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19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手卫生依从性标准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完善手卫生硬件设施、配备床旁快速手消毒液的条件下,对某院RICU均经过入职手卫生知识培训并合格的医务工作者自2012年2-7月进行手卫生依从性暗访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医师、护士、护工、呼吸机治疗师。医师包括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进修实习医师;RICU的护工全部进入调查。
1.2方法
根据WHO2009年颁布的《手卫生技术手册》所规定的5个手卫生时刻制定手卫生表格进行暗访,包括接触患者前、进行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体液暴露后和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2]。
1.3观察记录
观察者为经医院感染管理科培训合格的医院感染监控员,采用隐蔽式现场观察并记录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情况,包括是否执行手卫生、手卫生步骤和时间,调查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和手卫生的合格率。
1.4强化教育
(1)对2012年2月调查后未执行手卫生的人员予以当面指出,并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2)同时发给未执行手卫生的人员自行设计的未执行手卫生的调查问卷,主要为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3)每月月底对当月手卫生暗访结果予以公示,主要内容为不同岗位及时刻的手卫生依从率的名单。(4)有针对性的对上月未执行手卫生及手卫生不合格的人进行再次暗访,直至合格为止。
1.5判定标准
医护人员根据WHO2009年颁布的《手卫生技术手册》所规定的5个手卫生时刻,使用了快速手消液擦手或流水洗手为依从;按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的六步洗手法洗手,以2002年版《消毒技术规范》规定的六步法洗手30s定义为合格。
1.6统计方法
采用SPSS16.0进行软件分析。
2结果
2.1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
于2012年2月对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进行调查,护士、医师、护工、呼吸机治疗师在手卫生依从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35,P<0.01),见表1。
2.2影响手卫生执行因素调查结果
在101人次未执行手卫生的调查中发现主要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为手卫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不够、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快速手消液对皮肤有刺激性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8.6%、25.7%、13.9%,见表2。
2.3强化教育后依从率调查
于2012年2月对101名未执行手卫生及洗手不合格的医务人员通过半年强化教育和持续监管,RICU内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由最初的60.7%上升至85.1%(P<0.05),手卫生的依从率有显著性的提高,见表3。
3讨论
RICU是医院感染高危场所,不仅是因为患者基础疾病重、病情复杂、侵入性操作多,也与医务人员手卫生有密切关系。手部污染是引起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3],所以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执行手卫生操作、强化手卫生知识、重视手卫生的监督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是预防医院感染的关键。本研究中护士手卫生依从性为84.5%在所有岗位中处于最高水平,而医师、护工、呼吸机治疗师的手卫生依从性依次降低,主要因为工作任务重、手卫生意识淡薄及手卫生相关知识薄弱,与护士相比较,考虑在一定程度上与缺乏长期手卫生教育监管有一定关系,因此,进一步加强包括医师在内的所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监管和教育,尤其护工和技师,维持监管的持续性和长期性,可作为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和合格率的重要措施。在WHO规定的5个执行手卫生时刻中,体液暴露后手卫生依从性最高为85.7%,接触患者后次之为84.9%,说明医务人员在工作中自我保护意识强于预防医院感染的认识,特别是在接触患者的粪便、血液后。而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性为72.3%明显低于接触患者后的84.9%,这说明在平时工作中,医务人员未充分认识到手卫生双向防护的重要性,从而缺乏保护患者的意识,与董洁[4]调查一致。手卫生依从性最差的时刻是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仅为57.1%,说明RICU中的医务工作者对患者周围环境的潜在感染危险认识不足,为后期手卫生监管和教育的重点,与蔡丽萍[5]调查相符。在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影响因素中,手卫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不够为最主要原因,占未执行手卫生的人次的38.6%。说明在RICU中即使通过了入职手卫生知识培训并考核合格,但对手卫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认识仍欠缺,入职后缺乏手卫生知识的培训或手卫生持续性监管,在一定程度上默许了不规范的手卫生操作,使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难以形成执行手卫生的良好习惯。25.7%的未执行手卫生的人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认为手套的使用可以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但研究发现戴手套仅减少了经医护人员手传播的微生物,而不是手卫生的替代品[6],尤其薄膜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体渗透至手套内部,污染医务人员手,不能预防交叉感染的危险。另外13.9%的人认为快速手消液对皮肤有刺激性损伤而不愿使用,然而乙醇搓手液是执行手卫生最常用的方法[7],对皮肤的刺激性暂时难以改善,但是仍可以通过普通的六步洗手法执行手卫生;另一方面使用无刺激的快速消毒液或遵循疾病控制中心手卫生指南的建议提供保护皮肤的产品,有利于手卫生的执行及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经过半年的手卫生暗访及对未执行手卫生的人进行强化教育,2012年2-7月医务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有显著的提高(P<0.05),与Santos等[8]手卫生依从性在干预后可显著改善的观点一致。通过对未执行手卫生的人予以当面指出,询问原因并进行手卫生知识培训,按月对手卫生执行不合格的人员进行名单公示,并针对性的再次暗访,有效的提高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和合格率。另外,手卫生的依从性较三甲医院评审标准(手卫生依从性≥95%)还有较大差距,进一步加强手卫生知识的强化教育和持续监管,继续提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合格率仍是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 教育干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院感染
