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管理和管理学

管理和管理学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16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管理和管理学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管理和管理学

第1篇

关键词:管理实践;工厂;现代企业

中图分类号:F4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1002802

管理学介绍中,比较一致的是从20世纪初的科学管理时代开始。以泰勒的秒表管理,法约尔的一般管理原则和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共同构建了现代管理学的基石。但在科学管理之前,人类社会也存在着大量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这些社会商业事物是现代管理学和企业理论发展的渊源和演化的前身。对这些管理活动进行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现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企业。

1 工业时代之前的管理

管理活动,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就已然出现了。社会本身,就是具有阶层性的,如何统治民众,如何安排宗教事宜,如何分配剩余物资,都是最早的管理问题。人类最早也是当时最辉煌的四大文明古国,不约而同都是产生在河流附近,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于河流泛滥的防范与治理,是一项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协同工作的任务。正是这种任务的挑战和不断实践,逐渐产生了协调与管理的需要,进而产生了文明社会。不论是埃及的治理尼罗河泛滥还是中国的大禹治水,都是这种活动的典型体现。

宗教方面,中东地区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很流行建立共同的机构来管理一大批寺庙。军事方面,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政治方面,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也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而且政治领域也诞生了最早的职业“宰相”,出现于公元前1750年,与法老实现了宗教事务与世俗事务的部分分权,并领导其下的官僚机构,以执行监测尼罗河水位、预测全国农业产量和实施分配等任务。

工业化前,组织主要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国家。这些古代的管理活动,取得了很多管理成就。埃及治理尼罗河泛滥时,已经形成了“以十为限”的管理原则,即一个监工只能管理十个奴隶,以保证管理的效果和效率。希腊时代的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都意识到管理的普遍性,不论在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还是在国家管理和家庭管理中。公元前370年的色诺芬观察到社会分工的好处,到罗马时代已普遍实现了社会工种的职业化。在世界的东方,公元前3世纪,印度的考底里耶的《政事论》阐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思想。公元前六世纪,孙子提出了管理军队的《孙子兵法》。公元前五世纪的孔子,除了德育教育,也提出了国家管理和官员选拔的主张,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年的中国政府官员管理。中世纪,封建主义促使十字军产生,而又促使封建主义的消亡。此外,开辟了东西方的贸易道路,目睹了东方在各个方面的领先和繁荣,削弱了天主教的信仰,使欧洲社会生活更加世俗化,并且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不断活跃的商业活动,导致了记账技术的发展。复式簿记的记账原理自14世纪意大利商人就已使用,但规范的表述是在1500年的僧侣帕乔利,形成了第一个财务信息管理系统。

2 早期的工厂管理

随着资本主义兴起,作为新商业阶段的代表――工厂及工厂制度广泛普及并发展开来。在早期的工厂活动中,经济活动的规模并不是很大。早期工厂的雇工通常不多,在伐木业中不多于12个人。在1840年之前,只有纺织业才可以达到40以上的固定雇工,可以常常以实物作为报酬。在1832年,美国财政部长路易斯•麦克莱恩批准对美国制造业进行调查,在不少产业中,只有1-2家企业能达到50人以上的雇工,只有六种工业能达到3-7家雇工大于50人的企业。其描绘的主要工业情景,是由许多不到50人的小单位。

早期工厂的规模比较小,实际上也是由于管理技术生产技术所决定的。以美国的工厂为例,在早期工厂内,面临着三个很大的问题:招募,培训和激励。早期的美国纺织工人独立性很强,反感工厂的强制性和恶劣的工作环境。此外,早期的专业人员是非常缺乏的,包括技术、管理和财务人员,因为没有成熟的学校体系来培养。会计制度当时依旧停留在帕乔利时代,而且除了记账,基本没有服务于管理。此外,监督手段落后、监督人力资源缺乏,懒惰和开小差的情况比比皆是。

因此,早期工厂的管理手段,也非常简单并具有针对性。首先是实行监工合同,其实质是一种包工制度,以详细的合同约定监工的责任,将监督的职能转移给监工,但这种制度会产生包工为短期利益牺牲企业主的长期利益,比如虐待工人和滥用设备。此外,对于工人实施计件工资,实施个人的成果激励,到1833年,47.5%的工厂都是通过计件工资来激励的。鉴于存在着很多需要监督的管理活动,资本家大量动用家族亲情,在工业革命早期,企业家常常让亲属担任管理职务。

3 现代企业的形成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一系列商业活动的技术和经营环境发生了改变。这种转变不仅促使了大型商业组织的出现,更直接形成了导致现代企业诞生的商业环境。

在运输方面,随着铁路技术的成熟和普及,这种快速而廉价的物流手段促使了全国性的大市场的产生。19世纪40年代,铁路技术快速发展,包括铁路、桥梁、涵洞等的修建和T型铁轨的普及。在美国,至1870年代经济萧条来临,美国已经建成陆地的基本铁路网。此阶段铁路公司已成功管理者数千名员工,数千万美元的设备,以及数亿美元的运货,在美国具有规模城市,已经实现一车到目的地。至1910年代合并阶段结束后,美国铁路网形成了稳定的寡头局面,提供通遍美国的高速运输市场。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和期货交易制度的形成帮助了企业的融资和成长。1840-1870年间,私人或小型投资团体为主的融资模式逐渐被政府资助、大规模公债、投资银行的权益资本等形成取代。大公司股票可以上市融资,投资银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业教育方面,大学商学院已经形成体系。188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华登商业和财务学院,教授会计和法律。1899后的十年,企业管理已经成为各大学的普遍课程。1908年,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研究院,专业化的企业管理研究生教育开始。管理咨询行业也随之发展。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职业化的管理顾问或管理咨询形成,从工程咨询中脱离出来。到1920年代,管理咨询已经提供职能咨询。

