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1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自然灾害及应对措施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作者:吴桂月 张亚丽 郭世界 张明宇 王培豪 单位: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河南省高校农业资源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全省水资源总量的年际变化特点与降水量基本一致,2030年在平水~中等干旱年情况下,全省总缺水量114.3~181.4亿m3,占总需水量的21%~31%。气候变暖对农业灌溉用水的影响,远远大于对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的影响。气候变化诱致农业灾害频发极端气候导致农业气象灾害频发,农业生产风险增大。在河南省农业气象灾害中,主要有干旱、洪涝、干热风、风沙、冰雹及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病虫害。干旱是河南平原地区最普遍、最频繁的气象灾害,近50年来旱灾面积大767万hm2的年份有22年,频率达45%。河南省雨涝灾害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及年际变化特点。全省春涝、初夏涝频率南高北低,平均雨涝成灾面积每年在80万hm2以上。各种灾害中,以干旱、洪涝灾害的危害最重,其造成的损失约占全部农业自然灾害损失的70%左右。2009年,河南全省小麦受旱面积达290.00万hm2,超过麦播面积的1/2,其中4.33万hm2小麦出现枯死现象。目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粮食生产条件亟待改善。随着气候变暖,重大气象灾害具有“提早、增多、加重”的发生趋势,气象灾害造成粮食产量减产率由正常年景的10%左右将升至20%~30%,从而使粮食增产的限制性因素增大,对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气候变化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暖干气候导致作物生育期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减少,为保障粮食稳产增产,势必增加了抗旱灌溉的支出。气候变暖后,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这意味着需要施用更多的肥料以满足粮食作物的需要,施肥量的增加意味着投入的增加。气候变暖和干旱将加重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程度,特别是小麦锈病、粘虫、草地螟等的危害加重。各种病虫出现的范围也可能向高纬地区延伸,必将增加施用农药和除草剂,增大粮食生产成本。
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变化分区根据《河南省综合农业区划》、《河南土壤区划》、《河南省农业气候区划》、《河南省水利区划简明报告》等资料,对河南省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进行分区,把全省共分8个区:Ⅰ豫北山区粮食生产气候区;Ⅱ豫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Ⅲ豫西山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Ⅳ豫中丘陵粮食生产气候区;Ⅴ豫东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Ⅵ南阳盆地粮食生产气候区;Ⅶ豫东南平原粮食生产气候区;Ⅷ豫南山丘粮食生产气候区。头脑风暴法简介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的发明者是现代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原指精神病患者头脑中短时间出现的思维紊乱现象,病人会产生大量的胡思乱想。奥斯本借用这个概念来比喻思维高度活跃,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而产生大量创造性设想的状况。头脑风暴法力图通过一定的讨论程序与规则来保证创造性讨论的有效性,特点是让与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是一种集体开发思维的方法[4]。头脑风暴法在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中的应用议题: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粮食生产措施遴选及排序。会前准备:根据河南省粮食生产气候分区及各区主要气象灾害,制定应对自然灾害各种农业生产措施清单,请专家综合考虑各措施(实施应用情况、存在问题、风险、安全性、可行性)进行优先排序。确立定人选:所请专家的专业范围包括作物栽培、农业气象、农田水利、林业、环境、农业经济等专业专家。实施过程:由主持人公布议题,安排各专家针对议题综合考虑各措施进行优先排序。时间实施:一个区大概10—15min讨论时间。最后汇总各个专家们意见措施,再进行粮食生产应对气候变化适应性措施综合分析,结果见下表。
合理分配自然资源、多途径进行节水保肥等技术和措施,对稳固我省粮食生产、推进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河南省气候将继续向“暖而干”的方向发展,高温、干旱和强降雨等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大,而这些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影响是不可调控的。本文运用头脑风暴法针对河南省不同的粮食生产变化分区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各个气候变化分区的适宜性应对措施。气候变化对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交织,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和结果,气候变化及其粮食生产的适应、减缓措施研究涉及因素多、影响方面复杂,各项应对措施的遴选应结合自然条件、气候变化规律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条件,统筹考虑,进一步细化和重组。
1 低温阴雨对蔬菜生产的影响
蔬菜产业是长沙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当前增收的主要途径,比较效益较高。因此,2010年春2月中下旬温度回升时,全市菜农积极播种、育苗、移栽,生产积极性高,但3月2日起,出现的强冷空气和持续低温阴雨(表1),对生产影响极大,其中5月份降雨量达323.1 mm,比2009年同期增多176.9 mm,对蔬菜生产影响很大。
1.1 低温阴雨对秧苗的影响
一是浏阳的沿溪、古港、达浒、关口等主要蔬菜基地,年前在大中棚播种的辣椒、茄子等秧苗在2月中下旬气温回升较快时生长迅速,但3月初气温骤降,阶段性阴雨持续时间长,秧苗受冻严重,生长受阻,部分秧苗冻死冻伤。
