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57:01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1篇

金融发展理论,研究的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即研究金融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优化金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并实现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早进行金融发展理论研究应该从银行出现开始,研究银行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对金融进行专门研究,只是把金融作为促进交易的工具,直到二战后,由于经济发展过程中资金短缺影响到部门国家经济增长的现象明显显现,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金融在经济中的作用,也形成了金融发展理论的萌芽。这个阶段典型代表是格利、E.S.肖和帕特里克。格利、E.S.肖分别发表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方面》和《金融中介机构与储蓄——投资》专著中提出金融发展是金融机构、金融制度、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的发展,金融的作用的是实现资金的顺利流动,将储蓄转化为投资资金,从而提高生产资金,提供社会经济增长。帕特里克(1966) 在《欠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提出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两个金融问题,金融发展可以是被动的和相对滞后的,也可以是主动和相对先行的。奠定金融理论发展理论基础的是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创造性的提出金融发展就是金融结构的变化,采用8个指标来度量金融规模和结构,对35个国家98年的数据分析发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具有正相关关系。

金融发展理论的建立可以以麦金农和E.S.肖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两本书中提出了“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即“麦金农—肖模型”。麦金农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落后,金融二元结构存在,金融管制严重,导致信贷资金得不到有效配置、储蓄无法有效转化为投资资金,抑制了经济增长。肖认为健全的金融发展和良好的经济增长能够起到互相促进作用,使金融资源得到进一步的优化配置。

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提出后,引起了理论界的研究热潮,促进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发展。其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七八十年代,从投资数量、质量等方面对金融抑制和深化论进行深入研究,认为由于受到利率和收益影响,导致资金无法顺畅流向投资领域,无法有效配置,所以必须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九十年代后进入了第二阶段,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生增长理论基础上着重研究金融体系对经济增长的功能和作用,规范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解释,得出了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金融内生化的机制作用,提出了金融约束论和金融内生增长论,深化了金融发展理论。

二、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潜在国民产量或潜在实际GNP的扩展。(萨缪尔森,1992)经济增长既可以是国民收入的总产量,也可以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经济增长理论是研究解释经济增长规律和影响制约因素的理论。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增长的原因有资本、技术、土地、分工。代表性的有古典经济学鼻祖斯密,他认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两种途径是劳动数量和劳动效率。

之后不断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包括了在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基础上哈罗德和多马提出了哈罗德—多马模型,成为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典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和储蓄率成正向关系,和资本与产出比成反比关系,资本是经济增长主要决定因素。但该模型基于储蓄率和资本与产出比不变的假设,存在缺陷,麦金农对模型进行了修正,认为储蓄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之后经济学家又提出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索洛模型为代表,他认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资本和劳动各自的产出弹性以及技术进步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同时技术进步是随时间变化的。金融的作用仍然没有提及。20世纪80年代后围绕索洛模型缺陷,经济学家开始从技术进步、人力资源等因素研究经济增长的内生性,以卢卡斯和多马为代表,卢卡斯批判新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封闭性,同时认为技术进步至少部分是是内生的,多马提出了以规模报酬在外部性和生产中是递增的,而在新知识创新中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为假设前提的内生技术创新模型。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国内外大量的经济学家进行了研究,但是都没有形成一致的结论,研究的成果和结论大体分为以下几种。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促进交易的工具,对生产和经济增长没有作用,计量统计中的相关性仅仅是金融对经济的反映和体现而已。经济学家托宾和熊彼特从货币功能角度认为货币的价值储藏功能和流通功能影响社会储蓄增加资本,满足了企业信贷需求,从而促进了经济增长。经济学家琼、罗宾逊等人认为经济增长促进了金融发展。原因是社会经济规模的扩大客观上要求相对应和匹配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发展。麦金龙则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相促进:良好的金融市场能够降低投资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有利于促进社会投资,最终会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客观上要求与之对应的金融市场建立,促进了金融的进一步发展。凯恩斯和克鲁格曼等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领域的过度投机等行为导致了金融风险的产生,有可能影响实体经济领域导致经济危机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国内经济学家对此的研究结论与国外研究也大体相同。当然这些研究主要是基于全球和国家级别的层面,基于省内级别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大家关注的都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论证.而较少关注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即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问题。所以其作用机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变化规律,分析内在作用机制。即研究金融功能如何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增长又如何促进经济增长的。

金融机构可以以专业化和规模化的优势帮助金融交易双方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费用所导致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通过金融市场帮助资金流向具有发展潜力的领域和单位,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经济增长。也正是由于金融系统规避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特点,金融市场的机构和制度可以以其专业化和严格的审查帮助储户分散和降低风险,增加储蓄,同时帮助投资者提供长期流动性使企业获得资金,高效促进社会资金流向投资领域促进经济增长。为了降低交易和信息费用,金融市场会在专业化和技术创新上下工夫,促进了技术进步和交易工具创新,使金融交易更加高效,加速资金流动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参与,金融制度加强了对公司的监督和监管,避免了委托风险和道德风险,改善公司治理,促进资本更快积累和长期增长,最终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根据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一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资本的投资效率、储蓄率以及制度安排,金融系统通过上述资源配置、降低风险和交易成本、增加储蓄、创新交易手段和改善公司治理等功能最终影响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才出现了社会分工,金融便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经济不发达阶段,社会分工水平不高,阻碍了金融的发展。经济增长促使社会分工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财富增加,商品价格下降,增加居民储蓄,同时,专业化水平提高增加了商品交易数量、交易种类和交易方式,要求相应的金融服务。经济增长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要求相对应的金融发展。(作者单位:1.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 贵州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胡琳,湖南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第2篇

