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生态农业工程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众所周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水资源的供应,如果水资源匮乏,那么农业发展将无从谈起。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展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同时也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1]。尽管现代我国的农业发展小有成就,但是其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有待提升。我国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受到来自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两方面因素的制约,其发展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推动农业发展意义重大。
2生态水利工程简介
顾名思义,生态水利工程将“生态”放在到了重要的位置,以保护或者改善自然生态为主要目标,或者是能够在客观上获得显著生态效益。生态水利工程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友好性,避免这一过程中对于环境的严重破坏,在以生态需水规律的基础上展开运行管理过程。作为现代水利的标志,生态水利工程主要包括如下两方面内涵:第一,生态水利工程的开发必须遵循科学的生态服务目标。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之初,就应该始终注意对生态系统健康过程的维持,将其当做设计过程的约束条件,确保设计出来的水利工程可以迎合生态水文过程的要求。第二,生态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注重对地址的选取、布局规划以及经济性和环境友好性。极力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对环境成本的较大浪费,推动经济与生态达到一种共赢的局面。
3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发展的意义
3.1有利于改变我国的农业发展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我国属于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要想发展农业,就离不开灌溉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求偶,灌溉面积仅占到了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但是却在全国粮食产能中占到了四分之三,水资源短缺以及分布不均匀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现象在我国北方更为明显,其占有全国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三,但是水资源仅占到了19%。而且我国未来的粮食生产中心将会逐渐向北方转移,这就使得水资源供应和粮食生产之前的矛盾激化。尽管近年来对于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有所加强,并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但是现代农田水利建设并不健全,灌溉以及排水等技术都有待提升[2]。同时当前的水利设施也无法帮助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而且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从这一角度来看,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已经成为改善我国农业现状的迫切需求。
3.2有利于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
历经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尽管我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此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于农产品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要想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可谓是关键因素,而且也有利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也是现代和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农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对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重视,我们必须坚持长时间的努力来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通过国内外的实践可以看出,要想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可谓是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手段。通过科学完善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目前的农田水利条件才有可能得到改善,才能够摆脱以往农村“靠天吃饭”的窘状,增加农田产出率,达到旱涝保收的目标,推动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升。
3.3减少对水资源以及土地资源的破坏
作为一项人工设计的工程,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本身就是对大自然水资源的干扰。与传统的水利工程不同,生态水利工程强调尽可能降低对水资源自然循环的破坏。注意到农田生态系统属于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态系统。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中,主要是以流域为尺度空间而展开,水流的总方向应该和流域的自然水向相同。应该综合分析原有地表径流的产汇和地下水径流的补给排泄等过程,所以,在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必须尽可能降低对耕地资源的破坏。目前,开展生态水利工程主要以对原有水利工程的改造为主,全面发挥出其对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功能。
3.4有利于稳定农产品价格
我们知道,市场物价的基础便在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要想稳定市场物价,首先就应该注重农产品价格的稳定。而要想确保农产品价格稳定,就必须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这就需要对农业生产提高重视,不断改善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此时,加强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便凸现出来。为此,我们必须充分抓住农闲时间,集中人力物力,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升农田的抗灾能力,最终促进农业收成的上升,消除由于农产品供应不足而导致的价格频繁变动,提升农产品价格的稳定性[3]。
3.5有利于加强新农村建设
在历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始终在和自然灾害作斗争,尤其是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一直存在。历史上由自然灾害所引发的动乱不胜枚举。通过人们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改善人们生活、维持国家稳定,就必须真正降低自然灾害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我国的耕地面积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减少,但是灌溉面积却一直处于上升水平。受到国家相关政策的引导,我国的农田灌溉水平得以有效提升,真正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实践表明,唯有通过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实施,我国农业的持续增收才有了保障,我国的农业生产条件才有可能改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才能够有强大的保障。
