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急诊医学外科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关键词:“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急诊医学;渐进式教学
急诊医学是在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具有多专业性质的临床边缘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性。同样,随着现代急诊医学的飞速发展,原有的急诊医学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急诊医学教学发展的需要。本文就“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在急诊医学教学中的实施做一简述。
1现阶段急诊医学教学
急诊医学作为临床医学的二级学科,不是以独立的器官系统来界定自己的专业范围,而是以疾病的急缓和危重程度来界定[1]。在现阶段,急诊医学存在着许多突出的弱项,特别是急诊医学教育的薄弱更加成为阻碍急诊医学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2]。医院急诊科作为急诊医学的主体,肩负着急诊临床教学和研究的重要任务[3]。而临床工作是急救医学的重点,在具体工作中,急诊医师需要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和各类急危重症患者,因此对于急诊医师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严格的要求[4]。传统的急诊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为主,教学形式单一,互动性差,实践性不强,学生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拓展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培养急诊医师的创造能力和现代医学思维[5]。另外,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实习医生、进修医生在进行急诊医学临床实践学习时,因现实环境所限,缺少实践的机会。患者经急诊抢救后很快转至专科治疗,传统教学方法在这里受到限制。
2“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急诊医学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去面对临床急诊问题,应将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决策能力与综合抢救能力作为一名急诊医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素质来着重培养。因此,急诊教学课程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在“急诊”这一特殊环境下快速判断病情、建立诊疗思路、完善相关检查、做出相应处理、综合急症救治的能力。
2.1以症状为纲
新的课程建设中,打破以病种为纲的内容编排,教学内容以症状为纲。设置急诊常见的临床症状,如:呼吸困难、胸痛、腹痛、昏迷等。尽管学生已在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课程中学习了以急性腹痛为发病症状的相关疾病,但学生并不清楚在面对一位以腹痛为主诉的患者时,如何厘清临床诊疗思路,并运用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等学科知识做出初步诊断,进而实施检查并进行有效治疗。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就以腹痛为教学内容,模拟医生在急诊室的实际工作场景,对上述症状进行引导性教学,以教师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指导,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让学生在回顾已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临床判断、如何进行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判断能力(见案例1~2)。通过设置这样的学习内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如问题导入式教学、PBL教学等,使学生在学习腹痛这一内容后,能够在临床、在急诊遇到腹痛患者时不至于感觉无从下手,并随着其临床经验的积累,对腹痛这一常见急诊病症有清晰的临床诊疗思路、准确的临床判断和正确的诊治处理。案例1:急性腹痛。病史:李某,男,33岁,因“上腹痛2天”入院。患者于2天前在正常饮食情况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痛,且持续性胀痛,初始尚可忍受,至次日晨加重,并出现左腰背放射性痛,进食后加重。遂急送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资料不详),腹痛不能缓解,故急送我院急诊内科。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欠佳,睡眠极差,近两天未进食水,小便偏少,大便未排,体力下降。既往无特殊病史。
体格检查:T:37.2℃,P:11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营养中等,精神差,自主,急性面容,面部无红斑,眼睑无水肿。皮肤、巩膜无黄染和出血点,全身各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无发绀,口腔黏膜无溃疡。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咽无充血,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无抵抗感。心肺查体无明显异常。腹平,腹肌稍紧张,剑突下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无叩击痛,Murphy’s征阴性,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减弱。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7.9×109/L,N:0.88,L:0.10,Hb:117g/L,Plt:88×109/L;ESR:63mm/h;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8U/L,AST:10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4.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65mmol/L,Mg2+:0.92mmol/L,BUN:18.14mmol/L,Scr:110.40umol/L,UA:470.1umol/L,Glu:12.69mmol/L,HCO32-:18.80mmol/L,AMs:1147.0IU/L。胸部X线显示:双肺纹理增粗,考虑感染;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腹部B超显示:胰腺体积增大,局部液体积聚,建议CT检查;腹部平片:肠腔气体积聚,余无明显异常。
(1)根据现病史,请学生学习和思考:①引起腹痛的常见原因有哪些?②该患者上腹痛的病因可能是什么?③上腹痛的诊断思路是什么?④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还需要做哪些检查?⑤作为急诊内科医生,需要给患者进行哪些治疗?
