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范文 文化产业行业研究

文化产业行业研究赏析八篇

发布时间:2023-10-07 15:57:02

序言:写作是分享个人见解和探索未知领域的桥梁,我们为您精选了8篇的文化产业行业研究样本,期待这些样本能够为您提供丰富的参考和启发,请尽情阅读。

文化产业行业研究

第1篇

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方面,陈涛(2010)、杜文中等(2012)、赵俊仙等(2012)分别分析了陕西、河北和山西文化产业发展投融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创新的政策建议。[7-9]此外一些学者还分析了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差异的原因,如袁海(2011)的研究认为要素禀赋、集聚经济与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发展区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10]综合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国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国内现有研究主要是进行文化产业投融资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如何获得金融支持等。关于我国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相对缺乏,考虑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因素的研究则更为鲜见,因此我们可尝试构建经济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来实证分析各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

二、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我们用各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衡量文化产业(C)I的发展,用各省域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股票市价总值和保费收入的合并值衡量金融体系(FS)的发展,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1.文化产业增加值与金融体系的空间自相关检验

(1)Moran指数检验Moran指数主要用来检验经济变量的空间集聚状况,如果经济变量的Moran值为正且越接近1则说明空间正相关性越强,越表现为空间集聚。从表1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Moran指数表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到2011年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的Moran指数均为正值,全部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了中国各省域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现象。从表2各省域金融体系的Moran指数我们可以看出,省域金融体系的Moran指数也均为正值,说明中国各省域金融体系同样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呈现空间集聚现象。(2)Moran指数散点图检验Moran指数散点图(见图1和图2)将各省域的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分为四个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第一象限HH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同样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围;第二象限LH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包围;第三象限LL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被同样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围;第四象限HL模式为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高的省域被文化产业增加值集聚程度低的省域包围;其中HH和LL空间关联模式为正的空间相关性,LH和HL空间关联模式为负的空间相关性。金融体系空间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也是如此。从表3可以看出200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HH空间关联模式有12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3个省域,到2011年HH空间关联模式有11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5个省域,说明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空间集聚趋势。从表4可以看出2005年金融体系HH空间关联模式有7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5个省域,到2011年HH空间关联模式有7个省域,LL空间关联模式有17个省域,说明金融体系呈现空间集聚趋势。

2.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体系的LISA分析

我们可进一步运用局域空间关联指标分析不同位置的空间关联模式,检验局部地区高值和低值的空间集聚状况。由2005年、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和金融支持体系的LISA分析图(见图5至图8)可以看出,文化产业与金融体系发展形成两个不同的集聚区域: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在内的长三角高值集聚区;另一个是以新疆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青海等省域在内的低值集聚区,从2005年到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体系空间集聚趋势在加强。我们还可发现文化产业增加值高值集聚区域一般也是金融体系高值集聚区域,可以初步做出金融体系可能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判断,这可以通过进一步构建经济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方法来实证分析金融体系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三、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

1.实证模型的建立

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LαKβ,其中Y表示文化产业增加值,L表示文化产业从业人员,K表示文化产业资本投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增加金融体系规模(金融体系又可分为银行业金融BI和证券业金融S)I,两边取对数可以构建以下模型:

2.度量指标与数据说明

美国经济学家Raymond提出用M2/GDP作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指标。但相关研究发现中国的M2/GDP自1990年以来明显高于其他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高于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按常识我国金融发展水平不可能高于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因此我们需选择其他指标衡量中国的金融发展水平。这里用存贷款余额、股票市价总值作为金融资产的变量,其与GDP的比值分别代表银行业(B)I和证券业(S)I金融发展水平。由于统计口径的不同,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为2005-2011年的年度数据,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文化产业资本投入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6-2012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金融统计年鉴》等,其中2010、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数据来源于SPSS软件的估计。3.省域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计量分析一个省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取决于人员、资本投入,还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同时还会受到周边地区金融体系的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金融体系的空间集聚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因此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应该引入空间因素。传统OLS模型估计没有考虑到空间因素,我们可以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SLM模型和SEM模型来分析金融体系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影响。(1)2011年当期模型OLS分析选择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C)I为被解释变量,2011年文化产业人员投入(L)、文化产业资本投入(K)、银行业发展(B)I和证券业发展(S)I为解释变量的当期模型进行分析。从表5的2011年当期模型的OLS估计结果我们看到Moran指数为1.9042822,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未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OLS模型估计出现误差,对于如何选择具有空间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数值来进行,我们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显著,因此2011年当期模型应该选择SLM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分析。由表6的2011年当期模型的SLM估计结果,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0901,说明了我国省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依赖性,省域之间呈现正的溢出效应,邻近省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本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0.09个百分点;银行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3.5889,说明当期银行业发展对文化产业有显著的支持作用,银行业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3.59个百分点,证券业支持的回归系数是-1.6132,表明证券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起着显著的抑制作用。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化产业人员投入、资本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11年人员投入、资本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分别支持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8和0.31个百分点。分析结果表明当期模型中银行业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员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效果高于资金投入,而证券业的发展则对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2005-2011年跨期模型分析选择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C)I为被解释变量,2005年文化产业人员投入(L)、文化产业资金投入(K)、银行业发展(B)I和证券业发展(S)I为解释变量的跨期模型进行分析。从表7跨期模型的OLS估计结果我们看到Moran指数为0.5778529,通过10%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未考虑空间因素的经典OLS模型估计出现误差,对于如何选择具有空间因素的空间滞后模型还是空间误差模型来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利用LM和RobustLM的数值来进行分析,我们看到LM(lag)和RobustLM(lag)比LM(erro)r和RobustLM(erro)r更显著,因此2005-2011年跨期模型应该选择SLM空间滞后模型进行分析。由表8SLM估计结果,我们看到文化产业增加值的空间自回归系数为0.1110,说明我国省域之间的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正依赖性,省域之间呈现正的溢出效应,邻近省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促进本省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0.11个百分点;银行业的回归系数是1.7264,说明2005年银行业发展对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支持作用,2005年银行业发展每增加1个百分点,可提高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1.72个百分点,证券业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2005年证券业发展对2011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难以确定。我们还可以发现文化产业人员投入、资本投入对文化产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支持作用,2005年人员投入、资金投入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分别支持2011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26和0.38个百分点。分析结果表明跨期模型中银行业金融发展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效果最大,人员投入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效果高于文化产业本身资本投入,而证券业金融发展则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难以确定。