作者:马富强 彭尔瑞 龙晓敏 王晨 单位:云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杨丽荣.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在水利建设中的运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1):198-199.
一、沼气工程在建立生物质循环体系中的纽带作用
(1)沼气工程能使有机物达到综合利用。有机物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可用于炊事、照明、储粮、保鲜、孵小鸡、发电、开机器等多项生活、生产活动。同时沼气发酵的残余物沼液和沼渣可以开展综合利用,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如种稻、种果、种菜、浸种育苗、培养食用菌、饲喂畜禽、养鱼等,可以起到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及其防寒抗病能力等作用。
从南、北两大模式的运行效果来看,沼气生态农业技术使庭院经济与生态农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变革了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实现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高效化、农村环境清洁化和农民生活文明化,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效益。因此在南方农民称沼气池是“小康池”、“致富池”、“聚财池”;在北方农民称模式是“绿色小工厂”、“致富大车间”。纷纷靠模式“盖新房、娶新娘、奔小康”。
(2)沼气工程能使生态农业起到“拿”与“还”的相对平衡作用。生态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不断地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来维持的。要想让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最基本的一条,其实也是最简单的一条,应该是从生态系统中拿走什么,那就是要在适当时间归还什么。遵循物质循环的规律,人们和生态系统应该保持“等量交换”这一基本原则,保持生态系统的收支平衡。谁能起到收支平衡作用呢?只有加入沼气就起到收支平衡,达到“能”“物”平衡的良性循环作用。沼气工程能促进生态系统内的两大供流――能流和物流在系统内畅通,加快流速,加大流量,让丰富而又有限的生态系统发挥最佳的经济效益,为人类造福。
大农业的本质就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人的作用就是根据一定的自然规律,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加速、加大植物、动物生产过程中量和质的循环。而不是削弱或者破坏这种循环,这就是生态平衡的观点。只有这样,自然环境才不会受到破坏、自然资源才能得到合理的利用,社会、经济效益才会显著。合理利用农村能源,提高生物质能转换效率。最重要的是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把种植业和养殖业连接起来的农业良性循环体系。(如下表)
(3)沼气工程能使有机物质达到物尽共用。在没有沼气工程以前,人们对自然界生物质的利用只是单一利用其能源或其肥效,如农作物的秸秆作为生活燃料,只利用了它的能量(热量),未利用其肥效;若作物秸秆沤肥或堆肥或直接还田,只利用了它的肥效,而损失了它的能量(热量),两者都不能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其生物质。沼气工程制取沼气,先将生物质作为人类食物或牲畜饲料,而后人畜排泄物和作物秸秆等一起投入沼气发酵池,进行厌氧发酵,就可以得到能量和肥效,并能进一步发挥其综合利用,即生态农业模式,就能使生物质多次合理利用。因此沼气发酵是生物质最有效的转换方式,就能形成以沼气为纽带的把种植业和养殖业连接一起,就能建立一个生态农业良性循环体系。
二、沼气工程在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危机中的综合作用
大量事实表明,我国农业生产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危机,这些危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生态破坏加剧。在占国土面积2/3以上的山区、农牧、农林等生态脆弱地区。普遍存在着严重的生态坡坏,并趋于加剧。如水土流失、草原三化(沙化、碱化、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农业灾害频繁、病虫害加剧等。
(2)农业主产区资源利用不合理及废弃物污染严重。我国的农业主产区虽然没有大的生态破坏问题,但普遍存在着资源利用不合理,并导致环境污染,影响到了农业生产力的持续稳定提高的问题,如化肥、农药的超量施用、规模化养殖场的大量排污、生活污水不处理直排、农膜的大量使用、农作物秸秆的焚烧废弃、土壤有机质下降等。
(3)外源污染加剧。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落后地区承接发达地区工业产业转移,工业三废已严重威胁农田,给土壤和水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同时由于河流污染物排入海洋,使得入海口水产业蒙受巨大损失等。
为此,沼气工程的介入将在缓解农业生态环境危机起着综合作用:
(1)保护森林资源,减少水土流失。目前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生活用能仍以林木、柴草和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为主,约占70%。因此大量植被被消耗和破坏。通过在农村推广沼气工程,以沼气代替薪柴,将会有效地缓解这种森林植被被大量砍伐的状况,缓解国家、城镇、农村能源供需的紧张局面,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森林资源才会出现“长”大于“消”的局面。一个6~100方米沼气池年产沼气500立方米,每年节约薪柴2~3吨,按每亩中幼林地薪柴量4吨计算,相当于保护了0.5~0.75亩林地免遭砍伐。
(2)生产有机肥和杀虫剂,降低农药和化肥污染。农村沼气的开发利用,可以解决燃料和肥料问题,减少农药化肥的污染。燃料问题的解决,在有利于恢复森林生态平衡的同时,也为害虫天敌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从而为害虫的生物防治提供了基础;另外有机物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寄生虫和害虫的虫卵多数被杀死,减少了病虫害来源;再者沼液中还含有吲哚乙酸、赤霉素等杀虫成份,可以有效地杀死蚜虫、红蜘蛛等害虫。通过这些作用,开发利用沼气技术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量。
开发沼气降低化肥使用量,主要是通过生产的沼肥替代化肥来实现。沼肥中的腐殖酸含量为10~20%。对土壤团粒结构的形式起着直接作用;沼肥中的氨态氮和蛋白质使该有机肥具有缓速兼备的肥效特性;沼肥中的纤维与有机成分为疏松土壤及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而沼肥中大量活性微量元素则是提高肥料利用以及增强土壤肥力的因素。长期施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的含置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增强作物对营养的利用和吸收,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持续增产。此外森林的恢复,减少了水土流失,也使得土壤肥力增强,间接减少了化肥的施用量。
(3)无害化处理畜禽粪便和生活污水,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目前由于农田径流水、生活污水和养殖污水等造成的面源污染相当严重,而要控制和降低面源污染难度又很大,在这方面沼气工程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养殖粪便污水经过沼气发酵处理,显著降低了废水中有机质的含量。改善排放废水的水质,如果再对其加以综合利用则会产生更好的环保效果;采用污水净化沼气池处理生活污水可以解决小城镇发展带来的水污染问题。而且与废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相比,沼气厌氧处理技术还具有运行维护费用低、污泥产量低和产生沼气能源等优点。
对牛弹琴,在古人看来荒唐的事,现如今却成为了一种“时尚”的学科,这就是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在菜园里装上一台声波助长仪,给蔬菜“按摩”、“听”音乐,不仅可以防病驱虫,还可使瓜果蔬菜提前近20天上市……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已开始推广运用于农业生产,而且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据介绍,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是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领域引人关注的一个新的发展学科。它不仅可以有效减少农药与化肥的使用量,还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与质量,在实现农业科技升级的同时,达到保护农业生产环境、促进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目的。
