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农业的技术创新

农业的技术创新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08:50:20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农业的技术创新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农业的技术创新

第1篇

【关键词】创新;农业技术;发展

农业技术创新是通过科研人员不断研究和开发所得出来的成果,其成果首次介入到商业阶段,并被不断地传播和扩散。农业创新扩散是农业新技术、新成果从开始创新的时候向外传播的一个过程,是被农民或者企业采用的一个过程。是农业创新技术的一个新起点,被理解成为了相对扩散的一个过程。能够更好地促进相关地区还有人群的收益的提升。所以说只有将重点致力于农业创新当中,才能够真正地实现现实的指导意义。

1.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

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国外就开始对于农村创新技术开始进行了扩散研究。其著名的心理学家将扩散概括为模仿定律。到了1920年的时候,扩散研究在美国开始进入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很多学者对于扩散研究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到了1943年的时候对于杂交玉米开始了研究,直到90年代中期之后,传统的扩散方法已完全消失,扩散研究成果开始稳步的上升。扩散研究在社会中不同的领域进行着,其与农业技术有关的主要集中在社会早期、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地理以及经济学几个领域当中。在早期阶段,社会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会在某一区域内进行扩散。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会采用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得出一定的结论,并利用不同的采用者进行分析,这给后面接手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经验。然而农业技术创新在进行扩散的时候,可以就两点说起,一个是以农户为研究对象进行农业创新技术的研究,另一个就是以扩散总体特征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发展规律以及变化进行研究,这对于扩散的研究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创新体本身的性质还有特点,时间和传播渠道还有社会系统。将农业技术创新分类的时候,会根据其不同的标准而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扩散的技术的含量,归类为简单的技术扩散和复杂的技术扩散,按照扩散的属性的不同,分为公益性技术扩散、经营性技术扩散以及中间性技术扩散等等。

相对于国外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来说,国内的农业技术创新发展比较缓慢。直至1980年之后才开始有相关学者介绍技术创新扩散的研究成果,到了1990伴随着相关技术创新以及扩散的出现,我国政府和相关学术界开始重视创新扩散。直至到了21世纪的今天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相关方面的扩散研究成果仍然非常少,没有形成系统化,没有一定的规模。尽管是这样,我们仍然对于现在所有的成果进行规划。对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来说,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农业技术的创新、农业技术的扩散以及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等。对于创新和扩散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其中一种就是扩散是创新接下来的步骤,第二种就是创新和扩散没有什么关系,扩散是一个独立的系统,有其自身的规律,其自身的范围相对来说也非常的广泛。为什么创新并没有进行扩散,其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技术本身的效益性、扩散区域的环境还有农民的素质等。对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来说,隶属于国内研究的一个项目,伴随着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又因为政府的主导推广作用,造成了我国对于农业的扩散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因为中国坚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以政府为主导作用的时候,实行了农业创新技术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来临,这种推广工作逐渐出现了很多弊端和问题,不能够很好的适应农业市场的发展需要。部门学者对于农业推广开始了重新的审视工作,对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对于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模式提出了改革手段。提出了政府供给主导型和农户型两种模式。

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三种创新扩散模式,其中包括传播型、交互型以及指导型。对于传播型来说,它是一种以扩散内容为单一的农业技术,其扩散渠道为大众媒介,在方式上是以面对面的模式进行传授的、以示范为主要形式,其传播的速度比较慢、周期非常长、而且其受众面还不是很大。目前我国的所有农业技术创新都属于传播型,它是需要逐渐向指导型和交换型过度的。

2.国内外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比较以及我国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展望

对于国外来说其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的特点可以从几个方面说起,分别是国外关于扩散对象的研究始于农业,并从农业开始进行扩散,其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广泛,逐渐就形成了新的扩散学,其技术扩散成为了研究对象中的一个。多门学科都参与到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研究当中,比如说人类学、经济学以及地理学等。这就从多个方面扩散了扩散研究的内容和对象,从而推动了研究的深入。对于国内的研究来说其成果也是非常显著地,到了2004年之后我国的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方面的成果已经有很多了。虽然如此,仍然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说我国关于工业技术的扩散研究有很多,但是对于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却非常少。针对成功扩散的研究非常多,然而对于失败性的研究却非常少,对于已经完成的扩散比较关注,然而对于农业技术创新却非常少,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研究的非常广泛,但是对于微观角度的研究不是很多等。

