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1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风俗礼仪文化常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一、智慧教育歌曲
蒙古族孩子们天生聪明伶俐。尤其科尔沁蒙古族孩子,从小在两种语言环境下长大,也许是多种语言思维开发的缘故,也许是天生能歌善舞的蒙古民族,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启发了他们的思维。记得很小的时候曾经唱过一些,又活跃又好玩的民歌。正如彝族有《猜调》,汉族有《对花调》《对鸟调》一样,蒙古族的叙事歌曲当中也不乏有考验智慧,考验常识的歌曲。如:《谜语歌》曾经是蒙古族孩子边跳绳边唱,边玩嘎拉哈边唱的一首游戏歌曲。歌曲中唱道:巴达玛拉克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我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什么?没有影子跑的快有时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聪慧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说说。没长尾巴也好看那是青蛙,没有影子跑的快那是风。巴达玛拉克其聪颖的姐姐,请你把知道的谜语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时什么?没有云彩的雨又是什么?巴达玛拉克其贤明的妹妹,请你把知道的谜底给讲讲。没有灰烬的火那是雷电,没有云彩的雨那是露水。此类歌曲不仅以快乐活泼的曲调吸引着草原的孩子,也以不同时期不同的问答内容考验着草原孩子的智慧。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此类歌曲不少。又如:草原儿童歌曲《十二生肖歌》,以问答方式回答出惟妙惟肖的十二个动物的形象。歌词大意大概为:偷吃黄油的是小白鼠,贡献力气大的是长角牛,上中跳跃的是花斑虎,跑遍世界的是调皮兔。呼风唤雨的是天上龙,盘踞洞穴的白斑蛇,风驰电掣的快速马,卧圈生财的是福禄羊。花果园里的是矮个猴,唤醒人们的功勋鸡,守护家园的是忠诚狗,拱遍大地的撅嘴猪。
二、爱心教育歌曲
在科尔沁草原上,生活在草原上的孩子们,在暑假寒假时期,他们的生活中有牛羊相伴,睁眼就能听到牛羊声,打开门就能看到放牧的父亲,挤牛奶的母亲。孩子们心地善良,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在科尔沁叙事民歌中,有很多唱到对老人,对孩子,对草原上的每一个动物的爱,也唱到对草原大自然的无限崇拜与爱戴。因为草原就是他们生活的源泉,生活的一切,他赐予草原孩子们今天的快乐,未来的生存。记得很小的时候,我们在唱着一首儿歌,此歌曲整理于1975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根杰老人的唱段,如今想起来,歌词内容会让我们不尽掉眼泪,也会让我们对养育自己的母亲有了无限的感恩。歌曲《驼羔》讲述了远去的妈妈不断回头,孤独的留到家里的小驼羔在哭泣的演唱:远去的影子是妈妈,妈妈、妈妈、嘣嘣给。留在家里的小驼羔,两眼泪汪汪,妈妈、妈妈、嘣嘣给。远去的妈妈,已经离开了我两个月,留到家里的我呼唤了妈妈两个月,嘣嘣给(驼羔撕心裂肺的哭声)。此曲后几段的歌词,用蒙语表达了每次遇到困难时想到妈妈的小驼羔,不断的望着远方等待妈妈的小驼羔,边留着眼泪,边长大的小驼羔,已经一个月一个月的等待了妈妈一年的小驼羔的伤心的哭诉。一想起这个小时候的嘣嘣给,此情此景如画的展现在眼前。草原人民爱母亲,草原人民也尊重我们草原上的每个动物,就像他们就是我家的一份子一样。草原上此类歌曲诸多,唱着此类歌曲让我们成长为了具有爱心的孩子们。如:《孤儿―小牛犊》《良山丹花》《僧赛玛》《小鹿》等等。
蒙古族是歌能歌善舞的民族。每个地区的蒙古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俗礼仪。科尔沁蒙古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蒙古人民尊老爱幼,热爱草原,文明礼貌等传统,也在保留着此地蒙族古所特有的礼节及风俗。我们通过老人们的教诲,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也可在很多叙事民歌中借鉴及保留着我们的风俗习惯。如酒文化,酒是草原上不可缺少的一种文化。婚丧嫁娶,日常礼节,各种节日都缺少不了酒。可是酒既然成为了一种文化,那么也有自己很多敬酒的礼节需要我们去了解。在科尔沁叙事民歌《敬满酒》(1962年原哲里木盟科左中旗金玉老人所唱)中,我们了解到:
(1)曲名就告诉我们,草原上敬酒要敬满酒,酒杯一定要满杯,半杯酒是对草原蒙古人民的不尊重。
(2)歌词:草原的酒,酿造于草原的圣水。圣水酿成的酒呀,要用右手来斟满。歌词中明确表示,敬酒要用右手来敬。或者歌词:草原的圣水,哺育了草原的牲畜,圣水中的圣水就是草原的酒。草原的酒呀,要用双手来敬酒。因此草原的长辈的酒是用双手来敬酒,同辈或者朋友可以用右手来敬的。
(3)歌词:圣洁的酒呀,敬给我亲爱的长辈,亲爱的长辈,用你们的祝福,祝福我们草原安康。此段表明草原上的酒先敬长辈,双手结果酒的长辈,要用美丽的祝词赠予晚辈们。
(4)歌词大意:敬爱的长辈,亲爱的朋友您,双手接过酒杯,回赠一个空杯。朋友及亲人敬的酒,尤其第一杯,一定要干掉,这样才是对敬酒者的尊重。(5)歌词大意:唱一首酒歌,敬给亲爱的朋友(长辈、老人)请你拿着酒杯,尽享草原的美酒歌谣。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当边敬酒边唱歌时,一定不要先喝掉,一定要唱完听完这首歌,再喝这杯酒。不然,歌唱者不断的演唱,不断的给您倒酒。此首歌的前几段讲述了蒙古人民的酒文化,其实除了这几段以外,草原的酒礼节还有敬天敬地,敬祖先等等。我们从歌曲中可以一一学到。此类风俗礼仪类歌曲还有:《出征歌》《上马酒》《女婿之歌》《婚宴之歌》《灰姑娘之歌》等等很多。
四、叙事民歌的正确爱情观教育
一、宣传文明礼仪,做到环境育人
我校在各楼层开辟了“民族风情长廊”,专门介绍朝鲜民族的历史人物、名言警句、传统风俗,营造出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进入校园,学生就会被“民族风情长廊”里的图片深深吸引。这里有朝鲜族婚礼、花甲宴的照片,有端午节、春节风俗的照片,还有精美的朝鲜族特色美食照片,每幅照片都配有精彩的文字介绍。照片中的人们穿着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盛装,让人赏心悦目,美不胜收。开辟“民族风情长廊”是我校积极探索德育活动与民族礼仪教育有机结合的创新之举,对营造浓厚的民族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收获了环境育人的良好效果。
二、课堂教学渗透,达到全员育人
学校的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德育活动中,更应该在课堂上进行渗透,使得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从而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课堂教学是文化传递和文化整合的重要组织形式。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礼仪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年开展一次每位教师一节“民族教育特色课”活动,要求教师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特点,把朝鲜族民族特点、民族风情、民俗习惯等自然融入教学环节中,还可以通过朝鲜族历史文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意识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在汉语课上,师生共同搜集展示具有朝鲜民族特点的图片和实物,以《我爱家乡的……》为主题进行写作练习;在数学课上,以朝鲜族传统民俗游戏《圈舞》为导入,引领学生进入了“圆”的知识之中;在英语课上,教师巧妙设计具有朝鲜族文化元素的课件,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又融入了民族文化礼仪教育。