[中图分类号] R197.3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35-0107-03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在医院内发生的医院感染常是直接或间接通过手传播[1],经医务人员手传播细菌而发生的院内感染占30%[2],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危险性[3],而洗手是一种最基本最简单易行最有效的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措施[4]。研究证实,手卫生是最有效简单易行的控制流行病传播和扩散的途径之一[5]。手部卫生的推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前景[6]。为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医院感染率,我们对我院ICU、呼吸内科等16个病区护士和医生进行手卫生认知及手卫生行为教育干预,效果明显。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2011年4月~2012年2月本院普外一科、普外二科、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康复科、新生儿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妇科、产科、ICU16个病区为样本科室,调查与干预样本科室的所有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
1.2 研究方法
根据相关文献和临床实践经验,项目成员设计了《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问卷调查表》、《手卫生依从性调查表》和《手卫生现场考试评分表》来评估教育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
1.3实施方法
1.3.1 手卫生设施配置 在所有样本科室的医生办公室、护士站、治疗室、换药室、处置室、病房配置洗手池;安装感应水龙头;张贴“六步洗手”洗手图;配置瓶装洗手液,重点科室配置抗菌洗手液;配置快速手消毒剂;每个洗手池安装干手纸巾盒,配置干手纸。
1.3.2 发放宣传小册 项目成员根据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7]、《医院感染管理办法》[8]制定手卫生知识和院感知识应知应会口袋小册,人手一册,以便医务人员随时随地可阅读学习。
1.3.3 张贴宣传海报 在样本科室的洗手池、治疗室、换药室、病例柜、治疗车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形式多样的宣传海报,以时刻提醒医务人员规范手卫生。
1.3.4 讲座培训 由院感专职人员对样本科室的全体成员进行集中讲座培训,培训内容为洗手和手消毒指征,解释五个手卫生时机的重要性,告知在哪些诊疗和护理活动后容易导致手部受污染;洗手正确的方法和时间、手消毒正确方法和时间;手部卫生技巧和注意事项;手部卫生皮肤护理;手卫生消毒剂的选择;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知识;培训结束后进行手卫生知识开卷考试。
1.3.5 现场指导 由于临床工作繁忙,人员紧张,在不同患者之间连续操作等手卫生时机对手卫生执行率明显减少,因此加强重点时刻的手卫生教育,现场指导手卫生时机及标准的六步洗手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1.3.6 监督管理 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现场检查医务人员手卫生行为,记录监督结果,并及时进行反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多组间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手部细菌情况
医疗操作前和医疗操作后医务人员手污染相当严重,医疗操作前手部细菌合格率只有30.9%,而医疗操作后手部细菌合格率更少,只有10.2%。将医疗操作后抽样的205名医务人员分两组,一组105例行皂液+流动水洗手后立即采样,一组100例行快速手消毒剂擦手后立即采样。结果显示,进行洗手后手部细菌下降,合格率达79%。进行手消毒后手部细菌下降更明显,合格率达100%。具体见表1。
表1 各组医务人员手部细菌培养合格情况
2.2 手卫生设施配置情况
在255个样本单位中,配置洗手池的有251个,配置率98.4%(251/255),骨科换药室无洗手池,妇科、产科、新生儿科处置室无洗手池。“六步洗手法”图示配置率16.7%(47/251),处置室和病房均没有配置。所有病房和处置室的水龙头均是手开式,感应水龙头配置率21.5%(54/251)。除处置室和病房外,其余样本单位均有配置清洁剂,清洁剂配置率21.5%%(54/251),大部分样本单位使用普通洗手液,配置率16.7%%(42/251),抗菌洗手液配置率4.78%(12/251)。在255个样本单位中,配置有快速手消毒剂的只有33个,配置率12.9%(33/255),护士站配置率最高75%(12/16),处置室和病房均未配置快速手消毒剂。医生办公室和护士站均配置了干手纸和风干机,配置率100%,处置室和病房均未配置干手设施。具体见表2。
2.2 手卫生认知干预效果评价
于教育干预前在样本科室发放311份手卫生认知问卷调查,其中医生124人,护士187人。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在8项调查项目中对快速手消毒剂优点回答正确率只有8.68%,是正确率最低的,对洗手程序回答正确率84.6%,是正确率最高的。在教育干预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认知提高明显,提高最显著的是对快速手消毒剂优点的认知,正确率提高到73.3%,干手方法由原来的30.2%提高到80.7%,手卫生概念回答正确率由原来的43.4%提高到76.5%与基线调查比较均有显著差异。具体见表3。
表3 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干预前后比较[n(%)]
注:正确率是指回答正确数占调查总数的百分比
2.3 手卫生依从性干预效果评价
经过对样本科室全体医务人员系统的培训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教育干预前调查比较有了明显提高,由49.5%提高到75.0%。其中直接接触患者前由23%提高到62.4%,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36.3%提高到57.3%,从患者污染部位移到清洁部位时40.8%提高到67.5%,直接接触患者后44.3%提高到76.1%,无菌操作前46.8%提高到76.5%,处理药物或配餐前58.1%提高到71.5%和摘手套后73.1%提高到87.9%,这7项手卫生指征前后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而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后、下班前和上厕所前后这3项手卫生指征中,手卫生依从性与教育干预前后比较无明显差异。这也说明医务人员有很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双手是致病菌传播的主要媒介[9]。具体见表4。
2.4 干预前后医务人员洗手合格率
对教育干预后的医务人员洗手合格率进行考核,其中医生的洗手合格率为66.9%,护士的洗手合格率为78.6%,洗手合格率比基线调查的洗手合格率高,两者比较具有显著差异。具体见表5。
3 讨论
3.1 医务人员手细菌菌落状况
将医疗操作后的医务人员手分为两组,一组用洗手液+流动水洗手,一组用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结果显示,第一组合格率为79%,第二组合格率为100%。两种手卫生方式均使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污染有效降低,但效果更为明显的是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赵莲英等研究的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或受污后带菌率达100%,用乙醇类快速手消毒剂后合格率达100%[10]。因此,手卫生方法正确,能使手部细菌污染明显降低。
3.2 医院手卫生设施状况
本科室洗手池配置率98.4%。感应水龙头和洗手液除处置室和病房外,其余医疗区均有配置。快速手消毒剂的配置率较低只有12.9%,其中护士站配置率75%,医生办公室配置率37.5%,处置室和病房无配置。在医生办公室、护士站和治疗室均有干手设施,处置室和病房均无。2009年卫生部行业标准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规定了手卫生配置标准。但由于我院的病房是以前所建,虽在以后的改建中,病房的洗手池均在卫生间内,也未配置感应水龙头,也没有清洁用品,更没有干手设施,这样如果医务人员的手受污染了,只能回护士站才能够完成洗手。手卫生设施不完善,是影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之一。在Freeman的研究中,当病人的床旁设置了洗手池后医院感染率下降26%[11]。因此,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关键的干预措施是完善手卫生设施,让洗手变得可能、容易、便捷。
3.3 教育干预手卫生落实情况