对于目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创新上面存在的问题的弊端,本文给予了一些建议,着重注意实证研究,提高成果的针对性以及科学性。其次就是应该对于扩散现象的空间过程进行研究,改变对于研究过程一边倒的现象,加强对于空间过程的研究。在这方面,地理学应该积极地介入,并且应该发挥其学科专长,做出先赢得贡献。不仅如此,还应该注意发挥多个学科的优势,将学科并在一起进行综合性研究,改变只能局限于经济和农学等狭窄的研究。

3.结语

对于目前农业技术创新扩散来说,我国应该进行不断地加强和改革,将扩散与各个学科结合在一起,将扩散技术从科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致力于世界的前沿,从而真正地实现农业技术创新的扩散与应用。 [科]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意见

0.前言

一直以来,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下文就来分析下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情况采取对策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生话,加强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增加农民收入。

1.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所面临的问题

1.1当前我国农业科研综合实力弱,整合能力不足

首先,学科结构与专业设置不够合理,而且交叉颇为严重,尽管多次调整,体系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在专业与机构设置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除了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的问题外;传还存在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学科少等问题。

其次,农业科研机构与队伍大但不强,科研方向、任务调整斗殴无法满足新阶段年农业发展的需求,最典型的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水平较差。例如农业科研成果产生量与成果转化率不成正比,除了开发与推广上的问题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水平差也增加了转化难度的提高。

再次,农业科技项目还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多,但很少涉猎高新与实用技术,引进技术多单消化难度大,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进程。

最后是农业技术整合能力不足,最典型的就是农业科技团队几个身不强,尤其是立体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直结构合理且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另外就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发展规模小、效益差,经营管理不够规范问题也颇为突出。

1.2农业技术创新资金不够,手段落后

这是制约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在农业技术上尤为明显。首先是我国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二,仅是发达国家的百分之十。同时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费用不足,经费来源过于单一,而且不够稳定,影响推广的效率。一些地方政府对年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水平低,而且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与推广费在下降。另外,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离退休人员过多,而且负担重,单位投入的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交叉,增加很多人力、财力的负担。最后是农业科技手段颇为落后,同时由于财政投入少,很多农业科研单位的设备都无法满足研究的需求,而且图书资料少、信息手段不足,大面积试验基地少。最后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多数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与能力,影响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

1.3科技创新机制不够灵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制仍未完全建立起来,具体来说就是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十分突出,导致机构部研究的效率较差,而且颇为浪费。第二就是在农业系统内部与科研成果脱节,导致技术创新过程不够畅通。很多科研成果没有被转换为现实生产力。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分配不合理,确定项目与技术推广间仍然由政府集中决策与行政推动的做法,大部分农业科研项目结题后期成果都被束之高阁。四是激励机制不够健全,农业技术的创新动力不足,很多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互相交叉,管理难度较大,影响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步伐。

1.4人力资源不足,人才不稳定

人是发展的根本,而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必须要依赖人来完成,当前我国在农业技术发展上存在人才不足,而且不稳定,导致各科研单位争抢人才现象,而且很多人才外流,影响到整个体系的发展。

1.5资源配置结构不够合理

所谓的资源就是指人、财、物,而我国农业发展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种植业上,在水产、畜牧上发展力量不够;而大多数科研项目也集中在产中环节,产前与产后的投入则十分不足,限制我国农业科研水平的发展,这种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发展最主要的问题。

2.构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2.1发展的思路与目标

在发展中要坚持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的,按照市场发展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的特征,调整优化铲射科技体系结构,合理优化人才配置,服三年弄,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与资源优

配置的技术创新体系,将自主研究与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床柜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结合的体系,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保证。

2.2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要想创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必须要确定以下几项重点工作,首先是加大对自主研发创新平台的研究,利用市场与政府的调控政策,调整现有的科研机构,形成农业科研体系,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是要加大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体系的创新,要以建设高新产业群作为突破口,带动我国农业科研工作的发展,加大推广力度,促进生物技术与加工技术的发展,实现技术产业化,创造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进程,推动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再次是农业知识传播与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建立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完整的人才使用机制,流动机制与竞争机制。为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发展奠定人才保障。

2.3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

首先,制定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府是互相影响的,联系十分密切。所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必须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制定强大政策导向,推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同时政策要以产品创新与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且附加值高的产业要加大扶植力度,推动产业化的发展进程,推动农业产业发展,推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

其次,强化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建设力度。

农业科技体系的建立要从农业科技运行机制与体制的改革为前提,突破传统农业体制管理的局限性,根据发展的情况深化农业体制改革,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实现人员与机构的优化配置,建立新的运行机制,发挥每个农业岗位的作用,踧踖农业技术体制创新的发展速度。