二是小中棚直播的藤豆、苦瓜、黄瓜、豇豆等蔬菜,出苗后受低温阴雨影响,死苗率达50%以上。苋菜、蕹菜、莴笋等叶类菜受冻严重,根茎腐烂,死亡率高达80%以上,部分绝收。使2010年春秧苗大多重播两次以上。
1.2 低温阴雨对大苗的影响
因为季节已到,3月下旬至4月上旬,露地栽培的茄果类蔬菜80%已移栽。但由于长时间阴雨寡照,气温变幅大,春寒时间较长,移栽的秧苗僵苗不发,生长缓慢,死苗率高,大棚内栽培的相对较好。进入5月,长沙市又连续多次遭受了强降雨,特别是5月21~22日,出现大暴雨异常天气,2天降水达166.4 mm,使得各基地内涝渍水,有的地块被淹,田间早夏菜受灾,出现沤根烂叶现象,病害发生严重。
1.3 低温阴雨对市场的影响
2010年春早夏的持续低温阴雨对长沙市整体蔬菜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导致整个早夏菜上市时间延迟15天以上,4~5月本地蔬菜上市供应量减少,蔬菜价格普遍上涨。5月上旬菜价达到上半年高峰,根据长沙市蔬菜行情晴雨表的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的统计,5月份14个主要蔬菜品种均价达2.34元/kg,同比上涨了30.25%。
2 应对措施及对策
受全球气候的影响,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极端天气现象越来越多。2008年的南方低温冰冻灾害,2010年春当地的持续低温阴雨、西南地区的持续干旱和北方的倒春寒等灾害给蔬菜生产甚至整个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直接影响了市民正常生活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目前长沙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残存的近郊菜地因城市发展,水系遭到破坏,而新开发的蔬菜基地大部分基础设施不完善,应对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因此,长沙市蔬菜产业要做大做强,保持高产、稳产、质优、价稳,需要采取多方措施来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以保证蔬菜生产的正常进行,从而保障市场供应和农民增收。
2.1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宏观调控能力
一是从政府到菜农必须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密切关注气候变化,提前采取得当措施,降低自然灾害的为害;二是调整栽培茬口,提早或推迟播种,尽量避开低温和雨水集中时段,以减少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三是建立健全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储备机制。如建立健全种子等蔬菜生产物资的储备机制、园菜的储备基地、蔬菜产品的冷藏库等。遇到突发自然灾害,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储备蔬菜上市,同时及时迅速地组织菜农恢复灾后生产。
2.2 推广工厂化育苗,保障蔬菜生产需求
2010年春的低温阴雨使得长沙市大部分冷床育苗的蔬菜需要重播,这也表明传统的冷床育苗已无法抵抗低温阴雨灾害对幼苗的影响。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工厂育苗迫在眉睫。工厂化育苗由于育苗设施和加温设备比较完善,可采取有效措施抵御严寒和阴雨,因此,政府应加大对蔬菜工厂化育苗的扶持力度,根据生产布局,集中力量在有一定规模的基地分片区分品种建立大型的蔬菜育苗工厂,集中育苗,以供生产之需,为大面积蔬菜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 气象灾害;特征;影响;对策;广东四会;1959—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75-02
气象灾害是各类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1-5]。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理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和气候系统复杂多变,干旱、暴雨、热带气旋、低温、雷电、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常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现着重分析近52年(1959—2010年)来影响四会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当前气象灾害防御现状提出一些应对举措。
1 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影响
1.1 干旱
干旱尤其是季节性连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四会市虽属亚热带,属广东省多雨地区之一,但因受季风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常出现季节性干旱现象。例如,2004年9—12月,四会市雨量持续偏少,总雨量33.9 mm,比历史同期偏少287.9 mm,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旱现象,造成当地农作物受旱面积约4 284.9 hm2,直接经济损失203.98万元。按照广东省气象干旱标准划分,四会市干旱主要发生在秋、冬、春季节,历年中无透雨日数≥120 d的严重干旱过程有7次,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秋—冬—春连旱较为频繁,仅2000—2010年间严重干旱天气过程就发生4次,最长干旱天气持续日数为192 d,从2004年9月1日持续至2005年3月11日。平均而言,9月至翌年3月是四会市的旱季,平均雨量539.0 mm,占全年雨量的30.1%。
1.2 暴雨洪涝
1.3 热带气旋
1.4 低温阴雨
1.5 强对流天气
2 对策