因此,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被世界公认为是未来实现生态农业、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010年3月9日,由中国农业机械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全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发展研讨会”在天津举行,旨在将已经成熟的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更快更好地运用于全国的农业生产。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已经揭开了传统农业革命的序幕。
草木也有情
曾几何时,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化学农业在地球上开展了一次农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为解决全球的粮食生产和饥饿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化学品在不断给农业生产创造神奇的同时,也在不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烦恼。由于长期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不仅使农作物品质下降、地力衰退,而且也造成了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危害。近年来,人们食而生畏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海南毒豇豆事件,再次引发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因此确保食品安全,已成为一个敏感而又重要的社会问题。
此外,化肥与农药大量用于农业生产,不仅消费者担心,农民也有压力。农民的压力在于近几年化肥与农药价格的不断上涨,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总成本上升的主要原因,成为制约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问题。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二三大作物(水稻、玉米、小麦)的化肥、农药平均投入占到生产成本的27%,是仅次于人工投入的最大一项,粮食价格上涨使得农民增收价值的34.8%被农资价格上涨所抵消,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而在天津市西青区水高庄村,还没走进蔬菜大棚就已-隐隐听到声波助长仪的“歌唱”,悠远而温和的声波,虽没有人类音乐的悠扬、激昂、多变,但却安静、单纯,就像放大若干倍植物生长的神奇声音。更为神奇的是,整棚芹菜株高与粗细,围绕助长仪呈放射形,也就是说越近的越高大、粗壮,越远的越矮小、细弱。
我国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倡导者,天津市农机局副局长、高级工程师胡伟说,有生命的动植物跟人一样,有情绪变化,有爱好追求。虽然它们的“语言”与“心理”我们无法通晓和理解,但声、光、电、磁、热等对人有作用的物理技术,对它们同样有作用。简单地说,就是音乐声愉悦了动植物“心情”,“心情”好了身体内的活力就增强了,于是潜移默化地“多产奶、快长高”。过去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其实,草木也是有情有义的生命,因此,听音乐、享磁疗,都应是正常之举。
改善农业生态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科技人员就开始研究使用各种物理手段改善种子的品质,以达到增产的目的。如大连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研制出的磁场种子处理机,是依据磁场种子处理正向效应和种子微磁性互作机理开发的。这个看起来像影视剧中“太空车”的家伙,虽然其貌不扬,但却有神奇的功能。试验证明,磁化后的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增产幅度在10%左右,蔬菜平均增幅在10%以上。
胡伟说:“物理农业这些基本原理,在生活中我们都有体会,比如略加留意就可发现,凡高压电杆附近的植物,都会相对长得高大茁壮,这就是电场对植物的作用。再比如,许多医院使用理疗方法,辅助病人手术后伤口愈合、治疗跌扭伤等,其原理也是激发提高人体内的多种活性酶,促进新陈代谢。物理农业就是根据这些原理,按照生产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开发。”而声波对植物的神奇作用早在20多年前国外就有了成果报道。美国科学家丹・卡尔逊还发明了声肥技术,后来逐步发展起来的植物声频控制技术,成为现代物理农业工程发展中的重要技术。
怎样的声波才能使植物“心情愉悦”?在这方面,青岛物理农业科技发展公司的专家们有深入的研究与体会。他们根据植物自发声和接受声的频率。以及植物生物声学特性与环境的关系,模拟设计出一种声响。这种声响并非人类音乐的音符,而是类似钟鸣的柔和单音。
事实证明,这种声音的频率与植物本身固有的生理系统波频一致,彼此可以产生共振。共振可以提高植物活细胞的运动速度,促进各种营养元素的吸收、传输和转化,增强光合作用,增大植物的呼吸强度,加快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化反应过程,从而起到促进生长,提高营养物质的作用。
众所周知,影响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是化肥、农药。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环境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影响了农产品的品质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于是,生态农业应运而生。而物理农业则是实现生态农业的主要途径之一。
胡伟认为,在实际生产中,能应用物理技术的就尽量应用物理技术,因为这可以有效减少肥料和化学农药对土壤、大气、水的危害,保护人类健康。而且,过量使用肥料和化学农药还容易使有害生物发生变异。
应用方兴未艾
天津西青区杨柳青果蔬博览园,是2008年建起的4栋大型玻璃温室,安装了全套的现代物理农业装备,包括温室电除雾防病促进系统、温室病害臭氧防治机、光控液化二氧化碳增施系统、硫磺熏蒸器等。这些设施的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温室内湿度大、雾气重、空气质量差的问题。走进温室,丝毫感觉不到这是个密不透风的空间,如同一步从北疆迈入南国,投身美丽如画的植物世界。
这只是天津市发展物理农业的“冰山一角”。据了解,早在6年前,天津就已开始物理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截至2009年年底,天津物理农业推广面积累计超过3000余亩,建立科技示范点45个。应用效果表明,采用种子磁化技术可提高作物产量10%以上;声波助长技术、电子杀虫技术、温室电除雾技术,均充分发挥了促进作物生长,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减少化肥、农药用量,节约生产成本的作用。在现代物理农业工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天津成为全国的先行者。
除了天津,物理农业在辽宁、吉林、四川等地的应用也已经有了不小的进展。
“人为制造环境”使反季节生产成为现实;高压电、磁场、等离子等,激发了种子的潜能,增强了自身的能力;仿声学“愉悦”了植物;黑光灯、电疗乏灭毒,减少了农药的使用……这一切,让我们看到了“物理农业”的神奇力量,也看到了物理农业大有可为。
我国对于生态农业的认识有别于西方国家。西方国家将生态农业定义为:生态上低输入、自维持,富有经济活力,在伦理、环境等方面易于为社会广泛接受的小型农业。其产生与发展是应对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社会现状。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大国,有着延续数千年精耕细作的优良农作传统和丰富经验。我国生态农业是一种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促进生物和自然环境协调统一的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其综合了传统农业与石油农业的特点,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结合,重视有机肥使用,强调生态系统内部资源的深度开发,真正实现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协调发展。
2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
生态农业的基本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及农业效益,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通过合理投入,将现代农业技术与传统农业有机结合,把生产要素科学组合,借助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物质循环及废物资源化利用等综合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1重视体现不同的区域特色