四、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2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统计指标 存在问题 实施建议

一、文化产业统计的重要意义

发展文化产业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及时掌握和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效益、速度等状况,是规划好“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是完善文化产业政策的需要,是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各级党委宣传部、统计局、省直各有关部门、各文化产业集团要把抓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反映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文化产业和经营活动的发展情况和问题,进一步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

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分析

1.文化产业分行业的核算指标

文化产业涉及诸多行业,为测算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考核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必须建立以文化产业分行业增加值的总量和构成为主的核算指标,目的是满足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汇总需要,分析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行业构成,比较各行业的发展总体状况。

2.文化产业单位统计分析指标

文化产业单位统计分析指标的建立是为各产业单位提供一个分析比较的统计标准,力图从产业活动的生存、发展和赢利的角度去分析我国文化产业单位的发展情形。设置时按经营条件、效益状况、资产运营、偿债能力、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进行。

3.文化产业单位的基础指标

文化产业单位的基础指标是为满足文化产业行业的核算和统计分析的需要而提供基础数据的指标。考虑现行各文化产业单位执行的会计制度不同,设置时分为三类指标:Ⅰ类(执行工业企业会计制度)、Ⅱ类(执行商业企业会计制度)、Ⅲ类(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

4.文化产业的相关辅助指标

为了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状况、便于分析对比、国际比较,为预测决策提供较为翔实的相关基础资料,我们尚需设置以下统计指标。

三、文化产业统计任务和力量矛盾突出

1.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的领导和组织协调

各地方统计局加大文化产业统计的组织和协调力度,加强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定期汇报和研究文化产业的统计工作,对文化产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安排和部署。各地方部门和统计局要加强组织协调,做好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组织实施,促进文化产业统计数据质量不断提高。

2.依法统计,确保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地方经济普查机构和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确保文化产业统计“不出假数”,数据来源真实、可靠、过程科学、结果可信。要坚持依法普查,履行普查中知悉的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的保密义务,认真做好文化产业单位的排查摸底、等级审核和行业编码等关键环节的工作,尤其是要做好非文化产业法人单位附属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的登记、准确界定其行业类别,做到单位不重不漏,定性准确。

3.切实抓紧、抓好文化产业单位清查工作

(1)在经济普查单位清查阶段,县、乡普查办科技和文化产业调查组组织相应专业人员。

(2)通过培训后,相关人员直接参加有关文化产业的调查对象登记、编码、审核、确认等工作。

(3)在录入过程中,协助各专业调查人员做好文化产业单位的甄别,全面准确反映开封县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

四、加强文化产业统计相关策略分析

1.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家工作重心

完善文化产业统计, 首先是国家统计系统要破除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流程的传统概念, 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统的总体规划。文化产业统计的主要内容应由国家统计系统完成, 而非主要依赖文化部门提供的信息, 这样, 才能保证文化产业数据资料的完整、及时, 保证统计范围涵盖于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和部门, 保证反映文化产业发展的全貌。将文化产业统计纳入国家统计系统工作流程的首要任务是完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

2.强化价值指标意识

虽然我国现行的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包括了文化产业增加值的份额, 但是, “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标的知名度还很低, 在进行具体问题的分析时, 也很少有人使用该指标, 这与我国统计年鉴至今还没有公布单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文化商品增加值”、“文化服务增加值”不无关系。文化产业增加值作为核心指标,能够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但只靠这一个价值量指标不能从不同的角度、方面、层次来动态反映文化产业的变化趋势,不能够全面客观考核文化产业(单位)的运行业绩。为此, 应以文化产业增加值为中心, 设立系列价值量指标。

3.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制度化、规范化

从长期来看, 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最好由统计部门直接收集, 而非间接使用文化部门提供的数据。原因在于, 由统计部门直接收集, 可以最大限度地将文化商品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范畴, 如果仅依靠文化部门收集数据, 很可能更多地将文化产业统计落在“文化事业”统计的视角。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一步到位地做到这一点也有一定难度。为了弥补文化产业统计数据的不足, 可以由统计部门牵头开展文化产业统计专项调查, 以便提供较为全面的文化产业规模、结构、效益等信息资料。

4.依法统计,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依法统计,是确保文化产业统计“不出假数”、“真实可信”的重要保证,也是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基层单位的领导及有关人员要进一步加强法制观念,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各文化基层单位要建立、完善统计台帐、统计档案资料管理制度,使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各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强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确保文化产业的统计数据真实、可信。

5.切实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领导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产业愈来愈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科学决策都需要质量更高、内容更全面的文化统计数据。文化产业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因此,各级统计部门、各文化产业主管部门要把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摆到重要的位置来抓,加强对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明确一名主要领导负责此项工作,并确定具体经办人员,同时还要为文化产业统计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要把这次统计当做当前一项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工作,克服一切困难,切实抓紧抓好。

参考文献:

[1]杨绪忠, 张玉玲, 刘冶.文化产业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教育, 2005,(9)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 竞争力 评价指标 体系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1-219-02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知识、信息、娱乐、休闲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文化产业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极为重要的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表明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原动力,同时也是一种现实生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全面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以曲艺、戏曲等文艺特色见长,近年来,在原创动漫等领域发展迅猛,文化产业已被确立为天津市发展战略的重要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含义,明确了天津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标选择的原则并构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天津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二、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含义