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大范围的气候灾害和突发性天气灾害有更为频发的可能趋势,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好必要的应对措施,将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5]。近年来,四会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应对气象灾害能力逐渐提高,但社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比如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强、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防灾减灾工程标准不高等。因此,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对策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的评估和预警系统,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能力和覆盖面;结合四会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城乡分布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情况,制定出切合四会市现状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御应急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灾害应对机制;加强防汛抗旱、城市防洪、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应急避险、通信保障和应急保障等工程性措施的建设,以切实增强各部门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重视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大众防灾、避灾、躲灾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结语
四会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低温阴雨和强对流等,各类气象灾害季节性明显,其中干旱主要发生在秋、冬、春季节,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秋、冬、春连旱现象较为频繁;暴雨年均日数6.3 d,汛期出现几率最大,是当地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7—9月是热带气旋影响的盛期,占全年总数79.6%,其对本地造成的影响以降水为主;2—3月是低温阴雨天气多发时期,平均每年有1.7次,主要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强对流天气中以雷暴发生的频率最高,年均日数78.7 d,以5—8月活动最频繁。随着气候变暖,气象灾害的发生有增强之势,因而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开展全社会的减灾行动,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对策,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6-9]。
4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范[J].广东气象,2007,29(3):39-41.
[3] 石辉,彭珂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4):561-567.
[4] 刘彤,闫天池.气象灾害损失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84-91.
[5] 李崇银,黄荣辉,丑纪范,等.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6] 都前进,许国庆,许庆娥.主要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09.
[7]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一、设立“防灾减灾日”的重要意义
二、活动主题
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应急应对能力。
三、活动重点
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堂。
四、宣传内容
(一)宣传介绍各类突发事件的种类、特点和危害,普及防灾减灾的基本技能和自救互救的应急常识。
(二)宣传介绍《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重要内容。
(三)宣传介绍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置方法、采用的各种应对措施
五、宣传形式
(一)集中宣传。宣传周期间,全县中小学校要通过设立宣传展板、板报、发放宣传资料、举办知识讲座、开展防灾减灾主题班会、观看展览和专题片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
(二)开展演练。5月12日为我县中小学“防震演练日”,各校可根据现阶段工作重点,自行安排演练时间,但必须保证本学期演练一次。开展演练前各中小学校必须做好演练前的安全教育工作,要精心组织,制定详细的演练方案,保证演练万无一失。
六、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20xx年5月5日—5月7日)
各校结合实际安排部署宣传周活动的相关工作。
(二)实施阶段(20xx年5月7日—5月13日)
1. 5月7日—5月13日,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校园宣传载体广泛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防灾减灾常识和应对处置重特大突发事件情况,特别是要对地震灾害、防汛抗洪救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应急知识进行宣传介绍。
2.5月8日,各级各类学校要在校园统一集中开展宣传,悬挂宣传标语,张贴宣传海报,开展宣传咨询,发放宣传资料。要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应急知识。要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在广播站播放应急常识、印刷墙壁应急宣传标语等形式,强力推进应急宣传工作。
3、5月7日-13日,各级各类学校要举办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知识讲座,分别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避险、自救互救等常识进行宣传介绍。
(1)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专题知识讲座。主要宣传介绍有效应对自然灾害、提高灾害预防预警能力、加强灾害紧急救助等情况;开展相关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应急常识和技能的宣讲。
(2)事故灾难应急管理专题知识讲座。主要宣传介绍开展相关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应急常识和技能的宣讲。
(3)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知识讲座。主要宣传介绍有效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况特别是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情相关知识的宣传解读、应急常识和技能的宣讲。