分销方面,铁路和电报提供了大量分销的可能,大规模分销出现。到了19世纪70年代,最大的纺织品经销商年销售额达到5000万美元,雇员2000人。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现代大型零售业,如百货公司、邮购公司和连锁商店发展。另一方面,农产品交易所出现,农产品交易标准化、等级化,并出现期货交易。由于铁路保证了运输,电报保证了通讯,期货交易取代了传统的寄售交易,并大幅降低了交易的风险。

4 现代企业诞生

0美国著名商业史学家钱德勒对现代企业做出了经典的定义:现代企业是包含多个单位(多地域、多功能),以及支薪管理阶层(包括由高层和中层经理构成的管理体系)的经济组织。这种企业在1840年在美国尚不存在,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已经在美国经济中占优势地位。

科学知识的产业化催生了大量生产技术,通讯和交通的发展催生了全国大市场,两者共同提升了流通量。从外部的市场协调顶点到内部的管理协调顶点,一系列不同的位置,都代表不同的资源配置和单位协调的方式组合,在不同的流通量下分别具有各自的优势性。当流通量增大到一个程度时,通过支薪经理来实现管理内部化更优时,支薪经理就取代了外部的市场协调,从此现代工商企业就在流通量的压力下产生了。进一步,继续扩大的流通量又促使了集中生产和纵向一体化,使得多单位结合在同一个管理机构下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效率。而且,规模增大导致了巨额的资本总量,促使了高层经理的职业化,从而实现了经营权和所有权的分离。至此,现代企业的建立才最终宣告完成。

最早的现代企业诞生于美国的铁路业。铁路业的管理非常之复杂,因此必须需要专门的技术人员来担负管理任务。这些管理任务远非资本家所能负担,所以必须聘请外部的支薪经理,从而就诞生了现代企业的职业经理人阶层。

比如在技术方面,铁路公司的复杂性体现在调度的复杂。经常性的协调与控制是铁路管理的基本原则,此前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大的协调需求。铁路行使具有排他性,自从快速的蒸汽机车出现后尤其如此。到了19世纪40年代,铁路公司发现自己拥有火车,协调工作量和成本会更优,直到后来复杂的管理和计费系统诞生之前都是如此。时间安排也是如此,一个可供参考的铁道线是每天两端对开三趟列车,相对的列车每天交会12次,在没有电报的条件下极易出现事故。

此外,在会计方面,铁路公司也非常复杂。首先是资本量巨大。1815至1860年间,美国修建运河的总费用约为1.88亿美元,其中73%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发行公债筹集。而私营铁路公司的股票投资至1860年已达到11亿美元。当时干线铁路的投资额在数千万美元,相比之下,只有少数的纺织厂和炼铁厂的投资额超过100万美元。而且会计,相对于传统的纺织厂和运河,铁路公司的列车、采购、维修等多方面人员都会直接处理相当数量的资金流转。而且,会计内容相对复杂。19世纪50年代时,最大的纺织工厂会计账目仅有5组,而铁路公司达到144组。纺织厂会计半年编制一次,而铁路公司每月编制一次。

正是由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丰富,管理活动也日益复杂,从而出现了工厂、企业等复杂的现代商业组织。进一步,技术的演变、社会消费的扩大使得这些商业组织经济规模量持续扩大,竞争的加剧也迫使商业组织采用更加复杂的管理技术。这些动因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管理实践的继续进步,终于在20世纪初,孕育出了科学管理的思想,从而创建了现代意义的管理学。其后的管理学发展广为人知,而了解前科学管理时代的管理活动和商业组织的发展,则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管理学创建和演进的脉络。

参考文献

[1]丹尼斯•A•雷恩.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斯图尔特•克雷纳.邱琼等译.管理百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3.

第2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 实践教学 操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0193-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整个社会迫切需要大量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然而,不少高校在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没有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两者在教学中明显脱节。笔者作为一名高校从事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的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有一些认识和体会。基于此,本文对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问题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思考,希望对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效果有所助益。

1 理论与实践结合对工商管理学科教学的意义

首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和掌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理论知识,并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只有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提高自己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和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第二,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资质、兴趣、才能有很大的不同,不可能要求所有学生使用同样的方法去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实践性教学有助于引导学生根据各自特点和专长,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认识客观事物,发展出独特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解决所遇到的困难,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来进入企业之后,才能够不断在各方面积极创新,帮助企业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第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中有许多集体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彼此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使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与其周围的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广泛协作,帮助企业或组织达成目的。[1]

2 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

一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相脱节。我国高校目前对工商管理的研究和教学主要局限于对西方理论的引进和解释,这些理论反映的是西方的社会背景和市场状况,引用的案例也是西方国家的,与中国当前的国情有较明显的差距,不一定能够解释中国的市场和社会状况。

二是教学方式方法比较陈旧。许多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按教材讲授,学生课堂记录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学生只是起到了记录员的作用,根本不能把记录的内容真正理解消化,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三是教师队伍实践教学能力有待提高。我国高校从事工商管理教学工作的教师当中不少人的成长道路是从学校到学校,对工商管理缺乏感性认识。走上工作岗位后,为了发文章、评职称,他们对工商管理的研究主要注重纯理论研究,这更加剧了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薄弱的状况。[2]