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行业的集合,其具有以下特点:一、文化产业是个开放系统;二、文化产业是由核心行业、中间行业和外层行业所构成的一组行业集合;三、这些行业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共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体现在:一是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日益显示出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全面提升国家及地方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提高文化产业创新能力和发展地方创意经济的必然要求。霍金斯在《创意经济》中指出,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的产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得更快,美国为14%,英国为12%。美国由此发出“资本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的宣言。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文化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有效配置,稳定持续地进行生产、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在文化产业中的具体表现。从空间角度看,文化产业竞争力有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层面,二是国内层面。前者通常是指特定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后者则指一个国家内部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即区域文化产业的区际竞争力,可简称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从本质上看,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是在一个国家内部各区域之间的竞争中,特定区域的文化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表现或地位。

三、天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选取适当的指标来评价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能够准确衡量竞争力的合理因素。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产业相关利益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和管理当局等。对于产业投资者和债权人等产业外部使用者而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合理因素信息必须是有效的和准确的;对于产业内部的管理者而言,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合理因素信息必须是实用的和易获取的。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应明确如下原则以选择天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

1.相关性。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必须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的,对其决策有用。也就是说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即决策相关性。

2.可靠性。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及其绩效的反映是有效的、可靠的,是一种真实反映。如果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与产业绩效没有相关性,那么这样的信息并没有对产业的文化资源进行真实可靠的反映,也就是对产业来说是无用的,因为决策者关心的是产业绩效的驱动因素。

3.可操作性。选取的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必须易于衡量、易于理解,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即使设计一套相关性强且可靠性高的知识资本变量也因不能操作而无法得以使用。

4.可比性。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必须在不同行业之间可以比较,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比较。可比性是相关性的具体化要求,有了可比性,才能使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变得对决策有用,这是因为决策往往需要横向和纵向比较。

5.积存性。文化资本作为对产业绩效有贡献作用的资源,表现为各种知识资产。企业的知识资产具有积累和存储性质。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也必须具有积存性质。积存性衡量准则要求知识资本变量不应包括表示知识资本变化的增长性变量。知识资本增长性变量,即知识资本流量,是知识资本变量随时间变化的量,是反映知识资本变化的量。有了知识资本积存性变量,即知识资本存量,求其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流量。因此,知识资本变量应该只包含积存性变量。

总之,文化产业竞争力合理因素信息衡量应尽量使用客观性变量,尽量使用数量型变量,尽量使用积存性变量,同时,还必须考虑天津文化产业的地域特点。

四、天津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为了创造持续的文化竞争优势,使之不断传承发扬光大。

同时,文化产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能力必须获取相应的利润才能确保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说,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既是一种技术行为,更是一种经济行为。因此,本文所构建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既有技术目标的考核,也有经济目标和社会指标的考核。具体来讲,技术指标包括技术和产品、技术与技巧把握程度、传承率、持续创新能力。经济目标包括新艺术品种的开发能力、新艺术品种的市场份额、开拓市场的能力和财务收益。社会指标包括对其他行业的作用程度、对相关行业的促进程度、对社会居民的影响程度等。

1.技术指标分析。

(1)技术与产品。技术是产业的灵魂和立足之本,产品是产业创新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技术和产品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石。对技术与产品,我们应该重点分析技术与产品的核心部分即艺术品种的特色性、新颖性、趣味性、启发性等,具体来讲我们可以从艺术品种水平、获奖情况和该艺术品种的普及率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评价依据:①艺术品种水平,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际独特;二是国内独特、国内先进、平均水平;②获奖情况,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国家级各等级奖包括国家、省市、地区的各类奖项;③艺术品种的普及推广情况,艺术品种被同行业采用、使用的范围和程度,被人们熟知的程度等。

(2)技术与技巧把握程度。文化产业中的艺术品种大多数是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的,其具有如下特点:不能够以编码的形式(语言和程序)贮存,如果没有知识创造者的参与和介绍就无法被清楚地表达出来;不能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而存在,很难转移和传达交流;通过人类的直觉、经验以及人类的心智模式等形式在“干中学,学中干”中生产出来;离散分布、不易加总,需要依靠认知主体之间高度信任密切合作和自身的体会与感悟才能够获取。因此,技术与技巧把握程度的高低是衡量文化产业创新程度和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评价依据:①每个艺术品种被从业者了解和熟悉的程度;②每个艺术品种被从业者掌握的程度;③每个艺术品种每年演出的次数;④每个艺术品种受观众欢迎的程度。

(3)传承率。传承率是指一项艺术品种代际相传的比例。艺术品种传承率的高低一方面关系着该艺术品种是否被社会大众接受,另一方面也关系着该艺术品种的发扬与继承,因此与其技术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评价依据:①每个艺术品种招收的学员数量;②每个艺术品种受学员欢迎的程度;③每个艺术品种的历史延续性。

(4)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保持自身技术优势的能力。一个产业只有获得并保持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才能谋求长期的生存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长期目标是做大、做久、做强,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高度重视对产业持续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依据:①基础创新能力;②模仿创新能力;③二次创新能力。

2.经济指标。

(1)新艺术品种开发能力。新艺术品种的开发和新工艺的采用是与艺术品种质量的好坏、生产成本的高低、产业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相联系着的,其直接关系着产业的经济效益。

评价依据:①核心品种的开发能力;②附加品种的开发能力。

(2)新艺术品种的市场份额。一种艺术品种在市场中占多大份额,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企业在同行业竞争者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最终决定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多寡。

评价依据:①新艺术品种的销售收入;②新艺术品种的销售收入增长率;③新艺术品种的市场占有率等因素。

(3)新艺术品种开拓市场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的高低关系着产业传承率的高低,关系着产业的品种和技术能否迅速满足市场的需求,能否顺利实现产业品种的价值。

评价依据:①新艺术品种进入市场的壁垒;②对新市场的了解程度;③能否在原有市场上维持较高的市场占有率等因素。

(4)新艺术品种财务收益。获取高额利润是产业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产业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标志着产业发展能力的大小和高低。