(2)根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请学习并思考:①患者目前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有哪些?②该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③该病要和哪些疾病相鉴别?④该病的治疗原则是什么?⑤作为住院部接诊医生,如何开出治疗患者的临时医嘱?⑥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案例2:案例1中患者李某入院后的病情汇总如下。
病情发展:患者入院12小时出现神志不清,极度烦躁,胡言乱语;呼吸困难;无尿。体格检查:T:38.5℃,P:140次/分,R:38次/分,BP:13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发绀,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布满干音、痰鸣音,双肺底有湿音,心率140次/分,律齐。肠鸣音消失,余腹部查体不合作。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28.9×109/L,N:0.89,L:0.10,Hb:117g/L,Plt:68×109/L;尿常规:RBC(+),WBC(-),Pro(+),比重:1.030,pH:5.5,尿糖(+);尿淀粉酶5417IU/L;粪常规正常;血清生化显示:ALT:66U/L,AST:111U/L,TP:59.2g/L,ALB:34.9g/L,Pre-ALB:62mg/L,TB:17.2umol/L,DB:2.80umol/L,ALP:39U/L,r-GT:6U/L,TCH:3.22mmol/L,LDH:838U/L,K+:5.79mmoL/L,Na+:133.4mmol/L,Cl-:94.0mmol/L,Ca2+:1.55mmol/L,Mg2+:0.92mmoL/L,BUN:31.14mmol/L,Scr:340.40umol/L,UA:510.1umol/L,Glu:21.69mmol/L,HCO32-:16.80mmol/L;血气分析:pH:7.31,PaO2:52.1mmHg,PaCO2:28.3mmHg,BE:8.9mmol/L,SaO2:83%。(1)根据上述信息,请学生学习并思考:①该患者病情发生变化,如何考虑?②试分析该患者出现上述病情变化的原因及机制?③目前的诊断?④目前的处理?(2)通过对案例1、2的分析应达到的目标要求:①掌握腹痛的常见原因;②掌握上腹痛的诊断思路;③掌握急性胰腺炎的病因、分型、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④熟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原则;⑤了解重症急性胰腺炎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病理生理机制。
2.2以疾病为重点
对与外科学、内科学重复的内容,在急诊医学课程设置中则不再重复,如气胸、急性左心衰、消化道出血等,而对于急危重症所特有的、多发的、常见的疾病则在明确了症状诊疗思路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述、学习。以休克为例,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并无某一门课程系统、详细讲述其病理生理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急救措施,而休克又是每一位医生,尤其是急诊医生经常需要面对的,因此对即将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以急诊的角度对休克进行系统教学是极为必要的。这将使得学生重温休克的病理生理知识,联系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所学的可能导致休克的疾病,进而明确休克的病因学,最后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视野将得到极大开阔,不但能将以往学习的知识通过“休克”联系起来,更能将休克的具体治疗方法带入到各专科的临床实践中。
2.3以急救技术为关键
在学习了急诊症状诊疗思路、常见疾病诊疗后,急救技术则是急诊医学的落脚点,也是学习的一个关键点。因此,与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相比,本教学将急救技术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例如将心肺复苏术、多发伤处置、气道管理(含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深静脉穿刺等急救技术加入到课程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操作能力。对基本技能的教学,我们以医院的临床技能培训中心为教学场所,采取模拟教学,先由教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在模型上训练、掌握,最后设置各类急诊场景对其进行考核[6]。以心肺复苏为例,以往学生通过大课学习了心肺复苏的知识,但由于并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的技术,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表现得手足无措。针对这一实际情况,一方面我们加强了心肺复苏理论课程中对实践操作技能的细节讲述,在重视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我们设置了心肺复苏实践课程,充分利用临床学院所拥有的现代多媒体模型,采取小班授课,教师手把手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同时,我们科学制订了考核标准,以最新的心肺复苏指南为指导,编写了标准化的考核大纲,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心肺复苏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的意义
“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模式指的是在急诊医学教学中,以症状为纲,形成急诊医学的诊断思路;以疾病为重点,掌握急危重症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以急救技术为关键,掌握常规的急救技能。夯实急危重症的理论基础、培养学生急危重症的诊疗思路、掌握急危重症的急救技能,以适应新时期对急诊医学专科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教学模式也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综上所述,在急诊医学教学中采用“症状-疾病-急救技能”渐进式教学,以症状、疾病、急救技能为核心,与各专科形成互补。此教学适应现代教学和急诊医学发展的趋势,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使医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点,而且能够培养其学习能力,提高其在处理临床问题时有效运用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文亮,熊建琼,刘明华.急诊专科医师的理论和技术培训[J].中国急诊医学,2005,25(10):744-745.
[2]张鸿,代华平.PBL教学法在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教学查房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病案,2010,11(3):53-54.
[3]唐子人,李春盛.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初探[J].中国病案,2013,14(11):65-67.
[4]王长远,秦俭.加强急诊医师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4):757.
[5]赵威,李俊杰,尹文.EBL联合PBL综合教学法在急诊医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4,41(1):9-13.
