案数据库中的信息资源才能有序,以防止杂乱无章带来的资源查询和利用上的不方便。另外,档案馆引进大量的数据处理技术,都需要以信息组织标准化为基础,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五)海量存储技术与档案信息存储
随着档案文件数量的飞速增长,档案馆面临着沉重的库房压力问题,迫切需要用新的信息存储形式来缓解这一压力。
(六)虚拟技术与档案馆生存空间虚拟化
虚拟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模拟某种时空环境,使人们在这一环境中的感受等同于真实环境,在21世纪,我们建立的数字档案馆技术基础之一就是虚拟技术。由于数字档案馆是分布式的,是一个档案馆群体的概念,由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传统档案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未来的档案办公人员的办公地点可多样化,因而,由于网络技术和虚拟技术的运用,传统档案馆改变了性质与存在方式,缩小档案存储空间,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数字档案馆的产生,也是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档案管理现代化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因此,要树立现代化管理意识,克服陈旧的、保守的管理意识,开扩思路,大胆实践,不断摸索,总结经验,使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档案局编著. 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概论[M]. 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9.
关键词:信息系统基础平台开发 管理流程信息化 管理瓶i突破
中图分类号:T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c)-0097-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早已在我国普及应用,在企业管理日常工作开展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为达到管理提升与成本控制,企业应考虑结合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定制开发信息化系统。该文采用ASP+SQL进行系统开发,以基础平台+扩展接口方式(Open API)模式,可以快速进行系统部署。
1 系统平台构建模型
系统平台开发设计模型如图1所示。
1.1 平台中间层-Open API(核心)
平台中间层即核心层,负责系统平台的基础支撑。其中包含了系统主界面、平台标准应用数据接口(Open API),以及其他核心管理。例如,主界面数据集成、用户管理、权限修改、系统操作关系配置、系统日志记录等。
1.2 用户验证及系统配置判断模块
用户登录验证,是用户名及密码基础规范判断,以及登录页面切换使用等。例如,系统重大升级提示、重要信息通知及调查问卷等。例如,系统是采用WEB方式访问交互数据,则检查客户端IE版本是否支持该系统的组件及脚本运行等。同时,还包含了系统用户操作权限判断。
1.3 协同服务平台
协同服务平台主要负责整体系统的配套服务。例如,提供整体信息系统平台的邮件、手机短信息的提醒和告知业务。
1.4 功能模块(或子系统群)
功能模块(或子系统群)是系统平台重要组成部分,是具体负责某个业务流程的应用模块(或子系统)。这些功能模块(或子系统)通过API协议层与平台中间层(核心)进行数据交换。
2 系统平台开发
2.1 基础数据库建立
2.1.1 基础用户权限配置表
基础用户权限配置表包含用户名、密码、部门、系统操作权限、系统应用流程配置关系等。
2.1.2 组织机构表
组织机构表即部门表,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当前用户部门,区分信息系统中获取相关信息定位,同时也包括了信息系统电子流程流转定位等。
2.1.3 系统日志表
系统日志表存储用户在系统操作过程中流水记录,包括账户注册、账户变更、登录状态即查阅信息记录等。
2.2 用户验证及系统配置
我们先做好配置文件(Config/Config.asp),在里面配置好数据库连接、数据集等信息。再建立信息系统登录页面(Login.asp),负责信息系统初始用户登录,其中应包含判断登录用户是否存在、密码是否正确等信息。值得注意的是,用户密码进行了MD5加密,将明文转化加密为MD5密文进行验证。同时还进行了fldUserAuthorization="Power"传递判断用户系统操作权限值的系统配置。
2.3 系统平台中间层(Open API)
2.3.1 用户权限判断(Power)
用户权限判断是信息系统用户权限配置核心,也是Login.asp页面“用户名和密码验证代码”中“Power”传递后期判断处理。下面我们新建一个页面命名为QX_User.asp(User代表通用权限,Admin代表超级管理员权限),同时将所有用户权限判断所有页面放入信息系统站点Int/QX_User.asp。
2.3.2 用户终端操作系统基础环境判断
“用户终端操作系统基础环境判断”可以判断操作系统、浏览器是否满足要求,或者判断浏览器是否满足安全设置要求等。
2.3.3 用户第二次安全验证
用户第二次安全验证,即不允许使用系统默认密码登录信息系统。如果判断是系统默认密码,则强制跳转至密码修改页面进行密码修改。
2.3.4 操作日志记录
操作日志记录首先应在活动页面进行变量声明,然后在Config.asp配置文件中写入操作日志记录数据库集和数据记录代码。
3 结语
至此,信息化系统基础平台已完成搭建和开发,接下来就可以依据企业文化特性,快速开发结合企业管理模式的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用模块或子系统。
参考文献
[1] 刘文武.企业信息门户管理平台[D].吉林大学,2015.