黄冈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农业特色,大力实施“三转两推(农产品加工转化、农民受训转移、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战略,初步形成了以“一县一特”为基础的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速生丰产林、沿江水产和大别山南麓板栗等五大优势产业带,蔬菜、牛羊、三元猪、生态茶、中药材、花生、小龙虾、蚕桑、蛋鸡和奶业等十大特色板块。黄冈市下辖的浠水县、武穴市、英山县分别荣获湖北省政府命名的“水产大县”、“油菜大县”和“茶叶大县”。团风、麻城、浠水、蕲春、武穴、黄梅六县(市)进入全省粮食大县行列;浠水、武穴二县(市)为全国双低油菜板块生产大县;罗田县为全国板栗第一县;红安花生居全省之冠;英山县为全国名茶基地和无公害茶叶示范县;蕲春县是全国著名的药市和中药材之乡;武穴、麻城、浠水三县(市)进入国家生猪调出大县行列;麻城市是全国秸秆养牛示范县;黄梅县是全国青虾繁育基地和全省水产大县。
2.2走综合化的发展道路
黄冈市生态农业着眼于全面发展“大农业”,以“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发展原则来规划、调整和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化结构,走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与农、林、牧、副、渔综合化发展道路,使各类农业产业之间相互协调、汇聚合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04家,其中省级47家,国家级1家,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构建了优质粮油、蔬菜、茶叶、桑蚕、中药材、生猪、家禽、乳业、渔业、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黄冈地方特色、符合生态农业特点的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路子。
2.3重视构建立体化的农业结构
发展多层次立体化的生态农业。一是优化种植业生态布局。黄冈市积极推进农业生产布局的调整,扩大兼具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林木种植,重点水源保护区退耕还林、还湖、还湿地。目前黄冈市正在开展生态湿地工程建设,以保护与恢复湿地。二是理顺畜禽养殖业区域布局。优化养殖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规模养殖。三是大力发展生物、生态农业。通过集聚生物反应器、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高端产业,减轻农业环境压力,提升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扶持发展生态农业产业,注重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等“三品”基地建设。截至2012年底,黄冈市有效使用“三品”企业238家,品牌总数达575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71个、绿色食品90个、有机食品8个。通过合理的作业搭配和适宜的产业规模,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追求功能多样化和合理的效益最大化,提高农业生产力,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
3黄冈市发展生态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黄冈市生态农业起步晚、基础差,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资源浪费严重,忽视生态效益
一是耕地面积逐渐减小。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南部,面积1.74万km2,总人口730万。虽然地广,但是地处山区,且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为0.053hm2。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不断扩张,耕地面积还将持续减小。二是水资源浪费严重。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于30%,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严重滞后,差距明显。由于长期受“以粮为纲”的农业指导方针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生产一味追求数量,许多地区在生态农业建设中仍旧强调高产出、高经济收益,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于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的认识不足,农业生产中过度施用化肥引起土壤板结,不重视水土保持,土地沙漠化、盐碱化严重,过度放牧、捕捞及乱伐森林等违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屡禁不止。
3.2生态农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
当前黄冈市发展以种植业为主的生态农业,采用以生物群落组合原理或“食物链”原理的生态农业模式,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和经营,缺乏市场竞争力[3]。此外,在建设生态农业中认识不到位,仅将生态农业视为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项措施,缺乏持续发展的统筹规划。
3.3农业技术服务滞后,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
在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探索实践中,黄冈市开发了许多具有县域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但遗憾的是值得推广的生态农业配套技术少之又少。如在良种选育、有机农产品生产、节水灌溉、生物能源开发等方面的科技水平远落后于发达地区;在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方面,只强调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提倡施用农家肥,但没有从更高的技术层面上形成系统的产品质量提高方法[4];在水土植被保护方面的技术水平也亟待提高。
3.4对生态农业投入不足,资金来源单一
黄冈市用于建设生态农业的资金来源于群众自筹、金融融资以及政府投资等。政府虽然出台了一系列对生态农业的优惠扶持政策,但是引资体制还很欠缺,资金来源单一。由于很多基础科研实践项目需要前期大量投入,仅依靠群众自筹很难解决。此外,摒弃传统的农业模式,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也需要政府的大力引导与财政支持。
4黄冈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目标是“规模化、定量化、集约化与可持续”。针对黄冈市的实际情况,只有结合区域性的资源条件、经济基础、消费水平,通过定量化的优化组合,做好农业结构调整,采取多样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5]。总体而言,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4.1面向市场建设生态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要面向消费市场,灵活调整经营模式,积极制定促进农业良性运行的市场调节机制。合理调整种植业、养殖业结构,促进生态农业走高效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同时,要做到理性发展,在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中要加强指导,着眼长远利益制定发展规划。面向市场建设生态经济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市场需求,要坚决避免一哄而上、重复布局,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结构多样性的原理,才能提升生态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6]。
4.2增强政府的服务功能