三、主题班会融入,激发自豪情感
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结合朝鲜族传统礼仪开展系列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年级以“告别不文明行为”为主题,通过童谣朗诵、表演、舞蹈、小品、文明礼仪模特队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低年级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文明礼貌行为习惯;五年级以“我们的约定”为主题,说出自身存在的不文明行为、不文明语言、不礼貌作为的具体事例,与同学、老师、父母约定与自己过去的不文明行为告别,做一名优秀的朝鲜族少年;六年级以“文明礼仪与我们同行”为主题,通过观看短片谈感想、讲故事、小品、民族礼仪知识竞赛等形式,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到传承民族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开展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学校每学期、每个教研组要组织开展一次以民族礼仪教育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以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美德,将教研活动融入传统教育。
(一)组织“挑战金钟”活动
我们组织高年级学生开展以民族常识为内容的“挑战金钟”竞赛活动。竞赛题目突出了民族性和知识性,内容包括:民族传统美食(如大酱、辣白菜、米肠、打糕、冷面等)、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传统礼仪(如说话、待客、用餐、走路等)、传统民俗活动(如秋千、跳板、摔跤、花牌、放风筝等)、民族音乐(如《阿里郎》《道拉基》《难逢歌》等)、民族乐器(如洞箫、短箫、大琴、玄琴、长鼓、圆鼓等)、民族舞蹈(如长鼓舞、顶水舞、扇子舞、农乐舞等)、民族名人(《中国人民进行曲》曲作者———郑律成等)。竞赛的形式有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在选择题环节中,答错者被淘汰后经过老师或学生之间的猜词条游戏可以复活,复活的机会有两次,猜对几个词条就能复活几个人;在填空题环节中,让学生将学过的朝鲜语的成语、谚语进行填词,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多者胜。“挑战金钟”活动调动了学生和教师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培养了团队精神,激发了学生对朝鲜语言的学习兴趣。
(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以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和传统美食制作体验为内容组织高年级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朝鲜族是崇尚礼仪的民族,有严格的礼仪规范,但散居地区的朝鲜族学生对朝鲜族礼仪规范的认识逐渐淡化。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教研组活动中融入了朝鲜族传统礼仪体验活动。一是让学生学会朝鲜族文明用语,如上课用语、师生用语、与长辈交流用语等。二是朝鲜族行大礼的体验活动,现场两名男女生各自示范后,全体学生分成几组,分批进行体验。三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日常生活、学习密切相关的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既学会了朝鲜族传统礼仪,又养成了良好的行为规范。为了让学生了解朝鲜族传统美食,学生全员体验朝鲜族美食制作过程。把学生分成三个组,一组制作辣白菜、萝卜泡菜、圆白菜泡菜、茄子泡菜、黄瓜泡菜等各种泡菜;二组制作朝鲜族传统煎饼;三组制作紫菜包饭。教师事先准备各种食材,现场示范后,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虽然条件简陋,但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通过传统美食制作体验活动,学生不仅学到了朝鲜族传统美食的制作方法,还感受到亲自动手带来的收获和喜悦。
(三)组织低年级童话剧表演
低年级教研组以1~3年级学生为对象,排练儿童童话剧。童话剧以人与动物们怎样和谐相处为主线,以表演朝鲜族童谣、民谣、舞蹈、乐器等形式,完美的演绎了在快乐的童话世界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童话故事。其中,有机融合了朝鲜族传统节日里的饮食和礼仪文化。在剧中有动物和人们一起过中秋节的场面,家家带上用新谷米制作的打糕、松饼和米酒等朝鲜族特色菜肴,一边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的喜悦,一边围坐在一起共进美食,又融入了与长辈用餐的传统礼仪教育。
五、学好生活礼节,培养良好习惯
在中国旅游大发展的进程中,广大游客在旅游出行中展现出良好风貌,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在旅游过程中也暴露一些问题,一些游客不遵礼仪、不讲卫生、大声喧哗、乱涂乱画、过度维权等不文明行为还时有发生,还有媒体专门罗列中国游客的“七宗罪”:一脏,二吵,三抢,四粗,五懒,六窘,七泼。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直接影响国家形象,在境内外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形象,同时也损害了中国旅游的形象,文明旅游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
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旅游文明程度也是衡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坚决遏制旅游不文明行为,将直接影响旅游强国目标的实现。
开展文明旅游工作,既靠道德教化,更要靠依法依规规范。为推进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明旅游工作的意见》,国家旅游局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行业文明旅游工作的指导意见》、《导游领队文明旅游引导规范》、《游客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今后我国将多部门联动,加强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记录采集、追责处罚等,推进文明旅游工作的发展。
抓好文明旅游工作,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坚持不懈。而导游作为旅游最前线的引导员,在文明旅游当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一、宣传作用
导游在文明旅游工作中的宣传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文明素养。