【关键词】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分析方法;发展趋势
0.前言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最为强劲的因素,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计算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不仅为人类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上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使很多国家的经济、军事、政治上也带来影响,所以说,对于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是越来越大。但是,信息系统在信息安全上还是很脆弱的,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将会给整个社会中的关键设施造成严重的威胁。所以,信息安全风险管理作为实现全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信息化的保障,已经成为社会关注信息系统的重点之一。
风险管理的理论是一项为了市场竞争策略的定制和经济战略发展,而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方法、措施及理论。风险管理具有广泛适用性的特点,这就造就风险管理被广泛的应用在了国家的建设、安全,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公共和信息安全等众多的方面。风险管理是在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方面上的。本文主要探讨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历程和趋势,以及风险管理的方法分析。
1.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发展的历程
1.1在理论基础上的研究
在20世纪60年代中,随着早期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计算机资源共享系统的出现,计算机信息安全也存在着问题。在1967年11月,美国委托全球多个相关企业以及研究机构,主要针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问题,开启了历史上第一次针对计算机远程终端及大型机的研究评估,并且在1970年初,《计算机安全控制》出版,该报告全文长达数百页。而该报告也为全球研究信息系统安全风险拉开序幕。
1.2在理论深入上的研究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也使之在网络上得到广泛的应用。在1989年,美国建立计算机应急组织,也是全球最早;随后,1990年,建立应急论坛;1994年,作为美国联合委员会之一的安全组织,强调要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美国信息系统,1996年4月,美国国会提出“加强信息安全,降低信息战略威胁”,美国总审局为响应号召,对国防系统信息安全做了首次风险评估,之后的1996年,发表了《信息安全:针对国防部的计算机攻击正构成日益增大的风险》的报告。
故而国际化组织在1996年就制定了《信息技术信息安全管理指南》,这项规定分成了《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信息安全管理和规划》以及《网络安全管理指南》等等几个部分。而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的时间和理论的特点是:从只注重信息系统信息上的单机安全问题转变成为可以同时注重网络、数据以及操作系统方面的安全问题;在根据安全评测和安全质量的保证来进行对系统安全的保障。
1.3在理论深入上进行实践基础的研究
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信息网络都是局限于国内方面,随着移动通信、因特网等方面的快速发展,信息网路与国土疆域的网络界限连成一体了,很多发达的国家在经济、政治、军事以及社会活动上都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达到了很高的尺度。但是,在当前的社会中出现了很多的黑客,信息系统的安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攻击,促使了信息战的理论正走向一种新型的、成熟的作战模式,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问题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视和挑战。
在这一阶段的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特点是:信心安全风险管理的对象是信息系统和信息这两个方面,其中包含了网络基础设施、局域计算环境等。同时研究人员与安全专家们达成一致共识,就是从管理、人员和技术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来对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进行管理。而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应从检测、反应、保护和恢复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进行决策,这样就可以对信息系统信息安全建立纵深的防御体系保障。因此,风险管理作为一项通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广泛的应用到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实践基础工作中。
2.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介绍
2.1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故障树分析法(FTA)
在20世纪60年代,最初的故障树是为了便于火箭系统进行分析而提出的,到后来这种方法广泛的应用在电子设备、化学工业、航天工业以及核工业等等方面中的可靠性分析,并且在这些方面中取得很好的成果。目前,故障树分析法现在主要用在分析一些比较大型复杂系统中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被公认为是一种对复杂系统进行安全可靠上分析的有效方法。同时它还是top-down分析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系统中的硬件、软件和人为因素等方面可能会造成的故障进行分析,总结画出故障原因的发生概率和各种组合的方式,由总体到部分,呈树状的结构模式,进行逐层细化的进行分析。
2.2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失效式及效果/危害程度分析方法(FMECA)