3 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选用与中国有关的工商管理教学内容。中国改革开放将近30年,社会迅速发展,经济运行也日趋复杂,目前有必要对这30年中的工商管理的经验进行整理和分析,同时大量的中国工商企业每天都面对纷繁复杂的工商管理的现实问题需要解决,也急需得到正确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我国的高校工商管理教师应尽快采用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市场结构状况和社会文化背景。

第二,全方位、系统性地进行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工商管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不能只及于一点,要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连续性的整体创新,促进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

3.1 要培养入学新生的专业感性认识

新生一入学,就对其进行专业知识讲座,并结合相应的市场调查、社会调查以及企业参观活动,使学生尽快获得对工商管理专业的感性认识。为了加深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同时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调查报告、专业感想,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评估。

3.2 采用以下几种实践性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案例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对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用案例教学法时,教师要精心挑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2)模拟教学方法。教师根据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务,设计出相应的背景材料、软件程序或数学模型等,交由学生进行模拟演练和操作。模拟教学方法包括角色模拟、情景模拟、内容模拟、综合模拟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模拟出与现实相似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现场教学方法。以实习基地或相关企业为依托,将学生带到企业进行实习或参观。然后撰写相关的实习报告、设计方案、分析报告、策划文案、促销方案、或综合评估报告等,由教师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3]

3.3 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作为重要的实践教育环节

毕业实习和撰写毕业论文是对学生所学知识和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教师应把握好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讨,寻找解决的办法。如果方法得当,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能力。这种方法要求教师从学生论文的选题到撰写过程都要以培养目标为中心,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好,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3.4 引导学生进行科研活动

应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科研活动,或是让学生参与到其导师所承担的一些科研课题当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对其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第三,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专业教师应主动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西方许多从事工商管理教学的教师或者自己开办工商企业,或者在企业担任兼职或咨询顾问,这样可以深入工商管理的一线,获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和鲜活的经验,加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我国高校的工商管理教师也应该走出理论研究的象牙塔,积极参加工商管理的实践活动,使自己对工商管理理论的认识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高校管理层也应该在制度上支持教师参与工商管理实践活动。我国许多高校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受到学校制度的制约,例如学校对教师的工作量考核并没有考虑教师在社会上的实践活动,致使教师无法从繁忙的校内工作中脱出身来;学校对教师的社会实践既没有经济上的支持,更没有为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条件;等等。总而言之,高校领导层没有从制度上为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创造条件。因此高校的领导层应该转变观念,对学校管理制度进行适当修改,从考核制度上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工商管理实践活动。

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工商管理专家担任兼职教师。除了鼓励教师去社会上参加实践活动,同时也应该聘请企业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资深专家来学校进行教学活动。这些专家往往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有的还不乏理论造诣,把他们请入学校为学生授课或举办讲座,必将大大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对工商管理专业的理解。[4]

总之,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全面的、多层次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学生、学校以及企业的共同配合才能够完成。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实践教学的不足之处,采用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在教学中将工商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魏国梁.工商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探索[J].科技和产业,2008(2):86-90.

[2] 雷思友.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法改革的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38-40.

第3篇

【关键词】管理学 思维能力 人文精神

管理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管理学的教学对象大多是大学低年级的学生,他们普遍缺乏对管理学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这些都决定了管理学的教学有一定的难度。要把这门课程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应用,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特点和学生特点,不断研究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下,管理学的教学长期存在着一些弊端,如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探索;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考试成绩,轻综合素质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管理学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素质的提高。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力争早日取得管理学教学的丰硕成果、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我们必须尽力优化管理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必须让学生理顺管理学的理论主线和掌握其重点、难点

管理学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理论性和知识性,同时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十分庞大,需要讲授的重要内容多且分布比较零散。如果不能理顺管理学的理论主线,初学者将难以全面把握,显得无所适从。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将有限的课时平均分配,讲授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却没有突出重点,授课缺乏应有的深度。所以要注意把握管理学的逻辑框架和发展演变这条主线,力求给学生以清晰的框架,要重点讲授管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如管理学的发展史、管理的基本职能等,让学生对管理学的学科体系与知识分布有一个较全面的把握。

二、必须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著名管理学家西蒙告诉我们:管理就是决策。管理者的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形成辩证的、相对的、实用性的思维方式,从对知识的学习转为运用所学知识、发挥个人能力去解决各种问题。因此,管理学教育不是简单地以解决某个具体问题为最终目的,而是要训练学生学会对问题如何加以思考、解剖、提炼其普遍性规律,进而掌握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方式,掌握运用管理学的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管理问题的管理思维能力。

以培养大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为重点的管理学教学目标使教育的重心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学生由消极被动的倾听者、接受者转向积极主动的思考者、探索者;教师则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习引导者、管理者。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这些问题轻重缓急的次序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向在哪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什么信息,这些信息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解决问题的步骤是怎样的,为什么要这样做,逐步让学生形成管理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搜集资料、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设计和实施方案、整理和分析数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态度,在管理思维能力上实现突破,学会在复杂环境下应用知识和技能来解决难题。

教师还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社会调查、资料查找、和管理辩论等体验式、互动式、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学习讨论,通过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逐渐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与规律,真正理解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拥有成就感。