可以说,急诊医学是新兴学科里面的一员,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对于急诊医学的概念要有正确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够使得急诊医学更好地发展。急诊医学涵盖的范围十分广泛,一切和紧急情况有关系的医学都属于急诊医学。事实上,急诊医学和其他的分类手段比较,例如按照年龄划分的医学和按照身体系统划分的医学,是以时间划分的医学。急诊医学强调的是其急诊的特点,是在时间维度上进行讨论的,急诊和病情轻重不成正相关,患者的病情可能很轻,也可能很重,急诊医学表征的是患者紧急需要看医学的需要。因此,急诊医学面对的问题不仅是危重病,还有疑难病以及慢性病。所以,对于相关领域的急诊知识的研究对于急诊医学的发展十分有益。
2急诊医学的发展来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急诊医学应运而生,因此急诊医学还属于年轻学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很强烈的社会发展的特点。在急诊医学作为独立学科之前,医院当中的急诊部门往往被叫做急诊室,急诊室只是一个部门,或者是为了专业医师提供紧急诊断的一个场所。因此传统的急诊室不存在专业医师,急诊室被当做一个临时诊断的地点,而且大多数是护理人员进行医师的协助工作。现在在一些比较小型的医疗机构或是经济比较不发达的地区,急诊室模式仍然存在。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急诊医学的学科内涵不断充实,医院的急诊科的功能出现了变化。急诊科脱离了临时诊治场所的角色,逐渐成为患者进行早期诊疗的地点。急诊科由院前急救、急诊抢救与急诊重症监护病房构成。不管是从概念,还是从规模、功能上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几年随着经济的飞跃式发展,急诊医学与其他医学专业一起,逐渐向着专业化发展。在很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逐渐产生将急诊医学作为专业领域的急诊中心,急救服务逐渐向着大型化发展。所以,急诊医学是和社会经济平行发展的。
3急诊医学的发展模式
3.1逐渐进行专业化发展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各个专业越来越细化,很多专业医师的理论和临床经验都逐渐专一化,很多学者都专攻一个病症。但是患者是整体化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会出现多种慢性病,也会出现慢性疾病突然急性发作的可能,也可能老年人在患有某种慢性病的情况下又得了急性病,因此各个系统的疾病可能会在一个病体上出现交叉,这样专攻一个学科的医生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需要专门的能够兼顾多种疾病的医生进行诊疗,这就是急诊科医生需要具备的素质。急诊医学的综合性很强,是一个具有时间维度的概念,包含的医疗知识覆盖多个学科,如果不能专业化,那么医疗水平很难出现提升。因此,急诊医学会向着专业化模式进行发展。因此当前很多比较大型的医院当中,应该进行急诊外科与急诊内科专业组的设置,对于每个学科都应该配备专业的医师。这样,急诊医师整体道德专业知识结构才会完善化。而且,当前应该对于急诊专业的覆盖面进行拓宽,例如中毒中心、胸痛中心、烧伤烫伤救治中心等等。对于专业领域的拓宽,会使得急诊医学能够纵向深入发展,学科能够更加地综合化,学科知识更加专业化,进而能够使得急诊医学整体得到质的飞跃。因此,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包括两方面,第一是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和其他学科看齐,第二是急诊医学内部进行专业化发展,逐渐进行分科化发展。对于急诊医学这一综合学科来说,急诊医学的专业化发展模式必将推动学科的快速发展。
3.2快速诊断模式的发展
因为急诊科的任务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进行病人的诊疗也具有很强的机动性和应急性,需要医护人员和病人进行协作,在很短的时间内要求专业医师能够进行快速诊疗,因此,快速诊疗模式是急诊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的急诊二字已经能够表明急诊医学当中快速诊疗是关键。但是,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进行正确的诊断是快速诊断的前提,也是进行急救成功的根本所在。因此,在进行急诊的过程当中,要将快速诊断的正确率提高,例如急诊科的急救人员要进行专业水平的训练,得到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人员要具有熟练的设备操作经验和临床诊疗经验,并且急诊科要做到全天出诊。对于急诊科的专业人才要加强相关理论的学习,特别是对于疑难病与罕见病的诊疗,建立合理、快速、高效的急诊实验室检查系统,这样能够便于对急诊的思维进行培训,对于误诊学进行研究。对于死亡病例与急诊误诊病例进行讨论,使得急诊医师的诊断经验得到丰富,对于专科会诊与诊疗制度进行完善,将急诊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奖罚制度与岗位责任制度进行完善。
4总结
中图分类号:R605.97;R197.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3-0587-02
急诊外科是医院外科工作的首要环节、第一窗口,是医院应急能力的综合体现,其建设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医院的形象、声誉和竞争力,但长期以来急诊外科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需求与当前急诊外科的现状过于薄弱的矛盾日趋突出。
1 急诊外科的现状
1.1 急诊外科医师人心浮动,学科建设严重受限
由于急诊外科专业得不到发展,学不到技术,业务提高困难。再加上急诊科工作艰辛,劳动强度大,风险极高,待遇偏低,外科医师普遍不愿意到急诊科工作,各外科专业只好抽调医师到急诊科轮转工作。即使因行政命令“拉郎配”固定在急诊外科工作的医师,也会找关系和机会跳出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
1.2急诊外科力量薄弱
由于传统和历史的原因,我国大多数医院以急诊内科为主,外科力量十分薄弱,一些医院无急诊外科设置,无固定外科医师。九十年代以来,大部分医院急诊外科医师采取各专业科室抽人轮转的方法来急诊工作,近些年来,即便是有的医院固定了急诊外科医师,也建起了手术室,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多也难以开展急诊创伤手术。急诊科对创伤和其他外科急诊仅限于对病员的分诊收容和临时处理,造成“急诊不急,救而不治”的局面。在应对不断变化的群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难以充分履行急诊科的职责和发挥急诊外科应有的功能;