(4)社会安全事故应急管理专题知识讲座。主要宣传介绍妥善处置各类社会安全事件的情况;开展相关应急预案的宣传解读、应急常识和技能的宣讲。
(三)总结阶段(20xx年5月14日-15日)
宣传周活动结束后,各校要做好宣传总结。
七、工作要求
1.1风险一直存在,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在水利水电工程中,无时无刻都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风险的发生风险是始终客观都存在,并不能依靠人力完全解决。因此,不论水利水电工程或大或小,风险都会始终贯穿着整个工期和使用期。水利水电工程的风险,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2风险的偶然性和随机性
在此,又因为水利水电工程极为复杂,不论在规模上还是设计、建设方面都极为耗时耗力,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有很多,并且由于自然的因素。有很多风险的发生都是无法估量的,在水利水电工程上发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事也并不少见。仅仅有一些大型或常见的风险能通过数学计算的方法进行规避的。这种风险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也为风险的处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1.3风险的干扰因素多
风险在产生的过程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水利水电这类工程而言,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并且在施工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可变因素不断干扰着工程的进行,旧的风险往往又会引发新的风险,因此,风险的这种可变特性也给施工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同时,水利水电的风险多样化。水电水利工程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有物理学、数学、化学、地质学等等方面,一旦这些因素混杂在一起,又会衍生出许多不同的风险,十分棘手。
2.水利水电工程一些风险问题及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范围广大,工程庞大,周期长。导致水利水电工程所遇到的风险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例如,风险是时常发生的客观事实,而它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但是,万事万物都有规律,我们可以搜集资料,进行分析查询并研究出解决方法。这样我们才可以达到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
2.1环境中存在的风险以及对策
水利水电工程总是建设在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河川山谷等地带,这里的自然灾害十分常见。如暴风雨,泥石流,山洪等。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导致了施工环境的艰苦。众所周知,自然环境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但是通过仔细反复详尽的考察分析,还是可以把这些风险所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很多对于自然环境的防控策略都是“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环境因素中还包含着社会环境因素。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势必会牵扯到大量的问题:材料运输,电力的供给以及征地移民。为了解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问题,势必会带来耗费财力精力以及时间的前期准备问题。这里,便需要地方政府的支持以及国家的扶持,以确保工程的顺利开展。
2.2安全风险以及应对措施能力
在安全、成本、质量以及进度中,作为安全控制管理的主要内容,安全无疑是比较重要。工程项目中可能会引发的火灾爆炸等,一系列突发的安全风险。这种风险来带了严重风险的隐患。要及时预防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要保证施工的质量,对于薄弱的环节以及关键部位我们需要着重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切忌偷工减料懒散怠工,以至于给工人乃至社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灾难。
2.3进度风险与应对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周期长,工作量量也十分庞大。所以对于施工进度所带来的风险,我们需要实时监控,遇到问题尽快分析找到解决方案,以免耽误后续施工。施工过程发生意外是不可预见的,所以为了能够把工程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且保质保量,我们所需要的就是运用故障树分析法来不断分析进度风险,并制定好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措施,以及分析各种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做好新的进度安排工作。
2.4投资风险以及应对措施
水利水电这种大工程,费时长,工程量大,所需资金极多,这也就出现了投资风险。控制风险的方式很简单,掌握“合理预测,动态管理,风险转移”等有效方法,然后根据双方所签订的协议预算等适当的转移资产,预留风险费。这样的方式可以分化风险,能够把风险控制在预期内。相比其他做法来说,这不失为一种好做法。
2.5设计风险应对措施
支持着一项工程的可靠性、经济性和适用性,与工程的实施以及出色的设计息息相关。因此设计与工程是相辅相成的。涉及到风险主要是勘测设计方面。水利水电工程的勘测设计需要在恶劣的地质环境中进行地质勘测,对流域进行观察规划,还要对周围特性进行描绘以及需要大家坐到一起研究设计。倘若勘测员对自己勘测时,发现的问题并没有全部提出和及时解决,那么后果不堪设想。举例说明,如果在勘测地形时,勘测员不够重视周围环境,测得数据不够精确,我们无法精准的掌握到活动层的信息,贸然就去实施建设大坝工程,导致出现了风险。这种情况是极其严重的。所以,对于一名合格的,有责任心的勘测人员来说,必须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能够进行极度确切的分析,为工程设计组提供合格的勘测数据。