三、必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在管理者取得成功的要素中,管理者本身的因素要超过技术的因素和专业能力的因素。管理者只有在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独立而健康的人格,才能把握管理的本质,按照管理学的规律进行科学地思维。因此,管理学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进行伦理教育,完善人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详细讲解“管理与伦理”部分。可以通过指导学生阅读经典名篇、观摩电影电视、聆听企业家的讲座等途径,教育学生学会正确处理自己和他人、社会的关系,了解主要的信仰和哲学观,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解读道德和伦理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通过阅读《论语》,让大学生了解管理中的道德伦理建设和微观中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阅读《三国演义》,让大学生了解战略管理和人际关系的思想;通过让学生聆听企业家讲座,亲身感受商战的硝烟弥漫;通过开展各项专题辩论赛,锻炼学生唇枪舌战的能力。通过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加深学生对管理学的理解,增强他们交流沟通和表达的能力,为管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转贴于

四、必须有创造性地实施开放性教学

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将教材内容和学科知识放开,注重与社会和其它学科内在的相关性,谋求跨学科的联系与综合,将管理学课程开放,推行社会化教学的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学教材与知识的开放性。狭义的教材即指教学所用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还包括网络资源、研究性学习专题教材等。通过对各种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获得的信息资源带到课堂,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共同学习、共同探究,使教学真正生动活泼起来。

2.教学环境的开放性。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课堂,充实课堂教学的内涵,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这就需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适当的社会实践如参观、调查、参加创业大赛等等,都能很好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开拓思维空间,激发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真正拥有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学习环境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学互动的开放性。以管理思维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管理学教学目标虽然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但由于教师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者、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教学资源的制作者、教学过程的参与者与帮助者、学习效果的评价者,所以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是开放性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除了课堂上的互动交流外,互联网络为广大师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学习交流和讨论的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邮件、博客的自由讨论等方式能够进行平等的交流,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与学习方式。

4.教学效果评价的开放性。传统教学效果评价方法的最大弊端就是导致学生为考而学,死记硬背,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主动的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我们必须结合管理学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来对评价方法进行创新:评价标准从一元的价值观到多维的价值观;评价方式从重量轻质到量质结合;评价结果从重结果轻过程到过程和结果并重;评价目标的优劣不在于结论的正确与否,而在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管理理论,学生的管理能力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考试形式可闭卷、开卷相结合,考试方法采取笔试、口试、实践等多种方法;在成绩评定上,期末成绩由出勤、提问、平时测验、演讲、论文写作及期末考试分数组成。通过以上开放性的考试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得高分引导到灵活掌握知识和发挥能力上来,使之能够适应管理实践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映霞.浅谈管理学中管理思维方式的培养[J].职业圈,2007.

[2]范爱理.管理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育[J].理论建设,2005,(1).

第4篇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摘 要: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在急剧变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该如何生存和发展并取得胜利,该怎样提高竞争力,是每个企业管理者最应关注的问题。优秀的企业管理者理应熟悉管理心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度考虑对企业对员工的有效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管理心理学企业管理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6-0078-01

一、管理心理学

1.管理心理学的简介。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原理和基本知识运用到管理中去。在企业中,以员工或者说每一个被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采取全面的系统的心理研究,这样可以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最大可能的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管理的力度和工作的效率。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工业化出现是紧密相连的。19世纪末,工业化快速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的管理更加复杂,管理难度增加,合理的管理和安排企业日程成为难题,于是便出现了管理科学,其代表人物是泰勒。而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的进一步细分,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起到了推动作用,参战各国都力图利用心理学原则来改进管理,提高生产为战争服务。这便是管理心理学的起源。

3.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中的应用。现今的企业之间的竞争不亚于战争,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不得不在企业管理中运用管理心理学。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管理心理学来更好地管理员工,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核心竞争力,所以很多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管理心理学的研究。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企业保持于不败之地的关键所在,那么该如何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就成为了企业管理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它是通过对其资本的组织从而有效的获取、协调和配合各种资源和技术一体化的优势能力。本质上讲,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是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不断提高产品价值并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能力。

2.人才培养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拥有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下以技术创新为根本并应用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营销创新等一系列作用下所表现出的综合优势。企业核心竞争力概括为价值高的、稀有的、别人难以模仿、难以替代的竞争力。这样所有企业才会长久的立于不败之地。

3.技术创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创新是一个企业不断发展的动。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就要从本行业的实际出发,瞄准国内外先进的同类企业,做好创新的定位。企业必须重视利用先进的国内外技术,坚持引进、消化、在创新的路子。还应构建合理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开展各种渠道各种形式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有力的推动企业飞竞争和改革的进程。

三、管理心理学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1.管理心理学可以转变员工的思想观念,提高员工思想觉悟。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发展成败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企业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要树立现代化的经营意识、管理意识、营销意识。

2.管理心理学可以培养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推动企业竞争和改革的思想武器,是支撑一个企业长久发展的思想源泉,现代企业的竞争说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一个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定拥有健全的价值观。因此,加强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企业的改革的实施,有利于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

3.管理心理学可以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素质,提高企业凝聚力。在当今社会而言,企业的生产与竞争,改革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乃关键所在。学习和应用管理心理学,一方面能促使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那么有潜力的人才团队是企业不断前进的不竭动力。众所周知,在日益竞争的市场活动中,没有哪一项活动不是依靠团队共同作用的,人才团队的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都构成了团队的能力。

总之,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重视人才、重视核心竞争力、重视管理,企业才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而在企业中应用管理心理学,可以改善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关系,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组织目标和促进员工的发展,只有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被调动起来,才能真正的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玲玲,王燕莉,李颖.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21)..