出境旅游不文明行为的发生,大多数是出于无知,是因为游客的出国阅历太少,对当地的诸多事宜不了解,忽略了对国人文明礼貌行为举止的教育,忽略了对文明出游警示与反复提醒。因此,在出境游前,导游要召开行前说明会,给全团游客分发《出团通知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将文明旅游提示写入“游客出行注意事项”中,列举出境游中常见的不文明行为,讲述这些行为的危害,让游客出行前心中有数,心中有礼。要对游客加强行为教育,给游客讲解用餐说明、乘车说明、排队说明、文明旅游常识;提前告知游客旅游目的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法律法规,并提醒游客尊重当地习俗。同时,也可通过与游客签署承诺书等方式,倡导文明行为。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作为合同附件或宣传资料,要求旅游者自觉遵守,规范旅游文明行为。
向游客附送文明旅游宣传材料,讲清楚遵规守纪、文明旅游的要求,讲清楚不文明言行的利害关系。抓住入关、交通、住宿、用餐、游览、娱乐、购物等时间节点,向游客宣传普及目的地的相关法律常识、礼仪规范、风俗禁忌,及时提醒游客遵章有礼,及时劝阻游客不文明行为。
二、引领作用
身为导游,“文明”应该先从自身做起,如果自己都不够“文明”,怎么能更好地引导游客呢?导游在工作期间应以身作则,遵纪守法,恪守职责,体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为旅游者树立榜样;应注重仪容仪表、衣着得体,展现导游领队职业群体的良好形象;应言行规范,举止文明,为旅游者做出良好示范。
导游的言行举止应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导游人员依法进行导游活动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尊严,遵循道德原则。”是导游工作的原则之一。因此,从事导游工作首先要提高自身道德水平,自觉培养爱国情怀,向游客传递景区、景点的正确信息之余,理应始终坚持向旅客展现自身的文明素养,从而引领游客文明旅游。
提高导游的综合素质是促进我国旅游业向好发展的关键,提升导游的文明程度更是首要任务。媒体频频披露一些导游的不法行为和不文明行径:丽江导游出现骂游客“不买东西比可耻”和游客不愿骑马而被打的事件;云南西双版纳一名女导游不满意游客消费低,大发雷霆,大骂游客的道德、良心在哪里,质问游客是“骗吃骗喝骗玩”,并要求买到指定的数额;……游客被导游“坑蒙拐骗”的事情接连发生,再度把导游推上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显然,导游的不文明、不“安分守纪”的行为让游客“深恶痛绝”。因此,提高导游职业准入的道德门槛很有必要,提高导游的职业素养也刻不容缓。让导游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再是想方设法哄骗旅客通过购物、门票等项目的消费,而是以良好的职业素养、优质的服务态度引领游客享受旅行,让游客在旅途中尽情释放文明。
根据《导游领队引导文明旅游规范》的规定,导游在文明旅游中的引导作用表现为:
在法律法规方面。导游应将我国和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文明旅游的有关法律规范和相关要求向旅游者进行提示和说明,避免旅游者出现触犯法律的不文明行为。引导旅游者爱护公物、文物,遵守交通规则,尊重他人权益。
在风俗禁忌方面。导游应主动提醒旅游者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宗教禁忌。在有支付小费习惯的国家和地区,应引导旅游者以礼貌的方式主动向服务人员支付小费。
在绿色环保方面。导游应向旅游者倡导绿色出游、节能环保,宜将具体环保常识和方法向旅游者进行说明。引导旅游者爱护旅游目的地自然环境,保持旅游场所的环境卫生。
在礼仪规范方面。导游应提醒旅游者注意基本的礼仪规范:仪容整洁,遵序守时,言行得体。提醒旅游者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违规抽烟,提醒旅游者依序排队、不拥挤争抢。
在诚信善意方面。导游应引导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保持良好心态,尊重他人、遵守规则、恪守契约、包容礼让,展现良好形象。通过旅游提升文明素养。
三、监督作用
导游属于“一岗双责”,即导游既有做好业务工作的责任,也有文明督导的责任。管理好导游,发挥他的作用,才能将文明旅游这项事业持续深入推进。但问题是,许多导游只顾做好业务工作,将文明督导责任丢在一旁。而旅行社在对导游和进行考核时,也过于重视物质创收效益,忽视了精神督导情况,对于游客违反公德而导游默许的现象并无相应处罚。
更好地发挥导游在文明旅游中的督导作用,应当在加强导游队伍素质培养的同时,改变导游现有薪资结构,将文明督导因素与导游业绩挂钩,对于出现不文明行为且影响恶劣的旅行团,理应在完善相应规定,去追究导游的责任。
对于具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旅游团队,可推行文明旅游督导员制度,推选综合素质好的游客作为文明旅游督导员,协助导游领队做好文明旅游督导。通过共同努力,使旅游团队游客的旅游文明素质得到较大提升,避免发生影响恶劣的旅游不文明事件。发挥文明督导员、志愿服务队的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告知、文明提醒、文明规劝,引导游客文明旅游、安全旅游。
四、劝阻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章第十一条规定,导游应当向旅游者告知和解释旅游文明行为规范,引导和劝阻旅游者健康、文明旅游,劝阻旅游者违公德行为。这一规定,对导游在文明旅游中的责任,首次作了明确规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旅游活动中,导游要及时提醒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对于游客中出现的不文明行为,导游有权力也有责任予以提醒和制止。换言之,导游本该是推广文明旅游理念的主力军。导游必须摒弃不正确的思想和习惯,不能任由游客做出不理智、不文明的行为,并要敢于对游客进行教育,对其不恰当的行为进行分析和引导。
导游要针对旅游者不文明行为进行处理。对于旅游者因无心之过而与旅游目的地风俗禁忌、礼仪规范不协调的行为,应及时提醒和劝阻,必要时协助旅游者赔礼道歉;对于从事违法或违公德活动的旅游者,或从事严重影响其他旅游者权益的活动,不听劝阻、不能制止的,根据旅行社的指示,导游可代表旅行社与其解除旅游合同;对于从事违法活动的旅游者,不听劝阻、无法制止,后果严重的,导游领队人员应主动向相关执法、管理机关报告,寻求帮助,依法处理。
五、总结作用
旅游行程全部结束后,导游领队向旅行社递交的带团报告或团队日志中,宜有总结和反馈文明旅游引导工作的内容,以便积累经验并在导游领队人员中进行培训、分享。旅游行程结束后,导游领队宜与旅游者继续保持友好交流、并妥善处理遗留问题。
【关键词】酒店管理;礼仪文化;实践
酒店文化是一种企业文化,在酒店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以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无形的服务产品作为主要依托,给客人带来物质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现如今,酒店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有型的商品竞争到无形的文化竞争,对于酒店的企业发展和管理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酒店竞争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企业理念文化的建设
在进行酒店礼仪文化的建设中,首先要让员工对礼仪的思想进行认识,从思想上进行礼仪的接受,并将礼仪的观念融入到实际的经验管理中,对酒店的活动进行指导。
在进行礼仪理念的传输中,管理人员应该指导员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员工的交际能力,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服务人员时刻将礼仪文化体现在实际在生活中的行为举止,营造一种“以人为本”的酒店文化,将以人为本作为酒店服务标准,不断进行服务理念的更新,树立良好的竞争理念,让具体的思想认识在实际的行为上得到体现。
