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教育心理学观察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教育心理学在19世纪末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历史上的许多教育家已能够在教育实践中自觉地根据人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也提出"我不是给人知识,而是使知识自己产生的产婆"这样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赫尔巴特在教学理论中,把教学分为教育的教学和非教育的教学两种,前者指伦理、道德、意志、性格的培养,后者指传授知识、技能的智育活动,这两方面都必须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讨论教育和教学问题时,他特别重视"兴趣的引起",并把兴趣分为经验的兴趣、思辨的兴趣、审美的兴趣、同情的兴趣、社会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等六种。这些心理状态,可以引导儿童的注意力定向,并引起心理,促进思想活泼和精神旺盛。对兴趣的研究成为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联结起来的一个重要联结点。赫尔巴特之前的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上对启发后来的教育理论家重视心理学在教育上的作用也起了一定的影响。
实验心理学的产生是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另一重要条件,这导致实验教育学的出现。实验教育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先驱,是实验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产物。德国的莱和莫伊曼都把实验心理学的理论广泛地与教育和教学理论相结合。莱所著《实验教学论》一书,实际上是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容的著作,为教育心理学成为心理学中的独立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测验学在教育心理学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触媒作用,它促使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结合,为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和方法。教育学上常提到因材施教原则,是由于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如何适应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则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课题。智力测验和教育测验是实行班级教学制度所必须掌握的两种了解学生心理状态和教学效果的工具。学校招生和入学后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以及对学生的个案研究,都要应用各种测验。
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应该归功于桑代克。他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20年代前后,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等学派的学说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教育学产生一定影响。格式塔学派介绍到中国以后,教育心理学开始重视"顿悟"在学习中的地位,不再局限于尝试错误、刺激与反应等联结主义,心理学所提出的教育心理学问题,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桑代克的学习三大定律之外的"顿悟"问题,也将格式塔学派的"整体的概念","转移的概念"、"精确律"、"完成原则"等等原理、原则应用到教育上来。
行为主义理论则促使30年代的中国教育心理学界重视人的行为的研究,注意环境对人的心理的影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使教育心理学重新重视意识的研究,特别是潜意识和下意识问题。教育心理学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把心理卫生知识引进教育和教学过程中,也都是受这一学派的影响。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教育心理学家曾对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对象提出具体建议。
1947年,美国心理学会成立了对教育心理学研究进行规划的委员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应包括五个方面,即人类生长和发展,包括遗传与环境,一般生长和发展,社会与情绪的发展,动机的基本理论,智慧、性向与兴趣,以及个别差异等;学习,包括学习的本质,影响学习的因素,学习的动机,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态度,特殊科目的学习,以及训练的转移等;人格与适应,包括情绪,学生与教师的心理卫生,特殊儿童,品格,以及社会活动;测量与评价,包括测量的基本原则,智力与性向的测量,学习的测量,适应的测量,以及测量结果的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与技术,包括教育问题的科学研究,统计技术,以及为教师所提供的研究方法。
美国《心理学年鉴》综合各方面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象应包括八个项目:教育评评价和测量;儿童发展的特点;特殊儿童及其教育;有关学习心理学的教育方法;特殊学科的学习;学习辅导和心理健康;教师人事和促成学习的教师行为;教育心理学的方法。
观察法是教育心理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观察的实施是在班级集体的活动中或在个别交谈中进行的,可以对外部的活动和表现进行观察,也可对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进行观察或对学生的书面材料进行分析。
调查分普遍调查和抽样调查。前者是对全班级或全学校进行调查,后者又分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比重抽样等多种。调查的方式可分为问卷法和晤谈法。
问卷法是通过编制种种不同的测验,调查各种不同的教学效果,测量各种不同人的智商、性向和性格的方法比问卷法可更深入地了解受教育者在受教育后的心理特质的变化。各种测验的编制及各种量表的使用,应保证其效度和信度。
对比研究一般是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中进行。把实验对象分成各种条件(智力、学力、年龄、心理素质等)基本相同的两个组,一组叫实验组,另一组叫控制组,在实验组的学生面前提供新的刺激物,例如新教材,而控制组则保留经常使用的教材。经过一段教学时间,然后测量两组的学习成绩、学习速度、理解程度,比较两组的特点和优劣。对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他种种教和学的问题,都可以作不同的设计,进行不同的实验。
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阿里斯通等人提出了关于心理的许多基本问题,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提供了很多关于大脑是怎么控制其他器官的重要观察资料。其中一个最早的争论关于人类心理所集中的问题即人类的能力是先天的(自然观)还是从经验中获得的(环境观)。
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晚期,伴随着心理与行为成为科学分析的主要问题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的心理学实验室是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
二、心理学流派
早期的心理学派中,在20世纪有,构造主义学派(研究心理结构)、机能主义学派(研究心理是怎么样运作的进而有机体能够适应并在其环境中运作)、行为主义学派(只研究行为不涉及意识)、格式塔心理学派(集中研究由刺激物和经验组织建立的一种模式)、精神分析学派(强调无意识进程在个人发展和动机中的作用)。