再次,提高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

从目前我国农业的发展的现状来看,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创新人才短缺,因此,国家要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综合素质,通过科研工作等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的优势。

最后,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

主要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增加政府的投入,实行多渠道并存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发挥市场与社会需求对农业科技进步与导向的推动作用,鼓励企业与社会资本投入,加快成果产业化,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促进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对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有了全面的认识,对此,除了要不断的完善机构设置及人才配置外,还必须要加强人员素质的建设,从多个角度推动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发展,促进我国农业建设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景翠.中国农业技术创新资源配置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问题;改革;创新

科学技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有着重要地位,对于农业发展来说也是如此,尤其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科学技术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对于农业技术以及成果转换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其需要和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形成推动农业发展的三驾马车。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成果转换问题主要表现为技术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技术贡献率低、成果转化的速度慢,有针对性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的一种有效措施。

1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对于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政府一直都给予了高度重视,自从建国以来就一直在努力,目前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很广的一个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个地方在农业推广过程中有着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长期的发展,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我国目前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特点是政府扮演重要角色,没有形成良好的传达以及反馈机制,农业技术自较差。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首先是国家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时是单向的,采取的服务方式都是被动的,对应的问题就是技术的转换效率较低,转化成果不够理想,从市场的角度来说,缺乏有效的驱动力。其次是不同种类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同,推广的力度不一,有的技术覆盖范围较广,有的则实际覆盖范围较窄,发展也较为缓慢,要想很好的实现农业技术转化落地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再者是农业大专院校和相关的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实力比较差,目前进行的相关研究内容和实际的农业生产之间存在一定差距,直接导致技术成果转化比较困难。最后是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中涉及到的各种服务以及目前相关的主体、资源和要素之间都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没有形成良好的资源整合,农业产业优势没有得到积极发挥。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创新和改革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考虑,一般主要围绕3个主要方面进行开展,包括主体结构、运行的机制以及职能定位。

2.1职能定位的创新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部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时根据不同的职能和目标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首先是根据相关法律和法规委托到相关行政部门的行政管理,主要包括动植物检疫、畜禽水产品检验、农机监理、农民负担管理等。另外一种是纯粹的公益性工作,包括动植物病害的防治、预报以及诊断,对于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对新技术进行引进,利用示范、试验以及推广等对相关的农药、农业产品进行检测,对目前的农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

2.2主体结构的创新

就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以及承担相关任务的机构主要还是政府相熟的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农业院校以及专业的科研机构等,同时还有一些咨询服务机构以及中介等。在没有统一的管理机制之下,各个相关主体都是单独进行工作,没有形成有效合力,农业技术的创新以及技术应用都存在一定的问题。

2.3运行机制的创新

之前,我国的很多民众将农业技术推广看作是一个公益性的事业,但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转型,由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农业技术推广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促使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带有一种服务的性质,和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是息息相关的。因此,对于农业技术推广来说,机制上的创新应该从公益性和市场性进行分析。

3结语

在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市场型的农业推广技术属于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以及农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对于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不适应相关岗位工作的人员应进行职位的调整,节省一部分资金主要可以用来投入到推广工作中的其它事务中,同时政府还可以从增值税收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

参考文献

[1]丁巨涛.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构建探析.农村经济,2015,(05)

第4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两面性;农业现代化

科学技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建立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是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跳跃或是质的转变,“能够实现科学技术和组织管理的改进,促使劳动力和资本效率提高”,对我国农业现代化起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科学技术的两面性,科技创新也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及内容

(一)科技创新的涵义

所谓科技创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第一,科技创新首先是一个过程,在一定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现有的技术发展状况基础上,新技术被开发、创造,并最终被转化、利用的实践性过程;第二,科技创新必然会以领先发展的新科学知识为指导,综合了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人们的认知能力、科学文化素养、管理模式等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发展;第三,科技创新过程中不仅实现了新科技成果的物质转化,也会引起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改变,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选择。

(二)科技创新的内容

一般说来,科技创新的内容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所谓知识创新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技术创新是指某一具体的技术载体,从其设计、开发到推广应用的过程,美国国会图书馆研究部把技术创新定义为;“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的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所谓管理创新的,就是“针对影响企业发展成长的问题,改进原来的管理,或者探索新的出路,开创新型管理方法、管理方式、管理模式的系统活动。”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酝酿和准备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理论以及新方法等,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供理论知识引导,是科技创新的基础,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以知识的创新和发展为前提;技术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核心,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价值集成和转化,同时又是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物质依据,是促进知识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动力;管理创新不仅对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起了协调与整合作用,保障技术创新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还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利用创新产品的积极性,最终使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力量。科技创新内容的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共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