[2]魏娜.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经营管理者.2010(15)

[3]李新霞,王丽佩.论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学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1).

第5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课程;财务管理人才

一、财务管理课程的概述

财务管理课程主要讲授现代财务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务实性,是工商管理类各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理论分析与实例、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财务管理学的内容。

财务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能全面、系统地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各种财务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的技术方法和相关知识。

二、财务管理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践脱节

当前财务管理教学普遍存在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在讲授过程中通过举例来说明理论。最后通过布置作业和;练习题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学习中形成机械地记忆,并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当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会发现自己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差甚远,都是根据工作中所接触到的问题,进行重新学习和实践。

1、教学内容僵化,不能适应市场人才需求

目前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课程都是偏重原有的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介绍,很难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的需要。教学内容涉及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四部分内容,在此基础上还介绍了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以及财务分析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设置,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的需要。随着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的出现,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应与国际先进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接轨。但是在企业并购、网络经济、通货膨胀等引起的相关财务问题上,目前财务管理学教材中几乎还没涉及。

2、课程衔接不合理,排列顺序混乱

财务管理课程涉及了管理学、金融学、会计学、税法、经济法、数学、统计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学生一般要再学习高等数学、会计学原理、管理会计等课程之后,再学习财务管理。但目前高校在安排这些课程的先后顺序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使财务管理这门课程在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二)完善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建议

1、转变教学观念,多种教学方法并用

在当下,财务管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死记硬背理论知识,而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技能,强化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从传统的重知识,轻实践的培养模式转化成重实践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等等。这些方法都是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决策者,让学生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2、调整教学内容,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出现多元化经济主体和多种经营方式,同时,全球也在不断创新金融工具。这些都使企业的筹资和投资活动越来越复杂。针对这些变化,财务管理课程也应调整教学内容,使其内容应具有前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结合当前实例,调动学生学习地积极性,使学生自己结合实例,把理论运用于实践。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还满足了社会人才的需求。

3、加强各专业老师的沟通,修正教学计划

针对教学中课程排列的不合理,高校的管理部门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加强与各专业老师的沟通,注意课程之间学习的先后顺序,合理安排学时,尤其注重实践环节学时的安排,比如安排财务管理实验环节学时和去公司实习的学时等。

参考文献:

[1]任海英.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7-0326-02

一、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

关于学生自我管理,GaryH.Knock指出,大学生是成年人,应该对个人行为和发展负责,高校需要重视学生的成长,减弱对学生行为的控制。学生自我管理给学生自我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学生道德、学习、生活、活动等方面。学生自我管理是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和谐、自由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笔者认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道德的自我管理

传统道德教育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学生缺乏主动意识。学生道德自我管理,主要是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学生道德自我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培养自我认识、自我剖析的能力。通过观察、认识、反思等方法从而认识自身的道德状况,做理性的分析,并结合自身道德水平,确立未来所要达到的道德目标。其次,培养自我实践和自我检验的能力。再者,培养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能力。

2.学生学习的自我管理

自主学习是指大学生有意识地调节自身的心理和行为,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自觉性,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学习型社会要求大学生要有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3.学生生活的自我管理

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阶段,大学生需要培养各种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学生生活自我管理,需要大学生既要独立自主生活,又要善于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自主管理自身日常行为;第二,自己规划好自己的生活;第三,学习培养交往技能,建立对人际关系积极、全面的认知结构;第四,培养真、善、美的优良个性品质。

4.学生活动的自我管理

学生活动自我管理,是指学生把自己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于活动实践中,通过实践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个性。在高校,学生组织很多,学生会和社团是学生锻炼的平台,学生应该通过这些平台,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且通过活动培养集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达到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个性完善发展的目的。

二、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现代教育基本理念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会自我管理的重要阶段,高校应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

1.大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成才成长

学生自我管理是旨在培养学生民主意识,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学生自我管理主要表现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学生在其学习与生活管理过程中发挥主体地位,依据学生个性特征,引导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提高民主意识和自理能力,积极参与管理自己成长成才的事务,不断完善自己,以实现全面成才成长。

2.大学生自我管理有助于激发学生潜能

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发展学生的潜能是教育的目的,他们强调要以学生为中心。罗杰斯认为人的本性的实现是人的自我实现,学生具有很大学习的潜能,并有自我实现的强大学习动机。因此在教育中我们注重引导学生的主体参与,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潜能开发。

3.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传统教育管理理念的创新发展

传统教育管理主要以管理指挥为主,教育服务为辅,以灌输为主、引领为辅,要求大学生服从安排,服从管理,学生与高校是“两条线”,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重视。现代教育要求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大学生自我管理是传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发展,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适应大学生成长的必然要求。

三、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之对策

传统的学校教育管理以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刚性的管理为主,这种学生管理模式已很难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当今教育发展以及学生主体发展的需求。学生管理模式必须适应时代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大学生自我管理要在科学把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注重整合各类资源,努力搭建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推进学生自主管理向科学化、成熟化发展。

1.转变教育成才观念,给予大学生学业自

大学的教育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综合素质全面的人才,因此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大学生的真正全面的发展,我们就要真正尊重每个学生不同人生选择,不唯考试成绩论,不以死板的教学计划遏制学生的天性。从社会的角度看,要转变教育成才观念,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摆脱传统的灌输,而是让学生主动去体验获知;从学校的角度看,在课程设置、教学培养方面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给大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空间。学校应该设置完全选课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自我管理学业。