摘 要:利用时间序列框架内的格兰杰因果分析、协整技术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本文评价1978―2005年间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数量联系。实证分析发现,控制政府支出和贸易开放度后,金融体系资金运用和金融深度都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且都与经济增长正相关。而且,基于自回归分布滞后边界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本文也实证检验中国股票市场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分别控制政府支出和贸易开放度后,金融市场总融资额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股票市场周转率的格兰杰原因。文章最后给出实证结论和简短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协整分析;因果关系

中图分类号:F8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2-0047-07

一、理论和实证文献回顾

1.经济中的金融因素:理论关系

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关系历来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考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文献大体上可以被划分为三种观点:金融引领增长假说认为金融市场通过动员储蓄为长期投资提供资金支持、诱致技术发明,并进而推动增长(W. Bagehot,1873; Hicks,1969);增长引领金融假说认为高经济增长将创造某些金融工具和安排的需求,并且金融市场针对这些需求和变化有效地反应(Robinson,1952; Romer,1990);“反作用”(feedback)假说则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行为间双向因果关系,即金融体系发展良好的国家可以经由技术变革、产品和服务创新而推动高速经济扩张(Schumpeter,1912),这将创造金融安排和服务的高需求(Levine,1977)。当银行机构针对这些需求有效地反应时,这些变化将刺激更高的经济绩效。因此,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是正向相互依赖的,并且他们的关系可以导致反作用因果关系(Lunitel和Khan,1999)。

解决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不仅对辨别经济模型至关重要(Levine,2003),而且有助于政策制定者设计有效的政策来推动增长(Zingales,2003)。就金融发展诱致经济增长的精确渠道而言,结构主义者主张,金融变量的数量和组成部分通过直接增加金融资产形式的储蓄并籍此鼓励资本形成和增长而诱致经济增长,因此金融深化和总体金融变量的组成对经济增长是重要的;抑制主义者强调金融自由化,他们假定更自由化的金融体系将诱致储蓄和投资的增加并推动经济增长(McKinnon,1973;Shaw,1973)。Levine(1997)从金融体系职能角度考虑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作用,他认为通过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两个渠道:(1)金融中介便利风险的交易、规避、多样化和集中;(2)金融中介通过获得事前信息而改善跨投资项目的资金配置;(3)管理的事后监控和公司控制的实施诱致金融中介需求;(4)金融市场以有效方式动员储蓄;(5)金融市场提高专业化程度。

2.实证研究:技术方法、结论

为评价金融部门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者使用不同的计量经济方法和数据集沿着如下几个方向进行研究:从跨国经济计量证据看,Goldsmith(1969)最早定量考察金融―增长关系并发现金融和经济发展同时发生。但Goldsmith的金融发展度量强调金融服务广度而与金融服务质量联系甚少、未指明金融发展―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方向,且没有控制其他至少部分地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King和Levine(1993)利用1960―1989年期间77个国家样本以更精密复杂的方式度量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King和Levine(1993)以金融体系流动负债/GDP以及私人部门银行和中央银行提供给私人企业的信贷数量/GDP测度金融部门的广度,以私人部门银行而不是中央银行提供的总信贷份额和配置给私人非金融企业的总信贷份额度量金融体系效率。三个增长指标为真实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人均资本存量平均增长率和总生产率增长(等于真实人均GDP增长减0.3倍的人均资本存量增长率)。,发现经济增长关于金融发展回归方程中金融发展变量的正向统计显著相关系数,即使系统地控制初始收入、受教育程度、通货膨胀、政府支出、贸易开放度和政治稳定性等可能的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后。为解决因果关系问题,他们使用1960年金融发展值度量金融发展对随后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发现1960年金融深度是接下来30年经济增长率、实物资本积累和经济效率改善的恰当预测变量,即使控制其他相关变量后。随后,Levine和Zervos(1998)使用48个国家1976―1993年期间样本在跨国增长研究中同时考察股票市场Levine和Zervos沿着规模、流动性、国际一体化以及易变性等方面度量股票市场发展。具体地,他们的度量是总体股票市场资本化与GDP、挂牌企业数量(规模)、国内周转率、交易值(流动性)、与世界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如CAPM和APT模型所度量的月度股票收益标准差(易变性)。 和银行发展,并发现,即使控制与King和Levine(1993)相同的变量后,股票市场流动性和银行发展(银行信贷)的初始水平亦与接下来18年内的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生产率的未来增长率正向显著相关的,从而表明股票市场提供与银行不同的金融职能。对政策制定者尤为重要的是,Levine和Zervos没有发现市场资本化/GDP度量的股票市场规模与增长稳健相关。因而,简单地在国家股票交易所挂牌并不必然鼓励资源配置。相反,正是经济生产技术所有权的交易能力影响资源配置和增长。

很多研究试图从利用行业和企业水平数据的微观经济角度寻求解决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因果关系问题并更详细地证明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Rajan和Zingales(1998)认为,发达的金融体系缓解企业难以获得外部融资的市场摩擦,故大量使用外部融资的行业将更加不对称地从更快的金融发展中受益。三个公认假设下也即是,相对而言,美国金融市场是没有摩擦的、技术因素在无摩擦的金融体系中影响行业使用外部融资的程度,以及技术因素影响外部融资是跨国家不变的。 ,使用美国的行业外部融资作为相比较而言没有摩擦的金融体系中行业外部融资需求基准,以总资本化和会计标准度量金融发展,他们考察41个国家36个行业的数据,并发现(行业融资)外部依赖和总资本化度量相互作用的相关系数估计在1%水平上是正向统计显著的。这意味着金融发展不对称地推进大量使用外部融资行业的增长,亦即金融发展通过便利外部融资而对行业增长具有巨大影响。Demirgüc-Kunt和 Maksimovic(1998)进一步允许不同国家相同行业的企业外部融资需求数量存在差别,并强调使用长期债务和外部股权为企业增长融资来考察金融影响增长的特定机制:更快的金融发展消除了企业增长的障碍吗?控制企业水平外部融资需求差异并使用不同控制变量组合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中企业的平均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经济中向企业的政府补贴、经济中企业的净固定资产除以总资产、真实人均GDP水平以及经济的法律和秩序传统。进行实验后,他们发现,增长率高于仅使用留存收益和短期借款所支持水平的企业份额正向地与股票市场流动性和银行体系规模相联系。