20世纪后期心理学的发展包括,信息过程理论、心理语言学、神经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来源于很多观点,生物学派的观点认为外部行为与发生在身体内部的事件有关,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行为主义的观点只考虑人的外部行为是能够被观察和测量的。认知主义的观点大多关于心理进程,例如:感觉、记忆、推理、抉择、问题解决以及这些心理过程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精神分析学派强调由性冲动和攻击性引起的无意识动机。主观情感论学家们的观点集中于人们是怎么样积极建构并解释他们的社会语言,期望通过文化、个人经验、当前的动机情况来改变什么。一个特定的题目通常被多个观点来分析。生物学观点不同于其他观点的地方在于它的原理部分提取于生物学。通常生物学派的研究者试图以生物学的形式来解释心理学原理。这在简化论当中已经知道了。对行为现象的认识正在逐渐增多,无论是在生物学还是心理学水平上。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学科有,生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和人格心理学、临床和诊断心理学、学校和教育心理学、工业和工程心理学。在21世纪一些为探索增加动力的新领域拓宽了传统心理学的分支和学科。这些新领域包括:认知神经科学(与情感和社会认知神经科学一样)、进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
摘要
新的学科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这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备课并思考如何做到有效备课。新的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学是教学存在的原因,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是为了学而教的,教师也是因为学生的学习而存在的,所以教学依据首先不应该是由老师来决定的,教师确定教学内容和选择教法必须吃透两头——一是教材,一头是学生。
关键词
有效备课备学生学习背景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效备课强调内容的科学性,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阐释备课中的共性问题,同时密切关注新课改有关备课的理念、模式的最新动态,关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及现状,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青年教师都经历过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讲个不停时,自己激情洋溢学生却反馈平平淡淡,也有教师会说;我都已经讲过五遍了,这些学生也太笨了,还不会,真是拿他们没办法。
通过上面呈现的问题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备课、上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有效备课强调内容的科学性,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知识阐释备课中的共性问题,同时密切关注新课改有关备课的理念、模式的最新动态,关注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及现状,体现教学的时代性。
课程如果脱离了学生、背离了学生,其教学效果是低下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设计为什么要读懂学生,要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背景呢。
一、学生的学习背景是教学的依据
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学,教师是为学而教,所以教师在选择教法和教学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学,在思考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同时也应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何,以及学生的兴趣在哪里,经常问自己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怎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如何让做到让全班同学听懂。
二、以旧带新建立构建注意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①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要注意原有知识中的联系和建构,再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将原有的知识因新知识的嵌入而形成知识链,将他建构成认知结构。如果教师的教学缺少了学生学习背景的了解脱离了学生实际,就不能借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知识的整合和迁移,很难实现有效教学。
三、缩小师生间的认知距离
教师的经历和阅历往往与学生不同,从而感受也不一样,教师的认知结构往往都优于学生,有许多青年教师经常会说:“我以为我讲了学生就能会”“我以为学生会很感兴趣”“我以为自己喜欢的学生也一定会喜欢”这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而这恰恰就是教学中应注意的学生和教师间的距离,由于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观察的角度也会不同,所以认知结构注定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读懂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读懂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学生思维,从而全面地读懂每一位学生。
四、教师读懂学生的策略和方法
掌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学生对当前课的学习基础及学习方法的了解。班集体建立的标志是形成和建立了良好的班风,为此了解班级风气,掌握班级纪律状况是掌握学生学习背景的基础了、解班集体学生的兴趣爱好掌握、他们的性格特征和生活习惯是了解学习背景的关键,了解班集体的家庭状况和文化差异是了解学习背景的重点。在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掌握了哪些知识,在课堂上从教材出发分析学生们接受新知会遇到哪些困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在课后及时与学生沟通,针对学生没能掌握的新知及时复习补充,做到巩固提高。
(一)有效备课应做到有效备学生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是充分的读懂学生,充分认识到“备学生”的重要性,因此“备学生”是教师独懂学生的基础,那么独懂学生的方法有哪些?
一阅,即阅读学生的相关资料,包括通过学生的预习本和课堂听写情况、作业情况、笔记情况、日记周记作文情况及试卷分析情况来了解学生。学生的预习过程中也就是学生的自学阶段,会发现自己认为很难解决的问题,学生会将问题反馈在预习本上,教师通过检查预习本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作业批改是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方法和途径,如面对大部分学生会遇到的错误就应该是整体掌握不全面的部分,应及时给予更正和讲解。日记周记和作文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很好途径,教师通过作文可以掌握学生思想感情的脉搏,通过作文的交流可以传递学生的情绪变化,从而进行心灵沟通。
二问,即询问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询问学生们的兴趣点和困难点,多试着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在哪里?你们的差异在哪里?对这个知识点有没有没掌握的?对这个知识点认知方式有没有掌握?对平时的课堂听写有没有疑问?对试卷的分析有没有理解透彻?