2.树立以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新理念

树立以发展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新理念就是要熟悉大学生所处的发展时期的特点,关注大学生的发展需求,顺应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握大学生成长过程的基本矛盾,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高校老师特别是辅导员首先要了解大学生自我管理的水平,再根据大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向大学生提出自我管理的要求。其次,引导大学生直接参与,使学生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激发学生自我管理。

3.强化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对自身主体地位角色、自我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反映出大学生主观意识中的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它包括主人意识、责任意识、权利意识以及个性意识。通过提高大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来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最终成为社会历史活动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4.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

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实现以“管理”为目的到以“服务”为宗旨的转变,要求从“权力本位”观念转变为“权利本位”观念,倡导和强化高校的服务职能、为学生自我管理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环境。首先,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建立大学生自我支撑体系;其次,提供更多选择,为大学生自主发展创造机会;再次,提供科学辅导,为大学生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5.创新文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动力,体现自我管理核心

学习动力的缺乏曾经长期困扰高校,也是在众多学生自我管理方法探索中大家关注的一个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是文化素质课程学习中培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重中之重。高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推行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高校学生通过历史追寻、古今对话、课题研究、实验训练、网络授课等学习形式将单纯的文化接受性学习提升为积极主动的自我学习。

6.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管理的方法

学生的自我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高校老师指导与培养下,在长期的摸索与实践中形成的。引导学生探索自我管理的方法有以下三种:一是情境体验法。大学班级中的情境是丰富的,大学辅导员要善于抓住有教育意义的班会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索学生自我管理的方法。二是组织变革法,就是改变班级的组织结构,让大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三是角色互换法。就是让大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轮流担任不同的职务,这样能够使大学生对自主管理有着更全面充分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7.建立法律制度保障,依法进行大学生自我管理

建立和健全大学生作为高校主体的法律法规,使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和学校之间都可以找到法律法规所适用的内容和范围,将大学生自我管理作为法律确定下来,充分尊重作为教育参与者的学生权力的表达。高校在大学生自我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起较为完善的自我管理机制,健全高校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使学生的自我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制定有关学校、班级、宿舍等管理制度,让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在规范、引导大学生行为的过程中,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活动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意识,从而实现自觉约束机制。同时还要完善学校与学生协商对话制度,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利用校内各种信息、沟通渠道,利用传媒、校园网络、校长信箱等,建立充分表达民意的渠道,鼓励大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增强大学生管理自己、管住自己、管好自己的责任感,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真正负责。

参考文献:

[1]刘方.高校研究性学习实施中应当处理好的几对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8,(1):118-120.

[2]周志荣.高校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创新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6,(6):188-191.

[3]张开芬,罗琼.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原则[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8,(6):28-30.

[4]马超.西方大学生自治的嬗变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8):23.

[5]漆小萍.构建以发展为核心的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4):52-54

[6]郭昕,白婧静.大学生自我管理范畴[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4):49-51.

第7篇

关键词:专业特色;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日益全面,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正视旅游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实,积极配合教学,依托专业特色开展学生工作,从而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科学的运用。如何仅仅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人才这个目标,勇于探索、大胆改革,力求学生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的统一,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课题。

一、“三位一体”的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有计划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立足辽宁,面向全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以教学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保障,进行服务性教育,把旅游管理学院建设成省属一流,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开放式、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一)复合型――以素质为目标,培养创新理念。21世纪旅游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应具备全球化、数字化、创新化和专业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定位,夯实学科及专业基础,实现培养目标的有的放矢,从而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应用型――以市场为导向,打造品牌竞争力。学院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市场调查、毕业生的跟踪分析、国际发展预测以及旅游人才的供需分析,围绕为企业培养高技能、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定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为基础,努力实现在各级旅游行政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经营管理工作,在行政管理部门及其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大型会议和展览的组织、策划、营销及管理工作,在现代涉外高星级饭店、国际旅游业及其相关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在工商流通企事业等单位从事物流管理、运作和服务等工作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实践性――以技能为保障,实现校企合作新途径。旅游管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实现了校企的完美结合,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教学内容,实现实训与就业一体化。

二、全方位服务的学生管理方法

目前,我国旅游、会展人才存在着供需错位的现象,而且之间的差距在拉大。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从一定意义上讲,高校的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出现了偏颇,使得学生对专业及就业产生盲目的、模糊的认识。学生的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新的人才定位、新的社会需求,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以服务育人为工作理念,确保学生管理工作正确的指导方向。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保障。学院倡导“全方位的教育、全过程的管理、全天候的服务,全身心的投入”的“四全”工作理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开放式教育教学为保障,以强化管理为手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教育、管理和服务质量,把基础性工作做实、重要性工作做好、探索性工作做新,努力形成具有旅游系特色和强项的学生工作新品牌、新亮点、新层次。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相结合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学生的思想教育同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成为学院学生工作的一大特色。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应该加强和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运用恰当的方法,把思想教育深入到学生的心灵。就学生本身而言,对思想教育产生排斥感,认为是虚无缥缈的,无法衡量的,加之学生现实感的提高,使思想教育的地位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尴尬的境地。因此,找准切入点是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关键。培养学生在旅游服务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深厚的文化素养、优质的服务意识、得体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过硬的心理素质,真正做到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的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出企业欢迎、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

(三)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为核心,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学院将专业教育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针对市场需求,以发展的眼光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能力,从而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设计、自我塑造、自我营销。