首先,政府要做好生态农业的规划、引导与协调工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干预,增强生态农业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功能化与合理化,保障农业资源综合开发的效益。其次,政府要提供发展生态农业必要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瓶颈,促进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再次,加强环境监管与舆论引导,创造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宽松外部环境,大力扶持生态环境建设,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要尽快恢复。最后,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市(县)的建设,深入宣传生态农业知识,摒弃掠夺式的生产经营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4.3加快实用农业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生态农业是一种由现代农业技术装备、系统工程研究方法、生态学原理等元素构成的新型农业模式。其发展壮大离不开实用生态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但是目前黄冈市的实用农业技术应用率还远低于发达地区,广大农户还在沿用千年不变的农作方式,不改变这种现状,就无从谈及构建现代生态农业。当前与生态农业建设密切相关、值得大力推广的实用农业技术,如清洁生物能源开发、农业废水分散治理及循环利用、生态复合肥料、绿色食品开发、废弃地生态恢复等,政府应当尽快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此类实用技术的推广与转化。
4.4加强生态农业基础理论的研究
1以林业生产为主的生态环境模式
以林业生态体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全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沙治沙工程、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和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五大工程。全县完成退耕还林0.367万hm2,完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贺天新(甘肃省高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高台734300)成三北防护林人工造林4.65万hm2,封滩育林(草)3.166万hm2,治理沙漠3.367万hm2,治沙造林0.107万hm2,与20世纪80年代初相比,绿洲向沙区推进5~10km。实施黑河流域湿地保护工程,使湿地保护面积达1.7万hm2,为大批候鸟提供了栖息、停歇、迁徙的理想场所。
1.1以畜牧饲养为主的资源综合利用模式畜牧业是全县农业中的重要产业。201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2.1%,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1546元,占人均总纯收入的23.8%。近年来,县上加大扶持力度,采取财政贴息、发放贷款等额等措施,支持发展养殖业,走粮(草)—畜(禽)—沼—果(菜)循环发展的路子。
1.2以沼气建设为主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高台县抓住国家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三位一体(沼气池+猪圈+厕所)”生态模式10560个;沼气用户已达1.1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25%。如:黑泉乡定平村郭光寿的温室辣椒今年长势好,光使用沼渣、沼液这一项就比别人的温室少投入300多元的化肥钱,收入比别人的温室整整多1000元,病虫害也比往年明显减少。如今,象郭光寿这样集“养殖—沼气—粮”、“养殖—沼气—果”、“养殖—沼气—菜”等生态经营模式的农户在高台农村越来越普遍。这种集能源、生态、养殖、种植为一体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把沼气建设与环境整治、村镇规划、污水治理、生态村、文明村建设结合起来,与改厨、改厕、改圈、改水、改院等结合起来,与发展庭院经济结合起来,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使农民群众走出了一条家居清洁、庭院经济高效、农业生产无公害的生态发展之路。
1.3以秸秆利用为主的环保增收模式通过秸秆还田、氨化后作为牛羊的饲料、食用菌种植等模式的利用,解决了农民以往“一烧了之”的做法,过去麦收、秋收后焚烧秸秆污染环境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同时秸秆的综合利用明显地提高了农户的收入。1.6以休闲、旅游为主的观光农业模式高台县着力打造“红色胜地、文物古迹、湖泊水面、生态观光”四大旅游品牌。依托312国道,开展绿色通道建设,栽植红柳、松柏、枣树苗等苗木,形成了大通道、多树种绿色屏障;依托祁连葡萄酒业公司开发“三园观光”区,建成啤酒花生产基地133.3hm2,酿酒葡萄基地485hm2,形成集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庄园。
2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台县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总体建设水平还不高,规模不大。当前制约全县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一是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上没有形成自己明显的技术体系,在实践上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需要有多元化的技术和相关的政策支持。二是现阶段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大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生态农业发展的要求不相符。三是循环经济产业链条短,不够紧密。由于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农户和企业利益“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循环连接机制。四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平衡,特色优势不明显,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大,“卖难”问题仍然存在。五是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不够强。尽管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近40家,但是,大部分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六是污染生态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仍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生态”的错误认识,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超标,家禽、家畜散养、放养破坏植被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
3高台县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强化组织,完善机制生态农业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建立统一协调、分工管理的运行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保障体系,落实生态农业建设的各项规划。
3.2加强宣传,增强意识尽管《农业法》对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有原则性的规定,但还需要各种媒体广泛宣传发展生态农业的意义和重要性,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认知水平,自觉提高发展生态经济、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意识。
3.3创新思路,完善模式进一步借鉴县内外发展生态农业的先进理论与模式,总结和完善本县发展生态农业的现有模式,不断创新思路,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农业循环、生态安全的新模式。
3.4加大投入,持续增长要依据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以政府投资为导向,以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投入机制。
3.5抓好典型,带动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面上求发展,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为全县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治理;问题;成效;经验;对策;宁夏彭阳
中图分类号 S157;TV8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270-02
小河川流域位于彭阳县北部黄土丘陵区和中部茹河河谷残塬区的交界地带,面积30 km2,涉及2个镇7个村,总人口7 648人。区域中心距县城15 km,该流域的生态环境非常好,有着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种植。