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的变化会对科学技术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从而对原有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流程等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力,科技创新正是人们在不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基础上,对这种压力所做出的应对性的反应。因此,一种新的科技产品或工艺的出现,总是与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期待相符合。实践证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发展起的积极作用,主要通过生产工具的改进、劳动范围的拓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改变等体现出来。

(一)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工具的变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新的农业科技的应用往往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各类农机用具不断推陈出新,先是机械化农机工具的使用代替了简单的手工农业工具,把农业生产推进到机械化时期;后来在此基础上,在新的科学技术推动下,新的农机工具被不断发明、创造出来,各类先进的农机用具、机械装备等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二)科技创新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范围,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人们扩大了劳动范围,更多的农田被开垦出来;在新的科学技术支持下,农业生产降低了对降水等自然气候条件的依赖现象,原先不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找到了被重新开发利用的方式和方法,人们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段加以具体规划,在山区修建梯田,宜农的种植农作物,宜林的栽植林木、果树,植林护坡、养草放牧等等,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水产养殖业通过对新技术利用获得了长足发展。科技创新促进了农业生产和环境因素之间的协调,优化了农业资源配置,有利于发挥农业生产的地域优势,提高了农业的生产效益。

(三)科技创新培育出农作物新品种,促成了新的耕作模式,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

科技创新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了农作物产量的巨大飞跃,目前,良种覆盖率从1949年的0.06%提高到现在96%,粮食平均单产水平从1949年的69公斤/亩增至现在的335公斤/亩,粮食总产量从1978年的3000亿公斤跃上了5000亿公斤的台阶。此外,袁隆平院士研究成功的杂交二期超级稻,亩产量近800公斤,大大提高了农田产出率。而且,新的农作物品种,其抗病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显著提高。科技创新促成了塑料大棚技术、地膜覆盖技术等新的耕作模式,这些新的耕作模式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农作物的增产增收、减少病虫害、提高农业产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塑料大棚技术,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作物对季节的依赖,丰富了同一季节中的农产品种类,改变了农田季节性闲置问题,提高了农业收益,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更大的产值效益。

(四)科技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

对新技术的掌握是农业劳动者使用新农机工具和其它新农业产品的前提,农业科技创新只有被广大农民掌握和应用,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只有对新的农机产品的性能、使用条件、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等有了解,才能够做到正确使用。农业劳动者在对各项农机工具、农业肥料、农用药品等新产品的了解过程中,不断与新的科学文化知识相接触,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也是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

(五)科技创新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经营管理水平

农业生产者的知识水平的提高会使他们的认识能力提高,必然引起对农业经营以及管理理念的变化。随着我国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农业生产从家庭承包经营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转向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农业劳动者走出了专门的农业生产领域,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经营和管理,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把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科技创新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负作用

科学技术具有两面性,在给社会发展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其负面作用也会显示出来,科技创新给我国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自工业废料的污染

主要是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另外还有一些工业产品,最常见的是塑料包装盒、塑料包装袋造成的白色污染。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工业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如果工业废弃物的处理措施跟不上,或是排污处理技术不成熟,工业废水、废料等得不到有效处理,就会污染当地的水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二)化学肥料和农药的过度使用

化学肥料能补足土壤中的某些营养元素,以满足农作物的生长需要,施加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但长期使用或是过量使用会造成土壤中的重金属富集,土壤酸化、土地板结,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力降低等。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喷洒到农田或作物上的农药,有70%—80%会渗透农田环境中,对水土资源及农产品造成严重的污染。

(三)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对水产养殖的污染

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养殖场的牲畜粪便等不加处理地排放,会造成附近的河流、湖泊、池塘、浅海等水域生态环境恶化,水生生物死亡。

(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身污染问题

现代化的农业种植过程中的辅助材料,比如地膜造成的污染等。塑料地膜不易降解,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塑料中的有害物质会渗入到土壤中去,有害物质的积累会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肥力降低,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

加强对科学技术两面性的认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农业现代化的积极作用,把农产品质量、粮食安全放到首位,建设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农业建设,继续发展新科技、加强技术监督、对人们进行科学教育,从技术因素、政策规范和人们的行为自觉等方面改善科技创新成果对农业现代化带来的负面影响,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农业技术推广的创新