第一,“大一”时确定专业定位,使学生学会设计自己。对于刚刚入学,对专业迷茫不知的学生,我院从学生入学时便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对学生进行专业启蒙教育,营造学业与就业结合、理论与实践挂钩的氛围,加深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的认识,尽早确定职业方向和目标,培养旅游专业素质和意识。同时,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积极进取、追求自身完善,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大二”、“大三”综合培养,提高技能,使学生学会塑造自己。根据社会需求,我院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学院经常派专业教师、实验教师和辅导员到星级酒店、会展公司、旅行社及景区景点、物流企业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我院多媒体教室、多功能旅游综合实验室、模拟客房及餐厅、酒吧、茶艺室、会展综合实验室等教学设施,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和课外实践指导,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及择业取向熟练掌握理论及技能,夯实理论功底和实践技能,增加就业筹码。

第三,“大四”强化择业观,把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交往技巧、挫折承受等职业素质培养内容融入学生择业、创业、就业指导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适应能力。遵循应聘技巧,能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推广大学生包装技巧,使学生学会推销自己。注重引导毕业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期望值,引导学生建立稳扎稳打的思想,利用网络、院报、课堂、讲座、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面试指导及心理调适。

(四)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手段,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第一,深化教学改革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高等院校对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调整,充分利用课堂资源,把理论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关内容渗透到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1、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整体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宽广的视野,能适应旅游业各类工作,并具有开拓性、创造性和较高应变能力的复合型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2、转变以发展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把旅游教育从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因素为中心,转到在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上,并使它们协调发展。

3、根据市场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做到理论和实践并重。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着重培养学生旅游职业综合能力,重点开发与企业核心岗位需求直接对接的专业核心业务能力模块,在对岗位能力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改革课程内容并通过辅环节完善和补充教学内容。

第二,以社会实践促进理论教育。积极拓宽大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依托学生社团,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加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力度,为学生成长、成才之路保驾护航。

1、深入持久的组织好假期学生社会实践。我院本着“指导青年学生成长,为青年学生服务”的原则,组织全院学生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活化到实践当中,弥补课堂知识的不足。

2、积极为学生拓展专业实践渠道和场所,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节事活动,为地方经济服务。近几年来,学生参加了辽宁省导游大赛、沈阳市导游大赛、大学生挑战杯赛、世界旅游小姐年度皇后大赛、茶艺表演大赛。学生利用五一、十一黄金周和寒暑假做导游、酒店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服务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沈阳冰雪节、沈阳金秋旅游节、中国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中国国际制造业博览会、韩国周、糖酒会等活动。充足的理论知识不但可以加大对实践的指导,而且通过专业实践也可以使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学生在获得荣誉的同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通过较短时间的岗位适应和锻炼,使许多学生走上了业务管理岗位。

3、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区别与其他教育的重要指标。现代社会的发展,已不仅仅停留在对知识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知识基础上的研究能力的含量。为此,我院成立了科研协会。通过学术讲座、专业教师的指导等形式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社会公益大赛、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女大学生创业大赛、挑战杯创业大赛、论文大赛等活动中成绩显著。

(五)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厚基础、重能力”,专业培养上要做到“通才”和“专才”的有效结合。学院依托专业优势,积极搭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学院将资源“引进来,走出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了主动地位。

“走出去”主要体现在:学院实习工作由专人专项负责,考察星级酒店和旅行社,深入了解旅游企业对人力资源需求的变化,多渠道宣传推销学院毕业生;为突破课内与课外、学期与假期的界限,与实习单位积极沟通并签订实习协议,鼓励学生争做“明星服务生”、“明星导游员”,以便实习单位优先选择我院的优秀实习生就业,为学院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学院共与包括北京、上海、深圳、海南、三亚等地在内的20余家五星级酒店,23家四星级酒店和分布在辽宁省各地的38家旅行社签订了长期的实习协议,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人单位的标准培养人才,用“进口”指导“培养”,用“培养”促进“出口”,再用“出口”引导“入口”,形成了招生――培养――就业的良性循环。

“引进来”主要体现在:学院经常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与专业相关的技能大赛,邀请专业相关的知名企业家担任评委,使用人单位能够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推荐、宣传和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学院聘用各大酒店、旅行社的人力资源部和其他部门经理及主管人员担任校外实训指导老师,并定期邀请到校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讲座等活动,与用人单位保持了较好关系,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选铺好路、搭好桥。

学院通过实践走出了一条校企合作的模式,实现了“教学、培训、实践、就业”一条龙的培训模式,这种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创新的就业指导模式,实现了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无缝连接”,输送的学生成为实习单位争相聘用的焦点,同时也增强了学院及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形成了行业间的良性循环。

三、硕果累累的人才质量评估

全面科学地反映高校人才的质量,确定较为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关键。在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具备的素质与技能及其在社会上的表现,又要考虑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的客观评价。

(一)社会的认可度节节攀升。学校先后获批为“辽宁省旅游教育培训基地”、“辽宁省旅游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基地”、“辽宁省高级旅游管理人才研修基地”。旅游管理专业于2007年获批辽宁省“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旅游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辽宁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该专业所在的旅游管理学院被辽宁省政府授予“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先进单位”称号。旅游管理学院还是中国旅游教育常务理事单位,辽宁旅游教育与研究学会会长单位。