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知识的认知重要的来源是通过不断接受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学习和继续教育获得的。有的医生认为自己与患者接触时间短,只是查房,无需频繁洗手[12]。护士则在上厕所前后、下班前洗手依从性较好,说明护士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缺乏对患者的保护,对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手卫生的重要性意识不强[13]。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专业系统的手卫生知识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教育以及现场的指导和监督,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概念知晓率从43.4%提高到76.5%,正确的干手方法从30.2%提高到80.7%,快速手消毒剂知识知晓率从8.68%提高到73.3%。六步洗手法合格率由原来的58.0%提高到74.0%。手卫生依从率由原来的49.5%提高到75.0%,在直接接触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这三项与医院感染息息相关的指征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明显提高,说明医务人员对洗手在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
研究表明,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的教育培训能改进手卫生依从性,特别是采取多元模式教育培训,并结合监测、反馈,效果明显[14]。本研究结果也表明通过行为教育干预,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认知增强了,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理念改变了,手卫生时机正确把握了,手卫生依从性提高了,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了,所以这是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3.4 加强监督管理,监测手卫生依从性及时反馈
监测手卫生的依从性是用于评价医务人员依从性基线、评价教育干预措施的效果及向医务人员反馈的关键措施。监测还有助于调查感染暴发,有助于评估手卫生行为的重要作用及确定不同的依从率使感染下降的程度[15]。通过行为教育干预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水平有提高,手卫生理念有改变,手卫生依从性有上升。尤其再通过手卫生监测并及时将监测的数据反馈给医务人员,做到及时反馈,及时促进。行为教育干预和有效的手卫生监测能更好地促进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使手卫生依从性能持久, 减低医院感染[16,17]。
[参考文献]
[1] 刑红霞,张红英,武建英,等. 医务人员手卫生现状与管理[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8):629-640.
[2] 牛秀成,张素德,周素琴,等. 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污染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
[3] 钟秀玲,程棣研. 现代医院感染护理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107-115.
[4] 朱士俊. 现代医院感染学[M].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3.
[5] 夏毅. 现代医护人员手卫生的理论和实践[J]. 现代临床护理,2004, 3(1):51-56.
[6] 曾光. 中国的手部卫生行动[J]. 中华医药信息导报,2004,19(15):14.
[7] 卫生部.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 WS/T3132009.
[8] 卫生部. 医院感染管理办法[S]. 2006.
[9] 万荣,曾韶美,郑慧英. 基层医院医护人员洗手状况调查[J]. 护理研究,2006,20(2):401.
[10] 赵莲英,刘煜,曹俊梅. 医务人员手细菌污染调查及消毒效果调查[J]. 医学动物防制,2006,22(7):513-514.
[11] 手部卫生创议(HHI)专家委员会. 旨在降低医院感染的策略(十一)——行政管理的措施[J]. 中国医院,2005,9(11):79-80.
[12] 金玲,金涛. 从医护人员手带菌情况谈防止医院内感染[J]. 中华微生物学杂志,1995,7(4):59.
[13] 尚少梅,郑修霞,王宜芝. 临床护理人员洗手行为的观察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1,11(6):455-456 .
[14] 尚少梅,王宜芝,郑修霞. 促进护理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6):507-510.
[15] 胡必杰,陆群,刘滨,等. 手卫生最佳实践[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
[16] 兰祥玉,王卫红. 连续行为干预对医护人员良好手卫生习惯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5):56-57.
[关键词] 手卫生;依从性;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17-0030―02
手卫生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主要措施之一,我国卫生部医政司于2006年发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BGl5982)(以下简称“手卫生规范”),对手卫生作出明确要求。现阶段,工作繁忙时,医务人员手部的带菌量可达到5600cfu/cm,而“手卫生规范”中指出急诊科手卫生要求是手部带菌量应≤10cfu/cm,急诊环境由于是开放式24h全天候工作,病人病情复杂,危重病人及陪护人员多,各种潜在感染和带菌者情况不明,加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导致医护人员的手更加容易被污染。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也可能因为工作忙碌而来不及或忘记洗手。桂莉等调查结果显示,急诊医生和护士洗手后的合格率分别是63.64%和71.50%。因此,手部的清洁消毒在急诊科至关重要。我院急诊科从2009年6月开始,加强手卫生监督监测,采取强制性干预措施,提高了手卫生依从性,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观察对象为我院急诊科医护人员共20名,其中医师6名,护士14名。
1.2 观察时间安排2009年6月1日~2009年6月5日为干预前观察时间,2009年6月8日~2009年7月8日为干预时间,2009年7月9日~2009年7月13日为干预后观察时间。
1.3 观察内容医疗护理操作前后、接触污物后、脱手套后手卫生的执行情况。
1.4 判断标准依据卫生部《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手卫生依从率=(实际洗手次数/标准洗手次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3.1统计软件,干预前、后手卫生依从性比较采用x2检验。
2 结果
采取干预措施之后,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总依从率由71.35%提高到92.73%,各种手卫生指征执行率都有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有助于医院感染的控制和预防。本院急诊科从严格管理人手,通过实施对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指导、监督及完善设施等多种干预措施后,医护人员洗手依从性由71.35%提高到92.73%,手卫生合格率也明显提高。另外,戴手套的目的是为了减少患者与医务人员之间的交叉感染,但在不同患者或不同操作中未及时更换手套和消毒手,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的潜在危险,长时间使用手套可能会对手部卫生程度造成更大影响。有报道,橡胶手套有3%~52%的不可见渗透,也就是说戴手套不能完全屏蔽病原微生物,因此,要正确合理地使用手套,即使戴了手套也要养成规范的洗手习惯。经强化管理,脱手套后手卫生处理由72.00%提高到96.43%。从而减少外源性疾病传播的机会,降低了医院感染的风险。但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合格率受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执行起来相当不容易,故我们分析其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合本院医护人员手卫生行为的措施。
3.1 影响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因素