1、用新的理念指导农业技术推广 应该改变单纯的农业技术推广,增强推广工作的综合性作用,充分发挥农业推广的综合咨询服务功能。这样既指导农业生产,又发挥咨询功能,促进农业技术得到更好地运用,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也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2、明确农业技术推广目标 农业技术推广应该适应农业科技革命、农业技术跨越的要求,注重提高农业技术的整体效益,加快实现农业技术的现代化。应该实现由追求数量向提高质量的转变,由资源开发技术为主向资源、市场开发技术相结合转变,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效益。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技术的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

3、转变农业技术推广方式 推广过程中,应该根据农业发展的特点、农民需求的变化、农产品市场的实际,积极推动推广方式的创新,使农业技术得到更好的运用,为当地农民带来实惠。所以应该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遴选出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并组装成集成配套技术,做好技术培训工作。还有必要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场,对新技术、新品种进行展示,并积极利用科技下乡等活动,开展内容和形式多样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高推广工作的实效。另外,在推广过程中,还要重视加强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并利用这些单位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强对推广工作的调查和研究,提高农业科学技术的成果转化率,提高技术运用的效果。

4、完善技术推广考评机制 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对推广人员业务的考评,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考评指标,同时,还要将农村居民对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建立健全与完善的考评机制,落实推广技术人员的职责。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根据技术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业绩确定他们的薪酬,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完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要根据实际情况,推动技术推广的改革,调动农民、社团组织等参与到推广工作中来,细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逐渐形成新型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应该是国家扶持和市场引导相结合,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在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的同时,应该鼓励农民积极参与,鼓励农业技术推广组织与服务组织的发展,并支持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以提高推广工作的效率。

二、结束语

第6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主要问题;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6-0003-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农业生产中为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必须要大力普及和应用新型技术,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新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快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加快农业技术的成果转化率,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健康快速发展,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农业技术推广意识淡薄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对于科技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农业技术推广意识淡薄,在农业生产中资源和资金投入不足,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催种催收上,使得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还有一些地区虽然将农业技术推广提上了工作日程,但往往是放在次要位置,仅仅流于形式,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比较系统的工作,需要各方的共同参与,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很不健全,县级推广还有一定的成效,到乡级、村级就比较薄弱,呈现出断层现象。并且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缺乏,成为限制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农业技术推广渠道不顺畅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展开需要有一定的渠道,但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渠道却不太顺畅,主要表现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之间缺乏协调,导致管理和运行工作不便,大部分由乡镇政府进行管理,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不能充分符合实际需要,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质量。

1.4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

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高技术含量的工作,因此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推广工作的成效。但是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虽然具备一定的学历,理论知识储备量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很多人员实践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在实际的工作中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对农业技术推广造成不利影响。

1.5 技术信息的服务手段滞后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但是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技术,使得农业技术的市场咨询和信息服务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实现农业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严重阻碍了农业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

2 农业技术推广方式的创新策略

2.1 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

农业技术推广要靠国家和政府来领导,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市场运行机制,不断促进人力、资金、技术等资源之间的有效组合,来提高技术推广和应用工作的有序展开。为此,实现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就变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国家根据我国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由政府出面协调进行统筹管理,营造一个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制化环境。

2.2 增加农业新技术的供给

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主要的任务是要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要提高农业技术的创新能力,有效增加农业技术供给。例如大力培育推广良种技术、研制复合肥生产和使用技术、选择优良的畜牧水产养殖品种、使用新型农业机械、以及研发农业工程技术等。

2.3 促进农业技术的商品化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技术也需要有一定的市场,实现农业技术的商品化,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市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必须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首先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和教育工作;其次要培养专门的经济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此外还要健全农业技术市场的运行机制,如价格机制、信息机制等。

2.4 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简单来讲就是把农业技术传授给农业生产者,使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农业信息化建设。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通过设立专门的农业化部门,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进行长远规划;其次,要建立农业技术信息数据库,对农业技术推广实施动态监控;同时还要加大对农业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人员支持。

3 总结

农业是国之根本,农业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但是,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建设用地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使得农业用地急剧减少,成为阻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在农业用地十分有限的今天,必须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中去,这就需要进行农业技术推广。针对当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和人员需要加强认识,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玉权.关于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的思考和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7,(24).

[2] 孙菊芳,胡彩霞.积极推进农技推广体制改革[J].现代农业科技,2007,(13).