从时间序列经济计量证据看,由于允许所有变量是事前内生且可以分析变量间短期动态学和长期趋势运动的优势,协整技术常被用来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Hansson和Jonung(1997)研究两变量系统下1830―1991年间的瑞典,并发现银行发展与人均GDP是协整的。在1870―1929年间美、英、加拿大、挪威和瑞典的三变量系统(GDP、货币基础和由金融部门资产值度量的金融密集度)比较研究中,Rousseau和Wachtel(1998)发现单一协整关系,表明金融和增长间的持续性共同运动。Van Nieuwerburgh(1998)对战后17个发达和发展中国家应用协整分析,发现金融发展变量(如King和Levine变量所度量)与经济增长协整。在协整框架中研究股票市场作用的文章始于Arestis、Demetriades和 Luintel(2001),他们使用来自德、美、日、法和英国的25年样本数据,发现跨国混合的金融引领增长证据,但结论很可能是短期样本的结果。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1978―2005年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

利用被最广泛使用的Granger因果关系概念,当包括金融发展的历史不能有助于降低下期经济增长的预测方差时,金融发展不格兰杰导致经济增长。表1给出本文定义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变量及其简单解释。对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如表2,1978―2005年期间的各变量呈现显著的单位根,或者说I(1)单整序列。同期经济增长(gdp)和金融深化程度(depth)以及银行机构资金运用总额(bank)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也被报告在表2。可见,depth不是gdp的格兰杰成因以及bank不是gdp的格兰杰成因的零假设被拒绝,而gdp不是bank的格兰杰成因以及gdp不是depth的格兰杰成因的零假设被接受,亦即存在着从gdp到bank以及从gdp到depth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

(二)格兰杰检验协整分析

格兰杰因果关系方法是不精确的,因为它消除了被考虑变量间的长期关系(Johansen和Juselius,1990)。协整技术能分析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学和长期趋势运动。确认时间序列非平稳性的状况下,我们使用协整技术来研究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间的因果关系方向,其有力之处在于所有变量是事前内生的。在包括GDP和一个或更多金融发展变量的模型中,当存在至少一个协整向量时,金融和发展间的长期关系出现。为得出金融引导增长的结论,金融发展变量必须在在长期内是弱外生的。

为研究一阶单整的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间短期动态学和长期趋势运动,我们开始于动态方程:

yt=γ0xt+γ1xt-1+αyt-1+εt(1)

记一阶差分为Δ,重新整理方程(1)产生误差修正形式:

Δyt=γ0Δxt+(α-1)(yt-1-βxt-1)+ε2(2)

这里,β=(γ1+γ1)/(1-α),因变量的变化Δyt被分解为Δx所捕捉的短期动态学和由均衡关系y=βx所捕捉的长期动态学。

由于gdp、depth、bank、pubex和trade都是I(1)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控制公共支出或贸易开放度后,gdp分别对bank以及depth回归的参差序列(分别记为ebpub、edpub和edtr)进行ADF检验结果如表3。可以认定估计参差序列是平稳的,这表明gdp与bank以及gdp与depth间存在协整关系。pubex为外生变量的gdp与bank系统(记为gdpbt),以及pubex和trade分别为外生变量的gdp和depth系统内(分别记为gdpdpu和gdpdt),协整检验结果也显示在表3。

经检验,上述三个系统的参差序列都是平稳序列,这证明了协整关系的正确。三个系统的误差修正方程如下:

三、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1992―2005年

为评价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我们使用Pesaran,et al.(2001)新近提出的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边界检验。该选择基于如下考虑:首先,不像绝大多数通常对大样本规模有效的多变量协整过程,边界检验适合于小样本规模研究,给定我们仅14个观测值的样本规模限制,实施边界检验将是合适的;其次,边界检验不施加所有研究变量必须同阶协整的限制性假设,无论纯粹I(0)、I(1)或互相协整的解释变量,在变量间不存在协整关系的零假设下,F统计量的渐进分布是非标准的。积分的阶不再是敏感问题,故可以超越单位根检验。

为检验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指标以及两个控制变量的协整关系,如下自回归分布滞后ARDL(r,s,v,w)模型将被估计:

这里,Δ是一阶差分算子,FIm(m=1,2)是金融发展指标,其中FI1和FI2分别代表turno和tcap。ξt是白噪声误差项。

检验经济增长和解释变量的协整关系有两个步骤。首先,使用最小二乘技术估计方程(6);其次,通过将所有滞后水平变量的被估计相关系数限制为零,检验是否存在协整,即零假设是μ5=μ6=μ7=μ8=0对其可选μ5≠μ6≠μ7≠μ8≠0。若被计算的F统计量小于临界值下界,则拒绝存在协整的零假设;若被计算的F统计量大于临界值上界,则拒绝零假设并得出被研究变量间存在稳态均衡的结论。然而,若被计算的值落入临界值的上下界之间,则结论是不确定的。