1.3急诊外科处理对会诊存在依赖
在现行的急诊救治模式下,由于受到专科医疗范围的限制,专科医师只关注本专业范围的创伤,对其他部位的创伤熟视无睹,对患者最基本的生命支持无人关注。各专科之间只有会诊关系,没有固定的职责,对多发伤的诊治,各专科之间相互推诿,耽误患者的抢救。
2 发展急诊外科的必要性
2.1提高创伤救治成功率的需要
有文献报道,创伤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不可逆转的持续性休克,难以控制的出血和呼吸功能衰竭。当休克后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为0%,若超过8h时,病死率则急剧上升为75%。
2.2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各类创伤的发生率颇高,并呈逐年增加趋势。因此,有必要设立专门的急诊外科,对伤病员实行“一条龙”服务,以提高救治的责任感和效率,增强对突发性成批伤员的处理能力。
2.3完善急诊科功能,促进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挽救伤病员生命是急诊科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而外科处理又是创伤救治最主要的手段。长期以来,一些医院由于无急诊外科设置,急诊科只能限于对病员的分诊和临时处理,造成“急诊不急,救而不治”的局面,难以充分发挥急诊科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与此同时,也难以发挥急诊专科医师的积极性,造成急诊医疗队伍人心浮动、学科建设严重受限。
2.4进一步提高我国整体医学水平的需要
急诊医学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综合反映了一个医院、甚至一个国家临床医学的总体水平。设立急诊外科,必然同时促进各临床外科专业素质的提高。急诊伤员病况多较复杂,重症占有相当比例,在救治中必须从挽救生命这个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在此基础上再对局部伤痛作统一的处理;复杂情况下,还需外科多专科的协作。设立急诊外科,这就在越来越“专”的大趋势下,为外科各专科知识、技能提供了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相互促进发展的机会和场所,也为年轻医师的成长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学习与训练的课堂。
3 加快急诊外科的建设
3.1重视人才储备和教育培养
信息社会的竞争主要焦点在于人才竞争。而急诊科的人才储备普遍不足。急诊科主任要把急救专业人才储备和人才培养放在工作的首位,保证人才配备以梯队结构。
3.2更新服务理念
把患者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情感服务、文化服务于技术服务之中,让患者在接受诊疗服务过程,感受人间的真情和人文关爱。
3.3调整服务流程
引入现代工业的作业流程技术,改造昔日“以医院为中心”的服务流程。研究急诊患者就医的流向和某一服务环节的流量和流速,设置数量适宜的服务岗位、窗口和指示标识,最大限度地方便患者,并减少其等候时间、改变昔日急诊不急的状态。
3.4提高竞争能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以文化论输赢的时代。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专业竞争力、市场应变力和取信于民的公信力),对内增强凝聚力;用优秀的医院文化指导服务,对外树立可亲、可信的医院形象而吸引患者。通过持续不断的文化建设,打造一流服务品牌,为急诊科的可持续发展构筑坚实的文化基础和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3.5拓宽服务对象
不再局限于服务院内急诊患者,还应把目光投向社区,将服务范围拓展到为社区服务,并把“院内急诊”前移至“现场急救”,全力打造急救产业。
3.6提高服务质量
1.1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时间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事故,均系发病突然。
1.2随机性大,成批而至,社会性强,如食物中毒,交通事故等所造成的病员,多成批就诊,急诊急救技术的高低,服务质量的优劣,组织指挥能力的强弱常涉及到千家万户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医务人员要求高,社会影响大。
1.3病谱广泛,病情复杂,技术精全。急诊医学包罗了各医学专业的急诊伤病,病谱广泛。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诊,力求做到不误诊治。
1.4工作紧张,关系复杂,易出问题。急诊医学具有社会性,时间性,随机性,复杂性和条件性,是一门跨专业的边缘学科,无论理论内容还是临床,与其它专科都存在纵横交叉的关系。
2.急诊医学临床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实习医师进入临床工作后,往往不知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针对一个病例,不知如何下手分析,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就医环境,患者病情急而时间有限,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患者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实习医生常常觉得困难重重。
2.2不能有效地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实习生进入临床就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完成“理论—实践—理论”的飞跃。而有些实习生进入临床实习后无法对所学的基础知识加以应用,对一些检查结果无法判断其临床意义。
2.3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医生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有不少实习医师理论知识学得很好,但到了急诊科,甚至连一些最基本的操作也做得不好,如体格检查、伤口换药、清创缝合等,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形成所谓的高分低能。