(二)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就业率是检验学科的重要指标,也是高校培养学生的落脚点,是学校得以正常运转的灵魂。科学准确的就业定位和多元的就业渠道,是旅游管理学院就业率连年高居榜首的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夏学英.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第8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组织与管理系统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外语界的专家学者,大学英语教师及学生们都对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表示出不满。大多数学生对进入大学后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特别是听、说、写的能力得不到提升反而依然背负应试的压力深感迷惘,焦虑、遗憾,以至对大学英语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和信心。对学生的几分无奈、几分担忧、几分责怪和几分敷衍正是当前大学英语教师的心理和教学行为,而兴致索然、失望、缺席、替考、抄袭、对教师、教法和教学环境不满乃是当前学生的心理和学习行为。如果此状况赓续,大学英语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要想改变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建立科学的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系统势在必行。该系统研究如何在有效的计划组织下教好大学英语。

一、大学英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

大学英语的组织与管理指在学校大学英语教学过程的计划与组织。大学英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有自身的特点。它有自己的信息沟通方式,大纲,质量标准,教学过程,测试,师资管理方法和原则。大学英语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体系应包括:①跨学科(如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发展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理论,建立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模式;②疏通信息沟通渠道,科学管理教师和管理者本身;③监督大纲实施情况,监控教学过程,评价教学和选择测试手段等。

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中失控和失调的问题。

1.大学英语工作系统内的信息沟通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系统一般由四个行使不同职能的管理层构成。它们是决策管理层(教务处),组织管理层(院/系/中心),实施管理层(教研室)和计划实施层(教师)。

由于学学英语的学生多,教师队伍庞大,生源情况不尽相同,大学英语教学管理系统必定是一个多维结构的复杂的管理系统。要使这样一个系统的工作卓有成效,系统内各管理层之间的信息畅通至关重要。

2. 教学工作系统的评估

这里的评估是指对教学工作系统三要素尽职情况的评价。

(1)对学生学习的评估。对学生学习的评估仍然延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估(summative evaluation),即期末的学业成绩测试(achievement test)。该测试的结果被用来说明学生一个学期以来学习的情况。

学生们认为一次测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事实上,这惟一一次试卷的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也很低,因为其中大部分题项与交际能力理论关系不大,不属于交际语言测试,因而不能用来评定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种“一考独大”评估机制的恶果就是考前忙“复习”,考中忙作弊。

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对象和形式的多样化;评价目标的多层次和多元化。评价应关注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使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这里特别指出的是,与终结性评价不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有助于全面整体地评价学生。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包括:当堂学习效果检查、作业、角色扮演、表演节目、讲故事、活动结果报告、学生学习效果自评、建立学习档案、学生互评、问卷调查、家长对学生学习状况评价、阶段测验等。

(2)对教师工作的评估。目前,对教师工作的评估机制几乎没有。对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的评价,对教师课堂管理技能是否合适的评价,组织管理层和实施管理层对教师的评价(尽管实施管理层必须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教师自我评价一概没有。结果是组织管理者因为对教师的工作长期缺乏了解而对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失去了控制。马马呼呼一言堂,不批改的作业等是教学中司空见惯的事情。

职称评聘是对教师的唯一“评价”,标准是教师的著作和论文。因此,职称评聘就成了著作论文的大比拼。这种的评聘机制的直接结果是教师敷衍教学,多出、快出文章和书,抄袭和剽窃屡见不鲜,科研成果数量与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成正比。以“学生为中心”已变成了教师以自己为中心,以当教授、当博士生导师为已任。可以这样说,教学是教师实现自己目标的附带品。失去了大量实践活动的课堂教学,言语技能培养成了空话。形式主义,片面评价教师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系统中应包括对教师全面的、科学评价机制。评价的方法应是多层次、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既要注重对教师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要注重对科研成果价值的评价,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举。对教师全面公正的评价一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促进科研项目的健康发展。

(3)对各管理层的评估。大学英语教学组织与管理不可缺少对自身工作评价的机制。失去了对各管理层的监督和评价,其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一方面从教学实践中发展起来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另一方面,它还与其他相关学科密切有关,如语言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大学英语教学管理以这些学科为其理论基础,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大学英语教学的管理者应该是这些理论的践行者,语言学者或高学历者不一定是成功的管理者。我们可以见证许多具有这些背景的管理者的失败工作。要想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学习外语教育学和管理学理论,并努力在教学管理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理论。

由于工作系统的工作过程是三个主体共同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管理层的工作失误必定影响其他两个主体乃至整个工作系统的工作。所以,如果对管理层的工作既有过程性评价,又有阶段性评价,管理工作的盲目性、随意性,形式化等就会大大减少,效率增加。

总之,在大学英语组织与管理模式中,首先应该建立对大学英语管理者的评估机制,因为管理者的工作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而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将正面作用于学生,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

大学英语急待建立科学的组织与管理体系来解决已严重防碍实现教学目标的问题。这些问题没有引起管理层的注意是因为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尤其是信息不能及时上达造成的。管理者应该创造一种能够畅所欲言的环境,因为有效的组织管理依靠有效的信息交换和沟通。

教学工作系统是教学管理的基础。要想调动其三个主体的积极性就必须建立多元化全面立体的评估机制,如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方法。

参考文献:

[1]庄菊明,傅燕凤,武文琪,沈建英.加强英语教学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上海农学院学报,1998,(04) .

[2]王飞,杨春辉.关于高校英语教师对英语教学管理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

[3]夏如春.关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管理[J].川北医学院学报, 1995,(02) .

[4]王春娥.英语教学管理措施要突出“高效性”[J].辽宁教育, 2006,(Z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