评价依据:①核心资产的价值;②投资增长的倍数与回报率;③投资报酬率等因素。

3.社会指标。

(1)对其他行业的作用程度。文化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经济的其他行业具有重要的精神和智力支持作用,特别是在文化市场竞争激烈,市场环境高度不确定,新的技术以及艺术品种不断更新的新条件下,该产业对社会经济其他产业的支持就显得更为必要。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评价依据:①为其他行业提供的精神支持程度;②为其他行业提供的智力支持程度;③为其他行业提供的经济支持程度。

(2)对相关行业的促进程度。文化产业是由核心行业、中间行业和外层行业所构成的一组行业集合,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这些相关行业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核心行业居于首要地位,代表着文化产业的特色和优势,中间行业处于外层行业与核心行业的中间位置,为核心行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外层行业处于最的位置,为核心行业和中间行业的顺利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因此,当文化产业核心行业的特色和优势获得长足的发展,就会为中间行业和外层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平台,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评价依据:①为相关行业提供的经济支持程度;②为相关行业提供的物质支持程度;③与相关行业的协作程度。

(3)对社会居民的影响程度。文化产业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成果的代表,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它的发展壮大可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众多喜闻乐见、多姿多彩的艺术品种和艺术形式,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和文化生活多层次、多样化的追求,不断陶冶人民群众的情操,塑造美好的情愫,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为促进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评价依据:①满足社会居民的精神生活程度;②对社会居民的精神面貌影响的程度;③对社会居民价值观、认知观的导向作用程度。

五、结论

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当是以技术和产品评价为基石,以艺术品种为核心,以获取超额财务收益为目标,既注重对新艺术品种的挖掘与开发,亦注重追求艺术品种的高传承率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获得和保持,准确衡量产业竞争力的合理因素,为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基金项目: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重点项目(编号:D10050);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编号:09YJA630106)]

参考文献: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结构和战略重点[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2.雷光华.关于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10(1)

3..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与测度分析[J].求索,2007(2)

4.胡惠林.文化产业学-现代文化产业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5.朱春红.促进环渤海经济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J].开放导报,2007(5)

6.王岚.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8

第4篇

长期以来,“数据缺失”是文化产业的一个“软肋”――定性分析多,定量分析少;形象描述多,实际数据少。这不仅对宏观决策难以提供参考依据,也难以为业界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其实,早在2004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国家统计局牵头组成了课题组,提出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此分类标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统计的口径比较接近。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和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中,也以此为标准,收集了大量文化产业第一手数据资料。

近日,国家统计局对这两次经济普查的数据进行了系统整理和权威解读,让我们从这场“数字盛宴”中,了解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轨迹,把握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脉搏。

文化产业“盘子”有多大

文化产业到底包括哪些?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统计标准――欧盟的文化产业统计包括了建筑学;加拿大的文化统计包括了建筑和设计;澳大利亚的包括了设计和体育;而美国,文化产业更是“巨无霸”,是包括艺术、休闲和旅游、体育、信息和通信的“大文化”,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能达到50%以上……

那么,中国的文化产业采用怎样的统计口径,整个文化产业的“盘子”有多大?

马京奎(国家统计局社会和科技统计司司长):在经济普查中,国家统计局把“文化及相关产业”简称为“文化产业”,是“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按此分类,文化产业共有9大类和24个中类,包括国民经济行业中的99个小类。

文化产业的9大类别又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传统意义上文化产业为主的“核心层”,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为主的“层”,三是生产销售文化产品的“相关层”:

文化产业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四类;

文化产业层――包括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三类;

相关文化产业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两类。

旅游业是否属于文化产业?在文化产业的第六大类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中,有“旅游文化服务”,它包含旅行社、风景名胜区管理、公园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动物观赏服务等。

体育是否属于文化产业?美国体育业被计算在娱乐产业中,而在中国的统计中,体育业没有被包含在文化产业中。

对比2008年和2004年的数据,文化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对增加就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2004年相比,2008年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增长121.8%;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由2.15%提高到2.43%,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据最新统计,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400亿元左右,比2008年现价增长10%,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相当于同期GDP的2.5%左右。

2008年的第二次经济普查中,进一步摸清了文化产业的“家底”:

单位数量增多。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与2004年相比,增长近45%;法人单位数增长最多的类别是“核心层”的新闻服务(增长216%)和“层”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增长111%)。

资产总量增加。2008年,法人单位拥有资产总计27487亿元,比2004年增长50%。资产规模扩大显著的类别是网络文化服务(增长157%)和其他文化服务(增长115%)。

发展速度较快。从实现的增加值角度看,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2004-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

值得强调的是,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扩大就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中“增加值”和“从业人员”两个指标最能体现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

“增加值”反映的是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和贡献。2004年,文化产业中只有相关层的机制纸及纸板制造这一个行业小类的增加值超过200亿元。而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有10个行业小类的法人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超过200亿元。再从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人均增加值上看,2008年为7.11万元,比2004 年的3.55万元增加一倍。这些都说明,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从业人员”反映的是对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程度和对就业的贡献。文化产业从业总人数不断增加,2008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182万人,比2004年增长18.6%,占全国从业人员(77480万人)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30210万人)的3.91%。

据统计,工艺美术品制造业、玩具制造、家用视听设备制造、文化用品制造四个行业,共计有从业人员339.8万人,占相关层全部就业人数的74.7%,仅玩具制造就创造了90.2万人的就业机会。

文化产业动力哪里来

在文化产业核心层和层中,共有45个小行业是从事文化服务业的,这些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从2004年的67.2%提高到2008年的74.5%。

统计显示,近年来,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规模扩大。每个行业经营性单位增加值所占比重,反映了这一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也反映了这个行业的活力所在。

那么,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何来?