3.提高急诊医学临床实习质量的对策
3.1培养学生对疾病的独立思维能力。急诊科要面对的病人多,疾病病种多,病情多变复杂,涉及多系统急症。所以应注重急诊科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将所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急诊病人的诊治过程中,先让实习学生独立思考并提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措施,再让带教老师进行讲解,同时参与治疗过程,并且每周由本院医生讲小课进行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通过这种训练使实习学生将书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工作中。
3.2培养临床实习医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临床实习医生在急诊科有更多的机会学习并相对独立地进行各种急救操作技术,如气管插管术、外科清创术、胸腹腔穿刺术、骨折外固定等。通过急诊科的实习,培养实习学生的急救的基本技能,从而弥补在其它科室的病房不多见的具体操作技能的实习,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良好的基础。
急救中心与省立医院之间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省立医院院长兼任急救中心主任,做到统一指挥、统一调度、资源共享的整体救治。在建筑上,随着门诊大楼以及集中式改扩建的完成,急救中心大楼与门诊大楼、综合住院大楼连成一体。急救中心与依托医院之间突破了传统的医院水平分散的格局,分区明确、动线流畅、互不干扰,使医院的医疗、生活、管理、服务各种机能秩序井然,提升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规划设计,具备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3大功能
急救中心中心大楼位于福州繁华的五四路口,共13层,建筑面积8949m2。楼顶设有直升机停机坪,楼内采用中央空调、中心供氧和中心吸引系统,设有消防控制指挥中心、自动喷淋灭火设施和地下室五级人防设施,配有大楼监视、对讲系统。
中心大楼内设置福州地区120指挥调度中心,挂靠有福建省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急诊ICU质量控制专家组成员单位、福建省急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福建省急诊医学研究所等,并设置了相关办公室。
中心拥有院前急救部、急诊抢救室、急诊ICU、急诊内外科、急诊手术室、急诊药房、急诊B超、急诊CT、检验室、放射科、收费处等一系列独立的急诊科室,具备了完善的院前急救、院内救治、重症监护等三大功能。
内部特色,突出流线设计、人性化设计和指挥调度设计
*门急诊手术患者的分流设计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急救中心的门急诊手术部患者出入口设在大楼正门方向,靠近自动扶梯,与其他分部的患者出入口完全独立开来。这样既方便了门诊患者,又使庞大的门诊患者人流对其他部门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保证了急救中心到门急诊手术部的最短距离。
门急诊手术部与外科ICU及住院手术部均可直通,突发状况下,可在最短时间内相互转移患者。在手术台数多的情况下,门急诊手术部与住院手术部的手术室可以调用,提高手术室的使用效率,充分考虑了医院手术量大的特点。
*急救流程的人性化设计
建成院前急救部、急诊抢救室、急诊ICU等一系列独立的急诊科室,从而具备完善的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功能。在中心大楼内,预检分诊、急诊收费、急诊各科、急诊抢救、急诊CT、急诊检验、急诊药房等在同一层,便于急危重患者的救治。
设置预检处,负责患者分诊、咨询。诊室间隔开,设置门以保护患者隐私,但诊室后面开设医生通道,便于不同专科医生进行会诊。医技窗口平台以及医生操作台降低高度,方便患者。输液厅按功能进行分区,除设置小儿输液区、成人输液区外,还针对一些化疗患者体弱的特点,设置了卧输区。
*高度信息化的120指挥调度设计
福建省急救中心120指挥调度系统在国内率先创立,后又多次升级,现包括了指挥调度坐席台、新闻席、联席会议室、指挥决策室、指挥决策室大屏系统、领导小会议室、突发事件咨询台、调度系统主机房等。
升级改造后的指挥调度系统应用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智能技术,实现了从120呼救受理到院前医疗急救、灾害或突发公共事件调度的全程信息化管理。建设了急救事件受理系统、急救过程质控系统、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应急预案管理系统、应急救治管理系统、应急医疗资源系统、领导决策指挥系统、社会联动管理系统、移动智能管理系统、指挥调度维护系统等。
时而面临着病人的喘息、家属的哭喊和救护车的呼啸,时而静静地观察着呼吸机心电仪运转,在生死交汇的急诊科,救护车、心电图,生死之间、争分夺秒……急诊医生,被称为“和死神面对面的人”,是医界的“特种兵”。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死神面对的特种兵”的带头人就是陈玉国。
医者的“德”“艺”天平
认识陈玉国的人,都会用一个字来形容他:“忙”。
教学、科研、管理等等且不说,仅仅是在医疗方面,他每天就要完成数台手术,吃饭时间被最大程度的压缩,夜间还时常一两次、甚至三次赶到导管室完成急诊介入手术抢救危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几乎彻夜不眠,然而,第二天他仍然精神饱满的继续工作,完成科室查房、手术、专家门诊、会诊、管理、教学、科研等日间工作。在别人眼里他的走路方式就是“跑”,他的同事、学生们说,我们都常常得小跑着才能跟上他走路的速度。他语速极快,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在他的学生们和科室同事们眼里,他似乎永远不知疲惫,半夜了还会打电话和学生商量某个教学课件、科研课题的设计、修改和实施细节等。
二十世纪末,急诊医学在中国、乃至在国际上才刚刚起步,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得到重视,与内外妇儿等传统的医学专业比较,根基浅,地位低,缺乏专业医生,往往是其他各个专业医生临时轮转。又由于环境较差,脏、乱,急诊病人家属因病情痛苦而着急、发火甚至打架,所有医护人员都压力巨大,没几个人愿意终生从事这个专业,往往是新入院的年轻医生经过几年专科训练后再被派来急诊锻炼几年。然而,急诊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尤其是生命安全息息相关。当1998年那个冬天,陈玉国下定决心来到急诊科时,急诊科除科主任外没有一名固定编制医生,只有门诊、抢救室和留观室,地方狭小。从那时起,他就勇敢地挑起了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建设的重担,他的生活急速运转起来。这一转就是15年。