由于仅有14个观测值,为避免近似共线性,我们采取表8的gdp、pubex、trade、turno和tcap的滞后组合。gdp滞后一期的情况下,turno和tcap与当期、滞后pubex和trade组合的统计值都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的零假设。若gdp滞后二期,某些组合的统计值或低于临界值下界,或位于临界值上界和下界之间。

继而,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框架中实施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所有变量内生假设下,数据将决定哪个变量是外生的并因而指明因果关系的方向。

这里Z是p×1的内生变量向量,ε是p×1正态分布误差向量,D是系统的外生变量向量,就滞后i=1,2,…,k-1而言,Гi是短期荷载的p×p矩阵,而∏是长期荷载矩阵。我们允许协整关系中的非零截矩和数据中的线性趋势。

协整向量是β′Z,通过将矩阵∏=αβ′分割成两个秩为r的p×r矩阵(Granger表示定理)而得到。矩阵α度量了向长期均衡收敛的速度,矩阵β包括协整相关系数。单一共积向量的金融发展(F)和经济活动(Y)的两变量系数变成:

当Y针对来自均衡关系(βFFy-1+βYYt-1)的偏离而反应,而F不针对来自均衡关系(βFFy-1+βYYt-1)的偏离而反应时,金融发展导致经济增长。这是零假设H0:αF=0和αY≠0不被拒绝的情形。我们说金融发展是弱外生的,因为F不针对F和Y间的非均衡误差而反应。然而,F仍可能针对Y的滞后变化而反应(ГFF和ГFY非零)。强外生性不允许后者反应。估计VECM时,我们施加βY=1的约束,这等于在共积分析中重置相关系数β=βF/βY,而调整速度是αi/βY,i=F,Y。

四、实证结论及启示

分析本文的实证结果,可以发现如下基本结论:

1. 1978―2005年期间,控制公共支出(pubex)后,经济增长(gdp)与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系统资金运用(bank)间存在着正向显著长期关系(0.799),且向量系统向均衡关系的调整系数是显著的。同样,分别控制公共支出和进出口余额后,经济增长与金融深度也存在正向显著关系(分别为0.74和0.33),调整系数同样显著。这意味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存在正向而显著的因果关系。

2.考虑股票市场发展后的1992―2005年期间,由表5的协整分析结果可以看到,协整相关系数β在分别控制公共支出和进出口余额后相当显著。从向长期均衡收敛的速度(α)看,控制进出口余额后,在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融资额度中,经济增长针对来自均衡关系的偏离而反应,而金融体系融资额度不针对该偏离而反应,亦即零假设H0:αtocap=0和αgdp≠0不被拒绝的情形,同时金融体系融资额度针对滞后经济增长反应(Гtocap和Гgdt,tcop非零),所以其是弱外生的;相应地,在经济增长和周转率中,周转率针对来自均衡关系的偏离而反应,而经济增长不针对该偏离而反应,亦即零假设H0:αgdp=0和αgdp,turno≠0不被拒绝的情形,同时经济增长针对滞后周转率反应(Гgdp,toap非零),所以经济增长是弱外生的。类似地,控制公共支出后,金融体系融资额度在经济增长和金融体系融资额度系统中是外生的,而周转率在经济增长和周转率中是外生的。概括起来,控制公共支出和进出口余额后,金融体系融资额度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而经济增长是周转率的原因。

由上述实证结论,可以就我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关系推断如下:首先,与King和Levine(1993)所强调私人部门银行提供给私人企业的信贷数量度量不同,我们的以国有(商业)银行对国有企业为主的银行系统资金支持度量同样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且存在从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这个结论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证明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理论和实证关系可稳健地在不同经济体制中成立;其次,从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关系看,我国的股票市场经由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但由于国有非流通股的影响、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较低、政府行政干预痕迹浓厚等原因,股票市场克服信息不对称、向有价值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地监控管理者、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等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推进股权分置改革、改善国家的股票市场干预方式是发挥股票市场推动经济增长的题中自有之义。

当然,我们的金融发展度量是初步的,而且,就评价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长期关系而言,我们的1978―2005年和1992―2005年样本规模可能不充分,这降低我们解释结果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Engle and Granger.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 [J]. Econometrica, 1987,(55):251-276.

[2] Levine.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1997,(35): 688-726.

[3] Levine and Zervos.Stock Markets,Banks and Economic Growth [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8,(88):537-558.

[4] Luintel, K.B. and Khan, M. A. Quantitative Reassessment of the Finance-Growth Nexus: Evidence from a Multivariate VAR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9,(60):381-405.Malaysia, Ministry of Finance, Economic Report, 2000/2001, various issues.

[5] Pesaran, Yong Cheol and Smith. Bound Testing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Level Relationships [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2001,(6):289-326.

[6] Acemoglu, Daron, Johnson, Simon and Robinson, James A. Arellano, Manuel and Bond, Stephen. 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 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91, 58(2):277-297.

[7] Arestis, Philip, Demetriades, Panicos O. and Luintel, Kul B.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Role of Stock Markets [J].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1, 33(1):16-41.

[8] King Robert and Levine,Ross.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C].in Colin Mayer and Xavier Vives, eds.,Capital Markets and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London: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1993a,156-189.