三察,即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教育心理学认为观察法是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②,将随意观察和计划观察相结合,将观察体现到随时随地的观察学生中,对某些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步骤有计划的观察。将直接观察和心理交换相结合,教师要想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是让学生能够同自己谈心里话,和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交心,让他们和老师分享喜怒哀乐。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教学;发展
多年来,各国不同学科的教育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研究游戏与儿童发展、早期教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关系,提出了游戏的发展状况及多种游戏理论。21世纪,人们正试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幼儿阶段正是这种教育的开端,游戏是儿童时代的通用语言,也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下面笔者将浅论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游戏活动的几点看法。
一、游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家长和教师对游戏的偏见导致他们不认同游戏教学的方式。幼儿园教育通过组织儿童通过听课、练习和记忆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方式呈现出小学化、成人化倾向。
忽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许多教师仅把游戏当作日常教学中的一种例行公事,认为开展游戏活动就是让幼儿打打闹闹,并没有在游戏中贯穿学习内容,忽视了游戏的教育作用。即使游戏,也是教师按自己事先制定好的计划进行,忽视了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有一些人将教育片面地理解为课堂教学活动,认为游戏只是一种纯粹的工具或手段,为了调动幼儿听课的d趣,吸引和保持他们的注意力,仅在形式上引入游戏。这样的游戏活动被教学占领,使真正的游戏脱离幼儿教学,仅把游戏作为一种单纯的工具。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的指导策略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能学会学习,获得经验,学会与人交往。因此,在幼儿游戏中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的指导应依赖于对幼儿游戏的观察,运用观察法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做出适当的指导,并制定计划和做记录,以保证幼儿能较好地开展游戏。
游戏活动是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主要特征的主体性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按照自己的主体意愿,选择游戏伙伴、内容,决定使用活动材料的方式、方法。
幼儿的年龄不同,其游戏的方式和种类也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态度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在组织游戏时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区别对待,不可忽视幼儿的个体差异,要做到因材施教。
三、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的意义
1.游戏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式
游戏是社会活动的反映,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以游戏这种娱乐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事物及其规律,这样可以降低幼儿的认知难度。如果让幼儿学习纯理论的东西,他们会感觉困难,而游戏会带给幼儿快乐。
2.游戏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至关重要
在幼儿期,幼儿的身体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是身体各个部位的机能成熟的关键时期。如果在此阶段,幼儿的身体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对幼儿以后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3.游戏是心理健康的保证
在幼儿园游戏教学过程中,幼儿必须相互交流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完成,所以游戏也能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是幼儿心理健康的保证。对于其他教育科目来说,游戏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可以把其他科目的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教给幼儿,从而减轻幼儿的学习负担。
四、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的指导策略
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发挥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
1.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介入时机和指导艺术
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对幼儿施加一定的影响或干预指导,应知道所制定的目标并把握好目标,最好顺应幼儿的想法去介入;还应将自己的介入意图转化为幼儿需要,在幼儿需要时适时介入,做到给予幼儿充分的探索自由,从而引导幼儿发展个人的特质。
2.让幼儿自主、自由的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幼儿自主、自由活动,老师不做硬性安排,玩什么、怎么玩都应由幼儿自己做主。教师的指导不是控制,而是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在活动中做到尊重幼儿的活动意愿、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尊重幼儿的独立人格,并以饱满情绪感染幼儿,对幼儿的活动表示支持、赞许。
3.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要适时促进
在活动中,教师要自始至终关注幼儿的活动,当幼儿出现困难时,不要急于介入,而应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教师要经常加入幼儿的探索过程,成为幼儿探索、发现过程的目击者和共同参与者。因此,教师对幼儿要抱有具有弹性的、可变的期望,教师不是一个教导者而是一个促进者。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幼儿的兴趣和愿望,用幼儿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关键词〕从业要求;服务范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09)11-0007-04
教师作为角色身份的出现缘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首先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并创立了角色理论。所谓“教师角色”是指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行为模式。分析教师的角色,明确教师自己的角色身份,对教师充分地扮演好教师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
心理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教师角色意识的确立是否全面、合理,决定着心理教师的教育行为能否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新要求。
一、关于学校心理教师角色的看法
学校心理学最初直接诞生于特殊教育的需要。20世纪中期,美国开始陆续成立了特殊学校,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怎样的儿童才需要就读这类学校。”这时学校心理教师作为“儿童分类者”就产生了。因为早期学校心理学的工作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智力测验,对他们进行分类后建议进入不同的学校,所以学校心理教师也被称为“测验者”。之后,学校心理教师又开始扮演“儿童救助者”的角色,这一角色通过补救教学、行为矫正、咨询和心理治疗以及辅导等功能对个别儿童或群体提供直接和间接的干预。直到目前,我国学者徐光兴认为学校心理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