2.6施工风险以及应对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存在着众所周知不可预见的风险,但是我们还一定要协调好安全、进度、质量以及成本之间的关系。监督部门需要实施监督,杜绝偷工减料的事情发生。请专门的专家对气象,自然灾害的发生进行预测,尽量降低风险。同时也要注意工人们的人身安全,机械设备的操作是否规范合理,尽量做到发现及时,处理及时。必要时运用政治或者法律手段加强工程监理作用,预防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3.结语
关键词:管道输油;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TE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6-00-01
管道输油是石油储运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输油管道由主要的油管、控制阀等附件组成,在和一定的动力机器例如油泵机组共同承担油料的运输转接任务。管道输油的方式被很多国家所运用,说明这种运输方式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具有双面性质的,管道输油也不例外,它在输油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在文中以长庆油田某管道输油为例子,进行管道输油的风险探讨,根据实际情况,选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保证石油管道运输的安全发展。
一、管道输油风险与应对措施概述
任何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一定的风险,管道输油的风险是生产目的与劳动成果之间的不确定性,这种风险的来源表现为一种安全生产和利益获得。其实,在管道输油的风险性中,我们对利益获得的风险并不是过于看中,我们最担心的就是管道输油的安全风险。因为,一旦管道输油发生了安全环保事故,他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如青岛“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特别重大事故,不仅破坏了经济效益,更加破坏了社会效益。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要想有效解决管道输油风险问题,就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分析风险因素,采取一定的应对措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尽最大可能的减少一切不必要损失。
二、管道输油存在的风险
管道输油存在的风险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情况会出现不同的风险。因此我们在分析管道输油风险时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这样才能全方位的了解管道输油风险的具体来源,从而为寻找应对措施提供有利支持。
(一)管道输油安全风险。长庆油田某管道输油路线经过的地貌单元十分复杂,我们知道越是复杂的地理路线,管道输油风险的危险性就越大。长庆输油管道经过了地震断裂带和湿陷性黄土高原路面,从这些地理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管道输油的安全问题十分突出。如果这些地理路线一旦发生了洪水冲刷、地震、塌陷等自然灾害,那么输油管道就很有可能发生破裂,导致原油泄漏。不仅如此,长庆油田的管道输油还经过了一些河流和高海拔之处,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发生了安全问题,那么也会存在抢救困难的风险。
(二)管道输油环保风险。长庆油田作为我国主要的油田之一,它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幸福生活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同时,这也就意味着他的输油管道线路分布面积是极为广泛的。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对城市和农村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输油管道的分布大多数经过了一些城乡结合部地区。这个地区工厂、人口、水源等都比较密集,一旦发生了管道输油侧漏的危险,就很有可能造成各种环境污染,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还有就是长输管道因本体一般深埋在土层下,长期受土壤酸碱水质腐蚀作用,再加之原油运输过程中不停冲刷管道壁,10年以上的输油管道就容易老化腐蚀变薄、甚至是局部穿孔,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就可能造成较大泄漏环保事件,污染环境。
(三)管道输油的社会风险和法律责任风险。社会中存在形形的人,每个人的文化素质和教养是不同的,有些人民群众明白管道输油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但是还存在极少数的人,他们会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而干一些打眼盗油等破坏输油管道的恶劣行为,这就是社会风险。社会风险存在于管道输油建设途中,也包括管道输油工程建设后,有些人可能会开挖管道输油线路,私自接油谋取暴力。当然,一旦发生了后果,这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当他们逃之夭夭之时,如果发生了什么不测,那么长庆油田就要先担负管道主体责任这样的法律风险,而后再去寻找相关的责任人。
三、处理风险的应对措施
长庆油田作为一家大型的石油企业,在面对风险时首先会拿出一定的应对措施来预防风险。这是因为“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深深地烙印于长庆油田管理人员的思想之中。因此,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和具体的风险来源,制定出以下几个应对措施。
(一)注重制度建设。安全管理人员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根据HSE风险评价首先修订完善的《HSE管理手册》以及《程序性》文件,有了良好的管理体系就可以有条不紊的全面开展风险应对工作,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注重制度建设,制修订《第一输油处设备管理细则》、《第一输油处异常参数处置管理办法》《第一输油处作业场所防雷防静电措施与规范》等制度,补充完善岗位标准作业程序,这样有利于从制度上保证管理的有效性。
(二)进行管道输油安全风险防控。工作人员要对管道输油的地点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某些地理条件要深入了解,判断它是否存在不可挽救的安全风险。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但是我们可以进行预防,例如一些管道输油路线不可避免的经过了地震带,那么可以对管道输油路线进行安全防护,加固管道,从而防止管道输油的破裂。当管道石油经过一些河流之处时,要考虑河床的高低以及流水的腐蚀问题,突出科技预防的措施,定期对管道进行管壁检测等,提高管道泄漏定位精确度和响应速度。