马京奎: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依靠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大动力。先行改革的行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产业发展进度也相对较快。比如,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出版发行行业是文化体制改革步伐较快、成效较大的领域,其市场化程度都较高――图书出版84.7%,报纸出版71.7%,期刊出版67.1%,音像制品出版88.0%,电子出版物出版91.2%。在第二届“文化产业30强”中,12家是出版发行业的龙头企业。

这些数据和事实,充分体现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成果。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根据国家统计局所界定的45个文化服务业中,每个行业均有经营性产业活动和公益性事业活动之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核心层、层中的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企业以及相关层中的所有单位一般都已实现市场性经营。2008年,这45个文化服务业中,经营性单位实现增加值2710.45亿元,公益性单位实现的增加值为928.62亿元,而2004年的经营性单位增加值仅为861.36亿元,公益性单位增加值仅为420.77亿元。这说明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在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制方面成效明显。

2008年,我国文化服务业中市场化程度较高(90%以上)的有14个行业,分别为摄影扩印服务、广告业、其他计算机服务、旅行社、知识产权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室内娱乐活动、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休闲健身娱乐活动、会议及展览服务、电子出版物出版、游乐园等。

市场化程度低于20%的有9个行业,分别为专业性社会团体、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人文科学研究、群众文化活动、烈士陵园纪念馆、文物及文化保护、广播。这些行业也正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需要政府大力扶持,保持其公益性特点的单位。

2008年,文艺创作与表演、艺术表演场馆等行业的市场化程度比2004年有所提高,2004年均在20%以下,现在分别为23%和32.7%。这些数据反映了这些行业改革的进展和成效。

相信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这些领域的市场化程度会进一步提高,对相关产业拉动作用会更大。

文化产业效益怎么样

文化产业是“烧钱”还是“挣钱”?文化产业的市场模式能否支撑可持续发展?这些关于文化产业的效益问题,是投资者最关注的,是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风向标”和“指挥棒”。

资本是逐利的,当看到一部《建国大业》就能有超过4亿元的票房收入时,资本显然嗅到了味道。可当看到投入一些文化领域,迟迟不见效益时,资本又开始徘徊了。面对文化产业的多重属性,社会资本是否会碰上“玻璃门”或“弹簧门”?

马京奎:通过利润等指标看,近年来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2008年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利润为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在45个文化服务行业中,营业利润亏损的行业由2004年的17个减少到2008年的2个,营业利润超1亿元的行业有33个,营业利润超10亿元的行业有16个,营业利润超100亿元的行业有3个。

营业利润位列前6名的行业依次是:广告业(260亿元),其他计算机服务(112亿元),旅行社(110亿元),室内娱乐活动(61亿元),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56亿元)和图书出版(48亿元)。这6个行业的营业利润占全部文化服务业营业利润的66%。

当然,文化产业投资也是有风险的。出现经营亏损的单位占全部单位的比重达到五分之一,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的亏损面达到19.5%,规模以下为16.8%;文化服务业企业的亏损面为21.8%;限额以上文化产品批发零售企业的亏损面为19.3%,限额以下为28.6%。

挑战与机会并存,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是一块新的“处女地”,除了憧憬和激情,更需要理性,这样文化产业才会愈行愈健。

(6月16日《光明日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文化产业分类一览

第一部分文化服务

一、新闻服务新闻业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1.书、报、刊出版发行

⑴书、报、刊出版

图书出版 报纸出版 期刊出版 其他出版

⑵书、报、刊制作

书、报、刊印刷 包装装潢及其他印刷

⑶书、报、刊发行

图书批发 图书零售 报刊批发 报刊零售

2.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出版发行

⑴音像制品出版和制作

音像制品出版 音像制作

⑵电子出版物出版和制作

电子出版物出版 电子出版物制作

⑶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复制

记录媒介的复制 音像制品复制 电子出版物复制

⑷音像及电子出版物发行

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批发 音像制品及电子出版物零售

3.版权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 版权服务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1.广播、电视服务

广播电台 其他广播服务 电视台 其他电视服务

2.广播、电视传输

有线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服务 有线广播、电视接收 无线广播、电视发射台、转播台 无线广播、电视接收 卫星传输服务

3.电影服务

电影制片厂服务 电影制作 电影院线发行 其他电影发行 电影院、影剧院 其他电影放映

四、文化艺术服务

1.文艺创作、表演及演出场所

文艺创作与表演 文艺创作服务 文艺表演服务 其他文艺服务 艺术表演场馆

2.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

文物保护服务 文化遗产保护服务 博物馆 烈士陵园、纪念馆 图书馆 档案馆

3.群众文化服务

群众文化馆 其他群众文化活动

4.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

社会人文科学研究 专业性社会团体 文化社会团体

5.其他文化艺术服务

五、网络文化服务

互联网新闻服务 互联网出版服务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 其他互联网信息服务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1.旅游文化服务

旅行社 风景名胜区管理 公园管理 野生动植物保护 其他游览景区管理

2.娱乐文化服务

室内娱乐活动 游乐园 休闲健身娱乐活动 网吧服务 其他娱乐活动

七、其他文化服务

1.文化艺术商务服务

文化艺术经纪 模特服务 演员、艺术家经纪服务 文化活动组织、策划服务

2.文化产品出租与拍卖服务

图书及音像制品出租贸易经纪与艺术品、收藏品拍卖服务

3.广告和会展文化服务

第二部分相关文化服务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1.文化用品生产

文化用品制造 乐器制造 玩具制造 游艺器材及娱乐用品制造 机制纸及纸板制造 手工纸制造 信息化学品制造 照相机及器材制造

2.文化设备生产

印刷专用设备制造 广播电视设备制造 电影机械制造 家用视听设备制造 复印和胶印设备制造 其他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

3.相关文化产品生产

工艺美术品制造 摄影扩印服务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1.文化用品销售

文具用品批发 文具用品零售 其他文化用品批发 其他文化用品零售

2.文化设备销售

通讯及广播电视设备批发 照相器材零售 家用电器批发 家用电器零售

第5篇

关键词: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传承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1-0124-01