1 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较差,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区虽有川、台地666.67 hm2,由于水利设施修建的年代已久,很多都已无法正常运转,不能给项目区的发展带来经济效益,农业生态结构失调,且水土流失严重。二是该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对农业产业的发展非常不利。以农业为主的“一头沉”经济畸形发展。三是农业生产受制于自然,群众生活水平低而不稳。
2 取得的成效
2.1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营造水土保持林面积333.33 hm2、优质经果林面积133.33 hm2、农田道路防护林面积33.33 hm2,高接换头嫁接改造面积666.67 hm2。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2.4%,治理程度由16.4% 提高到62%[1-3]。
2.2 农业基础建设加强
按照项目规划实施后,该区的水浇地面积新增面积333.33 hm2,高标准坡改梯田面积达到533.33 hm2,引进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400 hm2;拓宽铺砂田间耕作道路20 km,建成容量不等的各类蓄水池12个,铺设输水管道58 km,建日光温室及水泥拱架棚1 600栋。
2.3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项目区地区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产值由75.64%下降到43.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比重由70.9%下降到53.6%,林、牧业产值由23.35%上升到44.35%;第三产业产值由15.8%上升到38.5%。
2.4 人均收入显著提高
随着项目的不断进行,2010年该区的农民人均粮食增长至558 kg,人均收入达到3 600元,农业逐渐成为该区农民收入增加的支柱产业[4]。
3 经验
小河川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总结彭阳县生态农业成功经验,组织开展的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统筹规划,梁峁沟坡综合治理,农、林、牧、副业全面启动的开发之路,也是寓生态农业建设于流域治理,与中低产田改造结合,与区域产业培育结合,从而使生态农业建设向快进度、宽领域、高效益、产业化方向迈进,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3.1 大认识
从项目实施开始就制定了长远规划,要求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开始就制定了科学严密的管理措施,建立了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要求项目实施后,撤资不撤人,事事有人管。
3.2 大规划
先后会同领导、组织专家对小河川流域进行了详细的实地踏勘、调研论证、规划设计,编写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把生态治理与产业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
3.3 大工程
一是坡改梯,建设“吃饭田”。按照“大(田面沿等高线能大则大)、平(水平)”的要求,修建高标准基本农田,使人均达到1333.33 m2以上。二是旱改水,找水源,打机井,建设节水示范田,发展节水高效农业。三是开挖水平沟截流蓄水,发展旱作林业。“88542”标准水平沟整地工程,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3.4 大统筹
按规划要求实施的工程,由县农发办牵头,协调组织相关部门现场办公,分工协作,施工规划一次搞好,措施一次到位,质量一次达标。治理一条流域,开发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
3.5 大会战
大会战就是视工程用工量大小,以村为单位,甚至以乡(镇)为单位,将劳动力、时间、会战全部集中起来,逐个治理,整体推进,全面动员,互相支持,打歼灭战。
3.6 大承包
即行政、技术“双线”承包,目标管理。将项目实施的重点工程任务分配给行政干部,由他们负责项目的进度和规模监督,由技术干部负责项目的技术实施和效益分配,使大家共同参与到项目中来[5-8]。
4 对策
小河川流域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大创举,是县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农发部门强力支持的结果,也是示范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今后的实践中要进一步探索,进一步完善。
4.1 坚持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并重
结合各项措施配置于土地,寓生态于防护,逐步建立稳定而持久的生态农业工程体系,是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治本之策。
4.2 坚持治理与开发并重
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结合市场导向,在治理的同时开发一些新的项目,将当地的生态农业经济体系转变成“外向型”,促进当地经济快速发展。
4.3 坚持国家投入与群众自筹并重
把国家对农业的各项投入捆绑使用和群众投工投劳、以劳折资相结合,创新投入机制,建立生态农业项目融资体系,是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的有效形式。
4.4 坚持技术创新与行政行为并重
政府要大力推广高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科学技术,建设新型生态农业示范区[4]。
5 参考文献
[1] 刘忠民,宋其龙,张文静.可持续发展原则下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研究[J].北京水利,2005(1):58-59,68.
[2] 孙立达,孙保平.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动态监测与效益评价研究进展[J].水土保持学报,1993,7(4):84-96.
[3] 郝明德.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1996,16(1):68-72.
[4] 梁生蕃.彭阳县小河川流域治理与开发的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2(7):10.
[5] 康玲玲,王云璋,王霞.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指标体系及其应用[J].土壤与环境,2002,11(3):274-278.
[6] 段巧甫.小流域综合治理开发是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的效途径[J].中国水土保持,2000(6):13-15.
生态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方向,发展生态农业,使农业可持续的发展,既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又符合农业发展的方向。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提出了有机农业、自然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概念,并把它们作为新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探索。由于这些模式都是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理论,以生态、自然资源保护与农业协调发展为核心,因此统称为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针对现行石油农业投资大、能耗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等缺点,从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的角度提出的,有利于“三农”发展的产业体系。生态农业不是原始农业,更不是旧式传统农业的简单恢复,而是运用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发展农业的模式。发展生态农业是克服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的弊端,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发展农业的一种新思路。
1盘锦市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盘锦市地处辽河下游,属河流冲积平原,是我国著名的优质稻米生产区。盘锦市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9℃,有效积温3500℃,年平均降水量为640mm,全年水资源储集量0.8亿m3,全年无霜期178d左右。全市土地总面积3749km2,耕地12.67万hm2,其中水稻种植面积11.33多万hm2;另有,草场1.67万hm2,可利用水面1.0万hm2,浅海滩涂3.33多万hm2。盘锦市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有水田、旱地、苇塘、滩涂,既有广阔的退海平原,又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加上适宜的气候条件,适宜开发类型多样、各具特色的生态农业工程。