它是由危害性分析和故障模式影响分析两个部分工作构成的。同时它还是用来分析审查信息系统和设备的一种潜在的故障模式,具有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特点。还可以确定其对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工作能力产生的影响,从而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在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预防改进的措施,来减少和消除信息系统发生故障的可能性,故而提高了信息系统和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的水平。它还是bottom-up分析的一种方法,只要是按照规定记录产品中可能发生故障的模式,来分析各种故障对信息系统的状态和工作的影响,并确定其单点的故障,将各种故障按对信息系统的影响的发生概率和程度来进行排序,从而发现潜在的薄弱环节,再根据这些问题提出预防改进的措施,确保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3.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信息技术也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所需要的重要科技技术之一,而我国在信息产业、技术、网络上也在不断的蓬勃发展当中。随之而来的信息安全风险问题也日益突出,故而,信息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得到空前的关注。2002年我国首次规划了关于信息安全风险管理方面的课题—《系统安全风险分析和评估方法研究》。在2003年8月中由国家组织成立了关于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课题小组,对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和评估进行理论上的研究。而我国很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都介绍了发达国家在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上的方法、经验和理论,为我国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领域可以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也是我国应该关注和解决的重要课题。我国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的时间较短,而(下转第292页)(上接第317页)国外已有的方法和结论,不符合我国信息系统安全保障时间理论和研究成果均比较薄弱的情况;另一方面,传统的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方法和理论,在信息系统规模逐渐扩大和网络结构越来越复杂的情况下,不再能达到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的要求。寻求适合我国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当务之急。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在经过一定发展历程之后,又通过综合使用各种信息风险管理的分析方法的思路,来克服了信息系统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故障,为以后信息系统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挑战
伴随着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建设,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与事业单位实际发展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成为人事档案管理主要趋势,积极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在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中。目前,事业单位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的普及,这样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了一定挑战,如果解决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所存在的问题,真正发挥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作用,都是事业单位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1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1 提高人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
在事业单位所使用的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中,对于人事档案实体管理十分重视,从人事档案内信息收集一直到最后的编排、管理等工作都需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人工形式完成,这种管理模式大大增加了人事档案管理难度及工作量,同时人事档案内容难以质量也难以保证。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应用,人事档案从信息收集到最后编排、管理等工作都可以通过计算机完成,大大提高了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效率,工作人员也能够从繁重的工作量中脱离出来,同时人事档案内容质量的能够得到有效保证。
1.2 有效促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的改革及创新
信息已经成为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标志,互联网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已经在人们的实际生活工作中普及。就事业单位人事工作而言,事业单位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就做到不出门就可以招聘优秀人才,完成人才选拔工作。同时,事业单位新工作人员在培训考核过程中,事业单位人力资源部门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客观精准掌握每一个新工作人员在实习期间的表现,完成对于人事管理系统内信息的及时更新,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监督工作人员工作行为,规范事业单位发展建设。
1.3 有效提高纸质档案的保护水平
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是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也是事业单位在监管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档案模式,例如对于员工工作表现的审核、事业单位内部人事上的变动等等,这些工作都需要使用到工作人员的人事档案,人事档案如果要是纸质的情况下,长时间的使用及装订,对于纸质人事档案就会造成严重损坏。人事档案要是信息化管理之后,纸质的人事档案使用效率将大幅度降低,工作人员可以使用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就能够掌握到有关的人事档案信息,还能够提高事业单位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内容利用率。