在利用思想教导的时候,一方面,给员工传输一种服务至上,“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另一方面,尊重员工的价值体现。员工也是酒店中的一员,在进行“以人为本”思想的时候切实的对员工进行照顾,指导员工合理的处理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对所有的员工一视同仁,秉公办事。
二、完善酒店礼仪文化建设
酒店的礼仪文化机能反映员工的利益意识和思想观念,也能对员工的行为举止进行一定的约束,使礼仪行为在酒店中的各个方面得到完全的展示,营造良好的礼仪文化环境。
1.加强礼仪培训制度
礼仪的培训是酒店进行礼仪的基础部分。酒店要建立完善的礼仪培训体系,就必须将基础的礼仪服务技能和方法进行完善的培训。在培训时,按照酒店的上下等级关系进行划分,对于基层服务而言,主要以礼仪技巧为主,中层服务以督导礼仪服务和技巧为主,高层服务以培训先到礼仪服务的思路和战略性标准为主。在进行培训等级任务的合理划分后,加强对培训讲师的师资力量建设,不断提升服务人员学习的水平。
在进行培训的时候应该定期的对新老员工进行培养,尤其在高级酒店,应该加强礼仪常识的学习和认知,对各地的风俗习惯进行认知,不断提升酒店的形象和效益。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应该及时的指导员工进行新鲜事物的学习,使酒店中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2.健全监督体制的完善
有效性的监督不仅可以督促员工的行为还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显著性帮助,消除员工消极工作的情况发生。酒店在进行监督的时候可以给客人发放一定的服务评价,要求在酒店享受服务后,对酒店的服务进行调查文表的填写,实际的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工作中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及时的更改,使酒店今后在服务中不断进行改进,使得监督体系逐渐健全,减少客户主观评价对酒店造成的影响。可以让人力资源、部门经理等对员工的行为礼仪进行监督,发现错误时及时的对员工进行指正,减少酒店经营中盈亏现象发生。
3.完善奖惩制度
如果要使一个人的行为得到完全的改变就必须进行一定的奖励和惩罚制度。合理的惩罚可以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使礼仪规章得到一致性进展,更加突出酒店在管理中的特色,让员工在服务的时候做到“有章可循”,使员工在学习礼仪时,充分掌握与运用,在酒店服务中展示出最佳的状态。对酒店服务中礼仪比较好的员工进行奖励,对不规范行为进行惩罚。在进行奖励和惩罚的时候,主要以工资为主要标准,不断激发员工学习礼仪的激情,使酒店提供更优质的礼仪服务。
三、重视礼仪文化建设
在酒店的发展中,文化教育是酒店教育的主体和重心,对于酒店而言,无论是深层的管理还是酒店的制度都体现在文化上面。因此,必须重视酒店的文化建设,将酒店的文化管理体现在礼仪文化上。
1.加强员工个人的礼仪行为
酒店员工的个人行为举止上不仅代表着服务人员的形象,也展现了酒店的形象。礼仪是一种不需要口头交流的“语言”。酒店服务人员在行为举止的各个方面都能展现酒店的形
(下转第224页)
(上接第223页)
象,因此,酒店的服务人员必须在走姿、言谈上面表现的十分优雅、大方得当,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举止,保证酒店的形象和服务的质量。
虽然在礼仪行为上,简单的礼仪依然可以为顾客进行服务,但是优质的礼仪更能展现酒店的形象。在酒店进行服务的时候,服务人员应该用心的为顾客服务,让顾客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服务。通过礼仪规范指导不断带动酒店企业的发展。
2.进行酒店礼仪活动
随着社会行业的转变,宾馆行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但是锦江宾馆却在强烈的竞争中得到了生存,锦江宾馆主要加强对员工的建设,为员工编写了专业的手册,对员工进行了深刻的洗礼,新员工进入酒店之后必须有一定的培训和行为举止的规范。锦江宾馆还以各种活动为基础建立了很多的旅游、贸易活动。在锦江宾馆中,员工的文化生活是锦江宾馆的主要成分,只有不断的开展一些适宜的活动,才能有效的促进员工的发展。酒店在进行活动的举办时,应该根据酒店实际的发展状况进行活动,例如,可以举办利益仪式(店庆、剪彩),还可以办一些广告会进行宣传,不断使自己的效益得到提升。
结束语
本文主要对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进行分析,主要通过加强礼仪培训制度、健全监督体制的完善、完善奖惩制度等三个方面对酒店的文化进行阐述,利用加强员工个人的礼仪行为、进行酒店礼仪活动对酒店文化进行酒店礼仪的完善,希望酒店的礼仪文化建设可以得到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锦.酒店管理中的礼仪文化[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0(6)
【关键词】文化课堂 人文素质 人文环境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a)-0023-01
著名语言教育家束定芳和庄智象提出,外语教学应当遵循以下原则: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位置;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与语境和功能结合起来,使学习者了解语言的多样性和表达的可能性;文化原则: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教育部在2004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中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这是对大学阶段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其中跨文化交际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要培养高素质的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就需要大学公共英语教师在教授文化知识的时候,通过使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礼仪常识等,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有意识的运用文化知识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提高大学外语教学中文课堂建设的途径
1、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教学的特征