[3] 杨忠娜,陈曦,张淑云,陶佩君.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对策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09,(10).

第7篇

关键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1-0038-06

引言

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是促进未来我国农业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从目前的现状看,农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并已成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降低资源消耗的农业内涵式增长的关键。

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欠发达、技术创新能力较差的地区。这主要是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硬件条件落后、人口科技文化素质偏低、自然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等因素共同决定的。在这样的状况下要发展农业,国家除了在政策、财政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外,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也极为重要。同时,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表明,技术创新对西部地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持续支撑能力有限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使技术创新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所以,基于以上背景,本文将对现有的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创新能力进行量化评估,分析影响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主要因素和关键障碍,以期不断完善西部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西部现代农业的发展。

我国对区域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研究进展较大。有很多学者建立了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如,唐炎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提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估模型,并用此模型和层次分析法对广东省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分析。沈菊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江苏省连云港市13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纵向的比较分析,得出近5年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并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苏省的13个地级市2002年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横向比较分析,得出连云港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在江苏省内的13个地级市中排在第9位,处于相对较弱的水平。南京、苏州、无锡3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得分较高,分别居于前3位,淮安是科技创新能力最差的市。殷晓莉和王里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方法(ANP)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大陆各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弥补了层次分析法在处理无结构和半结构决策问题的不足。Ⅲ范德成和周豪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上海,北京等9个省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东的区域创新能力是最强的。张克英和刁爱华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客观赋权和聚类分析综合运用的评价方法对科技基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科技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分层逐级评价。朱玉春和黄增健运用多元统计学中的主成份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分别对中国31个省份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与比较。研究表明:中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欠佳,而且区域差别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存在较强的内在关系。朱玉春、付辉辉和黄钦海以专利授予量代表技术创新能力,采用广义熵指数(GEM)、基尼系数(GINI)和变异系数(CV)测量分析了1996-2005年间中国8大地域以及各个省份之间技术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并运用Box-Cox模型对不同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差异进行比较分析。

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对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无论理论上还是实践上仍处于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处于起步阶段。在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及其评价体系方面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和加强。

一、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要对技术创新作出综合评价,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构建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遵循统计学中指标选取的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原则,构建的指标要既能反映区域内政府在培育和促进创新活动开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又能评价市场机制在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的运作效果,同时还要兼顾地区发展潜力。本文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统计数据的可获得性,并遵循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构建的指标如下:

(一)区域综合经济实力

该要素是决定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基础,本文主要包括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X2、地方财政收入X3。

(二)技术创新人力资源指标

该要素反映影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人力资源构成情况,主要包括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4、科学家和工程师X5、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6、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7。

(三)科技投入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科学技术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综合实力以及对增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程度,主要包括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8、R&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9。

(四)科技产出指标

该要素反映区域技术资源转化状况,主要包括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X10、专利申请受理数X11、专利授权数x一技术市场成交额(包括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有偿技术交易额)X13。

二、评价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评价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用指标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9》和相关文献资料等,采集了西部地区12个省份的数据。

三、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的影响,并计算其相关系数,从相关系数矩阵来看,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适合做因子分析。

从因子分析的处理结果来看,因子分析的变量共同度均较高(0.73以上)(见表1),表明变量中的大部分信息均被因子所提取,说明因子分析的结果是有效的。

(一)主因子的提取及含义的解释

本文运用SPSSl7.0软件,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共3个,总方差解释率达到89.316%,具体结果见表2。另外,也可以从图1中清楚的看到,明显的拐点发生在第3个点上,所以提取前3个主因子。由于初始载荷阵中各主因子的含义不是很明确、结构不够清晰,对变量实际意义的解释不是很容易,因此,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旋转法对因子载荷阵进行旋转,得到因子旋转载荷阵,具体结果见表3。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并未给出初始因子载荷阵。

由表3可见,在主因子F1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1地区农业生产总值(农业GDP)、X3地方财政收入、X4从事科技活动人员、X5科学家和工程师、)(6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技术人员、X7高等学校科技活动人员、X11专利申请受理数、X12专利授权数8个指标,主要反映了地区经济实力、技术创新人力资源和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的多少,可将主因子F1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农业技术创新人力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2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R科技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X9RS&D(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国内生产总值)比重、X10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X13技术市场成交额4个指标,可将F2概括为科研投入及产出综合因子;在主因子F3中,影响程度较大的指标有X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主要反映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可概括为区域经济发展因子。