2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所面临的挑战
2.1 基础设施不完善
事业单位想要在人事档案管理上实现信息化建设,就仅仅需要拥有高水准的网络技术及人才上面的保证,还需要拥有完善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基础设施,例如计算机、扫描仪等等。我国事业单位现在虽然已经基本上普及计算机等设备,但是就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所拥有的计算机等基础设备数量,根本就物能够满足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各种基础设施功能及种类严重缺乏的情况十分常见。基础设施不完善为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2 监督力度低下
现在,部分事业单位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认识档案管理工作所具有的价值,在认知上存在一定偏差,造成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开展工作中后劲严重不足,限制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落实。同时,部分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也并没有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责任,事业单位管理人员没有划分出人事档案管理与档案所有之间的关系,造成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存在较多的限制因素。
2.3 信息数据库建设过于滞后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过程中,需要建设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主要作用就是对于人事档案内的信息收集处理等等。但是现阶段事业单位所建设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并没有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因此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较大的问题。信息数据库在实际应用中还面临较多的安全风险,对信息数据库内人事档案信息造成了严重影响。
3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应对方法
3.1 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根据本文对于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可以发现,基础设施欠缺已经成为限制我国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落实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基础设施的重要性,各各事业单位人事档案管理热暖,应该提高对于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视,从根本上人事到人事档案对于事业单位发展建设的作用,充分发挥人事档案的价值。在事业单位实际的人事档案管理过程中,基础设施能够有效保证档案内信息数据的快速传递等等,事业单位想要真正落实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首先就应该加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对于设备定期维护及保养,这样才能够为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尽早发挥人事方案对于事业单位发展的作用。
3.2 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
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所具有的优势为快速、高效率及广泛性,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就是充分将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这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完成对于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分享及更新要求,保证人事档案内信息高效率储存,防止人事档案管理中出现的堵塞问题。与此同时,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够让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针对性的档案划分模式,科学合理划分档案信息管理模式,这样事业单位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及高效。
3.3 进一步加快数据库的建设速度
事业单位在开展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首先就应该根据事业单位内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创建一份人事档案,进而保证人事档案信息内容的完整,以人事档案信息创建事业单位内部的档案信息平台。其次,人事档案数据库在应用过程中,还应该定期检测维护信息化设备,保证基础设施的安全及稳定,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所具有的优势,推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建设速度。最后,创建人事档案网络服务系统,提高人事档案服务高效,保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能够充分利用人事档案服务网络系统内人事档案信息内容。
4 结论
综上所述,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现代化建设的必然形式,提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及使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面对现如今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所面临的挑战,例如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监督管理力度低下及信息数据库建设滞后等等,这些需要事业单位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增加对于基础设施、数据管理系统、数据库建设速度,通过这些方法落实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
参考文献
[1]陈卫华.企业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5,10:107.