一、庆阳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特点鲜明。庆阳市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加之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致使庆阳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产品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庆阳的民俗文化资源主要包括庆阳香包刺绣、庆阳剪纸、环县道情皮影、陇东窑洞文化、红色文化等五大类,民俗文化产品也是种类繁多,既包括庆阳香包,剪纸,皮影,刺绣,泥塑,根雕等为代表的物质形态的,也包括以庆阳皮影道情,陇剧,杂曲,民歌,荷花舞,唢呐艺术,徒手秧歌,社火等为代表的非物质形态的,同时,围绕婚丧嫁娶活动所形成的一系列民间文化风情也很具有独特性。由于开发程度的差异,庆阳的民俗文化以庆阳香包艺术文化最为典型。

(二)产业规模效益突显、文化产业化之路基本形成。根据庆阳市统计局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4月17日,庆阳文化产业名录库核查入库工作已经全面完成,法人单位共计423家,其中全市有民俗文化产业公司110多家,正式注册的56家,对外设立营销窗口43个。2012年第10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展出民俗文化产品200余万件,吸引参观人员达10万多人(次),累计销售113万件,销售额达1123万元。2012年庆阳市八县区文化产业投资完成7.9827亿元,从业人员70220人,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8254亿。

二、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发展缺乏品牌意识,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主导行业的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而主导行业的发展则需要品牌产品的带动。庆阳市虽然提倡以香包为主导产品,但是特色不明显,生产厂商缺乏品牌意识,行业内生产厂商由于涉猎的产品种类繁多,行业内分工层次较低,因此主要产品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不利于产品的品牌化,产业发展缺乏持续的动力。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趋同现象明显 。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是在一个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该产业发展受到重视的程度较晚,发展的市场化水平较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中没有形成以核心产品为牵引的经营机制,追求全面且简单地发展模式,生产厂商涉猎的产品种类多,但是该行业内不同厂商生产差异化程度很小,生产趋同现象明显。

(三)产业发展市场化水平不高,投融资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目前尚处于继承传统文化的阶段,整个产业的发展还没有完全的适应市场化的模式,突出的表现是文化企业的运营模式没有完全地市场化,没有成为市场的主体,政府的补贴和干预行为尤为明显,文化企业发展缺乏市场竞争,活力不足;利用市场手段对于文化企业的调控不够,政府进入和干预的程度过大,导致文化资源配置适当和低效率;文化企业的投融资体系建设有待提高,主要是民营资本与国营资本待遇不对等,民营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积极性受挫,部分民俗文化资源存在国家垄断。

三、庆阳民俗文化产业传承与创新的模式选择

(一)进一步加快民俗文化产业化的建设步伐。民俗文化产业化有利于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文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有利于增强文化的传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因此民俗文化产业化是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产业化的发展必须以市场化的高度发展为前提,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是要建立平等的市场竞争环境,提供平等参与竞争的机会;二是政府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规则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构筑完备的市场竞争体系;三是要进一步提高开放的程度,允许更大范围的民营资本进入。

(二)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产业保护的法制环境和行业准则。构筑完备的法制环境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前提。完备的法制环境可以更加有效的保护行业的健康发展,极大的保护民俗文化企业的合法权益和正当的经济利益,从而调动企业生产和研发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有针对性的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准则和规章制度,有效的规范文化企业的行为,从而提高文化企业的运行效率。

(三)创新营销模式,加快网络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庆阳民俗文化产品营销更多是政府搭建平台,主要以各种艺术节的形式来进行营销,营销的手段和形式单一,除此之外的营销手段都比较简单,利用现代化营销模式较少。因此,应该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营销,搭建快捷全面的营销平台,一方面可以降低营销的成本,提升营销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扩大营销的范围,扩大其影响力。

(四)以项目带动为出发点,提升文化产业层次。产业的发展需要原始积累,在产业原始积累阶段,产业项目的带动是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快捷的方式,通过各种项目的带动,可以进一步改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以项目带动为出发点对于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园项目是《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确定的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计划建成一处集公共文化服务、民俗文化产品研发交易、文化产业孵化培植及旅游于一体的民俗文化产业集聚区。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庆阳民俗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进一步改善,产业发展的层次将会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石齐;产业经济学(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孙永生.张彦喜;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甘肃农业, 2006(03)

[3]黄立群;贵州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湖南大学,2011

[4]卢渝.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与对策[J].新华文摘.[5]强双龙;甘肃省庆阳市民俗文化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9

[6]中国.庆阳网http:///

第6篇

关键词: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苏州地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3)04-0068-03

苏州市《加强“十二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十二五”期间,苏州要加快构建一支总量充足、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适应新形势下文化发展要求的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针对目前我市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这一现实紧迫问题,作为市属高校,应切实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水平,为苏州建设文化强市输送大量优秀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探讨如何基于能力本位创新和发展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非常必要。

一、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具体包括:

(一)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

文化产业涉及的行业众多[1],包括广播电影电视、音像图书出版刊行、创意设计文化服务业、文化旅游服务业、网络文化和动漫服务业、文化会展广告服务业等。因涉及和涵盖的内容很多,高校的人才培养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脉搏,更不能结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特色和重点来有针对性地培养相关人才;既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文化产业行业所涵盖的各类理论知识,又要求学生能全面具备各类职业技能。而专业教师在学生兴趣导向上没有给与准确指导,从而造成了学生

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重点不清晰,就业时感觉迷茫,缺乏方向性,很难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文化产业管理相关的工作岗位,同样,用人单位也招不到符合要求的人才。

(二)师资队伍建设难以跟进

由于文化产业这一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尚未形成具有文化产业专业背景、知识和能力兼备的师资队伍。[2]尽管近几年来,从事文化产业的研究者逐渐增多,但远远不能满足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要求。同时,文化产业专业教师对文化产业性质和规律探讨不够深入,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研究队伍,对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研究还处于相对薄弱的阶段,