(二)主因子得分及排名

为了明确西部各省份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本文对各主因子的得分进行排序,同时为了使评价结果简单易懂,又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三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到主因子的综合得分,并进行相应排名(见图2),具体结果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技术创新人力投入水平、科研投入水平等的不同,使得农业技术创新产出水平高低不等,从而导致西部地区各省市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呈现出不同水平。在表4和图2中,从因子分析的综合得分及排名来看,西部12省市中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得分普遍较低(除四川和陕西外),均小于0.35,说明西部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急需进一步加强。西部12省市中,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排在前列的省份依次是四川、陕西、重庆、内蒙古,其综合得分均为正值;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最高的是四川省,其综合得分为1.499294,比其综合得分排第二的陕西高0.686377,这个差距是相当惊人的,由此可见,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各省份之间的差距很大。广西、云南、甘肃、新疆4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西部12省市的中等水平,其得分在某个主因子上很高,而由于农业技术创新各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导致综合得分较低,但得分尚未有较大的差距。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排名靠后的贵州、宁夏、青海、四省份的综合得分较低,主要是由于技术创新人力物力投入较少,政府支持程度欠缺,自然条件恶劣等因素造成的,这四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远低于排名第一的四川,说明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非常低。就和宁夏相比,宁夏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得分比青海高0.26043,这个差距也很大,说明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还相当薄弱,发展极其不平衡,各主因子的得分排名也证实了这一点。(三)聚类结果分析本文在对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因子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中的K一均值聚类法把西部12省份聚为3类,在计算过程中采用Iterateand Classify法,分类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四川省和陕西省聚为第一类,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内蒙古和新疆聚为第二类,广西、云南、重庆、贵州、甘肃、宁夏、青海、8个省份聚为第三类。西部12省份中,四川省的经济实力最强,农业财政投入较多,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应也较强;陕西是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较好的省份,区位条件优越,经济实力较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数处于全国前列,文化教育发达,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较好,农业发展良好,因此,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与四川省归为一类。但是两省份也有较大的差异,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陕西省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四川省的差距较大,这可能与其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相关,如2008年四川省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陕西省高了近一倍。第二类涉及内蒙古和新疆两个省份,农业技术创新综合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第三类涉及的省份较多,在12个省份中占据了8个(66.7%),这8个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较弱,划分为同一类的标准是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相似性,这说明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还很低。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采用2008年的统计数据,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分别对西部12个省市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第一,西部除四川省和陕西省外的各省份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均欠佳。且区域差距很大;第二,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且差距较大;第三,西部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西部地区要根据目前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借助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强区域经济总体实力;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强人力资本建设,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服务水平,以此不断提升区域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水平。同时,依靠区域创新系统的后发优势缩小区域差距,并借此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有望赶上东中部地区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水平。

因此,根据以上的分析,本文主要从农业科技人才与经费投入等方面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

1.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西部地区的1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部分省份(如、宁夏、青海等)的科技人员较少,农业科技人员更少,并且农业科技人员学历和年龄结构分布不合理,高学历人才尤其缺乏,因此,要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就必须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健全的激励机制,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积极实施创新人才国际化战略,努力引进、培养和使用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并想法设法留住人才;其次,西部12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充分利用各地区高校的科研资源优势,积极采取多种方式,努力培养高层次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断壮大农业科

技人才队伍;最后,加强对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以及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掌握与应用高新技术的能力。

2.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影响,一般而言,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越高,农业科技创新相对就越强。而西部地区的、青海、新疆、贵州、宁夏、云南等地农民教育水平偏低,因此,要提升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整体水平,提高这些地区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着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重点在于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不断增强农民摄取、吸收、消化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

3.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一方面,政府要不断加大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总量。2004-2010年连续7个“中央l号”文件都将重点锁定在“三农”问题上,而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因此,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投入列入农业投入的优先与重点领域,不断增加对农业科学研究、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争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改变西部地区多年来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现状。另一方面,要不断优化农业科技经费投入结构。要重点优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及其重大技术、关键技术、综合技术等的研究与开发结构,保障农业科技创新的持续动力机制;不断优化对研究与开发机构的投入经费,确保科研人员日常基本的业务费和机构的运行费;不断优化行业结构,建立健全的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农产品生产中“产前”、“产中”、“产后”投入的不平衡结构,构建一条协调发展的农产品产业链,同时,农产品的生产不仅要增加对农业高技术领域的投入,而且要加大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等相关技术的投入。

第8篇

一、江西省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一)同发达国家和地区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相对滞后