(三)进行管道输油人防应对措施。“人防”应对措施可以有效规避社会风险和法律风险,因为具体的人防措施尽到了一个企业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长庆油田某原油输送单位采取机关科室分段承包,巡护保安中队全天候巡护,主管单位分区域驻守,沿线村庄有偿看护等积极措施,做到管道保护不留死角。这样一来,就大大减少了不法分子偷油盗油的机会,并且做到了安全防护。不仅如此,对长输管道的风险还需要采取“物防”的措施,在各个管段加强现场危险防范标志警示,企地联合开展一定的应急处置演练,一旦发生了管道输油爆炸或者是生化事故,就可第一时间联合地方政府部门疏散群众,力求将损害降低至最小值。
参考文献:
[1]苏苗罕. 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研究[J]. 公民与法(法学版). 2010(07)
[2]肖白浪. 我国石油管道风险存在的研究[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06)
关键词: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概念;特征;构成要素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
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定义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突发事件一般超出人们的预料,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剧烈的负面影响,可能成为激发社会矛盾、进而爆发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的直接原因,其具有突发性,种类的多样性,处理的复杂性,信息的不全性以及后果的严重性、持久性、广泛性和连锁性等特点。
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及特征
(一)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概念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是集突发事件之事前、事中和事后各项工作的应对能力综合。
(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特征
1、整体性和系统性
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不是某一种单一的治理和应对能力,它涵盖了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发生过程当中以及发生之后的各项能力,集突发事件的预防、准备、反应和恢复于一体,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
2、公共资源参与度高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处理的复杂性、以及较大的破坏性等特点。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政府部门起着无可替代的主导作用,但是要妥善的处理突发事件带来的破坏和后续性影响,仅仅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企业、社会组织和理性公众的积极配合和广泛参与是实现突发事件有效处置的重要一环。在突发事件的处置过程中,尤其是事中应急管理过程当中,需要相关法规、人员、资金、医疗、物资以及技术等的高度集中与配合。
3、社会关注度高
突发事件往往直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突发事件更是影响到国家形象和国家核心利益,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是检验政府部门行政管理效率和为人民服务本领的磨刀石。在应对突发事件时,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会受到国际国内社会的高度关注。
三、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事前监测预警能力
事前监测预警是指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及后果做出预告与警告并制定相关预案以减少损失的行为。事前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是为了最大程度降低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有效的事前监测预警体系具有预见和警示、延缓及减缓、阻止与化解等多种功能。提高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能力,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工作,提高政府和社会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是适应风险型社会的必然要求。
事前监测预警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对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对突发事件的预报能力,突发事件预警技术能力,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能力等。
1、对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
包括对已有及可能存在的突发事件的预、监测能力。这种能力需要有可靠而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为依托、以历史经验和现场调查为基础。通过运用信息系统(IS)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基础性信息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利用航天遥测、遥控、遥监技术和地面监测监控系统迅速、及时地实施严密监测,自动采集信息和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动态和静态系统相结合的、空间一体化的灵活性监测预警体系,在相关专业机构及人员的专业技术、历史经验和社会调研的基础上对突发事件进行预测、监测。
2、对突发事件的预报能力
这种能力是指通过一定的预警信息平台或通过网站、广播、电视插播、电话、传真、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农村大喇叭广告等具体方式,实现预警信息的统一收集、管理及,保证信息的通畅、及时、准确和有效。
3、突发事件预警技术能力
从突发事件信息的采集到预警信息的都离不开相关技术的支持,现代突发事件预警是以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平台,采用传感器技术、智能化计算机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力求构建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立体式、全方位和灵活性的动态监测体系,实现预警信息的整理、风险评估、预测评价、预警对策的功能。预警技术设备的完备度,技术应用的纯熟度,监测体系的技术数字化、综合一体化和传递网络化水平决定了突发事件的预警技术能力。