15年里,齐鲁医院急诊科发生了巨大变化。陈玉国在急诊科几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学科建设,实现了医教研全面发展。
美剧《急诊室的故事》中,乔治?克鲁尼饰演的医生风度翩翩,回眸一笑可瞬间让病人充满希望。但是现实中的大多数情况下,急诊科医生工作节奏注定他们无法如此淡定自若,在生死考验中,很多时候步步惊心。
作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急诊科主任,陈玉国似乎早已适应了这种快节奏的生活并处置的游刃有余,满满的日程表并不杂乱:哪个时间段该干什么、怎样处理突如其来的急诊病人……
陈玉国的世界几乎每天都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的这座四层楼上展开,每天他都要从楼上到楼下反复小跑“折腾”多次,他却笑着称之为锻炼身体的最好方式。
在急诊科,收治的都是需要急救的病人,陈玉国都用自己的高超的医术和仁慈的爱心带领同事们对每一位患者进行救助,每晚,不管白天多忙多累,他都要去急诊门诊和病房转转、看看,即使身在外地也会打电话给科里,随时发现问题、了解情况,改善急诊服务。每天有很多人从这里健康地走出,也有生命在这里画上句号,但是弥漫在急诊室里的温暖感人的空气,却一直没有变过。
1982年,18岁的陈玉国考入医学院,之所以当初选择了学医这条道路,出身济宁农村的陈玉国深有感触。“那个年代缺医少药,村里人得病都要到镇上去找医生,而且当时乡镇医生的素质也不敢保证,很多人因此得不到有效的救治从而留下后遗症,非常遗憾。”另一方面,“我的性格适合做医生,喜欢和人沟通,和人聊得起来,能够服务病人。”
1990年,陈玉国取得山东医科大学心血管内科学硕士学位,进入齐鲁医院心血管内科。而八年的学医生涯,带给陈玉国的不仅是高超的技术,更重要的是铭刻一生的医德。
“当时这些老师都反复强调了作为一名医生,一定要对人、对生命高度尊重和倍加珍惜,须知人命关天和责任重大,决不可草率从事和等闲视之。”
于是,他准备在最近开的一个青年医师培训班上,“不讲技术,只讲医德”。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初入齐鲁医院,陈玉国在心血管内科工作,他逐渐开始认识到“医生这个行业既特殊,又神圣无比”。1998年,陈玉国来到急诊科,他开始着手创建一个有效机制,使急性心血管病的治疗更快速高效,于是齐鲁医院在2002年成立了山东省首家“胸痛中心”,中心挂靠在急诊科,由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教授担任顾问,急诊科主任陈玉国兼任中心主任。整合了包括急诊科、心内科、心外科胸外科、检验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的力量,及时抢救了大批急性胸痛患者。“这里面突出的一个理念就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
从2002到2012,齐鲁医院胸痛中心已经走过了十年。而自199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急诊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以来,陈玉国已成功完成介入手术6000余例,带领胸痛中心团队完成急诊介入手术2000余例,一次次将患者从死神手中抢了回来。
对于怎样预防心血管病,陈玉国给出了五句话,“保持良好心态、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当锻炼、规律生活。”
急诊医生的“快与慢”
突发疾病,生命垂危,患者第一时间被送到的地方,就是医院的急诊室。而齐鲁医院急诊科年急诊量达到了10万余人次,居全省之首,平均每天的病人在200多人次以上。陈玉国每天都必须“上紧发条”,细心的维持这这个全省最大的急诊科的运转。
“和普通的门诊医生不同,急诊科医生的心脏必须更加强壮。”每一天,急诊医护人员都是在刀尖上行走,快速判断病情,快速抢救,每个急诊医生都有一条黄金准则,就是“先救命,后治病”。病人到急诊,很多都是重症,延误一秒钟,危险就加剧一分。
急诊是体现医院真正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在瞬间做出决断,确定抢救方式,每个急诊医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就是将一名濒危病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在救助普通患者的同时,陈玉国掌舵的急诊科作为山东省急诊医学的领军者,在完成各项医教研工作的同时,还积极承担了多项卫生部、省政府、卫生厅、山东大学等上级部门安排的重大任务,如“非典”防治、济南市特大暴雨抢险救灾、汶川地震支援、第十一届全运会医疗保障、菏泽手足口病防治和“甲流”防控等各项任务。
面临如此繁多的医学任务,陈玉国总结出了自己的“快与慢”之道。
“平时要快,节省零碎的时间,但是面对患者,判断病情时,尤其是在受到外界极大的干扰的时候,更要保持冷静,所谓步步惊心时,你不能急。”
开展组内考核与组间竞赛活动制订各亚专业组培训计划和建立考核体系,制订亚专业涵盖到的各种培训项目评分标准,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技能,工作职责完成度和患者满意度。开展组内考核、科内考核。各小组成员考核合格后,进行组间轮训,并分批次培训考核全科人员,以点带面促使全科护士共同进步。
调查方法
1综合能力以急危重症患者护理为考核目标,包括理论考核、技能考核及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三大部分,具体考核内容理论方面包括:常用抢救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常见急危重症患者的护理常规;各种管路的护理及各项辅助检查的目的和临床意义。技能考核内容有各项基础护理操作和气管插管术及气管切开的术中配合、洗胃术、呼吸机的使用及参数调节、CPR、简易呼吸器的使用、电除颤、血液灌流术、气囊滞留物清除术、中心静脉压的测量、呼吸末CO2监测等专科技能。德、智、勤综合素质主要从职业道德、劳动纪律、团队合作意识、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及应急应变能力、沟通决策能力、学习能力、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考核。