3.1.1 手卫生知识缺乏 临床护士对手卫生概念、标准隔离措施、自我防护原则和洗手方法的问卷调查显示,各调查项目知晓率最高为61.00%,最低为44.06%,多数医护人员习惯认为戴手套就可以避免手污染,所以摘手套后不再重视洗手,护士在进行治疗操作中,也往往忽略两例患者之间需要洗手这一环节,经常是一批护理操作完成后才洗手。有调查显示,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有约50%的人员在不洗手情况下从事医疗活动,部分医护人员以为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没有直接相关性,意识不到手卫生对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意义。
3.1.2 洗手设施不完善工作区域的洗手池数量不够,未配备洗手液、感应洗手器和干手设备,速干手消毒剂配备不够等,影响手卫生的落实。
3.1.3 手卫生相应教育、宣传、监督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医院进行手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和培训不够,相关的监督管理部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致使医护人员对手卫生不够重视。加上急诊医护人员工作量大,抢救工作繁忙,来不及用标准的六步法规范洗手,这也是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因素。
3.2 急诊科医护人员手卫生干预措施
3.2.1 加强宣传,集中培训采取形式多样的手卫生知识培训,开展集中讲座,不断强化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感染控制意识与技能,将洗手六步法的彩色图标张贴在每个洗手池上方,既能养成医护人员自觉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定的习惯,又教给了洗手方法,使之习惯成自然,提高洗手依从性和合格率,在自我保护的同时也注重维护患者的健康。
关键词:PDCA;手卫生;依从性;正确率
国内外文献资料表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执行情况不容乐观,以致工作时双手往往成为传播病原菌的媒介,直接或间接导致医院感染率的上升[1]。医护人员的手卫生的依从性和正确率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执行情况越来越受到院感管理科的关注,我院院感科自2014年起下发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调查表,每周调查,每月总结,每季度对存在问题落实整改措施。PDCA循环是一种科学管理方法,广泛运用于护理质量改进中,我科以收治糖尿病患者为主,患者抵抗力较低,为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我科自2014年起将PDCA运用于改善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及正确率上,现将具体方法和结果汇报如下。
1分析现状,找出问题
1.1收集和组织数据 2014年9月~12月每月对医生(含实习生)、护士(含实习生)及保洁员共计24人手卫生时机进行洗手(或手消毒)依从性与正确率调查。调查结果为:9月~12月未执行手卫生次数分别为4次、3次、3次,共计10次,分别为实习医生3次、医生3次、实习护士2次、保洁员2次,其中接触患者后3次、接触周围环境后7次。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83.3%、87.5%、87.5%,平均为86.1%;手卫生不正确次数分别为2次、3次、3次,正确率分别为90.0%、85.7%、85.7%,平均为87.1%。
1.2确认问题 截止2014年12月我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存在问题,见图表1、2、3。
1.3设定目标 截止2015年第一季度(3月底)手卫生依从性上升至90%,手卫生正确率上升至91%。
2分析问题各种影响因素
确认存在问题后对召开全体医护人员会议,采取头脑风暴法,分析影响问题的所有因素,并制作了鱼骨图,见图4。
3分析影响问题的主要原因
①医务人员对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重视程度不够;②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对手卫生规范掌握不到位;③保洁员缺乏手卫生意识,责任心不强,见图5。
4制定计划、对策
①强化医务人员对手卫生执行的重视程度;②与科主任沟通,强化实习医生的临床带教;③强化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的培训;④强化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七步洗手法的现场培训;⑤对于文化层次低的保洁员反复进行手卫生时机与洗手方法的培训;⑥现场考核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⑦明确要求护士加强对其他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的监督;⑧护士长与责任组长跟班检查与不定期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⑨重视问题多发环节的监督检查,如接触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⑩提醒护士床单元及时配备手消毒剂,提醒保洁员及时添加干手小毛巾,对于屡出问题的医务人员加强考核。
5实施计划
①护士长反复强调手卫生执行的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重视程度;②与科主任沟通,提醒医生强化实习医生的临床带教;③加强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入科宣教,强调手卫生重要性;④培训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手卫生五大时刻;⑤现场考核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⑥反复培训文化层次低的保洁员手卫生时机与洗手方法,现场考核保洁员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 ⑦护士加强对其他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的监督;⑧护士长与感控护士跟班检查与不定期调查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⑨对接触患者后及接触周围环境后手卫生依从性加强监管;⑩对于屡出问题的医务人员加强考核,提醒护士及时配备手消毒剂,提醒保洁员及时添加干手小毛巾。
6检查结果
1月~3月未执行手卫生次数分别为2次、2次、1次,共计5次,分别为实习医生1次、实习护士1次、保洁员3次,其中接触患者后1次、接触周围环境后4次。手卫生依从性分别为92%、92%、96%,平均为93.3%;手卫生不正确次数分别为1次、0次、1次,正确率分别为95.6%、100%、95.8%,平均为97.1%。手卫生依从性与正确率均达到目标值,见图6。
7总结经验
①加强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入科宣教,强调手卫生重要性;②培训新入科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手卫生五大时刻;③现场考核实习医生、实习护士手卫生时机与正确率,直到熟练掌握;④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督查。
8提出新问题
保洁员手卫生依从性及手卫生正确率仍存在问题,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
9讨论
手卫生是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能极大地减少院感并降低感染的危险性[2] 。PDCA循环是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等顺序将管理科学化、标准化的一种管理方法,在护理工作中运用PDCA 管理模式可实现护理质量管理多维度覆盖,可减少护理管理中的漏洞及盲点,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3]。本次我们把PDCA运用于医护人员改善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取得满意效果,手卫生的执行及正确率在院内感染控制方面起积极、有效作用。不过调查也发现,手卫生执行率仍有一定的起伏,还需要不断强化,将手卫生工作视为医务人员常规职责的一部分,最终达到有效预防院感的目的[4],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维荣,安晓霞,周云芳.手卫生情况调查问卷及现场观察评估[J].临床儿科杂志,2009,27(6):505-513.