4、突发事件应对措施能力
突发事件的事前应对措施能力主要是指预案管理能力,它与突发事件的应对效果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良好的预案管理能力主要表现为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具体性、实际操作性和兼容性强,预案的公众参与度较高。
(二)事中应急管理能力
事中应急管理能力是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部分。它对于阻止突发事件影响范围和破坏程度的进一步扩大,挽救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和消除社会公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以及国家核心利益等方面意义重大。事中应急管理重点是指应急的响应及救援,主要包括险情的报送、预案的启动、资源的调配和实地的抢险救援。事中应急管理能力建设需要有有效的机制和应急保障。
事中应急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突发事件辨别能力、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等。
1、突发事件辨别能力
突发事件辨别能力是指相关机构和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根据系统技术、历史经验、现场调研等方法或渠道,对突发事件发生的种类、方式、时空范围、危害程度、发展趋势进行分辨识别的能力。突发事件辨别能力是开展具体救援活动、启动应急预案的基础。
2、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
突发事件的紧急救援一般是以政府为主导,离不开社会力量的广泛理性参与。政府部门的应急救援能力具体体现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指挥控制能力、救灾救援过程中的协调能力,救援装备配置的现代化水平、救援队伍组建能力和救援力量响应能力等方面。政府部门良好的突发事件紧急救援能力表现为恰当的启动应急预案、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能够有效决策、协调、指挥、控制,具备先进的救援设施及装备,注重救灾组织机构和应急救援队伍的构建,并且能够有效而迅速的发动救援力量。
3、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
居民突发事件行为反应能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居民防灾减灾意识的强弱,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意识越强,突发事件发生时社会恐慌、骚乱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小,应急救援的难度也相对较小,反之,则会使应急救援的难度加大;二是居民理性救援的参与度,包括自发救援和响应政府号召参与救援。居民理性救援的参与度越高,越有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置。
(三)事后恢复重建能力
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重建意味着让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民众、基础设施和系统恢复到事件发生之前的状态或者相比较而言更好的状态,它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型,是社会安全的一道重要防线。它涉及突发事件发生后受灾民众的安置、相关人员的心理干预、生态环境的恢复、社会治安、社会动员、调查评估、重建监管等诸多方面。
事后恢复重建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事后损失评估能力、事后恢复能力、事后重建能力等。
1、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
社会保障系统支持能力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首先是突发事件灾后安置能力,受灾民众的过渡性临时安置与救助工作往往是突发事件事后恢复重建工作的重中之重,过渡性安置地点应当配套建设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并按照比例配备学校、医院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对于特殊群体,如孤儿、孤老、孤残人员可以采取临时安置与长期安置相结合的办法。
其次是心理干预能力。心理干预是指对受到突发事件影响的群体或个体采取明确有效措施(心理介入、认知干预等),使之最终战胜心理危机和压力,重新生活。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网络的建立与完善,是社会保障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最后是社会治安能力。突发事件爆发后,由于事件的突然性与强打击性,往往会对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冲击,使人丧失社会规范意识,滋生犯罪行为。相关公安部门要深入突发事件发生区,了解灾民情绪和掌握灾后突出的社会治安问题,及时化解和消除各类不稳定因素,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工作,尽量把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2、事后损失评估能力
事后损失评估能力主要是指调查、统计、上报、核查实际发生的灾害损失,为灾民救济、保险理赔、制定恢复重建计划等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为评价决策成败及减灾效益提供依据。事后评估主要包括灾区总体受灾情况,如受灾人口、受灾区域、房屋倒塌间数,道路损毁情况等,还包括灾区群众的生活救助情况和应急救助需求情况,如粮食、饮用水、衣被、帐篷、煤电等的需求状况以及倒塌房屋的恢复重建需求情况等。
3、事后恢复能力
事后恢复能力主要是事后环境恢复能力,是对突发事件发生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进行清理、整治,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状态。按照污染产生的不同原因,可将环境恢复分为自然灾害类环境恢复和污染类环境恢复。自然灾害类环境恢复主要是对自然灾害侵袭所造成建筑物倒塌的残骸,以及洪水、泥石流、沙尘暴等所带来的沙石泥土的清理整治活动,使之恢复到正常状态。污染类环境恢复是对突发事件中受环境污染的地区进行污染治理,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