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和魏运华根据近年来学校心理学的实践,认为学校心理教师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主要扮演四种角色。首先,学校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被称为学校心理卫生的保健者;其次,学校心理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不仅有正面的德育工作,还有对品德不良的矫正工作,因此被称为德育工作的辅助者;再次,学校心理教师的另一重要工作是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辅导,做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最后,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后,一些学生要进入社会,如何帮助学生认清自己的职业兴趣,掌握选择职业的技巧,这时,学校心理教师就成了职业辅导教师了。
二、从学校心理教师的从业要求看其角色
学校心理教师接受过相关专业的教育与训练并获得相应资格,他们能运用相关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去帮助解决儿童、家长、教师和某些群体所面临的教育问题。以学校心理学最发达的美国为例,1946年7月,美国心理学会(APA)第54届年会就计划把学校心理学列为其分支。开始进行人员培训、证书发放等工作,并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和确定学校心理学家的作用、资格和培训标准。目前,学校心理学与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和组织心理学并称为四大职业心理学。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对学校心理教师为获取资格而接受的专业教育与训练有三个起码的要求:(1)受教育者必须已获得教师证书,或其他作为一名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2)至少有5年的教学经验;(3)提供学校心理学课程教育的大学必须能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教育。
作为一名合格的学校心理教师,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第一,对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情绪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知识要有比较全面的了解。第二,对心理卫生、心理诊断和变态心理学的了解。第三,对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理论的全面了解。(2)应具备的专业技能。第一,敏锐的观察能力。第二,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良好的共情能力。第四,较强的分析诊断能力。第五,组织团体辅导与心理训练的能力。(3)高水平的自我意识。第一,自我觉察的能力和全面、客观的自我评价。第二,深刻、细腻的自我体验,善于体会自己情绪、情感方面的变化。第三,高水平的自我控制与自我调节能力。(4)其他条件。第一,要对来访者负责。第二,要了解辅导员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并严格遵守。
在我国,目前学校心理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从事这项工作的主要是一线的接受过一定的心理学课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但是,近几年某些高校也开设了面向中小学的“心理学”等本科专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我国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专业素养。
三、从学校心理教师的服务范围看其角色
作为学校心理教师,要对很多领域有所了解,包括儿童发展、行为管理技术、社会技能训练、特殊教育、危机干预等。他们的工作领域更是涉及学习障碍、情绪和行为混乱、孤独症、智力障碍、发展迟滞、入学前评估等。借鉴国外的经验,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学校心理老师的主要工作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在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一般都与学生的学业指导、生活指导联系在一起,是指通过心理咨询手段帮助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发展的各种疑难问题,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具体有:(1)帮助教师、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找到合适的方法,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学习和行为问题。(2)帮助其他人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找到影响学生学习和行为的因素。(3)帮助学生解决备种社交问题,包括如何与其他学生、家长和教师交往。
学校开展心理咨询,主要对象是那些“问题”青少年和学校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许多家长、教师一直有这样的误解――学校心理咨询只是用于咨询学生的,而与自己无关。事实上,学校心理学家指出,家长、教师也是学校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咨询的服务对象。不仅如此,开展学校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各种问题还需要教师、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2.进行测量和评估
学校心理教师的另一项工作是进行测量和评估。心理测量是以心理测验作为工具对人的行为的测定。心理评估是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心理测验法等多种手段,围绕解决某问题对学生心理所作的综合评定。在这里其实是指对学生个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的过程。在学校中进行测量和评估的范围包括:(1)测量学生的学科技能、学习能力、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潜能。(2)学生的情绪发展状况以及身体健康状态。(3)评估学生是否需要特殊教育。(4)评估学生的社交技巧以及是否存在行为问题。(5)学生的学习环境。
3. 进行干预
学校心理教师进行的干预工作是指采用行为矫正、谈话等方法,帮助学生、家长、教师解决学校教育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1)帮助解决那些干扰学校生活的人际关系问题和家庭问题。(2)帮助学生和他们的家庭解决适应困难和学习上的有关问题。(3)为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提供相应的训练。(4)帮助学生解决其行为障碍,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5)帮助家庭和学校解决一些突然发生的危机,例如死亡、疾病和社区性灾难。
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学校心理学家通常采用咨询、社会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
4.预防
这里的预防主要指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校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顺利完成学业。这在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转折期尤为重要。预防的工作范围主要有:(1)及早识别出可能在学校中经历失败的学生,并为之制定计划。(2)培养学生在各种形式的学校人际交往中的包容心、理解力。(3)使家长、教师建立起积极的合作关系,以创立健康的学校环境。(4)帮助学校工作人员,为学生身心健康提供更好的服务。(5)创建一个安全的学习环境。
5.教育指导
学校心理教师都接受过专门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方面培训,因此他们能够在教育上为教师、学生以及家长提供指导和帮助,包括:(1)教与学的策略。(2)课堂管理技术。(3)才能出众或身心有缺陷的特殊学生的教育。(4)判断哪些是有效的学习和行为管理计划,并付之于实践。
6.教育科研指导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教育科研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从事任何研究工作都须遵循一定的规范,但一线教师在科研方面所受的训练比较少。因此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许多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培训和科研引导,对教育科研无所适从。而经过专业培训的学校心理教师正是教育科研的专家,有能力组织培养研修,开展教育教学行动研究,从而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育科研指导具体还可以包括:(1)推荐并实施一定的研究计划和策略。(2)从教育科研结果中概括出有关学习以及行为方面的新知识。(3)评估某项计划或干预的效果。(4)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教师专业知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教育科研方法等)的培训。
7. 辅助行政管理
外国学者亨特和兰波特(Hunter和Lambert)曾经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学校心理学工作者的19种角色功能,其中一种是辅助学校领导进行管理的功能。这一角色主要是从教师的工作动机出发,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学校心理教师还通过向校外的专业组织为学校争取一定的权利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具体内容包括:(1)筹措资金以改善校内资源。(2)参与教育革新。(3)社区服务。(4)介入立法。