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研究两个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综述过程中笔者给出了适当的述评,并在文章末尾提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当前的中国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宏观经济景观:一方面是货币过量供应,流动性泛滥,一些商业银行因为存差过大而发愁;另一方面是企业借钱难、筹资难,许多很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因为资金不足而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吴敬琏,2006)。他认为问题症结在于,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组成的金融体系发展严重滞后,使富裕的资金无法流入最有效率的产业和企业,资金流通不畅的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综观各个发达国家,几乎毫无例外的拥有发达的金融市场,而且似乎经济程度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也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究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关于这个问题,国内外的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综述

1.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对于货币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西方古典经济学家根据萨伊定律提出了货币中性和信用媒介论,该理论认为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不影响产出、就业等实际的经济变量。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如K.Wicksell,虽然认识到了货币在经济增长中具有重大的、实质性的影响,但主要强调的是消除货币对经济的不利影响。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Friedman认为“货币至关重要”只是就短期而言,在长期中货币供给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动,而不会影响实际产出。JoanRobinson也认为金融体系的出现和发展仅仅是对经济增长的被动反应。

2.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和互动关系

20世纪70年代,Mckinnon和Shaw以发展中国家的金融问题为研究对象,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严重的金融约束和金融压抑现象。这既削弱了金融体系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又使金融体系发展陷于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1973年,他们分别提出了著名的金融浅化理论和金融自由化理论。他们分别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这两个不同角度,将货币金融理论与发展理论结合起来,全面论证了货币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资金短缺,并不是因为缺乏能用于积累的资金,而是因为“金融抑制”造成了融资渠道堵塞和资金成本的扭曲。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可以缓解。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综述

1.国外方面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中,国外学者一直走在前面,Goldsmith开创了实证研究的先河。他使用金融中介体资产的价值与GNP的比率作为一国金融发展指标,通过检验35个国家在103年间(1860年~1963年)的数据,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一般是同时发生的,经济增长迅速的时期总是伴随着金融的快速发展。但是不足的是,他并没有能够指明两者何为因果。

King和Levine针对Goldsmith研究不足,采样80个国家30年的数据,系统地控制影响增长的因素,表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即拥有发达金融系统的国家经济增长较快,反之亦然。Levine的研究也自此引发了寻找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证据的。

Levine和Zervos(1996)通过在回归模型中引入一些反映股票市场发展状况的指标,扩展了和对金融中介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其研究结果是银行发展、股票市场流动性,不但都与同时期的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且都是经济增长率、生产率增长率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很好预测指标。

2.国内方面

国内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相对不足。然而,通过借鉴学习国外既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定性研究和大量定量研究。前人的这些研究,大都是基于国外既有理论成果,同时考虑了我国现实经济状况,运用了国外成熟的实证分析方法,得出符合中国具体情况的很有价值的结论

韩延春(2001)采用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联机制的计量模型,运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最为关键因素,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极其有限。

史永东(2003)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的计量分析,对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结论我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在格兰杰意义上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同时得出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具体数值。

三、小结

从以上的综述可见,目前为止关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其一,“金融”这个概念到现在为止也没有谁能够给出一个完整而准确的定义,特别是随着经济和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金融总是处于变化发展当中。因此,关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就不好确定,基于此之前研究中的数据的可靠性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也就值得商榷。其二,技术手段的局限性。计量经济学诞生到现在为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科研领域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仍然还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随着计量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必将随之出现,未必现在认可的东西就永远正确。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借助金融创新.实现经济增长[J].农村金融研究,2006年12期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金融是现代经济活动的核心,金融资源的数量及其配置效率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金融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空间上的具体化。实践证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愈高,越需要强大的金融做基础,金融的作用就愈强。区域金融活动的主要作用在于分配资金,其运作机制就是金融活动影响储蓄和投资,储蓄和投资影响资金流量结构,再影响生产要素的区域分配结构,最终影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如果是区域金融体系较完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则对本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必然起到促进作用,进而通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达到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区域金融理论不是区域与金融的简单叠加,而是将区域与金融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观察,分析其产生、发展、运动的规律,探讨的核心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在地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互生共长关系的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

一、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资本的形成。一个区域若没有足够、持续的资本供给,既不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能促使区域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区域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资本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储蓄的规模和资本产出效率决定的。区域金融发展之所以能够增加储蓄规模,原因在于实际利率水平、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金融资产的多样化程度以及金融部门的效率和融资机制会影响到储蓄率和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金融系统越发达、金融机制和金融工具提供的选择机会就越多,金融服务越便利周到,人们从事金融活动的欲望就越强,一些非生产性的或暂时闲置不用的资金就可以被吸引到生产性用途上来,储蓄率就会提高,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金融发展和健全的金融制度降低了信息和交易费用,从而影响到了储蓄水平、投资决策、技术创新以及长期经济增长速度,进而提高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率。在实际中,金融通过直接和间接两种融资方式能将区域内、外企业和居民的盈余资金通过储蓄间接转化为投资或直接转化为投资而形成资本,从而对区域经济增长起着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这也是金融的基本功能。

2、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改善和提高资源配置。金融对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有利条件。资本市场中,企业资产可通过证券化形式,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借助使用权的转让,引导企业资源从一个行业或企业转向利润率更高的行业和企业,改变资源配置结构,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二是扩大产业结构调整增量资金来源。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的增量资金投入,以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为主的资本市场,作为一种直接融资机制,可以根据资金的趋利性,吸引国内、外的资金更多的投入到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三是拓宽产业结构存量调整空间。增量投入往往会受到资金来源的约束,而改变现有资源在不同产业间分布,能迅速实现存量结构调整。不同企业间的资产重组是存量调整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操作方式,借助资本市场的虚拟化资产具有较高流动性的特点,可使资金向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间的流动与组合,又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资产存量调整所需的资金,可加快存量调整的步伐,拓展调整空间。总之,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它实现资金配置效益最大化,从而实现资本边际生产力的提高。