在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高达70%至80%,我国仅为30%至40%,而江西省更低,真正具有规模的转化率不足20%。这些事实说明,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绩效比较低,创新过程存在许多障碍因素。全省农业技术创新的空间相当大,开展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大有可为。

(二)同农业龙头企业创建之初比较,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已经有了良好的开端

中国加入WTO后,相对落后的中国传统农业受到了发达国家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的挑战。现在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全省农产品及加工产品的竞争亟需提高。在市场竞争需求的推动下,全省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体已逐步由政府转向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的决策管理层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农产品只有在科技含量上高人一等,才能在市场竞争上胜人一筹,农业龙头企业必须紧紧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降低成本,优化产品品质,才能增强自身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以玉山县江西三清山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为例,企业起步阶段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初级农产品、贴牌产品,消费对象是旅游团购和机关单位购买,主要是开发本地名特优农产品,由于资源和市场有限等原因,很难进行规模化生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为了做大做强企业,几年来,公司每年都从企业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科技创新专项资金,2002年拿出科技创新资金50万元同南昌大学中德食品工程中心合作,共同研发从红薯渣中提取《高活性膳食纤维技术》,2004年拿出36万元,同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用于研发红薯营养全粉技术。2008年拿出60万元同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合作,引进安吉白茶、金观音等茶叶新品种,推广标准化5000亩茶园建设。目前企业拥有的专利有3项:①高活性膳食纤维;②红薯营养全粉;③速溶葛粉。企业由自主研发创新到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姻,对人才使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先后采用兼职、讲学、科研顾问的方式从科研院所引进高级技术人才9名,采用送出去的办法,企业送出技术骨干30名到科研院所、学习充电,通过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之路。同时公司设有农业职业技术学校、茶叶研究所等开展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创新。目前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分公司、办事处配送中心15家,建立销售网点3500多家,设立专卖店8家,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盟等国家和地区。

(三)政府扮演角色得到有机转化

计划体制下形成的政府职能包办一切逐步简化为提供服务,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从政府转变为农业龙头企业。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生产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新思想的产生到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生产的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环节的有机结合。政府应以市场机制为推手,逐步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投资者和受益者。让农业技术创新成为农业龙头企业迅速成长的增长点,优秀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江西省农业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使我省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从初级农产品加工到具有核心技术的,以自主创新为发展方向的战略转型。

二、农业龙头企业农业技术创新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存在问题

我国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形成于上世纪80年代,虽经变革,仍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体制色彩。这一制度下的农业技术创新全过程,即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完全受政府行政手段的支配。政府依据资源结构的特点及其对农业生产增长的瓶颈制约,以提高科研资源的利用配置。同时借助行政手段为核心的农业推广网络将技术全面推广。这一制度在基础性农业技术推广上行之有效,但伴随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农业龙头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始演变为市场行为,成本与收益以及市场竞争寻向逐步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风向标。现行的农业技术创新制度暴露出以下问题。1.技术供给的激励结构不合理,现行的农业创新制度不能有效地促使科研机构、企业及科研人员对变化的技术需求作出积极有效地反应。从而造成科研机构技术成果和社会研究资源无法转向农业技术创新,造成技术供给的滞后和短缺。2.技术供给和技术需求不能及时联姻。现行技术市场未发育,无法利用市场这一信息沟通渠道。

(二)部分农业龙头企业管理决策者对农业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1.受计划体制思想影响,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决策层还未能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农业龙头企业自身而非政府,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严重不足。要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技术创新的重任只能由农业龙头企业来承担。只有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创新,才能带动中小企业和个体农业生产者形成群体规模,最大程度地利用、集成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才能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向农业科技企业发展,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发展现代农业要与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结合起来。认识到强化技术创新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

2.阻碍江西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①资金缺乏;②信息来源不畅;③技术开发成本高;④缺乏技术开发人员;⑤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⑥缺乏完善的技术市场。

三、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

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更应该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龙头企业应根据需要,密切跟踪本领域科技发展国内外动态,积极寻求科技信息,根据市场需要主动开展技术创新;要积极主动地与科研院校联系,有针对性地开发利用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提升自身的科技实力;同时,龙头企业之间、龙头企业与行业协会之间也要加强技术合作,共同提高发展能力;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想方设法提高人才待遇,为人才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环境。同时通过与科研单位开展联合创新,设立教学试验基地,选送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深造、吸引科研单位科技人员来企业工作等多种形式,全面提高技术人员的素质,不断加强技术创新队伍建设。

(二)政府导向与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