4、事后重建能力
事后重建能力包括重建资金筹措能力、重建监管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首先,灾后的重建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资金的筹措能力是事后恢复重建的前提和保障。另外要确保救灾款物的正确合理使用,要按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办法的规定,对救灾物资的筹集、分配、拨付、发放和使用做到手续完备、专账管理、账目清楚,保证专款专用、重点使用。最后是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动员社会组织和民众理性参与到突发事件发生区的恢复和重建当中来。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眭源.提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的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67-268
[2] 朱华桂,洪巍.论突发事件灾后恢复重建能力建设[J]南京社会科学,2008(9):75-80
[3] 贾敏.我国自然灾害灾前预警体系现状分析[J]品牌,2013(Z2):16-17
我省已进入汛期,从历年汛期安全生产情况看,易发矿井透水、溃浆、危化品被大水冲走、浸泡污染等事故,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6月1曰,省政府召开防汛抗旱工作会议,对全面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目前,各类企业(单位)正处于生产和建设旺季,不稳定因素增多,安全风险加大。为切实贯彻落实好全省防汛抗旱工作会议要求,吸取历年我省汛期灾害事故教训,加强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确保全省汛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要落实责任,高度重视汛期安全生产工作
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认真吸取以往事故教训,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高度重视汛期强降水、洪水;泥石流、雷电。高湿等自然灾害可能对安全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牢固树立“安全第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扎实做好汛期安全生产土作。要进一步加强对汛期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主要负责同志耍切实负起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认真研究部署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汛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认真落实防汛救灾措施,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倒位。要立足于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切实将防范、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生产安全事故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特别要抓好基层企业和作业现场汛期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确保汛期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2.要突出重点,继续深化重点行业隐患排查整治
2.1加强对存在水患、山洪等灾害威胁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井监控,落实地面防洪、井下探放水等各项安全技术措施。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要落实防滑坡、防垮塌和防泥石流措施,总出入口、"排水系统和工作场地要有防洪预案。对矿山电器设施、爆破器材库房、储油设施的防雷电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在野外作业的石油天然气钻井、修井作业单位,要做好防范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和雷击工作;油气管道运营单位要随时掌握管道站场、阀室、管线和设备胸安全运行情况。
2.2危险化学品、化工、医药和烟花爆竹企业,要针对可能出现的高温、高湿、多雨、洪水、雷电、大风等天气状况,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要加强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工作,在暴雨、洪水来临前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有毒和遇水自燃化学品采取多重防水措施;要对危险化学品库房进行防雨、防漏检查;对罐区和储罐围堰、易积水的生产区域、生产设备设施、储存库房采取防洪围挡措施,并准备排水设备,检查动力设施。
2.3建筑施工企业要对周围存在受洪水、山体滑坡、垮塌和泥石流等威胁的工地、企业生产厂房、物资存放场地、宿营地等,提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加强巡视检查,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作业和居住、使用。尤其要全面掌握深基坑、管沟(槽)和地下作业的排水、放坡和支护情况,塔吊、物料提升机、落地式脚手架等垂直运输、支撑设施的基础稳固和拉结及防风装置情况,遇雷雨、大风天气要停止塔吊等室外高空作业。
2.4煤矿和隧道施工企业要加强对矿井(隧道)水害预测预报工作,查明矿井(隧道)或采区水文地质条件,特别是周边采空区的情况,对于发现的新情况要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要接照“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拥、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落实好“彻、堵、疏、排、截”五项综合治理措施,坚持先探后拥,探放水时,要撤出受水害威胁区域的所有人员,监视放水全过程,遇有突水预兆时,要立即撤出所有人员。
其他各行业领域也要根据汛期的安全生产特点,加强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落实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确保安全。
3.要加强值班值守,确保安全生产信息渠道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