(三)教学方法缺乏改革创新

鉴于师资队伍的薄弱,专业教师在课堂上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远不能满足学生提高职业技能的需要,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效果不佳,学生收获甚少,势必导致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四)课程体系不够科学完善

高校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多侧重于文化产业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一方面,课程设置缺乏全面系统的实践性课程体系。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上,一些授课教师偏重于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职业技能的训练。学生即使走上文化产业相关工作岗位,了解工作流程,但缺乏实

践操作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针对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这些困境和难题,必须要围绕转变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命题,与市场接轨,在专业建设中以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产业、行业(企业)为主导,制定专业标准,将职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核心能力和关键能力融入培养体系。要培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野、了解文化产业市场发展规律和运作模式,具有现代管理经营技能的复合型文化管理人才,为苏州市文化产业的振兴输送经营管理和策划的专业人才。

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具备的能力要素分析

结合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向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将培养规格定位为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文化品位和较强的辩证思维、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沟通协调、书面语言表述能力;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企划宣传、文案设计和社区文化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础应用技能。具体细分,应由职业通用能力、职业基础能力、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四部分组成:

(一)职业通用能力,即适合于各行业职业的一般通识能力,包括语言沟通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必备的政治素质、心理素质等。

(二)职业基础能力,即满足文化产业各领域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等工作内容所需要的基础性能力,主要包括礼仪接待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办公室日常事务管理能力、项目策划管理能力、企划宣传能力、广告策划能力等。

(三)职业岗位能力,针对苏州文化产业管理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突出其专业性要求的各子行业具体工作岗位能力,包括文化企业的项目经营运作、文化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调研能力、文化审美与品鉴能力、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能力、文化产品营销能力等。

(四)职业发展能力,即维持该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

三、建立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

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能力本位的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以从事文化产业管理类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出发点,确立能力目标,并围绕工作能力来构建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评估教学效果。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实施改革:

第7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财税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文化产业的概述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创造、生产、流通、销售、分配、储存和提供文化服务的市场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这里的“文化”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指的是一种产品,以文化为资源、产业为手段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与由政府提供文化公共品的文化事业区别开来,它的主体归属于第三产业,富有现代意义,其范围包括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网络文化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艺术培训业等9大门类,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范围还可能扩大。

(二)文化产业的功能

文化产业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自不必说,除此之外,还具有经济、政治功能。第一,文化产业拉动经济增长并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生产要素,其投入引起生产和消费的增加,转化资源为生产要素,其投入引起生产和消费的增加,促进就业。第二,发展文化产业可以优化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性、创造性等特点,主要依赖智慧创造,资源消耗少,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生力军。第三,文化产业有利于培育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教育性,其产品和服务能够教化公民的观念、思想、意识、行为,并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安排。

二、我国现行文化产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1.增值税政策

现行增值税对于劳务行业人仅限于对加工、修理修配征税,而其他绝大部分劳务被排除在增值税征税范围之外。2009年增值税改革后,增值税征收范围变得更小,而大部分文化产业都征收营业税。就文化产业而言会引发一些问题:一是,现行的增值税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文化产业的重复纳税。文化产业与一般的工业比较,其资本的有机构成普遍较高,其资产多表现为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这些无形资产的购买和开发过程中的智力投入往往占文化产品成本的绝大部分,但是这些投入并不能抵扣,获得增值税抵扣,影响了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二是,不对文化产业征税也使得增值税环环抵扣的链条机制发生断裂。对于从文化产业购入服务的生产企业来说,对这部分将不能获得增值税抵扣,影响了生产企业对服务的投入。

2.营业税政策

就目前文化业营业税政策而言,无论是税目设置、税率设计和计税依据,都存在着进一步改进的空间。第一,从税目设置看,营业税对课税对象实行列举法,即不在列举范围内不征税。我国文化业营业税不仅与体育、娱乐业混同设计,而且过于笼统、宽泛,无法适应文化产业多型态、多业态发展的趋势,且与国家统计局《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存在着诸多抵牾。文化产业各行业的鲜明特性决定了营业税政策改革必须结合行业实际情况、发展态势和长远走向。第二,从税率设计看,营业税税率设计未能充分体现行业差别,未能突出应鼓励的文化产业,当然更不能对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型态作出相应的税收政策应对。

3.所得税政策

国家对文化产业的企业所得税政策主要体现在《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 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千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两个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8]111号)及补充通知等。分析以上政策法规和政策实践会发现,我国文化企业所得税政策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税收优惠期限不符合文化产业成长周期,优惠周期过短,容易诱发文化企业短期行为。两个通知文件指出,“对于试点新办文化企业、转制企业实行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但是对于影视业、动漫业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其公司的运营周期较长,从创意研究到生产,以及开拓市场大部分至少要 5 年。但税法规定“三减两免”政策在高新技术企业及外商投资企业是在获利年度开始计算,由于免征期不一样,对企业的扶持和优惠力度差距就相当明显。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文化产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改革增值税

有步骤、有重点地扩大文化产业增值税征税范围。鉴于文化产业领域增值税征税范围过小,增值税链条断裂、重复征税和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建议扩大增值税征税范围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增值税征税范围,可望达到减轻文化企业税负和公平税负之功效,笔者以为,应有步骤、有重点的扩大征税范围。第二,制定并出台有利于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和“走出去”的税收政策,对文化产品出口实行更具激励作用的出口退税政策。运用税收抵免、税收饶让、延期纳税、免税等不同的财税政策,鼓励文化企业不断提高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的比例;对进口文化产品继续实行减免税优惠政策。

(二)调整营业税

调整税目。首先,调整和细化文化产业领域相关的营业税目并区分核心行业和外延行业在税目,以克服现行税目划分过粗、过于笼统的弊病制定和细化主次清晰的营业税。其次,扩大和规范文化产业营业税免税范围和领域。涉及营业税免税主要集中在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和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等环节和领域。为发展小城(集)镇特色文化实体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考虑对其相关主体的经营活动全部实行免征营业税政策,诱导贴近民众、民间的特色文化实体和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第8篇