3、区域金融发展具有引致其它资源要素流动和聚集的作用。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经济运行中是联系其它部门的纽带,它通过资金这种特殊资源的流动,起着引导和配置其它资源在区域内和区域间的流动,从而获得本地区稀缺的资源。例如,由于物随钱走,伴随着资金在区域内的流动,相应就会带来技术、信息等要素。同样劳动力资源要素的流动也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哪里有资金有项目,劳动力就往那儿流动。

4、区域金融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分工与合作。首先,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区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而引起的产业活动在区域上的差异。金融通过区域性的信贷、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及引进外资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区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使各地区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从而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形成。其次,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合理的区域分工是有效的区域合作的基础,没有区域的分工,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协作,也就更没有区域间的开放。区域经济的协作要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基本前提。一个按照经济区设立的中央银行分支行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为对金融系统的直接干预,这样就提高了区域经济有效协作的可能性。随着区域性、全国性的资本市场的形成,资本市场本身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促使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再次,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能够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区域间“梯度”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它是产业生命周期在空间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形式,但“梯度”的差异不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顺序的人为的出发点。落后地区可以在区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等制度,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5、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无论是社会生产力体系中诸要素面貌的重大改变,还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抑或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和产品竞争力的迅速增强,均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巨大作用。调查表明,科技投入缺乏是科技进步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障碍。金融发展过程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从而一方面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帮助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加速向现实生力的转化。

二、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的作用

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在现代货币信用经济条件下,基本经济状况决定和支配着金融资源的供求及其平衡。国民经济运行对金融资源分配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经济规模扩大,而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但会引起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增长,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在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会改善金融交易者包括金融资源供给者和金融资源需求者的交易地位,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区域金融效率还要受到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经济结构的变化不仅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改变融资结构,影响金融效率,而且还可以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从而引起金融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金融效率。

2、区域金融创新环境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金融资源分配规模不断扩大、金融需求不断多样化和金融效率不断提高的客观要求,是金融经济迅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金融创新的程度客观上取决于金融创新环境,从而区域金融创新环境作为区域创新环境体系中的一部分,必然影响到区域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

3、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影响到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比较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制度安排,很明显,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才能随着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独立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并在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供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如果是过度的区域差异,必然大大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J]《经济师》2006(4)

第5篇

关键词:最小二乘法;经济发展;工资增长;预测

中图分类号:F24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0-02

一、问题的重述

经济发展是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的经济增长,即不仅意味着产出的增长,还意味着随着产出的增加而出现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文化条件的变化。在经济学中,常用GDP来衡量该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这也是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常采用的衡量手段。而收入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于是GNP也被看成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职工平均工资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者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该指标在经济运行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职工平均工资指标关系到劳动者目前乃至退休后的切身利益,对人口就业起到导向作用;职工平均工资数据也是政府部门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各项社会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缴费基数的依据;是法院在判定突发事件如工伤、车祸等对受害人给予经济补偿的参考依据。同时,通过各单位、地区或行业不同时期职工平均工资的对比,可以看出平均工资水平增减变动及存在差距。对企业来说,职工平均工资与企业平均利税、劳动生产率等有密切的联系。平均工资与平均劳动效率比较,可以判断工资水平和增长速度是否合理。可见,它既是反映职工生活水平高低的“晴雨表”,也是衡量是否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与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测量器。准确的职工平均工资,能正确地反映职工生活水平的高低,衡量出国家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需要解决的问题及问题分析

将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的1978-2009年全国GDP、GNP的相关数据转化为曲线,并通过对比曲线趋势图,简单、合理的预测未来我国经济发展态势。

作为收益与成本的复合指标――工资,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决定因素,因此,工资的变动必然会影响经济增长。而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工资的变动及其调节与经济理论有很多出入的地方,需要进行有效的措施加以校正。以山东为例,通过对山东以前的经济增长与工资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中梳理得出,经济增长与工资增长之间存在内在关系,并对此关系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假设,从而对2011年至2035年的山东省职工的年平均工资作了简化、合理的假设。

三、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模型的假设:假定职工的平均工资与人均GDP保持同等的增幅。

(一)对未来中国经济、工资增长情况的分析与预测

1.对于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和工资增长的形势,我们收集了相关资料,也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GDP: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GNP:国民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它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一般1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全部最终产品(含货物和服务)价值的总和,是衡量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中国统计年鉴中收集到了1978-2009年全国GDP、GNP的相关数据,为了更清晰地了解该信息,将抽象的数据转化为了直观的曲线图,对比如下:

图一:

2.提出假设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78年-2009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总收入的对比分析,可以发现1978年至1991年经济基本保持平稳并缓慢增长,1992年至2002年较前期有较快增长,2003年至2009年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可以发现:过去我国经济发展和工资增长保持着基本一致的趋势,其平均增长速度为14,如无意外,未来我国经济发展也将保持基本一致的趋势。

(二)预测2011-2035年山东省职工的年平均工资

由于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收入的增长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在未来,经济和收入将会得到一个持续的增长,当增长到一个巅峰时期,又会出现一个比较平稳并缓慢增长的局面,直至21世纪中叶达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工资随年限增长的关系或多或少地存在非线性,根据前面分析得到的趋势图可以明显看出来,本文采用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来确定拟合的多项式方程。

1.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原理

对于给定的一组数据(i=0,1,…,n),求做m次多项式(m

(1)使残差的最大绝对值为最小 ;

(2)使残差的绝对值之和为最小 ;