[2]杨晓君.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8-1849.
关键词:医务人员;手卫生; 依从率; 干扰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62-02医疗机构中医务人员手上携带的细菌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源,而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1]为此,医务人员手卫生与医院发生有着直接关系,但是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普遍较低,加之要致病源,洗手设施不完善,造成医务人员的手二次污染,严重影响了医疗质量。而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主要的措施,所以医务人员必须提高依从率,2012年第二,三季调查了医院手卫生的依从率,第三季度的依从率明显高于二季度,院感率有明显下降。
1 原因分析
1.1 洗手意识在淡漠:由于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对手卫生观念存在错误认识,有的医护人员错误的认为戴手套可以代替洗手。有关资料报道:戴同一副手套检查多例患者,可增加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传播机会,医务人员在进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后,手部细菌污染相当严重,并且大多数为致病菌,特别是患者多,工作繁忙时,医务人员普遍存在洗手依从性低,未进行规范洗手,是造成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主要因素。
1.2 管理不到位:由于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规范,监管措施不力,手卫生设施落后,触模式水龙头,使用固体肥皂,未配备一次性干手巾、造成洗手后二次污染。冬季不供应温水,医务人员怕水凉大大减少洗手次数,是手部卫生不合格重要原因。
2 干预措施
2.1 强化培训转变观念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缺乏是造成洗手依从性低的原因之一,为医务人员提供相关手卫生知识的培训,是改善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重要措施,因此,本院采取形式多样的手卫生知识培训,如定期组织手卫生知识讲座、各科在洗手池上方张贴醒目的六步洗手法图片,用大量事实、数据、图谱、传授手卫生的重要性、标准预防的相关知识。对新上岗职工、把手卫生知识列入岗前培训重要之课,考核合格方可上岗,医院各科室以科为单位进行强化培训,六步洗手法达到人人会操作,人人掌握洗手指征、手消毒指征、从而提高手卫生依从率。
2.2 领导重视,完善设施:为提高洗手依从性,院领导从人力物力给予大力支持,在原来基础上,改造洗手池,改水拧水龙头为非触模式水龙头,配备抗菌洗液,一次性干手巾、冬季管道化供应温水、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普遍提高,另外,规范了一次性手套的使用范围,脱手套后应立即手清洁、护理操作车、各种操作台等均配备了快速手消毒剂,从而保证了医务人员手的清洁。提高手卫生的依从率。
2.3 行政干预加强监管本院根据《手卫生规范》制定了手卫生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把手卫生纳入医疗、护理质量考核范围、感染科每月检查各科室手消毒剂的消耗量感染监职人员每月协同检验科人员一同深入科室对医务人员的手、物体表面、空气、无菌物品、使用中的消毒液、压力灭蒸汽灭菌效果,进行采样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科室及时整改,追要致病源,而手卫生是医院感染控制中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3 结果
对控制医院感染、耐药菌的感染和流行以及防控医院感染暴发至关重要,在医院感染病例中,95%以上患者发生的感染是经接触传播,而在接触传播中,加强手卫生可有效切断传播途径,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质量对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意义,是降低医院感染最基本,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因此,希望我院每位医护人员充分认识到手卫生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严格按照洗手程序正确地洗手,使手上微生物达到标准要求,从而避免因医护人员的手被污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4 结论
手卫生依从率、正确率逐步上升,主要是今年以来进一步加强了对手卫生知识的宣传、培训与考核,并进行了反复多次培训与考核,培训覆盖率达到全覆盖,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极大的提高;进一步改善了手卫生设施、设备和用品,在病区走廊配备了速干手消毒剂,各科室配备了擦手纸巾擦手,方便使用;院感科进一步加强了对手卫生执行情况的监督、指导,将手卫生工作纳入常态管理;引进了清爽、好用、方便的速干手消毒剂。通过多种干预措施,医院手卫生依从率有着明显的提高,大大的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因此提高手卫生的依从率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 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 R194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2(b)-156-02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健康,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增加患者死亡的机会,同时也浪费了国家的卫生资源。因为医院感染患者多数为接触性感染,主要通过侵入性检查和治疗,其中由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细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1]。彻底洗手与手的消毒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50%[2]。因此,如何提高医务人员洗手行为的依从性,改善医务人员洗手行为的状况,有效切断这一传播途径,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最可行、最重要的措施之一[3]。
1 洗手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
1.1 洗手现状
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工作中每一项操作都是通过手来完成的。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为常见,其中手是最重要的传播媒介,而洗手是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或由于医院的洗手设施不完善,同时也因为肥皂、消毒剂对皮肤的刺激,大多数医务人员在应该洗手时不洗手或进行无效洗手,因而出现了戴手套的方法代替洗手的现象,用同一双手套检查多个患者或对多个患者进行操作,不及时更换手套,可使耐甲氧苯青霉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增加机会传播[4]。正确的做法是,一双手套只能用于一位患者或一位患者的一个部位的操作,换手套后或戴手套前须洗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消毒卫生标准委员会对上海、北京、广州等三大城市8家医院的562名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医务人员在工作中有50%的人不洗手,我国各大医院只有1/3的医务人员做到了必要的洗手次数[5]。在洗手人群中,医生洗手的合格率为47.83%,护士洗手的合格率为66.28%,双手全部合格率为52.29%[6]。这说明护士洗手合格率普遍高于医生。医务人员洗手后用工作服擦手最多见,而用工作服或不洁毛巾擦手使手再次污染。因此,洗手后要擦手时必须用清洁干燥毛巾。
1.2 影响洗手依从性的因素
1.2.1 认知不足“在接触患者体液、分泌物后洗手”及“在吃饭或使用洗手间前后洗手”认知最高,而“直接接触患者前洗手”最低。说明医务人员有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但忽略了对患者的保护。缺乏对手部卫生的规范了解及有关洗手能降低院内感染的知识,认为从患者处获得感染的概率低。一些人在测量血压、体温、脉搏等接触患者皮肤会造成手部污染的意识不强。
1.2.2 管理不到位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没有及时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手清洁消毒知识宣传教育和定期培训,没有有效地进行监督检查,未制定奖惩管理措施,使医务人员洗手行为参与频率很低。
1.2.3 洗手设施匮乏洗手设施数量太少或位置不合理,水龙头开关不方便,特别是冬天无温水洗手,均会影响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
1.2.4 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量大,时间不足卫生部于2009年颁布的《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洗手指征中,要求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每次洗手都要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每次搓洗不少于10~15 s。这样医务人员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用于洗手。医院目前护患、医患比例失调,造成医务人员工作量大,没有足够的时间用于洗手。