2盘锦市发展生态农业必要性
生态农业所蕴涵的理论和科技内涵,不仅对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解决农业发展深层次问题具有长远战略意义。发展生态农业可以确立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必将成为农村改革的重要途径。
2.1建设生态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生态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对于实现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有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须走生态农业之路。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是生态农业的根本所在,而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丰衣足食,更要有良好的生活环境。农村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生活宽裕所带来的物质方面的增加,更要通过乡风文明建设所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生态农业恰恰是乡风文明的重要动力。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利用生态系统物流和能流对生态系统要素进行高效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农业经营管理模式重组、优化,施行无公害的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实现农产品的高产优质和环境优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
2.2建设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人们为了满足生产需要,以现有的资源为代价破坏良好的生态环境。如农民为了追求农作物高产,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大气和水污染,建设生态农业有利于改善当前盘锦市不和谐的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有利于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业资源持续、有效与合理利用的最佳选择,生态农业能够推动相关领域产业循环发展,使农业融入一个良性的循环经济之中。因此,它也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建设生态农业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对农产品的需求出现新的趋势。人们对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更加敏感,更加关注产地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在这种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实行清洁的生产方式迫在眉睫。
3盘锦市生态农业建设现状
多年以来,盘锦市因地制宜在全市推广立体结构型、共生互惠型、资源多层利用型和种-养-加结合型等多种农业生态经济模式,全力打造以“稻子、蟹子、鸭子、棚子”为发展模式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重点放在发展优质稻米、大规格河蟹、鸭鹅养殖加工和设施蔬菜作为农业产业的“四子工程”。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加速建立节约型、生态型农业。近年来,盘锦市重点推广试验了十大新技术:一是推广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二是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三是推广稻田养蟹、养鱼技术;四是推广苇田“一育三养”工程(育苇、水中养鱼、水底养蟹、水上养鸭);五是推广生物农药及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六是推广秸秆气化集中供气技术及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沼气、养猪、棚菜、厕所);七是推广稻秆还田、水稻留高茬及增施农肥技术;八是推广水稻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九是推广林粮、林菌、林药栽培技术;十是推广水稻庭院、高台无纺布、工厂化育苗技术。这些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和实施,不仅节约了农业资源,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而且对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还没有全市铺开,距离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实现生态农业还有一定的差距。
4盘锦市生态农业发展思路
盘锦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问题,如资源短缺、能源浪费、农业环境污染问题依然严峻、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以及化肥和农药的长期或过量使用,加剧了地表水及土壤的污染,并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发展盘锦市生态农业。
4.1理清思路:着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业
利用盘锦市是国家生态示范市,下辖的大洼县、盘山县是国家生态农业县的优势,进一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进一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农业开发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提高开发水平和效益。要充分利用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树品牌,上质量,努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重点以开发大米、蔬菜等产品为主,到2020年要建成绿色食品示范基地2个(大米、蔬菜);绿色食品生产基地10个(大米5个、蔬菜5个);绿色食品产品数量达到25个,绿色食品生产总量达到20万吨(绿色食品大米15万吨、蔬菜5万吨),占全市食品生产总量的20%左右。
4.2采取措施:科技引领生态农业建设全面推进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生态农业的实践中,既要不断地总结传统经验,又要现有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在提高技术效益外,要积极采用与生态农业配套的高新技术和先进可行的科技成果,应用现代科技推动生态农业建设。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培养和发挥典型农户的带动作用,搞试点推广普及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的紧密结合,切实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
4.3综合保障:政策、资金扶持使生态农业建设顺利进行
市县各级政府要高度认识发展生态农业的必要性,把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事业。利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建设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行宣传,宣传国家建设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的重大决策,宣传“榜样”———抓好建设生态农业脱贫致富的典型。积极调动农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自觉性。在广大农村,形成领导重视、农民参与的社会氛围,加速生态农业的推广实施。