(3)使残差的平方和为最小 。

分析以上三种准则,(1)和(2)两种提法比较自然,但由于含有绝对值运算不便于实际应用,而基准于准则(3)选取拟合曲线的方法易于实现,这种方法称做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从计算上讲,曲线拟合是采用m次多项式来逼近非线性曲线,并由最小二乘法来确定多项式方程的各系数从几何意义上讲,就是寻求与给定点 (i=0,1,…,n)的距离平方和为最小的曲线。函数称为拟合函数或最小二乘解,求拟合函数的方法称为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2.参考山东省统计年鉴中的1978-2010年山东省职工历年平均工资数据,拟合曲线方程。

利用eviews3.1中提供的方程估计法――方程对象能直接确定曲线拟合的多项式系数,得到估计输出结果见下表:

表一:估计输出结果表

比较了几种拟合情况估计输出结果表中的残差平方和,选择了残差平方和最小的情况,即最高次为3次的多项式,即:

同时根据eviews3.1中输出的估计拟合图像(见图二)也可以看出该曲线多项式的拟合程度较好。

3.根据得出的等式进行预测。

在eviews3.1中将年份中的数值范围扩大到1978年至2035年,再在forecast中进行预测,得到2012年至2035年预测值见表二。

表二:2012年至2035年预测值

四、模型的改进与分析

整个模型的建立都是在“假定职工的平均工资与人均GDP保持同等的增幅”这一假设之下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工资的增长除了受到经济发展情况的影响外,还受到税收、通货膨胀、战争、气候等其他因素的印象。若在建立模型时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或者加上一个随机因子,预测出来的数据将会更加准确和具有说服力。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3]刘志平.最小二乘法原理及其MATLAB实现[J].中国西部科技,2008(05).

[4]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计量分析

一、河南省经济与金融形势

改革开放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河南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达到2012年的29810.1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2012年底全省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1648.50亿元,比2011年末增长18.8%,各项贷款余额20033.81亿元,增长14.4%。全年首次发行和再融资募集资金209.20亿元,其中通过境内市场募集资金188.97亿元。全年保险公司保费收入841.13亿元。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这一领域的奠基人主要是戈德史密斯、麦金农和肖。戈德史密斯在他的著作《金融结构与经济发展》中通过对35个国家数十年的考察,发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有着大致平行的关系。麦金农和肖共同完成的《经济发展中金融深化》,标志着金融发展理论的正式形成。他们认为金融抑制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并且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而金融抑制是由汇率和利率的金融价格扭曲造成的。

三、指标选择和模型构建

本文选取以下指标对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度量。

1.经济增长指标(LNGDP)

选取人均GDP的自然对数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变量。

2.金融相关比率(FIR)

选取河南省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加总作为金融资产总额与GDP之比作为金融相关比率。

3.金融中介效率指标(FA)

选取各项贷款总额与GDP之比作为金融中介效率指标。

4.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SM)

这里采用股票筹资额与GDP的比值来表示证券市场的发育程度。

5.保险市场发展程度(IM)

选取保费收入与GDP的比值作为衡量保险市场发展的指标。

基于所选的指标,本文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GDP表示人均GDP,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FA表示金融中介效率指标,SM表示证券市场发展指标,IM表示保险市场发展指标。

四、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一)ADF检验

首先对LNGDP、LNFIR、LNFA、LNSM、LNIM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原有的时间序列数据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是不平稳的,而对其取一阶差分后的序列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是平稳的,说明这些变量一阶平稳。

(二)协整检验

本文采用J-J法来研究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LNGDP和FIR、FA、SM、IM之间存在四个协整关系,即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这种长期均衡关系的标准化协整关系的方程为:

LNGDP=-0.358FIR-0.0213FA+8.045SM+12.39IM+7.07

由协整关系方程我们可以看出,LNGDP与FIR、FA之间都是负向的相关关系,即: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与经济增长呈现表面的长期负向稳定关系。LNGDP与SM、IM之间都是正向相关关系,即:证券市场股票筹资额的增长、保险市场保费收入的增加与经济增长呈现表面的长期正向稳定关系。而它们之间的这种长期关系是否为因果关系必须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来说明。

(三)因果检验

在平稳性检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考察河南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检验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保险市场发展均是经济增长的Grenger原因,经济增长不是金融相关比率、金融中介效率、保险市场发展的Grenger原因;证券化市场发展不是经济增长的Grenger原因,经济增长是证券化市场发展的Grenger原因。

五、结论与建议

本文利用河南省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具有长期协整关系,呈现正相关,反映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就短期而言,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就长期而言,河南省金融发展是需求跟随型的,即经济增长是金融发展的原因。这反映出河南省经济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居民手中的财富有了大幅度提高,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带动了金融发展。同时金融发展却并没有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有利的推手。

因此,为了刺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提出以下建议: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发挥金融集聚效应。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直接融资市场。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金融质量,加大区域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督管制,优化金融生态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子明,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1978-2000[J].金融研究,2002(03).