理论考核,采取笔试的形式由护士长统一出题。操作技术考核在组内培训及组间轮训结束后,采取实际操作的方式,随机抽取4项我科常见的护理技术操作进行考试,作为技术考核成绩。德、智、勤综合素质评价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通过独立答题、现场交卷、现场核查问卷的方式对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前后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行调查,总分为100分,分为四个等级,90~100分为优秀,80~89分为良好,60~79分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
2患者满意度及抢救成功率由护理部设计《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护士操作技能、服务态度、健康教育情况、管理能力、护患沟通等,评价等级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亚专业组模式前后均随机调查患者或家属100例,共发出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有效率为100%。抢救成功率主要以我科抢救呼吸心跳骤停患者为对象。通过信息科病案首页采集培训前后抢救患者资料各100例,选择标准为50~60岁突发呼吸心跳停止的男性患者,既往无基础病史,参加抢救的医师均为副主任职称及以上。以抢救成功(即呼吸心跳恢复)为统计指标。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亚专业分组前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比较建立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理论、操作成绩及综合素质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
2亚专业分组前后患者满意度比较经调查,患者满意度由亚专业分组前的87%提高到分组后的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P<0.05)。
3亚专业分组前后急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比较亚专业分组前患者抢救成功率为89%,分组后抢救成功率为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P<0.05)。3讨论
急诊护理亚专业组发展现状
急诊医学作为一个新兴的临床医学专业,自1979年美国急诊医学正式成为第23个临床医学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在它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临床亚专业,急诊护理学已成为护理学科中的一个重要专业,成为与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并驾齐驱的二级学科。而与之对应护理亚专业组并未建立。
因急诊医学的发展及护理模式的转变,人们对急诊科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期望。在欧美国家,急救护理人员必须通过急救专业技能考核才能上岗操作,我国相当多的综合性医院与国外急诊护理发展有较大差距。为培养急诊专科护士,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正式成立并开班授课,可见中国急诊护理人员正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正逐步与国际专科护士的培训、认证相衔接。这也是促进急诊护理专业水平与急诊治疗技术的发展的可行途径,但实施效果如何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各地仍在进行急诊护理模式的探索。
建立急诊护理亚专业组模式的优点
1可促进急诊医学亚专业发展,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急诊医学是一门跨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贯穿于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和急危重症监护过程。急诊医学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急诊医学模式的变革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院前、院内急救和急危重症监护一体化的模式是现代化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新模式,急诊亚专业建设是新形势下学科建设的重点。临床专科的显著特点是疾病谱、诊断、治疗和护理均有自身的区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现代急诊医学已分化出小儿急诊、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灾难医学、创伤医学、危重病医学、中毒医学等亚专业。不同的亚专业面对的对象也有不同的特点,故诊断、治疗和护理也应该有别于其他专科的特点。因此,为适应急诊亚专业的发展,建立区别于其他专科的一体化模式的急诊护理亚专业队伍可促进急诊亚专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急诊护理学科品牌建设。
2提升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窗口,其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反映医院整体水平,而如何营造一个优质舒适的就诊环境,让患者得到最优质、高效、便捷的急诊专科服务也日趋成为不断努力的新目标。因此只有通过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培养急诊专科护士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的医疗发展。而通过各亚专业护理小组的建立,实施组长负责制,充分发挥急诊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集体荣誉感和激发学习热情,进行组内培训和各组间的交流学习及科内的业务学习,开展组内考核和组与组之间的竞赛活动,要求急诊护士不仅要自觉学习相关医学专业知识,而且要学会应用各种紧急救援医疗技术与方法挽救患者的生命,成为合格的急诊护理专科护士。从而以点代面达到全科的共同进步,提升急诊护士综合素质,成为急诊专科护士。