英语的人文性特征要求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知识课,更是一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在满足英语语言知识传授要求的同时,兼顾对学生世界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质的培养。大学英语教材是文理科学生通用的。篇章涉及范围广,思想内容丰富,文字规范优美,涵盖英语国家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是生动的人文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将其看做是语言学习材料,更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和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鼓励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历史观、人文观等,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增加对英语国家人文精神的领会和认识。此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择开设与英语文化相关的各类选修课,这样,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不仅解决了吃不饱的问题,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有了更大的空间,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形象地而不是抽象地认识英语国家的历史沿革、生活习俗、自然环境等。可以开阔人生视野,拓展心智空间,丰富社会阅历、陶冶性情,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教师的道德水平、人文素养和教学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素养的提高。大学英语教师对自身角色不应仅定位于课堂上讲授字、词、句等语言点的知识传授者,更应有责任心,有能力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召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同时教师还要善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思想,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3、构建强化人文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环节,大学英语教师应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独立精神为目标,以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支撑,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和谐、互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人文精神是体现人本质属性的精神,它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这种精神体现在以“和而不同”的态度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社会还是教育都不能替代个人思考,任何知识或观念的形成都不能只是被动接受,而是要经过主动思维内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构建强化人文素质的课堂教学模式。
4、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
校园人文环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物质环境,指校园有形的建筑、设备等;二是文化环境,指学校无形的校园文化、校园理念。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加强人文素质的有效途径。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是指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延伸素质教育的空间。学校可开展以下课外活动:①举办人文讲座、人文知识大讨论、人文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对人文经典作品的兴趣,使学生能自觉抵制低级趣味的文化。②开设拓展学生人文知识的选修课,如西方文化史、英美文学赏析等,以多种方式向学生普及人文知识。③举办英语戏剧表演、诗歌朗诵比赛、英语歌曲大奖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充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总之,无论是教学模式的改善、师资力量的培养,还是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抑或建立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持之以恒、循序渐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英语教学;大学;文化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价值观念体系的直接反映,语言与文化之间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因此,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一个关键环节,需要加强学生英语语言文化意识的培养,通过英语语言文化的熏陶,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养。
一、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原则
由于文化的概念比较宽泛、范畴比较广泛,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都有利于语言的学习,因此,笔者认为,在大学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保证文化意识培养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共同推进。
1.适宜性原则。英语语言文化可谓是包罗万象,若要将文化知识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意识培养需遵循适宜性原则。适宜性首先表现于文化内容的选择必须适合大学生英语文化及知识认知水平。其次是所涉及的文化知识需定位于大学英语学习框架内,可适当扩展,但不可偏离太远。最后是文化知识应具有基础性、代表性和主流性,最好以英美国家的文化为主体。总之,文化意识培养的适宜性就是要求与语言教学挂钩,并为语言教学服务,为大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积累提供助力。
2.系统性原则。从目前大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来看,带有随意性,缺乏系统性,毫无计划性,所涉及的文化现象只是简单提及,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文化因素很少去探究。这就要求在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以系统性为原则,对文化知识作分类处理,明确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拟定文化意识培养总体方案,避免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3.递进性原则。文化意识培养和其它教学一样,需遵循学习者的学习规律,整体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及里,逐步推进。具体而言,在文化意识培养初级阶段,以基础文化常识为主,如风俗礼仪,适当涉及文化所反映的思维、价值观念等知识;而在文化意识培养高级阶段,除了积累更多的基础文化常识外,还要加深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中所隐藏的道德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内容的理解,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方法