1.2.5 皮肤损伤肥皂、快速手消毒剂等产品的刺激皮肤,经常洗手使皮肤粗糙、干燥甚至皲裂。据统计,约85%医务人员自述曾经出现过皮肤问题,25%的护士手部皮肤出现皮炎症状。因此,洗手剂的刺激也是造成洗手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
1.2.6 医疗、护理先行权有些医务人员存在“满足患者的医疗护理需求优于手卫生”的错误想法,认为工作忙时应先满足患者的需要,忽视了洗手。
2 提高医务人员洗手行为依从性的措施
2.1 加强培训教育,提高洗手意识
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医务人员进行有关规章制度和手卫生知识培训,在科室醒目的地方张贴“今天你洗手了吗”的宣传标语,营造手卫生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培训使医务人员了解洗手的必要性及重要性,提高医务人员保护自身、保护患者的意识,形成洗手的自觉性,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2 改善洗手设施
为提高洗手的依从性,医院应改善洗手设施,由感应式水龙头和脚踏式水龙头代替手触式水龙头。在洗手池旁张贴六步洗手法图示和文字说明,增设干手纸巾,治疗车上配备对皮肤刺激性较小、快速手消毒剂等,大大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
2.3 加强管理
提高医务人员洗手的依从性,必须从管理入手,加强对医务人员洗手的监督检查。将手卫生的监督考核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从各个环节杜绝影响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的因素;避免因为医务人员手污染而造成的医院感染。定期对医务人员手上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个人,促使其提高洗手的依从性。同时,还应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2.4 人力资源配置
合理配置医生、护士人力资源,减轻工作强度、工作繁忙程度是影响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7]。医院应提供合理、科学的人力配置,减轻医生、护士工作量,以提高其洗手的依从性。
总之,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密切相关,提高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是降低医院感染成本最低、效果最佳的手段和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规范洗手行为,改善洗手设施,建立有效的检查机制等综合措施,不断改善医务人员手卫生状况,才能更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谭琳玲,李亚洁,李瑛.将感染控制在“手”中:手部卫生与医院感染[J].中国医院管理,2005,25(5):21-23.
[2]耿莉华.医院感染使用护理手册[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117-123.
[3]谭琳玲,李亚洁,孙树梅.广州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医务人员手部卫生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6,13(6):11-12.
[4]蒋萍,王维勇.洗手与医院感染[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4,13(3):135.
[5]王晓敏.洗手现状与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1995,11(9):43.
[6]王常卿,王淑香,王云芳,等.109名医护人员手带菌的监测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5,5(1):47.
作者单位:252800聊城市山东省高唐县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郭广芹,周文静),聊城市人民医院(李淑真)
郭广芹:女,本科,主管护师
摘要目的:应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DCA)循环对医务人员手卫生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方法:将全院498名医务人员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分析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现状,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制定手卫生管理计划、目标,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对照组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法,比较两组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结果:两组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PDCA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于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使手卫生状况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提高。
关键词 PDCA;手卫生;质量管理;依从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5.057
医务人员的手部卫生对于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是当前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课题。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由美国管理专家戴明博士提出,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成熟、有效的管理模式。我院于2013年7月将PDCA循环管理应用到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98名,为我院19个临床科室医务人员,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55名,男102名,女153名;医师97名、护士、护工158名;学历结构硕士7名、本科88名、大专102名、中专及以下58名;职称:高级职称37名,中级职称96名,初级职称及以下122名。对照组243名,男98名,女145名;医师95名,护士、护工148名;学历结构:硕士6名,本科85名,大专100名,中专及以下52名;职称:高级职称35名,中级职称94名,初级职称及以下114名。两组医务人员年龄、性别、学历、职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PDCA管理方法PDCA循环又名戴明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具体内容如下:
1.2.1P(plan),分析现状,制定计划
1.2.1.1组织手卫生管理专项检查,掌握现状对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1]《二级综合医院等级评审实施细则》[2](2012版)要求,检查各科室手卫生设施配置情况、手卫生耗材供给情况、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度、手卫生依从性及正确率; 组织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及医院感染兼职人员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大家对手卫生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分析手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的原因。
1.2.1.2存在问题(1)科室领导认识不足。部分科室领导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对手卫生耗材如皂液、手消毒剂、干手纸巾的配给量不足,不能满足临床工作的需求。(2)手卫生设施不完善。经调查发现,大部分科室的诊疗区为陈旧、锈蚀的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池数量不足,肥皂、皂液保存方法各异,未配备干手设备,无干手纸巾盒;护理车、病历车进入病房进行诊疗、护理操作时,未安装盛放手消毒剂的挂篮。(3)医务人员手卫生认知度低,洗手依从性差 。
1.2.1.3制定计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了手卫生管理目标及检查标准,并将目标计划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目标包括:制定科室手卫生设施的标准要求并限期达标;实现医务人员洗手依从性、正确率的不断提高直到达标。
1.2.2D(do),执行措施,执行计划