8.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是指对学生如何选择职业加以适当指导。这在我国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中并没有引起重视。这是由于学校心理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5~18岁的儿童及青少年,而在我国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校最关注的是他们的升学状况而不是就业情况,似乎“职业指导”在学校中并不十分需要。其实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在教育改革逐步展开的今天,人们已经清晰意识到全面发展的必要,指导学生根据能力、性格等个人情况进行生涯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探析
1.学校心理教师要做到真诚、接纳、尊重所有学生,成为学生的真诚对话者
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关注、接纳所有的学生。其中不乏有学生可能因性格内向、心情不佳、不愿暴露自己的隐私甚至只是因害怕和恐惧而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应当做到真诚、理解、尊重他们,给他们以最多的同感、关心和爱护。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控制者,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的活动,首先应该从教师独自进行向师生平等对话过渡。教师应将话语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享有自由表达自己观点和意愿的权利,享有并运用与教师进行对话和讨论的权利,这也是学生生命成长与个人自尊的一部分。有了平等对话,才可能有真正自由、民主、促进发展和充满生命气息、充满创造力的活动,心理健康教育也才可能有效果可言。
2.学校心理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安全感的活动环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因而就显得格外重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了安全感对当事人的重要性。因此,创设生动、安全的活动氛围便成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能的关键。教师要精心创设与辅导内容相吻合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操作、学习、感悟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动态、开放、安全、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达到既定的教育目的,教师要根据内容创设有感彩的具体场景和氛围,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方面,活动环境设计和布置要尽可能做到优美宜人,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到心情舒畅和心理安全;另一方面,教师组织活动时要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态度自然,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乐于投入到活动中去。同时,教师通过游戏、表演、讨论、交流、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自省自查、行为训练等方法,促使学生在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等方面发生积极的变化,通过自我调节系统的改善来促进其整体适应水平的提升,引导学生直接用自己的心灵与活动内容对接,了解活动内容所表达的本来含义,了解间接知识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将自己原有的生命体验和新的内容相整合,产生一种新的体验。同时,教师要注重自己的情感体验。
师生双方以活动内容和情境为中介,在融洽、安全的气氛中实现知识信息的交换、情感的交流和人格的认同。师生的心灵得到自由,在操作活动中师生的生命的体验得以丰富,心理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
3.学校心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中,学校心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教师要建设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发挥其潜能。所谓新型的人际关系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师生在共同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真诚和接纳,其二是师生在共同操作、探索、发现和创新的过程中彼此尊重,因此,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互教互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所营造出来的氛围,能使教师和学生一进入活动便充满热情,放开胆量,积极思维,展开想象。学校心理教师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的心里话才会向教师倾诉,教师才能深入地了解和理解学生,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这种关系和氛围促使师生双方共同面对活动过程中的问题,以一种极为主动的状态和健康的心态,在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中实现活动目标。在这样充满了民主平等气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彼此欣赏、相互悦纳的活动中,活动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人格得以日臻完善。
4.学校心理教师是学生身心健康的维护者,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
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助人自助,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因此心理教师必须掌握有关心理健康和心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争取做一名合格的心理教师,做到不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各项日常工作中去,而且还要能为那些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用林崇德教授的话说,教师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心理教师更是如此。
不但如此,心理教师还要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主体的功能,在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如何调节自我上下功夫。学生的全部既有经验、智慧、知识和内在积极性都应该为教师的活动所用。教师要把提升学生的健全人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并且要把学生生命的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焕发出生命活力。要让学生通过一次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深刻的感悟,然后进行内化,提高心理素质。让学生的知识获取、思维发展和人格建树都在这种充满智慧力量和人格精神的活动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活动而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应淡化形式,注重实效,促进感悟,这是最优化的学习之道,也是提升学生健全人格的必由之路。(稿件编号:091014001 )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孙健敏.美国学校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J].心理学动态,1994,2(2):59.
[3]郑日昌主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参考书[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
[4]贾晓波主编: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
[5]林崇德,辛涛,邹弘.学校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7]吴增强,沈文菲主编.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8]贾晓波,陈世平.学校心理辅导实用教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提问方法 功能 目的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学习和思考同时重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明确指出学习和思考的内容是什么?其实这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就是学习怎么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是什么和怎么解决问题。《论语》中提到“君子有九思”,其中有一思就是“疑必思”,就是说有疑问的地方就必须思考。那这个有疑问的地方是什么?那就是问题。同样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心中的问题,并好好地解决,一种方法是讲授法解决,还有一种方法就是通过提问来发现学生心中的困惑,进而解决问题。本文主要讨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方法。