在参照以上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培养原则的基础上,还需采取以下具体的培养方法,通过课堂和课外的有机结合,综合性的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1.课内的文化渗透。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主要阵地,它可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1)通过词汇学习渗透文化。多数英语词汇都蕴含着存在的文化涵义,通过词汇教学来渗透文化意识是一个有效的“切入点”。可利用对比分析、专题讲解等方法来挖掘词语、短语、谚语等词汇中所隐含的文化知识。例如,red(红)在汉语中是喜庆、吉祥的意思,而在英语中且涉及流血、暴力、犯罪等含义,如redbattle、red-handed、redruin等都为贬义词,通过中英词汇不同文化涵义的比较加深学生对red一词及文化意义的理解。
(2)通过语篇内容渗透文化。目前,大学英语教材大部分已融入了英语语言文化知识,如风俗习惯、宗教观念、道德准则等,很多篇章是学习英语语言文化的好素材。因此,教师在语篇教学时,需对隐含的文化因素充分挖掘,相关文化知识加以解释和补充,即所谓的“文化旁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3)通过文化比较渗透文化。通过对英语和中文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是文化意识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上述的词汇文化教学和语篇文化教学都可应用该方法。具体可以从英汉称呼、慰问、告别、做客、道歉、赞扬、谈话题材、价值观念等方面作比较,在对比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
2.课外的文化熏陶。
(1)阅读是培养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要想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应引导学生多读一些英美国家的文学作品,从文学作品中了解一个民族的习性、心理状态、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内容。文学作品选择时,可关注与汉语文化对比鲜明作品,从而加深学生的认识。同时,阅读报刊或其它材料也是了解当前文化总动态的最直接途径。这样的文化信息往往是教材中所无法涉及的。
(2)语言的运用离不开社会文化这个大背景,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除了在课堂及校园平台外,更应该走向社会去发现、挖掘、体验更加真实英语语言文化信息。大学有丰富的外教资源,学生可以寻找机会与其面对面交流,从而更直接地感受到文化的差异,并获取有关他们国家社会情况、文化生活、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另外,也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如充当外国朋友的“导游”,来丰富和拓展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及文化知识。
三、结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除了上文所述指导性的原则和科学性的方法外,教师本身文化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因素,因此,还需英语教师以文化传播者、解释者和教育者的身份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文化素养,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往来物 研究价值 社会实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自秦汉以降,东亚文化圈内的文化交流趋势,是汉唐文化流向朝鲜、日本和越南。受中国文化传播的刺激,日本不仅保存了许多中国已经散逸的汉籍,而且产生了大量用汉字写就的著作。平安后期以来,日本文化的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逐渐从大量直接吸收、单纯仿效的阶段发展到有所扬弃、自我创作,将已形成的文化不断“日本化”的阶段。研究东亚汉文化和汉字文化之时,那些由外国人用汉字写就的书籍,也是值得关注的对象。往来物正是这其中极具研究价值的一类书籍。
往来物的发展及研究价值
往来物是初等教科书的总称,被广泛使用在平安时代末期至明治初期的庶民教育领域。早期的往来物是书信习作的范文集,江户时代演变为以传授历史、地理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知识为目的的教材。现存最早的往来物成书于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公元八世纪到九世纪,是唐朝与日本交流最为密切的一段时期。平安京(现京都)的营造、律令制度的建设,都透露出浓厚的唐朝气息。当时的日本人对唐文化的喜爱和倾倒,可见一斑。随着大规模遣唐使活动的展开,大陆文化大规模传入日本。这段时期,随遣唐使团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和僧人,把大量的佛家经卷、文学典籍带回了日本,供人们写信时模仿和套用的参考书―书仪,就是其中之一。现有的研究表明,从奈良时代起,书仪就已经东渡传入日本,为当时的公卿贵族所爱用。朝廷的公文、贵族公卿们的私人书信,这些参照一定的写作规范、用汉字写就的文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上流社会的公务活动和私人生活中。懂得文书的写作规范、能够写出一封得体合宜的书简,成为当时贵族公卿们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到了平安时代末期,出现了日本文人用汉文编撰的书简文例集。在学习唐文化成为举国风气的时代背景下,掌握了汉字和汉文学的贵族文人模仿中国的书仪形式,把生活中的往来书信编撰成书,这也是相当自然的一件事。不叫做“某某书仪”而是“某某往来”,或许是出于对唐文化的敬意,这其中恐怕也受到了本国文学意识的强烈驱动。随着时代的发展,往来物出现了书简文例集以外的新形式。其淡化了礼仪规范的书信功能,侧重词汇、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用于幼学习字、书法、官政常识、伦理道德等社会生活等实用知识的启蒙。而江户时期最为多见的则是以商业知识为主题的往来物。究其原因,是随着社会商业活动的发展,商人阶层和负责处理商人事务的公职人员更迫切地需要了解相关知识。这类往来物内容简洁易懂,向时人传授社会生活和经营实业所需的基本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相关实用术语。明治时代初期往来物依然活跃在教育领域。例如佐渡地区的学童们,首先学习的就是往来物,然后才开始学习汉籍。①随着日本教育的近代化、统一化,往来物逐渐退出了教育领域,不再作为教材使用。作为文化传播的媒介,往来物不仅推动了日本教育的普及化,在教育史上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日本社会、日本文化史的宝贵资料。
日本学者在二十世纪初期就已开始了往来物的整理收集工作。明治三十九年(1906)五月,国书刊行会出版了《续续群书类从》。这部丛书收录了江户时代的书籍,其中《续续群书类从 教育部》一书内收录了七部往来物,自此开启了往来物百余年的研究历史。平泉澄、石川谦、石川松太郎等一批学者以往来物的历史研究为核心,收集各时代的往来物作品,回顾和总结了往来物的历史,阐述了往来物在日本教育史上的作用和意义。在这些基础上,近年来日本学界围绕往来物继续展开研究,其中江户时代和明治时期的往来物研究占了绝大多数,如对江户时期女性用书道字帖的研究、从江户时代的教育和文化角度对往来物展开的研究、从日语语言学的角度对明治时期往来物进行的研究等。相比较而言,对江户时代前的往来物研究则零散而不成系统,往来物还有很多有待研究和探讨之处。