1.2.2.1改变科室领导观念加强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的监管力度。首先使科室领导认识到做好手卫生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其在手卫生管理中的责任,要求其在日常工作中模范执行相关要求,切实起到榜样作用。认真组织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结合手卫生管理目标,对科室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与科室评优、奖惩相结合。将手卫生管理纳入质量考核体系,从经济管理上对手卫生管理进行干预。
1.2.2.2开展手卫生宣传活动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手卫生规范的掌握和对手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医院感染管理科与科室互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制定手卫生管理制度张贴上墙,制作手卫生展板,开展手卫生宣传月活动,组织青年医务人员自编自演手卫生歌谣舞蹈等,通过电子屏幕循环播放正确洗手的视频,安装六步洗手、外科手消毒流程视图,在医务人员的可视范围内营造浓厚的手卫生宣传氛围。
1.2.2.3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培训调查发现,部分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较差,对手卫生重要性认识不足,手卫生技术低下。为此,医院感染管理科加强了手卫生知识教育培训力度,首先利用医院大会议室进行分批分期知识培训。其次,由科室挑选一批接受能力较强、善于表达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由该批人员对科室人员逐一进行培训指导,发现错误,及时纠正。在培训中,针对不同岗位、不同人群,选择不同的培训方法,例如,对手术科室的人员,重点进行外科手消毒知识技能的培训;对行管后勤人员重点进行六步洗手法的培训,对卫生保洁人员,由于其知识水平较低,年龄较大,接受能力有限,则更注重手把手的示范培训。
1.3C(cheek),检查、监督措施执行情况有效监督是保障措施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医院感染管理科每周下科室督导检查,通过考试提问,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现场查看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走访调查医务人员对手卫生用品的反馈意见,跟踪检查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对手卫生管理的监管 情况,调取其手卫生耗材支出情况及是否与工作量相匹配,并对各项检查结果进行量化评分,将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反馈,奖优罚劣,以利于工作的改进。
1.4A(action),处理反馈,总结提高以不断提高手卫生依从率和正确率为终极目标,及时对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分析,了解手卫生设施配备及运行情况、各科室手卫生耗材的使用情况、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对影响手卫生执行的因素进行分析,及时提供更加完善的改进措施。
1.5观察指标PDCA执行6个月后,依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所规定的六步洗手标准且生物细菌检测菌≤10 cfu/cm2为手卫生依从性合格[3]。
1.6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 16.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手卫生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颁布实施后,我院对手卫生的管理运用PDCA持续质量改进理念进行管理,通过不断地计划-实施-检查-处理,一环紧扣一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使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得到持续提高,而且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定位更高标准,同时使手卫生的管理质量始终处于一个良性循环[4]。
观察发现,部分医务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性及其潜在危险缺乏足够认识,重自身防护,轻标准预防。这些认知上的偏差和行为上的不当比知识的缺乏更重要,更难以解决,更需要引起管理者的高度重视[5]。通过开展手卫生指征、时机的专项密集培训与考核,此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手卫生依从性得到大幅度提高。
运用PDCA循环加强环节质量控制,从以往重视“检查结果”的管理到“产生结果过程和原因”的管理[6],探究影响手卫生依从性因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做好医务人员教育考核的同时,强化管理责任,保证手卫生设施的正常使用及手卫生耗材的足量配给,通过多方位的干预措施,改变医务人员的认知和行为。
总之,PDCA循环管理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遵循PDCA管理程序,分析手卫生管理现状,找出影响手卫生依从性的原因,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逐步解决问题,逐步实现医务人员从思想意识到行为模式的转变,从而实现了手卫生管理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WS/T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2]卫生部医官司.二级综合医院评审实施细则[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2.
[3]胡必杰,陆群,刘滨,等.手卫生最佳之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34.
[4]应莲琴,谢清华,褚江洪,等.持续质量改进在手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1,21(9):1842-1844.
[5]鲜于云艳,喻珊.临床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3):278-280.
[6]曹斌,黄立钊,王,等.PDCA循环在预防剖宫产切口感染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感染杂志,2012,22(20):4577-4579.
1 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
目前,医护人员手卫生现状不容乐观。有研究报道,护士为患者进行晨间护理时,医生给患者查体时或换药后,从他们的双手采样结果显示带菌率为100%,而婴儿室护士抱婴儿前未洗手的,其医院感染率为2.65%,洗手后降至1.24%[2]。在病房进行不同的操作,手上的细菌数平均为107CFU/手;一般性的护理操作,手上的细菌数为103~105CFU/手;换药后手污染的细菌量可达109 CFU/手[3]。从上述几组数据不难看出,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洗手的重要性。然而,实际状况又是怎样的呢?从整体情况看,国内大中型医院中,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率为40%~50%,相对较低[4];在基层小型医院、专科门诊,依从率仅为30%[5],甚至更低,存在着医院感染的严重隐患。另据报道,沈燕等[6],通过直接观察法对上海市66所医院医务人员调查发现护士手卫生依从率为62.3%,医生手卫生依从率为50.5%,实习进修人员为45.9%。同时采用WHO制定的手卫生"五时机"进行观察,发现接触患者前手卫生依从率为42.0%,接触患者后为63.2%,无菌操作前为59.5%,接触患者体液后为74.6%,离开患者环境后为41.0%,低于国外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率[6]。所以,采取多元化方式推动手卫生,提高洗手依从性已迫在眉睫。
2 手卫生依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1医护人员认知因素 对于洗手的必要性,90.1%的医务人员认为非常重要[7],而对于洗手指征的了解且能说出洗手指征的医护人员仅为40%,多数人员仅仅知道接触患者前后要洗手[8]。一项有关针对护理人员对手卫生概念、洗手指征、洗手方法的问卷调查显示,各调查项目知晓率为44.06%~61.00%,护理人员普遍重视操作后洗手而忽视操作前洗手[9]。
2.2管理因素 管理者重视程度不够,存在管理不到位现象[10],主要表现在专职人员较少,对临床医护人员洗手指征、洗手方法等知识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对洗手行为、洗手结果进行有效监督、检测及考核,导致医护人员手卫生达标率不高。
2.3手卫生误区 戴手套可避免手污染。尽管戴手套可以减少70.7%~80%的手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医护人员和患者免受感染,但是戴手套并不能完全避免手被病原菌污染,手套只是手卫生的辅助手段,只戴手套而不注意手卫生的做法只是保护自己而不能避免细菌的传染[11]。
2.4设备设施因素 洗手设施不完善,医护人员在病房完成操作后洗手不方便,从而影响洗手的顺应性。另外,缺乏干手设施。有调查显示,国内仅少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使用一次性擦手巾(纸)擦手,绝大部分医院的医护人员是使用公用大毛巾或个人小毛巾擦手,用白大衣两腋下或内面擦手的人也不在少数。
2.5工作忙没时间 客观因素也在影响医护人员洗手率,在实际工作中,医护人员缺编,患者多,工作繁忙,一名护士要服务10多例患者,如此大量的工作难于做到每次操作前后都洗手[12]。
3 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策略