1.什么是问题
(1)问题的定义
①Baidu答案。问题的定义:1.要求回答或解释的题目。2.需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3.关键;重要之点。4.事故或意外。
②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理解,问题就是指在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困境。包含三个成分:一是给定,即一组已知的有关问题条件的描述,也即问题的起始状态;二是目标,即有关构成问题结论的描述,也即问题要求的答案或目标状态;三是障碍,即正确的解决方法不是直接显而易见的,必须间接通过一定的认知操作才能改变给定状态,并逐渐达到目标状态。
③本文中的大概理解:给定一些初始条件,要求得到一些明确或不能得到明确答案,进而需要通过思考这种途径才能解决的疑难或矛盾。
(2)有效问题
有效问题是指那些学生能够积极组织回答,并因此而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问题。
(3)问题的分类
①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一个将回答限定在一个或少数几个答案之内的问题叫封闭性问题或直接问题。另一种类型的问题则激发一般的、开放性的回应,它没有唯一正确的回答,但可能有错误的回答。
②复杂问题和简单问题:简单问题要求学生回忆与问题相关的学过的知识,使用学生熟悉的具体例子、场景和物体,使用逐步提问的方式,逐步缩小提问的范围,对前面问题的回答进行重新说明或组织,提示一两个可能的答案,把学生引向正确的方向。复杂问题要求学生对内容进行归纳,以应对新的问题。问题没有预先设定的答案,提问的方式往往暗藏玄机,在一种探索的语境中提出。这种语境往往比问题本身要宽泛得多,要求学生能为他们的回答做更深的解释、作进一步澄清、提供更多的依据,在提问中更多地注意抽象概念的使用,以检查他们的答案能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不同场合,作为一系列问题的一部分,逐步建立认知层次更高、更复杂的概念、模式及抽象理论。
③根据行为复杂性层次:分为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分析、评价性问题。所谓识记,就是学生能够回忆信息,识别事实、定义和规则;所谓理解,就是学生能够改变交流的形式,能够转述或重新组织读过或讲过的知识;所谓应用(转化),就是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新的环境之中;所谓分析(联系)就是学生能够将一个问题分成几部分,并能在各个部分之间建立联系;所谓综合(创造)就是学生能够将各个部分的知识加以整合,构建出对一个问题的独特新颖的回答;所谓评价(判断)就是学生能够按照一定标准对不同方法、思想、人物或产品的价值作出判断。
2.提问的功能和目的
(1)提问的功能
美国教学论专家L.H.克拉克和I.S.斯塔尔则认为课堂提问有19种功能:查明某人所不知道的知识;查明某人是否掌握某项知识;发展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学习;作为训练或练习的手段;帮助学生组织学习材料;帮助学生解释学习材料;突出学习的重点;指出某些关系,如因果关系;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鉴赏能力;作为复习的手段;练习表达思想;揭示学生的心理过程;表达意见的一致或不一致;与学生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用以诊断教学;用以评价教学;引起不专心的学生的注意。
(2)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既要巩固和发展学生的知识,又要端正学生做学问做事做人的态度,还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提问的重点一个是基本的概念和方法的识记,一个是知识的简单理解和运用,还有一个是提高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的问题。对于高职学生而言,数学教师所提三种问题的数量比大致为4∶5∶1。
3.提问的方法
(1)几个不可不问
上课开始处不可不问,提问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以明确复习的内容和形式;难点处不可不问,因为难的地方的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学生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疑问处不可不问,确定大多数学生思考停滞在哪里,哪里有疑问?明确解决学生心中疑问的答案;重点处不可不问,构建整个知识体系,重点必须强化;小结时不可不问,了解学生的当堂掌握情况,发现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提问的过程
教师发现问题,接着组织问题,然后激励学生回答,等候学生回答,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3)观察法
课堂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动作,发现学生思考中的问题。
(4)经验法
通过多年教学积累,预测学生可能在哪里出现问题;通过学生作业和平常答疑,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4.提问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提问的顺序应该是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应该使用合适水平的问题;注意提问的等候时间和节奏;提问的语言应该简单清晰,注意提问时的姿势。
参考文献:
[1]程广文.数学课堂提问研究.博士论文.
关键词:课堂;心理氛围;营造
一、引言
课堂心理氛围是指教学班子啊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状况,从而形成的一种和谐、活跃、生动、积极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作为学习心理活动与学习的个性特征之间的中介因素,是通过影响课堂活动中的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情感体验以及评价效应,进而制约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课堂中,一般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教师的行为的产物。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更要对学生的心理有所了解,教师在课堂上做了什么以及其做的方式都影响着课堂的心理氛围。教师要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策略
(一)建立舒适的硬件环境。要建立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建立舒适的硬件环境十分重要。这样以来,课堂环境的布置就十分重要了。首先,学校比需要提供基础的硬件设施,如教室内的温度、采光和通风都必须要良好。教室要有足够的空间便于学生上课的学习和下课的通行。当然,教室的环境还必须是是安全的。学生也应当学习如何保护和尊重教室的设施和环境。学校教室的照明应以视觉的健康舒适作为考虑的要点。因为学生在教室进行学习活动时,几乎全是近距离的注视,为了适应教室环境,人的视觉器官地自行调节,而使眼部肌肉过分紧张;另一方面,学生课业负担严重,长期在不良的教室照明环境下学习,将造成视觉生理上的疾病。对学生而言,教室如果照明环境舒适且设备齐全,则可提高学习效率;针对老师而言,若处在设备良好且舒适的照明环境中教室,更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室效果。光环境的作用基本上可分为心理与生理两方面:
1.心理方面:
(1)舒适的照明环境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感觉。
(2)舒适的照明环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良好的教室照明可以提升视觉作业效率。
2.生理方面:
(1)舒适的照明环境可以避免视觉器官上的疾病,防止视觉疾病。
(2)舒适的照明环境可避免光污染,维护师生身体健康。
(二)什么是暗示和流行。积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主要通过暗示和流行发挥作用。因为课堂心理氛围会通过教师的言语和非言语而暗示他人。
暗示是在无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或不由自主的屈从,使被暗示者产生与刺激者相同的情绪,并有可能产生由相同情绪控制下的行为。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我们在生活中无时不在接收着外界的暗示。
课堂心理氛围也会使许多学生追求某种行为方式,从而导致学生间产生连锁性的感染,这就是流行。流行的行为往往被打上切合时宜的印记,促使学生们追随它,并发挥了统一学生行为的功能。同时流行又能影响学生们拜托现状,具有创新功能。