我国学者对往来物的研究起步较晚。周一良(1984)从书仪的角度来阐明中日文化的密切关系,其中简略地谈及了几部有代表意义的往来物,可谓国内最早言及往来物的学者。②谭建川(2003)阐述了往来物在日本教育史上的作用与意义。③王晓平(2014)利用敦煌书仪对日本最早的往来物《云州消息》中的敬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④
日本著名学者内藤湖南在其所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中表示,往来物的发展实际上体现了日本这个靠外来文化发展起来的国家,在实现教育独立之前经历的历史变迁。对往来物进行整理和研究,不仅有助于理清蒙学教材的发展及其在教育史上的作用和意义,还有助于考察近代以前日本在汉字使用方面的情况。有一些往来物汇集了日常书信的词汇、单句、短文,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单词,其语言学价值也不容忽视。另外,往来物内容涉及社会日常生活的很多层面,有的以社会生活相关的节会、祭祀活动、礼仪往来等为主题,也有对某一个专业领域知识的介绍,如寺院的各种佛教活动、礼仪、宴游、茶会、历史,以及地理、书法的相关知识和学习技巧,对于还原社会实态、了解民生民情方面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高山寺本古往来》的内容及研究价值
作为最早的往来物之一,《高山寺本古往来》有其重要而独特的地位。该书原本收藏于日本京都高山寺,现收藏于京都大学图书馆。寺院藏书多为江户时代以后的书籍,即使是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寺庙也极少有江户时代以前的藏书。这些保存下来的古书中室町时代的书籍要少于江户时代,镰仓时代的书籍较之更为稀少,留存下来的平安时代的书籍更可谓是凤毛麟角,而奈良时代前的书籍几乎已没有留存。究其原因,早期产生的书本总量非常少,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时光磨灭世间万物,一本书历经战乱、火灾、洪水、虫蛀、人为的损坏甚至遗弃,逃过这一切的灾祸,才有可能留存至今。这就让《高山寺本古往来》更显得弥足珍贵。
高山寺创建于十三世纪初叶,位于京都市右京区,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自中世以来,高山寺就以致力于学问而闻名,寺中收藏的典籍质、量兼备。明慧上人(1173~1232)和他的弟子们、以及高山寺的支持者们共同成就了寺中数量庞大的典籍收藏。高山寺不仅仅收集、抄写了大量的典籍,还编制了详尽的藏书目录,致力于书籍的传承。其中既有《鸟兽人物戏画》等日本“国宝”级文化财产8件,也有50余件被列为重要文化财产的手书典籍。其藏书多为佛教典籍,还有少量中国唐本和宋版书,如《齐民要术》、《华严三昧章》等。
《高山寺本古往来》的书写年代据推断为平安时代末期至镰仓时代初期,是现存最早的往来物之一,书写者应为当时的山中僧人,具体已无法考证。全书计选取平安后期中下级贵族和朝廷官员的实际生活中的往来书信五十六封编撰而成,内容多为向对方借用物品、邀请对方赴宴、商谈人事诉讼、评论歌舞曲艺之道等。文中书信使用的并不是地道的汉文,而是一种“变味儿”的汉文形式。其总体形式仍是汉文,但是语法却不完全符合汉文的规则,夹杂有当时日语的语法特征,这种文体也被称为“变体汉文”。大约在公元七世纪下半叶,日本的文字资料中就出现了这种形式,尤其是平安时代朝廷的法令、公卿贵族的日记和书信多用这种文体。可以说,这种“变味儿”的汉文是日本从全面引进、熟悉使用汉字,到以本土固有语言对汉字消化和再创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虽然《高山寺本古往来》采用的是书信集的编撰形式,但这五十六封书信都没有标注信件的书写日期、寄信人以及收信人等信息。与同期、包括后世成书的同类往来物不同,这部往来物虽然在材料整合上缺乏一致性,但以实际生活中的往来书信为素材编撰而成,从而使全书极具实用价值。文中内容涵盖面广,既有讲述音乐、歌舞曲艺等当时上流社会的风雅之事,也有讲述官吏日常政事、人事、刑罚诉讼等实务,还有向对方借用物品、邀请友人赴宴等世俗生活之事。对于现代研究者了解平安时代公卿贵族群体的政治生活情态和世俗生活样貌有非常重大的文献价值。
提起《高山寺本古往来》,不得不说说它的书写介质。和很多往来物不同的是,《高山寺本古往来》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和另一个文献资料―《高山寺表白集》共存,以“背书”的形式展现在纸面之上。在平安时代,纸张尤其是好的纸张仍然是很贵重的,通常只用于抄写经书,于是,在用过的或者废弃的纸张背面继续书写,就成为当时的书写常态。即便时展到了中世,这种做法在贵族和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寺庙中依然很常见。
《云州往来》的内容及研究价值
同为日本最早的往来物之一,《云州往来》得到的评价更高。它被日本学界公认为是往来物的发端之作,兼具书信文的实用性和丰富的文学性。作为宝贵的学术研究资料,在日本文学、日语语言学、日本历史、教育史、书法史等研究领域均受到了重视。
《云州往来》的作者藤原明衡(989~1066)是平安中后期的大学者,汉文学造诣深厚。藤原明衡曾担任出云地方的地方长官,这部往来由此得名。
《云州往来》之前,日本文学史上也曾出现书简形式的作品,例如正仓院《杜家立成杂书要略》、万叶书简、本朝文粹书简等。这些书简都是实际社会生活交往中产生的真实书信,用作书信写作的范文自然是并无不可,但因涉及的社会活动有限,无法为当时的公卿贵族们提供能够满足其社会交往以及日常生活各场合所需要的书信写作示例。而《云州往来》全书二百余封书信,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几乎涵盖了公卿贵族们社交往来中可能遇到的所有场景,如新禧贺正、设宴邀约、祝贺吊唁、邀请来访、馈赠礼物、请求帮助、照会告知、日常问候等等。《云州往来》大部分书信采用往复的形式,有“来”有“往”,便于模仿、利用;借用“互飞短札”的形式,对当时上流阶层的实际生活中的例行活动、仪式习惯等进行讲解、说明;书信中还大量使用了出自我国古代重要典籍如《诗经》、《后汉书》、《文选》等的词语,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借鉴和吸收。像《明衡往来》这种既能学到书信写作的实用知识,又能掌握贵族实际生活中必需的社会常识的书籍,可谓“一石二鸟”,故而很快就从贵族文人的书案扩散到了年幼学童的课桌之上。
《云州往来》成书以后受到了当时上流阶层的认可和赞赏,上至天皇、亲王,下至公卿、僧侣,都相当重视这部往来。公卿贵族们认为《云州往来》文笔出色,并对它加以诵读和学习。三条西实隆(1455~1537)是日本南北朝时代的公卿贵族,在历史掌故、和歌、书法等方面都有相当成就。他的日记《实隆公记》中有部分言及了《云州往来》,也从侧面证实了《云州往来》在公卿贵族们中的影响。日记中的相关记录表明,后土御天皇持有《云州往来》一书,当时的书法名家、尊元法亲王曾经亲自抄写了《云州往来》,他本人也曾受无量寺僧正v济之托,给《云州往来》注音。在公卿贵族间的流行,让《云州往来》有了众多抄写本,其中有一些流传至今,为今人所得见。
《庭训往来》的内容及研究价值
日本南北朝时期到室町时代这段时间(十四世纪中叶到后半叶),武家子弟和富庶百姓的子弟,延请教师在家中授课,或去寺庙接受教育,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庭训往来》编成于室町时代,成书后即广泛流传,是近代教育制度确立之前日本初等教科书的代表之作。“庭训”语出《论语・季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敬畏父亲孔子,快步经过孔子所在的厅堂,受到孔子学诗、学礼的教诲。后世之人遂以“庭训、鲤对、过庭闻礼”等泛指家庭教育。《庭训往来》的命名方式,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学的影响。