关键词:文化产业;创新文化;财政政策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38-02

文化强大乃国家实力象征,加快发展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完成我国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转变,是“十二五”期间的必要任务。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但与经济规模还不相称,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对国家财政政策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一、我国财政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

1.财政注资文化产业投资资金

2011年7月6日,第一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正式宣布成立。这是历史上中央财政首次注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起全国上下以及国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提出加快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战略目标下,这只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的成立意义深远,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标志着中国财政投资方式和文化投融资改革的一次全新的突破。

2.财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

除了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以外,国家财政还大力扶持具体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漫产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2010年,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作为扶持动漫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的牵头单位,文化部对经认定的重点动漫产品知识产权登记并进行了相应的补贴,经认定的重点动漫企业是以后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重点,将享受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五种税收减免优惠的待遇。

3.财政支持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

为探索财政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科学策略和合理路径,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在财政部支持下,2010年6月,由文化部命名设立的国家文化财政政策研究基地在武汉大学揭牌并正式成立,落户于2010年3月26日成立的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这是继在高校建立首个国家文化创新研究基地(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之后文化产业研究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在加快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文化产业的发展与配套的财政政策的实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亟需成立专门文化研究机构加以调整和解决,为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理论和学术支持。

二、我国财政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财政用于文化产业的拨款不足

在中央财政的支持和保障下,“十一五”期间,我国文化产业总体发展增长迅速。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78%。可以预测,“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增加值势必会长驱直入,有望在2016年达到3.1万亿元,占GDP比例将达到5%。但是从现阶段中央财政拨款来看,我国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从图1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进入低谷,只有2.43%,而在2010年达到升到最高,达到2.78%,但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拨款在全国财政支出里的比重一直处于不到0.5%的低下水平,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也与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不相符。财政拨款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发展资金不足,严重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前进步伐。

图1 “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与财政拨款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7—2011》及《中国统计年鉴2007—2011》。

2.财政文化投入结构不合理

我国财政对文化的投入主要可以分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投入。艺术表演业、公共图书馆业、群众文化业等具有代表性的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增加值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如图2所示;近年来国家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拨款也逐年增加,如图3所示。而它们对文化产业增加值的贡献,远远不及以电影业、音像业、游戏业、新闻传媒业为代表的文化娱乐业。2010年,我国文化娱乐产业市场规模就已经达到828亿元;2011年,文化娱乐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85亿元,首次逼近千亿元大关,更好地带动了整个文化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而文化娱乐行业主要是来自金融投资,而不是财政拨款。为了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在文化娱乐行业也应该加大财政拨款支持,并进一步优化财政文化投入结构。

图2 2005—2009年中国文化事业分行业增加值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6—2010》

图3 2005—2009年中国文化事业分行业财政拨款

数据来源:《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6—2010》

三、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一些文化报刊和文化杂志,以“政府采购”的方式支持其扩版不加价、免费赠阅、有买有送;在安排“表演下乡”、农村电影放映、农家广播电视村等经费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二是对文化产业的财政拨款资金也采用转移支付的方式,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性转移支付相结合的形式资助。并且转移支付的对象以中西部贫困地区和落后的农村地区为主。三是大幅增加对国家重大文化名胜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保护的投入,加大对革命遗址、红色旅游和少数民族特色风景区的旅游维护和重建的拨款。总之,扩宽财政文化投入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地位。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针对文化企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实施不同的税收管理,建立灵活的税收支持机制。在文化企业的初创时期,对文化企业在购买无形资产的进项税额允许抵扣。在文化企业发展中期,政府应实施贷款利息优惠政策。在文化企业成熟后期,政府应扶持构建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让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对资金周转出现临时性困难的文化企业,在一定的期限内暂缓应缴税款或者以税收返还的形式设立专项资金,解决文化产业面临的资金短缺问题;对文化企业用于再投资的收入,免除其已缴税款;对创新含量高的文化产业,实施减免进口关税。对于中小型文化企业,在增值税方面可适当降低一般纳税人标准,对企业研究创新所获得的奖励,免征或减征个人所得税。

3.调整和优化财政文化投入结构

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应该制定不同的财政资金计划,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必须明确经营性文化产业在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创造价值的核心地位。除注资公益性文化事业外,加大对经营性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尤其是以电影业、音像业、游戏业、新闻传媒业为代表的高产出、高利润娱乐产业,是财政资金需要调整的行业。政府应该和市场合作,共同担负起文化娱乐产业蓬勃发展的重任,推动产业链的发展。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合理界定财政应该支持的文化产业范围,科学权衡各类文化产业的财政投入。

4.重视文化产业投入资金的绩效考评工作

各基层政府和综合部门应该树立科学发展意识和正确的绩效观,重视文化产业投入资金的绩效考评工作。绩效考评应该围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核心,因此要加强绩效考评管理和监督工作,特别是要实现监督方式和管理模式向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专项检查相结合转变,而不是传统意识上的集中性、临时性的事后评价。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绩效责任制,利用绩效考评软件的信息化、系统化,提高资金分配使用的透明度和覆盖面。同时要针对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使文化产业投入资金的绩效考评工作走上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5.改善政府的管理方式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服务型政府。一方面,政府的管理形式从微观管理为主转变为宏观调控为主,改变对文化企业过度干预的现状,集中精力制定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培育文化产业综合应用性人才和文化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市场监督和管理,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化文化市场体系。另一方面,完善文化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制定和颁布一些与文化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文化基本法律,如《广播影视法》、《出版法》、《艺术演出法》、《图书馆法》、《美术馆法》、《博物馆法》等,以及文化产业投融资运行法规、财政税收法规等。

参考文献:

[1] 吴学丽,李秀金.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地方财政政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0,(2):81-83.

[2] 梁云凤,孙亦军,雷梅青.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J].税务研究,2010,(7):23-26.

[3] 王德高,陈思霞,卢盛峰.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探析[J].学习与实践,2011,(6):105-111.