第7篇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 教育 人力资源 发展经济学

经济增长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根本,无论是从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还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劳动力的素质以及劳动力素质所决定的科学技术竞争将逐步代替资源和资本竞争的时代,人力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现代社会以来日益受到各国的广泛重视,人力资源的发展和提高是离不开教育的,因此,深入研究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于像我国这样的人口数量众多、人口质量相对较低、人均资源量较少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乃至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高效、集约的经济增长方式,就必须要实现对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开发,使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基数大的劣势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以此达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所以必须注意到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问题,要联系人口问题和教育问题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关系

人力资源一词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是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促进生产增长的主要因素,它也是具有经济价值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源可具体体现在劳动者身上,是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这里主要是指劳动者的质量。人力资源就是潜藏在劳动者体内的劳动能力,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就可以实现劳动生产力。

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历史上世界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都与人力资源的利用开发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各国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水平和状况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该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人力资源的积累有质量和数量两个层面,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始终占有优势地位是因为他们成功地实行了这两方面的积累。而人力资源作为特殊的经济资源,在经济发展中也同样有着特殊的开发利用价值。

人力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宝贵重要的资源。首先,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经济资源,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进行培养和创造,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人才,进而形成具有较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能够成为最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经济资源;其次,人力资源素质层次的变化能够影响人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变化,在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人力资源素质层次越高,其对精神的需求就越大。现代社会完善的竞争激励机制、健全的人力管理体制、先进的企业文化、优良的工作环境等,能够激发高素质劳动者的潜在智力和创造力的迸发,从而促进极好的经济效益的产生;最后,人力资源不仅仅是经济资源的开发者、产品的生产者,人的思想、观点、愿望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等意识形态都会影响经济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现代农业经济要求劳动者还应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从事信息产业的劳动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智商,而且渊博的知识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储备也同样不可或缺;随着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劳动者的经营管理能力和心理素质成日益为企业看重的首要因素;而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则要求劳动者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新兴产业的发展,对人力资源的质量要求将越来越高,这必然使得高素质人才的缺口将越来越大。目前,我国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人才短缺,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很小,高级技术人才大量短缺已成为十分严峻的问题。加大对提高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人力素质,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已成为我国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二、教育在人力资源中的作用

教育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方面的作用及其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性越来越被重视,人力资源的形成与增强,既要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更要加大对智力提升的投资,也就是在改善营养卫生条件的同时,增强并普及教育。由此可以看出教育作为一种促进人力资源发展的投资形式,可以视教育和其他物质投资一样进行投资—收益分析。尽管一些发展中国家仍然存在受教育程度高者的收入不如受教育程度低者收入水平的情况,但这只是一些非常规大量出现的反常现象。一般而言,收入水平和受教育水平是呈正相关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收入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实际上,教育与收入两者之间的真实关系并非是一条平滑的直线。不同阶段的教育所获得的经济收益不同,收入最高的那些人绝大多数并不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人,受教育水平提高带动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产生的结果就是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教育大都为官方教育,这就造成发展中国家教育的需求比供给的作用重要,这也充分体现出大力发展教育的重要性。

教育不仅能够增加个体和家庭收入,同时还可以改善单个家庭在医疗、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就业等多方面的态度和举措。尤其是女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就越能更好地掌握公共医疗保健知识,并能够有效利用这些资源,使子女在医疗、受教育等方面得到更好的帮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能够创造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力资源,从而达到促进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目的。

人口问题一直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难题,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并使之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重要现状和发展课题。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取决于人的作用发挥。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效率对于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区域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是新时代能否占领经济市场制高点的决定因素,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利用水平,提高人力资本的创造力和生产能力是当务之急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举措,在这一过程中必须重视教育在提升人力资本中的作用,通过大力发展教育来解决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

第8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关系

目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因而对于国内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也相当重视,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尽早找出存在于经济增长中的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正确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生活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经济增上实际上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增长,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物质方面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按人口平均的实际福利增长过程,也就是说,它关心的是经济结构的改变,即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以及经济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相对于经济增长而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国家财富和经济机体量的增加,意味着质的变化;而经济增长在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一些问题的产生,而目前我国经济增长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是经济效益问题,也就是农业生产力的匮乏、能源和工程的成本较高等;生态环境问题,也就是说我国人均GDP处于低谷时期,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是国家和人们必须面临的挑战;资源消耗问题,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煤电油紧张的情况是无法避免的;分配不公问题,我国城乡的贫富差距的拉大速度相当快,同时随着人口增长、城乡之间的差异以及结构调整导致的就业压力等原因,都会导致分配不公问题的扩大;道德建设问题,因腐败问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及逃税漏税和乱收费等问题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上述情况可知,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而要实现高速度的增长往往要注重内涵也就是质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着眼于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因此,我们必须深刻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正确解决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联系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关系:经济增长重在数量,而经济发展重在质量,也就是说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数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侧重于经济质量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改变,经济增长与发展共同构成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总量的统一;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包含、相互促进。也就是说经济增长追求好快省的方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为持续有效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条件;经济增长是基础,经济发展是结果,离开了经济增长就不能谈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的物质条件。因此体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增长,而实现社会经济进步的充分条件是经济的发展。

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理论基础不同,经济增长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而经济发展则依据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均衡发展理论等;其次,二者的目标取向不同,经济增长着眼于经济的短期变化,而经济发展则关注的是经济的长期变化;再者是衡量的指标不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是经济增长的速度、经济总量以及人均GDP等,而经济发展除了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外,社会个发展指标、社会公平与稳定指标以及自然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环境污染综合指数等也是经济发展的衡量指标;二者对于实现路径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经济增长方式追求的是在增长中求发展,侧重于先实现经济增长,而后再谈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方式则认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不能有效改善经济结构,必须从发展中求增长。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与发展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

三、实现经济增长与发展的途径

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增长的上升期,随着市场推动力的增强逐渐形成自主的经济增长机制,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经济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将生产力的释放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来提高产业的生产效率,从而使国民经济发展得到有效提高;循环经济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提高人的素质和知识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核心,通过经济发展实现社会福利的普遍提高,从而构建出和谐的社会。

当今社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实现经济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真正解决经济增长背后的诸多问题。近年来,我国经济会议强调稳中求进,这体现了实现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我们只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涵有了更透彻、精准的把握,才能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目标,最终实现稳中求进经济结构体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