关键词:法律漏洞;利益衡量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一、案情概要
2003年6月5日,孙某接受公司指派去机场接人。随即下楼前往停车场,行至一楼台阶时不慎摔伤。之后向所在地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劳动局于2004年3月,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五项认为申请人并非因工作原因受伤,故对其不予认定工伤。申请人不服,向市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二、裁判要旨
双方争议焦点:
(一)关于一楼门口是否是工作地点的问题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一项规定的“工作场所”,不仅包括职工工作职责相关的场所,还应包括职工来往于多个工作场所之间的合理区域。本案中,孙某的办公室是其工作场所,为完成工作任务去停车场取车,停车场成为其另一处工作场所。孙某要完成开车任务,必须从办公室行至停车场,这两个场所之间的区域是合理区域,故应当认定为孙某的工作场所。
(二)关于孙某摔倒是否是工作原因的问题
孙某诉称:为了完成公司交代的前往机场接人的任务,从办公室前往停车场,在行至一楼时脚下一滑摔伤。显然是因工作原因而受伤。
劳动局辩称:孙某受伤是因为其注意力分散,脚底采空而摔伤。其受伤结果与其所接受的工作任务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故孙某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情形。劳动局作出的不认定工伤的决定应予维持。
三、关于园区劳动局具体行政行为的评析
我们知道法律的最高价值是公平正义,但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中,其内涵是确定的、准则是公认的,对法律的解释是要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而劳动局仅按照法律规定,只对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作严格的三段论推理,将适用法律的行为看成一种认知活动,将其理解为一种理解性活动,只根据逻辑规则来适用法律,而不进行任何的利益衡量。“工作场所”必须是严格的从事工作的领域,不可以有任何的延伸。“工作原因”也仅作最狭隘的理解。
美国大法官霍姆斯曾经说过:“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法律从制定出来的那一刻起就是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必然存在漏洞,现有的法律不可能解决社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如果仅严格按照法律作三段论式的推理,其结果虽说符合法律,但有时却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甚至是有违人的基本良知。
现笔者试模仿梁上上教授的利益衡量方法来分析此案。首先梁上上教授认为利益可以划分为当事人具体利益、群体利益、制度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四种。其中当事人具体利益是指某一个案件的原告和被告之间所各自代表的利益。群体利益是指一个对相似案件中相似原告和相似被告的判决所确定的利益。制度利益则是指某一项具体制度所保护的根本利益,如劳动合同法中保护劳动者所体现的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则是广大人民所共同享有的利益,整体性和普遍性是其基本特点。
从该表格中可以看出,如果孙某被认定为工伤,不单其自身利益能够得到维护,与孙某类似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能得到维护,而且也符合工伤认定与鉴定及工伤保险等系列制度的制度利益即保护劳动者,另外对劳动局也没有任何损失。最后这样做也使得社会的公平正义得以体现。
相反,如果孙某不被认定为工伤,其自身利益、c孙某类似劳动者利益、工伤保险制度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均得不到保障和体现。
《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六条对不予认定工伤的情形作出规定。职工从事工作中存在过失,不属于上述排除工伤认定的法定情形,不能阻却职工受伤与其从事本职工作之间的关联关系。工伤事故中,受伤职工有时具有疏忽大意、精力不集中等过失行为,工伤保险正是分担事故风险、提供劳动保障的重要制度。如果将职工个人主观上的过失作为认定工伤的排除条件,违反工伤保险“无过失补偿”的基本原则,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立法目的。据此,即使孙某工作中在行走时确实有失谨慎,也不影响其摔伤系“因工作原因”的认定结论。劳动局以导致孙某摔伤的原因不是雨、雪天气使台阶地滑,而是因为孙某自己精力不集中导致为由,主张孙某不属于“因工作原因”摔伤而不予认定工伤,侵害了工伤保险制度的制度利益,缺乏法律依据。而且,如果该案不被认定,那以后发生类似案件都可能面临发生工伤而得不到保障的风险。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类型的纠纷大量出现,其中有的纠纷并不能从现有的法律中找到答案。对此,适法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公平、公正地解决社会中的纠纷。
参考文献:
[1]梁上上・利益衡量论[M].法律出版社,2013,6(1).
[关键词]暗示;学生;日常管理;作用;分析
心理暗示作为一种备受推崇的教学方法已经广泛的适用于高校学生的日常管理之中了。教师通过心理暗示的方法让学生适时的发现自己所期待的行为,之后,学生按照教师所给予的心理暗示做出符合教师希望和期待的行为,实践证明,采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心理暗示的基本内涵和分类
心理暗示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重要方法,主要是指在非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表情、语言、身体姿势以及情境等对自己或者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一定的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某种态度或观点;亦或者按照暗示者的要求采取行动的一种交流方式。在高校的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所谓的心理暗示则主要是指学生管理工作者在掌握心理暗示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巧妙的处理自己在学生工作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正确的运用自我暗示管理的工作方式。
根据心理暗示所起作用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所谓积极的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对于增加人的勇气、信心、胆量等有正面的帮助的,能够增进正确行为和效果的心理暗示。而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相反的便是消极的心理暗示了,它可以侵蚀人的力量、打击人的自信心、使人产生抑郁、气馁等消极的心理因素,从而抑制正确行为和效果的心理暗示。