(三)准确辨别当前课堂心理氛围。要建立和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首先就要准确地鉴别出当堂课的心理氛围现状。辨别当前课堂心理氛围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观察法,谈话法,问卷调查法等,而其中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观察法。教师应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坐姿,交流意向和回答问题的方式及积极度,准确地判断出的那个钱的课堂心理氛围。我国学者柳夕浪根据课堂心理氛围的内涵,从课堂敢为、课堂不适、课堂交往、课堂态度等四个方面编制了《课堂心里气氛调查问卷》。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也应是影响教学效果和课堂氛围的关键。那么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学生和教师间的相互尊重十分重要。如果老师太严厉的话,学生们会感到害怕。但是如果教师太友好的话,教师的威严或许就很难建立,这样学生就会变得懒惰和停止努力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不要太严也不要太宽松。教师应对待学生公平客观,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建立良好的课堂纪律,当然对于自己教学的本职工作也应该负责敬业。亦师亦友的角色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良好。
(五)对于学生应公正评价、合理期望教育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教师期望的自我实现性语言效应确实存在的。教师对学生的高期望会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来向学生传达他们的期望信息的,只有当教师在传达期望信息时,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坚信只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和适当地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的程度,形成适度的高期望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学生的表现应给予标准一致、不偏袒地评价。
三、总结
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对于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营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主动创设,教师是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创设者和维护者。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包含了创设和调控的两层含义。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而共同创建和维护。教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首先从创建良好的硬件设施环境入手,在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与学生感情的培养方面入手,使学生对学习和老师都产生积极好感。教师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强的教育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自己的角色和行为都要有准确的定位并要与时俱进。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产生了满足、愉快、羡慕、互谅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有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既能提高人的各种心理机能,也能降低各种心理机能,活动效率对心理状态的依赖程度的变动幅度高达±70%。积极良好和谐愉快的课堂心理气氛能使学生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有利于学生的智力活动。在这种心理气氛下,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深刻,想象丰富活跃,记忆力增强,精力旺盛,积极主动。且容易受到“社会助长作用”的影响,能引起学生兴趣,从而更好地接受新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分析、综合、联想、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海英,成云,李雪平.现代心理学新论[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53-357
[2]娄德灵.如何营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3):91-92
[3]官玉洁,柳淑惠.良好课堂心理氛围的创设[J].胜利师范油田专科学校学报,2002,16(3):60-62
一、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发展的主要阶段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T.S.Kuhn)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只对直接经验进行自我观察式的研究,因而不能现实地解释人的各种心理现象是如何发生、发展和相互作用的,也不能真正解决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各种心理问题。在它受到批评的同时,先后在西欧和美国产生了机能主义心理学。以詹姆斯(W.James)为先驱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强调心理学在人类实践中的应用,主张心理学不仅应该研究正常的成人,而且还要研究动物心理、儿童心理、个体差异和变态心理等课题。在研究方法上,他们采用了描述法、问卷法、心理测验法和生理实验法等。虽然机能主义心理学并没有完全放弃内省法,但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强调了方法上的多样性和实用性,重视心理活动在操作过程中的特点与规律,探讨心理与生理的关系和环境对心理的影响。机能主义心理学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应用研究方法,不仅弥补了内省法的不足之处,而且推动了心理学向更为广泛的领域发展,为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教育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和临床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到来打开了大门。
3.行为主义的极端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以操作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由华生(John.B.Watson)所开创,后为斯金纳(B.F.Skin-ner)所发展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基本上完全否定了对意识的研究,坚持只有能被观察到的、可予以客观记录和定量化的行为才符合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标准和原则。这在实质上就是把布里奇曼(P.W.Bridgman)在物理学中所倡导的操作主义观点作为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并以此指导心理学的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反叛,在方法论上继承和发展了机能主义心理学重视心理机制和心理过程的研究以及实际应用的原则,彻底抛弃了对意识的内省式研究方法,提出了SR的研究模式,并最终成为一种“没有头脑的心理学”。由于行为主义在基本观点和方法论上的极端客观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偏见,使它无法对行为产生的心理和意识等有关人的内部过程作出完整的、客观的和全面的解释。但是,它所发展起来的一整套能精确控制、测定行为的研究技术和方法,还有它对环境、刺激条件以及行为反应变化的关系所作的客观描述与精确的测量,使心理学彻底脱离了仅仅只能依靠被试的自我报告这一缺乏客观依据的非科学状态,成为一门能为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能对人在各种条件下的行为规律进行测量、预测、控制的实用性科学。诚然,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机械论思想否定了心理学对人的意识和心理活动内部过程的研究,从而最终把自己推到了发展的死胡同里去,但是,它却为现代认知心理学和其他一些反对机械决定论的心理学,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4.完形主义的整体方法——以现象学和场论为指导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
作为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个对立面,格式塔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走的是与行为主义完全不同的一条路。格式塔心理学在康德(I.Kant)哲学的影响下,强调人的知觉的完整性和组织性,反对去寻找心理和意识中的“元素”,认为应自由、公正地描述人的直接经验,而人的这种直接经验是按原来的结构被接受的。对于这种整体的经验,如果强加分析、化整为零时,其原有的整体性就会被破坏。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坚持1+1>2的观点。这在当时把心理现象分解成基本的组成单位的研究倾向中,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强调心理活动的整体性并对其规律(如知觉的组织原则)进行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受物理学场论的影响,采用拓扑学的研究方法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独树一帜的是勒温(K.Lewin),他提出的行为函数:B=f(E,P)发展了对人的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推动了社会心理学中有关团体动力学研究的发展。