3.1手卫生标准 Ⅰ、Ⅱ类≤5cfu/cm2、Ⅲ类≤10cfu/cm2、Ⅳ类≤15cfu/cm2,均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13]。医院要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纳入医院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定期监测手部带菌情况,并进行手卫生效果的细菌监测并记录,做为评价落实感染管控效果的重要依据,定期通报和反馈。建立和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即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组织,配备合适的专职人员。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医院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规章制度及流程,并监督落实,解决手卫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医院感染管理科负责规章制度落实情况并进行检查、指导、评价和定期反馈;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具体负责本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工作的落实和总结分析,形成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三级联动管理机制。
3.2加强教育培训 医护人员对手卫生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对洗手概念、指征、方法掌握欠缺,教育培训是提高手卫生认知和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重要措施之一。医院应组织专题讲座及业务学习,要求医务人员学习并掌握手卫生的相关知识及手卫生正确操作步骤,培养其手卫生的意识。同时要充分调动和发挥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人员的积极性,经常性地以各种方式如现场指导、提问等对各级人员采用不同形式的方式进行培训,促使广大医护人员熟练掌握手卫生知识和方法,并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科学最合理的方法,以不断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的依从性。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每年组织1~2次医护人员院感知识竞赛和手卫生技术比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3改善医院手卫生相关设备、设施 手卫生相关设备和设施是执行手卫生的基础条件。有报道显示,医护人员在8h洗手消毒4次,可使医院感染率降低30%,若医护人员坚持2~4次/d高质量的洗手消毒,可使医院感染率降低25%~50%[14]。只要认真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即可清除手大部分细菌,因此,改善和健全手卫生设备、设施,可提高医护人员洗手的依从性。水龙头是医护人员经常接触的设施,为减少医护人员洗手时接触,应配置感应式、肘碰式或脚踏式,以免交叉感染。在洗手池旁安装纸巾盒配备干手纸巾和洗手皂液,防止普通肥皂潮湿后的污染和使用毛巾擦手造成二次污染。速干手消毒剂可以不受水源、水池、场所等限制,可在各诊室、换药室、治疗车、病房内及病区走廊内等处安放,方便使用,随时进行手消毒,并可以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可提高医护人员对手卫生的依从性。另外,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重点区域如ICU、新生儿室、血透室、换药室、治疗室等处安装手卫生自动监测系统,一方面可无形约束医护人员手卫生的自律性而提高洗手的依从性,另一方面可自动统计医护人员洗手的执行率,防止人为统计造成的误差。
3.4合理排班,减轻工作负荷 在我国绝大多数医院床护比严重失衡,医护人员工作繁重,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完成更多操作,往往忽视手卫生。何文英等[15]通过问卷及现场调查的方法发现75.7%医护人员认为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施行手卫生。任淑华等[16]发现床护比与手卫生频次成正相关。因此,医院应合理安排床护比及弹性排班,同时推荐使用快速手消毒产品,以提高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依从性。
3.5广泛宣传 加强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如张贴规范的洗手示意图、设置工作电脑洗手屏保提示、发放宣传册、办宣传海报、"视频"滚动播放等[17]也是提示和帮助医护人员提高手卫生信念的必要手段。
总之,手卫生作为医院感染控制中的简单而又重要的环节。如何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执行率,减低医院感染率已不仅仅局限在感染控制领域,而且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18]。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质量,首先要求医护人员思想上重视医院感染控制,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文化,并不断改善洗手条件、洗手设施、使用高效、方便的护手消毒剂。在选择卫生产品和护手产品及干手用具时,不能只重视它们的价格和费用,而应把此项预算和医源性感染所致的损失进行比较评估。还必须将手卫生相关管理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之中,这对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将起到推动作用。相信,随着国家《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逐步实施和管理不断加强,广大医护人员对手卫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设备设施的不断完善,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会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熊兴林,刘静,隋雪梅.多元化方式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2,18(3):189.
[2]赵娟,吴璇.手卫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4):309.
[3]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 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4]黄慧敏.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效果分析及管理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10):5561.
[5]黄雪珍.医务人员手消毒效果监测结果报告[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6,23(1):79.
[6]高雪,赵体玉. 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状及干预措施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2014,29(14):95.
[7]范文,黄娥,段六生,等.医务人员手卫生与洗手依从性现状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9):1845-1846.
[8]刘玉林.我国护理人员手卫生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9):108.
[9]刘燕玲,张秀芳,吴鸿雁.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9,44(7):665-667.
[10]郭青,许虹,史长文.护理人员洗手依从性的现状与思考[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38-39.
[11]孙家苓.医护人员手卫生状况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2014,4:19.
[12]赵娟,吴璇.手卫生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4):309.
[13]谢惠敏. 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作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4):271.
[14]黄慧敏.我国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效果分析及管理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23(10):5562.
[15]何文英,黄新玲,史晨辉,等.医护人员执行手卫生的影响因素[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6):758-759.
[16]任淑华,赵洪峰,陆骏,等.外科护士手卫生实践理论频数观察研究[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1):1397-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