根据心理暗示行为发生主体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其划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两种。所谓的自我暗示就是指自己在接受了某种建议或者观点之后,对自己的心理施加某种影响,使自己的意志和情绪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暗示。而他人暗示则是指人在与他人的日常交往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交往对象令自己的意志和情绪产生重要作用的一种暗示。
根据暗示者的目的不同,我们还可以将心理暗示划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根据暗示双方的关系和接触程度,我们还可以将其划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根据心理暗示的手段,我们还可以将其划分为言语暗示和非言语暗示等等。
二、心理暗示的主要作用与适用性
谈到心理暗示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学生开展日常管理工作,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直接冲突,旁敲侧击的解决问题;第二,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有助于更加婉转的解答学生的困惑、促进其心理健康;第三,积极的心理暗示不仅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发展、道德的内化以及人格的养成,更有助于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心理暗示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所具有的适用性。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们身体的发展逐渐趋于成熟,然而,他们的心理发展却尚未成熟、略显稚嫩。高中时代的他们由于受到家长过多的负面评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击。所以,辅导员在教育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时,一定要采用正确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发觉自己的潜力并不断获得正确的评价。由此可见,心理暗示的管理方式对于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适用性。
其次,大学阶段教育的需要决定了心理暗示在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所具有的适用性。大学教育的对象不再是没有主见的中小学生,而是有思想、有需要、有理想的成年人。所以,在学生犯错误后,教师仍然采用说教或者责骂的教育方式,不仅很难让其改正缺点、正视错误,反而有可能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或者消极的自我评价,致使其更加的颓废。所以,大学辅导员们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应该经常采用温和的心理暗示法,以平等的方式走进学生,更加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三、心理暗示在高校管理工作中有效实现的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幽默讽喻的方式来暗示学生、解决问题。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巴普洛夫曾经明确指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也是最经典的条件反射。由此可见,教育学生不是只有说教这一种常用的方式而已。作为高校中的辅导员,面对的是那些已经成年的、身体和心理发展均相对成熟的大学生,对于他们的教育更加不能够强硬、直白,而是应该通过作比喻、打比方、换位体验、幽默笑话等方式来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悟出这其中的道理,从而实现教育目的、产生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方式积极的暗示学生、实现教育目的。对比法是实现积极心理暗示的重要方式,对于让学生增强自信、了解自身价值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所谓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孰优孰劣只要一经比较,便不言自明了。教师在纠正学生错误的时候,可以采用暗示的教学方法将其与其他学生作对比,并通过此对比所产生的反差来教育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不断进步。在作对比的时候辅导员一定要注意对比的恰当,不能够因为对比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自信心。
第三,神态表情是教师对学生积极暗示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关的心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神态表情是其心灵和内在情感的最直接体现,所以,高校的辅导员们可以充分的运用神态表情的重要作用给学生以积极暗示。在学生们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的时候,辅导员应该向学生投去安慰、鼓励、的目光,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信心和决心;而在学生取得成绩、拥有成功的时候,辅导员应该向学生投去肯定、赞赏、赞许的目光,让学生充分的享受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快乐。饱含深情、充满关爱的神态表情不仅是学生积极向上的重要动力,而且还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
第四,榜样示范法是教师教育学生、达到教学效果的主要策略。众所周知,榜样的魅力是无穷的、榜样的作用是重大的。在当今的高校学生日常管理中会出现这样的一种现象,那就是学生们对辅导员异常敬佩、十分尊重。其实,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这种辅导员工作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学生的信任和敬仰。自古就有“名师出高徒”之说,由此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辅导员想要更好的教育学生,让其拥有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那么,其本身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和楷模。所以,大学辅导员想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就必须注重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并且应该特别注意建立自己在学生之中的威望、树立并积极维护自己的威信,使学生能够“亲其师、信其道”。