全书由二十五封书信组成,采取每月一对往复书信、按照一月到十二月的顺序编排而成(八月共计三封),在书信礼仪规范的传授方面可谓煞费苦心。
书中内容涉及国家政事、家庭事务、士农工商之事、武艺、神祗、佛教、礼仪、军旅、衣服、器械、宴乐、疾病等诸多方面,所用词汇种类丰富。使用最多的是衣食住和职业名称相关词汇,最少的是文学相关词汇。不同类别的词汇数量的差距,表明了《庭训往来》的编写者注重该书实际功用的用心,体现了《庭训往来》生活本位、实用本位的特点。词语的罗列不仅仅提供了大量的词汇以供学习者记忆,同时也给学习者带来了诵读的节奏感与流畅感,这也是《庭训往来》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庭训往来》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既有书信礼仪的讲解,又有社会生活的礼仪礼法、世情世态的讲授。书中包含的大量衣食住和农工商、百工诸商诸艺有关词汇,以及谷物果树、器物工具、地方特产、匠人职种等,这些对任何一个阶层的人来说,都是需要了解的。《庭训往来》的生活化、平民化、百科全书的性质让它经久不衰,很快超越早于它出现的诸多往来物,更广泛地为时人所接受。书中所展示的社会风貌,也有助于后人还原当时的社会实态,了解世风民情。
结语
往来物涉及内容多为当时社会人应该掌握的常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生风貌。通过研究这类书籍,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文献所没有记载的社会人情和风俗习惯。
晚清学者杨守敬在日本访书时,曾在给友人李莼客的书信中指出:“彼国自撰之书,与中土可互证者尤多。”陈寅恪先生也曾说过,“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对往来物进行研究,既可以挖掘丰富的新资料,了解当时日本的社会风貌和民生民情,也可以为东亚汉文化和汉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空间与资源。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讲师)
【注释】
①[日]黑石阳子:“佐渡地区的文弥净琉璃”,《佐渡乡土文化》,1993年第73期。
②周一良:“唐代的书仪与中日文化关系”,《历史研究》,1984年第1期。
③谭建川:“日本传统启蒙教材―往来物研究”,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2016年2月1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刊登了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方向。无论是其发言的身份,还是探讨的话题,堪称权威重磅。他强调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备考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
一、关注文化常识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Ⅱ卷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由于之前的关注度不够,导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认为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要加大对文化常识的关注。
文化常识比较零散,需要对其归纳。大致可以归纳为十一类: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军制。由于这块知识系统性不强,很多学生在记忆时都靠死记硬背,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认为可以在梳理的过程中寻找相关知识的逻辑性来满足学生对这块知识的期待。
以科举制度为例,可以将科举相关的知识按学生――学校――教师――学习内容――考试级别――录取这样的思路进行归纳整理。
如考试级别可以归纳如下:
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和联想的基础上来记忆,既省时又牢靠,可以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二、关注文化类人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2卷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几乎都是人物传记,进几年选择的人物涵盖了科技界、军事界、文化界。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在今年的模拟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界人物,如庞朴、汤一介、季羡林、朱自清、叶嘉莹、杨绛、阎肃等。首先,这些文化界的人物本身就是各类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传承的有传统诗词、有文艺散文、有音乐;其次,他们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如朱自清先生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叶嘉莹女士一生奔波体了对古典诗词的执着坚守,阎肃老人呕心创作体现了对音乐的痴爱。这些精神和品质对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中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精神之钙。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加大对文化类人物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写作部分积累写作素材。
在具体的积累过程中,又可以将这类人物进行分类。如下图所示:
积累了相关人物的素材文章后,可以利用时间集中阅读,寻找类文的规律,畅谈阅读启发。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应对12题的解答,又能为写作部分积累到写作素材,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三、关注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通过教化而培育人格健全和精神完善的人,然后让这些人走向社会,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旨在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完善。所以,关注人文精神意义重大。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卷和Ⅱ卷中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更高层面上考查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完善。Ⅰ卷中女儿检举揭发父亲的不当行为,意在引导学生在面对亲情和法律之间怎样抉择,Ⅱ卷中要求学生在三个风采人物中进行比较权衡,意在让学生对不同的精神品质进行评价。无论是Ⅰ卷还是Ⅱ卷,都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注人文精神,可以利用各类作文材料来实现。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大量作文材料的分析,既可以达到审题训练的作用,又可以丰富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