作为格式塔心理学的一种方法论工具,现象学的观点被认为可以用于对人的主观体验进行科学研究,并弥补那些只注重行为的实验数据的不足,它主张对经验采取自然的整体观点,从而获得了知觉研究的大量成果。但是,“现象学的方法是不容易掌握的,对于某一研究者运用这种方法是否取得成功或成功的程度也是很难判定的”[4](P524)。
5.计算机模拟与类比方法——以信息论作为主要方法论的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现代认知心理学主要以信息加工的理论来解释人的心理过程。计算机科学为现代认知心理学探索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它使过去无法“看到”的心理操作过程得以模拟和表达。认知心理学纠正了行为主义否认意识和心理可以加以研究的错误倾向,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对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对心理过程的特点和规律,做出了更好的描述和前所未有的揭示,并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用计算机和程序软件的操作和运行来模拟和解释人的心理过程,确实是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一个具有历史性变革意义的进步。但是,这仍然是以机械论的观点去研究人,把社会的人简化为机器的人。因此,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研究,仍然不能完整解释和真实反映人的实际心理活动规律。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尚有许多困难。也许是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尚未达到科学心理学所需要的程度,或许未来能制造出完全类似人类的机器人,心理学家也许就能从中破译出人类所有心理活动的秘密和规律。但是,现象学家休伯特指出:没有任何脱离肉体的机器能够赛过人类的意识,因为它缺乏每一个人所特有的那种与世界紧密结合的共同发展的特征,人工智能仍然是不能达到目的的[5](P25)。
二、科学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现状与问题
纵观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与指导思想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演化。从研究的对象来看,从意识到行为,又回到了意识,似乎转了个大圈子。但是,通过这一循环过程,研究方法论思想发生了质的飞跃。冯特的自我观察报告和现代认知心理学有关表象研究的心理操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冯特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所确定的研究对象并没有错,但局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没有适当的手段去研究人的内在心理过程,只能依赖被试的自我观察这种原始的方法,显然缺乏科学的依据,效果也不可能理想。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一个学派已经成为历史,但它给心理科学留下的一大笔财富,即它的研究方法、仪器、测量手段等,今天的心理学家还有不少人在使用着,行为主义的大量研究成果仍是当今教科书里广泛引用的内容。现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是在心理过程,而有关人格结构和人格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王国。从这个发展历史的进程中可以看到,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科学技术水平基础之上的。纵然有良好的愿望和确定的目标,如果缺少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仍然是“欲速则不达”。但即使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发展研究的技术手段,若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心理学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甚至在指导思想上“以偏概全”、“以点带面”的话,仍然会事与愿违。行为主义心理学就是前车之鉴。
时至今日,心理学的学派之争已基本结束。心理学对感觉研究基本上已经有了较一致的结论;有关知觉的研究正在向更深的层次发展;而记忆和思维的研究则侧重于对信息加工过程的探索;至于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发展看来困难更多一些,正在寻找更有效的测量和评价方法;情绪心理学在几个不同的层面上进行着研究,从认知、生理、环境和社会等不同的角度以各自的特定方法和手段去解开人类情绪之谜。关于动机和意志的研究,似乎仍然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赫尔的驱动递减论、勒温的场论、麦克米兰的成就动机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海德、凯利以及维纳的归因理论等主要流派所占领。但以马斯洛为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则更加强调了对人性、人的价值与人的潜能的研究,并力争解决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马斯洛特别强调了整体分析的重要性,提出了反复研究法(iterationtehnique),即以整体观为前提,通过实验来理解各有关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他还特别重视对个体的研究,认为一般规律不能直接推论个体的特点,而由个体的研究却可以概括出一般的规律。一般规律只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个体,但解决个别的问题仍需要用个案法的整体分析手段[5]。
由此可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就目前来说仍尚未达到一致的认识,适用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研究领域的各种方法论及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共存于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之中。即使在同一个研究领域中,由不同方法论所指导的各种研究方法也常常同时并存。首先应该说,这是正常的现象,也是心理学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结果。在对待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上,就像对待任何科学一样,不应该也不可能用单一的研究模式去人为地强制性地统一所有的研究工作,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尤其需要如此。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在是一种最复杂的现象,它有着许多不同的水平、层次、方面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现象,研究决不能简单地以某一种方法去处理。但也不应该用“随心所欲”的态度去对待。如何形成一种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去的新方法论,是科学心理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科学心理学研究发展中新的方法论构建与整合
无论是否意识到,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总是在研究者一定的方法论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的研究同样也不例外。心理学研究方法论决定了的研究目的所需手段的选择。并非任何研究目的都可以找到研究的手段。当技术还不能提供必要的手段时,对原有的目的就必须考虑加以重新选择,寻找某些子目标以现阶段可实行的手段先予以解决,然后再对总的目标进行系统的、整体的、辩证的研究、分析和归纳。鉴于心理学的历史经验,心理学家们已经在探索一些新的研究方法论。例如,朱智贤等人曾提出过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构想。在其有关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2)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科学方法论;(3)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6](P52-58)。研究心理现象,首先要对人的心理有一个基本的观点,这就是心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的哲学方法论并不能替代具体的研究工作,但是任何具体的研究工作不可能摆脱一定的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和制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已经告诉我们,过去的许多学派,虽然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但都由于他们在哲学方法论上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而在其后为新的理论和方法论所取代。特别是在当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手段时,就更有必要对人们原来习以为常的传统的指导思想进行周密的反思,修正原有理论的错误,弥补不足和空白,才能使研究工作不至于重犯类似行为主义的错误。同时,也能使科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