1 生态农业环境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全区农业生产总值实现52.4亿元,增长17.7%;畜牧产值实现24.4亿元,增长29.3%;占农业总产值的46.6%;粮食总产实现23.2亿斤,增长7.3%。经济作物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烤烟面积4.6万亩,烟农实现收入9100万元,烟叶特产税实现2007万元;林业产值实现1845万元,增长12.9%,森林覆盖率达11.5%;生猪、肉牛、大鹅饲养量分别发展到242万头、26.1万头和510万只,分别增长11.5%、6.1%、25%,拉动农民增收7.8亿元;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共实施重大工程项目17个,特别是总投资2.66亿元,高标准完成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建设,对兴福灌区长山支干和兴和灌区各类渠系及配套工程进行了全面改造,修建硬质化渠道55公里,增打改造机电井456眼,架设配套输电线路45公里,平整土地3.9万亩,组建农机合作社21个,投资额度之大、建设标准之高、功能配套之完备,是全省乃至全国少有的,已成为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的一大亮点。
2 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措施
长期以来,全区农业生态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草原“三化(盐碱化、沙化、退化)”十分严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生产后劲不足,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造成自然环境的污染,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2.1 科学区划
遵循整体、协调、循环、再生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措施相一致的原则,根据地域分异性,把全区划分为三个生态农业区。
2.1.1 西南部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以农业为主,气候条件比较湿润,降水较多,地形条件比较复杂,东部丘陵,中部漫川漫岗,西部地势低洼。我们提出的治理模式:培肥地力,大搞生物、能源开发建设工程,建立高产稳产田。主攻方向是:调整作物布局,以玉米、大豆为主栽作物;开发利用水资源,发展水稻生产,建立本区养鱼基地;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大力发展饲料加工业,加快能源(太阳能)利用工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粮林牧企、渔瓜果菜、庭院经济”等综合经营型、能源型生态模式。
2.1.2 中部冲击平原生态农业区。该区位于呼兰河与诺敏河之间的狭长地带,特点是地势低洼,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好。在种植业上我们重点发展水稻生产,建立优质米和绿色食品大米生产基地,并建成相应的自然保护区;在林业上,利用我区境内六河九岸及渠、堤旁等营造防护林、用材林和薪炭林;在畜牧上以发展生猪生产基地为主,利用沿河的天然牧场大力发展黄牛饲养业;在渔业上,对自然沼泡进行改造,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水面,大上养渔业,扩大精养面积,形成我区重点养鱼基地。
2.1.3 北部丘陵漫岗生态农业区。该区特点是地势较高,无霜期短,地形复杂,东部丘陵、西部河漫滩,丘陵坡地之间有荒沟,水土流失严重。我们重点加强低产田改造和农田基本建设,实行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水土流失,保持提高土壤肥力,形成以农为主,粮林牧企并举,坡水田林路综合开发的框架结构。在工程措施上,丘底缓坡横山打垄,漫川漫岗陡坡修筑水平梯田、缓坡梯田,建立较为完善的农田周围、路渠两侧,梯田坝堤防护林体系;在耕作栽培措施上采取深松或浅翻的土壤耕作方法,保持耕层土壤;在生物措施上通过大力发展生猪、黄牛生产,实现了以牧促农、以农保牧的良性循环;在水利设施上强化利用维修东津、后八等大中型水库,提高蓄、堤、灌、保的能力。
2.2 重点推进
生态农业工程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途径,要把握重点,下大力气抓好影响全区生态系统大循环改善的几项重点工程。
2.2.1 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粮经瓜菜工程。
2.2.1.1 以位于呼兰河、诺敏河之间及呼兰河南岸、诺敏河北岸的狭长区域(包括双河、秦家、五营等乡镇)为中心,大力推广旱育稀植配套技术工程,充分发挥该区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全区水稻栽培面积已发展到85万亩,年产稻谷50万吨左右。
2.2.1.2 以北林、东兴两个城郊办事处为中心积极发展日光棚室蔬菜生产工程,现已发展露地及地膜蔬菜50万亩,日光棚室面积达262万平方米,年产蔬菜12亿公斤左右。
2.2.1.3 实施以垂直结构工程与时间结构工程有机结合的“玉米间作矮棵作物的通透栽培技术”,形成了粮粮、粮薯、粮菜等多种复合种植模式,每年推广应用10万亩左右。
2.2.1.4 以红旗、西长发、永安等乡镇为中心的“瓜类提前、延后栽培技术工程”,该工程充分利用日光能和土地,延长和加大瓜类供应的时间和区域,成为我区新的农村经济生长点。
2.2.2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程。为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田生态环境水平,近几年来,我区加大了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力度。一是投资2.66亿元建设了河夹芯子国家现代化农业水田示范区项目, 得到了各级领导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省委书记吉炳轩,全国财政、农业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以及省内外考察团,先后到项目区进行了检查指导和考察学习,都给予了高度赞誉。二是有计划的对老的水利设施更新改造,对全区264公里的防洪堤进一步加固,增强了排灌功能;提高了5处自然灌区、1处抽水灌区、25处机电抽水灌区的灌溉效能。三是结合农业综合开发修建新的水利工程,使全区大部分土地形成渠系相通、设施配套、排灌自如的农田水利新格局。
2.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实施植树绿化工程。森林是生态环境的主体,我区在继续狠抓育苗的基础上,注重丘陵地区水土保持林的营造,以及实施“三田(梯田、条田、方田)”、“四旁(路旁、村旁、水旁、宅旁)”绿化工程等项目。在漫川漫岗平原地区,以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为主,建立起一个以田、路、村相联,网带片结合的南北35公里,东西70公里的防护林体系。在低洼、半低洼地区,因水资源较为丰富,大面积营造薪炭林,辅以用材林、经济林,做到乔灌结合,针阔结合;在低缓丘陵地区,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重点发展水保林,用材林。全区林地面积达41万亩,农田防护林6.0亩,水土保持林1.6万亩,薪炭林16.1万亩,防护林总长4500公里,网格田(500米×500米)9700个,森林覆盖率达11.55%,这样的森林生态格局,对防风固土、保持农田、涵养水土、优化农业宏观环境,促进农业增产增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2.4 加强区域治理,改造中低产田工程。我区有281万亩耕地,其中平岗地142万亩、低洼地108万亩、坡耕地31万亩。由于十年九涝,旱田作物几乎连年受灾,“洼改水”是改造我区中低产田的最有效措施,通过对50万亩中低产田的“洼改水”,进一步扩大了我区水稻的种植面积。同时对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进行相应治理。治坡分三种情况:缓坡长坡地采取调整垄向,多松少翻的耕作措施,修筑地埂、挖截流沟营造灌木防护林带,防止水土流失;坡度较陡的耕地采取梯田、条田制;对那些坡度很大,黑土层薄、产量低、边远不易管理耕地,采取逐步退耕还林,充分发挥自然优势。我区四方台镇的梯田区、张维镇的条田区,永安镇的涝区综合治理等区域正在形成规模。
2.2.5 促进良性循环的畜禽基地建设工程。为加快畜牧业发展,建立农林牧协调的复合农业系统结构,我区以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畜牧业。首先从活跃畜禽产品市场入手,完善销售体系,先后兴办18个大牲畜交易批发市场和21个畜禽产品中介组织,完善了外销市场;第二,加快畜牧经济产业化进程,招商引进南京雨润、国外康达尔等集团企业,年可屠宰加工肉牛100万头、生猪300万头、肉鸡和大鹅500万只以上;第三,建立相应的子系同工程―基础母本工程,为社会提供了的优良母畜、种畜和种禽。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种畜禽培养―商品畜禽养殖―加工―销售”的畜牧业经济产业化结构。
2.2.6 农村能源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是发展生态农业的纽带和重要结构单元,我区长发镇和平村建太阳房一条街,建筑面积3360平方米,沼气池32口,节柴灶238个。全村每年节省秸秆115.5万公斤,折合标准煤近500吨,这些秸秆可发展奶牛450头,羊1500只。这个村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初步形成了粮牧渔能协调发展模式即以粮草促牧业发展养殖业,粪便变沼气,沼气供应生活用能,沼渣养鱼肥的良性循环。全区现已建设民房、校舍、敬老院等各类太阳房9.2万平方米,日光温室2385栋,17万平方米,日光大棚6997栋,9.4万平方米,日光畜禽舍20万平方米,累计开发太阳能5亿兆焦,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