表1、2结果显示,经过护理亚专业分组后,护士临床综合能力得分高于分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以,在此形式下建立护理亚专业组模式,成为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急诊医护人员;心理健康;CHQ-12;HADS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55-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急危重症患者及严重创伤患者的数量急剧增加,不仅给急诊医疗事业带来了挑战,对医务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急诊科医务人员随时会面临急危重症患者紧张状态,巨大的压力对其身心健康势必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1]。本研究旨在调查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况,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调查组为我院急诊科医务人员43人,其中男10人,女33人;年龄:20-42岁,平均年龄(30.81±6.30)岁;文化程度:中专2人,大专27人,本科8人,研究生以上6人;平均急诊工作年限(6.72±3.99)年;均参与夜班值班。对照组随机抽取外科系统科室工作人员40人,其中男15人,女25人;年龄:20-40岁,平均年龄(30.6±6.00)岁;文化程度:中专5人,大专20人,本科8人,研究生以上7人;平均工作年限(6.90±3.56)年;两组间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进行抽样,由组织者进行问卷调查,先由组织者详细讲解答卷要求和细节,受试对象以无记名形式单独填写。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性别、年龄、民族、工龄、文化程度、急诊工作年限),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1.2.1 12项一般健康问卷(GHQ-12)按照0-0-1-1评分方法进行,总分为0-12,总分越高,心理障碍问题越严重,该量表广泛用于人群心理障碍的筛查和评定,具有理想的信度和效度[1] 。
1.2.2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 [2] 可评定抑郁和焦虑的状况。D代表抑郁,A代表焦虑,每个项目均4级评分。总分0-7分代表无抑郁或焦虑;总分8-10分代表可能或“临界”抑郁或焦虑;总分11-20分代表可能有明显抑郁或焦虑。诊断抑郁时需将所有双号项目评分叠加总分;诊断焦虑时需将所有单号项目评分叠加总分。HADS的焦虑分量表Cronbach’s a为0.76,抑郁分量表的Cronbach’s a为0.79。
1.2.3 本组资料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 检验、t 检验统计分析,以P
2 结果
3 讨论
急诊科是医院抢救工作的最前线,属于相对开放的区域,工作具有不稳定性,无规律性,急诊患者的来源又十分广泛,具有流动性大,病种复杂,病情急、危、重等特点,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技术和应急能力要求高,工作难度、强度和风险大,属于高风险科室[3]。目前,绝大多数急诊科工作人员参与值班倒班,工作、生活作息没有规律,且长期处于超负荷和高度紧张状态,导致大多数医护人员产生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
大量的统计结果显示,急诊科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一般人群偏差[4],工作压力及疲倦感现状较为严重,工作成就感明显不足。本研究结果显示急诊科医护人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外科系统,更容易形成焦虑抑郁情绪,这与急诊科护士长期处于临床一线这种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环境有关。在我国急诊医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相应的专业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而急诊医学的综合性及所面临疾病的复杂性在临床思路和诊疗、护理技术方面对医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危重症抢救时更需要综合判断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这些都对医务人员的心理产生压力[10],特别是在非典型肺炎、禽流感、“5・12”汶川地震、甲型H1N1流感爆发、新疆“7.5”事件等突发事件和灾难的发生,全国有多起患者或家属殴打医务人员事件,新疆急诊医护人员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面临严重传染病时,急诊科往往是最早接触大批患者的前沿阵地,急诊科工作人员一方面要诊治患者,一方面又要避免感染保护自者、同事以及家人,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总之,急诊科医护人员不仅每天面对着紧张繁重的工作,而且还承受着来自于社会各个方面的巨大心理压力,双重压力使大脑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紧张、抑郁心情长期得不到宣泄,极易导致身心疲劳,引发各种心理问题,从而导致抑郁和焦虑等症状的出现。因此,迫切需要制定可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帮助医务人员改善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 Hankins M.The reliability of the twelve-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GHQ-12) underrealistic assumptions[J].BMC Public Health,2008,14(8):355-358.
[2] 郑磊磊,王也玲,李惠春.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2013,15(5):264-266.
[3] 胡容.急诊科护士心理行为特征调查及其干预对策[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12,8(4):28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