第五,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积极的运用自我暗示法,以促进教育的有效性。大学辅导员应该正确的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暗示法,并通过自我暗示树立信心、相信自己是最好的。有这样的一则小故事充分的体现了自我暗示法的重要作用。从前有两个程度差不多的秀才进京赶考,却在路上遇见了一支要出殡的队伍,其中的一个秀才心情顿时一落千丈,并认为这是一件非常晦气的事情,而且在考试的过程中还一直被棺材的事情所影响,结果名落孙山;而另外的一名秀才看见出殡的队伍和棺材,则认为“棺材”一“官财”,是好兆头,由于其积极的心理暗示,致使其在考试过程中超长发挥,金榜题名。从上述的小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自我暗示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所以,辅导员应该恰当的引导学生认识、掌握自我暗示法,并通过自我暗示法不断树立自己的自信心,为自己日后的成长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关键词:心理;暗示;图形;探索
目前,人类在心理活动理论内容的描述中,使用的修辞方式和比喻手段大部分处在视觉领域中。视觉图形突破了语言、地域、民族、国家的各种限制,实现了人类思想上的共鸣。如今,图形研究工作突破了艺术的研究领域。对于其在心理学中的暗示作用进行研究,站在更高的位置对图形语言的心理暗示进行探究,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心理暗示的作用
思维需要形状,而形状需要通过媒介来得到,媒介即语言,其可以转换为思维换取形象,提供意象。视觉意象才是思维本身的工具。语言的重要作用是经过对于各种视觉意象或是具体图形进行线性的排列或是处理,最后转化成为一种对应的线性表达。可是,实际中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是通过直线结构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大部分是网状结构。社会中的各种类型事件通过网状结构发生关联,经过人类语言的表达,各种事情会发生所谓的“变形”,经过这样的处理之后,不同的事物关系变得更加精致化,大部分人不能将这些片段还原成意象。心理暗示具有非限定性,部分情况下语言显得不够完善,也表明了语言在该种思维状况下的不足,同时也意味着图形的优势之处。图形可以为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复杂联系结构提供多角度的表达,贴近事情的原本,所以图形比语言具有更好的效果,诱惑力更好,能够深入内心。图形的优势还在于没有明显地界限性,在跨文化交流中也能够发挥原有的作用,弥补各类人群之间的差距。
2 心理暗示是视觉图形传达的重要方法
2.1 两者的关系
视觉传达利用各种的视觉符号作为依托,通过这些来实现具体信息内容的传递,实现人类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资源分享。如果其他器官造成的信息和视觉之间矛盾,那么视觉是处于优势地位的。视觉传达的根源在于图形的设计,抽象思维能力对于心理暗示具有重要影响,抽象思维和视觉图形是人类和外界沟通的途径,视觉传达是心理暗示的一种关键方法,即视觉启蒙条件,这种方式能够造成更加深刻的影响,并且不易察觉。
2.2 心理暗示在视觉传达中的方法
(1)图形隐喻。其是隐性视觉图形心理暗示的有效途径,抽象的意义或是概念利用具体的图像形式来表达,关键链接点在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以及形同特征,使用图形语言形式对于精神含义和物质效果进行感知,进一步形成情感共鸣,构建新的联系以及观念,实现图形设计和情理的高度协调。
(2)图形象征。其是常见的视觉图形心理暗示实用方法。随着三大主义热潮的到来,还带来了图形设计的三种方式,但各种风格中都包含了心理暗示的因素,图像象征和隐喻的区别是两者之间没有关联或相似点,组合之后能够带来不同的作用。象征形象的局部能够表达象征对象的全部。
(3)图形比喻。其是显性的视觉图形心理暗示方式,利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另外的事物,其是由于感知获得的情感以及观念,不拘泥传统的表达意义,整个过程更加的自由和广阔。
(4)图形联想。其是视觉图形心理暗示手段的一种,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和之前的各种方式都是对应的,联想图形实现了记忆以及想象的效果,提高了人类头脑中的图形反应时长,受众的情绪感受以及行为也会因为设计者的暗示效果所改变。
(5)图形意象。其是深邃的视觉图形心理暗示方式,视觉意象能够激发思维,其不仅敏感还非常的文艺,人类早期的象形文字就是通过思维的意象来表示情感需要的,其在图形文字的基础上展示了思维水平,由于人类的不断发展,对于图形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普遍状况下图形意象利用已经知道的部分,深入的需要领悟和理解才能得到的观念,能够加深心理印象,是目前心理暗示中最有效的办法。
(6)图形浪漫。其是理想的视觉图形心理暗示方法,基本将所有的内容划分为自然、情爱、理想三种形式,如此表达能够和受众产生共鸣,利用人类追求美好的心理来增加感染力。
2.3 视觉图形和心理过程
(1)图形和感知觉。认知具体包括思维、表象、记忆、感知等各种心理现象,感知图形来自不同感官信息的综合作用,不同文化背景、性格、经验、理解能力、年龄的人,对于相同的图形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反馈。
(2)视觉图形和情绪。图形是视觉信息的基本来源,各种外部环境的信息在五官的感受下致使人类能够做出一些本能的反应。如果一个人因为某画作被深深打动了,可能是人由于在具体的视觉符号下感受到了其中隐藏的情感内涵。现今,人类慢慢地知道感觉能够带来一定的力量。
3 图形心理暗示的创作
3.1 念在心中,意在图中
图形心理暗示的目的是通过图形来表达具体的观念,设计者在内心应该具有理念,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图形,对参与到当中的设计者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点意由静止,线是动力驱使,图形就是点、线、面的一种有目标性集合,表达抽象美与和谐观念,并将表达的意境通过图形展示出来。
3.2 形中有意和念
世间的万物形态各异,详细分析不同主体的形神都是绰约天然,如人类写出的字就是主体胸中气象的一种表达,在气象的锻炼中也可以反作用于内心的体现,设计者应该具有深厚的内涵才能够顺利表达出深意,既是做到观照外形,心中有数。
3.3 相由心生、知行合一
所谓相由心生,即世间的万象也包含了图形,所有人类观察到的东西都是各种信息的综合,不同主体具有自己的意识,观察到的外物都是对于内在的一个外化。同样的,信息图形在不同主体间产生各异的感受,外部世界经过器官转达产生感受,通过心变得更加活泼生动。人类只有对自身心理充分了解,让心安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内在,对于内心进行调节,达到由内到外的统一,感受内心,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够对心理起到正面作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媛媛.在视觉传达中图形心理暗示的应用和研究[J].心理科学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